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标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标志

相关日志

《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PDF版)
黄安年 2013-6-11 20:19
《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PDF版) 推荐齐文颖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6 月 11 日 发布 博主按:自5月23日起陆续发布《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 -- 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中国法制出版社)的 PDF 版。该书出版于 2003 年,今年 5 月 13 日是刘绪贻先生的 100 周岁,是他跨入第二个世纪的年代。 30 位美国问题研究者的 31 篇文章随后陆续发布。 这里发布北京大学 齐文颖 先生的文章, 题为 《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 ,原载《 世界历史 》1985年第1期,选自 齐文颖主编《美国史探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 。 PDF 版,共 10 页,自《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 -- 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第249-260页。注释在页下,文字版在文后。 《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 ? 齐文颖文 一 1776 年 7 月 4 日 《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篇章。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它的历史地位,称它为 “ 第一个人权宣言 ” 。 解放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发表了不少论文与专著。在世界通史、欧美近代史的专著中也都有专门的章节给以叙述,是解放以来我国世界历史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 然而,一般地说,过去我们对《独立宣言》的研究多偏重于理论分析、阶级内容的揭示及其历史地位的阐述,对于《独立宣言》的原稿研究不够,更缺乏结合英属北美殖民地历史发展背景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对《独立宣言》的分析上又存在着不够细致,理解上也不够准确的地方。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在我国当前通行的一些教材和文章中,往往把《独立宣言》的发表作为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这是不够恰当的。 是否能把 1776 年 7 月 4 日 《独立宣言》的发表作为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首先要从《独立宣言》本身去寻求答案。然而,无论从它的标题或是从它的本文中都很难找到关于美利坚合众国独立或诞生的内容,尽管其中也谈到了独立和新国家的诞生问题。《独立宣言》中所宣布的独立是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中一个个具体殖民地的独立,它所说的新国家也指的是从 13 个殖民地脱胎出来的 13 个新国家,而不是像一般教科书中所阐述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与诞生。 从标题上看,根据 1776 年 7 月 19 日 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决议,《独立宣言》的正式标题规定为《北美十三国联合一致的共同宣言》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独立宣言》所宣布的是 13 个国家的独立,而不是一个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虽然在标题上写有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但我认为并不能作 “ 美利坚合众国 ” 解,一则由于这里的 united 第一个字母用的是小写而非大写。再则当时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尚未出现,它的正式出现应当在 1781 年《邦联条例》通过之时。该条例第一条规定 “ 本邦联的名称是美利坚合众国 ” 。 从《独立宣言》的正文看,通观 1300 字的原文,其中涉及 state 或 states 都指的是十三国:这种解释不但能同标题一致,而且也同北美殖民地时期历史发展实际相符。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在论证《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时,都经常引用《独立宣言》中下面的一段话: We , Therefore ,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in General Congress , Assembled , … in the Name andby authority of the good People of these Colonies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 that these UnitedColonies are , and of Right ought to b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 由于我们大多数同志把这段话中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理解为 “ 美利坚合众国 ” ,同时又把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中的 States 也视为 “ 美利坚合众国 ” 的简称,即 “ 合众国 ” 来看待,因此,通常就把上述那段话作了如下的翻译: “ 因此,我们集合在大会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 ……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 。这种译法势必造成把《独立宣言》看作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标志的误解。其实我们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就不会把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理解为美利坚合众国。如果按照有些同志的理解,把《独立宣言》看作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那么很自然地应该认为,在《独立宣言》通过之前,美利坚合众国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又出现了 “ 我们在大会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 ……” 这一提法呢 ? 同时,这里的 “ 美利坚合众国 ” 又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 而 “ 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 ” 又是怎么产生的 ? 这些问题不但在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上找不到答案,而且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同样,这里的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同标题一样,也用的是小写。 应该承认,有些教科书也有把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译为 “ 自由、独立之邦 ” 的,虽然在这里将 States 译为 “ 邦 ” 较之译为 “ 合众国 ” 明确了一些,因为在中文里面 “ 邦 ” 字也含有 “ 国 ” 的意思在内,如邻邦、友邦等,同时也能看出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美利坚合众国一词的区别。但是从通篇《宣言》来看,凡遇有说明国家的地方,无论是英国 The state of Great Britain ,还是北美各殖民地新独立及尚未独立的国家统统都用 state 一词来表示。为准确表达原文、避免混淆计,此处也应以使用一个中文字 “ 国 ” 来表达为宜。 由此可见,把《独立宣言》说成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二 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历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各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起来,共同发布《独立宣言》,进而取得 13 个殖民地的全部独立。了解这一段历史情况,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独立宣言》的内容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的历史实际是有很大好处的。 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 40 年代。据记载,当时一位瑞典植物学家彼得 · 卡尔姆 (Peter Kalm) 到英属北美殖民地进行考察时,说他已发现当地居民开始在谈论日后从英国独立出来的前景了。 后来,富兰克林在 1751 年发表的《人类的增长》一文中也说,从北美殖民地人口以每 25 年增长一倍的速度来看,其必然的后果将是从英国分离出来。 然而,就全部 13 个殖民地范围来看,人们较普遍地提出独立的要求,则是在英法七年战争之后,由于英国对殖民地的进一步压迫与剥削、实行高压统治政策而引起的。当时殖民地中的先进分子们率先起来抨击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他们所要求的独立,首先还是本殖民地的独立。他们所考虑的是如何把本殖民地从英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建立独立国的问题。除少数先进人物外,很少有人提出将全部 13 个殖民地变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大体说来,各殖民地宣布独立的过程是循着这样一条道路前进的:首先,用革命手段把英国总督的大权夺过来,掌握在当地人民的革命派手中,总督或被赶下台去,或仍留在台上但处于无权地位,名存而实亡。第二步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省议会,制定宪法,进一步宣布独立。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历史上弗吉尼亚算是最早一批行动起来的殖民地之一,由于它在诸殖民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革命行动对其余殖民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1774 年春,当弗吉尼亚殖民地人民得知英国政府将用高压手段严惩波士顿人民的倾茶事件,并颁布封锁波士顿海港法令后,以杰斐逊为首的弗吉尼亚议会决定用绝食等方法进行抗议斗争。弗吉尼亚的革命行动又遭到了当地总督丹莫尔 (Dunmore) 的严厉制裁,强行解散弗吉尼亚议会,但是,弗吉尼亚革命派的议员们不甘心失败, 89 名议员于 5 月 28 日 重新集合到威廉斯堡若黎酒店的阿波罗大厅,决定继续声援波士顿,并决定成立省议会 (provincial congress) ,负责管理弗吉尼亚的事务。 8 月 1 日 ,省议会第一届大会在威廉斯堡正式召开。弗吉尼亚的政权开始转入革命派手中,在弗吉尼亚的带动下,各殖民地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势,纷纷与保守派及王党分子展开斗争。 到 1774 年底,大部分殖民地都在驱逐原总督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省议会,它们的大致顺序是: 6 月:马里兰。 7 月:宾夕法尼亚、新罕布什尔、南卡罗来纳、新泽西。 8 月:北卡罗来纳、特拉华。 10 月:马萨诸塞。 康涅狄格与罗得岛因从开始起就是自治殖民地.它们的政府都是民选的政府,与新建的省议会相差无几,因此没有进行改组。佐治亚和纽约殖民地又由于保守势力过分强大,没有达到建立省议会的目的。 省议会的建立是把殖民地人民组织起来进行抗英斗争的重要一步,也是殖民地人民走上独立道路的重要一步,接着而来的就是改组城镇地方政权,制定宪法,宣布独立。早在 1775 年秋,在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期间,马萨诸塞的代表约翰 · 亚当斯与弗吉尼亚代表理查德 · 亨利 · 李经常会晤,讨论有关制定宪法、研究如何变殖民地为独立国等问题。 1775 年 11 月 15 日 ,约翰 · 亚当斯又在一封致弗吉尼亚友人的信中建议他们制定宪法,并提出宪法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如财产资格选举制、两院制、政府领导人产生的原则及其职权等。 1776 年 1 月,约翰 · 亚当斯还就各殖民地制定宪法以及如何由原来的殖民地政府改组为新政府等问题,同当时著名的法学家、威廉 - 玛丽学院教授乔治 · 辉泽 (Grorge Wythe) 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后来经过整理,以《政府论》一书公开出版。它与同年同月出版的潘恩的《常识》一起被誉为轰动殖民地的两本著作。《常识》一书在动员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与英决裂上起了巨大作用,而约翰 · 亚当斯的《政府论》又更加具体地提出了建立新政权的模式。它们对于鼓舞殖民地人民积极投入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革命高潮的形势下,从 1776 年 3 月开始,各个殖民地又进入宣布独立的阶段,南卡罗来纳一马当先, 3 月 26 日 ,省议会便通过了宪法,宣布独立,在选举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约翰 · 亚当斯称它是一个 “ 唤醒并鼓舞全美洲大陆的事件 ” 。 接着新罕布什尔、新泽西等亦紧紧跟上。 但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弗吉尼亚独立的宣布,其主要过程是: 5 月 15 日 ,弗吉尼亚省议会作出了关于独立的决议。该决议首先陈述了英王乔治三世及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人民所犯的罪行,进一步说明实行独立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最后,在 120 名代表一致同意下,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 (1) 责成弗吉尼亚在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向大陆会议建议 “ 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为自由、独立的国家,解除与大不列颠国王或国会的一切隶属或依附关系 ……” ; (2) 准备弗吉尼亚的《权利宣言》。 6 月 12 日 ,弗吉尼亚公布《权利法案》,这是一个关于资产阶级人权的法案,亦称《权利宣言》。法案共 16 款,从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出发,举凡资产阶级的基本权利如生命、财产、自由、幸福与安全的保证等均被列入。 6 月 29 日 ,《弗吉尼亚宪法》正式通过。这部宪法共分 22 款。第 1 款列举英王乔治三世的主要罪状,在此基础上正式声明 “ 与大不列颠断绝一切关系 ” 。第 3 款规定三权分立的原则。其余各款主要规定两院制,成立国务院、各部门及政府首脑职责、选举制以及弗吉尼亚的边界等。其中第 18 款还特别规定它的正式名称是 “ 弗吉尼亚共和国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 。 在英国殖民统治尚未摧毁之前、保皇派势力还很猖獗的情况下,弗吉尼亚的资产阶级领导人依靠群众,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经过艰苦的斗争一步步地终于在弗吉尼亚建立起一个按照资产阶级原则组成的共和国。弗吉尼亚领导人这种敢于革命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在建立弗吉尼亚共和国过程中的一整套作法:从召开代表大会、制定《权利法案》到通过宪法、采用共和国的名称等,都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 弗吉尼亚的资产阶级领袖们不但在本地区引导群众进行反英斗争,而且在斗争中建立了弗吉尼亚共和国,同时,他们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与其他殖民地的代表们一起在推动 13 个殖民地共同宣布独立、起草并通过《独立宣言》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6 月 7 日 ,弗吉尼亚在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理查德 · 亨利 · 李受本殖民地委托,在大会上提出动议,要求就发布 13 个殖民地的独立宣言、与外国缔结同盟关系和建立 “ 邦联 ” 等问题进行表决,他的动议立即得到约翰 · 亚当斯的赞同。在关于发布独立宣言问题上,虽然与会代表多数都是独立的拥护者,然而也有不少人态度暧昧,也有少数观望者与反对派。当时还有为数不少的殖民地尚未毅然彻底同英国决裂,达到宣传建立独立共和国的程度。因此,在 6 月 7 日 的会议上,虽然对理查德 · 亨利 · 李的动议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还是未能通过。最后,采纳了中部殖民地代表的建议:由于目前 “ 脱离英国而独立的时机尚未成熟 ” ,决定推迟 3 周到 7 月 1 日 再行讨论。 在此期间,殖民地的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6 月 14 日 ,特拉华与康涅狄格同时宣布成立共和国。 6 月 15 日 ,新罕布什尔共和国宣告成立。 同日,新泽西将其亲英派首领赶下台,撤回了派往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保守派代表,代之以激进派代表。 6 月 28 日 ,马里兰共和国宣告成立。 …… 各殖民地先后宣告独立的事实、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成分的改变等,都为《独立宣言》的顺利通过创造了前提。因此, 7 月 2 日 ,当杰斐逊亲手执笔的《独立宣言》提交大会讨论通过时,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于 7 月 4 日 便获得通过。自然,它最后被确认还需要经历一个更长、更为深刻的革命过程。 以研究美国革命著称的伍德教授在分析《独立宣言》制定的情况时也承认: “ 由大陆会议草拟的《独立宣言》实际上是 ‘ 北美联合起来的十三国宣言 ’ ,它宣布的是作为 ‘ 自由、独立的国家,他们有权宣战、媾和、结盟、建立商务关系,或采取其他一切凡为独立国家所应采取的行动和事宜 ’ 。尽管当时人都在谈论联合,但是在 1776 年几乎没有什么人想去建立一个单独且完整的大陆共和国。 ” 美国另一位著名史学家布尔斯廷也证明说: “ 独立战争所创造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 13 个。 ” 他们的分析是符合美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三 1823 年 8 月 30 日 ,杰斐逊在致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回忆他在起草《独立宣言》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在手头一无图书、二无现成小册子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其中所表述的思想都是当时在殖民地中间流行的看法和思想情绪,没有什么 “ 新意 ” 在内。 其后, 1825 年 5 月 8 日 ,他又在致理查德 · 亨利 · 李的信中也谈到了类似的思想情况,他说,他写《独立宣言》的目的 “ 不是去寻求那些过去从未被人们思考过的新原则,或是新观点,也不是仅仅为了说明那些过去未曾表述过的问题,其目的只是为了把有关这方面的常识置于人们的面前 ……” 。 杰斐逊所说的这种用当时人的一般思想来表述问题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去正确理解《独立宣言》的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既然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是当时一般人思想状况的反映,是那时大多数人都具有的 “ 常识 ”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察一下当时人对殖民地的联合、对国家的理解,这或许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会有所帮助。 首先,从现有材料看,如前述伍德教授分析的那样, 13 个殖民地人民中就其大多数来说,直到 1776 年《独立宣言》发表的时候也还没有把殖民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建立一个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要求与愿望。这也是当时一般人的 “ 常识 ” 。的确,在北美 13 个殖民地的历史上,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也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联合行动,如在 1754 年由富兰克林倡导的共同对付印第安人的 “ 阿尔巴尼联盟 ” 、 1765 年的反印花税法大会等,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同盟组织,其目的一旦达到便宣告解散。即使在 1774 年召集的第一届大陆会议和 1775 年召集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协调与组织各殖民地联合对付英国,并没有作为一个长期组织永久存在下去的打算。 其次,从 “ 联合殖民地 ” (united Colonies) 发展成为 “ 联合起来的国家 ” (united States) ,也并不意味着一个统一国家的建立。从现有材料看, “ 联合殖民地 ” 一词在 1774 年的第一届大陆会议时便已开始使用,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称呼。但它也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联合起来的殖民地共同行动的名称而已,并不意味着一个新的国家的建立,更不是一个国家一级的组织。随着革命的深入,在各个殖民地逐个宣布独立并分别建立起共和国的情况下, “ 联合殖民地 ” 一词显然已落后于形势,用一个更为适合的名词去代替它已提到日程上。约翰 · 亚当斯在他的《自传》中,曾对 1775 年时他的思想状况有过如下的描述:最近以来,他打心底里厌恶的 “ 省 ” 、 “ 诸殖民地 ” 、 “ 母国 ” 等词总算给剔除了。但是,另两个字眼仍旧保留。 1775 年 11 月,他又提到他在努力使 “ 殖民地 ”(Colony) 与 “ 诸殖民地 ”(Colonies) 等词句从文件中勾销,而用 “ 国 ” (State) 和 “ 诸国 ” (States) 等词来代替 。还表示准备用 “ 美洲 ” (America) 一词来取代 “ 殖民地 ”(Colonies) 一词 。约翰 · 亚当斯的这种思想,是当时的一种进步思潮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当时先进分子中普遍存在的 “ 常识 ” 。 1776 年 5 月 10 日 弗吉尼亚省议会关于 “ 宣布联合殖民地为自由、独立的国家 ” 的决议,和同年 6 月 7 日理查德 · 亨利 · 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关于要求 “ 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国家 ” 的动议等,也正是上述思潮的反映。杰斐逊正是把当时人用 “ 国 ” 来代替 “ 殖民地 ” 的思想,也即当时人的 “ 常识 ” 写进了他所草拟的《独立宣言》。了解这个背景与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对《独立宣言》中 “ 自由、独立的国家 ” 那句话作一个正确的理解。 麦迪逊在 1780 年时还预示,殖民地这种联合的前景很难持续到独立战争之后,然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历史表明,他的预言是错误的。但是,麦迪逊的看法却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联合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十三国联合,是一个暂时的联合而不是一个永久的国家。正是由于《独立宣言》所说的联合是一个暂时性的,所以才有 1781 年《邦联条例》郑重声明的十三国之间的 “ 永久联合 ” 即 “ 美利坚合众国 ” ,并进而有 1787 年《联邦宪法》所规定的 “ 更加完善的联合 ” 。这是美国建立国家过程中的三部曲,而《独立宣言》严格说来是建国的前奏。 第三,在当时人的思想中,他们所争取的独立,首先在于争取本地区、本殖民地的独立,变本殖民地为独立共和国。殖民地人民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和他们狭隘的地区观念是结合在一起的。一般地说,他们对政府的理解过于狭小,而对人民主权的理解也往往看作是个人的主权。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在他们看来,共和国的规模愈小,愈容易实行民主制,而统治的中心距离人民愈远则愈容易造成压迫与集权。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小规模的 “ 地方政权 ” 。 在革命进程中建立的独立共和国,正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同时,从当时人的记载来看,凡属讲到 “ 我们国家 ” 一词时,都是指具体的殖民地所建的国家而言。如约翰 · 亚当斯在谈到 “ 我们国家 ” 时,指的就是马萨诸塞海湾国,他们把派往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称为 “ 大使 ” 。《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 先生阁下,弗吉尼亚是我的国家 ” 。 从以上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独立宣言》的字面上看,还是从它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的记载和思想状况来看,显然把《独立宣言》的发表说成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是不够确切的。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理解呢 ? 我考虑,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早期介绍美国情况的著作的影响。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介绍美国的书当推清代乾隆年间由谢清高口述而经他人撰写的《海外番夷录》一书。其后, 1838 年美国传教土高理文撰《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美国情况的书籍,也是我们了解美国情况的最早来源之一,在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后来还陆续有一些资料与书籍出版。但是直到解放前为止,凡属介绍美国情况的书籍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即为了使中国读者便于了解,他们经常使用中国人所习惯的字或词去附和美国情况,甚至有的还用中国的制度去硬套美国的制度,结果就出现了高理文的那种 “ 美理哥合省国 ” 这种似是而非的译法。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还不能说是完全消除了。二是翻译作品的影响,大量的关于美国革命的翻译作品,注意文字技巧多,语言的精确性注意不够,再加上脱离开历史情况使用了一些从清朝以来就使用的一些术语,反过来又造成了目前理解上的不准确。三是没有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与《独立宣言》发表前后的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另外,我们史学工作者还往往把 7 月 4 日 —— 美国为庆祝《独立宣言》的通过而规定的 “ 独立日 ”—— 说成是美国的 “ 国庆节 ” ,这是否也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另一个误解呢?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200 页。 《邦联条例》第 1 条,译文见谢德风等译:《 1765-1917 年的美国》 ( 《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 ) ,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第 9 页, 转引自 J . R .波尔:《独立的决定》,纽约, 1975 年英文版,第 3 页。 H . S 康玛杰等编:《七六年精神》,纽约, 1975 年英文版,第 393 页。 参见《约翰 · 亚当斯致詹姆斯 · 沃仑的信》 (1776 年 4 月 12 日 ) ,原文载 S . E .莫里森主编:《美国历史文献汇编 (1764—1788) 》,牛津, 1923 年英文版,第 146-148 页。 参见《弗吉尼亚权利法案》,第 149-151 页。 参见《弗吉尼亚宪法》,第 15l-156 页。 B .贝林等:《伟大的共和国》,马萨诸塞, 1981 年第 2 版,第 228-229 页。 D . J .布尔斯廷:《美国的民族经验》,纽约, 1959 年英文版,第 405 页。 同 ,第 300 页、 300 页。 J . R .波尔:《美国革命, 1754—1788 》,伦敦, 1970 年英文版,第 411-412 页。 J . R .波尔:《美国独立的基础, 1763—1815 》,伦敦, 1973 年英文版,第 184 页。 转引自 R .凯利:《美国历史的建立》,新泽西, 1973 年英文版,第 124 页。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发布 2002 年 11 月 10 日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问题评论 /2002 年 11 月 17 日 转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3448cid=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启用三维彩色立体减速带等人性化的交通安全标志(转载)
zyn2190 2013-5-22 11:04
链接: http://blog.china.alibaba.com/article/i27898888.html
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从“幼稚思维”迈入“成熟思维”的标志
shehuiguanli 2013-5-15 10:12
“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是人类从“幼稚思维”迈入“成熟思维”的标志。 由于人类思维的缺陷,目前人类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系统、不科学。 如与全球有关的问题,国家管理问题,包括创新问题等。 利用思维规律,可以轻而易举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作者已经完成“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全面解决中国教育和社会管理问题,造福社会。 “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的发现,是世界第一科研成果,使人类从“幼稚思维”迈入“成熟思维”。 其应用价值远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一个所有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思维工具。 一个应该成为国家秘密的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管理|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猪眼看身边之固体胶的警示标志
pgg 2013-5-15 06:37
猪眼看身边之固体胶的警示标志 昨晚去超市购物。猪头哥在挑选固体胶时发现了点有意思的比较。。超市里仅有两种品牌的固体胶,下图左为两种“得力”牌的,右为“真彩”牌的。 两种不同的“得力”牌的固体胶对使用者的警示标志不但有文字说明,而且有配图标志: 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方可使用,勿吞食!且旁边有个类似“三毛”头像的禁止标志。 而“真彩”牌的固体胶对使用者的警示标志仅有文字说明: 内含小零件,不适合 3 岁及以下儿童使用。 这是警示标志的局部对比图。 但从一个小的警示标志上,可以看出“得力”牌的固体胶对用户的体谅程度要好于对手“真彩”牌,在字都很小的情况下,多一个图确实要醒目一些,增加了警示的效果,不足之处要是图更大一些就好了,这也提醒猪头哥还是那句话,千字万字难顶一图,但前提是这图要足够大,示意要清晰哦!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祖:您能给动物保护设计一个手势作为标志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4-18 23:08
老祖的博文( 老蒋提议,我出题,大家一起玩儿一把行为艺术 ) 提议大家为中国梦发明一个手势,这的确很难,连老祖自己都还没有交作业呢。 但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合适的符号在传播理念中的作用很重要,我想问一问:如何给动物保护设计一个手势作为标志,类似像丘吉尔的V字那样简洁明了表达给力的手势。 如果有这样的标志,对于动物保护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老祖,你能完成這篇作業嗎?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78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车杂记(二)交通标志的语言学
qianlivan 2013-4-16 19:51
交通标志是交通系统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仔细想想,交通标志其实是一种语言。事实上交通标志中还有相当的部分是由通常的语言组成的。 原则上可以使用写有语句的牌子作为交通指示之用,但是这样的指示牌缺乏可读性。在快速行驶时从这样的指示牌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交通标志所做的事情就是将通常语句中重要的部分图形化,将这些内容进行突出,让人能很快获取。这和语言是等价的。 不过,交通标志不是完备的语言,它们只能表示部分的意思。即使是和交通非常相关的意思有时候也不能完整表述,而需要由通常词语、语句组成的辅助标志。有些交通标志是基于词语的,比如禁止某种车辆或行人通行的标志,一个带斜杠的红圈表示“禁止……通行”,而圈内的符号就表示某种车辆或行人。但有些标志是基于短语的,比如限速标志,红圈内写50,意思是速度不得超过50千米每小时,在这里,红圈本身并没有“不得超过”的意思,因为禁止通行标志也有红圈(当然,很多表示不得超过的标志都有红圈,所以可以认为红圈在和数字组合时表示“不得超过”)。 对于交通标志来说,不完备不是问题,只要在辅助标志的帮助下对于要传达的交通信息是足够的就可以了。而真正重要的是自洽。交通标志是一个系统,很多标志是配合使用的,如果改动了一个,其它的有可能就需要作相应的更改。比如,在路口设置一个禁止左转的标志,地面上就不能有左转标志;地面上有左转标志,就不应该设置禁止调头标志,如此等等。 正如语言在不断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标志也将会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简洁和自洽都是必须满足的要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禁令交通标志中限制标志
zjzhang 2013-4-9 21:25
个人分类: 学车|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熟的标志
热度 6 ywang69 2013-3-30 11:44
据说以下是成熟的标志,对照了一下,发现自己不但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很老了。悲哀中! 慢慢成熟的标志: 1晚上无论睡多晚都醒的很早; 2喜欢吃家常便饭多于外面的餐馆; 3喜欢隐身,网络签名长时间不更改; 4喜欢看新闻多于看八卦; 5打电话给朋友的次数少了; 6可以让你开心的人或事,越来越少了; 7没结果的事情,渐渐就少做了; 8低落的时候选择一个人呆着。 似乎科学网博客编辑器有些问题,有时候博文发布后就修改不了!不知道其他朋友碰到类似问题没有?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576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认知科学形成的几篇标志性论文和著作
twhlw 2013-3-24 06:09
1、 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 (paperbyClaudeShannon,1948;fromthe BellSystemTechnicalJournal ) 2、 Themagicalnumberseven,plusorminustwo:Somelimitsonourcapacityforprocessinginformation (paperbyGeorgeMiller,1956;fromThePsychologicalReview,63) 3、 Broadbent,D(1958). PerceptionandCommunication .London:PengamonPress. 4、 ELIZA—Acomputerprogramforthestudyofnatuallanguagecommunicationbetweenmanandmachine (paperbyJosephWeizenbaum,1966) 5、 DavidCourtnayMarr,(1982).Vision:AComputationalInvestigationintotheHumanRepresentationandProcessingofVisualInformation 影响认知科学形成的两位剑桥毕业生: 1、AlenTuring(23June1912–7June1954) 2、DavidMarr(1945–1980)
6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依法治国最为重要
热度 3 hcrm 2013-3-7 16:26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法治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绝非虚言! 我们现在对法治中国的关注,远远没有美丽中国的高,人们的法治观念依然很淡泊,不能很好地依法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人治的成分仍然占据着较大比例。这也是社会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 要使中国社会由复杂化逐渐走向简单化,必须理清国家的法治秩序,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让公民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当然,前提是我们的纪律和法律得制定得科学,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具有前瞻性。 加强法治建设,不仅仅是国家的任务,也应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因为依法治国的进程越深入,我们的社会环境就会越优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能舒畅起来。 假如我们的法治健全了,房地产市场必然走向规范,房价自然会趋于合理;否则,法的杠杆作用一旦显现,对不法开发商将是致命的打击。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法治经济,它的资源配置和市场自我调节得在法治的范畴内进行,脱离了这一轨道则会适得其反。 中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同时,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些企业通过钻法律的空子,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发展。然而,其短板问题很快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显露出来,成为它们的致命伤。这些所谓“小”的问题汇聚在一起,最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总体崩盘。所以,法治建设不是权宜之计,是打基础、管长久的国策。 从埃及等国家社会变革的教训中我们应该看到,自由和民主虽然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可它们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终会偏离人们的初衷与期望。强化法治的作用,使社会有序化发展,逐步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和人民才能最终获益。否则,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社会矛盾会更加激化,且难以解决。 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清末的时候已经向西方学习宪政了。由于社会关系及矛盾的复杂性和不可调和,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时常被战乱所中断,使法治最终成为一纸空文,被悬挂了起来。 法的制定,与一国之政治构建密切相关。政治者通常会以打破或建立归属自己的法治为手段,重新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从而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政治目标的实现畅通道路。中国社会已日渐走向成熟,对于法治的需求尤为迫切,人们热切期盼法治中国早日到来。 可以这么说,没有法治中国的实现,美丽中国将成为空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始于依法治国;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将始于依法治国;我们公民的个人自由,将始于依法治国,而且自由的程度在于法治的进度。 当今世界,治理国家法治最为关键,依法治理为执政兴邦之要。 2013年3月7日
个人分类: 论文集锦|1581 次阅读|6 个评论
绝望的标志:不解释 用脚投票
胡业生 2013-2-9 17:44
当对事务和人绝望的时候,不解释,直接行动。
个人分类: 人文荟萃|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liufeng 2012-12-31 22:1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通标志的“黄灯”设置是多此一举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2-12-31 11:10
交通通行信号一般设置“红灯”“绿灯”“黄灯”三种信号,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那么“黄灯”呢?是停还是行? 其实“黄灯”设置是多此一举。直接以“红灯”代替,告诉人们不能继续通行即可,另一边延缓 3 秒通行即可。避免很多麻烦。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管理|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图案
lzxun123 2012-12-27 17:41
很喜欢。 转自: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8-06/13/content_8362112.htm 太阳神鸟金饰图案正式成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鸟绕日”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 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彭常新介绍,由国内著名专家联名推荐的这一金饰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结合公示期间收集到的社会公众建议,国家文物局最终确定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GUOWENHUAYICHAN”,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标志的标准色彩为金色,也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标志核心位置的金饰文物图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单独使用。 相关链接 ■获评的四大理由    造型精炼天生好徽识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太阳神鸟图案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其造型精炼、简洁,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 崇拜太阳凝聚民族精神 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物出土表现保护成果 太阳神鸟金饰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是21世纪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    动感十足蕴涵和谐包容 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透空的表现形式。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芒饰,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鸟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在红色衬底上观看,该金饰内层图案很像一个旋转的火球或太阳;外层图案中的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与太阳相关的神鸟,据此,专家学者将其定名为"太阳神鸟"金饰。 通过对"太阳神鸟"金饰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含金量达到了94.2%。系先用自然砂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锤炼,最后根据相应纹饰的模具进行刻划和切割,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太阳崇拜的习俗。
个人分类: 博览|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QS”标志的含义2010年已经改变
热度 2 Greg66 2012-10-3 12:20
“QS”标志的含义2010年已经改变
产品上的“QS”标志,原来是“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意思,现在是 “生产许可”( Qiyechanpin Shengchanxuke 两个词的拼音 的字头) 的意思,不代表该产品是安全的。 参考官方文件: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使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有关事项的公告》(总局2010年第34号公告)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决定》(总局令第130号) 新旧版的“QS”标志
5210 次阅读|3 个评论
体育强国的标志是什么?
热度 21 gfcao 2012-8-1 19:09
在奥运赛场捷报频传的时候泼冷水有点不合时宜。 因为在一篇博文中提到了奥运奖牌呈金字塔结构,结果遭到了某些注册用户的攻击甚至谩骂,好在我早习惯了这类网络丑行,见怪不怪了。我自认为说话做事还是基本能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所以在认真看了历届奖牌分布情况后,发现并没有一般规律,有金字塔分布也有倒金字塔分布,还有柱形分布,于是及时就这个观点做出澄清并致歉。我之歉意是指“一般情况下奖牌应该呈金字塔形”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忽略了参赛队实力分布与金银铜奖分布的差别。但这个致歉并非针对那些恶意攻击者,他们远不值得我致歉,相对于他们的无礼与缺少修养,我这点错误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这里说的是另一个问题,有人针对我那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发表了不同意见,既然是探讨问题,我愿意就我的观点进一步发表看法。有人认为奥运作为竞技体育就是为了争夺奖牌,体育总局当然只管奖牌不管其它。这个观点貌似没错,奖牌是体现成绩的重要指标,就像升学率,中小学追求升学率也没什么错。只要你把某种指标作为评价某个部门或个人的重要参数,那么追求这种指标就是必然的。 竞技运动及其它任何形式的竞技比赛(如奥数、奥英等)与一般行业都不相同,竞技体育本不该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否则就偏离了竞技体育的宗旨。事实上,绝大多数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都不会以体育作为终身职业,迟早都会退役,退役后的出路在哪里?这是我关心的问题。我们国家对于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有相关的规定,看起来运动员的退路没有问题,然而唯金牌论指导下的竞技体育让那些运动苗子们从小无暇顾及其它方面,成功了则罢,一旦不成功,就算有关部门安置了他们,他们能做什么?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他自己及他的家长当初为他选择的路,需怪不得别人,正如奥数一样,谁也没有强迫家长送孩子们去学奥数。 说到底,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将竞技体育看得过重,违背了体育运动的初衷,似乎奖牌越多标志着我们的体育越强大。文克玲博主有一段评论耐人寻味: 金牌的扎推效应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 体育大国的高水平运动员人数多(与体育人口成正比),相互切磋,更提高了水平。 2. 团体项目,有利于体育大国得金牌。 因此,体育大国常常呈现倒金字塔形。 中国不是体育大国,中国的奥运奖牌的倒金字塔形,是体育总局奥运金牌战略的光辉成果。集中一切力量主攻有希望获得金牌的项目:冷门,技巧,乒乓,放弃其他项目,放弃群众体育。 文先生这段话揭示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个哲学问题,可真兄在他的博文《病态的体育不能给人类带来健康》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6-597774.html?1343816695 )。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假如奖牌数可以作为标准之一的话,至少应该考虑到人口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低下,再多的金牌又能说明多少问题?这里有一则北京小学生与俄罗斯小学生足球比赛的旧闻: “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 0 : 15 惨败俄少年队的消息日前经过微博疯转引发轰动,为挽回颜面,北京小学足球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昨主动约战俄罗斯队,谁知最终以 3 比 7 的比分再次输掉比赛。中国少年足球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就连前国脚郝海东都忍不住发微博评论:输 15 球别怪孩子,教育让学生太娇气!” 网络链接地址:(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10-26/073323363363.shtml ) 你也许会说:“这只是个案”。那么中国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到底怎样呢?我对人的体质没有研究,好在网络发达,很多数据与资料一搜便得。我国分别于 2000 年与 2005 年进行了国民身体素质大检测,结论显示: 中国人的确可以多做几个俯卧撑了,但国人的身形有点走样了、衣带渐紧、小腹渐凸,肺活量、血压等数据不容乐观。 总体的结论是:“中国人身体素质下降,缺少锻炼。” 我在想,假如再度爆发中日战争,我们的士兵在战场上与小日本一对一肉搏,胜算几何?总不能让我们的奥运金牌奖得主都弃体从军以一当十亲自上阵吧? 真正体育大国的标志应该是全民参与,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高。
个人分类: 杂文|7281 次阅读|4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