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标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标志

相关日志

现象(形式和内容)与本质的关系中蕴含嵌套
geneculture 2018-12-28 22:38
塔斯基及其后续者们的形式语义非常明确(与形式信息的分析是可以联系的,此研究进路是值得深入下去的); 注:这是极少数专家发挥作用的领域(融智学理论及其文化基因系统工程以言识软硬形式化系统工程与之对接,通常则是语言、知识和软件三大工程的方法) 邹晓辉关注语言和知识内容语意目标明确(与内容信息的分析是可以联系的,此研究进路是值得深入拓展的); 注:这是广大的师生发挥作用的领域(融智学理论及其文化基因系统工程以教管学用社会化系统工程与之对接,通常则是教育、管理和学习三个领域的做法) 邹晓辉的融智学更关注本真信息(而不仅仅只是本体信息和现象信息,而现象信息含形式信息与内容信息)。 注:是人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领域(融智学理论及其文化基因系统工程以物意文道智能化系统工程与之对接,通常则是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的做法)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占领“学术制高点”的标志
热度 11 qsqhopeiggcas 2017-10-31 11:28
昨晚,在南三环附近某饭店,和几位“酒肉朋友”胡吃海喝,因话题投机,谈兴甚浓,从社会九卦聊到科研界的灯下黑,从急功近利扯到耐得住寂寞。边吃边聊,不知怎么又谈到了关于“学术制高点”的话题。今早醒来,依稀记得俺的“南巡讲话”,趁着现在有点时间,写下来做个备忘录吧。 如果某科学家伙或其团队的研究占领了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制高点”,就会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至于外在标志嘛,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 谈到自己的研究,总是激情四溢,两眼放光,信心满满。 2、 能用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在 2~3 分钟内给外行讲明白自己的研究工作,甚至“广场舞大妈”都能听懂。 3、 与别人学术辩论时,不管其有多牛,光环有多大,基本上一合内会将对手“斩于马下”。时间长了,因无“敌手”而深感寂寞。 4、 开学术会议时,别人一见到你就发憷,从不谈科学而谈八卦。 5、 看别人的科学洞察力和科学素养,若不像“二师兄”的路数,就像向“二师兄”靠拢的路数。 欢迎补充哦。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11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表征/标志/特征/属性/性质/…不同角度的称谓
geneculture 2016-9-21 08:52
图1所示“棋子的状态表征也许是阿尔法狗(AlphaGo)的秘密之一”,表征/标志/特征/属性/性质/…是不同角度的称谓。图3所示的“标志集合”给出了“复杂特征集”。有表征从符号认知的角度;无表征(图4)从行为感知的角度。它们分别从知行两个角度对待并解读人工智能。如果说“标志集合”给出了符号内容语义认知的“复杂特征集”,那么,“分层集合”则给出了行为形式语义感知的“复杂模式集”。 “ 2016年7月18日,世界职业围棋排名网站GoRatings公布最新世界排名,谷歌旗下DeepMind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以3612分,超越3608分的柯洁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附图1-4: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论趋于完善的标志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6-5-4 18:56
一 这两天有点时间,写个小结。 任何理论,从创立、发展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嘛,想一口吃个胖子的事儿,是非常困难滴,除非是上帝。 二 俺们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近 6 年的时间了,经历了从“肯定 - 否定 - 再肯定”的艰难发展历程。 自提出了孕育周期界定和主震事件判识方法后,势如破竹般地分析了中国及其周边、环太平洋与欧亚地震带诸多地震区的震情,当时觉得没有问题而信心满满。到 2015 年底的时候,突然认识到之前的分析犯了“左倾”的认识错误,一个好好的东东差点毁在自己手里。 幸亏经历思维风暴后及时觉醒,迈向悬崖边的左脚及时收了回来。 问题出在哪儿呢? 原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还是出在“孕育周期界定和主震事件判识”上。按照之前的搞法,每个地震区的孕育周期成急剧缩短趋势,这与实际主震的孕育历时情况严重不符。 为何会犯晕呢?主要原因是:( 1 )历史地震震级的误差较大从而影响判断;( 2 )地震区划分未能严格体现“以区域性大断裂为主控条件”的原则,尤其是后者的影响尤甚。地震区的划分是按照理论的指导进行的,所以说,归根到底,还是理论不够完善所致。 三 一般而言,数学函数都有定义域,力学模型必须要有约束条件,理论都要有适用范围。例如,胡克定律适用于描述介质的弹性变形,到了介质变形的非线性阶段,就不适用了。 俺们的理论建立之初,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 2014 年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方法,实际上也是一个约束条件,现在看来,仅这样一个约束条件是不够滴。 2016 年,我们发现了“地震事件量级匹配”这样一个强约束条件,加上去以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就趋于完善啦。这样,完整的理论表达式为: S f ( k )=1.48 k S c D = /0.48 E a = E m +E r | M F - M C | 0.5 M P min ( M F , M C ) -0.2 式中, S c 为第 1 锁固段膨胀点对应的 CBS 值; S f ( k ) 为第 k 个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 CBS 值; D 为 第 1 锁固段膨胀点之前的 CBS 误差值; E a 为某地震区主震前积累的能量; E m 和 E r 分别为主震和余震释放的能量; M C 和 M F 为 锁固段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对应的标志性地震事件震级, M P 为锁固段在此期间发生的 preshock 或 foreshock 事件震级 。后 3 式为约束条件。 四 按照完善后的理论分析各地震区震情,效果是: 过去我们认为地震孕育模式有 5 种,现在只有一种;过去我们认为板内与板间地震区划分、大震孕育过程有区别,现在看是一样样滴;过去认为浅源、中源、深源地震孕育机制可能不同,现在看没有区别。对全球地震的认识,已经认识到了是一种机制、一种规律、一种模式,不是‘一国两制’了,已实现‘和平统一’啦。现在不仅对大震孕育过程的理解十分清晰,而且对细节的把握更为可靠。亲,如有空看看我们近期发表文章中的震例,除了事件大小有区别外,其孕育过程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您说搞到这个程度意味着什么?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271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中阿联合声明将是中国成为国际大国的一个标志
热度 6 gaoshannankai 2015-2-6 14:22
刚刚被马来西亚强奸,忍着屁股的剧痛,请看 小小马来西亚也跑过来强奸中国人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3852.html 看到了 中国和阿根廷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最吸引我的就是下面这条, 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感到一点自豪 : 习近平主席重申坚定支持阿方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要求 , 但是略显底气不足, 后面不该加上“ 支持根据联合国相关决议,重启有关谈判和平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媒体反复强调阿根廷支持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没气魄啊 。 第1,这句话应该说 中国认为(更牛逼用认定 ) 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属于阿根廷, 支持阿根廷以适当的方式行使主权。 第2,既然我们要做老大,去认定人家的领土归属,我们还需要阿根廷这个小妹妹 来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么? 要成为大国,首先要摆脱已成型的小国心态,凡事需要别人承认。 后面又听到中国将赠送阿根廷战机, 这个飞机送的好,说明了中国对阿根廷的支持 是由中国的经济军事 实力来保障的,不仅要送飞机,还要帮助他们训练空军,有不服的可以出来“抗议”。 历史会记住这个重要时刻, 这将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是中国真正走向大国的一个标志。 此前,我也预言了《 聂树斌案揭开司法改革的序幕 》,后来真的推行了异地审判制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50598.html 中国终于可以对国际上的事情进行定义与分配,我说这个领土是谁的, 他就是谁的。同时,我还有能力执行我说的,要钱有钱,要枪有枪。赠送阿根庭战机, 不仅可以赚他的服务费解决我们产能过剩,还可以把欧美等国家挤出南美,进而控制南美 的资源。 英国不是喜欢在香港问题上指手画脚么,干脆支持阿根廷武力收复马岛, 看看谁的实力更强。 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美国表态干预,我们国家能不能顶的住? 2月8日有看到无知媒体大肆渲染中国向阿根廷出售14架飞机,真的白痴白痴, 我赠送媒体一句话“ 事以密成 ,语以泄败 ”,本来能成的,让你们一说就悬了。 这种事情应该偷偷的搞,避免刺激美国,不行就把飞机先送过去,不要钱都行, 目的就是扩张,只要阿根廷用了我们的飞机,后面培训飞行员,附件购买(导弹,地面雷达), 还有整个空军建设都可以插手。 并且要暗中口头许诺, 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可以 无限制供应配件以及免费维护。这次不仅仅是卖飞机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 的一个小尝试,因此,无论什么手段或者代价,都应该办成它。 现在媒体应该配合国家 多宣传英阿马岛战争中北约国家支持英国是导致战争失败和阿根廷蒙受耻辱的关键原因, 激起阿根廷民族情绪,促成中阿这次交易,谁反对谁就是阿根廷的卖国贼。 慢慢我更多的预言都会得到证实 未来世界发展的两条主线-你我都能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1742.html
1513 次阅读|5 个评论
未来中国科研创新能够领先的若干标志
热度 56 stone1971111 2014-4-11 11:30
中国科研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就我个人的观察,在早几年,我们还比较谦虚,科研上比较努力,态度上还相对谨慎,取得了一些扎实的成果。在过去的5-10年中,很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论文总量上去了,专利总量也上去了,但是我们的工业成果依然少的可怜。那些垃圾论文和垃圾专利对中国的创新到底有多少价值,也许现在就可以下结论,基本上都还处于学习和训练阶段,中国的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即便没有走弯路,也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去努力 。但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更上一层楼,在工业创新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中国确实具备了工业创新和科研创新的核心能力了呢? 如果我们要判断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了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如下几个方面似乎值得讨论: 1、从业人员的规范素质; 科研创新除了想法之外,离不开工业基础 ,很多想法如果没有试验条件和加工能力,想了也是白想。所以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大小与这个国家整体工业基础紧密相关, 而工业基础除了看得见的工业设备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国家通过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生产线,也制造了大量品质越来越高的产品,但是在很多行业, 我们的工业素质,尤其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非常糟糕的。 具体表现有:数据采集不规范;分析流程不规范;生产过程质量体系粗糙;对核心设备缺少必要的理解, 。。。。。。举例如下。 数据采集不规范。 我们和一些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质量分析,希望从企业获得一些生产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方法。但是经过几年的接触,发现来自企业的数据噪声高的惊人,很多数据根本没办法使用。这里有几个原因造成的。很多设备就是摆设,为了应付质量检查和国标,实际质量达不到要求。有些设备根本就是垃圾,但是成了国标认可(不知道怎么成了标准设备的)的设备,就堂而皇之进了企业。数据精度根本对于精细化分析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实验员对于严格的分析设备管理规范根本不了解。标准样的配置规范,设备标定规范,试剂使用随意,操作员随便换班等。这些都是噪声来源的主要问题。我们分析了某个厂的同一个指标数据,发现两个不同的操作员的数据均值和方差居然相差很远,不用看就知道问题很严重。 分析流程不规范。 我们的企业有大量的生产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根本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问题分不清楚主次,没有顺序,没有系统性。还有很多深层问题根本就没有考虑。即便有现成的欧美标准可以参考,但是拿来之后也没有按照执行。导致很多问题没有抓住重点,最终也就解决不了问题。 生产过程的质量体系 是保证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我们国家的企业生产质量体系大多数是为了拿证书,实际生产过程往往处于半失控状态。一个企业居然没有几个能够真正理解质量体系思想的人。而老板为了挣钱,也就盲目扩大生产。应该说,很多企业并不是主观上想生产不合格产品,是具体生产的人拿不出生产合作产品的行为。 对核心设备缺少科学理解 也是阻碍我们提高生产能力的另一个原因。大多数高端设备基本上靠引进,购买来的设备有时候居然没有人懂得设备的基本原理。在不懂原理的情况下,是不能保证外围配套手段的严格性。不理解,怎么执行? 2、跨学科人才的密度; 我们国家人才培养在早期为了批量培养专门人才,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学校专门化,专业划分很细,每个专业都要搞成大而全。最终的效果是,人才最多了解了一些所谓专门知识,该深入的没有深入,该广泛的,还很狭窄。现在很多研究生就业的时候,还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专业,强调自己的学科,这种观念本身就反映了我们人才基本上属于只能做一些技工性的活,跨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必须是跨学科的。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工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的研究远远不是某一个学科可以胜任,必须从问题本身出发,将该使用到的所谓科学技术和知识都利用上,才可能解决一部分 。但是这种问题需要一个具有跨学科视野的人才能领到,起码具有跨学科的胸怀。事实上,我们国家在培养这样的人才方面是不足的,很少有这样的人。于是在实际当中, 我们经常看到具有某一个学科优势的人,领导了一个跨学科项目,但是视野却仅限于自己学科,这样的团队是不能解决真正复杂的问题。 3、多学科合作的有效性; 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国家在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过去的科研布局被打破,各行各业的研究部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发展机会。但是几年下来,效果不很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需求方、设备提供商、技术提供方、科研攻关方几个方面的强者都不属于某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的强者都限制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领域之间的合作始终没有效果。 行业研究机构抓住行业优势,希望完全自主研究,对于其他行业可能的合作者生怕分了一杯羹。 这种保守主义和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到处都是 。动不动就说,这是他们的专业,是他们的行业,别人都是外行。话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但是这不代表这些行业靠封闭就能自主解决所有的关键问题。(海洋方面就是个鲜活的例证) 4、基础研究的针对性; 一个国家的核心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基础研究的突破,然后带来技术的创新,最后才是产品的创新。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能力不断上升, 但是基础研究都是在梳别人头上的辫子,也就是做的问题的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相反,我们国家自己的问题很少有人问津。这种基础研究和工业社会脱节的毛病谈了很多年了,依然没有很好的改观。 企业不愿资助基础研究,认为周期太长,不做傻事。基础研究人员认为企业问题都是小儿科,不愿意插手,最后竟然造成工业界和学术界互相鄙视的局面。美国和欧洲应用科学研究非常庞大,我们国家发表论文最多的领域很多是别人不做的,而在工业上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我们处于弱势。 这个问题科技部早就有结论,但是现状很难改变。 5、研究人员的想象力。 科研是思想的活动,想象力是其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我们的学生最缺的就是想象力, 大多数满足于消化吸收,满足于再现别人的成果。遇到一个问题,习惯于模仿。商业界也是,一个阿里巴巴,让无数商人投入电子商务。一个特斯拉让很多人进入了个性化服务领域。一个太阳能,让很多工厂变成了垃圾产能。这些游戏最终的效果是,大量的投资变成了无效投资,人才被不恰当的吸引到一个不可能拥有无限成长能力的领域,而新的思想却没有愿意去发现,更缺少人去实践。 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商业和用户,都缺少想象力。这样的状态不会是创新能力强的表现。 我们国家核心创新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形成这种现状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发展阶段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原因,但是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掩耳盗铃,做夜郎自大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到企业中,发现从业人员具备很高素质,周围有不少的跨学科研究人员,到处能听到多学科真正的合作,基础研究瞄准一个实际需求,研究人员思维活跃,奇思妙想如泉涌,中国即便不是最强的创新强国,那也为时不远矣。 现在么,还是老老实实学习,踏踏实实的培养人,没有必要夸大现在成绩。当然,信心依然还是要有的, 只不过不能让信心迷惑了科学的眼睛,变成了盲目的自信,那就成了可笑。 silong.peng@ia.ac.cn 2014.04.11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7132 次阅读|6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