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刊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编纂出版记
热度 1 duzhanchi 2017-4-27 09:12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是当年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纂出版的论文集,为不定期刊物。初为内部印刷,后来公开出版。从1981年至1986年,共铅印出版内部版6集,刊登论文149篇,计183万字;从1985年至199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5集,共刊登论文117篇,计192万字。 其中,第 1 集获 1987 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人:姜恕、陈佐忠、周庆强、杨持、李绍良、廖仰南、李鸿昌、王义凤、盛修武、杜占池、杨宗贵、黄德华、戚秋慧、钟文勤、陈敏、宋炳煜。 经网上搜索,中国知网、360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态环境期刊网、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科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络、中科院科技期刊开发获取平台、CNKI3.0知识搜索等均未收录《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论文。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刊物,不仅是一百多名草原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而且凝聚着草原站前二任站长姜恕、陈佐忠的大量心血。作者共计131人,其中第一作者共58人:姜恕、王义凤、陈佐忠、黄德华、盛修武、戚秋慧、杜占池、杨宗贵、关秀清、赵献英、周庆强、钟文勤、李鸿昌 、 蔡蔚祺、杨持、宋炳煜、廖仰南、陈敏、仲延凯、宝音陶格涛、刘永江、刘书润、汪久文、李绍良、康师安、姚依群、李永宏、汪诗平、肖向明、王桂明、王广和、邱星辉、范伟民、康乐、王梦军、张爱国、刘多森、汪枞生、顾新运、李博、何冬梅、杨丽萍、赵吉、关世英、贾树海、陈有军、吕贻忠、马琦、沈长江、姚彦臣、刘举鹏、陈永林、席瑞华、雍世鹏、杨在中、郭柯、王芳玖、刘大廷。 上述作者所在工作单位为:中科院所属单位:植物所、动物所、综考会、南京土壤所、 武汉水生所;高教系统: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林学院、内蒙古教育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所属单位:白音锡勒牧场、四子王旗草原站、四子王旗科委、太仆寺旗卫生防疫站。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收录的论文,涵盖有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方方面面。就学科而言,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自然地理、畜牧、经济、数学等。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看,包含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和器官等。从研究内容看,既有结构、生产力、能流、物流、生理生态等应用基础研究,亦有割草利用、放牧利用、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试验等应用研究。 这套出版物对当时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和草原畜牧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读者如果按照出版时间,顺序翻阅这套刊物,即可从一个侧面,了解该站研究工作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 1981 年1月,在草原站年会上决定,要及时整理调查资料,分析测定数据,总结研究结果。为此,先出版内部刊物,每年出版一集,反映上一年的研究进展,以便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待时机成熟后,再编纂出版公开刊物。 4 月和5月,我随陳佐忠,先后二次前往河北省秦皇岛印刷厂,联系《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 内部版) 第 1 集印刷事宜。 1982 年2月,我与张鸿芳,再次前往秦皇岛,校对《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 内部版) 第 1 集大样。6月,秦皇岛印刷厂将印好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托运至京。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1集, 1981 年出版。共20篇,25.3万字。编辑: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责任编辑:陈佐忠、李鸿昌、杜占池。 目录: 大针茅草原的群落结构与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王义凤、姜恕、戚秋慧)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冰草属( Agropyron J. Gaerth)植物初步整理(刘书润) 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地区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群落生产力的比较研究(姜恕、戚秋慧、 陈佐忠、孔德珍) 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地区羊草草原的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初步研究(姜恕、戚秋慧、王义凤)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不同类型草原根系生物量的比较研究(黄德华、陈佐忠、 张鸿芳) 烧草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原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姜恕、王义凤、戚秋慧) 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氮素储量及其分配(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大型同化箱群体光合测定装置的结构与测试简报(盛修武、戚秋慧) 野外条件下测定草原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装置和方法(杜占池、杨宗贵) 测定植物叶片光合速率时叶室适宜空气流量的初步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从生态系统的观点谈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场资源的管理利用问题(赵献英) 内蒙古锡盟典型草原优势蝗虫的食性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李鸿昌、席瑞华) 内蒙古白音锡勒典型草原区鼠类群落的空间配置及其结构研究(钟文勤、周庆强、孙崇路) 内蒙古白音锡勒典型草原鼠类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周庆强、钟文勤、孙崇路) 达乌尔鼠兔的储草选择研究(钟文勤、周庆强、孙崇路)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蝗虫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刘举鹏、席瑞华) 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境内不同生态小区啮齿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初步调查(刘永江、张文忠) 内蒙古白音锡勒地区主要家畜的适应与牛羊体重的动态(沈长江) 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Ⅰ.锡林河流域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变化及其土层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廖仰南、张桂枝、王芳玖)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土壤问题(蔡蔚祺) 1982 年6月,我与陈佐忠,先后到 建筑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和海淀装订印刷厂,联系印刷联系《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 2 集出版事宜,未遂。后经内蒙古大学的杨持,在呼和浩特市多方联系,确定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印刷工作 由 内蒙古科技印刷厂承接。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2集, 1982 年出版。共25篇,38.0万字。编辑: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责任编辑:陈佐忠、李鸿昌、杜占池、杨持。 目录: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自然植被状况(1:200000万植被图说明)(雍世鹏) 羊草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的研究Ⅰ.邻接格子样方的应用(杨持) 内蒙古地区大针茅草原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王义凤) 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一种新测定的探讨(杨持、燕玲、安卯柱) 野外条件下大针茅群落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比较研究(姜恕、盛修武、戚秋慧) 羊草草原群落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戚秋慧、盛修武、姜恕) 大型同化箱群体光合测定装置的设计与测试报告(盛修武、戚秋慧、夏文德) 不同灌溉条件下三种草原植物光合器官与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净光合日进程和季节进程的特点(宋炳煜、王立群、盖煜)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光合生态特性研究 Ⅰ.羊草光合速率与测定时生态因子的关系 (杜占池、杨宗贵)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光合生态特性研究 Ⅱ.水分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杜占池、 杨宗贵)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抗热性的初步观察(宋炳煜、盖煜、王立群)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122种植物的元素化学特征 Ⅰ.植物化学元素含量水平及其分组(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122种植物的元素化学特征 Ⅱ.植物化学元素生物吸收系列类型(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克氏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类型草原雨季施肥的生态效应(陈佐忠、盛修武、杨宗贵、黄德华)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场资源的评价(姚彦臣) 达乌尔鼠兔的食物和食量研究(钟文勤、周庆强、孙崇路) 蝗虫产卵选择的初步研究(刘举鹏、席瑞华、陈永林) 不同食料植物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 -Bienko)生长和生殖力的影响(席瑞华、刘举鹏) 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Ⅱ.1.锡林河流域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测定(廖仰南、 张桂枝) 草原生态系统氮素生理群的初步研究(王芳玖) 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李绍良) 锡林河流域风积沙地土壤的分类及其特征(汪久文)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植物区系纲要(刘书润、刘钟龄) 自1983年以后,《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的印刷工作步入正轨,3-6集均由内蒙古科技印刷厂印刷。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3集, 1983 年出版。共26篇,31.5万字。编辑: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责任编辑:陈佐忠、李鸿昌、杜占池、杨持、钟文勤。 目录: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与大针茅草原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动态(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三种不同水分生态类型草原植物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初步比较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灌水施肥对羊草草原群落光合速率的影响(戚秋慧、盛修武、姜恕) 羊草和大针茅群落的暗呼吸强度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盛修武、戚秋慧、姜恕) 羊草和大针茅群落暗呼吸强度比较的初步研究(盛修武、戚秋慧、姜恕) 羊草草原水分生态的初步研究(宋炳煜、李艳红、颜铭) 内蒙古锡林河地区草原的特征及其经营管理(姚彦臣) 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天然割草场植被调查(仲延凯) 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的新方法(杨在中、郝敦元、杨持) 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研究Ⅱ.二维网函数插值法(杨持、杨在中、郝敦元) 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不平衡与其对策的探讨(陈佐忠) 内蒙古锡林郭勒沙地草原49种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初步观察(黄德华、陈佐忠) 草原植物和马粪分解速率的初步测定(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布氏田鼠的生态选择与植被条件(钟文勤、周庆强、孙崇路) 达乌尔黄鼠的食物与食量(周庆强、钟文勤、孙崇路) 内蒙古草原蝗虫口器构造与食物的功能适应研究(李鸿昌、王征、陈永林) 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Ⅱ.2.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廖仰南、张桂枝) 草原生态系统氮素生理群的研究(王芳玖) 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Ⅱ.土壤持水力与植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平衡(李绍良)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与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康师安、关世英) 内蒙古栗钙土的生态初析(蔡蔚祺)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研究(蔡蔚祺) 白音锡勒牧场气象条件特点与农牧业生产关系的分析(刘大廷) 建立人工草地提高草原生产力的研究 Ⅰ.栽培条件下羊草的若干生态生物学特性(陈敏、 李忠厚、朴顺姬) 内蒙古冷蒿过牧草场休牧生态效应的调查(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的生态经济特点与大农业发展(陈佐忠) 为了适应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对生产部门提供参考的需要,草原站1984年年会决定, 公开出版《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第1集稿件于6月底交稿,第3集年底交稿。并继续出版内部版第4集。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4集, 1984 年出版。共27篇,36.2万字。编辑: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责任编辑:陈佐忠、杨持、李鸿昌、钟文勤、杜占池。 目录: 关于草原合理利用的浅见-以内蒙古锡盟中部白音锡勒地区为例(姜恕)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布的比较测定(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羊草和大针茅群落生长后期各种群光合动态的初步探讨(盛修武、姜恕) 内蒙古乌盟四子王旗羊草草原群落光合速率的初步研究(戚秋慧、盛修武、李济尚) 大针茅、羊草等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水分关系的初步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的植物蒸腾特点及其群落水分利用的初步研究(宋炳煜、李艳红、颜铭) 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沙地植物蒸腾特点(郭柯、李风民、宋炳煜) 内蒙古栗钙土典型草原地带117种植物含锌量的初步研究(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羊草草原主要植物地上生物量与水热条件定量关系初探(杨持、李永宏、燕玲) 羊草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研究Ⅲ.种间相关与种群联合格局的测定(杨持、侯占铭) 栽培条件下羊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陈敏、王艳华)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54种草原植物根系容积重的比较观察(黄德华、陈佐忠) 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Ⅲ.羊草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动态(李绍良)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Ⅱ(康师安、关世英、齐沛钦) 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Ⅲ.1.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廖仰南、 张桂枝、陈英珠)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土壤动物调查初报(何冬梅、刘永江) 内蒙古阴山北部农牧区长爪沙属种群适应特征的比较研究(周庆强、钟文勤、孙崇路) 内蒙古草原主要蝗虫及其嗜食植物的无机化学元素特征的初步研究(陈永林、李鸿昌、 章慧麟、叶韵娴、任连奎)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食量及其食物利用的研究(李鸿昌、王征、席瑞华、陈永林) 草原区旱作条件下建立羊草人工草地的初步结果(陈敏、宝音陶格涛)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冷蒿群落冬季雪层施肥的试验(陈佐忠、黄德华) 割草施肥试验初报(仲延凯、朴顺姬) 放牧利用和生态因子对草地的影响(姚彦臣) 羊草草原割草演替试验区的本底调查(仲延凯、安树青) 人工羊草草地割草演替试验的年度报告(仲延凯、马绍文、朴顺姬、孙卫国) 羊草草原演替试验的年度报告(仲延凯、马绍文、朴顺姬、孙卫国) 野外条件下发菜光合生态特性的初步探讨(盛修武、姜恕、崔志有)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第1集 ,1985年7月出版。共20篇,34.5万字。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辑委员会名单:主编:姜恕;编委:刘震乙、朱靖、许光辉、陈永林、李博、李绍良。 本集主要收编了1979-1983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植物的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元素化学生态,以及鼠类、蝗虫种群生态、土壤微生物和牧草生态等方面。 目录: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建立和研究工作概述(姜恕) 羊草草原群落和大针茅草原群落生物量的初步比较研究(姜恕、戚秋慧、孔德珍) 羊草草原主要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水热条件定量关系初探(杨持、李永宏、燕玲) 羊草草原群落的结构与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戚秋慧、姜恕、王义凤) 羊草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研究Ⅲ.种间相关与种群联合格局的测定(杨持、侯占铭) 内蒙古地区大针茅草原中主要种群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初步观测(王义凤) 烧草对大针茅草原群落结构与生物量影响的观察(姜恕、王义凤、戚秋慧) 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的植物蒸腾特点及其群落水分利用的初步研究(宋炳煜、李燕红、颜铭) 大型同化箱群落光合测定装置的设计与测试报告(盛修武、戚秋慧、夏文德) 不同灌溉条件下羊草、贝加尔针茅和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一些生理特性的比较观察 (杨宗贵、杜占池)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22种植物的元素化学特征(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克氏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达乌尔黄鼠的食物与食量(周庆强、钟文勤、孙崇路) 布氏田鼠的生境选择与植被条件(钟文勤、周庆强、孙崇路)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食性的研究Ⅱ.优势蝗虫在自然植物群落中的取食特性(李鸿昌、 陈永林) 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Ⅰ.锡林河流域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变化及其土层垂直分布(廖仰南、张 桂枝) 草原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李绍良) 草原区旱作条件下建立草原人工草地的初步结果(陈敏、宝音) 栽培条件下羊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陈敏、王艳华) 不同类型草原群落雨季施肥的生效应(陈佐忠、盛修武、杨宗贵、黄德华) 编后记(姜恕) 草原站1985年年会决定,继续出版《草原生态系统》(内部版,第5集),要求尽快交稿。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5集, 1985 年出版。共23篇,23.6万字。编辑: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责任编辑:陈佐忠、杨持、李鸿昌、钟文勤、杜占池 目录: 内蒙古草场鼠害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对策(钟文勤、周庆强、孙崇路)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与大针茅草原地下部分生物量与降水量关系模型初探(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旱作人工草地不同种群光合速率季节动态的比较研究(盛修武、戚秋慧、姜恕、洪亮、Ⅳ 金启宏) 内蒙古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草原生物量动态的初步分析(陈佐忠、李济尚、黄德华) 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光合与环境条件之间的模型初探(戚秋慧、盛修武、黄炬光) 羊草草原群落光合速率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戚秋慧、盛修武、姜恕、洪亮、金启宏) 羊草和大针茅光合生态特性的比较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草原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较研究(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羊草草原群落水平格局研究Ⅳ.种群分布格局的最适取样面积(杨持、宝荣) 草原植物群落分析-羊草草原群落水平结构图(杨持、师存恩) 人工羊草草地割草演替试验第二年小结(仲延凯、马绍文、朴顺姬、孙卫国) 羊草草原割草演替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仲延凯、马绍文、朴顺姬、孙卫国) 建立羊草与豆科牧草混播人工草地的研究(陈敏) 退化草场改良措施的研究(陈敏、宝音陶格涛) 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天然割草场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仲延凯) 栗钙土的水分状况与牧草生长(李绍良) 内蒙古草原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 Ⅰ.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动物的初步调查(何冬梅、刘永江、由文辉、 陈志英) 野生豆科牧草结瘤情况的初步调查(王芳玖) 羊草及大针茅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Ⅲ(康师安、关世英、齐沛钦) 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Ⅲ.2.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初步研究(廖仰南、张桂枝、赵吉) 应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和同化室测定草原植物光合作用时的气路系统及其计算方法(杜占池、杨宗贵) 两种可调温气封同化室的结构及其控温效果(杨宗贵、杜占池)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草原植物群落根系干重与长度相互关系的分析(黄德华、陈佐忠) 在草原站1986年年会上,陈佐忠通报:《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公开版第2集稿件,6月份交稿;内部版第6集,年内出版。《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第1集,已申报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内部版)第6集, 1986 年出版。共28篇,28.7万字。编辑: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责任编辑:陈佐忠、杨持、李鸿昌、钟文勤、杜占池。 目录: 关于草原林业的几点意见-以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姜恕)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与大针茅草原地下部分生产力和周转值的测定(陈佐忠。黄德华) 羊草和大针茅群落光合速率的初步比较研究(戚秋慧、盛修武、姜恕、金启宏、洪亮) 不同生长时期羊草、大针茅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比较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红外线CO2分析仪与测定室联用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及测试结果(黄德华、陈佐忠) 人工羊草草地的种群结构(杨持、朴顺姬) 不同群落类型植物种群物候型结构的研究(杨持、朴顺姬) 植物种群特征与草地环境质量评价(杨持) 草原植物群落蒸腾耗水量的测定方法比较(宋炳煜、尹晓青) 西伯利亚杏灌丛的水分关系(宋炳煜、廖汝棠) 人工羊草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廖仰南、张桂枝、赵吉) 内蒙古草原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何冬梅、刘永江、由文辉、李喜和、王建国、宋兴安) 键霉菌属的一个新种、一个亚种和一个变种(王芳玖) 锡林河流域土壤持水特性的评价(李绍良) 在草原区栗钙土条件下建立人工草地的关键技术措施与结果分析(陈敏、宝音陶格涛) 人工羊草草地割草演替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仲延凯、朴顺姬、包青海) 施肥对人工羊草草地产量的影响(宝音陶格涛、陈敏) 人工羊草草地喷施三十烷醇的生态效应(杜占池、杨宗贵) 耕翻恢复与人工种草改良退化草场的研究(陈敏、宝音陶格涛) 松土与松土补播改良退化草场的研究(陈敏。宝音陶格涛) 退化草场恢复演替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仲延凯、朴顺姬、包青海) 羊草草原割草施肥研究的初步报告(仲延凯、朴顺姬、包青海) 羊草草原天然割草场牧草留茬高度与产草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仲延凯、贾志斌) 羊草草原割草演替试验第四年小结(仲延凯、包青海) 牧草引种栽培试验初步探讨(盛修武、戚秋慧) 美国紫粒苋在内蒙古高原的引种试验(陈敏、荣奋先、宝音陶格涛) 二色补血草(干枝梅)种子繁殖的探讨(盛修武、黄德华)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羊草与蘑菇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关秀清、杜千有)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第2集,19 88 年6月出版。共28篇,37.2万字。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编辑委员会名单:主编:姜恕;编委:刘震乙、朱靖、许光辉、陈永林、李博、李绍良、雍世鹏。 本集主要为1984-1987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蝗虫区系,以及人工草场、退化草场改良、草原合理利用策略等方面。 目录: 关于草原合理利用策略的探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中部白音锡勒地区为例(姜恕) 栗钙土的水分状况与牧草生长(李绍良)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与大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与降水量关系模型(陈佐忠、黄德华、张鸿芳) 内蒙古典型草原亚带锡林河流域蝗虫区系的研究(李鸿昌、陈永林) 旱作人工草地不同种群光合速率季节动态的比较研究(盛修武、戚秋慧、姜恕、金启宏、 洪亮) 羊草和大针茅光合生态特性的比较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羊草和大针茅等草原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水分关系的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羊草草原群落光合速率的比较研究(戚秋慧、盛修武、李济尚) 土壤干旱条件下羊草和大针茅光合作用午间降低内因的探讨(杜占池、杨宗贵) 羊草和大针茅群落呼吸速率比较研究(盛修武、戚秋慧、姜恕) 野外条件下发菜光合生态特性的探讨(盛修武、姜恕、崔志有) 植物种群特征与草地环境质量评价(杨持) 草原植物群落分析-羊草草原群落水平结构图(杨持、师存恩) 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草原地下生物量的比较研究(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地下部分生产力和周转值的测定(陈佐忠、黄德华) 内蒙古草原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Ⅰ.锡林河中游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何冬梅、刘永江、 由文辉、陈志英) 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Ⅲ.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廖仰南、张桂枝、赵吉) 羊草草原割草演替试验结果分析(仲延凯、朴顺姬) 人工羊草草地割草演替试验结果的分析(仲延凯、朴顺姬、包青海) 退化草场恢复与利用的探讨(仲延凯、朴顺姬、包青海) 羊草繁殖特性的观察及研究(陈敏、李忠厚、朴顺姬) 草原区非灌溉条件下建立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陈敏、宝音陶格涛) 方法探讨: 用红外线CO2分析仪测定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方法(黄德华、陈佐忠) 草原植物群落蒸腾耗水量的测定方法比较(宋炳煜、尹晓青) 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廖仰南) 研究简报: 建立羊草和豆科牧草混播草地的试验(陈敏、宝音陶格涛) 人工羊草草地的种群结构(杨持、朴顺姬) 用种子繁殖二色补血草(干枝梅)的试验研究(盛修武、黄德华)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第3集 ,1988年6月出版。共7篇,40.8万字。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 本集刊登了关于植被、草场、土壤等亚系统的基本特征、背景值的论文和报告。内容论及锡林河流域地形、气候、土壤的发生类型及其性质、植被及其利用、天然草场资源的生态地理特征、植物区系和兽类区系特征及植物名录等。 目录 草原生态系统试验地的设置及其植被背景(姜恕) 锡林河流域地形与气候概况(陈佐忠) 锡林河流域土壤的发生类型及其性质的研究(汪久文、蔡蔚祺) 锡林河流域植被及其利用(李博、雍世鹏、李忠厚) 锡林河流域天然草场资源的生态地理特征及其展望(赵献英、姚彦臣、杨汝荣)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植物区系纲要(刘书润、刘钟龄) 白音锡勒地区的兽类区系特征(周庆强、钟文勤、孙崇路、王广和)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第4集 ,1992年12月出版。共27篇,35.3万字。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 本集 收载了1988-1991年以来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成果,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以及退化草地改良、合理放牧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放牧空间梯度上和恢复演替时间梯度上羊草草原的群落特征及其对应性(李永宏) 草原群落种群分布格局与土壤中几种速效性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杨持、孙卫国、靳玉玺、 包丽艳) 羊草光合能力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不同生长时期冰草光合速率与气温关系的比较研究(杨宗贵、杜占池) 内蒙古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几种植物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分解过程研究(陈佐忠、黄德华)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118种植物的热值(陈佐忠、张鸿芳) 内蒙古典型草原栗钙土带植物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姚依群、陈佐忠) 布氏田鼠( Microtus brandti )的食物和食量(周庆强、钟文勤、王广和) 达乌尔鼠兔的食性及其与食物可利用性的关系(王桂明、周庆强、钟文勤、王广和) 自然环境温度和食物含水量对狭翅雏蝗( Chorthippus dubius Zub)食物消耗量的影响 (张爱国、李鸿昌) 狭翅雏蝗( Chorthippus dubius Zub)的食物消耗量和对牧草危害的研究(张爱国、李鸿昌、陈永林) 狭翅雏蝗( Chorthippus dubius Zub)取食牧草掉落毁损的研究(李鸿昌、范伟民、邱星辉) 草原蝗虫时空异质性的研究(康乐、陈永林) 草原蝗虫食料植物叶片表皮显微结构的研究(康乐、陈永林) 典型草原蝗虫种群数量、生物量和能值的比较研究(康乐、陈永林) 草原羊草( Aneuroleipidium chinense )和大针茅( Stipa grandis )不同物候期植株分解的微生物特性(廖仰南、张桂枝、赵吉) 羊草和大针茅不同物候期植株的分解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转化(赵吉、廖仰南张桂枝)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栗钙土腐殖质特性的研究 Ⅰ.围栏封育与自由放牧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特性的变化(吕贻忠、赵玉萍、夏荣基) 羊草草原暗栗钙土养分含量与动态的研究(康师安、关世英、齐沛钦) 布氏田鼠对草场产草量的危害及防治阈值研究(钟文勤、周庆强、王广和、王桂明、周丕义、贾永平) 围栏育草措施对布氏田鼠种群的生态效应(钟文勤、周庆强、王广和、孙崇路、周丕义、 刘文智) 三十烷醇对天然羊草草原优势禾草的影响(杜占池、杨宗贵) 不同时期割草和割草间隔期间对羊草草原禾草生物量的影响(仲延凯、包青海、孙维) 草原人工草地群落演替动态的研究(宝音陶格涛) 不同放牧强度牲畜的增重效果和载畜量的比较试验(马琦、李永宏) 草原区兔放养对兔增重与草地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盛修武、戚秋慧、杨化民) 施用微量元素对内蒙古地区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关秀清、杜千有) 为了及时反映该网络所属各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决定,从1994年起,设立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丛书》。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委员:王明星、孙鸿烈、孙九林、陈宜瑜、张新时、沈善敏、陆亚洲、赵士洞、赵其国、钱迎倩、唐登银。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第5集 ,纳入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丛书》,1997年1月出版。共35篇,44.5万字。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编者:陈佐忠、李永宏。 本集主要收载了1992-1995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退化与恢复的影响;(2)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3)一些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简报。 目录: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丛书》序 前言 第一部分: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退化及恢复的影响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一: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功能类群及土壤因素间的互作和协同变化(李永宏、钟文勤、康乐、刘永江、廖仰南、关世英、贾树海)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二:牧压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贾树海、崔学明、李绍良、陈有君、王芳玖)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三:不同牧压强度对草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初析(关世英、齐沛钦、康师安、常进宝)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四:草原植物对家畜放牧的营养繁殖对策初探(李永宏、汪诗平)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五:典型草原区草-属群落对放牧梯度的协同变化(王梦军、钟文勤、王桂明、王广和)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六:蝗虫群落动态对草原放牧活动的反应 (康乐)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七:不同牧压对草原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 (刘永江、刘新民、乾德门) 放牧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之八:草原草原和大针茅草原不同牧压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特征及其多样性(杨丽萍、廖仰南) 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超显微特征的影响(顾新运、李淑秋) 退化草场土壤性状变化的研究(康师安、齐沛钦、何平、关世英) 退化羊草草原植物群落轻耙后的恢复演替动态分析(宝音陶格涛、陈敏) 典型草原地区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试验研究(陈敏、宝音陶格涛) 草场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初探(贾树海、李绍良、陈有君、董海峰、郭宝峰) 第二部分: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 Modellingof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of LeymusChinense Steppe and Stipa gandisSteppe (X. Xiao, D.S. Ojima, W. J. Parton and C. D. Bonham) Estimationof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Xilin River Basin, Inner Mongolia, Using Landsat TM Imagery (XiaoXiangming, D. S. Ojima, C. A. Ennis, D. S. Schimel and Chen zuozhong) 温度对不同生育期冷蒿枝条净光合和暗呼吸速率的影响(杜占池、杨宗贵) 草原植物叶片光合速率测值与叶室气封量和流量关系的研究(杜占池、杨宗贵) 日本旱稗和燕麦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盛修武、戚秋慧) 测定草原植物群落叶面积的适用方法的研究(杜占池) 内蒙古典型草原凋落物形成、分解与积累(黄德华、尹承軍、陈佐忠) 内蒙古锡林河中游灰脉苔草踏头沼泽化草甸的群落特征初报(刘书润) 狭翅雏蝗对三种植物的利用效率及温度对其排粪效应的研究(邱星辉、李鸿昌、范伟民) 三种不同植物群落中狭翅雏蝗的种群数量特征分析(邱星辉、李鸿昌、范伟民) 冷蒿草原4种蝗虫的空间格局及其种间关联的研究(邱星辉、李鸿昌、范伟民) 典型草原区草兔的自然食性及其季节变化(王广和、王桂明) 羊草草原凋落物的分解与土壤微生物能量流动的初步研究(廖仰南、赵吉) 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区的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的研究(廖仰南、赵吉)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of The Xilin RiverBasin, Inner Mongolia, Using Landsat TM Imagery (Xiao Xiangming, D. S.Ojima, C. A. Ennis, D. S. Schimel and Chen zuozhong) 锡林河中游羊群定比结构的模拟与优化结构的线性规划模型(汪枞生、刘多森、杨化民) 锡林河中游绵羊的生长与羊群平衡结构的优化(刘多森、汪枞生、杨化民) 第三部分:简报 牧草种子空间试验的初步结果(戚秋慧、刘存德) 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范伟民、李鸿昌、邱星辉) 草原蝗虫危害损失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范伟民、李鸿昌、邱星辉) 施用增产菌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影响初报(汪诗平) 草原暗栗钙土供氮能力及不同形态氮素循环的初步研究(陈有军、李绍良、贾树海、王芳玖、黄德华、陈佐忠) 草原站1997年年会决定,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科学出版社)第6集 ,于1998年2 月底交稿。1998年1月陈佐忠站长离任;4月召开年会,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陈 佐忠在讲话中再次谈到《羊草生态系统研究》第6集出版之事。但后来,未见第6集问世。
个人分类: 回忆录|4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会议文集《Frontiers in Radio Astronomy 2015》勘误表
qianlivan 2016-3-16 09:26
立此贴为会议文集《Frontiers in Radio Astronomy 2015》勘误表。
个人分类: 存档|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语科技出版的问题
热度 16 jinsblog 2014-12-5 05:38
因为写到《国家科学评论》,涉及到些科技期刊的语言问题。很多年以前,关于科技期刊的语言,我碰见过两件事。一件是我在96年时,和一位来自莫斯科的同行聊天,我说你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不懂俄文,尽管知道一些相关的工作,但没有办法真正的深入了解,因为我不懂俄文。偶尔一些必须要了解的东西,只好请人翻译,也不能保证翻译准确与否。这位朋友有点傲慢地说,这个没有办法,你得学俄语。K,他说话时的态度,好像苏联还在,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后来他们的刊物,也有了英文版,是委托一家公司把他们的俄文翻译成英文再发表。我对外国语言,尤其俄语,是不可救药地无能为力,对我来说,这跟要公鸡下蛋的要求差不多,太难了。第二件事,是我的一位老师问我有关行内刊物的发展,到底是该办成全英文,还是以中文为主。我的意见是,作为我们这样的学科,能用英文表达最好,因为我们研究的东西,早在人类出现并分出语言和划定国界之前。但需要坚持一点,就是文章至少该有个中文的摘要,能够体现刊物的拥有者是谁。我的老师说很吃惊我有这样的看法,觉得我会大力支持刊物的英文化,但我的确不觉得那是该走的路子。不过这个刊物虽然位于全中国最顶尖的5%刊物中,但现在也没有进入SCI,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是全英文的。 《科学通报》是我担任编委的中文期刊之一。这个刊物最近几年有一些变化,总的来说,在各种竞争中,能保持缓慢进步。这个刊物变化之一,就是不再要求中、英文的对应衔接了。过去的一篇文章,通常有中、英文的两个版本。有时候,有些人在自己的简历中,列举自己发布的文章时,把这两个版本表达的同一个研究内容,列成两篇文章,这有点不太好。这种类型的刊物,处在一种多少有点尴尬的局面中。你要弄成全英文,人家说你卖国;你要做成全中文,人家说你土,没有品味,不是SCI,是垃圾,不给你投稿。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多样化,每个人的道理都很有道理,也是最好的道理,很少有可以交集、通融的地方。 一个科研结果最终是表现在发表的文章上。这个发表内容,理论上最好不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我自己担任编辑的一些刊物,就遇到过有关的争议。比如有些做昆虫研究的人,他们的文章有大量形态学的内容。在传统出版物中,如果他们想真实地反映他们想描述的内容,最好是用彩色图版。但彩图很贵,他们没有钱。有关作者就建议能否在印刷版中用黑白图版,在网上的电子版上用彩色图板。这个提议最终被否决,原因就是一个科研结果,最好不要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即使图版这样的细微内容,读者有可能做不同的解释,这样就会产生不一致性。 如果说文章以中文和英文来发表,问题就更大了。首先,两个版本一般不能同时发表。举例来说,对一个新的物种命名的文章,就有了两个发表时间。对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来说,他所读到和引用的版本,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别。由于一个合法物种的命名时间具有优先律,早一个小时、或者在同一期中页码上的前后差别,也是它合法性的标志。你如果只看到一个版本,就可能会产生时间上的问题,给你的研究带来困扰。 时间上的问题还是小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两种文字间的理解差别。“习大大”和纽约时报的“Xi Big Big”的差别,很难讲清楚。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过于较真。但真要较真起来,对同一个内容和研究结果,两种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很有可能有差别的。一个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果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文字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很细微的差别,这个是科学上的问题。减少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就是所有的科研文章,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但这又产生了问题,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对‘man’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完全相同,这本身就是问题,更不要说凭什么中国人一定要用英文来写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这里大概是无法讲清楚的。 几年前到英国访问,一位住伦敦的朋友在聊天中说,英国对于世界,最大的的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让全世界的人更容易互相交流;二是宪政体制,议会在国王鼻子下面可以胡说八道,并决定国家走向。变种的人大和国会,也不过是橡皮图章和非橡皮图章的差别,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变化,都是宪政体制的表象和形式的一个方面,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就语言来说,科技界使用英文大概一时半会是很难改变。无论法国人、德国人、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都得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中国科学界该做的一件事,不是去计较刊物使用什么语言和名字,而是你能做出什么样的研究,让世人必须跟随你。当世人不得不跟随你时,你说什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也希望我这辈子能看见世界有点变化,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好玩而已。
个人分类: 期刊基金SCI-NS|615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杯葛NSC
热度 40 jinsblog 2013-12-11 04:12
昨天我收到两个 邮 件,一个来自 馆 里的同事,另外一个来自 馆 外的同事。两个 邮 件都 是一个链接,说 同一件事:今年的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Randy Schekman 最近说,他的实验室不再给《 Science》《Nature》和《Cell》送稿。有关报道,见文后链接1。12月9号, Schekman 在 The Guardian上拟文(链接2),题目是“自然,细胞,科学之类的刊物是怎样损害科学的”。他在文中说,尽管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过文章,包括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文章,但他以后不会再发了。他认为,就像华尔街需要打破对分红文化的把持一样,科学需要打破豪华刊物的专横。 Schekman 认为这些刊物现在的做法,更在意它们品牌的销售,而不是鼓励对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他也谈到影响因子,认为一个刊物的平均影响因子,无法说明一篇特定研究文章的质量。一篇有高引用的文章,可能因为它有好的科学内容,也可能是吸引眼球,很刺激甚至是错误。他认为这些刊物的做法,会影响到科学家去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也会鼓励科研中的偷工减料,造成日益增多的文章撤销,因为那些文章含有错误甚至作假。 Schekman 也以他主编的 eLife为例,说网上开放获取的新形式也许是较好的办法,也是发表好文章的渠道。当然,NSC的主编们也都有回应,认为他们刊物的文章,都是严格peer review的,等等。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对 Schekman 的批评,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同意 Schekman 的大部分观点,他说的很多话是事实,也很有意义。不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言论有影响力,但也不一定都正确,至少不是全面的。 Schekman 的文章,也许只想把评论聚焦在那些豪华刊物的负面影响上。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些豪华刊物?因为科学界有这个市场。更糟糕的是,非科学界的政策制定,用招聘、职称、金钱、名誉等,对这个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在当下的中国更为明显。所以,问题不光是刊物推动自己品牌的意识,也有喜欢品牌的巨大市场的迎合,这是一枚钱币的两面。 Schekman 同学如果能对后者也说两句,就更好了。 我过去曾经写过,高端刊物及其编辑对研究人员文章发表的影响,对科学是不利的。但我仍然觉得,科研文章发到什么地方,是研究者的选择,这是他们的学术自由。而刊物办得好与坏,取决于他们的办刊策略。以刊物的喜好来影响科学,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刊物是为科学成果的表达提供渠道,而不应该影响科学活动本身。如果某些刊物的运作,到了可以影响到科学进程时,杯葛它们是一种示警方式,可以表达某个方面的观点,起到一些作用,至少让人们正视、思考相关的问题。另外一方面,科学界、尤其是搞管理的,是否能从前面提到的杯葛中,领悟到点什么,少用各种利诱去影响科学家的研究,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那些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做出来的、并非时髦的研究,有些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做那些研究的人,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只奖赏那些在豪华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及其作者。对于后一方面的问题,更加的复杂,该怎么办?杯葛是行不通的。 1. http://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dec/09/nobel-winner-boycott-science-journals 2.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3/dec/09/how-journals-nature-science-cell-damage-science 相关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748813.html
个人分类: 期刊基金SCI-NS|20753 次阅读|81 个评论
以某些学术刊物发表文章为考核和提职指标的后果
热度 1 rongqiaohe 2013-11-7 12:36
从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来看, 凡是以哪种学术刊物作为考核、提职以及金钱发放的指标, 则那种学术刊物就可能腐化变质。。。 这是基本规律。
个人分类: 评论|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强领导学术刊物、论坛,网络,促进自主创新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5-31 22:09
加强领导学术刊物、论坛、网络,促进自主创新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精神及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 5月28日召开会议, 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指出: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自主创新 。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 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正确导向。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 2 .贯彻自主创新的关键和存在的问题 发展 基础理论、促进创新思想,掌握核心技术,应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必须充分重视、珍惜,促其发展。 对此,还存在许多不利,甚至阻碍,自主创新的思想、和制度,应予克服、解决! 尤其是,学术刊物,学术性论坛,特别是,网络论坛,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2 . 1 .学术刊物是报道学术成果、反应学术水平、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也应有这样的职能。 这就要求刊物能吸引有水平的学术成果、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积极投稿,并认真审稿,以保证有丰富的高质量。 但是,现在许多学术刊物,却常以种种站不住脚的借口,粗暴对待稿件。特别是,以错误的流行论点排斥正确的创新稿件,虽经作者对于错误的审稿意见,做了明确、正确答辩、说明,仍不答、不理、不改。或根本不提任何具体审稿意见,甚至,竟然以找不到人审稿为由,就简单、随便地把稿件判为不符合该刊,而退稿。 这样就必然使许多重要的 创新 学术成果得不到及时的报道、交流和发展。或使许多重要稿件流向国外,造成我国刊物低贫化。 不能正确反映和促进我国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 . 2 .现在有多种论坛,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促进创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当今 IT 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出现了网上论坛和 博克,微博。使得这些活动能在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间,以非常广泛、自由、深入、及时地进行。 这应该是促进、发展自主创新的有力手段。 但是,许多论坛,却只是用于报道新闻、消息,发布意见、论点,而没有自由、深入、及时的交流、讨论。特别是,学术性的各种论坛,就常常造成,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已形成主流的,陈腐的、错误或不足的东西,广泛宣扬,而得不到弥补、创新,或批驳、纠正。 有的论坛,多采用匿名、妮称,发表论点、文章,和评论。这就常常造成,一些制造传播谣言,不负责任的,甚至恶意攻击的,错误言论,甚至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进行捣乱、破坏,产生很坏的影响。 实际上,对于学术性的论点、文章,和评论,也根本没有必要采用匿名、妮称。 3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 . 1 .加强对我国现有学术刊物的领导 3 . 1 . 1 .培养、选拔高水平、珍视自主创新的主编、编辑 主编、编辑是办好学术刊物的核心,他们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水平,也很难找到恰当的审稿人,就很难正确处理稿件。特别是,如果他们死守他们自己的论点,和流行的错误、不足的旧观点,排斥其它有根据和理由的,甚至“离经叛道”的创新稿件,就一定办不好学术刊物。 3 . 1 . 2 .选拔、组成高水平、珍视自主创新的审稿队伍 广大的同,或近,学科的专家或工作者,都是审稿队伍的候选者,但是,应选拔哪些热心、负责,特别是,重视、珍惜自主创新成果和论点的学者。那种轻率对待稿件、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自主创新稿件者,就只会坏事。 2 . 1 . 3 .应明确规定:学术刊物审稿的具体要求, (1) 对来稿必须组织认真的审阅,提出负责的评论和处理意见。特别要对其中有创新的内容,必须提出具体的评论意见。 (2) 如果作者对评论和处理意见提出了有充分根据和理由的 答辩、说明,就必须认真答复、解释或修改、更正原有意见。 (3) 对来稿,特别是,其中对流行错误或不足的论点,有批驳、纠正,或弥补的创新内容者,如果找不到审稿人,或提不出任何正确的反驳、更改意见,就应该允许该稿发表。公开交流、讨论。 3 . 2 .加强对我国现有学术性论坛,特别是,网络论坛的领导 3 . 2 . 1 .一切学术性的论坛,特别是,网络论坛,都必须采用实名制。发表的论点、文章,和评论都必需负责。 3 . 2 . 2 .一切学术性的论坛,包括电视、广播、报告会,网络论坛、博客和微博,都必须建有实名制的评论、讨论的措施。 4 .一切学术交流讨论都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 4 . 1 ,各种讨论都应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并特别重视各种有充分根据和理由的,创新的,论点、意见和成果。 4 . 2 .各种讨论都应以其论点、意见和成果是否符合相应实际问题的客观特性和运动、变化规律,作为判断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
个人分类: 其它|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者的尴尬事
热度 11 jxhe 2011-4-3 14:09
近日某学报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刊物还未拿到,网上已发布了基本信息。当看到英文标题和关键词时,感觉十分陌生。原来,这部分由编辑部指派专人加工(抑或重译)过了。 编辑部为加强刊物质量,对所有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统一处理,这本是好事。但“隔行如隔山”,译者不熟悉本专业术语,几个核心关键词用错了。此举着实让我有些尴尬。 我自大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所谓的论文,迄今逾 20 载,已无心计算到底发表了多少篇。总体看,尴尬事不多,却大致涵盖了具有普遍性的四大来源。 自己造成的尴尬。有时翻翻以前发表的论文,不经意间发现存在的零星差错。诸如笔误、引文信息差错等。早年的一些文章不见得有发表的意义,但都印成了白底黑字,再也没有纠正或撤销的机会了。 学生造成的尴尬。我与学生合作发表的论文,往往是学生参与部分工作,完成其中的一些“零部件”,最后我执笔完稿。前段时间,我与国外某教授邮件往来数次后,才发现把他的姓漏写了最后一个字母。为什么出现这个差错,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翻看自己发表的论文,才发现原来是我照着文中一个表格中的字样拼写的。而这个表格最初是我的学生做的。老外倒是很宽容,说也经常把中国人名字搞错。 编辑造成的尴尬。数年前因某刊之约,我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案例评论文章,学生署名第一,我第二。但拿到样刊时发现顺序倒了过来,遂致电“质问”。对方曰,不把你放第一,我们发表此文的价值不大了。偏偏碰到我不领这个情。我还有一次尴尬经历是,过了某刊的回复期限,没有得到该刊的录用通知而又转投他刊,结果最终两刊在差不多的时间刊发了拙文。 制作环节的差错。现在刊物都是需要作者提交电子版,制版效率大大提高,但在该环节,可能对图表进行专门制作,这很容易造成差错。我的一篇论文有幸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但在该文的一个图中,“品牌投资意愿”误为“品牌投资医院”。 上述尴尬都是小事,发现的时候感觉不爽,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有些尴尬事或许不是小事。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署上导师的名字发表了“有问题”的论文,那真让导师蒙羞。这里以我在 2008 年 6 月 2 日收到的一封 EMAIL 为例。 何老师:您好 素未平生,冒昧打扰,见谅。 我是 XXXX 大学管理学院 XXX 老师。前天,我在山东时,我的学生 XXX 给我打电话,说他写的一篇文章与您们的文章雷同,编辑转给他一封意见。我回到上海找来了他的文章与您们的文章,看后我十分气愤,那哪里是雷同,分明是看了您们的文章,抄了文章观点,而且有些话都一样。标题都一样,都是 “ 创新与怀旧 ” 。首先,我对该学生的这种做法深表歉意。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触动,暴露了我对学生管理不严。首先学生很不严肃,根本不应该不注明引用就以您们的原创观点立论,再次,您们的文章提出了理论,也做了实证研究,将此品牌创新与继承问题已说的很清楚充分,学生的那些文字,就是对您们观点的一个简单案例说明,没有任何新意,纯粹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写这样文章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第三,该生看到我是《 XXXXXX 》的编委,为了发文章,也根本没有与我说过他写文章的事,也将我的名字写上,这些也说明学生不但不严肃而且很投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学生之错,乃老师之过,今后我会更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再次对该学生给您们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 此致 教安 XXX 敬上 片面追求数量,考核指标为先,其隐在的问题或许很多年后才让你体会到尴尬。 是为戒!
890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刊物VS楼市
热度 1 陈吉德 2011-2-27 11:18
刊物是学者说话的阵地,楼市是商人淘金的场所;前者为文,后者是商;前者表现为知识,后者表现为金钱。此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当下的体制下,把二者进行比较,却能看出有趣的现象。 二者都存在着暴利。关于楼市的暴利自不待言。其实,比起楼市的暴利,刊物的暴利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以北京的一家刊物《××戏剧》为例。该刊物为 国际标准十六开本,即 210mm *285mm ,(= 0.05985m2 ) , 其收费标准是 2000 元 / 页码(这个标准并不最高的)。折合成每平米价格是 33416,876 元。这个价格远远高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楼市均价了。在暴利的驱动下,有些刊物疯狂扩版。长春的一家艺术刊物《电影××》本来是薄薄的月刊,后来改为薄薄的半月刊,再后来,薄薄的半月刊变得“厚重”起来,每期多达 180 页。就按每页 1000 元收费标准,该刊一年下来就可收费 432 万元(= 180 页× 24 期× 1000 元),而且毫无风险,这远远比开公司要稳当实惠多了! 二者都存在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刊物分为重点、权威、 CSSCI 、核心、普通,楼市分为一环、二环、三环、四环等等。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重点刊物相当于一环之内的楼市,贵得要死;权威刊物相当于二环楼市,虽然稍微便宜一些,但仍属天价。当然,还有些刊物是没有刊号的,这相当于穷乡僻壤之处农民自己盖的房子,没有土地证,没有房产证,是无证产品。 刊物有主编,楼市有开发商老总,二者同样牛气十足。开发商老总住别墅,开豪车一点都不是新闻,可是那些知名刊物的主编也是风光无限。早就有人开玩笑地说道:一位知名刊物的主编空手出门,在全国兜了一圈,不但吃喝拉撒有人埋单,而且还能提着一包钱回家。
个人分类: 社会现象|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论文功能与学术刊物之“罪”
热度 3 lhj701 2011-2-24 20:18
学术论文功能与学术刊物之“罪” (罗汉江) 学术论文发表,总是一个饱受热议的问题。近年来,社会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有看法,终于在最近引发了“ 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加强管理,全面整顿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牟利现象 ”。 学术论文的基础功能: 学术论文的发表最原始的目的为了学术交流,于是有了会议论文和刊物论文,其实都是交流的形式。由于从事科研的人员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壮大,会议和刊物逐步增多,必然又带来了会议和刊物的分级。大家争相到高级别的会议和刊物发表论文,其实这么做又含有学术认可的目的。 这么说来,学术论文的发表对于科研者讲, 基本功能 在于 学术交流 和 学术认可 。 学术论文的衍生功能: 使论文发表复杂化的原因来自于学术论文的 衍生功能 : 社会对科研者和科研单位的量化和考核 。不论是对一年工作的考核还是中长期考核,比如职称评定与升迁,开始与论文挂钩。另外,国家为了鼓励科研者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使用 申请项目的竞争激励机制 (国家基金、863、985、省级、市级等等)。为了竞争获取这些项目,学术论文成为评价、认可、量化科研者的指标和手段。此外,各个学校的评价与评比,学术论文也自然成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正是学术论文这些衍生的功能和价值,导致趋利行为的侵入和学术论文的泛化。作为学术论文发表的重要承载体----刊物----由于在这种趋利型价值评价体系中的角色问题,导致今天的整顿局面。 罗汉江:《建议用博客发表学术论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16220 王晓峰:《那些只为版面费的伪学术期刊要小心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76do=blogid=415995from=space 王飞跃:《会议还是期刊,这也是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241052 王志明:《和科技出版方向背道而驰的科技出版政策》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00do=blogid=416089 吕喆:《学术论文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63203
个人分类: 观点建议|515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EI中国刊物
wangdeyong 2010-7-14 19:38
受Ei收录的各出版、杂志社:如果贵单位有网站并且希望和这个网页链接,提供网站URL,发email给: S.Zhong@elsevier.com ISSN 期 刊 名 相关链接 0567-7718 Acta Mechanica Sinica 1006-7191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 0253-4827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0890-5487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1004-5341 China Welding 1004-954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1022-4653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1000-9345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学报网站 1671-7694 Chinese Optics Letters 学报网站 1673-7350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期刊网址 1006-6748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1674-479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1004-0579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学报编辑部 1005-9784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672-5220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005-9113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学报网站 1001-6058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1005-0302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2-072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1674-4926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学报编辑部 1007-117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1003-798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1004-4132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学报编辑部 1009-6124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1003-2169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1000-2413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1673-565X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1674-526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1-0521 Rare Metals 1006-929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1672-179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Astronomy 1005-8885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1005-1120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003-6326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1006-4982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1007-0214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or Information 1001-1455 爆炸与冲击 0254-0037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001-596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053X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064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7-5321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0-1093 兵工学报 1001-4381 材料工程 1005-0299 材料科学与工艺 1009-6264 材料热处理学报 学报网站 1005-3093 材料研究学报 1673-3363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1001-1595 测绘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7-7294 船舶力学 1000-8608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004-499X 弹道学报 1000-2383 地球科学 学报网站 1005-0388 电波科学学报 1000-6753 电工技术学报 1007-449X 电机与控制学报 1674-3415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学报网站 1000-1026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报网站 1006-6047 电力自动化设备 1001-054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0372-2112 电子学报 1009-5896 电子与信息学报 1005-3026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1-0505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673-0224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0-3851 复合材料学报 1003-6520 高电压技术 1000-7555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002-0470 高技术通讯 1003-9015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000-5773 高压物理学报 1000-4750 工程力学 0253-231X 工程热物理学报 1001-9731 功能材料 学报网站 1006-2793 固体火箭技术 0254-7805 固体力学学报 1005-0086 光电子.激光 1000-059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编辑部网站 1004-924X 光学精密工程 学报网站 0253-2239 光学学报 学报网站 0454-5648 硅酸盐学报 1001-2486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006-7043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367-623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360X 焊接学报 1005-5053 航空材料学报 1000-8055 航空动力学报 编辑部网站 1000-6893 航空学报 学报网站 0258-0926 核动力工程 1001-901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007-2276 红外与激光工程 期刊编辑部 1000-2472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565X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网站 1671-45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438-1157 化工学报 1002-0446 机器人 学报网站 0577-6686 机械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671-5888 吉林大学学报 (地学版) 1671-5497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学报编辑部 1003-977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006-59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编辑部网站 0254-4164 计算机学报 1000-1239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学报网站 1007-4708 计算力学学报 1001-246X 计算物理 1007-9629 建筑材料学报 1000-6869 建筑结构学报 1671-7775 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9-3443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412-1961 金属学报 0258-1825 空气动力学学报 1000-8152 控制理论与应用 学报网站 1001-0920 控制与决策 0459-1879 力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9993 煤炭学报 学报网站 1003-605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04-0595 摩擦学学报 1672-6030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1005-2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05-9830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0925 内燃机工程 1000-0909 内燃机学报 1002-6819 农业工程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0-1298 农业机械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5-6254 排灌机械 1001-4322 强激光与粒子束 学报编辑部 1000-0054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253-2409 燃料化学学报 期刊网址 1006-8740 燃烧科学与技术 1000-985X 人工晶体学报 无机材料期刊网 1000-9825 软件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6-246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000-2618 深圳大学学报 (理工版) 1000-1646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371-0025 声学学报 1000-721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000-0747 石油勘探与开发 0253-2697 石油学报 1001-8719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学报网站 1672-9897 实验流体力学 学报网站 1001-6791 水科学进展 0559-9350 水利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3-1243 水力发电学报 1009-3087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学报编辑部 0254-0096 太阳能学报 学报编辑部 0493-2137 天津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8360 铁道学报 1000-436X 通信学报 0253-374X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131X 土木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674-4764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学报网站 1001-4055 推进技术 1000-324X 无机材料学报 1671-8860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1001-240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3-987X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0-2758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0258-272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2-185X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期刊网站 1000-678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001-506X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学报编辑部 1007-8827 新型炭材料 1000-691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学报网站 1000-4548 岩土工程学报 1000-7598 岩土力学 期刊编辑部 0254-3087 仪器仪表学报 1005-093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学报网站 1000-6931 原子能科学技术 1008-973X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1672-7126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004-6801 振动测试与诊断 1004-4523 振动工程学报 1000-3835 振动与冲击 学报编辑部 0258-801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学报编辑部 1001-7372 中国公路学报 0258-7025 中国激光 学报网站 1000-1964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673-500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1-4632 中国铁道科学 1004-0609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672-7207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000-582X 重庆大学学报 学报网站 0254-4156 自动化学报 学报网站
个人分类: 学术趋势|4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近加入的生态学相关SCIE刊物
entomology 2010-3-19 22:26
***Newly Added Ecology Related Journals Covered by SCIE** **************新近加入的生态学相关SCIE刊物*************** (2010.3.19整理) Key Words 关键词:SCIE,Ecology,Journal,生态学,刊物,SCI Austral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Newly Added Avian Biology Research Changed from AVIAN AND POULTRY BIOLOGY REVIEWS AVIAN AND POULTRY BIOLOGY REVIEWS Changed to Avian Biology Research BOTANICAL JOURNAL OF SCOTLAND Changed to Plant Ecology Diversity Plant Ecology Diversity Changed from BOTANICAL JOURNAL OF SCOTLAND Plant Ecology Diversity Ceased Plant Ecology Diversity Reactivated Entomologica Americana Changed from JOURNAL OF THE NEW YORK ENTOMOLOGICAL SOCIETY Entomologica Americana Newly Added JOURNAL OF THE NEW YORK ENTOMOLOGICAL SOCIETY Changed to Entomologica America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Changed from ENVIRONMENTAL GEOLOGY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Newly Adde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anged to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Wood and Wood Products Changed from HOLZ ALS ROH-UND WERKSTOFF European Journal of Wood and Wood Products Newly Added HOLZ ALS ROH-UND WERKSTOFF Changed to European Journal of Wood and Wood Products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in China Newly Added Fungal Ecology Newly Added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Newly Added Integrative Biology Newly Add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Newly Add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statistics Newly Add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Newly Add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Newly Add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Newly Added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Changed fro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Newly Added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anged to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Newly Added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UK Newly Added REVISTA BRASILEIRA DE ZOOLOGIA Changed to Zoologia Zoologia Changed from REVISTA BRASILEIRA DE ZOOLOGIA Zoologia Newly Added Theoretical Biology and Medical Modelling Newly Added Theoretical Ecology Newly Added Turkish Journal of Field Crops Newly Added USDA FOREST SERVICE NORTH CENTRAL FOREST EXPERIMENT STATION RESEARCH PAPER Reactivated USDA FOREST SERVICE NORTH CENTRAL FOREST EXPERIMENT STATION RESEARCH PAPER Dropped 根据网页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covchanges.cgi?PC=D 整理
个人分类: Research tools 研究工具|46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
热度 1 杨学祥 2009-8-25 05:06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 杨学祥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 8 月 24 日 韩国首尔中央区法院对黄禹锡一案举行听证会,鉴于包括诈骗在内等罪名,韩国检察官提出对造假科学家黄禹锡判处 4 年监禁刑罚。 2004 年和 2005 年,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但后来黄禹锡被曝学术造假,首尔大学宣布解除黄 禹锡的 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 。 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 2006 年 1 月 10 日 公布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黄禹锡研究小组 2004 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其 2005 年发表的论文一样属于造假,黄禹锡所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令人遗憾的是,揭露论文造假的不是后续的检验研究,而是新闻媒体 。科学研究止于权威刊物,权威刊物堆塑科学的泥足巨人令人震惊。 权威刊物的权威面临挑战 造假数据为什么竟通过了权威刊物的专家评审?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主观意向:选择对立观点的评审人意味着否决,选择观点一致的评审人意味着通过。黄禹锡事件的回放过程表明,权威刊物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对评审失误保持沉默,而黄禹锡借助权威刊物一步登上科学神坛。 闾丘露薇指出,大部分人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能够有成果,能够做出一点点事情。因为这样的心理,有的时候就会有选择性,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美国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访的科学家表示,如果有的数据和自己的结论相左的时候,会选择对那些数据视而不见 。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科学家的观点都不会完全一致,正如在全球变暖的大潮下依然有不同的声音,科学的发展正是取决于不同观点的公平竞争。如果权威刊物不是在科学竞争中保持公平与中立,而是利用刊物的影响鼓吹偏袒某一观点,压制对立观点,刻意堆塑科学的泥足巨人,科学的悲剧就会由此而成。论文发表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北京编辑张田勘指出,论文发表后应当有其他研究来证实成果可重复,即验证论文的结果,这也是保证科学结论可靠和客观的重要措施。如果给以时间,一切造假都会被揭穿,科学永远不会容忍造假。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本质在于科学只用事实和客观成果说话,并总是剔除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内容 。 科技创新并不是一开始就赢得多数 首先发表那些创世之作的刊物未必就是影响因子高的著名刊物,因为著名刊物总被当时旧学说的科技权威所控制,新的学说很难冲破阻力得到承认。事实上,许多创新的惊世之作,不仅没有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遭到当时名人的压制与批判。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等等,莫不如此。 孟德尔是奥地利科学家,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 1856 ~ 1863 年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两条遗传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科学成果孟德尔曾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 1865 年 2 月 8 日 和 3 月 8 日 的两次会议上报告过,并于 1866 年以《植物杂交的试验》为题发表在该会会刊的第 4 卷上,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孟德尔的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隆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对于孟德尔的发现,当时的名人权威不能理解,一直被埋没了 35 年之久。直到孟德尔逝世 16 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 34 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 43 年,他的预言才变成现实。 1900 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分别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后,才在文献中找到孟德尔的早已被人遗忘的论文,孟德尔的发现才被世人承认,称为孟德尔定律。如果仅仅看文章的出身,而不看文章的内容,孟德尔定律就不复存在。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1910 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魏格纳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 3 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 1912 年 1 月 6 日 ,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1915 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和压制。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魏格纳去世 30 年后,海底构造研究证实了海底扩张的预言,板块构造学说才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在 1533 年完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的初稿。 1542 年 6 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行,负责这本书出版事宜的奥西安德尔却按自己的意愿写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序言,说明书中的学说只是为了计算星历表之便而采用的假设,不一定和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在《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几十年时期内很少人重视哥白尼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遭到了教会的反对。他的著作更是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赞成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但真理是封锁不住的。 1882 年,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成功并为社会所承认。 由此可见,一种创新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观点而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而被盲目的崇拜。把流行趋势当作科学评价的标准,用刊物的影响力来评价文章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歪曲。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了 35 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压制了 60 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封锁了三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当时科学界的低水准,就在于按图索骥的假伯乐:大多数人期望的理想模式与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科学创新首先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开始,不可能立刻就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适于科学,甚至会扼杀科学。祈求用一种简单的连小学生都会操作的计算模式来来挖掘科学的创新精神,无异于按图索骥。好汉识英雄,伯乐识千里马。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界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机制,有一种自由争论的公平环境:小人物可以挑战大人物,小刊物可以挑战大刊物。如果文章也讲出身,如果大刊物可以封杀一切,科学的公平何在? 权威刊物与小刊物相辅相成 世无伯乐遂使驽马成名 。用刊物的权威性来评价文章的科学价值,这是外行评价内行的一种懒人的办法。中国的典故按图索骥是对这种办法最形象的批评。在跟风趋利的科学界,按图索骥已经国际化。科学的创新精神被淹没在滚滚黄金的趋利浪潮之中。刊物的权威性是由刊物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的。美国生理学会执行主编马丁弗兰克说的好,我们都成了影响因子的奴隶。 刊物本来是科学论文的载体,它是为科学的传播服务的。现在,科学的奴仆变身为主人,人们不是追求科学论文中的科学精神,而是祈求著名科学刊物的权威和灵光。即使是一篇平庸的文章,一旦被著名刊物录用,立刻就身价百倍,奖金和项目就会滚滚而来。著名刊物成为文章价值的评价尺度,按照这种尺度,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会永远被人遗忘,它们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默默无闻,而著名刊物仍在高谈阔论科学精神。正如英国胡弗汉普顿大学生物统 计学 教授阿兰内维尔( Alan Nevill )所说,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学术界已经被这些引用数字勒索绑架 。 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如果文章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同(刊物本身影响力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不仅说明当前科学评论界的低下水平,而且会导致文章作者为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得不阉割文章的创新灵魂。有些科技论文的作者为了引起刊物编辑和评审人的关注,放弃小刊物上的原文作者的论文引用,转而引用著名刊物上的第二手资料,使科学的首次发现权受到损害。事实上,大刊物和小刊物、洋刊物和土刊物的版权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大刊物和洋刊物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影响因子优势而否决小刊物和土刊物的首发版权,否则,这将使抄袭和垄断成为合法之举。否认小刊物创新文章的学术水平,只能说明相关学术评价机构缺乏专业水准,他们只认得论文的出身证书,不会鉴别论文的科学性。按图索骥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流行趋势,科研管理机构和刊物编辑评价机构的行政霸权已经开始压制科学的创新,蚕食科学家的灵魂,用科学常识垄断科学界。 滕吉文院士指出,在某种程度上的崇洋媚外是客观存在的,即一愿意向外国投稿,二愿引外国人的文章,就是有同类的中国人的文章,哪怕其资料与论述还较外国人全面一些也无人问津,似乎引外国人的文章表明水平高,引中国人文章则表明水平低。这种现象已决非个别或少数,而是占有了相当比例。这在学术上也反映了少数人的民族气节与学术品德。外刊发一稿,刮目相看。跟着来的是又给项目,又给官做 。外刊似乎变成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迷信影响因子和外国著名刊物。名牌刊物《美国医学学会会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的编辑迪安吉利斯( Catherine D. DeAngelis )叹息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自己的文章不能在顶尖刊物上发表就是失败的现象。他批评现在的文化,说影响因子已经异化,有些影响因子低于名牌刊物的刊物非常好,完全适合好的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外国人的观念开始转变,有些中国人的观念为什么还继续停留在外国人的初期阶段? 事实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仅仅具有即时的参考意义。放弃实践的检验标准,把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当作检验论文科学性的实际尺度,这是源流倒置和舍本逐末,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在于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为了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放弃自己独立的科学观点,只要理论是首创的和真实的,何必要为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发愁?科技期刊和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应该是科学家的后勤部而不是司令部,让科学家真正成为科学首创的主人。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国家的科技界、科技管理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把权威刊物当成评价论文科学性的唯一标准,文章一旦发表,就盲目庆功表态,给与特殊荣誉、地位、奖金、项目和权利,其结果不仅使国家和民族蒙羞,而且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引发科研的信任危机。迷信权威刊物,忽视实践检验,导致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值得警惕。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倒塌了,迷信权威刊物的思潮依然盛行在中国的科技界。如果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界的种种丑恶现象就不会发生 。   参考文献 1. 于盟。韩国造假科学家黄禹锡被判 4 年监禁。 2009 年 08 月 24 日 16:10 中国日报网站。 http://news.sina.com.cn/w/2009-08-24/161016176100s.shtml 2. 张利。韩国调查认为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全属造假。 2006 年 01 月 10 日 13:14 新华网 http://tech.sina.com.cn/d/2006-01-10/1314815773.shtml 3. 闾丘露薇。科学骗局的代价。 2006 年 01 月 06 日 09:08 东方早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6-01-06/0908812556.shtml 4. 张田勘。新京报:黄禹锡事件产生的四大挑战。 2006 年 01 月 03 日 03:13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o/2006-01-03/03137880498s.shtml 5. 理查德莫纳斯特里(吴万伟译)。吞噬科学的数字。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5-10-27 http://guancha.gmw.cn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827 6. 滕吉文。向科技强国迈进中的地球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创新理念。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 ,等 主编。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 50 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 1-25 。 7.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国际化: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2005-10-29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808.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02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导报》不是报
热度 1 suqing1961 2009-8-9 20:01
和新朋友交换名片,对方常常会问《科技导报》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也有人看了名片后马上会说,我知道《科技导报》,你们八九年就很有名我知道他把《世界经济导报》和我们刊物弄混了。 《科技导报》并不是一份报纸,而是一份学术刊物中国科协的学术会刊。其实,叫报的刊物很多,比如学报《北京大学学报》,通报《科学通报》,快报《中国物理快报》,唯独导报容易让人误解,因为叫导报的报纸实在太多了《国际先驱导报》、《健康导报》、《中国经济导报》,等等。 作为科技类学术刊物,导报负有引领科技发展潮流,报道学术研究成果,倡导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导报》近年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此,诚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支持、指教。 以下是《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5 期的目录。这一期我们重点关注了上月 22 日长江流域发生的日全食现象。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5 期目次 卷首语 3 2009 年长江流域观测到的特大日全食 陆埮 半月科技风云 9 仰望中的希望与未来 杨书卷 科技工作者建议 18 启动生物炭碳汇工程 开辟节能减排新途径 黄少鹏 本刊专稿 19 基于 VLBI 和 GPS 测量 2009 年 7 月 22 日 日全食 期间电离层 TEC 变化 舒逢春,郭丽,刘敏,等 25 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 Sgr A* 的光变研究进展 李娟,沈志强 研究论文 35 颅内电极监测在儿童额叶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林久銮,周文静,吴逊,等 39 基因芯片研究隐丹参酮对胰岛素抵抗卵巢颗粒细胞 基因表达的影响 祁冰,宋家欣,杨琳,等 44 细菌内毒素对基因免疫小鼠存活率和产仔率的影响 张艳萍 48 蟠龙油田 F110 井区延长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模拟 陈杰,周鼎武 52 羊三木油田低阻油层测井评价方法 宋璠,侯加根,刘钰铭,等 56 核磁共振研究低渗透砂岩油水两相渗流规律 王学武,杨正明,时宇,等 59 大型嵌岩桩底基岩侧向承载性状试验 陈伟,莫海鸿,陈晓斌,等 64 基于非线性破坏准则的岩体剪切强度参数确定方法 钟正强,彭振斌,彭文祥 67 冰冻地区旧路基水温状态和过剩水量计算 程兴新,王选仓,唐娴 71 内涵缩减与分类规则求解 葛斌,孟祥瑞 76 基于有源射频识别信号强度的室内移动机器人测距方法 王殿 君, 任福 君,兰云峰,等 80 退火温度对溅射氧化锌薄膜的影响 徐芸芸,张韬,李争鸣 83 核电厂事件序列的分阶段分析 玉宇,童节娟,刘涛,等 87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铁路客运站能效评价 马卫武,孙政,雷先鹏,等 92 增韧聚苯乙烯银纹化微观机理模型 吴中伟,潘智勇,梁立,等 97 铒镱共掺光波导放大器增益特性模拟和性能优化 尹向宝,李晓萍 101 基于 Lipschitz 指数熵的轴承故障检测方法 徐晶,张秋杰,单净,等 104 表征发酵产氢活性污泥效能的碘硝基四唑紫 - 比脱氢酶 活性及其检测李建政,王硕,郑国臣,等 综述文章 109 微创诊断技术在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袁宇辰,刘冉,刘静 11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综述文摘选登 学术聚焦 118 三阶段法应对灾害毒理学事件 廖慧敏,吴超,李孜军 科技评论 120 申办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记事 王飞跃 122 日全食的 N 种用途于非 123 图书推介 主编心语 125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19 ) 实验违规冯长根 走向职场 126 科技基金申请项目的选题 I :研究方向的选择 吕群燕 127 步入职场要坚守学术良心 张军,程基伟 128 科技人才招聘 133 全球招聘新闻 特别栏目 8 2009 年 7 月下半月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8 封面图片说明:诠释日全食 苏青,朱宇 10 科技界声音 11 科技事件:阿波罗登月事件为何总被质疑 李娜 12 科学共同体要闻 124 读者之声 严纯华,马臻,等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编办中国高水平刊物的一些想法
陈小斌 2008-12-4 01:09
中国需要高水平杂志吗?这个问题摆在科学网博客首页右侧不知多长时间了。敢情是哪位大佬突然发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提出来讨论了?在我的心中,这句话不应以问号的方式出现,而应该是:中国一定要办出高水平刊物! 从长远来看,办好本国刊物比攀比SCI论文篇数或者更重要。如果国内刊物办好了,SCI收录的期刊自然就会多,SCI文章数自然就会上去,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只是如何才能办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刊物来呢? 刊物的档次是由所载文章的影响力决定的。论文的影响力主要由引用率来衡量。引用率高,影响大,刊物的影响因子高,档次就上去了。影响论文引用率的因素有多个方面,论文的质量只是一个方面。论文内容是否主流或热点、该方向研究团体是否大、接触量是否高、刊物原有影响是否大、作者本身是否权威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站在编辑部的角度,在保证学术公平的前提下,可以围绕着这些做些文章。比如可以组织某些热点或研究专题出论文,邀请一些权威写评论,论文审稿方面从严要求,坚决杜绝打招呼文章,积极追踪联系有重要影响的科技事件、国际会议等出版有关专辑等等。另外,为了扩大论文的接触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信箱使相关领域的学者能够免费获得论文全文。 比如说假如我主办《地球物理学报》,我可以利用我国独有的地学资源优势青藏高原、天山、中央造山带、华北克拉通、西太平洋俯冲带等动力学问题组织一系列专题论文。在这些地方有重要研究成果的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因此论文的稿源不仅针对中国人,同时也针对外国人。从中国起步,研究区域可以扩展到世界其他地方: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印尼-苏门答腊群岛、地中海、大洋中脊等等。事实上许多老外为研究中国区域构造和动力学问题需要寻求与中国方面的合作,可能也乐于在中国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其实,即使得不到多少老外的响应也不用担心,分布全球的海外华人学者可以做这项事业的主力军。好好地这些海外兵团,将中国的学术刊物推向世,我认为这件事情终归是可行的,关键是要有人组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关于刊物语言的问题,我不知道中文、英文、中英文三种形式中到底以哪种为刊物的主要载体好。中文刊物方便了国内的作者和读者,但国外的引用率肯定不会高。英文刊物或许这个问题影响小一些,但要考虑的是,作者既然已经写好了英文稿,凭什么他要投到国内而不投到更有影响的国外刊物去呢?这恐怕是国内英文刊物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的主要原因吧。看来还是以中英文同时刊行为好。像《地球物理学报》这样的中文SCI期刊,在国内的影响还行,但国外的影响就很小了。 至于抓住重要事件和重要会议的事情,现在各个刊物似乎都很卖力。网络免费下载方面,一些刊物如《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质学报》、《岩石学报》等已经陆续开放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遗憾的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现在好像又要收费了,我觉得还是免费为好。国家财经可以支持一些重点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站维护费用;各学会、协会也可利用自己的会费为学报的编办提供部分经费。经费应该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吧。 实际上最棘手的问题是稿源。要获得并长期保持高质量高数量的稿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从学术成果考评强调SCI论文以来,尤其是,除了SCI还不够,还要强调影响因子或者国际SCI论文后,国内大量的优秀稿件外流,而且还引起了学术成就价值观的变化。为了更容易被国外刊物接受,很少引用中文文献。一些学者还把自己以前在国内发表的中文论文稍加修改后,翻译成英文,投到国外继续发表。大量稿件的外流引起中文刊物的普遍下降,有的学者甚至觉得中文论文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看的,自己同时也建议自己的学生少看甚至不要看中文文献。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中文刊物的打击是致命的。现在很多著名的刊物也已成为研究生们的练笔场所,充满了稚嫩的不成熟的论文。 我上博士期间(大概是2002年)曾听说过隔壁的中科院地质所在评审研究员资格时,要求必须有几篇国际SCI论文,像《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文章也不能算数。后来,他们改变了这个政策,只要SCI都行。前几天我听一个在石油大学上博士的朋友说,石油大学博士毕业必须要一篇国外SCI论文(或者EI论文??),否则就要多少多少篇国内SCI论文或者多少多少篇其他论文。若果真如此,我看那是快疯了。学生总共那么一点时间,除了写这些文章,还有多少时间用于研究?没有研究又何来文章?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就是这么逼出来的吧? 那么是不是完全否定SCI学术考评制度呢?也不是。SCI考评体系确实有其科学性。但是我觉得还有重要的一点没有考虑:你不能只考虑发表论文的档次,还要注意论文本身的引用情况。引用率应该是比论文发表更有效的一个指标。如果一篇文章在IF很高的刊物上发表了,五年后,其引用次数为0,那么这篇文章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因此,在学术成果考评体系中,发表论文是一块,你可以按SCI什么什么的排列加分,引用率是另一块,也需要按照引用次数排列加分。但我这里要强调的,对于引用率,不能再强调什么是否是SCI引用了。SCI期刊引用一次和其他期刊引用一次是平等的。如果一篇文章真的很有价值,其自然会在SCI系统及其以外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亦即文献引用就像投选票,大家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引用可以区分他引和自引,但不能再把SCI引用弄得那么高高在上了。 如果考虑了引用因素,而且不区分是否SCI引用,那么估计可以挽留很大一部分优秀稿源。毫无疑问,对于国内期刊而言,引用多的还是中文文献,尤其是引用中国人自己的论文时,可能很少去读英文版论文的(除非特别有影响且没有中文版的)。作者在选择投稿时不仅要考虑期刊的档次,还要考虑引用率问题,同时由于中文稿件写起来容易多了,英文稿要求低多了,花的时间少多了,权衡利弊,也许会转向国内期刊了。 作为国家层面的考虑,首先要出台一些政策,扶持一批重点刊物(100家或者多少家的),保证其经费供应;其次是颁布一系列强制性条例,规范中国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给这些重点刊物以照顾。例如,任何单位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验收时,这些刊物上的论文至少可以提供基本的资格条件,不能一概不能算数。如果三篇IF2.0以上的文章才能满足研究员申请资格,那么三篇(或者多一点五篇)中国重点刊物上的论文也能获得这个资格。至于个人的真才实学,可以在答辩或者各项其他打分(如引用情况)中体现,不能一概以IF2.0将所有中国期刊打翻在地,无法翻身。至于研究生,只要能在这些重点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就统统允许毕业,禁止各院校私自抬高研究生毕业的论文门槛(但可以降低门槛)。在中国国内各种院校考评排名中,这些重点刊物上的论文一概算数,跟SCI同等地位。这样下来,也许能够为国内重点期刊留住大量的优秀稿源。所谓目前暂时的国际影响的问题,就让那些特别优秀的论文去打拼吧。 总之我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上看,重视和大力扶持中国高水平刊物的编办比片面追求SCI论文篇数要重要得多。上述这些想法可能不成熟,但希望能有参考价值。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80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谈刊物文章标题制作的几种形式
suqing1961 2007-10-31 09:06
旧作: 发表于 1992 年第 1 期《湖南研究生教育》 标题是文章的脸面,一篇文章能否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否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标题在这里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作为编辑,改稿、写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制作文章好标题的本事同样不可或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办公室主办,集指导性、工作性、理论性、新闻性为一体的机关综合性刊物,如何在脸面上更好地体现这四性,每篇文章标题的制作无疑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颇有学问的。笔者结合几年来的编辑实践,根据不同性质的文章总结出了其相应标题制作的几种形式。 一、 理论性的文章宜用直截了当式标题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刊物有相当份量的理论性文章。我认为,这类学术文章应该很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因此,文章的标题也应体现这一特点,使读者从标题上就能直截了当地看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例如,一篇与别人争论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到底是应该走师范性的道路,还是走学术性道路,或是走综合二者的道路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是强调高师研究生教育的师范性,但原文标题试论高师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却显得很含糊,很笼统,看不出作者对这一有争议问题的态度。于是,我将标题改为高师研究生教育应体现师范性特色,这样就很好地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另一篇争论研究生入学要不要采用标准化考试方法的文章,我将其原标题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标准化问题,改为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宜全部采用标准化方法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般来说,很多作者对自己文章的内容还是很注意推敲的,因为这关系到这篇文章立论是否正确,说理是否充分,文句是否通顺,这些基本上也就决定着该文是否能录用;而对标题就不那么讲究了,往往随便想一个凑合了事。因此,在我们收到的理论文章中,大多数文章的标题都是千篇一律的浅谈、试论、初探之类。一个刊物如果在同一期内出现两个以上这类标题,或者是连续几期出现这类标题,那是很倒读者胃口的。遇到这类标题,我都尽量进行技术处理,使修改后的标题与文章内容更贴切,尽量把作者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当然,直截了当并不意味着排斥一定的含蓄。有的文章的观点或是容量比较大,或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兼容了别人的观点,这时候文章的标题就应该有一定的伸缩性。如,一位著名学者谈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其文章涉及的面很广,既谈治学又谈做人,既讲选课又讲做论文,我将这篇文章的标题做成我的博士生培养观,使标题变得既直截了当又留有读者想象的余地。另一篇关于如何对待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研究生的文章,其观点的弹性很大,我认为自己将其标题改为正确对待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硕士生后,使作者的观点得到了适度的表达。 二、 工作经验性的文章宜用问题式标题 工作经验性的文章对那些在某方面工作还没有经验或是缺乏经验的人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因而也是很适用的。这类文章由于谈出了作者做这项工作的体会,介绍了作者是怎样做的、实际效果如何,所以文章的标题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能引起关心这方面工作的读者的注意。 1987年下半年,费孝通先生在国家教委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首批项目论证会上,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了长时间的座谈。费老通过自己做学问的亲身经历,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做学问,提出了很多希望。我将这篇讲话录音整理出来后,很自然地将文章题目定为与青年学者谈如何做学问,相信每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青年人对这篇文章都会感兴趣的。 80年代中期,不少高校有了博士授权点,开始培养博士生,但由于缺乏经验,非常希望得到开展这项工作较早的单位的指导。当时我们收到了北京航空学院的一篇谈如何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严格把住学位质量授予关的文章,但该文标题太笼统,没有针对性。我将标题改为如何把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关后,这篇文章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许多研究生管理干部反映读后很有收获,对自己的工 作有启发。 又如,研究生 进入论文阶段时,都面临着如何选择论文题目的问题,选题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论文的成败。因此,这个问题不仅研究生本人非常关心,导师也很重视。有篇文章正好谈的就是这个热点问题,我将该文的原题目指导研究生科研选题初探,改为怎样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也就很容易引起研究生和导师的注意了。 在制作问题式标题时,一要注意所提的问题确实是目前读者感兴趣的,二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应有明确的答案。离开了这两条原则,标题做得再吸引人也是不成功的。 三、 新闻性、广告性文章宜用对偶句式标题 我们刊物设有信息窗栏目,刊登一些简讯、消息、小的新闻报导等补白短文。这类新闻性文章如果都用某某会议某年某月在某地召开、某某学校又干了某件事之类的标题,用不了几期就会让读者感到乏味的。对偶句标题由于排列工整、朗朗上口,不仅使版面显得美观、活跃,而且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北京邮电学院为了锻炼在学研究生的才干,改革过去那种研究生走马观花下基层实习的方式,让研究生挂具体的职务到基层邮电部门进行半年的工作实习锻炼,实践表明这种实习的效果很好。该院的通讯员给本刊提供的这篇稿件无疑很有新闻价值,但文章的标题研究生实习方式初探既死板又容易让人误解成理论文章。于是,我将标题改成对偶句形式:北邮改革有新招 挂职实习收效好,这一来就显得活泼多了,文章的 新闻性明显也表达出来了。 1985年暑假,西北工业大学几个研究生勤工助学,将远东机构制造公司一台闲置 6 年不能使用的进口机构加工中心修理好,使其死而复活,重新投入使用,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这则消息的原标题又长又干巴,我琢磨后将它改为:西工大研究生勤工助学 进口加工中心死而复活,标题立刻也由死变活了。 有时,一些总结、研究性会议由于涉及到好几个大问题,作为采访记者写综述,文章的标题往往很难确定。 1989 年 10 月,我赴陕西省参加该省研究生教育协会主办的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十年回顾研讨会,会议代表不仅总结了十年来该省这方面工作的经验教训,并予以了深刻的反思,而且展望了这项工作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会后,我很快就把综述写出来了,副标题也不要费什么脑筋,但主标题由于要概括会议的回顾与展望两大主题,因而作起来难度较大。最后,我还是用对偶句的形式做的主标题,做成后的标题为:十年功过众评说 为图发展共献谋。 我们刊物的封三、封四被固定用来介绍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每期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学校,虽然不是广告,但这种宣传形式却有点广告的味道,很受各个院校的欢迎。在介绍每个学校时,我都力图用非常简练的一句话把这个学校的特色体现出来,既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同时又让被介绍的学校满意。从已经出版的一二十期刊物来看,我们做的这类标题既有成功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但大部分用对偶句做的标题却赢得了读者的赞扬。例如,在介绍东南大学时,我用地处六朝古都,才遍四海中华作标题,很好地把这所学校座落在文化古都南京,培养的人才遍布海内外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又如,我用借巴山蜀水种植桃李,凭良师良教培养人才来介绍四川大学,用弘扬中华文化,广招炎黄学子来介绍暨南大学(一所以招收华侨,港、澳、台及外籍华人学生为主的华侨学校),这些对偶句标题都受到了欢迎。 四、 文学性和感想体会类文章宜用带感情色彩的标题 本刊设有专访、研究生园地栏目,前者主要介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研究生,后者大多是研究生谈学习期间的一些感受,两个栏目里面的文章感情色彩都比较浓,因此,其标题也应尽量带有感情色彩。有人认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属于政府部门的机关刊物,应该严肃,文章的标题不要搞得花哨。这种意见我不敢苟同。机关刊物是应该保持严肃性,但严肃并不是板着面孔,何况我们刊物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严肃中体现活泼,在庄重中反映生动,将会使刊物更受人欢迎。 如,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工学女博士倪以信赴美国、加拿大进修期间,在电力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令海外学者瞩目的成就,被美国依阿华大学授予该校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向外国学者授予的名誉学者及顾问称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她在回国后为母校清华大学作的报告中,谈了自己如何在国外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经过,她认为是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给她提供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是一篇很生动感人的报告。原文并没有标题,拿到讲演稿后,我除了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外,在标题的制作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最后,我用倪以信演讲中一句颇具感情色彩的话: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我战胜困难,作为了这篇文章的标题。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吕锐写了一篇谈自己半年多来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体会,他认为自己在短短的七八个月时间里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应该归功于邓小平同志提议建立的我国博士后制度。因此,他这篇文章的标题感谢你,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我认为就作得非常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感激之情。 又如,一篇记述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学部委员肖纪美教授教书育人事迹的专访文章,由于作者的文学修养很好,因而标题也取得很生动。我对这个标题:壮心其未已,孜孜以耕耘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纪美教授没有作任何改动,原样照用了。 对刊物来说,在制作这类文章的标题时也要注意,感情色彩应该有节制,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这类刊物毕竟不是文学刊物,感情过分外露也会与刊物的性质失去协调。 以上总结了刊物文章标题制作的几种方式,当然,并非所有文章的标题都适合于应用上面的这些方式,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定要去套用这些方式。标题的制作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尽可发挥每一位编辑的聪明才智,一味地套用某种固定的公式那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标题的公式化同样会使标题的制作走进死胡同,最后让读者感到腻味 。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如何处理自然来稿的
热度 1 suqing1961 2007-10-30 15:10
旧作: 发表于 1993 年第 1 期《期刊编辑研究》 与大部分刊物一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办公室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大量稿件都是自然来稿。如何处理好自然来稿,尽可能地利用每篇稿件的有效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的积极性,这是关系到刊物稿源是否丰富,作者队伍是否庞大,稿件质量是否上乘的大问题。我在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处理自然来稿的办法。 一、 成熟的稿件一经录用,立即通知作者。 有些作者很擅长写文章,他们投寄给编辑部的稿件观点鲜明、立论正确、文字流畅,我们只需稍作编辑处理即可发稿。这类稿件质量一般比较高,其作者应该作为刊物的固定作者长期稳定下来,以保证刊物稿件有固定的来源。编辑部与这类作者定期保持联系,并建立详细的作者卡片,了解他们的特长、工作的侧重面、研究的重点等,在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约稿。我刊在收到这类稿件时,一经确定录用,立即给作者发稿件录用通知书,让作者放心,不再将稿件投寄其它刊物。一般来说,这类稿件的处理是比较容易的,编辑部与这些作者也比较熟,相互之间容易达成默契。 二、 还不很成熟的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后,退作者修改、补充,视具体情况再作处理。 编辑部收到的大部分稿件属于这类。许多作者寄来的稿件或是有新思想,或是能提出新问题,并有相应的对策,但同时稿件又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是语句不通顺,或是段落结构不紧凑,或是论据不足,说明不充分。对待这类稿件,责任编辑经过认真审定后,应提出具体的修改、补充意见,再退给作者重写。重写后的稿件如符合发稿要求,我刊立即给作者发稿件录用通知书。如还不能完全达到发稿条件,此时责任编辑负责帮助作者修改、补充,并作文字润色工作,以达到发稿水平。由责任编辑修改、补充的稿件还要退作者过目认可,再发稿件录用通知。因为有的作者尽管没有声明,但他们不愿意编辑对其稿件改动。如果编辑自作主张修改,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稿件最终在刊物上登了,还落了个作者的埋怨。我认为,将编辑修改过的稿件退作者过目审定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手续,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 整篇稿件只有部分有刊登价值,则将这一部分摘登在来稿摘登栏目中。 我刊辟有来稿摘登栏目,就是专门为刊登这类稿件而设立的。有相当一部分稿件,从全文来看是不具备录用的条件,或是内容陈旧,或是讨论的问题分散,没有重点等,但文章中的某一段落或是某一部分有新意。为了鼓励作者写稿的积极性,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我常常精心地挑出稿件中的有价值部分,进行适当的编辑加工,然后将其刊登在来稿摘登栏目中。实践证明,这样做深得作者的欢迎,许多作者由此也更积极地为本刊撰稿。 四、 具有新闻价值但不宜作为长篇文章录用的稿件,将其改为简讯、消息用。 这类稿件往往是某个学校或学校某个部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总结报告,常常篇幅长,谈的工作又琐碎,全文录用显然不合适。但是,只要编辑细心,一样能从这类稿件中找到有刊登价值的东西。如,吉林大学的一作者写了一篇稿件,题目是我们是如何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篇文章讲的是该校马列教研部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方方面面的工作成绩,完全是一本流水账。从文章中我发现,该校马列部十几年来在承担全校学生繁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研究生成果显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我将该文重新组织,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修改,改写成一篇题为吉林大学马列部培养研究生成果显著的简讯,并及时在刊物上登出。作者和吉林大学马列部的同志对我这样处理稿件都非常满意。 五、 不适合本刊刊登的稿件,经与作者协商,负责推荐到其它刊物选用。 有些作者对我刊的性质、宣传的范围不了解,常常把一些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无关的稿件投寄到本刊来。我认为,凡是给本刊赐稿的作者,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轻率地处理任何一篇来稿。对那些与本刊性质不符的稿件,如一些谈论大学教学方法的稿件,一些涉及成人教育的稿件等等,我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一般都推荐到那些相应的并与本刊有业务联系的教育刊物供选用。几年来,我推荐给《吉林高等教育》、《兵工高等教育》、《教材研究》等刊物录用的稿件就有十几篇。这样做,作者满意,那些被推荐的刊物也感谢我刊为他们提供了稿源、争取了作者。当然,这种推荐必须以稿件质量过关,接受刊物一方乐意为前提。 六、 一些很有见地的稿件由于种种原因不便见诸于我刊,将其写成报告转给上级部门参考,或摘登在本刊《内部通讯》上。 这类稿件或是将引起强烈争鸣,有关部门怕刊登出来引起思想混乱;或是反映某方面问题有可能激化矛盾,因而不宜见诸公开发行的刊物。但是,这类稿件提出的问题毕竟是有意义的,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或是经领导批准将其刊登在本刊专门为兼职编辑和通讯员主办的《内部通讯》上,或是摘其要点写成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供领导参考,并将对稿件处理的结果告知作者。 七、 对经常投稿不中的作者,写信鼓励并帮助他们,使其提高写作水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些作者对本刊有很深的感情,工作中每有所得就写成文章投寄本刊,但这些作者由于写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投来的稿件常常离发稿的要求相距甚远。对这类作者,如果不很谨慎地处理其稿件,长期不与他们联系,也不说明其稿件不被录用的缘由,就会冷他们的心,失去他们对刊物的关心和支持。我在工作中,注意保护这些作者的积极性,定期与他们建立联系,诚恳地指出他们稿件中的不足之外,并邮寄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给他们,供他们学习提高;有时还帮助他们修改稿件,并将质量稍好的文章推荐给那些不是公开出版的、比我们低一级的研究生教育刊物发表。由于以诚相待,这些作者尽管没有在我们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仍然很高兴,认为自己还是大有收获,并和我交上了朋友。一些作者经过努力,最终也实现了在本刊刊登文章的心愿。 我觉得,对待自然来稿的作者应该和专稿、特约稿件的作者一样,不能分亲疏厚薄,三六九等。我还设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我刊开辟一个观点综述栏目,就自然来稿中集中讨论的某一具体问题,将各位作者最精彩的观点汇集在一起刊登,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来稿价值的目的。 当然,保护自然来稿作者的积极性,并不是一味地迁就作者、顺从作者,也不能为了讨好作者、拉拢作者而降低发稿要求。爱护作者的积极性和保证刊物的质量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只有爱护了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高质量稿件的来源;同样,刊物质量提高了,作者也更愿意投稿,也更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的作者。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