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斑马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开车礼让行人不应该再成为新闻
姜文来 2019-2-11 07:51
开车礼让行人不应该再成为新闻 姜文来 2月5日,广东潮州,回家过年的林先生开车时,一个小女孩正准备经过人行道。小女孩看到车驶过来,停下了脚步,林先生也随即减速、停车,礼让小女孩先过。走到一半的小女孩忽然停了下来,向开车的林先生鞠了一个躬。晚饭时,林先生多次跟家人亲戚提到这件事,还一直说很感动。(2月9日《人民日报》) 这个小女 孩很有礼貌,对礼让他的司机表示感谢,她的举动给春节更增添了温暖。她的父母一定是一位很有教养的人,才教育出如此有礼貌的女儿,家教是能传递的,孩子的礼貌能反映出父母的家教。小女孩真棒! 这位司机也很有教养,不与小女孩争路,主动将车停下来,让女孩先行。当小女孩为他鞠躬表示感谢时,他很受感动,并将这种感动多次和家人亲戚提起,传递这种温情。说明这位司机也是一位有温度有大爱的人,用他的行动温暖小女孩。司机行为可圈可点! 这是行人和汽车司机最有礼貌的互动,是行人与汽车司机最和谐的乐章,行人和汽车司机都获得了温暖,让春节过得更加愉快!现在好多司机文明程度较高,给汽车文明带来了春风,这位礼貌司机,其行为就是一股春风,给司机做了一个榜样,所有的司机都应该向他学习,做文明驾驶的模范,为文明驾驶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新闻虽然很感人,但放眼我们目前的交通状况,却不令人如意。现实情况是,司机礼让行人的例子虽然不少,但跟庞大的司机群体相比还太少太少,司机和行人争路的事情时时发生,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用“斑马线”和“撞人”两个关键词并列在百度上搜索,竟然有678万个结果,可见司机不礼让行人情况多么严重!2018年3月18日、19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路与四海大道相继发生两起斑马线上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案件。2019年1月15日下午,重庆市巴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的高警官介绍:“最近几天,在龙洲大道中国移动门口,我们在三天之内接到了两起事故报警,都是在人行横道处撞到行人,事故发生原因都是驾驶员在途径人行横道时,没有礼让行人。”不文明驾驶现象还相当严重,治理这种损人不利己的驾驶行为还需要下大力气,可以说任重道远。 礼让行人是文明司机应该做的。司机别以为自己驾驶汽车就了不起,无论汽车多么豪华,也都是代步工具,文明驾驶是对司机基本要求,也是驾驶员基本道德规范,更能反映出司机教养和家教。何况司机也不会总驾驶汽车,司机和行人的快速转换,每天都在发生,并且可能随时发生,司机终究也是行人一员,创造礼让行人的社会氛围,司机最终也是受益人。 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人行横道线是行人过马路的安全线,司机礼让行人是法律规定,不礼让行人本身就是违法。小女孩在人行道过马路时应该享受礼让待遇,即便她不为司机礼让行为鞠躬道谢也在情理之中。小女孩为礼让行人的司机鞠躬,是她向遵守法律的司机的敬意。 我们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驾驶文明是汽车时代社会对司机最起码的要求,那种和行人抢马路的行为是可耻的,好司机都不会这样做。期待每个司机都是文明的驾驶者,让文明驾驶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们都享受文明驾驶的好处。 但愿司机礼让行人不再是新闻,斑马线上违章驾驶的行为早日消失,创建司机与行人和谐的交通秩序,马路文明温暖全社会。
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斑马线的前身是庞贝古城的跳石吗
热度 2 yag195544 2017-7-2 07:48
有文章称,在现代化城市街道上施划斑马线是从庞贝古城街道上所设置的跳石而得到的灵感。 文章言之凿凿地讲到:斑马线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的一些街道上, 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 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这些跳石,慢慢穿过马路。马车运行时,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后来,许多城市都使用这种办法。 笔者虽未参观过庞贝古城遗址,但从别人所拍摄的庞贝古城遗址的照片上,确实看到了设置了跳石的街道。经比较跳石与斑马线的特点,笔者认为,二者没有太多的关系,若非要将二者联系在一起,顶多就是:二者都是与人行有关的设置。仅此而已。 笔者仔细观看了设有跳石的庞贝古城遗址照片,所谓的跳石是几块高于路面的石头安放在了路面上,这很像是我国南方一些不深的溪流上安放的石蹬,即一种为了便于行人越过小溪又不湿鞋而安置在溪面上的大石块。 杭州九溪十八涧 杭州九溪十八涧 福建莆田荻芦镇深固桥 有人会说,人家庞贝古城的跳石是安放在路面上的,而不是安放在小溪上的。是的,这一点笔者并不否认,但有一点要搞清楚,跳石是立体的,是高于路平面的,虽然马车的两个车轮可以从跳石间穿越而过,但两轮中间的跳石则很容易绊了马腿,导致马伤车毁的。因此说,这种路面上的装置是不合理的。 庞贝古城确实繁荣过,这个说法是经考古工作者所证实过了的。但繁荣归繁荣,并不能由此说明在那么落后的年代的交通已到了必须人为地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的地步,毕竟马车是一种缓慢行驶的交通工具。在这一点上,笔者还是有一些切身体会的。笔者曾经插过队,由此经历过麦收过后公社粮库附近的公路上车水马龙的盛况。麦收过后,各个生产队都争相去交公粮,之所以如此,是生怕好不容易晾晒过的小麦搁置在自己的场院上,一旦遇上一场大雨而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都争先恐后地去交公粮。但即便如此,那么多的运粮马车也未影响到附近村民的正常出行。由此可见,称庞贝古城“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的说法只是一种臆测。 笔者注意到,庞贝古城地处地中海的北岸,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每年的冷月降水量充沛。由此,每到降雨时节,庞贝古城不太平坦的街道便汇成了溪流。于是,那些设置在路面上的跳石便可以发挥作用了,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们肯定是不愿意踏水而行的,而踏着跳石横穿过马路却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庞贝古城的跳石与我国南方溪流中的石蹬便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有文章称,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线。因这种横线像斑马身上的斑纹,因而人行横道线被形象地称为了斑马线,这一做法后被各国广泛接受,斑马线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随处可见。 因此笔者认为,人行横道线或曰斑马线与庞贝古城的跳石并没有前因后果关系。人行横道线是由英国某个不知名的人物提议,并被英国伦敦市政管理部门所接受及实施了的一种现代交通管理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写于2017年7月2日
个人分类: 历史|8794 次阅读|7 个评论
假设将斑马线改名为虎斑线
热度 6 yag195544 2017-6-20 05:57
岳爱国 这几日,我国的各主要媒体都在讲关于走斑马线不守法要严格处罚的话题。虽然讲的有些晚,但讲了总归是向好发展的事。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达1.4万起,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3898人,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所导致的事故占比达90%。一个个数字是干巴巴的,一起起事故却是血淋淋的。三千多个生命就这样溘然长逝了,三千多个家庭猝不及防地跌入了失去亲人的深潭之中。 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上,虽在一些道路的路面上施划了白光闪闪、清晰无比的斑马线,但其对过往司机来说基本形同虚设,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没有安装红绿灯的人行横道路口。 随便选择一个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实地观察一下: 滚滚的车流来了,在行经设有人行横道的路面时,一辆辆车子丝毫没有减速的意识,都在我行我素地原速向前奔驰着。再看站在人行横道两端的行人,望着面前一辆辆闪过的汽车,绝对不敢迈出本属于自己的权利的一步,因为迈步于自己的法定领地可能意味着死亡,于是只能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没有一辆车经过之时才敢小心翼翼地踏上过于“羸弱”的斑马线。 当站在人行横道的边上等待车流经过时我就想,在中国,假设将斑马线改名为虎斑线会是何种效果?毕竟斑马的性格太过软弱,吃的是草,对其他动物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却是大型猛兽的攻击对象,每当草原上的大型猛兽饿了时,就会到诸如斑马一类的食草动物群中来觅食。老虎则不然,是百兽之王,天生的食肉动物。将斑马线更名为虎斑线,会不会对那些见了人行横道线勇猛往前冲的司机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思来想去,一时不知所终。但转念一想,率先将自己否定,自我认为估计作用也不大。当前的国人胆子忒大,不要讲虎斑线,即使是真的老虎圈不是也在前赴后继地往里闯吗! 比较管用的还是要加大处罚力度。 据了解,日前,公安部交管局已部署各地,重点围绕不礼让斑马线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启动集中整治。北京市交管局率先行动起来,正式启动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在处罚方面,将严格按照《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进行处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遇行人通过时应停车让行,未停车让行,处200元罚款,记3分。驾驶非机动车遇红灯时应停车,越过停止线继续行驶或停车,处20元罚款处罚。 但是,虽然这几日媒体加大了宣传力度,在连篇累牍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宣传,但据笔者认真观察后总结出四个字:收效甚微,有点叫好不叫座的感觉。原因很明显,监督与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这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那么多的监督设备,二是没有那么多的执法人员进行现场监督管理。 面对以上两种困境该如何解决问题?有办法。笔者献上一计,那就是发动全体市民参加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督行列之中,谁都可以实时监督,用手中的摄像、摄影设备将违法的车辆一一拍摄下来,尤其是要拍摄到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正在行驶的汽车和车辆的牌照号,然后提供给交通管理部门,若经查证属实,一是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二是对提供信息者给予一定奖励。 试想,一旦实行了这一监督举措,当每个斑马线都有若干手执手机准备拍照的北京市民执机待摄时,那绝对比老虎都要威风百倍,再胡作非为的司机当面对通过斑马线过马路的行人时,都会乖乖将车停下来。 若是如此,斑马线的作用已真正发挥出来,改不改名字都无所谓了。 写于2017年6月20日
个人分类: 杂文|53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机动车鸣笛已成公害
热度 1 zhouww 2015-8-14 22:09
前几天网上消息,一孕妇过斑马线因私家车鸣笛与驾驶员争吵,继而怒砸风挡玻璃;跟帖人多数持支持态度。 1 、小区鸣笛 小区道路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混行,机动车随意按喇叭,恃强凌弱;出租车甚至开着快车一路鸣笛。绝大多数情况,行人和非机动车看到前方机动车或感觉到后方机动车都会主动靠边避让,鸣笛提醒或嫌避让过慢鸣笛都是极其不礼貌的。遇此情况,我通常会心里骂一句“混蛋”、以解心头怒气。 2 、市区斑马线鸣笛 “礼让斑马线”是交通规则,但谁能做到?有辩解:行人太多、如果礼让车没法开。但在行人有明确意图要穿过斑马线时,鸣笛驱赶、则是极其野蛮、粗鲁的。行人似乎已养成斑马线让车的习惯;即使车停下来,很 多行人仍犹豫不决、不敢过马路。南京交警前段时间对主动礼让斑马线进行表彰、近日开始对不礼让斑马线进行处罚。 3 、堵车鸣笛 当前城市堵车是常态,但却有被堵车驾驶人没有平常心态。随意按喇叭、此伏彼起,响成一遍。此时按喇叭有用吗?按喇叭的混球也知道一点用也没有,只是喧泄一下心情。 机动车鸣笛已成公害,交通法不允许市区机动车鸣笛;但处罚执行难度大。可能不少开车人不具有此方面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借助媒体大加宣传;或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机动车鸣笛。将所有机动车喇叭卸掉?这样做有点极端;可采用技术措施让喇叭只有在行驶速度高于一定值才能按响。
2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人、汽车,斑马线、红绿灯
xiaoyanghe 2014-4-3 17:31
我所在的城市从本月起开始对驾车人不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的行为实施处罚。为此,电视上还专门进行讨论,出镜的多数人当然认可驾车人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但也有人提出,如果行人很多,汽车永远也让不完,也就无法通行了。所以,还有人提出,大家要相互礼让。 其实,光是提倡礼让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制度。 谈谈我在英国的见闻。 行人很多的地方,安装有红绿灯。所以,谈不上谁让谁,该谁走就谁走。当然,如果行人很多,是不是最好就不要有汽车通行? 如果是行人不很多,在路边安装可以由行人控制的通行按钮,路人需要过马路时,就按下按钮,过了数秒钟,行人通行的绿灯会亮起,汽车在较远的地方,自然会减速礼让行人的。 在英国还有这样的做法,在孩子可能过马路的地方,在放学或上学的时间,会有专人值守,一旦有孩子想要过马路(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哪怕孩子有大人陪护),值班的人就举着写有“ STOP ”的牌子,走到马路中央,汽车也会是远远地停下来,等孩子过马路。 在行人和汽车都不多的地方,就可以体现出人的素质了。只要是有人站在路边准备过马路(即使没有斑马线),汽车就会主动停下来礼让行人的。
个人分类: 生活|2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斑马线赋予行人的是权力不是约束——也谈中国式过马路
热度 1 snowlion 2013-6-8 15:04
近期,从新西兰学习后回国。做为一个无车族,对比新中两国过马路,颇有感慨。 在新西兰过马路,行人享受的是最高级的待遇。也就是,当行人的信号灯变绿时,不会有汽车从你身边转过。当你走在斑马线时,所有的汽车都会在你面前停车。 而回来走在我所在的城市,我所经过的十字路口,我遇到的情况是行人在灯变绿时,走在斑马线上,不断有汽车在斑马线上和你争抢道路。在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上,当我过马路时,我必须给汽车让路。 在新西兰,我走在斑马线上,我可以闭着眼睛直行而不用担心被撞:而在中国,我走在斑马线上,当我看到一辆辆汽车在我身边飞驰而过,我真的怀疑,这斑马线不是安全线,而是通往死亡的阶梯。 我不知道中国的道路交通法赋予斑马线到底是什么样的功能。我通过亲身感受,感觉中国的斑马线只是把行人束缚在了一块小小的可以过马路但不一定安全的地方,而对司机来说,则没有任何意义。 前一段时期,许多人都在探讨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能从另一个角度看看中国式的司机对待行人的方式呢。或者大家不妨做个亲身试验,站在斑马线中间不动,会怎么样。我想在新西兰,结果是所有的车都会停下。而在中国,你的心脏会停下的。 中国的许多法律要么含糊不清,要么执行不严。例如交通法中规定的汽车应给行人让路这条规定,根本没有规定如果违反了会有什么处罚,那就如同虚设。既有严的法律,又有严格的执行,社会才能变得规范和文明。
37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醒家人开车不要闯黄灯和红灯 也不要抢绿灯
热度 2 xupeiyang 2013-1-5 08:23
交警表示,有绿灯不通行,也属于不按交通信号行驶,要罚款200元。 我每天都在提醒夫人和儿子,开车三个灯都不要去抢。 北京市元旦至今还没有发现司机闯黄灯被处理的。 公安部:见黄灯只要停住就不罚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记6分,这包括闯红灯和闯黄灯。按国际惯例,黄灯亮时应停车,不停车属于违章。若黄灯亮起时车身任何一部分已过线,都可开过去。如没过线则应刹车停住,哪怕越过斑马线也要停,只要停住就不处罚。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3091 次阅读|6 个评论
在斑马线上为什么还是机动车更强势
热度 2 tangguo0323 2012-9-21 17:05
3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闯红灯
热度 4 liuxuxia126 2012-5-6 13:36
好久不看电视节目,突然有机会看看,还是觉得很好看的。尤其是看到北京电视台的一个叫做《现在行动》的节目。 主持和摄像,先在一个丁字路口,在夜深也就是零点之后,以偷拍的方式,寻找第一个在丁字路口的红灯前主动等待的司机朋友。 估计北京的春夜依旧很寒冷,可怜的主持人从零点等到近 3 点,在将近 3 个小时的等待中,终于等来了一个姓房的老师傅,开着出租车,主动在红灯时停在了斑马线前等待,虽然路口没有一个行人路过,当然,房师傅也不知道北京电视台在录节目,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奖品 : 一款手机等着他。节目顺利完成了。 可在北京地安门的一个地铁站附近的任务却没有这么容易完成。 这次任务是,看有没有行人主动使用路边的绿灯按钮,等红灯变绿灯之后,才通过马路。 主持人和摄像师等待的第一个晚上,竟然没有一个行人能够达到要求 : 主动按这个按钮,等红灯变绿灯再通过马路。更可笑的是,一个主持人以为符合条件的行人,竟然不是真正的行人,而是利用行人通行绿灯时给停下的车辆发小广告,这,也算是电视台意外的收获。 第二天继续拍摄完成这个节目。等到深夜,依旧没有,也许制片人怕节目流产,就改变了规则,看看有没有人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使用这个按钮并等待绿灯亮才通行。让我意外的是,这个路口,有许多外国人,他们在通过路口时,竟然和中国人一样,大摇大摆地闯红灯,而不知为耻。而有一群老外,在工作人员用英语告诉他们 "this is red light!please waiting !" 时,依旧通行,不顾车来车往。 最终节目任务还是由一个中国的 IT 经理经工作人员提醒后按照要求等待才协助完成,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这样的夜晚因为有人关心提醒,毕竟是为自己好,所以才停下来。最终他得到了奖品。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 03 年夏天,我和儿子去德国的第一个夜晚,到达爱人工作的城市,德国中部的一个小城,格廷根时,已经是当地时间夜晚 11 点半了,可我们在过马路时,依旧看到行人自觉地等待绿灯,没有谁闯红灯。入乡随俗,我们也很自觉地遵守那里的交通规则。在那里生活的一段日子里,去超市买日用品时,遇到过马路或者转弯,往往会遇到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情况,我看见车辆时,会下意识地如国内一样自觉停下来等待车辆通过,但那里的车辆却不和行人抢,往往是司机看我等待,会摇下车窗,摆手让我先行,几次这样,我也就很安然享受被车辆礼让通过的待遇了。 一个外国人,在自己的国家时也许是很遵守法律和规则的,但来中国久了,就会习惯,如果依旧按自己国家的做法来做事,估计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 你不闯红灯,也许永远过不了马路 ; 你不插队,也许会有人一直在你前面插。干脆后来也接受这样的观念 : 你闯我闯大家闯,你插我插一起插 ! 所谓素质,是靠点滴的细节累积的 ; 所谓习惯,也要靠这些小事养成。 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没有人约束的时候。没有受惩罚的风险时,你会怎么做呢 ? 作于 2006 年 5 月 13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6 次阅读|9 个评论
让一下要过马路的孩子
热度 2 heiyer 2011-11-25 21:52
下午从学校回家,在宁国路上看到前面一位爷爷拉着大约4-5岁小孩子站在马路中间准备过马路,我就停下车让他们过马路。可是,他们却站着看着我,这样相持了十几秒,那位爷爷确信我是特意停下来让他们的,才过去。 前几天我岳母说,现在很少带宝宝去太阳岛玩滑滑梯了。因为从我们小区大门口出去过宁国路只有斑马线没有红绿灯,有时过马路要站在路边等很长时间。 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人要让车,或者已经习惯了开车的人没有让行人的习惯,即使面对的是站在路边等着过马路的老人和孩子。
3100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校门外的马路有了斑马线
热度 3 wenmingwang 2011-6-6 22:55
老校门外的马路有了斑马线
上周有一天下班,发现老校门外要过的马路有了斑马线,就想写这篇博文,一直没时间。趁今天是端午节,终于如愿以偿。 先讲一个我过马路的故事。回国后最不习惯的事之一就是过马路。在美国,法律要求车必须让行人,因为如果车不让行人,行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回国后很不习惯车与行人抢道行驶,每次穿越马路,都要提心吊胆的。一般情况下,司机基本不按交通信号行车,即使有交通信号灯,有时也很让人迷惑,比如左转弯和对方直行都是绿灯的时候,就看谁抢在前头。再就是右转弯和直行的行人都是绿灯的时候,常常形成车与人抢道,这一点让我深受其害。有一次,与一位年长的朋友一道在城里过马路,眼看着绿灯倒计时的时间不多,行人却因避让右转弯的车多在马路中间停了下来。我不知就里,想在绿灯变红之前过去,就盯着马路对面的绿灯向前直走。忽然对面一辆右转弯的车从我的前面抢了过来,贴着我的前脚过去了。我本能地一伸手就在车身上拍了一下,这下就闯祸了。但见那车就在靠右的边上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三个大汉,每个人的个子都比我高大。他们开口就骂,边骂边问我要做啥子。我毫不示弱地问他们:“你想撞死我啊?”这下就更麻烦了,他们人多,一人一句,“撞着你啦?”“还没撞着你吗”,“我们可以右转”,“你想打架?”;更有甚者,其中一位大汉满脸通红,显然是喝了酒,反倒问我“你是不是喝多了?”与我同行的年长朋友吓坏了,赶紧说“我们是绿灯,我们是绿灯”。他们人多势众,讲道理他们声音比我大,打架我们更不是对手。但不知咋的,没过多久,就剩下那个脸红的站在我对面,在我跟他说“对不起,得罪了”后,他也向我拱拱手说“对不起”,就上车走了。眼看要起的一场风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事后我那年长的朋友对我说要是他们打我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完全同意他的评价,也向他道歉说今天让他受了惊吓。他又忠告我以后要小过马路,要让车先过去。 现在来说老校门外的马路。老校门其实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大门,自从有了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水稻所的大门就成了老校门。老校门外的大马路,是平常进城的必经之路。我住在城里,每天都要穿过马路至少两次。每次过马路,都要先看清楚两边没有来车时才敢过去。有时,过马路才一半,就会有车飞速而至,不得不小跑过去。每当这个时候,就心里想这里应该有斑马线,让来往的车辆稍微减一下速度。有时也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小心翼翼的穿过马路,心想这里实在不安全。感谢上帝,上周一天下班,看到校门内外都变了样。与门卫打了声招呼,说校门内一侧划出了停车线,校门外马路上打上了斑马线。我随着斑马线过马路,突然一辆车飞驰而去,并没有减速。心想要是有 speed bump 就好了,如果有 speed bump ,不减速就得受强震的苦。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第二天下班回家,又看到斑马线的两侧都安上了 speed bump 。今天特意去照了几张相片,也看到过往的车辆大都把车速降下来后再通过斑马线。最后,要是在斑马线两边 50 米左右处再各立个路牌,提醒过往的司机前面有 speed bump 就完美了,好让司机有心理准备提前把速度慢下来。
4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的画法不科学,可能增加车祸(图)
热度 9 hj58 2011-4-18 23:32
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的画法不科学,可能增加车祸(图)
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的画法不科学,可能增加车祸(图)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读书时,向交通管理部门提出过这个问题,一位警官专门驾着摩托车去过人行横道线,发现的确是这样。但因为人行横道线的画法涉及国家标准,甚至涉及世界通行的习惯,个别城市无法单独改变,于是不了了之。近来人行横道线上的肇事问题终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于是重新绘图发布,希望能够对交通安全有所贡献。      现行的人行横道线,从驾驶员的角度看,与前进方向一致的醒目线条,由于透视作用,产生汇聚效果,类似引导或直行标志中的线条,在驾驶员思想不集中或醉酒的情况下,会产生“继续前进”的心理暗示,至少缺乏“减速”或“停车”的心理暗示。      从行人的角度看,醒目的白色线条与前进方向垂直,在眼睛的余光里,似乎是脚下的一些障碍物或沟壑,在潜意识里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注意,结果影响了对来往车辆或交通信号灯的观察。这有点像走在铺着木板的铁索桥上的情形。       —— 科学的人行横道线画法:      科学的人行横道线画法应该是这样:白色线条转九十度,与行车方向垂直,而与行人行走方向平行。这样,在驾驶员看来,人行横道线是水平线,与“禁行”标志相似,会暗示其停车或减速。而对行人来说,原来的问题消失了。但为了避免行人冒失过街,可以在人行横道线两端画一垂直于行人行走方向的线条。      必须说明的是:人行横道线画法不科学,不能成为肇祸司机为自己开脱的借口。改正人行横道线的画法只能对驾驶员施加合理的心理暗示,但要消除车祸,关键仍然要靠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并养成文明驾车的好习惯。   斑马线的白线线条与车辆行驶方向一致,是从古罗马时代的过街跳石遗存下来的思维定势。当时为了便于行人过街,在马路中间放了石块,但为了不影响车辆(马车)行驶,使用的是长条形石块,且与车行方向一致,使车轮能够从石块之间通过。目前庞贝遗址仍然能够看见这一斑马线的前身(下图)。   在古罗马时代,条形过街跳石与车行方向平行是合理的,但到了今天,仍然把斑马线这样画,就不科学了。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思维定势应该被打破了。   (黄佶,2009年9月19日)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624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幽默] 蜘蛛和鱼儿(外二则)
刘玉平 2009-8-10 10:32
蜘蛛和鱼儿 河里住着鱼儿,河边住着蜘蛛。 蜘蛛爱上了鱼儿,可是鱼儿却不喜欢蜘蛛。 蜘蛛问鱼儿,这是为什么? 鱼儿不屑地说:我爸妈说了,整天泡在网上的,没有几个好人 蜘蛛感叹道:都啥年代了,我爷爷还说过,他最讨厌那些喜欢潜水的呢 斑马线 老头子:这年头,上街得小心点,得让着车子 老太太:是啊!连人行道都叫斑马线了,人能跑过斑马吗 放羊娃 没落地主:这块地是我家的,我爷爷的羊曾经在这里吃过草 邻居:别忘了,虽然羊是你爷爷的,但当年的放羊娃可是我爷爷 ( 原创作品,欢迎链接 )
个人分类: 典故寓言幽默|58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