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空中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热度 6 zhangxw 2011-5-22 18:52
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 初议干盆地与湿盆地概念 张学文, 2011-5-22 山脉自然可以阻隔空气的流动。如果细分,这种阻隔作用对空气和水汽是有区别的。空气要到 16 公里高空才减少为地面空气密度的 1/10 。而水汽在 5 公里高空,其水汽密度就仅是地面水汽的 1/10 了。这说明水汽更集中在底层,或者说,山体对水分的阻隔作用更加明显。 设想一个盆地四周有 5 公里高的高山,这就隔绝了 90% 的外来水汽!据此,不难想象闭合盆地内的降水应当与外界有明显区别。 吐鲁番是个例子,吐鲁番盆地的海拔低于海平面,而其北、西、西南侧的山都高于海平面 3000 米,其东侧也有 1000 多米高的山地。气象观测证实那里是我国最干的地方,盆地中托克逊气象站年降水量仅 6 毫米。不妨说吐鲁番盆地是干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另外一个例子。那里北侧的天山大约是 5 公里高,西侧、南侧也类似,仅东面比较平。结果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降水大约是 40-70 毫米的水平。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都可以归入干盆地这一类。 问题也需要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很深的盆地,一旦盆地内的集结了比较多的水分(大片的地面很潮湿,空气也潮湿,以致有湖泊存在等等)。由于高山的阻隔,盆地内的水分不易散失,反而可以在盆地内的空气中形成自己的小循环(盆地内的蒸发 - 降水循环),结果是盆地降水反而比盆地外要多。 有这样的例子吗? 也许青海湖所在的盆地是个例子。 如果看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图,青海湖附近的雨量线就十分突出:那里有我国西部地区难得一见的 400 毫米以上的降水区。而这个在干旱区里降水偏大的区域对应于包围青海湖的盆地(其外界是高山)。于是盆地内形成 30-40 条河流一起流入青海湖。青海湖是内陆湖,它收集的河水再以蒸发的形式滞留在本盆地中再形成盆地降水。青海湖区域也是青海省相对湿度最大的区域。看来说它是自我水分循环突出的湿盆地似乎说得过去。 四川盆地也许是湿盆地另外一个例子。那里北、西、南三面是高山,唯有东侧地势比较低。高山固然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阻隔了大量的水汽流入,但是四川反而是天府之国,其降水量比西、北方的山区要丰沛的多。四川盆地的降水固然与东侧的湖北差不多,但是四川的降水日数、比湖北等四周省份多。 如果湿盆地概念和对它的理解合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水分可以通过人工的办法使干盆地变成湿盆地!? 难道改造盆地气候存在一把特殊的钥匙? 其实,一些人早就提出过类似问题,近的,如在引海河水入新疆的学说中就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引来的海水可以增加盆地水分内循环。 应当承认气象学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分析过,其理论储备远为不够。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论据不足的。气象学应当研究这类问题。
个人分类: 盆地气象学|6324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发现了免费从空中取水的方法(设备)!(2)
热度 1 zhangxw 2011-1-7 13:48
我发现了免费从空中取水的方法(设备)!( 2 ) 2011-1-7 ,张学文 1. 昨天发了“我发现了免费从空中取水的方法”一文,获得了一些网友的鼓励、推荐,鲍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点到了要害:温度差!在此谢谢各位了。 2. 说白了,我所谓的设备( 1000 元),并不是我设计的,而可能是您家里也有的热水器,它就是借助天然气的洗澡用的想成的“热水器”。谜底的硬件就是它。 3. 热水器如何变得可以生产水?这就是我捕捉到的现象和我的理论分析了。 4. 我的热水器是两个月前新买的( 1000 元),它被装在冷藏室的墙上。实验时,进水管是关闭的,出水管也是关闭的,天然气、电源也都是关闭着的。唯一半开着的地方就是它的排水阀门。水就是从这个没有关严的阀门滴出来的! 5. 昨天我在台秤上称了 24 小时它的滴水总量,就是 4 公斤的水平,而且今天已经另外收集了 18 个小时的滴水,已经是三公斤的水了。即我实验初步具有可重复性。一个没有特意设计的小设备,居然一天生产 4 公斤水,这已经有商业价值了! 6. 其实昨天发博客时我已经点到其要害(我认为的要害)是:温度差,并且给出了数据,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它就是原因,而这已经也被鲍得海先生认识到了。 7. 欢迎一切有兴趣和条件(大的温度差)的人自己做试验!我告诉大家在我的条件下,它一天可以生成 4 公斤水! 8. 更多的认识和是否可以把它推向实用的想法自然有,明天再交流吧,明天谈谈温度差产生凝结的现象以及提高其效率以致发明具体设备的正面和反面的思路。
个人分类: 蒸发与凝结16|468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丁裕国点评《空中水文学初探》
zhangxw 2010-6-24 21:28
丁裕国教授点评《空中水文学初探》出版 2010.6.18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695 贺 张学文 教授新作《空中文水学初探》出版 当前,科技界几乎人人都知道创新理念,宏扬创新,追求创新的热潮正在各学科各领域出现。然而,真正的创新之作却并不多见。其原因之一是,在体制下,学者们大都急功近利,所谓自主创新,往往都是技术层面的,而很少涉及科学层面。 张 教授历来重视独创,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气象业务并十分注重拓宽知识体系的范畴,而并不拘泥于前人的传统科学思维,独辟蹊径,从而在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结上,经常找到本学科的许多新的生长点。近来出版的著作《空中文水学初探》就是典型例证之一。我特别钦佩 张 先生不为功利而自费出书的精神,特别钦佩早已退休的他,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拜读这本新著后,我更有一些亲身感受: ( 1 )在最近提出中国为何培养不出大师级学者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社会环境和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笔者并不否认,确有这方面的原因存在。但是,辩证法认为,就每一个个人而言,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天生聪明才智的民族。为什么就做不出经天动地的理论创造。笔者不得不说中国的一句老话,事在人为。为什么一个退休的老专家能够锲而不舍的做出一系列科学上的创造性思考。而我们的年轻学者却缺少这种创新精神?我敢断言,绝大多数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其急功近利的心态,实在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通病。我常听年轻人说,没有办法,人家发了那么多 SCI 文章,我却一篇还未发,等等。。。。对此笔者另当别论吧。 ( 2 )关于《空中文水学初探》一书,我认为写得很好,提出了地球水科学的新见解。尤其是第 4 和第 5 章提到的,大气中的水汽聚合新模型及水汽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问题很有新意。为了完善这一学科体系,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同类问题值得青年学者们探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695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暴雨再次质疑气象学对空中水数量的认识
zhangxw 2010-6-4 11:21
大暴雨再次质疑气象学对空中水数量的认识 张学文 2010-6-4 今年我国暴雪、暴雨不断。日雨量 50 毫米 厚就算暴雨,可雨量超过 100 ,以致 400 的情况今年都出现了。去年台湾台风雨量居然有 3000 毫米 的记录(一天造就了 3 米 深游泳池)。空气里真的有这么的水分(注意下雨结束时空气依然很湿,云依然很多)? 目前气象学告诉我们的空中含水量是多少呢?简单地说,其最大值不超过 80 毫米 。一般暴雨状态下的空气含水量也就是 40 -60 毫米 。 这 就是 说 , 100 毫米 的 暴雨 意味着 大气 要 在 一 天 内 把 当地 的 空气 里 的 水分 全部 挤干 , 而且 要 还 新 空气 再 挤 一次 。 我们把毛巾里的一部分水拧出来需要费力,要把毛巾里全部的水分拧出来就很难,可运动不算快,变化不算大的空气居然可以从自己身上挤出这么多的水分来,确实让现在的气象理论难以说明。大气的辐合所能形成的降水比实际出现的降水量小一个数量级的认识我上学 时 老师就这么说,可多年来气象学对这个问题没有新见解。 在本人的《空中水文学初探》中提出了空中水的含量是目前公认值的 6 倍的见解。在这种认识下,即便出现了 100 毫米 的大暴雨,由于空中的含水量可以是 300 毫米 ,有 1/3 的空中水变成降水,就比较好理解,不能算太异常了。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50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9章空中水文学提纲
zhangxw 2010-6-3 18:28
第 9 章空中水文学提纲 (说明:《空中水文学初探》一书的某些章,因为有公式,图,在这里显示有困难,就没有刊出,这里是该书第9章。需要该书全文的PDF版的可以来信,我另外寄上。) 第零章相关的概念与原理 ... 1 第一篇引论 ... 1 第二篇大气水分的存在 ... 2 第三篇大气水分的运动 ... 2 第四篇大气水分的变化 ... 3 第五篇大气水分的作用 ... 4 第六篇 悬疑问题 ... 4 附录 ... 4 本章就空中水文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提纲。 第零章相关的概念与原理 1 离散与连续概念 2 数量级与有效数字 3 个体集合和它的分布函数 4 气象学,热力学,统计物理 第一篇引论 第一章绪论 1 空中水的重要性 2 分散在气象学中的空中水知识 3 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 4 空中水文学定义 5 建设空中水文学 第二章空中水的一般概念与过程 1 水的物理知识 2. 空中的水颗粒状态 水分子、云滴、雨滴、冰雹 3. 空中水的运动 4. 空中水汽的聚合过程 5. 空中水的析出过程 -- 降水 6. 空中水的补充过程 -- 蒸发 7. 空中水循环过程 第二篇大气水分的存在 第三章空中水的观测与测量 1 水汽数量的表示方法 2 水汽的测量方法(传统方法, GPS ,地基微波辐射计等) 3 云的观测(含卫星云图) 4 降水的观测(含测雨雷达) 第四章空中的水汽 1 水汽铅直总量的计算 2 空中水汽的日变化、年变化 3 水汽的铅直分布特点 4 空中水汽在全球分布 5 水汽总量与平均寿命 第五章云和雨 1 不同尺度下的云的外观 2 云的分类 3 云的水平与铅直分布 4 云的滴谱,冰晶,云的含水量 5 云总量与平均寿命 6 降水物的分类 7 降水物的谱、含水量、降落速度 8 雪花,雪密度,雨雪分界温度 第三篇大气水分的运动 第六章水汽、云随空气的运动 1 水汽的输送量的计算公式(含铅直传送) 2 水汽的总输送量的一般分布特点 3 垂直运动与降水 4 水汽输送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5 云输送的水分数量 第七章水汽相对于空气的运动 1 理论来源与相对运动公式 2 比湿、压力、温度差引起的水汽水平运动 3 水汽的铅直运动与平衡 4 对天气过程的新认识 第八章湿空气 1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2 湿绝热过程 3 湿绝热大气的动力学特点 4 湿绝热大气的含水量 5 温度露点差方程 6 温度露点差的分布函数 7 问题的讨论 第四篇大气水分的变化 第九章水粒子的状态变化 1 水分子和它的聚合 2 大气条件下的水分凝结 云滴、冰晶 3 雨滴与云滴的自由能 4 云滴谱的一种说明 5 雷电和雨 第十章大气降水( 1 ) 1 降水过程概述 2 降水与天气系统 3 降水的地理与季节分布 4 中国降水特点 5 雨雪的分界(含附录:雪晶密度、积雪密度) 6 全球年降水总量特点 第十一章大气降水( 2 )降水时面深 1 过程雨量与笼罩面积的关系 2 降水统计力学模型 3 单点降水强度的分布公式 4 不同降水强度和维持时间笼罩的相对面积分布 5 不同雨区面积的出现概率 第十二章大气降水( 3 )降水概率 1 过程雨量的出现概率 2 日雨量的出现概率 3 无雨阶段的长度的分布 4 月、季、年雨量分布函数与日雨量分布函数的关系 5 降水过程中不同雨量和维持时间的关系 6 不同极端雨量的重现期 第十三章蒸发 1 蒸发测量 2 蒸发过程(物理特点,连续性,热量平衡的作用) 3 蒸发的地理分布(海洋、绿洲、沙漠 ) 4 蒸发的近似计算公式 5 估算蒸发量 6 蒸发的测算结果 7 蒸发在水资源和水分循环中的地位 第十四章水分循环 1 水分循环基本模型 2 水分循环中的有关概念 3 降水和蒸发方程 4 两个计算的例子 5 两维的降水与蒸发方程 6 大气水分循环方程组 7 小结 第五篇大气水分的作用 第十五章大气水分的作用 1 水分循环与地球景观 2 水分平衡与生态平衡 3 水汽对辐射的作用 4 云对辐射的影响 5 水分平流所输送的能量 6 水分循环对大气能量平衡的贡献 7 地球淡水的来源 8 云美化了地球、降雨对气温的影响 9 空中水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第十六章人类与空中水 1 农耕、城市、绿洲对蒸发的影响 2 蒸发量的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3 空中水资源概念 4 直接从空中取水 5 修改空中水通道问题 6 拦截雾水 7 人工消雾 8 人工消雹 9 人工降雪 10 人工降雨 11 人造彩虹 第六篇悬疑问题 第十七章重要悬疑问题 1 空中究竟有多少水分, 1 份还是 6 份? 2 大气条件下的水分相变 3 压力温度水汽不均匀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4 电场中水粒子(水汽、云滴、雨滴)带电对其运动的作用 5 人工影响云、雨的途径 6 哪些主要原理、条件制约了空中水的基本特征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中水文学论稿 第3章
zhangxw 2009-3-24 11:40
空中水文学论稿 第 3 章 空中究竟有多少水分问题( 2004-2009-3-23 稿)   1 直接用地面水汽压力计算空中水的数量 2 目前公认的空中水数据 3 两个空中水的数据不一致 4 大气和水汽压力铅直分布的提示 5 比湿铅直分布的提示 大气里究竟有多少水分?这显然是空中水文学的基础问题。这个问题过去有答案,而这里则对这个公认的答案提出质疑。笔者认为全球大气中存在的水汽数量可能被严重低估了。这类似于大家说这里有 1 万吨黄金,可笔者估计不是 1 万是 6 万! 空中水的数量是当今公的认值的 6 倍吗?这里先提出这个问题,而答案在下一章讨论。 第3章word版 见 http://zxw.idm.cn 空中水文学论稿对应部分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中水文学论稿》第2章初稿公布
zhangxw 2009-3-5 11:17
《空中水文学论稿》第 2 章初稿公布 空中水文学是我想了多年而难搭建的知识框架,于是去年冬季就以《空中水文学论稿》的名义,把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组装到一起。到昨天,我已经在个人网站上公布了序言,第 0 , 1 , 2 章。有兴趣的读者请到 http://zxw.idm.cn 浏览对应内容 第 1 章,引论的目录如下: 1. 大气水分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 空中水文学的定义 3. 空中水文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4. 空中水文学的观则与资料基础 5. 空中水文学的理论基础 6 空中水文学的应用 第 2 章,基本认识和问题的目录如下: 1. 关于水分的基本物理知识 2. 空中水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3. 循环是空中水的重要特征 4. 空中究竟有多少水分问题 5. 水汽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问题 6 . 各地的降水、蒸发与径流的关系问题 7. 水汽凝结模型问题 8. 降水的时间面积深度的关系问题 9. 空中水文学提纲草案 欢迎大家提出看法。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中水循环及其数量图
zhangxw 2009-1-30 17:16
空中水循环及其数量图 20090130 张学文 空中水其实包括空气里的水汽量、云的含水量和尚悬在空中的雨滴、雪花、冰雹这些降水物的水分数量。这里給出一个关于它们的数量与循环的关系图。 本图及其数据是作者正在编写的空中水文学论稿一书的对应图。欢迎提出看法,但是目前不宜引用。 地球下垫面(海洋、冰雪、陆地)中有水分 1.4×10 18 吨。每年蒸发 5.11 × 10 14 吨 进入大气。这个量大约是大气总质量的 10% 。 下垫面蒸发,每年 1 米 深,总量是 5.11 × 10 14 吨 / 年 弥散在干空气中的水汽, 其数量是 1.3×10 13 吨 云体内的水滴,冰晶,其数量是 9×10 10 吨 水汽变成云, 每年数量是 5.11 × 10 14 吨 空中正在降落的雨、雪、雹。其数量是 1.3×10 10 吨, 云变成雨雪, 每年数量是 5.11 × 10 14 吨 空中的雨雪雹落地,每年数量是 5.11 × 10 14 吨
个人分类: 水分循环17|5706 次阅读|5 个评论
漫话空中水
zhangxw 2008-11-22 13:21
漫话空中水 张学文 前不久,有报道称,英国流行建筑公司(popular chitecture)正打算在伦敦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300层摩天塔楼它将有1524米高,形如一根高耸入云的雪茄。塔楼中设施齐全,可容纳100万人同时居住,堪称一座名副其实的塔中城市。在阴天时从塔楼顶端的云层中采集水分,经过滤之后通过管道运送到各住户家的构想。这是人类利用空中水的又一新设想。 地是实的,天是空的这是人们的一般印象。可是空的天居然有雨、雪以至冰雹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落地,确实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天上的雨、雪、雹是从那里来的,它何以年年有?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天并不空,地球地层以上还包着空气。而这些雨、雪和冰雹都是空气里看不见的水汽转化来的。降雨、降雪、降雹关系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乃至是否缺水,我们要想了解、预报、影响雨雪的来源、运动、变化规律,自然需要探求空中水分的奥秘。 空中水概念 物质常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存在,对于H 2 O这种物质,这就是指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汽(水蒸气)。水汽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它在空中与空气混合在一起,在水平方向,它基本上随着空气一起运动。 空中水说的就是空气中的水,这里主要指混合在空气中的水汽(气态)。另外,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小冰晶组成的云,虽然是颗粒状态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但它们也属于空中水。尚没有落到地面的雨滴、雪花、冰雹是更大的颗粒状的液态或固态水,也被归入空中水这个概念中。所以,空中水包括了混合在空气中的水汽和悬浮于空中的离散的颗粒水。 空中究竟有多少水?据测算,全地球的空中的水汽大约有13万亿吨。而我们眼睛看到的云的总含水量仅是看不见的水汽含水量的1/140。难怪一般计算空中水时都把云忽略不计。气态的水汽固然比云里的水要多很多,但是把它们平铺到地球各地所形成的水层的厚度只有2.5厘米。我们知道,大气的压力大约与10米厚的水层相当,所以空中水仅占空气总质量的2.5 。这个比例虽然很小,但它绝不是微不足道的。 勤奋的空中水 空中水仅占大气总质量的2.5,可却是大气里最为活跃的成分。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空中水的存在使我们感到了湿润,它也用五彩缤纷的云装点了蓝天。更为重要是,空中水还为地球带来了大量的雨、雪(有的云是水汽变成雨、雪的中间环节),并使地球滋生出了万物。 地球的每个地方几乎每年都有雨雪落地。根据各地的降水资料测算,地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即平均而言,每年天上掉下来的雨雪可使地球表层平均积水1米深。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这1米深的降水,自然来自于空中水的转化。可是根据我们在前面的介绍,空中水平铺在地表,平均厚度只有25毫米。这25毫米的大气含水量如何才能维持每年1000毫米的降水量? 按照一般规律,只有2.5万元的积蓄不可能买一套时价100万元的房子。我们如何解释这么少的空中水却提供了每年1000毫米的降水量? 答案就在于空中水十分勤奋。原来空中水并不是个孤立的水体,它积极参与了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尽管每年因降水要从空中水里析出1000毫米的水分,但空中水可以依靠地球表层(海洋、冰面、陆地等)的水分蒸发而得到对应数量的补充。正是蒸发量与降水量的这种动态平衡才使得空气里始终维持着厚度为25毫米左右的水汽。用1000除以25等于40,这说明每年空中水要补充、循环、更新40次。一年是365天,一年更新40次,即空中水大约9天更新一次。 要知道地球表层的空气是多少万年总在空中呆着,唯有空中的水汽却平均9天就与地表水换一次岗。没有空中水的这份勤奋,地球就没有那么多的雨雪,也没有那么多的蒸发以及那么丰富的自然景观。 活跃的空中水还是大气能量和温度的积极调节者。空中水汽对太阳能的吸收,以及对长波辐射的作用,影响着对流层空气的温度分布,而云对烈日的遮蔽会直接影响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 空中水对地球表层能量活动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它在大气中占的比例。理解空中水的存在、运动、变化和作用是广义的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我们把关于河流、湖泊的知识称为陆地水文学,哪么关于大气中的水分的知识就是空中水文学了。 开发空中水 人们在逐步认识空中水的同时也不断提出了一些新奇的设想,例如,能否根据用空中水的情况预报降水?能否改变空中水的运行路径,从而改变雨水的分布?能否耕云播雨? 按照专家的设想,空中的含水量越大,形成的降水量也应该越大。人们沿着这个思路分析历史上空中的最大含水量,从而估测处当地的最大暴雨值。但是理论与实践都说明,降水量与含水量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 最近20年,由于固定的GPS(地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反算出当地的空中含水量,于是利用这种空中水情报帮助暴雨预报的研究工作逐步在各地展开。 众所周知,空气的流动必然会带动着空气里的水汽一起流动,要想利用本地的空中水,不仅要知道空气中原有多少水,还要计算处流经本地的空中水量,于是专家又计算了水汽的流量。 以我国为例,根据空中各层的风速和含水量,专家计算出每年大约有18万亿吨的水汽流经我国,每年有1万多亿吨的水汽流经新疆,水汽的流量还是相当大的。这么巨大的水汽量对降水似乎是非常有利的,于是有些人大胆提出,炸开喜马拉雅山,以便把印度洋的湿空气引入我国西北,从而改变那里的干旱状况。 但是,理论分析不能得出水汽的流量大,降水量必然大的结论,因为降水量与水汽的流入量、流出量差值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开山引水汽对雨水的分布的影响远不是臆想的哪么简单和洽如人意。 2006年重庆大旱。一种观点认为,是长江三峡大坝阻挡了水汽的通道。计算显示,空中水主要在离地面6千米以下的气层中流动。6千米以上或更高的空中,风速大而水汽少,靠近地面的地方水汽多但风速小。在地面到高空存在一个水分输送量最大的层面,它的位置在距离地面1500米附近。长江三峡大坝的高度只有150米,何况水汽是没有横边界的漫流。所以,那些认为三峡大坝改变了空中水汽输送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空中的水汽在变成雨水之前先是变成了可以降水的云。当存在着适宜的条件时,通过人工作业,在云中播撒一些催化剂,从而使降水量有所增加的试验早在60年前就取得初步成功。多年来,这个试验工作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程度的进行着,该项内容在我国被称为人工影响天气。尽管现在已经有卫星云图、测雨雷达、飞机、高炮的配合,但是要区分哪些雨是自然降落的,哪些雨是人工作业的成绩,依然是个难题。 空中水、降水和蒸发是在大气的影响下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在关注空中水、降水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人类活动对蒸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我们在北方拦截了相当数量的入海的河水用于灌溉和城市生活,黄河几乎断流就是其反映。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引水灌溉使其下游的罗布泊消失,最近又推进南水北调,这些人类活动发展了农业,也使每年有数百亿立方米的水分异地蒸发。这样大量的水分的异地蒸发对空中水的补充和降水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开发空中水资源是个改造自然的大题目。我们对此已经有了不少想法和实践,但是要想取得进展,就需要对空中水和它联系着的降水、蒸发有系统的新认识。这里有大量的问题等待我们逐步弄清楚。 (2008年发表在百科知识11月上半月上17-18页)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57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水文气象学和空中水文学
zhangxw 2008-11-14 11:19
关于水文气象学和空中水文学 (张学文, 2008 , 11 , 14 ) 水文气象学是由来已久的名词。其大意是水文与气象知识的交叉和汇合。主要点在气象知识在水文方面的应用(如流域的洪水预报等)。在某些国家水文与气象合属一个部门管理。我国气象学会有水文气象专门委员会。 水文气象学这个名词的弱点我认为有二。一是把水文知识局限与地面与地下。而把空中水的知识全部送給了气象学。其实,水科学(水文学)应当包括空中(大气)、地表和地下水的知识,其结果是空中水知识散居气象学各个部分,不成系统。二是数十年来,在水文气象的名义下并没有推进空中水知识的整理与提高。水文与气象的联合会议依然是你谈水文我谈气象。大家都没有看到这个名词的引用給大家带来 1+1 大于 2 的好处,也没有意识到需要为空中水建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 空中水文学(大气水文学)是我们在 2004 年正是提出的词(水科学进展, 15 卷, 679-683 )。它让水文学闯入空中(大气),使水文学更完整了。并且提出建立空中水文学框架的 10 个方面。而这个框架的建立就意味着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而不是离散的寄生在气象学内。 一旦空中水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成论著、教材,它应当是水文与气象的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应当使毕业生在降水预报、洪水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水资源利用、流域改造的实践水平提高一步。 如果您对标新立异很反感,也可以把我们的努力看作是水文气象学内空中水知识系统化的新努力。即本质上是否可以创立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中国是水文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应当在这个方面多努力。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6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中水在哪个高度中输送?
zhangxw 2008-8-23 16:59
空中水在哪个高度(层次)中输送? 张学文( 2006-9-17完成,20080822公布 ) 2006 年夏季四川、重庆大旱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提出新修的三峡水库大坝阻断了空中水汽通路,形成大旱,也有人说水汽主要在高空流动、输送,水库大坝对它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在过去也不断有人提出把喜马拉雅山挖个洞让印度洋的水汽进入中国西部,改善那里的降水。这些议论涉及了气象学中水分输送的知识。下面把这个问题分两步具体说说。 l 空气主要在哪个高度上流动(输送)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空气主要挤在地面附近(大气低层),越到上空空气越稀薄。另一方面空气运动的速度是低层慢,上层快。大约在对流层顶附近(约 12km )风速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空气在各层的输送量是那个高度上的空气密度与风速的乘积值。分别计算出不同高度上的空气密度和风速,把它们相乘,就可以看出在空气各个高度上的空气输送量(我们现在不分析输送方向,只谈输送的数量)。下面是根据南京 4 月多年平均数据计算出来的各个高度的空气输送量图。它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的一般情况。 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空气主要是在距地面 2-15km 的气层里运动、输送,其最大值出现在 7-12km 的高空。 显然,在长江三峡 2300m 宽河道上修了个不足 200m 高的水坝,对空气的大范围流动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所以我们的结论是 空气主要在高空输送,输送量的最大值出现在 9km 的高空。 自然,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会与这个典型情况有一些差别,例如高空急流不经过当地时,其最大值的高度要低一些。 l 水汽主要在哪个高度上流动(输送) :我们知道水汽比空气更喜欢挤到地面附近(大气低层),它在铅直方向减少的速度比空气更快,于是水汽的主要输送层应当比空气低。其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把空气密度改为水汽的密度再与风速去乘。而这只要把各个高度上的空气密度乘上对应位置的空气比湿(水分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并且继续用(空气)风速乘它(空气与水汽的运动速度是相同的)就得到各个高度上的水汽的输送量了。下图依然是南京的计算例子。 南京 4 月的不同高度上的水分输送量图,告诉我们水汽也有个最大的输送层,它的位置比空气低,其最大值(输送的最多)出现在距地面 1.5km 的低空。所以,说水汽主要在高空输送是不妥当的(说它主要在 5 公里以下气层中流动比较妥当)。自然,说三峡大坝阻断了水汽输送也言过其词,因为大坝高度( 200m )、宽度( 2.3km )与水汽在 6 公里厚、数百公里宽(四川盆地尺度)的大气层里漫流比起来依然是太小了。 另外,说西藏高原阻断了大量的印度洋的水汽的北上,这个认识应当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问题远不是当代技术条件下把把喜马拉雅山挖个洞所能解决的。要知道即便你真的挖了个水汽通道(如 1km 宽, 5km 深,数千公里长世界上迄今没有这么大的工程),这与把数千公里长的喜马拉雅山挖掉依然是不可比拟的。从气象上看,只有把喜马拉雅山挖掉水汽才可能从印度洋大量进入我国。而这些都不是现代技术可以完成的工作。 21 世纪我们是具有了更大的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与此对应我们必须发展对应的气象与环境改造理论,为改造自然提供确有把握的方案, 21 世纪的气象学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5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空中水资源应当是公认量的6倍!?
热度 2 zhangxw 2008-4-4 15:46
空中水资源应当是公认量的6倍!? --空中水究竟有多少水问题 张学文 (2008-4-4注,最近我才知道2004,5?年我投给一个会议的文章{会议没有让我参加}2005年被中国沙漠杂志以水汽的聚合体模型从空中有多少水谈起的标题收入其增刊310-312页,现在修改了标题转贴这里,也希望对水分子的聚合问题比较熟悉的学者关注和提出看法张学文) (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提要: 空中水资源的数量联系着人工影响天气的可能性和成效和许多环节。过去认为大气的水汽含量约为25mm深的水柱。本文则根据气体状态方程、静力学关系和地面水汽压力数据,认为它是目前公认数量的6倍,既它是150mm。究竟是25还是本文提出的150。为解决这个矛盾,本文提出了关于水汽(分子)在大气中以聚合体形式存在的猜想(模型)。本文设计了一种气象学观测实验,它可以判定哪个认识是正确的。建议组织这个实验和讨论。 关键词: 空中含水量 聚合体 1. 空中的含水量是 25mm 大气各个高度上都存在水汽,大气柱的总含水量(如果以单位面积的含水厚度计算也称为可降水量)应当是大气各个高度的比湿乘以空气密度再对高度的积分(或者对大气压力的积分除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利用世界各地的探空资料就可以求得气柱含水量的平均值。目前计算出来的全球平均值就是25mm,即平均而言,把大气中的水汽全部分离出来,它折合25mm深的水层 。这就是现代气象学的观点和计算结果。 把它与地球的面积相乘,就得到地球大气中的总的水汽数量,12900立方公里。它就是大气水资源的总体积。把它乘水的密度(1t/m 3 )就得到大气中水资源的总量1.2910 13 t 。 2. 静力学方程给出另外的结果, 150mm 2.1 静力学方程的考虑 大气遵守静力学方程(关系)是气象学普遍承认的,精度很高的定量公式。静力学方程的原始形式就是质量为 m 的物体静止地放在地面上,它给予地面的压力 p 恰好等于地心引力。即 p = mg (1) g 是重力加速度9.8m/sec 2 。在这里压力 p 与质量 m 是成正比例的物理量。如果 p 是大气压力,那么 m 就是大气的质量。如果海平面的大气压力是1000hPa(百帕),那么海平面以上的大气质量就是1000 hPa /9.8msec -2 ,即每平方厘米底面积上的大气质量大约是1kg。地球的表面积是51010 6 km 3 (平方公里),于是计算出来了包围地球的大气的总质量是5.310 15 t。 根据道尔顿的气体分压定律,我们把大气压力看作是由干空气压力 p 1 和水汽压力 p 2 和合计值,即 p = p 1 + p 2 (2) 如果用 m 1 和 m 2 分别表示单位面积上空干空气和水汽的质量,并且认为干空气和水汽都分别符合静力学方程,那么有 p 1 = m 1 g (3) p 2 = m 2 g (4) m=m 1 +m 2 (5) 公式(4)告诉我们,知道了水汽压力 p 2 就知道了水汽的质量 m 2 。这显然给出另外一个计算大气中的水汽总量的方法。现在我们要用海平面的水汽压力(全球、全年平均)计算大气中的水汽总量。 2.2全球全年海平面水汽压力的平均值 过去用全球全年大气压力的平均值计算了大气总质量。现在要利用对应的公式计算全球水汽总质量,这就需要知道全球全年水汽压力的平均值。过去全球全年水汽压力的平均值这个数据不为人们关注,现在我们估计它。 根据几何学知识,地球的南北纬30度恰好把地球分成中间的50%面积和南北两端的50%面积。即北(南)纬30度恰好代表了地球的平均情况(按面积)。所以30度纬圈上的水汽压力对全球平均值具有代表性。我们参考了中国在这个位置附近的气象站(如杭州等)的水汽压力平均值 ,再考虑中国气候的特殊性,最后取14.8 hPa为全球全年水汽压力的平均值。 依公式(4),把 p 2 用14.8 hPa代入,得到地球大气中的平均持水量(可降水量)为150mm。 于是,把静力学方程用到大气水汽上,我们得到了关于大气可降水量的另外一个数值150mm,它是前面得到的实数据的6倍。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究竟大气平均含水量是25mm还是150mm?它们两者只有一个最符合实际,气象学应当回答这个基本问题。 3. 水汽压力铅直分布 空中水资源量是25mm还是150mm?这联系着水汽是否符合状态方程和静力学方程。 气象学承认状态方程和静力学方程适用于空中水汽。探空观测中等压面高度计算中利用静力学方程并且对温度进行虚温订正是例证。确实,气象部门分析了60年的高空等压面天气图。在这些天气图上等压面在各地的具体高度并不是直接测量的,它们都是利用了关于干空气和水汽的状态方程和静力学方程计算出来的。如果状态方程和静力学关系对水汽不适用(虚温订正公式不正确),那么60年来的天气图都存在系统错误。 但是承认状态方程和静力学方程适用于水汽,也应当考虑由它们引伸出来的其他结论。例如它们可以推导出水汽压力在铅直方向的分布规律。粗略地说,水汽压力也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因为水汽的分子量比空气小,水汽压力比空气压力随高度而减少的要慢(轻的水汽延伸到更高的位置)。在典型环境下,干空气的压力大约在5.5公里的高度上减少到地面大气压力的50% (压力从1000 hPa到500 hPa)。对于分子量不是29而是18的水汽,它减少到地面水汽压力的50%时所要达到的高度就不是5.5公里,而应当是8.5公里。 这个结论应当得到观测的证实,但观测的结果恰好相反。水汽压力随高度减少的速度反而比空气压力还要快。从地面开始高度上升了2公里后,水汽压力已经减少了大约50% 。 水汽压力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减少的事实与水汽服从状态方程、静力学方程的推论不一致。这是关于空中水汽知识的另外一个疑点。 4. 大气中水汽的聚合体模型 上面揭露了大气中的水汽知识显然不是自恰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里? 4.1两个6的提示 我们已经提出一种方法推算的大气含水量是25mm,而另外推算结果是它的6倍(150mm)。这里再提出另外一个6倍 。 水汽压力随高度的减少比空气要快的提法突出了减少的速率的区别,但是也注意到水汽压力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就多日的平均而言)依然是负指数型的,只不过负指数公式中的一个系数的理论值为实际值的6倍。 例如文献 给出中国新疆12个探空测站的多年平均(四季代表月份)的水汽压力随高度的一般公式为 p ( z )= p (0)exp 这里的 p ( z )、 z 0 、 p (0)、 H 、e分别表示高度 z 处的水汽压力、大气下界某处的海拔高度和对应的水汽压力、水汽的特征高度和自然对数的底(2.71828)。这个公式类似于干空气的静力学方程。它体现了压力是随高度的增加而依照负指数关系减少。其减少的速度显然与 H 的值有关,而 H 与该气体的分子量有关。对于分子量为29的干空气, H 大约等于8 km(公里),如果水汽压力服从关于水汽的状态方程和静力学方程,水汽的 H 值大约为13 km(公里)(8乘29/18)。但是新疆各地实际的水汽压力资料显示 H 大约为2.2 km。即理论值是实际值 的6倍。 上面的分析又出现了一个6倍。它提示这个6倍于与空中含水量的两种计算方法差6倍有着相同的成因?为了化解这些矛盾,我们提出了下面的模型。 4.2水汽分子的聚合体模型 水的分子式是H 2 O,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几个水分子聚合在一起的情况是存在的 , 。我们的猜想是在大气中存在的水汽是以5,或者6个水分子聚合在一起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水分子的聚合体依然符合气体分子运动理论,符合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由于每个聚合体由5或者6个水分子组成,有关水汽公式中的分子量的数值部分就由原来的18改为518、618,即90、108代替了。 4.3新模型解决了前面的矛盾 如果大气里的水汽粒子是由5,或者6个水分子组成,水汽压力随高度减少的负指数分布公式的外型固然依然与过去相同,但是原来公式中有分子量(18)的地方改为现在的90,或者108了,其结果是公式里的 H 就变成了原值的1/5,或者1/6,这样理论公式就与观测数据一致了。水汽的聚合体模型化解了一个前面揭露的矛盾。 另外,5、6个水分子的聚合体的比湿与水汽压力的关系公式也有修订。其结果是用各个高度上的比湿计算出来的大气含水量也要扩大5,6倍。这样又化解了我们最初提出的矛盾(25mm还是150mm?)。而我们地球大气中含有的水分的数量就比过去认可的数值扩大了数倍(具体计算请参考待出版的大气水文学一书)。 5. 新模型的其他的影响 把空中水汽粒子看作是5或者6个水分子的聚合体,等于我们猜想了一个新的大气水分模型。它化解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重要矛盾,也使大气含水量比原认识的数值提高了数倍。它也影响其他方面的一些认识。 5.1降水的动力学模型大为改善 过去,按照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出来的降水量比实际发生的降水量小很多(这是动力气象学不愿意宣传这个事实)。新模型等于把空气比湿提高了数倍,于是相同的动力学条件下形成的降水量就比过去计算出来的理论值大了好几倍。从这个角度看,新模型也完善了动力学的降水模型。 5.2台风、气旋中心附近的高空天气图上的低压更明显了 虚温订正公式 T v = T (1+0.378 e/p )的应用结果是越是潮湿的地方上下层等压面的厚度越要大一些(难怪很难在高空天气图上看到台风!)。根据新模型,虚温订正公式应当为 T v = T (1-2.73 e/p ) 。它显然使潮湿区(如台风中心、气旋中心)的高层等压面高度减少,涡度增加。我们知道涡度大是预告员报降水的重要依据。所以新模型使潮湿区的高空天气图的低压、底槽更鲜明了,降水预告也更好做了。 6. 用实验检验本模型 为解决大气水分知识体系的矛盾,本文提出了关于空中水汽粒子是由5,6个分子组成的聚合体模型。这个模型没有改变通用气体的状态方程,但是改变了这个方程用于大气水分时需要具体代入的分子量的数值,从18改为90或者108。对状态方程的修订固然克服了气象学的某些矛盾,但是大气水分真的符合这个新的状态方程吗? 在自然的条件下(不是实验室内)检验这个做法的一个方法是在比较潮湿温暖地区(季节)利用某高塔(50米以上,如电视塔、气象塔)的上下两端测量其大气压力、水汽压力、温度。由于上下两端的高度差是固定的值,把这个固定值与不同模型下的理论测算厚度(状态方程和静力学方程)做比较。就可以判定新模型是否正确(当然是取多次观测的平均值做比较)。 另外一个检验方法是用带着GPS(地球定位系统)仪器的探空仪在潮湿、温暖地区进行观测。用GPS得到的高度来对比不同的虚温公式得到的高度。利用实际适用的虚温公式可以反算水汽粒子的质量。如果它是18就代表空中水汽是以单分子形态存在,如果是90,则提示是水汽粒子是5个分子的聚合体。 7. 小结 l 利用现在的观测数据和静力学关系可以推算出两个大气的含水量数据,一个是目前公认的25mm,另外一个150mm。他们的比例是1:6。这是个严重的矛盾。我们需要一种理论以说明哪个是错的。 l 本文提出大气里的水汽可能是由5,或者6个分子的聚合体的形式而存在的见解,支持大气含水量是150毫米的见解,并且与水汽的含量迅速随高度减少的事实在定量意义上互相吻合。 l 如果本模型正确,那么动力气象学过去难以解释为什么实际降水量大而理论降水小的问题,就消失了。 l 如果本模型正确,那么用了60多年的虚温订正公式要变成另外的样子,并且它使台风、低纬度雨区上空的涡度变大,从而使天气图更容易预告降水。 l 建议用一个气象学实验检验究竟哪个模型正确。 l 见于本问题的重要性,希望同时开展学术讨论。 感谢:余南先生提供的不同温度的液体水的聚合情况的定量数据对本人有参考价值。在此对余南先生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David R. Maidment,水文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页 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581页 张学文,新疆水汽压力的铅直分布规律,新疆气象,25卷,4期,2002,1-2,14页 李英干,范金鹏,湿度测量,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页   注2006.8.25余南先生来信谈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且附了下面的表,这个表给出了液体水的聚合情况,它可以作为气体水汽聚合的旁证。这里向余南先生表示谢意。 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聚合体的分布(%),06年8月,余南来信提供 分子式 冰 水   0℃ 0℃ 4℃ 38℃ 98℃ H 2 O 0 19 20 29 36 (H 2 O) 2 41 58 59 50 51 (H 2 O) 3 59 23 21 21 13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5720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空中水资源
zhangxw 2007-11-4 22:09
关于空中水资源 张学文,20050716 (气象港*20050716*张学文) 空中水资源概念 由于城市用水紧张、华北干旱,人们在考虑新的淡水来源。把极地海域浮冰拖来融化是一个议论的方案,另一个考虑就是开发空中水资源。空中水泛指空中的气体状态的水汽、云中的水和尚没有落地的雨滴、雪花等。按照空中水资源的思路可以问空中究竟有多少水汽、云或者雨滴(类似静态资源)。据计算全球各地大气中含有的水汽的数量的平均值大约是 25 毫米厚的水层。即把空气中全部的水汽挤干变成雨水,它仅相当于 2.5 厘米厚的水层。这主要是指气体状态的水汽。而大气中云里的含水量很小,它不足水汽的 1% 。把云里的水分挤干以后平铺到地面上也只有两三张报纸那么厚!特别厚的积雨云里的含水量也难形成 1 厘米厚的降水。一般计算空中水分时都忽略云里的含水量。 也可以从动态角度分析空中水资源。这时要分析每天(每月)有多少吨水汽、云、雨滴从本地(单位横截面)经过。计算表明,每年流经中国的空中的水汽的流量大约是 18 万亿吨,新疆为每年 1.1 万亿吨。无论是静态的大气含水量还是动态的水汽的流量,它们固然与降水量有关,但是它们的关系很复杂,远不是含水量大(或者水汽的流量大),降水量必然大的简单关系。在一般没有产生降水的情况下,大量的空中水来到本地域,又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当地。只有在特殊大气环流背景下的水汽才在当地变成了雨雪而落地。 新疆的动态空中水(汽)资源量(空中水汽的流量) 空气里有水汽,空气的流动自然也带动了水汽的流动。对于某个截面,我们可以分析单位时间流过单位截面(或者全截面)的水汽数量是多少。它需要利用高空气象观测中各个高度上的风和水汽的数据进行计算。针对新疆,考虑阿勒泰、乌鲁木齐、库车、和田这 4 个探空气象站位于纵剖新疆的断面上,利用它们观测的高空风和水汽含量的逐日数据就可以计算横跨新疆的水汽的流量(动态水汽)。伊宁、乌鲁木齐、哈密在横切新疆的断面上。利用它们观测的高空风和水汽含量的数据就可以计算纵跨新疆的水汽的流量(动态水汽)。把这两个计算数据做向量加法,就可以知道单位时间内流经新疆的总水汽的数量(它与地理位置有关并且与横截面的长度、维持时间的长度成正比例)。计算表明,冬季三个月流经新疆上空的水汽大约是 1470 亿吨,夏季三个月为 4930 亿吨,春、秋分别为 2810 和 2330 亿吨,全年为 11540 亿吨。新疆空中的水汽主要是从西方向东输送。这些水汽的一部分就是新疆降水的水汽来源,另外一部分水汽它们进了新疆又从空中离开了新疆(主要是进入中国东部)。 新疆空中的含水(汽)量 所谓空中的含水量是指某时刻(瞬间)从地面直到高空的空气里的总含水量。它是通过对各个高度(实际上计算到拔海 9 公里的高度就可以了)上的空气含水量的累加而计算出来的。新疆各地大气中含有的水汽量是夏季多冬季少。 表( 1 )四季代表月新疆各地空中含水(汽)量表 (克 / 平方厘米,或者理解为水层的厘米厚度) 阿勒泰 伊宁 乌鲁木齐 哈密 库车 和田 春季(四月) 0.97 1.47 1.30 0.77 0.94 1.12 夏季(七月) 2.40 2.90 2.77 2.10 1.97 2.40 秋季(十月) 0.84 1.49 1.24 0.77 0.88 1.18 冬季(一月) 0.29 0.63 0.49 0.37 0.51 0.51 表中给出了新疆 6 个点的上空的单位面积含水量的数据。它表示即便在含水量大的夏季,把本地上空所有空气里的水汽都凝结为雨而落地,它形成的雨量,也仅是 20-30 毫米厚的水层(一场大雨)。 新疆四季的大气中的总含水量见下表。四季平均,新疆上空大气里含有的水汽是 163 亿吨。折合为 163 亿立方米的水。如果平铺新疆各地,只有 1 厘米厚。 表( 2 )四季代表月新疆空中含水总量表 单位:亿吨 空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的低层。离地面 5 公里的上空的水汽一般仅是地面附近的水汽量的 1/10 。 这样计算得到的空中含水量的物理意义类似静态的空中水资源。它固然与地下的煤矿资源有类似的意义,但是由于空气本身有流动性,如果我们通过人工的方法把这里的水分取走,空气也会自动把水分再补充进来。所以把它看作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不妥当的。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区 合计 春季(四月) 59 71 9 139 夏季(七月) 130 162 22 314 秋季(十月) 58 71 10 139 冬季(一月) 22 34 5 61 平均 67.3 84.5 11.5 163 新疆的云中水 与空气里看不见的水汽比较,云里的含水量很小,在计算空中水分总量时都(忽略)不计算它。指望把普通的云通过人工作业变成雨,雪是不现实的。只有含水量特别丰富的云,在特殊天气条件下,这种作业才可能有成效。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的低层云。这种云固然不厚(一般数百米),但是它存在于盆地内,并且可以稳定存在数日或者更持久。这提示我们即便通过人工方法把它变成雪而落地,大气很可能依然会再形成这种低云。新疆已经开展了针对它的研究和人工增雪作业。  
个人分类: 水资源|38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气科学难(重要)题之一:空中水文学问题(初稿)
zhangxw 2007-11-1 16:50
大气科学难(重要)题之一:空中水文学问题(初稿) 题目:创立空中水文学 科学意义: 降水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地球的生态状况、农业、林业、牧业、水利以至城乡、工业都与它密切相关。首位的自然灾害都与降水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从科学上看,所有降水都来自空中水。过去的气象学已经从多方面研究过大气中的水分:云和水汽的观测、水分的分布和输送量的计算、卫星云图、天气雷达都有大量的关于空中水的科学知识积累。目前遗憾的是这些知识都零散的寄生在气象学的各个部分,而空中水知识本身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空中水只占大气总质量 2.5 ,在理论气象学中它经常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位。鉴于它是降水的来源以及降水问的重要性,需要独立研究空中水。 我们已经有了关于地球表面(地下)的水文学(水文地质学),但在气象学的耀眼光芒下却没有关于地球表面以上的独立的空中水文学。目前有暴雨研究所、有水文研究所、水文地质研究所,但是我们没有空中水的单独研究机构。难道这个学科框架的缺陷还不明显吗? 问题产生背景: 笔者做过 20 年的气象预报员,深感降水预报是社会对气象部门的第一需要,也感到目前的气象知识难以报准降水。我相信再过 20 年对于下午出现的暴雨上午依然预报不出来的情况会依然存在。我深感目前大学的气象课程所提供的空中水分知识应付不了社会对降水预报的需要。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降水、空中水这个问题,写的文章大约有 50 篇(见 http://xjqxsc.idm.cn/zhangxw%20web/atmo-hydro/ 空中水的文章目录 .htm ),它们涉及水分循环、最大熵原理在空中水汽、降水面积与降水量、降水强度与维持时刻、干旱期的维持等方面的应用,统计物理学中的热扩散现象在水汽与空气的相对运动中的应用等十分广泛的理论环节。正是这些历时 40 多年的探索使笔者逐步形成了应当建立空中水文学的思想。我们写的降水统计力学书稿在 1994 年办过学习班(水文、气象两部门),该书电子版 2006 年在 http://xjqxsc.idm.cn/zhangxw%20web/index.htm 公布。 1994 年、 2002 年笔者曾经两次向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开展本主题的研究(过去我曾经担任过 2 个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面上课题的主持人),虽然这些申请没有批准,但是 2004 年我们还是发表了大气水文学初探一文(在水科学进展杂志),从而正式提出了创立这个新学科的目标。 难点: 空中水确实是气象学里的难题。诸如①为什么分子量比空气小的水汽更集中在大气低层而严重不符合它自己的静力学方程②两种气体的互相热扩散公式如何应用到空气与水汽上③实际的降水量为什么总是比气象学理论计算的水汽辐合量小不止 1 个数量级④水汽为什么可以在气象观测到的湿度没有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发生凝结⑤最大熵原理在制约大气水分的运动方面都体现在哪些环节上等等。而我们过去的研究对此已经有某种程度的突破。 提交者姓名:张学文(研究员) 单位: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 830002 初稿写成时间: 2007-10-31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6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