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次生灾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水利部副部长:汶川灾区再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杨学祥 2010-9-6 09:33
水利部副部长:汶川灾区再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5:5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今年入汛以来,四川的大暴雨、特大暴雨频次异常偏多,特别是7月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大暴雨频次偏多40%,特大暴雨频次偏多100%。特大洪水灾害,引发汶川地震灾区群发性严重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视频:汶川映秀部分援建项目被洪水淹没 来源:广东电视台《广东早晨》   汶川地震灾区如何抵御二次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如何科学进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   汶川地震灾区:再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可能性大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灾区的山体、生态植被造成了很大伤害。今年的极端气候频发,暴雨、特大暴雨又在四川局部地区引发特大洪水灾害,部分地震灾区均不同程度遭遇了二次灾害。矫勇副部长表示,在救灾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之后,下一步的防范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汶川地震灾区大部分区域都是高山峡谷、山川秀美之地。可是,高山峡谷地貌落差大、水流湍急,很多河流都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汶川大地震震松了山体,突发的持续性降雨,特别是暴雨、特大暴雨极易引发群发性洪水泥石流灾害。   矫勇指出:四川已成功抗击717、723、813、819特大洪水灾害及其所引发的泥石流灾害。但像清平、映秀以及汶川地震区域内其他地方,再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因此,在抢险救灾与灾害防范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   隐患严重:重建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   对待山洪泥石流这样的灾害,不能有侥幸心理。唐家山堰塞湖与舟曲抗击泥石流等重大事件设计方案主要设计人、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表示,对四川地震灾区要进行详细的灾情   评估,对某些洪水泥石流隐患严重的区域,建议放弃现在已建成的部分居民点,在重建规划、施工时要给山洪泥石流留足空间,避免给灾区人民再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杨启贵亲赴清平、映秀、龙池等灾情严重的地区,通过现场查看,向有关部门询问、了解,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的灾情十分严重,治理难度极大。像清平这样的地方,河床被抬高几米到几十米,原来的河道没了。如何行洪,如何躲避泥石流,如何才能让灾区老百姓住得放心?这就需要在治理河道行洪的同时,考虑泥石流。应通过全方位的评估,在作出决策时,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   放弃居民点:学习舟曲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   抗击自然灾害,四川在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了,映秀就做得非常成功。而像清平这样的汶川地震的广大区域,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也可借鉴舟曲大灾之后所制定方案的经验。杨启贵说,清平现在面临3个问题:一是河道行洪;二是泥石流避险;三是村镇居民安置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方面,舟曲有一点值得四川借鉴。杨启贵透露,舟曲的泥石流防范标准在灾后已提升到了100年一遇,这比现在清平的20年一遇高多了。在具体措施方面,舟曲在河道行洪处置的同时,开展了泥石流避险工作,在舟曲县城周围放弃了一些居民点,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作为泥石流缓冲地带。   你要给泥石流、洪水留足空间,才能减少伤害。杨启贵说,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灾后重建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建议放弃现有的部分居民点,设置禁止居住安全线,作为缓冲地带,让洪水、泥石流来了,有地方可以流走、堆积,不然就会淹没村庄,冲毁房屋。   另外,对于汶川大地震的广大区域,建立预警预报机制,设置统一的平台,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显得尤其关键。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6/055021045026.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
杨学祥 2010-9-3 13:13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 发布时间:2010-9-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8月20日,四川省对外发布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截至8月19日,已造成全省576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清平、汶川映秀以及都江堰的龙池三乡镇,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其中5年内是高发期。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形成灾害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四川。四川省政府加强群防群测等四项举措,应对防灾新难题。 这次受损程度是地震的5倍。8月17日下午,唐维元背着哇哇哭个不停的女儿,满面愁容地看着自家深埋在泥石中的明苑农家乐。 地震房子裂了还可以加固,倒了还可以掏出一些东西。现在泥石流淹过,啥也没有了,唐维元认为,此次泥石流给龙池造成的损害程度是汶川地震的5倍。 震后着力打造国际山水旅游度假小镇的都江堰龙池镇,以农家乐为主导的震后重建搞得风生水起。 唐维元的明苑是龙池镇南岳村最早开业的农家乐。汶川地震,农家乐房屋被震裂,她和姐姐唐维淑两家贷款、借债,凑到70万元,重新加固、装修。去年5月1日,她们能同时接待40人的农家乐顺利开业。 唐维元说,就在她期盼着早日还清贷款时,8月13日的泥石流让她的希望顷刻化为泡影。 想到严重,没想到这么严重 连日暴雨,都江堰龙池、汶川映秀、绵竹清平,这三个地震重灾乡镇暴发的泥石流均超预料 8月17日,记者在龙池南岳村看到,沿河岸的数十栋黄白相间的小别墅,都被埋在泥石中。这些小别墅农家乐,有村民贷款自建,也有和成都市民联建等形式建起来的,投资从几十万到两三百万不等。 汶川地震后,我们预测到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会很严重,但没有想到这么严重。许强告诉记者。 许强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规划》编制组组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内权威的地质灾害专家之一。 8月13日,暴雨云团沿着龙门山脉弧形推进。 当日下午1点,都江堰市龙池镇开始出现大暴雨,下午3点,特大山洪泥石流开始在龙池暴发。龙池镇沿龙溪河18公里长度范围内有50多条山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比地震当年汛期后发生的泥石流增长近4倍。400万立方米的泥石淹没了龙溪河两岸无数新建的农家乐。 到14日凌晨,暴雨云团抵达映秀。 8月14日凌晨3时,短短2小时映秀降雨量达163毫米,映秀红椿沟的泥石流终于暴发。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冲出红椿沟,截断岷江。改道的河水顷刻淹没了即将完工的映秀镇新区。 都江堰的龙池、汶川映秀、绵竹清平,这三个地震重灾区乡镇,此次泥石流暴发规模都超出预料。许强说,震区许多几十年没有出现过泥石流的沟,此次都暴发泥石流。 8月13日,绵竹清平暴发泥石流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清平实地调查。 大沟小沟,几乎沟沟都发,许强介绍,在清平乡沿绵远河近3公里之内,有10余条山沟同时暴发山洪泥石流。最终,清平乡附近山洪泥石流冲出量达600万立方米,被认为是国内近几十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山洪泥石流灾害。 四川省政府20日通报,截至8月19日17时,此次强降雨共引发较大规模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576万人受灾,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123下一页 http://www.xmg.com.cn/news/article/qt_59799.asp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0-8-26 06:59
【此文刊于《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第30卷第1期第118-122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 摘要: 5.12 四川汶川8级强震引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加剧了灾情并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地质灾害是威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地震造成山体结构破坏,在余震和降雨影响下地质灾害险情严重,次生灾害危险性更为突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受多重因素制约,其孕育与致灾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是防灾抗灾减灾的关键环节。利用集对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同异反态势分析,拟定了风险评估的集对分析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赋值标准,对承灾体系统的不确定性及其作用作了刻画与分析,建立了不同风险分区代表性的集对分析联系度表达式,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分析;同异反态势;评价指标体系 0 引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八级强震引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险情严重,危害巨大,不仅加剧了地震灾情,也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工作。据震后调查,强震引发地质灾害 15000 多处;崩塌滑坡形成坝高超过 10m 的高危堰塞湖 33 座;潜在隐患点 10000 多处,仅四川极重灾区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 2782 处,为震前的 2.38 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造成的人员死亡估计约 2 万人 。 5.12 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与规模史无前例,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人员伤亡极为惨痛。 我国地质构造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地貌差异显著,气候复杂多变。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繁多、易发高发,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和迫切的现实要求。 我国的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2/3 ,这些地区在地震时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灾害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自然条件和诱发因素等各种影响与作用下的综合反映。余震和降雨影响将显著且持续地增大险情和危害,风险评估是灾害防御的重要环节。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其过程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本文根据我国学者赵克勤先生创立的处理系统不确定性问题的集对分析理论 ,利用集对态势分析方法,探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新的技术途径,以助于提高防灾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并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1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性 1.1 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 50% 以上的城市和 70% 左右的大中城市位于 VII 度及以上烈度区内,主要的损失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和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相连的南北带上,新疆的西北部也是地震损失较大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首都圈地区及内陆的个别地区防震减灾能力较强;而中部(南北带)和西部地区地震灾害的风险与危害性很高 。 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布带。从地震频率分布看,大致以宁夏、甘肃、四川和云南为界,中国西部地区 3 级以上的地震发生频率高于东部地区;从地震烈度分布看,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四川、云南等位于地震带内的区域在发生地震时产生的烈度较高 。 我国的地质灾害以丘陵山地型、突发型占主导,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典型类型占绝对比重,中国中西部呈条块状分布的丘陵山地地区,是集中而高发的重点区域;滨海平原及内陆构造盆地等第四纪厚覆盖地区则以地面沉降等缓变型地质灾害为主 。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相关数据, 2005 年至 2009 年 9 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79255 起,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共计 174160 起,占 97.16% ,其总比例的年际变化差异微弱(表 1 )。 表1 我国近年地质灾害发生总量与类型构成比例 年份 地质灾害 ( 起 ) 滑坡 ( 起 / %) 崩塌 ( 起 / %) 泥石流 ( 起 / %) 地面塌陷 ( 起 / %) 地裂缝 ( 处 / %) 地面沉降 ( 处 / %) 2005 17751 9359/ 52.72 7654/ 43.12 566 / 3.19 137 / 0.77 20 / 0.11 15 / 0.08 2006 102804 88523/ 86.11 13160/ 12.80 417/ 0.41 398/ 0.39 271/ 0.26 35/ 0.03 2007 25364 15478/ 61.02 7722/ 30.44 1215/ 4.79 578/ 2.28 225/ 0.89 146/ 0.58 2008 22758 12050/ 52.95 7130/31.33 685/ 3.01 606/2.66 2219/9.75 68/0.30 2009* 10578 6544/ 61.86 2241/21.19 1416/13.39 257/2.43 103/0.97 17/0.16 合 计 179255 131954/ 73.61 37907/ 21.15 4299/ 2.40 1976/ 1.10 2838/ 1.58 281/ 0.16 注: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 2009 年度为 1~9 月份数据; 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公布数据整理。 1.2 地震构造格局与地质灾害分布关系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地震活动带通常是板块运动的叠合或离析的关键部位,以及地质构造的断裂带地区。因此,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关联,两者的孕育基础条件是相同或相近的。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地质构造结合部位,在我国中部地貌形态格局第二台阶的丘陵山地地区分布广泛。地质灾害的总体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背景具有内在联系。构造格局具有多方面影响:改造和重塑地貌形态,形成陡峻山势、深切河谷等地貌景观特征;导致构造带高山绵延,阻隔大气环流,使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与来自西北的干寒气流形成交汇,促进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活跃的构造运动,也使岩土体结构松散,稳定性明显降低。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总体格局,与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一致性和契合关系。 1.3 地震对地质灾害的激发作用 地质灾害的成因有内动力型(如地震引发)、外动力型(如强降雨激发)和人为动力型(如矿山开发等诱发)。山地型地质灾害,与地震潜在震源区具有耦合性。地震活动对于地质灾害的激发作用,具有区域性的广泛影响,程度更为显著。地震常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两者的伴生关系非常突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所作的危险性评价结果,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 NE 向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 地震通常具有连续性,尤其是强震之后,伴随着地应力的重新分布,余震不断,岩土体因此遭受多次破坏,稳定性迅速降低,特别是地震后常有降雨发生,更使灾害隐患迅速发展,危害进一步加剧。因此,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极为危重,多重叠加作用将使险情和灾情显著增强。此次汶川地震的余震多达 9100 多次 ,其次生地质灾害灾情深重。而饱受地震侵扰的我国台湾地区,在 20 世纪超过 6 级的地震就高达 10 余起,次生地质灾害成为重要的环境地质问题 。 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集对态势分析 2.1 集对分析基本原理与方法 赵克勤 先生创立的集对分析是系统工程中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不确定性客观而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事物与系统之中,是运动与发展的内在属性与具体表现,并将矛盾统一体中的基本单位称为集对,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间的联系具有同一、差异、对立关系(简称同异反)和既确定又不确定的特征,通过研究其联系、可变与转化,认识和把握由此组成的系统的运动发展规律 , 进而分析处理各类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 。 集对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内确定与不确定性予以辩证分析与数学处理,体现系统、辩证、数学三个特点,引入联系度及其数学表达统一描述各种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处理 。 联系度及其数学表达建立的基本准则如下: 设根据问题 W ,对由集 A 和集 B 所组成的集对 H 展开分析,共得到 N 个特性,其中有 S 个为集对中两个集合所共有,这两个集合又在 P 个特性上相对立,在其余的 F 个特性上关系不确定,则在不计各特性权重的情况下,称: S/N 为集合 A 与集合 B 在问题 W 下的同一度,简记为 a ; F/N 为集合 A 与集合 B 在问题 W 下的差异度,简记为 b ; P/N 为集合 A 与集合 B 在问题 W 下的对立度,简记为 c 。 由于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是从不同侧面刻画两个集合的联系状况,因此为全面描述系统总的联系态势,采用如下表达式: (W)=S/N+(F/N)i+(P/N)j=a+bi+cj 式中的 i 为差异不确定度的系数,视不同情况在 区间取值,有时 i 仅起标记作用; j 为对立度系数,取值 -1 ,有时 j 也仅起标记作用; 为联系度,在一般情况下表示等式右边的式子,特殊情况下则是一个数值,此时称为联系数。 a 、 b 、 c 可据实际情况予以不同的界定,并可通过多重方式对复杂系统予以综合刻画。如对诸多影响因子进行多元权重分析,对系统的结构层次性进行递阶分解,对作用因子的组合效应采用矩阵分析,对作用过程采用时间函数等,从而全面地进行系统状态及其性质变化的比较分析与深入研究。 根据集对分析理论, 在 同一度 a 、差异度 b 、对立度 c 归一化条件下,系统的态势如表 2 所示: 表2  同异反关系及其系统态势 序号 同异反逻辑关系 数值大小顺序* 态势 态势级别 1 ac, ab, bc a, b, c 强同势 同势 1 级 2 ac, ab, b=c a, (b 、 c) 次同势 同势 2 级 3 ac, ab, bc a, c, b 准同势 同势 3 级 4 ac, a=b, bc (a 、 b), c 弱同势 同势 4 级 5 ac, ab, bc b, a, c 微同势 同势 5 级 6 a=c, ab, bc (a 、 c), b 强均势 均势 1 级 7 a=c, a=b, b=c (a 、 b 、 c) 准均势 均势 2 级 8 a=c, ab, bc b, (a 、 c) 弱均势 均势 3 级 9 ac, ab, bc c, a, b 微反势 反势 5 级 10 ac, a=b, bc c, (a 、 b) 弱反势 反势 4 级 11 ac, ab, bc b, c, a 准反势 反势 3 级 12 ac, ab, b=c (b 、 c), a 次反势 反势 2 级 13 ac, ab, bc c, b, a 强反势 反势 1 级 * 数值以递减为序,括号内为数值相等。 2.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集对分析 在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孕灾过程与致灾预警尚有诸多不确定性,而灾害防御与抗灾减灾本身也是一项涉及面众多的系统工程。因此,借助集对分析理论与方法,无疑是地震灾害研究新的技术途径。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致灾体与承灾体两方面的条件,其不仅决定灾害是否发生,也决定成灾规模的大小,而其变化发展与相互作用通常又是难以精准确定的。致灾体与承灾体是 典型集对,而其中蕴涵的诸多不确定性又为集对分析的应用提供了充分而广阔的空 间。 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致灾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集对分析理论方法,其联系度关系式 =a+bi+cj 的内涵界定为: 为孕灾过程联系度; a 为地质环境条件状态标量; b 为次生地质灾害孕育过程状态标量; c 为激发因素状态标量; i 为不确定性标度; j 为对立性标度。 a 表征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 是相对静态的,也是 充分性衡量指标。 a 值越小,潜在条件越充分,灾害越容易发生; b 表征灾害孕育与发展的态势,也可指代灾害的发生概率,是相对不确定的指标。 b 值越大,灾害特性越趋明显, b 值超过某一阀值,系统性质将发生突变,灾害过程开始形成并显现。在临近变化拐点的区间域范围,可作为警戒预报。因此, b 值也可作为灾害预警指标; c 表征灾害激发要素的活动强度,是相对动态的,也是灾害发生的必要性指标。 c 值越大,越促使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破坏性和灾害后果也越强。 a 、 b 、 c 是描述和刻画系统状态与变化的三个重要指标,分别对应同一、差异、对立。在此三个指标中,同一度 a 与对立度 c 是相对确定的,而差异度 b 是不确定的。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有时也使 a 、 c 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而 b 也有确定性的方面。因此,可通过结构层次的递阶分解,展开对系统的综合分析。 据此,根据同一度 a 与对立度 c 相对确定的同态性原理,建立评估对象分析预测的同态模型,再根据差异度 b 所蕴涵的边界性原理,确定评估对象的边界条件,从而使分析具体化,并依此分析未来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评价目标的数量与转化关系,得出未来预测情况下的目标值与可能趋势。由此可对众多现实问题的认识与剖析既能在宏观上清晰把握,也能在微观层面透彻解析。 2.3 风险评估同异反指标体系 2.3.1 同异反赋值标准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立足以防为主,因而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进行风险评估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 系统状态及性质变化是系统内在及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综合反映,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集对分析的同异反及其态势,也就是对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概括与刻画。因此,依据集对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实际上也就是对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的赋值。根据实际情况,对 a 、 b 、 c 进行量化的过程,就是建立标准体系,从而实现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根据上述准则,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集对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赋值如下: 同一度 a 界定为 地质环境条件状态标量,根据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划分为 5 个等级,依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充分性程度,由强至弱分别赋值 1 、 3 、 5 、 7 、 9 。同一度越大,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低。 差异度 b 界定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状态标量,依可能性程度由弱至强,分别赋值 1 、 3 、 5 、 7 、 9 。差异度越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与危险度越高。差异度也是同一度与对立度相互关系与彼此制约作用不确定性的综合衡量指标,差异度越大,不确定性越高,不确定性的量化有赖于同一度与对立度指标的组合及其实际效应的深入分析。 对立度 c 界定为激发因素活动性的状态标量,是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必要性条件状态指标,依活动性由弱至强,分别赋值 1 、 3 、 5 、 7 、 9 。对立度越大,激发因素越活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危害也越高。 由此,结合实际情况,同异反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赋值标准见表 3 。 表3  同异反指标体系 指标 赋值标准 状态描述 评估要素 同一度 a 1 极不稳定 地貌形态 : 高差 1000m, 坡度 60 地质构造 : 处断裂密集带和断裂复合带 岩土性质 : 软弱结构发育 , 岩石特别破碎 3 很不稳定 地貌形态 : 高差 500~1000m, 坡度 40~60 地质构造 : 处大型断裂带 岩土性质 : 有软弱结构面 , 岩土体不完整 , 岩石破碎 5 不稳定 地貌形态 : 高差 200~500m, 坡度 30~40 地质构造 : 存在主干断裂 岩土性质 : 结构不完整 , 岩石较破碎 7 不太稳定 地貌形态 : 高差 100~200m, 坡度 20~30 地质构造 : 仅有小型断裂 岩土性质 : 结构较完整 , 岩石较坚硬 9 比较稳定 地貌形态 : 高差 100m, 坡度 20 地质构造 : 不发育 岩土性质 : 结构完整 , 岩石坚硬 差异度 b 1 可能性很低 根据同一度与对立度确定 : 同一度 9 、对立度 1 3 可能性较低 根据同一度与对立度确定 : 同一度 7~9 、对立度 1~3 5 可能性较高 根据同一度与对立度确定 : 同一度 5~7 、对立度 3~5 7 可能性很高 根据同一度与对立度确定 : 同一度 3~5 、对立度 5~7 9 可能性极高 根据同一度与对立度确定 : 同一度 1~3 、对立度 7~9 对立度 c 1 活跃性很低 地震震级 3 级 降雨强度 0.3mm/min 人为活动 : 无矿山开发 , 植被覆盖率 80% 3 活跃性较低 地震震级 3~4 级 降雨强度 0.3~0.5mm/min 人为活动 : 零星极少量开采 , 植被覆盖率 60~80% 5 活跃性较高 地震震级 4~5 级 降雨强度 0.5~1.0mm/min 人为活动 : 矿山开采有一定规模 , 植被覆盖率 40~60% 7 活跃性很高 地震震级 5~6 级 降雨强度 1.0~2.0mm/min 人为活动 : 矿山开发规模较大 , 植被覆盖率 20~40% 9 活跃性极高 地震震级 6 级 降雨强度 2.0mm/min 人为活动 : 矿山开发规模大 , 植被覆盖率 20% 2.3.2 指标权重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 ,利用层次分析法所作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要素的权重影响分析,在同一度 a 中:地貌形态的影响权重占 0.45 ,地质构造占 0.23 ,岩土性质占 0.32 ;在对立度 c 中:地震震级的影响权重占 0.47 ,降雨强度占 0.35 ,人为活动占 0.18 。 在实际情况下,各种评估要素之间具有较高一致性,故其组合关系并不如预想的复杂和多样。如山势陡峻、河谷深切的高原山地,其地质构造背景也大多活跃;而低缓丘陵地区,地质构造不甚发育或规模很小。而当发生大于 4 级的地震,即很容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强降雨也将显著增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采矿、削坡、爆破等人为工程活动,也将改变地质环境条件 ,破坏岩土体应力状态,降低山体稳定性。因此,以表 3 来涵盖和归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各类评估要素是客观和合理的。 2.4 风险评估态势分析 根据同异反指标体系,拟定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等级及其界限区间如表 4 。 表4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等级 I II III IV V 风险程度 低 较低 较高 很高 极高 同一度 a 9 7~9 5~7 3~5 1~3 差异度 b 1 3 5 7 9 对立度 c 1 1~3 3~5 5~7 7~9 据此可将我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初步划分为 5 个区域,即:低风险区( I 区)、较低风险区( II 区)、较高风险区( III 区)、很高风险区( IV 区)、极高风险区( V 区),其分布特征与规律可结合地震活动、地质条件、气象因素、人为活动等客观实际,依据评估体系的相关指标予以综合确定与系统分析。 由此,以中值估算,则不同等级的风险性的集对分析联系度的归一化后的表达式为: I (低风险区) =9/11+1/11 i+1/11 j=0.818+0.091i+0.091j II (较低风险区) =8/13+3/13 i+2/13 j=0.615+0.231i+0.154j III (较高风险区) =6/15+5/15 i+4/15 j=0.400+0.333i+0.267j IV (很高风险区) =4/17+7/17 i+6/17 j=0.235+0.412i+0.353j V (极高风险区) =2/19+9/19 i+8/19 j=0.105+0.474i+0.421j 据此看出,低风险、较低风险等级的同势特征明显,稳定性相对较高;而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反势特征日趋明显。 从综合表达式还可看出,风险等级越高,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越大,危害也越严重,其对立度也越高、同一度越小;而风险性越低,对立度越小、同一度越大。差异度也是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而呈增长态势,反映出系统稳定性渐趋减弱。 对于系统态势的评估,不仅应考虑同异反数值关系,还应关注数值的具体量值与比例所蕴涵的相关信息 。而不确定标度 i 也将对系统的状态及性质转换具有重要作用 ,其取值将反映系统的不确定性向趋同或趋反态势发展的可能,也有助于对影响因素叠加效应及其灾害放大作用与灾害链机制的分析 。 3 结语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制约与控制,存在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及系统的不确定性。集对分析对于剖析其现象与本质以及过程分析,都是重要的理论武器和技术手段。本文借助集对态势分析,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拟定了同异反指标体系,为地震灾害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以助于防灾减灾工作的规划和部署。 参考文献: 殷跃平 .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 工程地质学报 , 2008,16(4) : 433-444. 赵克勤 . 集对论一种新的不确定性理论、方法与应用 . 系统工程 , 1996,14(1): 18-23,72. 聂高众 , 高建国 , 马宗晋 , 等 . 中国未来 10~15 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2,11(1): 68-73. 刘凯 , 廖顺宝 , 张赛 . 中国地震发生频率与烈度的空间分布 . 地理科学进展 , 2008,27(3) : 13-18. 龚士良 . 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方法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09,8 (2):83-87. 刘凤民 , 张立海 , 刘海青 , 等 .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地质力学学报 , 2006,26(2): 127-131. 侯康明 , 李丽梅 , 黄耘 . 汶川 8 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8,28 (3): 388-393. 龚士良 . 台湾的地震灾害及其环境地质问题 . 灾害学 , 2002,17(4) : 76-81. 赵克勤 . 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 . 杭州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0: 114-190. 赵克勤 . 集对分析对不确定性的描述与处理 . 信息与控制 ,1995, 24(3): 162-166. 龚士良 . 地质灾害防治集对论优态共存准则 . 灾害学 , 2009,24 (3):16-21. 龚士良 . 上海地面沉降层次分析法研究 . 系统工程 , 1996,14(3): 30-34. 龚士良 . 上海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2007,18(3) : 92-96. 张梁 , 张业成 , 罗元华 .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1998: 403-405. 龚士良 . 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集对论准则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 2003,14(2) : 34-38. 赵克勤 . 基于集对分析的对立分类度量与应用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4, 11(2): 26-31. 龚士良 . 集对分析及在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25(5): 37-39,44. 龚士良 . 长江中下游环境地质问题及对防洪工程的影响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9,10(3): 19-27. 龚士良 . 上海地面沉降与城市防汛安全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35(4): 96-101. 【敬请指正】
个人分类: 灾害防治|61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映秀新城面临二次重建 如何避灾尚无万全之策
杨学祥 2010-8-24 08:06
映秀新城面临二次重建 如何避灾尚无万全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在经历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的映秀新城。 映秀在二次重建开始前,需要整体性考虑。   汶川地震重灾区5年内地质灾害是高发期 专家认为规划、国土、水利部门缺乏联动 视频:四川映秀洪水退去 车辆横七竖八深陷淤泥 来源:广东电视台《广东早晨》   映秀新城必须进行二次重建。二次重建,东莞全力以赴地支持。在经历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特意赶到现场的东莞市常务副市长冷晓明,给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面对汹涌肆虐的岷江水,映秀新城已成为一个标志考验灾后原址重建的决策是否正确,首次重建的成败几何。   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其中5年内是高发期。这意味着,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将形成一条长长的灾害链,而经历重创的川蜀大地在灾后新生的路途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考验和新难题。   两年内遭遇两次重灾的映秀如何开启它的二次重建?请看本报记者实地发回的映秀重灾区调查报告。   文/本报特派记者邱瑞贤、汪万里   图/本报特派记者庄小龙   目前,经专家鉴定,在泥石流中受淹的映秀新城有71栋楼房共749户。这些受淹住房建筑主体结构完好无异常,未发现泥石流对市政道路的结构层造成损伤,也未对市政管网产生安全性影响。    恢复:   长安居等小区清淤工作即将完成,岷江壅塞体越来越小,被泥石流封堵了9天的231国道映秀到汶川段便道抢通。   汶川县的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了。过去一周,他日夜守在映秀,看着曾经疯狂的岷江水,在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的奋战下一天天回归正途,他原本悬着的心才渐渐踏实起来。   岷江水的回归极大减少了洪水、泥石流正面冲向映秀新城的威胁。以后还会不会有泥石流和其他灾害,我们不敢保证。但我们一定把坝守死,不让岷江水冲进映秀新城。阿坝州州委书记侍俊向本报记者透露将修一道永久性大坝的消息。   由于8月13日泥石流的疯狂肆虐,映秀几乎成为一座空城,居民基本全部迁移疏散。本来即将交楼的新房,只有抢险的武警战士们敢入住。   泥石流过后,新城不少下水道被石块堵塞,现在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和管道挖开才能清理。援建工作人员说:这付出的代价和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然而,二次灾难留下的伤口也开始在愈合:长安居等小区清淤工作即将完成,岷江壅塞体越来越小,被泥石流封堵了9天的231国道映秀到汶川段便道抢通甚至老天爷也有所收敛暴雨的袭击暂时停歇。8月21日晚,汶川县各地都接到了预警信号,最终映秀依靠一道十多米宽、近200米长、5米多高的临时土坝顶住了强降雨。    担忧:   谁也无法预料,剩下的近240万立方米泥石流会不会再次像恶魔一般冲下来吞噬一切。   截断岷江水冲进映秀新城的泥石流,形成一个巨大的山体。在过去的一周里,部队官兵和施工人员日夜不息挖掘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那是红椿沟,山里共有近300万立方米泥石流,现在冲下来的只有60多万立方米。阿坝州委书记侍俊指着泥石流来的方向,脸上透着隐忧。   谁也无法预料,剩下的近240万立方米泥石流会不会再次像恶魔一般冲下来吞噬一切。这也正是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威胁少了点,我们稍稍安心了一些;但另一方面却更加害怕,害怕会有更大的灾难。在映秀镇抢险救灾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把家建在弹药库边上,在家门口建个防弹墙,这样的家能安全吗?新浪 微博 ( http://t.sina.com.cn )上,有网友这样略带尖锐地发问。很多网友开始对映秀新城命运担忧。   汶川大地震后,山体松动,地质灾害活跃,在映秀新城的灾后重建中,从设计到资金、人员、物质,从没欠缺过,唯一缺少的就是对地质灾害的防范。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透露,四川震后重建,当初对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言,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了。   确实,如果当初知道泥石流会顺着岷江改道,负责援建工程的中建七局三公司的项目部就不会设在山沟出口的正对面。    反思: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点。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   站在映秀水厂旁的山顶远观泥石流在狭长山谷的来路,罗尔基木的心又阵阵发紧。我们进行二次重建的时候要对地质灾害和岷江两岸的山体进行治理。罗尔基木说。但二次重建如何能避免映秀新城再遭灭顶之灾,目前还没有万全之策。   但二次重建已经启动了。21日下午,镇长徐红军守在电脑前,对映秀镇拟上报的四五十个恢复、重建项目进行最后的完善,细化到了投资估算、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   特大泥石流发生后的第八天,映秀镇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重建场景。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将不改时间、不减目标地推进映秀灾后重建。映秀镇党委书记廖军说。   为什么不先治理好山体再开始重建?面对疑问,徐红军说:我们有了教训,所以这次在工作步骤上明确了先治理再推动二次重建。   在徐红军看来,山体治理与灾后重建脱节,并不是因为山体治理慢,而是灾后重建开展飞速。同时,2008年和2009年都没有发生泥石流,很多村民都没见过。   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重建一个地方,防范和建设需要平衡。在设计上,当然可以考虑一切用最高的标准,但是这样又会使造价奇高,难以承受。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今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太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真正投入地去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顺应自然的力量去利用自然,而不是总依靠人工的力量。我们做工程的就知道,在工程上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黄一如说。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然而,当初的灾难太大,我们需要用工作来激励;群众也需要用重建来鼓舞。东莞一名援建工作人员说。    二次重建,路在何方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   在实地调查时,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在加固、修复房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灾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楼梁柱的硬度、抗冲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让映秀更加安全。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范为主。负责映秀重建渔子溪堤防设计的东莞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李峙松认为,建永久大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映秀比较坚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御所有的地质灾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但所谓百年一遇都是我们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出现几率的。他建议,比如考虑到位于地震断裂带边上,这个大坝在材料和结构上可以尽量选择内部柔性连接体,这样使大坝的土体能够连接在一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黄一如则建议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灾公园和绿地的设计,比如日本等国家在灾害多发带会建很多避灾公园,平时就是居民活动和休闲的植被场所,等洪灾来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开始前,要慎重和整体性考虑。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性爆发,能否在全省层面上来考虑重建问题,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规范要求,再让各地开展重建?黄一如建议。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做建设的规划部门、做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土部门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门大家能否做一个沟通,制定一个真正科学细致的规划。我准备提一个建议,国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的协调部门,把这些部门都统筹规划来进行联动重建,全方位考虑而不是各自单独作战。正准备前往舟曲协助灾后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东涛说。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4/040620960301.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0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震区新城受挑战
杨学祥 2010-8-24 04:0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震区新城受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3日02:00 新京报 8月16日,汶川映秀镇新城全貌,水位略有下降。 都江堰龙池镇栗坪村余庆秀家的楼房被泥石流灌进半边屋子,地震前那里未发生过泥石流。 龙池镇南岳村被掩埋的农家乐。本报记者 杨万国 摄   ■ 核心提示   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8月20日,四川省对外发布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截至8月19日,已造成全省576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清平、汶川映秀以及都江堰的龙池三乡镇,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其中5年内是高发期。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形成灾害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四川。   四川省政府加强群防群测等四项举措,应对防灾新难题。   这次受损程度是地震的5倍。8月17日下午,唐维元背着哇哇哭个不停的女儿,满面愁容地看着自家深埋在泥石中的明苑农家乐。   地震房子裂了还可以加固,倒了还可以掏出一些东西。现在泥石流淹过,啥也没有了,唐维元认为,此次泥石流给龙池造成的损害程度是汶川地震的5倍。   震后着力打造国际山水旅游度假小镇的都江堰龙池镇,以农家乐为主导的震后重建搞得风生水起。   唐维元的明苑是龙池镇南岳村最早开业的农家乐。汶川地震,农家乐房屋被震裂,她和姐姐唐维淑两家贷款、借债,凑到70万元,重新加固、装修。去年5月1日,她们能同时接待40人的农家乐顺利开业。   唐维元说,就在她期盼着早日还清贷款时,8月13日的泥石流让她的希望顷刻化为泡影。   想到严重,没想到这么严重   连日暴雨,都江堰龙池、汶川映秀、绵竹清平,这三个地震重灾乡镇暴发的泥石流均超预料   8月17日,记者在龙池南岳村看到,沿河岸的数十栋黄白相间的小别墅,都被埋在泥石中。这些小别墅农家乐,有村民贷款自建,也有和成都市民联建等形式建起来的,投资从几十万到两三百万不等。   汶川地震后,我们预测到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会很严重,但没有想到这么严重。许强告诉记者。   许强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规划》编制组组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内权威的地质灾害专家之一。   8月13日,暴雨云团沿着龙门山脉弧形推进。   当日下午1点,都江堰市龙池镇开始出现大暴雨,下午3点,特大山洪泥石流开始在龙池暴发。龙池镇沿龙溪河18公里长度范围内有50多条山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比地震当年汛期后发生的泥石流增长近4倍。400万立方米的泥石淹没了龙溪河两岸无数新建的农家乐。   到14日凌晨,暴雨云团抵达映秀。   8月14日凌晨3时,短短2小时映秀降雨量达163毫米,映秀红椿沟的泥石流终于暴发。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冲出红椿沟,截断岷江。改道的河水顷刻淹没了即将完工的映秀镇新区。   都江堰的龙池、汶川映秀、绵竹清平,这三个地震重灾区乡镇,此次泥石流暴发规模都超出预料。许强说,震区许多几十年没有出现过泥石流的沟,此次都暴发泥石流。   8月13日,绵竹清平暴发泥石流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清平实地调查。   大沟小沟,几乎沟沟都发,许强介绍,在清平乡沿绵远河近3公里之内,有10余条山沟同时暴发山洪泥石流。最终,清平乡附近山洪泥石流冲出量达600万立方米,被认为是国内近几十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山洪泥石流灾害。   四川省政府20日通报,截至8月19日17时,此次强降雨共引发较大规模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576万人受灾,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清平乡预警范本   当地今年已进行3次泥石流预警演练,熟悉撤离路线;此次深夜遇灾3000人成功撤离   要不是政府及时通知,并组织连夜转移,我们全家肯定没命了。清平乡圆包村村民谢明邦在事后仍心有余悸。   绵竹清平的成功疏散最具典型,当地泥石流在深夜暴发,暴发前,当地成功组织转移,避免了重大伤亡。   据悉,在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前三天,清平乡就接到暴雨预报,各地质灾害监测点开始24小时监测雨情。   8月12日16时33分左右,绵竹市国土资源局接到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及绵竹市气象局预报信息,未来48小时内有一次大雨至暴雨过程。经分析,强降雨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分别在17时39分和18时,向各山区、沿山区乡镇传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要求。   当日18时左右,清平乡开始降雨,至晚22时,雨势加剧。晚23时40分,绵竹市国土资源局迅速要求清平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内人员撤离。   就在那天晚上8点,清平乡7个监测点的16名监控员进入二级应急状态。此时,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晚12点,清平乡组织全乡机关干部到各村组发布疏散撤离警报,并组织危险区内的3000余人按预定路线向清平乡政府转移。   13日凌晨1时左右,乡境内大规模暴发群发性山洪泥石流,因疏散转移及时,目前为9人遇难,5人失踪。   许强从地震后一直关注着清平,多次到清平进行调研。   他认为,清平的成功除了前期预警,果断转移外,还得益平时的演练,平时给群众都发了地质灾害明白卡,上下写清楚自家附近哪里可能有滑坡,哪里有泥石流。发生灾害后,往哪里跑。老百姓做到心里有数,灾难来临前才不会慌乱。   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介绍,地震后这两年,每年进入5月1日以后,清平就要进行这方面演练,今年已演练了三次,通过演练让村民熟悉撤离路线。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震后四川灾区形成防灾共识,为避免巨大死伤,宁愿深夜转移群众而背负小题大做骂名   8月12日以来,四川遭遇的泥石流灾害虽然超出想象,但全省提前实施预防避让,撤离群众1.8万人,避免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全省因灾死亡16人,失踪66人。   其中,尤以都江堰龙池、绵竹清平和汶川映秀成功避险最为典型。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李云贵认为,这3次地质灾害,如果不及时撤出,至少有50%的人将有生命危险。   宁愿听骂声,不要听哭声,蒋俊说,这是地震后,四川省国土厅应付地质灾害的原则。   他介绍,因为泥石流难以预测,深更半夜通知群众转移,有时却平安无事,一些老百姓就认为政府小题大做,会骂人。但是一旦撤离晚了,巨大的死伤就难以避免。   这显然成为震后四川灾区防灾共识。都江堰龙池镇镇长杨源宝告诉记者,宁愿错撤100次,也不能错过一次。    防洪与防泥石流并举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   红椿沟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   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10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1900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5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   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6.3亿元。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记者从汶川县获知,目前地质部门正在对映秀周边地灾进行进一步调查评估。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在加固、修复房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灾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楼梁柱的硬度、抗冲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让映秀更加安全,给老百姓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   目前,映秀依靠在新城边筑起一道十多米宽,接近200米长,5米多高的临时土坝,暂时挡住了汹涌岷江。   汶川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此前表示,映秀将在新区进行二次重建。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映秀新城边,将修建一条永久性的大坝,抵挡可能再犯的岷江洪水。    龙池慎重二次重建   地震后3至5年泥石流高发,针对龙池是否缓建,都江堰官员表示,尽快重建但慎重防灾   映秀可以筑坝,挡住未来可能被改道的岷江洪水。但对于龙池镇南岳村,他们已没有退避空间。   村民唐维元说,原来村里的龙溪河道只有20多米宽,河道边是一条公路,村民的农家乐分布在公路里侧,背后紧靠高山。植被茂盛的龙溪河沟,几十年来从没有发生过泥石流。   现在,河道变成了上百米宽,卡车一样巨大的石头掩埋了公路,村民漂亮的小别墅跑到了河道中央,大多数只露出残破的房顶。   专家的讲解和政府的宣传,让南岳村的村民都明白了,大地震后的泥石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不敢再建,现在已背了一身债,如果建起后,再遇到更大的泥石流怎么办,唐维元担忧地说,一些邻居准备搬离南岳村。   不过更多村民表示对家园坚守。龙池有国家森林公园,震后2年,农家乐恢复很快。   许强告诉记者,大地震后的3至5年,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刘启平是龙池镇云华村支书。他说,他刚和都江堰市一位领导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泥石流的阴影起码还有三五年,重建能否缓一缓,等山沟里该冲下来的泥石冲下来,山坡上地皮稳定一点再开始重建?   刘启平说,这又涉及到过渡期安置、村民生活补助谁来发的问题。   刘启平说,都江堰市领导表示,这需要大政策,要更上层领导决定。目前需要收集数据和民意,再综合考虑。   17日,都江堰市市长助理高山表示,目前龙池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地质灾害评估,还是要尽快重建的。等灾害评估结果出来后,由专家进行选址和规划。我们慎重对待次生灾害。    监测全省两万多隐患点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四川以群防群测等4项举措应对新难题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   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   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   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告诉记者,四川已经意识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严峻,已从4个方面大力加强灾害处置。   这4方面分别是监测预警、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四川震后加大了群防群测建设力度。   省长强调,要把群防群测落实在操作层面上,蒋俊介绍,目前全省28000多个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员,监测员由村干部或灾害点附近农民担任,他们享有补助,每天要查看灾害点变化,在监测本上做日记。监测员背后有村干部担任的责任人,负责监督。   在政府层面,地质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席预警制度,加强会商。预警信息以往发到县级,现在则发到村组,具体到监测员手机上。   对于灾害点小,处置简单的一些隐患点,采用应急除险办法,比如爆破危岩。   而对于灾害规模大,威胁性很大的隐患点,则采取工程治理办法。   对于灾害点规模非常大,威胁性很急迫的隐患,没有办法进行工程治理的,则组织搬迁避让。   蒋俊介绍,2008年10月,国家批准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其中2334处较大隐患确定为工程治理。规划要求两年完成,目前已经完成一半。   蒋俊说,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多灾害隐患点发生了变化,还有新增的隐患点。目前地质部门正在调查,最终拿出处置方案。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   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报道   相关报道:    泥石流重创汶川灾区 农房重建成最大难题之一    汶川泥石流引关注 地质专家称重建选址没问题    汶川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未来一周仍有强降雨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3/020020951847.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涝”使汶川地震次生灾害集中爆发
杨学祥 2010-8-18 04:45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7日08:24 南方日报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汶川映秀泥石流系地震两年后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受强降雨影响,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村沟泥石流致使岷江改道,镇内部分安置房被淹。新华社发   □512汶川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如鬼魅般潜伏两年,潘多拉魔盒被极端天气打开   □舟曲泥石流拉开了震后泥石流暴发的大幕,截至15日,四川共有13人因灾死亡、59人失踪   □大地震改变了地质生态后,随时可能暴发的地质灾害成为灾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后几年内,灾区地质灾害仍或频发,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气象监测将面临大考   大地震后,我们知道泥石流迟早会来,但来势之猛烈超乎大家的想象。四川地震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规划编制组组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许强,前夜5时许在绵竹清平勘察灾情后,又连夜赶回成都开会,一脸倦意。   从8月12日晚开始,四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沿线连降暴雨,汶川、都江堰、绵竹、什邡、绵阳等地发生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截至15日,四川省共有13人因灾死亡、59人失踪。   灾情发生后,南方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赴汶川映秀灾区调查。泥石流受灾严重的龙池、清平和映秀,像几个节点,纵向分布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当时的地震烈度全部超过10度。死亡之弧在特大地震后山体整体震裂、松动和破碎,这是造成本次强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随着一场特大地震都发生了变化。研究滑坡著称的许强,将今后5至10年内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高地震风险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   本次四川集中暴发灾害,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人员伤亡,许强认为大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初步通过了大考,但接下来几年任重而道远。   他说,汶川地震对地质灾害的改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地震后3至5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之后地质体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   除了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的优势,政府的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的气象监测工作,也将面临大考。    地震重灾区再遭重创   泥石流暴发点,巨石裹挟着泥浆侵占道路,堵塞河道,到处都像被猛兽爪子刨过一样,遍体鳞伤   512汶川特大地震2年后,地震次生灾害如鬼魅般潜伏两年,潘多拉魔盒被极端天气打开。   8月8日,舟曲造成1248人遇难496人失踪的特大山洪泥石流,拉开了震后泥石流暴发的大幕。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舟曲县是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此外,舟曲属于半干旱区,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等均为灾难发生的诱因。   512地震中成为孤岛,如今新房矗立的绵竹清平乡,从8月12日开始也遭泥石流之殇。   清平乡棋盘村村民孟富东家所在的3组,正对着王家沟被512大地震撕碎的山体,绵远河自王家沟方向往下流。   孟富东回忆:12日22时,天空暴雨不断,绵远河水开始暴涨。23时40分,河水已经漫过了河堤向村中冲来,队长通知村民准备逃生。我赶紧回家把老婆叫醒催她快跑。洪水已经漫过了小腿。   孟富东说,一阵电闪雷鸣过后,王家沟方向发出巨响,绵远河上方,木头、石头排山倒海般地冲下来,洪水溅在河堤上,起码有3米高。   灾害发生后,四川国土部门的智囊之一的许强,第一时间赶赴清平。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经测算,滚入绵远河的泥石流达500万立方米,几乎高出舟曲入河泥石流总量的2倍。   绵远河清平段堵塞形成堰塞湖后,交通、通信全部中断,5000多人被困,造成9人死亡、5人失踪,379户民房损毁,全乡600多户民房进水。   实际上,这不是清平乡第一次遭遇泥石流。2009年9月8日,清平乡突降暴雨,引发多处山体滑坡和大面积泥石流,公路被埋,河道堵塞,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经过103天的连续奋战,于去年8月26日被抢通的汉旺镇到清平乡道路再次中断。   13日15时许,都江堰市龙池镇突发山洪,导致该镇部分地区交通、通讯中断,部分群众被困。   14日凌晨3时30分,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漩口镇突降暴雨,其中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椿沟暴发泥石流,夹杂着大量的泥石从山沟奔涌而至汹涌的岷江,水位迅速抬升后,河水改道至岷江对岸。   南方日报记者在震中映秀发现,几乎每隔几十米必有一处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暴发点,巨石裹挟着泥浆侵占道路,堵塞河道。映秀湾水力发电工厂发电部主任程儒宋很形象地比喻:到处都像被猛兽爪子刨过一样,遍体鳞伤。   我们知道泥石流会很多,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超乎想象。许强告诉记者。    汶川地质灾害非常发育   汶川县地质灾害点有701处,比震前增加了近5倍,泥石流占24.25%,大地震后泥石流高发期会维持35年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国土资源部把灾难归结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与汶川地震有关等五大诱因。   512大地震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组织专家对汶川地质灾害进行调查。2009年6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地震后,汶川县地质灾害非常发育,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要类型。   报告指出,仅汶川县地质灾害点就有701处,比震前增加了近5倍,泥石流占24.25%。报告提醒,汶川地质灾害要引起高度重视。   属于地震重灾区的都江堰、绵竹等地,在暴雨之后频频发生地质灾害。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肖自林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区域,山体结构本身非常脆弱,土体松散。   即使有些山体看上去没有裂缝,但内部已是四分五裂,一旦下大雨,原本脆弱的部分山体就会被冲刷下来。   泥石流重灾区发生在地震烈度10度以上的极震区,这在许强的预料中。但震后地质灾害的新特点,是他这几天才总结出来的。   许强说,首先,地震前他们能清楚地说出哪是泥石流沟,现在不一样了,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可能暴发。其次,震后泥石流暴发的临界水位比以前降低了1/3,有的甚至降了1/2,非常易发。再次,突发性很强,大雨后一两个小时,甚至二十分钟就会暴发。   所有的改变都源于大地震这给泥石流形成带来了充足的物源。徐强说,雨后大量崩塌物堆在沟谷、坡脚;另外山体浅表层失去固结,松散物质随时都会汇入,但具有隐蔽性,往往被忽视。   为什么大地震两年后,泥石流灾害集中暴发。许强认为,局地极端气候在强震区发生或是诱因。   南方日报记者获知,13日重灾区清平乡从下午6时许至次日清晨4时,不到10小时时间内,降雨量达到230mm,超出了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160mm。幸运的是,山区降雨面不会很大,比如清平乡上游水较少,否则后果更加严重。   但无论如何,天气只是诱发因素。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映秀工作的映秀湾水力发电工厂发电部主任程儒宋,经常见到比近期更猛烈的暴雨,也见过山体塌方,但从未如此猛烈。   许强依据日本和台湾的经验判断,大地震后泥石流高发期会维持35年,如果长的话可能1015年。    次生灾害防治任重道远   四川目前有2.2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治理规划投入120亿元,已经完成了80%90%   到底有多少个地质灾害暴发点?成都理工大学多个课题组曾进行过统计,但得出的结论大相悬殊。2万到6万处不等,平均来说应该有5万处。许强说,由于诸多暴发点连成片,因统计标准不同,很难拿出确切数字。   数量之大,让四川省不敢怠慢,大地震过后不久四川就组织专家编制了《四川地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统一规划》,对可能给人带来危险的2300处较大的隐患点进行拦、挡、排等专项治理。   许强说,规划投入120亿元,已经完成了80%90%,其余今年底全部完工。   除了专项治理,搬迁避让也尤为重要。肖自林表示,四川目前有2.2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这些隐患点有将近20%在治理当中,而部分点位采取搬迁避让的方式,大部分点位都在进行监测居住。   而监测预警,被许强认为是地震后短时间内避免地质灾害造成较大伤亡的最佳手段。   此次清平乡正是一个典型。13日暴雨后,几十平方公里的清平暴发大规模泥石流,但没有造成大规模群死群伤,说明积极预警和群测群防达到了效果。   由于专业监测无法跟上地震后形势的变化,四川省一再加强群测群防的力度。8月14日凌晨泥石流暴发时,汶川耿达乡政府国土员张兴国到映秀办事,15日大水稍退后,他立马徒步10小时返回耿达,因为他职责很重。   舟曲特大泥石流暴发后,四川省国土部门紧急召集26个易发地质灾害县县长和国土局负责人开会,部署群测群防,提醒近期内可能会有极端局地气候,要求相关部门24小时值班。   而南方日报记者在映秀采访期间,当地多位群众也指出,是听到了民兵的预警才得以及时撤离。   群测群防并不是完美无缺。毕竟不专业,基层的监测员一般情况下只能根据雨量来预警,但如果发生上游降雨,下游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就力不从心了。许强说。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许强告诉记者,今后政府部门要加强专业地质灾害和局地极端气候监测的水平,这需要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   四川省国土厅感受到了压力。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从14日开始他们已经连续3天通宵开会,除了部署救灾外,另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总结大地震后首次重大泥石流灾害处置的经验。   昨日下午,接受完记者采访后,虽然一夜未眠,但许强必须为17日上午给武警四川总队团级以上干部讲课做准备,既然不可避免,他们总会处在第一线,必须了解地震后地质灾害的新特点。   8月15日,举国哀悼,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地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任重而道远。   □南方日报特派前方记者赵洪杰发自映秀 成都后方联动记者张迪   相关报道:    映秀新城遭泥石流洪水袭击 灾民回家时间推迟    映秀泥石流直击:堰塞湖泄洪槽打通 193人获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7/082420913546.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日6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65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19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500米,长5公里。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1】。后续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96人死亡,另有近2000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2】。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8月6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51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2万人,倒塌房屋8.17万户,损坏房屋19.8万户。因灾死亡人口85人,失踪人口66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75.21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74.51亿元,水利损失54.97亿元【3】。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4】。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5-7】。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5】。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8】。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0】。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 2010年5-6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8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12】。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2010年08月08日13:08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2010年08月08日14:03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2010年08月07日22:14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2010-07-28 版次: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 http://www.sina.com.cn2004 年11月03日06:29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9.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1日14:47。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2010年04月23日02:46 红网-潇湘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23/024620132762.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322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土部将全面排查5.12地震所致隐患:5.12次生灾害
杨学祥 2010-8-15 06:59
向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致哀! 国土部将全面排查5.12地震所致隐患 2010-08-13 19:48:2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暂无网友评论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8月13日,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探访舟曲泥石流灾区泥石流上源大眼峪和小眼峪。他表示,舟曲山区的灰岩经过长期风化形成裂隙面是这次泥石流灾害的物源。中新社发廖攀 摄 张洪涛表示,512地震对这些山体造成的内伤是这次考察的重要内容。中新社发 廖攀 摄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13日率领几位专家在舟曲灾区实地考察泥石流灾害成因。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泥石流上游山上的灰岩,在经年累月日晒雨淋的自然风化过程中出现了90度交叉断裂的裂隙面,遇上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击后涨开剥落,形成了这场特大泥石流的物源。   13日中午,中新社记者跟随张洪涛一行沿着三眼峪泥石流冲刷扇面的废墟探寻此次泥石流的源头,行走了约5公里后,来到大眼峪、小眼峪峡谷。张洪涛指着峡谷两侧的石头说,山上的灰岩长年风化后变得松软,特大洪水袭来后形成巨大的石块汇入洪流,山谷两侧的泥浆加入,增加了润滑性,加之这个地方有约1000米的地理高差,使石头滚落的速度越来越快,给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   他表示,这次泥石流是由突发的特大洪水引发的。山洪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经过的地方受到城区内大批楼房的阻挡,冲到楼房后分流,分成2至3条,又携带了大量的水泥、砖头等建筑材料继续往下冲,在下游狭窄处再次受到阻挡,泥石流的力量进一步加剧,致使很多楼房被瞬间埋掉。   在峡谷深处,记者看到有几处被损毁的堤坝。张洪涛说,这种堤坝叫谷坊坝,这里一共有4道谷坊坝,是专门用来预防泥石流的。坝上有排泄孔,用来把水排掉,把泥沙留下。而这次泥石流力量太巨大,谷坊坝经不住那么大的冲击力,下面的3道坝全部被冲毁,第4道也大部分被冲毁。   在512地震中,舟曲也被列入重灾区。从表面看,地震对这里的山体影响不是太大,但实际上内伤特别严重。我们正在从地质上找它的内伤,找它深部的、隐伏的地质活动断层。张洪涛说, 今后,国土资源部将对512地震的影响带进行全面排查,看看哪些地方还存在隐患。   在三眼峪泥石流冲刷扇面的废墟上,可以看到有多个巨大的石块。在其中最大的一个石块前,张洪涛组织专家进行测算。据测算,这块石头约320吨重,可见当时大自然的力量有多么凶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张洪涛说,这些石块组成了一个阵列,说明泥石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力体系。对这些细节进行解剖,然后进行反向推测,才能对整个灾情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为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方实施预防措施提供切实的数据。   张洪涛不仅担任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还是国务院参事,此前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2005年6月,他曾向中共中央政治局讲解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中国能源资源战略。 实习编辑:周孟华 编辑:许冬晖 作者:周兆军 http://news.southcn.com/z/2010-08/13/content_14823822.htm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9 4:42:05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 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杨学祥 2010年进入灾害多发时期【1】:2009年9月至2010年四月;中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5-6月特大暴雨和洪水袭击中国南方,高温干旱袭击北方;7-8月南方高温,北方暴雨洪水,北半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南半球低温冻害。 学者苗元华最近指出,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截止到目前为止已造成上百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物质损失也极为惨重!舟曲县的位置为: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舟曲县与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相距不是很远。事实上,汶川大地震也的确给舟曲附近的地表带来了一定影响,具体见陈龙珠老师发表于2008年6月14号的博文《灾区实录(1):避震帐篷搭建及居民的安全隐患》及今天博文《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补充的相关资料【2】。 学者陈龙珠指出,汶川地震诱发特大地质灾害、强降雨诱发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血的教训呼唤人们重视山区城镇在发展中的防灾规划意识,建立遇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巡察、预警机制,以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3】。 一年之前的2009年8月9号,台湾南部的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发生严重泥石流,最终确定有600多人在这场灾害中死亡。小林村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陈安老师于2009年8月19日发表了博文《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对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2】。 学者陈安指出,1999年,台湾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地震,影响深远,可是当时却无法看到或者预见到。随后的十年中,台湾也不断地遇到台风、飓风,可是烈度都没有达到这次莫拉克的程度,于是,那些被震酥皮的阿里山等地都还能够顶得住。可是,大的考验终于来了,就是今年这次台风,原来那些已经脱离了山体的部分就在暴雨和狂风的作用下,变成了泥石流,倾泻而下,雷霆万钧【4】 杨学祥老师后来又发表了《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对陈安老师的博文进行了点评【2】: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2009年四川泥石流灾害有类似关联,对于2009年暴雨和洪水趋势,专家和管理者应该有事前的预见和防范【5】。 可惜这些防灾的建议并未得到管理者的关注,血的教训再次发生。莫拉克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表明,强震造成的次生灾害至少要持续10年。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7月,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1月至6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9522起,较去年增加17658起,增幅为947.3%;464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297人,增幅为177.8%。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6】。可惜,1996年被科学界提出的拉马德雷现象(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至今未被气象预报界研究和关注。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1957年、1958年和1968年、1969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在2010年7月17日说: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6,7】。 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血的教训不要忘记!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 发表于 2010-2-24 6:38: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2. 苗元华。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兼向一直呼吁防范此类灾害的杨学祥、陈龙珠和陈安老师致敬!发表于2010-8-8 21:10:1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142 3. 陈龙珠。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发表于2010-8-8 17:29:04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096 4. 陈安 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发表于2009-8-19 8:16:5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207 5. 杨学祥。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8-19 8:43: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212 6. 李珉琦。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2010年07月17日01:25 新文化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7. 杨学祥。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发表于 2010-7-17 7:24:5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20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
杨学祥 2010-8-9 04:42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 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杨学祥 2010 年进入灾害多发时期【 1 】: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四月;中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 2010 年 1-3 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 5-6 月特大暴雨和洪水袭击中国南方,高温干旱袭击北方; 7-8 月南方高温,北方暴雨洪水,北半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南半球低温冻害。 学者苗元华最近指出, 8 月 8 日凌晨 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截止到目前为止已造成上百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物质损失也极为惨重!舟曲县的位置为: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舟曲县与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相距不是很远。事实上,汶川大地震也的确给舟曲附近的地表带来了一定影响,具体见 陈龙珠 老师发表于 2008 年 6 月 14 号的博文《灾区实录( 1 ):避震帐篷搭建及居民的安全隐患》及今天博文《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补充的相关资料【 2 】。 学者陈龙珠指出,汶川地震诱发特大地质灾害、强降雨诱发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血的教训呼唤人们重视山区城镇在发展中的防灾规划意识,建立遇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巡察、预警机制,以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 】。 一年之前的 2009 年 8 月 9 号,台湾南部的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发生严重泥石流,最终确定有 600 多人在这场灾害中死亡。小林村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后, 陈安 老师于 2009 年 8 月 19 日 发表了博文《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对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 】。 学者陈安指出, 1999 年,台湾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地震,影响深远,可是当时却无法看到或者预见到。 随后的十年中,台湾也不断地遇到台风、飓风,可是烈度都没有达到这次莫拉克的程度,于是,那些被震酥皮的阿里山等地都还能够顶得住。可是,大的考验终于来了,就是今年这次台风,原来那些已经脱离了山体的部分就在暴雨和狂风的作用下,变成了泥石流,倾泻而下,雷霆万钧【 4 】 杨学祥 老师后来又发表了《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对 陈安 老师的博文进行了点评【 2 】: 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和 2009 年四川泥石流灾害有类似关联,对于 2009 年暴雨和洪水趋势,专家和管理者应该有事前的预见和防范【 5 】。 可惜这些防灾的建议并未得到管理者的关注,血的教训再次发生。莫拉克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表明,强震造成的次生灾害至少要持续10年。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2010 年 7 月,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 1 月至 6 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 19522 起,较去年增加 17658 起,增幅为 947.3% ; 464 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 297 人,增幅为 177.8%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6 】。可惜, 1996 年被科学界提出的拉马德雷现象(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至今未被气象预报界研究和关注。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 1957 年、 1958 年和 1968 年、 1969 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 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 10 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 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 【 6 , 7 】。 强震后的暴雨时期必须严防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血的教训不要忘记!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 对 2010 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 . 发表于 2010-2-24 6:38: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2. 苗元华。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兼向一直呼吁防范此类灾害的杨学祥、陈龙珠 和陈安 老师致敬!发表于 2010-8-8 21:10:1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142 3. 陈龙珠。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发表于 2010-8-8 17:29: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096 4. 陈安 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发表于 2009-8-19 8:16:5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207 5. 杨学祥。陈安:莫拉克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8-19 8:43: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212 6. 李珉琦。专家预测 2030 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2010 年 07 月 17 日 01:25 新文化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7. 杨学祥。 专家预测 2030 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发表于 2010-7-17 7:24: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兼向一直呼吁防范此类灾害的杨学祥、陈龙珠和陈安老师致敬!
qlms 2010-8-8 21:10
看新闻,今天凌晨甘肃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截止到目前为止已造成上百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物质损失也极为惨重!在此首先对死者致哀,对生者祝愿,期冀天佑中华,从此少灾难! 舟曲县的位置为: 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 。 下面附一张舟曲附近的地图。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舟曲县与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相距不是很远。事实上,汶川大地震也的确给舟曲附近的地表带来了一定影响,具体见陈龙珠老师发表于2008年 6 月 14 号的博文《 灾区实录( 1 ):避震帐篷搭建及居民的安全隐患 》及今天博文《 有感于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中补充的相关资料。 一年之前的2009年 8 月 9 号,台湾南部的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发生严重泥石流,最终确定有 600 多人在这场灾害中死亡。 小林村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陈安老师于2009年 8 月 19 日发表了博文《 莫拉克 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 》,对强震与泥石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杨学祥老师后来又发表了《 陈安: 莫拉克 为什么造成台湾如此大的损失?(转载及点评) 》对陈安老师的博文进行了点评。 当然,这些老师人轻言微,他们的呼声,对决策层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如果说他们的认识和呼吁有什么意义,我想着至少证明了中国的老中青科技工作者都不是吃干饭的! 在此再次向诸位老师表示敬意!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3668 次阅读|8 个评论
四川汉源山体滑坡村庄被埋 当时选址存在过错(修订稿)
杨学祥 2010-7-28 13:05
四川汉源山体滑坡村庄被埋 当时选址存在过错 杨学祥 近日,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 1 月至 6 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 19522 起,较去年增加 17658 起,增幅为 947.3% ; 464 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 297 人,增幅为 177.8% 。 我在 7 月 17 日 指出,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 10 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1 】。 2010 年 7 月 27 日 凌晨 5 时许,(四川)汉源县万工乡双合村一组万工集镇后背山 ( 小地名二蛮山 ) 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现场斜坡长 1.6 公里,高度 620 米 ,垮塌土石方量约 120 万立方米。造成万工集镇、双合一组部分村民房屋垮塌,部分房屋被掩埋。截至 7 月 27 日 14 时 25 分,灾害已造成 20 人失踪, 91 户 ( 涉及 391 人 ) 房屋倒塌。 414 户 1338 人房屋受到影响。由于担心再次滑坡,万工集镇和双合村一组约 1500 余人被要求撤离。截至昨晚 10 时,安置工作组已安置受灾群众 1280 人。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省地勘院专家对汉源县 7 27 汉源万工山体垮塌灾害现场进行了连续 8 小时的踏勘,得出初步结论:滑坡系 7 月 17 日 至今,在持续暴雨作用下,土体含水量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加之 5 12 地震使坡土体结构松散,在重力作用下,诱发高势能远程崩滑自然地质灾害。前沿滑坡体途中受灰岩山丘阻挡,滑体转向,冲向集镇,发生高层岩体崩塌、崩滑【 2 】。  万工集镇和双合村分别为新集镇和新建村。而这次滑坡让这个新建集镇的命运未卜,昨晚 11 点,雅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汉源县县长张桥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出现滑坡灾害,是否是当时选址出现了问题? 张桥:根据专家组结论,此次滑坡为新增自然地质灾害,不存在人为扰动因素的影响,具有偶发性、突发性的特点【 2 】。 我认为,专家组的两个结论是互相矛盾的,既然 5 12 地震使坡土体结构松散,是滑坡的成因之一,那么此次滑坡就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不是不可预见的,当时选址应考虑汶川地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和风险,新集镇和新建村的选址存在过错。 无论是在原地震带上的旧址重建,还是在易发生次生灾害(如滑坡)地带建立新址,都会使灾民承受遭遇次生灾害的风险,这不仅是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更大损失,而且人命关天,使科学发展观和决策能力受到挑战。 淡薄的防灾意识和低下的科学素质是防灾减灾的大敌,浮躁和麻痹将带来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珉琦。专家预测 2030 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2010 年 07 月 17 日 01:25 新文化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2. 陈诚,丁伟,吴小川。四川汉源山体滑坡一村庄被埋 现场像汶川地震 ( 图 ) 。 2010 年 07 月 28 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28/243054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四川汉源山体滑坡村庄被埋 当时选址存在过错
杨学祥 2010-7-28 12:10
我在7月17日指出,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昨日凌晨5时许,(四川)汉源县万工乡双合村一组万工集镇后背山(小地名二蛮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现场斜坡长1.6公里,高度620米,垮塌土石方量约120万立方米。造成万工集镇、双合一组部分村民房屋垮塌,部分房屋被掩埋。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省地勘院专家对汉源县727汉源万工山体垮塌灾害现场进行了连续8小时的踏勘,得出初步结论:滑坡系7月17日至今,在持续暴雨作用下,土体含水量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加之512地震使坡土体结构松散,在重力作用下,诱发高势能远程崩滑自然地质灾害。前沿滑坡体途中受灰岩山丘阻挡,滑体转向,冲向集镇,发生高层岩体崩塌、崩滑。  万工集镇和双合村分别为新集镇和新建村。而这次滑坡让这个新建集镇的命运未卜,昨晚11点,雅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汉源县县长张桥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会不会发生次生灾害?张桥:目前滑坡体体积巨大,结构松散,在事发后不时有小规模滑坡现象出现,如再遇到暴雨,可能形成泥石流,据气象部门预报,汉源县在28日凌晨有中雨到局部大雨,这也是我们担心的问题。   记者:出现滑坡灾害,是否是当时选址出现了问题?   张桥:根据专家组结论,此次滑坡为新增自然地质灾害,不存在人为扰动因素的影响,具有偶发性、突发性的特点。 专家组的两个结论是互相矛盾的,既然512地震使坡土体结构松散,那么滑坡就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不是不可预见的,当时选址存在过错。 附件: 四川汉源山体滑坡一村庄被埋 现场像汶川地震(图) 2010年07月28日 11:1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5 )   【字体: 大 小 】 消防人员在废墟中搜救生命。(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滑坡现场民房被摧毁,村庄被埋没。(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目前已造成20人失踪, 1500余人连夜转移   地点:汉源县万工乡双合村一组万工集镇后背山(小地名二蛮山) 现场:滑坡斜坡长1.6公里高,620米,垮塌土石方约120万立方米 灾情:部分房屋被埋或被损,截至7月27日14时25分,20人失踪   进展:由于担心再次滑坡,万工集镇的所有人被要求撤离   昨日凌晨5时许,(四川)汉源县万工乡双合村一组万工集镇后背山(小地名二蛮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现场斜坡长1.6公里,高度620米,垮塌土石方量约120万立方米。造成万工集镇、双合一组部分村民房屋垮塌,部分房屋被掩埋。   截至7月27日14时25分,灾害已造成20人失踪,91户(涉及391人)房屋倒塌。414户1338人房屋受到影响。   由于担心再次滑坡,万工集镇和双合村一组约1500余人被要求撤离。截至昨晚10时,安置工作组已安置受灾群众1280人。    现场   山石过处埋没所有民房   万工集镇毗邻省道306线,从下往上看去,依山而建的集镇上,新建的3层小楼,一排排错落有致。   然而集镇背后,高耸的大山被生生拉了一条伤痕灰色的土石从山腰倾泻而下,一直拉到集镇的边缘。土石经过的地方,所有的民房都被埋了进去。集镇上靠近山坡的房屋,也有许多未能幸免。或被埋、或倒塌、或倾斜,刚刚建起的新房成了废墟。经历过512特大地震的当地人说,这些房屋的样子和地震没什么两样。   由于担心再次滑坡,万工集镇和双合村一组的所有人被要求撤离。晚上7点,集镇上一片繁忙。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在忙着搬东西。电视、冰箱、空调、沙发抢险救援人员则在忙着清场。几辆警车在街道上巡逻,高音喇叭喊着:大雨就要来了,集镇十分危险,所有人员立即撤离!听到警车喊话,居民们纷纷加快了手上动作。   到晚上8时许,街道上渐渐安静下来。有人想起了还需带走的东西,离开以后又折返回来,但很快被执勤人员拦下。    救援   分组搜救废墟中寻找生命   事故发生后,当地公安、武警、消防、医疗、安监、国土等部门立即赶往现场。   带队的汉源县公安消防大队教导员刘勇说,早上约6时30分,消防大队接到险情报警后,便立即赶往出事现场。   早上7时许,6名消防战士赶到万工集镇,立即组织居民疏散,并维护现场秩序。随后,战士们又沿受损房屋边缘进行搜寻。   我们人手太紧了,必须要请求增援。险情上报后,省消防总队、雅安市消防支队、石棉县消防大队均组织力量前往增援。   到晚上7时30分许,现场指挥和参与抢险救援的消防战士已达50余人。其中,30名战士组成了被埋人员搜救队。   踏着满地砖头瓦砾,战士们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不断用扩音器喊话:里面还有人吗?每喊一句,战士们便停下身来,生怕自己轻微的脚步,掩盖了被困者发出的声音。   但是寂静的废墟中没有回声。战士们又打起手电,探入废墟间的空隙,凑上去仔细搜寻。依然无果后,战士们最后拿出生命体探测仪,然而并未在废墟之下发现生命迹象。    原因   持续暴雨引起山体滑坡   昨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省地勘院专家对汉源县727汉源万工山体垮塌灾害现场进行了连续8小时的踏勘,得出初步结论:滑坡系7月17日至今,在持续暴雨作用下,土体含水量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加之512地震使坡土体结构松散,在重力作用下,诱发高势能远程崩滑自然地质灾害。前沿滑坡体途中受灰岩山丘阻挡,滑体转向,冲向集镇,发生高层岩体崩塌、崩滑。    讲述   滑坡了烧烤店老板喊快跑   昨日凌晨5点,万工集镇的居民及背后的村民都正在睡梦之中,谁也不知道,灾难正在从天而降。   20多岁的邓银秋在万工集镇上做生意,凌晨5点过,她被一声巨响震醒,那声音清脆而恐怖,近在咫尺。   我以为是外面撞车了,腾地一下爬了起来,坐在床上听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随后就听见像流水的声音,又像滚石头的声音。邓银秋说。   过了不到十分钟,邓银秋就听见外面吼起来了:发生滑坡了,快点起床。邓银秋边穿衣服边往外跑,看见街上易家烧烤店的老板在大喊大家快跑,另外还有一个村民也在喊。   当天亮后,集镇上的居民看到二蛮山一大片都滑了下来。平时熟悉的村庄消失了,冲下来的山体直接冲到了万工明德小学背后,除村庄被埋外,万工集镇也被冲开了一个大缺口,许多房屋倒塌,其惨状就像512大地震一般。   邓银秋说,她的一个远房亲戚家这次很悲惨,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的爸爸妈妈还有奶奶被埋,而这个小孩由于放暑假,被亲戚接走了,才逃过这次劫难。   冯庆也是万工集镇上做餐饮生意的。她也是在睡梦中被巨响惊醒,后来她侄儿打电话下来,才知道二蛮山塌了下来。    疑问   万工集镇是否会被废弃?   万工集镇和双合村分别为新集镇和新建村。而这次滑坡让这个新建集镇的命运未卜,昨晚11点,雅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汉源县县长张桥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会不会发生次生灾害?张桥:目前滑坡体体积巨大,结构松散,在事发后不时有小规模滑坡现象出现,如再遇到暴雨,可能形成泥石流,据气象部门预报,汉源县在28日凌晨有中雨到局部大雨,这也是我们担心的问题。   记者:出现滑坡灾害,是否是当时选址出现了问题?   张桥:根据专家组结论,此次滑坡为新增自然地质灾害,不存在人为扰动因素的影响,具有偶发性、突发性的特点。   记者:疏散的群众何时才能返家,对他们是否有长期安置方案?   张桥:由于滑坡体目前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万工集镇现在无法恢复使用,能否使用,什么时候使用,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做更深一步的勘测研究,然后拿出具体的防治方案,这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万工集镇废弃,不能使用,二种是治理后仍然可以使用,我们在制定相关的安置方案时,将考虑到两种可能。(记者陈诚 丁伟 吴小川) 【编辑:刘羡】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28/2430540.shtml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1:25 新文化报   近日,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1月至6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9522起,较去年增加17658起,增幅为947.3%;464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297人,增幅为177.8%。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应该发挥卫星技术对防灾减灾的作用。   地质灾害为何多发?   拉马德雷在捣乱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杨学祥教授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   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1957年、1958年和1968年、1969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2030年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同时,世界范围内很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大型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地点、时间、震级很难准确预测,只能是宏观预测,专家预测,2014年、2018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大型地震或者海啸灾害。   汶川地震后灾害多发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自然灾害里有人为因素   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杨学祥说:从今年夏季的情况来讲,冬季可能还会出现低温情况,大家要做好防寒准备。   地质灾害能否预测?   预测灾害应发挥卫星作用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有规律的,通过卫星云图、温度等相关数据分析,是可以进行预警、预防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我国发射了很多卫星,这些卫星监测的数据,对于防灾、减灾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预测到一些灾害信息,包括地震、矿难、泥石流等现象。   陈一文认为,地震、矿难等灾害,可能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频发,其实是存在自然因素的,是可以通过高技术进行预测的。如重大灾害发生前,从卫星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几周预测出来,从电磁波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一周预测出来,地应力监测可能在几天前预测出来。这些技术能够预警,某一个地区在某一个时段里,地壳活动可能加剧导致地震、矿难(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发生。   拿矿难来说,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地壳运动加剧,这个地区出现矿难的危险性就比较高,如果处于勘探已知多瓦斯的地区,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就较高,因为地壳运动会加剧把瓦斯从地层外挤到矿井中的风险。有了这样的预警,加强矿井瓦斯浓度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就可以在部分矿难发生前发出预警,避免发生矿难。   陈一文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主流专家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的,矿难就更不可能预测,因此就忽略了一些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在卫星技术的利用方面,还没有发挥防震减灾的效果,更没有发挥矿难预警减少伤亡的作用。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怎么把现有卫星收集到的信息,包括云图、遥感、温度变化、地底冒出的气体分布等,通过群测群防、专群结合,更好地运用起来,减少或预警灾害的发生。本报记者 李珉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专题会议在济南召开
罗帆 2010-5-1 15:27
李映雪 4月24日下午,在第五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第四分会场,召开了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专题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小文院士、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的陈安老师、山东科技大学的逄焕东老师、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的苗元华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的陈龙珠老师、武汉理工大学的罗帆老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刘玉平老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王邦进老师,以及山东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李波处长、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的迟菲、武汉理工大学的李映雪等人。会议由苗元华老师主持。 首先,苗元华老师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建议由罗帆老师和陈安老师先做专题报告,然后大家再重点进行书稿修改方案的研讨。 罗老师就地震后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震后灾民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干预的模式、措施和方法等,提出了完善震后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5点设想。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着重补充灾民心理危机演变过程机理的研究,深化灾民心理危机干预问题的成因分析,注重中国情景下灾民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加强灾民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有效性的评估,细化灾民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的比较。针对近期发生的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中的灾民心理危机干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接着,陈安老师从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两方面展开介绍。其中,现代应急管理理论方面的内容包括:应急基础概念、应急机理、应急过程管理、应急评价、应急的一案三制、应急人、才、物、信、应急管理运作、应急体系建设等8大模块。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包括:地震中政府作用的发挥、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普及、媒体导向与管理、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社会秩序的恢复、灾区社会结构重构等6个方面。结合各种案例,陈安老师向大家做了研究成果的介绍,语言诙谐幽默,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解了强震救援中的资源管理与震后组织管理问题。 报告期间,其他学者分别就两位老师的介绍提出了相关问题,并进行了讨论。 之后,大家就强震发生机理及次生灾害类型、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震损安全评估及其修复、震后灾情快速评估与救援组织、震后应急中的资源管理、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次生灾害防范等问题展开了研讨。针对《强震应急与次生灾害防范》一书初稿的定位、内容、风格及存在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拟定了修改后的写作大纲。 5点40分,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地结束。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621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海地祈祷!现在仍然处于救援的关键时期!
qlms 2010-1-14 20:51
看新闻,海地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超 10 万人!心情很沉重。现在地震过去不到 72 小时,还是救援的关键时期!希望世界各国帮助海地的救援心动能迅速落实!希望更多的人被抢救出来,死亡人数尽可能的被减少!让我们这些普通的人们,为海地祈祷! 现在的伤亡,基本还是地震引起的房屋倒塌所造成的直接伤亡,也可以称之为地震直接灾害造成的伤亡。地震的直接灾害,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行业规定、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就目前来说,各国建筑力学的科技水平差别不是很大,主要的还是人的观念,特别是安全意识起很大的作用。简单的举例说,砖混结构的房子比现浇的房子在安全性差方面要差很多,但是目前国内,特别是县城及其以下乡镇,基本还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大家根本不拿安全当做一回事。而日本的房子,基本都是框架结构,所以如果 7 级这种级别的地震发生在日本,伤亡人数要少很多。所以,祝福海地的同时,也希望国内的人们增强一下安全意识,把我们自己的房子造的牢固一些,让我们的家园,更安全一些! 希望海地的人们,在从废墟中抢救伤员的同时,要密切防范短期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此类次生灾害的危险程度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大。 短期的次生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生命线工程被破坏 :主要指通讯、交谈、供水、供电和能源输送系统遭到破坏。 2 )火灾、爆炸、毒气泄漏与扩散: 易燃易爆物的物质在强烈的撞击下会被引燃并造成爆炸或者火灾事件的发生,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 3 )瘟疫 ;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可以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此外,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 4 )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震时有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 5 )山体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 :这类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6 )水灾和海啸 :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257 次阅读|4 个评论
希望海地灾难中的人们很快得到援助--暨我们书的大纲
qlms 2010-1-13 20:53
看新闻,海地地震了。希望灾难中的人们,能很快得到援助。希望震后的次生灾害,能尽可能的少发生伤亡。 看来我们要编写的书,还是有用的。下面发上来写作大纲,供大家审阅,如能给与建议和指导,自然更感激不尽。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管理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序 : 本书写作由来及背景 前言 : 本书写作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强震发生机理及次生灾害类型 第二章:强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的监测与防治 第三章:建筑物与构筑物震损机理及安全评估 第四章:震后防疫及疾病控制 第五章: 强震次生灾害的救援管理 第 六章: 震后应急中的资源管理 第七章: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 第八章:灾后重建规划与建筑物合理避险 结语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337 次阅读|5 个评论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管理――汶川大地震的启示》第一次研讨会纪要
qlms 2009-10-21 21:12
2009 年 10 月 16 日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应急管理――汶川大地震的启示》一书编委会第一次讨论会于成都理工大学理化楼二楼会议室成功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科学网博主 李小文 老师、 魏东平 老师、 刘玉平 老师、 逄焕东 老师、苗元华同学。 成都地区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有: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黄润秋 老师、 李天斌 老师、 王运生 老师,电子科技大学的 何彬彬 老师,北川羌族自治县原地震减灾局局长马 明理 老师,西南财经大学的刘敏同学(受 陈安 老师委托)。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科院遥感所的 张颢 老师(受 曹春香 老师委托)。 杨学祥 老师, 罗帆 老师, 陈安 老师因事未能亲临会场。 杨学祥 老师给研讨会发来了相关资料, 罗帆 老师给会议发来了祝福, 陈安 老师委派了学生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基本确定了本书的定位,宗旨与编写原则。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现的山体崩裂等各种新现象、新问题,与会人员详细讨论了本书应该涉及的内容及章节安排,并根据与会人员的专业特点进行了写作方面的分工。最后,与会人员商讨了本书的写作进展计划,本书第一稿在 12 月 15 号之前完成,第二稿在 2010 年 1 月 30 号之前完成。 本次会议由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在此,我代表参会人员,向为这次会议的组织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特别是 李海华 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成都期间,与会人员还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 何彬彬 老师的热情招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魏东平老师和马明理老师在研讨会上 刘玉平老师在研讨会上 张灏老师在研讨会上 刘敏同学在研讨会上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5017 次阅读|3 个评论
历史上破坏力巨大的地震后次生灾害事件一览
qlms 2009-9-2 18:26
1)1556年华县地震时,流行性疾病曾夺去数以10万计未被地震压塌而死的灾民的性命,可见瘟疫这种次生灾害是极为可怕的。 2) 1906年4月18日 美国旧金山地震(8.3级),火炉翻倒引起大火,供水系统 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 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 3)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震(8.2级),水管破坏, 大火持续三天两夜,横滨被烧光,东京烧掉三分之二。 4)1933年,我国四川叠溪7.5级地震死亡6865人,地震引起山崩堵塞了岷江形成堰塞湖,但45天之后大水冲决了堰塞坝,造成洪水淹死下游群众2500多人。 5) 1960年5月6日智利地震(最大地震8.9级)引发海啸,沿 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 。 6) 1964 年6月16日日本新漓地震(7.5级),油库受震起火,直至 原油烧尽, 300多所民房工厂无一幸免。 7)1975年2月5日海城地震(7.3级),鞍钢因停电而铁水冻结,高炉停产;营口市全市停水、停电,城市瘫痪。 8)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8.2 级),开滦矿供电中断,涌水量猛增,矿井被淹;天津碱厂白灰捻滑坡使30多人丧生;化工厂阀门破坏、溢氯死5 人。 发表评论人: dongping2009 删除 回复 应该说,有文字记载以来,引起次生灾害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为2004年12月的印尼大地震,海啸(次生灾害)导致近30万人死亡。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地震后次生灾害的防治
qlms 2009-9-1 20:25
新华网北京 6 月 16 日电 16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 19 次会议,研究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工作。   会议指出,这次特大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崩塌,堵塞了道路、河流,形成很多堰塞湖,损毁了水利工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由于余震持续时间长,进入主汛期后降雨量明显增加,随时可能引发新的次生地质灾害。 必须高度重视,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紧迫任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避免给人民群众造成新的损失,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良好基础。   一、抓好地震灾区安全度汛。要加快震损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尽快完成高危险情水库、水电站应急除险加固工作,早日完成重点河流、重要河段、重大险情的堤防应急除险工作。要落实堰塞湖安全度汛措施,对完成工程排险任务的堰塞湖进行全面风险评估验收,对已完成工程措施但尚未完全消除溃坝风险的堰塞湖要进一步采取工程措施,根除险情和隐患,一旦发现新形成的堰塞湖,要立即处理。要加强雨情、水情、险情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完善预测预警措施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安全度汛。   二、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要尽快完成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形成灾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开展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规划布局的依据;恢复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落实相关措施和责任,提高监测和预警能力;按期完成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和开展以地震灾区和南方为重点的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做好汶川地震余震活动的跟踪监视和趋势研判,防止余震造成新的灾害。继续加强地震监测,特别是震区两端余震活动的监测分析,动态跟踪监视断层活动和余震发展趋势;开展不间断滚动会商,密切跟踪震情发展;做好强余震的应对处置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回良玉,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国务委员孟建柱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17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强震后次生灾害的定义及分类依据
qlms 2009-9-1 17:20
次生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分类: 1 ) 地震次生灾害按成因类别可分为:物理性次生灾害。大部分次生灾害都属于这一类,如火灾、滑坡、海啸等灾害;心理性次生灾害。如盲目避震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等。生理性次生灾害,比如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 2 ) 地震次生灾害按地区类别可分为:城市(包括人口密集地区)次生灾害;山区次生灾害;沿海地区次生灾害;水域次生灾害,如海啸等灾害。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震后次生灾害的几种典型类型
qlms 2009-8-31 22:59
前记 : 从今天开始,我打算发一系列和地震后次生灾害相关的科普知识和以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简单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正文: 1 )山体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 : 这类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塬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塬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2 ) 水灾和海啸 :地震如使水库的坝体开裂倒毁或使大河的堤坝决裂,都会造成水灾。海啸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但在我国大陆沿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灾害。 3 )生命线工程被破坏 :主要指通讯、交谈、供水、供电和能源输送系统遭到破坏。 4 )火灾、爆炸、毒气泄漏与扩散: 易燃易爆物的物质在强烈的撞击下会被你引燃并造成爆炸或者火灾事件的发生, 烈火不仅烧毁住宅和各种建筑物,还会烧死烧伤人。在强烈地震时,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此类次生灾害的危险程度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大。 5 )瘟疫 ; 地震压塌的人、畜、禽的尸体腐烂、细菌蔓延可以引起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一场强烈地震后,要赶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体,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此外, 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 6 )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震时有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 7 ) 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坏灾害等。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编撰《强震后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一书的倡议
qlms 2009-8-9 13:45
去年的 5-12 大地震,夺去了 9 万多中华儿女的生命,我们永志不忘。 强震让天府之国得到了伤筋动骨般的重创,从地震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接连不断,从唐家山堰塞湖到前几天的彻底关大桥被巨石摧毁和刚刚的大渡河被岩土滑坡整体堵塞,无不让灾区的人民生活在恐慌之中。 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借助这次地震,来总结一些规律,为以后类似的事情,提供些经验和指导。科学网上科研人士居多,且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如果大家能群策群力,我想肯定能做成一些大事。 鉴于此,我倡议科学网上的博主们联合编撰《强震后的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一书。以期减少一些老百姓的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可以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上策:大家联合申请科技部或者国家地震局的项目《 强震后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 》(暂定名),经费在 100 万以上,足以支持大家实地考察,开会讨论,编撰书籍等事项。 中策:经费在 10-30 万左右,可以支持大家开会讨论,编辑书籍。 下策:大家出于关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兴趣,编辑书籍。 上策、中策需要有人牵头,在此暂时不表,书籍的内容、章节及编者初步构想如下: (这个地方的编者人选,堪称豪华阵容,是我对科学网博主的理解所初步安排的,如果老师们感觉不合适,请及时通知我,我做相应修改) 第一部分,强震后次生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杨学祥等) 主要讨论内容包括(但是不局限于)这次汶川地震之后所出现的各种次生灾害的特征及成因。 第二部份,强震后次生灾害的监控与排查(李小文,刘玉平等) 本部分一方面讨论怎么样利用遥感技术监控强震后的地貌变化,来判断次生灾害发生的地点。另外一方面就是怎么利用其他的手段,排查重点工程,比如公路、水坝、大型居民区的潜在隐患。 第三部分,强震后次生灾害的人工排除 (逄焕东等) 主要讨论对排查出的潜在的隐患,怎么通过人工的方式,比如爆破进行尽早排除,消除隐患。 第四部分,强震后的民居规划与合理避险 (征集编者) 主要讨论在强震后重建时,应该怎么规划,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开次生灾害。 第五部分,强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管理(陈安、罗帆等) 主要讨论万一次生灾害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应急,怎么调动人员、物质和资金,最大程度的避免损失。同时探讨强震后心理危机预防和辅导方面的内容,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发生。 如果大家有兴趣做这件事,那么首先欢迎有人挺身而出,做这个项目的召集人。 科学网是藏龙卧虎之地,任何一个博主想参与这项工作,请留言或者给我发短消息,我加在文章中。 感谢陈安老师专门撰文支持: 我为啥要专门撰文支持苗元华的倡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390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50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