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器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核心器件不能靠买”
热度 2 zhgzhang 2016-8-26 20:05
在欧洲开会,前两天是S ummer School ,请了一些牛人做报告。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强势女教授 Keller 的报告非常吸引人。除了系统地介绍了这个领域发展的历史,主要讲了她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她可和诺奖有一拼的贡献,显示了业界一姐的风范。 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她从米国回到瑞士,想继续她在米国的工作。她第一件事,就是找钱买了一台 MBE 设备。她说,核心器件不能靠买,一定要自己设计自己做,否则就永远超越不了别人。经过 20 年的努力,她做的这个核心器件,大大提高了破坏阈值,没有任何商业器件个比;用这个器件做出的组合器件,更是 无人能企及 。 联想基金申请评审时,感叹有多少是做自己的核心器件,或者用自己的核心器件构成新的器件和系统的呢?除了思想是人家的,核心器件多数也是买国外的,自己做个实验而已,这样怎能有世界领先的结果呢 ? 聊天时,有个外国教授甚至指名道姓地说天朝某些教授的论文基本都是 copy 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贡献。让我也不免心虚地想,我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毛病?稍感安慰的是,此次会上有三个外国教授要和我合作,用我们的核心器件,合作创造出新的技术和器件。 提出自己的思想,创造自己的器件,恐怕是天朝学者的长期努力方向。
2524 次阅读|2 个评论
《硅火燎原》-20-几个简单自旋器件
热度 4 tianrong1945 2013-9-5 08:44
20.几种简单自旋器件 利用电子的自旋特征来制造速度快、耗能少、体积小、记忆长的电子器件,这是自旋电子学的目标。实际上,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过的用 GMR或TMR原理的硬盘读出磁头,以及上一节的STT-MRAM,都是这类利用了电子自旋特征的磁电子器件。这些磁电子器件中的关键部分是磁隧道结(MTJ)。 下面再简介几种自旋半导体器件。 1)自旋过滤器 利用第 18节中所介绍的半金属的特性,理论上很容易就想到,可以用它来做成电子自旋的过滤器。就像农民用来筛选种子的筛子一样,自旋过滤器只让某种自旋方向的电子通过。 图 20.1:利用半金属的自旋滤波器 图 20.1显示一种利用半金属的自旋滤波器。它由一片半金属的薄膜层夹在两片普通金属薄膜层之间而构成。我们可以从这三片不同材料的不同能带结构来解释它的工作原理。 从图 20.1b中三层材料的能带图可以看出:在费米能级附近,两端的非磁性金属对上自旋电子和下自旋电子没有区别。因此,当非极化的电子流穿过左边的金属层后,有相同数目的上自旋电子和下自旋电子进入到中间的半金属薄膜中。但是,从半金属的电子能带结构的观点看,这种材料对(上)自旋电子来说是金属,对(下)自旋的电子来说却是绝缘体。因此,中间层只能允许上自旋电子通过,下自旋电子则被反射回去。所以,在右边的非磁性金属的电流中,只有上自旋的电子,最后,我们便得到了百分之百极化的上自旋电流。 2)自旋场效应管 图 20.2:自旋场效应管与传统场效应管之比较 图 20.2对自旋场效应管与传统场效应管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图a是传统FET用作开关的简单原理示意图。这种晶体管利用栅极势垒的‘有’或‘无’,来控制从源极到漏极的电流(电子),实现对电流的‘关’和‘开’的作用。当栅极部分存在一个势垒时,电子很难通过,FET处于关闭的状态;而当栅极部分势垒消失的时候,电流容易通过,电路开启。这两种状态(关、开)分别对应于图a中的上图和下图。因此,传统FET的开关速度和耗能多少由栅极建立(和消灭)势垒的速度及所需功耗所决定 【 1】 。 栅极的控制势垒如果太低太窄,就会加大漏电流而使得开关状态不易区分。要形成可靠的、一定高度和宽度的势垒,则需要较大的能量。并且,势垒的建立和消失都需要时间,反复地建立和消失更会影响晶体管开关的速度。图 20.2b中使用的自旋FET则利用不同的原理。自旋FET的栅极势垒曲线是固定的,只是因电子自旋方向的不同而一分为二:对上自旋电子,势垒总是存在(图中的虚线);对下自旋电子,势垒总是为0(实线)。换言之,这种FET阻止上自旋电子,只能让下自旋电子通过。因为它的势垒固定,不需要花费能量和时间来加以改变。栅极的控制作用则通过翻转入射电流中电子的自旋方向来实现。比较起建立电场势垒来说,这种翻转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并且速度快得多。 3)Datta-Das自旋场效应管 第一个自旋 FET的构想是1990年由Datta和A.Das提出来的 【 2】 。其基本结构及原理见图20.3。两边的铁磁电极(S和D)取相同的、固定的极化方向,中间是由半导体掺杂异质结形成的二维电子气通道(红色)。图20.3b说明Datta-Das FET的工作原理:电子从源极注入,其自旋极化方向与两边磁性金属的极化方向一致。然后,控制栅极的电场大小可以使沟道中的极化电子自旋取向发生进动和翻转。 图 20.3:Datta-Das自旋场效应管(a)结构(b)原理 图 20.3b中上面一条所显示的是FET处于‘开通’状态时的情形。这时栅极电压被调节到不影响电子的运动。电子因为极化方向与两边铁磁体磁化方向一致而形成较大的电流,晶体管为‘开启’状态。 图 20.3b中下面一条所显示的是FET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情形。这时候,电子自旋的极化方向受栅极电场的影响而产生进动。调节栅极的电场,可刚好使得电子到达漏极时自旋方向翻转而与漏极磁化方向相反。如此一来,电子被漏极阻挡而不能通过,FET成‘关闭’态。 Datta-Das自旋场效应管提出20多年后,2010年底,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物理学家杰罗·斯纳夫(Jairo Sinova)领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 3,4】 ,宣布他们研制出了首个能在高温下工作的自旋场效应晶体管。他们将自旋态和异常霍尔效应结合在一起而制成该器件。演示线路中包含了一个与门逻辑设备。 4)自旋激光器 现在正流行三维电视,为了提高 3D图像的分辨率,需要从一个光源发射出两个正交偏振的 激 光。自旋激光器便可以方便地提供这个功能。 图 20.4:自旋激光 图 20.4是一种垂直腔面发射自旋激光器 【 5,6】 (VCSEL)的几何结构及工作特点示意图。 图 a显示了自旋激光器的结构。激光谐振腔由上下一对平行的,高反射率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图中的黑白条纹区域)形成。激发电子从左右两端注入。两端的两个磁性触点分别用来实现注入电子为‘上自旋’或‘下自旋’。右侧的电压V用以控制上下自旋电子的比例,从而控制整个注入电流的极化率P j 。 这种利用自旋的激光器比较传统激光器而言,有如下三个不同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显然的:其注入的电子流是自旋极化的: P j 不等于0。激发电子的自旋极性,以角动量的形式转移到出射的激光束。因而,一般来说,发出的激光是两个方向极化的圆偏振光的组合,这是自旋激光器的第二个特点。第三个不同之处是关于激光的阀值。传统激光因为未考虑自旋,只有一个阀值,如图20.4b所示,普通激光的光强随电流变化曲线上有一个转折点(阀值,图中为1)。这个转折点将激光器的工作区域分成两部分:当电流小于阀值时为关闭状态,激光强度为0;当电流大于阀值时则有激光发射。 对自旋激光器来说,则有两个独立的电流阀值,分别对应于上自旋流和下自旋流。两个阀值便将工作区间分成了三个部分,界定了三种运行模式:关闭、完全极化、混合极化。例如,图 20.4c所显示的是,当极化率P j 等于0.5时,自旋激光器发射的光强vs电流的曲线。从图中可看出三个不同的区域。有趣的是,在第二个区域,我们得到全偏振光,虽然这种情况时,注入电子并不是百分之百极化的(P j =0.5)。这样,也可以将自旋激光器看作是一种‘极化放大器’。在上述例子中,便是将‘部分极化’放大成了‘完全极化’:0.5-1.0。 除了 3D电视之外,自旋激光器还可用于光通信中,对这种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除了传统的调制方法之外,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偏振调制(PM)。 参考资料: 【 1 】“ Performance of a spin-based insulated 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K.C. Hall and M. E. Flatt′e, Appl. Phys. Lett. 88, 162503 (2006). 【 2 】 Datta, S and B. Das (1990). Electronic analog of the electroopticmodulato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56: 665 – 667. 【 3 】 Wunderlich, J. et al. “ Spin Hall EffectTransistor ”, Science 24 December 2010:Vol. 330 no. 6012 pp. 1801-1804 【 4 】“ Performance of a spin-based insulated 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K.C. Hall and M. E. Flatt′e, Appl. Phys. Lett. 88, 162503 (2006). 【 5 】“ Spintronics stretches its arms to lasers”Jeongsu Lee and Igor Žutić , 2 October 2012, SPIE Newsroom. DOI:10.1117/2.1201209.004437 http://spie.org/x90592.xml 【 6 】 G. Boéris, J. Lee, K. Vyborny, I. Žutić, Tailoring chirp in spin-lasers,Appl. Phys. Lett. 100, p. 121111, 2012. doi:10.1063/1.3693168 图20.docx 上一篇:自旋转移力矩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 朗道的故事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24004 次阅读|7 个评论
cadence allegro中器件的 继承fix属性如何去掉
jiangzhidi 2013-3-9 10:12
fix属性有两种: ************************************************************************ LISTING: 1 element(s) Inherited properties attached to symbol Component: J1 FIXED ************************************************************************ LISTING: 1 element(s) Properties attached to symbol FIXED ************************************************************************ 第2种可以通过:先选中symbol,再使用unfixed按钮去除,而第1种不能通过该方法去除。 第1种inherited fix属性的去除方法:在没有选中任何symbol的情况下,点unfixed按钮,然后在find选项中打开all on,然后再点击需要去除fix属性的symbol空白处,最后done完成。
个人分类: Allegro|1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磁场能改变热量传递方向
热度 1 crossludo 2012-12-27 17:04
磁场能改变热量传递方向 据《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意大利比萨的NEST纳米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研究中发现,磁场能控制个体间热流传递的方向,使热量可能从较冷个体传递到较热个体。 物理学家布莱恩·约瑟夫森曾在1962年预测,电子可以在两个被一层薄绝缘体分开的超导体之间“打开通道”,这一过程在传统物理学中是不允许的。约瑟夫森随后制作了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s),SQUIDs包括两个Y形的超导体,连接形成回路,还有两个绝缘薄片夹在中间。 该研究所的弗朗西斯科·贾佐托和玛丽亚·何塞·马丁内斯·佩雷斯测量了SQUIDs器件的热特性,即里面的电子如何进行热传递。他们对SQUIDs器件的一端进行了加热,并测量了与之相连的电极温度。结果发现,当他们改变穿过回路的磁场时,流过SQUIDs器件的热量也会跟着变化。 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热传递,使热量可能从较冷个体传递到较热个体。这显然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永远从较热个体传递到较冷个体。但贾佐托认为,上述过程其实完全合理,因为只有部分热流发生相位变化。如果仅考虑单电子热传递,净流仍然是从热端到冷端。 这种热流的变换可以依据该超导体的“相位”来解释,波函数波峰和波谷的位置描述了SQUIDs器件回路中的超导电子对。最大热流发生在当回路一半的波峰与另一半的波峰相遇时,反之,当波峰与波谷相遇,热流处于最小值。磁场使这些相位相互转换,从而改变热流。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克莱普维克认为,贾佐托他们的研究“可爱”但“不惊人”,并怀疑其实际应用价值。他说:“唯一可能的领域是固态制冷,取代低温冷却液。” 但贾佐托认为,研究有助于实现微型高效热机的开发。他也希望该研究成为“相干热量”的基础,用热交换代替电信号传递信息。之前,贾佐托和其他人已经建造了用电而不是磁来控制热交换的设备。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Prof LQ MAI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110812
麦立强 2011-7-13 18:37
基本情况 麦立强 ,男, 1975 年 12 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 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2008.6~2011.2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 合作指导老师:美国科学院院士 Charles M. Lieber 教授 ) 2006.2~200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 ( 合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中林 教授 ) 2001.9~2004.6 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 导师: 陈文 教授 ) 1998.9~2001.7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 导师: 邹正光 教授 ) 1994.9~1998.7 太原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2010~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9~ 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 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7~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 》副主编、编委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 Nano Letters 》、《 Advanced Materials 》、《 ACS Nano 》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并参与完成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 “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 、全国大学生 “ 挑战杯 ” 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072153 ):钒氧化物 / 聚噻吩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及脱嵌锂性能, 2011.01~2013.12 ,项目负责人 ( 2 )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10-0661 ):一维层状氧化物复杂结构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与器件探索, 2011.01~2013.12 ,项目负责人 (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702039 ): 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4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70497012 ):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5 )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 (2008)890 号 Zn 3 P 2 /VO x 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6 )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 号:磷化锌 / 氧化钼 / 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0-II-016) :基于有序化钒氧化物 / 聚噻吩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与机理研究, 2010.1~2011.12 ,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 为通讯联系人 ) 在 Nat. Commun. (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 篇 ) 、 Nano Lett ( 影响因子 9.991 ,第一作者 4 篇 ) 、 Adv Mater ( 影响因子 8.379 ,第一作者 ) 、 ACS Nano ( 影响因子 7.493 ) 、 PNAS 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 SCI 收录 60余 篇, 被第三世界科学院前院长、国际著名材料化学家 C.N.R. Rao 教授在 Adv. Mater. 、锂电池先驱 M. S. Whittingham 教授在、无机纳米管奠基人 R. Tenne 教授在 Annu. Rev. Mater. Sci. 等评述性论文中重点引用, 近期发表的论文 引用次数达 500 余次。 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 Mater Today 、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等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 ( Review paper )。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 1 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 12 次,担任分会主席 5 次。 1. L.Q. Mai *, F. Yang, Y.L. Zhao, X. Xu, L. Xu and Y.Z. Luo. Hierarchical MnMoO 4 /CoMoO 4 Heterostructured Nanowires with Enhanced Supercapacitor Performance. Nat. Commun. , 2 : 381(2011) ( Featured image of Nature Communications Homepage) 2. 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 . 10(10) , 4273–4278 (2010). (Highlighted by Nature Asia Materials , Nanowerk , etc) 3. X.C. Jiang, B.Z. Tian, J. Xiang, F. Qian, G.F. Zheng, H.T. Wang, L.Q. Mai , and C. M. Lieber*. “Rational growth of branched nanowire heterostructures with synthetically encoded properties and function”. PNAS 108(30) , 12212–12216 (2011). 4. L.Q. Mai* , F. Yang, Y.L. Zhao, X. Xu, L. Xu, B. Hu, Y.Z. Luo, and H.Y. Liu. Molybdenum Oxide Nanowires from Synthesis to Devices and Properties. Materials Today , 14 (7/8): 346-353(2011) ( Feature Review Paper) 5.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J. Mater. Res 25 , 1413-1420 (2010). ( Review paper ) 6. L.Q. Mai*, L. Xu, C.H. Han, X. Xu, Y.Z. Luo, S.Y. Zhao and Y.L. Zhao, “Electrospun Ultralong Hierarchical Vanadium Oxide Nanowir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 Lett . 10(11) , 4750–4755 (2010). (Highlighted by Green Car Congress ) 7. 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 Single β-AgVO 3 Nanowire H 2 S Sensor ”. Nano Lett . 10(7) , 2604–2608 (2010). 8.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 826-830 (2009). 9.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 3712–3716 (2007). 10. L.Q. Mai *, X. Xu, L. Xu, C. Han1, Y Luo. Vanadium oxide nanowires for Li-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6(8): in press (2011). 11.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2006). 12.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 19083-19086 (2006). 13.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 423-429 (2008) ( Review paper ) 14.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 307-312 (2003) 15.B. Hu, L.Q. Mai , W. Chen*, F. Yang,“From MoO 3 Nanobelts to MoO 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 13 项已授权 。 1. 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408.X) 2. 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385.7) 3. 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3.9) 4. 二氧化钒纳米棒由 B 相向 M 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0859.8) 5. 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 LiMVO 4 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13773) 6. 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81.9) 7.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 ZL 200710052368.2 ) 8. 一种实现二氧化钒纳米线单分散修饰和择优取向排列的方法 ( 申请号 200810237425.9) 9. 分级结构钒氧化物超长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 ( 申请号 201010194708.7) 10. 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器件及其组装、原位表征的方法 ( 申请号 201010275021.6) 11. MnMoO 4 /CoMoO 4 三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 申请号 20110048928.3) 主要奖励与荣誉 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2011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0 “微纳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入选武汉市“三个一百” 工程 (100 个原始创新成果 )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二 )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排名第三 )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 “ 五四青年奖章 ”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 2003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2 武汉理工大学 “ 长飞奖学金 ” 在读学生 研究生 2011 博士 许絮(直博生) Aamir Minhas Khan 安琴友 硕士 魏湫龙(保研) 田晓聪 董轶凡 陈丹丹 2010 常靓 李涵 董霏 牛朝江 2009 罗艳珠 许絮( 提前攻博 ) 皮玉强 2008 徐林( 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 本科生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日本东北大学合作交换生) 赵云龙(湖北省 “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 赵石勇(湖北省 “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获得者、日本东北大学合作交换生) 晏梦雨(中国地质大学保研生)、李坚涛、朱雅琴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研究生 2008 杨霜 杨帆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高倩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博士生 ) 郭万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胡波 本科生 吴一民(现为 牛津大学博士生 ) 葛王尧(被美国 杜克大学 录取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生) 金伟(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蒋亚楠(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 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 新材所 3 楼 )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特别欢迎对纳米科研感兴趣、成绩好、英语基础扎实、积极主动性高、有志于继续国内或到国外深造的学生报考本课题组! (我们课题组已成功推荐学生到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读博或联合培养攻博)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 Graduate: M.E.,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2007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2008- present: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4-2007: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 ,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wards;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ers , Advanced Materials , J Physics Chemistry B ,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nited States,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E.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Structure-Property Adjustment and Device Exploration of One Dimensional Layered Oxide Complex Nanomaterials",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PI) (2) "Ordered construction and lithium ion insertion/extraction properties of vanadium oxide /polythiophene superlong coaxial nanocable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3)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4)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5)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 dimensional Zn 3 P 2 /VO 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6)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7)“Electrogenesis property and mechanism of microbial fuel cell based on ordered vanadium oxide /polythiophene superlong coaxial nanocabl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PI) Publica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 60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t. Commun., Nano Lett , Adv Mater , PNAS , ACS Nano ,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452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 , Nano Lett , Adv Mater ,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4 review papers by Mater. Today ,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 etc. He has 13 patents authorized among 15 filed applications. He has given 12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5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Contact Information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 mlq518@whut.edu.cn Lab : 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You are welcome to join Prof Mai’s research group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8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Prof LQ MAI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110312
麦立强 2011-3-13 16:45
基本情况 麦立强 ,男,1975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2008.6~2011.2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合作指导老师:美国科学院院士 Charles M. Lieber 教授) 2006.2~200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 (合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中林 教授) 2001.9~2004.6 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 陈文 教授) 1998.9~2001.7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 邹正光 教授) 1994.9~1998.7 太原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2010~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9~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7~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 》副主编、编委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10余项,并参与完成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3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届)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2153):钒氧化物/聚噻吩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及脱嵌锂性能,2011.01~2013.12,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2039):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2008.1~2010.12,项目负责人 (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497012):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2008.1~2010.12,项目负责人 (4)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2008)890号 Zn3P2/VOx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09.1~2010.12,项目负责人 (5)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号:磷化锌/氧化钼/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2009.1~2010.12,项目负责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0-II-016) (6)基于有序化钒氧化物/聚噻吩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与机理研究,2010.1~2011.12,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为通讯联系人) 在 Nano Lett (影响因子9.991,第一作者4篇)、 Adv Mater (影响因子8.379,第一作者)、 ACS Nano (影响因子7.493)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52篇,被第三世界科学院前院长、国际著名材料化学家 C.N.R. Rao 教授在Adv. Mater. 21(2009) 4208、锂电池先驱 M. S. Whittingham 教授在J.Mater. Chem.19(2009) 2526、无机纳米管奠基人 R. Tenne 教授在Annu. Rev. Mater. Sci.39(2009)387 等评述性论文中重点引用,引用总次数452次。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J Phys Chem C、J Mater Res、J Phys Chem Solds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Review paper)。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1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10次,担任分会主席3次。 1. 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 10(10), 4273–4278 (2010). (Highlighted by Nature Asia Materials, Nanowerk, etc) 2.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J. Mater. Res 25, 1413-1420 (2010). (Review paper) 3. L.Q. Mai*, L. Xu, C.H. Han, X. Xu, Y.Z. Luo, S.Y. Zhao and Y.L. Zhao, “Electrospun Ultralong Hierarchical Vanadium Oxide Nanowir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 Lett. 10(11), 4750–4755 (2010). (Highlighted by Green Car Congress) 4. 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Single β-AgVO3 Nanowire H2S Sensor”. Nano Lett. 10(7), 2604–2608 (2010). 5.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2 Nanowires”. Nano. Lett. 9, 826-830 (2009). 6. L.Q. Mai,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3712–3716 (2007). 7. L.Q. Mai,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4V3O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18138-18141 (2006). 8. L.Q.Mai*,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110, 19083-19086 (2006). 9. L.Q. Mai,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423-429 (2008) (Review paper) 10. L.Q. Mai,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382, 307-312 (2003) 11. 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3,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13项已授权。 1. 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授权号:ZL 03125408.X) 2. 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授权号:ZL 03125385.7) 3. 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授权号:ZL02147763.9) 4. 二氧化钒纳米棒由B相向M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授权号:ZL 200410060859.8) 5. 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LiMVO4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授权号:ZL 2004100613773) 6. 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授权号:ZL 200510019381.9) 7.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ZL 200710052368.2) 8. 一种实现二氧化钒纳米线单分散修饰和择优取向排列的方法(申请号200810237425.9) 9. 分级结构钒氧化物超长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010194708.7) 10.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器件及其组装、原位表征的方法(申请号201010275021.6) 主要奖励与荣誉 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3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届)等。 2011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0“微纳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入选武汉市“三个一百” 工程(100个原始创新成果)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二)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2002 武汉理工大学“长飞奖学金” 在读学生 研究生 2010常靓 李涵 董霏 牛朝江 2009 罗艳珠 许絮( 提前攻博 ) 皮玉强 2008 徐林( 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杨霜 杨帆 本科生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赵云龙、赵石勇(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研究生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高倩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 郭万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胡波 本科生 吴一民(现为 牛津大学博士生 ) 葛王尧(被 美国杜克大学 录取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生) 金伟(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蒋亚楠(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mlq@cmliris.harvard.edu;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新材所3楼) 欢迎有志于从事 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 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特别欢迎对纳米科研感兴趣、成绩好、英语基础扎实、积极主动性高、有志于继续到国外或国内深造的学生报考本课题组!(我们课题组已成功推荐学生到 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读博或联合培养攻博)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 Graduate: M.E.,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2007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 2008-2011 present: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4-2007: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Associate Edit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 ,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wards;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J Physics Chemistry B,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nited States,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E.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Ordered construction and lithium ion insertion/extraction properties of vanadium oxide /polythiophene superlong coaxial nanocable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2)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3)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4)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 dimensional Zn3P2/VO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5)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Electrogenesis property and mechanism of microbial fuel cell based on ordered vanadium oxide /polythiophene superlong coaxial nanocabl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PI) Publications(*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 53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 Adv Mater,ACS Nano, 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452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IF:20.846), Nano Lett, Adv Mater,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3 review papers by J Phys Chem C, J Mater Res, etc. He has 10 patents authorized among 15 filed applications. He has given 9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3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Contact Information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mlq@cmliris.harvard.edu,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Lab: 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You are welcome to join Prof Mai’s research group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5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新的交叉方向如何去开展工作
yahuang 2010-2-3 21:17
个人分类: 科研|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2009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日程安排
yahuang 2009-8-9 22:21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将于2009年8月24日至26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力学盛会,大会目前收到投稿论文1500余篇,作者单位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力学及相关专业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大会安排大会邀请报告8篇,设分会场16个、专题研讨会场51个,预计参会人员将达到1500余人。 具体日程安排及报告时间请于7月31日后见会议网站。网址: http://www.cstam.org.cn/cctam2009/ PDF版下载: http://www.cstam.org.cn/cctam2009/upfiles/2009081204.pdf 2009中国力学大学柔性电子器件力学专题研讨会 的安排如下: MS53 柔性电子器件力学(负责人:冯雪,方岱宁) 8月26日上午 地点: 报告时间 报告人 /作者 报告题目 文章号 主持人 8:10-8:50 黄永刚 Mechanics of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CCTAM2009-004401 冯 雪 9:00-9:40 许 巍,杨金水,王飞等 糙化界面的高分子基金属薄膜延展性研究 CCTAM2009-004393 9:50-10:20 冯 雪,王永,黄永刚 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异质界面力学 CCTAM2009-004394 休息 10 分钟 10:30-11:00 曲绍兴 ,尹冰轮 多铁性薄膜材料应变介导磁电耦合性能研究 CCTAM2009-004395 11:10-11:40 王 永,冯雪,黄永刚 可延展柔性铁电电子力学分析 CCTAM2009-004402 8 月 26 日 下午 地点: 报告时间 报告人 /作者 报告题目 文章号 主持人 13:30-14:00 黄永安 ,尹周平,熊有伦 柔性电子异质结构热 - 机械翘曲分析 CCTAM2009-004396 冯 雪 14:10-14:40 杜建科 ,尹歆,冼凯等 考虑粘性耗散的有电极压电板的振动分析 CCTAM2009-003285 14:50-15:20 袁 波,郑学军 基于单根氧化锌纳米带的光电导开关 CCTAM2009-004397 休息 10 分钟 15:30-16:00 张 超,高旭,裴永茂 超磁致伸缩薄膜材料的应变效应 CCTAM2009-004398 16:10-16:40 蒋东杰 ,冯雪,方岱宁 转印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研究 CCTAM2009-004399 16:50-17:20 曲斌瑞 ,冯雪 柔性电子的制备表征及力学性能研究 CCTAM2009-004400
个人分类: 科研|4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