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兰亭集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意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贺元宵
热度 3 SLLee19 2019-2-19 05:36
意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贺元宵 李兆良 2018.2.18 逸少书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余 则皱 纸、劣笔、残墨,老朽,亦四合也。 七十五岁 李兆良 己亥元宵戏作 。
个人分类: 书艺书道|37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于作品内容的跨越时空定位计量,中国学者自我展示的人因与文化
热度 1 ant121 2016-7-2 19:29
如何客观公正地衡量一个人的学术产出? 影响因子?H指数?替代计量? 影响因子H指数都是基于引文,通过引文情况衡量影响因子,真的很靠谱吗? 首先,影响因子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必须是发表了之后,才可能被引用。有了引用的数据,影响因子的计量才开始。其次,影响因子具有内容上的片面性,部分引用,只是因为概念上的相关,甚至是指出原文献的不科学之处,对施引文献的产生实质贡献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衡量。再次,存在特别有分量的作品,与其同时代的人不能读懂,尚无能力客观评价其贡献的现像。 以这篇文章为例 McKee P A, Castelli W P, McNamara P M, et al. McKee P A, Castelli W P, McNamara P M,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he Framingham study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1, 285(26): 1441-1446. 这篇发表在1971年的文章在WOS上引文数为1698,在Scopus上的引文数为1700,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文数为2608,以哪个为准? 这篇文章在1972年,WOS上的引文数为7,Scopus上的引文数为1,Google Scholar上的引文数为4,从差别如此之大的数字来看,所谓的权威数据库,所谓的全球收录最大的数据库,在学术评价上真的客观吗?再细看WOS、Scopus、 Google Scholar 上提供的引文清单,不相互重合。WOS中的7篇不包含Scopus中唯一的一篇, Google Scholar 上1972年引用此文的4篇,与WOS收录的1972年引用此文的7篇中仅3篇重合。 即使假定这些数字为真,仅从引文数字看起来,是个表现平平的文章。 WOS上对此文的引文情况,按年度排列 WOS上,该篇文章的发表后的第一个10年的引文情况 Scopus上,该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一个10年的引文情况 由此可见WOS、Scopus、Google Scholar中的原始数据集均有待完善,基于不完善的数据集的引文量化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得出的结论,看看可以,信以为真,甚至作为指南和目标,恐怕不行。其实引文索引的创始人E.Garfield对基于引文计量的评价价值有天生的不足( The use of journal impacts in evaluating individuals has its inherent dangers)参见 。 文章在互联网上可以被公开发现和评论,给基于文章价值本身的发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于是,有人提出了替代计量学(Altermetics)。但是目前,替代计量学未引起国内机构和学者的广泛认可 ,且不完全符合中国学者的研究行为习惯,会引起因在网际知名社交网络上爆光度不高带来不客观的评价。长期关注计量研究的学者邱均平提出了金字塔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 。分为应用层,社交媒体层,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文章的讨论部分,依然导向了基于引文的评价。 那么,引文可不可取,可不可信?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篇文章的学术贡献呢? 笔者认为,引文、社交媒体等信息,均来自外部评价,并不能武断地依据这些信息对一篇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下定论。就像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不能断定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一样。对文章贡献度的评价,应该回归到文章内容上来。但是评价文章内容本身,是有学术门槛和时间成本的。不适宜大规模大批量的应用。而研究的支持方需要知道他们对某个团队或者某个方向的资助值不值得,资金的提供方又没有高深的学术水平,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谁抓住了创新的原始股,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焦虑啊,这可怎么办呢?只能求助于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了。 1、基于引文的衡量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只是不单是看文章发表在什么样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不单是看文章被多少人引用了,而是要细化到在哪些地方被引用,该文章的内容为后继研究做了哪些贡献。如杜建、武夷山等对”睡美人型“、”王子型“文献的识别研究。这需要较大的时间跨度。 2、从文章如何引用别的文献,查看作者相关研究综述的功力。从文章语言用词和图表规范,判断作者的学术写作功力。这需要基于全文的分析和基于大规模优质样本的学习,这个工作,机器可以做些辅助。 3、研究文章作者的可信度。所谓风过留痕。一份重量级文章的出现,必然出自持续积累和敏锐洞察。如何建立基于作者的可信模型,笔者目前还没有思路。但基于笔者对中国工程院12名1950年之后出生主要在高校从事研究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的网上可分开获取的素材来看,信息源视野,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每个阶段都和哪个学术声望层级的人接触与联系,他能够使用的有组织的知识资源状况,他可以用的技术条件和手段等,是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为什么会想到上面这三点呢?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在全球文明中是个独特的存在。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不依附为他人的认定,不依附于官方的指派,是天人合一的存在,是个人与时空、空间的对话。 例如: 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李白 例如:兰亭集序,时间、空间、自我情感的描绘。 研究论文纵使不能如同文学般行云流水,任意发挥。但好的文章,首先应基于作者对自己研究,在自己所研领域的精确时空定位。本文提出的第一条,基于引 文的衡量,能侧面反应作者对自己研究的定位。如果阅稿人是在正式发表之前看到文章,例如是审稿人,则本身是相近领域学者,可了免去对低水平文章高估的误判。如果阅稿人是在正式发表之后看到文章,本身已经说明该文章至少被所刊的期刊认可。本文提出的第二条,虽然咎于形式,但形,神之所附也。基于内容级别的深度挖掘,已经相对客观了。本文提出的第三条,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希望与诸位共同探讨。 Garfield, Eugen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Jama 295.1 (2006): 90-93. 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72. 邱均平,余厚强. 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15(01) 邱均平, 余厚强. 基于影响力产生模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研究 . 情报杂志, 2015 (2015 年 05): 53-58.
个人分类: 自由漫想|3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高地迥兴尽悲来
热度 1 Mech 2014-10-13 10:47
在兰亭重新读《兰亭集序》,真是 有感于斯文 。 《兰亭集序》首先是书法名帖。虽然王羲之的真迹不知去向,从各种摹本依然可见流风余韵。据说最传神的是冯承素摹本,即所谓神龙本。复本在兰亭王右军祠内陈列,照片见文后附图。对书法是外行,我只说个外行也能看出的热闹。文中 20 个“之”形体各异,没有重复。传闻是王羲之看鹅的多姿步态,而受启发。这大概就是书家的所谓师法自然吧。 《兰亭集序》的文采也很不错。如写景的 茂林修竹 、 清流激湍 ,写聚会的 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 。尤其是在我的博士导师刘延柱先生家里有条竖幅 惠风和畅 ,先前只知道很贴切地写出了刘老师的为人风貌,这次重读,才注意到该语出处。 至于《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我个人很喜欢,但平心而论也不能说是原创。借用后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话概括,就是: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前者是宇宙体认,后者是人生感悟。从思想渊源来看,继承了孔子比较洒脱的一面,如《论语·先进》所谓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尔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所欣赏的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正是兰亭会上 流觞曲水 的青春版。《兰亭集序》正面援引了孔子的 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述而》 ) 和 死生亦大矣 ( 转引自《庄子·德充符》 ) ,而对《庄子·齐物论》不认同,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可惜,只是提出了问题,没有解答。 宇宙人生之间的家国情怀,在王羲之等 42 位到会名士看来,可能都是俗务了。当时王羲之官拜右将军,只是个三品的虚职,应该支薪,但肯定不领兵。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谈玄说理的名流,风云际会,也能立不世之功。兰亭聚会上,在座就有东山再起 (360 年 ) 之前谢安,后来内拒恒温 (373 年 ) 外败苻坚 (377 年淝水之战 ) 而成为帮助东 晋维稳偏安局面的首席功臣。历史上那些满心 功名之念 和 君国之思 者,多数其实也只是身居幕府的清客而已。所以老子说, 反者道之动 。 这种旷达超脱,或许也与历史背景有关。晋代衣冠南渡后,北方五胡十六国并立,外患不大,但东晋几度南伐,亦无大建树。到了 346 年基本上统一南方后,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部北南世族倾轧,内乱不断,幸有堂伯宰相王 导 镇之以静 、 群情自安 ,维持着平 衡局面。 353 年兰亭修禊时,当年坦腹东床成为太尉东床快婿的王羲之 50 岁,德高望重,有资格写序言了。王导和岳父郗鉴都已经逝世了 14 年。王羲之自己两年后称病辞官,寄情山水,八年后辞世。 《兰亭集序》神龙本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2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xupeiyang 2011-4-22 07:26
4月22日是一年的第112天(闰年则是11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3天。星座是 金牛座 。4月22日也是 世界地球日 和 世界法律日 353年, 王羲之书写 兰亭集序 1724年,德国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 诞生 1958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成 1972年,—男一女划船横渡 太平洋 1983年,著名医学专家 林巧稚 在北京逝世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之"的变化
sstone2009 2009-11-19 01:14
在碑林里闲逛,偶然听到一个导游在讲门口古钟,一是说古钟在一个排行榜上排第二;二是讲上面的文字中有若干个之字各不相同,如何了得。我想起了《兰亭集序》,里面就有二十一个之字,也曾听说过这些之字各不相同,如何了得。 我曾经也是很认为之字写得不同,就是很有水平,不过渐渐地发现,毛笔字写之字,写得不同其实十分简单,而且似乎怎么写都很好看,肥瘦枯润大小舒收,皆有情趣;要把两个之字写得一样,倒是十分困难。这么看来,之的不同,不一定能够说明什么。 在一篇书法作品里,尤其是行书中,之字象其他所有字一样,都有自己特有的表达,还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或者前后流畅,或者抑扬顿挫。之善变,起到这样的作用似乎要容易得多,也应该格外地起到这样的作用。这样看来,关注各个之字的不同,不如关注之字前后承接的韵味。
个人分类: 随笔|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兰亭序书后
yudaren 2009-8-10 09:28
兰亭序书后 作者,一真山人 右军书法,古今无双,而此序又其代表之作,故书家恒视为至宝,古之得之者藏之秘之,欲得未得者则上天入地,穷搜苦寻,甚而不惜一切,窃之夺之,种种可惊可叹之事,曾由之而起,此不必论。此序之文,亦为文章家所推重,《古文观止》收之,盖以其语言之精丽、章法之奇特欤?独此文之意趣,以余见闻之狭陋,似未尝有深究者,而右军文中之旨,终不见披露,古所谓买珠还椟,其是之谓乎? 余早读此文,茫然不知其何所从来,何所从去,如云中之龙,见首而不见尾。后多历磨难,幸蒙天恩,遇异人,传以至道,方略知为学之门径,而得究性命之理,探死生之奥,至今凡十有二年,重读此文,乃豁然而解,浩然而叹。 古人云,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信哉!人皆知右军为书圣,而右军何以为书圣,则鲜知之,近人惟陈寅恪先生独揭其秘,谓晋时滨海地域之世家名士多入天师道,如陶渊明,二王等皆是。又谓天师道有书符之传统,而书符有种种讲究,必沉心定气,久久习练而后工,右军之成为书圣,正与此种练习关系至密。约而言之,右军书道之精,实是修道之副产品也,初未必如今之习书者以书法家为目标也。由此一背景,可进而寻兰亭序之旨,然未见陈寅恪先生道及,此余将尝试论之者。 天师道即张道陵所传之教也。此道所为者何?曰通天人之际,达性命之理,返本还原,出离生死也。后人多将道教与道家分而为二,不知真道家必有术可传,有教可依,而真道教正乃真道家也。兰亭之集,乃为修禊事也,序中明言之。修禊之事,后世虽沿而成俗,其实正源于修行,乃古修行人法会之一种,以祓除不洁,消弥罪业,一如施洗约翰于约旦河为人洗礼,及印度教徒在恒河中洗除罪业宿垢然。苏轼《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诗云:嬉游趁时节,俯仰了此世。犹当洗业障,更作临水禊。则修禊之旨与天师道之所事正相合,未可以一种无谓之仪式目之也明矣。 明乎此,则知兰亭序中死生亦大矣哉一语,非空穴来风,无端而发也。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原非为赏景饮宴,乃为死生之大事也。而前此言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此皆为铺垫之辞,谓常人之相聚相得,或因情怀之通,或因所好之同,初多无足轻重,故当时快然,过后则失色,虽如此,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由此对比而引出下文之重点:谓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此 则将万般感慨,凝于数语,谓吾等今会于此,乃为生死大事,乃千古圣哲共同注心者,则意义当何如哉?吾等以此兴怀,不亦宜乎?此即一篇之警策,全文之主脑。言之简约,欲读者自悟,又知死生之事,非芸芸者所挂怀,亦非芸芸者所能知,故欲言而又止,余意未尽之状,跃然纸上矣。 而当晋之时,玄风正盛,郭象之流,日取庄子以为谈柄,谓生死等齐,寿夭不二,不知庄子乃因证道而能如是,不为形躯所拘,而彼空口玄辩不事实修之凡夫文士则与此了不相干,故笔锋一转,直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盖非斥庄子,而斥空谈者也。斥空谈,正欲人重死生、向正道、务实修、求了脱也。 因弟达仁游兰亭,以诗相寄,唱和之余,有感成文。是耶非耶?留之后之达者。 附: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6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