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理科和文科的学术界
热度 1 Mech 2018-11-6 04:53
应该说,我自己对理科的学术研究多少还了解些。不仅见过猪跑,甚至也吃过猪肉。纯粹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其实像体育竞技。大家争快慢、比高低、论输赢,顺便也满足个人兴趣,并同时夺些锦标。只是有些学科显示度高些,因此竞争激烈,胜者的回报也高些,类似欧洲的足球或者美国的篮球橄榄球。而另些学科显示度低些,竞争不是很激烈,有些像乒乓球或羽毛球。不管怎样,人人都可以参与,行行都有冠军。只要尽兴就好。 顺便一提,有些自己不太会玩的人,最爱抱怨规则不合理。其实他们把输赢的结果看得比比赛的过程重要,这或许是不太会玩者的共性。他们大概以为把篮球当乒乓球打,而把乒乓球当足球玩,就有希望得冠军。在我看来,实力不是规则能左右。华夏的乒乓球总是横扫世界,不论国际乒联怎样改规则;中超的赛制总在变,足球的水平大家都知道。 学界的理科才像竞技体育,文科或许不像。就算是西方的文科也有些像,华夏的文科完全不像。中国的文科更像演艺界,你方唱罢他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演技差些,不要紧,只要粉丝多就好,还可以用八卦来补充。大的趋势当然是文科学术界也往竞技体育发展,但阻力很大。反对者有些是演技好的人,有些是竞技差的人,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而反对。 我看的学界小说大多是讲文科的事情,理工科的多数人并不感兴趣。在科学网贴出来阅读札记,点击都不高。这完全可以理解。大家忙着自己参赛,或者看人家比赛,再闲些也有竞技界同行的故事,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主张修改竞技规则。因此,对演艺界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没有兴趣。 不要误会,我只是说学科性质不同。完全没有蔑视文科的意思。演艺界的明星,收入可能远比体育明星高,社会影响甚至更大 ,尤其在大陆 。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帽子”系列谈:美国
热度 3 Mech 2018-8-23 11:12
既然“帽子”有学界需要的“标签”的功能,就不应该只存在于中国学术界,而应该是成熟学界的普遍现实。事实上,以“帽子”的形式对学术人员进行甄别在学界成熟的国家都有。这里仅以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最发达的美国为例。 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分散化。除了总统科学奖和技术奖等之外,联邦政府层面上的奖励确实比较少。美国的“帽子”形式包括联邦跨学科的顶层,以及顶层下的条块。条的方面,相关学科的各大学会,如机械工程的 ASME ,土木工程的 ASCE ,电气工程的 IEEE ,数学的 AMS 和 SAIM ,物理的 APS 和 AIP 等。块的方面,各所大学,可能还有个别州。 顶层“帽子“有文理院 AAAS 、科学院 NAS 和工程院 NAE 院士。数量远大于中国的院士,同行推荐审议产生。费曼自传中说他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院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讨论谁当院士,他认为很无聊。这固然是他牛人任性,但世俗些看,他已经有诺贝尔奖这种超级帽子了,自然不介意院士这种凡人眼中的高级帽子。 专业领域是各大学会的各种人物奖或成就奖 ( 严格而论这可以不算帽子 ) 以及会士 (Fellow) 。会士通常要先当会员交会费若干年,然后由两名会士提名。有些学会甚至若干名会员就可以提名。最终由该学会某个学科范围内的全体会士审议通过。 各大学的帽子包括冠名教授、讲席教授和杰出教授等,叫法不同。从经济而论,这可能是最实惠的帽子。这种学校帽子其实是种工作岗位,与薪酬挂钩,通常由学校或者学院聘任。这既是校方对教授履职的认可与肯定,也是校方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实验室面积、启动经费、年薪等条件外,还可以加顶冠名教授等的帽子。冠名教授也是学校吸引捐款的一种方式。有人捐款盖栋楼,有人捐款设立一个教席。 个人从传闻感觉,不是基于扎实的研究,美国“帽子”产生的程序远比中国的简略。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俱乐部文化,学会的奖励和 Fellow 遴选,甚至也包括院士遴选,彼此的熟悉和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熟悉包括但不限于人的熟悉,还有工作的熟悉。为让人们了解,发论文和作报告都是基本功。 Fellow 的提名未必是小同行 Fellow ,也可能是研究领域差别比较大的系里同事。也有个别学者因为非专业的因素,被科学院或工程院拒之门外。总体上,院士和 Fellows 的水平都很高,但也不能排除水平超过入选者中位线的学者没有入选。因此,美国“帽子”的甄别功能或许略弱于中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感觉至少院士这个层面,帽子的含金量在美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州和比较薄弱的学校。当然,这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不管从何种角度说,那种认为美国没有“帽子”看法是对美国学界的误解,虽然在“帽子”的形式和作用上与中国都有一定差别。中美之间的“帽子”的差异固然耐人寻味,但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都有“帽子”。 “帽子”系列谈已贴博文 “帽子”系列谈:从前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935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热度 1 Mech 2017-8-6 22:31
发表于 1994 年《当代》第 5 期的《热狗》,是徐坤 《 梵歌 》 之外又一部与学术职业有关的中篇小说。我读的是在小说集《热狗》中的版本。主人公是社科院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是大学教师,但学术职业有相同之处。小说写于学术界最黯淡的时候,刚经过政治高压,又迎来经济低潮。我就职的学校,当时已经陷于不能按时发工资的困境,校领导做了最大努力才保证不拖过月。 《热狗》写五十岁上下的主人公陈维高生活的一个片段,或许是中年危机的一种形式。职业上,陈维高刚从副研究员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也有可能从研究室副主任扶正以接替英年早逝的室主任。生活中,与年轻女演员发生婚外情,为单位分房烦恼,与妻子及其兄弟不和。推而广之,中年危机可能与职业发展、感情纠葛、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有关。 学术职业中,晋级通常都不容易。小说中写的被称为“脱颖而出”的破格晋升就更难了。 “脱颖凭的全是硬件。要卡年龄线,卡专著,要通过院学术委员会统一答辩,考两门专业外语,揉不得半点砂子。全院四五千人也才脱颖出四五个来。没有那个金刚钻,谁敢去揽那份瓷器活儿? (p. 181) ”正因为不容易,才给普通研究人员点儿机会。“要是也像评‘突贡’似的,任由所里头组评,那还不是又是从你老袁评起,把个书记副书记,所长副所长大小头头都轮遍了,都拿到了每月的一百元津贴,然后才能排到各个室的研究人员吗? (p.181) ”“突贡”是学界的黑话,指名义上由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破格的结果,“有动听的名衔,还增加两极工资,还有医疗蓝卡待遇,还增补成三室一厅的住房,另外还可以英年早逝 …… (p.179) ”室主任就是在前一轮脱颖而出中累死了,通过了,但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待遇。剔除吐槽的成分,还是接受了学界职场的道理,强制性的必要条件越严格,其实越对没有行政职务、没有关系的普通教师有利。如此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其实不懂。 《热狗》中也写到老一代学人的优越之处。“人家是谁?是拿着庚子赔款放过洋的,真正的脚踏中西文化,手作宇宙文章。哪一个不是家学深厚,有祖传的产业可供读书败家?自己有是谁?贫下中农的后代,从小吃窝头长大的,活着都挺费劲,干嘛也硬学着去传什么道德文化承啊?自找罪受嘛不是? (p.193) ”小说主人公那代人,专业上的“第一桶金”来自出国。陈维高出国省吃俭用,没有买几大件,带回一箱子超重的书。“那一箱子书,却很快给他找回脸面,让他借此在学界迅速抬起头了。 (p.227) ”前信息化时代,资料就是力量。那真是过去的好时光。 至于让现在高房价下有些人羡慕的分房子。小说中写的也很到位。只有经过的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用上三十六计,也未必成功。细节不啰嗦了,毕竟时过境迁。 标题是种比喻。“这一辈子啊,自己仿佛就是烤箱里热狗,翻来覆去地烤炙、煎熬着,摆脱不掉,休想摆脱得掉。那么艰难,可是由那么廉价。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p.327) ”这一切很像学界里的中年人。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暴得与积累----读武侠想学界之二
Mech 2017-5-15 08:38
在《 内禀与外观 》中,我说到那些名门正派的掌门人的名声来之不易。仔细分析,无论武林还是学界,名声发生有两种模式:暴得与积累。 暴得大名的模式很容易理解。江湖新秀,与武林名宿比武,一战成名。《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光明顶对战六大门派,就是如此。《天龙八部》中少林寺前虚竹迎战 鸠摩智 、扫地僧摆平萧远山和慕容博也是如此。在科学史上所谓的革命年代,大抵也是如此。不过,这种情形更多的是种传说,是个神话。历史是胜利者所写。因此,很少看到当代人一战成名。传说 ( 因为不知道原文出处 ) 黑格尔说过,“仆人眼中无英雄。”也可以这样解读。 同时代的人往往很费解,有些人好像也没有干什么事情,名声却如日中天。这就是名声发生的另一种模式,更常见也更现实的模式,积累。其中固然有欺世盗名的因素,也不能排除确实是百炼成钢。也可能仅是自然成长,所谓水到渠成,或者说多年媳妇熬成婆。几年前读过本美女博士所写的《武侠,从牛 A 到牛 C 》很形象地说明武林中这个过程。我就不啰嗦了。该书片段附在文后。至于学界的例子,就说我自己吧,弱冠之年本科留校的助教,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过了知天命之年也侧身二级教授之列。当然,积累出来的名声没有暴得的大,这也是通例。比较不大的名声,也不是那么容易编出故事。 《武侠,从牛 A 到牛 C 》那段摘录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仅仅能躲能打,还算不上大师。总要来几句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之类,这是依傍佛家的宗师。或者如 《 内禀与外观 》所附故事新编,两位两百多斤的散打选手,成为玄冥二老,也要会说“ 道法自然 ”。那是依傍道家的宗师。这给当教师的一个启示,甚至一个机会。会做的做,不会做的教。教师往往“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怎么培养出一代宗师?找那些打的赢的人,教他们文化。这就好像,把人培养的既有钱又有文化很难,但找到些有钱人,让他们似乎有文化,就要容易得多。 附录:为什么《九阴真经》能让人练成神功? 很多人说,因为《九阴真经》包含无数神奇招术,内功强大,高深莫测,集天下武功之大成,非世间武功所能匹敌。 贫尼万不赞同! 我觉得,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本来,你还 不牛 B ,只是江湖上牛 O 、 P 、 Q 之 流的人物,突然一天,有幸得到一本《九阴真经》,你翻开一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法克!看球不懂!但是不舍得丢掉,只好揣怀里无比自得,四处得瑟。于是江湖上人人知道你有《九阴真经》,纷纷实行无耻抢夺。 你只好逃跑,跑来跑去,慢慢练成了轻功。开始只是会些贴墙加速、双踩斜跳之类的基本功。后来,逃跑逃足了二万五千里,竟然练成了御风凌空、神行九曲、流星蝴蝶剑等等八大轻功! 但是光逃跑是木有用的,江湖上人人眼红,处处杀机,搞得你风声鹤唳,得了强迫症。开始只是会听声辨位夹苍蝇,久而久之,伏地可知千里之外的动静,变成了多普勒雷达仪。 除此之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你每天都会被迫完成各种十项全能的练习: 被人围剿的时候如何腾空突围,被人暗算了以后如何运功疗伤; 遇到小招数如何接了,遇到中招数如何化了,遇到大招数如何避了; 遇到小球如何一掌震死,遇到猛人如何跪地拜师,遇到美女如何暗暗留情; 月黑风高夜如何千里走单骑; …… 在这漫漫逃亡路上,你学会了折射、扑出、逆转;你经历了红牌、受伤、加时;你挑战了乌龙、罚下、兴奋剂;你的技战术、你的体能、你的临战经验、你的心理素质、你得分以 后耍酷的 POSE ……都有了质的飞跃! 甚至,你还学会了官方发言!你背了很多名人语录。遇到武林集体讨伐的时候,你立刻面无表情,张口就是“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武林大多草莽,谁他妈知道你丫什么意思?众人心头一震,都以为你丫得道了! 于是!你,以前的那个小球,你拥有了熊的力量、豹的速度、鹰的眼睛、狼的耳朵!甚至金庸的文化,古龙的写意,琼瑶的口才! 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涯中,你从牛 O 、 P 、 Q 变成了牛 A 、 B 、 C !一代宗师形象跃然眼前,江湖中人捶胸顿足:“ 这孙子得了《九阴真经》以后练成神功鸟! ”你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九阴真经》的神话继续流传世间…… 摘自:大脸撑在小胸上 ( 李汀 ) :武侠,从牛 A 到牛 C. 重庆出版集团, 2009:73-74 页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权力退场,方有学术
热度 25 yangguoxue 2016-8-31 15:14
记得武大校长刘道玉先生在媒体上放炮说: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黄河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闽江学者、赣江学者、珠江学者,名号有38个之多。 用名山秀水命名学者,改变了实质没有?没有,他们还是原来的学者。 这些年,中国人有钱了,有钱的中国,需要与之相称的教育,尤其需要与之相称的大学和学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按道理来说不能急,但中国的官员不能不急,这关系到他们的政绩。做大高校,靠合并,靠盖大楼,靠扩招,反正几个跟头下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巨无霸的大学,别的不论,从规模上,中国已经上去了。再砸钱,催化,学术的发表量也跟着飙升,尽管学术丑闻不断,但文章的发表量,已经世界第一了。眼下缺的,就是大牌学者了。一个方式是引进,花大钱从国外引进知名学者,不乐意来,就算挂名也给你高额的报酬。这招见效不大,就土法上马,有李嘉诚乐意给钱,于是有了长江学者的名头。人还是那个人,成果也还是那些成果,摇身一变,挂上长江的名头,似乎就成了世界大牌了。这样便宜的好事,值得推广,也必须推广。于是,各地的江河湖海,名川大山,就都挂在了学者的脑袋上。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红 红火火,老爷们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术有多大进步,那是次要问题。 刚看到科学网很多学者在谈人文学科的诸多问题,其实中国人文学界的败坏就是官僚化、官场化的大学带来的。权力不止导致腐败,还会带来无知、任性、盲目、孤立、低效。民国之后社科界再无大师,原因何在?钱学森之问多少年了?无奈的是上面还在装傻。 权力退场,方有学术 作者| 夏耷 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我国近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学术虽然也有不小的进步,却不能与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飞跃相提并论,人文学科即文史哲与国外相比差距可能还在扩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个使有责任感的人文学者感到痛心的事实。究其原因,恶劣的学术环境难辞其咎。这从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可见一斑。《意见》指出:“目前我国支持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厚,仍然存在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段话尽管稍嫌笼统,没有点出问题症结所在,实则已承认因急功近利之风的盛行,我国学术生态严重失衡。这里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人文学术生态失衡有何表现?主要表现有二:一曰业绩评估行政化;二曰学术机构官场化,或大学官场化。 一 这里“业绩评估行政化”的“业绩”并非指教学业绩,而是指研究业绩;“行政化”主要指行政权力膨胀,过多涉入、干预学术管理。在中国高校,量化管理早已是常态,近年来各高校对排名的痴迷更大大强化了这种倾向。对人文学科来说,这十有八九是非理性的量化管理。它有何表现?首先表现在刊物迷信或崇拜上。具体说来,就是用行政权力把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刊物奉为“顶级”、“权威”或“一类”、“二类”等等,学者在其中发文章,不仅被给予以“政治待遇”如创新奖之类荣誉,还伴之以丰厚的金钱奖励;不属于此范围的刊物则不承认其价值。在这种粗暴的管理中,最可能代表学者观点和水准的学术专著,其价值即便还没有被完全否定,已很难得到承认了。对“发展中大学”(排名前十甚至前五之外的都可纳入此列)来说,这种做法可能会起到一些激励作用,但其负作用同样明显,即,进一步加剧本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分化,同时又因把奖励范围之内的刊物抬得过高,给予其过大的权力,为有关机构和人员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再度造成社会不公。姑不论编辑能否人人廉洁自律,即使真能做到了,也因工作性质的缘故而并非总是具有最高水平,总是处在学术最前沿。大搞刊物崇拜,后果必然是放弃高校和研究机构本应该具有的对研究成果价值的最高评判权,而把刊物当作学术水准、学术真理的最终裁定者。这里得表扬北京大学,在目前我国癫狂的学术生境中,它居然没有发疯,仍能看重成果本身而非所发表刊物,对所有“核心”刊物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搞区别对待,尤其不搞金钱奖励。 近年来又有了一个新动向,即,用行政命令把境外的SSCI和AHCI刊物奉为至上,捧为“顶级”中的“顶级”。这是管理部门不做调查研究又急欲政绩的结果。凡是认真做研究并与国际学界保持联系的学者都知道,这种评价方法问题太大 -- 很多SSCI或AHCI文章既平庸,又跟中国现实隔阂太大,根本不应当作标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是,人文学术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非总是中性、客观的,而必然带有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判断,而其问题意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又必然深深打上其所属国家、文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烙印。不分青红皂白,把SSCI和AHCI刊物一概奉为权威,其中有些甚至被捧为权威中的权威,就不啻把人家的问题意识窃为自己的问题意识,把人家的价值判断攘作自家的价值判断了,其荒唐可笑,不言而喻。可是很多大学包括最著名大学在内,偏偏就这么做了。最诡异的是,我国人文学者到国外,发现国外大学同仁们并不看重这些东西;问及是否把SSCI或AHCI当作最高的或者重要的评价标准,他们十有八九会一脸茫然,不知你在说什么,更不知该如何回答。即便港大这种亚洲大学翘楚,也并没有规定SSCI或AHCI刊物非得视为“顶级刊物”不可。问题是:为何如此怪诞的事竟然发生了?很明显,是由于管理部门权力太大,追求政绩太过心切,却又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自律,因而得以滥用权力,搞学术“大跃进”。结果是学科尊严扫地,学科规律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但量化管理的最突出表现还不在刊物迷信,而在项目至上。何为“项目至上”?用行政权力把人文学项目视作学术评估的一个关键要素,即项目至上。比如,没有一个国家项目或至少一个省部级项目,你学问再好,也不给评教授、副教授,更不给当博导。对于大多数理工医农学科来说,项目是重要的,对某些社会科学学科而言,项目也是必要的,可是人文学科大不一样,在已有的图书资料条件下(各单位图书馆、省市乃至国家图书馆,以及网上资源),只要有一部电脑、几本书,就可以做研究,根本不需要项目。人人心知肚明,没有项目,人文学不仅可以搞,甚至可以搞得更好,因为不用绞尽脑汁编故事填表以争取一笔并非必要的经费,也无需费尽心血编故事填表以便通过“考核”,顺利“结项”,而可以一心一意搞研究。就其本质而言,项目就是一笔钱。没有这笔钱,人文学者照样能著书立说,这是人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考虑到申报项目费时费力费勾兑,而项目又根本不能与真实学术水平划等号,人文学科的业绩评估实在应该对项目减分,而非加分。问题是,比之学术专著或者论文,项目有级别之高低、经费之多少,很容易被量化,如某单位一年共获多少国家项目,多少项省部级项目,所获项目共值多少万人民币,而管理者又急欲建功立业,所以总被拿来说事炒作。久而久之,中一个国家项目,竟有科举及第、范进中举般的荣耀,其所获关注和奖赏竟可能大大高于在顶级刊物上发文章。还有比这更荒唐的? 如果说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还有一定的公正性可言,用行政权力炒作起来、动辄几十上百万元的“重大项目”,则大不相同。姑不论重大项目必然是集团作战,违背人文学科的个体主义性质或规律(古今中外人文学成果无不是个人成果;稍稍浏览一下国外学者网页,就会发现,那里的人文学者并不做项目,并不展示项目,只注明研究方向及成果),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公开或半公开的单位公关或“跑部”行为,同样极不正当。这给予项目下达方即有关部门和个人极大的权力。权力导致腐败,本不该有的权力必导致本不该有的腐败。要知道其中腐败究竟多么严重,得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单位公关真的是为了一些学问大、威望高的学者,倒也情有可原,但事实远非如此。据研究,“近三年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成功申报者中,80%以上是书记、校长或院长”。 这里不可能没有权力交换。我国高校一个司空见惯的情形是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打压学术,故而通常有官衔的“学者”才能申报重大项目。他们心思原本不在学术,更因整天忙于政务,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真正搞研究,于是便凭手中权力来当老板“做”项目,让一大帮缺乏资质者为其打工,“成果”质量如何不难想见。他们不仅藉手中权力拿到项目,“做”完项目,还借手中的权力,愣是把只是一笔钱的东西忽悠成一个重大学术成就,然后再藉此获得更大的权力。这还不是腐败,什么是?如今,权力和项目都已是硬通货,可以互换。权力即项目,项目即权力。权力如此膨胀,哪还有公正可言?这种做法体制性地制造不公,虚耗公帑,摧残学术,于学术环境有百害而无一益,长此以往,必将彻底毁灭人文学术。是时候废除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了。 二 学术生态失衡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学术机构官场化,主要是大学官场化。这当然与权力寻租、贪腐猖獗的外部大环境有密切关联,但行政管理者怎么说也脱不了干系,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推手。何为“大学官场化”?简单说来,就是权力干预学术,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就是大学不按大学的规律来办,而按官场的逻辑来办。在官场化的“大学”中,依靠一点“学问”而混上教授者一旦做了领导,其“学问”立即自动成为第一,在成果排名、分房子、拿大奖、成果署名、出国考察、开会排坐次、学会当会长等方方面面,无不排在有学问而无头衔者之前。捞取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有官衔者也大占便宜。 在这种生境中,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学问,最后发现多年来白辛苦了 -- 除了少数真心向学者承认你的学问和成就,你就只剩下一个可被调侃的教授空衔,从上到下真没有人把你当回事。就算你已经是教授,而且学问大,声望高,资历老,甚至再加年岁大,可在分配办公室一类事情上,你绝对只能排在没什么学问却有官衔的年轻人之后。因为人家是正式任命的院长、副院长。你也绝对不可能像有官衔者跑项目、跑重点(所谓“路部钱进”)、坐主席台,动辄“作指示”、“指导工作”、“发表讲话”那么风光。甚至向本科生介绍某老师是某方面的著名教授,他们肯定面无表情,可一听说某人是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眼中立马放出艳羡的光芒。大学中政治多么荣光!权力多么牛气! 如此这般,怎可能不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以往,会办出何种“大学”?你难免会心生疑窦:当今中国还有没有大学?如果真有什么“大学”,那也很可能是伪大学、以假作真的大学的大学。如此“大学”,会导致什么样的大学文化?不难想象,会养出一种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根本无缘的大学文化,一种毫无学术自主性、学者独立性,故而奴性十足的大学文化,一种对权力作揖磕头、不愿创新也不能创新的大学文化,而学术之所以不能自主独立,之所以奴性十足、崇拜权力、缺乏创新,根本原因又在于官场权力压倒了学术权力,官场逻辑僭越了学术逻辑。在这种大学文化中,有官职者垄断了关键性的符号资源和大量的物质资源,其结果不是伪学术高高在上,藉权力作威作福,真学术却被剥夺了尊严,还能是什么?除中国外,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会盛行这样的官场文化? 大学不按大学逻辑而按官场逻辑来办,必然产生这样的导向作用:学而不优则仕。大学不按大学逻辑来办,结果必然是大学官僚化、衙门化。如果一所“大学”动辄十几个校级干部、如果只一个系、仅十来个教师的“学院”便设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再加正副书记,如果仅仅一个学科分枝的“学会”会长、副会长竟多达近二十名,还有多大比例的教师会真心真意、全副生命地从事学术研究?更有多大比例本可能以学术为志业的年青人不心中官欲涌动,眼巴巴望官、媚官、跑官、争官,一进校便立下雄心壮志,不做学问只要做官的?大学不按大学的规律来办,而按官场的逻辑来办,必然产生这样的导向作用:学院或院级单位数量泡沫般增长,一般大学院级单位动辄二十好几个,个别大学更是高达六十几个;校级干部本已多达十几人,院级干部之多更如过江之鲫,院长副院长、书记副书记头衔满天飞,想躲都躲不了。相比之下,国外大学包括哈佛、耶鲁、东京大学等名校在内,一般只有十来个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干脆不设学院,几百个系科直属大学。 说实在话,当今中国大学除了校长或书记真正有实权外,其他如副校长副书记、院长副院长、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等并无太多实权。总体看,教师晋升职称主要看学术成果,而非领导的个人意愿;新人要进入教师队伍,也主要看学术实力。既然如此,为何有如此多的大学中人望官、媚官、跑官、争官?这难道不是因为主导中国大学的,不是学术而是权力,即便那只是一种符号性权力?很明显,大学官场化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腐败,甚至是一种灰色犯罪。在国民收入仍然低于或勉强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且依然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国情下,官场化的“大学”很大程度在假学术之名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如此这般所造成的危害,比通常所谓学术造假、剽窃或抄袭不知要大多少倍!最可痛的是,很多大学人不以为怪,反以为常。举目望去,本将学有所成的读书胚子十有八九已是官迷;放眼中华,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已是凤毛麟角,成为受排挤、受压制的异类。 三 学术生态恶劣的病原固然在于业绩评估行政化、学术机构官场化,但这些病症(全世界大学管理都会数目字化,但没有一所大学达到了中国大学这种荒唐程度)的病因在哪?以上讨论已多少回答了问题。病因就是权力至上,权力干预学术,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稍稍关注一下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学术管理,便不难发现,人家奉行的是无为而治的哲学,管理部门的权力隐隐然若有若无,或表现为服务的权力、低调的权力。而我国有一个自上而下、权力极大的严密管制体系(中宣部、省市校各级宣传部、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局和高校科研处等,以及各级人文社科基金会),而且在位者毫不迟疑地高调运用权力,很多情况下滥用权力,并不考虑这么做会给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带来何种危害。 公平地讲,这个金字塔式的严密体系并非全无功劳,在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暂不论应试教育的是是非非)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权力极大且高调使用权力的管理部门的存在,对大学发展、学术进步意味着什么?这无需论证。人所皆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学发展、学术进步的灵魂。没有起码的自主地位和起码的独立精神,学术便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难道几十年来中国大学和学术就没有发展了?当然有。我国大学不仅有发展,甚至可以说有较大的发展,这跟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联动关系。可是很难说,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学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进步。果真如此,各高校管理者就不会把SSCI和AHCI奉为神明,鼓励中国学者把发达国家的问题意识窃为己有,把西方人日本人的价值判断攘作自家的价值判断了。事实上,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行政权力凌驾学术之上,干预学术,僭越学术(深圳大学近年来有进步,教授委员会初具规模,正向教授治校迈进)。 权力干预、僭越学术当然也表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科、学位点、学术奖的设置管理上。在既有的国情下,教育经费的划拨、重要的人事任免、对课程设置的“指导”等等,大体上都属于正常的学术管理。但是,如果教育部之类的部门利用行政权力把学科人为地划分成多个级别,导致很多大学按“一级学科”来设置学院,什么“文化新闻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凭空生出大量本不该有的官位,同时固化学科壁垒,形成与项目、政府奖、“重点学科”等评审挂钩的学科利益集团和利益链(发达国家大学根本不这么做,只设包含多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文学院、人文学院或文理学院;这符合文史哲不分家的学科规律,也明显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繁荣,更不会产生权力寻租弊端;对此荒谬做法,目前似乎仅北大有一定程度的抵制),学术如何进步?如果有关部门垄断博士学位点的设置权却又疏于管理,使不少大学博士点徒有其名,而被剥夺学位授予权但实力大大超过已有博点平均水平的单位却资源闲置,学术如何进步?如果管理部门不仅设政府学术奖,而且以强行规定最高政府奖为最高学术奖,而民间组织颁发的学术奖则被贬到无足轻重的位置,学术如何进步?不仅如此,在学术奖的具体运作上,权力的介入也太明显。有论者说:“在评奖评优上,权力的主导性也显露无遗。笔者曾统计过省里和市里的一些社科评奖结果。发现,一等奖中,获奖者几乎清一色的是各个院校的领导;二等奖中,大部分也是有点行政职务的;青年教师,即便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也很难问鼎一等奖。而在学校的评奖评优中,权力的主导性就更赤裸裸了。” 这不是滥用权力,是什么?不是权力压制学术,是什么?为什么不反思,诺贝尔奖和其他国际知名学术奖,到底是由何人或机构本着何种精神所办?其中是否有行政权力的涉入?其所依靠的是学术标准,还是权力? 不用说,管理是应该的、必要的,但管理不应扭曲为管制。管制的心态必须让位于服务的热情。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权力泛滥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行政权力对我国学术的僭越之多、之大、之细,触目惊心、罄竹难书。怎么办?权力退场。怎么退?去行政化,去官场化。行政化怎么去?对人文学科来说,废除学科分级制;淡化各级政府奖;废除学科点设置权高高在上、层层审批,把权力下放到学术共同体和学术机构;废除重大项目制,逐步减少一般项目数量和金额,不再以项目为学术评估之关键要素;向北大学习,只看成果本身质量而非刊物;不再把SSCI和AHCI捧为权威。要下大力气研究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要不惜成本,优化、强化代表性论著由业内专家评审的已有做法,大大扩展其应用范围,以取代基于项目、刊物分级,以及各级政府奖等的量化评估。官场化怎么去?对文理商法工医农等所有学科来说,要像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那样,行政职务民主选举、轮流担任。这种改革若能推行,必将淡化大学中盛行的官本位心态。不妨首先在院系两级进行,党政职位一年一换或两年一换。最近,北大英语系教师纷纷推掉院长副院长职务,说明部分高校去官场化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已把建设创新型一流大学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但在权进学退的现状得到根本扭转之前,建一流大学无疑是个笑话。当务之急,是权退学进,是去行政化、去官场化。无此前提,一切免谈。权力退场,方有学术。该行动起来了。
3219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学界建议提高科研投入促进创新
redtree 2014-9-23 12:23
“恢复预算:实现梦想的基石” 美国学界建议提高科研投入促进创新 作者:段歆涔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3 6:59:05 图片来源:ROBERT SCOBLE 美国为科研领域游说的人究竟会为科研事业付出多大的心血?增加科研预算减少阻碍创新的壁垒是否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保证?原先对科研领域持冷淡态度的人能否在游说者的活动下转变态度? 由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牵头,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领导者成立了一个座谈小组撰写报告,9月16日,两位著名的科学政策决策者Neal Lane和Norm Augustine在华盛顿提交了这份报告。报告总计152页,警醒决策者迫在眉睫的危机并给出解决方案。 在文章中,以上两点核心思想由一个醒目的标题体现:“恢复科研预算——保障美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报告指出,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科研创新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增加基础研究预算并改革美国当前的创新体系。 为了增加文章说服力,学术界聘请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前负责人、前总统克林顿的科学顾问Lane以及军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前总裁Augustine加入到座谈小组中。不过,座谈小组成员心里都很清楚接下来的战斗仍然非常艰巨。 小组成员、工程师、密歇根大学荣誉校长James Duderstadt说:“有些时候我感到力不从心。”他曾于2012年供职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委员会,致力于增强美国令其他国家无比嫉妒的研究型大学系统。Duderstadt说:“不可否认,以前确实有很多研究非常类似,但我认为应当将这些研究整合在一起争取获得更大成果。” 现在,科学领域的游说者认为科学事业又进入了一个衰退周期。2005年,Augustine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小组的负责人,他曾于当时撰写报告要求美国政府提高科研预算。本次发布的报告极力游说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该法案于2007年提出,要求政府将拨给基础物理科研领域的资金加倍。《美国竞争法》法案确实为一些研究机构增加了不少预算,但是它从来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并且在2010年更新一次之后已于去年过期。 在本轮总计323亿美元的政府基础科研预算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得了一半。国会此前用了5年时间将拨给NIH的预算加倍。但在那之后,NIH的预算陷入了停滞,除了2009年至2010年度有所增加,因为政府当时为了扭转2008年财政危机的影响而加大了各项投入,用以刺激经济。 这种过山车式的待遇对科研领域造成了危害,专家和学者们的不满导致了本次研究报告的诞生。莱斯大学物理学家Lane说:“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游说方式,我们不会成功。人们一直在反复地向决策者诉说同一件事情,但是这并不能说服他们。” 尤其是,新报告呼吁政府拨给基础研究的资金从现在的323亿美元,在2032年之前增加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当前,科研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连续20多年维持在0.19%不变,即便在NIH的预算加倍的情况下也只是小幅增加到了0.22%。Lane本人也承认目标有点远大,但他强调这是必须的,因为科学和工程对保持经济增长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游说能够成功,座谈小组成功游说一些立法者也加入进来。参议院商业和科学委员会负责人——参议员Jay Rockefeller已经提出一项草案,要求延长《美国竞争法》的有效时间,包括稳步增加基础科研领域的资金、设立国家科学和工程政策、改变现有的大学科研商业化现状、帮助理工科学生在非科研领域就职、放松对大学科研的各种限制,研究者认为这些限制代价高昂,使科研工作背负了沉重负担并阻碍了创新。Rockefeller的这份法案赢得了美国专家和学者的一致掌声。 近日,Rockefeller写了一份专栏,题目是:“国会必须恢复《美国竞争法》的7大理由。”在文章中他提到,自己提交的S. 2757法案是以原来的成功法案为鉴,能够确保美国的竞争力,确保研究机构不断涌现出具有创造力的成果,最终帮助美国走向成功。 但Rockefeller今年底就将卸任,而他的同事基本不可能支持他的法案。此外,如果学者们的预期是正确的,共和党人将在明年执掌参议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共和党的参议员认可Rockefeller的法案。 另一个让专家和学者感到担忧的现实是,Rockefeller的竞争对手、众议院议员Lamar Smith提出了一个针锋相对的H.R. 4186法案,如果该法案成为现实将是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噩梦。Smith在法案中提出改变NSF的同行评审规则,并降低NSF的预算。 Lane立场鲜明地反对H.R. 4186草案。他在报告中明确写道,希望白宫和国会重新明确一项原则,即只有将同行评审的权力交到有竞争力的专家手中才能确保得出杰出的成果。Lane还断言,科研奖励的授予权应当在联邦机构手中。 作为一名在政界历经风雨的“老兵”,Lane明白当前的现状对科研非常不利,很难说服立法者为何要在全面紧缩开支的大背景下还要额外提高科研预算。此外,公众对科研也是漠不关心。 Lane说:“我们一直努力让候选者讨论科研领域的话题,但是没有人这样做。这些候选人之所以不怎么讨论科研领域的话题是因为选民对此漠不关心,讨论该话题不会给自己加分。” 学院官方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一系列会议用以声援Lane的报告,第一步就是改变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态度。Lane说:“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让人们把一些关注的目光投给科研事业 。”(段歆涔) 《中国科学报》 (2014-09-23 第3版 国际)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界反腐:院士-研商-媒体
热度 1 cgh 2014-8-22 15:27
学界反腐:院士-研商-媒体 《财经》记者经过多方证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在7月初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因其涉嫌将承担的一个转基因项目的经费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涉及资金达千万元。( 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40821/3667891.shtml ) 很不简单,媒体记者也是要吃饭的,也是很有头脑的,也是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这次是《财经》,这次是反腐,这次是院士,这次是转基因,这次是学界。太多的重量级关键词,似乎给人很高的期待。 反腐是现今流行词,媒体在潮流中谋碗饭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方面,他们还有努力的空间,可做的方向还很多。比如说,有多少学界霸主是股东、是顾问、是委员?有多少学界霸主是从纳税人汇集的科研经费中发展积极的产业的?恐怕不是天天撰文的记者们有能力开发的领域! 院士多了去,有商业背景的院士也是一大把。李宁教授被枪了。当然,总有一个是排第一。呵呵,媒体想从商业角度扒倒院士群体,恐怕动机太明显了一点,目标太宏伟了一点。 转基因是不是无孔不入?刚发现,原来牛奶那玩意也玩转基因。原来还纠结,自己为什么就乳糖不耐受,没福气享受高档的早餐。看来只能吃转基因植物了。可是,前段时间吹上风口的转基因水稻院士张启发,怎么就没有被媒体开发呢?他不更加是商业背景强悍么?我看,媒体人还是有时候图森破! 顺便记录一下八卦新发现,原来美国人特能折腾,搞出来个转基因,然后另一帮人有搞出来个NON-GMO,还煞有其事的在食品包装上搞有机认证、NON-GMO认证。转基因斗士――孟三都同志当然不干了,在美国各州推动立法,禁止那些NON-GMO标签。( http:// www. nongmo project.org ) 当然,我们真心希望媒体搞转基因院士不会耽误转基因事业发展,以至于误国。希望是良心作品!
个人分类: 杂谈|1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热度 1 liwei999 2011-6-24 18:16
这是从镜子的话想到的。 Re: 对乘客而言,瞬间跑多少速度无关紧要。要的是平均速度。 Quote  mirror 因为距离是不变的,花多少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是个关心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信息抽取/搜索这个行当里,学界与业界对于覆盖面(recall)的定义完全不同。学界的定义是以一个信息的出现次数 (mention level) 做分母,测量系统抓住了多少。业界从用户使用信息的需求出发,分母是不同信息的个数(concept level)。一个学界标准覆盖面很差的系统,可以是业界覆盖面很好的优秀系统。如果一个信息以10种不同说法被媒体各重复了100次,总计1000次 mentions,一个系统只要抓住其中一个说法的一次mention,就这个信息而言,对于用户来说,就是100%,而按照学界覆盖面定义则只有 1/1000,几乎是零 。显然,对于业界,覆盖面的提升不仅是加强系统本身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增加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数据量增加了,信息冗余度必然增加,抓住耗子就容易了。 以上是把情形推向极端来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界测量系统的指标是脱离实际的,其目的是鼓励“学问”向纵深发展,不为眼前的软硬件条件所羁绊。学界竞争出来的系统可以是不计成本的。业界则不同,深度与广度同等重要,深度广度的综合平衡,以邓小平同志的猫论为准绳: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相关博文: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离开图书馆,离开图书馆学界
skymoon619 2010-12-18 00:35
在图书馆工作一年多,留下了很多永恒的记忆,这里是我工作、学习、科研的地方,那个宽敞的办公室成了我深深依恋的地方,从一群友善的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皆是我师,年轻人更是朋友般的存在,非常感谢他们给我的鼓励和支持 但是生活已经发生变化,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图书馆工作的短暂时光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回忆,挥一挥手,带走无限的思念 希望深科图能够更好得善待和包容志于图书馆事业的年轻人,他们是深科图的未来
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界如商界
yanghualei 2010-11-29 09:10
自己做交叉学科的,具体点是社会物理学,好多人经常问,两个学科有联系?一个学科对另一个学科有用?能解决具体问题?那不是牵强附会吗,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和继续生存?能养活自己和家人?面对一大堆质疑和批评,说实话自己就喜欢别人批评我,并且越多越好,不是人品道德上,专指学问上, 越批评说明争议越大,并且研究和认同这方面的越少,同时意味着这方面的研究是稀缺的。 既然他们这样用有没有用来衡量兴趣和他们认为所谓的不是知识,那我就用一个功利的思想来回答他们,那就是商机,一个优秀企业家都知道机遇的重要性,即使我们本身也明了那些偶然性和机会是多么重要,大家比我更清楚,商场上一个商机一旦错过则就不错过对于企业家一个优秀的成长的机会,并且每个商机都是易于流逝的, 也并不是每个商机都是完全确定是商机时企业家才去做,等都完全确定是的时候,企业家也获得不到太多的收益 ,这也是我们中间那么多小企业家,因为他都是在商机完全确定是商机时才去做的,他缺乏优秀企业家的最基本精神,直觉冒险和果敢的行动,即使发现商机后也是徘徊和观望,故无论什么时候大众对于商机永远是滞后的。 学界如商界,优秀的学者在学问上总是喜欢冒险和探疑的,对灵感和直觉的偶然机遇是敏感的,总不是等到确定有联系的时候,确定其有用的时候,确定其有完备的逻辑基础,确定其完全正确的时候,在下手,真等到确定是商机的时候,学者在下手,岂不是晚矣!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5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别让年轻的学人失去信心
xuecw 2010-6-29 22:45
施建军:著名教授抢当处长,非常让人痛心 应还原学术的主体性,打破传统的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98.shtm 温家宝总理言勉励,要做事不谋当官。 一些校领导也这样告诫教师。 那么反过来问,不当官能否做事? 行政职务、职称评审优先权、学术资源都集中到当官的头上,普通教师看不到做事的希望。 尤其是这种现象对于学术界的后来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交谈中,一些人说着说着,就对学界表示失望。最终把它归咎到中国的制度问题,归咎到国人缺乏信仰及其引导下的道德。 如果许多人对未来没有信心,这就值得令人担忧。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2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学界“白毛女”能嫁“黄世仁”吗?
yangwenzhi 2009-10-15 22:15
近来, 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 的观点在年轻人(特别是90后)中流行。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90后女大学生提出,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这引起网上的热议,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新生代对权钱的膜拜,而对道德、伦理、自尊、人格的缺失和漠视,这是后现代境况下对特定历史时期下价值观的一种颠覆表现。 且慢,我们先不能去妄加评论90后,我们做的怎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界,我们一些 白毛女早就嫁给了黄世仁 ,他们早就向权力、金钱投了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学术水准渐渐丧失。这些人可比现代的90后前位多了,对权钱的膜拜有过之而不及。不是吗? 我们一些学者过分追求功利。在功利主义背景下,极少人会在为学术而学术。极端功利的学术价值观,导致学人有心摘果,无心种树。过分注重知识的功利性,把做学术当作敲门砖、混饭吃,作为争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出现如读书为考试、升学,研究为评职称、报奖、升官、发财等社会逻辑。 这种为致用而治学的风气发展到极致,自然就形成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学术状态,自然也就无学术可言,学人就会丧失学术良心。本应是衡量学术职业和学术水平的标识的学术头衔,就会异化为不以学术水平为依据,而以个人待遇、利益分配为取向,任意分配分配的学术符号和社会时尚;本应是解惑授业的学校,异化为利益争夺的场所,出现大学合并、升格成风,以及研究生为包身工,导师成老板,研究生教育如同牧童放羊的现象;被视为学术尊严标志的学位,沦为可供交换的商品,位还在,学却没有了。 我们的学界笼罩着官本位。 官本位使素来以崇尚精神自由、主张人格独立的学术圣地,变成等级森严的官场和追逐名利的市场,致使一些知识精英在权势面前丧失自我、丧失独立、丧失尊严、随波逐流,成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者与屈从者。 官本位会使一些学术单位的课题分配完全按职务高低进行,导致科研人员热衷于竞争行政职务,通过权力的获得来实现对学术资源掌控和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官本位导致在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官本位使一些学术机构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官僚化,学术机构俨然成为行政机构,造成官衔大于学衔,学术声望附属官位,人人都争相当官的怪现象。官本位造就下的官员或学官,会在学术和权术的互不认可的怪圈中,变为成功人士,使那些学术尖子必然要当官。在这样一个学术隶属于权术的社会里,如果无权无势,只埋头做学问,可能会一事无成。 白毛女嫁给了黄世仁 ,难怪我国学界就很难有人腾出精力去领诺贝尔奖了......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3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力电子学界的大牛WHO IS WHO
热度 1 jiyipeng 2009-10-6 18:28
http://www.kmitl.ac.th/emc/vuttipon/who%27s%20who%20in%20PE.htm 点击此链接
个人分类: 电力电子|5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官场与学界:误会的“猫”和“狗”
yangwenzhi 2009-3-16 11:15
?  2005年8月下旬,周光召院士在与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针对我国一些科技工作者热衷于做学问又想做官时,就提出: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一些有领导能力的科技人员可以去做官,但做官的前提是必须为科技工作者好好服务,既然做官就不要搞科研,想搞科研就不要去做官。 最近,我注意到美国学术界将学者誉为猫,意指学者秉承灵性、高傲、独立。相应地有学者将官员誉为狗,意指官员秉承服从、忠诚、依恋。 大自然中,猫和狗是仇家,见面必掐。阿猫、阿狗们之所以为敌,是因为语境方面出了问题,彼此都按照自己的语境习惯去理解别人的语言(行为)含义。比较明显的是:摇尾摆臀是狗族向伙伴示好的表示,而这一套身体语言在猫儿们那里却是挑衅的意思;反之,猫儿们在情绪放松表示友好时,喉咙里就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在狗听来就是想打架。结果,阿猫阿狗本来都是好意,却是猴子吃麻花满拧。但从小生活在一起的猫、狗发生这样对立的程度轻一些,原因是彼此熟悉对方的部分行为语言含义。但猫和狗之间,恐怕永远难以真正熟悉对方语言,彼此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否则,猫就不是猫了,狗也就不是狗了。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界寻求统治和选票,将追求统一。而学界寻求创新和求真,将追求不同。两者的价值观不同、规则不同,语境不同。在官场,按照科层制规则,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事事对上级表忠,不能说与上司不同观点的话,不能表现出与上级规定不同的行为,这是官场的规范动作(摇尾摆臀)。在学界,按照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没有权威,不必阿姨奉承,只要有科学依据,必须表达与其他学者不同的观点,这是学界的规范动作(呼噜呼噜)。 官员与学者在一起也会误会。官员常常难以融入学界,我们常常见到:官员出席学界的活动,不是念稿(八股稿),就是老生常谈(报刊新闻式),很不被学者看好和赢得真心的掌声,经常搞得学者没了兴趣(而这一套在官场再平常不过)。学者也常常难以融入官场,我们常常见到:学者往往面对官员经常提出不同看法,甚至直接提出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不去顾及官员的感受(而这一套在学界再平常不过),但经常引起官员的脸红或不悦。 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学者都试图变成官员(听好话、说官话),一些官员试图变成学者(谋学位或学术头衔、显学问、讲新词、长篇大论、讲话超时)。官员与学者没有一个相对分家,学者没有一定独立性,这样下去,我们学术界(官场也一样)的境况、学风、学术生态就不言而喻。 学者做好学者的事,官员做好官员的事。希望我们的社会不要在出现类是学者型的官员、官员型的学者的不知是赞扬、还是讽刺的称谓。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5784 次阅读|5 个评论
建立学界再论-任鸿隽
热度 1 hongfei 2007-11-14 11:51
建立学界再论 任鸿隽 《留美学生季报》民国三年秋季第三号(1914年9月) (注:2002年读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的《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觉得开篇的《建立学界论》和《建立学界再论》振聋发聩。但一直在网上搜寻不到这两篇文章的全文,无奈之下之好请内人照章逐字录入,以求传播。本文著作权在2011年结束前属任鸿隽先生,特此说明。2007.11.14) 余曩者作建立学界论。撮其要素。一在国内久安无事。二在国人好学心诚。而欲其学术传播流衍。普及无碍。尤在学者具有传达学术思想之能力。其前二事。就其待于外者言之也。其第三事。就其学之已成而推广者言之也。然而今日为学。当以何方法乎。此亦言建立学界者所不可不研究之问题也。 今欲言建立学界。当先定其学之为何物。所谓学者。谓旧学乎。抑新学乎。易言之。今将仍钻研故纸。寻章摘句。守先哲之陈言以为学乎。抑将依今世科学之法律。阐天地自然之奥。探迹索隐。游心事物之间以为学乎。此问题最易解答。盖学者。一以求真。一以致用。吾国隆古之学。致用既有所不周。求真复茫昧而未有见。以人类为具理性之动物。固当旁搜远讨。发未见之真理。致斯世于光明。而不当以古人所至。为之作注释自足。故今日为学。当取科学的态度。实吾人理性中所有事。非震惊于他人成效。昧然学步已也。 由上所言。吾所谓学界者。当为格物致知。科学的学界。而非冥心空想。哲学的学界。夫学之为类广矣。玄言抽象。不得谓非学。且滞心小物。聪明或有时而窒。欲纲举领挈。观其会通。非玄言抽象不为功。虽然。实质之学。譬如辟路于草莽而登高山。步步而增之。方方以进之。至其登峰造极。亦有豁然开朗之一日。玄想之学。譬犹乘轻气之球。游于天空。有时亦能达其所望。而与以清明之观。然迷离徜恍者十八九也。且夫乘轻气球者。浮于天空。能左右进退。不至迷离失所者何也。以其天空之方向。与地下之山川形势。前知于心。足以为之导也。远西迩来哲学玄理之进步。又何尝不恃科学这前驱。不由科学的方法以求真理。譬如乘轻气球游于天空。惛然不知方向之所在。其不堕于五里雾中者几希。然则吾今日言学界而稍稍侧重于科学。非过虑矣。 虽然。吾知论者必有说曰。是无难。他国有物理学。吾学焉。归而重力声光电磁之试验可复按也。他国有化学。吾学焉。归而元素之分析。物质之化合。可复制也。他国有物植矿物之学。吾学焉。归而吾国自然之产。可名者吾得名之。可分类者吾得分之也。如是得不谓之科学已具乎。曰不然。科学之道。可学而不可学。其可学者。已成之绩。而不可学者。未阐之蕴。且物物而学之。于他人之学。必不能尽。尽之。犹终身为人奴隶。安能独立发达。成所谓完全学界耶。是故吾人今日之从事科学者。当不特学其学。而学其为学之术。术得而学在是矣。 然则其为学之术奈何。曰归纳的论理法是已。曩者哈佛大学校长爱里俄(C.W.Eliot)博士尝觇国于东方矣。归而著书告其国人曰。“关于教育之事。吾西方有一物焉。足为东方人金针宝筏者。则归纳的论理法是已。东方学者。驰骛空想。渊思冥想。其哲理宗教。纯出于先民之传授。而未尝以归纳的方法实验之以求其真也。吾人欲救东方人为学之病。使其有独立不羁。发明真理之能力。唯有教以自然科学。以归纳的真理。实验的方法。简炼其官能。使得正确之智识于平昔所观察者而已。”谅哉言乎。非善觇国者不能为也。 欧洲科学之成立。原于归纳的论理法。此非爱里俄一人之私言。凡少习欧洲历史者。未有疑其言者也。今夫回溯欧洲科学之祖者。不以为加里雷倭。不以为牛顿。而以弗兰斯氏培根(Francis Bacon)当之。培根者、首倡为以归纳的方法研究自然事物者也。虽其人于科学上未有重要发明。而其建立归纳的论理法以为研究事物必由之术。则为科学发生之种子。此其功在万世而不可没也。归纳的论理法为何。即凡研究一事。首重实验。而不倚赖心中悬揣。易言之。即叩自然事物。以待自然事物之答解。而不以已意为之设解是也。其为法之特异。可以一故事明之。方培高足弟子得卫(Sir Humphry Davy)之研究水质也。当时用阿尔达电池(Voltaic battery)以分析水。于所得水素养之外。其阴极常呈酸性而阳极得苛性。当时法国学者。已倡水中唯含轻养两元素之说。而以为其酸性与苛性。为外来之不纯物。得氏以为非得实验上之证明。其说不足信也。乃归而试验之。以动试物薄膜。连结两玻璃管。盛水。而置电极于两管中。迨试验毕。其得酸性与苛性如故也。于是彼知此酸性之物。半来于动物薄膜也。于是易动物薄膜以洗洁之棉花。此时所得乾为少量之硝酸。而苛性物如故也。于是彼知此酸性之物。半垭自于动物薄膜。而疑此艺术性物之来自玻璃也。(因制玻璃尝用苛性物)彼于量代玻璃管以玛瑙杯。而试验之。而酸与苛性之发见如故也。彼乃代玛瑙杯以金制小圆杯。而试验之。而酸与苛性之发见复如故也。至此常人将决定此酸与苛性为水中所有之质矣。而得氏不尔也。乃转而注意于所用之水。彼前用为试验之水。蒸溜水也。而疑蒸溜之时。泉水这不净者或得混入也。于是蒸发所用水而得其滓物。加于试验海洋污染中。而发见其酸性与苛性之增加与为比例也。于此若可决定此酸苛性之物为水中之不洁者矣。而得氏不尔也。彼于是复蒸溜其所用之蒸溜水。三四反复。至蒸发干无滓而止。乃用此水与金杯以为试验。而所得酸与苛性之物复如故也。至此人又将失望而止矣。而得氏不尔也。彼于此时试验所得苛性之物。知此苛性物为发挥质之安姆尼亚。而非固定质之 ? 达等。异于前者所得。于是彼知此 ? 达等之苛性物。来于玻璃与玛瑙。而发挥性之苛性物与硝酸。必来自空气中无疑。以此时与彼为缘舍空气与水外无物也。彼于是置试验之水于抽气筒中。尽排其空气而试验之。而酸与苛之微迹仍在也。彼知抽气筒之力不能尽排出其筒内空气也。于是出空气于筒。以轻气换之。而又排出。而又换之。至筒中绝无空气痕迹而止。乃通电流。分水质。而酸与苛性乃不复见于两极。至此而水中含轻养二元素之说乃定。而得氏之喜慰。亦不言可知矣。 上所引例。特科学研究之一。水之分析。又非甚烦杂之业。而所经之程序有如是。非其程序之足尚。其不敢轻于自信。而必待于实际上之证明。不惮反复推阐以求一当其求真之精神。乃足尚也。吾国挽近言训诂之学者。如顾亭林戴原王念孙章太炎之俦。尚左证。重参谂。其为学方法。盖少少与归纳相类。惜其所从事者不出文字言语之间。而未尝以是施之自然界现象。至关天然事物之理。(如论阴阳雷电等事其例甚多不遑枚举)则老师宿儒。开口辄多可笑者。夫学问之道。固随世运为转移。以今日真理开发。物无隐情。而例数十百年前之思想言论。其为可笑固宜。虽然。学者求知识之圆满而已。吾国二千年来所谓学者。独有文字而已。而文字之运。又递降浸衰。每下愈况。一二有力者。欲挽之以复于古。而卒不可得。从而为之说曰。古之时文与道合。今之时文与道分。而于所谓道者。又冥心潜索。千年而未有获也。则宜其文之愈趋愈下也。实则周秦之世。其人学问知识。皆较后人为胜。故其文章亦灿可观。近人言之无故。持之无理。其文章足以传人名记景物而已。精之者可以为艺人。而不可以为学者。近世中国舍文人外无所谓学者也。此吾所以谓今日中国无学界也。是故欲立学界。在进文人知识。欲进知识。在明科学。明科学。在得所以为学之术。为学之术。在由归纳的论理法入手。不以寻章摘句玩索故纸为已足。而必进探自然之奥。不以独坐冥思为求真之极轨。而必取证于事物之实验。知识之进也。庸有冀乎。此吾所以以科学的方法。为今日为学之第一要素也。 读者或疑吾上篇言学者当注重国文。而此言注重科学。为自相矛盾乎。吾上既言之矣。欲具传达学问思想之能。不可不通本国文学。文学者、如大匠之有刀锯准绳。可以为斫木垛石建筑室家之用。而非所以建筑之物也。建筑之物。是在求真与致用之学。而是二者非由科学之方法末由得也。笃学之士。将尽瘁于学尽之一科之能。自以为足乎。抑将阐明求学之方法。陈大道于国人之前。令得率由不越。以达此真美之域乎。其为效之大小。则必有办矣。余愿国人之留意焉。作建立学界再论。 (2007年11月 王丹红 录入 王鸿飞校)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92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建立学界论-任鸿隽
热度 1 hongfei 2007-11-14 11:44
建立学界论 任鸿隽 《留美学生季报》民国三年夏季第二号 1914年6月 (注:2002年读樊洪业、张久春选编的《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觉得开篇的《建立学界论》和《建立学界再论》振聋发聩。但一直在网上搜寻不到这两篇文章的全文,无奈之下之好请内人照章逐字录入,以求传播。本文著作权在2011年结束前属任鸿隽先生,特此说明。2007.11.14) 耗矣哀哉。吾中国之无学界也。夫将有求于暗夜之中。非烛何以昭之。有行于众瞽之国。非相何以导之。学界者。暗夜之烛。而众瞽之相也。国无学界。其行事不豫定。其为猷不远大。唐突呼号。茫昧以求前进。其不陷于坎阱者几希。且夫学界之关系一国。岂特其未来之运命而已。实则当前之盛衰强弱。皆将于学界之有无为正比例焉。吾人试一盱衡当世。其能杰然特出。雄飞大地之上者。必其学术修明之国也。其茶阘不振。气息奄奄。展转于他人刀砧之上者。必其学术荒芜之国也。盖国民性者。教育之结晶。无真实之学界。必不能有真实之国民性。国家者。国民性之发越。无强国固之国民性。必不能有强固之国家。一事之成。必有由来。一国之兴。断无幸获。欲觇人国之强弱者。先观之于学界可矣。 今试与游于世界强国之都会。于其繁赜深远不可测度之社会中。常见有一群之人焉。汶然潜伏群众之中。或乃蛰居斗室。与书册图器为伍。舍其本业与同侪外。未尝与世相竞逐也。然天下有大故。或疑难非常吊诡新奇之事出。为恒人所瞠目结舌。惶惧不知所出者。则人皆就之以伺其意焉。是人也。平日既独居深造。精研有得。临事则溯本穷源。为之辨其理之所由始。究其效之所终极。历然如陈家珍于案而数之也。其言既腾载于报章。听者遂昭然若发蒙。其事而属于政治也。将有力之舆论。由之产出。而政府之措施。因以寡过。其事而属于学问也。将普通之兴昧。因以唤起。而真理之发舒。乃益有期。是群也。是吾所谓学界也。于英于德于法于美之各大都会及教育中心所在地见之。乃至于日本之东京而亦见之。而环顾吾国。则吾大索十日而未尝见也。此吾所以为吾国无学界悲也。 吾意方吾为中国无学界之说。闻者必不悦吾言。谓吾有西洋之博士硕士学士若干人。东洋学士得业士若干人。乃至前清季年所授之举人进士翰林又不知几千百人。安得言无学界。顾吾试问此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之中。令人奉之为圭臬。如西方学界所称为Authority(译言宗师)者几何人。吾知论者必无以难我矣。说者又曰。吾前虽无学界。然有之亦甚易易。学校也。学会也。派遣留学也。吾次第举之。不崇朝而事集矣。余应之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学校等事。乃建设学界之手段。而非建设学界之基础。建设之事。基础必先于手段。彰彰明矣。唯然。吾请进言基础之事。 一事、国内须承平之度。昔孔子与冉有之论治也。冉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此言教育之功。有事于富庶之后也。溯洄言之。即民未富庶之先。虽欲教育之普及。学术之丕炽。而势有不能。欧洲学术之发达。乃在近五十年内耳。此数十年中。欧洲与国之间。无大战争。国民富庶之度。日以增加。民各安其业。遂其生。而国家闲暇。无屈挠夭札之患。民之有心思才力者。因得奋力于学。继长增高。以有今日之盛。若别国取例。其征宏多。若罗马全盛时代之治术。英国伊里沙白朝之文学。以及吾国历朝继世守成之世。其学术之造诣。虽深浅不同。而皆为一代之冠。则以当此之时。世号小康。民得修养生息。以致力于思想之事故也。独春秋战争之世而百家杂兴。硕师倍出。似为例外。实则彼时所谓战争者。无过强者凌弱众者暴寡。未尝如蛮夷相杀。以残贼为能事。而其竞相雄长之精神。则足以激学子进取之志。偿战争所失而有余。此如德人以善战为世界雄。而同时学术之精。又为各国冠。此例之并行不悖。亦可概见。向令彼日耳曼民族。兄弟阋墙。日寻干戈。以相争讨。则彼扶弊救疮之不给。安见其有进德修德之事也。盖斯宾塞尔有言。“合群之用。有待于战争。唯群制既立。文教既行之后。不仅于民智民力。少所摩厉精进也。且得退群之效焉。”其退群之效。何由而致。则以战争之事。妨害其民。使不得从事学问之途也。学者人群之花也。唐室以莳之。甘露以灌之。犹惧其不植。若乃临以斧斤。牧以牛羊。而曰繁华璀璨之期。可坐而致。我知其必无是矣。此吾所以以国内承平无事。为建立学界第一基础也。 二事、国人向学之诚。自近世科学之术。愈益发达。凡人群所待以为用之智识。有条理伦脊可抽绎者。莫不列为专科。从事研究。明而政治经济。玄而哲理数术。大而建船筑路。细而日用服食。皆得于学校教育占一席焉。其教育之旨。多在致用。致用之极。于是有浅尝肤受。得一能自治。充然自以为足。而无复深造之想者。夫今之科学。其本能在求真。其旁能在致用。上治之国。其制度厘然。物质灿烂者。无非食科学之赐。致用之无害于科学。又何待言。顾无委心专志。发愤忘食之科学家。积其观察之勤。试验之劳。思辨之能。为之设立公例。启示大凡。令后人得循序渐进。以抵高明之域。则近世欧洲学界。仍如中世之黑暗可也。是故建立学界之元素。在少数为学而学。乐以终身之哲人。而不多数为利而学。以学为市之华士。被身事问学。好萦好爵。以学术为梯荣致显之具。得之则弃若敝屣。绝然不复反顾者。其不足与学问之事明矣。此吾所以以国人向学之诚。为建立学界之第二基础也。 上述两事。略举大要。今试以与吾国时事相勘。如第一事。国内承平之期。其可望乎。夫以吾国处积弱之势。外侮凭陵。不可终日。以言无事。非愚则谀。然外患之来。其病在表。善为国者。折冲御侮。未尝不可偷安旦夕。而忧危虑患之深。或且生其发愤为雄之志。今日列强中之德日。皆尝受外患之赐。外患之无害于学界。或反有助焉。盖可见矣。吾所引为大惧者。则国内战争之不息是也。国内战争之起。可分为二类。其一群盗无赖。鼠窃狗偷。残民以逞。而无一定之目的。此其直接之害。在使民不聊生。自然消其好学深思之志。其二,则佥壬在位。举措生产乖方。使在下之人。无旋定安集之情。有汲汲顾影之忧。则忧时爱国之士。思起而易之。此为有目的有蕲向之战争矣。吾人于此。所当明辨以悉者。由战争之后。其所得之效果。能如所期否也。夫一国之内。至于分子相轨。杌陧不安。共势之成。不在种族宗教诸大原因。则必国人无学。生计凋殘。人相竞于私利私害。以至此耳。于此时也。道德退舍。人欲横流。如以霉菌附腐朽。随在蕃衍。机体虽易。病根仍存。即有一二高尚纯洁之士。为之倡导率引无当也。于此之时。而为正本清源之策。唯有建设学界。以铸造健全之分子。分子既异。实质自然改观。若以此为迂阔。而人欲图急功近效。攘攘不已。本实先拨。枝叶尚何望哉。忧国之士。诚能深思远虑。计民生之凋敝。哀道德之堕落。察智识之童昧。知愚顽之不足图存。武力竞争之思想。其亦可以少息矣乎。 如第二事。国人向学之诚则何如。科举时代无论矣。自改设学校以来。教育未兴。学制未善。国内尚无名实相副之大学。必不得已。求为吾国未来学界之代表者。其唯今这留学生乎。然吾每一念及学界代表与留学生之两名词。觉其性质不符。有若磁石之南北两极。此非吾之过言也。当前清季年。以考试囮留学生。彼时留学者之心。一科举之心也。改政以还。考试之制度废。吾方引以为幸。而吾留学生中。尚有疑失此无以为出身之路者。彼共视数万里外之负笈。数年之课程。无他故焉。曰以谋求一已之荣利而已。故方其学也。不必有登峰造极之思。唯能及格得文凭斯已耳。及其归也。挟术问世。不必适如所学。唯视得钱多者斯就之已耳。故有学文科而办铁路。亦有学机械而官教育者。夫在他国。学校工场。星罗林立。学者实地。因以深造有得焉。然非其人委身事学。不以一知自足者。尚未可冀。况吾留学生囊橐数年之讲章实习以归。归而无学校足供砥砺也。无图书足供参考也。无工场足供实验也。无师友足供切磋也。而又张冠而李戴。削足而就屡。数年之后,尚有丝毫学理。储其胸中邪。或曰如上所言。皆社会组织未完之故。安所尤于留学生。抑思国民方受教于人。其社会组织之未完。固矣。改造而振作之。正唯吾留学生之责。若以驾舟执舵之人。不能自定方向。唯随水势以为进退。彼岸之达。宁复有幸。抑吾谓吾留学生欲完设立学界之责。于忠于所学之外。尚有一不可不备之要素焉。则其人必兼通国学是也。吾所谓国学。固非如经生老儒。钻研故纸。穷年矻矻。至死不休者。属科辞比事。笔于手而出于口。所以自尽其意之术。不可以不能。此其事之重要。有二故焉。一则知彼而不知已。不可以为完全学者。一则留学之职。在于贩彼所有。济我所无。负贩之道。在利交通。国学文字。所以为沟通此之具也。今以吾国土地之广也。人民之众也。待举之事之繁也。而留学各国者。无过数千百人。骤观之。其数若庞然可骇。及其归也。如以杯水益巨海。冺然于若有若无之间矣。将大增留学之数乎。自教育方针及国家财政言之。其势复有所不可。其唯一补救之方法。则曰吾留学者一人。而可收数十百人之效而已。夫留学者一人。而可收数十百人之效。其事在此一人。能以其学传播于数十百人。欲以其学传播于数十百人。非其国文能著书立说。自达其意不为功。吾闻西洋留学生归者。令为教习。所授则旁行书也。所讲则外国语也。如是则与外国学者何异。夫外国学者虽众。不能有益于中夏学界。彰彰明矣。 今试假定国内已安已定矣。学子既已委身事学矣。既已卓然成家矣。既已博通彼我。具传达沟通之术矣。将如何而后学界可立。曰吾前已言之矣。学校也。学会也。皆建立学界之手段也。而吾谓学校为尤要。学校萃群材于一隅。具研几之涂术。成人之有德。小子之有造。恒必由之。今吾既得多数学者。则当亟设多数大学以会萃之。留学外国归者。必先令教于某校中。以是为试验之具。且教学相长。教者亦不至阁置所学。久而益荒。社会工商之事。苟无妨于学问者。虽兼任之无害。不然。则宁雇用客卿。而不以扰我学子研几之思。盖形质之事。他人所得代治者也。学问之事。他人所不得代治者也。循是为之。期以十年。而后其效可睹已。 改革以还。吾国士夫。竞言建设矣。顾其目光所及。唯在政治。于学界前途。未尝措意。岂唯未尝措意而已。方且毁弃黉舍。放锢哲人。刬绝之不遗余力。卒之政治上之建设。亦攘攘终年。靡有定止。则吾国人学识之不足。亦大可见矣。侈言建设而忘学界。是犹却行而求前也。余窃有惑焉。作建立学界论。 (2007年11月 王丹红 录入 王鸿飞校)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107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