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中国获得第一个科学领域诺贝奖的惊喜与反思
yuzhenjiang 2015-10-5 23:10
“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今日( 10 月 5 号)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的屠呦呦,因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日本的 shatoshi omura 以及美国的 William C Campbell ,因治疗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屠呦呦,获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额的一半。另外两位获奖者,美国学者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学者 , Satoshi ōmura 分得另一半奖金。此前,屠呦呦就获得过 2011 年度拉斯克奖,而且拉斯克奖也被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 ——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 自下午看到这则新闻,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第一时间编辑消息发布到朋友圈, QQ 空间和相关的 QQ 群中,一时间大家都带着巨大的惊喜和惊喜后的平静,纷纷转发着和议论着。从 2012 年莫言先生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打破国内真正意义上诺贝尔奖的零记录后,当时就希望自己的有生之年能见证我们的国家能够取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也坚信我泱泱大国必定有伟大的科学家能够摘得此殊荣。我也相信这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愿景,更是无数奋斗在一线、二线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期盼。 诺贝尔似乎是国人的一个情结,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一个心结。曾有激进者说每年国家投入那么多的经费到科研事业中,却不能做出一项能够让世界科学界震惊的技术。也曾有悲观者说在中国现有的科研体系下难以获得诺贝尔奖,虽然中华文明曾经创下至今还影响世界颇深的四大发明。几十年来,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背负着怀疑,背负着压力,在科研的路上不断的前行。我们承认在现在的创新研究中,我们的国家和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我们的 GDP 总额已成为无可非议的世界第二,但是因科技创新带来的 GDP 增长我们和欧美的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毕竟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受十年文革的阻碍,使我们国家近现代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体系建立较晚,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一直蓄力向前。如前一阵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连续发表牛文,被称为取得具有诺奖级的成就,这些成果不单单是在国内首屈一指更是被国际上普遍的认可。我们在一些 TOP 国际杂志上的论文总量和质量也在逐步的提高, Nature 、 Science 等顶级杂志上的发文数量也表现不俗,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改变科学研究只能跟国外一流的窘状,在一些领域内已经实现了原始的创新。今年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的高校在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尽管做研究的初衷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名和利,但是一些国际大奖的获得和世界排名的提高确实在说明中国学术和科研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的确,我们的科研也确实需要这些来自同行的认可和肯定来不断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研究,走进研究,走深研究。这就如同我们做硕士和博士研究的课题一样,我们辛勤的实验付出总希望能够得到付梓铅字的喜悦,长久的青黄不接真的话使我们丧失科研的信心甚至是让我们得不到应有的学位。这个颁给中国女科学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如久旱甘霖,给中国的科学界是一个莫大的认可和支持,也给青年的科研工作者一个极大的鼓励,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人只要潜心研究,在一些领域我们可以和西方的研究学者一争高下。之前看到一个报道也结合自己身边的一些情况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科学研究,很多的硕士和博士顺利答辩结束之后,总是长叹一口气或是发表感慨,从此除非不得已自己不会再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当然有人会说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从事硕士博士研究的人不是再渐渐的增多吗?的确,硕博士的人数的规模不断的在增加,但是刨除强大的工作压力,本科就业尴尬的薪金,父母的要求,随大流等等,剩下的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是想从事一种科研的生活呢?如没有较好的科研资金环境,没有可预见的科研成果,没有满足科研工作者生活必须的报酬,没有普世尊重和认可社会地位,我觉得愿意完全献身于科研的人数可能会大大折扣。我们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在曾经如此艰辛的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科研乃至世界科研的奇迹,他们需要被铭记。他们的一生最不怕的就是等待,但同时最怕还是等待 —— 一种没有希望的等待。屠呦呦教授今年已经 85 岁高龄,真的很庆幸她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于开出最绚丽花朵的那一刻,而我国又有多少的老一辈的科学家都能被许多人铭记。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同黑暗中的一束聚光灯一样,使他们沉默了良久的舞台上再次闪耀,同时也照亮和他们一起默默努力的科研团队。这既是他们个人的惊喜,也是研究团队的成就,更是我们民族因有这般的科研工作者们而自豪、骄傲。 当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她自身的一些条件。 “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 “ 三无 ” 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 “ 文革 ” 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 很多朋友圈的人说 “ 三无 ” 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对我们现有院士评选体制极大的讽刺。自己也在网上仔细搜索了这段历史,正面的负面的消息错综复杂,没有官方的资料我也无法去评判曾经的历史,总之屠呦呦教授最终没能当选院士的理由也是复杂的。我国的科研体系有没有问题?确实,因为我们国家具体的国情,现代的科研体系还不健全,仍然有许多的完善的地方。我只单单从我了解和接触的层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 1 )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客观的评价?在我们研究领域内,有一个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很多年前都被大家称呼为 “ 准院士 ”( 获得长江学者且其他指标已经满足 ) ,但是就是因其不善于拉拢关系,导致其后的人都已经获得工程院士,学校层面也是很希望其能完成到院士的跳跃,为了促进其更广泛的交流,开始给他安排行政职位,以进一步促进其在业内的交流。一些学术上赫赫有名,但因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塑造形象、过于直率被排除到评价体系之外的学者仍有较多的存在。 ( 2 )高水平杂志的创办。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人员,但是我们却没有配套的高水平的杂志。接触到一些外国的教授和投稿时的一些编辑、审稿人,他们似乎对中国作者的一些文章嗤之以鼻,在评审中国人文章的时候总是带着近似挑剔和怀疑的眼光,而国内的同行也是基本上不相信彼此所取得一些成果。当同行取得一些惊人研究成果时,总是带着一种轻蔑说他做的这些东西哪里哪里有问题,不完善等等,而不是去学会欣赏。我想这一方面和我国缺乏真正高水平的杂志有关。因为我们现有很多人才、职称评价体系都要和科研文章挂钩,导致出现了很多的灌水的期刊,给钱就能发,给钱包出版,给钱还能代写等等,渐渐滋长了科研的浮躁,这些因为科研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关,不过多的评判。但是当我们真的想将自己的成果付梓出版的时候,发现中国顶级的期刊真的是少的可怜。我们真的创办不出一个高水平的杂志吗?不是,而应当和现在科研的浮躁与功利,同行评议体系不完善等。就如我们在遇到一个熟人的文章时,总是象征性的挑一些问题,而不是基于公平和认真的去提高论文质量的角度的问题上考虑。上次和课题组一个印度博士后探讨参考文献的引用,我明确的指出她在发表国外期刊时引用的一些杂志是中文文字写时,这个漏洞在我看来不可思议时而她认为确实是应该这么引用时感到羞愧。这主要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认为中文的文章确实要比 SCI 的杂志第一个档次。 ( 3 )科研成果的署名和归属问题。据说我们上一次离诺奖最近的时候是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选定诺奖候选人时,我们的国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因为牵扯到的人很广,协作单位比较多,科研成果科学划定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在在硕士和博士发表的论文中,第一作者的问题,是给老师还是学生,包括其他作者如何排名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一些大奖来临时,谁该代表?谁能代表?这个都需要逐步的解决。 最后,中国终于获得了第一个科学领域的诺贝奖,今夜谁又无眠?既是久旱逢雨的惊喜,更是一剂痛定思痛的猛药,值得更多的人去反思。加油,中国人!加油,科研人!
个人分类: 于二的科研之路|10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人的情趣
热度 2 smallgrass 2014-3-22 14:21
某日,一同事跟我说:“你太没有情趣了,整天两点一线,就知道工作。”本人自我解嘲说:“说得很对,是这样的。”我一个人在无锡工作,除了在单位和住所外,很少去市内其它地方,什么郊游、运动等也离我很远。 我想,许多搞科研的人会很宅,他们主要时间用于做项目,做实验,写报告,写论文,申请专利等,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日子虽然很向往,但一想到时间宝贵,都用在工作上了,享受阳光生活的时间很少,长此以往,就被社会一些人冠以“学究”、“愚腐”、“没情趣”。甚至有一次,某人开玩笑说我:“不会抽烟、不喜喝酒、不搓麻将,活得有个鸟意思。”我不禁哑然失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道不同不相为谋。 大多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50 后、 60 后和 70 后,他们由于受所在时代的影响,往往把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惜加班加点,如我在中国地质大学上研究生时,就看到过一个老教授,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其余都在办公室加班搞科研,工作是他的全部,甚至大年三十的白天也在办公室里;如曾有报道某某科研骨干或老师等为了工作,疲劳成疾,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对而言, 80 后在业余生活上则比他们的前辈更丰富多彩,更懂得享受生活,如他们业余经常在一起 AA 制聚餐, K 歌,郊游,运动等,这是一个不同的思想观念,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诚然,科研人的情趣不光体现在业余生活上,他们的科学精神,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他们在学术上的表现,也是一种情趣。 让大家一起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吧!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35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科学网的印象与随想(一):沉默的大多数
caozd 2009-8-11 10:58
经常上科学网,因为这儿有我的前辈与同仁,从他们身上我可以学到很多,寻找心灵的共鸣,也能找到些许精神寂慰。 科学网博客开通很久了,极少发言,一方面是我更喜欢做听客,另一方面是千头万绪不知该从何开始。久病成医,看多了,听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印象,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略说一二。 敢以实名来宣扬自己立场的人大都是有几把刷子的人,这不仅仅是指其治学,还包括其为人。无论是学有所成的科学大家,还是初出茅庐的研究生,个个性格鲜明,有棱有角。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文采飞扬的博文,而是博文后隐忍不发的匿名回复/评论,我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数。 曾几何时,沉默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当小偷在公车上公然行窃时,乘客选择沉默;当暴徒在大街抢劫杀人时,路人选择沉默;当突发公共安全事故时,媒体选择沉默;当官员贪腐成风、行政特权通行天下时,全国人民选择沉默当中国科学在不断沉沦时,谁在选择沉默? 当我还是小屁孩时,大人问我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脱口而出说要成为科学家。对于当时的心智而言,不知道科学家意味着什么;等到我逐渐成长,慢慢明白科学家就是从事科学事业的人,而科学事业是人类最崇高和圣洁的伟大事业,于是我无限敬仰并为之奋斗;及至今日,我突然发现科学还是那片圣洁的土壤,但物事人非,耕耘这片土壤的人却逐渐变得形象模糊。 十多年前,成龙演过一个电影叫我是谁?/WhoamI?,对于当下的我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当你问谁都不知道答案时,那就问自己的内心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论政的传统,也不乏为直陈忠谏而刀俎之士,这是一种根植于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风骨。然而,在当下中国,还有几个敢为五斗米不折腰的知识分子呢?既然惹不起,敢就选择沉默吧! 沉默是最佳选择,但这种沉默又不是完全不发声的沉默,偶尔还冒个泡,表明它还存在,表明它还有独立思维,表明它还没有完全麻木,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沉默方式。 沉默的日子里,内心深处又总是有一种涌动,这是一种与千年文脉息息关联的内心骚动,它使沉默的我们的内心备受煎熬,不吐不快呀。然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让人不敢有所异动,于是乎,几个勇敢点的则充分发挥其博学专长,指桑骂愧、含沙射影等技巧交错并用,略带羞涩的文笔中处处隐晦,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则心知肚明。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你我他,偶尔看到几个略表内心的博文,则再也忍不住,以匿名的方式吱呜几声,既表支持,也泄内心怨念,一举两得。既然无法在高速公路的滚滚车流中逆行,那就寄情于窗外的山水吧,自古英雄几人还? 是什么让沉默的大多数的内心如此不平静但又不得不继续沉默下去?还是那句老话,问自己的内心吧!一滴水的宇宙,一粒沙的天堂,我们的内心就是宇宙与天堂! 一个多月前有一个极热的影片《变形金刚2》,最后结束时,红蜘蛛说我不是劝你做胆小鬼,我的主人,但有时,胆小鬼能活下来,意味深长呀...... 沉默的斯芬克斯,阅尽千年沧桑不倒,何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1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