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黑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申报2013年黑茶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公开招标课题的通知
gem 2013-3-6 23:15
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 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关于《申报 2013 年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公开招标课题》的通知 为加强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聚集研究力量,围绕黑茶发酵菌种种质资源研究、黑茶发酵控制新技术、黑茶功能成分分离检测、黑茶功能成分应用开发新技术四个研究方向,现决定向社会招标一批研究课题。 课题招标事项公告如下: 一、申报条件 1 .申报者必须组织团队,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多人参加研究的课题组申请人,应该是课题的负责人。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研究的真正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人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研究课题。 2 .同一申请者不得同时申报两项课题。 二、招标课题 1. 茯砖茶发酵优势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理小种鉴定、特性等) 2. 茯砖茶降糖活性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及相应功能检测 3. 金花活性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及相应功能检测 4. 加碘茯砖茶中碘的检测方法、加碘标准及碘对其品质的影响 5. 金花膏制作及茯砖茶降糖功能饮品开发 三、申报程序 1 .课题申请书按照附件《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申请书》,在 2013 年 3 月 30 日之前填写申请书一式 3 份交我院办公室,同时与纸质文稿相符的电子版发至: darkteabase2012@yahoo.cn 。 2 .我院组织专家对招标课题进行初审。 3 .我院学术委员会负责终审并确定资助项目。 4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我院即与负责人签订课题合同书。 四、结题程序 1 .本次招标项目研究周期为 1 年。 2 .课题负责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至少有 2 篇论文在 CSCD 来源期刊上发表,并标注获“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湘科技字 154 号)资助”。 3 .申请结题时请提交成果原件一份。凡未归档的项目研究成果 , 不予评审、鉴定和结题。 4 .不能按时完成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提出具体原因。 五、经费资助 本次公开招标课题总数计划 5 个,每项经费资助 20000 元人民币,资助经费分两次拨付,课题一经立项即拨付资助经费总额的 30% 作为启动经费,中期检查合格、项目完成并经鉴定合格后拨付余款。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刘石泉 联系电话: 0737-6353033 电子邮箱: darkteabase2012@yahoo.cn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 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申请书 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 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招标项目 申 请 书 项 目 名 称 申请单位名称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推荐单位名称 填报日 期 黑茶发酵及功能成分提取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2013 年 1 月 一、立项的背景与意义 简述本项目意义,申请立项的必要性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技术关键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 详细说明本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 2. 重点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创新等。 3. 说明项目实施各阶段及项目完成后预期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技术水平及相应技术指标等。产业化项目可以是成果工程化或中试成果,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是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 四、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说明本项目已开展的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在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方面具备的条件和优势,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条件。 五、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简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方式、管理措施、课题分解等。 六、进度安排与计划内容 分阶段列出项目实施进度安排、主要工作内容和主要目标。 七、主要研究人员简况 说明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项目负责人情况。同时应列出项目负责人及专家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学历、职称及从事专业简表。 八、经费预算及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进度,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九、是否立项或调整的意见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茶中的金花
gem 2009-10-29 21:56
黑茶中的金花 纯化的金花 纯化中的金花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浅析普洱茶的“金花”
gem 2009-8-11 18:11
普洱茶放置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金花现象。金花是什么?按照国家标准:金花是灰绿曲霉的金黄色孢子,金花越多品质越好。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也有说成是黄霉菌的。黄霉菌又是什么?它是能够产生黄曲霉菌,而后者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主要损害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目前,国际癌症中心已将黄曲霉毒素定为致癌剂了。我所收藏的一些散装熟普,里面便有这金花。到目前已存放近6年,花色依旧新鲜,那滋味当时喝起来真的很独特,汤水顺滑,回甘极甜,汤色清澈,可隔着15公分高的满杯茶汤看到杯底的报纸上的小字,至今印象深刻。 金花...冠突散囊菌,是益生菌,目前只有黑茶類的茯茶才會要求製作時刻意培養此菌種,要一定的茶梗與葉片黃金比例且鬆緊適度以營造空間利於滋生,這道工序又稱發花,是屬於國家機密,優質茯茶金花普茂,日本人早已對此茶的益生菌視為珍寶且於十年前就引進供其國人飲用. 金花的作用:金花能产生一种酶,促进茶叶中的蛋白质,茶多酚的转化成红褐色的特殊精华物质,这种物质甘甜爽口,能改善人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机能,抵挡疾病入侵。金花是没有营养的,它的作用是产生一种酶来帮助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多酚类物质的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另一说,金花源自名词发花,专指湖南黑毛茶制作高档砖茶的加工工艺之一,茯砖茶的原料是黑毛茶,高档茯砖选用湖南益阳小叶种三到四级黑毛茶98-102度50秒汽蒸、渥堆(高2-3米,3-4小时渥堆,温度80度)、加茶汁搅拌(将茶籽壳和茶梗熬煮成汁,每斤砖茶加入半斤茶汁,否则无法发花)、蒸压定型、发花干躁等多种工艺制成。 最后的发花干躁是关键,将砖片间隔排列在烘架上12-15天发花,再用一周干躁。发花的温度在26-28度,相对湿度75-85%,这是就会有一种曲霉菌生长,1987年国家质量标准里正式命名为冠突曲霉,或叫冠突散囊菌,拉丁文叫做Aspergillus cristatus,这种曲霉菌的群落外观是金黄色的细小花斑,成散点片状分布,均匀渗透在茶砖的每一深度,俗称为金花,也有当地人叫做黄花。据《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优势菌的研究进展》、《黑茶加工中微生物鉴定研究进展》、《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等著作介绍,大量的科研数据显示这种曲霉菌对人体是有益的,可以促进胆固醇的降低。金花可以使汤色变得黄红明亮,口感变得甜细,故传统上作为高档茯茶的特征。1987年颁布国标,将发花好坏作为评判茯砖茶品质高低的重要的三大指标之一,另外两大指标是水浸出物和粗纤维。怎么断定发花好呢,主要是看菌落密集程度,一般来说根据我国茯砖茶GB 4789.15执行的标准,每克干茶冠突曲霉菌落数不低于3010的四次方。 普洱茶真正的金花也是冠突曲霉,在非常久的陈年的茶品中才可能偶然出现,是天祚巧合,在熟茶制作中较陈年生茶容易出现,但也是相当少见的,毕竟冠突曲霉的孢子并不十分适合在普洱茶的发酵中大量的生活,具体的理化性质和发酵工艺中,微生物的变迁,还是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不法的商人和加工者可以以有毒的黄曲霉冒充冠突曲霉,普洱茶发酵或者存储不当,特别是在南方,容易使漂浮其中的黄曲霉大量繁殖,外观也呈黄色片状分布,在人为的作用下,也可以造成金花的样子,但黄曲霉是完全有害的,研究表明黄曲霉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花生、瓜子、米面等食品保存不当在南方容易出现黄曲霉,黄曲霉毒素耐高温,无法经过高温煎炸烹调消除,而且一旦进入人体,会结合在肝细胞核内,将黄曲霉的基因片段镶嵌进我们人体肝细胞的基因里,从而造成原癌基因的激活转化为癌基因,如果此时免疫力正好长期低下,癌细胞就可以存活下来伺机作乱。 黄曲霉还是和冠突曲霉菌落表现不同的,在生长期,黄曲霉一定有菌丝形成,但在休眠期只有孢子,所以有菌丝一定不是冠突曲霉;此外黄曲霉的孢子是呈烟雾状,一吹可以散落,这也是区别之一。花与霉菌在外形上不好分别,常人难以分辨,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外形来看,霉菌是丝状成片分布,呈黄色,通常分布在饼面一角,霉菌在14-21天时面积就可达4CM-6CM,高约0.5-1cm,茶体本身霉变发粘,叶间界面不清楚,茶色深黑。霉变过又干燥存储的茶,霉菌体干缩,形状不规则,且色呈褐色。而金花通常在茶饼或砖内部,成点状颗粒,呈金黄色,茶面分布时偶有十数个金花同处分布,但花体清晰,花间界面清楚,两种茶冲泡后区别明显,霉变茶汤色碳黑或棕黑并浑浊,味道有极强霉变的呛人气味,4-5泡后汤色极淡且依就浑浊,而有金花茶的茶味更适口,并有圆顺爽滑口感,有金花特有甜香,茶色红亮,不混汤且耐数十泡味不减而色不衰。然而大众一般很难从专业的角度鉴别,因为品质不仅取决于产品品质和产品真伪,还取决于良好的仓储。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7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