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麻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翔——麻雀PK喜鹊
热度 7 boxcar 2013-4-30 10:48
俺这地方还算不错,有林有沟,有兽(花鼠子和流浪猫)有鸟(最常见的是麻雀和喜鹊)。其中麻雀和喜鹊是几乎最近每天都有机会听到看到的。今天趁着雨后空气清新,打开办公室的窗子,呼吸下新鲜空气、听听鸟叫。忍不住抄起相机,胡乱给我那些 “ 挥着翅膀的邻居们 ” (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捏了几张照片。 因为这次俺算是趴在窗台上 “ 守株待兔 ” ,所以尽管相机仍显得射程不够、而且技术依然是“模糊打鸟”水平的,却又机会拍到鸟儿的体态动作。好在,有两只 que 确实给我面子,让我拍到了它们飞翔的动作。 1、 麻雀——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 麻雀从树枝上地上一跃而起,通常紧着扑腾翅膀,才能飞出去,其实社会上的“小人物”也差不多是这样。“麻雀们”因为先天不足,既没有可以展得很开的强大翅膀,更没有“隐形的翅膀”,在起飞阶段就需要付出很多的气力,要非常勤奋地扇动翅膀,才能飞得起来,平飞的时候也要不断地扑腾才能保持飞行的高度和距离。 2、 喜鹊——“大鸟”居高临下,一伸翅膀就能滑翔出老远 喜鹊其实不算啥正经的“大鸟”,只是个头儿比麻雀大几号罢了。但是,喜鹊凭借其宽大的翼展、修长的尾巴,便具有了远胜于麻雀的飞翔能力,有足够的力气能飞落更高的枝头,展开翅膀后不用如何的扑动就能滑翔更长的时间、飞得更远。
个人分类: 摄影|7989 次阅读|34 个评论
春景:麻雀-枝芽-残冰
热度 15 boxcar 2013-4-27 18:35
2013这个迟到的春天总算光临哈尔滨了! 今天中午,背着相机(上着70-300mm的镜头)在园子里溜达了一圈然后回家,路上拍了若干照片。首先在园子里试图打鸟,结果只拍到了小麻雀若干。好在有的麻雀心理素质好、胆子大,还挺给俺面子,所以拍得还比以前略微清楚些。 这只麻雀胆儿大,居然敢很长时间地和俺的镜头对视。 这是哨兵么?有人打鸟,你咋不示警? 传说中的“比翼鸟”? 顺路,拍了些树的枝芽。 地上,已经有花开了。。。 在经过一匡桥时,桥下那块半米多厚的残冰正在融化,顺手又拍了几张。
个人分类: 摄影|3873 次阅读|46 个评论
麻雀批量死亡可能是中毒?
热度 1 seawan 2013-4-9 20:01
近日看到有麻雀批量死亡的新闻。 突然想到谣传的“捣毁鸟窝”的创意, 联想一下, 可能麻雀麻雀们是中毒。 投毒的人也许和杀光市场数万活禽的人的想法一样。 (注:某高校捣鸟窝据说是谣传。)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33520.html?f=resysBvalid#mail_resysp=8S1P0SP300AP0001
个人分类: 周围|25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时候的事情 1 麻雀
whoiswho 2013-2-16 23:29
刚看到 蒋高明 博主 生态农场的麻雀们想起 小时候捉麻雀,掏麻雀蛋的事情,那时候麻雀真多啊,因为他们会偷吃粮食,在那个年代不认为它们是什么好鸟,抓麻雀也被看做有益的事情,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游戏和玩乐,在庭院里面随便撒一把小米或者小麦,支起一个箩筐,拴上一根绳子,躲在屋子里面看着,请君入瓮,一会儿就进去很多,绳子一拽,抓了不少,麻雀一般抓了没什么用,栓上绳子拿着玩儿。不过掏麻雀蛋倒是得益的事情,顺着梯子就在自己房子的瓦下掏出一窝麻雀蛋,可以煮着吃,蛮解馋的,上面很多小黑点,开始还担心会不会不好吃,吃过就知道不用考虑那“雀斑”。因为要爬到接近屋顶,大人往往警告里面会有蛇,一方面怕有危险,进行威吓,另一方面确实也有蛇来偷蛋,跟我抢生意,不过没摸到过蛇,但看过蛇吞鸡蛋。 现在再回到农村,麻雀也很少了。
个人分类: 生活经历|3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的麻雀们
热度 3 蒋高明 2013-2-16 23:07
生态农场的麻雀们
蒋高明 因为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加上农场里为牛拌料有大量的食物,有本地树木可以栖息,弘毅生态农场变成了麻雀的乐园。麻雀们冬天聚集在柳树上,开起来会议来,商量着来年为主人多抓一些害虫,回报农场的养育之恩——麻雀吃虫的本领是很大的。在温带地区,麻雀每年可繁 殖3 ~4 窝,每窝平均有雏鸟4 ~6 只,每只雏鸟要经过亲鸟饲喂12天左右才离窠,这段时期内所吃掉的昆虫数量以蚜虫幼虫计:每只幼鸟一天要吃掉5-10条,数量是十分可观的。麻雀在每年4 ~8 月的繁殖季节,有利于消灭田间害虫。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55 次阅读|5 个评论
雀巢-猫步-近警戒水位-风筝
热度 2 boxcar 2013-1-30 18:56
雀巢-猫步-近警戒水位-风筝
今天中午和下午,挎着相机走了一个来回儿,到前几天刚刚侦察到的雀巢附近练练“瞄准”,本来打算“打”几只麻雀的,甚至一度期望能在雀群中看到混在其中的小鸟的“惊艳”出镜。然而很遗憾,今天天气是雾转多云而不是晴天,天色一直灰蒙蒙的加上树高俺个子矮,拍出来的照片都不好看,只能留个纪念了。 雀群 那里有雀巢,可能是因为有爱心捐赠—— 拍完了雀巢,继续往前走,又与此前曾经用手机拍摄过的那只疑似“野猫”不期而遇,有幸拍到了“猫步”和若干休闲照。 在马家沟畔,又发现大冬天的居然靠着横流的污水也能接近“警戒水位”(——注意,数字标记是 1998 年 8 月 18 日 大洪水中的水位线)。 下午,又拍到了风筝及其主人,几乎零级风的天气,他居然能把风筝放到那么高的地方,太让人佩服了。 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个人分类: 摄影|3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海植物园的麻雀
huailu49 2012-11-29 11:45
上海植物园的麻雀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雀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不能捕捉买卖食用!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10-2 12:07
国家林业局动物管理处处长司平告诉记者,麻雀之所以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麻雀数量的大量减少。在南方很多省市,许多人趁着鸟类迁飞的季节乱捕乱吃麻雀。为此,麻雀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这就意味着,猎捕、出售、食用麻雀属于违法行为。 据市林政稽查大队的说,对出售、猎捕、收购麻雀待鸟类的行为他们将坚决打击,对缴获的麻雀也将放生,具体处罚将视情节和数量而定。 据野生动物专家介绍,此时加强保护还为时不晚,若有一天适应性如此之强的麻雀的种群数量降到了濒危线,恐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恶化到了极点,而这样一个庞大种群的消失也必将给生态平衡带来威力更大的重创。专家介绍,人们不必以麻雀为敌,它虽在育雏时也吃些粮食,但多数时间它是以害虫为食。 朋友们,如果以后看到有卖麻雀的,无论是卖死的还是卖活的,都可以向林政稽查大队举报!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807 次阅读|8 个评论
荷花与麻雀——标题很俗,内容挺新,新出炉的!
热度 23 shannuzuode 2012-7-29 16:12
荷花与麻雀——标题很俗,内容挺新,新出炉的!
麻雀吃虫,哪里有虫?荷花里啊!不信,您看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个人分类: 花草动物|7813 次阅读|48 个评论
无花果与灰喜鹊
热度 1 fdc1947 2012-6-23 08:57
我家住三楼,楼下南面的院子里有两棵无花果树。十几年来,两棵树长得极其茂盛,夏天,往窗外探头望去,完全看不到树下的地面。 每年 4 月初,当济南的大多数树发芽长叶时,无花果树也开始长叶。在几乎刚刚可以看出绿色的叶子的同时,就发现圆圆的小小的同样是绿色的无花果也挂在了枝头。 随着叶子的长大、浓郁,枝上的累累果实也迅速长大。我真惊讶那枝条上怎么能够承担得起这么多果实。到了 6 月上旬,果实就开始成熟了。快成熟的果实像吹了气的气球似的,一两天内就迅速膨胀,体积增加几倍。它的果实是陆陆续续地成熟的,一批又一批,直到冬天,叶落了,树上还有几个未长大的绿色的果子。 我们这个院子到处都有无花果树,大概品质并不很好,所以几乎没有人去摘折它的果实。这些果实都成了鸟儿们的口粮。 最主要的食客是灰喜鹊,翅膀和尾羽发出蓝色的光泽,头顶和腹下则是灰色羽毛。一棵树上十几只,浓郁的树叶往往挡住了它们的身影,但是在树枝上一跳一跳的却暴露了它们的行踪。它们挨个儿敲啄可能成熟的果实,啄开一个,很快就都被吃光了。所以,树上的果实,极少能见到成熟的黄色或红色。 当灰喜鹊飞走之后,麻雀就来了。麻雀吃的的灰喜鹊的“残羹剩饭”,它们把灰喜鹊啄开吃剩的果实再打扫一遍。有时,吃到一半,灰喜鹊又回来了,麻雀们只得四散逃开,等待灰喜鹊的离开。 有时候,会飞来几只体型略大的喜鹊。黑黑的身体,腹下和翅端雪白。它们从六层楼顶或比楼顶更高的大白杨树上俯冲而下,站在院墙、小房顶上或树枝上,骄傲地挺着胸脯。这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鸟了,在平坦的地方,它不像灰喜鹊和麻雀那样一跳一跳的,而是像大公鸡那样一步一步地跨行。它一到,灰喜鹊就灰溜溜的飞走了。不过,喜鹊似乎不必特别喜欢无花果,所以来说次数不多。 偶然的,会过来一种像八哥似的鸟,浑身漆黑,只有喙和瓜子是鲜艳的橙色。身体大小与灰喜鹊相似,但是没有灰喜鹊那长长的尾巴。它是孤独的,来也就是一只,与灰喜鹊似乎能够共处,谁也不惧谁。它们也吃这些成熟的无花果。 年复一年,都是这些鸟,享受了无花果树上的美食。而无花果树,从春到秋奉献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年复一年,我看惯了。 可是今年,无花果熟了,却不见灰喜鹊的影子。麻雀大概自己啄不开无花果的厚皮,所以麻雀也不大来。往年热热闹闹的树上,今年冷冷清清的。无花果大了、黄了、红了,可是没有鸟儿来享用它们的美食。 上午,去几十米外的学校转了一大圈,专门寻找这些灰喜鹊。在印象中,校园里一年到头都能见到这些灰喜鹊的。一群一群的,从高高的白杨和法国梧桐树上,到低矮的丁香树,飞来飞去,那灰蓝色的翅膀,是多么漂亮。可是,今天一只灰喜鹊也见不到。可以欣慰的是,黑体白翅端的喜鹊还在,还有一些鸟儿躲在不知哪棵树上响亮地鸣叫着,我看不见它们,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鸟,低矮的树丛和草地上也还有好几群麻雀。但就是不见灰喜鹊。 灰喜鹊,你们都去哪儿了?无花果熟了。 * 6月24日:我见到了灰喜鹊,昨日下午天降阵雨。今日上午在校园的树林里,一个积水的低处,惊喜地看到一对灰喜鹊。接着又在另一个树林边,发现了好几只。 * 6月26日,在楼下的无花果树上见到两只灰喜鹊,对成熟过头的无花果似乎不感兴趣。 * 6月30日,飞来了好几只灰喜鹊,(昨日有雨),看来灰喜鹊已经回来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赶雀儿
mqr 2012-5-11 11:35
赶 雀 儿 2012年春天回老家,在弟弟家院子中偶然发现有一捆高梁穗,一个冬天,居然保留很好,高梁粒完完整整,我问怎么没让雀儿糟蹋,弟弟说哪里有雀儿,我这才注意到,我到家这么多天,怎么没有看到雀儿呢? 这让我想起,我在家的时候,有一年我赶雀儿的日子。那时刚成立互助组,我家种了点儿糜子,是为过年做粘豆包种的。所谓糜子,穗是散的,茎上有毛,比粘谷子粒大,所以叫大黄米,南方人叫糯小米,它的最大特点是早熟。 糜子熟的时候,其它庄稼还都没熟,所以特别招雀儿,这就必须要人来看着。那时候雀儿特别多,一群几十个到几百个不等,要有一群落在糜子穗上,不消几分钟,就要受到很大损失。 我家的那块糜子地,垅长 100 多米,宽 20 米左右,是在黄豆地边上挤出的一小块儿。 赶雀儿,特别热闹,一般都是学生或其它闲人赶,到时候学校就放秋收假,有敲铁撮子的,有敲脸盆的,有敲锣的,夹杂着喊声、叫骂声,各家护着各家的地。 那雀儿,十分聪明,人在地这头,它往地那头落,所以我一天不知要跑多少个来回。为了减少跑路,我做了不少马尾套儿,拴在地两头的糜子穗上,只要套住一、两个,雀儿就不敢再来。这就是我第一次赶雀儿的经历。 我的第二次赶雀儿,那规模之大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像的。 1958 年,麻雀被毛主席列为“四害”,所以,消灭麻雀是政治任务。我正在长春读大学,具体时间记不清了,长春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全市统一行动,用一天时间消灭麻雀。 各单位领导,按照前一天的分工和预演,要带领本单位全盘人马,听号令准时到达集结地点,坚守战位。 只记得那一天天还没亮,警报突然响起,紧接着军号声、喇叭声、锣声、鼓声、哨子声……声声入耳,人人兴奋异常。 全市工厂、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驻军、街道居民,包括敬老院能动的人,总动员,消灭麻雀。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帚把的,扛拖布的,提大棍的,敲脸盆的,挎着水桶边喊边敲的,也有一手拿着搪瓷茶杯另一手不断敲打的(事实证明,这是最聪明的人,因为早晨大家都没有吃饭,最后精疲力尽的时候,他们保存了实力),千奇百怪的队伍,五花八门的战术,灭麻雀儿。 万变不离其宗,其实,都是一个战术 ——疲劳战术。不让麻雀儿有片刻喘息之机,真的,有些麻雀,飞飞就掉下来了……战果辉煌。 但绝非获得了彻底胜利。因为城内麻雀本来就少,只有城边和郊区麻雀才多,这样一赶,麻雀都飞到野地去了,飞到农村去了……真是劳民伤财。 后来为麻雀平了反,不列为“四害”了,麻雀也就翻了身。但时至今天,这个身还是没有翻过来,居然到了灭种的边缘。谁也不用赶,麻雀自然就没了。农民种地,连除草都用药,不要说麻雀,就连许多野菜也都没有了。 人们就是怪,越没有了的东西,越觉得宝贵。所以就有人喊:“麻雀啊,回来吧!” 还能回来吗? 另
个人分类: 闲文|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荷雀伴舞别样情 - 为孟津佳作配诗
热度 2 xucq45 2011-9-4 12:43
昨天, 孟津老师发表一篇图文并茂的佳作“紫竹院的荷花与麻雀”,有情,有景,有感悟。不仅文笔细腻,娓娓动听,而且摄技高超,画面堪绝,令人爱不释手。 看着看着,心中涌出为该文配诗的的强烈愿望。尽管本人不会作诗,还是决定献丑了: 芙蓉出水四座惊,貌不惊人捉虫灵, 紫竹院中巧搭台,荷雀伴舞别样情。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4400 次阅读|4 个评论
早就原谅侯成亚先生了
热度 18 hongfei 2011-4-23 23:34
早就原谅侯成亚先生了 2011.04.23 一年前我在《解剖侯成亚先生这只文革麻雀》这篇博文中开宗明义地说: 侯成亚先生时不常地到我的博客上发表不靠谱的评论。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是就地回复一下,不去过多理睬。 不过因为偶然发现了他的有趣的文革经历,所以就想请他讲讲文革的故事。像侯成亚先生这样直接参加了文化大革命的人,他的经历和教训对于今天对文革没有太多直接了解的青年学生来讲,应该是很好的现身说法。 《解剖侯成亚先生这只文革麻雀》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310609 实话实说,现身说法这件事情,侯先生的确是做得其实很出色。他陆陆续续给大家讲了很多当时他所自豪的“人大三红”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他这样一个看似无害的人是怎样参与到有害的伟大事业(所谓“十年浩劫”)中去的过程。 至于侯成亚先生自己认不认为那是浩劫,大家大可以不必去跟他计较。首先,他有说话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而且,按照胡星铭先生《自由主义者为什么应该原谅侯成亚先生?》的博文中的说法,大家是应该原谅他的。 胡先生是这样说的: 為什麼一個自由主義者應該原諒像候成亞那样的紅衛兵? 根據維基百科,紅衛兵大多是學生和年輕人在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毛澤東在1966年和1967年調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可以推斷,很少紅衛兵的誕生早於1940年。大概不到一半是1949年以前出生的。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紅衛兵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教育,這個政府崇拜馬克思毛澤東,把他們當作神,唯一的神。沒有紅衛兵得到一個開明的教育。 但是,一個開明的教育對於一個普通人獲得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必要的。 此外,如果一個人不能獨立地、批判性地思考,他就是智力不成熟,也就是說,他對他自己的信念是不能負責的。 因此,紅衛兵不能負責自己的信仰。由於一個人的行動是受他的信仰引導的,我們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紅衛兵對自己的行為不承擔任何責任。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而責怪他們。相反,我們應該原諒他們,可憐他們。 但,那誰是罪魁禍首?毛澤東當然不能被赦免。那些(如馮友蘭,金嶽霖)受過良好的通識教育,並有精幹的批判性思維而是選擇了投降毛澤東的人? 胡星铭《自由主义者为什么应该原谅侯成亚先生?》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8135do=blogid=436340 我很赞成胡星铭先生最后的那句话。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本来就是接受党的教育的。他们听毛主席的话去搞文化大革命,只要没有直接的“打、砸、抢”犯罪恶行,而只是像侯成亚先生那样做了一些支持和辅助的工作,的确在法律上用不着,也没有办法追究,在思想上的确也应该同情和原谅。 相反,倒是像冯友兰和金岳霖,他们作为我和胡适之先生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受過良好的通識教育,並有精幹的批判性思維”的人,居然会选择投靠毛泽东,才是最不可原谅的事情。 周为筠《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文章中说: (1948年12月)胡适临走时赠给北大同仁三句话:“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清华教授冯友兰没有走,他毅然地肩负起“护校”的重任,把一个完整的清华交给了新政权。这个曾两度加入国民党的著名哲学家不走,是因为他觉得不管哪一个党执政,只要能把中国搞好都拥护。他自言“我之所以在解放时没有走,主要是由于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失望,并不是由于对共产党的欢迎”。 周为筠《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文章链接: 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10-12/1374090.html 胡适之走掉是因为恐惧。冯友兰没有走掉是因为对国民党的失望超过了对共产党的恐惧,而且对共产党还有点很快就会让他失望的希望。事实当然证明胡适之在自由与否这样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的判断是准确的。 从这个结果来看,冯友兰“选择投靠毛泽东”也不是事实,而只是当时情势所逼,不得不在台湾和大陆之间二选一的结果。后来冯友兰先生的遭遇也不好,他也就只能怪他自己了。 其实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冯友兰只能不得不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二选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关系到中国未来是否能够实现和平统一。 总而言之,像侯成亚先生这样的文革小麻雀,不管他自己对文革的的认识如何,我个人早就在思想上原谅他了。看到王铮老师跟他那么较真,到是觉得大可不必。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浩劫,这种事实难道会因为侯成亚先生的否认而改变吗?况且,侯成亚先生到退休前夕也就不过是个学术上没有多少建树的副教授,犯得上咱们这些在职的教授、研究员和院士的跟他计较吗? 所以,看见李小文老师的《周方: 自由主义者为什么不应该原谅侯成亚先生?》博文,以及侯成亚先生因此而暴跳如雷的反应就乐坏了。侯先生真以为黄老邪会把他当回事,可以算是自作多情,以为人家真要追究他的“漏罪”。好在黄老邪幽他一默之后,已经把博文标题改回了《周方: 自由主义者为什么不应该原谅文革三种人?》,不跟他玩了。 李小文《周方: 自由主义者为什么不应该原谅文革三种人?》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436393 说实在话,我不仅早就原谅侯成亚先生了,而且非常感谢他在科学网上的自我解剖(确切地说,在他自己看来应该是孔雀开屏似的自我展示),而且预先感谢他今后的自我展示。 不然的话,科学网这个平台,怎么会谈得上名副其实呢?
个人分类: 大众评论|12314 次阅读|31 个评论
2011寒假傻拍(三):下雪中的麻雀、鸭、鹅、天鹅
热度 7 zlyang 2011-2-24 11:43
2011寒假傻拍(三):下雪中的麻雀、鸭、鹅、天鹅
2011寒假傻拍(三):下雪中的麻雀、鸭、鹅、天鹅 它们在下雪中。 麻雀、鸭子。 鸭子、大白鹅。 另一只大白鹅。 深色鹅,据说是一只 野生天鹅 。看到这里好,留下安家了。 大白鹅。 野生天鹅 、大白鹅、鸭子。 附图 : 野生天鹅 第 2 天 的大图,天晴了。
9247 次阅读|17 个评论
稻谷上的麻雀
ahyxwangdong 2010-10-7 16:25
个人分类: 学海俯拾(资料篇)|5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鸦雀争王
baohaifei 2009-12-16 09:19
鸦雀争王 鲍海飞 2009-12-16 鸦、雀栖息于林树上,纷争,谁为林中王?鸦言:吾族黑,居高远眺。又每至夜,人闻吾言,甚恐,人皆惧怕,汝等何为?吾宜为王。 雀言:本帮众,善潜伏游击,每至秋,农夫每每于地竖稻草人,吾识而破之,后掠食,吾智,吾宜为王!一时,林中嘈杂。一鼠于树下闻之,破洞而出,屑言:汝等甚寡陋矣!未闻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此足见吾之威也!汝等谁敢与人抗争?汝辈甚不自量力,吾宜为王! 鸦、雀视之,不禁失笑而言,汝鼠辈,鼠目寸光,汝知穴幽,可知地广?汝见树高,可知林阔?吾等在天,振翅一飞,与山河同呼吸,和日月相辉映,汝何同日而语?速去!否则!待再言,恰一鹰高翔天宇,其影掠林,霎时,林中寂静无声。待鹰再鸣时,鸦、雀尽皆失色,跌落于地,鼠亦不见踪迹。
个人分类: 寓言故事|424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有走狗,狗有人格
大毛忽洞 2009-11-25 09:28
人有走狗,狗有人格 走狗一词是用来骂人的,结果顺便把狗也骂了。 实际上,有些狗的狗格,比有些人的人格还要高尚。 我以前看过一篇报告文学。 一个战士喂养着一只军犬,军犬的名字叫阿黑。 阿黑可不是一般的军犬,是为执行特殊使命而培养的特殊军犬。就像以前的地下工作者一样,阿黑和他的主人(战士)实行单线单向管理和服从。 例如,阿黑吃东西的时候,必须是他的主人亲自喂,否则就不吃。 一天,阿黑的主人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突然牺牲了,阿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阿黑不吃不喝,一直在等待他的主人归来。其他战友们给阿黑拿来好吃的好喝的,阿黑都无动于衷,无论那些战友们如何做思想工作,阿黑就是不肯吃,直到最后饿死。 麻雀也有类似的品格,只是季节性的。 在乡下的时候,我玩过很多麻雀。 如果是夏天抓住麻雀,无论怎么喂也喂不活,麻雀都愿意选择去死。如果是冬天下雪后抓住的麻雀,很好饲养,麻雀都乐意活下来。 我家以前养了一只狗(黑子),我出去上大学的时候,它还很小,只有两个月大。一年后(我上大学一年回一次家)回来,黑子已经长大成大狗了。它见了我不咬也不叫,就像是老朋友似的。 后来我带着老婆孩子回家,黑子从来也没有见过他们,但是像对待我一样地对待他们,表现得很友好。 但是,隔壁我舅舅家的孩子,每次到我家的院子,那狗叫得很凶,如果不是拴着,真咬他们。 他们也想和我家的狗搞好关系,来的时候经常要带点吃的,他们把吃的扔给狗的时候,狗有东西吃,这一次就不咬了,也不叫了。 如果下一次空着手来,那狗照咬不误,毫不惦记上次喂东西的情面。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6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谐共生
陈龙珠 2009-8-11 20:5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