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朱震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平反?
热度 3 zlyang 2015-12-18 22:05
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平反?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 (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字子和。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 以前人 们批评“金元四大家”都有一定的偏颇。其实, 对照中国古代气温变化,可以发现“金元四大家”的思想基本上是气温变化影响的结果。 (1) “金元四大家”,竺可桢物候学中国气温重构。 (2)竺可桢物候学中国气温重构,1973年《中国科学》。 (3)杨保,等,2002年。 (4)真傻,等,2002年。 上面 《“金元四大家”医学观点差异的气温 变化成因》写 于2002 年。实际上,当时还发现,其后的 代表性中医观 点,大都和 创立者生活时期的气温 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 一个现代临床使用:现代气温和初唐类似, 初唐的方子 应该最重视。 气温等变化,同时引起人类和中药性质的一定变化。 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思维和科技创新。 (5)真傻,约2005年前后。 这是古气候研究的应用之一。感谢有关的科技工作者! 相关链接: 国医 在线,“金元四大家”之称的最早来源 http://www.guoyi163.com/c/y50/14309.html 真傻,2011-1-22, “金元四大家”医学观点差异的气温变化成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201158-1-1.html 真傻,等, 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历史变迁关系的初步研究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 57-6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DXS200201010.htm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中国科学 , 1973, (2):pp168-18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AXK197302005.htm Yang, B., Braeuning, A., Johnson, K.R., and Yafeng, S., 2002,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0.1029/2001GL014485, 11 May 2002.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01GL014485/abstract 李蔚普.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及其影响 . 江西医药, 1958, (9): 45-47. 李蔚普.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及其影响(续) . 江西医药, 1958, (10): 45-46. 李蔚普.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及其影响(续完) . 江西医药, 1958, (11): 41-42.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011-01-22 (杨正瓴) “金元四大家”医学观点差异的气温变化成因.pdf 2015-11-19 科学网—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 李庆祥的博文.pdf
8622 次阅读|9 个评论
《格致余论》与宋元理学
fqng1008 2010-8-31 17:20
《格致余论》是代表朱震亨学术思想的重要医学著作,为什么要用一个理学概念命名呢?这得从作者的生平谈起。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金华人(1281 ~ 1358年),因世居丹溪,又有丹溪之称。朱氏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文章辞赋,一挥即成。宋元时期,金华号称小邹鲁,来讲学的儒者接踵不绝。当时,浙东朱学名家许谦(字文懿)在东阳山讲学,从者数众,朱氏往拜之,得朱熹四传之学,成为东南大儒。因此,金华的府志,朱氏不在方技传,却在儒林传 。朱氏生在乱世,虽深得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之学,无意功名;又因其母患脾痛病,众工束手,于是立志钻研医学,30岁读《素问》,40岁再次研究,后从学于罗知悌,得河间、载人、东桓、海藏之传,而为一代名医。可见,朱氏集儒医于一身,二者互相援引是可想而知的。正如《格致余论序》所云:古人以医为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 一、理在事先、从心到物的认识论 格致最早见于《礼记大学》之中,原文是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是推究的意思,推究什么物呢?这有两种决然不同的含义。在儒学的唯心主义体系里,此物不是自然之物,而是天理、天命。如程颐解释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卷二十五》)。在唯物主义的体系里,可理解为通过接触事物而获得知识。正如since这个词16世纪从西方传到中国和日本,两国都把它译作格致,直到19世纪末,才引进科学二字取而代之。那么,《格致余论》所格为何物呢?我们说,实际是后者,而作者偏偏倒过来说成是前者。 毫无疑问,在朱氏的著作中,基本来自他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格致余论》所载医论40余篇,有察色诊脉的经验,有妇、儿、杂病的疗效观察,有处方用药的体会,有养生方法的搜集整理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医疗实践的精华汇萃。然而,毕竟朱氏生活在那个时代,深受理学熏陶。他在著作中多次引用周子、邵子、朱子、许学士之言,自以为画龙点睛之笔,殊不知画蛇添足,多有牵强附会。他在《相火论》中写道: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周敦颐的原文见《太极图说》:神发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焉。)拎来从心到物的主观唯心主义论调来说明欲起于心、火动于妄的医学观点。因此,他强调保健之道,应遵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动于妄也。具体措施是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所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即是要人欲服从天理,思想言行服从封建道德的标准,又变成客观唯心主义的论调。朱熹的原意是,道心是从纯粹的天命之性发出的,是至善的;人心来自人的愿望,是从具体的气质之性发出来的,可善可不善。超凡入圣的修养方法就是使人心服从道心。朱氏援儒入医,并以此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是不足为取的;然而从另一角度,即用理智控制情欲的养生观,又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引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是属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特别是朱氏的另一本医学著作《丹溪心法》,明明是临床观察的总结,却偏偏要冠之为心法,都是为了顺从理学而牵强附会、倒立的说法。 二、太极、太虚的宇宙观 朱氏生活的时代,张载的太虚为万物之本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很盛行,在《格致余论》中可见其明显痕迹。如《夏月伏阴在内论》中,有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与天地参而为三者,以其得气之正而通也。故气升亦升,气浮亦浮,气降亦降,气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菕。这和张载的元气本体论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张氏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即是气或太虚;世界的现象只是气的聚散。所谓太虚就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见张载《太和篇》)。在当时,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性的范畴,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进步。它表达了物质第一的观点,又阐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即气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人和万物同源一气,生死成毁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但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由于其不彻底性,常常和唯心论搅在一起。朱氏在接受太虚说的同时,又生吞活剥地接受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对其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作了经典的描述。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土金木,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朱氏完全照搬了这种论点,他在《相火论》中一开始就写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为了引入到医学理论中,他对火作了发挥,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外阳,主乎动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行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从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火,故谓之相。何谓太极?正如朱熹所注:太极只是一个理字(《语类理气上》),太极乃天地万物自然之理(《太极图书解》)。总之,无论是太虚还是太极,朱氏只是顺便使用,要旨在于阐明医理,并无心作更深入的探讨。从引文可以看出,他对基本精神完全照搬,至于字句的略约,并非对原理的修正,也不能说他就把《太极图说》改成唯物论的了 。 三、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方法论 天人相应观念是先民们对人和自然的长期观察而获得的早期印象,后来就变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方法论手段。它不是理学家的专利,却为理学家所热衷,也是朱氏的得力武器。 在《格致余论》中,朱氏的一个著名的学说阳有余阴不足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论证的: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他用天大地小、日圆月缺的直观现象,推演宇宙和人体都存在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所谓规律,今天看来似乎十分荒谬,但在当时以至后来多少年,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在阐明相火的功能时,他又以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来类比,可见其运用普遍。周敦颐为了解释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也通过这种比喻把刑法说成是自然的法则天道: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可见,这种天人相应的论调纯粹是为我所用。 从《格致余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强调天人相应思想的?他说: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人形象天,可以取譬。肺主气,外应皮毛。《内经》谓阳为外卫,非皮毛乎?此天之相也;其包裹骨肉脏腑于其中,此地之相也;血行于皮里肉腠,昼夜周流无端,此水之相也。合三者而观,非水浮地、天摄水、地悬于中乎?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均《天气属金说》)。 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思想方法,在《内经》中成为一条主线,朱氏兼通医、儒,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为我们扩大眼界、开阔思路,提供一种人与自然紧密相关的思想方法,其推理并不严谨,结论仅供参考,如果生搬硬套必然陷于诡辩论的泥沼。以上可见,周敦颐用来说明政治,朱氏用来解释医学,二者同工异曲,均貌似有理,结论仍然须进一步求证。后来,明代医家张景岳又用此方法,引证另外一些现象来批评朱氏的理论,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也在医学史上留下烙印。 四、主静、节欲的养生观 翻开朱氏的《格致余论》,开卷之首即是《饮食签》、《色欲签》二篇,其后又有《茹淡论》、《房中补益论》等等,反复强调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饮食色欲签叙》)如果说阳有余阴不足是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那么饮食色欲贯穿全书,则是阳有余阴不足的立论依据。其理学渊源,也是有待揭示的。 宋元理学中的唯心主义学派,宣扬一种变相的僧侣主义、禁欲思想。他们鉴于自然农业时代的生活资料明显求大于供的现实中,一心维护朝廷,而把下层人民求生的正当要求斥为人欲,说成是万恶之源,教人尽生遏制。宣扬人人安命的天理,即所谓去人欲,存天理。什么是人欲?主要是饮食男女。朱熹解释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这分明是要广大人民降低生活要求,放弃对现实苦难的反抗,而统治阶级却可以任意恣为。然而,朱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意义却有变化。 朱氏认为,饮食色欲乃人身自然之理,但陷溺其中,则又妄动而生变:偏食厚味,爽口作疾;贪念情欲,火动精走,阴气暗亏,百病由生。他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对于形成滋阴学派、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仍然是功不可没的。他认为,养生的关键是主静节欲。如何主静节欲?朱氏认为无欲则静,其要点是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并主张医之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防相火妄动。他指出,凡动皆属于火,火动于妄则致病。吉凶悔吝生乎动,故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则病而死矣(《房中补益论》)。于是,养生之道归结为:茹淡、节食、远帷幕、保天和。总之,朱氏主静节欲的养生理论是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翻版。关于具体措施,也是大同小异。例如周敦颐主张静和慎动;张载主张寡欲;程颐兄弟主张闲邪存诚;朱熹主张一个敬字(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有所畏谨,不敢放纵);许衡主张存养和省察。 车离教授在《儒医辨》一文中曾评价:元代朱震亨是儒医,他参以太极之理,用理学唯心主义论解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规律,是应当批判的,但他在临床上的滋阴法则对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这是公允的,无论如何,宋明时期的理学盛行,形成了哲学向祖国医学的第2次大规模渗透。当时,学派林立,诸家争鸣,学术空气浓厚,虽然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甚至把医学研究进一步带进避实就虚的思辩主义歧途,但也产生了一些对临床医疗有益的观念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唐玉虬. 医林儒林合为一人的朱丹溪. 新中医药,1957,(4): 2 朱丹溪谈参以太极之理的是非得失. 医学与哲学,1983,(5):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3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析朱震亨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
张三火 2009-8-12 13:52
内容提要: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丹溪)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养生思想独到,对后世影响颇大。他的养生学思想和养老学理论,是中医养生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强调在人生命的生、长、壮、老过程中,人体内的阴气难成于前,而又易亏于后,因此,人体养生要以保护阴精、滋养阴血为主。本文从朱震亨论养生首先要重视保养体内的阴精,养生要懂得控制食色欲望,以及重视老年养生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以期对现代研究中医养生学、人体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朱震亨,养生思想,养老论 朱震亨(公元 1281 - 1358 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因世居丹溪,所以当时的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先生。后世的学者,常习惯以丹溪称之。朱震亨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养生思想独到,对后世影响颇大。他不但系统地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阴升阳降学说等独创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以滋阴降火、升补阴血的治疗大法,积累了丰富的论治气血痰郁杂病的临床经验,还阐述了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的养生学理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震亨儒学与医学并通,理学与医学互用,堪称一代理学大家。朱丹溪以《内经》为指导思想,以顾护阴精为核心,探索了养生的方法宜忌,提出了不少有益的主张 。他一生身体力行,布衣蔬食,勤于临床,重视养生,虽年过七十,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足见其修身养性之功底及防老抗衰之水平。 朱震亨所处的时代,正值《局方》盛行,当时的人都尊泥古方,甚至出现滥用辛热燥热药而导致耗伤人体阴血的时弊。朱震亨结合实际,潜心研究,深有所得,著成《格致余论》一书,共载医论 41 篇。于纠正时弊、论述医理之中,阐明其独到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现分述如下。 1 重视保养体内的阴精 1.1 阴气难成于前,当合理育儿以护阴精 朱震亨认为整个人体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等不同的阶段,体内的阴精在整个过程中却是难成于前,而以易亏于后。因此,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中指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哺乳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意思是说,在人的一生中,男子在十六岁左右,才开始具有排精功能;女子在十四岁左右,开始有月经来潮。这是因为人体在发育成形而出生以后,还要依靠母亲的哺乳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补充滋养,人体内的阴精才能够逐渐充盛。等到阴精能够与阳气配合并达到相对平衡的时候,人的身体发育才渐趋成熟。由此可见,人体的阴精之气难成于前。而相对来说,人在未成年之前,体内的阳气却会偏胜,因此小儿被称为纯阳之体。进而提出幼年时期的生理特点是: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格致余论慈幼论》)即此期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身体发育等情况,正处于渐盛阶段,体内的阴精还没有达到最充盛的程度,肠胃等器官的发育还比较脆弱。因此,此期养生应当不宜过于温饱,以利于更好的保护体内的阴气。 青少年时期身体生长迅速,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较快,在饮食配餐上,要以谷物等碳水化合物为主,辅以肉、蛋类等高蛋白质食物,来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切忌暴饮暴食;不要过度偏食,盲目节食;禁止饮酒。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尚且脆弱的肠胃等器官。在穿着上,不要过于保暖,要选择轻柔透气丝棉织品,尤其是下身不要太过于厚重,以免妨碍阴气的成长。过于保暖,会使小儿出汗,损伤阴液;衣厚身热,体内阳盛,会更伤阴精。 朱震亨强调为人父母要尽到责任,不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挑食、馋嘴等不良习惯。并在《格致余论》专设慈幼论,认为富贵骄养,有子多病,迨至成人筋骨柔弱,指出家长在养育子女方面,绝对不能纵欲姑息,娇生惯养。还特别指出哺乳期母亲的饮食结构对乳汁分泌及婴儿健康的影响,哺乳期的妇女在饮食配餐上一定要谨慎节制,如果饮食不节、搭配失宜,饮食下咽,乳汁便通;如果情欲妄动、七情过激,则乳脉便应,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乳汁的分泌,婴儿得到这样的乳汁就会疾病立至,不吐则泻,不疮则热,或为口糜,或为惊搐,或为夜啼,或为腹痛。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1.2 阴气易亏于后,当晚婚晚育以待阴成 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指出:而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主张男子当三十而娶,女子当二十而嫁,不宜早婚早育,以待阴气成长。又说:《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而先亏矣。说明人体的阴气,在生命过程中非常容易亏虚。生殖机能的衰退,标志着男女阴气亏虚的程度。所以,在成年时期结婚之后,应当节制房事,以摄护阴精。 2 强调节制食色欲望 2.1 节制饮食,谨防病从口入 在饮食方面,指出要节制饮食嗜欲,不要因为嗜酒嗜食过度而损伤身体。在《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序》中说: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的恩赐,是双亲生命的延续,是非常珍贵的。所以,作为一个人,要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关爱身体的健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见到因纵口味,五味之过而导致疾病蜂起的情况,各种吃出来的疾病不断增多,不仅严重损害身体而失去健康,还会连累父母,使双亲忧愁伤心。当人们为了满足口福而山吃海喝的时候,虽然会得到的一时的快乐,常常使已经入口的食物给身体带来的细微不良反映被忽视。但是,天长日久便会大病已成,此时饮食俱废,痛苦不堪,悔之已晚。 对比那些山野贫贱之人,饮食清淡,虽然年事已高,却能保持动作不衰,身体安康。贪吃贪喝,五味偏嗜,终致病从口入,还会因此而损害自我形象,如酒后失德等。所以,告诫人们,要守口如瓶,饮食以清淡自然调和之味为主,不可过食厚味之品。这样,才有利于滋补人体的阴气。并专述茹淡论,指出: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对于饮食物,不要加工太过,以防改变自然性味而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认为谷菽(菽,豆类的总称)菜果等食物的本身,都具有自然调和的气味,对于人体均有滋养的作用和补阴的功效。 2.2 控制色欲,反对恣情纵欲 指出男女在成年之后配成夫妻,是天经地意的。而婚后性生活方面要节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事关重大,不可轻视。孕育后代要选择正当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时期,有利于优生优育。夫妻在行房事之时,要遵循成之以礼,接之以时的原则,时刻想着为下一代提供最佳的先天条件,并将此看成是亲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恣情纵欲,不仅会损伤肾精破坏阴阳平衡,还有滋生燥毒,危害健康。认为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格致余论色欲箴》)强调无论男女,都要懂得自惜血气,不可耗伤人体阴精。更要远离淫乱之事,控制声色欲望,重视修身重德,达到祛病延寿。 3 提出养老论 朱震亨十分重视老年养生,对老年病及老年养生均有重要的论述,他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目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汨。但有老境,无不有此。(《格致余论养老论》)详细论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的病症表现。指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精血俱耗,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导致疾病发生的病机是:阴虚内热。因此,丹溪翁的养老论,以滋阴降火,顾护脾胃为宗旨。 3.1 主张疗养要得当,禁服温燥性热之品 在疗养上,提出对于老年人用药,不可以妄用温热之药(干姜、肉桂、白术等)补养真气,尤其是不能使用温燥剂(如乌头、附子等),以免助火生热,更伤阴精。 3.2 强调饮食要谨节,忌食助湿生热之品 在饮食上,提倡素食茹淡,重视饮食水谷等营养物质和脾胃功能对人体阴精的影响。认为人体的阴精难成而易亏,人在六、七十岁以后,体内的阴精不足,不能与阳气配合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阳气相对亢盛,就会产生内热。根据老年人年老气弱,下焦虚衰,血少精亏的特点,指出: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格致余论养老论》)即把香醇的美酒,面食及油腻的汤汁,烧烤煨炒等炭火制作的食品,还有辛辣燥热和香甜粘滑的食物,都归为老年人饮食禁忌的行列。并告诫,这些食物虽然能够让人满足口福而获得一时的快乐,但是积久必为灾害。所以,对于这些食物多不如少,少不如绝。千万不要为了追求爽口而吃出疾病,为了贪吃厚味而滋生热毒。 3.3 提倡子孙要敬老,帮助老人实现养生 尤其可贵的是,朱震亨还提出,家中有老人的子孙们要努力学习并掌握老年人的调养常识和饮食禁忌,把劝诱开导老人实现食疗养生当作忠养老人、敬尽孝道的重要内容。他说:为子为孙,必先开之以义理,晓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陈说利害,意诚词确,一切以敬慎行之。又次以身先之,必将有所感悟而无扦格之逆也。(《格致余论养老论》)强调作为子孙,对待家中的老人,要按照老年人的养生要求耐心开导,劝其遵守禁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心诚意地、毕恭毕敬地讲清利害关系,并且还要付诸于行动上,表现在生活中,让老人真正感受到子孙们的关爱之情和孝敬之心。这样,才能使老人们重视并实现养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身体力行的去关心老人、强化老年人养生保健意识的主张,显示出一个社会重视人性关怀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这对于我们今天提倡关爱老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3.4 强调动静要得当,谨防妄动伤阴之害 在保健上,特别重视动静与长寿的关系。认为生命的延续,都是由于动的结果,即主张生命在于运动。同时强调,运动必须要动皆中节,要恰到好处,不可轻举妄动或运动过量。否则,就会造成阴精的耗泄,导致伤阴之害。指出人生动易而静难,而静则有利于保养阴气。进而提出人体养生,应该主之以静 。静,即指清静养心之意,要求人清修心境,做到清静无为,淡泊名利。这样,才有利于保存阴气,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上述关于老年养生的观点,为我们现代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相信在这些宝贵财富的启示下,未来医学在人类养生和老年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必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 严世芸 . 中医各家学说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3 . 01 :178 陈蕾蕾 . 试述《内经》与朱丹溪养生学术思想的关系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3.25 (1):7-8 薛益明 , 王中越 . 朱丹溪的养生观及其指导意义 . 山东中医杂志 , 2004, 23 ( 1) :6-8 博主说明 :此文2009年8月发表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5卷4期),被评为本年度优秀论文。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3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