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Facebook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Social Networks中的个性化隐私保护
longxie1983 2011-2-23 15:58
VLDB2010的文章,今天才看到,看来还需要在努力些呀~~~~~~~ Personalized Privacy Protection in Social Networks(http://www.vldb.org/pvldb/vol4/p141-yuan.pdf) 在之前的Social Networks隐私保护中,都是假设攻击者具有相同的背景知识。这篇paper的作者根据facebook中的用户隐私保护策略,提出不同的用户可以规定自己隐私的保护级别。论文中一共提出了3个隐私级别: 1.攻击者只知道发布图中节点u的label信息; 2.攻击者不仅知道发布图中节点u的label信息,而且还知道u的degree信息; 3.攻击者不仅知道发布图中节点u的label信息,u的degree信息。而且还知道u的边上的label信息。 论文摘要: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social networks, many proposa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tect the privacy of the networks. All these works assume that the attacks use the same background knowledge. However, in practice, different users have different privacy protect requirements. Thus, assuming the attacks with the same background knowledge does not meet the personalized privacy requirements, meanwhile, it looses the chance to achieve better utilit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ifferences of users’ privacy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framework which provides privacy preserving services based on the user’s personal privacy requests. Specifically, we define three levels of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gradually increasing attacker’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ombine the label generalization protection and the structure protection techniques (i.e. adding noise edge or nodes) together to satisfy different users’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We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ramework through extensive experiments.
个人分类: 书摘|3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Facebook再谈在华国际会议
热度 19 zmwang 2011-2-14 11:21
从Facebook再谈在华国际会议
前一段时间我和孩子商量回中国的事情。没想到的是,Facebook居然成了孩子回国的最大障碍之一。 这一代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是和Facebook一起成长的。我所知道的几个孩子在Facebook上都有几百个朋友。他们这代人很少使用电子邮件,手机上也在使用Facebook。Facebook占用了他们这代人大部分上网时间,也代替了电邮。我的孩子说我还用电邮是老土。这种趋势也反映在ComScore最近的报告里(如图所示)。 在中国Facebook是被屏蔽掉了。可以想像我们自己不能上网和没有电邮是什么样的日子。所以我也可以理解我的孩子。 中国应该不应该屏蔽掉Facebook呢?我们可以有100个理由把它屏蔽掉,譬如反动言论黄色信息等等。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采取了严格的互联网管制政策, 为了挡住几个苍蝇,而把门窗(Facebook, Twitter, youtube等等)都堵上了 。 中国应该不应该像管制互联网一样 严控在华国际会议 ? 我们也可以有100个理由要对在华国际会议严控,譬如Bobby说在 华国际会议大多名实不符 。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网上支持对国际会议严控的声音很强烈。那么严控的结果会是这些支持者乐意看到的吗? 我如下全文引用Bobby的博文,并逐一加以评论: 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02-13/content_1761211.html。依笔者愚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年来在华国际会议存在以下问题: 1、在华国际会议大多名实不符。有的宣称为国际会议,实际上只有一两位外籍人士或海外华人,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内人员; 这是国际会议定义的问题,原则上这些会议不能算是国际会议,所以这次的严控政策也无法管理这些名义上的国际会议。 2、举办在华国际会议的目的不纯,举办者为了会议而会议,或者是为了敛财或促进旅游,而参加者则是为了发国际会议文章以充数; 国际会议,如果从海外敛了财或促进了旅游,都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贡献。现在是西方在利用会议敛财旅游,发展成年产值为2800亿美元的国际会议产业。我们中国就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了敛财或促进旅游的同时,促进学术交流。我们应该相信科研人员自己是有鉴别力的,而科学网上对国际会议严控的很多支持和对以发会议论文充数的抱怨,也正是说明了在这的科研人员是有眼光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不要外来的严控,才是国际会议的发展正途。 3、国际会议规模越办越大,为争名气排场,盲目攀比,浮光掠影,达不到深入学术交流的目的; 这都是表面现象,中国人从来都是喜欢表面功夫做足。学术交流是否深入有力,实际上很难从表面看出来。中国不少学术单位的飞速发展都是建立在通过会议交流的基础上,我这里就不举例了。 4、不符合国际会议举办通例;我方负担的费用过多,浪费公帑,实质成了冤大头,对重要外国来宾既负责交通费用,又要负责吃喝拉撒、赠送纪念品或礼品、公款游览、参观费用; 中国方面负担过多是不符合欧美国际会议举办通例。我所知道的亚洲国家包括日本也常常比较大方。应该注意的是,能够从中国政府单位拿到大笔公款支持国际会议的组织者,就是相对有关系有门路的单位个人,也正是他们就是在国家严控政策下也能通过审批。在对总量严控的国家政策下,正是无法从国家政府拿钱的那批人失去了办国际会议的资格,严控也就保护了有关系有门路继续使用公款的会议组织者。这或许不是科学网对此政策支持的人士愿意看到的。 5、由于议题及重要性没有必要兴师动众,举办国际会议; 实际上根本就没必要区分国际国内会议,国际会议也不比国内会议高级。什么议题都可以开国际会议,把外宾和内宾一样看待就行了。把国际会议当回事,还要严控,没有大国风范:-)。 我个人认为,对学术交流的两大途径,包括 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 ,管理层面上都应该尽量少干预。 出台政策对国际会议进行严控比互联网管制对学术交流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1557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一个值6500万美元的idea
cwhm 2011-1-23 13:15
这个 idea 成就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成就了 2010 年时代杂志年度人物,还有这个 idea 成就了一个市值 300 亿的网站,更重要的是这个 idea 将世界上 5 亿人联在了一块,因为这个 idea 成就了 Facebook 。 2002 年 12 月份,哈佛高年级本科生 Cameron Winklevoss, Tyler Winklevoss 和 Divya Narendra ( WWN )想建一个哈佛大学的社交网站,这个网站的域名叫“ HarvardConnections.com ”,顾名思义就是哈佛大学的所有学生社交的一个平台。但是这个网站从一开始就建立的很不顺利, 2003 年 1 月,他们先找了 Sanjay Mavinkurve 来帮助他们写代码,但是他当年春天就毕业了去 google 工作,这个网站就搁浅了。后来他们又找到了 Victor Gao 来协助创建这个网站, Victor 担心冒险没有选择成为网站的合伙人,而选择通过支付薪酬的方式来帮他们完成这个网站,但是他在 2003 年下半年因为个人问题也选择了离开,并最终得到了 400 美元的报酬。但是这个时候网站经过大量的编码工作,前台页面,注册系统,数据库,用户交流系统等等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雏形。 但是因为接连两个编程人员的离去,这个网站的 idea 看似要胎死腹中了,正在这个时候 Mark Zuckerberg 出现了。 Mark 这个时候还是大二的学生,酷爱编程,他当时写了一个“ hot or not ”程序,主要是用来评价两张照片哪个更性感,漂亮,英俊,在短短两周内共吸引了 450 个访问者的 22000 个图片点击。但是因为这些照片是 Mark 从学校数据库中窃取的学生照片,为此 Mark Zuckerberg 遭遇了学校的质询和纪律处分,此事在学校引起了轰动。 Mark 就是在这个时候引起了 WWN 三人的注意, WWN 开始将网站的希望寄托在 Mark 身上, Mark 也欣然答应了帮助他们做这个网站,并成为这个网站的合伙人并拥有网站的账号从而可以接手 Victor Gao 遗留的代码编写工作。并在 2003 年 11 月份一次学校餐厅的聊天中提到了这个网站的一些规划, 1 :先在哈佛大学内部建立此网络,所有注册用户需要有哈佛大学的内部邮箱账号。 2 :拓展到其他大学校园。而这也就是Facebook以后的推广模式! 在随后的两封 email 中, Mark 表达了对网站的极大兴趣,并已经开始着手完善网站的部分功能。 但是此后 Mark 与 WWN 来往的 email 的语气开始发生了变化, Mark 开始推脱说自己的学业忙碌,要完成课程的期末考试等等,一再推迟与 WWN 的下一次商讨网站细节的见面时间。事情的发展到后来已经超出了 WWN 的想象,因为 Mark 的推脱更多是因为他正在建立一个和 HarvardConnection 类似的社交网站,也就是 Facebook , Mark 于 2004 年 1 月 11 日 注册 the facebook 的域名, "Thefacebook" 网站于 2004 年 2 月 4 日 正式运行。随后的 2004 年 2 月 10 日 : WWN 给 Mark 发了一封控告信,控告信中指责 Mark 控告误导他们要帮他们建造一个哈佛大学的社交网站,但是却受了他们 idea 的启发,自己做了一个类似的网站,也就是 the facebook 。 Facebook 火的不行了,创办几个月后就获得了第一笔 50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此后微软更是用 1 亿美元购买了 1% 的股票。 WWN 与 Mark 的官司最终也以 6500 万美元得到了和解,并签署了“不公开”协议。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4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长得愈发的像QQ空间了
热度 2 wildlife331 2011-1-17 14:09
哦。 现在无论什么什么博客都长得像facebook 和微博的结合体(叫tw虾米什么的什么的) 据说facebook收购微博的创始者未果。 这不妨碍新浪,校内,QQ把这个都往一起整。听说QQ也开始强制实名制了:记得QQ校友开的时候竟然要求照片免冠。我当时无语的传了一张带帽子的照片想你不接受就不跟你混了。后来也就那样那样了。校内上对照片倒是还算宽容。背影啊剪影啊都没有问题。不过有一次搞了个浮雕的就不给我星级用户的资格了。 whatever 于是后来后来开始超级喜欢豆瓣。不要求实名制,还有一堆文艺小青年传一堆非常文艺的照片,同城也比较靠谱,特别在北京这样的城市。 然后九点上发现一篇文章说其实这个豆瓣才是得了facebook的精髓的。 所谓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我就不太明白了。 为了看看facebook到底长什么样争取出国是不是很不靠谱。 顺便说一句,西农火了。 没有特点的博客不是好博客。 转战wordpress?但我貌似把用户名和密码忘了。悲剧。 (处于中午饭后的游离状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Facebook来谈期刊的主编与作者关系
cwhm 2011-1-12 17:58
Facebook是哈佛大学几个在校本科生创建的,Mark Zuckerberg负责网站平台搭建,而Eduardo Saverin负责网站的财务,在Facebook初创的2004年的那个夏天,Mark 和Eduardo慢慢在网站经营上有了很大的意见不合,Eduardo冻结了Facebook的资金账户,这惹恼了Mark,Mark在电话中说了下面一番激烈的话: 好了 我来告诉你Facebook和其它网站的区别 Let me tell you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cebook and everybody else. 在于永远不会崩溃 We don't crash ever! 服务器哪怕停止运行一天 我们从此就名誉扫地了 If the servers are down for even a day, our entire reputation is irreversibly destroyed. 看... 说真的 我觉得Friendster就是个实例! Look... Users are fickle. Friendster has proved that. 即便很小一部分人的离开 都将造成整个用户群的动荡 Even a few people leaving would reverberate through the entire user base. 用户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这是症结所在! The users are interconnected. That is the whole point. 那些大学生在线是因为 他们的朋友都在线 College kids are online because their friends are online 如果一个多米诺骨牌倒了 其它的也随之倾倒! and if one domino goes, the other dominos go. 所以我很理解王主编的博文《 我做NRL的主编被骂了,很冤!》 中所阐述的那种心情,没有哪个其他主编希望自己的审稿平台经历动荡,所以王主编事先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几篇相关的博文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期刊主编声明 :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NRL)声明 毕竟Springer系统转换不是一个主编所能左右的,系统更换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为读者和编辑服务。王主编未雨绸缪发表的两个帖子是重要的,特别是通过一切更可能多的渠道去告知读者,包括通过自己的科学网博客。 但是就是快速便捷的信息社会,我们所希望传达的信息却并不是总能如意地传达给我们的受众,特别当他们的相关利益也牵扯进来的时候,情绪难免也是会有的,所以王主编看到了这些负面的情绪,只能觉得很冤。 祝福Springer的新平台相比旧的平台更快的处理稿件,编辑和读者的关系相比转换前的系统更和谐,越来越多感谢和赞誉的声音。
个人分类: 博文推介|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Facebook实习生画的全球好友关系图
zjie 2010-12-17 18:13
Paul Butler 是 Facebook 的数据基础架构工程组(data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team)的一名实习生,他在12月14日基于Facebook的数据,发布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可视化全球好友关系图”(Visualizing Friendships)。 他的原始博文介绍了这张图的制作过程,简单翻译如下: “数据可视化就像摄影术。只是你并不是从一个空白的画布上开始,而是由你来操作镜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数据。 当这个数据来自5亿人的社会化图时,你可以通过很多种镜头去看她。其中一个引起我好奇的是朋友联系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很感兴趣看一看地理和政治的边界是如何影响朋友关系的。我需要一个可视图来展示不同城市之间的朋友联系。 我从我们的数据仓库 – Apache Hive(http://hive.apache.org/) 中抽取了1000万对朋友的采样数据。我将用户按城市进行数据分组,并将两个城市之间含有的朋友对的数量加和。然后再给每个城市加上的经纬度的属性值。 基于这个基础,我用了一个开源的统计工具 – R (http://www.r-project.org/)来做数据挖掘。我根据城市的经纬度画坐标点,画完后,已经能大致看到一个世界的轮廓。接着抹掉这些点,开始画点与点之间线(注:一条线代表两个城市之间有一个“朋友对”)。几分钟的渲染后,一个巨大的白团出现在图的中心。团的一些外边界大致上接近一些大陆的边界,但很明显的,仅仅这样画线,会由于数据太多而得不出有趣的结果。我想也许让线条变得半透明会更好,但我立刻意识到我的绘图环境不能处理足够的色度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于是我想了一个替代方法来模拟。我定义了每一对城市间的“权重值”,该值是另两个参数的函数(一个是城市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另一个是两个城市所含“朋友对”的数目)。然后我根据“权重值”来画线,两个城市间“朋友对”的个数越多,该线条将越置于别的线条的上面。 我用了一个从黑到蓝到白的色盘来标识不同权重的线的颜色。我还将那些跨度超过半个地球的线做了一些处理,让他们尽量沿着图的边上走。 又经过几分钟的渲染,新的图终于出来了,我看到后大吃一惊。那个大白团变成了令人惊讶的一个世界图。不仅大陆架清晰可见,连一些国家的边界线都很清楚。这些真令人目瞪口呆,因为这些线条并不是用来描述海岸线、河流或是政治边界的,仅仅是真实的人际关系。每条线可能描述了一对远隔重洋的驴友,或者是分居两地的家庭成员,甚或是一对老校友! 最后,我按地球仪上两点的最短球面线将所有的线重画。得到了你们所看到的现在这张图! 当我把这张图拿给 Facebook 其他同事分享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幅可爱的画,这是跨越海洋和国境的社交网络对人类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新肯定! ” 高清版"Facebook 全球好友关系图",下载地址:http://sinaurl.cn/hb81D6
个人分类: 生活体悟|5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当选“2010年年度人物”的理由
xupeiyang 2010-12-16 09:14
http://tech.sina.com.cn/i/2010-12-16/00034988483.shtml 《时代》总编解释扎克伯格上榜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00:03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