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茶马古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网络日记《沉思录》
benlion 2015-7-13 15:07
理论 - 4世界理论与4轴心时代,应用 - 系统医药学与绘画设计艺术。 (凤凰古城) 自1986年到湘西开会而游历张家界,经历29年再度来到湘西和沈从文故乡凤凰城,期间经历了国内和海外的学术思想探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 人类文明,从轴心时代、中国公元6世纪-16世纪到欧洲16世纪-20世纪,形成了宗教(犹太教和佛教2大体系传统)到“人文(史学和艺术)-哲学与科学-工程(数学和技术)”文化体系的发展。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大航海等,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文明模式的转换。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globalsociety|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磨黑镇
热度 4 saraca 2013-7-3 20:48
图1:红星闪闪的茑萝花开,宛如散落在绿茵丛中的小红星。 磨黑镇是昆曼(昆明-曼谷)公路上的一个小镇,属于宁洱县(普洱县),就在普洱市(思茅市)附近。 每次路过磨黑镇,总会想当然地认为它应当写做“墨黑”二字,谁让它紧挨着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墨江县呢?何况,这一地区,由于阳光充裕,当地的姑娘、小伙,一个个皮肤黝黑,看上去青春、健康、美丽、帅气,被人称之为“黑美人”、黑马王子”。此外,当地不仅有双胞胎节,而且还有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摸你黑”节。我一直在想,墨江境内的是奔腾不息的把边江与红河,其江水是否与黑有关呢?偏巧这两条江都穿梭于哀牢山和无量山,莽莽群山,郁郁葱葱。然而,只要想到哈尼人,总不由自主地把磨黑镇在脑子里写成“墨黑”二字。为了这,同行的LY笑话我说,瞧你那总是想当然的样子!不过,话说回来,从昆明往版纳方向走,过了玉溪,就到新平、元江、墨江,接下来就是宁洱市的磨黑镇、普洱市、景洪市、勐腊县的勐仑镇,最终一路畅通直达中老边境小镇 — 磨憨。因此“磨黑”实有“磨”字的道理,至少它与当地少数名族的文化历史有关系。 此次出差,刚好在磨黑镇下了高速路。进入磨黑镇,才发现这个青山环抱的小镇的确很有历史文化渊源。穿过清净的街道,就看到一个小广场,边上立着一块牌坊,上书“墨黑阿诗玛广场”。一行人不由顿生疑问:石林的阿诗玛怎么跑到滇南的磨黑镇了?没走几步,就看到广场旁的一条小巷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阿诗玛剧照,图片上的阿诗玛青春、阳光、灿烂!再往上走两步,就看到一栋青瓦白墙的四合院,高高的平台上立着一块黑色的大理石“杨丽坤故居”。 这回,总算弄明白了,磨黑镇确实是阿诗玛的故乡,其扮演者杨丽坤就是生于磨黑镇的一个盐商之家。提到盐商,不能想到百年前,这茫茫群山之中,有一条著名的茶马古道。当地人说,磨黑镇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叮叮当当的驮马,既运送茶叶,也贩卖盐巴等重要的生活用品。 离开时,感受到午后的磨黑镇安详而宁静,饭馆、汽车修理店、小卖部等都冷冷清清的,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百年前驮马聚集的商业小镇。 磨黑镇,看到了茑萝,开着红色的小花,状如散落在绿茵中的一枚枚闪闪红星!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6239 次阅读|8 个评论
茶马古道易武山
papaya313575 2012-6-7 17:26
茶马古道易武山
我们的车在七拐八弯中到了考察第一站——易武古镇,下车后,我们直奔“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讲解员小 刀告诉我们,博物馆前身是易武关帝大庙,始建于清光绪四年,曾经是人们祝寿拜灵,寄托美好希望的地方,也是商海人士互通情报,交流经验的场所。几经风霜,这里还依然保留着一些历史的古迹:有关茶事争端历史的“断案碑”,曾经连接思茅至易武的干道桥梁——永安桥的碑文,还有“永远遵守”碑、“永远重修”碑、“执照”碑、古老的马帮铃铛和鞍具等,每一件器件都诉说着一段与普洱茶有关的陈年往事。 走出博物馆,我们踏上了一条沧桑的石板路,穿梭在老茶庄旧址间,耳畔不禁又响起了那首动情的歌曲——《茶马古道易武山》。“ 七村八寨连着连着那易武山 , 青石板铺的路曲曲弯弯 , 千匹马驮万担茶 , 跋涉艰难哟 , 茶马古道从这里走向远方 ...... ” 在清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易武茶山曾是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商号、茶庄、店铺林立,路桥、建房等各行业欣欣向荣。据说在产茶旺季,入山作茶者达数万人,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在易武集散,沿着官马大道瑞贡进京,沿着滇藏大道进藏,沿着东南亚大道进入老挝、转越南、走南洋等。数百年前商旅云集的热闹景象,如今 或许可以在脚下那 深深 烙在 石板上的马蹄印里找到答案。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万亩茶山万担茶”,这些曾是易武古茶山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在麻黑、刮风寨等村寨仍具有大面积、代表性古茶园,这便成为我们第二天的主要考察地。 一路上我们笑谈着“麻黑”名字的由来(“麻黑”,据说是村民的先人赶到此地时,天色已晚,用当地话说是“麻黑麻黑”的,于是他们就世代此地定居),车停了,我们走出去张望,原来这里的古茶园并非如想象那般成片的规模,那些几经修剪而矮化了的古茶树,一小片一小片散落在林窗中。我怀揣着好奇,走近了这些矮化的古茶树(树高约一米五左右),惊奇地发现茶树已冒出了今春第一芽,嫩绿的芽头微泛紫红,煞是好看;有的老叶片下还暗藏着吐着芬芳的茶花,很是清秀淡雅;最为神奇的是,茶树的主干上生出了很多地衣,有大叶梅属、梅衣属、松萝属,这些藻类与菌类的共生体,分明指示着古茶园优良的生态环境。 茶山深处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藏品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藏品2——“永远重修”碑文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藏品3——“执照”碑 晒春茶 古道青石板,小猫 麻黑茶,今春第一芽 古茶树上,大叶梅属地衣 古茶树上,梅衣属地衣 古茶树上,松萝属地衣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8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春香格里拉行(5)-中甸古城印象
热度 2 saraca 2012-4-19 00:40
图1:夜晚,金碧辉煌的转经筒。 前两次到中甸,对古城不在意,只顾跑到碧塔海、天池、纳帕海等地爬山涉水,过草甸,看五花草甸。这是第三次到中甸,春寒料峭,万物亟待苏醒。白天在野外没有植物可采,晚上自然也不用压制标本了。于是,开始想象夜里的古城是啥模样。 是夜,几个同事相约而去,古城入口处,一片霓虹灯影,聚集着许多出租车和私家车,有一点热闹。一同事开玩笑地说:“大家都以为古城好,其实原来的古城不过是买马卖牛的集市而已。”经他这么一说,竟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认真地说,中甸古城原名“独克宗古城”,具有1300多年历史,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独克宗在藏语里,既有“建在石头上的城堡”的意思,又有“月光城”之意。据说,古城是按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 图2:初春夜晚的古城入口。 如今的古城,保留了中国藏区民居的建筑风格,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与味道,充满了中国式的现代旅游气息。几条石板路铺成的小巷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地构成了一片建筑群,中间是一片方形的空地,周围都是整齐的木楼,俗称“四方街”。这应该是古时候的集贸中心建筑式样了吧!小街小巷两边挤满了零次栉比的木楼,一楼皆为商铺,整齐划一地摆满了旅游商品和本地特产。其实,有些奇怪,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游客商业街都统一兜售着相同相似的旅游纪念品,如绿松石、银器、铜器、小木偶等?具有中甸特色的则为牦牛干巴、手织披肩、藏刀、藏药等。 初春不是旅游旺季,晚上10点,游客稀疏,许多店铺开始打烊,仅有几间铺子还敞开。我被一家藏族手织品店吸引住了,一老一少的母女俩各埋头在织布机上,专心地工作。身后是各种织好的围巾、披肩、桌布和毯子,颜色鲜艳,搭配合适。我立在一旁,静静地看她们熟练地穿梭引线,娴熟地将各色彩线,密密细织。同事杨则去逛临近商铺各式的绿松石,挑了一串细细的长链子。明亮的蓝色让我心动,不过,我想:去哪里找这么多颜色一致的天然绿松石呢? 图3:小巷深处,埋头织布的女孩,坐姿端正。 紧挨着古城旁,新建了月光广场,新铺了青石板,宽阔整洁。广场西面依山建了一座寺庙,须拾阶而上。正殿旁矗立着一座堪称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大转经筒,灯光下,金碧辉煌。 此时的月光广场,借着庙宇里的灯光,安静空旷。清冷的夜空,繁星点点,深邃悠远。有一女人带着两只藏獒,在广场上一圈又一圈地慢跑。天知道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跑步是一种什么概念啊?我们在一棵杨树下歇脚,谈天论地,其中一同事竟悠悠然地躺在树下的长木椅上,仰望星空。 古城的清净,令我产生了一个念头:翌日晨,一定要早起闲逛古城。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52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云南行之二——拉市海、茶马古道
pukin 2010-6-29 23:16
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拉市海实际不是海,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水面积大概9平方公里。拉市海也是著名的候鸟聚集地,每年冬天约有两万多只候岛会在此处过冬,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 28号在客栈吃完早餐后,包了一辆桑塔纳去拉市海和茶马古道。司机是位20岁的纳西族小姑娘(纳西族在丽江占多数),路上我们和小姑娘闲聊起来一些纳西族的风俗。小姑娘告诉我们,纳西族的审美观是女人以胖为美,男人以黑为贵。 为什么以胖为美呢? 原来丽江的水源主要是玉龙雪山的雪水,而雪水碱性强,喝了不容易胖,所以胖人就少,物以稀为贵吗,胖姑娘自然就受欢迎啦。黑主要体现一个人的健康,自然就以黑为贵了。一般称呼男人为胖金哥,女人为胖金妹。 大概40分钟后,我们到了拉市海,先骑马走茶马古道,然后又泛舟拉市海。废话少啰嗦,贴几张照片吧^_^ 古时的茶马古道大多都是羊肠小道。因为经年累月被马匹踩踏,路面坑坑洼洼。 七仙湖。传说七仙女洗澡的地方 骑马姿势比她爹强 泛舟在拉市海上 这个季节候鸟的没有,野鸭倒是不少。但一问原来还是家养的^_^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7132 次阅读|9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5)
papaya313575 2010-4-27 08:54
参观茶作坊 从古茶园回来后,我们又在古镇周围转了一圈,走进一家正在加工做茶饼的作坊。茶商从茶农那收来的毛茶料拿到作坊中进一步加工成传统的圆饼茶,即人们常说的七子饼。称茶,蒸茶,装袋,石磨压饼,摊晾,作坊内每个人分工精细,紧张有序,不一会功夫100多公斤的毛茶全都变成357克的圆饼,整整齐齐的放在摊晾架上等待包装。 易武镇上几乎家家都做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手工茶作坊,另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厂。可惜的是,这些现代化管理的茶厂,因普洱茶市场不景气几乎都关门了,如今空留厂房在茶乡,看普洱茶潮起潮落。 后记 当我们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突然感到有种深深的不舍。转身回望,茶乡还是那个茶香飘十里的茶乡,古镇还是那数百年前的古镇,只是,今天的易武过往行人已不再如织,街道两旁的宾馆饭店也似乎冷淡了很多,空空的厂房也在静静等待主人的呼唤。喧哗过尽,易武开始冷静了。如果说上世纪初易武从繁荣走向衰落源于战争与动乱,那么近十年来易武从被挖掘到抬升为普洱茶品质地的至尊地位再到今天的冷淡,又是谁在背后主使的呢?易武在思考,易武人也在思考。 车开出了易武街,那块鲜红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茶乡人民欢迎您! 小知识: 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 紧压茶 两类;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现改名为宁洱)县集散,因而得名。,图为普洱茶茶花。 小知识: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以普洱茶制成的紧压茶。七子饼茶外形美观,为圆饼形,酷似满月。每片圆茶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传统包装中每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 称茶,蒸茶,装袋,石磨压饼,摊晾 七子饼 此文已发表《雨林故事》2010年 第2卷 第1期 见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700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4)
papaya313575 2010-4-23 17:17
寻古茶园 下午,雨终于停了。我们决定去落水洞、麻黑等地寻访古茶园。 因路途较远,我们一行5人分别乘坐两轮和三轮摩托,浩浩荡荡的向古茶园的方向驰骋而去。 离开镇子没多远,坐在车后的我们明显感到强烈的颠簸,原来我们已经上弹石路了。弹石路是很具云南特色的一种路,路面均有碗口大小的石头铺成,在云南山区很常见。据说,以前云南的山上只有土路,交通极其不便,一下雨就更是寸步难移。后来,人们想到当地的石头取材方便,不如用石头铺路面。但是,究竟这石头取多大才合适呢?就在人们为石头大小争执不休的时候,有人提议做成糖砣子那般大小。原来,云南多数地方都种甘蔗,当地人自己做糖,一般糖汁都倒进瓷碗里,凝固后就成了日常生活用的红糖砣子。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后来,当地人都管这种路为糖石路,渐渐的就谐音为弹石路。 我们还在沉浸在糖石急剧波动的节奏中,摩托突然刹车,到落水洞了。开摩托的大叔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古茶园了,那棵将近800年的易武茶树王也在这里。我们循着大叔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丛一丛的矮茶树,树高不及2米,稀稀的散落在一片片树林里,全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虬枝盘曲古树的影子。别看这些树不高,至少都有100多年了,因为先人们曾经修剪过,所以都不高。大叔边走边对我们解释。 离开落水洞,我们继续向麻黑的方向前进。一路过来,发现从落水洞到麻黑基本都是大叔所说的矮化古茶园。那些经过人工修剪的百年茶树散落在密林中的某块荒地,与周边或其上方庇荫的树木一同生长,悠然自得。 这种散生的茶园大概有多少亩? 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很多了,房前屋后到处都是。 那这些茶树为什么要修剪这么矮呢? 这几十年普洱茶也不出名,都砍茶树剪树枝种庄稼呢。最近几年这茶好卖,尤其是我们麻黑的,都是大树茶,人家都来抢着买,都不舍得砍,也不舍得修了。 今年普洱茶价普遍都不好,很多地方的茶农都卖不出去茶,你们也是这情况吗?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是大树茶,是生态茶,不打农药呢。价钱还可以,也好卖,好多人来我们这收茶。 我们走进麻黑一户茶农家,边喝茶边聊天。从主人家悠闲的表情看得出,作为麻黑人他们是很骄傲的,因为祖辈给他们留下了百年古茶园,在追求生态茶、大树茶的今天,他们的生活可谓殷实。 富有云南特色的弹石路 落水洞的易武茶王,树高约10米,近 800年树龄,安静的挺立在半山腰上,供来往游人茶客瞻仰参观 茶园里忙着采茶的苗家女,她们一般从云南的红河州那边过来,在易武以帮当地人采茶为生 普洱茶茶花 散落在林间的矮化型百年古茶园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5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3)
papaya313575 2010-4-23 17:10
醉茶 吃过晚饭,我们应老妇人及其老伴之约,去他们家品茶了。大哥(老妇人的儿子)已将茶具摆好,就等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静坐在庭院小桌旁,静静品赏易武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普洱茶,从当年滋味尚涩的春茶到2005年醇和的老黄片(黄片指较老的茶叶片,呈黄色)、再到2000年极其醇厚、柔和的春茶,犹如一个少女走过青涩的豆蔻年华一步一步向成熟迈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回味无穷。 品茶期间,老妇人开始准备柴火对上午采摘的茶叶进行杀青(所谓杀青,是指将采来的新鲜茶叶,通过在锅中翻炒让茶叶丧失部分水分,挥发低沸点的芳香物质,从而达到除去新鲜茶叶的青涩味)。火候、翻炒力度、时间,全属手工制作,全依经验来掌握。我们在一旁看着,炒完后学老妇人如何揉茶,揉茶片刻,手留余香。老妇人告诉我们,揉好的茶放太阳下晒干,就成了毛茶,可以储藏也可以用来做茶饼或茶砖了。 易武古镇的夜很安静,静得只听得见远处家犬空灵的吠声。于这般古老的四合院,在昏黄的灯光下,顶着夜空繁星点点,我们与老妇人的家人围坐一起品普洱茶,聊易武、聊普洱茶、聊人生,此情此景,让人迷醉,不知不觉中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原来,茶也会醉人。 探花蛇洞 本来打算第二天上午去看古茶园,但天公不作美,早上起来就一直下雨,还特别冷。据说去古茶园的路不好走,我们临时决定去探探附近的花蛇洞。 所谓花蛇洞就是传说中那条无恶不作的花蛇精盘踞的洞了。这是一个长约40米的天然溶洞,最高约达七、八米,最低约一米左右。导游大哥说,这种洞在易武很常见,当地都称作落水洞。据相关资料介绍,落水洞是因 地表水 流入地下的进口,开始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而后在雨水和崩塌岩体等的不断冲击下,通过对洞壁四周不断磨蚀而逐渐形成。 刚走进洞内,顿感阵阵阴凉,似乎那条花蛇精的妖气还在洞中游荡,不免有些毛骨悚然。整个洞非常安静,偶尔听到雨水敲击岩石的声音,滴滴答答,和着我们这行人深深的呼吸声,奏响了我们此行唯一的进行曲;洞内曲折回环,刚刚走过空旷平坦的一段,继而开始侧身移步于狭仄的洞隙,更多的时候却只能学习我们人类的原祖用四肢缓慢爬行。稍不留神,砰的一声又和洞顶亲密接触了。我们足足用了半个小时,终于连滑带爬走过了这40米! 当我们准备出洞口时,洞壁上红色的摩崖石刻立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是清末中法堪界当事人黎肇元(号寿昌)所作之诗词。甲午战争失败后,法国人强迫清政府割让勐乌和乌勒(西双版纳也称十二版纳,勐乌和乌勒是其中一版纳,与老挝接邻)两块领土,而黎肇元作为清政府任命的中法勘界委员,与法国代表谈判。他本人并不想割让领土给法国,但在清政府固邦交的强势指令下,他只得退步,勐乌和乌勒最后被划分法属老挝。黎肇元最后成了卖国贼的替罪羊,内心苦闷至极,游花蛇洞时题词一首,表达了他对国弱贫疾、难御外侮的悲痛之情。 另外,洞壁上还有清末官员许台身、清末文人许子衡和1937年时任镇越县县长的赵思治等所作的诗词,无一不透露出他们在那个动乱年代忧国忧民的心情。 花蛇洞的摩崖石刻之一:边地寄行踪,直道难容,盘根错节难英雄。璞抱荆山空自叹,气吐长虹。往返两春冬,世事朦胧,欺君秦桧主和戎。纵有张韩刘岳志,失水蛟龙。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3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第一古镇(2)
papaya313575 2010-4-23 16:36
偶遇 我们刚下车不久,在易武街上遇到一位刚刚从茶园摘茶归来的老妇人。她背着个大箩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茶叶,上面盖了块白布以避免阳光的直射。她说她家就在古镇的脚下,可以去她家喝喝茶。于是,我们就随着这位妇人穿过幽深的巷子,走进一座青砖老宅。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易武四合院,青砖墙,黑瓦,屋檐下的木雕雕工精细、别具一格。院子正面朝东,共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囤积茶叶(后来问房子的主人才知道,易武雨水多,易潮,茶叶多放二层),一侧是厨房,另一侧放了做茶的机器以及炒茶用的灶。环视院子一周,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长在瓦砾上的那些野草,看似艰苦的环境,生命力却依然那么顽强,傲然挺立。 妇人的老伴刚从地里回来,身上的汗还没干,见我们来了赶紧拿出凳子请我们坐。这房子啊,很多年了,具体多少年我不清楚了,反正我爷爷就住这里了,怎么着也一百多年了吧。妇人的老伴向我们解释。我们祖籍是石屏人,这里很多都是石屏那边过来的,那时候易武旺盛呢,我们石屏人就是来奔茶山的,这房子应该就那时候盖的,妇人的老伴继续补充说。 不能说的秘密 妇人正忙着将采回来的茶进行摊凉,我们跟着去瞧新鲜。这是典型的人工密集种植的大叶茶,俗称台地茶。见她将大箩筐的茶分成两份,放在不同的簸箕上,一份放在阳光下直接晒,另一份则放在屋内阴凉。我们好奇的追问缘由,妇人说,晒干的是用来做传统的普洱七子饼,阴干的是要做一种叫月光白的茶。关于月光白之前也略有耳闻,其茶料多采老树春茶中的一芽一叶,选茶精细,将刚采摘的新鲜嫩尖放置于土基房内,夜间在月光下自然发酵而成,其间不得见阳光;因为它的形状奇异,一面黑,一面白,犹如月光照在茶芽上,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月光白。据说这种茶无论外形还是滋味集阴柔气于一体,深受都市女士的喜爱。当我继续追问这月光白怎么做的时候,妇人很敏感的笑了笑,没有回答。心想,估计这就是做茶者不能说的秘密吧。 驿道沧桑 妇人和她老伴还没吃午饭,我们也不好逗留,想着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然后去看看古镇和古道。他们为我们指引了住宿方向,还一再嘱咐我们,晚上他们儿子会回来,一定要来家里喝茶。 来之前,我曾经无数次遐想茶马古道的样子:那应该是一条条幽深、非常险峻的古道,古道两旁山山是茶林,村村是茶农,沿途牛队、马帮和商贩络绎不绝,铃声、吆喝声、牛马咆哮声不绝于耳,茶马路上马铃欢,马帮伴着赶马郎。阿妹莫嫌马屁臭,泡泡马屁贡茶香情歌对唱此起彼伏 整个古道顺山坡而建,像个马鞍似的架在一座小山梁上,马鞍的一头是茶马古道的源头,马鞍的那一头便是古道延伸的方向:去思茅(今普洱市)、普洱(今宁洱镇)经中甸进西藏?去普洱转昆明进北京?去老挝、越南进香港?去缅甸到东南亚各国?或许,在数十年前至数百年前的那个鼎盛时代,每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每一个方向都繁荣至极!古道均以大青石头或青石板铺设,这些数百年前就留下的遗迹,镌刻了不同马匹或其它牲畜的足印,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深或浅。古道两旁的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车顺号等昔日名扬四海的茶庄老宅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马鞍的最上头是块平地,平地有座新建的博物馆,这博物馆是整合了原有的石屏会馆、关帝庙而修建的,里面有块永远尊奉的石碑,记载了石屏茶商张应兆等人胜诉易武士官后立碑示案的过程。 长在瓦砾上的野草,看似艰苦的环境,生命力却依然那么顽强,傲然挺立 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苗家女,刚刚采满茶归来,喜悦之情流于颜表 道光帝御赐瑞贡天朝的匾 挺立在古道旁的老房子,任岁月剥蚀的墙壁,道不尽岁月的沧桑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4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易武:茶马古道的第一古镇(1)
papaya313575 2010-4-23 16:13
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成精的花蛇盘踞在一座山高林密的大山上,它吞食人兽,贪恋女色,无恶不作。有一天,花蛇精抢了勐惟迪哈王国的公主,还缠住了龙宫的龙女(亦称美女蛇)。于是,国王征集天下武士营救公主,并承诺谁能战胜花蛇精救出公主,就招谁为驸马。在无人敢主动营救的情形下,年轻勇敢的猎人罕伦主动上阵,带着宝刀宝剑领着一帮武士,一路披荆斩棘,与花蛇精勇猛搏斗了七天七夜,终于处死了花蛇精并将公主救出山洞。 然而,诚实的罕伦却遭到几个武士的暗算被困在洞中,他只得在深洞中继续寻找出路,没想竟遇到被困的美女蛇,美女蛇获救后帮助罕伦回到了勐惟迪哈,终于罕伦与公主重逢,结为夫妻。 傣家人为了感谢美女蛇让勇敢的罕伦找到幸福归宿,从此将这片美女蛇住过的地方称为易武。 一直很想去看看易武,这个传说中美丽的地方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无数游人、茶客为之沉醉?昔日茶马古道在这里如何倾诉它曾经的辉煌?几经世事沧桑,今天的易武又在展望什么?带着些许疑问和期待,我们踏上了易武的探访之旅。 易武乡远景,它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与老挝交界,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个人分类: 西双版纳|41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湖南黑茶茶马古道老照片
gem 2009-8-12 16:29
1 古远的茶园 2 古远的称茶 3 19世纪70年代华中安化一带的茶叶加工 4 古远的压茶砖 5 19世纪晚期一座茶叶包装厂内景 6 茶叶之路上的水路运输 7 茶叶之路上的马车运输 8 茶叶之路上的骆驼运输 9 茶叶之路上的骆驼商队 10 运送茶叶的骆驼商队途径蒙古 11 俄国境内茶叶之路上的茶楼(右侧) 12 茶叶之路上的终点--圣彼得堡 13茶叶之路上的中国茶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