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第一作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文署名中的礼仪和利益
热度 5 远行的骆驼 2012-12-23 19:08
如今的科研成果绝不会做出来锁在自己的抽屉里,通讯的发达使得第一发明者和第一发现者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有时候慢一步就将发现权和发明权拱手相让。 那么工作辛辛苦苦做出来,论文是一种重要的公开宣布发明者或者发现者的载体。论文署名本身理论上很简单,就是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才可称为论文作者,并按贡献大小分列成名次;没有实质性贡献的但是有贡献的人列入致谢中。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不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有礼仪也有利益。 讲起来,最白热化的争夺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为了解决贡献不相上下的第一作者利益分配,只好有共同第一作者。常见的是两人列为共同第一作者,但也能看见更多的人列为共同第一作者。有时候导师不再需要第一作者利益了,虽然实际贡献应该为第一作者(比如idea,关键实验技术打通和论文撰写均为导师的情况下),也可能谦让至最后一名,仅列为通讯作者。久而久之,通讯作者成为了老板和idea的代名词。 当涉及到多单位的时候,除了共同通讯作者外,又有一项争夺变得非常重要,那就是第一单位。原因在于很多高校考核中不是第一单位的不计算,所以会出现赵大良老师所著博文的现象“创新不断的论文署名形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645587 ”,即第一作者非第一单位。第X作者反而是第一单位。另外,当有多名通讯作者时候,确实不好判断谁是最重要的通讯作者,一般视为等同贡献。当然如果第一作者的单位有时候有助于判断多名单位的通讯作者谁更是主要通讯作者(如果潜意识里面一定想分高下)。 但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第一通讯作者排列组合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创造性”的分配利益,使得似乎每个人都变得重要起来,但是也变得让人困惑起来。分配的最后结果就是大家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一个--即对愈演愈烈的利益分配论文,大家都不将其作为具体评价时候的评价依据。 这使得国内的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起来,很多工作需要合作,但是良好的合作者也更加难以寻觅,常常面对的是一定被要求共同第一或者共同通讯,而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贡献并不足以成为该荣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合作,在合作之前就明确论文分配的礼仪。而为了避免自己论文的无法判断贡献的下场,就是慎用利益输送。 不过,我认为在我们高校研究所团队中共同通讯作者的纠结必将长期存在。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必须依附大牛才能生存,大牛也存在将年轻教师作为科研主力(国外导师所聘博士后的替代品)的实际需求,那么必然会长期存在共同通讯作者的现象。然而现实也是残酷的,据我所知一位我们高校老师职称外评的时候就遭遇到无法评价的结论,这给我们敲了警钟。 其实国内乱搭车现象越严重,同行就越不重视第二、三作者的贡献,而这就使得本正常的合作也变得无法评价,导致大家愈来愈争抢论文中的利益而丧失了礼仪。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14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己谋利还是替天行道?
montec007 2012-12-16 00:42
放假了,就写几个字,在科学网上留点火星,也为圣诞节加点热气。 刚读了首页被加精的一篇博文: 向各位请教访学在国外访问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 读后让我很不是滋味。我留了一言:“ 你是要替天行道吗?” 争取自己的权利,无可厚非,可是末了还来上一句,“ 否则我觉得她可能还会继续害人哪”, 就有点又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作派了。 充篇文章没有一点感恩之处,别人很一般,可也没发现博主有什么过人之处啊。连测试和数据分析都没做,算什么苦力呢?算什么贡献呢?真是聪明人,真有好点子,就要争取主动啊。没有数据的文章多了去,有本事自己写啊。说什么别人侵占他人成果,我看是博主要投机取巧,夺他人科研成果而不知感恩! 关于作者的排名次序,永远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作为一个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任何工作的外人,怎么好如此断定那位导师就一定是侵占研究生成果呢?研究生永远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可是,拍着良心问自己,文章是idea重要呢,还是苦力重要?换句话说,没有其中的一位作者,换做另一位,这篇文章能写得成吗?研究生们,访学者们,想想这个问题吧。 奉劝各位访学者,给对方留点好印象。所谓生意不在仁义在,Be noble; don't be a thief! 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有教无类|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决定论文作者的顺序?
热度 2 editage 2012-12-10 01:57
Eddy 博士:   您好,我想要知道决定作者顺序的标准是什么?通讯作者的角色又是什么?贡献最多的人也该做通讯作者吗?   先前讨论署名权的 博文 里提过 ICMJE 指南 ,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决定每个的贡献程度是否足够列为作者,后来黄晓磊老师的博文《 论文署名,学术不端和不正当竞争 》更进一步讨论了这个议题。科研论文的作者顺序需要经过深思才能决定,在决定作者顺序之前,了解第一作者跟通讯作者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谁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通常主导大部分的实验工作,在一般的情况下,当引用一篇论文时,提到的就是第一作者的名字,如 Jones et al. report that… 。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对 Ph.D .学生的科研职涯是很重要的,全球大部分的 Ph.D 课程毕业标准都要求学生要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有 2 位以上的 Ph.D 学生一同合作毕业论文时署名权的争议无可避免;对博士后及资深教授来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是争取基金、职称晋升及重新雇用时的重要因素。据此,科研发表的作者名单里,第一个名字一直是最抢手的位置。   在第一作者之后,作者顺序是根据对研究的贡献度排序,贡献度越高的排名越前。不过,有时候可能会有多位作者贡献度相同,为了避免署名权争议,建议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就该讨论决定作者顺序,然后在项目进行时随时记录每个人的贡献。 通讯作者的角色是什么?   投稿的时候,期刊会要求一位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会收到所有的期刊通知,包含审稿进程、同行评审意见以及审查结果等。虽然期刊认为通讯作者只是单纯的行政角色,在一些国家文化里这个角色与资历相关,通讯作者通常是项目领导或资深研究员,他们的通讯地址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动。万一项目领导刚好是贡献最多的人,他可以同时担任研究的第一与通讯作者。   以上回复如果有不够清楚的地方,欢迎随时提出讨论! 延伸阅读: 如何处理署名权争议 。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发表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如何决定论文作者的顺序?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153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讨论]文章的通信作者跟第一作者
热度 8 Enago 2012-9-1 14:22
英论阁 Enago 博文目录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前段时间,还有很多人在争论通信作者跟第一作者的关系。所以,就说说笔者的看法。 通信作者是 corresponding author ,他的职责是负责投稿、修改文章,是在这个过程中跟期刊编辑联系的人。正常情况下,通信作者就应该是写文章的那个人。第一作者呢,则是文章的作者列表中排行第一的那个名字,原则上就应该是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贡献最大的那个人。笔者觉得从这点来看的话,重要性已经分得很清楚的。但是不知道为啥,通信作者却成了能跟第一作者掐架的人了。比如一些文章是学生写的,但是导师就得占个通信作者。不明白为什么导师既然认可了学生写的文章,却非要自己去负责投稿跟修改文章。这个事情让学生来做不是更好吗? 通信作者跟第一作者这种问题主要是出在学生跟导师之间,如果两者都是平等地位的研究人员的话,这种矛盾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通常的状况是,学生做了主要的研究工作,但是导师定了方向,申请了资金,把握了实验的走向。在研究过程中,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贡献的话,这两者是很难定量说明的,导师或者学生做第一作者都是合理的。大家都需要文章,学生要用文章毕业,导师要评职称,而很多单位在看文章的时候又只看第一作者。但是第一作者又只有一个,怎么办呢?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不是还有一个通信作者吗?当然直接搞过来是不好的,师出有名嘛。学生是流水的兵,毕业了就走了,就算留一个邮箱地址,可能也只是临时的,而导师是比较稳定的,留他的邮箱不是方便科研交流嘛。所以,通信作者就在道理上站住了脚。绕了一个弯子,通信作者就可以跟第一作者抢论文贡献了。这样的事情一多,就把事情给搞复杂了。越来越搞不懂通信作者到底应该放谁了。 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回到最初的职责定义。谁写的文章,谁当通信作者,毕竟他要对自己的文章负责,回答审稿意见什么的他对文章最熟悉。而第一作者就应该是对科研工作贡献最多的那个人。最合理的是,做了最多贡献的人最有理由执笔写文章,这种情况下他就同时也是通信作者了。但是如果他不愿意写,或者能力不够写不好,就另外一个人来写吧,写的人就要当通信作者了。至于第一作者谁当,大家都是讲道理的人,商量商量嘛。 笔者的组一直都是使用这种规则。谁写文章谁就负责投稿,谁就要当通信作者。谁做了主要贡献谁就是第一作者。当然也有那些学生毕业了,留的邮箱无效了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在文章的脚注里面把所有作者的邮箱都列出来,不是为了抢贡献,而仅仅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联系得到。 英语润色 那么,谁放最后一个作者呢?导师。按照我们的说法,最后一个作者是很有分量的,是属于项目管理者的。所以,一般就由导师来当啦。 --- 英论阁 Enago 作者讨论 上一篇: 创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下一篇: 文章的作者数量 博文系列一: 英论写作发表 (全) 博文系列二: 用英语写论文 (更新中...) 英语文章修改 英论阁 Enago 博文目录
个人分类: 作者讨论|171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排名第二’值多少钱?
热度 11 lin602 2012-8-19 20:44
发表论文作者署名,当排名第二且非通讯作者时,到底被学术界认为有多大价值? 申请课题也是,如果不是主持人,只是第二、或第三名,情况如何? 在职称评定及课题申请时,要列出论文及项目申请的排名情况。原则上,除非是国家大奖及973大课题,原则上不是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论文,不是主持人的项目,经常是份量很轻的。甚至有的评审人根本就不看。 所以在列出论文数时,尽管论文数量不少,但如果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这个数量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合理吗?部分合理,部分不合理! 的确有挂名的现象,而且不少。也的确有部分第二作者对论文数据作出了不少贡献。 但一般来说,第二作者的论文,在课题申报与职称评审中,份理很轻的。 因此,作为导师,要尽可能将第一作者署名权留给实际做研究的研究生们。特别是导师已经是教授时。 当然,当导师要从副教授升教授职称时,要求有第一作者论文,这时候要计划好,并做好互相协调工作。最好通讯作者在导师提职称时能够与第一作者等同,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12159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导师不可以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吗?
pikeliu 2012-7-20 16:54
导师不可以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吗? 科学边缘人罗德海教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dh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四川人.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 已有 5813 次阅读 2012-4-7 10:38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通讯 论文 office 科学网有位博主发表一博文《通讯作者该放什么位置?》对导师( PI) 在论文中所处的位置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上纲上线指出 “ 如果很多文章都自己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就会让人严重怀疑这个导师的人品 ” 。 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32 位推荐,点击 5000 多次 ) ,我不知道这位博主是学生或是导师。但他的一些观点我是严重地不同意。就拿我来说吧,我是搞理论研究的,我写的很多文章自己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在这位博主看来,我既不该是第一作者,也不该是通讯作者,否则人品有问题。 象我所从事的大气动力学研究,需要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多年的积累,没有十,八年的积累,很难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也很难在国外发表。以前我在国外发表的很多论文很多都是独立作者 (05 年以前),都是我独立完成的。后来一些老师建议我,发表文章时,即便学生没有干什么活或干一点小活 ( 查文献或画一两幅图),也要把学生名字挂上,这样一来学生好毕业,二来可以反映你的团队强大。当时我并没同意,担心受到误会,说不清。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攻击导师。如果把学生的名字放在第二作者,怕别人认为我是侵占学生的成果。果不其然,上次我把我的论文清单发在网上 ( 科学网),受到很多网友 ( 可能是学生)的质疑,怀疑我是有侵占学生成果的嫌疑。我早就不在乎论文数量了,学生发的毕业论文我是不愿署名的,我也给我的很多学生说过,你们发的论文可以不署我的名,但我可以帮你们修改,发表费我也可以给你们出。但学生不愿意,认为我是不是看不起他 / 她们的工作。现在中国是论文满天飞,我只是希望我不要发太多的论文而已,一年出一两篇或几篇就行了。 在我们这个领域,在国外发表论文是很慢的,从投稿到发表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单位规定,博士毕业至少需要一篇 SCI( 学生必须是第二作者或第一作者),否则就不能按期毕业找到工作。没办法我只好把学生挂在第二的位置上,叫她 / 他们干一点辅助性的工作。当然在我的有些论文中,学生一点活没干的也有。只要学生愿意作一些辅助性工作,或参与讨论或画图,我也会把他 / 她们的名字放在论文中。当然,不可能叫他 / 她们当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他 / 她们自己的论文随便当什么作者都行。 例如 05 年发的论文: Luo ,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 Effect of topography, J. Atmos. Sci ., 62, 5-21 . Luo ,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I: Role of westward-traveling planetary waves, J. Atmos. Sci ., 62, 22-40 . Luo ,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II: Wavenumber conservation theorems for isolated blocks and deformed eddies, J. Atmos. Sci ., 62, 3839-3859 Luo , D. ,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V: Block activity and its linkage with sheared environment, J. Atmos. Sci . 62, 3860-3884 。 Luo , D., 2005: Interaction between envelope soliton vortex pair block and synoptic-scale eddies in an inhomogeneous baroclinicity environment, Quart. J. Roy. Meteoro. Soc ., 131, 125-154 . Luo , D., 2005: Why is the North Atlantic block more frequent and long-lived during the negative NAO phase, Geophys. Res. Lett ., 32, L20804, doi:10, 1029/ 2005GL022927. Luo D. and H. Wan, 2005: Decadal variability of wintertime North Atlantic and Pacific blockings: A possible c ause, Geophys. Res. Lett ., 32, L23810, doi: 10. 1029/2005 GL024329. 06 年以后我自己写的和发表的论文 ( 挂有学生的名字): Luo D. and Z. Chen, 2006: The role of land-sea topography in blocking formation in a block-eddy interaction model, J. Atmos. Sci . , 63 , 3056-3065 。 Luo , D., A., R. Lupo and H. Wan, 2007a: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 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 A simple model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J. Atmos. Sci ., 64, 3-28. Luo , D., T. Gong and A., R. Lupo, 2007b: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 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I: Free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NAO and diagnostic study. J. Atmos. Sci ., 64, 29-51. Luo , D., T. Gong and Y. Diao, 2007c: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II: Meridional shifts of westerly jet anomalies during two phases of NAO. J. Atmos. Sci . 64 , 3232-3243 Luo, D., T. Gong and Y. Diao, 2008: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V: Planetary and synoptic wave break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NAO life cycle. J. Atmos. Sci . , 65, 737-765. Luo , D., T. Gong and L. Zhong, 2008b: Dynam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se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and meridional excursion of a preexisting jet: An analytical study. J. Atmos. Sci . , 65, 1838-1858 Luo , D., Z. Zhu, R. Ren, L. Zhong and C. Wang, 2010a: Spatial pattern and zonal shif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art I: A dynamical interpretation. J. Atmos. Sci . , 67 , 2805-2826 Luo, D., L. Zhong, R. Ren and C. Wang, 2010b: Spatial pattern and zonal shif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art II: Numerical experiments. J. Atmos. Sci. , 67, 2827-2853 Luo , D., Y. Diao and S. Feldstein, 2011: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tlantic storm track activity an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A link between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 Atmos. Sci., 68, 577-601 . Luo , D., W. Zhou, and K. Wei, 2010: Dynamics of eddy-driven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in a localized shifting jet: zonal structure and downstream blocking, Climate dynamics, 34 , 73-100. DOI 10.1007 /s00382-009- 0559-y. Luo, D., T. Gong , Y. Diao and W. Zhou, 2007: Storm tracks and Annular Modes. Geophys. Res. Lett . ., 34, L1780110.1029/2007GL030436. Luo, D. and T. Gong, 2006: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eastward shift of interannual NAO action centers in last three decades. Geophy. Res. Lett ., 33, L24815, doi:10.1029 /2006G L027860. 学生发表的博士论文有我名字的论文(排名): Y. Diao, J. Li and D. Luo , 2006: A new blocking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Blocking ac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J. Climate , 19, 4819-4839 . Wang, Y., S. Li, and D. Luo , 2009, Seasonal response of Asian monsoonal climate to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J. Geophys. Res . , 114, D02112, doi:10.1029/2008 JD010929 。 T. Gong, S. B. Feldstein and D. Luo , 2010: The impact of ENSO on wave breaking and Southern annular mode events. J. Atmos. Sci . , 67, 2854-2870 。 现在中国学术环境很糟糕,学生和老师相互攻击的事时有发生。尽管如此,但好的导师还是有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老师。 不良的导师哪里都有,请不要抹黑中国的导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882-556340.html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3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第一作者还是导师第一作者?
热度 15 slowlight 2012-5-12 22:27
看了科学网上两个期刊不让学生当第一作者的案例,虽然一个是硕士研究生( 期刊作者歧视—建议导师是第一作者 ),一个是本科生( 本科生为什么不能做第一作者?发论文屡遭歧视 ),但本质是相当的。那就是,在某些期刊编辑的法眼之中学生第一作者的文章水平不高。 先不忙拍砖头,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编辑有的时候是需要教授(研究员)亲自撰写的文章,而且也希望教授们能当第一作者。当编辑在准备一本新的期刊或者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专题的时候,需要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来帮助期刊获取同行认可的时候,会向某些工作非常优秀的教授们约稿。在约稿时会注明需要由他担任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虽然一篇文章是一个课题组研究成果的表现,不只是某个人的工作,但如果能让优秀科学家出现在论文作者队伍显眼的地方(经常是第一)的话,也经常有吸引眼球的作用。 当然,以上两个案例并不属于约稿的情况。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这些期刊编辑为什么喜欢导师当第一作者,特别是明知对论文的内容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这个期刊或者编辑受到来自某方面的压力或者诱惑才作出的这种选择?例如,他们的领导要求期刊只发第一作者为导师的论文,或者某项评估或者基金申请对论文的第一作者有要求。如果是这样,板子似乎不能简单地打在期刊编辑身上。有的时候,我会想中国的学术期刊为什么是目前的这个情况。一个原因是别人做的事情,我们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本来是不存在的,我们给做出来了。 大家也知道,有很多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研究生时期做出来的。编辑想来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学生的时候工作内容比较单纯,不用考虑申请项目,不用考虑人员工资,只要把科研工作做好就行了。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学生其间虽然经验不足,但思想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出好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研究生期间业绩平平后来有大成就的科学家。这里只是想说,期刊发表论文要对文不对人,学术质量第一。 不管什么原因,这事儿做得不地道。这里,给某些编辑出一损招(不是我原创,别拍我):如果你实在不想录用人家的稿件,你就找一个巨严的审稿人,把稿子给毙了不就ok了?别到了最后再要求人家改作者顺序,太没有职业素质了。 ---------------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而且也是我现在的观点,说不准明天就变了。
个人分类: 我看新闻|1596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论文署名原则中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热度 52 lotusboat 2012-4-8 10:17
最近科学网的赵帅飞和罗德海两位博主分别就学生和导师的论文署名问题,发表了两篇博文: 通讯作者该放什么位置? 导师不可以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吗?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署名应该在哪里?是否还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说说对论文署名原则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 方便 读者和 论文 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 国家和地区、 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 我本人2006年回国建立课题组以来,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至于和校外或国外课题组合作的论文,则并未完全遵循以上原则,而是双方协商决定如何署名。 这六年间,我自己也陆陆续续写过15篇左右的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包括这三种情况:(1)我本人为主完成论文的主要工作,同时本人执笔撰写的研究论文,博士后或研究生有少量参与;(2)我本人执笔的综述论文,博士后或合作者参与撰写了其中的少部分内容;(3)我本人参与了相当大部分的具体工作,同时由我执笔完成了论文初稿。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导师是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不一定就是导师的人品有问题,应该看师生在科研过程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贡献。 在中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过分强调第一作者,甚至在年终考评、职称晋升时,第一作者的权重远大于通讯作者,而非第一、非通讯作者的论文则几乎完全不作数。在科技奖励、学科评估时,成果的归宿也只承认第一作者第一单位。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不同单位的合作者之间争抢第一作者,在外访学的研究人员在第一单位归宿上和现所在学术机构出现矛盾等种种问题。我甚至于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位科研业绩很好的副教授因此论文署名从来按照国际惯例,不和研究生抢第一作者,自己作为通讯作者署名在最后;结果到了评教授的时候,竟然被评委指责为自己不做科研,差点没上。由此可见,中国的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的距离,关键还在学术管理和评价体制上。处理不好,会影响学术合作,引发师生矛盾。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通讯作者的具体署名位置, 虽有国际惯例,并无完全通行的标准, 因 实际情况和国情 而异。在中国 现体制下 ,作为导师,应该多为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考虑,根据论文的实际贡献决定署名次序。而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层,更应该考虑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国际惯例,不要从政策制定上逼迫导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
140905 次阅读|108 个评论
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热度 44 jiangjiping 2012-2-17 08:39
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17 日 首先声明一下,这里谈论的是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的总体情况,不包括国内的特殊情况。 在我的感觉中,有些科技人员在发表科技论文时,对是否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很在意。 他们认为, 在很多情况下,只有论文的第一作者才被人们注意和认同,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论文被引用时, 一般只提及第一作者的名字。 这种想法也是有道理的。 鉴于此,有些人就希望自己能成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但是,要是一个科研项目是一个团队的集体合作成果, 那么, 谁做论文的第一作者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国际上, 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有明显通用标准的问题。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 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 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 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 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 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 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我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 根据有关资料, 设计实验程序, 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 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2 . 必须是实验的主要执行者。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 第一作者必须是整个实验的主要操作者, 这包括但不限于准备试验用的各种试剂和设备, 纪录各种数据, 绘制各种图表, 分析试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和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 必须是论文初稿的写作人。 一般来说, 论文初稿的写作人必须是符合上面两条的人。这是因为只有实验设计者和主要操作者最清楚试验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意义, 因而,写出来的论文比较符合实际, 对数据的分析比较符合逻辑, 所以,论文读起来就可能比较顺利通畅, 逻辑性较强。在我和导师准备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候, 当时我的英文表达能力还不好,但是,导师一定要我自己亲自写出论文的初稿。我在接到导师的指示后, 虽然英语写作水平很有限, 学习课程也很紧凑, 加上从来没有写过科技论文, 心里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但是, 还是硬着头皮埋头写作。 从开始写作到完成初稿,几乎花去我两个月的时间。 导师只是在我的初稿上进行一些语言上的修改。 所以,我是第一作者。 假如某人已经符合以上的三个条件, 那么他 / 她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要是已经符合这三个条件,但是, 没有成为第一作者, 那么, 这个人的劳动成果就被别人利用了。但是, 反过来, 要是不符合以上的三个条件, 却要争当第一作者, 那么这个人可能有夺取别人劳动成果的嫌疑。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20088 次阅读|109 个评论
吃辣椒引发的思考
热度 3 gaojianguo 2011-9-13 13:34
吃辣椒引发的思考
祝之明教授领导的团队在解释辣椒素降压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 科学网有过他们工作的介绍 : 链接点击 )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注意到了他们的研究。在浏览他们去年发表的论文时发现文章中有 3 个第一作者,于是发信讨教,下面是祝老师和我的信件往来,经祝的同意分享在这里,供大家思考与讨论。 我的询信 : 祝之明教授您好,吃辣椒是降压的好方法这一重要科学成果对人们的健康饮食很有启示意义。看了您去年发表在 Cell Metabolism 的文章“ Activation of TRPV1 by Dietary Capsaicin Improves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and Prevents Hypertension ”很受启发。然而,同时我也注意到了韩国研究人员发表在 Cancer Research 的文章声称 Capsaicin( 翻译成“辣椒素”抑或“辣椒碱”?请祝老师指点 ) 能够促发癌症。我的疑惑是他们研究的可信度如何? 在食用辣椒时该如何权衡? 从个人观察的角度来看,我国南方确实高血压的比例要小,但能不能归功于吃辣椒值得推敲。 另外,在您的论文中同等贡献的作者有 3 个,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3 个第一作者? 毕竟 3 个第一作者的情况并不常见。 韩国科研人员的论文链接: 点击 这 里 祝老师的复信 : 高老师, 您好!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兴趣!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1. 据文献报道, capsaicin 特指辣椒素,辣椒碱为一大类生物碱的总称,包括辣椒素及其类似物及代谢产物,如二氢辣椒碱等。 2. 目前尚无大系列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辣椒素与肿瘤相关,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足以诠释人体疾病。 3. 导致高血压的因素很多,膳食因子只是其中之一,西南地区,特别是重庆的特殊膳食习惯促使我们要考虑这一因素,但需要提供科学的实验证据,并进一步在人群中验证。这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4. 目前科学研究的难度及复杂性明显增加,一项高质量的工作耗时长,投入大。 本项目前后持续了 5 年左右,涉及三届研究生,前赴后继,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很难明确哪一位贡献最大。 目前,涉及三位以上第一作者的文章遂渐增多,详见 Nature Genetics 上的一些工作,有多达 5-6 位共同第一或通信作者的论文。 希望我的回复您能满意。 从祝老师的答复中我们可以推论现在的第一作者数量在增加,第一作者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或者,第一作者数量的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的分析如下。 研究区域的扩大。 随着科学研究合作的加强,现在的研究区域或试验样地在显著增大,如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往往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项比较有意义的工作。假如欧洲、美国和中国合作一起研究碳循环对大气二氧化碳升高的响应,对于这样的浩大项目显然是需要分工明确,多个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也是必然的,否则谁也不愿意。 研究期限的延长。 正如祝老师所言,一项高质量的工作往往牵连好几届研究生,很难明确哪一位的贡献最大,所以需要增加第一作者的数量。如果课题组的工作被终止,另一个课题组在原先课题组基础上继续研究,但都没有发表论文。妥当的做法是,后来的课题组与之前的课题组成员共同担任第一或通讯作者。 研究向纵向发展。 一些重大的高精尖研究,往往涉及到不同学科,如果想出色的完成任务,同样需要相互协作。如基因组的测序和对大分子物质的解析工作,一部分人负责试验材料,一部分负责纯化鉴定,而另一批或许负责解释说明和发表文章。这里涉及的面就很广泛,第一作者不可能就只是写文章的那个人,所以第一作者的数量也是好几个的。 其实,第一作者数量增加是好事,说明了研究质量的提高。那种闭门造车的人往往发不了很好的文章。当然,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简单观察,还要用于实践。举个例子,隔壁有一从事转基因研究的实验室,成果很难得出来,往往都是好几届学生“积攒”的数据,但发表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一般就是写文章的那个人,我觉得这对已经毕业的积累数据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11 个一作的 Tree Physiology 22 个一作的 PNAS 33 个一作的 Cell Metabolism 44 个一作的 Nature Genetics 55 个一作的 Natur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823 次阅读|8 个评论
本科生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
热度 3 gaojianguo 2011-9-8 18:38
近日,我校蔡海婷(生化学院化学教育专业)和袁浙梁(初阳学院化学专业)在化学领域国际一流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Chem.Commun.,2011,47, DOI:10.1039/C1CC13424H)上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为《钯催化的芳基炔醚的卤烯丙基化反应高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合成(1E)-a-氯代烯基乙基醚》。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属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杂志,2009年影响因子为5.504。《钯催化的芳基炔醚的卤烯丙基化反应高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合成(1E)-a-氯代烯基乙基醚》一文研究在生化学院朱钢国博士指导下进行, 本科生独立完成 。 结论:觉得自己努力的不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261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通讯作者”
热度 4 zjohnliu 2011-8-21 17:24
科学网上关于“通讯作者”的话题好像有几篇。 论文中的“通讯作者”究竟是干啥的,好像大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顾名思义,“通讯作者”就是“用来与编辑部、读者联系的作者”,实质上没有其它含义。 笔者在英国读博士时,导师也是圈内有名的工程院院士。记得当年我的第一篇论文提交时,根据“中国惯例”,把导师列为通讯作者(自己是第一作者)。当时,导师没有说什么。接下来,第二篇论文,我依旧把他列为通讯作者。给他修改时,他毫不犹豫的把代表通讯作者的“*”号从他的名字后面挪到我的名字。同时,还稍稍教训了我一顿。我现在记得非常清楚,他的意思非常明确。通讯作者就是为了读者和编辑联系用的,是要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负责任的。他还说,“文章是你写的,一些细节我不太清楚,如果别人问我,我怎么回答?”他甚至还责怪我“是不是不想为这篇文章负责任?” 从今以后,我和导师合作的十几篇论文都是以我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毕业以后,我从英国去别的国家做博士后,有过两位合作导师。无一例外,所有的论文都是以我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我记忆中,两位导师也从未因此不快过,相反都是赞成的。 回到国内才发现,国人确实聪明,赋予了“通讯作者”更深的意义。具体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心知肚明。 一旦有了一定的即使是不合理的规定,要改变它确实很困难。所以在国内发表论文时,我也不得不一次次违心的担任“通讯作者”。 但至少有一点,我坚持做到了,很多网友也做到了。学生独立撰写或者做主要贡献的论文,我从来不作“第一作者” 我相信,对于“通讯作者”,世界各国或者不同的研究人员的理解不一样。 但是,如果回归“通讯作者”的本意,网上很多关于“通讯作者”的讨论,其实都是“伪命题”!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Diary)|453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热度 7 qujiangwen 2011-3-3 13:24
目前在中国的学术界,关于如何界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一个需要统一和规范的问题,希望大家热烈的讨论! 实话实说: 写文章独立创新很重要, 但是有时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又要经过单位审核,又要让领导、专家、导师等审稿, 要经过81座重重火焰山,比上西天取经还难,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大多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所以有时会很矛盾,光写自己的名字吧,不知道上司怎么想,怎么琢磨你,毕竟是在事业单位混饭吃,虽然说吃的是皇粮,但是许多工作上的事情还得经常与领导打交道,好多事情还得得到他/她的批准,他/她如果不高兴,你肯定没好果子吃。如果遇上德性不好的,有的人甚至一巴掌拍死你,让你一辈子不得翻身,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大家谁都懂,所以这个问题不得不思考。但是要挂上司的名字吧,又确实是自己的独立创新,不喜欢被别人占用,或者被别人拿去到处宣扬;而且写上领导或者上司的名字,往往要加他们为通讯作者;这些人整天靠琢磨人,拉关系,拍马屁占据领导位置,别人一旦有成果,他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暗示或者明示你要加他为通讯作者,有时觉得实在可笑;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不懂学术,偏要靠别人的成果和文章通讯作者署名想在学术界混点名气,把这种不学无术的人署名到通讯作者中,本人认为是对第一作者的不敬,对原始创新的压制,对学术界的玷污,所以通讯作者的署名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目前在中国的学术界,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重要,好像谁也搞不清,本人觉得确实需要从法律,出版等角度给出明确的规定,以便于大家在文章署名方面更加规范合理。重点是如何界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的道德准则等。 下面是一些收集到的关于通讯作者的意见,希望给大家提供参考,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什么意思? 答案1:供读者联系的作者。 因为一般的文章往往有几个作者,大家推举一个作为读者联系的人,即为通讯作者。 答案2:可以理解为联系人。一般都是由他负责与编辑部或者读者联系有关文章的发表、转载或者其他事宜。 二、几个关于通讯作者的观点: 观点1:第一作者当然不用多说了;而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以前国内一般注重排名,老板要排在第2,现在有变化了,所谓和国际接轨哦,投国外杂志时老板可放在最后,并注名是通讯作者。当然有些老板还是看中排名的,最好要和他商量一下。 观点2: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我不赞成一味地模仿国外杂志,加不加通讯作者应根据需要而定。 观点3: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也改革了,很是看重通讯作者的,如果是自己很有分量的文章不要随便将别人作为通讯作者(当然这个别人是指老板,主任,领导etc). 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有这样贪得无厌的老板,研究室的一切文章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的都要算作他的通讯作者,实际上他什么都不懂。 观点4:通讯作者是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所以,老板一般不会将通讯作者让给手下的人。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一些反映老板重要观点的文章,老板也不会放过既是第一又是通讯作者。 有些杂志甚至声明只有体力上的贡献不可以作文章的作者,但可以致谢。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8964 次阅读|7 个评论
教授何至于要跟研究生抢第一作者?
热度 1 Bobby 2010-12-16 06:30
引子:张鹏的博客《怎么回答教授的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3909 至少在生物学领域内,学术论文多作者排序的原则应该是:首作者贡献最大,尾作者(通常也是通讯作者)起领导作用。首作者通常是做实验的研究生或博士后人员并且 / 或者还是文章作者,尾作者(通常也是通讯作者)通常为实验室或研究小组的老板 / 导师 / 领导。尾作者其实也是成果的所属人,其通讯地址 / 单位为成果所属单位。而首作者一般地址并不固定,可能在文章审阅或发表期间写文章的研究生或博士后就要毕业或就业换地址 / 单位了,所以从操作层面上来讲也不适合作为通讯作者。 我就纳闷了,什么年代了,还有教授 / 导师跟自己的研究生 / 博士后抢第一作者?行内的人都知道,尾作者(通常也是通讯作者)才是真正的大牛或老板,作为尾作者(通常也是通讯作者)其实是件挺荣誉的事情。怎么就有教授 / 导师放下身段,跟自己的研究生 / 博士后抢起了第一作者? 即便项目总体的 idea 是教授 / 导师你的,你也提出过很好的指导意见,可做实验 / 写论文的研究生 / 博士后并非是毫无创造性的民工呀?更何况你作为导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研究生发表认可他 / 她学术贡献的第一作者论文,以便将来在学术界深造或就业。做导师 / 领导的大都已经功成名就,不必那么太贪心。我曾见过 国外的 教授给研究生 / 博士后执笔写文章,仍给研究生 / 博士后挂第一作者的(当然实验是研究生 / 博士后做的)。导师抢第一作者不仅无情,无理,而且有点无耻。当然,如果单位考核要求 / 职称申报必须要导师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的,这里一并谴责这样的单位。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846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什么样的贡献可以成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zhengqinzhu 2010-9-9 08:11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是第一作者
热度 1 ldh 2010-8-5 14:40
陈安博士写了关于 科研成果的署名问题 的一列博文 . 文中有些观点我是同意的 , 但有的则不同意 . 关于署名问题 , 则要针对不同的学科来讨论 . 例如对于生命学科等 , 老板或主要贡献者是在最后或为通讯作者 . 而对于我们地学来讲 , 主要贡献者一般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可以是第一作者呢 ?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 如果 idea 是导师的 , 在导师的指导下 , 文章的具体工作是学生作的 , 文章也是学生写的 , 且投稿过后 , 文章的具体修改工作也是学生完成的 , 那么学生可以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 当然 , 导师可以是第二作者且通讯作者 . 如果 idea 是导师的 , 文章主要工作是导师作的 , 文章的撰写和修改是导师作的 , 而学生只是协助工作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 当然也有例外 , 如生命科学 , 有些老板帮助写文章 ( 具体工作是学生干的 ), 但老板是在最后的通讯作者 . 论文的署名是一个相对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 当然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 署名的排序应征得大家的同意 , 特别是在修改过程中 , 不能随便加人或减人 . 如要加人或减人 , 则必须征得每个作者的同意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8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位很勤奋的先生!
xin 2010-7-31 12:25
刚才统计了我的先生发表论文情况,先生致力于地貌学和泥沙学研究。截至今日,已 第一作者 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24篇,其中,8篇《科学通报》,5篇《中国科学》,5篇《自然科学进展》,13篇《地理学报》,13篇《地理研究》,8篇《地理科学》,5篇《水利学报》,18篇《泥沙研究》。根据我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个人第一作者发表篇数的统计,通常而言,在《地理学报》第一作者发表5篇以上研究性论文,基本都是所谓的牛人了,其难度与美国NBA球员进入名人堂类似。先生发表13篇《地理学报》,在《地理学报》创刊70余年的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了。 SCI论文不是很好统计,我在Isiknowledge进行了统计。检索从2003年开始,之前的SCI检索不到。检索结果为,自2003年以来,截至今日,近8年先生以 第一作者 发表的SCI已有32篇。考虑到2003年以前的SCI,之后检索漏掉的,以及与人合作非第一作者的,那必定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要知道这些论文,都是先生逐字逐句的写出来的,绝非团队他人为其捉刀代笔。 在发表SCI相对冷门的地貌学领域,先生单枪匹马,撰文如此之多,思想如此之丰富,才思如此之敏捷,让人景仰呀。先生之低调,谦逊,让我辈五体投地;先生之勤奋,让我望尘莫及。
6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个第一作者和多个通讯作者——是否有学术不端的嫌疑?
热度 1 zhengqinzhu 2010-7-8 11:47
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数量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我也到国内外的相关网站上去寻找一些依据,但一直没有找到标准和答案。 虽然这个问题不同于剽窃,抄袭,但我个人隐隐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学术不端,只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被一些利益需求方有效利用了。 我说的这个问题,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应该会有所体会,尤其是这两年,这种情形越来越多,而且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作者会有这样的问题。 同一篇文章,有2个第一作者,2个通讯作者。 有时候碰到这样的文章总共也就4个作者,分别被冠上了这些身份,真是可气又可笑!更有过分的文章,出现3个第一作者,3个通讯作者还好,这个文章最后被退稿了,不然我对这个问题实在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对那些两个第一作者,两个通讯作者的情况,我拿他没有办法!因为我找不到相应的规矩,规定一篇文章不允许有两个第一作者,不允许有两个通讯作者。 而且,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两个机构或者两个实验室的两个大老板来合作来搞一个课题,两边分别派出了主要的实验人员来参与这个研究,那么这种极端情况也确实无可厚非。所以目前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只能是让作者单位出具单位证明,来证明此情况属实。结果是,几乎所有单位无一例外都能够为此种情况开出证明。 那么问题又出来了,真的有这么多的研究论文都是这种极端情况吗? 虽然说现在国际合作,机构合作越来越多,但是我还是隐隐感觉不安,以我的经验判断,这种情况不正常。而且这样的不正常,在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中只发生在中国的稿件中。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每年发表国外稿件占了60%多,而这些国外稿件基本上都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么我只能理解为中国的科学界真的非常重视合作,重视分享。 不知道在人人喊打假的学术背景下,这类情况我们该如何界定,如何处理? 我期盼着早日有个清楚地说法,也减轻我一直压在心底的不安感.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30022 次阅读|9 个评论
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 谁更重要?
热度 1 waterlilyqd 2009-10-19 11:43
Who is more important in an article,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or the first author? It seems no one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certainly. In most people's mind, the first auth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uthor in one article. He/sh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whole process from material collecting, experiemental design, data collecting and analysis, and the paper writing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on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edition boards. Usually,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mostly the supervisor or the project director who makes suggestions on your experiment, data analysis or paper writing. Now, many units take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Most units hold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first wri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But the interllectural property of the paper belongs to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his representative unit. Therefore, from this poin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If your article is mostly done by yourself, and especially based on your own creative idea, it's better for you to be both the first auth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 know many people in fact have no choice when involed in the issue of authorship. There are many discussions on the issue of the first auth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Follows are three links obtained from the internet. Link One: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447161.html 写论文通讯作者有什么含义?必须是导师吗? 日前被同学问及什么是通讯作者。仅仅知悉跟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做科研论文署名有关,没能很好的回答。今日特查询了一番。虽仍为一头雾水,但还是有所收获。观点1第一作者当然不用多说了;而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以前国内一般注重排名,老板要排在第2,现在有变化了,所谓和国际接轨哦,投国外杂志时老板可放在最后,并注名是通讯作者。当然有些老板还是看中排名的,最好要和他商量一下。观点2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我不赞成一味地模仿国外杂志,加不加通讯作者应根据需要而定。观点3现在国内很多地方也改革了,很是看重通讯作者的,如果是自己很有分量的文章不要随便将别人作为通讯作者(当然这个别人是指老板,主任,领导etc). 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有这样贪得无厌的老板,研究室的一切文章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的都要算作他的通讯作者,实际上他连***都不懂。观点4通讯作者是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所以,老板一般不会将通讯作者让给手下的人。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一些反映老板重要观点的文章,老板也不会放过既是第一又是通讯作者。有些杂志甚至声明只有体力上的贡献不可以作文章的作者,但可以致谢。通讯作者即文章最重要的作者,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通讯作者应该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 Link Two: http://www.hjcz.org/bbs/read.php?tid-93838.html 从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ACS)主编给中国通讯作者的一封信谈起 We received your submitted article on 04/26/2004. Please have each of your co-authors directly send us an individual message from their own email address. In each message, that particular author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confirmation statements: 1. I verify that I have seen and have approved the submitted manuscript; 2. I consent to having my name appear in the list of authors and, thereby,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esults contained in the manuscript. 3. I have read and am in compliance with the ACS Ethical Guidelines: https://paragon.acs.org select: Ethical Guidelines http://www.pubs.acs.org/instruct/ethic.html ,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individual messages from each of your co-authors, so that processing may continue on your manuscript. Sincerely, Peter J. Stang (1)谁应该是作者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发表论文的道德准则》 As a minimum, authors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a particular section of the study. The award of authorship should balance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ion, design, analysis and writing of the study against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nd other routine work. If there is no task that can reasonably be attributed to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then that individual should not be credited with authorship. All authors must take 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 of their paper. The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of much research can make this difficult, but this may be resolved by the disclosure of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作者至少要对研究的一个特定的部分负责。确定作者应该基于平衡考虑他对研究工作的构思、设计、分析和撰写所做的脑力贡献,而不是数据的收集或者其它常规的工作。如果没有什么任务可以归功于某个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不应该成为作者。所有的作者必须对他们的论文内容负起社会责任。这样做对于许多研究工作因其多学科性质而会有困难,但是这个问题可能通过明示每个作者的贡献来解 决。 (2)谁不应该是作者 哪些人最容易混入作者名单? 1.资助者,包括实验室的导师。 2.行政领导。 3.仅仅是收集数据,没有参加分析,讨论,撰写等等的实验员。 4.和资深作者或主要作者有特殊关系的人。 谁应该是第一作者? 论文的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 资历浅的年轻人优先。 在大多数情况下,按字母排序是不合理的。 有时候将两个作者名字下注明:他们有相同的贡献。 通讯作者的具体责任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发表论文的道德准则》 9. To give due acknowledgement to all workers contributing to the work. Those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search should be listed as co-authors. On submission of the manuscript,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ttests to the fact that those named as co-authors have agreed to its submission for publication and accept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having properly included all (and only) co-author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signs a copyright licence on behalf of all the authors. 给予所有对此工作有贡献的人员恰当的承认。那些对研究工作有显著贡献的人应该被列入共同作者。在投稿时,通讯作者要确认所有被列入作者名单的人都同意投稿,承担包括所有共同作者并且仅仅包括共同作者的责任。通讯作者代表所有作者签署版权证书。 谁应该是通讯作者? 1,一般是比较资深的研究人员。 2,没有任何学术地位,职务的要求。学生,博士后都行,只要他们能够负起责任。 3,年轻人做通讯作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 Link Three: Difference between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First author and what are a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责任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ost/Difference_between_Corresponding_author_and_First_author_and_what_are_all_their_responsibilities Alok Nahata · · Dr. Harisingh Gour University First author is usually the student /researcher who has undertaken the research work. First author is often also referred as the presenting author. He /She is responsible for doing the research practically along with the co-authors who might assist him/ her in the research work or might be the colleagues from the same work group. He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preparing the manuscript and analyzing the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usually the senior author who provides the intellectual input and designs and approves the protocols to be followed in the study. H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nuscript correction, proof reading, whole correspondence during the paper submission, handling the revisions and re-submission of revised manuscripts upto the acceptance of the manuscripts. This is the usual practice in most cases. In some cases, when the work is done in collaboration with some other institutes, the actual researcher or the first author and corresponding author remains the same, but co-authors increase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helping hands in the paper along-with the senior collaborator or senior scientist with whom you liaised with.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other side also. There are some institutes also where corresponding author becomes the first author also. The person doing the work or the actual researcher/ Student becomes the second author or even a co-author also. This is, in my opinion, unethical or injustice on part of the actual researcher/ student. But this practice is prevalent in some institutions and the students are bound to stick to it being the beginners in most cases. Another situation which I have seen in some institutes is that the head of the institute or the director is a part of every paper arising from that institute, no matter it is relevant with him/her or not. So this are the practices prevalent now-a-days regarding the inclusion of names in research papers. Hope you have a better idea of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s you mentioned in your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prevailing scenario. George Komis · Palacky University of Olomouc First author is the one who carries out the bulk of the experiments, while having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design, data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writing of the paper.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in most case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He has major contribu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work, he will supervise experiments, he will verify or even contribute to data analysis and most importantly he will take over most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writing of the manuscript. Of course variations to the above scheme may occur. Difference between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First author and what are a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rew Davis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 The meaning of 'first author' differs between subjects and between geographical area. It's therefore better to follow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use a contributorship statement to indicate who did what work and how much of it (see http://www.icmje.org/ and www.ease.org.uk/ for access to such guidelines). The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is the person who acts as the link between editor and coauthors. The term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should really be used for 'the point of contact with outside researchers'. (Although I know that these terms are frequently confused, even by some journals.)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2639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