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交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家学术交流的故事(一)牛顿善于利用同行学术成果
gxfycyyhang 2009-11-30 22:16
牛顿善于利用同行学术成果 牛顿辉煌科学成果的取得,虽然主要取决于他个人的聪慧和科学研究的努力,但也与牛顿在与同行学术交流中受到的激励、启迪有直接关系。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求实、探索精神,交流协作的宽容氛围,争鸣、质疑的精神气质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牛顿善于利用学术信息并积极吸纳同行的研究成果。例如,牛顿作为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观察员及时地从英国天文学家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費拉姆斯提德那里得到月球观测结果,牛顿利用这些资料修正了自己的月球理论。 同行研究成果的激励作用对牛顿取得成果至为关键。1671年法国天文学家皮卡尔获得巴黎附近地区地球表面一度纬度对应的长度的较精确的值。这一测量结果的发表可能是促使牛顿着手研究万有引力的因素之一。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编著了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以说与在皇家学会活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666年,他开始怀疑在最高山峰之颠仍可观察到的重力会不会延伸到月球并影响到这个天体-----甚或使之维持在其轨道上。然而,当牛顿在研究计算地球吸引其表面的物体之间的有效距离上遇到了困难。是应当以物体离地面高度还是离地心或者离某个别的什么点的距离呢?牛顿当时暂定从地心来度量距离的,但是直到1685年他才能证明地球吸外部物体时它就象一个集中在其中心的质点这一重要定理。为此,他推迟了19年后才发表计算结果。其间牛顿转移了研究兴趣,发现了白光的合成性质、研讨流体力学问题等。又在这期间,在1677年他同雷恩和多恩讨论了引力问题。皇家学会的胡克给他的一封信使他于1679年又重新回到万有引力这个问题上来。牛顿受到这封信的激励便重新进行他早先的计算。由于应用了皮卡尔的改进了的地球半径值,他得到了精确的结果。1684年哈雷鼓励牛顿继续研究下去并让牛顿以后将研究成果寄给皇家学会,以便将它们登记备案,确立其优先权。皇家学会委派哈雷与佩吉特,负责提醒牛顿先生不要忘记自己的诺言。1685年2月,牛顿将部分结果寄给了皇家学会,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完成了《原理》这部名著。皇家学会起初准备把牛顿的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哲学学报》上,但在全面研究了牛顿这部著作之后,便决定出资把这著作印成书本。然而,皇家学会当时正处在长期的经济困难之中,它缺乏足够的资金出这本书。于是哈雷便自费承担这个工作,尽管那时他自己经济拮据。哈雷从开始鼓励牛顿继续完成他的研究,帮助牛顿捜集必要的天文资料,还出资印刷、校订清样、指出文中的含混之处、安排印刷和插图。此外,他还在《哲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述评,宣传《原理》这本新书的重要意义,所以,《原理》这部名著的出版也要归功于哈雷。 牛顿与同为皇家学会会员的惠更斯有较多的学术联系。牛顿对这位比他年长的同时代的天才赞不绝口。他从惠更斯的著作中曾得到不少的启示,称其为德高望重的惠更斯。而惠更斯在读到牛顿的《原理》一书时虽然年届六旬,但立即就洞悉了这书的要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学术交流民主需求不如功利迫切?
gxfycyyhang 2009-11-20 22:05
对学术交流民主需求不如功利迫切? 不要让 钱学森忧虑 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 近期 , 关于钱学森论学术交流民主的几篇博文,科学网上浏览者不算少,但评论者很少。难道学者认为这一问题不重要而不评论?否!几乎学者都知道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交流中大胆畅言,各抒己见意义之所在。那么跟进者寥寥无几,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如评论者所言:民主在中国不太好推行。更多的原因是学术民主不好说,说了也没用。君不见钱老、周老――这些大智者对此敢为而不能为吗?确实不能为至少没能为是事实。那么为何不能为、没能为呢?逻辑之一是在当前大环境下,学术交流民主提不上科技创新议事日程,或者泛泛说说可以,不宜动真格。如若像钱老、周老拿它说事,结果只能不了了之。是否还有另一逻辑原因被忽略了? , 那就是:当下,学者对学术交流民主需求不如功利迫切!而这也是当下的大环境? 学者对学术交流民主需求不如功利迫切。不可否认,这一现象客观存在!而且相当严重地存在。问题在于,是社会大环境造成此现象,还是这一现象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对此,笔者请教各位了。 以前,钱老、周老敢于说而大家都不敢说、说不清的事,我以为,现在是说的时候了!原因之一是,批判了那么久的学术不端,为什么没多大效果?我认为就与学术交流民主大环境不好有直接关系。其次,钱老去世,引起社会的思念与对相关问题的反思,有利于推动学术交流民主大环境的改善。第三,随着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化,必将对学术交流民主环境提出新要求! 我以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刘老师建议:科学网是否能开辟一个学术争鸣 交流的平台?这种需求可能不比博客差。说的真是到家了!虽然科学网本身是一个平等的民主交流平台,但这种民主、平等距钱老、周老倡导的科学理念相距甚远。在钱老去世的今天,刘老师的建议不仅是响应钱老的号召,也对科学网的创新提出了一个对策!对此,我双手赞成。并呼吁各博主,能追随、响应钱老、周老关于学术交流民主的反思与谏言,不要让 钱学森忧虑 消失在无声无息之中!也用我们的行动,改变中国学者对学术交流民主需求不如功利迫切的域内外评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中国学术交流难题与解题
gxfycyyhang 2009-11-15 11:18
钱学森:中国学术交流难题与解题 问题提出: 学术民主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学术讨论是不是西方的东西?;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现象归纳: 学术讨论气氛不浓;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年轻人与老师的观点不一样,就非常难办了,老师甚至不会让学生毕业;封锁、闭塞、闭关自守;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论资排辈;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 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在中国科协上讲过不只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 原因分析: 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清一色的组织是出不了好东西的。 对策建议: 地理科学 的事由中国地理学会办;成立同道者的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民主、平等探讨,不分长幼;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 民主办会不仅体现在团体成员的关系上,而且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贯彻民主原则。当前发扬学术民主是很重要的,在学术面前、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不能论资排辈。我们应该有一种民主的、活跃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环境,要鼓励和支持年轻的同志用于表示各种学术见解。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作别人不敢做的;科学技术工作也必须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企、事、群是社会子系统的大子系统,我们从前对它们注意不够。我们对群这个大子系统的重要性更要提高认识;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改革必须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也就是从国家部门干预和地区分割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做到在党的领导下,能独立自主地和全国一盘棋地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视野中的学术交流
gxfycyyhang 2009-11-15 11:15
学术民主问题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反对学术交流的权威论与一言堂 钱学森视野中的学术交流 不看重学术交流对个人的认可,看重交流对创新思想的激励作用 学术交流作为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原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语),历来受到科学共同体的高度重视。然而怎样才能发挥学术交流的独特作用,创造怎样的学术氛围才能使学术交流的价值充分释放,在这一点上社会认识并不一致,科技界内部的认识也有不同。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学术交流的现状与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术交流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当做法和不端行为,引起了我国科技界的反思。 钱学森是较早反思我国学术交流现状的著名科学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指出,学术交流及其管理模式,源头在西方。他多次呼吁学习西方学术交流经验及作法。他认为,发达国家的学术组织与学术交流是一面镜子,学习他们的经验有利于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钱学森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活泼的氛围,反对学术交流的权威论与一言堂,他认为学术交流是一个没有权威的领域。他指出:我们要认真地搞好学会工作,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有江湖习气。搞学术,态度就要认真、严肃。当然,严肃并不等于说不活泼。我们要诚恳地交流,有活泼的气氛。在我们思维科学这个新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也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钱学森多次介绍西方学术交流经验,介绍他的老师,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主持研究讨论会的方法,批评我们学术交流中的一些不妥作法。例如,钱学森曾经指出,从学术讨论对人的启发作用这个角度来看,我感到我们国家的学术讨论气氛不太活跃。所谓不太活跃就是一个同志在会上讲了之后,没有一个人发言讨论。第二个人再讲,也是如此。外国的学术交流和我们不一样,一个人作了报告之后,讨论热烈极了,发言各有不同,有的是提问,有的发表不同意见,有的作补充,有的提新看法。所以过去我曾经想,学术讨论是不是西方的东西?那个在天文学上有很大贡献的哥白尼,他之所以提出日心说,据说是得益于他所在的波兰大学里有一个很好的学术组织,大家相互促进,所以他才有那么大的成就。 对我国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法,钱学森多次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他说,在我们国家,不但是学术讨论气氛不浓,就是一个集体当中,封锁、闭塞、闭关自守等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违反社会思维学的规律的。 钱学森善于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在讲到学术民主非常重要这一科学理念时,他用自己亲身经历,亲切友好地与同行交流。他说,在学术民主方面,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体会很深。当时,学校经常有讨论会,通常是一个人先做发言,所谓主题介绍,介绍学科领域的情况。大约讲四十分钟,然后讨论一小时,大家七嘴八舌都可以讲。那时,我不过是个研究生,也参加讨论,这是允许的。主持会议的教授有时也讲,和大家一起讨论。偶尔说着说着,教授会说他刚才讲的不对,收回。就这样子,在学术问题上很讲民主,最后还要集中。怎么集中呢?这是讨论到最后,教授作个十到十五分钟的总结:我们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从不勉强作结论,但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认识到什么程度,他还是要总结说明。 钱学森不看重学术交流对个人的认可作用,而看重交流对创新思想的激励作用,对科学发展的批判促进作用。钱学森认为人们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他带头在学术讨论中主动介绍与自己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出学术成果。例如,在钱学森有关学术讨论的讲话和文章中时常可以看到我从某某的文章得到启发。在《关于思维科学》这一论文的开始,钱学森就先说明,我与某某、某某讨论过这个问题,还有许多热心同志和我书信往来或面谈过思维科学的研究,他们的见解对我都有启发、有教益,使我对思维科学的认识有些发展,有些调整。 学术交流史表明,钱学森的学术交流理念是完全符合学术交流内在规律的。他深刻地洞察了学术交流的核心价值。 他认为在学术交流中不能怕出错,他鼓励大家敢说话,说真话。他说,我们党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据我个人体验,在国外,哪一个学术中心学术讨论搞得好,这个中心的学术成果就多。在学术讨论中,不是每个人讲的都是正确的,错了也没有关系。我们中国人现在好像错了就下不来台似的。我认为不然,在讨论中,讲错话,提错意见的人,对于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也是有贡献的。 应当指出,钱学森对我国学术交流的反思、批评与建议,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应有的重视。1996年,已经卸任中国科协主席职务的钱学森,在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讲话指出,我从前在中国科协工作过几年,感到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我在中国科协上讲过不只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这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周光召也发出这样的评论:我们这里的学术交流,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凑巧的是,钱学森、周光召都曾担任过中国科协主席职务,在学术民主问题上,他们的见解是如此的一致。 看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宣传钱学森、周光召等科学家的科学理念与学术交流理念,有必要进一步反思我们学术交流的作风与制度建设,有必要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好的学术交流经验与方法。有必要将反思学术交流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联系起来,使学术交流为完全发挥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的作用。     引自高峡的博克 http://blog.sina.com.cn/kxgaoxiablog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我国学术交流的反思与建议
gxfycyyhang 2009-11-15 11:08
对我国学术交流的反思与建议 凡是智者都重视反思,反思自身缺点不足、反思域外成功经验、反思历史经验教训。 学术交流作为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 ( 原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语) ,科技创新源头之一 (中国科协语) , 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 自然也成为科技界反思的对象,而且是重要的反思对象。这不仅因为学术交流功能作用独特,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普遍重视,而且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学术交流的现状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存在较大 差距,学术交流的价值还没有充分释放,学术交流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当做法和不端行为,所有这些都引起我国科技界的反思。其中,少数领头科学家的反思尤其值得重视。 比较早反思我国学术交流现状的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在上世纪 80 年中期指出,学术交流及其管理模式,源头在西方。他多次呼吁学习西方学术交流经验及作法。他认为,发达国家的学术组织与学术交流是一面镜子,学习他们的经验有利于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例如,钱学森在 1984 年 8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思维科学讨论会上,建议 成立同道者的学术交流组织 ――思维科学研究会或思维科学学会。他说,这个组织的核心,要包括在思维科学部门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中的各主要学科的核心专业人员。这些专业是哲学、数理逻辑、心理学、模式识别、科学语言学、文艺理论、科学方法论、人工智能和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9 个方面。 (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25页、26页) 钱学森重视学术交流活泼的氛围,反对学术交流的权威论与一言堂,他认为学术交流是一个没有权威的领域。他指出:我们要认真地搞好学会工作,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有江湖习气。搞学术,态度就要认真、严肃。当然,严肃并不等于说不活泼。我们要诚恳地交流,有活泼的气氛。在我们思维科学这个新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也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62页,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70页) 钱学森多次介绍西方学术交流经验,介绍他的老师、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主持研究讨论会的方法,批评我们学术交流中的一些不妥作法。例如,钱学森曾经指出,从学术讨论对人的启发作用这个角度来看,我感到我们国家的学术讨论气氛不太活跃。所谓不太活跃就是一个同志在会上讲了之后,没有一个人发言讨论。第二个人再讲,也是如此。外国的学术交流和我们不一样,一个人作了报告之后,讨论热烈极了,发言各有不同,有的是提问,有的发表不同意见,有的作补充,有的提新看法。所以过去我曾经想, 学术讨论是不是西方的东西? 那个在天文学上有很大贡献的哥白尼,他之所以提出日心说,据说是得益于他所在的波兰大学里有一个很好的学术组织,大家相互促进,所以他才有那么大的成就。 (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0页,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47页) 对于我们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法,钱学森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不但批评我们学术交流中的不当作法,而且还指出其中存在的社会普遍现象。他说,在我们国家,不但是 学术讨论气氛不浓 ,就是一个集体当中, 封锁、闭塞、闭关自守 等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违反社会思维学的规律的。 (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2页,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49页) 钱学森善于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比如他在讲 学术民主 非常重要这一科学理念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他说,在学术民主方面,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体会很深。当时,学校经常有讨论会,通常是一个人先做发言,所谓主题介绍,介绍学科领域的情况。大约讲四十分钟,然后讨论一小时,大家七嘴八舌都可以讲。那时,我不过是个研究生,也参加讨论,这是允许的。主持会议的教授有时也讲,和大家一起讨论。偶尔说着说着,教授会说他刚才讲的不对,收回。就这样子,在学术问题上很讲民主,最后还要集中。怎么集中呢?这是讨论到最后,教授作个十到十五分钟的总结:我们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从不勉强作结论,但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认识到什么程度,他还是要总结说明。 (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15页) 钱学森认为人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他甚至带头在学术讨论中主动介绍与自己不同的学术观点、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出学术成果。例如,在钱学森有关学术讨论的讲话和文章中时常可以看到我从某某的文章得到启发。 (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4页) 在《关于思维科学》这一论文的开始,钱学森就先说明,我与某某、某某讨论过这个问题,还有许多热心同志和我书信往来或面谈过思维科学的研究,他们的见解对我都有启发、有教益,使我对思维科学的认识有些发展,有些调整。 (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页) 与我们当前一些人比较看重学术交流对个人学术认可作用不同,钱学森看重的是学术交流对创新思想的激励作用,看重学术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批判促进作用。他甚至没有提到过学术交流对个人学术的认可作用。所以他非常重视不同观点的学术讨论,他认为学术讨论不能 清一色 。他说假如两个讨论问题的人,或者讨论问题的集体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你说的他根本不懂,当然不行,所以要有同行。但是,你接触的这个集体都是清一色的,恐怕也不行。 清一色的组织是出不了好东西 的,反而变成了闭塞。 (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2页) 学术交流史表明,钱学森的学术交流理念是完全符合学术交流内在规律的。他深刻地洞察了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学术交流的核心价值。 他发现,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学术民主是完全一致的。他说,我们党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据我个人体验,在国外,哪一个 学术中心学术讨论搞得好,这个中心的学术成果就多 。在学术讨论中,不是每个人讲的都是正确的,错了也没有关系。我们中国人现在好像 错了就下不来台似的 。我认为不然,在讨论中,讲错话, 提错意见的人,对于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也是有贡献的 。 (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1页,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46页) 正是由于他既具有西文的文化背景,又具备深厚的中国优秀文化的功底,同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钱学森成为当代我国科学发展战略学的大师,成为调理中西优秀文化营养成分让科技界同行分享的大师。而这也是钱学森成为科学帥才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知何故,钱学森对我国学术交流的反思并没有引起主流社会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认同。1996年,已经卸任中国科协主席职务的钱学森,在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讲话指出,我从前在中国科协工作过几年,感到 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 。我 在中国科协上讲过不只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 。这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14页) 注意 , 在钱学森对我国学术交流进行反思后的多年,钱学森又一次提醒我们,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大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升级趋势! 近年,周光召对学术交流又发出令人震惊的评论:我们这里的学术交流,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 (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南方周末》2007-12-6) 值得寻味的是,钱学森、周光召都曾任过中国科协主席职务,在学术民主问题上,他们的见解是如此的一致,然而他们的观点不代表主流! 那么是否可以说,解决我们学术交流自由平等的问题,解决学术交流权威论与一言堂问题,解决教授、权威压制问题,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点亮光! 为此,建议: 1、加大反思我们学术交流的作风与制度建设。 2、加大宣传钱学森、周光召等科学家的科学理念和学术交流理念。加大宣传国内、国外科学大师们是如何进行学术交流的,学习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有益的经验与制度。 3、将反思学术交流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联系起来。科学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科学道德的遵从。反之,科学道德的遵从也有助于科学理念的确立。 4、探讨我国少数科学家和科学大师们对学术交流见解没有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原因与教训。                  引自  http://blog.sina.com.cn/kxgaoxiablog                    高峡 20090816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OCABFE:中美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桥梁
wangyk 2009-10-31 05:39
王 应 宽 2009-10-30 UTC-6 CST UMN, St Paul 博主按: 此文系应好友 UC Davis 的潘教授之邀写成的一篇交差短文。今年 6 月在 Reno 开会期间,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的邵参赞应邀参加 AOCABFE 年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当他了解到协会如此有活力,每年开展很多有利于中美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活动,很感兴趣。于是要求时任 AOCANBFE 主席的潘教授给他提供一份简要的文字材料。潘教授是大忙人,总挤不出时间来办这等小事,加之,据潘教授本人说:出来时间太长,不写中文文章很久了,感觉中文不系很好啦(用广东普通话说效果较好),所以要我帮他这个忙。我虽然中文还过得去,但对协会那些事儿了解不多,今年也才比较多的参与协会的工作(被聘为 China Regional Director ),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了解对付了这些文字,由潘教授修改定稿。此文系经潘教授修改后提交给邵参的版本。贴于此,仅作资料留存。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中美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桥梁 一、历史、宗旨及日常活动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英文简称 AOC ,下文简称协会)于 2001 年在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成立,英文网站 www.aoc-web.org 。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治性的、非赢利的由全世界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团体。协会将致力于为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和会员服务做贡献。 协会的宗旨包括: 1 )构建全球华裔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之间的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 2 )促进中美教育人员交流; 3 )促成技术转让; 4 )推动行业发展。 协会下设董事会,由主席、副主席、各专门委员会主席、委员及区域负责人等组成。协会的主席由会员选举产生,实行轮值任期制,任期一年,一般不能连任。自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已有 7 人担任协会的八任主席,包括张乃迁(第一、二届)、张强、唐炬明、张瑞红、杨秀生、杨成海、潘忠礼。现任主席为王玲娟,新当选的下任主席为兰玉彬。协会具有完备的章程和组织程序、健全的机构、规范的财务管理和出版物。 协会的日常工作包括发展和管理会员、维护和更新网站、出版会讯、筹集资金、组织召开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等。协会董事会每两月定期召开远程电话会议 (AOC Board Teleconference) ,讨论协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每次会议都有正式的程序和议题,会前有书面的会议议程,会后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同时,协会由专门的班子负责出版会讯 IMPACT ,及时报道协会的重要活动安排、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会员的学术活动等。协会还建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由专人负责网站的技术维护和内容更新。协会与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协会( ASABE )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协会设立在 ASABE 的常驻代表,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并且每年在 ASABE 学术年会期间,组织召开协会自己的年会,还与 ASABE 共同主办中国学术交流( China Exchange )分会场。协会的活动经费并不充裕,主要来源主要是会员的会费和社会赞助。其中中国在美国各领馆给与了积极的支持。由于经费有限,协会工作人员全部是热心的志愿者,尚没有聘任专职的工作人员。 二、与中国相关机构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 1 通过年会构架合作和交流的桥梁 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年会。在 2009 年的年会上,有 100 多位会员和中外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各项活动。在年会上各位会员以及学生会员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其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 协会工作成就总结和工作计划制定。 (2) 组织学生活动。其中包括学术交流,网络建设。通过邀请中国使领馆的有关负责人同学生进行交流,并介绍国内的发展现状。在 2009 年的年会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的邵巍参赞对协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协会的工作给与了大力支持,并对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协会也同时邀请优秀的教授和科学家与学生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经历,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3) 组织中国交流会。交流会通过邀请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分享他们同中国在合作和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同国外的交流献计献策。 (4) 表彰优秀的会员和学生及优秀的学生论文。在 2009 年的年会上包括中国的多名研究生学生会员受到了表彰。 (5) 同各国的有关协会进行紧密合作。在协会的年会上,协会组织各种协作会议。例如,同美国生物与农业公程师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协作会议,共同促进再教育和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6) 建立基金会。基金会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有关学会(如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大学、公司和会员的捐赠。基金主要用于表彰优秀学生和支持学生以及协会的各项活动。 2 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合作创办国际英文刊 IJABE 协会自成立之初,就与国内最大的农业工程专业学术团体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建立起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每年两会互派专家、代表团互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组织的学术年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都邀请 AOC 的会员代表参会,潘忠礼张瑞红夫妇更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常客,经常应邀赴会并做大会报告。 AOC 主席或亲自到会,或致贺信。两个学会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双方经过近 5 年的酝酿和共同努力,终于在 2008 年合作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农业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本基于网络开放存取的专业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 中文刊名《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该刊的创办对促进中国与美国以及中国与世界农业工程界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已被写入 2008 年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国际英文刊 IJABE 是一本经同行评审的高端学术期刊,成立了由来自 30 个国家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国际化编辑委员会,具有完备的学术规范,由中美两国的专家担任栏目主编,履行严格的同行评审,进行论文学术质量把关。该刊 2008 年出版 2 期,自 2009 年变成季刊,每年出版 4 期。目前已经出版 2 卷,共 5 期,累计刊登了来自十余个国家作者的近 60 篇高水平论文。英文刊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经被 CA, CAB Abstracts, CABI, Inspec 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并进入世界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 DOAJ 和 Open J-Gate 。 AOC 与 CSAE 合作创办的英文刊是本协会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3 接收国内的访问学者和培养博士生 协会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很多会员都在国外大学担任教授和高级研究员。通过 AOC 的活动和影响,协会会员们每年都从中国招收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接收国内的专家到美国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和交流,如张瑞红、潘忠礼、阮榕生、唐炬明、张乃迁、兰玉彬、张勤、李彦斌等,累计指导赴美的中国博士生和访问学者 101 人次。同时,还有很多协会会员受聘为中国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导师,联合培养了一些博士生。协会已经为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的甚至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国内的同行专家赴美国做访问学者,如明尼苏达大学的阮榕生教授、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研究员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兼职教授兰玉彬博士等。很显然,协会还将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4 与中国相关机构联合主办学术会议 受邀参加与联合主办学术会议是协会及其会员与中国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同行的欢迎和称赞。据 2009 年统计,协会累计与中国相关机构联合主办学术会议及论坛 95 场次。 5 回国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与国内的合作交流 由于协会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广泛联系,会员中多人在国内受聘担任兼职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等职,定期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据 2009 年统计,协会会员有 22 人在 23 个大学及科研机构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其中阮榕生教授还在南昌大学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张瑞红教授受聘为北京化工大学讲座教授等。 6 合作建立中美联合研究机构 为更好的开展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协会会员所在机构相继与国内相关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美联合实验室。如由张瑞红教授与潘忠礼教授负责促成的江苏大学 -UC Davis 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等。 7 与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 包括中美科学家联合申报美国政府的科研项目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还包括一些引进消化吸收的国际合作项目,如 948 项目等。据 2009 年统计,本协会与中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 13 个。 8 协会的杰出科学家在专业发展和服务祖国中铸造辉煌 协会本身就是由海外杰出的华人科学家组成的团体,他们不但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蜚声海外,成果颇丰,而且与中国各相关机构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方面也成效显著,广受赞誉。其中,现任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研究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和农业工程系教授的潘忠礼,同时也是中美农产品加工中心副主任。作为年轻的科学家,在农业研究领域、食品安全保存技术创新上卓有成就,公开发表论著百余篇(部)。因为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安全方面的杰出贡献,潘忠礼成为华裔科学家摘得美国农业部赫尔伯特 - 拉波尔特杰出中青年农业研究科学家奖和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第一人,还获得了由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语媒体机构推选的 2008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潘教授还热衷公益,曾担任 2008-2009 海外华人农业、食品与生物工程师协会主席,在他任职期间,以其杰出的领导才能、人格魅力和敬业奉献,不辞辛劳的往返于中美之间,积极开展与中国各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绩,把中美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推向新高潮。即使不再担任协会主席职务,仍然积极的努力促进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潘忠礼的妻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张瑞红博士,也是一位具有非凡贡献的农业科学家,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增值加工、厌氧发酵、空气质量控制、生物质能等方面均有建树。张教授研究的厌氧固体发酵系统获得美国专利,并已经授权转让进行产业化推广。她研究开发的废弃物转化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及装备被列为加州大学重点推广项目,并且已经进行产业化应用。热爱祖国的张教授正致力于把她的专利和技术推广应用到中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因为张教授的杰出成就,她曾于 2003 年获得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得者。由于她的突出贡献,获 2007 美国环保总署环保成就奖。他们俩也是唯一先后担任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主席的一对夫妇。 现任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生物质转化中心主任的阮榕生博士(英文名 Roger Ruan ),也是协会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代表。目前受聘于南昌大学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食品科学的特聘教授、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生物质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农副产品加工部驻中国首席技术专家、美国谷物化学学会委员、美国食品工程师协会委员、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技术性论文奖励委员会主席、 IJABE 主编以及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在核磁共振及其成像技术、食品聚合物理论、超高压技术、等离子杀菌技术和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成就非凡。目前,阮教授领导的大多由中国学生学者组成的团队在生物质能转化、生物质微波裂解、藻类生物油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先后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 100 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 9 部,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50 多场次,获专利 11 项。因为其杰出成就, 1995 年获得美国布什总统优秀人才教育奖, 1997 年全美成像技术研讨会杰出学术贡献奖(亚利桑那), 2001 年第二届国际小麦质量大会杰出学术贡献奖(堪萨斯)获得最高论文奖等。 他们中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如旅美的杨成海、兰玉彬、李彦斌、唐炬明、张元辉、陈树林、陶阳、孙秀芝、辛建农、邢宏伟、随睿秀、卢仁富,加拿大的张强、爱尔兰的孙大文,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相信,只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合适的机会,这些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的杰出的华人科学家是完全可以为祖国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现代化建设等做出贡献的。 王 应 宽 2009-10-25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0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八届油脂年会在无锡召开
jxz1963 2009-9-16 00:34
由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油脂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于 2009 年 9 月 12 日日在无锡山明水秀大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代表 300 多人到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确保安全,应对挑战,持续发展。 油脂学会会长王瑞元教授作了题为对国家发展食用植物油产业政策的几点学习体会的主旨发言,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作了中国油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的学术报告,同时还有多位科研设计、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代表分别作了有关节能减排、制油新技术、新工艺、专用油脂、功能性油脂等方面的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制油设备产品展示,国内相关油脂科研、生产、大专院校、相关仪器设备的生产商等参加了展示,其中中粮集团集中展示了其全产业链的产品,如福临门系列食用油、米面产品,杂粮产品以及巧克力、红酒系列产品,成为本次展示会的一大亮点。 在现场设备展区,还集中展示了肇东东龙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的节能轧坯机、大连宝锋机器制造公司的大型压液轧坯机、大连高昌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的棉籽剥壳机、大连德泰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的油料预处理设备、宜兴华鼎粮食机械有限公司的分离机、江苏巨能机械有限公司的过滤机和分离机、江苏无锡荫森机械有限公司的拉丝机,以及江苏江阴福鑫机械有限公司的关风器等机械产品的风彩,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享受。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4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主互动:朱金颖博士来上海做学术交流
陈龙珠 2009-7-25 14:54
后记 (2009-7-27): 朱金颖博士今日上午如期在上海市建科院做了一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土木工程无损检测技术报告,来自上海市建科院、上海隧道公司、上海现代集团、上海交大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师生20余人与会进行了学术交流。美国新近研发和应用的拔剥法(Pull-off method)和利用辐射空气声波进行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A ir-coupled sensing techniques )等,值得国内相关科技人员消化吸收和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朱金颖博士一篇相关文章: Imaging Concrete Structures Using Air-Coupled Impa ct-Echo ----------- 经本博建议,上海市力学学会工程结构诊断及加固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工程结构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邀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助理教授、科学网博主 朱金颖 博士来上海做一场《土木工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术报告。 报告时间: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上午9:30~11:30 报告地点:宛平南路75号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号楼4楼第四会议室 欢迎在沪相关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参加研讨! ------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NDT techniqu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bstract: This presentation will first review the past and present state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 technique in civil engineering. The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commonly used NDT method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resentation focuses on air-coupled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civil infrastructure.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and the most recent progress in air-coupled sensing will be presented. Jinying Zhu, Ph.D.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USA Biography: Jinying Zhu is currently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 She received her Ph.D.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 in 2006. Dr. Zhu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rapid NDT for concrete, surface wave measurement,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NDT methods, and innovative sensing. She is one of the pioneer researchers of air-coupled sensing techniques for concrete. She was the recipient of ACI-James NDT research award in 2003.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6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不能理解的国内学术现象之一:为什么不用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
热度 2 ZSHuang 2009-7-6 22:30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同国内的学术界进行学术联系,也经常评审国内的学生学者投的会议论文或期刊论文。我注意到国内学术界的一种我个人所不能理解的学术现象: 国内的许多学生和学者的电子邮件地址用的大多数是民用电子邮箱地址,如163, gmail, yahoo或sina等电子邮件地址。 虽然在论文的联系方式上留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只是方便联系而已,重要的并不在于其是否使用大学或研究所所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还是民用电子邮件地址。但是,我个人(我想,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海外学术界人士)总会暗地寻思这个人是否与他们所说的大学有任何正式的关系?为什么他们不使用大学或研究所给他们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来进行学术联系?如果是一些不知名的大学,我可能会想他们所在的大学是否有能力给他们提供方便学术联系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一个大学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确实很难想象他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正常进行学术研究。 为此困惑,我曾经询问过国内的一些学术界朋友。他们的回答是,由于校园网里的邮箱从校外访问起来非常慢,不便于在家里收个人的电子邮件,故很多人喜欢用民用的电子邮箱地址。这可能也印证了我的部分猜想,目前国内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的网络基础设施还不能给国内的学术界提供一个正常的对外联络的信息环境。在国内,我看到许多大学校园高楼耸立面貌一新设施一流,很难想象他们还会有这一类的困难。我希望我的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 你能给我解惑吗? 先谢了!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268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旅美杂忆(九)学术交流
zhangqy 2009-6-1 21:51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九)学术交流 美国大学里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会议,除了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之外,还有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在暑假,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暑期讲习班。在学校里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成了经常性的工作。其中一种是 Colloquium ,即通俗学术报告会,也就是高级科普报告会。宾大物理系每星期三举办一次,时间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当时由一位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 F. Ajzenberg-Selove 教授主持。在每学期开学时,都准时向每位教职员送去一份报告会准备邀请的报告人和报告题目的时间表,当然也可能临时有一些变动。报告人都是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卓有成就的学者。当年被邀请的人中,有发现中间玻色子而得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鲁比亚( Rubia )教授,有核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威尔金孙( Wilkinson )教授等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报告会的内容不单纯是物理学方面的,题目非常广泛,从微观粒子,核结构,超级超导粒子加速器,宇宙大爆炸,恐龙大灭绝到星球大战都有,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报告会的内容都十分精彩,都是最新的科学进展。例如,恐龙大灭绝就是由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在不久前提出来的。许靖华在 1984 年获得地质学界最高奖的伦敦地质学会的乌拉斯坦勋章,这个奖被称为地质学的诺贝尔奖。 2001 年,又获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彭罗斯地质奖。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非白人。恐龙大灭绝假说一经提出,立即引起轰动,争论极其热烈。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最终为科学界所公认。每次的报告会,阶梯大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还有一部分人要在教室后面站着听。听众除教师和学生外,也有秘书,职员和校外人士。报告会开始前,在教员休息室里提供免费的咖啡、红茶和小点心,报告人和听众在一起轻松地自由交谈。由于中午没有午睡,开头我很不适应,每次听报告都会打瞌睡,一位留学生看见了,向我传授经验说:你可带一杯浓咖啡去喝,对提神醒脑,防止打磕睡,提高注意力很起作用。我放眼扫视会场,果然看见有不少人把咖啡带进会场里。我依法炮制,真的很管用。报告会进行期间,随时可以自由提问。报告会结束后,又在教员休息室里提供免费的美酒和奶酪。报告人和一些热心的听众回到这里,边品尝美酒、奶酪,边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人对报告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或者他想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和报告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讨论,当然会大有收益。报告会内容广泛,能使人大开眼界,及时了解到各门学科的最新动态,能对教学材注入最新的内容,同时也给人以各种新颖的启示,十分有利于科研工作,十分有利于边缘学科的发展。一位外校的年青数学副教授听了鲁比亚教授的报告后,万分感慨地说:鲁比亚忘我地献身于科学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所以,这种报告会很有教育作用,让师生了解科学最前沿最具魅力的最新发现,和科学的进展同步成长,不但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面,而且听众受到科学家不计名利、不懈地追求真理的高尚人格的熏陶,潜移默化,提高了年青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热情。还有一种是专题学术研讨会( Seminar ),由相同研究领域的校内外的学者们会聚在一起,互相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每次也由一个人主讲,介绍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新近的进展,一边报告一边展开热烈的讨论。意犹未尽的,会后还可以继续和报告人讨论。物理系每星期有好几个这种小型的学术研讨会。宾大物理系也为到会的人提供免费的咖啡。 宾大和相邻的德立索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又译作德雷克塞尔大学 ) 以及新泽西州的德拉瓦大学(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的物理系中从事核物理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星期五中午联合在德立索大学物理系举办一个专题学术研讨会,有时也会有一些来自远方(如田纳西大学等)的学者参加。当然,也会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教授来交流。每次开会时,一边慢慢地吃自带便餐,一边听报告和讨论,午饭吃完了,报告会也就结束了。他们连吃午饭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了,真是惜时如金。在研讨会中,大家都全神灌注在学术问题上,不放过任何一点吸收精神营养的机会,精神食粮成了主菜,人们只是下意识地把食品和饮料向口里送,面包、三明治、可口可乐的味道如何,神经中枢的反应不灵敏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就是这种状态吧。在同一时间里做两件事,比陶侃的惜分阴更加爱惜时间。孔夫子的 食不语,寝不言 ,在这里没有市场。很多大学里都有这样的午餐学术研讨会。 参加上述学术研讨会的人中,有几位是我国公派来美的访问学者,给的生活费每月只有 400 美元,和美国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相等。当时大学教师的工资都不高,想买一件大型家用电器很不容易,所以都尽量节省,以便回国时能多带几样免税的家用电器。他们嫌可口可乐、汉堡包和热狗等现成食品贵,都自带早上在宿舍里做好的便餐吃,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费用。可是,当众拿出来吃的话,又担心美国人会说自己寒碜,只好饿着肚皮听报告,等到研讨会开完了,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饱餐一顿。所以,不少我国的访问学者,并非顿顿美食,很能吃苦耐劳,生活上是相当简朴的。 我的老师,北京大学教授杨立铭院士当时受耶鲁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雅克罗( F. Iachello )教授的邀请,来耶鲁大学讲学和做研究工作。宾大和德立索大学闻讯,就立即请杨先生来这里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会后,克莱茵教授请他吃晚饭。我作为他的学生,和老师难得在美国相会,自然也会招待一下。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和慕杨先生之名而来的堂妹夫一起,带他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宾大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还请他到费城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吃了馄饨和北京烤鸭。他的夫人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技术创始人之一、负责设计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夏培肃院士。杨先生却抽不出时间去宾大看一看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也来不及参观费城的其他名胜古迹,为了准备讲学,吃完饭就匆匆赶回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去了。杨老先生是我国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仍孜孜不倦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003 年年初,以 84 岁高龄辞世,去世前在病榻上还很关心年青教师,念念不忘研究课题。回想十多年前在美国和他会面时的情景,宛如昨日,历历在目,令人不胜感叹! 我在北大求学时,杨立铭老师指导组织年青教师和研究生开小型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每星期一次开一次会,每个人都要轮流作报告。为了作好报告,逼得我非得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不可,还要冥思苦想,同时又能听到很多不同的专题报告,迅速吸收了大量的前沿知识,而且互相启发,大大提高了我的独立工作能力,很快就能进行研究工作。在这期间,我们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的一些论文,就是听了报告后受到启发,提出设想合作完成的。我还为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新开出多门课程,写出了讲义。真是事半功倍,得益匪浅,比一个人单独苦苦求索强多了。可是不久就来了大鸣大放、反右、红专辩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拔白旗插红旗、科研大跃进、大炼钢铁。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汹涌而来,把我们的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冲掉了。可惜啊!太可惜了!要不然,相信我们还会出更多更大的成果。 美国的学者非常重视这种专题学术研讨会。比起大型学术会议来说,小型的学术会议有更充分的时间互相讨论,深入切磋琢磨,参加者都获益良多。常常通过讨论而进一步开展合作,也有受到别人的启发而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或新实验,从而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的突破,有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所以,很多学者都十分重视各种学术会议上的交流。例如,因建立了弱(弱相互作用)电(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温伯格( S. Weinberg )教授,听到有一个年青人提出一种新思想,立即自己掏腰包买机票,特意坐飞机去参加专题学术研讨会,听那个青年人作报告,不耻下问,耐心求教。 20 世纪 30 年代,已经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显示,当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或质子数为 2 、 8 、 20 、 50 、 82 、 126 等等时,其性质比附近的原子核稳定。这和原子序数为 2 、 10 、 18 、 54 等等的惰性气体相似。虽然很多的人认识到是一种周期性,但是理论上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就把这些数叫做 幻数 ,意思是无法理解的魔幻之数。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 幻数 的原子核,叫做 双幻核 ,又特别稳定。例如,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氦 4 ,比氦 3 (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氘(质子和中子各一个)、氚(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锂 5 (三个质子和两个中子)都稳定得多。而氧 16 (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和铅 208 ( 82 个质子和 126 个中子)等 双幻核 更比它附近的原子核稳定得多。很自然地,立即有人想到,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吸引下绕原子核运动,用量子力学可算出一些电子形成一个包围原子核的壳层,另一些电子形成另一个更大的壳层,等等,一层套一层。这就是功地解释了原子周期性等实验现象的原子壳层结构。因此也假定原子核中也有指向中心的吸引力,核子(质子和中子)受它的吸引,围绕原子核的质量中心运动。可是,算出来的 幻数 和实验的 幻数 不同,没有取得成功。 二战以后,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讨论到这个问题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向大家提出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用中心力加上强自旋轨道耦合力(这种力在原子中很弱,可忽略不计)试一试?当时核物理学家认为,核子力和库仑力很不一样。核子的质量基本相同,原子核内没有很重的质量核心,不会有共同的中心力,即使加上强自旋轨道力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改进。计算起来并不复杂,但是他们认为用不着花时间去计算。费米的话没有引起核物理学家们的重视,唯独引起了当时研究统计物理出名的、却没有研究过核物理的梅耶夫人的注意。她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回去立即进行计算,发现的确能够得出和实验完全相同的 幻数 ,还能正确解释很多其他实验现象。 1949 年,她发表了原子核壳层模型的重要论文,解决了核物理学上的重大难题,奠定了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其他核模型,如集体模型,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等等,都是在壳层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因此而获得了 196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物理学家。 费米是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的伟大物理学家之一,他发现中子轰击原子核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和用慢中子实现核裂变,因而获 193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首次提出弱相互作用的理论;主持建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等等。他的夫人是犹太人,为避免纳粹的迫害,只得举家逃亡美国。费米聪明绝顶,据说,在和人辩论时,不论当正方还是当反方,都能把对方驳倒,他的能言善辩和聪明机智是出了名的。费米在会议现场临时想出的一个建议,就使核结构的研究走出困境,可见和 高人 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啊! 40 年代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实验研究工作的年青人伦华脱,注意到刚刚出现的很少几个新的原子核实验能谱,有类似于分子转动的特征,就提出一个新观点,认为有一部分原子核不是球形,而是像枣子一样的椭球形,能像分子一样迅速自转(又叫做自旋。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球形的物体不可能有自转,和宏观世界的现象完全不同,虽然看起来似乎违背了人们的日常经验,难以理解,但这是量子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并且被实验确凿无疑地证实了的)。在他隔壁办公室的丹麦年青人阿 玻尔也在那里做博士后,他听到这个新观点后,立即敏感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受到华伦脱的启发,阿 ? 玻尔提出一个新的模型:原子核像一个椭球形的小液滴。称为原子核的液滴模型。这个小液滴能够自己不停地旋转,可以解释很多壳层模型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阿 玻尔后来又和莫特逊合作,发展成了非常优美的原子核的集体模型理论,成为以后长时间里原子核结构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原子核结构研究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华伦脱、阿 玻尔和莫特逊三人因此而共同获得了 1975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华伦脱和阿 玻尔当时都是年青人,在物理界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阿 玻尔能能敏锐地看出华伦脱的新概念的重要价值,从而做出了重大的成就。和 高人 交流固然十分重要 , 也不能小看无名小卒的思想闪光,说不定在小人物那里,就有等待人们去挖掘的特大金矿呢。 阿 玻尔又叫做小玻尔,他的父亲老玻尔就是创立了对近代物理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大名鼎鼎的尼 玻尔。老玻尔由于创立著名的原子的玻尔模型而获得了 1922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在这一年,小波尔也出世了。老玻尔去世后,小玻尔子承父业,成了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在 30 年代,老玻尔为了解释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假想原子核象一个小小的液滴,重原子核的液滴一会儿缩短,一会儿伸长,不停地这样反复振动,最后伸得太长了,就会分裂为两个小液滴,这就是重原子核(如铀和钚等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较小的原子核的自发裂变过程。小玻尔的转动的液滴模型,就是他父亲的液滴模型的推广。集体模型是液滴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伦华脱提出原子核有转动现象的论文, 1950 年发表于 物理评论 上。伦华脱后来也没有再研究原子核,而是从事其他方面的物理实验研究工作。他的这篇论文,比起小玻尔和莫特逊的理论性极强而且数学推导十分严谨深刻的一系列漂亮的长篇大论来说,似乎很不显眼。可就是这样一篇论文,却给他带来诺贝尔奖的莫大荣誉。 2002 年,日本人田中耕一因发明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法及其质谱分析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有的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德国有两位化学家的研究工作比田中的工作出色得多,获奖者应该是这两位化学家而不是田中。诺贝尔奖委员会说,最重要的是新思想,而不是谁做得更好,所以给田中颁奖是没有错的。可见最重要的是带头创新,论文出得多固然好,但论文的多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新,是质量。没有开头的创新思想,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研究工作。所以,创新是第一位的。 1985 年底,我参加了美国的 东部物理学会议 。和通常的学术会议不同,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会议,会议专门邀请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介绍他们本人和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这种学术会议也和讲习班不同,不是带学员入门,也没有固定的专题,能够听到闻所未闻的最新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极富启发性。来听会议报告的人中,有年青的科学工作者,有高校教学人员,也有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来汲取新鲜营养的。在国内,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报告人中,有核物理学的权威、耶鲁大学教授雅克罗。雅克罗介绍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最新进展。有一位是研究加速器的权威,报告了他本人把李代数用于设计加速器的工作。李代数是一种抽象的近世代数,是在十九世纪后期由挪威数学家 S 李在研究连续群时引进的。令人极感惊奇的是,好像这个数学理论,就是事先为量子力学准备似的,量子力学诞生后,在原子核、原子、分子和物质结构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由于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不断努力,现在已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数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渗透到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领域之中。 李代数用在加速器的设计上,却是头一次听到,感觉十分新鲜,也十分佩服,有此同感的,不止我一个人。还有一位是数学家 , 他介绍新近发展起来的 分形几何 。我们知道,欧几里得几何的维数是整数的。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的,还有相对论的四维时空。这次却听到维数还可以是分数的,是整数维空间的推广,真是闻所未闻。分形几何能够较容易地描写不规则的曲线、表面和物体等,而这是通常描写圆、方和圆锥等整数维的欧几里得几何所难以做到的。报告人用幻灯放映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看起来上面有起伏不平的山峰和环形山,天际挂着一轮圆日。有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说:这是在月球上看日出的照片。谁知报告人却说这是用分形几何画出的分形地貌。分形几何的概念是在 1973 年由法国数学家曼德勃罗( B.B.Mandelbrot )首次提出来的。 分形 ( Fractal )有不规则、破碎、分数等含义。分形几何是一种非欧几何,它能够描述欧几里得几何所无法描述的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不规则现象,所以曼德勃罗又称它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在理论上和在实用上都有重要价值,一问世就在很多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在数学、天文、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医学、地震、地质地理、经济等等各门学科以及在工、矿、农、艺术、音乐、计算机等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好来坞的科幻大片,就运用了分形图象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虚幻人物和各种星球地貌等形状各异的物体;利用分形几何,可用于找矿;可分析心电图,揭示心脏跳动的规律,以研究防治心脏病;可研究中医的辩症施治、经络、脉象。等等。 1988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中,没有一个条目介绍 分形 ,可见当时我国对这一学科还缺乏了解。此后我国才有人在这方面系统地进行研究。分形的概念从问世到现在,只不过 30 年,就取得了广泛而丰硕的成果。 前面说过, 1959 年年,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费曼首先提出纳米的新思想,他说:如果人類能夠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來加工材料、製備裝置 , 我們將有許多激動人心的新發現。他又说:据我所知,通过人为方法,一个个原子地制造化合物并非不可能。他的这些话,被公认为是纳米技术思想的来源。 80 年代,纳米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经过短短的二十年,就迅速发展成极富生命力的前沿学科。费米的一句话,伦华脱的一个新想法,费曼的一个新概念,曼德勃罗的新几何概念,被有心人知道了,就能迅速发展出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理论、新学科。可见,如不随时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不随时跟踪世界学术的最前沿,就不能接触到最新的观点和理论,就不能很快跟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文革期间,科技界基本中止了和国际的交流,知识分子成了 臭老九 ,除了某些特殊部门(如两弹一星等军事科研部门)之外,科学研究差不多处于停顿状态。当时我无法搞理论物理的研究,理论研究被批判为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理论研究工作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用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是修正主义路线,搞理论研究的人是修正主义的苗子,等等。一拿起书本,就有人指责我说: 你还想走白专道路吗? 看点书也会受到干涉。说这话的人,整天和一群人打扑克,常常通宵达旦地玩,乐此不疲。我看书不成,也只好随大流,打打扑克、下下棋,更不用说还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了。我这个小助教,也被扣上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的帽子。直到文革后期,能够进行实用的产品研制了,我只得中途转行,搞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研制工作,还得过奖,并且开出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仪器等课程,写出了讲义。文革结束后,才回到核理论的老本行。离开老本行足足不止十年的时间,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文革时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 西方资产阶级有的,东方无产阶级要有;西方资产阶级没有的,东方无产阶级也要有。 闭目塞听,光喊几句动听的口号,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事实是,文革结束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和世界水平的差距比文革前更大了。文革期间,全国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说刘少奇奉行的是 洋奴哲学 ,只晓得跟在洋人后面爬行。当时北大有一位年青教师说: 以前跟在洋人后面爬行时,还看得见洋人的屁股,现在连洋人的屁股也看不见了。 此话说得十分幽默,也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然,他也因此而惹来麻烦。说此话的人是我的低班同学,后来成为我国高温超导首席科学家的甘子钊院士。 在美国的学术报告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年青人和权威人士激烈争论的场面。我所参加过的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开始前,全体会议参加者集体拍照,留作纪念。拍照时,大家随便入场,或站或坐,有年青人坐在第一排中间的,有权威人士站在后面的,不分彼此,习以为常。坐在前排的年青人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站在后面的权威也不会觉得有失尊严,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念。不像我国,非得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那样,分出天罡地煞,一二三四,严格按照等级排序,不能僭越。 在频繁的学术交流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下,在平等待人和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下,在大家不断交流和合作下,必然会做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极有利于年青人的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在北京,我看到也有不少学术交流活动,但是,比起美国来说,差得远了。在湖大等其他地方上的大学,学术交流活动更少得多了。加之我国封建的官本位、讲名分、论资排辈等等不平等因素,很不利于百家争鸣和年青人的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很多好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名博客和实时学术交流
lincbacon 2009-4-29 22:31
在未来,类似科学网的这种经过实名认证的博客,将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学术讨论和科研交流的主要方式。 作为个人思想的网上门户,这种实名博客将成为未来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和学术见解的主要载体。 科研论文发表在实名博客上,由于具有独特的实时性,可以进行真实的学术探讨,因而具有快速而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方式因时效性 ( timeliness ) 和可及性 ( accessibility ) ,将被广泛认可接受。 而用学术杂志发表科研成果的传统方式,由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时效性差,可及性低,很难进行真正的学术探讨,将很快被摒弃。 博客论文的特点是发表前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程序。传统的前同行评议自然而然成为 后同行评议。博客论文可由广大科学工作者长期公开地进行后发表评议。前同行评议秘密进行,内容不公开,评议无法被评议,很容易滋生学术不端。后同行评议公开进行,实时发表,评议可被再评议,相对公正。由于集思广益,非常可能在短期内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可以说,后同行评议将是博客科学论文的一大优点,而非缺点。后同行评议是一种学术评价方式的有益改革尝试。可以预见,随着博客文化的普及,由网络博客社区承载的后同行评议将会是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评议方式。 目前,在实名博客上进行实时学术交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没被广泛认可。但毫无疑问,随着越多的人使用实名博客,就会有越多的人认可实名博客上的学术发表和后同行评议。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47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兽医学院马病学教授到华农讲学
liudongyang 2009-4-17 20:41
4 月 13 日 上午,华中农业大学动科楼 B408 学术报告厅气氛热烈,前来听动科动医教授论坛第十七场学术报告会的师生坐满了整个会议室。本次论坛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兽医学院 马病呼吸内科学 专 家 Jean-Pierre Lavoie 教授主讲。 Lavoie 教授报告的主题是 Equ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in 2009: a Canadian Perspective 。首先, Jean-Pierre 教授介绍了蒙特利尔大学兽医学院及其下辖的 3 所动物医院的基本情况。接着,他以马病医院为重点,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医院的发展历史、经营模式、人员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Jean-Pierre 教授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了马病医院接诊室、治疗室、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形象而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该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和 人性化 服务的特色,突出了该医院在马病研究与治疗领域的重要地位。最后,他介绍了蒙特利尔大学兽医学院的科研、教学和临床三个方面的师资分布情况,着重强调了学生,实习生, 住院医生(residency) 在医院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整个报告向听众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加拿大马病研究与治疗体系及其发展模式。 报告会结束后,部分师生就蒙特利尔大学深造、兽医科研经费来源、教学组织方式等问题向 Jean-Pierre 教授进行了提问。 报告会开始前,动科动医学院党委书记 程国富 教授、副书记张翅会见了 Dr. Jean-Pierre Lavoie 一行。该院院长 毕丁仁 教授、副院长 赵俊龙 教授、 龚炎长 教授和教师代表 郭定宗 教授、 郭爱珍 教授、 丁明星 教授等与 Dr. Jean-Pierre Lavoie 一行进行了交流座谈。 文字作者:蔡家莲 字作者:蔡家莲 图片作者: 王胜 http://my.hzau.edu.cn/POParticle/7/261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建立网络论坛交流制度
wangyong77 2009-3-20 23:23
建议建立网络论坛交流制度 建议建立网络论坛交流制度 由于信息技术对传统技术的取代性,因此建议建立对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论坛交流给予鼓励和评价。 对网络论坛发帖给予评议,使之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速度慢,成本高,交流不便,传播不快,不广的传统学术杂志。建立一定的发表论文的认可制度,高质量的网络论文,也可以得到职称评定,项目评审,评奖等程序的认可。 组织网络论坛的研讨会,使之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传统高成本的会议,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 建立网络评审制度,取代少数专家的在短期内的评审,这样让论文受到广大学者的监督,并且对论文进行评审和评定,回复的专家也可以得到认可,就好比在某学术杂志编委和评阅人,审稿专家可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一样。 网络评议更具有可追搠性,可察性,而这是许多杂志所不便的。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的自由与责任
yangwenzhi 2009-2-10 21:41
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算不上学术。1988年联合国在利马发布《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学术自由和自治的利马宣言》中指出,学术自由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无论个人或集体,在通过探查、研究、探讨、记录、生产、创造、教学、讲演集写作而追求、发展、传授知识的自由。学术交流自由是学者在学术讨论、发表、传播学术知识等活动中,享有的追求真理、传授学术知识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权利。学术交流自由是学术自由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保证学术交流有一个宽容而严肃的学术批评和自由探究的氛围。学术交流自由需要学术交流自律的保障,学术交流自由只有在学术自律的前提下,才可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和张扬。 (一)学术交流自由的由来与发展 学者所缺少的和民主所需要的不是沉默,不是一致同意,而是辩论的文明,布鲁贝克的这种思想可以说为学术自由的存在意义作了一个恰当的注解。人类文明伊始,人类所不断追求的认识经过积累形成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出于探索愈益高深学问本身的原因,人们也会愈益产生不受外界约束、自由研习的要求。所以学术自由的思想与人类探索、追求高深学问的过程是相生相伴的。 学术自由是一个逐步演变的历史概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其含义不尽一致。如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一种无限度的学术探索自由;中世纪的大学要求一种学者行会式的学术自治;19世纪在德国的大学中实行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英国则更注重教学自由甚于学习自由等。从总体上讲,学术自由的思想在理论上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性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治自由、认识自由等哲学思潮,在实践上开始于中世纪大学学术自治的实践。由于学者们从事的是一种对高深学问的研究活动,而探索高深学问是一个不间断且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学者活动必须服从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同时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基本前提,这样学术自由就具有最大的合理性。由于学术自由较为本质地显示学术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要求,其成为学术活动发展的至高原则也就是一种必然。学术交流自由随着学术自由发展而发展,当今世界的学术交流自由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中世纪和工业社会时期,各种地区性、世界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范围、频次、参与者数量等方面大大增加。 我国历史上经历过推崇学术以及学术自由发展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明代程朱理学的蓬勃发展等等都是传播学术思想,宣扬学术自由的典范。但自元朝开始,学术相继遭到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戕害,学术受到最深的压制。直到清末民初之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学术自由才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蔡元培先生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思想上对学术自由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他主张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林琴南)所提出之(圆通广大)四字,颇不相背也。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倘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学术自由,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革期间,学术自由受到压制。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学术交流重获自由和生机活力,以学术交流为主要任务的各类学术团体大量涌现,大批学者活跃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的场合;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数量急剧增加;学术知识的传授得到极大发展。目前,我国现行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这是我国学术交流自由在宪法中的规定。 (二)学术交流自由的表现形式 学术交流自由主要表现为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自由、发表学术言论自由和传授学术知识自由等。 1.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自由。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自由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学术活动过程中,对要参与交流的主题(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两类)、方法、对象、场合和时间选择,以及学术成果是否发表、传授的自由,即包含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自由选定,以及依此而追求学术交流活动的过程和获得结果的自由。学术交流源于学术研究,并服务于学术研究。每位学术研究者在不违背有关法律(如保密法等)的情形下,都有把学术研究中形成的学术信息、知识、思想、观点,以及发现的原理、规律、定律等,通过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交流,以获得同行评议的自由。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自由是学术交流自由的中心内容,是学术交流自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性,它是保障学术研究者能自由地探求真理,追求知识,交流学术成果,防止不当干涉的逻辑起点。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自由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内心的精神活动,而且是外化在参与学术交流的主题、方式、对象等方面的实际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自由主要是在法律许准前提下,禁止任何部门或单位对学者选择参与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所施加干预、限制。 2.发表学术言论自由。学术交流活动一般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学术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术思想的碰撞、增进知识积累的效率、接受同行评议、接近真理、实现知识创新,因此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或即时发布、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学术结果,发表学术成果自由是保障这一机制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发表学术成果自由主要指在法律许准前提下,学术成果的所有人可以自由选择发表与不发表、以何种方式发表、在何种媒体上发表,甚至包括自己创办报刊、出版、网络媒体进行发表的权利。发表学术成果的媒介既包括在报纸、报刊、专业期刊、专业书籍等正式出版物,以及研究资料文集等刊物、著作中刊载,也包括在网络媒体上发表、传播以及在学术会议中宣读和交流。发表学术成果自由要求国家、社会组织和他人不得禁止学术共同体成员给予实证研究获得的特定学术成果的发表,同时国家或学术组织有义务提供开放自由的出版、发表环境。只有发表学术成果自由才能使学术知识能够供人所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学术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基础,实现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3.传授学术知识自由。传授学术知识自由也称讲学自由。传授学术知识自由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既有学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传授两部分。 赋予学术研究者以发表、讲授学术成果的自由权,主要是因为学术研究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他要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应当熟悉他自己学科中那些在他之前已经有的知识。要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他只能通过传授不管是口头传授,还是书面传授;但只凭纯粹理性根据去思考,他就不可能发展这些知识。传授学术知识自由是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知识和文明的传承的基本保障,只有赋予学术研究者以出版和传授学术知识的自由,才能使学术知识能够供人所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续,并培养大量学术传承人,使学术共同体队伍不断扩大,学术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三)学术交流的责任 学术共同体每位成员在享受学术交流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学术交流的社会责任是指参与者在学术讨论、发表、传播学术知识等活动中,承担的伦理理性、践行真理、道德良知等,以及不受任何利益诱惑的义务和职责。理性层面上的学术交流自由必然是一种有限自由,而学术交流责任是这种有限性的基本性规范。基于学术交流自由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交流的社会责任。学术交流自由得以顺利运作需要一种现实的制度加以保障,政治制度尤其是国家有关法规便是这种保障的重要体现,所以学术交流责任的社会表现首要的便是一种政治责任。即学术交流应该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如中世纪大学就极大促进了人类思想走出蒙昧黑暗时代,倡导伟大的理性;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学术界极力推崇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进行大范围的先导宣传,大大推进中国的政治风气。基于大科学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是知识精英的汇集点、智力资源的聚合地,学术交流所承担的这种政治责任具有更大的公共理性价值。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必须得到国家与社会的投入(包括制度供给),才会使学术交流自由享有成为可能。所以学术交流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术交流要通过激发知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使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等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学术交流要通过学术的传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创新文化,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学术知识的力量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国际地位的提升。 第二,学术交流的学术责任。学术交流的学术责任主要是指学术研究者在学术交流中必须践履追求学术真理的责任。学术交流责任离不开学术共同体自省自知,这体现为一种学术交流的自律意识。学术交流自律首要意味着学者的学术交流道德意识,学术研究者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应践履对真理、道德审美统一的追求;不能过多地追求社会功利,为现实利益所诱惑甚而放弃学术交流的基本准则,不能背离学术交流所追求学术真理的责任。学术共同体每位成员在运用自身的学术交流自由时,需要自身不断评价、选择、履行理性代言人的学术交流责任。如爱德华.W.萨伊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所言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行动本身,依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于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断的意识;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所以,学术共同体成员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要自觉维护自己学术独立与尊严的学术人格。 第三,学术交流的伦理责任。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运用的后果逐步变得难为预测。贝尔纳曾指出,人们过去总是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导致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先是世界大战,接着是经济危机,都说明了把科学用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也同样是很容易的。基于此,学术交流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载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不仅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所以学术研究者已不能仅仅作为一位纯粹中立的学者而存在,而应对自己学术交流中所发表的观点、结论、学术成果,以及自己所在的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负有伦理义务,并且对社会发展更负有道义责任。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必须对其研究成果或技术应用的潜在不良后果持警惕性,并在学术共同体内或向政府、公众表达这种可以预期的危险后果,而不是推卸学术研究所产生意外及不良影响的责任。为此,在学术交流中学术共同体成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其所研究成果背后的负面作用进行客观讨论交流,以使学术界、社会各界对此有清醒认知。
个人分类: 学术人生|3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的本源动机
yangwenzhi 2009-2-10 21:19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和科学社会学角度,学术交流的本意及其主要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切磋质疑和互作创新。学术交流对产生创新性基础科学成果至关重要。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的特点是“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思想交流是比较充分的”。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创新需要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学家贝尔纳认为,“伟大的17世纪科学进展在18世纪变成强弩之末”的原因,就是不同学科互不通气,“一个物理学教授对地球另一端一个物理实验室的了解,可能远远超过他对隔壁房子里的化学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其结果,人们对各个学科领域相互关联的认识大大落后了”。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科学研究经常遇到困难,90%以上的时间都遇到思路上的困难,使科学研究难以为继。此时交流思想,可以打开思路,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怀疑和质疑的前提下,通过学术交流获得创新源泉和科学真理。 学术交流是科技工作者间思想的碰撞,是相互启发、“上位迁移”的过程。利益激发竞争,宽松和包容孵化创新。人们通过讨论和争鸣使对方受到激励、联想和启发,以至产生新的思想和灵感。调查发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得益于学术交流,特别是无拘束的学术交流和争鸣;1902年爱因斯坦提议,组织由哈比希特(数学家)、李洛文(哲学家)和爱因斯坦三人组成的学术讨论小组(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给他们提供决定性突破的灵感,后来一些学者把这种通过思想碰撞使自己得到灵感的现象,称为奥林匹亚效应;罗森勃吕特在哈佛大学餐厅设立科学讨论会,使哈佛大学的餐厅不时迸发“餐桌上的思想火花”,控制论、计算机、博弈论、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们都曾是这个餐厅讨论的常客;李政道称他与杨振宁合作打破宇称守恒定理是吃饭时解决的;上世纪初,物理科学家汤姆森领导的实验室,形成“茶休”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聚在一起喝茶,展开辩论和批评,这一形式被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所效仿,一些国际会议也常采用这种形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十二室坚持每周六的学术活动制度,在学术讨论中不论资格、不讲名望、百家争鸣,自由的学术交流促进该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多次获得科学成果和奖励,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现代学术交流形式更加丰富,如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交流会、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聚会形式,以及学报、通报、快报、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在学术交流者的心目中,参与者最大的收获往往不仅获得新知,而是参与讨论,在互动中获得新思想。 学术交流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霍金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本质是疑问”;爱因斯坦把怀疑和批判精神视为科学的生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催化剂。科学家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创新者,也是争鸣、质疑的大师,有条理的怀疑是科学的内在精神,通过怀疑,可使其个人的认识越来越得到同行的承认。科学家们无不重视学术交流中的质疑,他们往往在学术会议中带头质疑,科学史表明重大的质疑往往是科技进步的先导。 2.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科学承认是科学共同体范式的基本准则。科尔兄弟根据美国科学界(主要是物理学界)的情况,在对科学界的社会分层问题研究后认为,科学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不是由金钱、财富的多少来决定的,由于科学的价值体系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质,因此科学家所拥有的主要“财富”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同行对他所做贡献的承认。在科学中,承认是财产的功能等价物;要求得到承认,确实是科学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默顿也认为,科学承认是科学王国的基本通货。 传统的科学主体是科学家个人,尽管科学家的新发现、新理论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但要获得接受和认同,须由科学共同体做出判断和裁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学术交流作为科学的组成部分,正是充当评价、选择理论的角色。现实中,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同行评价和同行认可是国际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标准,在其形成过程中为保证学术信息和成果通报的科学性,逐渐形成科技期刊、学术年会等。科技工作者写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获载学术会议上宣布自己的研究进展,就意味着得到科学同行的认可,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一些真正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在本领域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场合往往十分活跃,不但积极与会和发表论文,而且十分关注交流内容,认真提问,热情讨论。他们往往成为同行的熟人,建立私人友谊,这也有利于在同行中建立良好的学术信誉。 通过学术交流方式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认可后,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更大成功。法国学者拉都尔在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室实地考察两年后,于1979年出版《实验室生活》认为,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中实际存在着一种循环,即“信用(或贷款)的循环”,或者说“可信用性(借贷能力)的循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包含着某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谋算或者说投资战略。其动机不仅仅是默顿所说的去争取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获取荣誉,以得到一种成就感或心理上的满足。更本质地讲,科学家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信用(credit)或信贷能力(credibility)。他们所获得的评价、奖励、荣誉、声望和已占有的科学资源都被看作是某种信用或信贷能力,以此可求得更大的信用。这样,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认可就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手段,它有助于科学家获得进一步的成功。这导致科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优势累积效应和“马太效应”。从这方面说,科学家的行为和资本投资者有惊人的相似,累积的信贷能力是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这种储备越多,投资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实质性回报,使他增长着的资本更进一步增加。科学家的全部活动内容几乎都可以从信贷能力的循环这一角度加以阐释。当某位科学家因某项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获得认可,随之而来的声望就代表一定信用,这种信用会使他更易获得进一步研究的经费、科研立项、仪器设备以及有才能的学生、富有激励性的同事等,占有更多的科学资源,其新的研究成果也较容易进入科学交流系统并引起同行的关注。 3.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默顿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中认为,科学史上大量存在的优先权之争,不能从诸如人类或某些人身上特有的自我中心主义天性出发予以解释,因为这不仅在理论出发点上是幼稚的,而且与科学史史实不符。科学史上许多卷入优先权之争的科学家实际上是毫无野心、受人尊敬的谦谦君子,而且往往不是由他自己,而是由周围其他一些科学家为他的某项科学成果的优先权积极地辩护,这是用自我中心主义天性所难以解释的。只有从科学的建制目标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入手,才能对优先权之争产生正确的理解。科学通常目标是扩充正确无误的知识,这要求科学家去作出独创性的贡献。增进知识是科学家的任务,是社会对他的角色要求。科学家为证明自己实现科学建制目标规定的增进知识的任务和自己作为职业科学家的角色,必然关注科学共同体对自己所做贡献的承认,这必然导致科学家对科学发现优先权问题的特别关注。优先权反映科学家对科学规范的尊重和角色期待的满足。早期的科技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等为鼓励科学家公开自己的科研成果,创立一种激励机制,即要求科学家将自己的成果以书面通报形式寄到学会,学会记录收稿的日期,以确定其优先发现权。 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立,有利于这些具有优先权的科学家更容易进入学术交流系统。在科研成果进入科学交流体系的过程方面,越有名望的科学家越容易使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刊物上发表,而且发表在一些权威的、能见度很高的刊物上,并迅速引起同行的广泛注意,即使有时这些成果质量不高或存在问题也无妨,因为他们已有的荣誉和地位使编辑和读者容易对他们的新成果产生信任感。而无名之辈的研究成果则经常地遭到冷落,难以发表,即使发表也常常难以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如孟德尔在提出他的遗传定律时,由于在当时的学术界没有名气,他的论文屡遭拒绝,最后发表在一个不出名的杂志上,没有谁去注意他的见解,孟德尔的科学贡献因而被埋没30年。又如英国已著名的科学家瑞利爵士在寄交一篇论文时,原稿上的名字被偶然地弄掉了,作者被编辑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怪人”退稿。当瑞利重新署名后,编辑则马上采纳,改口说:“论文毕竟是有价值的。”科学的爆炸式发展对学术交流体系造成极大的压力。据统计,每隔10年,科学杂志的数量翻一番。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东西,对编辑和读者来说均非易事。较为简便的方法是采纳和阅读具有专业声望的科学家的论文,这导致科学家声望和能见度之间具有一种正相关的联系。而且,当著名科学家与别人共同署名发表论文时,不论他的名字出现在前面还是后面,不论他在研究中实际所起的作用如何,人们总是首先注意到他而忽视其他的作者,造成荣誉分配的不公正。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王应宽博士学术之旅
wangyk 2009-1-12 03:59
2009-1-12 王 应 宽 2008 年王应宽博士学术之旅 博主按:过去的 2008 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对人民共和国而言,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祖国 2008 和我的 2008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050 )。因为经历太多的事情,因为创办国际英文刊,尽管特别的繁忙,还是利用了很多周末休息时间,参加了一些会议,虽外出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较之 2007 年( 2007 年王应宽博士学术之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632 )减少很多,但是,仅有的几次学术之旅仍然值得纪念和珍藏,愿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2008 年 3 月 5 日 , 应《机械工程学报》副主编梁福军博士的邀请,前往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与各位编辑同仁交流探讨开放存取。详情参见博文同机械工程学报同仁交流开放存取的一点感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227 )。 2008 年 5 月 24-27 日,驱车赴保定(星光国际商务酒店)参加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 NCAEDED 2008 )。该会议由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 、 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校长联谊会 和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发起 , 为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学科研究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最大规模的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届会议由河北农业大学承办。中国工程院士、长江学者等众多知名专家参会。主要议题是,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工程学科在发展现代农业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本人利用该会议的时机,在大会上作了十分钟的报告,介绍了创办国际英文刊的筹备情况,倡议并邀请大家参与协办,支持英文刊,并向专家征稿,为英文刊的创办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会议以申办演讲和代表投票形式决定 2010 年的会议在武汉召开,由华中农业大学承办。 2008 年 7 月11-13(12 日开会)日,乘火车赴沈阳农业大学参加由王金武教授主持召开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可靠性工程》编写分章研讨会。本人作为编外人员应邀出席,对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各位专家进行了友好交流。 2008 年 9 月6-8日( 7 日) ,乘火车赴哈尔滨,先参加一个国际学术论坛,然后参加由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联合主办的 蒋亦元院士八十华诞庆典暨现代农业装备科技论坛 。会后在孙勇博士陪同下赴佳木斯、友谊农场、建三江农场等地考察了现代农业,看到良田千万亩的大农场和最先进的大中型现代农业机械,令人震撼和感慨。抵达中俄边境,拍了许多片片。 2008 年 10 月 15-17 日,在北京金码大厦参加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 2008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国际论 (InternationalForumonBioenvironmentalBioenergyEngineering,2008-IFBBE) 。 2008 年 10 月 19 日 至 20 日,在北京金码大厦,参加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 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 暨 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 、 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 。由本人负责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精选部分论文,出版《农业工程学报》增刊一期,论文全部被 EI 收录。 2008 年 10 月 20-22 日,作为大会特邀嘉宾,陪同国际工程师协会( CIGR )名誉主席、终身教授 Bill.A. Stout 博士飞赴成都(峨眉山国际大酒店),参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承办,中国沼气学会、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和同济大学协办的 2008 国际沼气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化论坛 。来自美国、日本、芬兰、瑞典、德国和乌克兰等国家的 10 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所和国内从事沼气科研及沼气产业等领域的代表 100 余人参加此次国际会议。期间在好友李世华博士、许文波博士陪同下参观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2008 年 10 月 25-26 日,在北京在中国农业大学神内中心参加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植保学会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专业委员会、农业部植保保机械工程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化学农药使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 2008 年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 。会议围绕 绿色植保,科技创新,高效施药 这一主题,来自德、美、波兰等国家的研发机构和国内 20 多个省市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有关科研院所的 150 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本人在此会议期间会晤了国际编委,与各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很好的宣传了国际英文刊。 2008 年 11 月 1-3 日, 乘火车经扬州赴镇江参加 2008 农业信息化、自动化与电气化国际学术会议。会上作关于国际英文刊的报告。 2008 年 11 月 3 日 , 应江苏大学副校长李萍萍教授邀请,为江苏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现代农业工程研究院的研究生作关于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的报告。期间参观原副校长赵杰文教授实验室以及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在院长毛罕平教授和副院长李耀明教授陪同下参观农业工程研究院实验室,在院长马海乐教授陪同下参观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实验室。 2008 年 11 月 8-12 日, 飞赴厦门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 18 次学术研讨会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创新学术研讨会。应邀作大会报告,报告题名为基于 Open access 和 OJS 的国际英文刊 IJABE 办刊实践。 2008-11-11, 应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和科技处邀请,经由厦门转道福州,作科技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学术报告,并与师生和各位好友进行了深入交流,广泛宣传了英文刊。附报道材料链接(《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来校讲学, http://www.fafufood.cn/2jym/xydt/54.htm )。 2008年11月28-30日, 应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孙松林教授和副院长谢方平博士邀请飞赴长沙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期间在吴明亮博士和蒋蘋博士陪同下参观了南岳衡山,拜谒了诸神。附:报道材料链接(《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http://www2.hunau.net/xinwen/article/list.asp?id=5257 )。 2008-12-15, 应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副主任王纪华研究员和黄文江博士的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学术报告(北京)。报道链接(《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学术报告, http://www.cnerc.gov.cn:80/document_3.aspx?name=newsid=28463 ),另见报道(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邀请《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作报告, http://www.bast.net.cn/xwdt/xhdt/2008/12/19/211670.shtml )。 2008 年 12 月 26-27 日,在北京金码大厦三层报告厅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与IJABE编委德国专家Andreas Herbst教授在北京2008植保与施药技术国际论坛期间合影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68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期待大师级的学术交流
xiayuan 2008-12-4 06:53
过去参加Seminar,大家观点相佐的不多,说说就得了。现在不同了,会上总要绞尽脑汁想一想Opposite 的观点,甚至争的很激烈。尤其不同专业人士在一起开会时,会更热闹一些。这样争论久了,观点自然鲜明。然而,近期参加了一些大型的学术会议,反而没了感觉,除了开幕式重量级学术泰斗的发言引人眼球外,进入会议流程的报告就不敢恭维了,不是博士、硕士在那对付,就是一些凑数的报告,分会上大师们早已找不到踪影,更甭说专题讨论了。 大家五湖四海聚到一起,就是为了交流与提高,如果交流不提高,可能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会议疲劳。大家对开会的兴趣就不大了,开会反而成了游玩的借口。导师们可能没感觉,参会嘛,就是让同行进一步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对研究生们的影响可就大了,他们会觉的学术交流就那么回事,该不懂的还是不懂。所以,建议今后多组织大师级的专题学术交流,请大师们进一步在专题会上交流,也许震撼效果会更强大。受益面更广。 摄于加拿大与美国接壤的边境城市(WINDSOR, ONTARIO)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五:傲慢和偏见往往产生谬误
ysxbhxf 2008-11-27 01:39
前几天,学者刘进平以这样一篇博文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005  来预言中文科技期刊的未来。这样的标题确实很吸引人的眼球,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在文后进行评论,观点不一的人都在说话,学者刘进平也回复了很多。其中和我辩论过的正在休博的王志明主编也留言说实话常常是很难听的。王主编说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我的问题是:难听的就是实话吗?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学者刘进平说的难听的话就是实话吗?由于学者刘进平在他的另一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09 )里曾说过:诚然,在现在这个快餐文化的社会里,博客文章通常都是急就章,不像论文,来个三稿五稿的,有些观点可能经不起推敲,有些知识和出处会有些疏漏,所谓百密一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者也,但评论者通常不会管你这些,他也不会仔细阅读,给你来个功过三七开或五五开,而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根据个印象就匆忙下结论、加评论。因此,首先在这里我要先对他的博文做一个总体的评论:事实的描述是可以接受的,但由其描述的事实基础上推出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其次,我还是得按我自己的方式对他的观点进行发驳,因为当他可以急就章地提出可能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时,我自然应该给他来个功过三七开或五五开式的反驳。否则,他的可能经不起推敲的观点不就在科学网上畅通无阻了吗?我想这应该不是科学网上的华人学者们的愿望吧?我的辩论原则依然不变,下面就是我反驳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的理由: 1 用英文发表论文才是国际潮流,大有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   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交流语言的强势并不代表非交流语言的消亡,即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观点不成立。回顾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交流语言的强势是不断变化的,常常与前一个强盛国家的衰落和新的强盛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但交流语言的语种变更并不意味着非交流语言的消亡。这应该是科学网上的学者们的常识。而就办科技期刊和发表科技论文来讲,两者都不只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才出现的行为。一个国家办科技期刊和发表科技论文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记录本国的科研成果并方便本国的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使用本国语言来办科技期刊和发表科技论文是理所当然的优先选择。但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对于本国的科技进步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用通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办科技期刊和发表科技论文也是很必要的选择。对于一个科研人员心态很正常的国家而言,国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显然是高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的,这是一个国家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例如,日本、德国、法国、俄国等都办有许多使用本国语言的科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即使在各国的基础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非英文期刊没有消亡的趋势呢? 2 英美国家在科技上执牛耳,科技交流不用英语就毫无意义。   这个观点的不正确性实在是太明显了,以至于我不知道选择从哪个方面来反驳会更到位。就拿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来说吧,依学者刘进平的观点,中国搞基础研究的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都必须使用英语才行,否则就毫无意义了,或者中国搞基础研究的学者与美国懂中文的同行交流也都必须使用英语才行,否则也就毫无意义了。多么搞笑的观点,难道科学网上的华人学者大多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要知道,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使用何种语言是出于实用性和方便性的需求而确定的。我反对这样的观点,但不反对在国际学术交流场合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我的观点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使用何种语言必须出于实用性和方便性的需求而确定。我曾在国内参加过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学者约100人,海外懂中文的华人学者约20人,不懂中文的老外1人,大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会议论文语言也是英语。会议期间的搞笑场面此起彼伏,让我记忆尤新。请问各位,这样的学术交流效果会好吗? 3  如果你不使用强者的语言,强者可以无视你的存在。   我的观点是:强者的眼里是否有你与你所使用的语言无关,而是与你自己是否强大有关。如果你那里没有值得他尊重的实力,即使你把他懂的语言说得再溜,那强者也未必会把你放在眼里的。在当前这个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实力才是你说得起话的资本。冷战期间的前苏联有多少搞基础研究的人员在和世界学术界用英文交流呢?美国搞基础研究的人员敢不把前苏联搞基础研究的人员放在眼里吗? 4 基础科学研究活动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基础科学的交流活动也应当是全球性或世界性的。   我的观点是:全球性或世界性的基础科学的交流活动不是基础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而是一种促进本国基础科学研究活动发展的手段,因此,在国内开展基础科学的交流活动也同样是一种促进本国基础科学研究活动发展的手段。反对在国内开展基础科学的交流活动中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5 科技期刊的目的和生命力在于交流,如果你不使用英语,你就是在玩意淫,就沦落为只是为国内科技人员晋升职称的敲门砖和出版部门高额出版费的敛财工具,出版结果意义有限或毫无意义。   我在先前已经说过:一个国家办科技期刊和发表科技论文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记录本国的科研成果并方便本国的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中文科技期刊说成是:沦落为只是为国内科技人员晋升职称的敲门砖和出版部门高额出版费的敛财工具,出版结果意义有限或毫无意义。是不公正的,你可以指责某些中文期刊沦落为某些科研人员晋升职称的敲门砖和某些出版部门高额出版费的敛财工具,但你不能指责所有的中文科技期刊在意淫以及出版结果意义有限或毫无意义。我看见你曾说过这样的话:听说办的好的期刊编辑们年终奖金几万几十万的发,但是你有任何除了听说之外的证据吗?我可以告诉你,在中国只有办得很烂的期刊的编辑才可能拿到那么多的钱,因为有很多的科研人员愿意出于利益的考虑而向这些烂期刊投稿、交钱和发表垃圾论文,并由此收获颇丰。这样的行为与正常的科技出版行为无关,与好的科技期刊使用什么语言发表论文更无关。 6 最后我想说一点感想,在科学网上看了不少的博文、评语和回复,发现有某些华人学者的思维、逻辑和心态存在问题。他们在发表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时,不能全面地做最基本的背景了解,常常想当然地发表未经过仔细思考的不合逻辑的观点,在对于中国国内的事物做评论时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种傲慢的心态,对于中国的科研水平问题、对于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问题、对于中文科技论文的发表问题、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审稿问题等等持有较多的偏见。虽然这些问题确实也存在,但他们抱怨时大多是在指责国内的科研人员、审稿人和编辑们怎么不好,怎么不行,而对于国外的科研人员、审稿人和编辑们大多赞赏不已,难道说国外的这些人就没有让你们受委屈的时候?难道就没有让你们有可以抱怨的地方?我觉得你们应该不会受到如此完美的待遇的,即使是美国人也不可能。我在小木虫上常常看到虫子们对国外审稿人和编辑的抱怨,当然对中国的审稿人和编辑的抱怨也不少,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傲慢和偏见往往产生谬误,与科学网上的学者们共勉。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1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07年王应宽博士学术之旅
wangyk 2008-3-10 02:10
过去的2007是辛苦的一年,也是富有成效的一年。学术之旅值得纪念和珍藏,愿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2007-06-10 郑州轻工业大学 30 周年庆祝学术交流,应大学之邀请作学术报告(郑州)。题目:中文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与励建荣、杨公明、等专家同时应邀作报告) 2007-06-11 应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邀请作学术交流(郑州)。 2007-06-12 应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郑州)。 2007-06-13 应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新乡)。 2007-08-16-21 参加 2007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 2 次学术年会(大庆)。  顺访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哈尔滨)。 2007-08-22 ~25 日,应邀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蓖麻经济技术分会第三届四次年会(淄博宾馆),坐主席台嘉宾。 2007-08-24 应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邀请作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 2007-10-12 2007 科学出版社第二届期刊出版工作研讨会(青岛),应邀作大会报告,题目: BioMed Central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案例研究及启示。(前排嘉宾) 2007-10-14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邀报告( 300 多人报告厅,听者爆满,盛况空前)。题目: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网上已有报道消息和照片) 2007-10-26 应邀参加 2007 中国科协期刊出版论坛(杭州),数字化网络化分会场主题报告。 2007-11-02 应邀参加万方数字出版 DOI 国际研讨会(北京)。 2007-11-2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 17 次学术研讨会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 - 现状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南宁),应邀作大会学术报告,题目: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研究。 2007-11-26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 11 次年会暨建会 20 周年庆祝大会医学期刊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海口),应邀作主题报告。题目: BioMed Central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及启示。 2007-12-22 沈阳农业大学建校 55 周年庆祝学术交流活动,应大学之邀请作学术报告。 题目:中文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与任胜利博士同时应邀作报告) 2007-12-29 应邀为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社编辑同仁作开放存取交流讲座(北京)。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