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研究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世界顶级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
热度 3 shehuiguanli 2015-11-5 22:32
国务院要求到 2020 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单纯有文件和国家投入恐怕很难实现。 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 按照中国大学目前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可以肯定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原因是虽然我国科研人员也会有很多论文,而要有世界一流成果,甚至有很多世界一流成果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方面,目前中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可能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或者说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掌握科学研究和教学“核武器”是必不可少部分。 什么是科学研究和教学“核武器”? 我通过多年研究找到“科学研究的步骤与方法”,这是科学研究“核武器”,按照这一方法,我通过 3-4 年的时间即找到千百年都没有找到的“世界第一个知识教学方法”和“世界第一个思维教学方法”。这是我国所有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必须学习的方法。 教学“核武器”就是“世界第一个知识教学方法”和“世界第一个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效率提高 4 — 6 倍,实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师自通”。 按照该教学法,目前中国教学有极大缺陷,必须加大“思维教学”力度,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国教学质量达到甚至远远超过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 上述两个方法经过多年实践,都已完善。 只是中国是一个注重“名气”的国家,有谁会愿意听一个“小人物”摆故事呢?
44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研究方法过时了吗?
Enago 2015-9-19 18:12
科学方法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从17世纪开始,科学研究方法到现在都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采用的还是下面的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和定义一个问题,然后开始收集相关的数据,接着做一个初步的假设,再设计实验用以检验这一假设,最后需要解释从这些实验得到的结果。这些步骤将会一直被重复,直到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科学研究方法过时了吗? --- 在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2个集大成者,弗兰西斯·培根和勒内·笛卡尔。 培根是归纳法的代言人,而归纳法因为强调大量的实验和观察相结合,已经构成了许多科学的基础。培根还注意到,一个人是无法在普遍的意义上证明归纳的真的。这个跟 G.H.冯·赖特和卡尔·波普尔所阐述的自然或理论不是可证实的,而是可否证的规律是一致的。 然而,培根科学观中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认识到数学在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事实的积累而不是假说的设立固然好,但培根所谓的发展过程却轻视概念的更新。笛卡尔则不一样。他认为,科学最终还是应当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真正的物理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只有“通过数学才能获得真正的物理学知识”。但是遗憾的是,笛卡尔的科学革命并没有持续下来,牛顿的自然哲学是对笛卡尔物理学直接的、正面的打击。 一直以来,科学与数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是对统计的过度依赖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结果是真正普适的,还是仅仅只是一个侥幸?是只需要关心统计是否具有显著性还是需要通过重复研究来验证呢?重复实验来验证是必需的,但是现在似乎大家更关心的是统计的显著性,而对重复别人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科研所研究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也使得很难严格地传统的科学方法,更多的会是依赖于庞大的数据库和统计分析的结果,结果会是我们有可能会跟真实的客观规律产生越来越大的偏移。那是不是意味着科学研究方法已经有点过时了,需要一场新的革命了?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有缺陷的研究 2. 科研竞赛 3. 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 -------------------------------------------------------------------------------------------------------------------------------------
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步骤与方法讲座介绍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5-7-11 23:10
这是一款专门为大学教师量身打造的讲座。 按照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仅仅历时 3 年,就研发出世界第一个知识教学方法,世界第一个思维教学方法,这是世界第一个具有完整科学思维体系的教学方法。 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步骤,几乎全盘错误(或者说有极大缺陷),导致中国教学水平低下。 可以想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的巨大作用,极短的 3 年就解决了几百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该讲座以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世界最新研究成果“系统科学知识与思维教学法”整个研究过程为研究案例,深刻剖析科学研究的详细步骤和具体方法,这是世界首次找到科学研究的详细步骤和具体方法,特别以研究难度极大、极其复杂的“教学方法”研究过程为案例,使大学教师既系统学习科学研究的详细步骤和具体方法,又深刻学习和理解世界最科学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对提高高校教师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价值,是世界难得的超一流讲座,所有高校教师必须学习的一个讲座。 这是世界首次成功发现“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详细步骤”。 欢迎交流。
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 来我院做学术交流
xuechunxiang 2013-6-6 22:58
2013 年6月6日下午,美国长岛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院储荷婷教授应邀我院信息管理系邀请来校做学术交流,并在经管院614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信息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践与发展”的学术报告。 储教授长期从事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发现了当前信息科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从而提出本报告中课题研究假设。此后,储教授采集了三种图书馆与信息学期刊( JDOC、JASIST、LISR )2001-2010年十年间的研究论文数据,对这三种期刊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收集、类分、统计、分析,发现越来越多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信息学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定性研究有增长趋势。 此外,储教授对当前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数十种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提出Super-Methods、Meta-Methods、Stand-alone Methods、Contingent Methods和Pseudo-Methods五大类,这是对当前信息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一种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新颖的分类。 报告结束后,储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大家就该研究的后续展开、信息学传统方法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组合应用的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报告人简介: 储荷婷博士,美国长岛大学(Long Island University)图书馆与信息学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公派留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86年转赴美国德瑞塞克大学信息学院继续深造获博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任教,1994年起在美国长岛大学任教,2004年聘为教授,2013 年春,长岛大学授予储荷婷“终身研究奖”以表彰她在长岛大学19年来所作出的研究贡献。储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近年出版专著7部,先后就信息检索、科学计量学以及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在本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任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InformationProcessing Management等期刊和 信息管理领域顶级会议的审稿人。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储荷婷教授《信息学研究方法实践和发展》学术报告预告
xuechunxiang 2013-5-15 09:49
美国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讲座预告 讲座题目:信息学研究方法实践和发展 时间 :2013年6月6日14:00 地点: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 614 报告厅 嘉宾:美国长岛大学教授 储荷婷(Heting Chu) 嘉宾简介:储荷婷博士,美国长岛大学( Long Island University )图书馆信息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近年出版研究专著 7 部,先后就信息检索、科学计量学以及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在 Journal ofDocumentation 、 Journal ofAcademic Librarianship 、 Library InformationScience Research 、 LibraryHiTech 等多个 SSCI 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任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 InformationProcessing Management 等期刊和 信息管理领域顶级会议的审稿人。 欢迎广大师生同仁参加!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预告
xuechunxiang 2013-5-12 21:56
美国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课程预告 1. 时间: 2013 年5月20日-2013年6月7日 2. 地点: 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408 日期 时间 地点 2013-05-20 (周一) 8:30-11:30 经管楼408 2013-05-22 (周三) 8:30-11:30 经管楼408 2013-05-24 (周五) 8:30-11:30 经管楼408 2013-05-27 (周一) 8:30-11:30 经管楼408 2013-05-28 (周二) 14:00-17:00 经管楼408 2013-05-31 (周五) 14:00-17:00 经管楼408 2013-06-06 (周四) 8:30-11:30 经管楼408 2013-06-07 (周五) 8:30-11:30 经管楼408 3.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将介绍 如何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采访、实验、实地观察)进行研究,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设计、方法和评价。具体包括研究的基本要素、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数据分析软件包的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研究结果的展现,并结合具体领域阐述该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 4. 授课语言 :英语 5. 听课对象: 情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务会计、经济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教师。 6 . 主讲人及简介 :美国长岛大学教授 储荷婷 储荷婷,博士,美国长岛大学( Long I sland University )图书馆信息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储教授近年出版研究专著 7 部,先后就信息检索、科学计量学以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在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 Scientometrics 、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 Library Hi Tech 等多个 SSCI 期刊上 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兼任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等多家 SSCI 期刊和 信息管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审稿人。 7.课程网站: http://myweb.cwpost.liu.edu/hchu/NJUST2013/
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课程预告
热度 1 timy 2012-5-22 16:37
美国长岛大学储荷婷教授课程预告 1. 时间: 2012 年 5 月 23 日 (周三)、 5 月 25 日(周五)、 5 月 28 日(周一)、 5 月 30 日(周三)、 6 月 1 日(周五) 上午: 9:00-12:00 2. 地点: 5 月 30 日 (周三)上午在经管院 301 机房,其余时间均在经管院 308 机房 日期 时间 地点 2012-05-23 (周三) 9:00-12:00 经管楼 308 2012-05-25 (周五) 9:00-12:00 经管楼 308 2012-05-28 (周一) 9:00-12:00 经管楼 308 2012-05-30 (周三) 9:00-12:00 经管楼 301 2012-06-01 (周五) 9:00-12:00 经管楼 308 3.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将介绍 如何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采访、实验、实地观察)进行研究,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设计、方法和评价。具体包括研究的基本要素、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数据分析软件包的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研究结果的展现,并结合具体领域阐述该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 4. 授课语言 :英语 5. 听课对象: 经济管理学院情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务会计、经济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教师。 6 . 主讲人及简介 :美国长岛大学教授 储荷婷 储荷婷,博士,美国长岛大学( LongI sland University )图书馆信息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储教授近年出版研究专著 7 部,先后就信息检索、科学计量学以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在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 Scientometrics 、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 Library Hi Tech 等多个 SSCI 期刊上 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兼任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等多家 SSCI 期刊和 信息管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审稿人。 From: http://sem.njust.edu.cn/?p=6963
个人分类: 同行交流|2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判断‘尺缩’‘钟慢’的真假?
chenfap 2009-11-25 14:19
如何判断尺缩钟慢的真假? 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批判狭义相对论中尺缩钟慢现象是假科学结论的博文。尺 缩钟慢现象是真是假?这是个科学问题,应当而且可以由科学研究和科学讨论来解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尺缩钟慢现象的真假也应当由物理实验来进行检验; 这 方面的物理实验已有一些,但还不够充分,因此我建议有条件、有兴趣的研究者去开展这类物 理实验。 除了进行实验外,对科学研究也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还有归纳和演绎。本篇博文只着重谈 演绎推理。什么是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 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是真 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演绎推理是数学中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 其光辉的例子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比较严密的逻辑推演学,中国古代对事物 规律的描述多是采用比喻,而不是逻辑推演。杨振宁先生认为这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能在中国 产生的原因之一。 尺缩钟慢现象就是由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其逻辑结构是这样的:以狭义相对性 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前提推出罗伦兹变换公式,再以罗伦兹变换公式为前提推出尺缩钟 慢现象。刚才说过,演绎推理的特点是,只要前提是真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就一定能得 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只要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是真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则所 推出的结论就必然正确。目前的情况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没有人怀疑,光速不变原理有人怀 疑不正确。只要光速可变和不存在相互作用传播的极限速度(即使超光速存在,只要相互作用 传播速度有极限,狭义相对论仍可重建),狭义相对论、罗伦兹变换公式和尺缩钟慢的 结论就都不正确。可是,虽然发现可能存在超光速现象,但它的确信度还并不高,而且还不能 肯定不存在相互作用传播的极限速度;因此还不能说,狭义相对论、罗伦兹变换公式和尺缩 钟慢的结论不正确。应当指出,推导罗伦兹变换公式及 尺缩钟慢现象时所用的数 学推理是合乎逻辑的。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爱因斯坦在他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最初论文中,在 推出罗伦兹变换公式时存在一些错误,这当然是爱因斯坦的缺点,但这不能否定他发现相对 论的功绩。人都要犯错误,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但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狭义相对论的理论 体系是完整的、在逻辑结构上是严密的,这是一百年以来几代物理学家所共同建立的理论体 系;这也是我所指的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我们应当相信这几代物理学家的共同智慧,相 信他们的数学推理是合乎逻辑的。要知道,这一百年来正是物理学大发展和科技大发展的时 期,如果认为处于这个时期的几代物理学家不仅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的错误,居然连推理都不 合乎逻辑,以致要等着让你去纠正,是否太小看了这一百年来物理学的前辈? 总之,尺缩钟慢现象是真是假?是个科学问题,是可以由科学研究和科学讨论来判 断和的解决的。如果光速不变原理是真的,则尺缩钟慢现象就客观存在;如果光速 可变和不存在相互作用传播的极限速度,则狭义相对论、罗伦兹变换公式和尺缩钟慢 的结论就都不正确。目前对光速是否可变和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传播的极限速度尚都不能肯定, 有必要多进行一些实验、观察研究来检验狭义相对论,但不可贸然地扬弃狭义相对论,更没有 理由把它打成伪科学、假科学,真宗教。尺缩钟慢现象是真是假?既然是个科 学问题,就应按照科学方法来解决,要重事实,重说理,那些打倒、清算、解放 之类用于革命暴力的文字不应出现。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灵感涌现”来自“类触旁通”
biozhang 2008-11-3 17:33
张星元:灵感涌现来自类触旁通 前文介绍的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理想的模型。在真正的实践中,没有必要像做广播体操那样一节一节地往下做的,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变通地进行研究。科学研究进展不能排除种种偶然,在欧美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意许多来自喝下午茶。本博文将顺着这个思路聊一聊所谓灵感涌现和类触旁通的问题。 相对而言,直觉、灵感,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往往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中更起作用。有些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便突然灵机一动,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获得了重大的成果。如果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因此不能排除科学研究中的灵感涌现对科学研究的作用。然而灵感涌现(突发奇想)往往来自渊博的头脑里的类触旁通。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杀菌作用进而发明青霉素,就是一个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 弗莱明在他的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致病细菌葡萄球菌。1928年的某一天,他发现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因污染杂菌而长出了一种青色的霉菌菌落。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杂菌对细菌纯培养的污染并不少见,一般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实验现象。然而,善于观察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中的霉菌菌落周边出现一个不长葡萄球菌的明显的环状区域!具有良好科学研究素养的弗莱明联想到有些细菌会阻碍其它细菌的生长,立刻意识到这种霉菌菌落的存在,影响了它近旁的致病细菌葡萄球菌的生长!机会正在向自己招手! 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急切地想要知道这种神秘的具有如此效力的霉菌究竟是什么。通过镜检他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的霉菌是青霉菌。随后,他对这株青霉菌进行培养观察。几天后,他得到了青霉菌菌落,和青霉菌的液体培养物。使他惊奇的是,不仅这种青霉菌菌落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青霉菌的液体培养物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把它称之为青霉素。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弗莱明的运气特别好吗?不,绝对不是的。在他前面也许早就有不少人与这样的机会这样擦肩而过了。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非凡领悟能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丰富的实验经验、深刻的理解力,特别是时时刻刻把想要解决的难题放在心上!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青霉素发现以后,弗莱明曾应邀参观美国的一个窗明几净设备一流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在那里弗莱明调侃说:如果我的实验室也这样现代化,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青霉素。 没有机遇,哪怕是不很潇洒(不顺)的机遇,也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
个人分类: 杂谈|6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按部就班”是“相机应对”的基础
biozhang 2008-10-22 06:55
上周末,我在科学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博文。 一位热心的游客对此文作了如下评论: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否则,科学发现不仅能够预测,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 我的答复是:谢谢您的评论。客观世界是十分复杂的,大多数情况是不能按部就班处理的。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先搞清按部就班,才能针对各种变化随机应变。按部就班是随机应变的理论基础。我正在写的另一篇博文将简单地讨论这个问题。 我正在写的另一篇博文已在今晨完成,就是: 张星元:按部就班是相机应对的基础 按部就班的(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如下假定为前提: ① 在自然界观察到的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原因; ② 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可以找到的; ③ 自然界发生的事件可以用一般规律或模式来描述; ④ 重复发生的事件可能有同样的原因; ⑤ 一个人能做到的实验结果别人也能重复; ⑥ 基本的自然规律的应用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无关。 由此可见,按部就班的(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在这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方法。然而实际情况是: ① 在自然界观察到的事件并不是都有其发生原因的; ② 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先后促成的,原因是难以找到的; ③ 自然界发生的许多事件往往难以用一般规律或模式来描述; ④ 重复发生的事件不一定是由同样的原因引起的; ⑤ 一个人能做到的实验结果别人不一定能重复; ⑥ 基本的自然规律也有它们的应用范围,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实际上是有关系的。 由此可见,人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十分复杂的,严格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大多数研究项目不是按部就班处理的。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先搞清理想状态下的按部就班,才能针对各种变化的情况做出相机应对。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的模型,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换句话说,按部就班是相机应对的基础。 理想气体的研究也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了弄清真实气体的行为规律,先研究了理想气体,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理想气体为假想的气体。 以如下假定为前提: ① 气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② 气体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 ③ 气体分子与容器器壁发生完全弹性碰撞。 实际情况是: ① 气体分子间存在微小的作用力, ② 气体分子本身占有微小的体积, ③ 气体分子与容器器壁发生的碰撞并非完全弹性碰撞。 从理想气体的概念出发,导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概念把握住了气体的特征,简化真实情况,进而深入研究,掌握规律。 真实气体处于气压愈低、温度愈高的状态时,性质愈接近理想气体。最接近理想气体的气体为氦气。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运用于实际气体时,会有所偏差,我们可根据涉及的问题和条件,在理想气体的基础上,对规律进行必要的修正、补充。 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真正的实践中,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像做广播体操那样一节一节地往下做的,通常有所变通。在获得大多数诺贝尔科学奖的英美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意许多是来自喝下午茶。下一篇博文将顺着这个思路聊一聊所谓灵感涌现和类触旁通的问题。
个人分类: 接力棒|48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
biozhang 2008-10-18 18:56
张星元: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开头语 科学研究方法是用来解决难题的程序,或者说是用来逐步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程序,包括用来检验难题的可能答案的程序。 科学研究方法是获得关于大自然信息(知识)的这样一类方法:首先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严格的试验确定这些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有意义、令人信服、可靠、满意、得到公众认可)。 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如下假定为前提,因此属于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方法,或称按部就班的(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 ① 在自然界观察到的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原因; ② 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可以找到的; ③ 自然界发生的事件可以用一般规律或模式来描述; ④ 重复发生的事件可能有同样的原因; ⑤ 一个人能做到的实验结果别人也能重复; ⑥ 基本的自然规律的应用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无关。 例如:闪电打雷事件。我们大家都观察到闪电必有雷声伴随,根据以上假定,应该有一种解释可以说明所有的闪电打雷事件,不论它们发生在何时何地,并且所有的人对这种事件都可以得到同样的观察结果。我们从科学的观察和试验知道,闪电起因于云块之间的电荷差,闪电同样遵循静电试验观察到的一般规律;并且,已经测试过的所有的闪电,不论是何时何地发生的,都是由同样的原因引起的。 要区分仅仅是,是相关(一起发生)的情况,还是相关而且表现因果关系的情况。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前一个事件的直接结果,这两个事件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许多事件是相关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相关都表现因果关系。例如,闪电和雷声相关而且具有因果关系。然而,要确定秋季和树木落叶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困难。因为秋天带来了低温,许多人就以为低温是树叶变色和下落的原因。事实上,这两个事件只是相关,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树木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秋天日照时间的缩短。在温室里进行的试验显示,人为地缩短日长(光照时间),将引起树木落叶,尽管温度并没有变化。知道了因果关系的存在,就有可能预言,如果存在同样的一套环境条件,将会有什么的事件发生。 科学方法需要系统地搜索和研究信息,并且持续不断地核对、再核对,看早先的假说是否仍然得到新信息的支持。如果不能从新信息得到的新证据的支持,就应该抛弃或改变早先的假说。科学的假说要经受不断的重新评价,批评和修正。 二、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 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在前文所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它涉及几个可以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观察 ②设问(提出问题) ③多方求索 ④假说的构建 ⑤对假说的检验 ⑥优化假说 ⑦理论和定律的导出 ⑧进一步的交流 然而,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将分段阐述。 ㈠ 仔细的观察 科学的质询常常始于对于重复发生的事件的观察。观察就是用我们的感觉(看、听、闻、辨味、触摸)或感觉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摄像机、录音机、X-光、温度计等等)来纪录事件。观察要比不经意的感知更深入一些。 你可能听到一种声音或者看到一个物象,然而并没有真正地进行观察。你听到超市播放音乐吗?你当然听到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播放的是什么乐曲,那么你并没有进行观察。如果你留心去观察所播放的音乐,你就能识别它。我们谈到观察,指的是对事件的小心的、动脑筋的认辨,并不仅仅是不经意的注意到。我们要自我训练以改进观察技能,因为在科学方法的每一部分,仔细的观察都是重要的。 通过对事件的直接观察获得的信息叫做经验的证据,经验的证据能够被进一步的观察证实或推翻。如果事件只发生一次,或者说不能够人为地重复,那么就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关于这个事件的进一步的信息,就不可能对这个事件做出科学的解释。 ㈡ 正确的设问 得到更多关于某事件经验的证据后,应该就该事件开始酝酿并准备提出问题。如,该事件是怎样发生的?该事件是由什么引发的?该事件什么时候再次发生?能控制该事件使它对我们有利吗? 问题的形成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因为提出问题的方式将决定你怎样去回答它们。问题太大太复杂不可能做出回答;因此,要在以正确的方式提出问题上狠下功夫。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科学方法中最消耗时间的部分;正确的设问对于你期望的答案是关键的。 打个比方,你观察到的猫捕捉老鼠、咬死老鼠和吃老鼠的现象,就可能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设问(用如下两套问题设问,希望得到相似的信息,即为什么会发生猫捉老鼠的现象): A 1 是不是猫喜欢吃鲜活的老鼠肉?(实验范围宽而不定) B 1 如果要在鲜活的老鼠肉和罐头猫食之间作选择,猫会挑选哪一种?(易实验) A 2 是什么因素刺激猫去捉老鼠?(实验范围宽而不定) B 2 猫只有在感到饥饿的时候才去捉老鼠吗?(易实验) 显然,通过实验回答B 1 和B 2 比A 1 和A 2 容易得多。B 1 和B 2 的实验给出结果:之所以会发生猫捕捉老鼠、咬死老鼠和吃老鼠的现象,是因为猫喜欢吃鲜活的老鼠肉,特别是当它(它们)饥饿的时候。 ㈢ 多方质询求索 一旦已对设问(提出什么问题)做出决定,就开始搜索其他的知识来源,以获得更多信息。也许这个问题已被其他人回答,或者几种可能的回答已经被否定。知道其他人已经做了些什么,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这个过程(多方求索)通常包括上网搜索信息,阅读适当的科学文献,或者与对同样的研究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们的联系。即使对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科学文献和其他同行专家、研究伙伴们也能够提供一些有利于解决问题看法和意见。 经过以上的求索后,就要做出是否继续探索下去的决定。如果我们仍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可以正式构建一个假说(质询的过程将在一个新的水平上继续下去)。 ㈣ 假说的构建 假说是一种这样的陈述,它对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回答,或者对能够进行实验的观察做出的解释。 一个好的假说必须是: ① 符合逻辑的 ,② 能对当今可以搜集到的所有有关信息做出解释的, ③ 根据此假说可以预测(与所问的可以试验的问题有关的)未来事件。 此外,如果有几个假说可供选择,应该采用假定条件最少的、最简单的假说。假说的形成需要进行文字的推敲和理性的深化。如果假说不能够对设定条件下观察到的所有事实做出解释,就会令人生疑,并且可能最终怀疑你的工作的有效性。如果假说不是可检验的或者没有得到试验结果的支持,那么由这样的假说所做出的解释是不可靠的,不过是推想或臆测而已。 假说是建立在观察和其他知识源泉的基础上的,并且可以预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事件将怎样发生。我们要通过检验假说的预测能力,审查该假说是否不正确。 ㈤ 假说的检验 假说的检验可采用几种方式: ①可以仅仅是从已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源搜集有关的信息。 例如,如果你访问一个墓地,从阅读墓碑观察到,异常多的不同年龄的人在同一年去世。你可能会假说那年曾发生传染病或者天灾人祸,造成许多人的死亡。查阅当时的新闻报可能是检验这个假说的一种好的方式。 ②可以单单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来检验假说。 例如,如果你假说一种鸟,它们利用树的空穴来建巢,你就去观察几个属于这个种的鸟,并且纪录它们建巢的地方和巢的种类。 ③通常用于检验假说的方法是设计一个实验。 实验是指对事件或存在的再创造(recreation)。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确定坚持、修正或抛弃假说。 进行实验会遇到困难,因为一个具体的事件可能包含大量的独立事件(叫做变量)。例如鸟鸣的发生,就可能涉及鸟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许多活动,可能因为鸟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刺激。要弄清涉及鸟鸣的诸多因素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排除繁杂的因素,一般要进行对照试验( a controlled experiment )的手段。 对照试验要求我们构建一种只有一个变量的条件试验。而且这个变量可以操纵或改变。一个典型的对照试验分两个(或多个)组进行,只有一个组对指定的变量不按特定的方式操作,另外的一个(或多个)组则按特定的方式操作。对指定变量没有操纵的试验组叫做对照组,另外的一个(或多个)组叫做实验组。 涉及鸟鸣发生的情况可被分解成许多简单的问题。诸如,公鸟、母鸟都会鸣叫吗?鸟儿一年四季都会鸣叫吗?鸟儿的鸣叫声在任何情况下的都是一样的吗?是不是有的鸟儿比其他的鸟儿叫得更多?鸟儿在什么情况下开始鸣叫,在什么情况下停止鸣叫?每一个问题都将为假说的构建提供能被实验检验的基础;每一个试验将为鸟鸣产生的全过程的某一部分提供信息。 例如,为了检验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参与刺激公鸟鸣叫的假说,就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把用于实验的公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鸟除去睾丸,为实验组;另一组鸟保留睾丸(正常发育),为对照组。 实验中,由我们操纵的 有或没有睾丸 这个变量,叫做自变量。公鸟的鸣叫行为叫做应变量,因为如果性激素是重要的,观察到的鸣叫行为的变化将取决于公鸟究竟有还是没有睾丸(对应的自变量)。 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自变量,并且期望应变量作为自变量操纵的直接结果而发生变化。实验以后,对获得的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如果这两个组的鸟在鸣叫方面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就能推断自变量(睾丸)与应变量(鸣叫)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然而,如果存在差别,自变量的变化很可能是对照组和实验组间发生差别的原因,在这个实验条件下,睾丸的除去确实改变了鸟儿鸣叫的行为。 果真如此吗?我们往往不轻易接受单个的实验结果,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实验无关的随机的事件影响了实验结果,使人们误认为有一种因果关系存在。 例如,去除睾丸的手术可能引起某些鸟生病或不舒服,鸣叫也就少了。克服这个困难的一种方法是,给所有的参加实验的鸟施行同样的外科手术,但只有一半鸟除去睾丸,而另一半作为对照的鸟仍保留睾丸。 只有当变量数为1时,同样的实验能多次重复,而且实验结果始终如一;实验结果才被认可。此外,我们常常对实验结果应用统计检验,以便公平地判定实验结果,看它们是有效的(有意义的、与其他知识相吻合的)、可靠的(重复地给出同样的结果的)和显示因果关系的,还是随机事件的结果。 还有一个检验重大假说的方法是通过检验从假说做出的预测来检验假说。假说的预测 (the predictions of a hypothesis) 要经受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从预测的结果可以检验假说是否正确。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这一步是关键性的一步。 往往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某假说是错误的,从另一个方向来分析假说的正确程度。 通常不可能证明假说正确,因为从某些可供选择的假说,可能做出同样的预测,并且其中某个假说还没有考虑到的可能性也经常存在。 例如,你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太阳绕地球转的假说,根据这个假说可以预测早晨太阳将从地球的一侧(如,东方地平线)升起,傍晚太阳将从地球的另一侧(如,西方地平线)消失。这个预测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假说是不正确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假说,即地球绕太阳转的假说同样可以做出这个推测,是正确的假说。 正因为如此,如果发现预测是正确的,只能说明做出这个预测的假说受到支持,但是并不能证明它是正确的。相反,如果发现预测不正确,假说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通常,通过对可供替代的假说(alternative hypotheses)的证伪(disproving),借助于逐个排除的方法来逼近假说的真实性。假说只有经受所有的证伪(falsification)的考验而依然没有被推翻,才能被接纳为相对正确。 ㈥ 假说的优化 在适当的时候新的信息和观点应该公开,即自愿提交自己的观点,以接受他人的审查。如果产生新的疑问,必须针对疑问做进一步的实验来消除疑问。 在实验过程中,仍必须了解新的信息,并且提出能导致进一步实验的新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出上百个新的问题和实验。华生(Watson)和克里克(Crick)对 DNA 分子结构的发现导致成千上万实验,并且推动了整个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同样,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成功已经导致成千上万新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始终容许对已提出的观点(假说)的怀疑,容许新观点取代原有的观点,新的观点应该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某一定的场合发生的事件。这种吐故纳新的情况的出现,也许是因为你还没有想到的另一个假说能对发生的事件做出更完善的解释,或者因为你没有进行适当的观察而不能觉察你原来的假说是错误的或片面的。如果假说是不正确的,就必须把它否定掉,并构建新的假说。然而,你若不能证明假说不成立,这或许会增强你对该假说的信心,但并没有证明该假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正确的。 如果设问和实验的过程继续下去,并且原来的假说和其他密切有关的假说连续不断地始终如一地得到证据的支持,我们将开始考虑怎样把这些假说和事实组合成一个广泛适用的模式。完成这一步,理论就形成了。 ㈦ 理论和定律的导出 理论是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似乎真实的(相对真理)、能解释事件为什么发生的基本科学观念的概括和总结。 生物学理论的一个例子是疾病的生源说( the germ theory of disease )。这个理论指出,某些疾病是由能够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的活的微生物引起的,这样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当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繁殖时,它们的数目上升,引发疾病。 正如你所知,这是一个非常完全的陈述,这个陈述是多年观察、设问、实验和资料分析的结果。这个疾病的生源说(理论)为传染病的性质和对它们的控制方法提供了一个明朗的概观。 因为我们也确信,这理论的关于某种疾病为什么能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极端的保护措施,如采取消毒饮用水,外科手术时维持环境的无菌状态等措施来防止微生物对人的感染,以防止免疫系统减弱的人遭受感染。 理论(theory)是已经过实验证实的、可以用来解释有关事实、偶然事件或自然现象的原则,是根据客观存在的普遍原理对事物做出解释的思想体系。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地接受的观念,理论为我们怎样看世界和怎样建立新的假说指出正确的方向。 某种理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它的检验的停止,我们继续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会发现对这种理论来说是例外的信息,甚至偶尔会有能证明该理论不正确的信息。 定律(law of nature)描述自然界发生什么的始终如一的、恒定的大自然运行的实际情况,是对于某种情况下经常发生的事件的真实的陈述,或者说,是指给定条件与对应的现象之间的不可变动的顺序,也就是自然规律。 生物发生律( biogenetic law )就是生物学定律的一个例子,该定律指出所有生物(living thing)来自先前存在的生物。 定律描述事件发生什么(规律),而理论解释事件为什么发生(原因),定律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相似,它们都要经受反复的检验,并且都被认为能够预报大自然怎样运行。 在整理大自然运行方式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于概括(generalization)来组织信息。然而,概括必须得到事实的支持。概括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条双向道。通常观察完成了,假说检验了,导致一般结论、原理或理论的模式也就形成了。这种从分析许多组特定的事实出发而导出一般原理的过程,叫做归纳(induction )或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例如,人们考察了成千上万种鸟,观察到所有这些种类的鸟都生蛋。根据这些观察,他们可能导出生蛋是鸟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原理(principle),然而并没有(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观察每一种鸟。 定律、原理或理论一旦建立,就能用来预测自然界更多的观察结果。一般原理用来预测某种情况下的特定事实的过程叫做演绎(deduction )或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 例如,鸟生蛋的一般原理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演绎出新发现的某一种鸟也能够生蛋。 在科学的程序中,归纳和演绎都是重要的思考程序,都可以用来增强我们对大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㈧ 坦诚的交流 科学方法把交流放在十分重要的中心位置上。因为大多数科学规律是在对同一类难题感兴趣的其他人的批评的眼光下的、公开的情况下导出的。交流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包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反映研究、思考和意见的文章。交流还可能发生在科学发现的过程的任何环节。 对于异常的观察结果,有人可能会提出问题。他们可能发表不完全的初步的实验结果。他们可能会发表概括大量材料的报告。而且,他们常常会对你的观点发表关于它并不会得到当前资料支持的强烈的保留意见。这就为其他科学家批评、建议或赞同提供机会。我们出席(学术)讨论会与同行直接对话,也可以以诸如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等非正式的方式相互影响。其结果是大多数的科学规律,在它被发现、讨论和修改的过程中,都已接受许多头脑的审查。 三、结尾 最后,对文中有关的概念进行规范。 假说(hypothesis)指的是对某一类事物提供的可能的解释,未经实验证实,或没有完全地经过实验证实,但可作为推理的基础,实验的指南,或作为从已知事实作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且有些假说在未来的时间很可能上升为理论或定律。 理论(theory)是已经过实验证实的、可以用来解释有关事实、偶然事件或自然现象的原则,是根据客观存在的普遍原理对事物做出解释的思想体系。理论是一种受到广泛地接受的观念,理论为我们怎样看世界和怎样建立新的假说指出正确的方向。 定律(law of nature)描述自然界发生什么的始终如一的、恒定的大自然运行的实际情况,是对于某种情况下经常发生的事件的真实的陈述,或者说,是指给定条件与对应的现象之间的不可变动的顺序,也就是自然规律。 推理(reasoning)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未知判断(结论)思维形式。推理是客观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的实践在意识中的反映。由推理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推出的知识。正确推理基本条件是前提真实,推理方法正确。推理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不同形式。 预测 (predications )一般以条件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定律、原理或理论一旦建立,就能作为推理的前提,通过演绎推理来预测自然界更多的观察结果。如果这些定律、原理或理论是正确的,预测必定是正确的,因为预测的结果是通过演绎逻辑推出的结果,不包含任何创造和臆测。因此,从预测的结果可以检验假说是否不正确,或者是否得到实践的支持。
个人分类: 接力棒|1613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