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863

tag 标签: 863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看德国“尖端集群获奖”
热度 4 caijj09 2012-2-5 23:41
在科学网新闻版的最新一篇(之一)报道是“ 德国公布第三轮尖端集群获奖名单 ”,大意是: 生物经济、个性化免疫干预、电动汽车、智能技术系统以及碳纤维材料的5个团队将在接下来的5年中,每个团队将获得联邦教研部提供的4000万欧元资助。 德国于1995年开始扶持集群和促进集群化政策。2007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在《德国高技术战略》的框架下发起尖端集群竞赛项目。每隔一年半举办一次,一共进行三次,每次评选出最多5个尖端产业集群。获奖者可得到联邦教研部提供的4000万欧元资助,15个获胜的团队总计将获得政府提供的6亿欧元资助。此外,企业界还将相应投资6亿欧元。德国政府希望通过这样开放的课题竞争支持由科学界和工业界组成的、最有能力的尖端集群扩大其国际吸引力,跻身于国际尖端集群之列,使区域创新潜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到目前为止,15个团队已全部选出: 生物经济集群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和萨克森州; 个性化的免疫干预集群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和巴登—符腾堡州; 西南电动车集群 ,巴登—符腾堡州; 智能技术系统集群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OstWestfalenLippe地区); 碳复合材料集群, 巴伐利亚州。 莱茵—内卡河中心地区的 有机电子论坛 、萨克森的 冷硅—能量效率创新 、德国中部的 太阳能硅谷 、汉堡中心地区的 航空集群 、莱茵—内卡河中心地区的 细胞和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集群 。达姆施塔特市及周边的 软件集群 、慕尼黑 生物技术集群 、欧洲都会区纽伦堡 “医药谷”、 巴符州微型技术集群和北威—黑森州鲁尔 物流效益集群 。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尖端技术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医药,系能源的开发利用,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 中国现在有这样的“尖端集群”么?今天无意中看到评论中国纳米技术领域在世界大概位置的帖子,主要内容是 雷克斯研究公司(Lux Research)发布的 “ Ranking the Nations: Nanotech's Shifting Global Leaders ”的报告(2005年),报告称:  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为纳米技术领先国家,纳米技术活动和技术开发能力都较高,列为主导国家(Dominant nations)。  中国台湾、以色列、新加坡因人口数量少,纳米技术活动得分较低,但技术发展能力相对较高,须将纳米技术活动转换成工作和GDP,列为一般参与(Niche Players)国家(地区)。  英国和法国,纳米技术活动得分相对较高,但技术发展能力相对受到限制,列为“象牙塔”国家(Ivory Tower nations)。  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和印度,在纳米技术活动和技术发展能力两方面得分都相对较低,列为“小联盟”(Minor League)国家。 虽然目前中国在nano materials 方面所发表的文章位居世界第二,但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纳米技术在商业化生产及应用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在纳米技术方面的大部分工作还是由研究院所、高校来完成,企业参与其中的并不多。咱们国家的“863”是不是与这个“尖端集群奖”类似?但总感觉很多863项目都被在申报成功之后就没能延续申请时的豪情万丈,很多沦为了论文基金,钱越多,发的文章越多。现在大陆的科研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是否也该适当发布下”尖端集群奖“?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711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与微震相关的973、863相关网址
edward3 2011-1-15 00:34
2007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 http://973.cumt.edu.cn/show.asp?newsid=155 2009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 http://www.cbm973.com/about/index.asp 2010煤炭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http://973crsm.cumtb.edu.cn/xmdt/2010.03.23.htm 2010年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研究 http://www.whrsm.ac.cn/zt/emdct973/xmgk/ 2011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http://szcg.cumt.edu.cn/ 学习大牛,向大牛致敬! 草稿欢迎补充修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部“863”课题“打包”申请公平吗?
pukin 2010-12-23 11:47
这是2天前写好的博文,一直放在草稿箱里,还是发出来吧^_^ 最近从科技部网站上看到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12月16号公布的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污水中碳源及氮磷硫组分资源化技术主题项目申请指南( http://www.most.gov.cn/tztg/201012/t20101216_83805.htm )。 该指南的项目名称是: 污水中碳源及氮磷硫组分资源化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分解了7个研究方向(用一句话概括): 1、针对高浓度有机污水高效厌氧产甲烷 2、针对含高浓度氮磷污水及污泥处理液研发污水高效除磷脱氮技术 3、研发高碳氮比污水碳源高效回收利用等技术 4、研发基于微生物反硝化脱硫的同步脱硫脱氮技术及装置等 5、研发占地小的污泥有机碳快速稳定化及固化技术与设备等 6、研发碳源梯级利用技术、高氢收率与碳源高值利用技术 7、开发廉价高效功能材料,优化MFC电池构型、提高产电性能。 另外, 这7个研究方向都要求建立相应的示范应用系统 。 项目支持年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 项目总经费是 5000 万 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2011年2月4日17时。也就说,从项目指南公布之日起到申请截止日期,只有不到1个半月的时间。(查了一下,春节是2011年2月3号,也就是说科技部863办公室的同志们春节加班不休息,真是辛苦了^_^) 这个指南有一个很重要的一段话: 本项目按项目整体进行申请,项目申请者应针对指南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不要只针对项目部分目标和任务进行申请。 7个分项目研究内容基本各自独立,没有关联,而且各建各的示范工程,有必要一起打包申请吗? 这7个任何一个独立的个课题都会吸引众多的优秀团队来申请,但是如果这么一打包申请,必然存在很多问题: 1、比如在一个研究方向上优秀的团队,如果找不到另外6个方向的团队就不能也没有资格申请 ; 2、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里,组建一支能打包一起申请7个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团队,在全国恐怕很难找到几个,难道这个指南制定的时候申请团队事先就已经定下来了? 3、不排除在某个方向上有很优秀的团队参加,但不能保证每个方向上都有最优秀的团队参加,因为不排除有靠关系浑水摸鱼参加进来的 。 4、既然863项目是公开申请,而且这7个研究方向相对独立,那就应该在每个研究方向上让最优秀的研究团队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参加竞争。而不是像现在,在公开申请的名义下,实际上是对众多的研究团队关上了公平申请和竞争的大门!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简评科技部发言人回应施一公饶毅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社论短文
wrc218 2010-11-11 01:13
简评科技部发言人回应施一公饶毅事件 我把施一公饶毅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社论短文(中英文对照)和科技部发言人的回应附在本文的后面,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下面是我的评论: 作为纳税人,尤其是作为与科技发展相关密切相关的科技界人士(包括科研人员、政策研究人员和科技官员)关心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抨击不良现象,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是天经地义的。施一公饶毅二位教授作为海外归国的大海龟,又在国家最有名的两所高校执掌生命科学院,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也没有在既得利益下随着现有体制和科研文化沉浮,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身份,积极参与科技政策的讨论,并呼吁改革现有的弊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科学家和科技政策研究人员抨击现有科技政策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非常普遍,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是宪法赋予纳税人的神圣权利。对于外界的批评,政府部门不一定非要一一回应。一般而言,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以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这次科技部正式回应施一公饶毅的批评,是因为它面临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媒体,另一方面来自国际舆论(施一公饶毅的言论是发表在世界顶尖科学杂志上),当然还有二位科学家本身就是大人物的关系。 施一公饶毅两位教授在文章里面所描述的中国的科研文化,即大项目经费分配过程中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可惜的是,对于这种现象存在的程度,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是绝大多数,还是少数,两位教授并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更没有用客观数据加以论证。如果科技部把两位教授的说法理解为对所有大项目的责难(即普遍的的指责),那么,它的发言人说两位教授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就是一个本能的反应。试想,如果 973 , 863 的大项目全部都是科学家靠跟政府官员拉关系得来的,那么科技部的责任该有多大?从这一点出发,科技部发言人特别点出施一公和饶毅都是 973 首席科学家的事实,就是科技部为自己辩护的很有力的一个武器了。 其实,施一公饶毅二位教授的文章里,并不是一味的批评,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比如,他们在文章的最后,大声呼吁建立新的科研文化,即按照学术表现( merit )而不是按照关系来分配大项目的科研经费,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这一主张,跟科技部项目管理办法应该是没有分歧的。科技部发言人大约忽略了这一点,在回应中只顾为自己的部门辩护了。 如果施一公饶毅教授所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话,不管其存在的程度如何,都需要引起政府部门和科学界的关注。有意思的是,从网上的反应看,大家对科技部发言人的回应特别反感,纷纷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科技部这个管理科研大项目的国家机构。然而,施一公饶毅所批评的现象是靠拉关系更容易搞到大项目,这里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吧!除了科技官员,那些跟这些官员拉关系的科学家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难道他们的行为不应该受到指责吗? 说到底,施一公饶毅这次跟科技部观念的 PK ,其焦点是国家需求谁说了算的问题。在施一公饶毅看来,现行制度下,国家需求是由科技部官员和少数跟这些官员关系密些的科学家说了算,而且这些少数科学家就是项目的主要受益人。这个现象必须改变。而在科技部看来,它所管理的 973 也好, 863 也好,在项目的规划、立项、评估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办法,有章可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且还建立了由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管理项目的全过程。这个管理办法是合理合法的。 如此看来,这次争论的关键点就清晰了。施一公和饶毅,是要为还没有进入,或者是不屑于进入那些所谓的高层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讨一个说法:凭什么大项目我们就没有份?而从科技部的角度而言,恐怕也很委屈。在制定项目指南的时候,不依赖高层专家委员会,去依赖谁呢?官员自己一般不可能掌握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们只有依靠专家这一条路可走。比较显而易见的办法,当然是去依赖国内这些领域里的最好的专家了,而这些最好的专家,就是所谓的高层专家。就算科技部扩大征询专家意见的范围,最后还是有个民主到集中的过程,还是要依赖少数专家。 因此,改革大项目立项管理的关键,在于这些少数专家。如果这些专家确实实至名归,有专业知识,也有战略思想,能够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并提出建议,而不是处处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拼命往自己的自留地里搂钱,那么他们提出来的项目指南,就不应该是施一公饶毅所描述的那样, 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 需求 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 。 靠雷锋精神来约束高层科学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会长久的。那么,靠制度呢?可惜的是,万全之策的制度,不是那么好制定的,尤其是在国家顶级人才还比较匮乏的时候。比如,规定参与制定项目指南的科学家在立项的时候遵循回避政策。这样,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剥夺高层专家在自己的领域的立项权利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他们毕竟是这个领域的最好的专家。历史上,靠顶级专家拉关系立项而造成浪费的现象有很多,同时其结果是建成丰功伟业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二战的时候, MIT 依靠康普顿的关系就搞了不少项目。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的决策和立项,也是少数专家说了算的结果。 国家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立项,其实是个老大难问题,或者说是个科学家要求自主决定研究项目和政府要贯彻国家意志之间的张力的一种体现。记得大约在 2002 年前后,我在 DC 参加过一次美国 AAAS 科技政策年会。会上,若干著名大学的校长就在大会发言中强烈抨击美国各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不是鼓励科学家凭借科学水平的公平竞争,而是采取项目带帽下达现象的弊端。今天的施一公饶毅跟科技部的论争,就是当年美国的大学校长跟政府部门之间的论争的一个翻版而已。 万全之策在当下是没有的,争吵还将长期继续下去。 【附件】施一公饶毅的文章和科技部发言人的回应 转引自 阮一峰的网络日 志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0/09/china_s_research_culture.html China's Research Culture 中国的科研环境 Science 3 September 2010: Vol. 329. no. 5996, p. 1128 Yigong Shi1, Yi Rao2, 施一公,饶毅 【正文】 (以下采用《科学时报》的译文)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s in China have been grow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more than 20%, exceeding even the expectations of China's most enthusiastic scientists.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 20% 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 In theory, this could allow China to make truly outstanding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research, complementing the nation's economic success. 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 In reality, however, rampant problems in research funding--some attributable to the system and others cultural--are slowing down China's potential pace of innovation. 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Although scientific merit may st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smaller research grants, such as those from Chin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it is much less relevant for the megaproject grants from various government funding agencies, which range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yuan (7 yuan equals approximately 1 U.S. dollar).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 For the latter, the key is the application guidelines that are issued each year to specify research areas and projects. 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 Their ostensible purpose is to outline national needs. But the guidelines are often so narrowly described that they leave little doubt that the needs are anything but national; instead, the intended recipients are obvious. 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 国家重大需求 ;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 需求 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 Committees appointed by bureaucrats in the funding agencies determine these annual guidelines. For obvious reasons, the chairs of the committees often listen to and usually cooperate with the bureaucrats. 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 Expert opinions simply reflect a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a very small group of bureaucrats and their favorite scientists. 所谓 专家意见 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This top-down approach stifles innovation and makes clear to everyone that the connections with bureaucrats and a few powerful scientists are paramount, dictat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guideline preparation.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To obtain major grants in China, it is an open secret that doing good research is not as important as schmoozing with powerful bureaucrats and their favorite experts.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This problematic funding system is frequently ridiculed by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researchers. And yet it is also, paradoxically, accepted by most of them.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 Som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these conventions. This culture even permeates the minds of those who are new returnees from abroad; they quickly adapt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perpetuate the unhealthy culture. 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researchers in China spend too much time on building connections and not enough time attending seminars, discussing science, doing research, or training students (instead, using them as laborers in their laboratories). 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 Most are too busy to be found in their own institutions. Some become part of the problem: They use connections to judge grant applicants and undervalue scientific merit. 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There is no need to spell out the ethical cod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grants management, as most of the power brokers in Chinese research were educat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 But overhauling the system will be no easy task. 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 Those favored by the existing system resist meaningful reform. Some who oppose the unhealthy culture choose to be silent for fear of losing future grant opportunities. Others who want change take the attitude of wait and see, rather than risk a losing battle. 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 等待和观望 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Despite the roadblocks, those shaping science policy and those working at the bench clearly recognize the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research culture: It wastes resources, corrupts the spirit, and stymies innovation.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The time for China to build a healthy research culture is now, riding the momentum of increasing funding and a growing strong will to break away from damaging conventions. 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 A simple but important start would be to distribute all of the new funds based on merit, without regard to connections. 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 Over time, this new culture could and should become the major pillar of a system that nurtures, rather than squanders,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of China.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 美杂志讨论中国科研文化问题内容遭科技部驳斥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 中国的科研文化 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中国的科研文化 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在支持方向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资助科学家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面广,项目数多;另一类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基础研究项目,例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所部署的前瞻性重点基础研究任务,由科学家申报,经过公正、公开的评审程序来确定,所有项目都在网上公示,项目所获支持力度一般比较大,项目数少,竞争性强。此类项目在规划、立项、评审和验收等各个环节,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近年来,973计划在农业、信息、材料、能源、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综合交叉和科学前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例如:超导材料科学,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太赫兹重要辐射源及探测,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活体小鼠、化学复合驱采油、高强度钢等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也为世界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这些成就凝结着承担科研任务和参与规划、立项、评估、管理的一大批科学家、科技管理人员的辛勤汗水和求实奉献的精神,我们诚挚感谢他们为我国基础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中国的科研文化 一文的两位作者施一公教授、饶毅教授,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通过多个渠道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科技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院校、企业、各学术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等联系和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我们热忱欢迎所有关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人们,就所关心的问题向我们了解情况、交换意见、提出建议。我们重申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 (完)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358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热!热!热!
pukin 2010-8-10 17:36
今年立项的973项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864-1.shtm ),有关物联网研究的就占了3项,真可谓 热!热!热! 973计划主要是侧重于基础性研究,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物联网无非是目前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其用户端从电脑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其重点主要还是一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感觉还是有些偏离973计划的初衷。 记得当年863计划实施的时候,初衷为了跟踪美国、欧洲的星球大战和尤里卡计划,主要是在一些高新战略技术领域进行跟踪和超越。而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包括连怎么开发鸡饲料、施农家肥也成了863资助的重点项目了。 附物联网3个973项目简介 第一个项目: 项目名称: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席科学家: 刘海涛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3.8 依托部门: 江苏省科技厅 本项目针对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信息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以物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领域新浪潮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奠定重要基础。 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的预期目标以完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提案为主,具体目标为:发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论文40~50篇,其中对物联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5篇,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完成专著1本;牵头制定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2~4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培养研究生50名。 第二个项目: 项目名称: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 首席科学家: 赵伟 同济大学 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3.8 依托部门: 上海市科委 教育部 具体目标包括: 1) 揭示物联网系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物联网络解析理论和软件物化方法。 2)创立感-执物联网软件体系结构和自-协网络体系结构及设计方法。 3) 研制适应于不同规模的、可信安全的物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为物联网应用的开发、设计和运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根据系统规模和对感知、控制的不同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验证理论、方法、框架和支撑平台的有效性。 4)通过本项目研究,稳定一支物联网理论和技术研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促进我国计算、通信、控制相结合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研究基地,为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保障。 在物联网研究方面有若干论文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60 篇以上,其中国际重要刊物与会议发表50篇以上;发表学术著作 2 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以上。培养博士、博士后等35人以上,硕士30人以上。 第三个项目: 项目名称: 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马华东 北京邮电大学 起止年限: 2010.9 至 2015.9 依托部门: 教育部 本项目将在大规模异质网元数据交换、不确定信息整合以及动态系统环境服务提供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并在林区生态保护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和验证;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大规模、实用的物联网设计和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该领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研究将为提高我国物联网研发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感知中国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做出支撑, 同时为国家培养一批从事物联网研究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以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为主,并完成物联网验证平台和示范应用系统。具体指标为: (1) 在IEEE/ACM Transaction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和ACM MobiCom/SenSys、IEEE INFOCOM等重要会议发表一批高质量论文, 其中SCI 检索论文50篇以上, IEEE/ACM Transactions论文20篇以上; (2) 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8项以上, 提交国际或国家相关标准提案2项以上; (3) 为国家培养一支包括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多学科融合的从事物联网研究的高水平团队,培养博士生30名以上; (4) 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3次; (5) 研制1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验证平台;面向林区生态保护提供一套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70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发布863信息技术领域两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maokebiao 2010-2-3 19:1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2/228008.shtm 科技部发布863信息技术领域两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科技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两个重点项目的申请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围绕国家应对全球变化的需求,设立了“面向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支撑软件系统”重点项目。 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用基于地球系统中的动力、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建立起来的方程组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大型综合软件来模拟地球的复杂行为。地球系统模式是全球变化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高性能计算是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基本支撑手段,目前我国缺乏支持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高性能计算软件环境,严重制约了我国在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本项目将针对地球系统模式软件开发与运行过程中的需求,研究与开发支持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支撑软件系统,以提高我国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水平。 本项目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国内优势单位联合承担。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围绕国家应对全球变化的需求,设立了“地球系统模式中的高效并行算法研究与并行耦合器研制”重点项目。 地球系统模式是研究全球变化成因和机理、预估未来演变趋势的重要工具,是耦合大气、海洋、海冰和陆地表面等地球系统分量、定量研究它们之间繁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一种大型综合软件。地球系统模式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高性能并行算法与耦合技术是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缺乏地球系统模式并行应用框架和高性能耦合器的自主研发能力,严重制约着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本项目将针对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中的关键支撑技术,研究适用于地球系统模式的高性能并行应用框架和二维模块化并行耦合器,以提升我国地球系统模式的高性能计算水平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本项目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国内优势单位联合承担。 详情请见: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面向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支撑软件系统”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地球系统模式中的高效并行算法研究与并行耦合器研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邬江兴院士的鲶鱼行动
热度 1 accsys 2010-1-19 10:23
见到邬江兴院士领导的鲶鱼行动要改变冯诺伊曼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报道,起初甚是兴奋,但阅读报道之后,兴奋之情骤消,把我的想法写出来给大家看看。 【报道】 新华网上海1月9日电(记者张建松)在9日举行的新型计算结构与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院士当选为联盟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前,国际上高性能计算的主流体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世纪40年代冯诺伊曼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高性能计算体系结构的呼声和现实需求日益高涨,一种新型、绿色的高性能计算体系结构的诞生已经是大势所趋。邬江兴说。 【评论】 冯诺伊曼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是什么?程序和数据存储,指令分步执行真能够更改这种理论? 【报道】 他分析认为,传统的计算体系结构面临着三个难以逾越的发展障碍:第一,由于存储墙、通信墙等问题的存在,现有体系结构下的实际应用性能仅有峰值性能的5%-10%,可用性差;第二,由于采用单一固定配置,用户无法自主参与计算资源的配置和计算过程的控制,必须削足适履,实用性差;第三,位列世界前十名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功耗均在数兆瓦以上,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用电量,节能环保性差。 【评论】 情况属实。 【报道】 在60多年前冯诺伊曼计算体系结构提出的时候,计算机的计算存储和通信都属于十分稀缺和昂贵的资源,因此将大量的工作交给软件和算法来做。而如今,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和工艺水平早已经远远超出冯诺伊曼所能做出的最大胆的设想,单个硅芯片上的晶体管已达数亿量级,当年的稀缺和昂贵的资源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计算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已不复存在。 【评论】 冯诺伊曼提出计算体系结构思想时代固然属实,然而,冯诺伊曼思想的计算体系结构并不是与硬件材质和数量直接相关的。未进角色,这种论述难让同行信服。最后传统的计算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已不复存在未免过于绝对。千万别忽悠。 【报道】 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全球范围内各种新思想、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究都非常活跃。如果没有计算系统体系结构的创新,我国的高性能计算产业就只能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走,重复他人走过的老路,始终是依葫芦画瓢的学生,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邬江兴说。 【评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计算机科研的弊端! 【报道】 他认为,随着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和制造工艺的飞速发展,冯诺伊曼计算体系结构存在的技术基础和边界条件将发生重要改变,一种新型的、基于应用驱动的、可重构设计的绿色计算体系结构是可以期待的。 【评论】 还是虚招式?应用驱动成为计算基本元素过粗,通用性会很差。可重构设计的绿色计算体系结构从技术手段上值得深思。可重构设计要不要用可重构器件实现?可重构设计较固定设计会有很多冗余,作为电子器件来说,多余的器件必然增加功耗,如何妄谈绿色。 【报道】 另据上海科技网站刊登的报道 挑战传统主流技术路线,期望效率增10倍、能耗降10倍 鲶鱼行动 研发绿色超算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表示,当高性能计算步入千万亿次时代,只有突破传统的计算机技术,超级计算机才有望继续升级。 目前,在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共同支持下,一项名为鲶鱼行动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突破正在进行。按照行动时间表,联盟有望在明年拿出第一台融入绿色计算新概念的原型样机。与现在的超级计算机相比,这个颠覆性创新的产物给自己设定了效率增10倍、能耗降10倍的双十目标。 【评论】 做过实验了?颠覆性创新的产物,一定是有底了,我们期待明年。 【报道】 神算子大材小用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机房里,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魔方正为来自全国的100多项科研课题同时动脑筋。相比大批还在排队等候的项目,这些课题能分享魔方2万多个CPU的资源,无疑是幸福的。可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制者心中,这种多个课题拼机计算的应用模式是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的超级计算机采用并行计算构架,而用户求解的课题往往按串行思维设计,很难拆分成多个并行计算的题目。邬江兴告诉记者,由于超算与用户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中,更多地是将一台超算拆分给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可谓大材小用;而真正需要超级运算的超复杂课题,又很难找到适合它的超级计算机。 其实,无论是百万亿次还是千万亿次,所表示的都是超级计算机的峰值运算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在所有CPU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超算的大脑才转得那么快。单项课题所占用的仅仅是神算子的一小部分运算资源,实际解题速度只有峰值运算能力的5%-10%。 【评论】 说出了科研与应用的实情。 【报道】 奥数高手的解题方法给了鲶鱼行动成员另辟蹊径的启发:若能从大量的重复计算中总结出若干算例,并写入提前预制的模块,插进超算的大肚腩,那么当新题目出现时,计算机只需搜肠刮肚找出与之匹配的一个个算例,不必总是辛苦地从一二三算起。 未来的超级计算机内部,像是一个大超市,放满了成品、半成品,现场可编程技术可将这些预制品随机组合,根据用户需要随时变形。邬江兴说,在鲶鱼行动激励下,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主流的家鱼和非主流的鲶鱼都已行动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将投入这场新的计算机革命。(首席记者 任荃) 【评论】 说出了鲶鱼行动的基本思想。不知报道是否真实,这根本就是数据库思想嘛!如果用硬件的可重构计算来实现,就和软件的数据库思想无任何区别,得到的只是硬件加速而已。哇呀呀!但愿不是一场大忽悠。 鲶鱼行动能否在科学网上公布一下硬件功能结构? 2010-1-19
个人分类: 随笔|798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填报2009年度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跟踪调查表的通知
zangyf 2010-1-13 11:07
红头文件: 为配合国家统计局、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 RD 资源清查工作 ,工作安排如下: 一、清查范围 863 计划、 97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完成不满三年的国家 973 计划、 863 计划、科技攻关 / 支撑计划项目。 二、填报要求 请各课题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相应的调查表,认真参考《 09 年计划项目表填表说明》、《项目调查表填表注意事项》、《 2009 年科技统计工作文件》等相关文件。 不允许延期或者不报,否则由项目负责人向科技部写出书面说明。 年底本来就忙,又要做额外工作了。填表时还要仔细阅读至少三个文件。如果是申报时已经明确的类似报表的工作,比如进展报告、结题报告,我觉得申请人应该认真填写。而这些额外的工作,领导让做,不得不做,看样子还不得延误,否则后果自负。这些课题的相关材料,包括申请书、任务书、进展报告、结题报告,相关部门应该都有备案,为什么还要让课题负责人去重复这些工作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863领域20个专家的答辩幻灯
jbguan 2010-1-8 12:57
http://d.namipan.com/d/cf6bf3eb27b6384238dee4188af5b78714bf830b00a80000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708305page=1#pid17157029
个人分类: 资源|69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海归”部长的心灵对话!(4)
热度 2 陈良尧 2010-1-5 08:35
黑匣子 --- 来自咨询组专家的困惑要求 发生在一所大学内的许多逸闻轶事,是构成这所大学文化历史和口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科技界,即通过对许多典型事例的细致观察和剖析,可深切认识和了解何以在某一时期我国科技界会产生如此众多问题的根源。 在与海归部长的 对话中,虽以事实为依据,坦率指出了 863 和 973 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毛病和问题, 但部长先生并不以为然,听不进去,而按他的三人原理和方法,只愿意听某领域三个人的意见,便能确定其指南和方向。因此,这三个人的作用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不去影响和不与这三个人发生关系,一般来说,要获得科技部资助的胜算机会将十分渺茫。 在 973 体制中,最有可能和有机会对这三个人施加影响和作用的是咨询组成员,在每年项目启动的早期和整个过程中,都能接触和猜摩到这三人的心思和意图,并获得各种不为外人所知的敏感信息,从而直接和间接对项目的申请和评审过程施加各种影响,是一连串黑匣子中的重要一环。 我与遥远 C 地的 K 君仅在他进入咨询组之前的某次会议上有过一面之交,由于研究背景和课题兴趣的不同,再加上地理因素,彼此间从未发生过任何研究合作关系。在那一年的 973 项目申请过程中,或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本人正在组织某一课题的申请,已成为咨询组成员的他很意外写来一信: ―――――――――――― 陈 先生,您好! 久未问候,望谅。 现在正在申报 973 课题,您有什么打算。我很希望能安排教师能在您领导下接受一个子课题。您如年慨允,不胜感激! 本人因进入咨询组,不能承担或参与 973 课题,故而愿意安排教师能在您领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希望能得到您的回答。谢谢! 敬礼! xxxx, 自 xxxx (单位) ―――――――――――― 他很客气,说是久未问候,其实从未问候过本人,这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是借问候要给他课题组安排一个子课题,一起参与 973 项目的研究,其出发点无疑有其合理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生了困难。因不宜透露 K 君的身份和意图,便很难向参与本项目的其它课题组成员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将并无研究相关性的 C 地课题组加入本项目。这触到了笔者的软肋,其实,双方心里都明白,就其担任咨询组专家的功能和信中的暗示,如不采纳 K 君的意见,那是一点成功的希望也不会有的。 于是,费了很大劲和很多时间,经多次修改,终于将他课题组的老师揉进了不同的子课题,却始终未能反馈得知 K 君对如此辛苦安排的满意度为多少。 送上去的项目通过了小同行初评,进入中评答辩阶段,却很惊讶发现 K 君竟也坐在那里,还是这次答辩专家组成员,彼此都只能装作互不相识的样子,他也不痛不痒问了几个问题,自以为有出线的希望,却是煮得半熟的鸭子飞了,依然未能出线 ,自然还包括了更高一层部长的课题组也夹在某项目内要被照顾的优先需求,把其它项目都给挤走了。 下一年,未被实施的这一方向的指南莫名消失了,只能被迫尝试在其它领域的某方向(再次上当)组织课题。谁知在刻意消去指南的原方向上(可避开一大堆竞争对手),另一单位的课题组却能活动到这三人头上,伺机立项并一次就能高效率申请成功。一般的情况是,当前次申请失利后,如无事前联系, K 君将很难确知他的课题组是否会被再次包含在下次本项目的申请书中,这极具撞车风险。不过这次他测算得很准,已很有把握不必再来问候本人,而是在无指南方向上策划问候到了另一课题组,并从中拿到了一个完整的子课题。 按 973 原理,在某一方向被安排课题后,一般在相当时期内,如至少在三五年内,将不会在该方向考虑安排类似的课题和项目。因此,这三人、 K 君、以及那课题组采用如此手法窃走该课题项目后(窃书不算偷,在中国科技界,窃项目也不算偷?),便意味着其它单位的课题组过去的一切努力,即便是更富有创新意义和价值,都已付诸东流,今后不会在这一方向有任何立项资助的机会,仅指望那些获得此项目资助的课题组, 包括 K 君,能珍惜这种机会,做出一些好成绩来。几年过去了,可追踪那些科学家的前沿研究成果究竟在哪里?一切的一切,最终可看到这个项目被彻底废了,是半点解决科学问题和支撑我国科技进步的作用都没有。这是很糟糕的一群人,能够破坏自己建立并承诺遵守的所有规则而不受任何约束和惩罚,其源头的毛病就出在科技部的 973 体制和那三个人身上,已无任何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诚意和信誉可言。 在其后的某次会议上,又碰见 K 君,都心照不宣,难为情呵!也算是有个交代,他扔过来一句话:老陈,到处都是黑匣子,我禁不住 木讷地 在想,您不也就是其中的那个黑匣子么!却也理解他的无奈和解释,处于他的位置和环境,是看到了还有其他大鳄所布设更多黑匣子陷阱的阴暗面。 这就是部长先生在谈话中所说不想听五十人,而是只愿意听那三人意见的必然后果。显然,与受五十人的制约相比,控制三个人要容易得多,但另一方面则更容易让这三人通过各种迷宫般的隐蔽方式将自己单位或相关课题组的利益活动到各类项目中去。在这里,与这三人及其复杂人际网所真正追求的各种特殊利益相比,所谓国家利益、关键科学问题和目标等等,都是遮人耳目,已丢于脑后,被降至更为从属的地位,都不是最主要的。其实,在 973 项目的二、三审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外行专家,根本听不懂或看不懂某一项目建议书的内容,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作为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遴选过程,其投票表决的科学依据究竟体现在哪里?结果,不能不说许多项目和宝贵科技资源都投错了地方,投错了人,却是一茬又一茬都落到了与这三人密切相关的课题组口袋里。 王鸿飞 教授敏锐地察觉到 863 、 973 项目中的三柱香问题,碍于我国学术界的不良生态环境,只能以讲历史故事的隐晦曲折方式警示学界同仁,而在与部长先生的对话中,可获得最清晰的印证。 毋庸讳言,部长先生的三人原理及其源头腐蚀作用对我国科技界的影响是极为 深远的。 阅读连接: 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232 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227 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223 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219
个人分类: 杂文|40588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与“海归”部长的心灵对话!(3)
陈良尧 2009-12-29 09:15
约一小时的约谈结束后,部长先生径直去了机场,我则去医院探望在等开刀的老母亲 ( 已于去年去世,终未能看到这份努力的结果 ) ,在路上便接到复旦打来的电话,有领导要找我谈信的问题。显然,这不是如部长所说仅科技部两人知道此事,而是有更多人知道,并如此迅速地有意无意让消息和压力传递到上海的朋友和一些单位,要我考虑后果。什么后果,无非是如约谈中的话,复旦拿不到或少拿科技部的项目,或是本人早点退休,以及后续一系列其它方面的报复。我也坦率对这位领导说,你不应该来谈这些问题,科技部这样做是严重违规的。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现行科技体制。对于此类事情,学校领导很少能给予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息事宁人,腰板硬不起来,因为复旦科技资源的命门被捏在科技部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手里。 ―――――――――――――――――――― 笔者在科学网读到 2007 年 9 月 13 日 王鸿飞 教授写的 《洪门三柱香》与申请 863 、 973 项目之秘诀一文,感慨中留下了如下的评语 : 《 洪门三柱香,确有其事,就是那领域的三个人,控制了一大帮人,决定了 973 的指南和方向,这三柱香不烧到,确实机会很小,过去就听说有这三个人,还有拜老大的故事,经鸿飞点拨,想不到竟是出自洪门堂的祖传家法,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告诉大家我与优秀同事们八年抗战申请 863 、 973 都落难的经历,以及与掌门人的世纪对话,折射出中国学术界很不光彩的一面。 参考连接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232 这当然是在说科技界的笑话,却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还真有那么点背景和味道。》 ―――――――――――――――――――― 这不过是我国科技事业磨难发展中光明与黑暗共存的一段插曲,还有更多的故事且待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49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与“海归”部长的心灵对话!(2)
陈良尧 2009-12-29 09:04
时间: 2005 年 6 月 16 日 , 16:00 - 17:00 地点:上海好望角宾馆 2102 室 ――――――――――――――――――― 程:我是程津培, 陈:陈良尧, 你好, 丁秘书:有点晚到了, 陈: 还好,但我过来,现在这个路,这个交通呵,复旦在修路,差点走错掉, (丁秘书退出) 程: 国家重大项目评审的问题,国家信访局找到了科技部,请我来听听你到意见,你的 973 、 863 项目评审中间的一些看法,听听你的意见和建议,我正好在楼下开会,顺便就让你来辛苦跑一趟, 陈:这个问题, 程: 我就管这个基础研究, 973 归我这里管, 侧重于 973 可以的,你的情况反映中你主要谈到信息领域,申报了几次都没有能够成功,可能专家里面还是公务人员在里面可能发挥了一些不正常的作用,想听听你的意见, 陈: 这个事情大家都有很多议论么, 973 是国家的愿望,也是比较好,包括 863 ,重大攻关,我都是申请过的,但是我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这个是有很多原因,这个原因讲起来也比较复杂,都可以找很多原因,总的来说,像我们这样一群人,要得到国家的重大支持很困难,面上有些重点项目可以申请到,但是在这样一个方式里面,我觉得我们成功的机会是很少的,要让总理知道,最起码, 程: 总理怎么会看到你这个东西,到他那个办公室就转到国务院的其他部门去了, 陈: 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的话,我想我们的努力都没有什么用,化了这么多时间,精力都消耗掉,这么多时间,精力都消耗掉,这个大家都有愿望,都希望为国家作贡献,或者希望会得到国家的资源,都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然后会做很多好的研究,最后,我想国家的愿望没有最后能够做得很好,原因很复杂,每年都申请,我今年第六次了,是吗,这个申请,我当然有可能以后不一定是不是还要化这么多精力,是不是值得,但是我们是回来是真心诚意为国家,能够,希望能够做一点贡献,而且知道怎么会做事情, (被秘书进来打断了一会) 陈: 这个事情太复杂了,这个太复杂了,如果拿一些数据出来看,我想很多会说明问题的,你那么多钱,分布在什么地方,在全国的分布怎么样,这个在人群里面的分布怎么样,这个在队伍里面的分布怎么样,你的那个统计数据我想相当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不是对个别人怎么样,有些人很好的,也是可以拿到和得到资助,还有一些人不应该得到资助,或者是不一定做得很好,他也会用各种方法拿到资助, 程: 从你六次申报 973 的经历看来,这个 973 里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从信中反映出来这里面有黑箱操作,甚至有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在里面起了一些作用,你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证据,完全没有关系啊,我觉得你信里面写了这个冒很大风险,也不一定,不一定是很大风险,没有关系的,你最多是会拿不上经费支持么, 陈: 因为具体的部门是有很多原因的,我拿不到基金,那我就少做点事情,或者是早点退休,能够, 程:你还年轻么, 陈:不年轻了,我不年轻了,不是太年轻, 50 年么, 50 年生的,今年已 55 岁了么, 54 岁 55 岁了,到年底 55 岁了,不到 50 岁就申请项目,很多年过去了,就是说我个人的事情,但学校里还没有往那里说了,学校,譬如学校,对于复旦大学写这种信,为什么要这样写,是不是打打招呼,这个所有的资源都是在国家手里面,反映国家的这些年的问题,复旦大学肯定受影响, 程: 会有影响么? 陈: 当然有影响,我去年没有申请到就想过这样的事情了,学校的领导跟我讲过的,讲过这事情的,当时我就很悲观,我说这个事情要反映反映,那学校领导也跟我讲,你说的这些事情你讲没有用的,但你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这种话都有的,虽然我是想了很长时间我来反映这件事情,这还是小事情,还有很多事情,国家体制里面,我想这个问题是基金反映出一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从国家科技部的层面和宏观的政策方面不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我们国家很困难, 程: 这个咱们要这么说,我想我要是从打官腔的角度,就是说我首先要感谢你给科技部工作提出批评意见,提出一些具体性的建议,但我不想打这个官腔,我也觉得咱俩的经历估计差不多,我会比你长两岁,我们都是老三届,我也在美国念书,回来以后在学校里当老师,前五年,嗷,五年前我到科技部,所以说我们大体走的是相同的路,我本人现在也是学者,你那信中也反映学者做官这里面有些问题,这是另外一回事情,咱们慢慢再说这个事情,总归呢我们有相同的经历,我在那里主持的时候也不是特殊身份,大的项目我也从来没有拿过,再讲我们现在是找问题,我也非常理解,你做得非常出色,应该说这个你走得比我要顺,你别看我现在的位置,在这个地方,但你前面那些该得到的东西,我从你的履历上看,你基本都得到了,全国老模啦,全国的优秀教师呵,你并且在做院长啦,杰出青年基金啦,中青年优秀人才啦,还有许多奖励啦,还有其它的应有,应有,能拿到的差不多都拿到了,这将理解在这种位置上呵,你也非常希望能够拿到国家的重大的项目,这个有这种责任去承担国家重大的课题,攻关项目,但是我们说的这个事呵,我现在正在学着,跟学者与学者之间,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现在这个机制里面呵,存在着好多的问题,好多好多的问题,我在这里做了五年,我也看到好多好多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想找的你刚才讲,你假设,你这里这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做学者呢,就是要说一种合理的推理,跟它那个事实之间是不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从逻辑上来讲呵,有很多的问题,我们在部里做公务员,特别是坐在我们这个位置的人哪,特别是想拿到那些证据,便于你去改进管理,但我回国后的这二十多年,我也感觉到这个制度呢在慢慢地变化,慢慢朝,应该说还是朝好的方向去变化,这个化钱的人更加理性地化钱,管钱的人更加理性地去管钱,我觉得慢慢是出现这种趋势,要不然要我们这些人到那里去做什么,我们这些人难道眼睛瞎掉了,怎么选这帮人去干这样的活,越整治越烂,越整越黑,这就不行,你索性干脆早早地回去,我也提前退休,也好,现在就是想找这些问题,你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特别是那些实质性的,假如说我这里有公务员,我有处长,司长,甚至到部长,存在着利用职权,营私舞弊,不说把钱拿到自己家里,但是你处理事情上不公,这非常想知道,所以你这个事情,我们,但还有第二个人知道,我们没有让你点名的人知道任何信息,你可能,因为你会担心你那多少在那个领域占点边,这个信息没有,没有让直接点到的人有任何了解,但是那有一个公务员是,除了我之外要处理这件事情,所以我们还是保护得非常好的,所以在这里面你不要有什么顾虑,如果我们这里存在问题的话,诚心诚意地想改,但这大的机制存在问题,跟它整个的大环境可能是有一定的关系,这个科技部也在做这工作,但不可能一天就变化,慢慢地慢慢地在朝合理的方向去推动,否则科技部要 那么多 博士干什么,要那么多对科学自己有一定了解的人干什么,另外你要了解这些人工作的精神,要了解他工作的规律,整个科学的规律你要知道,不然,如果说,我们也可以考虑另外一种情况,你这个纯碎是有管理类的人在这里面,他就不会有任何私利,这至少是对他自己的课题组不会有偏爱,他从管理出发,但那方面恐怕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就完全由管理,这些管理的人没有,缺乏了监督,也是会出现问题,如果不内行的话,恐怕出现的问题会更多,如果说有人做公务员,他自己还要从事业务工作的话,最多那个,他自己那个组肥了,谁都有个能够肥多少钱,何况还有应该说非常透明的监督,我们的公务员不允许拿这科技部的项目,即便我们走歪题,恐怕如果他还是能够基本出于公心的来进行其他方面的管理,那他工作还能继续下去,但是我不是说我们就是要保护这种你自己有工作,这个人,谁随他出现这种状况,所以,我想呢,大概想说明一个意思呢,希望能找出这些问题来,特别是在你理性的推测底下的那些具体的东西来,存在不存在,特别是 973 ,我们特别想知道,因为 973 呵,这些年来得到的赞语较多,跟 863 呵有所不同,得到赞语较多,听到批评相对少一些,所以我们想,想拿到东西,今天实际上是听意见,想改进这个工作,因为我们是,是应该目标相同的,我们在这里做工作呢应该跟你在这里做工作一样,都是为了把我们国家这个事业做好,我想你还是应该相信这个公务员的群体,还在那里做事情,不是仅仅总理一个人愿把国家做好,我想公务员的大多数原意把工作做好,将原意把国家的事业做好,国务院也在那里照管自己的权力,已很管事,我再听听你的意见,这个,但有一个情况呢跟你沟通一下,这个 973 的申报量非常大,但在最后中标的 10 %左右,是低于任何一个科技计划的中标,这是一个因素,然后,因为国家的资源非常有限, 973 是从三个亿开始的,每年增加一个亿,弄到现在呢,增加到了每年有 10 个亿了,这一个相当不小了,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是蛮低的,那么这个有限的钱你想把它化好,主要在六大领域,你知道那六大领域,后来还有前沿交叉,你是不是在前沿交叉里面申请,今年, 陈: 我是在信息领域, 程: 信息领域,那属于六大领域之一,为了能把这些钱呢尽量化得好一些,就组成了一个专家顾问组,你也知道,我估计你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去答辩,你是讲去年的事还是今年的事? 陈: 去年我答辩过的, 程: 今年也答辩了? 陈:今年没有,今年是答辩的机会也没有了, 程: 有一个机制是这样的,就是当你想从全国选出项目的时候,你是给每一个领域分配固定的名额,还是在不同领域之间,有好的我挑选上来,不是绝对的平均化,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件事情,从开始有 973 到现在,一直是放开了,你这个领域有几个好项目,我可能就多出,那个领域相对弱一点,可能就少出,但有一个大的平衡,不会让它太悬殊,六大领域都是我们 973 最重要的领域,但有这么一种考虑,所以最终呢有一个专家顾问组,周光召为组长,这个专家顾问组是对于每一个答辩来说是最内行,最外行的一个组,而相对内行一点就是第一层次,作为专门评选,第一轮呢是这个叫做小同行,但所谓小同行在信息领域的这么大的框架底下,小同行,我是搞,干化学的,我这个小同行在国内没几个,但你要组成一个那么二三十个人的评审组的话,必然有跟我不同行的,但仍然叫小同行,我把我的有机化学叫做小同行,然后化学叫做大同行,你那个领域恐怕,我觉得恐怕比我们这个还要宽,那我们要在评有机化学这个项目里面,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同行,这是第一轮评审,叫小同行评审,好,你在小同行评审里面脱颖而出,但到了大同行的时候,这就是你有答辩机会那个,那个里面,那可能就是面对着许多的非同行,但对外面来讲还算是同行,那叫大同行,我们有第二层次,第二层次叫 973 的咨询组,这个层次再出来,那就到了最后的综合评审,那基本上全是外行,这个,你是干信息的,信息那里面我有三个专家,每个大领域我都有三个专家,这三个专家未必扣住你那个领域,所以对于你那个领域他们仍然可能是相对外行,这就那么个机制,如果我分配到你那个小领域去,那可以相当来说是同行评审,你如要从大的范围里边摘项目的话,最后呢,避免不了是外行评审,现在就是那么个机制在这里,除非我再细化到小的领域,现在我这个钱有限,有没有办法准确地选择哪个小的领域,应该给多少项目,这确存在着一个实际困难,这跟我们在美国做研究可能不太一样,因为那钱多,中标率可能会高一点,另外,几乎所有的重点领域,它都会有投入,我们的重点领域有很多会落空,这是这么个情况,假定今年设定了这个领域是需要支持的重点方向,明年就未必会设立,这,这个是由谁来设定,是由专家顾问组来决定,政府几乎没有权,照说,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部门,他对宏观的事情应该有,如果你在那里做工作,你想把工作做好的话,你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状况,国际上的趋势,和你们国家的特定的需求,应该有所了解,可以在科技项目部署上,政府这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不象自由探索那边,主要是听专家的,这边比如说我想突出农业,我想突出信息,我还想突出健康,健康又在哪个地方更为重要,一般的来说各个国家如此,它是应该政府有一定的主导权,但是我们 973 的项目,其实是不允许政府有主导权,按我们现在的机制,那好,每年的指南基本上是由这个综合评审的顾问组,叫 973 顾问组,那个领域的三个专家来定,定下来以后,今年我要支持哪几,哪几个方向,这个,大组汇报一下,把这三个,各个六大领域出来,综合交叉那个也出来,综合交叉一般不设某一个方向,就是设定一个综合交叉这个,这个科学发展的前沿,一大块全都进去了,譬如说,你要想报,报这个综合交叉这一块,几乎就没有指南,你什么都可以报,大家硬碰硬地上,但在领域,六大领域里面,它就有今年要支持什么,明年要支持什么,他为什么这么考虑,就是他根据历年来国家的部署和整个国家在这方面的队伍的状况,他总归是工作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大的方面应该是有所了解,一般的层次呢算比较高的一些专家,他选定了以后,跟大组汇报一下,把这个单子综合上来,我的工作的确很简单,然后交给我们,我们也不能说什么都推给专家,好,由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边是不是有专家提得过多呢,有的是不是提得太细了,有,有专家自己的背景在里面,我们要对他筛选过去,然而可能譬如今年,这个,我们感觉那几方面部署还不大理想,可能政府就提出来,譬如纳米材料你就部署比较多了,连年占,你们现在还是要考虑纳米材料作为重点资助方向,那从这个基础研究司,它对全国的了解来看,恐怕纳米电子学,或者是纳米生物学方面的工作更应该引起关注,这样与顾问组考虑增加这个领域,然后我们把这个信息返回给顾问组,顾问组的领域呢当然专家要认可,认可以后,我上部务会发布指南,照这么一个过程,政府在这里面能起的作用,当专家把那单子拿过来以后,我要进行一定的筛选,他专家,有的领域专家设定的方向较少,那基本上符合要求,有的领域呵较多,那就要跟其他领域尽量平衡一些,有些重复性的东西呢,我要跟专家商量,你这可能要考虑考虑,是不是还要列里面去,然后有的过于专了,我们怀疑专家可能有背景,一般的专家应该没有背景,应该没有背景,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底下,我不能保证,我不能排除这种情况,但应该说这些人较为公正,经过考验,要不然我们国家再也找不出公正的人来,这些人相对来说在社会上被大家较多的认可的,是这么一帮人在那里面,如果你看看他,这名字我们公开,你看看他们,如果他们有问题的话,我们随时都接受社会各界的这种提出来某某人有什么什么问题,等到换届的时候恐怕就要考虑,如果有突出的问题的话,那么,那么我们还要有一定的措施,一般来说呢,这些人是经过长期的考察的,比较出于公心的,这么一个组,他可能判断上未必都那么准确,他毕竟他的专业领域有限,这,你让光召去判断那个农业,是不是能够判断得那么准,你信息领域他根本不能判断,他当然信息跟,跟物理结合得比较紧,他干了那么多年的宏观的科技管理,他可能对你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敢做深入,这是,他是一个大战略的,战略性的科学家,尚且如此,其他水平少许比他差一点,但仍然属高水平的人,都有他的极限,但总的来讲,他们的资质,他们的为人,基本是能够被认可的,认为是符合这些的,基础研究几乎是最高的层次,我们不会怎样问,所以我们叫,跟他们来考虑,如果他们还提出他们背景很强的东西,我不排除里面有人是这样,特别是基金委啦,有人就是,唉,我干这一行的,我就把这一行弄上去,如果说你得对,国家特别的需求,也可以,但如果你是排他,这个我们就要修改他原来那个建议,让他把它放宽,让更多的人能够,能够竞争,这正是政府要做的事情,这些年我就在,就在盯这个,不希望专家把他自己的背景过强地带到我这个项目指南里面来,所以你所看到的这么多项目指南的所谓黑点的那个举例,我们是尽量的宽,别人是能够进得来的,很难套到某一个课题里面去,我不知道你在底下看这些指南是不是这种感觉,如果你觉得,它特别是倾向于冲某一课题组去的,那就是,那就是我们工作上的不细致,或者我们外行,我们也看不出来有那什么问题,但我们在努力做这件事情,这是政府做的,政府刚才我说的一个是条内,一个是我觉得比如说,那年就是呵,北京沙层暴特多,沙层暴这样的一个基础研究,常年的问题,无任如何进不到指南里面去,那政府,我们这个层面,我们也有,有强大的压力,这时,这国务院几位领导一再地讲,你科技要作支持,所以我们就跟顾问组建议,把风沙列入到,风沙具体列入到指南里面去,象这一类的东西,有的时候是带有点政治任务型的,那我跟专家组商量,商量被认可之后,我们也列入指南,大概就是那么一个程序,就是政府能做得事情有限,但是呢,不排除政府有可能,特别是个别的官员有可能在组成专家组的时候有倾向性,这个,我不能跟你保证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但我们的咨询组基本固定的这第二轮,第一轮尽量地选取,就根据申报的状况来选取你比较贴近的小同行,我说小同行实际上也是外行,绝大部分也是外行,但是我们让他呢基本上平均,基本上贴于你那个领域内,每一个申报的项目都应该有小同行在这里边,这,这是理想化,但可能里面会有漂,可能这里边呢有些人,这我们需要你来提供线索,如果确有人在里面操作,那,那就跟我们举报,这个现在我觉得政府在处理这种事情上不会护短,这科技部门,科技部门大部分出身是学者,这点应该说比其他部门要做的稍微好一些,是理解学者,但愿是这样,但如果说,你要说国务院各部门都要有些问题,但科技部门来说,相对地好一些,这个,这种说法是不是过一点,我不太清楚呵,因为我来看呢,我又不是你,你也不知道我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也许你讲呵,你在搪塞我怎么样,但是我,觉得我在真诚地跟你讲,表明一个情况,这我就是, 973 就这么过来的,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我们需要管它,但你把问题给我指清楚了,怎么去弄,我来想办法,感觉是这么一种,但我非常理解这种感觉呵你有,因为几次来申报,不能中标,这个,应该说这种情况不是不普遍,有非常好的项目,上不来太多太多了,因为每一个组合基本上都是化了很大的精力,很长的时间,没有随随便便的,像基金面上这个申请有的时侯会有随便的现象,但是 973 的,随随便便地搞个 973 的组合,人不多,非常非常少,他也知道是白痴,折腾干什么,所以大家都在那里认真地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十分之一,那总体竞争是非常的激烈的。我刚刚参加一些 973 的就是最终那一轮的第三论的评审,我听了一部分项目,感觉到各个项目还是相当厉害的,但筛选下就是真正没有进入答辩,第二轮答辩那里面有非常好的项目,我也知道,有非常非常好的项目,它没有办法上,包括你们学校,包括上海那几个我都熟悉的人,项目就是没有上来,这真是没有办法,但再瞧就是怎么能让这个第一轮的专家就选得特别的准确,这是需要我们特别下功夫的地方,但也听听你的建议。 陈: 我是这样说,我们呢,就是在基层,大多数呢是在观察政府的这种做法,我想从政府角度,特别是像程部长这样,我想,反省下来,因为我们实际上如果不是把我们都作成政府的发言的话,是学者的话,这是一种心情,希望我们党和国家能够搞得更加好,出一些很好的主意,想一些很好的办法,建议么非常好,解决一些问题,是么,这个科技,这个研究呵,愿望都是很好的,但有的做得成,有的做得的不好,做得好做得不好,我觉得很关键是谁来做这个事情,怎么样来实现这目标,譬如你当家的话,你家里面有这么多钱,要实现你家里程序的话,你也有想法的,怎么用好这些钱,怎么产生最好的效果,在美国也是这样,你这个国家,管好国家,它怎么能够解决它的问题,怎么样把钱投到什么地方去,你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不同做法效果是不一样的,不管什么做法都有它合理的地方,都有它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最后我们看效果怎么样,效果不一定,我可以知道我们这个信息领域里面,还可以知道其他领域里面,这些产生的项目可能是说都很严格的,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个问题不是信息里面核心问题,怎么会产生出来的,如何到最后会批准的,最明显的是没有解决国家的急迫的核心问题么,去年几个项目不知哪个人写的么,而信息领域里面呢,纳米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怎么产生这个方向,怎么会这个方向里面没有,那个项目会遴选出来,最近发现消失了,是什么原因,我是觉得如果细致地问这些问题的话,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在哪里。 程: 因为我不知道这个问题, 陈:唉, 程:你讲一讲吧。 陈: 我就说,这信息领域为什么举例会举到这个上面去,纳米技术,用生物传感器件作纳米技术的举例很勉强的,传感器不需要这种纳米技术,你就说你能做传感器,你讲我们也是认可的,是吗,你问问纳米的领域,许多人的意思说生物传感器,你去问问看生物传感器,哪个生物传感器现在要用到纳米技术的,是微米技术,量小了信息量不够的,而且那个生物传感器还有很多前期研究,生物的那个机理,怎么个传感方式,怎么把生物的信号变成电信号,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你答起来了,那么我们也认可了,告诉你,去年专家的评审,最后一个都没有成功,冶金所是封松林去参加的,他是做传感器的,和我们复旦大学联合的,我们是做纳米的光子,那个光学,有很好的手段可以产生纳米光谱,刻层,材料研究,这里面国家是很需要的,还有其他的,我看都是做传感器,做生物传感器, 程:你觉得他做工作吗? 陈:我来跟你讲个现象, 程:唔, 陈:是不是,就是说,为什么像这样一些,像国家封松林做的项目会比其他的小组比较强, 程: 他上去了吗? 陈: 没有呵,第二轮答辩,第三轮就没有了,第三论谁上去了,第三轮有人答辩的,怎么样的结构答辩的,哪些专家参加,怎么样的组织形式参加答辩。 程: 在我呀,跟你呀,如果这样来讲的话,因为我没有参加这个评审,但这些问题主要出在评审阶段, 陈: 不是的,评审的第一轮已假定都过了,能够去答辩么,小同行都同意了么,是不是呵,小同行对于项目都认为是好的,都遴选出来的,都上会去答辩么,答辩这些同行我只讲我反映情况,这种形式不是很好的,这么多专家在这里就听你答半小时,里面的小同行可能只有一两个,只有一个,我的同行里我知道只有一个,他还算不上同行,不是小同行。 程: 这你也是做管理,你要去贬这个事,你不是这样评审,你怎么评审? 陈: 那我是,我是跟你探讨啦,我今天不是同行不算数的,我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也训练过,我们怎么样能够选择国家好的项目, 程: 对对对, 陈: 对不对? 程: 我们也在考虑这件事,大家不是说要把事情做坏,而是想把事情做好, 陈: 怎么样能够,能够知道你这些项目,这群人能解决这里面的问题, 程: 他怎么能够理解这个项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陈: 对对对, 程: 你要是想要让你这个小项目的人多,就给你这个小同行多,对别的申报项目就会有不公平, 他要相对有一个平衡,你要说现在一个同行不够,我们一般至少保证有一个小同行,一个方案不够,那好,增加到三个,那别的申报项目也要有差不多的这个量, 陈: 这个就是说我们体制里面的困难,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你刚才讲的困难, 程: 嘿,对, 陈: 说出来其实这个方式试下来是没办法解决的 程: 那用什么方式更合适, 陈: 我等会儿讲一个事情,如果是探讨的话,我们是可以我们一起来探讨的,你体制里面的问题,这种方式是不可能解决得很好的,这不是矛盾的么,是不是呵,你要半小时里面这么多人明白,只能够讲一些科普的,让那些, 程: 是这样, 陈: 所以说,这个形式是很难达到效果的,不达到效果,要象我们做研究一样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如果我做研究不能解决,我研究做不下去的,我研究不能做下去的,因为我要解决问题,我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们那么卡住,我是走不到头的,我们产生什么效果,我一定要,这个问题都解决的,这个科技工作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找不到好方法,那你只能选择这方法,这方法产生的问题你解决不了的, 程: 对,是这样子, 陈: 是不是呵, 程: 因为现在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只能用这种方式来, 陈: 这个方式,这个管理里面也是要有许多创新,也有很多新的想法,论研究,我切身体会里面,不是还是我做研究,我说我的多少经费,我来一个小组里面分配资源,我怎么样来实现我的目标,我是不是能够让大家不是这样的, 程: 你做宏观管理的话,你希望拿出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来,可以, 陈: 我跟你讲,程部长,我是觉得,这么大的项目,几千万钱,管理上有成本的,管理上面如果不花成本,这个项目是管不好,没有效果出来的,发动大家跑到北京去参加,这么多年下来,弊病太多了,也不是当然你的经验,最后你可能也很苦恼,出发点很好,但是你发现实施,怎么会老会是这样,是不是呵,好多问题,可能刚才讲的是这么个问题,是怎么样一个方式能够做得更加好呢,是不是呵,这么大的项目,我可以讲,就专家层面上面来讲,如果叫我来,来认识这个项目的话,不需要这样答辩的,譬如我们组织一个小组,是委托科技部,委托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定,定的由这个方向上产生的几个项目,我们花时间来这么跑一跑,把这些人召集来开开会,听听你们在讲什么事情呵,看看你们环境怎么样,看看你人怎么样,很难躲得过去的,有些问题不明白我可直接问你的,你到底什么问题,你解决什么问题,你哪些问题解决,哪些问题没解决,你要在我层面上面,你要离开我的判断那是很困难的,但是我对政府负责,我不对你负责,我回去写一个报告,我可以你根本不知道的,我可以非常负责地,我可以把我的感觉告诉你,我可以把我们这个小组里面得到的反馈意见告诉你,至于这个领域里面这个题目谁能申请,那个情况怎么样的,他们的状态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产生效果怎么样,从我的背景搜索,对人员的搜索,对这个项目的估计,包括对它们的认识,我会形成一个很好的报告,来打上去,如果,一般我选出来的这个人,被批准的话,这些人要负责跟踪,要对你负责,要对科技部负责,发现问题立即干预,但这是要成本的,两千万,两千万的钱,或者是三千万的项目,你化百分之一的成本,还是化百分之二的成本,还是化百分之五的成本,如果不化成本,如果浪费的钱,可是比你化钱管理的钱还要多,但是我是这样随便说啦,不一定有用的, 程: 这个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呵,也还是比较困难的,比较不容易实现的, 陈: 那是,那我是这样说,我们要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平时在上海的范围里面,我们上海的圈子里面, 程: 我跟你讲呵,因为我在这里做几年管理呵,我跟你讲这种形式我们采取过,但不是在 973 , 973 那个量太大,重点实验室是这样的,到地方上去看,我们十几个二十来个人,一共才评几个实验室呵,不是现在这个量呵,搞得几个专家筋疲力尽,但是表示这个成本是要付的,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大家都是非常看重,因为要淘汰的,这个方式呵,在某些情况可以用,但这个对于 973 适不适合用,那恐怕是要从管理上就是要考虑了,实际上有没有人原意去这样去做,譬如,找 陈 老师你来,你也是个知名的专家,你整天去弄这些事情,你恐怕第一年我原意去干,第二年就拜拜了,你去找别人,我老是替人家换专家,老是一天到晚换专家,他也不了解整个的这个发展链,这里有问题,评奖的时候,我们到一定的轮次呵,你前半段,因为那量太大,等到后面,筛选到一定的程度了,需要派几个人去,去看,这个我们也采取过,听听大家的反映,看看他到底做得是真的还是假的,然后呢,这几个专家回来,给大家报告,那么你也不能排除他们几个专家的倾向性,而且呢,这三位专家,或五位专家,所有的报告回来,都是支持性的,这个在中国这个大环境底下,你很难有一个专家说,我不赞成这个项目上,他没有到达获奖的水平,这个你怎么能保证没有人把你的话传给被评方,但尽管我们有严格的说法,你一旦有走漏了秘密的话会怎么样,会怎么怎么样,取消你的资格,将使你申报项目的资格都没有,但实际上没有人会跟你讲,是谁谁谁说的,所以,实际上你就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回到大的组来,每一个小的考察组都会讲同样的支持性的话,但我仍然要从里边删掉三分之一,怎么办?所以,实际上就象这样一些管理上东西,我在几个层次试过,那么什么情况可行,什么地方不可行,那还要看着,你在感觉到它可能会有问题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地方,我本来要付大的成本,几千万的项目,是需要有高成本的去考察的,但可能在实际的过程中,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我认真跟你讲,我不是非得咱们较劲呵,我是把实际的情况跟你说一说,就是我们目前的这个机制不是太理想,但是,找到比它更好一点的机制还真是不很容易耶,所以在这里边会有很多的问题,非常好的项目,因为我知道,我的朋友,非常想上项目,找了我几次,我了解他项目,非常棒, 973 ,上不来,还有你们上海某一个高校,这个书记找我多次,像这样好的人物我们从海外引进来了,他做这样的项目你也看到了,非常棒,也没有弄得上,我没有办法帮他上,他走了,这象你一样的感觉,我这个项目, 陈: 这个,这个就是我们这个机制里面的困难,我们国家本来身为部长的,好多是专业角度,这样的人非常好帮助国家,但国家却不能支持他,而不应该支持的人却倒怎么把经费活动到他头上去的,而且不应该的项目反而弄到他上面去了, 程: 这当然是,我讲是出现在评审过程中, 陈: 而且这个现象不是一次两次,是频繁地发生, 程: 是比较复杂的, 陈: 频繁地发生,这个有,我们还有, 程: 这样子,我跟你讲呵,是这样的情况,总的来说应该有一个估计,评上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比较好的,恐怕,你看从你那个角度, 陈: 不是的,最后我们来看,我是觉得,科技部既然有意图,或者某些人有意图,或者某个单位有意图,要上什么项目,就明说,我们就不来申请了,你就明说,譬如我明年要申请,一个薄膜材料,他出了一个指南,薄膜材料,薄膜很广啦,薄膜,这么多膜,很多膜,什么膜,都是要做的,但是实际上当时是有意图的,后来我知道是有意图的,有人叫我去 給 谁谁谁讲,但凭我的做法,我不愿意去讲的,但是你不去跟他讲的话,我是觉得,最后,大家现在知道,不是跟某些人,不是跟处长讲,还不是专家,他说跟关键的人讲,他会有什么办法会给弄上去,结果果然弄上去了,叫什么膜,你就说这个膜,我们就不来申请了么,不相互竞争了么,你讲清楚这个项目很重要的,没什么,我们都理解,我们是觉得,我们这个一般国家需要的,有的项目没上,我们已看得很多,就在那里等么,今年不上明年上,这国家总得支持,不可能说是这个支持,结果还没有支持,结果就没了这个方向,居然,你想想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去年,这个项目虽然换了个题目,还是这个指南,还是这个,就是这个举例,不过换了个方向,纳米,没办法,好更加宽口径,而且去年发生的问题,今年早就作好准备了,早就下面作好准备了么,所以我是觉得, 程: 可能在专家层面上出现了问题了,呵,也可能是, 陈: 早就作好准备了,他们,我们上海的专家是,譬如,有些人跟我碰到都是很恼火,是不是呵,他们知道怎么找规律,都是这样跟我说的么,我们在一起吃饭就这样说,我们说我们没有意识到,早就这样,早就可合起来么,可是信誉很重要,这个团长如果不进去怎么办,跟你讲,我们是有的等了,只有这个题目已经被支持了,我们才会有机会,我是觉得呵,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做研究工作,实际上心里面都是很清楚的,包括我认识的一些咨询组跟我写信,你讲了说他们知道的,但不愿意讲,他们也看不懂,到处都是黑匣子,碰到一个就死在那边,这种情况我是觉得,现在人做事情都是很聪明的,非常聪明,保护自己,尽量对自己的影响越小越好,有可能成功,有可能不成功也没有关系,但是这个努力的做法会伤害很多人,特别是伤害国家的这个体制,伤害部长的心情,你的愿望这样,但实际上你抓不住的,现在这个做法是,否则的话我们国家不会出这么多事情,做法越来越曲折,越来越缺德,你赶不上他们,但你会知道这里面有原因的,这原因不愿意讲出来,但是你可以把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是请这些当事人讲清楚,为什么是这样,譬如第二轮的讨论,看专家们是怎么想的,专家们怎么会想到这种事情,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是很难理解的,在这个领域里面工作的专家都是中国非常优秀的人,我想,大家都有一个非常,除了研究以外,发生一件事情,偶然事件算了,出现两件事情,有可能是搞错了,连续地发生,就不是偶然的,这当然是可能,都心情是好的,是为了国家发展,但资源太少么,每个人都有这种心情,我想你也是这样,但是这机制里面,体制里面发生的问题,我们如果来设想一个好的方法的话,或者是有改进的话,可能是会做得更加好。 程: 唉,因为今天时间呵,你提的问题比较大,也挺复杂的,我们来探讨怎么样更合理地,公正地,透明地评价的时候呢,也遇到过好多的问题呵,最近就其中的有增加的趋势,但还是个小数,总是要改进工作么,这就是实践,我刚才讲了,好几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有什么能够替代现在机制的建议,这今天谈不完哪,咱们还可以再谈,待会儿,我让秘书给你个名片,网上有我的 email, 你还可以给我们建议,今天谈的呢我不会跟涉及到的人讲,但你的建议可能就是我会以这个科技界的建议的名义跟底下的公务员呵,会我们一起讲,看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今天还没有涉及到到底怎么去解决,你知道,我设想这里有好多好多的问题,可能有很多个黑箱,你把事情呢看得比较暗,我不能说让你不这样想,因为你, 陈: 这个, 程: 你的感觉, 陈: 不是,不是我的,都是直接参加这些项目的人跟我讲的, 程: 对,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项目呵没有评上,没有评上的人呢,从我们国家大的环境上看有那么多的问题,他会联想到科技界一定会有非常太多类型的人在那里面,那些潜规则在那里起作用,所以呢,你的感觉不好, 973 呢,总的来讲,你资源越少,拿到的人越少,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越多,因为科学家呢,总是也要深解,你对社会上一些看法,可能涉及到我这科技上,我就说可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也不能排除我们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你看什么,所以我想呢,感觉不好的人还是比较多,但是要真正解决问题,这需要你更好的机制,这个机制到底在哪里,操作层面上好不好实现,这就需要听听象你这样的这个什么意见。 陈: 譬如,程部长,你有没有这种统计数字呵,这个, 973 那么多项目,有没有一个全国的分布图,有没有,有没有全国的, 程: 应该是有的,但是这全国分布图呵,你可能觉得北京的多一点呵,上海的少一点呵,那里会更少,但这不说明问题,因为你的科技工作者的,你的量在那里摆着,怎么从你的角度考虑,离北京近呢,跑得多一点,因为我专家里面也北京的多一些, 陈: 对,但是如果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话, 程: 但是,你的这还是一种逻辑上的设想,仍然还没有提出来如何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丁秘书进来)小丁,拿一个我的名片给 陈 老师,里头有什么,我待会儿坐飞机走, 陈: 真对不起,对不起, 程: 那还要听你说, 陈: 没有没有 程: 请你来这边,蛮不容易的,路上就要化两个小时,我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很遗憾,我对你那个领域呵不是太了解,干化学的, 陈: 对对对, 程: 我做管理也是做了四五年了, 陈:不容易的,我是觉得不容易的,如果是在某一个位置上面,大家,譬如你是,可以说也是我们的代表么,有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面会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做一些贡献, 程: 至少说,我跟你讲呵,有一点呵,你应该,我想你应该可以能放心,至少相信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这个公务员的队伍呵,是越来越改善,从部里呵,从科技部的领导来说,对不正之风是抓得非常严的,不是拿来说说而已呵,真是在那里抓,就有那么一帮人在那里想管好事,这至少是出发点是对的,多数人是这样,那么比一帮糊涂人在那管,恐怕要好一些,至少你出发点对,然后你对科学的了解,比非科学界人出身的可能要多一点,如果你出于公心的话,如果你的判断能够真正地符合你的那个职务的要求的话,应该总的来讲呢,这个国家的事情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去走,你刚才讲的那些问题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存在,你的那些设想,我想大部分人,因为我们的大环境有很多的问题,还会讲到我这个政府里面有很多个黑暗面,专家里面也有很多个坑 , 你在美国没有坑 ? 陈: 也有呵,对对对, 程: 就是我们国家总的来讲呢也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现在监督机制不太健全,我们也希望能够逐渐地建,我们推动这件事情,逐渐建了起来,所以这个国家的事情呵,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信心,我不见得比你这成长的过程更加容易,所以我们都是有体会的,我们有共同的心情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呢,这里面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仅仅凭想象,我算是,我比你大两岁, 陈: 不不不,不是凭想象,你知道的,我从来每一个想法,我都是,每一个实际上不是凭想象,不是凭想象, 程: 对,我说呵,那种说法是存在的,但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在 973 的评审中,如果是那样一种的判断的话,总体上就不公正了,这是一个大判断,你是从你那个,或者是从信息领域,总体上来讲是不公正的,这就问题出来了,什么情况下就可以总体上略微公正一点,你是搞信息的,你要综合地分析这些信息,然后, 陈: 要增加专家的透明度,还有呢,就是要增加这种遴选的科学性的方法研究,你怎么样把国家所需要的研究领域遴选出来,我跟你讲,去年这上的项目是存储,这根本不是,这不是核心问题么,网络存储?存储的核心是硬件设施,一个光盘里面你看,一个平方英寸要存一个太勒比特的存储,结果你怎么会,怎么国家去,怎么存储会选了这种样子的一个方向, 程: 现在好多的问题上出现在你不可能听意见听到所有的人,然后,你的意见呢,是不是能被多数这个领域里面的人接受,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现在听意见,就按照现在的知识,我听三个人的意见,就 973 顾问组这三个人的意见,三个人的意见绝对不能代表全国,问题就出在这儿,但我听谁的意见,我不听意见,还是听意见,听意见听谁的,我随便听,还是听这三个人的,现在的选择只能是这样,你要说造诣,肯定是聪明人,你要考虑,我在操作上面,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我肯定是听这三个人的,我不能不听意见,不听意见你一定会更盲些,那我听谁的意见,我随便找几个人听,那是我主观的意见,还是我找那几个我亲近的人,那更有这种黑箱操作的背景,我要找三个透明的人来听意见,我听五个人的意见不是更好,听五十个人的意见,就是把所有人的意见听完了,然后由我的综合处告诉我,实际上做不到,所以我现在的机制就是这三个人的意见,那三个人的意见,就会出问题了,每年,举例,那三个人解决,它一定会有问题,不是你那弄呵,可能你要问,你为什么这样写,但是,它就是现在这种机制,你没有办法改变它, 陈: 为什么不能改变, 程: 不能改变, 陈: 为什么不能改变,从你这个机制,刚才讲的不能够产生,如果这个机制不能够为国家产生很好的项目的话,不能够产生解决国家的问题的话,这个机制就有问题, 程: 那你要是取代某一个机制呵,要有一个比现有的机制更好的机制, 陈: 你有这么多好的人,为什么我们五十年代,两弹一星上去,什么样的机制才能解决国家的问题,为什么十二年的纲要计划能够完成,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二十多年的努力,高科技还是这么大的差距问题,是不是呵,这些现象不是摆在那边么,要想一想的,我们在下面是无能为力解决上面,但是科技部不要解决具体,但为国家要解决宏观问题,找出这些问题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程: 对呀,就是说去找毛病,大家一起找,我们整天在那找毛病,你也要找毛病,你找出毛病来,你不光是这种议论,呵,我建议是,我们既然是都是干学术的,我对你要求就是,不仅是在议论问题, 陈: 对, 程: 还要提出解决的问题,你不要把我当敌人,我们互相应该说是朋友呵,或者是, 陈: 没有呵,因为, 程: 大家都是想把国家的事情做好, 陈: 国家是通过一个部门来实施它的那个目标, 程: 你也不希望把我们推到敌人那边去么,是么,你也是希望把事情做好,我们也是希望把事情做好,是不是呵,你是在干活,我说你是在想象就不太合适,因为你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除了提出问题之外,还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呢,我刚才说,假使这个方法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替代,你不同意,好,那你就说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替代,好,你说,我们化更多地成本,那我讲了,操作层面上有什么问题,你还能不能再给我更好的解呢,我非常原意听,我要走了, 陈: 好的好的, 程: 堵路堵得很厉害,我在等我的司机,以后还有机会么, 陈: 不容易的,我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个里面有非常复杂的, 程: 就是你那微观的学院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 陈: 对, 程: 国家不容易呵, 陈: 但是我想我们如果努力的话,我们的基础会更加好, 程: 谢谢你呵, 陈: 这个事情呵,等我退休以后,我可以把很多故事讲出来, 程: 你不要责备这个事业,就是说不要这个把故事留到退休的那个时候, 陈: 这个社会呵,这个社会在进步当中,但产生这些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你要知道,我们复旦还有 陈家宽 教授,也是争议很多,去年第三轮进去了,我想他也是非常不理解国家的这种做法, 程: 在任何国家的做法是专家的选择呵, 陈: 专家么,把那个责任可以推给专家啦,我想专家也有责任, 程: 我们也要承担点责任, 陈: 哪里哪里,我们这个体系呵,政府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还是机制, 程: 你有什么建议 (结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14 次阅读|9 个评论
与“海归”部长的心灵对话!(1)
热度 1 陈良尧 2009-12-29 08:56
看到 2005 年我国 973 信息光电子领域各路人马惨遭全军覆没的可悲下场,于郁愤中给部长先生的顶头上司写去一信,不过是表达了一丝来自科技界底层微弱的声音。其实在仰望天空的国家最高管理层与匍匐于泥地的基底百姓之间几乎不存在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信不可能被总理看到,但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的秘书打来电话,约笔者去好望角与部长面谈。这就是那天发生在我俩之间的对话。 他说来听我的意见或建议,更多时候我是在听他居高临下的训诫。近距离观察,可闻到他身上残存的一丝学者气息,但已浸透出饱经官场的世故。他具有被推荐担任我国最高科技管理要职的一切特征:留美博士、院士、民主党派、年龄、广泛的人脉关系,等等,唯独缺少关键的品质,就是不可能对我国科技体制的改善和进步给予任何实质性促进和帮助。他明白和看到我国科技资源分配和体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虽有改进的机会,但即使违背自己的良心也不会去研究和尝试任何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在约谈之前,部长已对本人的背景作了一番研究,说是彼此都有大致相同的经历,但我俩间的人生轨迹和理念已有很大差别,这可清楚反映在对一些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分歧方面。 本人意识到写信反映这些问题的后果。虽然与部长既不是朋友也不必成为敌人,无非是科技资源攥在部长和司长们手里,最终失去科技部资助的机会,被剥夺为国家科技事业服务的义务和权力。这些含蓄的威胁和警告都已成为事实,在以后 973 和重大科技专项申请中,所有课题都遭到被拒绝的厄运,包括所在实验室被蒙冤摘牌的惩罚。这就是我们的部长,我们的科技部,以及在部长先生领导下我国科技政策的产物。国家和社会理应用于资助我国优秀科技队伍和项目的宝贵资源已蜕化成为科技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不仅是我和我的优秀科学家同事们多年艰辛努力的痛苦遭遇,也是急需获得帮助和发展的我国科技事业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学术不端和腐败是我国科技界的病垢,而通过制定不合理甚至错误的科技政策导致我国一系列重大和战略科技和教育目标的失败,这更将是有损国体基础的致命灾难。从与部长先生的谈话中,可细致体察和感受到我国最高科技管理层精英对这些源头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方法和措施。 海归对海归,两眼泪汪汪,是欲哭无泪呵! 这也是本人与许多热血同仁踏入回国后第二十个年头前夜的遥远回声和反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085 次阅读|15 个评论
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转)
maokebiao 2009-9-23 08:5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引自: http://168.160.194.2/htmledit/76EE6859-C886-81FF-E186-E5E51553C853.html 一、指南说明 全球地表覆盖类型数据和陆表特征参量是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重要基础。国家 863 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是针对我国研究全球变化的迫切需求,以中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它辅助数据,自主研发全球地表覆盖遥感产品,为全球变化研究和地球系统模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项目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国内优势单位联合申请。本指南公开发布,将择优选择相关工程单位、大学、研究单位以及企业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 二、指南内容 1. 项目名称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 2. 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和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发展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遥感制图与更新的关键技术,研建实用的成套生产技术系统,研制出填补我国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形成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服务能力,通过典型应用示范研究,定量评价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质量对气候及地表过程模拟的影响。 3.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 1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总体技术研究:根据地球系统模式和全球变化研究对地表覆盖数据的需求,研究建立面向植被功能的全球地表覆盖分类体系;制定全球生态地理分区方案,确定各生态地理区的地表覆盖分类类型;设计基于遥感与多源参考数据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方法及工程化技术模式,研制相应的产品生产技术系统;研究设计适用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模式、内容及相关技术指标;研究数据精度评价模型,确定质量控制和精度评价方法。 ( 2 )全球遥感影像处理与数据集成研究 : 针对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需要,研究解决多源遥感影像高精度配准、几何校正、规范化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相应的海量遥感数据集成处理软件系统;收集、处理并形成全球两个基准年度的遥感影像数据集;收集整合并形成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及其它地理信息数据在内的参考数据集;研制包含地表覆盖、影像、地形等数据的全球地表覆盖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 3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研制:研究形成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成套工程化技术;建立能满足全球地表覆盖制图需求的训练和检验样本库;利用( 1 )研制的产品生产技术系统,完成全球两期 250 米 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研制及精度评价。 ( 4 )全球地表覆盖变化检测与数据更新技术研究:研究发展全球地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并研制变化信息提取软件,完成全球两期地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地表覆盖年际和季节序列数据的生成方法,选择地表覆盖变化显著的区域进行生产试验;研究地表覆盖遥感数据增量更新方法,并开展典型区更新试验。 ( 5 )地表覆盖遥感数据在地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示范 : 选择典型示范区,模拟分析地表覆盖数据分辨率、精度等对地表过程(气候、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模拟精度的影响,对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指标参数进行评估;选择气候、水文和生态模式,定量评价地表覆盖变化的气候、生态和水文效应,研究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与模式对接的参数化方案;开发相应的应用示范系统。 4. 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 1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总体技术研究 A .建立的地表覆盖分类体系能满足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便于通过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并兼容其它相关地表覆盖分类体系; B .制定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的指标体系符合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产品有关规范,方便数据共享与更新; C .研究的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技术方法与规程合理实用,研制的生产软件系统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于规模化工程实施; D .建立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能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指标体系的要求。 ( 2 )全球遥感影像处理与数据集成研究 A .两期遥感影像数据集覆盖全球陆地,时限主要为 2000 年和 2010 年左右,空间分辨率总体优于 60 米 。第二期自主遥感影像比例不低于 50% ; B .空间定位精度达到 1 : 100 万制图要求,两期影像间的配准中误差控制在 2 个像元之内; C .整合处理后的全球及局部地表覆盖、基础地理信息等参考数据集具有统一的坐标系统与数据格式; D .建立的全球地表覆盖信息集成服务系统支持因特网业务化运行,具有 TB 级数据的在线浏览与下载功能。 ( 3 )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研制 A .利用实地调查或高分辨率影像建立的全球地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不少于 20000 个,每一生态地理分区内每一主要地表覆盖类型的样本数不少于 40 个; B .利用实地调查或高分辨率影像建立的全球地表覆盖检验样本不少于 20000 个,每一生态地理分区内每一主要地表覆盖类型的样本数不少于 40 个,与训练样本不重叠; C .两期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空间分辨率为 250 米 ,提供地表覆盖比例统计数据的覆盖面积不低于 50% ; D .提交地表覆盖遥感分类精度分析与评价报告,按每个生态功能区逐一进行精度评价,基于检验样本的覆盖类型总体精度不低于 70% 。 ( 4 )全球地表覆盖变化检测与数据更新技术研究 A .利用两期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提取变化区域、变化类型等变化信息,给出各大洲的地表覆盖变化分析报告; B .研制的序列地表覆盖遥感数据生成方法及原型系统能生成分辨率为 250 米 的年际和季节序列数据,在国内外不少于两个典型区分别完成 5 年逐年和 2 年季节序列地表覆盖遥感数据集; C .研制的地表覆盖数据遥感更新方法可实现增量更新,并至少在国内外两个典型区进行试验。 ( 5 )地表覆盖遥感数据在地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示范 A .根据两个以上典型示范区的模拟实验,提交地表覆盖遥感数据分辨率、精度等对地表过程模拟精度影响的分析报告,提出完善地表覆盖遥感数据指标参数的建议; B .根据两个以上典型示范区的模拟实验 , 提交地表覆盖变化所导致的气候、生态和水文效应分析报告,提出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与模式对接的优化方案; C .建立的应用示范系统能直观演示模拟结果,并具有一定的人机交互能力。 5. 项目经费及组成:本项目拟支持的 863 计划专项经费控制额为 5000 万元。 6. 项目支持年限: 2009 年 6 月 30 日 至 2012 年 12 月 30 日 。 三、注意事项 1 .本项目指南公开发布,专家评审、公平竞争。申请者须仔细阅读申请指南和 863 计划及经费的有关管理办法,按照申请指南的要求进行申请。 2 .本项目申请必须针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整体任务,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针对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将视为无效申请。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方案(包括任务分解和经费预算分解),并提出项目课题设置及承担单位建议(分解的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8 个)。项目申请团队由申请单位自行组成(同一申请单位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鼓励用学研结合,并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申请负责人;项目联合申请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 3 .在项目申请的同时,需编制经费预算。预算编制应在专项经费控制额范围内,结合研究任务的实际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项目申请单位财务部门会同申请负责人共同编制经费预算,并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负责。在编制经费预算之前,项目申请单位及申请负责人应认真学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规定。 4 .项目申请团队的条件和要求: ( 1 )申请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申请。 ( 2 )项目申请团队须具有良好的相关技术基础和条件,包括: A. 具有大型地理信息 / 遥感制图产品设计和工程实施经验,以及持续服务与更新能力,拥有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和稳定持续的工程生产队伍; B. 具有丰富的全球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的数据基础; C. 具有国际地表覆盖制图、全球变化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积累; D. 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网络及负责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经历。 ( 3 )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应具有甲级遥感制图、地理信息和测绘资质,组织完成过相关的国家级重大工程或科研项目,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与工程管理的人才队伍。 5 .项目申请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应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 1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 2 )年龄在 55 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 3 )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 4 )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 6 个月; ( 5 )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 6 )项目申请负责人由项目牵头申请单位指定,应为本领域学术或工程研究的带头人,具有该技术领域的研发背景和资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 6 .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的关系: 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以合作方式落实课题任务,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之间须具有任务分工。项目牵头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联合申请单位对项目牵头单位负责,接受项目牵头单位的总体指导和计划安排。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应签订研究开发合作与知识产权分享等相关协议。 7 .项目、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 1 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 863 计划、 973 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 2 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 1 项 863 计划课题或项目。 8 .项目申请经费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 863 专项经费控制额度,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及证明材料,否则不予受理。 9 .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 863 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 863 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 863 计划资格。 10 .申报程序和要求: 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上集中申请,网址为 http://program.most.gov.cn 。申请人须在线提交《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重点项目预算申请书》,并报送纸质材料各一式 20 份( A4 纸左侧装订,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其中至少 2 份原件。请直接用申请书首页作为封面,不得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11 .其它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以及未尽事项参照《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申请指南》。 12 .指南发布期为 30 天,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 2009 年 10 月 18 日 17 时。 13 .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松梅 010-68529094 李加洪 010-68539083 电子邮件: songmei.zhang@nrscc.gov.cn 报送地址: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北京海淀区柳林馆南里甲 8 号楼 104 房间)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转)
maokebiao 2009-9-23 08:5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引自: http://168.160.194.2/htmledit/59C78DBD-66FF-BDBB-7949-2BBF6F17CD4E.html 一、指南说明 在目前的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模型研发中,卫星观测没有发挥其全部潜力,迄今为止,针对全球陆面变化研究与陆面模型研发,国际陆地遥感领域仍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我国的地球系统模型研发与全球变化研究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非常有必要集中力量,建立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产系统,支持全球变化研究与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型的研发。 本重点项目将面向全球陆面变化与陆面模型研发,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发展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生产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进而改进关键陆面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及数据同化技术,提高陆面模型的模拟能力,开展全球陆表变化示范研究。 本项目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国内优势单位联合承担,鼓励承担单位配套支持。本指南公开发布,将通过择优方式选择其中一家单位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 二、指南内容 1 、项目名称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 2 、项目总体目标 综合利用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发展全球长时间序列陆表特征参数产品生成的关键技术,研发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系统;生成全球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发射率、下行短波辐射、下行有效光合辐射等陆表特征参量遥感产品;进而改进关键陆面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及同化技术,提高其模拟能力,开展全球陆表变化应用示范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决策提供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撑。 3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 1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数据库建设:面向全球变化与陆面模型的需求,研究全球陆表特征参量遥感产品生产体系;研究全球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预处理与关联整合技术,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入库、共享与发布技术;综合集成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及陆表特征参量产品,建立全球陆表遥感数据与陆表特征参量产品数据库。 ( 2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遥感提取技术:针对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发射率、下行短波辐射、下行有效光合辐射 5 个特征参量的生产需求,集成先进模型与算法并加以发展,评价优选单一卫星遥感产品生成的最佳系列算法,研究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的参量产品生成技术、真实性检验技术及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建立长时间序列参量产品生产的方法体系。 ( 3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生成系统研发与产品生成:研发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产软件系统,建成对地球观测数据综合处理和产品生产平台,生产长时间序列的全球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发射率、下行短波辐射、下行有效光合辐射产品。 ( 4 )陆面模拟系统建立:改进冠层辐射传输模型,以完善现有陆面模型中热辐射参数化方案;改进动态植被模型,提高其模拟能力;改进陆面模型,实现冠层辐射传输模型与动态植被模型的耦合;发展陆面数据同化方法,实现高性能并行计算;建立中国区域土壤属性数据集、陆面模型大气驱动数据集,开展中国区域数据同化示范研究。 ( 5 )全球陆表变化示范研究:基于陆表特征参量产品及陆面模型,分析全球陆表特征参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评估陆表特征参量产品对提升地球系统模型模拟性能的贡献,探索 1985 ~ 2010 年全球植被变化规律及中国区域陆面能量、水分与碳循环。 4 、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 1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数据库 A .收集全球 10 种以上卫星遥感数据; B .遥感数据预处理精度:几何校正与图像配准精度优于 2 个像元; C .数据管理与存储:具有 200TB 海量遥感数据库管理与可伸缩性、分布式存储能力; D .数据库服务性能:满足 100 个以上高级遥感产品生产用户的在线实时提取需要,提供快速的数据库访问接口与基于网络的数据访问界面。 ( 2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遥感提取技术 A .产品算法指标要求:集成国内外已有最优算法 90 %以上;发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全球叶面积指数、反照率、发射率、下行短波辐射、下行有效光合辐射反演算法,产品总体精度优于现有产品精度 10 %; B .产品验证要求:验证数据应覆盖全球 5 大洲 10 个以上典型试验区,包括 20 种以上典型地表类型。 ( 3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集生产系统研发与产品生成 A .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产系统功能要求:能综合处理全球 10 种以上卫星遥感数据,具有遥感数据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图像配准、云检测等预处理功能,具备基于单一数据源生产参量产品、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生产参量产品的算法功能,具备全球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时空滤波功能; B .生产全球特征参量产品:叶面积指数、反照率、发射率产品空间分辨率优于 5km ,时间分辨率 8 天,时间跨度 1985 ~ 2010 年;下行短波辐射、下行有效光合辐射产品空间分辨率 5km ,时间分辨率 3 小时,时间跨度 2008 ~ 2010 年; C .软件系统工程化要求: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和使用培训遵从相应的软件工程标准。 ( 4 )陆面模拟系统建立 A .辐射模型功能性指标: i) 能用于地球系统模型,并能准确估算冠层与地面分别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与热辐射; ii) 能充分考虑地物单元的差异、地物三维结构及下垫面因素及空间的非均匀性; iii) 能提供与传感器通道数相对应的谱反照率的直接估计; iv) 能输出方向性分量,解译带有视角限制的反射率和方向性反照率; B .动态植被模型功能性指标:统计动态植被模型能区分不同植被功能类型并能检验和评价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植被动力学模型能模拟植被生长、周转和凋落的过程,能够模拟基于植被功能类型分类的植被分布、季节及年度变化特征; C .同化系统功能性指标:至少包括集合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和多种的粒子滤波同化方法,并能实现高性能并行计算; D .陆面模型精度定量指标:较现有国际上最先进同类模型,模型模拟的总体精度提高 10% 。 ( 5 )全球陆表变化示范研究 A .生成 1985 ~ 2010 年全球植被物候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 5km ; B .提供全球陆表特征参量变化的趋势及时空特征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C .提供陆表特征参量遥感产品对地球系统模型模拟性能提升能力评估。 5 、项目经费及组成 本项目拟支持的 863 计划专项经费控制额度为 4000 万元。 6 、项目支持年限 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三、注意事项 1 .本项目指南公开发布,专家评审、公平竞争,加速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申请者须仔细阅读申请指南和 863 计划及经费的有关管理办法,按照申请指南的要求进行申请。 2 .本重点项目申请必须针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整体任务,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 重点项目申请书》,针对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将视为无效申请。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方案 ( 包括任务分解和经费预算分解 ) ,并提出项目课题设置及承担单位建议 ( 分解的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8 个 ) 。项目申请团队由申请单位自行组成 ( 同一申请单位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 ) ,鼓励用学研结合,并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申请负责人;项目联合申请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项目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 3 .在项目申请的同时,需编制经费预算。预算编制应在专项经费控制额范围内,结合研究任务的实际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项目申请单位财务部门会同申请负责人共同编制经费预算,并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负责。在编制经费预算之前,项目申请单位及申请负责人应认真学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 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规定。 4 .项目申请团队的条件和要求: 申请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申请。项目牵头单位须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具有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的经验,拥有稳定的研发队伍、相应规模的实验、验证环境和工程技术基础条件;应具有良好的前期研发基础,并具有相应的研发条件和技术人才;若有企业参与,与企业签订有知识产权协议或成果转让协议。 5 .项目申请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 年龄在 55 岁 ( 含 ) 以下 ( 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 ; (3) 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 每年 ( 含跨年度连续 ) 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 6 个月; (5) 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6) 项目申请负责人应为本领域学术或工程研究的带头人,具有该技术领域的研发背景和资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 6 .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的关系: 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以合作方式落实课题任务,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之间须具有任务分工。项目牵头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项目实施情况,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联合申请单位对项目牵头单位负责,接受项目牵头单位的总体指导和计划安排。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应签订研究开发合作与知识产权分享等相关协议。 7 .项目、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 1 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 ( 包括 863 计划、 973 计划、支撑计划 ) 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 ( 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 ) 不得超过 2 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 1 项 863 计划课题或项目。 8 .项目申请经费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 863 专项经费控制额度,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及证明材料,否则不予受理。 9 .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 863 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 863 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 863 计划资格。 10 .申报程序和要求: 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 http://program.most.gov.cn 。网上申报后要求报送 1 式 20 份纸质申请书,要求签字盖章,其中至少 2 份原件。申请材料统一用 A4 纸打印或复印,左侧装订成册。请直接用申请书首页作为封面,不得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11 .其它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以及未尽事项参照《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 申请指南》。 12 .指南发布期为 30 天,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 2009 年 10 月 18 日 17 时。 13 .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松梅 010-68529094 李加洪 010-68539083 电子邮件: songmei.zhang@nrscc.gov.cn 报送地址: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 ( 北京海淀区柳林馆南里甲 8 号楼 104 房间 )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863,973网站都无法访问?
dbmoth 2009-9-3 11:07
访问 http://www.973.gov.cn/ 显示 网站维护中,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访问 http://www.863.org.cn/ 显示
个人分类: 随笔|391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