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种自我认为正确的处事的方法
guoguoqing 2016-9-24 09:05
鄙人才疏学浅,看了一点各种类型的好书,什么鸟事都能插上一嘴,但又无法看透其本质,混沌度日到今天,荣幸的走上了中国教育的最高学位工学硕士。更加荣幸的是遇见了一位优秀的导师,让我看见了优秀的品质,自我认为我正在向着好的方向迈进。 下面谈一谈题目吧 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什么呢!其实无所谓正确与否,只有恰到好处的做事。就像早上我一不小心碰洒了一位哥们的早餐豆浆,虽然洒了不多,但是早上的心情很重要,会影响一天的工作激情,所以我就应该果断的把他桌子上的豆浆擦掉,然后重新买一份端给这位仁兄并真诚的道歉,并问一下您是否满意!这在我现在看来才是恰到好处的做法,可当时我只有一句不好意思,在他第三次斜视我的时候我又问了一句要不要重新买一份给他,他当时只是摇了摇手,于是我们就低下头吃饭了,吃饭的过程中他又一次的斜视我,走到收餐具的桌子上时再一次的斜视了我,,,。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对我的处事不满和需要被尊重的神情,可是一切只能这样了,你走了,我也去忙了。希望我的行为没有对你的一天工作情绪造成些许的影响。 现在坐在实验室打字的我,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别人不小心碰到了或者怎么样,我才不会因为别人的过错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呢!值与不值咱不去讲,关键就是开心是自己的,难过也是自己的,既然都是自己的又何必为难自己的小心灵和完美的身体呢! 最后呢,希望自己在平时的交往中找到这种恰到好处的方法,让别人舒心才是我的胜利。
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改进高校学位证书格式的建议
热度 2 shugao012 2015-2-4 10:17
我国高校的学位证书格式与国外的有所不同。我国学位证书含有学位类型(如理学、工学等)、所在学校及院系名称和所学专业(以二级学科名称为准),而国外高校大多不包含二级学科专业信息,这种格式上的微小差别意味着什么?经过对比,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些实质上的不同,而国外的学位证书更有优越性。 首先,淡化专业概念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专业的划分是人为的,我国的学科和专业划分近年来就有日趋细化的现象。但是,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是较为客观的,反映了社会需求和人类知识发展的走向,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跨学科的,难以在一个专业的范围内解决,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求有多种类型、多种知识结构。以专业为约束的学生培养迫使学生只能学习某些课程,大量的选修课形同虚设,而如果放开这个约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幅度提高,各种知识的组合可造就知识结构有差异但互补的人才。有人担心,这样会弱化专业培养,实际上“只关注某个专业的知识”在不分专业的体制下必然是被包容的,也必定会有部分学生以此为选择,所以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其次,淡化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应聘者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尽管学位证书上已经标注专业名称,用人单位仍要进行考察,以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要求。可以说,在职场上,竞争的内容不是所学专业如何(同一专业的人数很多),而是应聘人员有什么能力和素养。由此可知,学位证书上的专业信息是不必要的。留学回国人员的学位证书上没有专业标注,但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回国求职。对于自主创业的人员,专业信息就更没有必要了,多数创业者不是靠“专业”吃饭的,而是要靠对市场的把握,这里也是能力和素养更重要。在大学里没有“专业”束缚的人更适合于创业,而在求学时代以他们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课程则会对他们的事业有持久性的帮助。 最后,从管理角度来看,学位证书上的专业信息不仅是累赘的,而且也是造成混乱的。教育部的学科体系从来没有固定过,二级学科名录经常改变,因此专业信息也是不固定的。二十年前学位证书上的专业与现今有很大不同,这套体系如果继续下去,则今后还会变化。既然如此,专业信息传达给用人单位,只能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不可能从中获得有助于人员管理的信息。 综上所述,我的建议是:我国的高校从现在起在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证书上不再标注专业信息,与国外通行规则一致,只保留学位类型和所在机构名称信息。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33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wmy9039 2013-6-30 17:06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 及、订单培养为主体的“三全一主体”建设思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 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基本思路。一是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吸纳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设计、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二是从教学内容、方式到 评价全方位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适应行动导向 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三是在所有专业和教学环节普及生产性实训、顶岗实 习和“双证”融通;四是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主体,同时根据专业性质创新工学结合模 式。 实现方式。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根本,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多种实现方式。如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生物制药产业,学校 和企业双方实现资源耦合——学校完成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及技术基础教育,企业完成特 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训,实行小批量、多订单共同培养;光电子专业“校企接力——三段式”人 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顶岗三段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第二学年 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学年以企业为主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各个阶段强调企业 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渗透。 实现路径。第一,校企深度融合。一是拓宽校企合作组织平台,学校建有三个省级职 教集团和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络中心;二是建立合作企业的选择机制,学校确定选择合作 企业的“六有”条件,即有文化、有技术、有市场、有规模、有感情、有格调(主要指企业的社 会责任意识强),将274 家优秀企业纳入合作平台;三是规范校企合作管理,一方面建立健 全制度体系,在管理体制、制度形式、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健全项目管 理机构,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事务管理处、项目工作组等机构;四 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第二,全面推进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成立学校课程研究中心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统一研究、策划、咨询、指导;通 过校企共建53 个课程改革科研项目,按照课程开发规律和流程,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形成 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第三,全面推广单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 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体制改革纪实
wmy9039 2013-6-17 14: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中提到,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教育的“领头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通过创新机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政策篇: 成都纺专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搭建起一个校企沟通平台。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 2010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获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校,是四川省第一个被纳入建设序列的职业院校。借助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成都纺专开启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 “我们首先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服务保障。”成都纺专党委书记尹析明介绍,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 校企合作将使得学校和企业单位关系更加密切,但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与企业单位对接过程中,难免会在财务、日常管理等环节有些各行其道。为打破这一壁垒,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成都纺织高专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 。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的深入,成都纺专原来的9个系也调整为9个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并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理事会通过拓展学院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系合作渠道,搭建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二是各二级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决定,学院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对二级学院的运行绩效采用目标管理考核,实行撤并退出机制。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搭起一个学校与行业、企业顺畅交流合作的‘立交桥’,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敞开大门把一大批行业企业‘请进来’,让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最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亮点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建设过程中亮点频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机构制度建设催生了“三化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管理机制的创新孕育了“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入确保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三化五联动” 校企合作有了新格局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后,使得校企合作有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推动;而校企合作理事会制的各二级学院的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常态化工作。在学院与企业联合制定的《理事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理事会要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推进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各项教学改革,发挥发展咨询、筹集基金和宣传推广等作用。学院也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中。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建立,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了权责边界,校企合作由此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尹析明介绍,学校与企业 联合培养人才、联合招生、联合提升教师水平、联合服务社会、联合建设学校文化的“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也日渐形成。 一是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的建立,为企业、行业参与人次培养提供了平台,有效推进专业建设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创举。这是四川省首个以企业冠名、校企培养服装类专门人才的服装学院,2012年成立之初便启动了“士官生第一季”计划,首批39名学生进入该班培养。雷迪波尔服饰公司直接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的制订,而同时服装学院的教师还对雷迪波尔公司三个品牌的督导开设了《品牌建设》课程。 此外,学校电气工程学院也与知名IC芯片厂商、上市公司——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成都纺专—中颖联合单片机系统培训中心”,该中心将建设成一体化教室,满足学校教学、考试、竞赛和科研的需要。学生在该教室得到中颖公司技术专业人员手把手的指导。 二是联合招生。成都纺专享有单独招生的资格,这也开辟了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合作企业入职。据介绍,近两年全校有665名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如纺织学院与遂宁乾宏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单独招生形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招生”,开创了“中国式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招生建立的“乾宏班”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乾宏班学生的三年学费由企业支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三年;如学生考取专升本,企业还将继续支付其专升本后的学费。 三是联合提升了教师水平。校企合作建立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这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程,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据介绍,截至2012年,学校累计引进了企业能工巧匠11人,重点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如纺织学院引进了原成纺二厂高级工程师刘光彬、浙江竟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专家范德彬、原成都市线制品厂王玉彬、原海蓉绸厂王俊等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四是联合服务社会。“以前,各学院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掘,我们现在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政策,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尹析明介绍。 如2012年,学校参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眉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宋词雅韵》诵读晚会,负责朗诵会的全部服装设计、制作,共设计了38个人物形象,159套服装。 据介绍,成都纺专面向全省监狱系统干警和服刑人员及产业园区、企业等开展职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共计培训18773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几年下来,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服务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飞跃,“短短3年,学校服务社会的产值从百余万元突增到近千万元,全是我们老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出来的。”尹析明自豪地说。 五是联合建设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在校内校外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学校在与企业、园区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合作同时,也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既具有企业文化的特性,又超越了企业文化。 如机械学院汽车实验室推行5S现场管理模式,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HITSUKE),学生在注重细节的现场管理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也近距离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而建筑工程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建立双辅导员制,企业代表担任班级辅导员,不仅从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在班级管理上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企业文化,而企业代表也能体验到高校先进文化的魅力。 2.“多方嵌入,合作育人” 人才培养有了新模式 各二级学院建立后,在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下,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使校企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相互嵌入,使“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实,学校与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 据介绍,全球电梯和自动扶梯产业排头兵——通力电梯在学校建立了工厂化实训基地——“通力电梯实训基地”。通力电梯为该实训基地提供了价值350万元的先进实训设备,并根据需求进行变更升级。基地的建立,也让企业搬进了学校,师傅走进了课堂,学生变身为员工,教室成了车间,学生有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也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类似的“嵌入”还有纺织学院,该学院引进成都市鑫昕丝绸有限公司,后者给学校投入价值100万元的两台蜀锦设备,填补了校内实训设备的空缺,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也改善了核心课程的师资状况,使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电气学院与成都肇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应用电子技术孵化中心”,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单片机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目前已开发了4个项目,肇元科技公司还为参与项目开发的6名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学费资助和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 3.引入第三方调查数据 人才评价有了新标准 日前,成都纺专与著名教育调查与数据公司——麦克思(Mycos)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学校提供新生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数据和报告。 一所高校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作“调查”,这在其他学校并不多见。“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客观准确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用第三方的数据,科学测定社会需求,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长期以来,教育人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人才标准究竟谁说了算?”他介绍,成都纺织高专每年学生就业率在全国同类院校都名列前茅,但学校并不满足于辉煌的就业人数,“我们还将关注学生就业质量,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 据介绍,成都纺专一直致力于学生“全面成才、终身发展”,“时尚纺专,相伴一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希望学生在纺专的求学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质量逐年攀升。第三方调查公司的数据将为我们准确判断人才培养效果、梳理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尹析明介绍,学校也能从这些数据报告中提早发现一些新情况,并相应完善对策。 如通过调查发现,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服装制作、加工等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但从事服装设计和营销等领域的毕业生并不多。“这就提醒了我们,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大服装设计和营销等方面的内容设计,让我们的毕业生在服装行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相应的调整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优标准”上。原来,学校从毕业生对母校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学风问题”的关注度从以前的6%增加到了16%。“这说明学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尹析明说,学校很快便召开行政会,决定在学生“评优”的标准上加大要求,“体现重视文化课知识和能力的导向”。 成效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探索中,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校企合作理念已经融入办学理念、教师教学科研、学校文化建设等,校企合作从单一的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二是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企业、行业与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走向深入。三是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各二级学院、教师都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行业企业也主动到校接洽合作。 1.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 “骨干建设前,我校校企合作探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是某个院校、专业的个别行为,而通过3年的校企合作机构制度建设,机构的保障和制度的激励使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了全面。”成都纺专校长夏平介绍。 具体体现在理念的全面渗透,目前,校企合作已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院的建设思路,已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实践的全面参与,校企合作在校内已形成共同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领域的全面拓展,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 夏平介绍,学校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园区的发展,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园区的管理人员。如派出一位教师担任彭州纺织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先后派出两位教师担任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副总经理,学校还参与帮助广安制定当地产业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成都纺专9个二级学院已与150家企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7个订单培养班;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100余项;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00余个;与6个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近3年实现社会服务收入近千万元。 2.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 通过校企合作二级学院的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学院与企业、行业间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合作态势,校企双方合作的纽带变得越来越紧密。 各二级学院的理事会构成名单,都会有相关行业的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理事。比如材料与环保学院理事会便聘请了香港广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陵为理事长,开平市信迪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沾等5人为副理事长,上海晨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喆等4人为理事。截至目前,理事会成员单位已4次对2011、2012级染整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各单位的建议和要求。 “理事单位的职责是对各学院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大型项目等重大事项进行参谋、咨询、指导,参与学院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定期听取汇报,对学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夏平说,学校要求所有专业均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规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企业专家将不定期参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内容改革、职业岗位分析等。 3.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 成都纺专构建起的一系列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更顺,权责更明,管理更规范。而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已初步形成了需求链、利益链、发展链,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据了解,材料与环保学院与广东开平市信迪染整有限公司之间便已形成了这样“三种链条”。学院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无水激光印花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为企业创收利润600余万元;作为回报,该企业又与学校合作成立信迪负责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在成都市“非遗节”进行展示的服装。 夏平介绍,2012年,学校还在染化专业启动实施了“创新人才计划”,把一些即将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组中,毕业后的两年里,这些学生将在项目组、企业和学校参与产品研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项目结束后,企业将以高薪聘用这些学生。” 6月1日,成都温江的国色天乡成了时尚的海洋。一场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精心打造的“‘梦·fashion’2013学生毕业作品展暨雷迪波尔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官方制服展示”活动,在这里华丽上演。 展示会上,分宋词雅韵组、蜀绣组、信迪组、凤凰庄组、创意组、成衣组、制服组7个场次,展出了学校2013届毕业生设计制作的30余个系列、200余套作品。聚光灯下,由新丝路和成都纺专的学生组成的模特儿身着各款各色服装,或高贵典雅、或前卫时尚、或成熟稳重、或轻松活泼。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纺专学生参与设计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服装也在当天展出,赢得阵阵喝彩。这些参与设计的毕业生,也因此早早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 据悉,成都纺专已经携手雷迪波尔公司举办了两届毕业生作品展。“这是我校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尹析明说,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让学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香饽饽”,在今年这个“最难毕业季”,学校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至5月底达到了96.03%。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研究动态 in Japan 雰囲気工学
shuu 2013-1-31 08:47
趣旨:   本研究では,多人数の会話場における雰囲気を分析することや,複数の会話エージェントや会話ロボットによる人工的な言語,非言語情報が作り出す会話場の雰 囲気の分析,さらには,WEBのメディアにおける複数の人の言語活動(ツイッターやSNS)から推測されるネット上の雰囲気の分析から,複数人が創り出す 「雰囲気」を構成する工学的モデルを探ることを目指す.  さらに,ルールやモデルに基づいた新たな対話エージェントインタフェースや新しいネットワーク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の設計論を確立すること,およびその設計論に基づいた新たな対話システム,対話インタフェースを開発することが狙いである.   人が集まるところ,人が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するところでは,人同士はお互いに,その場にあたかも存在しているような「雰囲気」を感じる.人同士は複数の人 が発する言葉,表情,視線,うなずき等から雰囲気を感じ取り,それをお互いに共有し,次に起こり得る雰囲気を意識的,無意識的に予測しながら対話コミュニ ケーションを進め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る.雰囲気を感じ取ること無いまま,人は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することはできず,人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基盤,暗黙的 ルールの発見や解明につながる.本研究では,「複数人の雰囲気」の工学的なモデルを作成することを試みる. テーマ例 雰囲気工学では,下記のようなテーマが関連しています. ・人やエージェント,ロボットの言語,非言語から発せられる雰囲気(ムード)の研究 ・複数人,集団となったときの創発的な雰囲気生成の仕組みの解明 ・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集団における社会的ルール
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学理学化,理学神学化
热度 2 sincos 2012-11-1 20:56
某人概括的, 大概的 意思是 说用SCI评价所有学科,特别是工科,很有道理。
2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硕士研究生 2013 研究生 考数学1
热度 1 yxleng 2012-9-3 15:12
教育部又抽风了吗,今年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竟然考 数学1,而大多是其它工学专业还考数学2,不知道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不可理解的是,理学 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可以考 各校自主命题的“高等数学”或者数学2。 http://www.exam8.com/xueli/kaoyan/zixun/dongtai/201208/2416710.html 教育部伤不起,临时改,太随意。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工学)的 考生祝你们 好运。
32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医校友钱煦教授回母校做精彩报告
jiaguangjia 2012-6-15 16:21
钱煦教授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现场师生反应热烈,会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笑声。他告诉大家,人生是不可预先设定的,只有尽最大的努力积极向前,才能取得成功。他以自己由于对工学、数学感兴趣进而从事交感神经研究为例,鼓励大家积极投身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对自己的研究团队引以为荣,也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在任何领域,人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以自己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为例告诉同学,对于未知的领域不要感到担心和害怕,只要认真去学习,就一定会达到某种境界。他与大家分享了从血流动脉硬化研究中得出的感悟:做任何事情,方向很重要,有方向就会事半功倍,没有方向就会事倍功半。他还以打高尔夫球为例,让同学们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刻意,更不能有功利心,只有以放松的心态,才能努力做到最好。谈到对父母、家人、女儿的感情,他向大家展示了他严谨工作之外的细腻感情,尤其是谈到妻子,他说“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妻子并和她结婚”,现场掌声雷动。作为知名校友和深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他对母校的感情溢于言表,对身为北大人和北医人倍感骄傲和自豪,他说“一旦成为北大人,永远都是北大人”。   演讲的最后,钱煦教授将他的人生经验总结为“7C法则”,即:Compassion(热爱),要爱工作,爱家庭,爱人群,爱社会,爱国家,并且爱要从内心发出;Commitment(投入),要全身心地投入,追求卓越,尽己所能做到最好,要了解自己,目标适当,并且能有效运用时间和精力;Comprehension-learning(了解学习),就是要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向每个人学习;Creativity(创新),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创新,要选择重要、关键的问题来创新,生活的乐趣在学习,生命的意义在创造;Cooperation(合作),人不能是一座孤岛,与人的合作非常重要,在合作中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团体与个人、领导与团队的关系;Communication(沟通),沟通有两种,一种是说,一种是写,要不停地求进步,就要会写和说,会表达,会沟通;Consummation-completion(完成),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目标一定要努力完成,做到有始有终。他将“7C法则”最终落脚为“心”:全心热爱、决心投入、用心了解、精心创新、同心合作、推心沟通、尽心完成。
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南和湖北的感应
hncszwj 2012-5-15 19:28
早几天我记起一个人,他是原华中工学院图书馆席馆长,我在网上搜到他的电话,接连打了好几次,都没人接,我想他可能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是我27年里唯一一次想起图书馆馆长,席馆长自己的一生是劳动的一生,是先进图书的捍卫者与发展者。 意外的是中南大学新校区A座门前一人举牌:“我不服!我是机电学院汤晓明老师,我在用心教书,想要参加院里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但某院领导居然说我不配。我不服!” 而汤晓明老师教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席馆长就写了一本,也许这应该就是感应吧。
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工程论文H指数与被引量 1996-2010年
xupeiyang 2011-11-10 15:05
根据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结果 文献计量学分析指标: H IndexH指数 Documents 文献总量 Citable Documents 可引文献量 Citations 文献被引量 Self Citations 文献自引量 Citations per Document 篇均引用量 Documents 文献总量 Citable Documents 可引文献量 Cites 被引量 Self Cites 自引量 Cites per Doc. 篇均引用量 Self Cites per Doc. 篇均自引量 Cited Docs. 已引文献量 Uncited Docs. 未引文献量 %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国际合作% % Region 地区% % World 世界% 中国工程论文H指数与被引量1996-2010年 1996-2010 H Index 151 Documents 420.592 Citable Documents 418.712 Citations 865.361 Self Citations 568.886 Citations per Document 2,06 Documents Citable Documents Cites Self Cites Cites per Doc. Self Cites per Doc. Cited Docs. Uncited Docs. %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 Region % World 1996 6.623 6.588 20.003 9.307 3,02 1,41 2.658 3.965 10,92 27,10 4,91 1997 7.365 7.365 23.387 10.614 3,18 1,44 3.192 4.173 12,07 27,83 5,49 1998 9.252 9.235 29.340 14.599 3,17 1,58 3.969 5.283 10,77 31,29 6,92 1999 7.569 7.567 30.358 16.348 4,01 2,16 3.914 3.655 11,36 25,38 5,85 2000 10.096 10.088 41.118 22.658 4,07 2,24 5.407 4.689 10,29 29,60 7,28 2001 14.932 14.884 48.037 30.318 3,22 2,03 7.390 7.542 6,36 38,17 8,31 2002 14.594 14.544 57.274 36.015 3,92 2,47 7.909 6.685 10,94 35,63 7,91 2003 16.605 16.534 71.085 44.756 4,28 2,70 8.766 7.839 14,33 36,73 8,96 2004 27.714 27.649 97.827 65.178 3,53 2,35 15.262 12.452 12,48 46,09 12,37 2005 40.254 40.193 107.549 76.092 2,67 1,89 20.511 19.743 10,15 56,88 17,88 2006 45.300 45.200 105.307 74.452 2,32 1,64 22.267 23.033 9,94 58,40 20,26 2007 49.076 48.968 97.613 69.741 1,99 1,42 22.979 26.097 9,68 59,43 21,21 2008 52.592 52.415 77.872 56.962 1,48 1,08 22.308 30.284 10,16 60,17 23,58 2009 58.230 57.908 47.465 34.075 0,82 0,59 17.849 40.381 10,75 61,36 26,19 2010 60.390 59.574 11.126 7.771 0,18 0,13 6.099 54.291 10,87 62,57 27,76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3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tangminqian 2011-4-21 10:59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 赵志群 yy 的网易博客 http://blog.163.com/qufuyy@126/blog/static/31261235200881744958966/ (原载于《职教论坛》2008 下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一、综合职业能力。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职业资格研究。过去我们在课程开发工作中,通过专家研讨会找到一些“能力点”后,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将它们归类并形成新的课程,得出的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应当有可靠的职业和工作分析作为保障。要想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心理学译为胜任特征分析),即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生产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程序化的方法,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即典型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四、典型工作任务。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 yy 的网易博客 http://blog.163.com/qufuyy@126/blog/static/31261235200881745124133/ (原载于《职教论坛》2008 下)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还应理清和解决以下问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作为职教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过程”目前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是大家对它的理解却多种多样:如有的关注生产和服务流程,有的则强调人在工作中的活动程序。事实上,作为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上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对工作过程的讨论至少应当涉及三个方面,即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要素的全面性(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应满足这三个要求,这与传统基于知识的课程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最大的困难和关键所在。 二、职业成长规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主要关注学习的基本规律,而相对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著名学者德莱福斯(S.Dreyfus)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共分5个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在此,经验积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这对课程开发技术和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课业及课业文本设计。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组织的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课业。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传统课程和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由于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页”和“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包括任务描述、学习日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等等,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四、行动导向教学。工学结合课程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各地教学实践看,目前亟需澄清以下问题:行动导向不是一个或一类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方案(德语Konzept),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获取信患、计划、实施与评价)和“手脑并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两方面。行动导向教学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其关键是:强调学生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 五、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在此,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些问题需引起注意,特别是盲目追求设备高端化。与课程建设脱节,许多先进设备缺乏相应的课程支持,无法发挥最佳效益。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基地的“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建设。应特别注意“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加强相应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以保证实习教学不流于形式。 六、课程质量控制。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加大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这样,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当从外部评估转向教学者的自我控制。应建立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估(ME)体系,其核心任务是发展职业院校的自我质量控制能力,即“认清课程运行状况、识别成功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里,国际质量控制领域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IS09000的质量因素控制、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的“质量控制系统化工具”等。可借鉴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经验,对职业教育进行定期和动态的社会化评估,建立课程领域的决策者提醒机制,以及时纠正任何不利苗头。
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木学会東日本大震災被害調査団緊急地震被害調査報告書
luoyunbiao 2011-4-11 18:12
http://committees.jsce.or.jp/report/node/40 目次 まえがき (川島) 調査団構成及び調査日程 (川島、若松) 被災地における地形・地質 (若松) 地震及び地震動の特性 (後藤) 津波の特性 (川島) 造成地の被害 (若松・吉田) 河川堤防の被害 (安田・東畑) 大崎市古川駅周辺の液状化被害 (清田) 橋梁の被害(川島、西岡、秋山、高橋、古賀、渡邊、松崎)    Chapter9-1    Chapter9-2 謝辞 (川島、若松)
个人分类: 转载情报|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MIT工学本科排名全美第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
毛宁波 2010-4-24 00:56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World Report)公布了2011年美国工学本科全美排名的情况。MIT(麻省理工学院)荣登榜首。 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engineering 资料图片: MIT校园 按声誉得分排名前2010美国工学本科25强 Score Peer assment sore Recruiter assment score 工学院总分 1 MIT 麻省理工学院 9.8 4.9 4.9 100 2 Stanford 斯坦福大学 9.5 4.8 4.7 98 3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9.3 4.8 4.5 90 3 Caltech 加州理工学院 9.3 4.7 4.6 76 5 UIUC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9.0 4.6 4.4 81 6 Gatech 佐治亚理工学院 8.9 4.5 4.4 86 7 Umich 密西根大学安纳堡 8.7 4.5 4.2 75 8 CMU 卡耐基梅隆大学 8.6 4.3 4.3 79 9 Cornell 康乃尔大学 8.5 4.3 4.2 72 10 Purdue 普渡大学 8.3 4.2 4.1 69 11 Austin 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8.2 4.2 4.0 74 11 Princeton 普林斯顿大学 8.2 4.1 4.1 65 13 Wisc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8.0 4.0 4.0 67 13 Jhu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8.0 4.0 4.0 56 15 Northwest 西北大学 7.8 4.0 3.8 62 16 PSU 宾州州立大学 7.7 3.9 3.8 57 17 UCSD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7.6 3.8 3.8 69 17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7.6 3.8 3.8 67 19 TAMU 德州农机大学 7.5 3.8 3.7 70 19 Harvard 哈佛大学 7.5 3.6 3.9 63 21 Columbia 哥伦比亚大学 7.3 3.6 3.7 64 21 UCSB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7.3 3.6 3.7 63 21 UMD 马里兰大学 7.3 3.6 3.7 61 24 Upenn 宾夕法尼亚大学 7.2 3.6 3.6 57 25 USC 南加州大学 7.1 3.5 3.6 72 MIT、伯克利、斯坦福三所大学工学本科分学科排名比较 2010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departments ranked Berkeley Stanford MIT Civil Engineering 1 7 5 Electrical Engineering 4 2 1 Engineering Science/Engineering Physics 3 n/a 5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 1 7 Materials Engineering 3 6 1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 4 1 Computer Engineering 2 5 1 Nuclear Engineering (last ranked in 2004) 4 n/a 1 Industrial/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5 8 n/a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4 13 5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8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语缩略语整理zz
王军强 2009-8-14 11:07
Academic Degrees and Their Abbreviations Abbreviation Academic Degree A.B. or B.A. Bachelor of Arts A.M. or M.A. Master of Arts B.B.S. Bachelor of Business Science B.C.L. Bachelor of Civil Law B.D. Bachelor of Divinity B.Lit., B.Litt., or Lit.B. Bachelor of Letters (or Literature) B.L.L. or L.L.B. Bachelor of Laws B.S., B.Sc., or Sc.B. Bachelor of Science C.E. Civil Engineer Ch.E. Chemical Engineer D.C.L. Doctor of Civil Law D.D. or S.T.D. Doctor of Divinity D.D.S. Doctor of Dental Surgery D.Litt., or Litt.D. Doctor of Letters (or Literature) D.M.D. Doctor of Dental Medicine D.S. or D.Sc. Doctor of Science D.V.M. Doctor of Veterinary Medicine E.E. Electrical Engineer J.D. Doctor of Law L.H.D. Doctor of Humanities L.L.D. Doctor of Laws 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C.E. Mas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M.D. Doctor of Medicine M.E. Mechanical Engineer M.S. or M.Sc. Master of Science Mus.B. Bachelor of Music Mus.D. Doctor of Music 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Ph.G. Graduate in Pharmacy S.T.B. Bachelor of Sacred Theology V.S. Veterinary Surgeo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