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必然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日翻译20190609
Bearjazz 2019-6-11 14:03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Solution: network methods Phylogenetic methods that allow for persistent ancestral nodes, multifurcations and reticulations are needed to take these population phenomena into account. The advantage of networks over strictly bifurcating trees for estimating within-species relationships now becomes obvious. Networks can account effectively for processes acting at the species level and they might be able to incorporate predictions from population genetics theory (Box 2). In addition, networks provide a way of representing more of the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present in a data set (Fig. 2). For example, the presence of loops in a network might indicate recombination. In other cases, loops are the product of homoplasies and precisely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reverse or parallel mutations. Most network methods are distance methods, with the common idea of minimizing (with some specific restrictions) the distances (number of mutations) among haplotypes. In other cases, the likelihood function is maximized. 解决方案:网络方法 研究种群想象的系统发育方法需要考虑持续祖先节点、多岐分叉和网状结构。与严格的二岐分叉树相比,网络方法用于估计种内关系的优势现在变得越发明显了。网络可以有效地解释在物种层面上作用的过程,并且它们可能将群体遗传学理论的预测整合进来(框注 2 )。此外,网络提供了一种表示数据集中存在的更多系统发育信息的方法(图 2 )。例如,网络中的闭环可能表示重组。在其他情况下,闭环是趋同进化的产物,精确地指示了回复突变或平行突变的发生。大多数网络方法都是距离法,其共同的思想是最小化单倍型之间的距离(突变数)。在其他情况下,似然函数最大化。 Posada D , Crandall K A . Intraspecific gene genealogies: trees grafting into networks .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1, 16(1):0-45.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煜东:论西方中世纪神权专制统治的必然性
fqng1008 2019-5-13 23:13
不少人有这样一种误解,即认为专制主义是古代东方的显著特点,而西方的政治制度则多以民主为主。实际上,在希腊古典时期结束以后,西方相继形成了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它们用专制政治代替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次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 “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从而使东罗马帝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神权君主国家。与此同时,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基督教会更是倡导宗教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专制统治。 笔者认为,西方中世纪出现神权统治是必然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必然。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宗教本身所有的特性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一种反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最初的宗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千变万化感到不理解,于是人们产生了对 “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在欧洲中世界及其更早时期,科技水平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底线,人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对于许多自然现象,特别是自然灾害充满恐惧与神秘感。 宗教的诞生也有另外的社会因素。当社会出现了阶级对立,人们除了受到自然力量的压迫,又加上来自社会的压迫,基督教就是诞生在受罗马帝国严酷压迫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之一便是意识形态。而思想和宗教就属于意识形态。所以,生产力可以间接决定宗教和思想。 宗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寄托,有许多人相信宗教里的描绘都是存在的,神、上帝、耶稣等宗教人物也是真实的。一单遭遇不幸,人们也会依赖于宗教。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宗教本身的特性,成为西方中世纪神权专制统治的根本。 二、基督教本身处于文明的融合,并且代表着文明的融合 中世纪时,相对于创世之初,基督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基督教汲取了西方各种文明。 构成西方中世纪文明的第一种元素是古典的希腊文明。希腊人爱文化、爱科学,崇尚个性和理想主义。而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是一位狂热的推进希腊文化的君主,他在他的扩张战争中,强行将希腊文明推向了世界。 第二种基本成分是罗马文化。罗马文化是一种强调理性与实用的文化,因此制度和法律在罗马文化中表象的很充分。 第三种文化是日耳曼文化,其具有的野蛮性质和强调血缘的传统,对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三种文化汇合成了基督教文化本身。 “这是一种融合了伦理和教理于一身,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超越个人、超越家庭甚至超越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的文化”。由于宗教具有超越性与自我完善的功能,善于吸收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终于使自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希腊、罗马和日耳曼文化,在公元 800年都统一到了基督教文化之中。查理大帝在教堂祷告的时候,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日子是欧洲文明诞生的日子,因为它完成了欧洲历史上的一次大的文化整合。其中,是基督教将希腊、罗马和日耳曼文化串联起来了。 文化代表着人们的心理趋向与认同感,当人们面对多种文化的冲击时,就如当时的人们受到希腊、罗马和日耳曼这三种自由、个性与法制制度相结合,野蛮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的冲击一样,人们似乎会感觉到无所适从,更是难以判断自己应该去接受哪一种文化。在人们迷茫之际,基督教就显示出了其伟大的能力,将三种文化整合于自己之下。 当人们欣喜的看到,居然有一件事物能够将原来困扰他们的文化统一起来,他们难道不会高兴地接受吗?基督教以其强有力的文化包容性与整合能力,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西方中世纪历史与政治统治需要 宗教的目的是精神的,鼓励信众崇拜虚化了的神灵,这通常均会被一些人所利用,导致宗教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不仅仅是教会人员(教皇)渴望政治上和世俗上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国王更需要政治权力,而基督教又恰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会摆脱了帝国的控制,也失去了世俗政权的支持和依托。基督教会需要在新兴的野蛮王国中需找心得靠山。同时,由于日耳曼族的人数相对过少,所以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也需要教会的支持。由此,基督教会找到了靠山,法兰克王国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教会本身是大地主,它采用捐献、勒索、欺骗和造假证据以及其他带有刑事犯罪性质的勾当巧取豪夺自由农民的土地,迫使其变为农奴。 教会还促进了新生的封建政权的建设和巩固。教会用 “神总是把克洛维的敌人送到他的手中”来颂扬法兰克人的征服。 (一)教会的统治需要 在这一时期,教会的政治权力也扩大了。在野蛮民族入侵时,不少城市的教会成功的保护了自己的城市免遭洗劫,这使得教会的威望迅速提高。公元 5至10世纪,在高卢地区共有三个王朝登上历史舞台,但每一个王朝都竭力谋求教会的支持。王朝不断更迭,教会却是不倒翁。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包括罗马城在内的地区交给了教皇。同时,为了管理教会的地方事务,教会设有省区、主教区和教区,职务由大主教、主教、神甫等组成,构成一个世俗的教师团体。教会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人们宗教生活,指导宗教仪式,执行各种圣职,并努力维持信仰和道德。 教会主张由僧侣、教士或者先知的代表代表神直接统治人民。而在教会的理论中,王权也是通过教权赋予的,所以教权高于王权。这就是教会的 “教权至上”原则。由于“教权至上”的原则存在,神职人员都是神的代言者,所作所为的就有了神作为盾牌。 而根据另一 “君权神圣”原则,教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君主、国王而对地区进行间接控制。教会认为,世俗的权力来自于神的授予,更重要的是,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君主应该服从教会与教皇。 (二)国王的统治需要 国王需要利用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其一,宗教证明了国王统治的合法性:国王能获得这种合法性的论证,主要是依靠了 “君权神圣”和“君权神授”学说。不管是“君权神圣”还是“君权神授”学说都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神,是神授予的或者说是神通过教皇授予的,因而具有相当的合法性,因为神是不容怀疑的真理所在。一旦这种合法性被证实了,那么那些试图谋反、起义的人就会被指责为违背神的旨意,是在与神对抗。 其二,宗教可以被国王利用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国王利用君权神授的理论,可以将它该在为适合自己的理论,将它表述为 “我就是神的直接使者”,自己代表神的意志,那他不管做什么也就没有人能个去质疑了。 四、基督教的四大支柱理论 维护教会统治有四大理论体系,即 “君权神圣(君权神授)”、“教权至上”、“天启法律”和“末世神权”。教会的四大支柱理论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它既满足了国王的政治统治需要,又极大的强调了教会的统治,特别是当它在得到人们的认可之后,其天启法律和末世神权之说巩固了教会的统治。 天启法律,根据《圣经》里的记载, “摩西十诫”是直接来源于神,是神所颁布的。所以,基督教会的教会法就是神认可颁布的,甚至是传说是神直接写出的法。在基督教成为欧洲国家的官方信仰之后,以基督教教义为指导的,又是来源于万众信仰不容怀疑的神的教会法曾长期处于欧洲社会规范的核心地位。由此,各国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习惯之中,并且必须合乎教会法的原则。比如,皈依了基督教的欧洲各主要部落的统治者都先后整理颁布了各自的部族法律,但这些法律必须符合基督教圣经中摩西律法与“十诫”的原则。正如中世纪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一样,按照伯尔曼的说法,中世纪的罗马法不过是“教会法的一个侍女”。 末日神权,基督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国并将来临而基督徒最后会获得终极解放,主张神的代表或者救世主将在世界末日前降临人世。这个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由救世主建立神权统治,其二是关于基督教的原罪学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吃了禁果,这一罪过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基督教并认为此罪一直传至所有后代,为此需要基督的救赎。由于救赎的最后判断属于上帝,那么凡是以顺从上帝为生活方式的人都能得救,并且只有这些人得救。同时,上帝赦免悔过的人的罪,凡是坚信上帝出于他统御万物的,仁慈与恩惠把人的罪恶赦免,因而觉得燃起了对上帝的爱。这样就更加巩固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五、神学家的创新、应对与完善 由于基督教的精神与理论深深的扎根于社会之中,教会的力量有显得无处不在,自然就会出现一批神学家,研究宗教的学者,他们站在维护宗教地位的一方,不断对宗教理论进行创新与完善。 被称作 “神学大王”的托马斯·阿奎那从五个方面论证上帝的存在,并且创立了“宇宙秩序论”和“君权神圣”说;安瑟尔谟认为并论证了最伟大的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即使在思想上也不能把上帝看成不存在的;被称作“经院哲学致富”的安瑟伦认为,就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而言,理性的思考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 许多的基督教的僧侣不断地对宗教理论进行维护,使基督教能够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中。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些无数的力,产生出一个合力,就是历史结果。西方中世纪神权专制统治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巧合也不是历史的偶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必然。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休谟论因果性——哲学笔记3
mayaoji 2017-8-9 11:57
你感到口渴,就去找水喝。想喝水是原因,喝水是结果。古人把人类的这种行为模式类比到一切事物,形成一种特殊的因果观。他们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有主观想法的。手松开,石头落到地上。他们认为,石头落地的原因是石头想回到大地。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再用人类的行为模式来理解其他事物,而是反过来,用无生命物体的运动规律来解释一切,包括人类行为。 英国哲学家休谟在1737年出版的《人性论》,是因果性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分四个方面讨论。 1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石头砸到玻璃窗上,玻璃粉碎。石头先撞到玻璃,然后玻璃粉碎。原因在结果前面,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存在反例吗?你的目标是十年后成为足球明星,所以你现在在足球俱乐部努力训练。十年后的事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表面上看,因果颠倒了。只要细想一下,会发现并非如此。是你现在对未来的愿望导致你努力踢球,而不是以后发生的事情影响了现在。 (疑问:这一点是否正确?牛顿定律F=ma,力F是原因,加速度a是结果,但两者是同时的。) 2 、近距作用 点燃引线,鞭炮爆炸。桌球a撞到桌球b上,桌球b滚动起来。这两个例子里,引线接触到鞭炮,桌球a接触到桌球b,即原因和结果必须有接触。磁铁a隔着一段距离把磁铁b吸引过来,这是因为磁铁a产生的磁场作用在磁场b上。太阳对地球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太阳产生引力场,这个引力场和地球有接触。 休谟在坚持近距作用这一点上有点犹豫,因为在那时候还不知道引力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 3 、因果关系不是先验的,必须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因果关系。 桌球a撞到静止的桌球b上,桌球b也滚动起来了。这是我们通过观察才知道的。理论上,有可能碰撞后,两个球都静止,或者两个球都碎了,甚至有可能桌球在碰撞后消失了。如果不观察,我们就不知道真实情况会怎样。 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不用观察或经历过我们也知道两件事存在因果关系呢?比如我有走路的想法,控制自己的腿移动,然后腿就真的移动了。又比如,爱人背叛会使人伤心。 休谟认为,这些因果关系都不是先天就知道的,要通过实践(或观察)才学会。我们每次想移动自己的腿的时候,腿就移动了。而我们想移动自己的心脏,而心脏却不会移动。因此我们才知道,走路的意愿能成为走路的原因,而移动心脏的意愿却不会成为原因。这些是我们很早以前就学会的,时间太久了,我们忘了当初是怎样学会的,还以为是先天的。 4 、因果是两个事件间的恒常联系,没有必然性。 在休谟之前,人们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通过观察确立的,我们只能观察到原因总是伴随着结果,而观察不到什么必然性。比如我们认为,撞击会引起静止的桌球运动,是因为,我们多次先看到两个球碰撞,然后看到那个静止的球动起来了。 再举个假想的例子。从外面向房子的玻璃窗扔石头,在石头撞到玻璃后,玻璃破碎。很多次都如此后,我们判断石头撞到玻璃引起玻璃破碎。但事实上,有人藏在屋子里,在石头砸在玻璃后,他恶作剧用其他手段把玻璃弄碎,比如超声波。我们只是观察到石头撞击和玻璃破碎总联系在一起,就判断有因果性了。我们是不可能看到石头撞击必然会引起玻璃破碎的。 于是,休谟建议,把必然性从因果关系中清理出去,而代之以恒常联系。 (疑问:“必然”这个概念的意思不够清楚,能否将“必然”理解为“总是”?如果这样理解,原因必然导致结果,和原因总是导致结果,就是同一个意思了。)
个人分类: 哲学|4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概率、规律(定律或法)与标准
geneculture 2017-6-13 00:53
http://media.is4si-2017.org/2017/06/SCHEDULE-FIS-14-15.pdf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25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高材生出家的偶然与必然
chrujun 2010-9-11 18:19
北京大学高材生柳智宇放弃MIT全额奖学金出家,引起了重大反响。一个前途似锦的天才学生,为什么会出家呢?为什么柳智宇不是个例,还有不少高材生也出家了呢? 这里面有没有必然的因素? 是不是纯粹的偶然事件?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历史看,天才往往是孤独和偏执的,他们很容易专注于某一方面,他们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说,天才往往生活在心灵孤岛上,他们的心很容易投入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有可能让他们投入毕生的精力。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是这样的天才,他早年在数学和科学上做出了杰出成就,晚年却醉心于宗教与炼金术。这样的杰出科学家在历史上有不少。就最近来说,数学天才佩雷尔曼生活贫困,却拒绝领奖金丰厚的国际大奖。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很多家庭目前的教育方方式,容易让小孩走上偏执的道路。 为了让小孩早出成绩,某些家长一天到晚让小孩学习各种东西,周末也如此。这种方法对顺从的小孩其实很危险,因为小孩与他人的沟通少了,容易步入心灵孤岛。越是听话,成绩特别好的小孩,如果每天没有和其他小孩玩一个小时,越容易沉溺于某一方面。 我非常反对小孩在周末和假期参加各种学习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儿子每天都主动要求出去玩。尽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总能找到朋友玩,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并且,他能够会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次,他交了一个有QQ号的小朋友,他想在网上和她交流。但他不知道打字,于是他这样说:我喜欢视频聊天,不喜欢打字聊天。 试想,如果小孩天天都在搞各种学习,他是无法很快融入陌生小朋友之间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人生起点,让小孩有时间来学会沟通与交往。过早对小孩加各种学习任务,人为地阻隔小孩获取与人沟通的能力,容易使小孩陷入心灵孤岛,走上偏执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习搞上去了,结果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 注:按照迷信观点,出家人的命往往非贫则贱,危险重重,只有出家才能顺利成长。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487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功与失败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pinjianlu 2009-10-30 13:51
偶然性与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成功都是在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偶然性,就是说有一定的机遇因素,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比如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结果蜀国兼得二者,最后还是未能成功,真是时势造英雄。但是作为成功者,必然具备一定的必然性因素,那就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气质、性格,有时候看起来是因为成功者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就是很多人喜欢说他们是运气好,但是如果没有成功者所应该具备的那些必然性因素,你认为他们可能会成功吗?所以成功是在偶然性中蕴含的必然性。 而失败却是偶然性中的必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多失败者都是运气不好所致,失败都是因为天时、地利不好,但是这些都是有内在的必然性因素的。比如很多高中生,平时学习很刻苦,也并不笨,结果最终高考落榜,有的人就认为是他发挥不好,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可是为什么他发挥不出真实水平?是因为他的情商较低,一到真正大考的时候就怯场,甚至因为紧张大脑里一片空白,本来应该会的都不会了。这就是失败者的必然性因素! 最后说一句: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机遇=机会+勤奋努力。以上为个人拙见,还望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抽水蓄能建设的必然性、急迫性和客观理性
zbt92 2009-8-14 14:05
我国抽水蓄能建设的必然性、急迫性和客观理性 文/水博 传统的电力系统中抽水蓄能作用就已经十分重要了,再加上碳减排对中国的压力,我们可以肯定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必将会作为非常重要的措施。为适应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能源入网的特点,抽水蓄能在我国电网中的比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前不久美国政府的两位华裔部长访华,希望说服中国接受碳减排约束。尽管没有能成功,但我觉得中国早晚会接受碳减排的约束。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印度的碳减排压力正在日增加,一方面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太多了。如果他们不能减排,那么全世界的碳减排努力都难以凑效。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和印度也有追求文明的权利,但是,不能否认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决定了,世界确实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不可能让我们和印度整体达到美国那样的生活水平。据前不久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化石能源储量岌岌可危,我记得大概是石油20多年,天然气40-60年,煤炭60-80年不会超过100年。因此,如果没有新的高效能源被发现的话,即使我们完全不考虑碳减排的问题,恐怕我们几十年之后也不得不为能源的可持续,而约束我们自己的化石能源消费。 美国政府的碳减排承诺是到2050年碳减排80%。其实,我们即使不承诺碳减排,为了避免能源枯竭,恐怕到那个时候也得想办法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说不定其幅度还要超过美国现在的承诺。如果想长远一点,我们何不做个顺水人情,答应实行碳减排措施。因为,碳减排不管它对世界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是真是假,至少也是一种帮我们学会节省过日子,让有限的化石能源持续更长的时间的好事情。抵制碳减排实际上是损人不利己的选择。 那么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替代化石能源到底能依靠什么?核能,如果受控核聚变能成功,没有问题,但是,说实话现在谁也不能对核聚变抱太大的希望。核裂变发电的资源地球上也极为有限,即使美国的新能源计划,也没敢把他们自己发明的AP1000技术当成主攻方向,而是选择了可再生能源。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可以看到的解决能源问题的现实就是水能、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可能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把我国的水能充分开发每年能得到相当于10亿吨煤炭的电力能源,同时如果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也能提供10亿吨煤炭的电力,那么我们真正依靠煤炭发的电量就不会太多了。这样我们就能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幅的碳减排。我认为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这一目标也不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今后大规模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几乎就是我们一种必然的选择。 现在,我们必须要有迎接大幅度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准备。到去年底,我们电网所接受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只有100多亿千瓦时,就已经感到十分困难了,使得我们一些部门不得不正在酝酿修改风能无条件全额上网的规定。显然,今后如果不大规模的搞抽水蓄能建设,绝对是应负不了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的。这就是我们国家抽水蓄能建设的必然性。紧迫性的问题现在我们很多人还认识不到,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受国际社会碳减排的承诺。然而,要知道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我想新的全球减排方案决不会不包括中国。所以,3年之后我们一定会感受到碳减排对我们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所以,保证能够接纳可在再生能源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已经十分紧迫了。 不过,在看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我们也还必须强调客观理性。一方面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也需要有天然的资源要求,所以,我们实际能够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我国电力发展的需求。因此,蓄能电站应该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日本的海水抽水蓄能电站;以色列的应用就矿井的压缩空气蓄能电站;台湾省的建筑物采用的集中蓄能空调(因为他们的主要用电高峰是下届的空调)。我来参会的时候,还特地向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推进者中科院何祚庥院士请教,问他物理上还有什么好的蓄能办法。何院士说美国现在的智能电网采用的蓄能技术,除了抽水蓄能之外,还将采用大容量的离子电池(目前正在研制中)和动力电池。所谓动力电池就是通过推广利用电动汽车,目标是让全国的的电动汽车在停下来的时候,就把汽车和电池连接到电力系统上,既可以充电也可以放电。估计美国届时将有2亿辆汽车,如果平均每个车20千瓦,那么总数就将有40亿千瓦。 这说明美国蓄能电源的建设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国家的蓄能电源建设也必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根据我国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我国的情况与以往的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国外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在大规模的水电建设完成之后,才意识到抽水蓄能的重要性,因此,较少的采用混合式抽水蓄能。而我国则是在绝大多数的常规水电站还没有建设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强烈的抽水蓄能的需求。因此,通过设计合理,几乎所有的常规的梯级水电站只要把几台机组换成双向可逆的抽水蓄能机组,就都可以起到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如果经济合理,有些已经成的水电站也可以考虑增加抽水设备改造。如果我们打开这一思路,我国抽水蓄能的资源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建设费用也会大幅度的降低。 此外,除了蓄水发电,调水工程也可以进行抽水蓄能的建设。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就利用提水用电和放水放电的时机进行抽水蓄能。所以,多年来他们的不能自流调水工程,不仅没有花费抽水电费反而取得了一定的电费收入。这些情况对我国未来的调水工程也因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相当于通过制定合理的峰谷电价,让社会各界都来参与抽水蓄能建设。 另一方面,我们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客观理性还要体现在,防止把抽水蓄能当成新一轮的投资驱动的倾向上。我国国有的电力企业的体制最致命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不问投资效果的投资驱动。在这种驱动下我们已经建设了太多的火电厂,我们一定要防止把急需发展的抽水蓄能建设,再当成新一轮的投资驱动。我们一定要从解决电网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采用最经济、最可靠的方式,客观理性的发展建设我国的抽水蓄能电站。 总之,面对抽水蓄能建设的巨大需求,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仅仅局限在纯抽水蓄能上,那样不仅难以满足我国未来巨大的抽水蓄能需求,而且,从经济性的角度上来看也不一定是合理的选择。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常规水电站等待开发,在规划设计中就考虑到发挥有条件的常规水电的蓄能作用,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电力发展大有益处。
个人分类: 三峡|431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