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马可:苏大走出的女设计师
热度 1 Wuyishan 2013-4-18 15:18
(博主:照片转自网络,不是《中国科学报》提供的) 马可:苏大走出的女设计师 ■本报通讯员 丁姗 日前,随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的彭丽媛沉稳大气、端庄得体的服饰搭配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被网友称为“丽媛Style”。而她的这一身行头,从服装到皮包均是来自一个国内本土品牌,而设计者就是苏州大学走出的高材生、著名女设计师马可。 1989年,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在全国首开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马可就是首届15名时装设计及表演专业学生中的一员。聊起马可,曾经教过她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几位教授至今记忆犹新。 国内首批服装表演专业 大学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廖军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前往长春招生时的情景。“我们去东北招来了3名学生,马可便是其中之一。”廖军说,当时的马可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高中生模样,1.70米的个子,在模特儿中并不算高挑的。可是,中学老师特别推荐了她的文化成绩和较强的写作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进入大学的马可显现出了良好的文化功底,而她对于服装设计的浓厚兴趣及天赋也表露无遗。在学校时的马可很文静,也很执著、认真,这是给几位老师留下的比较深刻的印象。虽然主修的是服装表演,但她画的服装设计效果图是班上最好的,作品一点不比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差。 “只要与服装设计有关的,她都会关心,一场服装秀上,除了服装设计本身外,她还会悉心观察舞台布置、灯光设计、妆容等,总之,她有很多的‘为什么’,不停地找老师探讨、研究。”当时担任马可班主任的吴志琴给马可的班上形体课,她说,马可学习很努力,模特练习走猫步,人家走一遍,她却会自己练习10遍,甚至更多,形体、舞蹈课上,她总要揪着老师,一遍遍地练,直到老师看着点头认可了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马可在班级里,无论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程,都是出类拔萃,从来没有掉出过前三名。 马可是班里的团支书,也是吴志琴的得力助手,与同学们相处十分融洽。每次学生活动,马可都要负责组织安排同学们的出行、食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她写得一手好字,所以班里每次出黑板报都少不了她,画图配文都完成得出色,而且经常为了画黑板报忙到很晚,却没有丝毫怨言。 23岁时获得国际大赛金奖 从苏州大学毕业以后,马可来到广州一家小型服装公司。1994年,23岁的她以“秦俑”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至今仍是金奖选手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1995年获得中国首届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 在看过“丽媛Style”后,马可的老师们评价这次的设计得体、大方,简约而又颇具国际范儿。同时老师们也认为,马可的走红并非一时之功,而源于多年的积累和她自身不断的努力。廖军说,艺术家如果想要取得成绩,一定是文化奠定基础的。如果一个人缺少内涵和文化素养,设计出来的作品顶多只有形,而没有神,要形神兼备,文化内涵很重要。在这一点上,马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概是马可二年级的时候,有次我发现她在服装设计展厅很认真地研究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还一一拍照,做成图册回去研究,当时就觉得这个小姑娘挺会钻研的。”教授服装设计课程的教授许星至今还记得这件事。许星说,一次她给全班布置了制作饰品的设计作业,其他女孩子基本上都选择了珠子来制作,唯独马可选择了木片、竹片和麻绳来完成,色系搭配到位,让人耳目一新。 “在服装设计上她经常喜欢逆向思维,敢于创新和挑战,平时的设计作业就很吸引人。”曾经指导过马可专业课的老师皇甫菊含说,马可在工作上极为认真,甚至有些苛刻。2006年,她曾带着儿子去广州看望马可,上午10点就到了她的设计室里,打过招呼,转身跟打版师讨论服装设计的两个细节,关于领子的造型及上衣衣角的边,到底是多一块还是少一块比较好。结果这一讨论就一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决定最终的服装版型。 “虽然当时等着她一起吃饭确实有点饿了,但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细节决定成败,她做到了,所以成功了。” 情感细腻、关心他人的设计师 皇甫菊含不仅在校时给予马可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帮助,毕业后也一直与马可保持着联系。在她眼中,马可是个情感细腻的人。她回忆道,服装设计上喜欢大胆、创新的马可在生活上却十分可爱。 那时在校读书的马可,由于老家在东北,十分爱吃饺子,有一次要过生日了,她便调皮地给老师皇甫菊含打电话要求去她家中包饺子吃,当然这个愿望很容易地就得到满足了。 直到马可毕业以后多年,师生二人始终都保持着联系,从过去的书信到后来的电话,马可时刻都牵挂着老师。“马可是个特别会关心人的女孩。”皇甫老师对马可刚刚毕业后的来信中的一句话至今记忆深刻,特别令她感动。“她在信里写:您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师,望老师您多保重身体。” 皇甫菊含说,马可虽然工作繁忙,但每逢过年总能收到她发来的问候短信。“尽管经过名人效应的放大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马可,看到她的作品,但我相信低调的她依然会十分执著、踏实地走自己的服装设计之路,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杰出的作品读懂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设计师。” 《中国科学报》 (2013-04-18 第8版 校园)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20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热度 2 Lepuspetite 2012-9-4 13:03
这几天看书看到燥烦。尤其是这种枯燥的伦理学。 一开始以为和中国儒家思想有接近,看了一会儿后觉得可以把儒家完爆粗翔。 看的是廖申白的翻译版本。虽然实在不想看序言,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 以为作者能站在一个怎样的高度来分析中西早期哲学之异同,结果发现基本上把老亚的理论原封不动的抄了抄,让人情何以堪。英文对照的也在看,不过没来及跟中文一个进度。 2012年9月2日 实践、制作与理论沉思是人的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理论沉思:对不变的、必然的事物或事物的本性的思考的活动。是不行动的活动 实践或制作: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得目的的行动的活动。 (我们能力之内的事情,即可能由于我们的原因而成为这种或那种状态的事物的) 制作:使某事物生成的活动。目的在于活动之外的产品。 实践: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活动 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实践本身 实践表达着理性,表达着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 政治学首要目标:弄清楚什么是人的幸福,or人的幸福在于何种生活方式; 其次:研究何种政制或政府形式能最好地帮助人维护这种生活方式。 政治学研究条件:实践的经验+实践理性的发展 人的灵魂的三种状态:感情、能力和品质 所有连续性的事物中都有过多、多少与适度 德性是使得我们在所有这些事务上做的适度的那种品质。 很多事情:当下显得令我们愉悦然而总体上有害的事物 选择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如果做一件事情在我们能力之内,不做就也在我们能力之内。 放纵者就是出于选择地追求显得愉悦然而总体上有害的快乐。所以人应当对于自己的品质负责人。 幸福意味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消遣也是自身即善的,但它不是终极性的目的。
个人分类: 哲学|33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分享:慧想启迪沉思之《沉思录》的背后
Amywee 2012-6-28 12:57
马可 · 奥勒留《沉思录》是不可多得的奇书,温总理曾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沉思录》中慧智启迪沉思之处实在很多,比如:“即使是朋友无理的抱怨,我们也不能默然置之”一处,就令我茅塞顿开。面对国民审美疲劳、偶像纷争而无所适从之时,我们可否冷静冷静,不要常常赞美已经过世奶奶级“赵妈(丽荣)”,而对当今走红的演艺明星们心存嫉妒心理而到处“人肉搜狗”;不要常言“刘老根”,追捧笑星赵本山铁岭幽默,而折射出国民农民意识形态;不要在心存浮躁之时,听于丹白话老子就觉得心灵受到了洗礼;也不要在受挫败之时,来由“中国第一猛男”品三国,就觉得自己今后有了谋略。 《沉思录》,古罗马帝国唯一一位哲学家天皇马可 · 奥勒留所著。这是当初写给自己的一本书。书中沉思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人之德行、解脱及对社会之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碎的思想,要真正学会思索,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请看作者沉思是从哪里学来的: “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   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从我的曾祖父那里,我懂得了 不要时常出入公共学校,而是要在家里有好的教师; 懂得了在这些事情上一个人要不吝钱财。    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我从他也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轻信流言诽谤。   从戴奥吉纳图斯,我学会了不使自己碌碌于琐事,不相信术士巫师之言,驱除鬼怪精灵和类似的东西;学会了不畏惧也不热衷于战斗;学会了让人说话;学会了亲近哲学。我先是巴克斯,然后是坦德西斯、马尔塞勒斯的一个倾听者,我年轻时学习写过对话,向往卧硬板床和衣粗毛皮,从他,我还学会了其他所有属于希腊学问的东西。   从拉斯蒂克斯,我领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进和训练,知道不迷误于诡辩的竞赛,不写作投机的东西,不进行繁琐的劝诫,不显示自己训练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为以图炫耀;学会了避免辞藻华丽、构思精巧的写作;不穿着出门用的衣服在室内行走及别的类似事情;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就像拉斯蒂克斯从锡纽埃瑟给我的母亲写的信一样;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从他,我也学会了仔细地阅读,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不轻率地同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我亦感谢他使我熟悉了埃比克太德的言论,那是他从自己的收藏中传授给我的。   从阿珀洛尼厄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和目标的坚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剧烈痛苦中镇定如常;从他,我也清楚地看到了一个既坚定又灵活,在教导人时毫不暴躁的活的榜样;看到了一个清醒地不以他解释各种哲学原则时的经验和艺术自傲的人;从他,我也学会了如何从值得尊敬的朋友那里得到好感而又丝毫不显得卑微,或者对他们置若罔闻。   从塞克斯都,我看到了一种仁爱的气质,一个以慈爱方式管理家庭的榜样和合乎自然地生活的观念,看到了毫无矫饰的庄严,为朋友谋利的细心,对无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发表意见的人的容忍:他有一种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处的能力,以致和他交往的愉快胜过任何奉承,同时,他又受到那些与其交往者的高度尊敬。他具有一种以明智和系统的方式发现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则的能力,他从不表现任何愤怒或别的激情,完全避免了激情而同时又温柔宽厚,他能够表示嘉许而毫不啰嗦,拥有渊博知识而毫不矜夸。    从文法家亚历山大,我学会了避免挑剔,不去苛责那些表达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们,而是灵巧地通过回答的方式、证实的方式、探讨事物本身而非词汇的方式,或者别的恰当启示,来引出那应当使用的正确表达 。   从弗朗特,我学会了观察仅仅在一个暴君那里存在的嫉妒、伪善和口是心非,知道我们中间那些被称为上流人的人一般是相当缺乏仁慈之情的。   从柏拉图派学者亚历山大,我懂得了不必经常但也不是无需对人说话或写信,懂得了我没有闲暇;懂得了我们并不是总能以紧迫事务的借口来推卸对与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义务。    从克特勒斯,我懂得了当一个朋友抱怨,即使是无理地抱怨时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试图使他恢复冷静;懂得了要随时准备以好言相劝,正像人们所说的多米蒂厄斯和雅特洛多图斯一样。从他,我也懂得了真诚地爱我的孩子。   从我的兄弟西维勒斯,我懂得了爱我的亲人,爱真理,爱正义;从他,我知道了思雷西亚、黑尔维蒂厄斯、加图、戴昂、布鲁特斯;从他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我也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于哲学的始终一贯和坚定不移的尊重,一种行善的品质,为人随和,抱以善望,相信自己为朋友所爱;我也看到他从不隐瞒他对他所谴责的那些人的意见,他的朋友无需猜测他的意愿;这些意愿是相当透明的。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他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他已习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 特别是从他父亲哪里学到了: “在我的父亲那里,我看到了一种温柔的气质,和在他经过适当的考虑之后对所决定的事情的不可更改的决心;在世人认为光荣的事情上他毫无骄矜之心,热爱劳作,持之以恒,乐意倾听对公共福利提出的建议;在论功行赏方面毫不动摇,并拥有一种从经验中获得的辨别精力充沛和软弱无力的行动的知识。我注意到他克服了对孩子的所有激情;他把自己视为与任何别的公民一样平等的公民;他解除了他的朋友要与他一起喝茶,或者在他去国外时必须觐见他的所有义务,那些由于紧急事务而没有陪伴他的人,总是发现他对他们一如往常。我也看到了他仔细探讨所有需要考虑的事情的习惯,他坚持不懈,决不因对初步印象的满足就停止他的探究;他有一种保持友谊的气质,不会很快厌倦朋友,同时又不放纵自己的柔情;他对所有环境都感到满足和快乐;能不夸示地显微知著,富有远见;他直接阻止流行的赞颂和一切谄媚;对帝国的管理所需要的事务保持警醒,善于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并耐心地忍受由此而来的责难;他不迷信神灵,也不以赏赐、娱乐或奉承大众而对人们献殷勤;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显示出一种清醒和坚定,不表现任何卑贱的思想或行为,也不好新骛奇。对于幸运所赐的丰富的有益于生命的东西,他不炫耀也不推辞,所以,当他拥有这些东西时,他享受它们且毫不做作;而当他没有这些东西时,他也不渴求它们。没有人能说他像一个诡辩家、一个能说会道的家奴,或者卖弄学问的人,而都承认他是成熟的人,完善的人,不受奉承的影响,能够安排他自己和别人事务的人。 除此之外,他尊重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他不谴责那些自称是哲学家的人,同时又不易受他们的影响。 他在社交方面也是容易相处的,他使人感到惬意且毫无损人的装腔作势。他对他的身体健康有一种合理的关心,他既不是太依恋生命,又不是对个人的形象漠不关心(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他通过自己的注意,仍然很少需要看医生、吃药或进补品。他很乐意并毫无嫉妒心地给拥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开路,像那些具有雄辩才能或拥有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人,他给他们以帮助,使每个人都能依其长处而享有名声;他总是按照他的国家的制度行事并毫不做作。而且,他不喜欢变动不居,而是爱好住在同一个地方,专注于同一件事情,在他的头痛病发作过去之后,他又马上焕然一新,精力充沛地去做他通常的工作。他的秘密不多,而且这很少的一些秘密也都是有关公事的;他在公众观瞻之物和公共建筑的建设中,在他对人民的捐赠中表现出谨慎和节约,因为在这些事情上,他注意的是是否应当做这些事,而不是注意从这些事情上获取名声。他不在不合时宜的时刻洗澡,不喜欢大兴土木营建住宅,也不关注他的饮食、他的衣服的质料和色彩,以及他的奴隶的美貌。他的衣服一般是从他在海滨的别墅罗内姆来的,是从拉努维阿姆来的。我们都知道他是怎样对待请求他宽恕的塔斯丘佗的收税人的,这就是他总的态度。在他那里,找不到任何苛刻、顽固和横暴,也没有人们也许可以称之为甜言蜜语的任何东西;他分别地考察所有事情,仿佛他有充分的时间,毫不混淆,有条有理,精力充沛,始终一贯。那对苏格拉底的记录也可以用之于他,他能够放弃也能够享受那些东西——这些东西是许多人太软弱以致既不能够放弃、又不能够有节制地享受的。而这种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这正像他在马克西默斯的疾病中所表现的一样。    我为我有好的祖辈、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师、好的同伴、好的亲朋和几乎好的一切而感谢神明 。我也为此而感谢神明:我没有卷入对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冒犯。虽然我有这样一种气质,如果有机会是可能使我做出这种事情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好意,还没有这种机缘凑巧使我经受这种考验。而且,我还要感谢神明:我很早就不由我的祖父之妾抚养,我保护了我的青春之美,直到恰当的时辰甚至稍稍推迟这个时辰才来证明我的男性精力;我隶属于一个统治者、一个父亲,他能够从我这里夺去所有的虚骄,而带给我这样的知识,即懂得一个人是可以住在一个不需要卫兵、华衣美食、火把和雕像等东西的宫殿里的,而且一个人有力量过一种私心所好的生活,同时并不因此而思想下贱,行动懈怠,因为他重视以有利于一个统治者的方式为公众谋利所必须做的事情。我感谢神明给了我这样一个兄弟①,他能以他的道德品格使我警醒,同时又以他的尊重和柔情使我愉悦;感谢神明使我的孩子既不愚笨又不残废,使我并不熟谙修辞、诗歌和别的学问,假如我看到自己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的话,本来有可能完全沉醉于其中的;我感谢神明使我迅速地给予了那些培养我的人以他们看来愿意有的荣誉,而没有延宕他们曾对我寄予的愿我以后这样做的期望(因为他们那时还是年轻的);我感谢神明使我认识了阿珀洛尼厄斯、拉斯蒂克斯、马克西默斯,这使我对按照自然生活,对那种依赖神灵及他们的恩赐、帮助和灵感而过的生活得到了清晰而巩固的印象,没有什么东西阻止我立即按照自然来生活,然而我还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因为没有注意到神灵的劝告(我几乎还可以说是他们的直接指示)而没有达到它;我的身体置于这样一种生活之外如此之久,我从未达到本尼迪克特或西奥多图斯的高度,但在陷入情欲之后,我还是被治愈了;虽然我常常达不到拉斯蒂克斯的那种气质,但还是没有做过使我悔恨的事情;虽然我母亲不能尽其天年而终,但她最后的年月是与我在一起的;在我希望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或在任何别的场合,我都不感到我缺乏这样做的手段;而对我自己来说却不会有同样的需要:即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我有一个十分温顺、深情和朴实的妻子; 我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来教育我的孩子;通过梦和其他办法,我发现各种药物来治疗咯血和头昏……当我有一种对哲学的爱好时,我没有落入任何诡辩家之手,没有在历史作品上,或者在三段论法的解决上浪费时间,也没有专注于探究天国的现象;而上面所有这些事情都要求有神灵和命运的帮助。”。 可见,向老师、同学、朋友及所有人学习,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18c50f0100bwey.html  
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克中国:举世震惊的十大中国恶俗
热度 3 WuchangZhang 2012-5-11 07:31
http://romadengyi.blog.sohu.com/77093452.html 就这样世界领先 举世震惊的十大中国恶俗! 马可中国 实在不忍心看着国人在那些恶俗里,一路裸奔下去!这些恶俗,已经举世罕见! 一,豪华洗浴 特别说明,本人对一些山野温泉和面向弱势群体的廉价洗浴场所没有非议!这里所说的是,豪华洗浴中心。 平心而论,谁会愿意当众脱光?不过,国人进了澡堂子好像就把这事儿忘了,你说起怪不奇怪? 集体洗浴,本是在文明启蒙,或者生活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廉价洗浴行为。 大型洗浴中心在古罗马时期曾有过畸形繁荣,恰好也是性泛滥的象征。 如今在发达国家,这种不隐私也不文明的洗浴方式几乎绝迹了,没想到却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中国兴旺发达起来。 原因并不复杂,这里是中国社会某个阶层进行钱权交易、纵情享乐的场所! 中国的高档洗浴中心,其实就是一个个公开的妓院!谁都知道!谁都不管!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搓澡、按摩 这个话题可能要伤很多普通中国公民的心了。因为很多中国人,喜欢恶俗地让别人搓着澡! 还是这个道理,你既然不愿当众脱光,又怎么能让别人动你的身体,并且还在你的身体上进行赚钱的劳动? 只要是健全的人,搓澡这点事都可以自己动手,为什么要别人帮如此隐私的忙? 你有病需要按摩,就应当去医院找专业的按摩大夫,在澡堂里按摩算怎么回事?那些“女士”“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按摩技术,已经不知伤了不少人筋骨呢! 说白了,搓澡和按摩是国人骨子里追求腐朽没落的帝王享受的一种宣泄! 三,练歌房 这个就不需要多说了,中国人都知道,练歌房已经沦落成是洗浴中心的穿衣版! 四,高档饭店 每个城市的豪华中餐馆多得数不清,谁在里面消费?老外没几个,工薪族鲜见,还会有谁呢? 遍地高档饭店,在为中华餐饮文化代言,也在为中国社会的不和谐做广告! 五,极品白酒 中国酒文化深厚,酒鬼不多就是例证! 但是,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喝粮食白酒的国家。要知道,我们国家严重缺粮,还有很多人连饭也吃不饱! 从节约粮食的角度来说,白酒企业不关门也应限产! 那些人,每喝一瓶高档白酒,农民就丢了一头牛,中国农民因此至今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障! 六,极品香烟 如果说外国的月亮不可能比中国的月亮亮,中国的香烟倒是比外国的香烟香!中国有烟酒不分家之说,这烟也就没法不抽了。 外国烟民很平等,每盒烟的价钱,不过四五欧元左右,掏出烟来,也就无需推让; 国烟就不同了,每盒烟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烟一掏出来,档次也就看出来了!中国的极品烟酒“用的不买,买的不用” ,一个白道,一个黑道,两者都不地道! 林则徐如果生在今朝,一定会请任国家酒烟腐败专项整治中心主任。只不过有人说,林则徐如果生在当代,他的下场不是去新疆,而是在去新疆的路上中枪! 七,擦鞋 擦鞋和搓澡一样,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别人来做?我们的鞋为什么需要擦? 某些人肆无忌惮地把城市搞得尘土飞扬,自己的皮鞋却让别人给擦得很亮。 有的人有钱了,擦鞋倒是很来劲儿!把钱捐到沙漠去呀,环保天空衣领都不怕脏,还怕鞋脏吗? 看见了吧,擦鞋也连锁了!连锁经营在中国,早就被戴上了恶俗和欺骗的锁链! 八,制假售假 如果不是今天的世界比较公道,如果不是今天的世界还有不少事情让美国老大忙不过来,那么,中国仅制假售假一项就可以招来全球联军共讨罚! 一个文明古国,竟然如此不尊重知识产权?要知道,这种恶俗之下,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也在被严重遏制着。假冒的背后是诚信缺失,已经让我们民族的脊背发凉! 顺便通报一下,我们的假货连同制假人员,已经走向世界了! 警醒吧,造假售假可以,不要造到全球人人喊打! 九,麻将扑克 外国的扑克在中国走向餐桌,走向广场,多么灿烂辉煌!中国的麻将,集中了中国式智慧,西方人,可能永远学不会! 麻将、扑克你不参与还不行,这是中国人的交际方式! 西方人在健身房和户外做有氧运动的时候,我们在烟雾缭绕中掷色子和甩扑克!就身体来说,我们还是东亚病夫! 十,网吧和游戏 网吧,有人开得,你开不得!除非哪一天你改个日本名字叫:坏 心 眼 子!这也是人人皆知的秘密:开网吧,就得昧良心挣残害未成年人的钱! 网吧和所谓的网络游戏产业密不可分,网吧里的网络游戏(当然还有网络黄祸),已经吞噬祖国下一代那还未健全的灵魂很久了!多少孩子网瘾难戒,多少家长伤心欲绝? 写完这些,我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4 次阅读|3 个评论
闲说马可·波罗与扬州
热度 2 antq 2012-1-3 12:15
忙忙碌碌了一年,终于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昨晚,史学家进宝兄邀请几位朋友小聚,酒桌上海阔天空的谈论中,提到了杨志玖先生。恰好前几天在网上翻看一些消遣性的资料,看到一则老报道,说有一个老外对扬州人强烈建议: “ 扬州应该把马可 · 波罗这张牌打好 ” 。今天早上本该干点正事,但精力不集中,于是就想写几句与马可 · 波罗和杨先生有关的闲话。 传说中的马可 · 波罗是一个威尼斯商人,他的游记(即《马可·波罗游记》,或称《东方见闻录》)描述了他从威尼斯到中国游历的过程。对此事的研究,是历史学界不小的一块领地,养活了很多吃历史饭的人。《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真假难辨,在史学界争议很大。有一个美国人麦克 · 山下读了他的游记,下决心重走了当年马可 · 波罗走过的道路。麦克发现书中的有些描述与实际很相符,就认为马可 · 波罗所言是真的。另一部分人则从书中找到很多荒唐的记载,就认为马可 · 波罗是个骗子,并断定他书中的内容都是胡编乱造的。 马可 · 波罗的游记中,最值得怀疑,甚至完全荒唐的记载,恐怕是他在中国做官的事。如他曾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到访云南,又如他在扬州担任总督太守之类的官员。在中国的史籍中,此类事无影无踪。扬州人当然相信马可 · 波罗曾经是他们的父母官,否则如何把“马可 · 波罗这张牌打好”?马可 · 波罗纪念馆已经开张,总得让历史学家们论证一番吧。先有某种力量主导的主观结论,然后再找证据,是中国历史学家们的一大特点。 研究马可 · 波罗的中国史学家当中,杨志玖先生恐怕是最知名的一位。早在1941年,杨先生从《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一段元朝王室女子嫁到波斯的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说他应波斯使者的要求参与护送王室女子到波斯的说法相似。于是撰写了论文《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坚定不移地支持马可 · 波罗到过中国的结论,还考证出了马可 · 波罗离华时间是在 1291 年,而不是以前西方人所说的 1292 年。据说这是极为重要的成果,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外行人不懂,不敢乱说,但总觉得有很多疑惑。《永乐大典》的那段记载中并没有半个字提到马可 · 波罗,如何作为此人来华的“确凿证据”? 大概是在 1994 年左右,我在南开访问,与滇人老朱(杨翼骧先生的弟子)同住一楼。我们时常谈论马可 · 波罗之类的历史故事,几个只看过点街头小报的外行人,在史学家老朱面前大谈马可 · 波罗的荒唐,老朱无可奈何,有理说不清。一日,杨志玖先生来找朱兄,似是赠送著作之类的事,在我宿舍坐了一阵。记得著作封面上的书名,是由范曾题写的,那虚张声势的书法,与学术著作不太相称。在前辈大师面前,我们后辈小生自然毕恭毕敬,不敢胡言乱语。杨先生走后,老朱笑曰,你平日张狂之极,杨先生来了,为何不当面讨教。 2002 年,我又到南开访问。某日饭后散步,发现一栋旧住宅楼前摆了很多花圈,走近一看,上面是杨志玖先生的名字,原来杨先生仙逝了。 历史上真实的马可 · 波罗究竟如何,恐怕很难知道了。我总觉得真实的历史是不可知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还原史实。历史学有时候似乎也和艺术一样,探求某种规律,表达某种思想、某种理解即可。就像画家作画,甚至摄影家摄影,都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写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能自圆其说,就是学问。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真理,那是有点夸张了。
个人分类: 休闲|36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张维迎:科学的进步增加人的无知。马克吐温论无知
热度 1 yue 2011-12-12 23:25
张维迎说:科学的进步增加人的知识,也增加人的无知。 马可-吐温:人类的祸根不是无知,而是知识。因为那些知识包含无知,但是我们却认为是全知。 世界本身是有规律的,同时是没有规律的。 世界本身是可知的,同时是不可知的。不可知的部分比可知的部分更多。 实验室的东西为什么可知,因为实验室的东西是人为的。人为的东西是可知的,但是自然的东西不可知部分更多。 事物分为简单化的事物和复杂事物。简单化的事物才是可知的。 或者说,假设的事物才是可知的。自然的事物是不可知的。 因为假设的事物就是简单化的事物。 研究事物的普遍性,相对是有止境的。研究个体,完全无止境。一下子让人陷入无知。 计划经济的前提是认为自己全知,但是结果是无知。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认为自己无知,也是无知。 但是市场经济下,自由的价格就是全知,因为自由的价格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是消费者的内心。当我们找到了内心,我们就知道了最重要的东西。
个人分类: 经济学|3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师大“抄袭门”的双重叙事
冯用军 2009-8-15 23:28
来源: http://news.sohu.com/20070711/n251001130.shtml 报刊:新世纪周刊 上海师大抄袭门的   双重叙事   ■本刊记者/刘炎迅   上海师大美院的一位老师给论文抄袭的8名学生判了零分,是报复学生,还是坚持原则   上海,7月2日的午后,雷雨初逝。   桂林路上的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下简称美院),此刻显得静寂而清凉。 33岁的马可却依旧焦虑,无暇享受窗外的凉风。   在这名年轻的大学老师和所供职的美院之间,一场纠纷仍在持续。   2007年6月29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马老师坚持给几名抄袭论文的学生判了零分。他的坚持为自己换来了二级教学事故的处分。   对于此报道,美院院长万庆华不能接受,他对《新世纪周刊》反复强调:这个事实本身不存在,马老师被处罚,与他判学生抄袭论文零分无关。   谁犯了错?谁又在撒谎?   这不是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却有着相似的扑朔迷离。   8个学生抄袭论文被判零分   这个闷热的7月里,马可每天坐在屋里,无所事事。   我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彻底轻闲了。他低着嗓子自嘲。上学期的这个时候,他从不曾奢望能有如此的悠闲待遇。那时候,他一个人肩负写生、广告学、多媒体、展示设计、数码印刷工艺等七门课程的教学,每天如陀螺般转个不停。   还是忙着心里踏实。突然而至的空闲让他很焦虑,我这可不是在享受假期,事实上,一切都很糟糕,我背着一个二级教学事故,还被停课反省。   马可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给那8个抄袭论文的学生判罚零分。   2007年2月,马可在批改05级数码艺术班学生的期末论文时,发现广告学和多媒体这两门课程中,孙婷、卢丽、王妤、干佳、施敏、陈卓、王迪、曹明等8名学生的论文存在抄袭现象。   两门课程,8个人一共14篇论文涉嫌抄袭。马可说。在广告学和多媒体这两个学科领域中,马自称阅读面很宽,学生论文中哪些是抄袭的,出处在哪,他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这些论文中,有些是将3篇文章凑成一篇,有的干脆原封不动全文照搬,甚至连题目不改,相当恶劣!   马可是2005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此前,他曾在几家网络和影视制作领域的公司里工作过5年。   我本科是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的,主修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后来又回到家乡苏州,读了苏州大学艺术系研究生课程。虽然后来在公司里闯荡了5年,想做个大学老师的心愿始终放不下。马可语速很慢。   2005年顺利进入美院任教之初,他就告诫自己,要做个合格的大学老师,要对学生负责,不能误人子弟。马可坦言,给抄袭论文的学生判零分,没有想太多,觉得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有理由这样做。我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让学生懂得诚信,不能弄虚作假,否则以后上了社会难免不会出篓子 。   坚持原则还是另有原因   论文批改完不久,便是寒假。忙了一年的马可,终于放松心情,回家过年。   春节刚过,马可突然接到了美院院长万庆华的电话。电话里万院长斥责我为什么要给那8个学生判零分。他认定我是在报复学生。当时正值新年伊始,我也没有特别去辩解什么,心想领导骂两句也就算了,自己问心无愧就好。马可说,但是现在看来,院长将我当时的不辩解看作一种对所犯错误的默认。   如何解释报复二字?面对追问,马可一声长叹:说来话长   去年9月份,我带着05级数码艺术班的全体学生到重庆写生,本打算结束之时全体乘坐轮船顺江而下,回上海。后来有部分学生声称所带经费不够,要求提前回沪,我当时也就同意了。学生分两组,一组9人,一组11人。我们住的宾馆离重庆市区较远,不过宾馆隔壁有火车代售点,当时我帮一组买到了返沪的火车票,而另一组没能买到票。于是我去了重庆市里,打算买票;但那天我到了重庆市里后,学生们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已经买到火车票,自行回校了。既然这样,我也就在第二天坐着火车赶回上海。马可说。   当他回到学校时,才知道那些学生自己买了飞机票,比他还要早一些返回上海。马可回忆说:后来院长找到我,说有一些学生向他反映,说我带队写生不负责任,丢下学生不管。他训斥了我,并给我记了一次三级教学事故。   此后不久,学生们就参加了论文考试,再后来我就发现了8人抄袭舞弊,于是判了零分。马可说,与此同时,院长万庆华组织人员对05级数码艺术班所有学生的论文重新批改,又发现了4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   院长问我,为什么没给这4篇抄袭论文判零分,分明是有意针对那8名学生,因为他们曾经到院长那里告我在重庆写生时失职的状。后来,我就再一次被美院记了一次三级教学事故,连同上一次的,合并为一次二级教学事故。马可认为,这是美院万庆华等领导故意在打压他,我的耿直之举,无意间触犯了校园里潜藏的黑色规则。   完全是胡扯,我们处罚马可,是在秉公办事。7月3日下午,在接受《新世纪周刊》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美院院长万庆华始终强调这一点。   在这位院长的陈述中,事情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院方处分马可,完全是他工作失职,咎由自取。万庆华说,在美院,如果一位老师在一个学期内连续两次被记三级教学事故,则合并为一次二级教学事故,马可因为在带队重庆写生期间以及期末考查论文批改中两次出现失职现象,才被记了一次二级教学事故。   万庆华说:去年9月重庆写生期间,马可在没有和院方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擅自将全班学生交给一家当地旅行社,导致学生打算返回时找不到他这个带队老师,只好自行回沪。后来一些学生和家长就向我们院领导反映此事,我们觉得问题很严重。设想一下,重庆到上海,好几千里,没有老师的带领,万一学生路上出了纰漏怎么办?正因为此,我们才决定给他记一次三级教学事故。其实三级教学事故也不算什么重处罚,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打手机,也有可能被记三级教学事故。   而后来,对期末考查的论文批改,马可也存在失职,他发现8人抄袭论文,不错,但是还有4篇文章他却漏掉,还给了高分。其中一篇学生论文的题目是《论音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他们是美术系的学生,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明显是在抄袭,他却发现不了?!要么是他教学水平太差,要么就是存心包庇。按照我们美院的规章制度,一个学期内,因为教师的失误,一个班级内的学生考试成绩需要更改的人数超过全班人数的11%,则记该老师一次三级教学事故。05级数码班24个人,那4篇被误给了高分的抄袭论文自然需要更改成绩,占到班级总数的16.6%,符合处罚规定。   另外,我也认为,马可给那8个学生判零分,肯定是在报复。万庆华说,他之所以这样说,手里是有充分证据的。   万庆华再次提及去年的那次重庆写生:学生回到学校后反映马可老师的失职,我们院方领导于是找到他,考虑到他是新入职的年轻老师,便口头批评教育了一番,当时并没有打算给他记三级教学事故的处罚。不料第二天,他便在课堂上大骂学生,并且说,谁告了他的状,谁就要受到惩罚。   到时候让你们成绩过不了关,你们哭着跪着求我都没有用! 万庆华向《新世纪周刊》说,这是马可在课堂上说的话。当时学生们打算全体罢课,言辞很激烈,我们几位老师紧急劝说安抚,最终才没有出事,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下决心记了马可三级教学事故,予以惩戒。但是,他记恨于心,在随后的期末考查中,将当初反对他的主要8名学生全部判了零分,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对于这么巧合的事,马可的解释是,教师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能苛求教师将所有的舞弊论文都找出来,就好像不能苛求警察要抓尽所有的小偷一样,这是不现实的,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另外,他解释说不知道被判零分的8个学生就是当初向院长告他状的人,所以不存在什么报复。   老师自救   马可不服院方的处罚,开始了一个人的反抗。   他先后找到曾经教过课的美院艺术设计系03级数码班和04级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希望他们能站出来,说明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不具教师行为操守,恶意报复学生的坏老师。   我只是找了两个班长,接下来学生们就自发出来为我说话。马说。他向《新世纪周刊》出具了两份学生联名签字的证明。   其中04级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这样写道:最近了解到马老师遭到05级一些学生的非议,作为马老师的学生,我们想在这里客观地为马老师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们觉得马老师是一位为学生将来发展着想的好老师!并且他为人亲善,可谓亦师亦友上面有17个学生的签名。   而03级数码专业学生则说:马可老师是一位有着非常丰富企业经验的专业的教师而在平时,马老师对我们也十分关心,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不时地来了解我们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问题上的种种情况,并通过他的各种渠道和社会关系努力为我们创造各种与我们专业相对口的学习、实践和工作机会。上面也有17个学生的签名。   院长说我工作不负责任,但事实是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马可愤愤不平地说。   而被马可判了零分的8名学生却选择了沉默。   马自称曾两次致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项家祥,以及教务处长丛玉豪,阐述自己的立场和遇到的困境,希望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他说,美院设计系系主任程俊杰和教研室主任吴健等具有正义感的老师,还为他向院长据理力争。7月3日,《新世纪周刊》联系到程俊杰和吴健二人,但二人均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马可还暗自录下院长的话,整理了一份《万庆华语录》,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的论文只要有一句话是自己写的就不能给其零分,现在写论文网上抄袭很正常,可以说是抄袭也可以说是引用。 你要么给学生全部及格,要么给学生全部不及格,现在弄成这个样子   但是马可的作为并没有阻挡院方落下的处罚大棒,6月27日,周三下午的教师例会上,院长万庆华正式宣布了对他的二级教学事故的处罚决定。   大约有40名老师到会,集体选择了沉默,我就站起来和院长辩。马可回忆说,自己的辩解行为换来了更大的处罚,他被停课了。   万庆华对此解释说:马可在会上出言不逊,不知悔改,于是我们决定停他的课,让他回去反省,什么时候认识到错误,什么时候复课。   论文抄袭已成潜规则?   然而,马可并不打算屈服,为了获得更大的支持,马可找到了媒体。6月29日,《中国青年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媒体的曝光让万庆华大为光火,他表示,本来是学校内部的事,马可却要扩大化,我反对把教学问题政治化,反对把校园事件社会化,反对将个体事件群体化。   对于马可的所作所为,我们不会姑息。万庆华说,他提醒《新世纪周刊》的记者去看看7月1日《光明日报》上一篇题为《教学质量亮红灯就下课上海师大下决心正教风》的文章,这是专门针对马可老师的事情的。   这篇文章写道,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位教师由于擅离教学实习岗位、指导和批改学生论文不认真,以致造成多位学生不及格等教学事故,受到了学校通报批评处分,所在学院暂时停止了他的授课资格。(马可)在教学工作中的多项违规行为构成二级教学事故。   事情付诸媒体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网络上,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对马可予以支持,一位网友说:太令人气愤!学校违背教育原则的做法将使学生变本加厉地蔑视老师和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一位上海网友也说:支持马老师。教学中的潜规则害了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害了那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   而一位西藏网友则现身说法:我是个三流外语学院教师,我负责任地说我们学院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用英文写)85%以上都是抄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在网上找(或书上,著作上),然后用在线翻译软件翻译成英文,众所周知,翻译软件智能极低,基本上整篇论文没有一句是正确的。这可苦了指导教师,我们完全是重新翻译一遍。我们不能像马老师一样,直接给学生不及格吗?不行!学校、学院领导直接暗示,必须让绝大多数人及格。为了饭碗,只能这样。   外界的争论甚嚣尘上,身居上海自己小屋内的马可却是另一番滋味,7月4日,晚10点,马可又给《新世纪周刊》记者发来一条短信:我现在的感觉是如履薄冰,生死未卜。   (文中8名论文抄袭的学生均为化名)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媒体平台|3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