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师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幸福的定义-一天长大了几岁
zhangkun232 2014-4-23 10:56
昨天去闽行上课,因为是本学期最后一次答疑课,所以很轻松.几个主动性很强的学生问完以后,就和旁边的几个老师闲聊起来.我非常喜欢去闽行跟本科生混在一起。整天呆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做实验、写文章以及做一些永远完不成的杂事,很没劲!我很享受这段时间,尽管每周只有一个下午!••••• 年轻老师在一起,聊得肯定文章、职称!但是我很少扯这些没用的东西,尤其跟年轻老师!我更喜欢跟接近知天命的老师聊天,不分职称和任何人,感觉他们的话充满了生活的睿智。昨天的主题就是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同事离职的消息,实际上我老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当时我跟我老婆叹息说这是今年我听到的最坏消息),因为他是我的隔代师姐,公认一个很“nice”的人,对教学工作绝对尽心尽职。站在公立的角度上讲,这是华师大的损失,应了我们学校XX院士讲的话“敢主动离开原单位的教职工,肯定是精英。”我一直相信这句话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师姐要加盟的单位不比我们学校差,只不过工作性质不是教学科研一肩挑。 我只知道她离职的部分原因,但是并不知道知天命老师告诉我的另一个原因。好像有点跑题,半天没扯到“幸福的定义上去”。因为我很少来闽行,本科教学量很少,所以就是一个典型的“研呆子”,几乎不接任何电话和手机,更不要说其他事情。但是,接近半年,我没有碰到我的另一个同事了(读到这里,聪明的人可能猜到了什么),我只知道上学期她的最后两次课是有我的同事代替的,同事跟我说她身体不舒服,我也没有细问)。这竟然和我师姐的离职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另一个同事四十多岁得了乳腺癌,正在化疗,高校的工作压力太大,这个原因也是师姐决定离职的原因之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脑袋突然轰了一下,什么文章、职称和大房子,没有了健康什么都没有了!开开心心的做自己选择的真正喜欢的事情,回归自我,不管时间和地点!知天命的老师说了“什么是幸福,健健康康的有口饭吃,种地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经历的事情越多,对幸福的理解就会越深! 仅仅一个下午,我体会到了幸福的定义,一下子长大了几岁!
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师大博士公寓想象不到的给力啊
热度 2 zhoufcumt 2013-9-8 14:12
宿舍七楼,有电梯上下,突出一个方便! 初进门 洗澡间 洗漱台 马桶 门后 衣柜 床 书桌 封闭式阳台 窗户外夜景
个人分类: 科研|697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理想,主动进取和勇气——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liyibo666 2013-6-26 22:00
理想,主动进取和勇气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鲁白 2013年6月25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能够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分享你们人生中这个最庄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并代表华师大校友,给大家作一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刚才我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同学在拍照,记下这个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你们的家长,亲人朋友们,都在为你们能从这所亲爱的的大学成功毕业而骄傲。你们也许在握手,拥抱,与老师告别、与同学互致祝贺,寄语未来。你们也许在回味昨天美好时光,在校园中奔波于不同的教室听课,在图书馆夜自习。我猜你们也会有一丝焦虑。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为自己的未来的担忧。 回想当年我从华师大毕业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开心。那是我人生的一个低潮。我对拍照,留言不感兴趣。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 30年后的今天,会让我在这里给大家作毕业演讲。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我一直在想,给大家讲些什么好呢? 首先,我要说一句你们的老师都不愿讲,你们的家长都不愿听的话:就是你们在华师大学到的书本知识, 90%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是没用的。这是事实。你们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早年毕业的华师大校友,或者任何一位大学毕业20年后还在做事的人,就是不能问你们的老师。 那么,华师大到底让你们学到了什么呢?华师大的几年经历,到底在你们的人生留下了什么印记?也许你们现在不一定说的出来。作为老校友,今天我想给大家谈谈自己在华师大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回想起来,我从华师大所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华师大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 。 大学毕业了。你们现在一定被一种很实际的氛围包围着。大家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赚点钱。男同学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买一辆车,甚至买房子。女同学在想找一位高富帅。“理想”这个词离现实生活实在太遥远。但是你们知道吗,金钱,名誉,地位,甚至成功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为理想活着的人,再穷再苦也觉得很充实,很精彩。他们是活得最幸福的。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种可以用一生来追求的事业。理想不一定要很伟大,但一定是高尚的。你的理想可以是做一名受同学们爱戴的中学老师。在去年华师大 60周年校庆时我遇见过一位华师大附中的校长。听说她多少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校门口迎接上学的学生。大家也许觉得她很辛苦。其实她在追求她的人生理想:把微笑和关爱带给每一位学生。她才是最幸福的。 有人说,理想是要有现实基础的。等到我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经济能力以后,再去追求理想吧。错了!理想是马,成就是车。你把马放在车的后面,其结果可想而知。理想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并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的理想,是在华师大四年求学中找到的。大一的时候,我听了生物系周绍慈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好像是大脑边缘系统对情感的调控什么的。我就在想,我们的脑子奇妙无比,可以研究很多东西,但用人脑可以来研究人脑的吗?这是一个悖论。我被这个想法激动了很久。后来我就努力学习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越学越有兴趣。大四的时候,我到脑功能研究室做毕业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对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到了迷恋的程度。于是就想我应该致力于解开人脑的秘密,要成为一名神经科学家。这个理想激动着我,直至今天。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我要借用 Stanford大学商学院Jim Collins教授的刺猬原则,即你要想三个大圆圈。第一个圆圈是你要做你最喜欢最热爱的事,你最富激情的事情。第二个圆圈是做你最有能力最擅长的事,你的专长,你的个性特点最适合做的事情。第三个圆圈是做对社会对你个人都最有价值的事情。你要想像刺猬那样,紧紧地盯住这三个圆圈中间相交的部分,就是你应该追求的理想。 你们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呢?要是还没有找到自己为之激动的事业,那就继续找吧。正如 Steve Jobs 在Stanford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的, keep looking till you found it.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第二,华师大让我学会了主动进取 有了理想,接下来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制定一个 3-5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景规划。我当时想去美国一所好的大学去读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第二,是要制定实现愿景的战略。那时的中国与今天很不一样,自由度很小的,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可以。所以我在华师大学会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要主动进取。 Take initiatives。还有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大家也许听说过 Randy Pausch 的故事。他 是一位年仅 46 岁的, Carnegie Mellon 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他得了胰腺癌 。临死前他作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叫做 “实现你儿时的梦想” ,极为精彩。 该演讲的视频被点播了几千万次,很多人把这次演讲称为 “一生难觅的最后一课” 。 其中有一段有关“砖墙”的论述。他说,人生会有很多困难,挫折,就像 砖墙挡住了你的去路。但是砖墙是用来阻挡那些心不够诚的人,挡一下,他气馁了,不想干了,就出局了。砖墙同时也给意志坚定的人,真正具有理想的人创造了机会。他们撞墙,破墙,或者绕着墙走,最后成功了。 当时的华师大,有很多砖墙。比如说 , 生物系的同学是不允许到其他系去上课的。因为神经电生理需要有无线电电子学的基础,所以我想到物理系去学这门课。我去问我们生物系的领导。No. 一下子就把我挡回来了。后来我就去问教电子学的教授是否介意我们去听他的课,他说非常欢迎。又去问那门课的助教可否安排我们做实验,他说没问题。我又拉了4-5个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去与生物系领导说。我们的要求既不影响上生物系的课,物理系也同意并作了安排,又不要你花钱。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不让我们选修的理由。他想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就只好同意了。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譬如我进校时英文很差,被分在所谓的“ B”班。但我学习很努力,很快就追上来了。每天上课觉得太浅太慢。于是我就说服英文老师让我们通过考试免修“B”班,再读高一级的课程。那位老师自己想考教师进修班,我就说我们一周来一次帮你练口语。他就同意了。再譬如我和其他5-6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课外俱乐部,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现在学生结社很平常。那个时候可不被看成是好事,只能悄悄搞。所以我们经常在晚上去找一些研究做的好的教授谈学习方法,谈研究心得。 主动进取,提高一步,就叫自我设计。你最了解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你应该也可以设计出一条最适合你的路来走。主动进取精神,对我后来的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在中国推动科技进步,都很有帮助。比如我们 1998 开创在中国第一个Gordon conference; 还有帮助中科院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倡导组织海外评审团;这些都不是有什么人有什么计划要我们这么做,而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主动进取的结果。 第三,华师大发展了我的勇气 有人说,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其智慧,而取决于其勇气。所谓 No guts no glory. 我觉得这话至少对我适用的。我一向不认为自己聪明,我的智商和其他条件也都很一般。但我相对来讲比较愿意并承担风险,有一定的勇气和胆略。这些是在华师大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勇气,首先表现在敢于走与大家不一样的道路,敢于冒风险。那时我们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是争取公费留学,第二是报考研究生。实在不行,那就希望学校给你分配一个好工作。那时是没有自己找工作的。我选择了自己自费去美国留学,那就意味放弃这些比较没用风险的路。那时自费留学,不需要考托福,也不要上新东方,但要经过学校地方政府的层层审查。华师大的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有时还有人为制造的麻烦。 1982年,国家政策突然有变,我自费留学去不成了。更为糟糕的是,我被分配到浦明师范学校去教书,这所学校在陆家嘴,当时是一片农田,很荒凉,没人要去的地方。理想破灭,对我打击非常大。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郁闷。 后来,我想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要想一个变通的办法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去找领导,说我想报考国内神经生物学研究生。他说我在这儿工作十几年了,大学毕业生在我这里从来就只有进没有出的。要想从我这走,门都没有!我说要是你儿子想考研,你会怎么样?我还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天天找你磨。你吃饭我坐你旁边,你上厕所我也去。他被我磨的没办法,就说只要上海任何一个学校放人考,我就放你去考研。我马上联络了在上海各个学校教书的同学,鼓励他们也要求考研。最后,我还真的就考上了复旦医学院的研究生。在那儿读了两年后,终于又获得机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 勇气还表现在坦然面对艰难困苦,镇定处理人生危机。我在读中学考大学时反复读的一本书,就是英国作家 Ethel Voynich的 《牛虻》 , Gadfly。那是一本关于英雄主义的书,对我一辈子的影响很大。青年 牛虻在经历了神父的出卖,亲身父亲的谎言,和心爱的女朋友的误解和绝交后,流亡南美,历经种种非人之苦。这种经历,练就了他 “骤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英雄气概。我的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一般人不会遇见的危机。没有 牛虻精神,牛虻般 的勇气,我是走不到今天的。 最后,还有一种很难做到的勇气,是告别自己过去的成功,开辟一种全新的事业。我很佩服杨慧珊,两届台湾金马奖得主,在事业的颠峰离开电影,创立 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腊铸造法,十二年后又获成功。我也很佩服体操王子李宁,告别体坛后,又创立了李宁运动品牌。2009年,离开了我已经有相当声望的学术研究领域,放弃了具有稳定收入和研究资助的政府铁饭碗――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我加入GSK中国研发部, 从事新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的工作。这对我的人生,是又一次巨大的挑战。有人预测,我不适合企业界的文化,肯定要失败。四年来的路,有挫折失误,也有精彩辉煌,还不时惊心动魄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的和学到的,可能都超过了在美国八年的总和。回首往事,我为自己的这段经历而欣慰,也为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而自豪。 同学们,你们今天毕业了。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追求理想,主动进取,有勇气去走出一条最适合你们自己的路来,让你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热度 24 lubai 2013-6-26 13:34
理想,主动进取和勇气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鲁白 2013年6月25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能够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分享你们人生中这个最庄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并代表华师大校友,给大家作一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刚才我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同学在拍照,记下这个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你们的家长,亲人朋友们,都在为你们能从这所亲爱的的大学成功毕业而骄傲。你们也许在握手,拥抱,与老师告别、与同学互致祝贺,寄语未来。你们也许在回味昨天美好时光,在校园中奔波于不同的教室听课,在图书馆夜自习。我猜你们也会有一丝焦虑。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为自己的未来的担忧。 回想当年我从华师大毕业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开心。那是我人生的一个低潮。我对拍照,留言不感兴趣。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 30年后的今天,会让我在这里给大家作毕业演讲。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我一直在想,给大家讲些什么好呢? 首先,我要说一句你们的老师都不愿讲,你们的家长都不愿听的话:就是你们在华师大学到的书本知识, 90%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是没用的。这是事实。你们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早年毕业的华师大校友,或者任何一位大学毕业20年后还在做事的人,就是不能问你们的老师。 那么,华师大到底让你们学到了什么呢?华师大的几年经历,到底在你们的人生留下了什么印记?也许你们现在不一定说的出来。作为老校友,今天我想给大家谈谈自己在华师大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回想起来,我从华师大所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华师大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 。 大学毕业了。你们现在一定被一种很实际的氛围包围着。大家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赚点钱。男同学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买一辆车,甚至买房子。女同学在想找一位高富帅。“理想”这个词离现实生活实在太遥远。但是你们知道吗,金钱,名誉,地位,甚至成功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为理想活着的人,再穷再苦也觉得很充实,很精彩。他们是活得最幸福的。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种可以用一生来追求的事业。理想不一定要很伟大,但一定是高尚的。你的理想可以是做一名受同学们爱戴的中学老师。在去年华师大 60周年校庆时我遇见过一位华师大附中的校长。听说她多少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校门口迎接上学的学生。大家也许觉得她很辛苦。其实她在追求她的人生理想:把微笑和关爱带给每一位学生。她才是最幸福的。 有人说,理想是要有现实基础的。等到我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经济能力以后,再去追求理想吧。错了!理想是马,成就是车。你把马放在车的后面,其结果可想而知。理想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并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的理想,是在华师大四年求学中找到的。大一的时候,我听了生物系周绍慈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好像是大脑边缘系统对情感的调控什么的。我就在想,我们的脑子奇妙无比,可以研究很多东西,但用人脑可以来研究人脑的吗?这是一个悖论。我被这个想法激动了很久。后来我就努力学习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越学越有兴趣。大四的时候,我到脑功能研究室做毕业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对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到了迷恋的程度。于是就想我应该致力于解开人脑的秘密,要成为一名神经科学家。这个理想激动着我,直至今天。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我要借用 Stanford大学商学院Jim Collins教授的刺猬原则,即你要想三个大圆圈。第一个圆圈是你要做你最喜欢最热爱的事,你最富激情的事情。第二个圆圈是做你最有能力最擅长的事,你的专长,你的个性特点最适合做的事情。第三个圆圈是做对社会对你个人都最有价值的事情。你要想像刺猬那样,紧紧地盯住这三个圆圈中间相交的部分,就是你应该追求的理想。 你们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呢?要是还没有找到自己为之激动的事业,那就继续找吧。正如 Steve Jobs 在Stanford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的, keep looking till you found it.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第二,华师大让我学会了主动进取 有了理想,接下来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制定一个 3-5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景规划。我当时想去美国一所好的大学去读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第二,是要制定实现愿景的战略。那时的中国与今天很不一样,自由度很小的,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可以。所以我在华师大学会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要主动进取。 Take initiatives。还有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大家也许听说过 Randy Pausch 的故事。他 是一位年仅 46 岁的, Carnegie Mellon 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他得了胰腺癌 。临死前他作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叫做 “实现你儿时的梦想” ,极为精彩。 该演讲的视频被点播了几千万次,很多人把这次演讲称为 “一生难觅的最后一课” 。 其中有一段有关“砖墙”的论述。他说,人生会有很多困难,挫折,就像 砖墙挡住了你的去路。但是砖墙是用来阻挡那些心不够诚的人,挡一下,他气馁了,不想干了,就出局了。砖墙同时也给意志坚定的人,真正具有理想的人创造了机会。他们撞墙,破墙,或者绕着墙走,最后成功了。 当时的华师大,有很多砖墙。比如说 , 生物系的同学是不允许到其他系去上课的。因为神经电生理需要有无线电电子学的基础,所以我想到物理系去学这门课。我去问我们生物系的领导。No. 一下子就把我挡回来了。后来我就去问教电子学的教授是否介意我们去听他的课,他说非常欢迎。又去问那门课的助教可否安排我们做实验,他说没问题。我又拉了4-5个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去与生物系领导说。我们的要求既不影响上生物系的课,物理系也同意并作了安排,又不要你花钱。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不让我们选修的理由。他想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就只好同意了。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譬如我进校时英文很差,被分在所谓的“ B”班。但我学习很努力,很快就追上来了。每天上课觉得太浅太慢。于是我就说服英文老师让我们通过考试免修“B”班,再读高一级的课程。那位老师自己想考教师进修班,我就说我们一周来一次帮你练口语。他就同意了。再譬如我和其他5-6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课外俱乐部,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现在学生结社很平常。那个时候可不被看成是好事,只能悄悄搞。所以我们经常在晚上去找一些研究做的好的教授谈学习方法,谈研究心得。 主动进取,提高一步,就叫自我设计。你最了解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你应该也可以设计出一条最适合你的路来走。主动进取精神,对我后来的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在中国推动科技进步,都很有帮助。比如我们 1998 开创在中国第一个Gordon conference; 还有帮助中科院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倡导组织海外评审团;这些都不是有什么人有什么计划要我们这么做,而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主动进取的结果。 第三,华师大发展了我的勇气 有人说,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其智慧,而取决于其勇气。所谓 No guts no glory. 我觉得这话至少对我适用的。我一向不认为自己聪明,我的智商和其他条件也都很一般。但我相对来讲比较愿意并承担风险,有一定的勇气和胆略。这些是在华师大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勇气,首先表现在敢于走与大家不一样的道路,敢于冒风险。那时我们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是争取公费留学,第二是报考研究生。实在不行,那就希望学校给你分配一个好工作。那时是没有自己找工作的。我选择了自己自费去美国留学,那就意味放弃这些比较没用风险的路。那时自费留学,不需要考托福,也不要上新东方,但要经过学校地方政府的层层审查。华师大的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有时还有人为制造的麻烦。 1982年,国家政策突然有变,我自费留学去不成了。更为糟糕的是,我被分配到浦明师范学校去教书,这所学校在陆家嘴,当时是一片农田,很荒凉,没人要去的地方。理想破灭,对我打击非常大。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郁闷。 后来,我想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要想一个变通的办法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去找领导,说我想报考国内神经生物学研究生。他说我在这儿工作十几年了,大学毕业生在我这里从来就只有进没有出的。要想从我这走,门都没有!我说要是你儿子想考研,你会怎么样?我还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天天找你磨。你吃饭我坐你旁边,你上厕所我也去。他被我磨的没办法,就说只要上海任何一个学校放人考,我就放你去考研。我马上联络了在上海各个学校教书的同学,鼓励他们也要求考研。最后,我还真的就考上了复旦医学院的研究生。在那儿读了两年后,终于又获得机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 勇气还表现在坦然面对艰难困苦,镇定处理人生危机。我在读中学考大学时反复读的一本书,就是英国作家 Ethel Voynich的 《牛虻》 , Gadfly。那是一本关于英雄主义的书,对我一辈子的影响很大。青年 牛虻在经历了神父的出卖,亲身父亲的谎言,和心爱的女朋友的误解和绝交后,流亡南美,历经种种非人之苦。这种经历,练就了他 “骤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英雄气概。我的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一般人不会遇见的危机。没有 牛虻精神,牛虻般 的勇气,我是走不到今天的。 最后,还有一种很难做到的勇气,是告别自己过去的成功,开辟一种全新的事业。我很佩服杨慧珊,两届台湾金马奖得主,在事业的颠峰离开电影,创立 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腊铸造法,十二年后又获成功。我也很佩服体操王子李宁,告别体坛后,又创立了李宁运动品牌。2009年,离开了我已经有相当声望的学术研究领域,放弃了具有稳定收入和研究资助的政府铁饭碗――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我加入GSK中国研发部, 从事新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的工作。这对我的人生,是又一次巨大的挑战。有人预测,我不适合企业界的文化,肯定要失败。四年来的路,有挫折失误,也有精彩辉煌,还不时惊心动魄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的和学到的,可能都超过了在美国八年的总和。回首往事,我为自己的这段经历而欣慰,也为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而自豪。 同学们,你们今天毕业了。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追求理想,主动进取,有勇气去走出一条最适合你们自己的路来,让你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3119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华师大考博初试通过,哈皮!
热度 1 zhoufcumt 2013-3-29 19:20
今天考博初试成绩出来,通过了,很哈皮,谢谢父母,谢谢未来的导师,谢谢华东师范大学,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党和国家的培养。
个人分类: 科研|3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
热度 20 lionbin 2011-12-9 13:59
本博文12月15日被科学时报收录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3161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2/252033.shtm 【 文章比较长,如果你没有时间仔细阅读,只想了解我谈论的核心内容和结论,请阅读本段摘要 】 【摘要】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在崇明东滩引入互花米草前,这里的滩涂可划分为四个带: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潮下带水域,都是鸟类的良好栖息地。互花米草引入后,开始是占据了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的中间位置,但不久迅速扩张,同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发生竞争,导致芦苇的产量大幅减少,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锐减,并且甚至可能导致海三棱藨草在崇明东滩完全消失,最终威胁到迁徙鸟类的食源和栖息地;互花米草生长区鸟类无法停歇,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同时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堵塞潮沟,破坏景观,而潮沟是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如不加于控制,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任何入侵植物都具备强壮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因此植株会旺盛生长,带来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增加,光合作用强烈,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并不是互花米草独有的特性。互花米草在吸收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虽然目前的净效果还是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土壤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贸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况且,即使未来验证长期的效果也是碳封存,但这种减排效果与其危害相比,几乎不值得一提。类比于水葫芦,在生长季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水葫芦是低碳减排的英雄。 【 如果你有兴趣想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阅读全文 】 本来,在上个月17日,我就看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的相关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的报道《 首次证明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在沪举行》 ,当时觉得只是一家言论,虽然观点奇怪,但拿出来探讨或者争论一下,也不错(不过,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之后还是新写了一篇博文 《 揭露伪科学报道的严重失实:评绿色合作伙伴会议之重要成果》 进行了评价)。数日前,我们请外校的一个同行(研究领域不涉及入侵生物学)来参加我们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他询问到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的问题,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他已经被这样的报道所迷惑了,我就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了。今天在网上查了一下,了不得了,类似的说法铺天盖地,而且来源都是这个会议成果,甚至语句和口气都完全一样。我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了,不管多忙,我今天也必须写篇文章进行说明了,这就是本博文产生的原因。 为了便以说明,这里先转载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报道《 互花米草:非入侵者,乃低碳者》 : 包括崇明岛在内的中美东南海岸上,如高粱地般的大片 “互花米草”终于洗脱了恶名。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杜兰大学等湿地专家经三年研究发现,互花米草非但不是入侵物种,还是碳捕获高手。这是昨天(17日)在沪举行的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第五次工作会议透露的。 中美专家认为,互花米草在全球多个地区有着20年以上的引进历史,这些地区的互花米草都与当地原生种形成了良好的、稳定的群落结构,变成了 驯化种 。同时,互花米草是具有多种优势的生态修复工程物种,发达的根系使其具有强大固沙作用,促使沙洲发育。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研究表明,高繁殖力的互花米草为近海合成和输送着大量有机物质,也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之一。更重要的是,互花米草在固碳方面有出色特性,可吸收大量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合成为有机营养物,并固化到湿地土壤中,形成封碳效应,有利于低碳减排。 这则报道谈论了两个问题: 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互花米草有利于低碳减排 。那么以下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 (一)相关概念 植物外来种 (exotic species/plant):区内原无分布,从其他地区移入的种或亚种。 入侵(物)种 (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的一个子集。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所以入侵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的存在,它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 驯化 (domestication):驯化将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是定向的、可控的。 归化植物 (naturalized plant):也是外来植物的一个子集,植物进入一个新的分布区之后,经过长期适应和演化,已经成了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生态作用和生态学意义已与本地种无差别。按照植物引入的途径和时间,可分为史前归化植物、自然归化植物和人为归化植物。但不管是何种归化,都必须要足够的时间,其中人为归化时间最短,但也需要50年的时间。 在自然情况下,山脉、河流、海洋等的阻隔以及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准的。虽然也有因气候和地质构造变化,使动物、植物或病原体进入新的系统的情况,但更多的却是由于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物种迁移。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大多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依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许多外来物种虽然可以形成自然种群,但种群数量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会造成危害,经过长时间适应后变为归化植物;极少数可能其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新的坏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此时,这个外来种就可能成为一个入侵者,打破生态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入侵种,这种现象被称为 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二)判别入侵种的标准 因此,外来种和入侵种的主要区别就是看这个物种从分布区外引入后,是否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有一个判别入侵种的基本标准: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具备了自我繁殖能力; (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另外,入侵种必须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否则无法构成入侵。 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在某一地区先形成,然后通过迁移、扩散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没有一个物种天生是入侵种,只是出现在不适当的位置才表现出入侵特性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三)互花米草的引入历史 中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互花米草,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许多地方表现出巨大的破坏作用。以上海崇明东滩为例,这里是一个国际重要湿地(崇明东滩达到1%全球种群数量的鸟类,根据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指定的标准,如果一个区域的某种水鸟数量达到该鸟类所在种群数量的1%,则该区域在水鸟保护上具有国际重要意义),也是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鸟类,作为亚太地区迁徙鸟类或珍稀鸟类重要的中途停歇点和越冬栖息地。互花米草在上海的引入历史:1995年,首次发现于崇明东滩;1997年,开始引入上海九段沙(华东师大);2001年,开始引入崇明东滩。 (四)互花米草引入崇明东滩之前的状况 在崇明东滩引入互花米草之前,这里的滩涂可划分为四个带: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潮下带水域,都是鸟类的良好栖息地。其中,芦苇带的鸟类以鸣禽为主,一年四季均有分布,主要包括伯劳科、鹟科、攀雀科、绣眼鸟科、文鸟科和雀科等,一些攀禽也常在该区域活动,是甲壳类的主要分布区域,昆虫也非常丰富,这同时也是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海三棱藨草/藨草带,是涉禽的重要栖息地,以鹭科、鹤科以及鸻鹬类为主,海三棱藨草的球茎、种子是鹤类、小天鹅及其他植食性雁鸭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这里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为鸻鹬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光滩是鸻鹬类等涉禽的重要栖息地,主要种类有环颈鸻、黑腹滨鹬、白腰杓鹬等,春季常可见数千只的大群在光滩上觅食,光滩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底栖动物以双壳类为主,是鸻鹬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潮下带水域为游禽的栖息场所。90年代初期,曾有3000多只小天鹅每年冬季在该区域栖息。 (五)互花米草引入崇明东滩之后的破坏作用 互花米草引入后,开始是占据了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的中间位置,但不久迅速扩张,同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发生竞争,目前面积已经接近2000 hm2,而同时一方面导致东滩芦苇的产量大幅减少,作为当地以收割芦苇营生的人为此特别发愁,另一方面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锐减,并且甚至可能导致海三棱藨草在崇明东滩完全消失,最终威胁到迁徙鸟类的食源和栖息地;互花米草在此地生长迅速,地上生物量特别丰富,形成致密的单优势种群,而且叶片比较尖锐,鸟类无法停歇,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同时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堵塞潮沟,破坏景观(图),而潮沟是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如不加于控制,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以下三张图是连续三年(2004-2006)相同季节(8月),从同一个方向对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从中就可看出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入侵速度有多快。 2004年,这里还是全部为海三棱藨草覆盖的区域。 2005年,由于人工的引入和种植,几乎见不到多少海三棱藨草了,只有一丛一丛的互花米草斑块了。 2006年,已经完全看不到海三棱藨草踪影了,只有致密的互花米草覆盖。 崇明东滩鸟类在不同生境的种类分布(很明显,互花米草群落中种类最少) 互花米草促淤同时也堵塞潮沟,这是破坏滩涂水文学过程的负面效应 a. 崇明东滩人工移栽的互花米草(2003年9月); b. 东滩北部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已经消失, 互花米草群落与光滩相邻,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海三棱藨草已经完全被竞争出局(2003年6月); c. 崇明东滩捕鱼港外的海三棱藨草群落(2003年5月); d.崇明东滩捕鱼港外的海三棱藨草群落 (六)结论 据此,互花米草满足上述判别入侵种的所有标准:崇明东滩的互花米草通过有意(2001年之后)或无意(2001年之前)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的,互花米草对崇明东滩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目前在这里已经具备了自我繁殖能力,扩散速度非常快,给这里的生态系统组成和景观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因此, 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当然也包括崇明西滩)最具有破坏力的外来入侵物种,必须迅速加于控制和根除。 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引入历史仅仅十多年时间,认为已经成为驯化种(应该是归化种,或者归化植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二、互花米草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 作为一种入侵植物,必须具备强壮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因此植株会旺盛生长,带来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增加,光合作用强烈,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 这是任何入侵植物都具备的特征,并不是互花米草独有的,而且仅仅通过植株的旺盛生长固碳,并不能被认为是对低碳减排的贡献,否则就将低碳减排进行庸俗化理解了 。比如,中国南方许多地区疯长的植物水葫芦(也是一种入侵种),在生长季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这吸收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实质上构成减排,因为此时的碳仍处于一种活性状态,随时可归还为大气层,死亡的水葫芦根叶迅速腐烂,堵塞水上交通,污染水源,在分解中吸收水中大量的氧气,水质进一步下降。从来没有人认为水葫芦是低碳减排的英雄。互花米草也一样,虽然在旺盛生长季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大多也迅速归还给大气,少部分进入土壤,这进入土壤的碳其流向如何?我们复旦大学从2004年就开始对互花米草中土壤碳过程进行研究,初步的结果表明, 互花米草在吸收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虽然目前的净效果还是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土壤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贸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况且,即使未来验证长期的效果也是碳封存,但这种减排效果与其危害相比,几乎不值得一提。 【评论与回复整理】 评论:至于固碳固滩价值大,还是鸟类和藨草价值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答复: 互花米草促淤护滩的价值似乎是明显的,这是引进的时候就知道的。我现在在讨论引进之初不知道的事儿,这是一个认识发展的问题,没有必要责怪谁。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是最早引进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的,现在他们也认为在苏北滩涂的互花米草蔓延是个严重的问题,也在想办法根除。华师大是在上海地区开展互花米草引进的单位,他们的工作在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大家都承认。但现在发现了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至于固碳的价值有多大,现在还真不好说。在这方面的研究,复旦的定点观测比华师大要早,数据正在分析中。 评论: 互花米草最早引种理由并不是固碳,也不是为了经济利用。而是为了固滩,防浪,放风。200米的米草带消浪效果非常可观。而且比钢筋混凝土海堤要节省,维护成本低。互花米草最早种植于江苏沿海的光滩——没有植被的泥滩。从这种角度看,互花米草和典型的紫茎泽兰,绞杀藤,性质有所区别。 答复: 这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让美国大兵来保护中国,中国的国防也肯定比现在更牢固,而对于我们也更经济,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 评论: 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要注意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会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则不管目前有什么经济利益都不应该引进。至于说“固滩,防浪”,我相信本地物种中也会有能起来类似作用的物种,不必非得引进会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 答复: 本地种与互花米草固滩,防浪的效果的比较并没有定量的评价数据,但互花米草促淤的功能的确要强,从滩涂围垦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论: 建议研究结果在国内大型生态学会议上报告,如果可能,给各级政府写报告和建议书更是非常必要的。 答复: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并不新颖,几乎已成定论的事儿,上海市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已经接受了复旦大学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科研单位的建议,正在开展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工程。而上个月举行的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有人试图想打着中美科学家的幌子来哗众取宠,否定这个简单的事实,并通过媒体标新立异地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发表本博文以正视听,免得引起公众理解上的混乱。希望大家能就此广为宣传,如果觉得我这篇博文不够通俗,可以告诉我,我可以修改得更通俗一些。 致谢 本文中出现的许多定义来源“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另外,文中的许多数据和照片来自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一并致谢。 相关网文: 中美专家研究发现:互花米草是捕碳高手 互花米草:非入侵者,乃低碳者 生物入侵调查:互花米草侵占崇明鸟类家园 首次证明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在沪举行 【注】 对上述观点有异议的朋友,如果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证据,请写信或者在评论中与我咨询,对于上述描述中的大多数方面,我们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都有相关研究。您也可以用“The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作为单位名和“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查询,或者直接去看本 博文的附件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发表有关互花米草的文章 》。 我们许多研究结果都发表在英文刊物上了,反而国人非同行不会去阅读了,这也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用中文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希望我写作的一些博文能部分弥补这些不足。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36422 次阅读|51 个评论
关于QOCA培训班今天很遗憾
热度 2 xushaoguang 2011-8-22 22:00
关于QOCA培训班今天很遗憾
今天是董大南老师在华师大开QOCA培训班的 第一天,我没有去成真是太遗憾,我的一个师弟去了,我都没去真是太郁闷死我了,真是不应该考虑这个费用的问题,真是郁闷死我了,不晓得董老师什么时候再开培训班了,师弟还是通过董老师给我发的邮件知道后就想去的了,我都不晓得他什么时候去了 ,今天晚上才和我讲他已经在上海了,我以前只去过一次上海,虽然对上海的印象很不好,但是我对董老师的印象那是相当的好呀,董老师的经历让我佩服,让我向往,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传奇 董老师老当益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38 次阅读|7 个评论
再返华师大,细看自制教具大赛
kingstar 2009-8-16 20:15
上午8:45宁波南高速,3个小时后抵沪。出南站,选3号轻轨,越5站,到金沙江,入住莫泰168,用午膳。回房间收2份邮件,然后出门,直奔华师大。行6分钟,其中2分钟红灯区等待。抬头见师大门楹依旧,只是左右多了两个侧门,专供行人进出。师大一直车多,8年了,草坪依然绿,停车场一样满,研究生院还是在那小岛,只是丽娃河改叫了荷花池。饭后半个时辰,权当运动、消化,也正好把师大走了大半遭。 展馆封闭,管理很严,后果很严重。 每个摊位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可进。 一些教具厂家来刺探情报,当天来当天回去了,一直到19日才全面开放。 浙江省的摊位 正在选送作品到评委席去 专家现场评比,因为这个家伙实在太大,不好搬。 今天只能放这么几张了,我还要做说明,消化一下。有几件东西真是不错,很想山寨一下。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5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