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altmetrics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社会科学网最新收录了国内学者的两篇altmetrics的中文论文
liuchunli5434 2018-1-27 20:46
最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网收录两篇altmetrics的中文文章。其中,一篇是altmetrics的文献 计量分析,一篇是内容分析方面综述,写的都非常好,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 基于内容分析的Altmetrics本质研究 2017年11月02日 09:28 来源:《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王鹏飞 刘烜贞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作者简介: 王鹏飞,南京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助理研究员;刘烜贞,ORCID:0000-0003-4517-922X,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E-mail:lxz@njmu.edu.cn。南京 210029    内容提要 : 从Altmetrics的起源和科学研究本质的角度探讨Altmetrics指标的内涵。 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结合逻辑分析与理论探讨,提出以社交媒体评论科技论文的内容的分类方法,作为Altmetrics内容分析的基础。 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Altmetrics指标外在含义的解释与分析,而忽略了对其评价内容的挖掘。通过对Altmetrics工具评价内容的分析,从而了解科学研究对公众产生的影响。这对于深入理解Altmetrics本质内涵,全面了解科研产品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Altmetrics 内容分析 科研评价 社会影响力    标题注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交媒体评论内容的替代计量学研究”(项目编号:16YJE870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Altmetrics研究进展与可视化分析 ◎ 齐世杰 1,2 郑军卫 1 史海燕 3 1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保定 071000 摘要: 国内 Altmetrics 研究已逐渐深入,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将有助于科研人员明 晰研究进展与热点内容,为日后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选取 CNKI 数 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方法,从研究概况、文献合著、研究内容三大方面对国内 Altmetrics 研究进行全面分析。 ①国内 Altmetrics 研究发展态势良好,正在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 ②科研合作是我国 Altmetrics 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科分布呈现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为核心,出版、 医学和科研管理为边缘的结构特点;③开发国内环境下的 Altmetrics 工具与资源平台的嵌入机制,进行 Altmetrics 视角下的科学交流过程重构,整合传统评价与基于交流过程的评价路径,是我国 Altmetrics 研究 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Altmetrics 文献计量 研究前沿 信息可视化 分类号: G251 引用格式: 齐世杰 , 郑军卫 , 史海燕 . 我国 Altmetrics 研究进展与可视化分析 . 知识管理 论坛 ,2017, 2(5): 439-447 . http://www.kmf.ac.cn/p/1/662/. 基金项目: 本文系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和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 ” 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传播字 10 号)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齐世杰( ORCID : 0000-0001-8757-7037 ),硕士研究生, E-mail: qishijie@mail.las.ac.cn ;郑军卫( ORCID : 0000-0001-7390-5757 ),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史海燕( ORCID:0000-0003-1635-0323 ),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 2017-05-02 发表日期: 2017-10-26 本文责任编辑:王善军 提  
个人分类: 科研|3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Altmetrics,2016年奥巴马的影响力全球第一,合理吗?
ZJUlijiang 2017-12-15 11:02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科学计量的机制是学者投票,Altmetrics (补充计量学)的机制是大众投票。一项研究证明学者投票与大众投票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我们应该认可奥巴马的科学贡献? 张东冉 / 河北大学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奥巴马于2016年7月11日在 JAMA 上发表一篇题为United States Health Care Reform: Progress to Date and Next Steps的论文,发表之后以8063的 Altmetrics 得分拿下『 2016年世界学术论文影响力TOP100 』的第一名,并远远超过第二名的4912分。另外,奥巴马是独立作者哦。 好吧,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前总统在学术界客串一把,便秒杀辛勤耕耘一辈子的科研工作者。这个结果太讽刺了,不对,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奥巴马的论文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来源于总统光环,而非科学贡献。因为,他这篇论文在 Google Scholar 上至今只被引用了203次(2017年12月14日统计)。 Altmetrics 得分是大众投票,即用点赞、转发、评论等来度量科研成果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科学计量是学者投票,即用引用来度量科研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评价学术成果质量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应该由科研工作者来投票,最好的方式是同行评议,在同行评议不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引用替代(引用和同行评议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把投票权交给普罗大众,会不会太儿戏? 大众投票权 社交媒体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投票权。 ResearchGate是由Ijad Madisch于2008年创立的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旨在改变研究人员进行科研的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700多万会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术社交网络之一,通过ResearchGate平台,会员可以维护自己的出版物,询问和解答与研究有关的问题,关注其他研究人员以及了解他们的出版物更新情况。 对机构而言,大众投票与学者投票正相关 在ResearchGate中,可以选择影响力,出版物数量,下载次数和剖面图来衡量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ResearchGate评分是一项新的绩效指标,它通过测量研究人员的出版物,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以及追随者数量整合科学计量学和补充计量学。 Yu MC等人选择以英国的 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大学排名和 QS 大学排名为参照,用机构的ResearchGate 评分与这些排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esearchGate评分与所有REF指标(产出,影响,环境和总体质量)的相关性都保持在0.400的中度相关水平;与三个QS指标(分别是学术声誉,每个教师的引用以及相关分析的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即强相关(按照Cohen对相关系数的解释:0.10代表弱相关;0.30代表中等程度相关;0.50代表强相关),这表明ResearchGate评分是衡量研究机构“学术声誉”的有效指标。 对个人而言,大众投票与学者投票也正相关 作者选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300位学者为样本,选取两个SciVal指标:SciVal字段加权引用影响 FWIC 和SciVal每篇文章的 被引次数 ,与六个ResearchGate指标: RG评分,RG影响力,RG论文下载次数,RG论文评论数量,RG被引次数和RG剖视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G指标与SciVal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ResearchGate评分是衡量研究人员“学术声誉”的有效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代表 Altmetrics 评分完全可替代科学计量指标,而只表明 Altmetrics 可以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有效补充。 科学评价的事情还是应该把投票权交给科研工作者,不然,你猜猜通过大众投票来评选诺贝尔奖会是什么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大众投票没用。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全人类服务,根据大众投票来判断科研热度与社会反响是有效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反响与研究质量可能正相关,但不能替代研究质量)。 从为全人类服务的角度来看,我们既要研究质量,也要社会反响。所以,我们既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从事高质量研究,去探索人类的未知,也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互动,用研究所得去提升大众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Yu, M. C., Wu, Y. C. J., Alhalabi, W., Kao, H. Y., Wu, W. H. (2016). Researchgate: an effective altmetric indicator for active research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55 , 1001-1006. CALL FOR PAPERS 欢迎向林墨推荐论文(发送PDF)或投稿(撰文1500字),一经采用,林墨向您支付稿酬,并具名致谢,投稿方式:linmo_wx@163.com 林墨是一个公益的学术新媒体。我们努力追踪全世界的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分享给学术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林墨动态。
7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赞替代引用:社交媒体数据能走多远?
热度 1 ZJUlijiang 2016-8-9 10:14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被引次数与基于被引次数的指标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在汤姆森路透出售WEBOFSCIENCE相关业务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摒弃影响因子等传统计量指标的重要时机和转折点。社交媒体数据真的能替代被引次数吗? 马瑞敏 / 山西大学副教授美国DrexelUniversity访问学者 替代计量学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在汤姆森路透出售WEBOFSCIENCE相关业务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摒弃影响因子等传统计量指标的重要时机和转折点。实质上,有不少学者尤其是科学计量学圈子内学者早已经考虑取代或者优化传统影响因子等指标,并且最近又提出了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用来补充甚至取代传统的计量指标,充分考虑“网络”影响。但是,通过近期的较多研究已经表明,要想取代传统的计量指标并非易事,替代计量学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网络计量学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M.Thelwall与他的合作者系统统计了PubMed中发表论文在Twitter、Facebook、Google+等11种网络服务媒介的表现,并与传统的被引次数相比较,它们发现对于大部分网络服务媒介的替代计量得分并不与被引次数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在后续的较多论文中都得以印证,如R.Costas等的研究也发现替代计量指标与被引次数有很弱的相关。 社交媒体数据也有缺陷 弱相关并不能说明替代计量学指标不合理,但是人们发现传统被引次数一是好理解好操作且精度相对较高,二是在很大程度能代表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而替代计量学指标存在较大问题(S.Haustein等,2016),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平台的异质性,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内容框架;二是数据质量难以保障——准确性、连续性和可复制性缺失;三是技术依赖性,依赖于APIs和DOIs的可获取性,也依赖于数据提供者。 所以,我们当前似乎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被引次数等传统计量指标更加科学的方法去评价论文、学者和机构,如果冒然使用新的指标或者方法,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在没有设计好更好的替代方案时,一刀切地否定原来的一切,似乎我们又陷入了冒进主义的陷阱。所以,科研评价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方法改进,更需要理性,万不可因噎废食。 参考文献 Costas,R.,Zahedi,Z.,Wouters,P.(2014).Do“altmetrics”correlatewithcitations?extensivecomparisonofaltmetricindicatorswithcitationsfromamultidisciplinaryperspective. 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 66 (10),2003–2019. Haustein,S.(2016).Grandchallengesinaltmetrics:heterogeneity,dataqualityanddependencies. Scientometrics ,1-11. Thelwall,M.,Haustein,S.,Larivière,V.,Sugimoto,C.R.(2013).Doaltmetricswork?twitterandtenothersocialwebservices. PlosOne, 8 (5),e64841.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3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任何定量指标都难以取代期刊影响因子
热度 4 ZJUlijiang 2016-8-5 09:08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小编并非期刊影响因子的粉丝,但与脱缰的同行评议相比,现阶段期刊影响因子不失可靠。再一次被一个宣传可能取代影响因子的指标刷屏之后,小编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写点什么。 期刊影响因子是什么? 1963年,GarfieldSher正式提出“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起先是为了使SCI数据库选刊时更具有操作性,到后来逐渐被世人所认可,现今成为了JCR期刊引证报告里用于测度期刊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测算公式为:某期刊在2016年的影响因子=该期刊2014和2015两年发表的论文在2016年被引用的次数÷2014和2015两年发表的论文之和。期刊影响因子综合考虑了发文量和被引次数两个因素,本质上是一个均值型算法,即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 中位数能取代影响因子吗? 不能。昨天,Nature刊出的文章提出了中位数的思路,即用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引用中位数评价期刊影响力。本质上,中位数是一个分位数算法。当总体频数符合标准正态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与分位数相等;当总体频数不符合标准正态分布时,二者不同。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是与平均数相同的是,分位数依然受“被引次数”左右。“被引次数”存在的缺陷,在期刊影响因子中存在,在分位数中也存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谈何取代? 谷歌h5指数能取代影响因子吗? 不能。如果某期刊在过去5年内所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那么该期刊的h5指数就是h。h5指数是在h指数的基础上添加了5年的时间窗口限制。H5指数是一个掐尖儿式算法,只考虑被引最高的那一组论文。h5指数也综合考虑了发文量和被引次数两个因素,与期刊影响因子有差异(各有优劣),但并无本质不同,谈何取代? Altmetrics能取代影响因子吗? 不能。Altmetrics基于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G+、Mendeley等)的转发与评论评价学术论文的影响力。Altmetrics评分的用户群体是社交媒体用户,而期刊影响因子的评分用户是科研工作者。因此,与养生、投资、娱乐等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的研究,能够轻易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很高的评分,而NgAgo-gDNA技术并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前沿科学研究内容与大众都能懂的科普知识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Altmetrics从一诞生就跟期刊影响因子并无交集,谈何取代? 有没有指标能取代影响因子? 有。与期刊影响因子类似的定量评估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还有很多,但小编认为,能取代影响因子的指标唯有受严格控制的同行评议。早在70年代,F.Narin就勾画了各学术评估指标的客观度(图中的横轴)与真实度(图中的纵轴),理想的学术评估方案是采用受严格控制的同行评议。F.Narin是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谷歌创始人L.Page与S.Brin曾向F.Narin公开致谢,正是因为受F.Narin提出的加权被引次数的算法的启发,他们才发明了PageRank算法。 在操作过程中,同行评议极易受金钱与权力的侵蚀。于是,我们索性采用客观的评价指标。尽管定量评价指标的导向可能会出现偏差,但作为一名青椒,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生存与上升空间,小编极力支持以期刊影响因子为代表的定量评价。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参见莱顿宣言)。 参考文献 Timetoremodelthejournalimpactfactor.NatureandtheNaturejournalsarediversifyingtheirpresentationofperformanceindicators.Nature,535,466(28July2016)DOI:doi:10.1038/535466a 文字编辑:李东 图片编辑:李东
4204 次阅读|8 个评论
基于作品内容的跨越时空定位计量,中国学者自我展示的人因与文化
热度 1 ant121 2016-7-2 19:29
如何客观公正地衡量一个人的学术产出? 影响因子?H指数?替代计量? 影响因子H指数都是基于引文,通过引文情况衡量影响因子,真的很靠谱吗? 首先,影响因子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必须是发表了之后,才可能被引用。有了引用的数据,影响因子的计量才开始。其次,影响因子具有内容上的片面性,部分引用,只是因为概念上的相关,甚至是指出原文献的不科学之处,对施引文献的产生实质贡献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衡量。再次,存在特别有分量的作品,与其同时代的人不能读懂,尚无能力客观评价其贡献的现像。 以这篇文章为例 McKee P A, Castelli W P, McNamara P M, et al. McKee P A, Castelli W P, McNamara P M,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the Framingham study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1, 285(26): 1441-1446. 这篇发表在1971年的文章在WOS上引文数为1698,在Scopus上的引文数为1700,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文数为2608,以哪个为准? 这篇文章在1972年,WOS上的引文数为7,Scopus上的引文数为1,Google Scholar上的引文数为4,从差别如此之大的数字来看,所谓的权威数据库,所谓的全球收录最大的数据库,在学术评价上真的客观吗?再细看WOS、Scopus、 Google Scholar 上提供的引文清单,不相互重合。WOS中的7篇不包含Scopus中唯一的一篇, Google Scholar 上1972年引用此文的4篇,与WOS收录的1972年引用此文的7篇中仅3篇重合。 即使假定这些数字为真,仅从引文数字看起来,是个表现平平的文章。 WOS上对此文的引文情况,按年度排列 WOS上,该篇文章的发表后的第一个10年的引文情况 Scopus上,该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一个10年的引文情况 由此可见WOS、Scopus、Google Scholar中的原始数据集均有待完善,基于不完善的数据集的引文量化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得出的结论,看看可以,信以为真,甚至作为指南和目标,恐怕不行。其实引文索引的创始人E.Garfield对基于引文计量的评价价值有天生的不足( The use of journal impacts in evaluating individuals has its inherent dangers)参见 。 文章在互联网上可以被公开发现和评论,给基于文章价值本身的发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于是,有人提出了替代计量学(Altermetics)。但是目前,替代计量学未引起国内机构和学者的广泛认可 ,且不完全符合中国学者的研究行为习惯,会引起因在网际知名社交网络上爆光度不高带来不客观的评价。长期关注计量研究的学者邱均平提出了金字塔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 。分为应用层,社交媒体层,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文章的讨论部分,依然导向了基于引文的评价。 那么,引文可不可取,可不可信?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篇文章的学术贡献呢? 笔者认为,引文、社交媒体等信息,均来自外部评价,并不能武断地依据这些信息对一篇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下定论。就像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不能断定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一样。对文章贡献度的评价,应该回归到文章内容上来。但是评价文章内容本身,是有学术门槛和时间成本的。不适宜大规模大批量的应用。而研究的支持方需要知道他们对某个团队或者某个方向的资助值不值得,资金的提供方又没有高深的学术水平,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谁抓住了创新的原始股,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焦虑啊,这可怎么办呢?只能求助于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了。 1、基于引文的衡量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只是不单是看文章发表在什么样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不单是看文章被多少人引用了,而是要细化到在哪些地方被引用,该文章的内容为后继研究做了哪些贡献。如杜建、武夷山等对”睡美人型“、”王子型“文献的识别研究。这需要较大的时间跨度。 2、从文章如何引用别的文献,查看作者相关研究综述的功力。从文章语言用词和图表规范,判断作者的学术写作功力。这需要基于全文的分析和基于大规模优质样本的学习,这个工作,机器可以做些辅助。 3、研究文章作者的可信度。所谓风过留痕。一份重量级文章的出现,必然出自持续积累和敏锐洞察。如何建立基于作者的可信模型,笔者目前还没有思路。但基于笔者对中国工程院12名1950年之后出生主要在高校从事研究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的网上可分开获取的素材来看,信息源视野,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每个阶段都和哪个学术声望层级的人接触与联系,他能够使用的有组织的知识资源状况,他可以用的技术条件和手段等,是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为什么会想到上面这三点呢?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在全球文明中是个独特的存在。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不依附为他人的认定,不依附于官方的指派,是天人合一的存在,是个人与时空、空间的对话。 例如: 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李白 例如:兰亭集序,时间、空间、自我情感的描绘。 研究论文纵使不能如同文学般行云流水,任意发挥。但好的文章,首先应基于作者对自己研究,在自己所研领域的精确时空定位。本文提出的第一条,基于引 文的衡量,能侧面反应作者对自己研究的定位。如果阅稿人是在正式发表之前看到文章,例如是审稿人,则本身是相近领域学者,可了免去对低水平文章高估的误判。如果阅稿人是在正式发表之后看到文章,本身已经说明该文章至少被所刊的期刊认可。本文提出的第二条,虽然咎于形式,但形,神之所附也。基于内容级别的深度挖掘,已经相对客观了。本文提出的第三条,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希望与诸位共同探讨。 Garfield, Eugen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Jama 295.1 (2006): 90-93. 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72. 邱均平,余厚强. 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15(01) 邱均平, 余厚强. 基于影响力产生模型的替代计量指标分层研究 . 情报杂志, 2015 (2015 年 05): 53-58.
个人分类: 自由漫想|3384 次阅读|2 个评论
Wiley Exchanges博客重新开启, Altmetrics趋势及更多信息
WileyChina 2016-7-1 11:28
洞悉行情: Wiley Exchanges博客重新开启, Altmetrics趋势及更多信息 Wiley Online Library 欢迎加入我们! 我们非常荣幸地向您介绍新的 Wiley Exchanges ,作为内容的资源中心,它将为您提供如下服务: • 帮助您提高技能 • 提供科技、教育、创新前沿资讯 • 探索环球热点资源 注册获取邮件提醒 独家采访:Altmetrics对科研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您将听到如何使用Altmetrics发现研究趋势,展示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同时,下面这个视频将为您展示对首席运营官KatherineChristian和首席营销官CatherineWilliams的采访实况。 点击观看视频 最新实验室指南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植物生物学实验室指南》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实验室指南系列丛书中的第十八部作品。这部新的作品囊括了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并详细阐述了每种实验方法的具体步骤。因此,即便是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新手也能在研究中自如地应用其中的知识。 第一期已于2016年5月发行,每季度更新一次。这部著作已得到全球专家的认可,其中一些专家发明了书中的实验法。植物生物学涵盖如下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 详情请咨询 客户经理 ReadCube Connect的新功能——嵌入式PDF 探索新功能以便充分利用你在Wiley Online Library的阅读和研究经验。 ReadCube的新用户? 观看这里的入门视频 或将您的问题提交给我们——发送到邮箱 LibraryInfoAsia@wiley.com 。 ReadCube Connect 新功能
个人分类: 业界新闻|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替代计量学在台湾高校
热度 2 yuhouq 2015-7-21 10:08
台湾高校建设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校和学术研究者的国际知名度及竞争力,从2006年至今,在由台湾大学负责建设的“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计划”(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TAIR)的带动下,全台湾高校都参与IR的构建。随着国际开放存取的推动和IR绿色OA的成功发展,学术传播方式通过网络科学的发展,从纸制文本传播快速扩充到网络传递和交流,并且发展出新的学术评价技术,OA期刊的出版形态提供文章在网络阅读的渠道,以及即时呈现各种社交网络引用学术影响力。传统的学术评价主要依据文献被引用次数,但是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等学术评价指标已无法满足网络文献被引和符合数字出版物评价的需求。因此,台湾高校图书馆除了应用国外引文数据库如WOS和Scopus中的SCI、SSCI和EI等内容数据,更加大力度关注国际组织对于数字资源技术发展和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在学术评价的实践,例如导入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理论和分析工具做为传统学术影响力指标的互补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自2013年到2014年对两岸32所高校的IR进行调研,其中台湾10所发展IR成功案例不仅使IR保存大量学术成果,对于IR长期开放获取积累的信息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也很有帮助。    高校发展IR的原因   台湾高校发展IR的主因除了学术成果的保存和应用价值外,图书馆和科研处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争取获得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推动台湾高校争取国际学术排名的台湾顶尖大学计划和教学卓越计划的奖励,依据各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所采用的学术评价指标和引文分析工具,分析机构学术能量分布、专业领域研究趋势以及部门研究绩效,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和策略。图书馆利用引文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作为学术成果应用的新工具,让馆藏数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应用。科研单位和学校科研处(台湾称研究发展处)构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或称现况研究情报系统”(Current Research 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s,简称CRIS),每月、每季定期向高校管理者提交院系、研究中心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高校图书馆协助提供科研处教师、研究人员的学术评价所需信息,发掘校内学术能量和科研成果亮点,以做为管理单位对于职称考评、研究经费奖励与分配、科研方向选择和监督各单位执行进度的指标。   目前,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QS的大学排名学术指标仍采取传统引文评价指标外,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The Spanish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所属科学资讯暨资料中心CSIC,以网络计量学评比国际高校的网络学术研究资料表现。促使高校依据评价指标构建IR,不仅将机构研究成果进行完整保存,更能做为学术交流和展示工具。CSIC在2014年首次将替代性指标(Altmetrics)列入评价指标(表1),也就是互联网中一般和学术性社群网站内容都列入学术成果评量参考。   由于TAIR的第一版本未能支援网站使用情况的即时统计功能,所以大多数高校与谷歌合作,逐月将分析数据(GoogleAnalytics)以电子档案方式公告在IR网站上。台湾TAIR联盟平台针对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在2014年发布的版本(RC6)增加前台揭示网络流量分析功能,例如IR最近3年保存文献数量和下载次数统计以及其他后台管理功能。已更新版本的高校IR可以在前台看到各类型统计数据,联盟平台也提供全部成员馆的统计分析信息以及单一或多所高校学术趋势图,提供校外用户参考。其他增加服务机制包括:1.使用Google Analytics API进行离线分析,获得以上信息,再制作成离线报表。2.在平台上增加学术趋势图的机制,可依机构及年份统计单一或多个机构各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汇和词频。3.结合Altmetric的计量图示提供互联网引文统计数据。4.提供行动版网站。5.提供IR和发现系统间整合查询的异质系统。6.提供社交网站如脸书、favorities、Google+、推特等分享机制。IR更多的后台管理数据可提供给校内其他单位或是研究者做学术研究,这些数据包括研究成果的保存总量、上传和下载数量、浏览、检索和其他用户使用习惯分析。    IR对数字资源技术和替代计量学的应用   元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能提高IR文献的开放获取和被引用次数,高校IR于数据清洗时对文献和研究者添加标识符号,一种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系统”(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System,简称DOI),主要是确保电子文献(如电子期刊)在互联网上可永久正确地链接。华艺公司是台湾地区唯一授权注册机构负责繁体中文文献的编码,中文期刊文章可以通过出版社向华艺公司获得授权编码。另一项辨识体系的导入是研究者识别码,初期多数高校采用爱思唯尔公司的SCOPUS AuthorID和汤森路透公司为投稿到旗下出版品的作者分配唯一标识符Research ID,2012年,汤森路透将ORCID注册系统与公司内科学和学术研究产品整合,确保原本使用Research ID的全球用户能同时使用这两套编码。ORCID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跨学科、跨研究部门和国界进行交流,将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与这些标识符相关联。个人可免费使用注册系统,获取标识符;机构通过付费成为会员后,平台可将机构记录和标识符相关联、更新互操作记录,以及为员工和学生注册个人标识符。完成注册的个人可将标识符嵌入工作流程,例如研究者资料维护、手稿提交、资助申请和专利申请。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医学院和淡江大学等4所高校是ORCID会员,高校图书馆已经为校内教师申请研究者识别码,作者只要将识别码信息加入文献中,不论是引文数据库、科研平台、用户和图书馆便可以通过多种学术评价渠道正确获得引文统计。以研究者识别码替代姓名的优点,可避免非英语系国家作者的英文姓名翻译和参考文献在录格式上的不同所产生的误判。 IR中替代计量学分析工具的应用   2010年,Jason Priem,DarioTaraborelli,Paul Groth, Cameron Neylon等人在Altmetrics网站( http://altmetrics.org )发表Altmetrics 宣言(altmetrics:a manifesto)为Altmetrics正式定名。Altmetrics,即为Alternative Metrics,大陆学者翻译为“替代计量学”或是“选择性计量学”,台湾学者多直接使用英文名称或称“另类计量学”。与学术出版社以年为单位统计单篇文献引用所得出影响因子不同,替代计量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网络技术对于博客、一般社交网络或学术社交网络,如脸书、推特、Youtube和TED等各种学术研究的网络数据源,针对单项研究成果所引发的讨论,如评论、储存书签、下载保存、引用和链接等获取大量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在短时间内进行统计和分析。目前具代表性推动替代计量学的机构包括非营利性的Impact Story,PLOS和营利性的Altmetric.com,PLUM,EBSCO公司并购PLUM,将PLUM X系统分析与EBSCO的信息服务整合。这项新的学术评价指标发展已经获得出版社、高校等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等关注,许多研究着重将替代计量学和传统引文分析进行比较,并讨论未来学术传播与评价方式的趋势。   台湾高校图书情报学对于文献计量研究热烈,如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蔡明月馆长、台湾交通大学图书馆黄明居副馆长和台湾大学图书馆陈光华副馆长、唐牧群教授等学者,从2014年陆续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台湾高校应用替代计量学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决策系统主要是知识库(IR)和科研管理系统,部分IR采用前述两种系统功能整合应用,不论是采用TAIR新版本RC6,或是自行开发、采购的IR平台陆续引入网络计量学的分析工具和替代计量学为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已经将替代计量学指标应用在IR的高校包括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等。台湾大学的IR( http://ntur.lib.ntu.edu.tw/ )前台可即时呈现单篇文献的引文信息,包括汤森路透的WOS和爱思唯尔的Scopus引文数字,以及导入Altmetrics公司的替代计量学工具,以视觉化图型(包括色彩和类似甜甜圈的图型)呈现,用户更容易了解文献使用状况并对使用对象进行分析。   台湾交通大学2014年以DSpace自行开发IR的新版本(http://ir.nctu.edu.tw/),网页设计将IR所需各项服务和内容以视觉化图型呈现,例如在作者的学术履历中将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曲线图表现统计分析结果;单篇文献加入doi标识符,可浏览单一著作包括整合网络流量统计数据、图书馆发现系统、引用建议格式和完整的元数据栏位说明,提供脸书与推特等一般社交网站和学术社交网站如Mendeley,CiteUlike,Zotero的分享链接,并且应用Altmetric与PLUMX同时呈现该著作各项替代计量统计结果(图1)。   台湾中兴大学2009年采用TAIR版本建设校内IR,为每篇著作添加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doi,2014年12月发布的新版本IR平台( http://ir.lib.nchu.edu.tw/ )便可应用Altmetrics.com的替代计量学工具和PubMed Central引文检索信息,做为网络计量的统计分析依据。    台湾IR应用替代计量学未来趋势   高校IR建设完成后的发展趋势是与校内其他异构数据库进行资料介接,或是与其他系统功能互补,其中和IR密切相关的平台是科研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CRIS)。由于CRIS所收集和保存的学术著作元数据没有IR详细,且两系统建设都是以学术评价为主要目标,因此台湾高校IR的发展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IR提供其他平台所需信息,管理层所需要的学术评价和决策资讯由其他系统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例如台湾淡江大学教师历程系统( http://teacher.tku.edu.tw )通过校内6个异构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整合应用;台湾交通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学术集成系统”等。另一种形式是IR 扩充服务功能涵盖CRIS机制,如香港大学的IR发展模式是国际颇为知名的范例,台湾高校中,中兴大学新发布的IR平台(NCH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RIS)具备所需要的扩充服务功能。由于大部分替代计量学的工具对于个人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免费使用授权,所以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几所高校中IR已经应用替代计量学的例子外,其他已应用数字资源标识符和研究者ID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着手相关工具的设计和使用测试,例如台湾“国家卫生研究院”为所有的研究者申请SCOPUS AuthorID和Research ID,目前可从IR网页中社群和检索内容查询到研究者ID,并且链接到SCOPUS和WOS引文数据库信息,各项学术成果元数据已增加doi编号,这些信息都有助于IR平台导入替代计量学的应用。   IR应用替代计量学的优点是增强IR提供机构管理者可信赖的决策资讯;帮助作者个人学术履历的学术能量推广,了解OA学术环境下用户的使用行为和补充传统引文统计对于网络计量考量的不足;支持图书馆对机构内推动IR发展计划、对机构外的云端化服务等增值应用。网络计量学发展出许多的分支理论,其中替代计量学的推广较为普及并且获得较多学者的支持,但是目前也只有CSIC被列为学术评价指标之一,尚未形成主流思想。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发现替代计量学仍有以下不足:1.各公司发展出的分析工具与IR原始设计的引文分析方式不同。2.不同分析工具收录数据类型与来源并没有标准规范,以目前较多被应用的Altmetrics.com工具为例,其不支持传统WOS等引文数据库。3.因为OA出版品目前偏重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发展,网络计量所获得的数据源也以这些学科领域为主,对于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等尚未普遍支持OA出版领域的学科则研究关注度不足。4.替代计量学的发展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需要较为一致的标准规范,例如数据源的可信度和分析依据;如何辨识社交网络对于研究成果的正负面讨论等。   2014年,替代计量学是台湾图书、情报和档案学领域学者研究热点,业界期望加入新形态的网络OA传播和学术评价规范,以打破长期依赖商业出版社期刊论文为学术传播手段和评价依据所形成的争议问题。相关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和概念的讨论,部分高校更应用于IR和决策管理系统中,相信随着国际上对于替代计量学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各公司分析工具在良性竞争下功能更趋向完善,这些后续发展有助于替代计量学的应用。 ( 包心萍 刘兹恒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UIUC图书馆讲座:Plum Analytics的Altmetrics
热度 1 terahertz 2015-5-21 04:27
当地时间 2015 年 5 月 20 日 12 点在图书馆 323C 房间参加了 “PlumAnalytics 的 Altmetrics” 的网络学术讲座。 Plum Analytics 是 Altmetrics 代表性工具之一,数据类型比较广泛,包括期刊文章、书籍、视频、演示文稿和数据集等各类资源。网站的主页为 http://www.plumanalytics.com/ 。 本次报告主要介绍了 Plum Analytics 的 5 个维度指标:使用量 (usage) 、获取量 (captures) 、提及数 (mentions)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引用数 (citations) ,以及每一个维度的统计指标,还介绍了 4 个方面的应用。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4051 次阅读|2 个评论
Altmetrics翻译成?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5-2-13 12:59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一些有关Altmetrics方面的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可以发现,有Altmetrics、“选择性计量学”、“补充计量学”、“替代计量学”、“网络补充计量学”、“另类计量学”、“社媒影响计量学”等。这个术语的提出,在国外大概是2010年,国内比较早的是刘春丽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表的论文中使用了“选择性计量学”。无论如何翻译,实质上Altmetrics是要区别于通过传统文献计量指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对论文、期刊等评价对象,其目的有多种。如要弥补这些指标在及时性评价方面的不足;评价时采用网络计量指标(如社会化媒体关注度等)和网络资源;评价者可以是阅读论文或期刊的普通读者......就象湖南台的“我是歌手”,歌手唱得好坏,不再是业界专家,而是普遍的听众。每种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有其不足,具体评价过程要弄清楚评价的目的、评价过程、评价指标等评价的基本问题。 Altmetrics对应的中文词我感觉还没有特别合适的。这与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很大关系。应急象“知识图谱”翻译成英文,该如何表达呢?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术语翻译混乱局面是非常正常的。通过研究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会找到一个好的归属。 相关中文研究成果: 刘春丽. Web 2.0环境下的科学计量学:选择性计量学 . 图书情报工作,2012,14:52-56+92. 崔宇红. 从文献计量学到Altmetrics:基于社会网络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2:17-20. 张(亻民),赵文华,孙保存. 从编辑的视点探讨科技期刊Altmetrics的重要性 . 编辑之友,2013,09:41-43. 顾立平. 开放数据计量研究综述:计算网络用户行为和科学社群影响力的Altmetrics计量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06:1-8. 由庆斌,汤珊红. 补充计量学及应用前景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2:6-10. 邱均平,余厚强. 替代计量学的提出过程与研究进展 . 图书情报工作,2013,19:5-12. 陈铭. 期刊利用统计与Altmetrics的兴起 . 图书与情报,2014,01:12-17. 黄芳. 补充计量学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07:15-20. 三牛. Altmetrics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1:38. 王睿,胡文静,郭玮. 高Altmetrics指标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研究 . 图书情报工作,2014,21:92-98. 夏秋菊,黄英实,刘?姝. Altmetrics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研究 . 现代情报,2014,09:129-132. 余厚强,邱均平. 论替代计量学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应用 . 情报杂志,2014,09:163-166+172. 余厚强,邱均平. 替代计量学视角下的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 . 图书情报工作,2014,15:42-47. 邱均平,余厚强. 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1:4-15
个人分类: 科研评价|56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在社交媒体中的热议会带来更高的引用吗?
热度 9 xianwenwang 2014-10-29 08:06
    以往研究证明论文在社交媒体中的热议与被引次数相关性很低。例如 Nature 的这篇报道“ Twitterbuzz about papers does not mean citations later” 在标题中就直截了当地说论文的社交媒体热议并不意味着将来的引用。但是我们通过对 PLOS 论文的实证研究发现,论文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会引发更多的论文下载,而下载与引用是高相关的。因此,论文的网络传播可以提高论文的被引次数。     长久以来,被引次数被人们广泛接受为科学文献影响力的权威测度指标。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研究者提出,除了被引次数之外,论文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一些补充性计量指标进行量化测度,例如论文的下载次数、 Mendeley 读者数,以及 Altmetric (补充性计量指标)综合得分。以往有许多关于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下载次数与被引次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得到了证实,但是研究者们也发现 altmetrics 指标与被引次数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之低。 通常,学术出版商会给读者提供两种阅读论文的方式,即 html 网页浏览和 pdf 浏览。我们的问题是, 不同的文章浏览方式会对论文的被引次数产生相同的影响吗 ? 进一步,对不同的文章浏览方式进行区分,是否可以给论文的影响力测度提供更合理的解释?虽然 alemtrics 与被引次数的相关性非常低,但是 altmetrics 与其他计量指标,例如论文的下载次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被引次数与下载次数的强相关性 VS 被引次数与 altmetric 的弱相关性 我们选取了 PLOS 发表的 6 万 4 千多篇研究性论文,对每篇论文的不同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我们对每年的论文分别计算被引次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发现被引次数与 pdf 下载次数的相关性最高( 0.52-0.77 ), html 网页浏览与被引次数的相关系数在 0.44 到 0.68 之间。 与论文的 html 网页浏览相比, pdf 下载更容易导致论文被引用。 被引次数与 altmetric 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低于 0.25 。 为了更好地展示结果,我们使用了色阶( color scales )和迷你柱形图( column sparklines )来展示相关系数大小分布的情况。红色单元格代表高值,绿色单元格代表低值。在最右列中,最高值用红色突出显示。 表 1 论文被引次数与其他计量指标的相关系数 注:所有的相关系数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Altmetric 与下载次数之间的较强相关性 如前所示,不同的文章浏览方式确实会对被引次数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 Altmetric 得分与被引次数之间的弱相关性是否意味着 altmerics 对被引次数没有任何影响呢? 在此,我们又分别计算了论文的 Altmetric 得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我们发现, Altmetric 得分与 html 网页浏览次数的相关性最高( 0.35-0.40 ),如表 2 所示。 表 2 Altmetric 得分与其他计量指标的相关系数 注:所有的相关系数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探究不同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式来阐释社交媒体讨论、论文下载与引用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社交媒体讨论与学术引用分别位于关系链条的两端。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不可能引用一篇没有阅读过的论文的。所以在图 1 中,最左端的社交媒体讨论与最右端的引用之间没有连线关系。相反,上表 2 中 Altmetric 得分与论文的 html 网页浏览之间的较强相关性意味着,社交媒体的讨论会将一部分网络浏览带给网页浏览,进一步,部分文章的浏览会导致论文引用的发生。此外,部分读者在网页浏览之后,还会下载论文的 pdf ,从 pdf 下载到引用之间也有一条连线。 在图 1 中,不同的影响路径用不同颜色表示。橙色箭头表示从社交媒体讨论所引发的作用路径。紫色箭头表示直接从网页浏览引发的路径。相同颜色箭头大小的改变代表从一个状态到下一个状态的转化程度。 图 1 从社交媒体热议到学术引用的路径 虽然社交媒体讨论与论文的被引次数之间的相关性不高,社媒讨论也不会直接对论文的被引产生所用。然而,论文在社交媒体中所受到的关注会带来更多的论文下载次数,进而产生引用。此前的研究,包括 Nature 的文章之所以推论社交媒体热议不会带来更多的论文引用,是因为研究的时间窗口还不够。毕竟,社交媒体的繁荣也就是这 3-4 年时间,而论文的被引高峰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我们认为,论文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会对论文的被引产生额外的贡献。 论文可以从 arXiv 免费下载 受伦敦政经学院博客“社会科学影响力”栏目的邀请,我撰写了一个简短的介绍性文章发表在 LSE 博客上。 From Attentionto Citation: What are altmetrics and how do they work?
个人分类: 论文|8206 次阅读|13 个评论
Altmetric创始人:我不相信altmetrics会威胁到传统同行评审
editage 2014-9-30 13:23
altmetraics 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科研影响力指标 ,可追踪一项发表的研究在网路传播的记录,包含引用、转发、收藏、下载、提及、评论、讨论的次数。 意得辑(Editage)很荣幸能专访到 Altmetric.com 的创始人兼 CEO,Euan Adie。Altmetric 创立于 2011 年,一开始是 altmerics 项目案下的补助项目,之后获得爱思唯尔 Apps for Science大奖,遂成为新创公司。 Euan 在创立 Altmertic 之前,曾任职过Digital Science 数据管理应用程序 项目 的产品经理,以及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的高级产品经理,在踏入科研出版界之前,Euan 在学术界做过生物信息研究人员。 以下是访谈内容精选: 意得辑 Editage: 请说明下 Altmetric 是什么?当初是怎么开始想要创立 Altmetric 的? Euan Adie: Altmetric 是工具,也是用来评估影响力的方法。以前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引用数据或影响因子来评估文章的学术影响力,但现在随着网路的发展,我们也必须关注其他不同的产出方式,像是论文以外的数据库或软件,以及这些带来的影响。 以现实来看,这是可以收集各种影响指标与在线讨论的工具,数据的来源有社交网路、新闻杂志、在线文献管理工具的数据、公共政策档案等等。 Altmetric 一开始是 altmetrics 领域里的一个工作团队,我对这个领域一直很有兴趣,因此决定成立 Altmetrics.com。 我曾经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工作过,在这个领域会有一些 RD 的软件来协助实验室和其他工作,但如果研究人员写了软件代码,这项工作可能不会获得认可,除非另外编写一个程序或是利用截图、注释或网址等来标注自己的工作,那么其他人引用的时候就有可能提到名字,这是我最一开始觉得不对劲的事情,再来就是科研人员使用的引用数据只有一项影响指标,这个跟我们希望科研在一般大众中有更多人参与和实践的意图相违背,那些将研究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救治病人或建设社会的人也是很重要的,可是他们不写文章,运用在工作时也不会有引用证据。 意得辑 Editage: Altmetric.com 跟其他的 altmetrics 提供商有什么不同? Euan Adie: 可能我们团队有更多书呆子(笑),我们主要是数据科学公司,团队中许多人都具有学术或科研发表背景。 我们就专注在 2 件事情上:第一,确保数据正确,可审核且可信;第二,注重用户体验,使数据的实用性和取得性最大化。简化和细节有很微妙的平衡,你不想因为过多的数据给人带来压力,但过度简化可能会引导他人往错误的方向发展。 意得辑 Editage: 对于那些认为负面指标也很重要的人,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Euan Adie: 这是对的!其实这取决于背景,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影响力也就是用更宽广的角度来看数据使用。读者或学校的行政人员遇到许多将 altmetrics 用在探索而不是评估的状况,哪篇肺癌论文得到媒体的注意力?化学系如何影响环境政策? 这种时候,关注网路上的正负评是很重要的。 意得辑 Editage: altmetrics 和其他的衡量指标一样,都是提供部分的视角,但总合在一起能创造平衡的观点,您怎么看? Euan Adie: 我们的态度非常保守,在现阶段我认为这是对的,有好几个研究小组在研究 altmetrics 数据的意义,是不是有什么偏见,还有不同领域的科研产出在网路行为上有何不同,直到这些项目对指标有更深的了解前,altmetrics 是最好的指标。广义来看,高 altmetric 表示文章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由于 altmetrics 采用大量网路关注,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中前发表的论文可能没有太多数据,因为我们没有从它们的发表时间点开始追踪。 意得辑 Editage: 一些人质疑摒弃传统同行评审期刊产出会导致altmetrics 的学术“Wild West”,对此您怎么回应? Euan Adie: 我觉得大家认真看待审查和评价是件好事,但我不相信 altmetrics 会威胁传统同行评审,如果你看下 altmetrics 牵涉到的面向,比如 arXiv 预印本,这些都是有很多学者在关注的,而且可能会为同行评审带来改善,帮忙审稿人发现他们错过的东西。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我很喜欢Wild West这个比喻!科学网站的前线有很大的潜力;研究人员不应该害怕探索还有知道他们想要别人怎么看待他们的工作。 非常感谢 Euan Adie 接受意得辑的采访,更完整的专访请登录《意得辑专家视点》“ Altmetric:研究影响力新视野 ”。 ∷意得辑科学网博客 内容皆来自《 意得辑专家视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意得辑 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修改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论文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原文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 Altmetric:研究影响力新视野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a-broader-view-of-research-impact-through-altmetric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替代计量学的百度百科
热度 1 yuhouq 2014-9-24 09:01
越来越多的学者 来信和我讨论替代计量学的相关问题,其中不乏闪光的想法和研究思路,但是也有较多重复之处,因此我为替代计量学建了百度百科,希望能为增进对此研究主题的理解贡献微薄的力量。 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5101919.htm?fr=aladdin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0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SCI:起源与变革 -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2014-8-7 14:52
SCI ,它是中国科研人员争相看齐的指标,今天,我想要粗浅谈谈什么是 SCI以及SCI 是怎么运作的。 SCI 的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当初为 Eugene Garfield 所建立的书名数据库,由 美国科学情报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现归 汤森路透 所有,汤森路透还出版每年的 期刊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IF)。SCI 索引超过3,500条期刊书名信息,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用户可搜索与自己领域相关的研究信息,SCI通过持续计算国际期刊的发表论文及引用数,使研究人员可以知道哪篇发表文章被其他文章引用、被哪个作者引用、或是最常被哪个领域的研究所引用。简而言之,SCI 会追踪被索引的科学家在什么期刊、什么领域发表什么论文,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引用数等。SCI 的搜索功能可设定期刊名、学科领域、年份、影响因子以及关键词来获取更精确的搜索结果,同时允许用户连结学术工作并了解特定主题的研究趋势,虽然 SCI 初始概念是一项即时索引发表论文的工具,但其优点很快在科研界散播,迅速广为人知,促使科研人员积极在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发表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展示自己工作成就、建立个人声望、职涯发展的主要方法,而发表在 SCI 期刊上更是主要的成功衡量指标,发表在 SCI 索引的期刊上代表着作者的能见度还有在领域内贡献的可信度的一种提升,这也是国内毕业、职称评等和升等的必要项,有时候基金申请、找工作、申请研究项目也会考量这项指标。 SCI 对作者来说是搜索特定科研信息的珍贵资源,也是跟进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有其他指标可用来检索跟找到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像是 altmetrics 就是近期新发展的指标,我先前也在《意得辑专家视点》上探讨过“ altmetrics能否取代影响因子 ”,科研人员应持续关注 各项科研计量指标 的发展,利用其他的影响力指标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科研影响力。 推荐阅读: 影响因子就是一切? 如何使用引用数据为您的科研影响力做标杆分析 ∷意得辑科学网博客 内容皆来自意得辑专家视点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 【 意得辑 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修改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论文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SCI 起源与变革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3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合altmetrics与机构知识库
cuiyh 2013-11-22 09:05
通过第三方工具和软件平台,在 机构知识库平台整合altmetrics已经成为图书馆新的增值服务和机构知识库的新功能。 机构知识库是存储本单位研究人员数字知识产品并提供开放获取的平台,其目的是提高机构和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可见性和影响力。Altmetrics是通过对研究者在线学术交流行为的跟踪获取实现对研究者学术成果的网络影响力测度和评价。相比传统的基于引用数据的评价指标,它的优势主要有:(一)覆盖非正式出版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开放获取资源;(二)数据反馈速度快。在文章在发布后一天到一个月时间是其被在社会网络平台上广泛提及和转发的高峰;(三)数据易于获取。社交网络数据可以通过API等方式被公开获取,目前跟踪工具如Altmetric.com和PLumX等也都提供多种形式的开放数据访问服务。 当前的典型案例有: Digital Commons 在支持Counter使用数据的基础上,最近它与altmetric合作在期刊馆藏条目中显示一个Altmetric图标,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展示了在其学术出版平台上整合altmetrics服务的实践。开源机构知识库软件DSpace和EPrint的基础安装版本一般仅支持使用指标(如下载量等),但通过插件方式它们都在单篇论文上实现对Scopus中引用数据和altmetrics等社会网络指标的显示,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与altmetric.com合作开发在DSpace中如何通过DOI和handle方式在XMLUI中实现文章的社会网络影响力指标的嵌入式图标(badeges),并允许由作者来控制显示这些信息和数据。PLumX推出两种整合机构知识库的方式,一方面它支持通过widget方式将altmetrics数据推送到机构知识库平台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无缝集成DSpace、EPrins、Bepress等机构知识库的记录添加到PLumX平台上。 PLumX: http://blog.plumanalytics.com/post/67581106692/plumx-and-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utm_source=Plum+Analytics+Announcement+Newsletterutm_campaign=f3acb5226e-November_Newsletter11_21_2013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7c94a9997c-f3acb5226e-71817373 Altmetric.com https://www.scholarworks.iu.edu/dspace/bitstream/handle/2022/16667/OR13_altmetric_IUSW.pdf?sequence=2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衡量研究影响力的新指标,它能取代影响因子吗?
editage 2013-8-12 02:41
上个月我举办了一个投票,想要了解下大家了解 altmetrics 的情况,总共有 44 人参与投票,以下是投票的结果: 过半的回应是没听过 altmetrics ,那么我想来讨论一下这个主题。 我想所有的科研人员都知道传统的科研影响力衡量指标,诸如期刊的影响因子、 h 指数等,虽然它们还是很受欢迎,不过这些以应用数为准的文献计量方式因为许多原因已饱受批评一阵子,像是它们无法适当的衡量某些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如人文)。随着在线学术文献发表的增加,研究的影响力已经不止限制在正式的引用上了。学术出版被广泛使用、讨论和分享在科学博客、社交网络、 BBS 论坛等,也因此,过去只采用引用数的指标无法精确评估某研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力,这个现象催生了新的衡量指标称作 altmetrics ,它可以分析一学术产出在在线消耗的模式。 “ altmetrics ”是在 2012 年由北卡罗莱纳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的博士候选人 Jason Priem 在推特(Twitter)所创建的。研究的数字足迹— altmetrics 是衡量一研究透过在线平台被引用、推特、喜爱、分享、收藏、下载、提及、评论或讨论的次数,这些数据是透过各式各样的开放式网路服务搜集而来,包含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引用数据、透过网路提供的研究分享服务和一些社交平台。通过在线申请的 Altmetric 和 ImpactStory 能帮助你追踪你研究的影响力,并免费提供可镶嵌在数据库的部件。 使用 altmetrics 的好处有: 了解立即的反馈 不像期刊影响因子这种文献计量需要花很长时间来计算, altmetrics 提供作者关于其研究影响力最即时的反馈。 对非专业读者的研究影响力 科研期刊大部分是研究人员才会看,这些科研发展也只有在与研究密切相关的群体间分享。但是,在线关于研究的讨论可能包含学生、决策者、业内代表和非专业人士等, altmetrics 能囊括这些读者群。 研究人员能找到合作机会 altmetrics 能帮助研究人员追踪哪些人对他们的研究有兴趣,可藉此找到潜在的合作对象及伙伴。有些研究人员以为 altmetrics 能提供一个最终的论文引用数据,对他们来说一个能让同行研究人员以及大众有兴趣的研究通常会有较多的引用数。 altmetrics 也是有一些缺点: 有些人质疑依赖在线与社交网路活动来了解研究影响力的真实性,他们也不确定推特以及说赞的数据如何能拿来比较计算 altmetrics 。 如同有些期刊会操作引用数, altmetrics 也能轻易被人为操弄。 altmetrics 只看一篇文章或博文被在线讨论的次数,而不考虑这些关注是正面或负面的,当然,这个问题也存在在文献计量。 只是阅读或评论有趣的文章或论文不代表它会产生进一步的研究或合作等等。另一方面,有些研究即使没有获得太多在线讨论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altmetrics 引起了研究人员与出版界的注意是肯定的,也在西方的学术会议中引起广泛的讨论。虽然 altmetrics 是否会取代影响因子的看法仍分歧,许多人已看到提升 altmetrics 使用的好处。如同德国斯普林格《神经系统科学》期刊出版编辑 Martijn Roelandse 所说的, altmetrics 不是要取代传统指标,而是附加于上,因为它将传统指标专注于引用而漏掉的其他影响力指标都考虑进去了。 你怎么看 altmetrics 呢?你会抛弃传统指标或是2者配合使用?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论文发表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新的研究影响力指标能否取代影响因子?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信息计量学新词altmetrics的翻译想到的
热度 7 zyzhai 2013-4-12 08:51
由信息计量学新词altmetrics的翻译想到的 翟自洋 (一) 前些时日,比利时信息计量学家、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会 (ISSI)主席鲁索(Ronald Rousseau)先生访问中国,应张月红老师邀请,为我们作了题为“Big Data, altmetrics and the field of informetrics”(暂译为“大数据、补充型指标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领域”)的报告。 被altmetric难住了。网上检索,没查到中文译名。有这么一段话: Increasing scholarly use of Web2.0 tools like CiteULike, Mendeley, Twitter, and blog-style article commenting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create new filters. Metrics based on a diverse set of social sources could yield broader, richer, and more timely assessments of current and potential scholarly impact. Realizing this, many authors have begun to call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se altmetrics. 看来是个新玩意儿。怎么译呢?当即想到平易近人的武夷山老师和鲁索先生的高足刘玉仙博士。二位老师很快回复。征得二位老师同意,把他们的回复部分或全部搬到这里。 武老师:译不好,权且译作“社媒影响计量学”吧。它由Alternative与Metrics合并而来,因此可译为“另类文献计量学”,但中国语境下“另类”带贬义。既然有补充替代医学的说法,那么循例也可译作“补充型指标计量学”,好处是可以覆盖社媒影响以外的其他补充型指标,但8个字太长。 刘博士:altmetrics是新词汇,可能还有没有恰当的翻译。鲁索在他的文章中好像批判了这个词,因为不同的媒体会不断出现,我们不能每一种媒体出来后,就来个替代,然后替代1,替代2下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相比于其他的metrics, altmetrics的实质区别是把科研过程所产出的数据都考虑进来的计量学。 果然,鲁索在报告中批判了这个“坏名字”(bad name),建议代之以INFLUMETRICS: First, altmetrics is just a form of informetrics. More importantly, what is alternative today is mainstream tomorrow; and how shall one refer to the new approaches that will be proposed the next decade? Why not call this new approach web-based social influmetrics, or INFLUMETRICS in short? ——我们在为新词翻译伤脑筋,人家自己还在争得不亦乐乎呢。 我的感觉,武老师的建议中肯:“补充型指标计量学”正好对应altmetrics,“社媒影响计量学”则对应INFLUMETRICS。武老师谦逊的“译不好”,鲁索直截了当的“bad word”,反映出的是二位学者“所见略同”吧。赞同鲁索的建议,以INFLUMETRICS取代altmetrics;相应的,“社媒影响计量学”的译名也更简洁、直观。 翻译之事,要想信达雅,甚至更进一步,看出外文词的不足,殊非易事。为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唯有多多阅读吧。 (二) 据鲁索讲,这新指标尚未落地,属于软指标,因其易受操控、主观性——报告中提到,Man Kit Cheung在《自然》通讯文章中指出:“喜欢”或者“分享”缺乏权威性和科学可信度,因此使用“补充型指标计量学”的时机可能尚未成熟。正如鲁索所说,今天的补充型指标,明天或许取而代之,成为主流。“明天”究竟会是哪一天?就看一众博客发烧友们的努力了。博主看好其前景,初步列出三点理由: 1. 因了科网博客,知道程代展老师虽无“院士”头衔,却有超过一般院士的学识。与世俗的名利、地位绝缘,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譬如,可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之事,而不必浪费时间做难免违心之事。借助博客,写自传、做科普,传道解惑,润物无声。相较于头衔和功名,兼具思想和文采的文字或可以长久流传,影响深广。 通过刘全慧等博主的推介,我等外行也得以窥知,多被调侃的杨振宁先生,在学界同行心中地位极高。科学巨人,对于人类的贡献,是超越性的。生活轶事,增添趣味,更显其非凡。博客的互动和传播,为原本相对封闭的学术小圈子打开一扇门。 虽是“软”指标,一旦让人形成看法,却是决定性的,完全可以比影响因子之类的“硬”指标还要硬呐! 2. 据说现在以英文论文为重,中文论文不受待见。同等水准,英文论文可能天然高一等。其实,翻译,润色,现在都可以用钱搞定——如果说论文为了学术交流而生,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读者想要了解的是思想和发现。若以论文评价作者的文字水准、外语水平,恐怕找错对象,谁能分清那是作者、润色公司还是编辑的功劳?李学宽老师最近提到一例( 从积极参加评审到慎重参加评审的转变 ):以一作身份发表了3篇影响因子5以上英文文章的博士候选人,中文博士论文每页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超过10处。凭借高点数的论文,年轻人可以坐上博导直通车,但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是否准备充分?如何评判?导师给学生改文章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事,如果自己的文章还要请人润色,如何尽职呢?若以博文判断文字能力,大概八九不离十。博客这玩意儿,代劳的可能性恐怕不高?每个人的语言风格相对稳定,能代一时,难代一世。时间久了,难免不露马脚。 3. 已有个别期刊改变传统的评审模式,先将投稿放网上,供人评论,评论即为评审。黄佶老师倡议先发后评,建立数字化学术发布和交流平台( 我心目中的数字化学术发布和交流平台 )。在这样模式下,或正面或负面的评论(以及推荐、阅读次数,等),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指标。 有那么两回,把文章贴到博客前,博主试着往纸媒投稿,杳无音信的感觉真是不爽啊。即使被纸媒接受发表了,看不到读者反映,感觉冷冰冰的。不像博文,马上有阅读次数的变化,有推荐、评论,即时、互动的感觉多好。如今,几岁的孩子发起微博来已是驾轻就熟,年轻一代,浸染于即时、互动的数字化环境,将来能忍受传统媒体的缓慢甚至傲慢么? 您觉得呢? (三) 借此机会,说说博主对翻译的态度。 在科学网博客 “tenure track”专题 ,六十来篇博文,绝大多数是“tenure”这个英文单词贯穿全篇,严肃的翻译似乎只有俞强老师一篇( Tenure 制(3)——还是叫“探良”制比较好 )。对照俞老师博文的解读,这译名音义俱佳,只是响应者寥寥。 字母词PM2.5是近期热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门邀请环境、医学、气象等领域专家,讨论其中文名称,最后“细颗粒物”获得多数专家认可(此外,PM10译为“可吸入颗粒物”,PM1为“超细颗粒物”——似乎仍存争议?)( 蒋大和教授:为PM2.5定中文名为“细颗粒物”提供资料 )。有人认为小题大作。 这些年,感觉字母词有泛滥之势。是否因为懂外语的人多了,大家都不兴翻译了,甚至以中英文夹杂为时髦?在英文论文中,有个 约定俗成 的惯例,缩略词首次出现时应给出全称,除非使用极广、耳熟能详的。甚至有人建议,在每一页首次出现时都给出全称,以减轻读者负担。英文如此,中文使用字母缩略词更应慎重吧? 如今,文字不再是贵族专有的工具,博客(微博)的普及,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新词、新译的源头。不恰当的语言一旦在人群中流行开来,形成习惯,纠正则难。这有赖于每个使用汉语的人的文化自觉。这方面韩国人似乎做得比我们好。有一回,看韩国综艺节目,同时有中、韩文字幕的。特地留心对比,粗略统计,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文字幕字母词出现不下10次,韩文字幕不过一二次。 靠名词审定委员会这样的政府机构,为一个词召集一群专家开一次碰头会,那么多外文新词不停涌现,是否吃得消?这讨论若放到网上进行,是否简单多了?博主有个提议:利用科学网博主的多学科优势,建立科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为科技领域(也可以包括人文领域)的新名词进行翻译、纠错、传播。对于重要的新词,先由专业人士给出翻译,定期召集多学科专家博主讨论,择优选取,形成共识。对于社会上广泛流传的错译,及时批评,提出改正建议。 抛砖引玉。
13044 次阅读|3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