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青年人成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致敬前辈学人--薪火相传
张海霞 2012-8-20 23:37
今天早上去参加世界力学大会,很感动,因为这是这四年一届的世界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人很多,场面很大,组织的也非常有序,开幕式上看到88岁的郑哲敏先生,容光焕发地主持会议,听着陈十一教授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这一场面让人落泪,因为申请这一力学界的奥林匹克会议也是历经坎坷,郑哲敏先生这老一辈学人不仅是身体力行、而且是亲自带队,如今,陈十一教授这一代学人已经接下这个接力棒,他的报告里也多次提到了很多更年轻一代的工作,这一幕,让人颇为感慨,感觉到学术界的“薪火相传”的传统,也仿佛看到未来的学人能够在此激励下茁壮成长...... 正巧此时一个学生给我发来短信: “老师,今天我就要赴美读博士了,感谢您在我本科阶段对我科研和学习的指导,在博士阶段中,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再接再厉,做出一番成绩!” 这个学生正好是北大工学院的本科生(陈十一院长的学院,这个学生的专业力学),跨学院跟我做的毕业设计,还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慨,回信说: “谢谢,我正在世界力学大会上,陈十一老师在做大会报告,相信你将来也会站到这个舞台上,一路平安!” “谢谢您的鼓励,我想只要带着我们实验室的乐观和自信,这一天终会成真!” 亲爱的同学,祝福你,一言为定,让我们一起努力,早日站到世界学术舞台的前沿,到时候我们为你开庆祝会!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研究者的精神乐园
Nancyback 2009-8-17 11:07
科学是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客观描述,是自然的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成立的。 科学研究是发现自然现象和认识自然规律的活动。然而,正确观察到新的自然现象才叫发现,准确描述了新的自然规律才叫认识,因此,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求异。不同于前人的发现和认识才是属于自己的。 科学本身和自然一样优美,只有美的才是属于科学的。记得做硕士论文时,一位博士学兄导出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公式,他的导师是化工界已故前辈科学家张建候先生,张先生批曰这不可能是对的,大自然不可能容忍这么丑陋的规律。同样是张先生的故事,那时高教恢复不久,教材紧缺,某出版社找到张先生请先生主持翻译 J. M. Smith 著的[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作为研究生教材。先生的回答是,没有能力用中文表达的和原著一样优美,名著最好不翻译。张先生是我国可数的庚款资助留学生之一,也曾是 MIT 的优秀博士,在他说这句话时,已经在天大做了 30 余年的教授,他的授课和中英文写作都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先生是科学惟美主义的楷模,也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偶像。 记得 97 年香港回归,香港大法官宣誓的誓词是要做到无偏、无欺、无私、无畏。科学史上无私无畏的研究者有很多位,如伽利略、布鲁诺等,他们是研究界的圣徒,是科学精神的代表。科学史上因为有私而在一定阶段有欺从而有偏的也有多位,如万斤神话的论证者。历史最终会公正结论的,无偏才是真正的科学。 研究者心中的天平也是公正的,绝大多数研究者追求的目标正是无偏。然而,自然是复杂的,认识越深入往往越艰难,认识和观察的手段常常不够精准和快速。因而科学界提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因此 Linus Pauling 提出 DNA 的三螺旋结构是符合科学精神和逻辑的。虽然后人证明 DNA 是双螺旋结构,这不仅不能使 Pauling 蒙羞,反而要感谢他的启发。他是公认的先驱。不同学科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往往推动多个领域科学认识的跨越发展。比如 NMR 技术的完善,导致很多领域认识的加速发展。关于加氢脱硫催化剂结构模型的认识,更是由协同作用模型 到远程控制模型 到硫化钴掺杂硫化钼模型逐步深化的。这得益于电镜、散射、穆斯堡尔谱等技术的进步。国际催化的社团,有很好的文化和习惯。催化同行们珍视先辈们的历史贡献。正如他们用 Langmuir 的名字命名表面化学的杂志以纪念他的贡献。虽然符合 Langmuir 吸附的实际情况不多,但没有他的思想,就没有现代催化和表面反应动力学。 国际催化研究者有极好的社团文化。前辈会很好的认同、照顾 和提携后来者,后辈也很好的尊崇前辈的贡献。在相同的讲坛上,不论年龄、辈分和社会地位,大家以相同的语言,讨论这个领域的新问题。国际催化社团设立了各种主题的系列国际会议,以便大家平等的交流。感人的例子很多,比如今年 6 月在三藩的北美催化大会上,下届主席的位置传递给了一位刚刚失去工作单位的科学家。记得 1990 年,笔者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只是在催化剂的机械强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又是一个冷僻的研究领域,以博士论文的工作内容,后来发表的论文至今引用率极低。但那年行走欧洲,获得 Julian Ross, Manfred Baerns, Bernard Delmon 等多位大师的盛情邀请,并在他们的实验室认真组织讲座,讨论交流。当时既感受到前辈对后辈的关怀和鼓励,也感受到了科学无国界,无尊卑,无深浅。只要是新的,正确的就值得交流,哪怕多么初步。这成为后来近 20 年研究的精神支柱。 科学是研究者的精神乐园。 科学是研究者交流的语言。 2009 年 8 月 16 日夜于东兰辛 Kellog 酒店 新的精彩故事请阅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59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92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9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