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方发达国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看战后最初2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PDF版
黄安年 2013-1-18 07:09
我看战后最初 25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18 日 发布 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现在发布的是 PDF 版。 这里说的是 1945-1969 年间美国、西欧、日本的主流经济政策。这和 70 年代以来的保守主义主流经济政策是不同的。现在某些媒体人一说起西方国家就宣扬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而没有看到这些国家是交替使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以为唯自由市场经济是最好的经济 , 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本书已经绝版 , 而网上收费的文字及 PDF 版未经本人授权,为免费资源共享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我曾发布若干篇《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由于种种原因除总论部分若干篇外 , 分论部分未及继续 , 转眼就到 2015 年,就是当代世界七十年了。 本文的 PDF 版第 250-269 页,共 20 页。现在的文字版在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2 月 7 日 发布 ******************** 战后最初 25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已有 1244 次阅读 2008-2-8 10:10 战后最初 25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7 日 发布 本文原载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和平发展篇第 13 专题 , 第 250-269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0 月 13 日 发布。现在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 战后最初 25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0 月 13 日 发布 13 战后最初 25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一 . 美国政府 1945-1969 年间的扩大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25 年间 , 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这次改革高潮是由四次改革行动组成的。即 1945-1953 年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 ; 1953-1961 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 ; 1961-1963 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 ; 和 1963-1968 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政策。其间 ,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构成了这次改革的高峰。它和第二次改革高峰的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 这是本书重点分析的问题。〖 1 〗 1.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比较 A. 和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相比 , 战后 25 年的改革面临新的形势 首先 , 在 1929 年大危机前美国的 GNP 为 1031 亿美元 , 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 大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 50~60 年代美国已进入丰裕社会 ,1971 年时 GNP 已达 10,634 亿美元。〖 2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 , 60 年代的美国在工业、农业、交通、贸易等领域的经济指标均据世界之首。 其次 , 30 年代时 , 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处于蕴酿阶段 ; 而 50~60 年代 , 美国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成燎原之势 ,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美国战后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也为美国政府的经济干预提供了现代化的决策手段。此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第三 , 30 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 到了 50~60 年代 , 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展。同时 ,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发展。 第四 , 30 年代时 ,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征 ; 而 50~60 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霸权的国际宪兵。 B. 和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相比 , 战后 25 年的改革面临新的任务 首先 , 30 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 ; 50~60 年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 其次 , 30 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于破产的 1700 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题 ; 而 50~60 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题 ,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 1958 年加尔布雷思所著的《丰裕社会》 , 1962 年迈克尔·哈林顿所著《另一个美国——美国内部的贫困》 , 揭示了在步入现代化丰裕社会的美国还存在占全美人口 22 %的 3,900 万贫民等严酷现实。 1971 年沃尔特·罗斯托发表《政治和经济成长阶段》 , 提出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出现了环境污染、市政衰败、贫民区存在、社会不平、低收入家庭对现状不满等严重问题 , 构成了对社会的新的不稳定因素。肯尼迪在 1960 年把“尚无答案的贫困和过剩问题”列为新边疆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约翰逊则在 1964 年向国会递交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 , 宣称 : “向美国的贫困无条件宣战”。〖 4 〗 1964 年 5 月 22 日 , 他在安阿伯的密执安大学 , 宣布“伟大社会”要求“立足于人人生活富裕并享有自由 , 结束贫困与种族歧视。”〖 5 〗 1965 年 1 月 4 日 , 他又在国情咨文中把“提高人民生活的素质”所为国家任务。〖 6 〗 第三 , 在 30 年代 , 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 在 50-60 年代 , 美国走上了全球霸权主义道路 ,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杜鲁门宣称 ;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将负起领导者的全部责任。”〖 7 〗 50~60 年代美国出现了艾森豪威尔所称的 : “具有不可估量影响的 , 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思想的”“军事工业复合体”。〖 8 〗肯尼迪则宣称要“扭转颓势”。〖 9 〗 2.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比较 战后最初 25 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 他们的共同点是 :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 ; 都通过社会保障、公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 , 缓和矛盾 , 维护统治。 他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 首先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 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 1935 年社会保障法虽然奠定了现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石 , 但仅限于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盲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战后则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 1946 年 2 月 20 日 通过的《就业法》 , 明确规定要 : “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 , 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 被认为在国家干预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0 〗 1958 年 9 月 2 日 通过的《国防教育法》 , 加强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 1964 年 8 月 20 日 通过的《 1964 年机会法》 , 不仅为解决传统型失业 , 而且为解决结构性失业及现代化所需技术人员 ,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 〗 1965 年 7 月 30 日 通过的《医疗保障法》 , 被称为 ; “自新政以来最为意义重大的福利法案” , “是又一个里程碑”〖 12 〗 60 年代还通过了其它一系列教育立法和就业 , 劳力 , 医疗 , 住房等保障措施 , 已使美国的社会保障形成特色 , 并成为名符其实的“福利国家”。本书第十二章将进一步加以论述。 其次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 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 , 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 如通立法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 30 年代 , 这些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 , 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例如 , 1961-1969 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 开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13 〗 第四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 改变了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 把部分剩余农产品用于社会福利和对外经济援助事业。和新政时期大规模销毁农产品的方法不同 , 60 年代美国政府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个人发放食品券 , 并实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此后 , 食品券成为美国福利保障的固定内容之一。 第五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措施 , 注意改善黑人的社会政治和生活地位 , 缓和种族矛盾。这集中表现在 1964 年 7 月 2 日 、 1965 年 8 月 6 日 、和 1968 年 4 月 11 日 三个民权法案的先后通过上。从法律上肯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选举和住房等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 14 〗 3.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比较 A. 在干预经济的理论方面 在 30 年代 , 凯恩斯提出的是膨胀性理财政策 , 罗斯福新政措施只是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 并非自觉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性的经济学说。 50~60 年代则不同。无论是杜鲁门还是肯尼迪、约翰逊都深受凯恩斯主义特别是阿尔文·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40 年代为适应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的需要 , 汉森 (1887~1975) 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 , 声称它不仅可以利用膨胀政策 , 变萧条为繁荣 , 也可以在出现通货膨胀和达到充分就业时 , 实施相反的紧缩政策 , 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 , 交替实行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 , 即补偿性的财政金融政策。 40~50 年代 , 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的就是这种政策。在 60 年代 ,1961~1964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勒 , 沃尔特 (1915~ ) 认为 ,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 不必追求年度和周期的平衡预算 , 只需以充分就业下的平衡预算为目标。为此 , 摒弃以缓和经济周期为目的的间断性的补偿性赤字财政 , 代之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性的增长性赤字财政。这就是赫勒的经济主张。〖 15 〗 B. 在干预经济的方法方面 无论是 30 年代的罗斯福新政还是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和调整 , 都是实用主义的 , 非激进的 , 非法西斯主义的方法。到了 60 年代在使用上更趋灵活。 4.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后果比较 首先 , 他们都对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 , 尤其是罗斯福新政 , 影响更大。如果说 , 罗斯福新政开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之先河 , 为应付大危机提供了范例 ; 那么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则开福利国家措施之先河 , 为在平时保持经济繁荣提供了借鉴。 其次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改革的继续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 而罗斯福新政对整个战后经济政策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比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影响要小。这是因为 :60 年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 没有面临新政时期那样严峻的经济形势 , 而且由于记取了 30 年代的经验教训 , 能够采取象粮食用于和平、发行食品券、发展尖端科技事业等措施 , 在这种情况下 , 统治阶级不必向人民群众大幅度让步。另一方面 ,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 也使统治阶级不能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第三 , 战后最初 25 年特别是 60 年代的改革带来了面对经济滞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的。 总之 , 60 年代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罗斯福新政。新政式的干预并不能完全适应战后改革调整的需要 , 也不能准确反映战后改革的现实。实际上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 , 既吸收了新政时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经验 , 又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化军事和高新科技干预的经验 , 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如果说 , 新政改革主要是和反危机、反法西斯、非军国主义经济相联 ; 那么 , 战后最初 25 年的改革调整则主要是和保持经济增长、防止危机、解决工业现代化的丰裕社会中的新问题、保持军事大国地位相关。 5. 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间的特点比较 在比较了战后最初 25 年改革调整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后 , 我们还要对美国四任总统改革和调整政策间的特点作一简要比较。 对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政策史学界褒贬不一。我以为公平施政政策是在战后初期条件下罗斯福新政的继续 ; 是在美国走上全球霸权主义道路和初期繁荣条件下的改革举措 ; 也是从新政到 60 年代 , 新边疆政策和伟大的社会政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 以走“中间道路”自诩 , 宣称 : “我们要达到我们坚定的目标——使每个人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潜力——唯一的办法是不屈不挠地追随我们先辈提出的途径——中间道路。”〖 16 〗这实际上是兼顾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和胡佛自由放任的中间道路 , 是自由放任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的折衷 , 即有限的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经济。他表明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趋势的不可逆转 , 在干预的重点、规模、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 , 民主、共和两党政府 , 各有自己的特色。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既受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影响 , 也对尼克松、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带来烙印。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 , 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事实上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是统治阶级在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 它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总需求为代价 , 带来 70 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 表明新政式的改革走到了尽头。至于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两者密不可分 , 前者为后者规划了蓝图 , 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继续 , 许多重要立法措施直接导源于肯尼迪时期。 二 . 日本政府 1945-1973 年间的发展经济政策 1.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重点恢复发展经济政策 (1945-1973)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和重点恢复发展经济政策 , 明显地分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 (1945-1955) 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1956-1973) 两个阶段。 A.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45-1955) 首先 ,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依赖于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 1945 年 10 月 11 日 , 麦克阿瑟代表盟国提出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五项要求 , 〖 17 〗 揭开了日本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的序幕 , 其措施主要是 : ①两次农地改革。 1945 年 11 月 24 日 , 日本政府提出第一次农地改革纲要 , 遭国会否决。 1945 年 12 月 9 日 , 盟总发布《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 , 1946 年 10 月 21 日 , 日本国会通过了第二个农地改革法。〖 18 〗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封建势力 ,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②打击和解散财阀。 1945-1947 间 , 盟总先后发布了《关于解散财阀的声明》 (1945.10.15) 、《关于控股公司解体的备忘录》 (1945.11.6) 、《关于排除日本经济力过度集中状况的计划案》 (1947.5.13) 。〖 19 〗 1948 年 9 月 11 日 , 盟总集中排除审查委员会发布《关于经济垄断集中排除法四原则》 ,1949 年又修改了禁止垄断法〖 20 〗 ③修改日本国宪法。 1946 年 11 月 3 日 以美国宪法为兰本的日本国宪法公布 ,1947 年 5 月 3 日 正式生效。该宪法实行主权在民的君主立宪制 ; 明确宣布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 ; 废除封建制度。〖 21 〗 ④逮捕战犯 , 进行整肃。 1945~1948 年间 , 惩治战犯 , 进行整肃。对象包括职业军人、极端国家主义团体骨干、大政翼赞会等骨干、对外扩张政策的金融机构骨干、在殖民地任职的行政长官、及其它军国主义分子。 1946 年 1 月 4 日 , 盟总发布《关于整肃的指令》 , 到 1952 年整肃令废止。〖 22 〗 ⑤制定劳工三法。 1945~1947 年间 , 日本制定了劳工三法 , 即 1946 年 9 月 27 日 的《劳动关系调整法》、 1945 年 12 月的《工会法》和 1947 年 9 月的《劳动标准法》。〖 23 〗此外 , 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教育改革的几个文件。 战后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的结果 : 沉重地打击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 , 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势力 , 为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 它也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对日本的控制。 其次 ,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依赖于朝鲜战争给了日本以天赐良机 第三 ,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依赖于日本政府采取了重点干预政策 1946 年 12 月 10 日 , 日本议院发表了《关于增加煤炭生产的决议》〖 24 〗 ; 1947-1949 年 , 日本经济安定部和经济复兴委员会的经济报告和经济复兴计划〖 25 〗 ;1950 年前后 , 有关技术改造和生产合理化计划 , 并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各种制度改革。 1954 年 12 月 ~1957 年 5 月 , 在日本史上称“神武景气” ,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期 , 1955 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水平。〖 26 〗 2.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1956-1973) 首先 ,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强化政府的干预 , 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 , 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体制 , 有的学者把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称作 : 政府主导型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 或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 , 或计划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 , 或协调型市场经济模式〖 27 〗这些提法在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调解功能上是相似的。 这主要表现在 : ①政府控制宏观经济手段和方式 , 从行政手段为主改为通过经济手段为主 ; 从直接方式改为间接方式。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 , 指导性经济计划和行政指导等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强调政府的导向 , 政府重视发挥指导性经济计划的作用 , 宏观调控重视以财政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 , 而政策性财金举措为补充 ; 通过行政指导灵活干预经济 ; 注意发挥民间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 完善自下而上的决策体系 ; 在企业体制上重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突出以法人持股为基础 , 经营者为主导的企业制度 ; 企业的集团化和协作化及家族化模式。同时 , 强调以法制为市场秩序的保障。 ②政府中长期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如鸠山政府的 1956-1960 年度的经济自立 5 年计划 , 计划年增长率为 5 % ; 〖 28 〗岸信介政府 1958-1962 年度的新长期经济计划 , 计划年增长率为 6.5 % ; 期间 1958 年下半年到 1961 年底为“岩户景气”即开天劈地的繁荣 , 连续三年年增长率超过 10 % ; 〖 29 〗 佐藤荣作政府 1964-1968 年度的中期经济计划 , 1967-1971 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 期间 1965.11~1970.7 为伊奘诺景气 , 即长期繁荣 , 连续 57 个月年均实际增长率为 11.6 % , 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 ; 〖 30 〗 1970-1975 年的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此外还有 1961-1970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1962 、 1969 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 包括 1945~1952 年的粮食增产 , 1952~1960 年的工业基础整备 , 1960~1972 年的解决公害、管理不善、城乡人口失衡等偏差措施。 其次 ,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 : ①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和广泛的资金来源 ; ②科技立国和兴国 ,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 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 ; ③教育优先 , 大力追加教育经费 , 加强基础教育 , 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 ④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 , 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 ; ⑤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 ; ⑥越战的刺激和军备开支的微弱 ; ⑦政局的稳定。〖 31 〗 三 . 英、法和联邦德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对策 1. 英国的国有化措施和福利国家制度 战后最初 25 年英国改革调整的特点是强化国有化措施和福利国家制度。 A. 英国的国有化措施及其影响 首先 , 国有化是 70 年代以前英国实行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 40 年代艾德礼工党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令 , 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事业和传统工业部门。如 1946 年 2 月 14 日 的《英格兰银行法》 ; 1946 年 8 月 1 日 《民航法》 ;1946 年的《煤国碳有化法》 ;1947 年 8 月 6 日 的《运输法》、《农业法》 ; 1947 年 8 月 13 日 的《电力法》 ;1948 年 7 月 30 日 的《煤气法》 ;1948 年 10 月的《钢铁业国有化法》等。〖 32 〗 60 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 , 威尔逊工党政府的又一次国有化浪潮 : 1978 年时 , 邮政 , 电力 , 煤气 , 铁路 , 造船等 100 %国有化 , 航空 , 汽车 , 钢铁等工业部门 75 %国有化。 其次 , 战后英国国有化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工党影响大 , 执政时间长 , 国有化成为工党政府的既定国策。〖 33 〗② 30 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 , 要求以国有和私人混合经 济管理形式来改革经济管理成为一种趋势。 B. 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 首先 , 英国以完善“从摇蓝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自诩。 40 年代末英国的福利国家措施有 : 1944 年颁布《教育法》 ; 1946 年颁布《家庭补助金法》 , 《国民保险法》 (8.1), 《工伤福利法》 , 《医疗保险法》 (12.6);1948 年艾德礼宣布英国为福利国家。〖 34 〗 60 年代英国福利国家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在财政支中 , 住宅、环境卫生、科技、保健、个人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其他公共服务共占 59.93 %。 其次 , 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完善的原因和性质。 ①它是一百多年来 , 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坚持阶级斗争所取得的一种权利 ; ②它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 劳动人民及其他受雇人员间的一种妥协 ; ③它又是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以社会保障形式实行的 , 一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和政局稳定的收入再分配 ; ④它不是垄断资产阶级的赠予 , 而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 ⑤它还是长期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英国影响的产物。对此 , 本书在第 15 个专题中将展开论述。 2. 法国的计划化措施和国有化政策 战后最初 25 年法国改革调整的特点是强化计划化和国有化措施。 A. 国的国有化措施 首先 , 在战后初期 , 法国出现了企业国有化高潮。如 1945 底 , 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 ,34 家保险公司先后国有化 ; 1946 年 , 颁布了部分工业企业国有化法令。 其次 , 法国国有化的原因和性质 : 它是二战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对比的直接产物 ; 是二战结束时法国经济形势恶化的结果 ; 国有化在当时有利于法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垄断资本势力。 B. 法国的计划化政策 首先 , 法国是强化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的发源地。计划化的创始人是让·莫内 (Jean Monnet 1888~1979), 他在 1945 年 12 月 4 日 提出了 关于现代化计划和重新装备计划的建议 。〖 35 〗法国的主要计划有 : ① 1947-1950 年的第一个中期计划 ( 延三年 ), 即莫内计划或法国复兴计划 , 规定到 1950 年要超过 1929 年水平的 35 % ; 它是指导性而非指令性 , 协调性而非强制性 , 具有预测性特点。② 1954-1957 的第二个计划 , 强调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③ 1958-1961 年第三个计划重点在稳定经济发展。 50 年代是法国经济奇迹的十年 , 年平均增长率 5.7 %。④ 1962-1965 年第四个计划 , 1963 年中断。⑤ 1966-1970 年第五个计划,限制通货膨胀 , 着重发展某些尖端工业。 其次 , 法国计划化政策的作用和评价在于 : ①实现以市场机制为主的有计划的市场调节经济 , 力图消除自由放任下市场机制的弊端 , 和高度集中下国家控制经济的缺陷。②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模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间的有限计划的协商经济模式。 3. 联邦德国自由竞争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A. 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 尤其是 50-60 年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联邦德国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是 : ①大规模资本积累和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 ; ②重视引进和应用和科学技术 , 拥有一支庞大高技术水平的队伍 ; ③强化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 ④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 ; ⑤扩大对外贸易 ; ⑥抛弃法西斯的统制经济。 B. 路德维希·艾哈德的新自由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对联邦德国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起重大影响的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经济主张。 1948 年艾哈德任战后初期西德三占区的经济署署长 , 领导进行币制改革和经济改革 , 1948 年 10 月 20 日 , 他宣布用新马克即 B 马克取代帝国马克 (10:1), 取消配给制 , 放开工资和物价。虽然 , 一度通货膨胀 , 但刺激了生产的迅速恢复 , 1949 年生产翻番 , 1950 年物价回落。联邦德国期间 , 他任经济部长 , 1957 年 2 月出版《大众的福利》一书 , 11 月英文版更名《来自竞争的繁荣》 , 总结西德经济改革的经验 , 宣扬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他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改革 , 确信价格自由波动能促进生产者的自由竞争 , 将推动建立“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最大限度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主义的”制度 , 从而保障充分就业 , 机会均等和独立自主的控制垄断 , 进而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 36 〗联邦德国的改革主张包括 : ①鼓励企业家所有制 ; ②干预和抑制垄断弊端的发展 ; ③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 ④扶植中小企业 , 推动商品竞争 ; ⑤减少经济增长的社会代价 ; ⑥实行健全的货币制度 ; ⑦向真正需要的人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市场经济强调经济自由、市场竞争、以及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三者兼顾 , 缺一不可。〖 37 〗 C .联邦德国经济政策的特点 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它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模式和国家计划经济模式 , 也不同于完全的自由放任竞争经济模式。 60 年代以来向强化干预凯恩斯主义式的方向发展。 1967 年联邦德国提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要求 : 价格稳定 ; 高度就业 ; 外贸均衡 ; 足够的经济增长。 注释 : 〖 1 〗参见拙著 : 《二十世纪美国史》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89 年。拙文 : 《肯尼迪、约翰逊社 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 《兰州学刊》 ,1986 年专刊 ; 《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 《兰州学刊》 , 1988 年第 6 期和 1989 年第 7 期 ;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3 期 ;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 1935 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 《世界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 2 〗 《 1972 年美国总统经济咨文》 , 第 195~196 页 , 英文版。 〖 3 〗 肯尼迪 : 《 1960 年 7 月 15 日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 , 《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集 (1928~1972) 》 , 第 298~307 页 , 1976 年。 〖 4 〗 林登·约翰逊 : 《向国会递交的第一份国情咨文 (1964.1.8) 》 ,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汇编 (1790~1966) 》 , 第 3 卷 , 第 3156~3161 页。 〖 5 〗 《美国总统公开文件集》 , 第 2913~2914 页 , 英文版。 〖 6 〗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汇编 (1790~1966) 》 , 第 3 卷 , 第 3161~3171 页。 〖 7 〗 哈里·杜鲁门 : 《在费城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 (1948.7.15) 》 , 《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集 (1928~1972) 》 , 第 220 页。 〖 8 〗 艾森豪威尔 : 《告别词 (1961.1.17) 》 , 《艾森豪威尔政府文献史》 , 第 2 卷 , 第 1375 页 , 英文版。 〖 9 〗 约翰·肯尼迪著 : 《扭转颓势》 , 三联书店 , 1976 年。 〖 10 〗 亨利·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515 页 , 新泽西 , 1973 年。 〖 11 〗 亨利·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691~694 页 , 新泽西 ,1973 年。 《国会和国家 , 1965~1968 》 , 第 2 卷 , 第 187~196 页 , 英文版。 〖 12 〗 亨利·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703~705 页 , 新泽西 ,1973 年。林克·卡顿著 : 《 1900 年以来的美国史》 , 下册 , 第 155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3 年。 〖 13 〗 肯尼迪 : 《国家紧急需要特别咨文》 , 《美国总统公开文件汇编 , 约翰·肯尼迪 , 1961 》 , 第 396~405 页 , 1962 年 , 英文版。 〖 14 〗 亨利·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658~662 、 709~711 、 725~731 页 , 新泽西 ,1973 年。 〖 15 〗参见 赫伯特·斯坦著 ; 《总统经济学——从罗斯福到里根以及未来总统经济政策的制定》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1989 年。 〖 16 〗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 《受命变革 (1953~1961) 》 , 第 1 卷 , 第 63 页 , 三联书店 , 1978 年。 〖 17 〗 迁 清明编 : 《战后日本史资料》 , 第 1 卷 , 政治编 , 第 30-31 页 , 日本评论出版社 , 1970 年。《麦克阿瑟回忆录》 , 第 190-191 页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 〖 18 〗 有泽广尺、稻叶秀三编 : 《战后日本史资料》 , 第 2 卷 , 经济编 , 第 120 页 , 日本评论出版社 , 1970 年。 东京大学社科研究所编 : 《战后改革 (6) 农地改革》 , 东京大学出版社 , 1977 。 〖 19 〗 大河内一男编 : 《战后日本史资料》 , 第 4 卷社会劳动编 , 第 261~262 、 268~269 页。 〖 20 〗同上 , 第 269~271 页。 〖 21 〗 《吉田首相关于日本宪法的说明》 , 同上 , 政治编 , 第 49 页。《麦克阿瑟就修改宪法给吉田的信》 , 同上 , 第 56 页。《关于宪法放弃战争条款的解释》 , 同上 , 第 513~519 页。《麦克阿瑟回忆录》 , 第 198~202 页。 〖 22 〗 迁 清明编 : 《战后日本史资料》 , 第 1 卷 , 政治编 , 第 34~35 、 64 页。 〖 23 〗林纪东著 : 《战后日本法律》 , 台湾正中书局 , 1968 年。 〖 24 〗 有泽广尺、稻叶秀三编 : 《战后日本史资料》 , 第 2 卷 , 经济编 , 第 35 页 , 日本评论出版社 , 1970 年。 〖 25 〗同上 , 第 5~8 、 22~24 页。 〖 26 〗 有泽广尺著 : 《日本的崛起》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27 〗参见左中海主编 : 《日本市场经济体制》 ,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的经济体制课题组》 , 《日本的经济体制》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年 ; 项卫星 : 《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研究》 , 《世界经济》 ,1994 年第 5 期 ; 华民 : 《日本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 , 《探索与争鸣》 ,1994 年第 7 期 ; 高言弘 : 《日本协调型市场经济形式》 , 广西城市金融 ,1993 年 11 月。 〖 28 〗 内野达郎著 : 《战后日本经济史》 , 新华出版社 , 1982 年。 〖 29 〗 有泽广尺、稻叶秀三编 : 《战后日本史资料》 , 第 2 卷 , 经济编 , 第 333-337 页 , 日本评论出版社 , 1970 年。有泽广尺著 : 《日本的崛起》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30 〗 小林良彰著 : 《昭和经济史》 , 1979 年。 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 :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及其评价》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5 年。有关著作还可见 , 周斌 : 《战后日本的崛起》 , 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张贤淳 :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86 年。刘子苇著 : 《日本经济发展的三十五年 (1945-1980) 》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企业管理杂志编辑部编 :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政策》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1982 年。 高桥龟吉 : 《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4 年。 森岛通夫 : 《日本为什么成功》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 都留重人 : 《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 小林义雄 : 《战后日本经济史》 , 商务印书馆 , 1985 年。 饭田径夫 : 《现代日本经济史 -- 战后三十年的历程》 , 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86 年。 出水宏一 : 《日本西德经济比较》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马·吉·沃尔夫 : 《日本经济飞跃的秘诀》 ,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5 年。 休·帕特里克 , 亨利、罗索夫斯基主编 : 《亚洲新巨人——日本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0 年 , 上 ; 1982 年 , 下。 毛坦兹 :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奥秘》 , 知识出版社 , 1982 年。 〖 31 〗参见拙编著 : 《当代世界史》 , 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 1988 年。拙文 : 《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 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 , 北京市历史学会 , 1989 年。张杰、郑欣著 : 《日本 ---- 融东西方为一体的市场经济》 , 武汉出版社 ,1994 年。 〖 32 〗 乔·威纳编 : 《英国国内名人 : 国内政策史文献集 (1689-1973) 》 , 第 4 卷 , 第 3309~3319 、 3330~3334 、 3352~3412 、 3539-3543 页 , 纽约 , 1974 年。 〖 33 〗 克莱门·艾德礼 : 《在工党年会上的演说》 (1946.8.1) 。安奈林·比万 : 《在工党布莱克普尔年会上关于国有化的演说》 (1959.11.29) 。 〖 34 〗 乔·威纳编 : 《英国国内名人 : 国内政策史文献集 (1689-1973) 》 , 第 4 卷 , 第 3501~3518 页 , 纽约 , 1974 年。 〖 35 〗 《莫内回忆录》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9 年。车耳著 : 《法国经济计划化的理论与实践》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36 〗 路德维希·艾哈德著 : 《来自竞争的繁荣》 , 商务印书馆 , 1983 年。有关著作可参见 : 复旦大学编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 ,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林进成、史文清、毛振琥著 : 《战后西德工业的发展》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 年。朱正圻、林树众等编 : 《联邦德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8 年。 维纳·洛赫著 , 《德国史》 , 三联书店 ,1959 年。 埃德温·哈特里奇著 , 《第四帝国的兴起》 ,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2 年。 〖 37 〗参见罗卫东、许斌 : 《社会市场经济 ---- 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 《学习与思考》 ( 杭州 ),1994 年第 7 期。 〖 38 〗顾俊礼著 : 《德国 ---- 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 武汉出版社 ,1994 年。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10 月13 日 发布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5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503.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度关注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PDF版
黄安年 2013-1-10 07:05
高度关注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PDF版
高度关注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 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10 日 发布 笔者的《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现在开始发布 PDF 版。当今全球的生态恶化远比 15 年前严重 , 原因也更加复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保护一个健康的、可持续运行的地球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 , 全球围绕气候变化等环保对策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 及相关各国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它的走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本书已经绝版 , 而网上收费的文字及 PDF 版未经本人授权,为免费资源共享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我曾发布若干篇《当代世界六十年, 1945-2005 》,由于种种原因除总论部分若干篇外 , 分论部分未及继续 , 转眼就到 2015 年,就是当代世界七十年了。 我曾 2006 年连续发表篇文章和现在的主题相关: * 可持续发展篇( 2 ) : 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和全球环保运动 黄安年文 2007 年4 月1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4.html 可持续发展篇( 3 )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对策 黄安年文 2007 年4 月1 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5.html 本文的 PDF 版第 108-125 页,共 18 页。现在的文字版以同题 在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2 日 发布。 ********************* 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 已有 1489 次阅读 2008-2-12 06:40 | 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1 日 发布 本文是笔者发表在《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全球篇中第 5 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第 108-125 页),其中第 14 、 15 、 21 三个注释,公开发表时略去。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6 月 16 日 网上首发。 11 年来 , 全球的环境保护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 , 但是全球协调环保政策存在许多问题。 ************************************ 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6 月 16 日 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20 日 重发 一 . 六、七十年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1. 六、七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 世界性环境保护浪潮是从六七十年代的发达国家开始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推动则是通过一些环境保护论著推动发展的。如 : 1962 年美国学者雷切尔·卡逊 (Reachel Carsen) 在波士顿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 分析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杀虫剂—— DDT 的聚集过程,它既杀死害虫,也能杀死害虫的天敌。这本书的精装本就发行了 50 万册。 1968 年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发表《沙乡思考》一书 , 迄今已有 30 多版 , 发行 100 万册以上 , 大声疾呼环境危机。他在书中从美学、文化传统、道德和土地道德四个方面论述。他强调“孤立的以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 , 是绝对片面的。它趋向于忽视从而也就最终要灭绝很多在共同体中缺乏商业价值 , 但却是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础的成份。” 196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普尔·埃利希写了《人口爆炸》一书 , 强调人口过剩不仅是环境危机的加速剂 , 也是更大环境危机的前兆。这本书 10 年内发行了 300 万册。 1971 年美国学者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在《封闭圈》一书中提出 : “生态系统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 , 生态系统需要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 , 而不是私人的道德准则。” 1972 年英国经济学家 B. 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 R ·杜博斯组织的 58 国 152 名专家 , 发表《只有一个地球》报告 , 指出 : “人类生活的两和世界——它所继承的生物圈和它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 , 正处在深刻矛盾之中。” 一系列环境污染造成对居民生活的严重影响 并推动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 1948 年 10 月 26~31 日 ,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发生因烟污染而导致 43 %的人受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而病倒 , 17 人死亡事件 ; 1952 年 12 月 5~8 日 , 伦敦烟雾事件 , 造成 4000 人死亡 ,8000 多人得病 ; 1946 、 1948 年在美国洛杉矶两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 1955 年 8-9 月 , 又在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 造成 400 老人死亡 , 在该地的 250 万辆汽车 , 日排 1000 多吨碳氢化合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氧化氮 , 铅烟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化学成份反应产生浅蓝色烟雾 , 由于地势使之长期滞留造成污染。 1970 年 7 月 8 日 , 在日本东京也发生光化学烟雾和二氧化硫废气使万人受害事件。 1970 年 4 月 22 日 美国 1,500 所大学和 1 万所中学全国性环境示威 , 参加地球日活动。 推动日本政府重视环境保护的直接动因是 , 五六十年代“四大公害”的影响。 1955 年起的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 , 因铅、锌冶炼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 , 食用含镉稻米和含镉水而中毒 ; 1956 年起的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事件因水俣氮肥厂乙酸乙醛反应管排出的汞渣和水供应污染使鱼类中毒引起的 , 造成 50 多人死亡 , 受害 1 万多人 ; 1964 年起四日市哮喘病流行事件 , 因炼油厂排出的废水中毒引起 ; 1968 年的九州四国等地米糠油事件 , 引起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 , 多人得病 , 都是由于工业有毒气体或过量废气、废水污染致病致害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和污染剧增相同步 , 被称为“国民生产总污染” , 日本工业先进国被称为“公害先进国”。 1972 年 6 月 5-16 日 , 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 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言 :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迫切任务” , “现在已经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 : 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 , 必须更加审慎地考察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 , 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 , 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 , 我们就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较好的生活。” 这次会议强调要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制定健全发展战略 , 提出两类不同的环境和污染问题 : 贫穷污染是由发展不足引起的 ; 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质、辐射、噪声、化学、热源等方面的污染 , 则是经济高度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奢侈浪费造成的。 70 年以来 , 环境保护意识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成立了环境管理机构 , 70 年代初不及 10 国 ; 80 年代以来已有 100 多国 ; 1972 年非政府性环境保护组织有 2500 多个 ,1972 年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 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 1981 年非政府性环境保护组织达 15000 个。 1973 年 1 月 , 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 70 年代初全世界的环境保护期刊有 177 种 , 1980 年达 1,172 种。几十项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协议或地区性协议开始生效。 2. 八十年代的环境保护新浪潮 80 年代以来 , 伴随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出现了战后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高潮。普遍重视整体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全球行动重视保护环境已成为大趋势 , 并且逐渐成为各国政府首脑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 , 出现了许多群众组织以至政党。 1971 年以“拯救地球”为己任的绿色和平组织 ( Organization of Green Peace) 宣告成立。该组织对环境污染提出警告 , 并采取了非温和色彩的新形式。很快绿色和平组织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组织。迄今在全世界的成员和同情者有 250 万人其中美国有 90 万人 , 在许多国家 , 设有办事机构。目前它在开展支持裁军、消除核武器和核潜艇、保护太平洋环境和海生动物的运动的同时 , 还开展了反对在南极进行商业活动、在海洋开发石油、焚烧固体危险废料、污染大气酸雨等活动。它强调一切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都是超越国界的 , 应由所有国家共同解决。 在环境保护和反核和平运动中 , 一些国家还产生了绿党 , 并逐步登上了政治舞台。 1973 年成立的美国绿党 , 主张绿化城市 , 改善环境。 1980 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在 1983 年大选中成为第四大党 , 主张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 停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型工程。 1981 年成立的瑞典绿党反对不顾环境污染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 , 在 1988 年大选中 ,, 环境问题成为政坛争论的焦点之一。 1983 年成立的日本绿党 , 主张建立一个基于自然和人类共生为目的的价值观社会。 在意大利的绿党也以维护环境和生活水平为目标。 一般说来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绿党组织寻求 : “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 以生态平衡为纲领 , 建立“具有人道的和生态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 . 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1. 五六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1961 年 3 月 31 日 ,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全国野生生物展览馆开幕典礼上发表演说 ,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它说 : “我们共同的目标是那样一个美国。这个美国具有开阔的空间 , 新鲜的用水 , 碧绿的原野 ; 在 那里 , 野生生物和大自然的美景不会遭到破坏 ; 城市人口虽然不断增加 , 但他们依然能够到乡下去 , 依然能够享受久日的文明 , 并且看到作为一个国家 , 我们的伟大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还在 1960 年 , 美国政府就颁布了《联邦危险物质法》。 1963-1964 年间 ,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些环保法令。如 1963 年 12 月 17 日 的《洁净空气法》对联邦机构和各州合作处理空气污染的办法作出了规定 ,1965 年 10 月 20 日 、 1967 年 11 月 27 日 、 1970 年 12 月 31 日 多次修订 , 称《清洁空气法》。 1964 年 9 月 3 日 国会通过了《水土保持法》和《国家野生环境保护法》 , 其中包括划出公园与娱乐场所的用地 , 保护各处污染危险的珍稀动植物。 1964 年的《荒原法》 , 1964 年 5 月 , 约翰逊在伟大的社会演说中说 : “美好的美国已处于危险之中 , 我们的饮水 , 食物和呼吸空气已受到污染的威胁” , “几年前我们非常关注丑陋的美国的 , 今天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 阻止一个丑陋的美国。” 1965 年 1 月 8 日 , 约翰逊向国会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特别咨文。 在约翰逊总统任期 , 先后颁布了 1965 年的《鱼类和野生动物协作法》 ; 同时颁布《水源规划法》、《水质法》 (1965.10.2) 、《农村供水法》 , 设立水污染管理署 , 要求各州规定河湖的水质标准 ; 这一年还颁布了《固体废物处理法》 , 规定小汽车的排汽标准。 1966 年颁布了《国家交通和汽车安全法》 ; 同年颁布《公路美化法》 , 规定要 : “铲除高速公路附近的废弃物及垃圾 , 并在公路附近建立风景地带” , “管理户外广告” , “保存自然美景”。 1966 年 11 月 3 日 , 颁布《清洁水恢复法》; 1967 年颁布《空气质量法》。 1968 年颁布《小汽车排气标准法》、《荒原和河流风景法》 , 规定 : “为着人类目前和将来的利益和享受 , 对国家那些处在一定环境中 , 具有风景、娱乐、地质、渔业、野生生物、历史、文化或者其他方面价值的河流 , 应当加以保护。” 1968 年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党纲都有环境方面的政策。 在这个基础上 , 美国国会于 1969 年 12 月 30 日 通过了经修改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NEPA), 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大法。它明确规定其目的是 : “①履行其每一代人都要做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者的职责 ; ②保证为全体美国人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产力并在美学和文化上优美多姿的环境 ; ③最广泛地合理使用环境而不使其恶化 , 或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 , 或者引起其它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 ; ④维护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国家遗产 , 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化选择的环境 ; ⑤使人口和资源使用达到平衡 , 以便人们享受高度生活水准和广泛的生活舒适 ; ⑥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 , 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 该法在第一篇第一节第一条宣布 : “鉴于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一切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影响 , 特别是人口增长、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以及新技术日意飞跃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 并鉴于恢复和保持环境质量对于人类的普遍幸福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 国会兹宣布 : 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有关的公共和私人团体进行合作 , 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 , 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 , 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在一种建设性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 , 实现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 这乃是联邦政府一如既往的政策。” 该法宣布成立总统属下的环境质量委员会,从 1970 年 7 月 1 日起 总统要按年度向国会提交一份环境质量报告。其中包括 : 国家各种主要的自然环境 , 人为环境或改造过环境的状况 ; 环境质量管理和使用 , 当前和未来的趋势 ; 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满足全国生活和经济需要情况 ; 对联邦政府、州、地方征服及非政府性机构或个人计划活动的评价以及各种、补充方案和立法等。 1970 年尼克松总统在联邦环保责任的声明中说 : “必须把环境看作是一个互相关联的体系” , “更有效地控制污染的办法是识别污染物 , 循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追踪 , 观察和纪录它们生成时形态的变化 ; 弄清楚人类及环境遭受污染的全面情况 ; 研究污染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以及确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从何处着手治理最为合适。” 1970 年 1 月 22 日 , 尼克松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 : “ 70 年代的大问题是 : 要么我们向周围的一切低头认输 , 要么我们以活力去缔造和平 , 开始恢复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天堂、陆地和水流。”“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广阔的空间——这些应该再一次成为每一个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力。”他宣布要提出“美国历史上这个领域当中内容最广泛、耗资最多的计划” , 其中包括耗资 100 亿美元的全国性清洁水计划 ; 现代的市政废物处理计划 ; 为控制空气污染进一步提高汽车发动机设计和改进燃料成份 , 把空气和水作为稀有资源来看待 ; 要求内容广泛的新立法 , 在可能的程度上要求商品价格应该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确定生产和商品费用。咨文还呼吁处理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一对基本矛盾”。 由于几届政府的重视 , 当时为害严重的明显的污染已经减轻 , 大部分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居民健康的威胁减小 , 大部分河流逐渐适合捕鱼和游泳 , 一些特殊的含毒物质污染也有所控制 , 很多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正在增加 , 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流行。 2. 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进入 70 年代 , 美国当时面临酸雨性矿物的排放、核电站的污染、工程队的疏浚物、船舶倒出的垃圾以及公共工程和石油的污染 , 特别是油轮事故造成严重污染 , 如 1968 年圣巴巴拉海峡海上油井渗漏 , 对加州海岸带来严重后果 , 1970 年一艘油轮在靠近新斯科舍的海上遇险 , 漏了 400 万加仑燃料油 , 污染了约 200 英里 的海岸线。所有这些都对水质净化造成威胁。因此 , 在 1970 年尼克松签署了《水质改进法》。同年 , 尼克松还颁布了《环境质量改进法》 , 以与污染与环境质量退化作斗争 ; 尼克松还颁布《空气洁净法》 , 规定环境保护局要自法令颁布之日起 , 90 天内提出关于全国境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最大含量标准 , 确保公共卫生得以充分保护 , 还限制在 5 年内达到这些标准。还要求汽车工业部门在 1975 年前减少汽车排放量 90 % , 对其它部门也规定了类似标准 , 并要求各州按联邦规定的控制空气污染标准办事。 1970 年尼克松还颁布了资源复原法 , 规定拔款 453 亿美元 , 作为进行资源复原的经费 , 建立资源复原体系 , 废物循环利用和规划废物的处理系统。 1970-1971 年间 , 联邦政府建立了几个环保机构 , 包括作为总统咨询机构的环境标准委员会 ; 执行联邦反污染计划的环境保护署 ; 防止石油溢漏等海洋污染的全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有人认为 , 1970 年是美国“联邦政府处理环境问题的转折点”。尼克松还在 1971 年召开了白宫青年会议 , 强调“近年来环境退化已被认为是主要问题”。在一些人们中消费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例如 , 长期以来 , 人们一直以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状况 ,GNP 的收益作为社会健康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工厂生产价值 1000 万美元的纸 , 可能也造出数以吨计的废水流如附近河流 , GNP 的增长和废品污染物的增加相同步 , 因而有人主张商品生产和环境生产两种统计数字。 1972 年颁布了《沿海地区管理法》、《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海洋保护研究和禁猎法》、《防止水源污染法》。规定在今后 3 年内拨款 250 亿美元 , 为 1985 年前净化全国水源计划的一部分。 1972 年还颁布了《联邦环境农药控制法》、《噪声控制法》 ; 《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海洋保护研究和禁猎区法》等。 美国政府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立法,如 1973 年颁布了《濒危物种法》、《横穿阿拉斯加管道授权法》 ; 1974 年颁布了《饮用水安全法》 ; 1975 年颁布了《危险物质运输法》。 1976 年颁布的《资源保护及恢复法》 , 是第一个关于有毒废物的重要法规 , “旨在弥补环境法中的最后一个漏洞 , 即未加管理的陆地废弃物及有害废物的处置” , 规定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严格而明确的管理制度。授权环保局对那些可能造成“健康和环境的急迫和重大威胁”的有害废物进行管理。 1984 年又进行了修改 , 规定禁止向任何含有地下饮水的地层处置有害废物 , 包括地下矿井等地堆放固体废弃物。同年颁布《有毒物质控制法》 ; 这一年 12 月 10 日 , 美国环境保护局命令克莱斯勒公司收回 20.8 万辆 1975 型的小汽车 , 因为这种汽车的错误设计导致过分污染。 卡特在竞选总统时说 :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方面的标准 , 而且也 是为达到一个更合理的社会所必需的。如果我当选总统 , 我将坚持严格执行《联邦水污染控制法》 , 以保护我们的海洋、江河、湖泊免遭危害。我将要反对削弱该法案规定条款的尝试。” 1977 年卡特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批准用 287 亿美元补充经费来控制水污染 , 同时修改 1972 年《防止水污染法》。 1978 年颁布了《边缘大陆架法》、《港口和油船安全法》、《发电厂和工业原料使用法》、《铀厂尾矿放射管制法》。这一年卡特政府还根据 1906 年的《古迹保护法》 , 把阿拉斯加州 5600 多万英亩的联邦土地纳入公用系统 , 为国家的天然纪念物。 1980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生物能和酒精燃料法》、《固体废物处置法》 , 法案规定固体废物指 : “产生于工业、商业、采矿和农业生产及社会活动的各种垃圾、废料、废渣 ...... 及其他排放物 , 包括固体、液体、半固体或含有气体的物质。”此外,还有《超级基金法》、《酸性物质沉降法》。这一年的 5 月 21 日 ,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阿拉斯加自然环境保护法》 , 使 1.04 亿英亩的土地成为保留自然环境面貌地区、野生动物禁猎地和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 1980 年还通过了《船舶污染防止法》。 1982 年颁布了《核物质人身保护公约实施法》、《核废物政策法》。 3. 九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1989 年 1 月 9 日 , 里根向国会提出《我们正在变化的星球 : 美国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项战略》报告 , 建议对全球气候变热和臭氧层减损进行预测研究。 1989 年美国总统大选时 , 布什、杜卡基斯都认为 , 应该在研究与发展、空间科学、环境保护、教育四个方面增加投资。布什表示将向地球日益变暖、臭氧减少、热带雨林退化、物种灭绝和海洋污染等问题作斗争。“美国将在与其他国家合作方面树立榜样并承担领导作用。” 1989 年 2 月 9 日 , 布什总统在向国会发表的首次演说中宣布 : 新政府在国内问题采取的三项主要措施之一是 , “保护环境 , 保护未来 , 对环境采取新态度。” 1989 年 1-2 月号美国《世界观察》双月刊在《供布什政府考察的一项全球环境日程》中称 : 90 年代引起关切的将是全球性的 , 如果要使世界执行大胆的计划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 那就需要美国采取新的主动行动。 进入九十年代 , 美国政府拓宽了环境政策 , 把它纳入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典型表现为 : 1 ) 1990 年 2 月 26 日 , 美国国务卿贝克在全国州长协会上发表关于环境问题的政策声明 : 他列举“美国对外政策四大目标——巩固国外的民主制度,促进繁荣和经济自由,保证全球安全及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其中都包含环境问题这一重要因素。”他说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 , 环境问题对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民主、繁荣、安全、合作还有环境——它们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 正因为如此 , 总统和我们采致力于确保环境问题完全纳入我们的外交努力之中。”“这就给我们的对外政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提到“正是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 , 对触发那里的人民革命起了推动作用。”“鉴于我们正在努力结束冷战 , 环境问题显然是总统和我努力寻求的东西方之间有着共同利益的问题之一。” 在关于解决温室气体方面 , 贝克说 : “我们保证在 2000 年逐步停止氯氟碳的生产 , 以保护臭氧层 , 氯氟碳对温室效应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 ; 总统已发动一场大规模绿化运动 , 名为 ` 美丽的亚美利加 ', 根据这项多年的计划 , 我国公民每年将与政府和企业部门合作植树十亿颗 , 这些树将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 , 这些树还能吸收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 ; 最后 , 我们将致力于实行一项保护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益的计划 , 减少使用矿物燃料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它们还给我们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2 )克林顿 1991 年 12 月 12 日 发表《美国安全的新契约》。该竞选演说说 : “我们对于安全所下的定义必须包括对人类的共同威胁。在环境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上,人类的生存有赖于美国的领导。” 1992 年 7 月 13 日 , 美国民主党纲领《致美国人民的新契约》称 : “对环境的责任。为了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 , 我们必需保护环境。我们要保护古老的生长森林 , 保护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产地 , 对湿润的土壤采取真正的 ` 无净损耗 ' 的政策 , 减少对有毒的化学农药的依赖 , 保护之关重要的土壤、水和空气资源 , 反对再在近海钻井采油以及在我国许多环境非常重要的地区探采矿 , 减少海上石油泄漏和有毒废料排放以解决海洋污染问题。” 在谈到保护全球的环境时 , 纲领说 : “为了子孙后代 , 我们现在必须采取行动 , 挽救地球的健康 , 挽救我们孩子的健康” ①解决地球变暖问题 , 美国应成为领导 , 而不应成为障碍 ; ②臭氧耗竭 , 在寻找替代氯氟甲烷和臭氧层中其他正在耗竭的物质替代物中 , 美国应成为领导者 ; ③生物多样化 ; ④鼓励发展中国家保护他们的环境遗产 ; ⑤人口增长。 美国的环保局正制定全新的新环保计划 , 即把重点放在管理整个工业界 , 而不是治理个别污染物。 三 . 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 1. 日本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日本政府先是在 1958 年颁布了《关于限制工厂废水法》和 1962 年颁布了关于排烟的法律等局部性立法。 1967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 , 1971 、 1973 、 1974 年又三次修改。它规定 : “公害”的含义是指 : “由于工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所造成的相当范围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振动、地面下沉和恶臭气味以至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和政府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向国会作出报告。” 1970 年日本召开了被称为“公害国会”的临时国会 , 制订并修订了 14 项有关法律 , 奠定了现行环境政策的基础。 1971 年设立环卫厅作为总理府的直属机构。日本政府制订和修正了环境标准 ; 逐步提高防排标准和扩大防污范围 ; 规定了限制排污总量标准 ; 确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立法。这一时期的特点表现为 : 立法、行政、经济手段并举而以立法为主 ;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私人团体并重而以中央政府为主 ; 并由局部转向有重点的综合治理。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 1972 年出版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一书中提出了“建设没有公害的工业基地”的设想 , 强调“除非居民的生活环境免遭破坏以及细心保护天然环境 , 否则今后地方建设计划寸步难行” , “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自然 , 必须同开发工作齐头并进。”在谈到蓝图时 , 他说 : “把大城市多余的工厂和大学迁到别的地方 , 将建设一个没有公害的物价稳定的美好的生活天地。人们将在每周两天休息制下 , 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二三十岁左右的精力旺盛的人 , 住在靠近工作地点的公寓 , 到了四十岁左右时 , 住在有田园的房子 , 可以把年迈的父母请来加以照顾 , 到周末就驾驶汽车全家到附近的山河海去游玩 , 以享天伦之乐 , 也可热心地当起假日木匠和假日农夫。这样不论大城市和地方 , 人人都过着像个人样的生活。”“在整个日本建设一个使家庭欢聚一堂 , 老人安度晚年 , 青年充满美好理想的社会。” 日本政府的环保措施 , 可以概括为 : ①制订和修正环境标准。先后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标准作出规定 , 每年的《环境白皮书》公布环境标准实行情况 , 逐步提高防排标准和扩大防污能力。 ②规定限制排污标准 ( 总量限制 ) 。在燃料方面 , 禁止在锅炉中使用高硫燃料 , 逐步实行汽车用油无铅化 ; 在日常生活中 , 禁止或限制生产、销售含磷洗衣粉。日本有《限制噪音法》、《限制振动法》、《防止恶臭法》 ; 在防止土壤污染方面有关于防止农用土壤污染法 ; 在防止地基下降方面有 : 《工业用水法》、《关于限制抽取建筑物用地下水法》等。还有其他专门性立法 20 多个。 ③预防公害发生 , 规定〈公害损害健康赔偿法〉。 ④保护自然环境。规定《自然环境保护法》、《天然公园法》、《城市绿地保护法》、《限制特殊鸟类转让法》等。到 1983 年日本的自然公园总面积工 532 万公顷 ,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4 %。 2. 西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 西欧国家也普遍重视环境保护立法的制订 , 以英国为例 : 为控制工业污染 ,1974 年政府颁布了《职业卫生与安全法》 ; 为防止大气污染 , 1956 年修订并改名为《清洁大气法》 , 1968 年又修改为《 1968 年清洁大气法》。 为防止水污染 , 1951 年修订了《河流污染防治法》 , 规定未经许可向河流排放 , 是一种违法行为。 1960 年又颁布了《清洁河流法》 , 1963 年颁布了《水资源法》 , 1973 年颁布了《水法》。 对于固体废弃物 , 1967 年颁布了《生活环境舒适法》 , 规定地方政府提供垃圾堆放场所。 1972 年还通过了《有毒废弃物处置法》。 对噪声物污染 , 于 1960 年颁布《噪声防止法》。 此外 , 1972 年颁布《有毒污水处理法》。 1974 年英国还制定了一部综合性污染控制法规 : 《 1974 年污染控制法》。 四 .1992 年全球环境保护政府首脑会议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于 1992 年 6 月 12 日 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 118 个国家参加发表了《里约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 ,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三个文件和两个条约《气候变化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5.22 在内罗毕 99 国会议通过 ) 。 1992 年全球环境保护政府首脑会议在以下一些问题上存在争端 : 防止地球变暖问题 : 关于控制二氧化碳及其它废气排放量 ; 关于资金合作与技术转让 ; 以及保证履行公约义务的方法。主要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 , 在会前举行了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四次谈判 ( 1990.8-1992.5) 。 中国政府在会上阐明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政策主张 : ①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 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 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 , 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合理的迫切的需要。各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脱离环境的承受能力 , 应该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 , 实行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②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 从历史上看 , 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 , 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恶化负有主要责任。 ③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 , 各国在开发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过程中 , 也应防止对别国环境造成污染。 ④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当前 , 在重视气候变化 , 生物多样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时 , 特别需要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 , 沙漠化 , 植被减少 , 水旱灾害等生态破坏问题。 在这以前召开的环发大会部长级会议上 , 我国政府阐述了在环发领域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五原则 : ①使全世界人民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更家美好的生活。对尚处于经济发达初级阶段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 , 贫困和不发达是环境退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②必须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之上。 ③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恶化的有区分的责任 , 和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和能力。 ④妥善处理各环境领域中的问题 , 特别是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 ⑤只有在整个国际社会的积极、有效参与下采有意义。 1992 年全球环境保护政府首脑会议 , 对于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和协调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二十一世纪议程 , 1994 年国家环保局公布了为期五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纲要》 , 要求在今后五年内减缓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 保持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 力争部分重点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促进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 . 逐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 为实现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注释 : 雷切尔·卡逊著 : 《寂静的春天》 , 科学出版社 , 1979 年。 奥尔多·利奥波德著 : 《沙乡思考》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90 年。 霍奇斯著 : 《环境污染》 , 商务印书馆 , 1981 年 ; 艾伦著 : 《拯救世界 -- 全球生物资源保护战略》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 年。余谋昌 : 《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井文诵等 : 《当代世界环境》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89 年。杨维荣等 : 《环境化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0 年。 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 : 《现代日本事典》 , 第 229~230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 年。何大章等 : 《人类生存和 环境保护》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 《世界经济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年。曲格平、尚忆初 : 《世界环境问题的发展》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87 年。《环境保护十年选编》 , 环经保护杂志社 , 1984 年。 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著 : 《绿党政治》 , 东方出版社 , 1988 年。 约翰·肯尼迪著 : 《扭转颓势》 , 第 119-120 页 , 三联书店 , 1976 年。 林登·约翰逊著 : 《在密执安大学关于伟大的社会演说》 (1964.5.2), 转自约翰· A ·加勒特等 : 《 20 世纪的美国—现代文献和见解 , 1968 年英文版 Rachard B. Morris e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History, 632-642P. N.Y.1976.,Henry Commager,ed. 宝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New Jersey, 1973.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法规》 , 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 ,1993 年。拙著:《二十世纪美国史》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89 年。 彭守约等编 : 《环境保护法资料选》 , 第 432-438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尼克松 : 《美国总统公文集 , 1970 年卷》 , 1970 年英文版。 尼克松 : 《致国会的第二个年度咨文》 , 转自《史学选译》 , 1988 年总第 14 期。 贝克 : 《贝克称环境问题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 1990 年3 月22 日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克林顿 : 1991 年12 月12 日 在乔治敦大学《关于美国安全的新契约》的演说, 载《美国新总统克林顿》 , 军事谊文出版社 , 1992 年 ; 《克林顿》 , 东方出版社 , 1992 年。 《化学和工程新闻》周刊 , 1994 年7 月25 日 ,《参考消息》转引。 彭守约等编 : 《环境保护法资料选编》 , 第 439-446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5 年。 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 : 《现代日本事典》 , 第 229-230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 年。 田中角荣著 : 《日本列岛改造论》 , 商务印书馆 , 1972 年。 程正康著 : 《环境法》 , 第 83~86 页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0 年。 李鹏 : 《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1992 年 6 月 13 日。 宋健 : 《在环发大会部长级会议上的发言》 , 《人民日报》 1992 年 6 月 10 日。 中国国家环保局 :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纲要》 , 1994 年2 月1 日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8 月20 日 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6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5644.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很少听说抢银行的
liaorongzhen 2009-8-18 20:23
在瑞典呆了快两年了,前段时间有个同学要办瑞典签证续签,因为是读硕士,没有工资,签证必须要存款证明,同学就找我一个朋友借钱,3万克朗,和3万人民币差不多。那个同学让我朋友把钱从nordea银行取出来再给那个同学,主要是怕转帐的话别人能看出来是借的钱。于是我朋友就去银行取钱,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热心,问为什么不转帐了,那样安全又方便,我朋友只好找了个理由,说她要借给一个刚来的朋友,那个人还没有办银行卡。工作人员说,他们银行暂时没那么多现金,约定说过两天会有。也许都不相信,堂堂斯德哥尔摩的一个nordea大银行的分行一天居然没有几万的现金。我朋友只好过了两天再去,可是去了别人还是说没有足够的现金,得到下周。最后我朋友是又跑了一趟才取到3万的现金。我想如果是劫匪知道的话至少不是什么银行的总部或者有金库的话是打死也不会去做这笔赔本买卖的。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卡和信用卡使用非常普及,因此大家几乎干什么都刷卡,或者可以网上直接转账。连小偷们也只能小打小闹的,除非看到像中国人的,大家都习惯带大量现金,经常听说同学出去玩有被偷几百欧的。因为这边大家都很少带钞票,所以假钞也没有了市场,来瑞典这么久了也没听说过这边有假钞。就算你印出来了,估计也没人敢买,根本用不出去呀。大家发工资,干什么都是转帐,刷卡也很安全。不像咱国内,假钞技术更新换代,假钞经常可见。主要是大家经常带着现金交易,市场巨大,印假钞的公司估计都想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如果咱国内也大量使用刷卡购物,连小摊小店也能刷卡的话,估计小偷会少很多,假钞也就几乎没有了,小银行也没啥抢的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7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