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钱姓院士的减少说明了什么?
热度 65 fdc1947 2015-6-18 07:49
钱姓院士的减少说明了什么? 在《百家姓》中,钱姓位列第二,仅次于赵。那是因为《百家姓》产生于宋代,有人猜测是吴越地区的老儒所写,所以把国姓赵放第一,把吴越王钱鏐的姓氏放第二。实际上,中国姓钱的人并不多,现在只排在第89位,列于我们通常较为少见的龙(85位)万(86位)段(87位)雷(88位)之后。我们有时候之所以认为姓钱的人比较多,那是因为钱姓的名人较多的缘故。 在人们的印象中,姓钱的科学家特别多。可是,在如今745名中科院院士中,钱姓院士仅有一人,化学部的钱逸泰。而已经去世的500名院士中,钱姓院士却竟达11人之多。 这是两个很不对称的数据,一个是1/745,另一个是11/500,彼此相差16.4倍之多。虽然样本较小,也许比较特殊,但是,这毕竟至少定性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钱姓科学家在著名中国科学家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了。 我们要问,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上述所有这些钱姓院士全部都是江浙人,而且没有例外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 先看看去世的11位院士: 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1916年3月18日生, 江苏 江阴 人。 钱崇澍,植物学家,1883年11月11日生,浙江 海宁 人。 钱临照,物理学家,1906年8月28日生, 江苏 无锡 人。 钱令希,力学家,1916年7月16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 1922年12月4日生,浙江杭州人。 钱人元,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1917.9.19生,江苏常熟人, 钱三强,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浙江湖州人。 钱伟长,物理学家,1912.10.9生,江苏无锡人。 钱学森,物理学家,1911.12.11生于 上海 ,祖籍 浙江 杭州 。 钱志道,化工专家,1910年11月3日生,浙江绍兴人。 钱钟韩, 工程热物理 和自动化专家, 1911年6月2日生,江苏省无锡人。 如今仍在职的钱逸泰院士,1941年1月3日生,江苏无锡人。 实际上,钱姓人士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皖三省就占全国钱姓人口的62%。而仅江苏一省就占了24%。 去世的11位钱姓院士中,最晚出生的是钱宁先生,1922年生。这就是说,这些院士接受的初等及高等教育都是在194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而生于1941年的钱逸泰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他接受教育的时间则主要在1950年代。 钱姓院士在去世院士中的比例为11/500(2.2%),这个比例与钱姓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0.18%)是极大的不相称的。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在1940年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压倒性优势。 我相信,从已经去世的那些院士们的籍贯分析也应当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结论。 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与那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密切相关的。而所谓教育资源,是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相关的,特别是初等和中等教育更是如此。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水平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上大学的人就多,历史上情况就是这样的。 自从1950年代以来,国家注重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注意了中小学的逐步普及。这样,各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也逐步走向均衡。 如今钱姓院士大幅度减少正是各地区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一个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压倒性优势已经基本消失 。当然,从院士数量来做比较,只是一个样本很小的抽样,如果能够看到教育部专家库历年专家的信息,并由此做分析,相信将可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 如今,不论在全国范围说,还是在各地方的局部范围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存在。力求教育资源的均衡,这正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大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还会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由于经济上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将长期存在。但是,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已经有了极大的、根本性的进步,这一点,我们一定也要看到。看不到进步,看不到我们正在进步的方向,我们就只会怨气冲天,而仅仅怨气冲天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
个人分类: 教育|114507 次阅读|126 个评论
让京霾更猛烈些吧!
热度 6 jiangming800403 2013-1-31 17:39
如果没有人口过度拥挤带来的不舒适, 京城会一直膨胀,直到无法忍受。 2000年“五普”时北京常驻人口已经达到了1200万。 过去十几年间又增长了2/3, 成为一个2000万人口的超级都市群。 仅仅五环以内约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就拥挤了接近1500万人, 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城市之一。 北京东南不远处还有天津主城,总人口达到500万 100万人口的滨海城市带(塘沽、北塘、大港、汉沽、宁河、芦台) 与天津主城构成了双子星座。 京东不足200公里的地方, 是接近200万人口的唐山城市群。 京西南200公里处,有百万人口的保定; 再西南还有石家庄,一座200万人口的单体城市。 大城市是本身就是超级的污染源, 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大量废物无法为生态环境吸收和净化。 赤潮水华、酸雨尘霾、垃圾围城、交通拥堵 都是大都会区无法摆脱的城市化之痛。 没有足够的风脏东西就不能吹到周围去, 即使有足够的风把污染物刮到河北农村做长途旅行, 甚至吹到太平洋里喂鱼, 也只是自己干净了而脏了邻居, 造成全局性的空气污染。 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超级大群 世界最大的超级城市连绵区, 太湖、长江、杭州湾之间平原的人口达到4000万, 长江沿岸也集中了接近3000万, 浙北平原和杭州湾南岸均有1000多万人,总数接近1亿。 中国最南部的珠江三角洲, 也已形成了接近5000万人口超级都市连绵带, 因此,尽管分别面对浩瀚的东海和南海, 位于全国第一(长江)和第二大河(珠江)的下游, 长珠都市圈仍然无法摆脱空气污染和水危机。 建设5000万人口甚至上亿人口的超级城市复合体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广州市 1270 深圳市 1036 东莞市 822 佛山市 719 惠州市 460 江门市 445 中山市 312 珠海市 156 5220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64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初探
keyman1212 2010-4-1 14:30
0 引言 承载力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的研究。早在 1921 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某地区的食物资源来确定区内的人口承载力。 8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已被广泛采用,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护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探讨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其研究较早且比较充分的是土地承载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涉及到许多资源领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就其概念而言,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国外 大多可在评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简单提及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 例如 Rijiberman. J 等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 ; Joardor 等从供水角度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相关研究 , 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 1985 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提出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方法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开始。其主要成果有 : 施雅风等 1992 年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研究 ; 许有鹏 1993 年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新疆和田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 ; 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法中评价指标权重存在主观随意性的问题 , 傅湘( 1999 年)等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 徐中民 (1999 年 ) 、李丽娟 (2000 年 ) 、贾蝾 (2000 年 ) 、曲耀光 (2000 年 ) 、秦莉云 (2001 年 ) 、巫春平 (2007 年 ) 等分别对张掖地区、柴达木盆地、关中地区、黑河流域、淮河流域和甘肃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 。夏军 (2002 年 ) 、龙腾锐 (2002 年 ) 、陈鲁莉 (2006 年 ) 等在对我国各地区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关理论又得到了新的发展,提出了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在这些概念中地下水资源往往只是作为一个供给水源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中有所提及,并没有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过。文章将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6 地市为例进一步讨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 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现阶段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然而地表水易收到人类活动影响,其现实例子就是近年国内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从 2005 年 11 月 13 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导致其下游哈尔滨地区断水数日到 2009 年 02 月 20 日盐城某化工厂违规排污导致城区长时间大面积断水,从 2003 年巢湖开始出现蓝藻大面积聚集暴发到 2007 年 06 月 19 日无锡是太湖水源受到蓝藻的污染而很多自来水受到污染,可以看出对外界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响应迅速的地表水,易受到这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虽然目前政府通过立法等措施加强对这类事件诱发者的管理,但是仍旧不能排除这类事件发生的可能,而且,该地区现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当的应急机制应对上述类似的突发性事件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发育有巨厚的第四系地层,根据以往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含水系统发达并且相对独立,因此,地下水水源作为一种清洁水源是最适合上述应急重任的。 综合上述分析,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如 图 1 )为:在现有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地,在应急状态下,能为当地经济活动正常开展、人民生活正常所提供的保障能力。 图1 地下水承载力概念提出图 Fig.1 Groundwater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2 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的内容 2.1 承载对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承载对象是:应急状态下,保证全区人民正常的日常生活及正常经济活动。 2.2 承载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承载条件是: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下,保证应急状态时全区日常生活、经济活动能正常进行,不至于因用水中断导致人民生活及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并且不会因为短时间的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下水系统受到破坏及产生严重的环境负效应。 2.3 承载体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体为:应急状态下,当地地下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现在提到的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以往提出的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不同。应急状态下,含水系统人工释水时间较短,释水后人为控制补给,因此可以动用部分或全部的静储量。也就是说,应急状态下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大于一般时期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并且接近地下水资源总量。 2.4 表现形式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当突发性水事件发生后,水源地能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使用。 3 地下水承载力的特征 3.1 资源量有限性 现阶段任何一种资源都不能算是用之不竭的,地下水资源同样,因此即使是在应急状态下当地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也是有限的,然而这种可利用资源量又不同于平时提到的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这种资源量的有限决定于 它在一些水文地质及工程技术条件允许的地方甚至可以动用一些静态的地下水存储量来满足应急的需要,然而当应急状态过去后,要通过应有的技术手段将用掉的存储量补充回来,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应急状态下地下水可以利用量要大于普通意义上的地下水可利用量。 3.2 时效性 当确定了当地应急状态下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后,根据当地现有供水状况,确定当地现有资源能够在应急状态下维持现状供水的最长时间。 3.3 应急频率有限性 地下水资源可再生条件及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这种应急供水在应急频度上有一定的限度。 4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活动强烈,耗水量巨大,供水压力越来越明显,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将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地来加以利用,然而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提供后备供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会造成影响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4.1 模型假设 根据现有资料以及项目进展程度,在进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之前需作如下假设以方便计算: 1) 工程技术条件能满足现有规模的日取水量; 2) 由于现有工作程度及技术条件决定,假设区内现有地下水资源量即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 3) 区内各类耗水项目的耗水强度可算。 4.2 模型建立 作为应急水源,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包含供给量和供给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如图 2 )。引用上述假设,单位时间内的需水量就是现状单位时间的供水量,而供水时间则为现状地下水资源总量与现状单位时间供水量的比值。因此应急状态下供水时间 为: 式中 为地下水资源总量; 为当地耗水元素(如生活、工农业生产、商业、娱乐景观及生态环境用水等),即当地区域上第 i 类耗水项目的耗水强度; n 为当地耗水项目的总类数。 模型计算时,为方便表示,选取天为一个耗水单位时间,则可以用城市各类耗水项目的日耗水量来代替当地耗水元素。由于在特殊情况(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状态下,区内各行业对水资源产生的需求量不好控制以及政策性部分行业停止供水,所以假设应急状态下区内一切生产生活活动正常开展,则应急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需水量就是现状单位时间的供水量。 4.3 模型计算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为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以应急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包含应急时期可以调动的资源量、应急时间、应急频率三个方面的内容。应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6 地市 2008 年《水资源公报》及《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初步的评价。 表1.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量及耗水量一览表 (单位: 10 8 m 3 ) Table 1 Lis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ump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in 2008 (Unit: 10 8 m 3 ) 省 城市 耗水量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重复计算量 净地下水资源量 江苏 南京 45.07 18.87 5.66 0.96 4.70 扬州 42.30 13.70 4.60 0.70 3.90 泰州 43.00 11.41 4.60 0.58 4.02 南通 51.40 16.01 8.18 0.82 7.36 镇江 36.50 10.36 2.63 0.51 2.12 无锡 45.70 12.54 3.12 0.64 2.48 苏州 86.00 27.39 6.79 1.30 5.49 常州 28.20 13.66 3.37 0.69 2.68 上海 上海 119.77 29.99 10.61 0.00 10.61 浙江 杭州 56.70 152.48 30.83 28.93 1.90 嘉兴 20.05 23.85 3.46 0.00 3.46 湖州 17.66 45.53 10.15 8.84 1.31 宁波 26.92 63.79 18.23 14.08 4.15 台州 16.34 66.94 0.81 0.00 0.81 绍兴 21.34 54.50 2.05 0.00 2.05 舟山 1.28 8.08 0.00 0.00 0.00 4.3.1 应急时期可以调动的资源量 对照上述假设,该地区应急状态下可以调动的地下水资源量应该接近当地地下水资源总量。依照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地市地下水资源量统计结果(如 表 1 ),应急状态下该地区应急水资源总量为 57.04 10 8 m 3 。 4.3.2 应急时间 由于各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设备条件不同,因此各地日耗水量也不尽相同,各地市水平时期日耗水量如 图 2 所示。 根据上述各地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以及不同用水水平下,粗略评价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在不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地下水作为水源地应急供水天数如 图 3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各地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在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时也会各有所侧重。 图2 2008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平均日耗水量图 (单位: 10 4 m 3 ) Fig.2 Average daily water consumption in each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in 2008 (Unit: 10 4 m 3 ) 4.3.3 应急频率 考虑到地下水库回灌设施的工程技术条件及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应急频率也会有所差异,但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而且会随工程科技条件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图3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下水应急能力对比图 (单位:天) Fig.3 Chart of groundwater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Unit: day) 5 结语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 应急状态下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2 区域上仅使用地下水资源维持现状供水的最长供水时间; 3 区域上地下水资源能提供应急的频率,也就是地下水资源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能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供水水源为地表水(含部分过境水资源量)。然而地 表水受到人为影响反应迅速、表现强烈,区内多次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导致大面积的供水中断,因此区内需要建立稳定而且完善的应急机制,建立人工地下水库,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调节,避免对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 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地下水资源作为应急水源地,水平用水量情况下,供给当地正常生活生产活动最少 12.23 天、最多达 62.99 天,因此当地地下水资源完全有能力满足应急状态下的需要,应对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Rijisberman, et al.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0, 129 (3). Harris Jonathan M, et al. Carrying capacity in Agriculture: Globe and regional issu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129 (3). 施雅风 , 曲耀光 .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1992. 许有鹏 .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 1993, 8 (3). 傅湘 , 纪昌明 .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8 (2): 168-173. 徐中民 . 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 . 冰川冻土 ,1999, 21 (2): 100-106. 李莉娟 , 郭怀成 , 陈冰等 .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环境科学 . 2000, 21 (3): 20-23. 贾蝾 , 蒋晓辉 , 薛惠峰等 . 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 . 兰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0, 36 (2): 114-121. 曲耀光 , 樊胜岳 .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 . 中国沙漠 ,2000, 20 (1): 1-8. 秦莉云 , 金忠青 .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分析 . 水文 ,2001, 21 (3): 14-17. 巫春平 , 张济世 .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人民长江 , 2001, 38 (11): 135-137. 夏军 , 朱一中 .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3): 262-269. 龙腾锐 .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 . 水利学报 ,2004 ,1(1): 38-45. 陈鲁莉等 .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4(3): 25-28. 周一新 . 城市地理学 . 上海 : 商务出版社 ,.1995, 68-78. Song, Jianjun, Zhang, Qingjie, Liu, Yingqiu.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2020 in China .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4a, (9): 14 17.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31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江三角洲发育模式:更早的问题还在
王铮 2009-8-19 11:10
长江三角洲是一类典型的三角洲,它地处中纬度、大河口,输沙量大,受到季节性风暴潮和科里奥利力作用明显。 1950 年代以来,严钦尚、王靖泰、许世远、李从先、邵虚生等对它的形成做了持续的研究。提出了强海洋、强河流作用下三角洲的发育模式。 在 1950-1980 年代,严钦尚、邵虚生从地形、沉积物特征等提出,长江口不断外迁的同时,三角洲右岸(南岸)发育出至少一条反曲沙坝,其后侧发生填充,形成特殊水系和湿地环境。 1978 年王靖泰、许世远、李从先、李萍(第一篇论文发表署名为童怀周,以纪念周恩来,这里以姓氏笔画为序)发现,长江三角洲北岸并没有形成反曲沙坝,而是不断形成沙岛,在长江口外推时,沙岛形成雁行排列。由于科里奥利力作用,河道不断外伸时右偏,沙岛并岸形成三角洲。由于科里奥利力作用,形成南下的沿岸流。在严钦尚指导下, 1990 年王铮、梅安新等用数学证明,在这种动力学背景下,沿岸流促成南岸形成反曲沙坝,而且反曲沙坝及其河口形态接近高斯曲线。 1980 年代以来,许世远等又持续的对这种发育模式展开沉积学论证,并且逐步恢复了长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由于贫病交加,王靖泰在在粉碎四人帮后离开了人世。 长江三角洲右岸发育反曲沙坝、左岸发育雁行沙岛的发育模式的发现,提出了一种河流动力作用、海洋动力作用均强大的新的三角洲发育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同于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三角洲的新类型。 对于长江三角洲,我一直存疑的是更早期的发育史怎么样的,整个苏北平原,是长江不断右偏形成的古三角洲吧? 问题: 1 古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史; 2 据说庐山不是冰川地貌最早是王靖泰提出的,这是真的吗?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