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受精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雌性蜻蜓躲避求爱有高招——装死
热度 1 zhpd55 2017-5-3 08:49
雌性蜻蜓躲避求爱有高招 ——装死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7 年 5 月 1 日的报道,瑞士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的生物学家发现 卵子已经受精 的 雌蜻蜓 ,它 会以装死的方式来躲避 再与其它 雄性蜻蜓的 交配,详见图 2 ( Fig. 2. )所示 ,此项研究成果 于 2017 年 4 月 24 日已经在《生态学》( Ecology )杂志网站发表 —— Rassim Khelifa . Faking death to avoid male coercion: extreme sexual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 dragonfly . Ecology , First published: 24 April 2017 , DOI: 10.1002/ecy.1781 。 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见附件 ecy1781.pdf )或者 Female dragonflies found to fake death to avoid male advances 为了便于阅读,特将 Female dragonflies found to fake death to avoid male advances 转载如下,仅供参考。 Female dragonflies found to fake death to avoid male advances May 1, 2017 by Bob Yirka report Credit: CC0 Public Domain (Phys.org)—A biologist with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has discovered a species of dragonfly whose females play dead to avoid copulating with other males once her eggs have already been fertilized. In his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Ecology , Rassim Khelifa recalls his first experience with a female mooreland hawker dragonfly playing dead, and what he found after further study of the species. As Khelifa describes it, he was out collecting larvae in the Swiss Alps one day, when he happened to notice one dragonfly chasing another—suddenly, the one being chased simply stopped flying and crashed to the ground, belly up. The pursuer, he notes, paused for a moment, then moved on. As Khelifa approached the dragonfly on the ground he noted it was female and then was surprised when she suddenly awoke, turned over and flew away. Intrigued, and suspecting the behavior was intentional, Khelifa initiated a study of the species in their native environment, watching 31 male/female pursuits over time. He reports that the females tried the fake death routine 27 times, and that it worked 21 times. He notes further that in each of the fake death attempts, the female had just left her eggs , or was on her way to tend to them again. After noting the fake death behavior, Khelifa reports that it makes sense for the female hawker, because unlike other species of dragonfly, the males do not quit attempting to mate once finding success, nor do males assist in protecting the eggs. He notes also that with the hawker species, the males have the ability to pull sperm from prior males out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with their penises, and perhaps even worse, can cause damage if he mates with a female that has already laid her eggs. Khelifa also notes that the females tended to hide among dense vegetation when searching for food, likely another means for warding off ardent male pursuers. He points out that the feigned death behavior is the first observed in a dragonfly, but suggests it likely occurs with other species with females that go it alone after laying their eggs. Explore further: Male choosiness emerges when females have multiple partners
个人分类: 新观察|4196 次阅读|2 个评论
针对“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评论:点赞师生观点一致
ericmapes 2017-2-7 16:36
针对“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评论:点赞!师生观点一致! 2016-12-119:06 对“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评论:尚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18084.html 这篇文章同时转载发表在: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3作者:韩健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a4681e6873 认真看后我毫不犹豫地点赞了。赞同每一句话。 不过,政府、商人、学界和企业家就是这么拥有共同概念才行动的,特别是政府就需要这个才肯花钱的,有此魄力的科技人员就如鱼得水了。 也算作政商学企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目标吧! 其实早已存在至少63年了,科技界付出了长期努力探索和实践,只是奥巴马总统的政治理想和学者浪漫科技理想的完美结合造就的概念. 本来在探索范畴,却直接说精准医疗,似乎与产业目标和病人需求直接融合了,针对恶性肿瘤其实还差得远着呢! 人体生物学与基础医学认识严重不足,刚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医学向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开始迈进,只能说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精准医疗研究与发展任务才刚刚提出,基于过去至少63年的实际探索,才敢说尚处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而不像上世纪90年代基因治疗研究与发展处在婴幼儿阶段,就那样20多年过去基因治疗依旧还在婴幼儿甚至倒退到胚胎阶段了,怎么突然又冒出更前卫实际的精准医疗呢? 当然,是现实需要吗!过去,基因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恶性肿瘤与爱滋病,死马才好当活马医吗! 相关新闻 1 詹启敏院士:精准医学,我的“命运”我做主? 2 5G、VR……十大前沿科技燃爆2016 3 王锡山:结直肠癌防治向精准医学模式进发 4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市场巨大困难同样巨大 5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可能促进四大相关产业发展 6 国家脑血管病精准医学启动队列研究 7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或可改变医疗健康基本概念 8 精准诊疗或助儿童摆脱“孤独” 附上: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作者:陈润生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2/716:04:5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7311.shtm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 自从精准医学成为大众热词以后,大家认为我们现在什么都可以精准,医学很容易精准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精准医学虽然从本质上可能带来变革,可能引导新的产业的发展,也许产业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现在才刚刚上路,才刚刚开始。因为在精准医学的概念下,我们目前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为什么说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呢?我们的创新的机遇在哪里?我们的挑战在哪儿?拿组学来举一个例子。当前,在我们人类的遗传密码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信息”,即人类的遗传密码目前我们能够从规律上分析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他还不能分析的就是基因组当中的所谓暗信息。人类的基因组有约30亿个碱基对,即大概有30亿个遗传密码。如果在一页纸上打印3000个遗传密码,100页装订成册,会有1万本书;如果一万册书每本厚1厘米,那么我们的基因密码书就是100米高。如果你全都读懂了,你就能做到完全精准。但此前,集全世界的科学家之力,我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但人类基因组的编码序列约1亿碱基对,只占到3%,而非编码序列,除已知对基因起调节作用或参与染色体构建和功能活动的小部分外,大多数序列还不清楚。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们的遗传密码97%是暗的。因此,对整个非编码RNA的研究,是基因组学当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进入21世纪,科学家提出问题,说这些我们还不了解的、占人类基因组97%的暗物质遗传密码,那是否有转录产物,是否有信息发放?这个结果是100%肯定的,这些非编码序RNA和我们制造蛋白的那些基因一样,每时每刻都在表达,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以肿瘤发病为例来说,现在临床医学用的所谓分子标记以及肿瘤所谓“靶向治疗”的靶点,全是来自那3%,但有很多例子证明,非编码RNA也和肿瘤的发病有关。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个97%与疾病情况有关的东西,迄今没有那么融入到我们诊断治疗的视野当中,这就是精准医学面临着组学的所谓的暗信息的巨大挑战。 此外,精准医学的基础是组学大数据,包括组学和大数据都存在着挑战。比如组学,我们很容易测量得到数据,但对数据的内涵大部分我们并不知道;同时,从大数据的挖掘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包括数据本身生物学含义的挖掘,包括数据样本、数据集本身的缺陷等等,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对于未知数据的研究,了解一点,我们就可以推进一点,然后应用一点,从而推动整个精准医学的发展。(本报记者彭科峰整理)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评论:尚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
ericmapes 2016-12-1 19:06
对“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一文的评论:尚处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 这篇文章同时转载发表在: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3作者:韩健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a4681e6873 认真看后我毫不犹豫地点赞了。赞同每一句话。 不过,政府、商人、学界和企业家就是这么拥有共同概念才行动的,特别是政府就需要这个才肯花钱的,有此魄力的科技人员就如鱼得水了。 也算作政商学企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目标吧! 其实早已存在至少63年了,科技界付出了长期努力探索和实践,只是奥巴马总统的政治理想和学者浪漫科技理想的完美结合造就的概念. 本来在探索范畴,却直接说精准医疗,似乎与产业目标和病人需求直接融合了,针对恶性肿瘤其实还差得远着呢! 人体生物学与基础医学认识严重不足,刚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医学向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开始迈进,只能说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精准医疗研究与发展任务才刚刚提出,基于过去至少63年的实际探索,才敢说尚处在受精卵或胚胎发育初期,而不像上世纪90年代基因治疗研究与发展处在婴幼儿阶段,就那样20多年过去基因治疗依旧还在婴幼儿甚至倒退到胚胎阶段了,怎么突然又冒出更前卫实际的精准医疗呢? 当然,是现实需要吗!过去,基因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恶性肿瘤与爱滋病,死马才好当活马医吗! 附上: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3作者:韩健来源:科学网韩健的博客 Tags: 梅斯医生有奖内测 精准医疗 科研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a4681e6873 韩健:HudsonAlphaInstituteForBiotechnology,研究员 没想到,几天前的一篇普通博文 “精准医疗”的泡沫被捅破了?! ,经微信里大大小小的朋友圈放大后,竟然成了行业里的热门话题。有人称赞,也有人反驳。其实,只要能让大家冷静地思考,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精准医疗是一个吸引人的热门的概念。谁不想精准呢?谁不希望药到病除呢?我的原则是,玩概念者,自己不能被玩弄,更不能去玩弄病人。 概念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有了热门概念,创业者不用太费力就能找到投资,投资者不用太费神就能把热钱投出去,企业不用太费口舌就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试想想,如果没有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创业者拿钱多费劲?作为创业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二十年,我成立了四个公司,最挠头的就是集资。没有好的“概念”,每次集资都要磨破嘴皮,撞破头皮,剥一层皮。 一个好的概念可以迅速吸引社会的兴趣,集聚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社会资金。但是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公就会产生副作用。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我博客里面提到的两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作者担心的是资源浪费的问题。而美国人担心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浪费问题,他们的泡沫还没有蔓延到伤害病人利益的程度。他们担心的还仅仅是太多的单位,花太多的钱,去重复不必要的临床实验。可是在中国,泡沫已经有侵犯病人利益的危险了。 精准医疗的最终收益者应该是病人。可是至少在现阶段,病人受益非常有限。首先,能够被精准使用的药物非常有限。精准医疗的口号就是把正确的药,在正确的时间,用在正确的病人身上。如果能够使用的药物本身就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国外用于精准医疗的抗肿瘤药物在中国市场都没有),诊断技术上面再打点折扣,科学性(肿瘤的进化和异质性)上再打些折扣,价格上再给些压力,最后能够受益的病人就变成很少数的一些人了。 有人说,精准医疗不仅仅是肿瘤,其它疾病也需要。的确是,我前几天还写文章讲感染性疾病和耐药基因检测更需要精准医疗。可是肿瘤的精准治疗是喊得最响的,进入市场运作做多的,对病人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要关心。 泡沫的产生本不是医疗科研行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做为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我们大家都欢迎有更多的钱投向我们的行业。钱多,本不是我们担心的事情。如果我是在国内创业的“局内人”,我是不会去捅破这个泡沫的。不过,看到很多本不是搞精准医疗的人,不懂精准医疗的人,靠着人缘好,靠着会吹,搞到了超多的资源,然后乱买一堆昂贵的仪器,摆出一个干事业的可笑样子,于是我们又忍不住说几句。说几句公道话,因为我知道有许许多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去吹,所以泡沫里的钱他们也没有机会沾光。相反,泡沫的形成会把本来属于他们的经费吸引去了。 我在国内也接触过上百个形形色色的投资人了,绝大多数看项目的也都是留洋的博士,可是决策拍板的则大都不是搞技术的。所以精准医疗这样的概念就变得很方便,因为这个概念可以让投资决策人误认为风险很小,可以放心地投。其实,和所有风险投资一样,关键还是看创业者是否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普遍,难度越大,价值也越大。 通常,概念的后面都有利益集团。如果精准医疗这个概念的后面最后受益者不是病人,那概念本身就值得质疑。如果这个泡沫的破裂损害了你的利益,而你又不是病人,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一个方便的比喻就是地产。地产的最终受益人应该是买房者,可是如果行业的实际受益人是开发商和中介,那是否就有问题了? 概念总有被澄清的一天,如果是泡沫,也总是要破的。只要我们每天在做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维护病人的利益,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迟早会被认可的。我宁可钱少,但是干着有意义的事,也不愿意钱多,干着自己心里没底的事。如果你真想创新创业,你早晚会成为一个有用概念的创造者,也不必为一个别人提出的概念浪费太多宝贵的时间。 捅破“精准医疗”泡沫,动了谁的奶酪? 韩健 2016-11-300:4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052do=blogid=1012224 没想到,几天前的 一篇普通博文 ,经微信里大大小小的朋友圈放大后,竟然成了行业里的热门话题。有人称赞,也有人 反驳 。其实,只要能让大家冷静地思考,我写那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精准医疗是一个吸引人的热门的概念。谁不想精准呢?谁不希望药到病除呢?我的原则是,玩概念者,自己不能被玩弄,更不能去玩弄病人。 概念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有了热门概念,创业者不用太费力就能找到投资,投资者不用太费神就能把热钱投出去,企业不用太费口舌就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试想想,如果没有精准医疗这个概念,创业者拿钱多费劲?作为创业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二十年,我成立了四个公司,最挠头的就是集资。没有好的“概念”,每次集资都要磨破嘴皮,撞破头皮,剥一层皮。 一个好的概念可以迅速吸引社会的兴趣,集聚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和社会资金。但是有限的资源分配不公就会产生副作用。如果仔细阅读一下我博客里面提到的两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作者担心的是资源浪费的问题。而美国人担心的仅仅是科研经费的浪费问题,他们的泡沫还没有蔓延到伤害病人利益的程度。他们担心的还仅仅是太多的单位,花太多的钱,去重复不必要的临床实验。可是在中国,泡沫已经有侵犯病人利益的危险了。 精准医疗的最终收益者应该是病人。可是至少在现阶段,病人受益非常有限。首先,能够被精准使用的药物非常有限。精准医疗的口号就是把正确的药,在正确的时间,用在正确的病人身上。如果能够使用的药物本身就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国外用于精准医疗的抗肿瘤药物在中国市场都没有),诊断技术上面再打点折扣,科学性(肿瘤的进化和异质性)上再打些折扣,价格上再给些压力,最后能够受益的病人就变成很少数的一些人了。 有人说,精准医疗不仅仅是肿瘤,其它疾病也需要。的确是,我前几天还 写文章 讲感染性疾病和耐药基因检测更需要精准医疗。可是肿瘤的精准治疗是喊得最响的,进入市场运作做多的,对病人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要关心。 泡沫的产生本不是医疗科研行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做为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我们大家都欢迎有更多的钱投向我们的行业。钱多,本不是我们担心的事情。如果我是在国内创业的“局内人”,我是不会去捅破这个泡沫的。不过,看到很多本不是搞精准医疗的人,不懂精准医疗的人,靠着人缘好,靠着会吹,搞到了超多的资源,然后乱买一堆昂贵的仪器,摆出一个干事业的可笑样子,于是我们又忍不住说几句。说几句公道话,因为我知道有许许多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去吹,所以泡沫里的钱他们也没有机会沾光。相反,泡沫的形成会把本来属于他们的经费吸引去了。 我在国内也接触过上百个形形色色的投资人了,绝大多数看项目的也都是留洋的博士,可是决策拍板的则大都不是搞技术的。所以精准医疗这样的概念就变得很方便,因为这个概念可以让投资决策人误认为风险很小,可以放心地投。其实,和所有风险投资一样,关键还是看创业者是否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普遍,难度越大,价值也越大。 通常,概念的后面都有利益集团。如果精准医疗这个概念的后面最后受益者不是病人,那概念本身就值得质疑。如果这个泡沫的破裂损害了你的利益,而你又不是病人,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一个方便的比喻就是地产。地产的最终受益人应该是买房者,可是如果行业的实际受益人是开发商和中介,那是否就有问题了? 概念总有被澄清的一天,如果是泡沫,也总是要破的。只要我们每天在做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维护病人的利益,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迟早会被认可的。我宁可钱少,但是干着有意义的事,也不愿意钱多,干着自己心里没底的事。如果你真想创新创业,你早晚会成为一个 有用概念的创造者 ,也不必为一个别人提出的概念浪费太多宝贵的时间。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线粒体DNA替代疗法法案惹争议——世界首个“三亲婴儿”或将诞生
kejidaobao 2015-7-3 14:51
2015年2月3日,英国下议院以382票赞成、1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批准线粒体DNA替代疗法新技术。该技术将来自携带缺陷线粒体卵细胞的遗传物质转移到拥有健康线粒体的捐献者卵子内。产生的胚胎携带来自母亲和父亲的核DNA以及来自卵子捐献者的线粒体DNA,即所谓“一父两母”的人工受精技术。该技术因有助于减少下一代患某些严重遗传疾病的风险而受到倡导者青睐。然而,此技术会改变胚胎DNA,并且这种方式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且该疗法因涉及到技术伦理亦激起巨大争议。“一父两母”婴儿带来的益处、风险及伦理争议该如何解读,“三亲婴儿”聚焦无数关注目光。 线粒体DNA替代疗法:科学意义与风险 人类的遗传物质除核DNA外,还有线粒体DNA。受精卵的线粒体主要来自卵子,当女性已确定为严重的线粒体遗传病患者时,遗传病可通过其卵子内的线粒体DNA遗传给下一代。如果将生育夫妇中女方的卵子的核移入到来自健康女性的已去核的卵子中,再将这个重新合成的卵子与男方精子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胚胎,移植回女方子宫可发育成胎儿。以此去除母亲卵子中有缺陷的线粒体,确保新生婴儿健康。 不少科学家表示,这项疗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线粒体DNA替代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具有其技术可行性。这种可行性来源于当前日趋成熟的以细胞核为核心的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润林 告诉《科技导报》,科研人员能够把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与另一个个体的去核细胞(如去核卵母细胞)重组形成一个全新的细胞乃至生命个体,也能够实现细胞至内线粒体DNA的置换。 “目前已经在小鼠、猴子和人工培养的卵细胞上测试了这项技术,前期研究表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相对安全性,为下一步开展人体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王前飞 告诉《科技导报》,除了临床实际应用价值,这项技术的实施也有助于探究线粒体和核DNA在受精和个体发育中是否存在相容性的问题,有重大科学意义。 不过,也有科学家对这项技术的科学风险表示担忧。“线粒体DNA替代疗法涉及人工授精、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其中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在人工辅助生殖中已经广泛应用,虽然也还有安全性问题,而核移植安全风险最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鲍时来 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表示,该技术仍需谨慎对待。此外,BBC报道也指出,有学者认为这项科研成果将不同基因进行“恣意”的组合配对,将可能导致“发育或生理障碍”,容易得癌症。 伦理争议不容忽视 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全球每200名婴儿中,就有一人受到母亲线粒体基因影响,每6500名婴儿中便有1名会因线粒体基因缺陷患上严重疾病。虽然线粒体DNA替代疗法可能为患者家庭带来规避遗传疾病的希望,然而由于该技术会改变胚胎DNA,而且这种方式能传递给下一代,所以其引发的伦理争议仍十分激烈。 “三亲后代在做亲子鉴定时,只能用核DNA,而不能用线粒体DNA,以确定其生养父母的身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李巍 告诉《科技导报》。该技术相对规避了“克隆人”的伦理争议,同时也避免了所谓“代卵技术”导致的捐赠卵子核DNA可能引起的后代个体性状变化或遗传病。但是接受该项技术的家庭,所生育第一代的线粒体DNA均来自捐赠的卵子,第一代男性如果继续婚育,其线粒体DNA则基本不遗传给第二代。从这种意义上说,“三亲男后代”不会将捐赠方的线粒体DNA再遗传下去,在生物学上可能受到的争议更少,但可能同时会带来选择性生育男性的伦理之争。 此外,科学家指出,捐赠者卵子除线粒体DNA以外的细胞质成分对后代性状是否有影响尚不够清楚。鲍时来告诉《科技导报》,“除了提供线粒体DNA,捐赠者卵子细胞质还可能影响细胞核中基因表达(表观遗传),从而可能部分影响后代表型(性格、长像等)”。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从女性捐献者引入的基因只占婴儿总基因的0.1%,所以不会影响“三亲婴儿”的相貌、血型、染色体、性格等,婴儿的这些基本特征,只会遗传于自己的父母。 长远影响有待观察 “这项新的生物技术所带来的新生命体的长远生物及社会效应需要继续观察。”马润林告诉《科技导报》,当前技术尚不十分完善,其操作过程或多或少会给受体细胞带来一定程度的机械创伤。为预防线粒体DNA缺陷相关疾病而将三方遗传物质组合而成的新生命个体及其后代在健康、寿命、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后果甚至利弊得失需要较长时间来评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惠利健 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也表示,该技术未来是否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状况,目前难以判断。目前该技术只在特定的小部分人群中有针对性地使用,而对整体人类的影响则有限。 谈及该技术未来的发展,马润林表示,已经应用于人类生殖方面的此项技术是当代生物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最成功范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更加完美分离捐赠者线粒体DNA、精细去除去核卵母细胞的原有线粒体DNA以及精细分离供体和遗传物质或者细胞核等。 虽然已经获得英国下议院投票通过,该线粒体DNA替代疗法新技术还需继续在英国上议院获批,若投票通过,该技术将率先在英国获得合法地位。世界首个“三亲婴儿”将有望在2016年出生。 文/石萌萌 (责任编辑 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须弥芥子vs受精卵,哪个大,哪个小?(CZ)
zcgweb 2013-10-4 14:04
佛问:须弥芥子vs受精卵,哪个大,哪个小?(CZ) ——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只剩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凌乱了,,, 姑妄言之:如无受精卵在,则无人,无人则无思想意识,则无须弥芥子,甚至则无佛,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成了空空世界,而并不是花花世界?这样来说,受精卵当然是大的了;可是,佛接着问:这个受精卵中能够装得下芥子吗?凌乱了,因为芥子也就是一种受精卵吧。佛接着还问,能够装得下须弥山吗?偶不知道了,,,然后,佛最后问:能够装得下偶吗?偶是如何来的呢?——难不倒这就是如来?我既不知道如何来,也不知道如何去,肿么办呢,各位童鞋帮帮忙吧。医学问题本质上都只是受精卵运行的过程而已,管他什么基因组学,什么蛋白质组学,什么代谢组学,什么什么,等等,或许正应了我前面所说的,医学,只是哲学的一个过程而已,如此而已,不必过于太神秘哈。
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孕治疗增加婴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
xuxiaxx 2012-7-10 14:25
日本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女性经人工授精等不孕治疗后怀孕,出现胎盘位置异常以及婴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是正常情况下的1.2倍~2.7倍。调查人员表示,这一结果表明经不孕治疗后怀孕的女性孕期健康管理更为重要。   据日本《朝日新闻》网站日前报道,这项调查由日本医科大学和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等机构联合进行,共调查了约24.3万名孕妇,她们生的都是单胎。其中约4100人使用促排卵药物;约2400人借助将精子直接注入体内的人工授精方式怀孕;另外约4600人通过卵子体外受精,再将受精卵移植到子宫的方法怀孕。   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接受上述何种不孕治疗的女性,出现胎盘位置异常以及婴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胎盘位置异常的风险是正常情况下的1.5倍~2.7倍;妊娠不足34周早产的风险为1.2倍~1.3倍;诞生体重不足1000克的超低体重儿的风险为1.4倍~1.8倍。 来源:健康报网
1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锡民教授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内 容 提 要
wangximin 2012-3-24 07:37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元气是指什么?人体元气与宇宙元气有什么关系?人体元气与真气、原气、正气、水谷之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元气与肾气真的一样吗?如果说元气藏于肾、系于命门,那么,在肾与命门尚未形成的胚胎期,它存在于何处?受精卵时期有元气吗?元气与阴阳、脏腑有何联系?元气有哪些活动规律?元气是怎样主宰健康与疾病的?人体的自愈力是怎么回事?翻开古今中医书籍,见仁见智,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元气理论。元气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千古之谜。 《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也是人体生命之本。那么,人体阴阳与宇宙阴阳有何关系?人体自身的阴与阳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阴阳平衡究竟是指什么?平衡过程又是怎样的?何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阴阳真的没有绝对平衡吗?阴阳与元气、元精、元阴、元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哲学上的阴阳规律等同于医学上的阴阳规律吗?结构阴阳与功能阴阳有何关系?翻开古今中医书籍,同样相互矛盾而无法统一。至于人体阴阳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也同样是千古之谜。 本书首次从现代多学科理论角度回答了上述有关元气、阴阳的一系列问题,揭开其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重大科学价值及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本书是从事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生、教师、专家、学者以及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研究中医理论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养生保健和运动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对于系统科学和哲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王锡民教授、主任医师 电话15694549769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殖策略生殖方式演化卵胎生形成生物学意义
syfox 2012-2-27 16:52
有些古北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蛇和蜥蜴,以及海蛇类营卵胎生(ovoviviparity)。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发育成仔体时产出。少数种类(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的受精卵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已初步发育,至产卵前可进入器官形成阶段,并出现了脑泡及眼点等,是介于卵生和卵胎生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可称为亚卵胎生。迄今所知,我国至少有12种蜥蜴和25种蛇营胎生或卵胎生,约占蜥蜴总数的7.8%,占全部蛇种的13.7%,常见种类有南疆沙蜥、蝘蜓(Lygosoma indica)、秦岭滑蜥、密点麻蜥、鳄蜥、大盲蛇、沙蟒、红点锦蛇、水赤链蛇、水蛇、草原蝰、蝮蛇、白唇竹叶青、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蛇等。 摘要:蜥蜴的大多数种类为卵生,但有些却营卵胎生的生殖方式。本文从蜥蜴卵胎生的种类、生殖策略、生殖方式演化、卵胎生形成及生物学意义等几个方嘶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生殖策略生殖方式演化卵胎生形成生物学意义 蜥蜴类是成功的陆生脊椎动物,体内受精、有交配器、产羊膜卵,这些都是其成功登陆的必要条件。但蜥蜴幼体的出生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种类卵生,有的则是卵胎生,甚至有些种类幼体的出生方式介于两者之间。 赵肯堂于2003年发表了“中国的胎生蜥蜴”一文,介绍了中国的多p胎生蜥蜴种类及卵胎生形成等。因为这个类群蜥蜴独特的生殖方式,近些年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开展了对“卵胎生蜥蜴”的研究,探究卵胎生形成、几种生殖方式的演化及卵胎生意义等,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介绍。 1什么是卵胎生 卵胎生(ovoviviparity)这个概念在爬行动物中被引入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以往在描述爬行类等的卵胎生现象时都用“胎生”一词。那么什么是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呢?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呢? 卵生(oviparity)是指胚胎在体外完成发育,由卵黄提供胚胎营养物质,如鸟类、大多数昆虫等。 胎生(viv—iparity)是指胚胎在母体内完成发育,并通过胎盘由母体提供全部营养物质,如大多数的哺乳动物。 而卵胎生(ovoviviparity)兼具卵生和胎生的特点又与前两者明显不同,即胚胎在母体内完成发育,但在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全部依靠本身的卵黄供给,而不与母体发生营养联系,仅呼吸依赖于母体,如某些昆虫、软骨鱼类、少数的两栖类和爬行类。 事实上,这三种繁殖方式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如某些蜥蜴的卵在产出前就已经初步发育,甚至出现了脑泡和眼点等器官,但胚胎并未发育成幼体,一些学者称之为亚卵胎生(sub—ovoviviparity)。也有些种类在发育的后期卵黄耗尽,母体通过毛细血管网继续提供营养给幼体,有人称之为假胎生(art—viviparity)。 2具有卵胎生繁殖方式的蜥蜴种类 全世界现有蜥蜴约6000种,隶属于20个科。约19%的蜥蜴类行卵胎生,蜥蜴亚目的石龙子科(Scinci—dae)有超过70%的种类营卵胎生的繁殖方式。我国有蜥蜴近160种,隶属于9个科。至少有4科中的16种蜥蜴行卵胎生的繁殖方式,占我国蜥蜴种数的10%左右。其中尤以石龙子科的种类最多,达8种,鬣蜥(Agamidae)次之,有5种。 在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而有些种类则为卵胎生。例如,南蜥属中多线南蜥(M.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棱南蜥(胍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为卵生。 另外,迄今为止共发现了3种具有双重生殖方式(reproductive bimodality)的蜥蜴,即种内的不同居群既有营卵生繁殖的种类,又有营卵胎生繁殖方式的种类。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的两种石龙子Lerista bougainvilli和Saiphos equallis,以及广泛分布于欧洲且在我国有分布的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这一类蜥蜴被广泛用于卵生和卵胎生进化关系的研究。 3 卵胎生蜥蜴的生殖行为和生殖策略 卵胎生蜥蜴的这种特殊的生殖方式,受到了科学家较多的关注。已经知道,桓仁滑蜥(S.huanrensis)1年生殖1次,生殖季节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平均每只雌蜥产仔4.556(2~6)只13 J。雌蜥的分娩在洞穴中进行,分娩时间可持续60~90 min,仔蜥在产出时卵膜已破裂,产出后即可活动。胎生蜥(厶vivipara)在我国为每年生殖1次,产仔期集中在7月初到8月末,分娩大都选择白天,平均窝仔数为7.8(7~II),仔蜥产出后卵膜完好,还需要约2小时的破膜时间【4I。鳄蜥则更为特殊,每年8月交配,此后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怀孕期要持续9—10个月,直到翌年5—6月才开始产仔,每次产仔2—8只。陆地和水中均可产仔,未受精卵也在产仔时产出。 以上可以看出,除鳄蜥外大多数卵胎生种类产仔时间多集中在7至9月,而卵生蜥蜴产卵一般在6月,卵胎生种类明显要迟于卵生的种类。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殖策略。生殖策略由遗传决定,也是对栖息条件的一种适应,是种群稳定和延续的重要条件。对卵生的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卵胎生的桓仁滑蜥(.s.huanrensis)、胎生蜥(厶vivipara)和西藏沙蜥(P.theobaldi)的研究表明:草原沙蜥平均生殖投入为0.164,而桓仁滑蜥、胎生蜥、西藏沙蜥生殖投入分别为0.436、0.383和0.38。从数据能够看出卵胎生蜥蜴生殖投入要明显大于卵生种类,卵胎生蜥蜴采取的是高投入的生殖策略,这种高的生殖投入同样也会伴随着高的生殖风险。研究发现,卵胎生蜥蜴延长了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母体携带受精卵导致行动缓慢,增加了被捕食的风险【5|。另外,某些母蜥有产仔后死亡的现象,这些都是卵胎生蜥蜴为其高投入而付出的代价。 4生殖方式的演化 卵生、卵胎生以及胎生的进化顺序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卵生是祖先的繁殖方式,许多种类后来进化为卵胎生或胎生。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对具有双重生殖方式的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的种内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一些卵生居群聚为一大枝,位于进化树的基部,较早的进化出来,为原始的种类。而卵胎生的一些居群聚为另一枝,位于系统树的顶端,是由卵生居群进化而来。因此,文中作者认为卵胎生应由卵生进化而来。此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卵胎生蜥蜴的卵齿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卵齿是所有卵生爬行动物幼体用于破壳的特有器官,其生物学意义和功能是非常明确的。卵胎生种类仔蜥已无卵齿的需要,但是这个遗迹器官依然存在,这足以表明卵胎生的繁殖方式正是由原来的卵生演变而来。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胎生出现较早,而卵生是次生演化。但是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少。 另外,瑞士的科学家对哺乳动物三个亚纲的代表动物进行遗传学研究,并将得到的结果与典型的卵生动物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哺乳动物在产卵之前就能够产奶。实际情况是随着哺乳能力的出现,物种对卵黄和卵生方式的依赖性降低,对胎盘的认同让大多数动物抛弃了卵生方式a此项研究也为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5卵胎生形成及意义 现今在卵胎生生殖方式的形成方面的研究较多。并出现了许多假说,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是“寒冷气候假说(cold climate hypothesis)”【6 J。这种观点认为蜥蜴的卵胎生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环境温度是卵生向卵胎生进化的一个重要选择因素。在一些卵生蜥蜴中,与寒冷环境温度相联系的低巢穴(nest)温度对胚胎和孵化是有害的,这种寒冷的温度延迟了卵的孵化时问,降低了卵的孵化率,且产出的幼体体质较差(主要表现为体长和体重偏小及相对较低的存活率)。这些消极的影响很可能促使蜥蜴选择更有利的繁殖方式,一些蜥蜴在寒冷的温度下维持孵化温度,其中包括延迟卵 在体内的孵化时间,最终进化为现在的卵胎生。一些学者进行的比较学和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有鳞目的卵胎生和寒冷气候有很大关系。这些学者将蜥蜴的卵胎生解释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并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证据加以证明:怀孕母体的体温高于地表(或巢穴)温;胚胎通过这个温差加速发育;在秋天寒冷环境下增加了幼体的存活率。 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高海拔及寒冷气候并不是蜥蜴选择卵胎生的唯一因素。例如,在任何海拔高度生活的西藏沙蜥都营卵胎生,青海沙蜥不论分布于海拔1000多米的甘肃省河西走廊,还是在3000米的青海省境内,也都是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在低海拔及气候温和的区域仍然分布有卵胎生蜥蜴,这些都无法用“寒冷气候假说”来解释。 卵胎生的意义在于:通过延长受精卵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保证胚胎正常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怀孕雌蜥可以主动向阳光充足处移动(孕蜥晒太阳的时间较未怀孕雌蜥要长),能主动调节胚胎发育的温度;母体携带受精卵,相对于将受精卵置于地表(或巢穴),提高了孵化的安全率。上述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终提高了孵化的成功率。正是卵胎生蜥蜴具备以上优势,才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境,得以分布于高海拔、寒漠等条件恶劣的地区。 卵胎生是一部分蜥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当它们一旦获得了卵胎生的繁殖方式后,就会将这种方式固定下来,并通过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让它们在自然选择中具备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从而使卵胎生蜥种族得以延续、繁盛。 主要参考文献 赵肯’趁.2003.巾f茸的“胎乍”蜥蜴.大fj然,6(23):48-49 赵肯逝.1988.中l目的胎,ji爬行纲动物.生物学通报,4(1):l一3,15 萤i王i霸,下品琦,周正彦等.2007.桓f_:滑蜥化殖行为及生殖策略的研究.四川动物,27(2):302~304 萤丙君,刘志涛,赵文阁等.2004.胎生蜥蜴(1acerta viv枷ra)生殖行为及生殖策略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4~78 Quails C P.1998.Costs of reproduction in eonspecifie oviparous andviviparous liz.ards Ierista bougainvillii.Oikos,82(3):539—551 Carlp P.,1 999.Cold climates and the ewdution of viviparity in rep—tiles:cohl incubation temtmratures produce In}or—quality offspringBi·,logical Joun,.,d I'f the Linnean Socie—ty,67(3):353—376 交配过的蜥蜴会变得更加挑剔 胡德良 译 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雌性普通蜥蜴( Zootoca vivipara )的择偶会变得更加挑剔。从未交配过的雌性蜥蜴会跟任何雄性交配。但是,根据本月出版的《行为过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第二次交配的时候,一些雌性就开始喜欢具有不同基因的雄性。这种择偶上的“升格”会帮助蜥蜴妈妈们汇集多种不同种类的基因,提高繁殖健康后代的几率。多数蜥蜴在一生中只生育两次或三次,因而为了使怀孕的代价得到补偿,雌性蜥蜴需要明智地为后代选择父亲的基因。起初,它们可能会在基因分化较小的雄性蜥蜴身上赌一把,以增加受孕几率。但是,一旦雌性的一些卵受精之后,它们就开始到处寻找更佳的雄性。研究人员认为雌性蜥蜴通过雄性的身体气味可以识别出遗传变异情况,其他的物种(包括人在内)也利用这种识别技巧。 译自:美国《科学》杂志网站( 23 November 2011, 2:24 PM ) 原著: Daniela Hernandez 蜥蜴具有家庭价值观 Some lizards are no loners, research finds. They hook up with mates and raise tight broods. 研究表明,若干的蜥蜴都并非独行者。它们不仅与其伴侣朝夕相伴,并且还精心养育后代。 An adult female desert night lizard with her 3-day-old offspring. 一只沙漠夜蜥科的雌性成年蜥蜴(产于北美洲)正驮着自己三天前产下的后代。 THE GIST 内容概要 .A genetic study of desert night lizards shows they live in family groups. . 对沙漠夜蜥科蜥蜴的遗传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以家族方式生活在一起。 .The lizards most likely to have social groups give birth to young rather than lay eggs. . 大多数的夜蜥科蜥蜴喜欢把自己的后代放置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里而不会生下蛋后就不见踪影。 .The stereotype of a loner lizard may often be very wrong. . 关于蜥蜴是独居动物的成旧观念恐怕就是大错特错了。 Lizards get a bad rap when it comes to their families: They lay their eggs and never look back. 当谈到家庭这个话题时,蜥蜴就变得臭名昭著了,因为它们总是产下蛋后就不闻不问。 But that's not the case for desert night lizards, which have been found investing time and energy in their young and forming families -- a strategy that was thought exclusive to mammals and birds. 不过对于沙漠夜蜥科蜥蜴来讲,这完全是没有的事儿,因为它们甘心花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己的后代和维系亲人——这一点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和鸟类才有的策略。 "Birds, mammals and reptiles are so different in so many ways," said Alison Davi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Reptiles aren't even warm-blooded, she notes, yet here they are forming families just like their warmer cousins. 来自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研究员,博士后艾莉森.戴维斯(Alison Davis)说,“鸟类、哺乳类动物和爬虫类动物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爬虫类动物它们不是温血动物(也称恒温动物,指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但是它们现在却像那些温血表亲一样的组建起家庭来。” It's a seismic shift for the way we think of reptiles, and evidence of how a survival strategy -- like parental care and social groups -- evolves over and over, in very divergent groups. "It's basically the same rules of the game," Davis said. 这是我们重新认识爬虫类动物的一个巨大转折点。种种生存策略的迹象--例如亲代抚育和社会群体--在每一个不同的组群里的一再演变就是最好的证据。戴维斯说,这基本上符合游戏规则。 The discovery of the desert night lizard family groups comes as a result of a five-year genetic study of more than 2,100 adults and juvenile lizards from the Mojave Desert of California. Davis, who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 is the lead author of a paper describing the desert night lizard discovery in the latest issue o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从沙漠夜蜥科蜥蜴家庭组群身上得到的发现是通过对2,100多只生活在加利福利亚莫哈韦沙漠(Mojava Desert of California)的成年蜥蜴和幼年蜥蜴历时5年的遗传基因研究的结果。在戴维斯还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院的研究生时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她也是《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最近刊登的一篇讲述沙漠夜蜥科蜥蜴的论文的主笔。 Davis started the work on the desert night lizards after reading a decades-old scientific paper which, in passing, mentioned that these lizards collected in groups. 戴维斯对这种蜥蜴的研究是始于他研读了一篇数十年前的科学论文之后,文中顺便提到了说这种蜥蜴是以组群的方式收集起来的。 "So we went out and looked for these fabled groups," she said. And she found them under the spiny trunks of fallen Joshua trees. By carefully tracking the individuals for five years and checking how groups that huddle under logs in the winter were genetically related, she discovered the family structures. 她说,“于是我们就动身去寻找这些寓言中的组群。后来,在短叶丝兰(美国西南部的一种植物)多刺的树干下找到了这些蜥蜴。经过5年时间,通过对这些个体仔细的跟踪记录和这些组群在冬天是怎样挤在一团的观测日志——都体现出这些行为都与基因相关,戴维斯发现了蜥蜴的家庭结构。 "One of the coolest parts was doing the DNA analysis," said Davis. "It's like you are revealing the secret lives of lizards." 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就是进行DNA分析,这就像是你正在揭示蜥蜴生命的秘密。 The existence of family groups in lizards seems to coincide with species of lizards that give birth to their offspring (called viviparity), as do the desert night lizards, rather than lay eggs, as do about 85 percent of lizards, Davis said. 蜥蜴家庭组群的存在似乎是与生育后代的(被称为胎生)蜥蜴的种类相一致,所以沙漠夜蜥科蜥蜴也是这样的,它们是胎生而不是产蛋,而且接近85%的蜥蜴都是这样。 Viviparity typically means fewer offspring and longer-lived individuals. And since she estimates some of the desert night lizards she has studied are up to 20 years old, this matches the pattern and contrasts with some egg-laying lizards that live just one year, she said. 典型的胎生就意味着产下更少的后代,但是个体具有更长的寿命。她估计她研究的那些夜蜥科蜥蜴应该有20多年的寿命,这种猜测同研究出来的生命模式相一致,这与那些只活了1年的产蛋蜥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Viviparity has evolved about a hundred times in reptiles," said herpetologist Rick Sh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in Australia. And it's not surprising that this less prolific, more troublesome way of reproducing usually results in reptiles that show more parental care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groups, like those found by Davis, he said.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爬虫学者瑞克.谢利(Rick Shine)说,“胎生在爬虫类动物中有了成百倍的进化,所以它们不再多产也很正常。更为复杂的繁殖方式通常会带来更多的亲代抚育模式和社会团体的进化,正如戴维斯的发现就是其一。 For example, said Shine, in Australia there are reptiles that find and mate with the same individual monogamously for 20 years. And there are siblings that seem to recognize each other as such, he said. 比如,在澳大利亚,爬行动物与同一个个体交配长达20年之久,而且兄弟姐妹似乎也能认出对方。 "We have this very simplistic view of reptiles," said Shine. 我们对爬虫类动物的认识太过简单化了。” And it is very often wrong. The ongoing discoveries of social structures among reptiles, such as the desert night lizards, is such a major theoretical shift for herpetologists that it has caused Shine to stop collecting lizards. 这些认识往往都不太正确。现在正在进行的爬虫类动物社会结构的研究,比如对沙漠夜蜥科蜥蜴的研究,对爬虫学者来说,正是一次重要的理论转折。这也是谢利停止收集蜥蜴的原因。 "If you go and pick up a lizard from the field you could be disrupting a sophisticated social order," Shine told Discovery News. "There may be somebody at home waiting for that individual." 在《探索新闻》栏目里,谢利说,“如果你带走一只蜥蜴,你就很有可能破坏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次序。因为也许某只蜥蜴正在等着它回家。”
个人分类: 学习|5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受精卵中父系线粒体的丢失之迷
热度 2 kurihara 2011-10-16 19:49
人们在血缘关系基因信息的解析中主要利用线粒体基因组为探讨对象。其理由之一是该基因表达来自母系族谱的信息,而父亲的信息不会通过线粒体 DNA 进行传递。当然,这种生命现象也表现在很多真核细胞生物中。为什么父系的线粒体随着精子进入受精卵细胞后,会消失于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中,一直以来是一个未解之迷。 最近,日本群马大学的佐藤健( Katsuya SATO )教授等人利用线虫( C.elegans )为实验对象,观察精子线粒体在受精卵中的变化过程。他们在实验中,分别对正常受精线虫,及自噬缺陷线虫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在自噬缺陷受精卵中的父系线粒体和所携带的基因组能够保持到幼虫阶段。佐藤等人的实验确认了细胞内的自噬功能参与了父系线粒体的消除过程,并认为受精诱发的细胞自噬是一种选择性消除父系线粒体的生命现象,这种细胞内的自噬过程可能有利于保留母系线粒体上的 DNA 继承。 至今为止的一些实验认为,出现于细胞饥饿状态时的自噬现象可能也与分解细胞内的部分成分用于营养源相关。佐藤等人实验提示的正常受精卵对来自父系线粒体进行特异性自噬消除是否与受精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相关,尚不明确。当然,实验结果也不排除受精卵利用特异性自噬作用,选择性的对父系线粒体基因进行排斥,而有利于母系基因在种族的世代传递过程。无论何种解释,受精卵中父系线粒体的丢失是一个生物进化的结果,这个生命之迷还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月 13 日 Science 杂志的电子版上。 草草 参考: Degradation of Paternal Mitochondria by Fertilization-Triggered Autophagy in C. elegans Embryos. Science, 2011 Oct 13.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1/10/12/science.1210333
个人分类: 濛濛细雨|7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为什么不能永生?
热度 8 duke01361 2011-10-2 08:21
理论上讲,人和所有的动物均有“永生”的潜能。“永生”就是长生不死。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包括人在内的动物均具有“永生”的“干细胞”。目前看来,似乎所有的组织均含有“干细胞”,包括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以及牙齿都已经发现存在着“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全能”的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补充特定组织的细胞数目,并且可以分化,获得所在组织的功能,更有甚者,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Self renew),生成更多的干细胞。 干细胞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于成年组织中的“组织干细胞”,一种则是源于“受精卵”或“胚细胞”的“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和祖先细胞( progenitor cells )一起可以负责对肌体进行修复。 目前,干细胞的采集主要利用脐带血( umbilical cord blood )和骨髓( bone marrow )为材料。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够在体外对干细胞进行离体培养、诱导分化成肌肉、神经细胞等。现在,干细胞治疗已经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方法。 既然哺乳动物均具有 “全能”(totipotent)和“多能”(pluripotent)的干细胞,而且这些干细胞又可以通过“非对称性复制”( Obligatory asymmetric replication )和“随机”分化(Stochastic differentiation)进行自我更新(Self-Renew),那么理论上讲,哺乳类动物的组织自然可以通过自我补充和自我更新而生生不息地永久存在下去。 那么为什么人类和其他哺乳类生物不能“永生”? 造成人和其他哺乳类生物个体死亡的原因 此段约含有三千字(请参见 《每个人的医学》第一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人类衰老的机制 此段约含有三千字(请参见 《每个人的医学》第一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人类衰老研究的更新(Update) 衰老(Ageing/Aging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是指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体身体状态、心理结构等等会出现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多样性。衰老往往和死亡有关,估计每天有十万人死于和衰老有关的健康问题。 衰老的细胞 1961年,Leonard Hayflick 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假说,即 Hayflick Limit 。这个假说描述了一种细胞衰老与细胞分裂之间的定量关系。即衰老的细胞并不能永远地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结果会使得所在组织应为细胞数目的减少而转向“衰老”, Hayflick Limit 表明,人体组织、器官的衰老可以起因于“细胞衰老”,由于衰老的细胞不能无限制地进行“有丝分裂”,导致所在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 组织的衰老可以起因于组织细胞的死亡,而组织干细胞则可以补充死亡的细胞.... 我们上面讲到的“干细胞”对肌体修复的贡献可能只能在青年时期维持5年左右的时间(大约出现在从20岁开始到25岁的5年时间里)。过了这几年,通过“干细胞”的“修复”能力明显不敌细胞衰老死亡的进程。 处于这个年龄之后的肌体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进入老化阶段,表现对逆境应答能力下降;肌体自我平衡能力降低(阴阳失衡),以及容易罹患各种疾病。这种改变似乎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延续到“死亡”! 与衰老有关的基因 1、pha-4 最初在线虫中被发现,与线虫热量管理有关 2、NF-Kappa-B 最初在小鼠中被发现,抑制该基因产物的活性,可以明确改善小鼠的衰老 3、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这个基因产物与上文所描述的干细胞修复受损肌肉组织的活动有关 如何人为“干预”衰老进程? 显然,很多迹象表明衰老并不是不能避免的。 1、养生 2、“长生不老”药物的研发 现在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一些药物或食物添加剂可以影响这些实验动物的衰老进程。但是,类似的研究还没有人体方面的数据。 (1) Resveratrol 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人们发现红色葡萄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地延长酵母、线虫、果蝇和一种鱼的预期寿命。这种物质对于上述模式生物的寿命的延长时间差不多在30%到60%,也就是说,如果该种生物的寿命为1年,那么使用从红葡萄中提取的这种化学物质差不多可以使他们活到1年4个月到1年6个月的时间。假如这种物质对人也有效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类推它会有可能使一名本来只能活到60岁的人活过78岁或者活过96岁!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预期了!(看来食用红葡萄及其产品,包括饮用红葡萄酒等可能真的有望延长一个人的寿命)。我们说的这种来自红葡萄的化学物质已经被定名为: Resveratrol 。 尽管有数据表明 Resveratrol 并不能延长健康老鼠的预期寿命,但是却表明可以有效预防与老鼠衰老的衰弱及某些疾病的发生。很鼓舞人心! Resveratrol 可以影响到与“热量”(卡路里)管理的基因SRT-1的生物学功能。这间接证实了,热量的不适当摄入有可能影响人类寿命! (2)重水(Heavy Water) 小剂量重水可以延长果蝇的预期寿命,效果和 Resveratrol 差不多。但是,绝对不能大剂量服用重水,大剂量重水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3) 乙酰-L-肉毒碱( acetyl-L-carnitine )和alpha-脂酸( alpha-lipoic acid ) 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给老年老鼠联用乙酰-L-肉毒碱( acetyl-L-carnitine )和alpha-脂酸( alpha-lipoic acid )可以明显帮助这些衰老的老鼠出现“返老还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服用上述物质的衰老老鼠表现出脑功能的明显改善,这些老鼠精力旺盛,仿佛年轻老鼠一样! (4)MK-677 这种药物已经被证实可以降低年龄在60岁到80岁老人的肌肉萎缩 (5) Rapamycin 这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最初被用于抑制异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宿主抗移植物反应。这种药物可以延长小鼠的预期寿命,效果和 Resveratrol 差不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593691
个人分类: My Ideas|16106 次阅读|21 个评论
生殖细胞词典(A Dictionary of Germ Cells)
sunsong7 2011-7-28 16:46
这里整理几个与生殖细胞相关的概念分享于此: 生殖细胞(germ cell): 是多细胞生物体内能繁殖后代的细胞的总称,包括从原始生殖细胞直到最终已分化的生殖细胞。此术语由A. Engler和K.Prantl于1897年提出以与体细胞(somatic cells)相区别。 受精卵(zygote):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里奇迹般地会合后,形成一个受精卵,生命开始了。卵子受精后即开始有丝分裂,并在一边分裂的同时一边向子宫腔方向移动。 桑椹胚(morula): 卵裂及胚泡的形成是受精卵在由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进行的。受精后26~30小时开始卵裂,每10~12小时进行一次卵裂,在分裂成12-32个细胞的实心团,称桑椹胚,桑椹胚时期称为桑椹期(morula stage),桑椹期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 桑椹胚进一步发育,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聚集在胚胎一侧,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沿透明带内壁扩展和排列的,个体较小的细胞,称为滋养层细胞,它们将来发育成胚膜和胎盘。    囊胚(blastocyst): 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胚胎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含有液体的囊胚腔,这个时期有空腔的胚胎叫做囊胚。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个过程叫做孵化(hatching);囊胚中所有细胞都没有开始分化,这个阶段之后胚胎开始出现分化。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是指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团(InnerCellMass)的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原肠胚(gastrulae): 囊胚或胚盘形成后,胚胎进入原肠期(gastrulation)产生内中外三胚层(tridermisch),外胚层(ectoderm)、内胚层(entoderm)中胚层(mesoderm)是多数动物的特点。这三个胚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组织类型,统称为原生胚层(primordial germ layer),从不同胚层以及不同胚层间的相互作用,早期胚的各器官预定区便显示出来。 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 在个体发生中,脊椎动物原肠胚期的内胚层中存在有原始生殖细胞,在发育中迁移到到正在发育的生殖嵴处并分化为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或卵原细胞(oogonia),与生殖嵴的中胚层细胞共同组成睾丸或卵巢。 生殖干细胞(germ stem cells):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可被称为生殖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分化全能性; 生殖母细胞(gametocyte): 生殖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分裂和分化形成生殖母细胞,包括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与形成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哺乳动物卵巢内卵原细胞增殖及形成卵母细胞都是在胎儿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完成的,出生后卵母细胞数目不再增加,只会不断减少。精原细胞产生精母细胞,进入成熟分裂,理论上一个精原细胞通过数次细胞分裂,可形成上百个初级精母细胞。 配子(gamete): 生殖母细胞成熟后进行减数分裂(meiosis)形成配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最终形成精子(sperm)。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生长后,要进行两次成熟分裂。第一次成熟分裂为减数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体积很小的第一极体(polocyte);第二次成熟分裂为普通有丝分裂方式,形成一个卵细胞(ovum)和一个第二极体。 极体(polar body)是 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时候产生的的副产物,只含少量的细胞质,退化,不参与胚胎发育。
5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发现动物生殖细胞促成基因
xushui 2011-3-4 19:48
日发现动物生殖细胞促成基因 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精子卵子原细胞的产生原理,为今后治疗不孕不育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该所网站上。   人的成长都是由单细胞受精卵经过无数次的分裂而成。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精子卵子的原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初始形成时间是受精卵从数百个分裂成数千个这一阶段,并由几个分裂成大约40个左右,而其他的细胞则会形成神经、肌肉和器官等体细胞。同由受精卵分裂而成的细胞由此就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此次,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大鼠进行试验,发现从生殖细胞诞生开始,大约800个遗传基因的活动就在不断变化。而在这些基因中,一种叫“Blimp1”的基因在原始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离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在受精的第六天到第八天之间,只有具有“Blimp1”基因的细胞才会变为生殖细胞,而如果“Blimp1”基因不活动,即使应该成为生殖细胞的细胞最终也将变为体细胞。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孩子的诞生(II. 胚胎阶段)
andrologist 2010-12-12 00:24
受精后5-6天时,受精卵来到子宫并发育成囊胚,已经包含许多细胞 8天后 新孕育的胚胎定位在某最佳位置并吸附在黏膜上 此时,胚牙完成着陆,微微嵌入子宫内膜 第8天,囊胚着床,已经稍稍建立起它的根据地,此时它分裂发育为几百个细胞 22天后 胚胎尚未发育成熟,但我们可以看到大脑内部了 24天后 第一批发育的器官之一心脏开始跳动 心脏细胞 4周时 5周时,胚胎约有9毫米长。面部发育,隐约可以辨认嘴、鼻和眼睛 40天时,胎盘和胚胎被流动着生命之血的脐带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受精后6周,人形已隐约可见。这时,胚胎的心跳每分钟140150下.是母亲心跳的两倍 6周时,我们清晰的看到小家伙坚挺的脊背 7周时,隐约可见人形 人类胚胎第8周时在子宫内的照片 8周 快速发育胎儿在胎囊内受到很好的保护 已经9个星期了,在头部有清晰的V字形血管,头骨正在发育。 10周,此时的眼睑半闭,几天内会完全闭合 半睁的眼睛特写 摄影师Lennart Nilsson所用的内镜摄影系统(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学奇观|5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Dr.You第39期]读者来信:生不生,是个问题
songshuhui 2009-8-22 19:37
Dr.Who 发表于 2009-08-21 21:48 第三十九期问题:为什么鸡会生不会生鸡的鸡蛋?( 查看详情,请点击群博右边栏的Dr.YOU专辑) 本期Dr.You收到了六位同学的来信,其中有老相识,也有新朋友。他们似乎都认为鸡的这种行为和人有关啊,有一位同学不这么认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hbchendl 我还记得上次在关于松鼠会的电视节目上,一个观众执意要把进化论说成是演化论的情景。 进化还是演化,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名词问题,而是一个对进化论本质的理解问题。 一个进字,正确地描述了生物物种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大方向。而把进字改成了演,只顾及了物种变异的随机性,却忽略了生物物种的发展方向这个大规律。 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物种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的变异。确实,基因的变异是随机性的,变好与变坏都是可能发生的结果。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一个演化过程。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对基因变异有着选择作用。当基因变好的时候,生物有着更强的生存能力,繁衍下去的可能性大,而基因变坏的生物个体则往往生存不下去,以至于无法把它的坏基因繁衍到下一代。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使得物种能不断地进化。 本期的Dr.You问题问到了小鸡为什么会生出未受精的蛋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正好能反映进与演的区别所在。 按照生物的生存法则,繁殖后代是最重要的生存任务之一。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其生活过程似乎都围绕着繁殖的目的来安排。这实际上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适应环境的繁殖方式才能有效地延续种群。这并不是动物们自己有多聪明,而是自然条件下的自然选择结果。下蛋是鸡的繁殖方式,显然下出未受精的蛋是绝对无助于小鸡的繁殖的。未受精还照样下蛋,对鸡来说还真的不算是进化,倒象是退化。对繁殖有害无益。野生的禽类是没有这样的。它们在繁殖期里受精,下蛋,孵化,按部就班。只有这样的繁殖方式才能把种群延续下去。 那种未受精也下蛋的鸡是人工培育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人工选择出来的。当人们开始养鸡的时候,正是为了吃鸡蛋,才会挑选那些下蛋多的鸡来繁殖,并且选择那些不论受精与否都下蛋的鸡来繁殖。基因的随机变异特性能够产生这样的小鸡,而人工的选择性繁殖则使得鸡的这一性状能够持续下去并形成稳定的遗传,于是产蛋量高的小鸡品种就出现了。 未受精也下蛋,而且下很多蛋,绝不是小鸡自己的选择。更不是小鸡们毫不利鸡,专门利人的表现。作为小鸡的个体,它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想法子生存下去。作为小鸡的种群,它只能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才会繁衍下去。下蛋多的鸡品种不过是因为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才能够繁衍下去的。在野外的生存环境中,小鸡一年恐怕也就能下一窝蛋,十来个。而在人工饲养的生存环境中,小鸡不必为食物奔忙,但也不会主动地为了生存而成天下蛋,它才不知道看人的眼色行事呢。最早那只下蛋多的鸡只不过是发生了一点小小基因变异,并非它自己有意为之。但是养它的人则允许它下的蛋孵化出更多的能够多下蛋的小鸡,才使得这一个随机产生的基因变异得以延续下去。相比之下,那些下蛋少的鸡,则没有机会繁殖后代了,长肥一点之后就会变成烧鸡的。人工的主动选择是符合人的利益的,并不会考虑鸡的利益。这看上去对鸡来说的退化性状由于对人有利才被有目的地保留下来。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多下蛋也是鸡的一种进化,它是适应人工饲养环境的进化结果。 变异是生物物种进化的基础,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则决定了生物的进化大方向。适应环境的物种才会延续下去。人工饲养环境也是环境。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动物具有更快的进化速度。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它们的进化方向是适应人类利益的。 Mfzhqq(kingofbeasts) 首先鸡生蛋,蛋不生鸡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母鸡会产出未受精的卵,而这些卵得到了与受精卵同样多的营养。大家都知道鸡蛋是用来繁殖的,而且其功能仅限于繁殖。未受精卵无繁殖作用,似乎提供这样多的营养给一个无用的产品没有意义,而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必然是对物种延续有益的特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鸡生蛋,蛋不生鸡这一特性对鸡是否有利?如果有利,则其保留符合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规律,就无可厚非。其二:是否存在非自然选择因素影响了这一特性的保留?如果有非自然选择因素介入,这一生物特性产生利他也并不奇怪。 从以上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鸡生蛋,蛋不生鸡这一特性对鸡是否有利?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未受精卵现象在鸟类中是否普遍存在?鸟类可以划分为,猛禽,涉禽,攀禽,鸣禽,水禽,和陆禽。我们一一进行分析。猛禽如隼,枭,雕等等大多产二到三枚卵且都能孵化,鸣禽,攀禽,涉禽也类似产出数个都可孵化的卵。而水禽如鲣鸟,海鸥,海鹦鹉,等海鸟通常只产一个卵。而陆禽中如鸵鸟,环颈雉则会产出数量众多的卵,鸵鸟甚至将不同雌鸟的卵产在同一窝中。由这些卵的父亲统一照顾。而这些卵中就会混有少数无法孵化的未受精卵。我们所讨论的鸡正是属于陆禽类。可见鸡生蛋,蛋不生鸡这一现象是陆禽特有的。因此,要分析鸡生蛋,蛋不生鸡的意义所在,可以从陆禽的繁殖方式与其他禽类有什么不同开始。陆禽通常不擅长或根本不会飞。所以他们的窝大多建在地面,这使得陆禽卵更易受到掠食者的攻击。而其他的鸟类会将窝建在树上甚至悬崖上,很少会受掠食者攻击。从这点上分析未受精卵很可能用来减少掠食者造成的损失。那这些卵如何减少掠食者造成的损失呢?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窝鸡蛋有十个,十个都是受精卵,当掠食者侵袭时被全部吞食,则这只鸡将在该年没有后代,而当10个受精卵再加上五个未受精的卵,掠食者吃十个卵就饱了,那剩下的卵中可能还有受精卵,该鸡仍有后代。以部分营养换取珍贵的受精卵的存活是值得的。保持物种延续对动物来说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分析鸡生蛋,蛋不生鸡的特性是如何在进化中保存下来的是否还存在非自然选择因素。进化是自然选择的过程。由于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以及捕食者的作用,可影响某一种群的组成,结果那些对周围发生有利变异的生物存活下来,不利变异的则被消灭。在这种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最早选择鸡生蛋,蛋不生鸡的特性的是自然选择中的种间斗争,即陆禽与掠食者的斗争。蛋对于掠食者是极大的诱惑,蛋不会跑,营养丰富,更何况陆禽的卵还产在地面,不用冒风险上树或爬上悬崖。于是,陆禽卵成了掠食者攻击的主要目标,那些只产受精卵的鸟一旦鸟巢受袭,就会造成该鸟失去基因延续的机会,成为自然选择中的不适者。而那些产出受精卵与未受精卵混合的鸟,在受袭击之后还有延续基因的机会,成为自然选择中的适者。适者生存所以鸡生蛋,蛋不生鸡的特性在自然选择中得到保留。这很明显是掠食者影响了陆禽这一种群的组成。但在之后人类驯养了鸡,自然选择似乎对鸡不再重要了,不存在掠食者,没必要保留鸡生蛋,蛋不生鸡的特性。但事实恰恰相反,自然选择被人工选择代替,人工选择即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人工选择不考虑特性对鸡的价值,而是考虑特性对人的价值。如果一只鸡产出了与其它鸡等量受精卵同时产出未受精的卵,就意味着它将比其他鸡产出更多的卵,更多的卵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对人类是有价值的,而且在人为环境下鸡不存在营养不足问题,可以生出更多的未受精卵,而不会影响受精卵的质量和孵化。于是,人工选择在选育保留能产出更多蛋的鸡的同时,无意间保留了鸡生蛋,蛋不生鸡的特性。最终造成我们身边出现大量能产出未受精卵的鸡。 所以鸡生蛋,蛋不生鸡并非没有价值。在自然选择中这一特性帮助鸡有更多机会延续基因。随后对人工选择而言,又是一个可以保证高产鸡蛋的特性,所以鸡生蛋,蛋不生鸡被很好的保留,甚至在人工选择中发展。 至此,开头所提的问题都得到解决,鸡生蛋,蛋不生鸡对鸡而言可保证物种延续,对鸡有利,符合自然选择,同时又存在非自然选择因素即人工选择保留这一特性。开头的问题都得到肯定回答。自然会出现鸡生蛋,蛋不生鸡的现象。 囡囡的弟弟 自从几千年前人类开展了农业和畜牧业以后,地球上小植物和小动物们的身上就有了这样一座大山人工选择。(广义上来说,人工选择是从属于达尔文老师所说的自然选择的) 先来名词解释一下,科普文章还得维基百科我想各位看官骂街的心情都有了。人工选择就是人类为了一己私欲,比如贪图猪肉的美味,沉迷金鱼的漂亮,钟情狗儿的温顺,陶醉花草的芬芳,用人工方法把这些人类需要的特征保存下下来,改良物种这样一个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种庄稼的时候就知道了用产量高的植株的种子来种植,会长出高产量的植株,从而受过更多的粮食,这实际上就是人工选择。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人类觉得上帝老没来上班,所以已经开始直接抢老上的饭碗了,比如转基因作物。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对于母鸡笨笨的给人类下蛋而没有好处这一情况,就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故事的起因大概是这样,很久以前,人类发现了原鸡(普遍认为原鸡是所有家鸡的祖先)这种小动物,不仅可以是烤鸡翅膀,而且还有蛋吃,于是聪明的人类就开始饲养鸡了。渐渐的,随着人类社会开始分工后啊,聪明的人类变得更聪明了,术业要有专攻,于是有些人就开始只为了鸡蛋而养鸡。他们就进行了这样一个人工选择:假设有一个养殖100只用来产蛋母鸡规模的鸡场,公鸡数量不考虑,然后有90只都需要和公鸡交配后才会下蛋,但是有10只呢却不需要交配,自己就会下蛋(实际上许多鸟类和爬行类雌性都有不交配而自己产未受精卵的行为,原因么,国际惯例以后再讲咯),于是人们就想这样多好,母鸡自己就能搞定,就不需要再养公鸡了,而且既然母鸡都不需要交配了那就可以把母鸡单独放在个小笼子里养,下的蛋更方便收集,减少其运动量,把吃的东西都转化成蛋(北京烤鸭的原料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于是这几位养鸡的哥们特别钟情于这10只鸡,考虑到鸡场的可持续发展,就会用这10只母鸡来作为种鸡和优秀公鸡交配,将它们产下的蛋孵出的小母鸡(小公鸡不要)作为以后产蛋母鸡的主力军,可以预料这个过程经历几次以后,这个鸡场所有的100只母鸡都成为了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的蛋鸡了。回答两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一开始那90只鸡去哪了?老死了,而且由于它们的特征人类不需要,所以没有让它们产生后代以继续养殖。第二,那10只鸡不是会自己下未受精的蛋么,干嘛还要和公鸡交配下受精的蛋呢?许多人都会自慰手淫的,不代表他们不喜欢性爱不需要性爱。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它会自己下蛋不代表它就不想要和公鸡交配下蛋,你给它提供它喜欢的雄性个体,它会欣然与它结为连理繁衍后代的。 而实际上呢为了使故事更简洁易懂,上面的过程被简化了,事实上人工选择的时候,不仅以能否自己生蛋为选择标准,还要加进去产蛋个数,蛋壳易碎程度,蛋的营养价值及其口味等等因素,总之呢还是回到那个名词解释上来,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对该物种进行了选择,使其朝着人类期望的方向进化。 然而有一个关键问题还没有回答,这样的母鸡得到了什么样的利益呢,答道:生存。广义的讲,自我生存是有机会繁衍后代并让后代更好生存的前提。我们会注意到上面故事里讲的那90只不受青睐的母鸡是什么下场,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随着历史的脚步,凡是没有后代来继承自己基因的个体也就意味着被历史无情的淘汰了。 适者生存想必人人都懂。那么对于一个鸡笼就是全世界的物种来说,所谓的适应就是多下蛋,因为只有多下蛋,才不会被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人类所淘汰掉。它适应了这个人工制造的环境,我们不得不说它成功了。实际上它和自然界中,羚羊面对狮子的追赶而进化跑的越来越快,蝙蝠为了在黑夜中捕猎进化出声纳系统都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它面对的环境是人为的罢了。最后来个举一反三,猪为什么会长那么胖以至影响行动,各种名犬(除了藏獒一类的哈)为什么成了现在这个华而不实的样子,金鱼们呆呆傻傻胖胖乎乎,实际上都和母鸡生未受精的蛋是同样的原因。 回答完毕,可以鼓掌了。 PS:知识本来就是一个体系,相互牵连,故文中也有联系到其他一些有待解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可以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的,限于篇幅,在此就只能埋下伏笔等待后续了。 既然是自然科学,当然放开胸怀,欢迎互相交流,指出文中错误。 Elora/黑蝶 大家好~~好久不见~=w=,yeah. 嚯~我又来了~~=w=,来松鼠会凑热闹~=w=不过~这期的问题,是我拿手的生物脑小系~=w= (被踢飞) 咳咳~大家好~=w=.现在来由我话说一下鸡蛋。 来先说说鸡蛋的构造吧,如图 诸位,生物老师说过,鸡蛋壳是保护里面要出生的鸡宝的东西。我就不一一介绍鸡蛋里面各个地方的作用了=w=. 来说说重点内容。 鸡蛋被鸡妈妈生下来,能否孵化成小鸡,除了鸡蛋是否受精以外,还决定于,鸡蛋是否在适合其孵化的外界环境下被成功的孵化。比如温度、湿度、通风、转蛋等等。 先说说温度。 有一次在家里面打鸡蛋的时候,发现鸡蛋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后来,在同批买的鸡蛋里面,又发现了同样的黑点。那,那些黑点点是什么呢~?毋庸置疑的~是公鸡爸爸的精子! 于是很快乐的把鸡蛋给煎了=w=.现在来假设,如果我没有残忍的~~把那个鸡蛋吃掉 而让其自然孵化的话,那么~~是会孵出来小鸡仔的~。yeah. 如上面那个很久远的图。为什么能这样自列出来一个这样的图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次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鸡蛋都是一样样的。不过为什么说上面那一段呢?是这样的,说我见过吃的鸡蛋里其实也有被受精了的鸡蛋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吃的鸡蛋,并不是只有未受过精的鸡蛋,所有的鸡蛋都可能都会被人类选择。只是在选择鸡蛋的时候,我们的养殖场大叔会拿走母鸡们还未受精的时候所下的鸡蛋 去卖,而不会选择那些有小鸡们的 鸡蛋 。 对于鸡们的养殖场来说,是一群母鸡负责生鸡蛋,一只年轻强壮的公鸡打鸣+交配。 回到那个可邪恶的话题。=w=,话说所有的正常母鸡 都会定期排卵 剩下的我就不说了,和人的原理是差不多的 顺便说明一下,我目前还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禽类都会这样,所以要等到我做了大量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总之呢,鸡妈妈的鸡蛋不是为我们吃的,而是为了鸡宝而造。所有鸡蛋的结构一样,是为了保证鸡宝的正常发育,并不是人类选择的结果 我们只不过是在鸡妈还没受精的时候趁机把鸡蛋给拿走了,才能出现现在吃的鸡蛋都是流质的,而不是有小鸡的。 毛蛋就是找那些已经受过精的鸡蛋弄的. ljb 一、分析家鸡的祖先和表亲们 本次讨论的鸡应该是指家鸡。鸡: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突胸总目,鸡形目,雉科,原鸡属,家鸡种。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 先分析它的祖先原鸡的生蛋情况。(摘自百度百科)原鸡繁殖:2~5月份繁殖。年产卵1~2次,每窝4~8枚,多则12枚(最多24枚/年),浅棕白色。孵卵期18~21天。 再分析它的祖先表亲雉鸡的生蛋情况。雉鸡繁殖:每窝产卵6~14枚,通常1年孵2窝(最多28枚/年)。 原鸡 看来家鸡的祖先们只是满足繁殖需求而已,不情愿产太多蛋。 二、母鸡是怎么生蛋的 (一)母鸡生殖系统 母鸡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两大部分组成,通常只有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发育完全并且有生殖功能。输卵管由喇叭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以及阴道部等构成。母鸡的外生殖器阴道口和排粪口、排尿口共同开口于肛门,称为泄殖腔。 (二)鸡受精的过程 无论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精子会很快沿输卵管上行并达到喇叭部的精窝内。如果交配(或人工输精)后输卵管内没有蛋,精子到达喇叭部只需30分钟左右。当卵子进入到喇叭部时,一般经过15分钟左右即会有3-4个精子进入卵黄表面的胚珠区,但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而受精。 处于性成熟的母鸡,其发达的左侧卵巢产上10003000个卵泡,每一个卵泡内有一个卵子,每成熟一个卵泡就排出一个卵子。由于卵泡能依次成熟,所以母鸡在一个产蛋周期中,能连续产蛋。 看来母鸡有这个连续产蛋生理条件。家鸡们:一般土鸡、肉用鸡是120个/年左右,蛋用鸡种240个/年左右,优良蛋鸡(莱航鸡)300-330个/年。 三、人为因素 在野外总不能老把资源花在无法孵化或无法养活的蛋的。 因为人工选择,在自然界应该被淘汰连续产蛋的母鸡却被大力发展了。 加上科学技术的支持,母鸡们忘记了产多少蛋是够的。如,光线刺激丘脑能影响垂体的内分泌活动,因此,光照是影响禽类产蛋周期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目前在在养禽业中,已成功地运用人工延长光照的办法,来提高家禽的产蛋率。 总之,人鸡双赢。 Cebb59092 一天,在所有的课程结束以后,一个学生叫住了老师,问:既然不是受精卵,孵不出小鸡来,鸡妈妈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代价,给它准备那么多的营养储备,再辛辛苦苦地把它生出来? 老师一看是个整天胡思乱想,学习成绩并不好,整天缠着老师问东问西的小捣蛋华巨剩,便叫住了班长福尔螺丝,告诉班长说,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把讨论结果写下来交给我,老师还有事,先走了。 同学们知道华巨剩是差生中的最爱思考的家伙,往往问一些老师也不能回答的问题,虽然成绩不好,却因为花了8个月的研究找出了梅森素数的计算顺序问题的答案,被著名的费马大学破格录取,还成为了学校里的明星人物,看见老师们的档箭牌学习成绩最好的班长和他的讨论又开始了,就纷纷围住了一个圈,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或者好奇的心情观看他们的讨论。 螺丝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解决一个较容易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一种相似性,而另一个较简单或者有已经研究出的答案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学习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那些问题前人已经研究出答案了,我们再研究,也不会产生任何新的结果,就好像未受精的鸡蛋永远无法孵出小鸡,然而老师,学生为何还要花那么大的代价,花那么多的钱,编写印刷教科书,准备那么多的老师,再辛辛苦苦的引导学生,重新把前人的答案再次研究出来呢? 华巨剩说,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的相似性,而且这个问题教科书中有现成的答案,作为记忆力最好的班长,你可以背一下吗? 螺丝说:书上说,学习了前人的知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而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前人的知识,那就会因为处处失败而失去信心。你我不正是处于这两个极端情况下的人物吗,我的记忆力可以容易的记住前人的知识,却很难想象出前人是如何发现那些令人快乐的新发现的,那些知识令人迷惑,不知道那些公式背后隐藏的道理,如果不是现在的教育只是测试人的记忆力而不是想象力的话,那么我可能会是差生。 华巨剩说,我的想象力是很丰富,但是幻想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不同的,我经常像呆子一样整天做在那一动不动,陷入美丽的想象的世界里的幻想中,虽然在现实的世界里我是差生,但是我可以在幻想的世界里成为好学生,有时候我会在现实的世界里使用幻想世界的定律,最后导致把事情搞砸。这对我的信心很是打击。 螺丝说:书上说,空想者之所以处处失败是因为他的建筑空中楼阁的行为,一个楼越大,就要挖最深的地基,否则的话,当建在弱的地基上的楼大到一定程度,就垮了,而地基就相当于对前人的知识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光靠想象力,光靠直觉,是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事无成的。 华巨剩说,现在已经知道学校花大力气学习前人的知识的原因,是为了给未来的大楼打地基,引申到鸡蛋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螺丝说:我想可能是因为鸡像我们一样在为未来的真正的小鸡做练习吧,我们学习前人的知识,是为了给未来的大楼打地基,鸡妈妈花那么大的代价,给未受精鸡蛋准备那么多的营养储备,再辛辛苦苦地把它生出来,同样是为了做练习,就像我们做作业一样,要知道,如果不在未受精鸡蛋上做了那么多次练习,等到某次怀了一颗受精鸡蛋,或许她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孵化不出小鸡来。 华巨剩说,由此可见,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任何技巧的熟练掌握都离不开练习,再练习,一遍又一遍的不知疲倦的练习,小时候,我被包在被子做的蜡烛包里,动都不能动,于是我开始用想象力的翅膀在宇宙中飞翔,随着我的想象力的不断练习,我的想象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一个喜欢念叨的家长总说些让人痛苦的话,为了不那么痛苦,我学习了遗忘的技巧,一次又一次的去练习,遗忘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而任何能力总是一把双刃剑,遗忘的能力让我的学习成绩变得很差,成绩差又导致了更多的念叨,更多的念叨又导致了遗忘的能力的增强,恶性循环。 螺丝说:你真可怜,总而言之,经过讨论,我们得到鸡妈妈这样不惜工本即使未受精,也一样准备营养,并生出来是为了做练习这个可能正确的结论,这个答案你是否满意呢? 华巨剩说,我很高兴能得出这个结论,也很高兴和你讨论,谢谢。 众人见已经讨论完了,就散了,华巨剩很开心的作为值日生打扫完教室,锁了教室门,离开了学校。 Dr.Who说 :我听说有的鸡一年能生300只蛋我听说有的奶牛一年能产12吨奶我听说肉鸡场的小鸡从出生到被宰杀只有21天,只能见一次阳光 室友:我听说人们每秒钟能砍掉一块足球场面积那么大的原始森林
个人分类: 张撞鹿读书会|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