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术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彭年生镜头下的科学家
热度 1 zhangxiaoliang 2012-8-24 19:38
彭年生镜头下的科学家
今日赴武汉美术馆,参观《我们的艺术家—— 彭年生摄影作品展》。 彭的作品均为黑白人物肖像摄影,此次展出的 130 幅作品,大部分形象是武汉当地的文化人物,也有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拍摄的王朝闻、张仃、靳尚谊、侯一民、潘鹤等全国著名艺术家。 我关注这个展览的另一原因是彭曾拍摄了在湖北工作的 51 位院士,结集 《睿智者之光——湖北院士风采》(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 年),其中有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的 5 位院士:刘建康、陈宜瑜、沈韫芬、曹文宣、朱作言。拍摄时间是 2002 年,当时我在水生所办公室,协助彭做了一些工作,故忝列此书编委会。 刘建康 陈宜瑜 沈韫芬 曹文宣 朱作言 (图片翻拍自《睿智者之光——湖北院士风采》)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5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质莲心
热度 2 sivaxin 2012-7-9 21:32
文质莲心
中国画中,除了写意山水,最喜欢的莫过于荷花,总觉得若有一卷荷花图轴镇堂,满室皆清气。所以,当盛夏时节,置身于美术馆将近大半个展厅,饶宗颐老先生的荷花图时,仿佛排出了周身的浊气,立时心神澄澈无比。看过的荷花图,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潘天寿和张大千。潘天寿所绘之红荷,有苦竹的劲挺和卓然,连花瓣都是棱角分明;而张大千的荷花则是有牡丹的富丽娇媚,花叶无不线条婉约柔美。这次看到饶宗颐的荷花,却有另一种别样的感受,娇而不媚,丽而不华,当得起清丽脱俗四字。整个书画展中,约有一半是荷花,斗方、条幅、镜心、联屏,墨荷、金荷、红荷、白荷,令人目不睱及,看得出来荷花该是饶老十分钟爱的题材。 众多荷花图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幅条幅对联和荷花八条屏,对联写的是“人品犹如花澹宕,文心恰似藕玲珑”,联间一支含苞待放的荷枝秀挺其中,书画搭配得恰如其分;而那幅荷花八条屏则整整占了一面展墙,深深浅浅的荷叶间,朱红的荷花点缀其间,摇曳生姿,池满风荷,幽香扑面。文质莲心可能是 观饶老笔下荷花最大的感受,也是他性格为人的一点写照。 除了荷花图,饶老的青绿山水也别具一格,犹其是表现水气氤氲笼罩下朦胧的山景,更是一绝。这次展出的一幅饶老作于2010年世博会的《雨后太平山》,以岭南画派特有的大气磅薄的笔势画层峦叠嶂的山川,又以透明清新的青绿色渲染出雨后蒸腾润泽的水气,刚柔相济,虚实结合,站在画前,真有俯瞰太平山的心旷神怡之感。2010年饶老已是93岁,耄耋之年还能有如些意境空远的创作,能透过画面感受到丰沛的思想。
个人分类: 唯美世界|406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谈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竞标:又一个最大
whyhoo 2012-5-27 10:18
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已经久违了国际明星建筑师和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不久的将来,在“鸟巢”和中国科学技术馆之间,一座新的公共建筑又要破土动工——建筑面积接近13万平方米的中国美术馆新馆。 设计方案的国际竞赛日前已进入最后一轮竞标的评标阶段。等待揭晓的四位国际著名建筑师是美国的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英国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法国的让·努维尔(Jean Nouvel)和加拿大的莫瑟·萨夫迪(Moshe Safdie)。他们中的前3位都获得过有“建筑界的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四位建筑师当中,在美术馆设计上有着最漂亮业绩的当然是弗兰克·盖里。1997年他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建成揭幕,使毕尔巴鄂这个因原有产业衰微而变得奄奄一息的西班牙北部小城,几乎在一夜间成为世界游客尤其是艺术爱好者不可错失的旅行目的地。 当年参加竞赛的设计方案只用了30天时间,盖里胜过了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和奥地利建筑师沃尔夫·普利克斯。中国美术馆新馆的这次设计竞赛对他来说不是一般的漫长,83岁的盖里为这个项目已经工作了一年多。他显然非常在意这次竞标。2012年2月,他同美国副总统一起会见了到访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3月他再次来到北京,尽管竞标过程不公开,不能透露任何设计方案细节,盖里还是主动邀请中国媒体采访。 中国的记者很直接地问他:听说在最后的评审中,法国建筑师努维尔的方案更受欢迎,如果他赢了,你会是什么心情?老先生突然像孩子一样举起双手,在白发苍苍的头颅上方挥动,喉咙里发出“咔咔”的压抑吼声。然后他笑起来:“努维尔也是我的老朋友啊。” 能让观众舒适地排队,这很重要 南方周末: 你什么时候第一次去中国美术馆新馆的场地?你对场地怎么理解? 盖里: 第一次来北京是在我75岁生日的时候。两年前我再次来到中国,参观了中国美术馆,那以后又来看了3次场地。春天来看过,秋天和冬天也来看过。第一次来的时候非常冷,所以我还真是了解参观者在冬天来美术馆的感受啊。我也同样用了大量时间去考虑新馆场地和周围建筑之间的关系——鸟巢、水立方、中国科技馆和玲珑塔。 南方周末: 具体来说,你怎么考虑美术馆和周围奥运建筑之间的关系? 盖里: 奥运建筑各自有非常强的个性特点。跟它们形成关联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建造一座属于大北京和大中国的建筑——在这个地方古典和现代的交融难以言表。中国有非常迷人的文化遗产可供借鉴,对未来也有激动人心的规划。这些都应该纳入到新的建筑当中。 南方周末: 你对北京的气候,例如多风、少雨、春季沙尘等是否了解,在设计上会怎样应对? 盖里: 我几乎见过了每一个季节的北京。我不能告诉你设计细节,但能让大量观众有一个舒适的地方排队很重要,别让他们晾在寒风中或者桑拿天里。这幢建筑能够很好地利用环境——使用绿色科技调节冬夏室温,用光伏电池、地热、自然通风。有非常出色的绿色能源工程师跟我一起设计所有的项目。 南方周末: 你对中国传统有什么样的经验? 盖里: 我喜欢中国古代山水画。我小时候学过陶艺,所以对瓷器很有兴趣,瓷器也是很有建筑性的。你们的传统风景里,有一种人文上的“杂乱”,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亚洲别的地区的文化里都没有,在日本、韩国我都没见过。我觉得那种模式很适合当下的生活,因为过去有更简单的秩序,现代生活是如此复杂和混乱。我希望你们没有失去这传统的世界观。 南方周末: 对现有的中国美术馆建筑,你怎么理解? 盖里: 我参观过几次现在的中国美术馆。我也用了很多时间去走访北京的老建筑,学习我能找到的关于老建筑的所有材料。老建筑是对它所在时空和文化非常美的反映。我在普利兹克获奖感言中说过,建筑属于它所在的时代,同时也渴望不受缚于时代,渴望永恒。我努力地理解和采纳过去的建筑和规划元素,但会为21世纪的中国做新的阐释。 我不是“视觉至上”的建筑师 南方周末: 新美术馆的建筑面积是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5倍,这是否你经手的最大的美术馆? 盖里: 这的确是我设计过的最大的美术馆。看看那些惊人的艺术收藏品,你就知道中国美术馆值得拥有这么大的一幢建筑。设计大体量的美术馆建筑,重点之一是如何为每天上万观众设计出高效通畅的参观流线,要设计足够大的入口,又不能大到产生压迫感。还要有合适的纵向动线,能让参观者轻易到达所有的展厅。另外,还要有高效的空间分配调度系统,使不同展厅在因布展和撤展而关闭时,不至于影响参观体验。 南方周末: 你如何考虑艺术家、艺术品对美术馆建筑的需求? 盖里: 我一生设计了许多美术馆,很了解对艺术家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一个中性的白盒子并不一定总是好的(这是美国和西方美术馆的空间传统)。过去有艺术家跟我说,他到某某重要的场馆做展览——建筑不应该只是中性的、普通的,它应该有某种重要性,才能让艺术家觉得自己的作品展示于此,是重要的。中国的艺术爆炸式发展,需要一个场所,有政府、文化和人民的支持;艺术家能够在其中展示作品,就是对作品及其艺术成就的认可。 中国美术馆新馆是北京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建这个美术馆是为了给全世界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无论传统的、现代的、当代的。在研究中,我看到中国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在21世纪来表达自己。艺术的表达更自由,更快速,因此在寻找表达方式的这场比赛中它是领先的。我想建筑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我自己也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比如蔡国强、曾梵志等的作品。但我的房子不够大,只能收藏小尺寸的作品。悉尼有个白兔画廊,代理150名中国艺术家。我们在悉尼设计一个商业学校,所以老去那家画廊。有趣的是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越做越大——你要是看安塞姆·基弗、杰夫·昆斯、奥拉弗尔·埃里亚松,他们也是越做越大——我想建筑师要注意这个趋势。 南方周末: 设计竞赛的任务书中,你个人认为难度最大的是什么? 盖里: 做一个好的设计,又不能花费客户太多时间。我的工作过程非常讲究协作性。我不是那种“视觉至上”的建筑师。重要的是这幢建筑是不是能反映出我和客户的想法。我会和客户一起工作工作再工作,直到这个设计能够让大家都满意。这样的工作方式保证了我设计的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客户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假定他们都是为艺术服务的 南方周末: 通过参加这次设计竞赛,你觉得北京或中国,希望对世界做出什么样的表达? 盖里: 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跟悉尼的歌剧院一样,两个城市都很清楚,要通过建筑来赢得城市的重要性。我不知道在北京这样已然非常著名的,也有了很多美丽的标志建筑的城市,是否还需要这样做。 如果我能选择,我希望能花更多的时间与美术馆的管理者沟通交流,努力帮助他们清晰自己的愿景,同时在表达这一愿景上也努力寻找新的、特别的方式。 我们与客户的联系并不多。我希望能天天跟甲方沟通,也很高兴知道对方对设计有什么具体的修改意见,我也乐于修改。其实希望甲方能有更具体的要求。我从来不会说你给我一个项目,然后我消失3个月,拿一个方案回来,说,就是它了。我们会做各个阶段、各个比例的模型,不断与甲方沟通。不是修改和颠覆,而是不断求得共识。 南方周末: 北京有不少西方事务所和明星建筑师的作品都引起过社会争议,比如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甚至鸟巢。假如你赢了,打算怎样应对这种情况? 盖里: 作为美国人、加拿大人……不管什么人吧,我尽量避免卷入你们的内部争论。这个国家的成长模式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与之伴随的政治当然也是极其复杂的,也得到了尊重。我想我是听从艺术、艺术家以及美术馆领导者的要求,我假定他们是协调一致的,并且都是为艺术服务的。 在毕尔巴鄂,最开始也有很多意见反对我,然而(美术馆)一旦建成,他们都很喜欢。我想如果你努力去理解某个文化,努力去表达,就会有不同的呈现。一开始看起来很奇怪的东西也会带来新的讨论。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104
个人分类: 艺术|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者》,这幅油画真美!
热度 11 Wuyishan 2012-4-24 14:20
昨天是读书日,没意识到,今天补贴一张照片吧。油画的名字是Reader(阅读者),作者Gerhard Richter是德国画家,1932年生。去年10月到今年1月,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他的作品回顾展,算是庆贺他的80年艺术之路。 顺便说一下,我在“ 建立科普的统一战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370 )一文曾提到,泰特现代美术馆也加入了科普行列。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82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美术馆推进免费开放
whyhoo 2012-3-6 21:11
2011年3月2日,中国美术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中国美术馆发展历程新的起点,同时中国美术馆所具备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功能与性质,更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免费后的中国美术馆总结经验,其中突出以人为本,增加服务,科学管理的这样指导思想,继续做好免费开放的设施建设和措施建设,努力打造国家文化惠民的新平台。 在免费开放以前,中国美术馆在重大节日和大型展览中均已实施了免费开放。例如,2009年国庆节期间举办的“新中国美术60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曾免费开放近2个月;2011年“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也于春节期间实行免费开放,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观众,日均参观量达到一万余人,最高达到1.3万人,而美术馆的平时的日参观量仅约3000人,是平日参观人数的3到4倍。事实证明,实施免费开放,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免费开放后,中国美术馆要更多在服务内容上创新,形成展览精品纷呈、常年不断的格局,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加强服务的人性化,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丰富公共教育的形式,使“美术馆文化”为社会共享。 (一)免费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第一,观众数量明显增加,受众层次日益丰富。免费开放初期,日均参观人数在4000至6000之间,已经达到日最高参观量6000人的饱和值,双休日较平日多。目前平时的日参观量可达3000-4000人,周末及节假日的日参观量可达5000—6000人,相比免费开放前的1000-2000人的日参观量来说,是有明显增长的。相对过去专业观众和老年观众居多的情况,免费开放以来,观众来自社会各个界别,非美术专业人员和非美术爱好者增多,使观众结构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突出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群、青年和学生为主的观众群、国际观众群和团体观众群。 第二,美术馆更加亲和,大众更加自信。免费开放拆除了“艺术殿堂”的围墙,使更多的人得以走进美术馆、走进艺术。一方面,美术馆从以往的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体现出更为浓厚的人文色彩与亲和力,逐渐变为大众的艺术家园。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与社会的无距离连接,使公众在文化心理上增强了主人感,也更加突出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公共性,这是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双赢。   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从原先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场所变成了老百姓文化休闲新的艺术景点,观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在观众间也形成了保护参观环境、爱护展品设施的自觉意识。   第三,媒体大量聚焦,百姓积极关注。美术馆免费开放成为2011年“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文化新闻,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聚焦报道,组织多次多角度的专题报道,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影响极为广泛。以往媒体是从展览的角度来解读美术馆,而免费开放后,媒体的关注点从单一的艺术视角扩展到广阔的文化与社会的视角。中国的美术馆正处在发展期,整个社会公众对美术馆本体的认知还不够充分,美术馆免费开放则是向社会发出一个讯息:不仅最高艺术殿堂的大门向普通民众敞开,热情地期待全社会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公众从此免费走进美术馆”这一历史截点,标志着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实现人人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的社会理念。免费开放仅仅是美术馆迈出了文化惠民的第一步,从而开启了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起点。从媒体报道的标题中可以感受到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与公众期待。中国青年报《美术馆进入全民免费时代》、人民日报《免费仅仅是开头》、中国文化报《免费时代,公共服务贵在“用心”》、中国书画报《文化惠民,美术馆免费了》、光明日报《美术馆新主题:开放与提高》、北京晨报《中国美术馆免费首日迎客六千》、和讯网《中国美术馆七天免费迎来七万观众》、中国日报网《范迪安:免费开放是一种民主》、新浪网《范迪安:通过免费开放提高全民素质》、中国广播网《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后接待人数饱和计划建新馆》等。   整个社会从这次“三馆”免费开放看到了政府重视民生的视野正在从物质生活层面扩展到精神生活层面,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真正为民所享。美术馆免费意味着观众与美术馆完全零距离,观众就会把进美术馆纳入自己的文化休闲去处,在根本上刷新了美术馆“观众”的涵义。许多观众在免费参观后留言:“免费开放很好,可使更多的人参观到优秀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美术教育。”“免费开放对于原本就爱看展览的人或许只是‘要钱’与‘不要钱’的区别,但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或许是‘从未’与‘从此’的区别。”    (二)面对免费开放的新举措   在实行免费开放之后,中国美术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用丰富的展览精品和公共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使美术馆成为广大观众欣赏优秀美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的殿堂与家园。同时进一步改善条件、创造条件,科学管理,文明管理,营造环境,保障安全,使美术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   第一、丰富服务内容,加大展览的自主策划学术力度,形成好展不断,常变常新的展览格局,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在服务内容上,加强了展览的策划,注重遴选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和艺术创新的作品,策划举办反映时代文化主题、展示中国美术发展特征的大型主题性、学术性展览,也观照不同语言形式的探索成果,形成展览精品纷呈的格局,以满足日益丰富和多元的社会审美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对布展方式单一的老问题进行改进,根据每个展览做特定的设计,以增强展示效果的艺术性,使展览提供新颖的视觉感受。   免费开放5个月以来,举办展览约60余个,平均每个月约12个展览,自主策划及参与主办的展览项目近20个,约占展览总量的30%,其中有影响力的大展有“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大展”、“延展生命: 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等,这些展览规模宏大、主题鲜明、艺术精湛、设计新颖,体现了国家美术展览的最高水准。同时展览档期策划方面考虑了社会观众的实际需求,比如中国美术馆新春系列品牌展览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和较高的社会期待值,是美术馆最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以“无私的捐赠、永远的奉献”为主题,精选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所藏捐赠作品800件首次集中亮相,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价值,展期安排在正式免费开放前夕,体现了国家美术资源惠及大众的理念,实现国家馆藏全民共享的宗旨目标。“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大展”则专为建党纪念活动策划,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发挥了美术展览与时俱进,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时代敏锐性。“延展生命: 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则安排在暑期,适合广大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丰富了暑期生活,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造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体验也扩展了美术馆在服务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探索,使得美术馆的展品更加多元、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艺术体验和需求。其他精彩的展览还有“复感·动观——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中国美术馆藏韩乐然作品展”、“匈牙利当代艺术展”等,基本上形成了大型展览、小型展览、专题展览、特殊展览等内容上的精品不断,展览视野上体现出对传统、当代、国际化的三方面的关照,展览设计上独具视觉感染力。免费开放后,面对越来越丰富的要求,如何在选择展示主题、作品、形式等方面做到更加优化,并在空间有限的现实面前举办高水平的展览,成为美术馆人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第二,创新服务手段,构建立体的公共教育方式,开拓新理念、挖掘新内容,打造新品牌,使公众获得综合的文化与教育。 中国美术馆在免费之前一直在努力做好公共教育的项目,通过招募志愿者,提供导览;举办专家讲座的形式鼓励公众与作品进行对话;同时也有大量的大学生、儿童美术活动在这里开展。全年超过10%的观众是直接得到教育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说,每年有近10万观众获得了美术馆提供的儿童美术教育、大学生美术教育、学术讲座等方面的直接服务。免费开放以来,美术馆面对日益复杂的受众群,积极开展新型的公共教育活动,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享受艺术体验作出积极尝试,并在以下两方面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一是,拉近艺术家与公众的距离,推出了“带你看展览”的新品牌活动,增加参展艺术家讲座在专家学术讲座中的比重。以往中国美术馆面向公众的学术讲座每月1-2场,免费开放后数量增加到每月2-3场。邀请主要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家属、专家学者和捐赠者等在展厅结合展览作品对观众提供导赏服务。事实证明这种效果很好,参展艺术家为观众的热情和期待所感动,在展厅与观众展开积极的交流对话。此外,中国美术馆拥有丰富的参展艺术家资源,但以往学术讲座更多由批评家、理论家主讲。免费开放以来,美术馆有意识地结合展览增加了参展艺术家讲座在专家讲座中的比重,每场都吸引了150-250位热心的听众。免费开放拉近了艺术家与公众的距离,对于艺术的普及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提高志愿者专业素养,为广大观众和办展艺术家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导赏及沟通协调服务。中国美术馆在2005年组建志愿者队伍,2006年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讲解员,先后有数百人报名,通过考核,目前拥有正式注册的“志愿讲解员”一百多人,为观众提供义务讲解服务累积已达3000多小时。今年春季,美术馆向社会新招收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准和较强外语能力的青年志愿者。根据免费开放新形势以及工作发展的新需要,公共教育部将志愿者分为成人组,少儿组,外宾组,值班组与服务组(提供摄影、录像、录音、设计等服务)。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培训。目前我馆的志愿者既能为公众提供多种语言的导览与讲解等服务,又能够协助馆内人员、艺术家或办展方完成业务工作。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成为城市艺术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三,完善服务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创造条件、科学管理、文明管理,营造环境,保障安全,使美术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 为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实施,美术馆成立了以馆长为首的免费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结合实施免费开放的工作实际,及时制定出《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免费开放观众须知》等相关规定,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免费开放工作的长效运行。针对免费开放后观众激增带来的观众安全、展品安全等问题,中国美术馆实施免费不免票,制定新的服务方案,采取网上预约和现场领票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检入和入馆观众量实时监测系统,有效控制展厅流量,以确保参观安全;展厅内增加导视服务,为观众参观提供方便;加强了安全保卫人员的展厅巡察,确保展览作品安全。与此同时,根据观众不同流量,也随时启动分级响应机制,即4000人、5000人、6000人时将配备不同人数的服务队伍和安保队伍。同时,积极计划引进一批高科技设备,加快馆内管理和服务设施的改造,通过加装电子检录系统、观众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和自动车辆管理系统,为实现科学化管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服务积极筹备,努力使免费开放的美术馆既有舒适的参观环境,又有科学的管理服务,实现“美术馆文化”为社会共享。 原文见 http://www.mcprc.gov.cn/preview/special/3425/3429/3443/201202/t20120221_230119.html
个人分类: 艺术|1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才是艺术:风景及拍画经验谈
热度 26 lixuekuan 2011-12-4 17:50
这才是艺术:风景及拍画经验谈
喜欢上摄影后,就喜欢上了美术馆、艺术馆。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摄影作品的构图和光线的使用。 国内的美术馆或者艺术馆一般不让拍照,但能近距离欣赏到大家的作品总是让人兴奋的。 实际上我很少关心美术馆里作品的作者,因为能被著名艺术馆、美术馆收藏、展览的作品都应该是精品,任何一幅作品都值得仔细欣赏。 国外的艺术馆、美术馆的油画作品一般都允许拍照,怎样能把油画很好地变成照片?俺总结了一些,不一定都对,以下的经验也许对你拍画有点帮助。 1、不要使用闪光灯,因为使用闪光灯拍画出来的照片色彩与实际色彩有差别。 2、一般美术馆里光线比较暗,不使用闪光灯照片容易拍虚怎么办?可以使用最大光圈,把ISO提高,直至快门速度达到1/60″甚至更快。 3、不要使用广角焦段,否则画面变形。 4、机位尽量与画作等高。如果做不到,可以适当离画作稍远,减少仰视的夹角,减少画作变形。 您如果有拍画的妙招,请留言与博友分享。 1 2 3 4 5 6 7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352 次阅读|64 个评论
[转载]"文化香奈儿展览"将在北京举办
jiangnianyun 2011-10-18 17:16
[转载]"文化香奈儿展览"将在北京举办
本次展览由曾精心策划过“文化香奈儿”展览的当代艺术界知名策展人尚·路易·弗蒙(Jean-Louis Froment)精心策划。包括:传奇的源起、抽象的精粹、隐藏的奢华、自由的追求和幻境的灵感5个环节。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1年11月5日-12月13日.
个人分类: 时尚:格物小坊|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暑期旅行记录(13):参观罗丹美术馆+装饰艺术馆+音乐博物馆
xiegming 2011-8-16 16:45
8月14日 通票是4天,12、13已经过了两天,我们才去了三个。后两天要加紧了,上网一看,很多博物馆星期一要闭馆,14日是周日,15日就是周一,所以今天要挑选了一些周一闭关的去了,于是选了罗丹美术馆+装饰艺术馆+音乐博物馆+凯旋门。 罗丹美术馆很近,不用换车,直接13号线就到。美术馆不大,但是那些著名的雕塑都看到了,确实感到罗丹的雕塑风格和古希腊的明显不一样,动感更强烈,表现力很强。孩子们对里面的花园、草坪和水池更感兴趣,在里面跑了很远。 然后去装饰艺术馆,也是在卢浮宫站下车,最后找到位置一看,就是那个麦当劳对面。里面一层有一个临时展示,是各种老式汽车,很漂亮。她们仨不知怎么就让进去了,我存了包之后,也想进去看,结果被拦了。 等她们出来,我们继续上楼参观。这个艺术馆包括三个分馆:装饰艺术、时尚与织物和广告艺术。吸引孩子的自然是各种玩具。我看到了索尼的爱宝狗也作为展品和其他动物型玩具列在一起,真是科技和艺术不分家,我们用机器狗来做多机器人协作的研究,来踢球,艺术家把它当成艺术品展示。同时我心中不由暗想,啥时候我们的机器鱼也能够被人作为玩具,被博物馆收藏啊。老婆被能够变形的时装震撼,我告诉她网上有这个视频。 从这里出来,自然是在麦当劳补充给养,然后杀奔音乐博物馆。这个在巴黎东北方向,距离有点远。本来上网查,说有儿童互动环节,我也告诉孩子们要带她们去做音乐。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主要是各种乐器的展示,有各种乐器的演变历史,也有世界各地的各种乐器展示,但是没有找到可以做音乐的地方。 有一个人在里面表演一种很奇快的乐器,一个轴上串了很多碗一样的东西横在身前,有电机带动这些碗旋转,他用音箱放一首曲子,然后双手蘸水,合着乐曲去触摸不同的碗,发出不同的音调应和乐曲。 孩子们很快无聊了,最后终于在地下一层发现有个桌子,放着纸笔,让人随便画画,她们才有事情干。亲亲花了一头花奶牛,美美先是画了一个长有怪脸的气球,后来又加了翅膀,美美还让我写上她的名字。 然后再赶往凯旋门。从地铁站出来就发现人很多,孩子们也累了,于是决定歇会儿,给她们吃点饼干。我让老婆可以先去香榭丽舍大街转转,她转了一圈结果也说累得不行了,于是决定今天就不上凯旋门了。 今天计划去4个景点,结果完成了3个,但是也非常辛苦,回来没有给孩子洗衣服就睡了。更糟糕的是,我去家乐福超市买晚餐,居然关门了。我头一次去的时候问过收银员,是否每周天天开,她说是,还说每天都到晚上10点,这怎么说关就关了!幸亏孩子们都吃了饼干,不太饿了。我们吃了点剩的就对付过去了。
个人分类: 旅游|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盛顿的中国文物
sldream 2011-7-25 05:11
华盛顿的中国文物
今年7月份, 有机会去华盛顿开会,期间参观了白宫周边的一些博物馆。 在参观博物馆时,在赛克勒美术馆发现了太多的中国展品。 从展品的来源看,或者购买或者私人赠送 从小的文物到大的石雕,太多太多.... 一边看,一边心痛... 其中,响堂山石窟在底层的展出, 更是让人震撼... 后来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CCTV也对此有所报到 为什么中国展品流失国外 历史的伤痛 响堂山石窟在华盛顿展览(下面是CCTV报到的视频) http://newscontent.cctv.com/news.jsp?fileId=110660 下面这些不属于响堂山石窟,但是也是来自中国的文物 如果说小的物品,可能来自赠送或者友好交流,但是这些大型的展品,注定是非法所得(展品大小可以比照展览室中参观人员的高低判断,参观人大约1.75米)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还有其他各种展品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我们的菩萨,在那个墙的背后;请注意旁边人的身高,大约1.75米 这些展品是上面房里面的
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午游美术馆
shaopu 2011-7-3 23:00
周日所里电线检修,没有电。这么热的天,办公室是待不了了。心想去国家图书馆吧,但是临出门又改了主意,想去中国美术馆看看。高一的时候买了本大部头(500页)的《西方美术史》,高中三年,除了那本1000多页的《中国散文鉴赏》,这本就是我最喜欢看的课外书了(武侠小说除外)。除了有精美的照片,还有很多艺术家的趣闻轶事。 我个人比较喜欢安静,所以在门口领了票之后先去旁边胡同里溜达一下,推荐美术馆东北方向胡同口的一家牛肉面馆,味道真的很不错。等到中午了,想着美术馆里人也应该少了很多吧,就施施然往美术馆走。 适逢建党九十周年,一楼展厅里面的专题是建党九十周年庆,在里面我看到了平时少见的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的“革命”作品,也看到善画上海仕女的陈逸飞画的鲁迅,还看到了初中历史课本里出现过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井冈山会师”(油画)和“艰苦岁月”(雕塑)。作品的创作年代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最近两年,作品类型从板画、年画、漆画、油画、国画到雕塑。虽然我是个外行,但是对美的欣赏是不分学科的。 3楼和5楼是匈牙利当代艺术展,个人感觉和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的最大对比就是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想像力,很多印象派和抽象派作品。 总之,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站在莫奈画前
热度 1 harveyho 2011-5-21 05:45
站在莫奈画前
很喜欢莫奈的画,典型的印象派笔触,不讲究形似,却追求光影的感受。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画派开创了西方绘画的新纪元。一批优秀的绘画作 品出现,几位画家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梵高,莫奈,马奈,塞尚,高更...这些画家的作品几乎件件是无价之宝。如有出售,经常以亿美元计。 其中,莫奈的睡莲系列很有名。这是他在他自家的花园(加上日式桥)的写生作品。任何一个美术馆都以能拥有他的一幅画而自豪。 先父很喜欢莫奈,画了很多草垛,及变幻的颜色。他的一生都都没梦想到,也没机会看到莫奈作品的真迹。 在慕尼黑开会的空隙,专门去了慕尼黑现代美术馆。朋友的 iPhone有GPS, 所以比较顺利找到。还以为要门票,却是不用,只有寄存包才需付费。专门问了,可不可以带相机,允许。惊喜的是,其中就有好几位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包括莫奈。最难得,美术馆里面允许无闪光照相。 于是,就这样站在了莫奈,梵高, Klimt等等大师的画面前。对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夫复何求? 莫奈的睡莲: 这是同一个展厅的莫奈的另一幅画: 先父畅生所画之草垛:
个人分类: 绘画|6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记者暗访:国图国博美术馆 免费之后免掉了什么
rbwxy197301 2011-4-30 11:29
今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给老百姓端上了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北京几大最热门的馆——中国美术馆、国博、国图目前都已实行免费开放,一时间,人流涌动,沸沸扬扬。日前,记者暗访了已免费开放了一段时间的几大场馆发现,免费之后对参观者的“零门槛”无疑给管理者增设了不少需要跨越的“新门槛”。    微笑服务不见了   没有讲解员   参观拼体力   这几大场馆免费开放之后,参观者们最切身的感受就是“人多”,三馆中以国博为最。国博每天参观的人数总量控制设定为8000人。当记者12点来到国博门口时,被告知免费票已经发完,只有花30元购买德国馆门票才能进去。门口的安保人员说,要排免费票得早点过来,有些游客早上5点就在这儿排队,9点博物馆开放时,门口的观众已经围着护栏排了五圈了。很多游客最后都是买了30元的票进馆的。   在大厅里,记者看到休息长椅上坐满了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馆内人最多的是青铜器展厅和瓷器展厅。瓷器展厅大约100多平方米,挤了六七十人,这时门口的工作人员立马拉起了警戒线,实行分段放行。一位参观者向记者抱怨,9点到国博,先在外面排队,后在里面排队,11点还没看展览,就已经身心疲惫了。馆内只有几把座椅供人休息,多数人都坐在地上,大厅内显得很乱。   免费后的人满为患在意料之中,大家抱怨最多的是服务设施和质量没有随参观人数同步提升。休息座椅少,没有免费的饮用水供应,又不让自带饮水,而小卖部的水价格离谱,农夫山泉三元一瓶。   参观中,记者和很多游客还遭遇了一个困难——迷路,馆内只有大厅北侧一面墙上的一幅如同迷宫解析图一样的说明地图,却没有可以拿在手中的说明介绍文字或者地图。最要命的是,没有讲解员,大家只好拼命挤过人群去看文字说明,使参观成了一项体力活。   对服务人员的诸多意见也成为国博被议论的焦点。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服务人员,请不要把观众当做呵斥驱赶的羊群。”记者在馆内听到保安和服务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是“请您排队!”对于问路、展品等问题基本都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支招   招募培养志愿者   软件服务的不到位实际上是国内很多博物馆的通病,在人满为患的免费时代就更加凸显出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表示,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讲解员应该是博物馆坚持的特色。国外一些博物馆为了节约人力成本,通常采用随身的耳机播放讲解内容。相比之下,讲解员面对面地为观众讲述,其实更具有温情和亲和力。国外经验证明,大量义工,也就是志愿者,是博物馆能够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目前,包括国博在内的很多博物馆都在对外公开招聘志愿者,有退休人员、大学生等,还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到博物馆做讲解和培训。    艺术氛围破坏了   有来遛弯的 还有带孩子玩球的   “以前,喜欢来美术馆就是因为这里静谧的艺术氛围,来参观的都是爱画的和学画的人,一幅画可以静静地看很久,还经常相互交流,可是现在好多人像遛弯似的,还有看热闹的,带孩子玩球的,展馆都快成了聊天晨练的地方了!”在中国美术馆,一位参观者这样说。   免费后的中国美术馆虽然不像国博那样嘈杂,但是昔日的静谧确实再难寻觅。以前每天一两千人参观,现在已经达到了饱和的6000人,接近接待极限。记者看到,一个展厅约一二十平方米的过道里会有四五十人驻足观赏,流动的观众还不算在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观众都是花钱来,看画都很细致,在一幅画前一盯盯半天,现在很多人都是一眼就瞟过去了,一般早上老年人较多,但多是来遛弯的,画都不怎么看。   由于人流很大,馆内不允许喝水吃东西、大声喧哗、吵闹,拍照时不允许开闪光灯,但是这些现象也都屡禁不止。最糟糕的是,一些展品也遭到了破坏。4月8日,馆里新开了“唐承华艺术展”,作品是蚕丝纸材质,比较特殊,工作人员不停地向观众提醒过不要越过警戒线去触摸作品,但有些观众一脱离值班人员的视线就不听劝告,你一下我一下,作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支招 分龄分众分时段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免费开放之前就不无担心:“美术馆成为‘候车大厅’怎么办?”而一些美术界专业人士担忧的是:美术馆本是一个学术交流空间,免费开放了,没法安心看展览。如何平衡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各自的利益诉求?范迪安的策略是,通过时间的调整,来为专业人士设置专场。此外,某些学术性较强的重要展览将开设预展,为专业人士先期提供观摩交流机会。   台湾美术馆推广组组长王婉如表示,台湾美术馆10年前免费开放时也出现同样现象,进行了10年的观展礼仪公共教育后,现在已经明显看出了效果。据了解,台湾美术馆坚持分龄和分众的教育模式,根据一般观众、家庭观众、学校观众、专业观众和非专业观众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的服务。 服务设施不够了   每天能来8000人   存包柜才1000多   国家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时间最长,从2008年开始的。十几年来,国图的门槛层层下降,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的人,才可以办理中文借书证;有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职务的人,才能办理外文借书证;1998年,国家图书馆取消了对读者办证的所有限制;2008年免费开放,取消读者卡工本费、读者卡年度验证费、读者存包费、自习室使用费、讲座门票费,读者凭身份证可直接入馆阅览,今年3月开始国图还为读者免费提供了数字资源服务,真正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公众,大量进入图书馆借阅图书。   记者进入国图新馆,立刻感受到这里的书香氛围,环境幽雅整洁,虽然是周末看书和借书的人很多,但是秩序井然,整个图书馆很安静。据了解,目前新国图的日接待读者能力增加为8000人次。馆内的图书管理员告诉记者,因为人多,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免费上网吸引了很多读者,但这也引发了不少矛盾,有时就有读者因争抢电脑而发生口角,甚至还有大打出手的。记者看到,坐在一边等待上网的读者确实比较多,因为等待时间比较长,有些人表情很不耐烦。   存包处的阿姨告诉记者,老馆新馆加起来有1000多个存包柜,几百个免费电脑包,可一到人多时完全不够用,很多读者为了早点进馆读书,也来不及等到空出的柜子,不管安全与否就把包放到柜子上方。   为了解决超员问题,容纳更多的读者,国图新馆取消了自习室,这让很多常年来这里做作业写论文的附近大学生不满。一位学生读者对记者说,这里看书借书环境都不错,来学习就不那么方便,因为经常没有地方,不能把书带出去,也不能带自己的书进来。    支招   网上图书馆分流   记者在网上的点评中看到,绝大多数读者对免费开放的国图评价很高,然而国图只有一个。国图副馆长陈力介绍,国图一直在发展网上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的网上读者数量远远超过到馆读者数量,其官方网站访问量这两年提升了4倍。   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设有电子图书、报纸资源库、精品图库、工具书库等13个数据库。读者只要登录网站,便可读到23万种、46万册电子图书。对于研究者而言,数据库中还有覆盖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体系,包括精品工具书2000余种。在视频资源数据库,读者可以看到、听到近万场视频学术报告。此外,国家图书馆还建设了18个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通过分馆和向地方图书馆赠送图书资源等方式,向更大范围的读者提供免费服务。   而且,随着全市各区县级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将有望分流国图的读者群。记者张鹏 实习生舒苏苏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国美术馆观吴冠中画展说起
热度 2 yanjundu 2011-4-2 14:12
注:本文写于去年吴冠中先生去世后。 我与朋友终于去中国美术馆观看了吴冠中画展。本来和朋友商量 7 月 7 日画展首日去参观,可他不同意,因为 6 月 26 日才去过美术馆,所以,一直推迟到今日。他不是不喜欢看画作,他更喜欢中国古代书画,比如晋唐宋元的作品。过去的两年中,我去中国美术馆参观过很多次,但国家美术馆内展出的作品一般都是国内在世画家或国外当代画家的作品,还没有一次见到过晋唐宋元的作品。平时周末去美术馆,参观的人屈指可数,今日,来参观吴冠中画展的人很多,有大巴车和中巴车一车一车的团体参观的。以前一直纳闷,作为国家美术馆,座落在北京这个有近 2000 万人口的首都,为什么来参观的人少得可怜?今日,看如此多人参观吴冠中画展,我似乎找到了一丝答案。作为观众,除了吴老去世后国家美术馆为他办得这次画展之外,我们又能在什么地方欣赏到他的这么多作品呢?对于中国其他著名画家,比如齐白石,有什么地方能看到他的作品呢?年代再追述早一些,我们又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典书画呢?我不知道哪里可以看到,但我知道,在国家美术馆看不到。中国也没有为齐白石,吴冠中修个人美术馆。这要是在欧洲,那不知得修多少美术馆或纪念馆。比如,西班牙为毕加索建了很多个人纪念馆,荷兰为凡高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公园里建了一座面积很大的个人美术馆。 后来,我从陈丹青先生著的《退步集》中了解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可以看到晋唐宋元的真迹。中国的画家需要跑到国外去买中华民族艺术经典的复制品,否则,我们连这复制品都没得玩。难道是中国古典书画都被“八国联军”抢走了,国内没有文物了吗?据调查,事实并非如此。光故宫博物院所藏书画就有 9 万多件,本应我们不出国门就能瞻仰到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可这些书画基本上不展出。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啊!我们动不动就声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是,我们有多少中国人懂得中华文明的博大?我们的政府,给我们机会了解中华文明了吗?陈丹青先生对美术馆的定义:就是提供文化常识,储存历史记忆的地方的场所。照此定义,我觉得我们的国家美术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我参观过这么多次,发现:中国美术馆,是某些在世画家搞个人展览的地方。也不知是哪位画家能出得起展览费,就可以在国家美术馆搞个展,每次总是看到画家到了美术馆,请了电视台,过来采访一下,然后电视台和画家各自撤离。我总觉得国家美术馆的服务对象是画家,而不是普通大众,它不管老百姓喜欢欣赏到什么样的作品,它没有发挥美术馆的教育功能。 所以,难怪普通大众,很少有走进美术馆的。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记忆的年代。而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对历史有足够的记忆,对我们的民族有足够的认识,才会为之自豪与骄傲。对于历史的认识与记忆,需要有载体,而不能只是在教科书上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认识不形象,不具体,不深刻,也不持久。像美术馆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认知途径,一定要发挥出其真正应有的作用,否则,历史与文化记忆,就是无源之水,就会魂不附体。
个人分类: 文化感悟|3911 次阅读|3 个评论
纸上踏春----初春邂逅吴冠中与林风眠
热度 10 sivaxin 2011-3-28 12:23
玉兰已在枝头亭亭初绽,申城的暖意却迟迟未浓,在这个注定春寒料峭的三月,幸好上海美术馆还有吴冠中和林风眠两位大师的画展,让我们可以在画纸上感受到那盎然春意。 自去年的双年展后,久不去美术馆,主要是因为没有特别感兴趣的,终于等到值得一看的画展。美术馆开始实行免费,果然人流比双年展时多了不少,平时空落落的展厅变得熙熙攘攘。展览仅美术馆二楼一个层面,吴冠中的画作约七八十幅,分为水墨、油画、素描,林风眠的画作略少于吴冠中,约五六十幅,分为人物、山水、静物和风景。有点遗憾的是未见到林风眠的荷花,荷花是古今画坛大师都钟情的题材,潘天寿的映日红荷透着卓然、孤傲,张大千的工笔白荷则显得优雅、华丽,白石老人的墨荷古朴、脱俗,而林风眠的白荷是最为清雅和娟秀,他用白色水粉使荷花花瓣显得如婵娟般晶莹剔透,配上墨色深重的荷叶和枯草为背景,真的有吹弹欲破之感。 林风眠是吴冠中的老师,两人都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将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完美结合的典范,都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但两人的画风和气质却是炯异的。吴冠中画风趋动,而林风眠画风趋静;吴冠中性格直率敢言,林风眠则内敛沉默。但两人画作中所张扬的生命力却是相通的,上乘的画作能让观者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能激发起观者无限的想象,而平庸之作,则只能让观者感到描摹地逼真和技术不凡罢了,即所谓流于匠气之作。 吴冠中笔下的春, 是迷失在江南水乡错落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之间,不经意遭遇到的那一丛娇艳的杏花,那一抚妩媚的金柳; 也是那千回百转 ,纠纠缠缠的紫藤,点点花朵相缀其间,风过处吹起一阵缤纷,迷蔓一股幽香; 更是那破土而出青翠油亮的芋头苗,棵棵径直挺立,一直铺展到天边,渴望着阳光雨露的滋润; 林风眠笔下的春, 则是桌前那瓶盛放的绣球,开得那么肆意而甜美,春风温柔地轻抚着窗纱,时不时地与花朵悄皮地接吻; 还藏在他笔下那些懒梳垂髻,轻拢薄纱的婉转仕女的眼角眉稍; 更少不了梨花丛中那一众悠闲栖息的小生灵,它们用那一声声婉转、清亮的啼声唤道 “春来了” !
个人分类: 唯美世界|8952 次阅读|21 个评论
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热度 1 wuxiyouke 2011-3-21 09:40
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上周五参观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 该馆是由Andrew W. Mellon 于1937年建立,收集了中世纪以来很多艺术精品。对公众开放,让美国民众能够欣赏到这些艺术珍品。该馆成为私人和政府合作的典范。 走进西馆,一下呆了,这些艺术珍品就挂在眼前,让访问者尽情欣赏。虽然自己的艺术修养不能达到理解鉴赏这些艺术品的水平,但是当你浏览完后,这些艺术在你脑海里留下的是一辈子的印象。 这是人类流传在人世间的倾诉,透过它们你可以感触到前人的所思所想。 很伟大,它向每个人开放,懂艺术的和不懂艺术的都能够接触见识到人类所创造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商店里面有一本《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一书可以购买,14.95美元, 是大部分馆藏作品的缩小和简介,而且是彩印。回来细读该书后,下次再去时可以仔细鉴赏。这本书如馆长所说是 A Good Guide。
5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地方早该免费开放
热度 1 xupeiyang 2011-2-10 18:26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2012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苗再新作品《中国钓鱼岛》在中国美术馆首展
王汉森 2011-2-4 12:43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时代心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二届院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中国画院专业画家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画家近年来创作的的中国画力作,作品大多“关注生活、关注民生、关注自然”,体现当代笔墨的传承与创新。其中著名画家苗再新先生新作《中国钓鱼岛》首次亮相,令人关注。 《中国钓鱼岛》以钓鱼岛自然景观为表现题材。画家运用平远的构图方法,使画面中的钓鱼岛主岛、北小岛和南小岛遥相呼应,并点缀海鸥翱翔于岛屿上空,千姿百态,以动衬静,给画面注入了无限生机。美术界人士认为,《中国钓鱼岛》题材新颖,构思独特,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苗再新先生的作品以描写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始终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突出写实主义风格,充分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如表现中国维和部队的《中国蓝盔》、歌颂抗洪救灾精神的《力的凝聚》、展现民族团结的《欢乐高原》等,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的拳拳之心和赤子之情。(贾志发) 来源: 人民网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1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陪老爸看美展
罗帆 2009-8-23 09:42
今年暑假,我的一大心愿就是多陪家人。我们带着老妈去江浙一带旅游了两个星期,当时老爸要去内蒙开会,并与同学去俄罗斯旅游,就没有参加我们的自驾游。回汉之后,除了全家相聚一起吃了几顿饭,我还想再单独陪陪老爸。 正好,书画家徐谷春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和其他八位美协特聘画家的作品展 8 月 20 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展。于是,我马上通知了老爸,约他一起去看美展,老爸很开心地答应了。 武汉美术馆座落在汉口中山大道上,是在武汉老建筑金城银行的基础上改建的,去年底才开放。这是我第二次去,而老爸是那里的常客。 第一次去武汉美术馆时所拍大厅内景 武汉美术馆外景(来源于网络) 老爸的职业生涯挺有意思。他 60 年代初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曾在飞机大修行业从事技术工作。在企业不大重视生产的日子里,由于擅长写写画画,他经常被组织安排去搞宣传,画过巨幅主席像,搞过 美术创作 , 从事过像章、舞台美术、建筑小品、展示等设计 。 他一方面自学苦练 , 另一方面拜师学艺 , 受过靳尚谊等名师的指导 。 80 年代中期,他带领同事进军建筑装饰领域,曾任武汉凌云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的总工程师,被评为教授级高工、部级技术专家、全国首批资深高级室内设计师及有成就的资深室内建筑 师。他不仅承担过专机和旅客机的室内设计,还主持或独立完成了天津电视塔、北京八一大楼、 长江公主号 旅游船、北京南苑宾馆、武钢宾馆、仙苑宾馆、凌云电子大厦等建筑装饰设计。作品曾获全国室内设计银奖和铜奖、 湖北省室内设计大展金奖 。他已退休,乐于在行业协会发挥余热,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全军建筑装饰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除了开会交流,老爸喜欢在家写写画画。每次回家,他都会兴致勃勃地给我看他的新作。 上午,当我从武昌赶到美术馆时,老爸已经开始在看朱振庚作品展。朱振庚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成功探索、在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方面非常有建树和影响的艺术家。其作品无论写实还是变形都显其深厚的功力,于顺意随情间流露出本真的个性。作品雅俗共赏,吸收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是画家个性与审美取向的体现。其人物画在注重造型、神情刻画的同时,讲究发挥水墨画的用笔、用墨和用水的综合效应,以追求更强的墨韵特色,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笔墨程式,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我们重点看的是武汉美术家协会特聘画家作品展。徐谷春老师展出了四幅墨竹,三幅山水画扇面集锦。我们都喜欢他的墨竹,寥寥数笔,有的清秀俊逸,有的天真古拙。我介绍老爸与徐老师相识,两人都很高兴。徐老师谈了画画的体会,送了一本特聘画家作品展的画集,还与我们在作品前合影留念。 老爸看得很仔细,并用数码相机拍下他喜欢的作品。 老爸喜欢画西画,所以对吕东坡的油画和卢家华的水彩画特别关注。他很喜欢吕东坡的荷叶系列,印象派的风格,构图简洁,虚实相间,颇有味道。我更喜欢那幅山野秋色,用大笔刷和刮刀涂抹厚重的颜料,近看杂乱无章,远观粗犷大气。卢家华的水彩画注重写实,风格细腻,把握水分的功底颇深。老爸喜欢那幅水牛,而我喜欢月夜泊船。那幅鞋匠老人满脸刻满了人世的沧桑,表情生动,体态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面看着,一面聊着各自的感受,不知不觉之中,就到了中午。 我要请老爸在附近餐馆吃饭,可老爸说 : 我们还是回家吃饭吧,你妈在家等着呢 ! 于是,我们叫了一辆的士,向回家的方向驶去。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439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