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课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是“松弛时间”?
热度 7 andrewx100 2012-6-23 02:07
注:物理学上relaxation time中文叫“弛豫时间”。“松弛时间”是高分子学科的译法。感谢其他老师的指教! 不知道是不是我所在的学院主要是一个化学背景的学院,所以我遇到很多同学——一度也包括我自己——对什么是“松弛时间”是很困惑的。学生可能一律是在上《高分子物理》课的时候接触到这个概念的。但是,高分子物理,是讲粘弹性力学模型的时候突然用这个词的,大致上就是有个粘壶,有个弹簧,列个方程,里面含有粘度与模量的比值,书上就直接说这个比值“叫做松弛时间”,令人无语。粘度是粘度,模量是模量,怎么会出来时间?不是要发生一件事情,有开始,有结束,才能测量出时间来的吗?这个时间既然叫做“松弛”,那就是发生了“松弛”这件事。所以问题应该是“松弛”是一件什么事情?主语是谁?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是什么?这些,不光在《高分子物理》课本上没有说清楚,在很多流变学的书里面也没说清楚。 然后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特别是我们组,例如遇到动态光散射实验,发现又有“松弛时间”。动态光散射没有粘度,没有模量,怎么又叫“松弛时间”?整天这个“松弛时间”那个“松弛时间”动不动就“松弛时间”,不同场合所出现的“松弛时间”是不是一个意思?同一个材料,做动态光散射的那个“松弛时间”,跟做应力松弛的那个“松弛时间”相不相等?这些问题都没法从“粘度除以模量”的已有知识进行回答,就会令人觉得所有“松弛时间”都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东西。“松弛时间”这一概念似乎是阻碍我们院的研究生从“反应、过柱、挤出、打红外打核磁做DSC做拉力”的“民工式”材料学研究进入到真正的物理化学研究的最大门槛。为了搞懂一个词,叫人回家通读《平衡态统计物理》,似乎有点过份。但是,一个仅知道“松弛时间等于粘度除以模量”的学生,叫他怎么去理解在不同场合下出现的“松弛时间”?更别说自主地正确使用这一物理量了。 我看到俄罗斯流变学家Alxander Malkin的流变学教材Rheology: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在第2章介绍粘弹性的时候,专门用一块小字号的阅读材料来解释什么叫松弛时间——而且是作为物理学的一般性概念来介绍。很简短明快,值得借鉴。 Relaxation time — gen-eral con-cept in physics The con-cept of relax-ation has a gen-eral mean-ing for many phys-i-cal phe-nom-ena. It is a reflec-tion of an idea of restora-tion of equi-lib-rium state from a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 regard-less of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depar-ture from equi-lib-rium. For exam-ple, this can be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 caused by purely sta-tis-ti-cal rea-sons as was con-sid-ered by Maxwell. Let the equi-lib-rium value of some phys-i-cal para-me-ter be X ∞ , cur-rent value of this para-me-ter be X, and let it be sup-posed that the rate of approach of equi-lib-rium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equi-lib-rium. This assump-tion imme-di-ately leads to the fol-low-ing first-order kinetic equa-tion: where k is a kinetic rate con-stant with the dimen-sion of rec-i-p-ro-cal time. The para-me-ter X in the ini-tial state equals to X0. Then, the solu-tion of this equa-tion is Now, if X ∞ =0, then the sim-plest form of this equa-tion is (*) The last two equa-tions describe the relax-ation process, and the value of is called therelax-ation time. Its value char-ac-ter-izes the rate of approch of the equi-lib-rium (but not the com-plete time nec-es-sary to reach this equi-lib-rium because it is infi-nitely large accord-ing to equation *. 以上这段话不仅从正面简短介绍了“松弛时间”的概念,还适时解答了一般人很容易产生的困惑,包括本文开头提出的那几个疑问。在一个教材里面,加上这么一小段话,并不影响教材的篇幅或者印刷,但是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作用重大。由于这一介绍松弛时间一般性的定义,因此它不会像“粘度除以模量”那样无法延伸到其他场合。所有场合下出现的“松弛时间”,都可以拿以上那段话的内容去理解。这才是学习应该达到的效果。 Alexander Yakovlevich Malkin 是俄罗斯的流变学家。很老了,可惜关于他的故事了解得不多。也许郑融老师会对他有所了解?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768#ixzz1yXx3sE2B
505 次阅读|20 个评论
100年前的小学课本,令人惊奇
热度 2 xupeiyang 2012-4-11 12:50
100年前的小学课本,令人惊奇
令人惊奇的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在1912年的4月。时间刚过两个月,就成为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可谓与时俱进。 100年前的小学课本如此与时事紧密联系,反应如此之快,真是让人惊讶。 1912年小学教科书《新国文》第十六课“铁达尼邮船遇险记”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34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除洗碗工错与否?
热度 1 zhanghaifeng 2012-3-2 10:18
在这件事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酒店这样做不通人情,有违法律!如下面的一派: 开除洗碗工妈妈是欺贫 (转载) http://view.news.qq.com/zt2012/xwgmm/index.htm 在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4年的洗碗女工李红将客人留下的剩菜打包,打算带回家给正读大三的儿子补营养。酒店发现此事后以盗窃财物为由将其开除,称扔掉食物是正常耗材,员工不得带剩饭菜回家。 … 我们的中学政治课本上,有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送给穷人的“罪恶”故事。如今,五星级酒店宁愿把剩菜倒掉也不愿给洗碗女工,却被说成高级酒店的“品味”! 又有一派认为:洗碗工留剩菜被开除:同情不能代替规则(转载)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2_03/01/12874297_0.shtml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从洗碗工的角度看,剩下的饭菜倒了也是浪费,还不如给孩子补充营养,这种想法从母亲和我们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是合理的。但是从酒店的角度,这样做会破坏酒店自身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如果剩饭剩菜吃出问题到最后谁是冤大头!所以也不要过分的责怪酒店,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多考虑一些。多理解别人,自己也幸福一些! 听说酒店老板又为这位妈妈又找到新工作了!祝福!
1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英文学习的角度简评部分含英文的《数学》教材
热度 1 sinosophy 2012-2-3 15:23
从英文学习的角度简评部分含英文的《数学》教材 Mathematics Textbooks in Chinese and Their Englishes 摘要 Abstract 以中文出版的各科教材有些在行文中增加了英文,有些在附录中也增加了英文词汇对照表,这些都为“熟练掌握英语”以便将来达到读、听、写、说四会提供了非常初级的有益的资源。然而,这些英文或英文词汇都是在孤立的语境中,而且是在同英文毫无渊源,区别巨大的中文语境中孤立出现,这样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既对任何一个用字母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难点的英语学习者,提出了不接触字母语言则不会遇到的挑战。例如,每个英文的单词如何发音?哪种发音更接近原文的发音?每个缩写字母,比如物理单位,应该如何发音,甚至如何完整地拼写出来?是按照英语字母表发音还是要读出整个单词?物理单位在说出来写出来时到底用单数还是多数?众多的科学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姓名应该怎样发音?德国音,法国音,英国音,哪个常用?中文翻译出来的姓名能否准确标示这些科学家姓名的正确发音?每本书中列出的大约 60 到 100 个英文词语在真正的英文原文中到底怎样使用?学习了这 60 到 100 个英文词语是否达到了主要英语国家的同级学生的英文水平?如果没有达到那么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本文通过比较中文数学教科书中所引进的少量英文同原版英文数学书的英文,探讨前面提出的挑战应该怎样解决,以及英文如何提高到主要英语国家的同级学生的英文水平的方法。 A number of textbooks published in Chinese have embedded a small number of English terms either in the text or appended as a bilingual glossary, which may enhance the four skills of reading, listen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owever, those English terms only appear in a Chinese context without due suppo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us rendering new challenges to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who usually are less sensitive to Roman letter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are: How to pronounce those English terms? Which transliteration is truer to the original pronunciation? How to pronounce abbreviations such as units? How to spell out those abbreviations? Should those abbreviations be read as individual English letters or as spelt-out words? Should those units be used in the singular or the plural? Scientists were born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How to pronounce their names? Which pronunciation is better, German, French or English? Are Chinese transliterations tr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ir names? How to use the 60 to 100 English terms embedded or appended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Can students in China reach the same grade level in English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How far apart is a Chinese student of English from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in terms of English? This article compared the embedded English terms in Chinese textbooks with those from English mathematics textbooks and tried to provide some resources to meet the abovementioned challenge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help Chinese students of English to come close to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关键词 : 英文,英语,数学,术语,汉化。 Keywords : written English, spoken English, mathematics, special terms, sinologise. 引言 Introduction 由于帮助当地的孔子学院收集以中文出版的教材,有机会收集到了几套中文版的《数学》教材,主要的是青岛出版社的两套小学一到五年级用的《数学》,每套分别有十本五个学年,每一学年分上下两册。这两套中有一套缺四年级下册,另一套是全的,十册都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的一共有四套,初中《数学》 (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2003, 2004, 2006) 应该是六本,缺三本,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高中《数学》有三套,必修一套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 2004, 2005f, 2005g, 2005h, 2006) 五本,选修两套,系列 1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 2005d, 2005e) 两本及系列 2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 2005a, 2005b, 2005c) 三本。按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3c) ,完整的高中《数学》教材还应该包括选修系列 3 及系列 4 。 尽管不同的文化同语言是不能用一种作为标准来评估另一种的,不过相互借鉴一下也会彼此促进,共同取得些进步。当然,这样也需要简评的人士同阅读的人士都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并且能共享某些什么是比较好的教材的共同标准,包括什么才是学好语言的共同标准,这样才能达到共识。我们先来看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四套《数学》教材,包括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选修系列 1 ,以及高中选修系列 2 。本文将自初中及高中数学课本中选出两本作主要样本进行分析,对全套课本中英文的使用待有时间将陆续分析。 带少部分英文的《数学》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同该出版社 50 年来的其它教材一样,有其自身的悠久历史,当然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是否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甚至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新的形势和需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2, 2003a, 2003b; 2004a ,说明部分 ; 2004b) ,在每一册《数学》都作为附录,加上了《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或者《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另外,在正文中也增加了不少的英文词汇,我们先从正文中看看某些英文的使用及如何将这些英文变成四会的一部分,以便将来学生能够做到“熟练掌握英语”。 这里我们先来考虑一下什么叫做“熟练掌握英语”?这一概念引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Mathematics (英语版)》的说明: 当今社会,是否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甚至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多角度、多渠道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在校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2) 但是对于什么叫做“熟练掌握英语”,该说明并未定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应该有些区别。就本文而言,尽量追求比较高的标准,即本文所认可的“熟练掌握英语”指在同等的年龄段,尽量争取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四会水平才可以叫做“熟练掌握英语”,即一名高中毕业生要尽量接近英国,美国等主要英语国家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才可以叫做“熟练掌握英语”。而且不是简单的所谓‘日常用语’,而是直接用英语学习化学,数学,物理,地理,历史,文学,心理学,哲学等等所有初、高中课程,以便进一步轻松进入任何一所用英语英文授课的高等学府。 接触字母文字的思考 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接触字母语言时最大的障碍是对字母文字不够敏感,以至于读到英文想中文,听到英语想汉语,这种‘学外成母’或者‘学英成中’的方法不但没有复习巩固英文,反倒复习巩固了中文。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读到英文时想英文,听到英语时想英语,而在读到中文时则想中文,听到汉语时则想汉语,两者分开才不会出错。在接触学习使用方块字的全部过程中,对字母的接触主要是汉语拼音,而汉语拼音虽然使用了拉丁字母,到底是人为的标音符号,对于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是不把汉语拼音当作单独一门语言的。从接触字母语言开始,便不能将字母语言当作是对应于某些汉字的拉丁字母的组合,而应该当作是完全由字母组成的一种同中文根本不同的文字。在学习字母语言时,就应该使用符合字母语言本身的规律的方法来学习,而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能用符合方块字本身的规律的方法来学习字母语言,不能用一种汉化了的方法来学习,不然最后的结果就是将英文全部‘化’成了中文,忘掉了英文。对于任何字母文字的组合,都是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的生词,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是‘无知’的关系。因此,更要依据字母文字本身的规律,学会尽可能多的字母语言文字,才有希望做到“熟练掌握英语”。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符合字母语言的方法是如何应用的。在举例子的过程中,本文不得不使用某些汉字来表示读音,在此提请读者注意。 翻开《数学》(七年级下册) (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2003) ,我们找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址: http://www.pep.com.cn ,一般说来,学习过计算机的同时也学过英文的,才可能知道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有些人知道 www=World Wide Web ,有些人会猜出来 pep=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文,但是只有学过英文的,才可能想到 pep=People’s Education Press ,而 com=commercial , cn=China 有些人也了解。我们简单看看,就是这样一个网址,其所包含的英文信息量并不小,而对于立志达到“熟练掌握英语”的学生,则必须全都学会。如果做不到接近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至少应该做到同汉语同样熟悉的程度,才能叫做“熟练掌握”。 在同一页上,我们看到另一个例子, ISBN 7-107-17733-8 ,而这 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也是英文,英文信息量也不小,要订书购书,最好用 ISBN ,因为没有重复的,可以避免订错书。 仅仅用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学习到,英文当中的缩写是一个包含信息量很大的范畴,要“熟练掌握英语”不是简单的知道某个缩写等同于哪几个汉字,而是要“熟练掌握”某个缩写等同于哪几个英文字,能够将缩写拼写成完整的英文,也能将完整的英文拼写自然变成对应的缩写,同时还要做到读、听、写、说四会,才可以叫做“熟练”。而做到“熟练掌握英语”,则还需要更多的知识,不是几个缩写,几个单词,几个短语就可以达到的。比如用英语 问: Do you happen to know the URL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s it pep.com.cn or pep.com? 答: .com.cn. 这里就有了新的知识,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这也是既要了解英语又要了解计算机才可能知道的。同时,这里还隐含了 www 可以略去不用的知识。又比如用英语 问: I need to order a few textbooks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Do you happen to know their ISBN number? 答: I can find it for you. It begins with 7-107. 这里也有了新的知识,即 -=hyphen ,尽管很多英美的母语使用者读成 dash 。如果没有更多的知识,是没有办法了解到在前面短短的四位 ISBN 中, 7 表示 Chinese ,而 107 则代表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 有人可能会说:“这我当然知道啦。 7 代表中文,而 107 则代表人教社。”请重新考虑一下,本文谈的是‘从英文学习的角度’,而‘中文’同‘人教社’都不是英文!就更谈不到“熟练掌握英语”了。 再举个什么叫做“熟练掌握英语”的例子,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必须是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而不能是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不能是 People’s Educational Press ,也不能是 Peoples Educational Press ,还不能是 People Education Press ,这些都是错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几个《数学》中的英文例子。 《数学》课本中的英文 ‘相交直线’的后面用括弧给出了 intersection lines (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2003, p. 4) ,这种中文术语后面加上英文的方法我们曾经称之为 EwC 法,就是 English-within-Chinese 法 (Feng 冯睿 Xu 徐弘 , 2007) 。本文作者之一在 70 年代使用这种方法时曾得益于一本早期翻译成中文的讲微积分的书 (Granville, Smith, Longley, 1948) ,这本书在中文讲解到新的术语时便在括号中给出了英文,笔者记得的有‘拐点 (turning point) ’,及‘变元 (argument) ’,这些都是微积分里面的概念。作为老学生,我们非常乐于看到这种极为有效的方法能够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使用在其出版的课本中,更希望看到这种方法能够用在所有的主要行文为中文的课本中,这样可以达到‘无意’学会英文的境界。 然而,由于这些英文的术语都出现在孤立的中文语境中,而不是在其本来应该出现的英文语境中,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即使读到英文也无法知道其对错与否,因为熟悉中文的学生原本不熟悉任何字母语言,无法参照,即使见到英文也没有判断正误的能力;另一个是无法知道这些英文术语在英文中如何使用,因为只知道英文的所谓中文对应词却没有在英文的语境中学习到应该怎样使用这些英文术语,等于毫无用处。 我们先来看看初中《数学》中部分英文的对错问题及使用问题,当然,本文只谈英文的对错及使用,不涉及中文。 先来看看《数学》(七年级下册) (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2003) 中的某些英文。 相交直线 (intersection lines) 的英文 (p. 4) 有误,应该是 intersecting lines ,根据是一本新出的英文数学课本 (Garneau, et al., 2007, p. 378) ,英文定义是 lines that meet or cross; lines that have one point in common. 这个字的本意是 inter+section=between+cut=cut+between ,中文直译是‘割线’。 邻补角 (adjacent angles on a straight line) (p. 5) ,在英文课本中我们还没有看到过这种概念,可能出自汉化的自创。邻角 =adjacent angle ,而补角 =supplementary angle 。 对顶角 (vertical angles) (p. 5) 一般应该是 vertically opposite angles ,直译成中文应该是‘顶对角’,一般有两个,因此常用复数。而 vertical angle 除了中文直译的‘顶角’外,还有另一个含义,即比较垂直的角,因为 vertical 的一个意思就是 perpendicular ,容易理解错兼使用错。在加拿大的数学竞赛题中,如 Pascal , Gauss ,或 Cayley 等等数学竞赛,常见的是 opposite angle ,中文直译是某某角的‘对角’,因此用单数。 互相垂直 (perpendicular) (p. 6) 中的英文只有‘垂直’而没有‘互相’,最好给出‘互相垂直’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的完整英文,这样学生可以学到 perpendicular 后面接 to 的用法。还可能用 mutually perpendicular 。还有一个在英文当中不太正规的用法,偶尔也会见到,即 perpendicular to one another 。 垂线 (perpendicular line) (p. 6) 一般不必用 line ,因为英文当中的词类或词性多可以互换。在用法上可以用 the perpendicular on 后面接直线的代号,如 line B 。如果能进一步讲解 pendi-=hang ,则在学习物理学时学到 pendulum 更容易用英语将来理解。 互相平行 (parallel) (p. 13) 的英文也只有‘平行’而没有‘互相’,最好给出‘互相平行’ (parallel to each other) 的完整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有种翻译技巧叫做 addition (Zhong 钟述孔 , 1980, 1983) ,但是反译回去成英文时最好给出完整概念,有助于学会‘如何熟练使用’英文。 同位角 corresponding angle (p. 15) ,内错角 alternate angle ,同旁内角 interior angle (p. 16) 都没有给出英文,不知何故。还有同旁外角 exterior angle ,有些英文的数学课本中是给出的,尽管很少用。还有一个外错角 alternate exterior angle ,中文直译是‘错外角’,更少见。 《几何画板》 (p. 28) 也应该给出英文, the Geometer’s Sketchpad ,另外,也不应该翻译成‘几何’。 Geometer 这个字指的是人,不是物,也不是学问,而且这个称号曾经是个非常荣耀的称呼,就是说即使在古希腊时代,能够称得起是 geometer 的人物也不多。其软件的编写者之所以用这个字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尊敬,对人的尊敬,而不是对几何的尊敬。最著名的 Geometer 当然是 Euclid 了,他还有个称号,叫做 the father of geometry 。这个术语最好不要翻译成中文,本来是要学英文的,又翻译成了中文,又学回去了,学反了,将英文学光了。另外,‘几何画板’四个字,没有什么更深的概念,很多学生也不知道‘几何’是外来语,而 geometer’s sketchpad 却包括 geo-, meter, ’s, sketch, pad 至少五个成分,还有常见的 sketchbook 及联想的 mouse pad ,这样才更容易‘熟练掌握英语’。 平移变换 (translation) (p. 31) 尽管给出了英文,对于某些学过英文的学生来说,看到 translation 则不会想到数学,而容易想到中文的‘翻译’。如果能够给出该字的来源及本义,即 trans+late=over carry=carry over ,则有可能为某些同学提供点如何记住英文单词的符合英文规律的方法,也更容易深刻点地用英语来理解这个字。另外, translation 也并非‘平移’,而是相对于 rotation 的一种 carry over ,这一点也应该澄清。 几何学 (geometry) (p. 35) 如果能给出英文的解释,即 geo+metry=earth/land+to measure 则更容易帮助学员“熟练掌握英语”。如果给出 geo+metry= 土地 + 测量,则不但没有复习英文的 earth, land, to measure ,反倒复习巩固了中文的‘土地’及‘测量’,更“熟练掌握了汉语”,又学回去了,学反了。另外, -metry 同前面的 meter 同源。 欧几里得 (Euclid) (p. 35) 这类外文姓名的中文音译是最容易造成外语发音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位 Euclid 的英语发音根本就不像中文的‘欧几里得’,更像‘尤克里得’。同近期的某些数学家的姓名不同,比如 Cantor 还有些人按照德语来发音,而 Euclid 几乎没有什么人还按照古希腊语来发音了。而其作品《原本》也不妨给出英文, the Elements . 一般提到这套书,英文当中是要加上 the 的。 有序数对 (ordered pair) (p. 45) ,在学习英文中,中国学生不得不注重很多字母语言独特的语言现象并且要牢记,才能“熟练掌握英语”。因此这个术语最好给出 an ordered pair ,对于提醒读者注意 an 的使用,更有帮助。 平面直角坐标系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p. 47) ,这里面的英文没有‘平面’这一概念,并且,在英文课本中,常见的是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即不用 rectangular 也不用 right-angled ,也没有‘平面’,直译成中文应该是‘笛卡尔坐标系’。在较旧的课本中还可以见到,比如七十年代的 Foundation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Kline, Oesterle, Willson, 1975, p. 60) ,同时给出了 rectangular or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而在该书后面的第 16 章,又用了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Kline, et al., 1975, p. 200) ,可以看出当时还是一种过渡状态。更早些的六十年代的资料还可以看到 the system of right-angled coordinates (Duden, 1960) ,但是也没有‘平面’。晚些的课本,则较常用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了。同一页上的‘原点’也是应该给出英文 origin 的。在此我们可以看看早期英文数学课本的行文: In mathematics we frequently find it necessary to describe the position of a point in a plane. This can be done by the use of a rectangular or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 To use such a system, we draw two mutually perpendicular lines, one of which is horizontal. These lines, called coordinate axes , intersect at a point O called the origin . It is now possible to describe the position of a point P with respect to these axes. Thus, we may state that the point P lies 3 units to the left of the vertical axis (called the y axis ) and 2 units above the horizontal axis (called the x axis ). (Kline, et al., 1975, p. 60) 这是高中水平的英文,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8.9 ,约九年级水平。能够不翻译成中文而熟练读懂并用英文直接理解才可以叫做“熟练掌握英语”。这里面重点的概念均用斜体 (italics) 印刷,但对于不习惯阅读字母文字的中文读者,斜体印刷并不见得醒目。 法国数学家 Descartes 被翻译成‘笛卡尔’实在是远远不符合原文发音,原文发音接近‘得(斯)卡特’。当年将其翻译成‘笛卡尔’的人士应该是知道法语的很多辅音字母在词尾不发音,但是走的有点过头,将发音的 t 也顺便去掉了。 象限 (quadrant) (p. 48) 的英文如果能给出来源更能帮助用英语来理解记忆, quadrant=a fourth part ,而中文的‘象限’应该同‘两仪生四象’有关了。第四象限英文的意思是 the fourth fourth part 或者 the fourth quarter-circle ,前一个表达方式只能用英文理解,就是 the 4 th 1/4 part ,其中 fourth 用了两个不同含义,后一个表达方式中的 quarter 就是 fourth 也就是 1/4 。 三角形 (triangle) (p. 70) 的英文也是给出来源更能帮助用英语来理解记忆, triangle=tri+angle=three+corner 。 高 (altitude) (p. 70) 的来源也很有意思, altitude=altus=high ,奥运会的口号中就有 Altius ,中文翻译成‘更高’。‘男高音’就是 male alto 。 中线 (median) (p. 71) 的 median 词源的意思是 middle ,是 triangle 的 vertex 到对面的 side 的 midpoint 的连线。 Median, middle, mid- ,意思上的相关应该更容易帮助用英语来理解。 角平分线 (bisector of angle) (p. 71) 有误,应该是 bisector of an angle ,如果是排版错误就证实了本文前面提到的不要用 ordered pair 而要用 an ordered pair 的重要性。但是更常用的是 angle bisector 。 学过了 triangle 中的 tri- 及 angle ,学过了 bisector 中的 bi- 及 sector ,也学过了 intersection 中的 section ,但是同学们大概仍然没有办法用英文创造出 Trisection of the Angle ,这便是古代数学中的三大名题之一。 三角形的内角 (p. 78) 同三角形的外角 (p. 80) 应该给出英文,因为学生用中文是没有办法思维出英文的,内角 interior angle ,外角 exterior angle 。 多边形 (polygon) (p. 84) 的英文很值得深究一下, poly+gon=many+angle ,就是说英文不是‘多边’,而是‘多角’。在中文里三个以下的看‘角’,三个以上的却看‘边’了,为什么又不看‘角’了呢?而英文的看到 4 个边的还是叫 quadrilateral=quadri+lateral=four+side ,还是 four sides ,又不看 angle 了。这些都可以引发一定的文化思考。另外,本页上及下页上的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也应该给出英文,因为这些都是英文的专业词汇, pentagon, hexagon, octagon ,等等不像中文的造字那样容易,数字加‘边形’就成了,英文则是数字前缀加 -gon 。对角线 (diagonal) 的英文词源的意思也很有助于用英语来理解, diagonal=dia+gonal=across+angle 。中文的‘ n 边形’用英文怎么说,真的是 n -gon ,所以应该讲解 -gon 的含义。‘凸多边形’ (p. 85) 怎么说?是 convex polygon ,有没有‘凹多边形’,也有,是 concave polygon 。另外几个多边形 ( ‘多角形’ ) 的英文也最好给出来,比如: heptagon (7), nonagon (9), decagon (10), undecagon (11), dodecagon (12) 。 正多边形 (regular polygon) (p. 86) 有了,不正怎么办,是 irregular polygon 。既是 regular 又是 convex 的 polygon 怎么办,是 convex regular polygon ,中文则不能叫‘凸正多边形’,一般叫‘正凸多边形’。还要重复一遍,用中文是思维不出来英文的,读中文也读不出来英文,必须认真从英文学习得来。 二元一次方程 (linear equation of two unknowns) (p. 100) 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p. 101) 中用了 of two unknowns ,至少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没有见过,比较常见的是 in two unknowns ,而更为常见的是 in two variables 。 代入消元法或者代入法 (substitution method) (p. 105) 就是 subsitution ,有时候也叫 a method of substitution ,后者的词源含义是 sub+stitution=under+set up=place under 。后面还有一个加减消元法或加减法 (addition-substraction method) (p. 108)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使用 graphing calculator 来完成的,所以叫 graphing ,另外两种就是 subsitution 及 elimination 了,而后者对于学了 matrix 的学生来说,还可能叫做 Gauss-Jordan elimination method (Berlinghoff, Gulati, Grant, 1980, p. 95) 。在早期的课本中,还用 the addition-subtraction method 以及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Kline, et al., 1975, p. 434) 。 一元一次不等式 (linear inequality of one unknown) (p. 128) ,前文谈方程时说过, of one unknown 或 of two unknowns 我们几乎没在英文的数学课本中见过,较常用的是 in one unknown 或者 in two unknowns ,更常见的是 in one variable 或者 in two variables 。所以‘一元一次不等式’应该用 linear inequality in one variable (Knill, et al., 1999, p. 60) ,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inear inequalities of one unknown) (p. 143) 也应该是 linear inequalities in one variable 。一次不等式也曾有用 inequalities of the first degree (Kline, et al., 1975, p. 436) 来表示,但是比较陈旧了。 算数平方根 (arithmetic square root) (p. 160) 作为 positive root ,更常见的是 principal square root ,而 arithmetic square root 很少见了。 开平方 (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 (p. 165) 随着计算器的使用作为英文短语已经很少出现了,况且也应该注意有个字母 a 的情况, extraction of a square root 。开立方 (extraction of cube root) (p. 169) 也是同样的情况,也应该注意有个字母 a 的情况, extraction of a cube root ,还有用 cubic 的。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是 estimate 及 approximation ,甚至用 evaluate ,这些同计算器的广泛使用有关。另外两个字在学校数学中几乎绝迹了,即乘方 involution 及开方 evolution 。 根指数 (radical exponent) (p. 170) 一般只用 exponent 就可以了,还可以用 index 。另外,根号 (radical 或 radical sign) 好像没有给出。 既然给出了无理数 (irrational number) (p. 174) 就应该给出有理数 (rational number) 。实数是 real number ,可是虚数可不是 unreal number !必须单独学习, imaginary number 。 相反数 (p. 176) 也应给出, opposite number 。绝对值 (p. 176) , absolute value 。 以上仅仅是从一册数学书中看到的某些英文术语的使用及对“熟练掌握英语”可能产生的比较负面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看另一册数学书,高中的课本。 高中课本中的部分英文 翻开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一个提到的外文名字是 Cantor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 2006, p. 3) ,给出了中文翻译‘康托尔’,及名字缩写, G. F. L. P. ,同生卒年, 1845-1918 。在实际英文的使用中,一般不常用 G. F. L. P. Cantor ,而是用 Georg Cantor ,其形容词形式是 Cantorian ,比如 Cantorian neologism ,或 Cantorian Set Theory 。学习英文,特别是这种比较专门的英文词汇,目的之一应该是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比如同国际上的其他数学家口头讨论这位已故数学家,可以用 Georg Cantor ,也可以用 Cantor ,但是一般不用四个首字母加上姓,即 G. F. L. P. Cantor ,就是在书面文字中也很少看到。另外,这位数学家的名字一则要按照德语发音,因此其名字不是‘乔治’,而应该读如‘哥’的音,有些像‘哥奥尔格’。如果按照英文来发音,则其姓则是‘坎特’,而不是‘康托尔’。 练习中给出了 mathematics 及其中文翻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 2006, p. 8) 。如果是为了‘熟练掌握英语’,必须考虑到对于绝大多数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来说,每一个英文词的不同变形都可能是生词,因此不能简单将英文的单词看作一个独立的类似单个汉字的单位,而必须联想到一个英文词的不同变形,至少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整个一组词,至少包括 math, mathematical, mathematically, mathematician, mathematics, maths 等。如果学生还有准备将来读专业杂志的志向,还可能遇到 mathematise, mathematize, mathematised, mathematized, mathematisation, mathematization, mathematising, mathematizing 。这些都是同一个词根的不同变形,初学时期尽管不必完全了解,但是要考虑到将英语用一种类似学习汉字的方式来学习的话,是很难学好英文的,亦即做到“熟练掌握英语”的。如果探讨的稍微深一点,还可以学到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 máthéma ,意思是 science, knowledge ,这样就了解了这个字的本义,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仅仅同‘数学’有关的某些含义,即不能完全同中文的一个或几个概念对等起来看的这种不够全面的思考方法。知道了这个字的本义,才有可能认识到该字在英文中还同时有中文的‘科学化’同‘知识化’的含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好直接用英文 science 及 knowledge 来理解。 该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单位缩写及符号,比如, min, km, h, mile, m, s, /, 这些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对于不经常熟练使用(即四会)英语的学生来说会有不少问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每个符号都可能有不止一种的英语发音及拼写,比如, min/minute/minutes, km/kilometre/kilometres ( 这个字甚至有两种不同重音 ), hour/hours, mile/miles, metre/metres, second/seconds, / 这个符号一般要读 per ,而且,一般用 mph 表示 miles per hour ,很少用 mile/h 。就是说在发音上,有按照单个字母的发音,有缩写的发音,有单数的发音,有多数的发音,这些都是‘熟练掌握英语’所必须注意的地方。学习英语,应该尽量使用英美所常用的同时在有关专业文献中被广泛接受的方式,并且,由于汉语中几乎没有单数多数的区别,在英语中一定要注意单数多数的使用,发音同拼写等等。 在介绍函数概念的《阅读与欣赏》中,法国人 R. Descartes 应该是 René Descartes ,一般在英语中说 René Descartes 或者只用姓 Descartes ,没有多少人用 R. Descartes ,并且要按照法语发音,只有最后一个 s 不发音。英国人 I. Newton 也应该改称 Isaac Newton 或者 Newton ,尊敬一点应该改称 Sir Isaac Newton ,因为他有爵士头衔,像英国二战时期的首相一样,尊敬的称呼是 Sir Winston Churchill ,或者 20 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Sir Bertrand Russell 等,最好加上 Sir 。其他几位一般口语讨论中只用姓,即 Leibniz, 按照德语发音,即 ei 发‘爱’音,而 b 不发 b ,却发 p 音 。 Euler 最好也按德语发音, eu 读如 oy ,其次才是英文发音, eu 读如 you 。 Dirichlet ,这位是德国数学家,却是法语的姓,其中 ch 发 k 的音,而结尾的 t 不发音。在介绍这几位时,也不能漏掉名字的首字母,比如在 131 页, Euler 的首字母 L 就被漏掉了,常见的是 Leonhard Euler ,并且要注意这个名字至少有三种不同发音,用在 Euler 前面时读如‘雷奥纳德’,如果是德国人,则要读成‘雷昂哈特’了。 既然在此我们考虑到了学生会有机会同不懂汉语的人士交流,那么有些现成的人名字的汉语音译就要重新考虑了,问题存在于某些汉语翻译的中文字并不能对外文人名字的发音有所帮助,对拼写更是没有任何帮助。大多数母语为汉语的外语学员对于掌握某些字母语言文字的发音同拼写不得不获得更细的帮助。比如 Cantor ,如果按照德语发音,翻译成‘康托尔’勉强是可以的,如果按照英语发音,则有问题了,英语的读音则变成了‘坎特’而没有‘康托尔’的音。著名的 Newton 也不像‘牛顿’而更应该像‘牛屯’。德国人 Leibniz 也应该是‘莱普尼茨’,而不应该是‘莱布尼茨’。 Euler 的发音有点像‘奥伊乐’,就是按照英语的发音也有点像‘幽乐’,欢乐的乐,汉语翻译的‘欧拉’非常不像原文的发音,对于学习原文的发音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如果英语学生想要说出英文来,同时又决心让不懂汉语的人士听得懂的话,就不得不使用懂英文的人士听得懂的发音。比如著名的 IELTS 考试,一定要发成‘爱 L 茨’才有可能让不懂汉语但懂英文的人士听得懂,发成‘雅思’是没有多少不懂汉语的人士听得懂的,把很多人的发音‘哑死’到很有可能。还有一个著名的 TOEFL 考试,要说成‘偷 FL ’才有可能让不懂汉语的人士听得懂,发成‘托福’如果使用在不正确的英语语境中容易让不懂汉语的人士听成英语的作菜吃的‘豆腐’的。 书末附录的《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中所包含的词汇也远远不足,而且也有些问题,仅仅就高中第一册初步看来, the empty set 应该叫 empty set ,也可以叫 null set ,但是一般不用加 the ,用在句子中才有可能加,在词汇对照表中不必加。‘全集’除了 universe 外还可以叫做 universal set ,而后者在我们使用过的英文原版数学教材中更常见些。所谓 n 次方根中的 n 也应该用斜体,用 n th root ,最好不要用 nth root 。另外,就是尽管给出了大约 60 个术语词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没有把握保证能够做到读、听、说、写四会地“熟练掌握英语”。在 2006 年,有位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的硕士毕业生 (Owens, 2006) 写了一篇硕士论文,题目是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Terminology Simplified for Classroom Use ,对照美国 Virginia 州的数学标准提出的术语,对幼儿园至 8 年级的实际使用的术语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所使用的数学术语及其定义,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用来作参考,特别对于想要达到“熟练掌握英语”的四会的学生来说,在没有《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中的英文术语具体使用的实例的情况下,该硕士论文更是难得的有益。比如其中对 empty set 的解释 The empty set, , is the set that has no members. 即给出了 empty set 的英文定义,又给出了代表符号,还同时学会了另一个重要的术语, member ,也叫 element 。同 set 有关的其他术语还包括 intersection of sets ,这里面又出现了 intersection ,还有 union of sets 等等,这样至少在其中可以学会某些段落、句子、乃至短语在数学英文中的实际用法。 与主要英语国家的同级学生的英文水平接近 根据有些人士的研究, 美国的高中生在其毕业时,平均通读过 32000 页的英文材料 (Chall, Conard, Harris-Sharples, 1991) ,如果按 13 个学年每学年 180 个学习日计算,每天平均要读 14 页英文,不但要用英文理解,而且绝不会翻译成中文。美国的儿童自 2 岁到 17 岁,每天学习 15 个 new words (Hirsch, 2006, p. 59) ,高中毕业,总的词汇量接近 10 万,包括主动及被动词汇,其比例一般是 1:2 。另外还要在 13 年间平均通过或经历过 36 场标准考试 (Cookson Halberstam, 1998) ,而且都是英文的。中国学生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也不是不可能的。使用这种‘文中英文’ (English-within-Chinese, EwC) 便是在中文的大环境中学习英文术语的最好的方法。但是目前这种经过 EwC 处理的中文印刷的课本还不是很普及,而且总的英文术语量还远远不够。笔者手边的一本新出版的七年级的数学课本 (Small, et al., 2009, pp. 494-500) 在书后的 glossary 中列出了 75 个 mathematical words ,而且是英 - 法对照单用英文解释的。另一本七年级的数学课本 (Garneau, et al., 2007, pp. 376-381) 在书后的 illustrated glossary 中列出了 188 个词条,部分附有插图。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初、高中所有的课本都能够经过 EwC 处理,但是尽管如此,总的词汇量仍然是很少的。如果能够真正掌握 EwC 处理中文课本中所有的英文术语还有希望接近英语为本族语学生的英文术语水平,但是如何使用这些英文术语则要另下一番功夫。 估计一下,在中国学生高中毕业时的总的英文术语量接近 4 万,如果学生能记住的话。同时,如果中国的初、高中学生也能够每天读 14 页甚至最好是 28 页英文的话,而且是不翻译成中文地阅读,牢牢记住英文地阅读,对于拼音文字不需要书写地阅读,涵盖初、高中所有科目地阅读,那么将来不论是去剑桥 Cambridge, 牛津 Oxford, 哈佛 Harvard, 还是耶鲁 Yale ,至少在英文专业术语的使用上达到“熟练掌握英语”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了。不过,去这四所院校,将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再翻译成中文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一般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最后,在目前计算机及网络如此发达的现在,充分利用网上英文资源可以很好地学习有关的英文术语及其使用,笔者将逐步从英文学习的角度介绍某些网上英文资源以及如何选择、使用这些资源。 结论 Conclusion 在初、高中的所有课本中如果都像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加入英文术语,而中国的高中毕业生能够牢牢记住英文的话,则其英文术语水平,仅仅是术语水平,可以同英国美国的高中毕业生相比美。这是通过中文学习英文术语的最好方法。目前的问题是,一则术语的量太小,同英文原文同等级别的课本比起来要少得多;二则是没有给中国学生提供英文的语境,使得中国学生仅仅知道术语却不一定会用;三则是在这种新的尝试中还有很多错误同不足,如本文指出的一部分。如果能够辅佐以一定量的课外读物,不是小说故事类,而是直接从英文原文课本上选出来的读物,或者借用网上的英文资源,一定会对中国的广大学生帮助不小。就是单单术语一项,估计至少有 4 万条目,笔者正在进行加拿大及美国中、小学课本语料库的建设,建成后可以对具体的术语数目有更准确的数据。真正掌握了专业术语对于中国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能够提供更为良好的开端。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Berlinghoff, W. P., Gulati, B. R., Grant, K. E. (1980). A Mathematical Panorama: Topics for the Liberal Arts . Lexington, MA: D.C. Heath. Chall, J. S., Conard, S. S., Harris-Sharples, S. (1991). Should Textbooks Challenge Students?: the Case for Easier or Harder Textbooks .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ookson, P. W., Halberstam, J. (1998). A Parent's Guide to Standardized Tests: How Do Your Improve Child's Success (1st ed.). New York, NY: LearningExpress: Distributed to the retail trade by Random House. Duden, K. (1960). The English Duden: A Pictorial Dictionary (Revised ed.). Paris-Bruxelles; Mannheim: Librairie Marcel Didier;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Feng 冯睿 , R., Xu 徐弘 , I. H. (2007). Englishes 及术语—中学英语学习法 =Englishes and Nomenclature — How School English Is to Be Learned in China. World Education Bureau, Inc. Garneau, M., Ludwig, S., Pusic, J., Sidley, R., Neel, K., Mason, R., et al. (2007). Math Makes Sense 7 (WNCP ed.). Toronto, ON: Pearson Education Canada. Granville, W. A., Smith, P. F., Longley, W. R. (1948). 微积分学 =Elements of Calculus ( 周梦麐 , Trans.). Boston, MA; 上海 : Ginn and Company; 龙门联合书局 . Hirsch, E. D., Jr. (2006). The Knowledge Deficit: Closing the Shocking Education Gap for American Children .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Kline, W. E., Oesterle, R. A., Willson, L. M. (1975). Foundation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2nd ed.). New York, NY: American Book Company. Knill, G., Ablett, S., Ballheim, C., Carter, J., Collins, E., Conrad, E., et al. (1999). Mathpower 11, Western Edition (Western ed.). Toronto, ON: McGraw-Hill Ryerson. Owens, B. (2006).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Terminology Simplified for Classroom Use. Unpublished Thesis (Maste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Small, M., Hope, J., Kennedy, D., Martin, C., Shaw, C., Wills, M., et al. (2009). Nelson Math Focus 8 Student Book . Toronto, ON: Nelson Education Ltd. Zhong 钟述孔 , S. (1980). A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翻译手册 . Beijing= 北京 : The Commercial Press= 商务印书馆 . Zhong 钟述孔 , S. (1983). A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翻译手册 (Revised and Enlarged ed.). Beijing= 北京 : The Commercial Press= 商务印书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 Mathematics ( 课程教材研究所 , 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颜基义 , Trans. 英语版 ; 试验修订本必修 ed. Vol. 第一册(上) =1A).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a).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Mathematics ( 课程教材研究所 , 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刘彦佩 , Trans. 英语版 ; 试验修订本必修 ed. Vol. 第一册(下) =1B).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b).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Mathematics ( 课程教材研究所 , 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刘彦佩 , Trans. 英语版 ; 必修 ed. Vol. 第二册(上) =2A).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c).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实验 ed.).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a).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Mathematics ( 课程教材研究所 , 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颜基义 , Trans. 英语版 ; 试验修订本必修 ed. Vol. 第二册(下 A ) 2BA).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b).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 =Mathematics ( 课程教材研究所 , 双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颜基义 , Trans. 英语版 ; 试验修订本选修 I ed. Vol. 第三册 =3).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4).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必修 4).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a).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选修 2-3).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b).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选修 2-2).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c).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选修 2-1).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d).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选修 1-2).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e).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选修 1-1).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f).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必修 5).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g).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必修 3).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5h). 数学 = Mathematics (B 版 ed. Vol. 必修 2).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 (2006). 数学 = Mathematics (2 nd B 版 ed. Vol. 必修 1).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3). 数学 = Mathematics (Vol. 七年级下册 ).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 数学 = Mathematics (Vol. 八年级上册 ).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6). 数学 = Mathematics (Vol. 九年级下册 ). 中国北京 =Beijing, China: 人民教育出版社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6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苹果正式进军教科书领域[转载]
热度 2 halcon 2012-1-20 18:02
苹果iBooks 2:我们要重新发明课本 北京时间1月20日凌晨消息,苹果公司周四推出了一款新的数字教科书服务——iBooks 2,正式进军数字教科书领域。苹果首席营销官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 表示,是时候彻底改造教科书了,并补充称,目前有150万部iPad被教育机构使用。他表示:“不难看出,教科书并非总是理想的学习工具,”传统的教科书略显笨重,从苹果的角度来说,iPad才是最好的选择,可重复使用、便携、交互、可搜索,甚至支持富媒体。基于 iBooks 2.0 的电子课本,则从下列各项新功能上将新媒体的交互特性展现得一览无余: 利用 iBooks 2.0,学生们可以左右滑动切换页面,浏览丰富的页面,甚至观看嵌入的视频 教材的一页看上去是图片,实际上却是一个图库。iBooks 2.0 的电子课本提供书内习题,学生甚至可以拖放图片来完成选择题 当学生把一段话高亮操作之后,一个记笔记的空间便会自动弹出 iBooks 2.0 的笔记和加重功能得到增强,手指在文字上滑动即可完成加重操作——学生可以方便地把加重和笔记制作成记忆卡片,并且可以乱序复习; 一旦有生词和术语不认识,单击它之后,解释便会出现在侧旁。 Schiller称:“通过iBooks,孩子们会真正喜欢上学习。”从周四开始,IBooks 2将可作为一款免费应用程序在iPad上使用。 在 iBooks Store 中,苹果公司为此将专门开辟一个区域用于销售电子课本。至于电子课本的定价,则是相当令人感到振奋——苹果公司宣布 iBooks Store 中的高中电子课本的定价将不高于每本 14.99 美元。相比平均 50-60 美元的纸质高中课本定价,这的确是教育界的一个福音。 @爱范儿:5年前,苹果用一款iPhone “重新发明"了手机,5年后,面对着身处黑暗中的教育界,苹果宣布要”重新发明“课本。iBooks 2.0, iTunes U, 以及 iBooks Author 这一套组合拳,能否为黑暗时代写下休止符,并给教育界带来一个新的开端呢?
3280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1-2012-1评教结果
热度 3 zlhua 2012-1-15 14:17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1.老师对教学充满热情,讲课时充满活力 5 2.老师对课程讲解很清楚,易于把握重,难点 15 3.老师讲课内容多少,深浅程度,进度快慢适合我们 10 4.老师善于举例或经常讲点课本外的相关知识,很有趣 5 5.老师讲课不满堂灌,能激发我们积极思考,有启发性 10 6.老师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我不觉得单调乏味 15 7.老师的语言,板书,课件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10 8.老师管爱我们,坚持课后辅导答疑,乐于与我们交流 5 9.我感觉班上同学对这门课的热情与专注比其他好 10 10.学完这门课,很有收获,我觉得更有竞争力了 15 本学期学生评教给A的比例 1.课很有吸引力,学生关注度和喜爱程度高! 1065% 2.讲课内容多少,深浅(难易),快慢适合学生! 10 68% 3.善于用语言,板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10 70% 4.学生听完有收获,竞争力增强了! 15 70% 5.对课程讲解清楚,学生易把握重难点! 15 71% 6.善于调节气氛,不单调乏味! 15 75% 7.善于举例,而且实用又有趣! 5 75% 8.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1077% 9.关爱学生,乐于交流,及时辅导答疑! 5 78% 10.对教学充满热情,讲课充满活力! 5 88% 这次有74%的学生给了A ! 3/4的学生认为你优秀! 学生意见和建议: 优点: 1.对教学有激情,讲课充满活力! 2.关爱学生,乐于交流答疑! 3.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缺点: 1.对学生要求太高! 2.讲得内容过于宽泛,思维太跳跃,很难跟上! 3.教材用得少!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32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课本既不是指挥捧, 也不是考试唯一依据
黄安年 2012-1-13 00:21
课本既不是指挥捧, 也不是考试唯一依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 月12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新世纪以来,我们的课程多元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的需要突破的难题。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情况下 , 每次改变都涉及亿万家庭 , 并非仅仅是个课本大改小改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笔者以为仅仅靠课本的彻底改革并不能整个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重书本轻实践和自学及互动的基本情况。如果课本不是多元化、课程设置不是多元化、学生选课不是多元化、高校入学选拔考试不是多元化,是难以改变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个飞跃式发展的。 说实在的 , 如果以美国的小学课本和中国的小学语言课程相比 , 中国的课程无论是北师大版 , 人教社版还是华东版,都是美国许多学校选用的教材所不及的,美国小学的教材是极其多元化,他们并不把教材(课本)当作指挥棒,当作考试的唯一依据 , 这给学生学习以很大的空间。美国小学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个人阅读和课堂互动,在小学阶段 , 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有飞快的提高 , 在广泛阅读大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评论能力,而不是仅仅依据课本所提供的知识来扩充,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窄而是从一开始就比较宽广。笔者以为,这样的培养思路会越学越活越宽 , 而非越来越窄,最后只能和升学高考挂钩,而独立阅读和分析能力就显得很单薄了。 ************************ “文话”专访叶开:课本已进死胡同 小改根本没用 2012 年 01 月 11 日 13:36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陈书娣      上海作家叶开   核心提示:“教材改编所有内容被限定在‘爱国主义’等二十多个框架中。”上海作家叶开就当下语文教科书的问题接受凤凰网文化专访,他大声呼吁要求教科书不能受控于框架;他痛陈教材编写者读视野狭隘,“很多编者都是从《读者》类杂志挑一些非常糟糕的文章给孩子读。”叶开希望有关部门痛下决心放开手脚,将教科书真正作为语文学习的引导,拓宽孩童视野,培养有想象力的人才。   意识形态先行应让位于文化传承   凤凰网文化:你曾提到初中级语文课本被限制在各种框架中,甚至为此杜撰各种故事,能否介绍一下你认为最荒诞的几篇?   叶开:现在全国中小学的教材更选模式,主要是转向“组团编辑模式”,就是说它先有一个主题,然后找几篇课文来刊发这个主题,比方说这个主题如果是爱国主义的,那么它就是找几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来说明爱国主义。   但是很多文章就是杜撰出来的。比如俄罗斯航天员返回地球,最后只有 70 分钟跟家人告别的故事,其实 2008 年有普通网友发现这个属于杜撰,《新京报》在 11 月也曾做过一个小专题,采访过像叶永烈这些作家,基本上确定是一篇完全杜撰的课文。   这种课文其实很多。我现在就发动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来找,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大家一起才可能去伪存真。   凤凰网:篡改是否当下我们文化单元的一个惯例?   叶开:无论是哪一个文化领域都是这样,我们的教材首当其冲。更让我觉得尤其遗憾和沉痛的,是教材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过多篡改,使得文化基本传承功能被隔离,被消失。   我和我的孩子年龄相差 30 多年,现在他们的课文跟我们过去没有任何两样。比方说以阶级斗争这样的角度来选文章,《刘姥姥进大观园》,《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是《红楼梦》选的,但可以算是《红楼梦》最没有意思的一个章节。但为了说明阶级斗争、贫苦人民、封建社会冤案等,完全是主题先行,把《红楼梦》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肢解成如此可笑的小小部分,孩子们以为原来《红楼梦》这么可笑,就不读了。   课本最重要是人道主义 教育应培养个性思想   凤凰网文化: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课堂知识不应该是说教,应该告诉学生社会发生了什么。民国老课本被认为编写透着“仁义礼智信”和“情趣”,我们应该从民国老课本里学些什么?   叶开:最重要的就是人道主义教育,我们首先要强调,教育就是面向人服务的,是人道主义,而不是狗道主义,兽道主义。你要培养活生生的,有个性思想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围绕着这个角度来进行教材的编写。民国时代它当时也有它比较相对明确的主题,一个是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新型的人才,为中国当时的这个文化建设和国家的复兴做铺垫,很多伟大的教育先行者,他们都是这么实现的,所以他们也是非常成功的。   民国时期具体编写的内容,可能不见得每篇都合适我们现在,但是我觉得面向人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差异化的教育,尤其说培养独立,有思考能力的个人的这种教育,至今他们编写的思想,仍然超过了我们现在的编写思想。      凤凰网:在当下提倡回归传统、追寻国学文化的时候,尤其是许嘉璐委员长曾说,中华文化要走出去,我们自己的课本如何做到雅俗共赏,小朋友易懂,而又能够遵循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呢?   叶开:,我一直在提教材差异化的问题,包括个性差异化,另外还有就是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设置,另外我坚决反对教化先行。   中国传统文化有大量非常优秀的典籍,它不仅存在四书五经、那些我们现在知道的一些经典里,还存在其他编写者不大知道的经典里面。   包括比方说“唐传奇”里有很多非常漂亮的故事,这些故事实际上在唐时所使用的语言,并不像后来明清时代的文言文那么晦涩,故事比较漂亮所以反而比较容易懂。   另外小孩对字形的记忆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 30 年代朱自清先生就写过文章来谈论繁体简体字的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中国做过大量的实际的研究来判断汉字的认知能力和西方文字认知能力,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复杂字形在记忆上,中国汉字反而具有优势,因为它有个性化,更容易记住。另外小孩认字是非常容易的,尤其是这种复杂的字形,只要你把它说清楚,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凤凰网文化:儿童真正的审美和阅读能力,是否在当下中国被曲解、被贬低?西方教育体系中,常会让小学生就开始写研究社会科学的听起来很艰深的论文,这是否是中西方两种文化语境下对智力培养的区别与差异?而这恰恰会影响未来儿童的创造力与发展?   叶开:目前就是这样的现状,这跟我们当下的中外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思想的巨大差异有关。中国它不培养个性化,不培养个人思考能力,也不主张个人想象力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所编撰的教材,以及它的教学思想,它都是不鼓励孩子发挥自己个人能力,或者说是逐渐培养它个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另外一个还是服从我们的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化这么的一个教育背景。   另外在这样的一个教育思想下,有意的贬义和压低我们的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是说好像我们的学生就是它们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没有能力来接受理解,或者独立思考一个问题,我都讲过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孩子在初中和小学的阶段,绝对不比国外的那些同龄孩子差,我们恰恰相反,就是在后面,因为我们是,过去受的是打压式的教育,而他们是鼓励式教育,就是说鼓励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你的想象力。   但学生毕业到了成年之后,已经完全是类同化了,就是缺乏了这样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好教材注重引导阅读 课外书利于开拓视野   凤凰网:您对西方,或者近一点,东亚教科书有哪些了解?他们和我们有哪些异同?   叶开:我有一个同班同学,现在也是中学界资深语文教师,他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对比大陆人教版和那个香港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同时选入的、许地山那篇著名散文加《落花生》,这里面他总结出了两个非常重大的差异。   一是香港版是原文一字不删不改照录,人教版的那个教材呢,就是做了多处改动。   香港是完全照录了。其次对于这篇文章的设问,香港教材课后的设问和帮助,香港教材做的极其完善,其中有一条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阅读拓展”和“研究缩影”,告诉学生:在哪里能找到许地山的作品,如果去阅读这些作品,然后这些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也就是说把教科书作为一个引导。   就像一个观光手册那样的,你不是看观光手册就够了,你是真正要透过观光手册的介绍去看更多的名胜古迹,语文也是这样。语文介绍了许地山的一篇《落花生》,只不过是一个很简短的介绍,它在引导。香港那个教材的编排就特别好,它在引导你如何去寻找许地山其他的作品去读,并介绍还有其他的什么作品,然后呢,他基本的一些作品的阅读方式,这个就是特别好。   过去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你要把宝藏的大门打开。   我不希望用“课外书”或者“闲书”这样的词来贬义对其他非教材作品的阅读,我对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我们过去当学生的时候,老师动不动就打击你,说你看闲书。就好象一不是教材的书,都是非常不重要的,是闲书,现在我们要扭转这样的观念,恰恰是那些可能要比我们的教材要重要的多,或者说起码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含量。   如果一部非常好的教材,它也只能导游手册的功能。学生们要学会在老师这样一个导游解说员的引导下,在大概知道这些文化经典的状况情况下,学会脱离教材,而进入到其他的相关的学习领域中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西方、东方都通用的,不仅是西方,我们东亚的金融,像日本,像我们的自己大华文文化圈,像台湾、香港、澳门,它们都是这么做的,就是教材它只是一个引导,我们的学生不能之专注于教材,停止于教材,禁闭在教材里,就像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一个局限性之一,就是把学生禁闭在教材这个狭窄的圈子里。   凤凰网:这是否是禁锢想象力的一个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   叶开:谈下去就很多了:比方说我们的考评模式,我们答案的唯一性,因为在文科,尤其是这个人文学科里面,这个文艺性的答案对小孩的伤害是最大的,就是说这个探讨开去,确实有方方面面有很多问题要谈,就是说我现在要报点喜,有很多教师,他们也在做着,很不容易的做着基础工作,包括很多教师,寄他们的专著来给我看,他们即便在封闭性如此强的教学领域里面,他们也是有良心的,有良知,有反思性能力的这些教师,他们都在尽量的开拓学生的视野。   比方说我收到一本书叫,苏州的一位高级语文教师,他的一本书叫《不拘一格不教语文》,就是说它里面即便说有一些东西我不见得特别同意,但是他就是说把语文这样的一个事业,扩展到相关的其他意识领域上面去,包括看电影,评价电影,包括听音乐,评价音乐,包括阅读其他的文学作品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中去,我觉得相当的难得,我非常感动,因为他们在第一线做这样的教师,他们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有升学的压力,有考试成绩的压力。   所以我谈教材,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相当小的一个缺口。   凤凰网:有没有一些教师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看法?   叶开:从我个人来讲,对我来讲没有特别有价值的建议,这个我觉得确实是,所以改革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教师长期封闭在这样的一个语文教学圈里面,把这个当做整个世界,而且我刚才也讲,我刚刚发明了一个词叫做他们把语文当做一种特殊工种,特殊行业,好像我不教语文,我就没有资格谈语文了,他们会产生这样很奇特的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可能这样的事情,就是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都没有资格谈的话,你想想还有谁能谈?这样一种封闭性的思维,在目前语文教学界里面伤害性是最大的,而且是排他性非常强的。   所以我觉得要改革是目前来讲及其困难的,在教师的这个目前这个圈里面,挑选教师来进行教材的编撰,我觉得不可能跳出目前的这种思维模式,更何况我们目前所挑选的教师,还远远不是优秀教师,据我所知,都是一些相对一般的教师在编撰这个教材。   编教材变成抢肥肉 编者视野狭隘   凤凰网:那么为什么没有说,挑选一些像您这样的文学家、作家,真正的就是文化传承者去进行我们教科书的编撰,而一定要是通过教语文的这些老师来做呢?   叶开:你这个问题提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目前的语文教材是一块肥肉,是小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领地,这个确实尤为可恨,因为在这里面牟利,我觉得是非常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洗礼,但是这个确实是事实。教材的编写是由他们控制,排他性非常强,你任何跟他意见不合,甚至说比他更好的这样的一些人是不可能进入这个编写组的。   像我这样的,接到过四五个编写组的邀请,我都拒绝参加,因为在那里面我根本无法体现我个人的思考,就是你完全按照他的那种条条框框, 20 个框架放在那,条框非常细的,非常可笑。   但是这些教材编写者的阅读视野非常之狭隘的,他们不管对传统的文化,还是各方面的文化,各方面阅读的面,不是说跟真的优秀的专家相比,跟我比那也是差很多;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什么《读者》这样的一些杂志里面挑选一些非常糟糕的文章,来给我们孩子读,属于恶性循环,这点比较可怕。   目前来讲,我刚才在回答其他的那几个,我提问的时候也说到,目前要打破这个僵局,就是希望我呼吁,也借你们这个呼吁就是说教材真正放开。   就是目前有一个风声说是教育部又准备回收编写权,重新编写全国统一性的教材,并且打通文史哲,我个人是对“打通文史哲”这样一个说法是持赞同的态度,但是我大声的呼吁,就是不要再收回中央统一编写教材的这样一个模式,然后要放权。   像现在我们都知道很多教材是放到地方,有几个重要的地方省市去。我希望真正的放权,然后教材引入有实力的大型出版社,有能力,有实力的大型出版社,让他们自己组织相关的优秀专家、学者来自主的编写教材,并且允许学校自主挑选,真正做到教材编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对我们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真正有效的一个提升,不然的话,尤其是教材这一块,已经走入一个死胡同了,任何的小修小改已经无济于事。   我要提醒一个小小事实是,你我看到的这几本民国教科书,只是一千多种民国教科书中的优秀代表作。当时有一千多种教科书,而我们现在小学教科书只有 12 种,初中只有 8 种,高中只有 4 种,全国 13 亿人口,就是说要真正放开,能不能痛下决心放开,为中国文化复兴大业,就要看教育力度改革有多大,教材的放开力度有多大。可以在良性的循环中,竞争中,让优秀的教材不断的优化下去,这个才是真正培养中国新的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非常基础的部分。   鲁迅文章增删不必过度关注 否则破坏教材自主性   凤凰网:鲁迅的文章今年在课本中也大删除了,被民众评价为“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您怎么看?   叶开:鲁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件,他不是一个文学人物。如果我们把鲁迅当做一个优秀文学家,一个文学大家,你就很容易明白,因为一些文章的被选用,和被不选用,它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中国,鲁迅有特殊的含义,被放大了。鲁迅有一些文章被选用教材确实不怎么样,鲁迅本人也有更好的文章可以取代这些,这是一。   其次呢,如果说真正的是公正的考量,适当更换,删减一些篇目都很正常,因为鲁迅占据了被选文章的第一份额,稍微进行一些变化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即便是撤换,他仍然是最多的被选入作为教材。   他的一举一动牵动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这种过度的关注,反过来确实也破坏了教材编写的一个独立性和自主性。    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yekai/detail_2012_01/11/11903863_0.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弟媳对学生的两段赠言,共勉吧
tang64 2012-1-2 00:34
1984年山西省高考文科榜眼,P大本硕博,现传媒大学教授,某学院书记。 一个外柔内刚的才女,吾弟6年中学同桌,母亲大人的最爱。 请跟上时间的脚步…… -------------------------------------------------------------------------------- 圣诞节、元旦……时至岁末,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的味道,让人心旌摇荡,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总结,有了那么多的聚会,有了那么多的应酬……这个时候似乎很难坐下来潜心课本,很难静下心来钻研课件,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考试的日子一天一天地临近了。也许平时曾经信誓旦旦:工作太忙,事情太多,等考试之前一定要好好复习!一定!!一定!!!而现在,真的到了“考试之前”了,当初的诺言兑现了吗?当初的万丈豪情是否依然?请大家在考前反思一下自己,把浮躁游移的心收回来,做几天潜心读书的好学生吧!发现探索的乐趣远比觥筹交错的乐趣持久长远得多。等考试结束之后,你会觉得这些天你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请放弃不应有的幻想…… -------------------------------------------------------------------------------- 考期临近,许多同学都在全力以赴地复习,从同学们每天在答疑中心提的问题就能够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的学习平台上抽查了一下同学们平时的学习记录,我发现很多同学一个学期以来都有让人赞叹甚至惊叹的学习记录结果,但也有少数同学似乎平时很少光顾我们的课程学习平台,所以显示出的学习记录数字少得令人痛惜,这样的同学平时在学习中所下的工夫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这样的同学还想正常参加一月初的期末考试,那么就需要从现在起痛下决心,抓紧最后的时间好好复习!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希望大家得到的考试成绩无论高分也好,低分也罢,都是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诚实的成绩!平时没有在学习中付出应有的心血、现在又不愿意做最后的冲刺的同学,请不要对考试抱不应有的幻想,如果想通过不诚实的“技巧”把课件上或者复习资料上的内容“搬”到考卷上,那么你必将为此付出代价。且不说考试纪律,光是本课程考试的命题方式、提问方式就已经最大限度地杜绝这种可能性,如果你照搬课件内容,你的答案将一定会是文不对题的。所以,请放弃不应有的幻想,抓紧最后几天时间,根据复习资料,好好学习。我们的古典文学课程无论具体内容怎样,最终所展示给同学们的都是高尚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此我也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以同样高尚的精神来对待古典文学的考试!
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中!
bestener 2011-8-19 23:26
岁月如梭啊!一转眼又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啦。一方面,从研究生院回到所里之后,学习生活确实截然不同啊。忙!忙!忙! 不禁又想起在研究生院一年的生活和学习啊。那一年真的是比较轻松啊。学习压力不是太大,课程任务也不是很重。不过,也还算好吧,除了正常的学习之余,我看还是做了不少事啊。做了一年的学生干部,在施展自己才华的同时,也学习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结识了一些有志同学,更主要的是与研一班的一群同学建立了较融洽的关系。想起来,研一一年,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朝一夕,一师一友,一情一谊,着实让人难以忘怀。过去啦,不会再来啦。不必忧伤,让它永远活在心里。 自从回到所里,天天忙于实验,忙于看文献。这段时间集中看文献,从早上八点十几分开始到晚上十点多,除了吃饭及中午的一会休息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看文献,记笔记!很时候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忘记是今夕是何年。在这段日子里,有时候兴奋,因为看到了好东西,有了新的想法;但有时候也着实痛苦,因为感觉自己越看越发觉自己要看的东西越多,越看越迷茫!生活如此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啊! 好好学习,day day up!
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热度 6 alex603 2011-5-21 17:14
读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我二十几年的生命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是在书本前度过的。这些时间肯定不少,因为单单是读过的课本和教材,都没有办法数清楚。我家里有四五个装满了书的蛇皮袋,摞的高高的,里面装的仅仅是我上高中时读过的书。看着我读过的这么多的书,有时会有一小点成就感。青春的岁月弹指一挥,泛黄了雪白的书纸,沉淀了永远都回不去的记忆。 现在依然在不断地读书,而且除了教材和专业书籍之外,还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如果以小时候的观点看,现在的行为肯定是不可思议的。看课本就已经够烦的了,还有心情看别的书吗?童年的日子单纯而轻松,总是把看书和上课联想起来,把上课和老师严厉的目光联想起来,把老师严厉的目光和沉重的作业联想起来,把沉重的作业和暗无天日的生活联想起来。这样一来读书便是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了。 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看自己喜欢的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多姿多彩的童话和充满哲理的寓言,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的奇妙,历史与未来同样让人捉摸不透。还有变幻莫测的自然界,奇妙的现象总是激发我们解释和探索自然界的欲望,对于每次学到的东西我们都欣喜若狂。 可后来渐渐的我们不再有这种欲望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阅读的快乐,而必须把阅读后的东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试卷上的答案,于是幻想没有了,快乐没有了,探索的欲望也消失了。有的只是不断比较何种书籍能使自己获得高分,能够让自己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是不是最初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呢。 人一旦开始算计,就无法在回到不问收获的时代。 现代人认为最大也最实在的收获莫过于金钱了,而读书和赚钱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远,甚至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读书越多不代表挣钱越多,买书反而要花去不少钱呢。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几句简单的话就道出了读书最大的好处。 可是这种好处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见效的,现在读的一本书,很难说以后能够对你有用处。有时候不经意间读的一本书,却改变了自己长期以来固守的看法。而这种改变,也许并不被自己所知晓。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现代人读的书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渐渐丢弃了一直都保持的读书习惯,甚至有些人一看到文字就感到没有耐心读下去。这与现代社会不断出现的丰富的知识传播媒体不无关系。以前需要通过文字获得的知识,现在只需看看视频,听听音频就可以轻松获得,省时,高效。 时间确实是省了,可是却完全没有捧着书本读书的快乐。读书需要思考,需要想象,更需要读者体会写书人所传达的真实的情感。而这些,看视频听音频是永远做不到的。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老实说,我也没有。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太忙了没时间读,心烦了没劲儿读,感情受挫了没心情读,读书被人打击了不想读等等。无论做什么事,我们总可以找到理由。 可是真正深邃的思想从来都是通过大量阅读书籍而获得的,独立的思考也是从不断获取别人的思想的过程中而取得的。我们从未发现自己从一部电影中获得了某个深刻的道理,从某支歌曲中体会到世间百态。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总是能够回忆起小学和中学时课本上的东西,有些经典的话至今仍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而对于那时发生的其他事情却早已忘记。 这便是阅读的力量。根植于脑海的永远都抹不去的记忆,成为我们日后行动的潜移默化的参照。 有时我们会发现干什么都没意思。玩游戏没意思,上网没意思,睡觉没意思,谈恋爱,也没意思。这个时候读点书最有意思了。书本从来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但是你想玩游戏的时候,电脑有可能坏了,想上网的时候,网络有可能断了。最可恨的是,想谈恋爱的时候,女朋友跟着别人跑了。 书本是最忠实的永不背叛的朋友,而读书便是和这位老朋友真诚的交谈。 让读书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才不至于孤单,让阅读成为工作之余的习惯,才会在不经意间提升思想的深度,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对待任何问题,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观点了。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678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看懂没?美国人的汉语课本
热度 1 zjzhang 2011-5-13 22:50
[转载]看懂没?美国人的汉语课本
个人分类: 文学|1645 次阅读|4 个评论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4-20 05:50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代既是一个帅小伙,也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   他的一首诗一度入选过中学课本,当然,是1970年代末的中学课本,我哥哥读书时有,我读中学时就给去掉了。   在我哥哥的课本里,我读到过这首诗:   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青年周恩来的心里,把science(natural and social)作为救国的一个东西,看来是早就有了的。事实上,这是救国的一个根本出路,但是却是相对慢些的出路。   比较快的出路还是武装斗争,后来中国的革命革新道路基本沿了这条稍微快些的路子,也所以,从现在的角度看,那就是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甚至,连蒋中正先生都是迷信科学救国的,他一度弄了很多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做他的内阁成员,其中最著名者就是翁文灏和胡适之了。而国民党在离开大陆奔台湾前,对于留守不去的竺可桢等科学家也都放了一马。   但是,对于这个不知科学为何物的祖国,也不乏有绝望之士,如陈天华,因为实在看不到希望所在,就干脆投海自尽了。   这也正是周总理该诗最后两句的主要来历。   具备浪漫情怀的革命者或者叫做先行者,被现实吞没的情况很多。   比如,刺杀过晚清摄政王的青年帅小伙(比周恩来先生的帅气程度应该不差)汪精卫先生最后竟然干脆去做了汉奸。
个人分类: 艺论|9220 次阅读|8 个评论
红色课本
热度 1 tarimriver 2011-4-16 22:16
红色课本
如今红色文化非常烂漫,以下小学课本是红色中的经典,很多人可能勾起无限回忆 这都是在台儿庄新古城展出的。 红色的鼻祖了吧?!
205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什么叫抄袭!
热度 4 guozhenru 2011-4-2 10:47
近日,博客网上开始讨论方舟子的抄袭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066do=blogid=428903 )。我认为揪斗方舟子的主要原因是他揭露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是“有文化的人”。 我对抄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知是否恰当。首先,国内绝大部分科学书籍(包括所有大学的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参照了国外的同类课本或通用读本。因此,尽管国内同一学科有不同版本的文章或书籍,但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如果不相信,你可以看看清华北大的教科书与国外同类书籍有多少相同的地方。事实上,这有利于科学的统一和普及,同一个学科的概念本来就应该一致,不应该视为抄袭。再说,哪个被抄袭者敢站出来说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东西,哪个人敢说自己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没有前人或别人的知识? 抄袭更多地限定在一些新理念、发明、新理论方面,如果把别人的主要精神说成是自己的,即使变换表达方式也应该视为抄袭。如果仅仅是介绍一些背景和概念,或大家已经普遍接受的知识,尽管有一些相同的文字或表述,也不应当算作抄袭。 第二,或退一步说,即使方舟子在自己的文章中“抄袭”过其它人的东西,难道他就永远没有资格做学问,就没有资格揭露中国学术界的不端行为了吗?难道我们大家一起造假就好了吗?小偷尚且有资格揭发一些大骗子和犯罪分子呢!这算什么? 一码归一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本来有一些道理,如果为了自己的丑行被别人揭露过进行打击报复就免谈了吧!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5879 次阅读|5 个评论
加州试点用iPad替代传统数学课本
jiangxun 2010-9-9 10:23
作者:蒋迅 HMH Fuse's Homework Help feature provides step-by-step support via hints and examples. Source: The Centre Daily Times 据美国 国会山新闻 报导,加州教育局和出版课本的出版商 Houghton Mifflin 公司联手试点用iPad替代传统的数学课本。今年,他们将在 Long Beach、Riverside、Fresno 和 San Francisco 四个学区随即选择400名八年级学生,给他们发放已经安装了电子版的代数教科书的iPad,而不是传统的代数教科书。在美国,中小学的教科书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学校将跟踪这些学生的进步并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除了电子版的教科书以外,这些iPad上还有400个教学视屏,作业辅导的动画模拟。学生们还可以用iPad记笔记和完成作业。 Houghton Mifflin 公司是第一家进行这种试验的出版商。他们希望在明年 (2011) 一月份可以看到试验的结果。
个人分类: 谈数学|5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一篇小消息,入选医学院校《语文》课本了。
天天舒服 2010-4-3 04:10
前两天,接到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信函,签署《授权委托书》,原因是我一篇极短的小消息入选《语文》,这是医学中专院校的教材。 之前,2003年,有一篇《永远的白衣战士》入选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还受到中宣部嘉奖,不过与我没太大关系,我不是第一作者,只是幸运的挂了个名字,而文章恰恰首发在我们报纸上。 附: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侵入肠道   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近日,《科学》杂志发布两项研究报告指出,在针对雪貂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季节性流感病毒仅仅停留在雪貂的鼻腔之中,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向下一路杀到肠道。这一发现有可能解释为何甲型H1N1流感患者会有普通流感患者所没有的症状,比如胃肠道不适和呕吐等。   雪貂是研究流感病毒的一种良好的动物模型,因为雪貂受流感病毒影响的方式与人相似。据了解,来自荷兰与美国的两个研究团队分析了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雪貂情况,并将其与感染季节性流感的雪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在呼吸道中更为广泛地复制,可以向下延伸至肺部,研究人员甚至在雪貂的肠道中也发现了该病毒。而季节性流感病毒则停留在雪貂的鼻腔之中,不会往下扩张领土。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能很好地解释为何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季节性流感患者有所不同。此外,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飞沫传播能力比季节性流感病毒要弱,但这一研究尚需进一步证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看到中学语文课本要删鲁讯的文章,我就感觉别扭
firefive 2009-8-23 16:23
我中学的时候,语言一直都比较差,高中的时候更是明显,很多文章读不懂,文言文是其一,鲁讯的文章也难读懂,当时也很难想像鲁讯的文章有什么好。 到了大学,跟着同学看了一些书,不知觉中,阅读的水平高了一大截,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头看看,自己看懂的感觉和老师讲解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当时不论老师怎么讲,说实在,内心很难体会。也许是人长大了些,经历的事情多了,对某些东西有了一些了解。再回头看一些文章,感觉真的是很耐看,鲁讯的文章就是那种很耐看的那类。 删除鲁讯的文章,其主要是理由就是说过时,难懂,再就是说不和谐。真是奇怪哈! 先说过时?高尔基的作品之一《我的大学》,看过之后,感觉和我的大学没多大差别,相差多少年了?除了少了电脑网络这样的东西。鲁讯的文章很喜欢说国人的一些缺点,这可能深深的刺痛了部分人,有时候似乎说的就是自己,不是么?很多东西,过几百年还是那样,何来过时之说?仅仅用这样的理由也太没理由了吧?那还看什么文言文?还抱着个四大名著干什么?何况还有一大堆人就是吃这几本名著的饭的。双重标准! 难懂?就更可笑了,不提高阅读水平反而说难懂,难道要上大学了还在那学习小学生作文选?现在网上的很多回帖,压根没看懂他人说什么?现在的高中生知道几种又会几种修辞手法?为中国的语言教育担心哈。感觉语言教育离生活太遥远,学生也很难体会得进去。反而有点像是追求时尚,一味的迎合小孩的口味,这样能提高语文水平不?总之一时读不懂没有关系,回头再来读也挺好! 再说河蟹,这就关系到政治了,不是我一个小草民能说的东西,只问政治这东西有对错是非之分么?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3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