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实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所认识的知青运动3:回归现实
热度 6 王铮 2012-6-24 11:39
我所认识的知青运动 3 :回归现实 有朋友留言:“知青们真的没有获得再教育吗?”我回答说,有。从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转变。回归现实,是知青再教育的成果。 经过文革的知识青年,大多有一种革命热情,当年带头乡下的北京知青就写过解放巴黎,与巴黎公社社员的孙子一起狂欢的长诗。下到云南的知青,有的就跑去参加“缅甸共产党”,支援世界革命。顺便说一句,昂山素季的爸爸就是缅甸共产党的创始人,不过这个党后来分裂了。 参加缅甸共产党的知青,开始是理想主义者,后来变成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现实的机会主义者。我认识的一个上海知青,六次进入缅甸,开始是革命热情,后来发现他们做生意,自己就做生意了。这个上海知青的生意是从上海购买老虎牌手电筒,拿到缅甸去换双狮牌手表,交换是 1:1 的。当然也有不做生意的,而是感到在国内苦闷、没前途, 1978 年我肺结核住院,同病室病友,就是这样的一位。他很遗憾邓小平不支持他们打下去。 中缅边境的知青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暴露。一般的知青回归现实的道路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活。。 下乡知青们,一般很快地学会了各种农活。我就学会了耙田、挑秧、除草、撒粪、割稻、选种,还有磨面、养猪、腌腊肉。后来我到华东师大,党组织表扬一个同学,因为厕所堵了他用手桶。我很吃惊,我们当知青时不是经常干这种吗?这有什么先进的,人站在粪塘里挖粪、扛粪筐我都干过。其实农活中最脏最累的可能是撒粪,用一个畚箕,装满粪,挂在脖子上,挺着腰,赤着脚,在田里走着,用手抓粪撒到稻田里,经常抓到半发酵的大便。干一天活下来,脖子勒痛了,手臂也痛,腰也痛。当然,我没有插过秧,因为农民认为男人插秧插补活。插秧的时候,我们男人挑秧。一边挑秧,一边唱山歌。我最喜欢唱的山歌是: 新打铁链九十九, 哥锁脖子妹锁手。 管它官家王法大, 一出衙门手勾手。 一种强烈的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在歌里洋溢。比之当时的样板戏要感人很多。这个歌里把政府叫做“官家”,官家是宋朝政府的自称,可见民间文化的根深蒂固。 农民其实是很要文化的,每逢农忙,大队都办份战报,报道农忙的模范事迹。名字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说《战旗飘飘》、《战鼓》、《人定胜天》呀。我后来成为了战报的编辑。我成为编辑有一定的偶然性。秋收开始,我与老保管负责收粮。农民收割当天,农民把粮食挑到生产队,我们一担一担过秤,然后放在场上晾晒。第三天晚上,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过秤时都是按公斤计数,可是记录都是市斤。我告诉保管员,我们计错了。保管员什么也没有说。第二天一早,支部书记就来找我:“小王呀,你学习好,应该搞科学实验。你到县良种站去拿良种去。”良种拿回后,书记就让我负责领导种试验田,同时兼任“报社”编辑,再也不称称了。后来我与一个与我友好的公社干部说起这事,他说:“农民收粮都是称公斤计市斤的,村村如此。要不缴售公余粮数会大涨。你想想,政策规定农民一年只能分 550 斤毛粮(记不太准),天天干粗活累活,哪够吃?其实这事,公社干部个个知道,大家都是农民出身的嘛。你千万不要到处说!”这时我深深感到的不是农民狡黠,而是他们的艰辛和农村干部的现实主义态度。中国农村干部睁只眼闭只眼,是和谐当时中国政府理想与农村经济现实的润滑剂。 《知青》里的公社干部,被写得如何如何左,不让农民养自留羊,我们那里没有这种现象,陕北怎么样,我不清楚,我认为电视有些夸张,如果真这样,农民真的没法活。实际上我们那里农村是鼓励养猪、养羊的。羊是生产队集体养的,不过是“包产到户”的,放羊人何苦,因为天不亮就要赶着羊上山,整天跟着羊爬山涉水。猪是自留养,农民养猪,实行“缴半留半”。你养一头猪,杀猪是按重量,国家收购一半,价钱比较低,自己留一半。如果你养两头猪,国家收走一头,自己留一头,收走的猪,只要达到 90 公斤(记不准了)就行,所以农民一般养两头猪,小的缴给国家,大的留下自己吃。农民杀猪,一般都到年底,一家杀猪,就把亲戚朋友请去,一次能吃半条猪,剩下的腌腊肉留着一年吃。这种风俗是不是原始公社留下的,我不知道。但是有一天山上发现个野生的麂子,全村很多人去追,追到它筋疲力尽,倒下了,大家杀了吃。煮了一锅,基本上是汤,先让城里的几个老人一碗,然后每人一碗。这显然是原始公社的文化。 还说杀猪,那年马路生家,只养了一头猪,他家不去缴半只,没有准宰证,就是敢杀,村里的干部也不干涉。原来路生他爹在 1960 年大炼钢铁时,上高炉,五天不睡觉,又累又饿,下了高炉死了。他妈不改嫁,守着他过日子。农民就这样永远尊重者他们的道德传统。路生是也聪明的孩子,他的聪明我现在想起来都惋惜。他问过我:“光有多快?”因为他在山上砍柴,发现村里的广播,村东村西播的话,他不是同时听到,而晚上村里一供电,村东城西灯一起亮起来了。他猜想,光快。路生后来没有上中学,因为家里穷。我私下想,中国即使老天帮你孕育一个爱因斯坦,也会在贫困中死去。想到这些,我对自己中学时代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感到滑稽可笑。 那时,我们知青也养猪,不过不用缴半。有个先进知青,提出自己也要缴一半给国家,大家都看不起他,私下称他是小爬虫。后来我们走了,他一直没有离开农村,他说:“走的田间小道,奔的共产主义远方。”生产队盖队房,就是公房,他带着去拉树,车翻了,摔昏了,我妹妹作为医生扶起了他,他醒了,第一句话是:“不要管我,人民公社的车与木头怎么样?”就像《知青》里的先进人物,不过他不是高干子女,他妈妈是个右派,“四清”时有被指责为“漏划富农”,他有一种赎罪意思,就像当年被打倒的干部子女一样。《知青》里高干子弟下乡后很先进,大家觉得不够真实,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为了生存,有赎罪意识,拼命干,只不过电视剧把他们美化了。这个模范直到 1979 年“文革”被彻底否定了,才离开农村。我不知道他那时候心里的酸甜苦辣。他后来到了一个拖拉机修造厂工作。分田单干后,这个厂就跨了。 知青中嫉妒先进是常见了,很少有《知青》中的合作成分,不仅如此,还有互相揭发的。我又一次说,边境的知青,跑出国不会来。就让一个同学上报了,遭到公社批评。公社干部也利用知青的互相“揭发”,占有女知青。知青为什么要互相揭发呢?因为抽调上大学、当工人都要看政治表现,机会太少,大家要竞争呀。我配合保管员种试验田、搞水电站辅助工程,有点名,别人担心我占先机,所以被揭发。人们为了生存,人性被扭曲了。引导团体分裂,自己控制局面,是独裁者常用手法。 在农村,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叫“走后门”,一些同学招工走、上大学、调到公社当干部,大家都说他们走了后门。没有证据,反正不是空穴来风。我就说说缴售公余粮吧!缴售公余粮,收粮员一般都会挑剔你,比如晒得不够干,谷子(稻粒)不够饱满,你就得与他磨嘴皮子,其实他们等着你意思意思。我们第一年不懂,缴不了,好在我们的同学是县上“高干”子女,我们把粮食先寄存在农水局饭厅里,带队的生产队长找到一个同学的父亲,他出面给粮食局长打了个电话,三天后粮食局的说,晒得不错,收了。其实那三天老天下雨,谷子一直装在麻袋里。缴公粮也要走后门,这也是我的再教育。后来我再也没有参加缴公粮,不是因为自己高尚,而是感到自己无用。在农村我第一次感到社会等级的差距,虽然那时还没有官二代说法。不过真正的官二代,他们不下乡,家里可能安排他们当兵去了。红色接班人吧,当然要接过革命的枪杆子。 1975 年,毛泽东不让批“走后门”,让我们知识青年大大失望。以后下乡的知识青年,再也没有理想主义色彩了,走后门彻底的暴露了社会的理想冲突,而大家期盼的大救星,自己却说:“我也走后门,送了几个女孩到北大。”据说这是毛的最后一次系统讲话,这时候完全只有“路线斗争”没有他信仰的“阶级观”了,他看不见自己社会的重新分化。也许他为了维持自己政局的稳定,但是剥夺公民公平权利的维稳,只会制造更大的矛盾。他忘记了自己早年的话:“蓄之愈久,其发愈烈”。而仅仅在两年前毛因为支持李庆霖,在知青心里还是一个救星,如今他把自己的形象毁了一次。 当时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工人自己子女在农村回不去,她找大学问后门在哪里,她想走走后门。门卫告诉他,正门是封资修的,关了。现在是只开后门了,不过后门是要开轿车才能进的。有人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大学。因为北大正门西门是封建时代的,现在开的南门就是后门。 这种故事私下流传,大家不敢公开讲,私下讲,就是反抗。反抗的歌,《告别南京》我就听到过几句,不敢听下去。因为我听了不揭发,别人揭发了,我就倒霉,可是如果我揭发,我良心上有过不去。那时,私下流行的更多的是爱情歌曲,有个同学他抄了一本苏联爱情歌曲。我比较“先进”,不抄,不学。但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音乐还是吸引了我,学了点,幻想着“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的幸福。可惜大家都知道只有好好表现,离开农村,那才是现实的。在业余,我喜欢学数学,在农村,我私下看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电工学》。 1975 年看到华罗庚在《光明日报》一篇文章,说自学是不能成功的,别走他的路,我很受打击。 由于走后门的合法化,在农村,干部子弟与一般工人子弟往往搞不到一块,因为他们或多或少有些优先权。那年我们集体户评了模范,我是户长,可是县上通知当代表的是两个干部子弟。当然他们也很模范,可以去。我前思后想,要求转到了另外一个大队。这个大队在喀斯特地区,只能吃水库的水。后来我当代课教师问小学生,“水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黄的。”这个村子的农民吃充满泥浆的水,至少有六百年了,因为村子是元朝建立的,村子叫发峨哨,哨这个词意味着当年的村民是驻军。
个人分类: 我的故事|31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成年人
热度 1 metanb 2012-6-6 08:40
多数成年人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这就是他们找不到真理的秘密所在。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林毅夫:做个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热度 2 张海霞 2012-5-3 23:24
刚看到凤凰网的如下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毅夫细述4年世行历程:早就决定回北大教书 2012-05-02 23:46:03 凤凰网 担任4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后,林毅夫将于下月初卸任现职,任满回国。   他以一本书与华盛顿作别。去年年末,《解密中国经济》一书正式出版,旨在以“局内人”身份解读30多年来举足轻重的经济事件——中国崛起。   2日,林毅夫在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举行座谈,与众多专家读者讨论此书。会后他接受媒体采访,细述4年世行历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转瞬即逝,林毅夫先生即将回来,真是让人欢欣鼓舞,期待林教授回到北大,也期待林教授早日把这四年国际化的历练和经验早日在北大转化,中国需要一个响当当的北大,北大需要一个响当当的领军人物,如果校长可以选,我一定选林毅夫做北大校长,放眼当下,也只有林毅夫教授堪称为青年人真正的楷模,因为他是一个在残酷的现实中永不停步追求理想的人,让我们一起期待林教授的回归,和他一起做一个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1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天涯杂谈:妖魔时代,Undressing的技术与艺术
miran 2012-3-31 20:06
[转载]天涯杂谈:妖魔时代,Undressing的技术与艺术
妖魔时代,脱衣的技术与艺术 天涯杂谈: 杂谈一周要闻(3.24~3.30)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458054.shtml 文/Jessie_金   也许是末世快来临,各种妖魔鬼怪来作怪,每天都有非常魔幻现实主义人生在上演剧情,三月的最后一周,小金结合本周新闻来分析脱衣的学问,你可以据此联系到各类人群的生活状态。脱衣自有门派代表与当家花旦,可谓是百态千姿,争奇斗艳。请尽量对号入座,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一类:输气又输棋式脱衣   代表人物:舒淇   黯然指数:五颗星   本周大事件之一是把脱光的衣服好不容易穿回来的舒淇被翻出老底,一瞬间又被扒光。她赌气删光了所有微博,引发众人唏嘘不已。有人说她是躺着中弹并怪罪到涯叔身上,我秘密追查八卦文章里舒淇的过往,倒也能为涯叔洗脱一下清白。   舒淇少女时代家境清寒,叛逆独行,常常离家出走,希冀可以找到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她曾说,“最不满意自己的地方是身上有太多疤痕,所以成年之后我爱淋浴,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冲刷掉身体里所有的原罪。”你看,这都是对于年少的不甘与怨恨,跟每个家庭并不圆满的孩子一样,用安妮宝贝的银镯体来表述就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有偏执的习惯与荒芜的内心。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群,他们敏感,自尊心强,他们有些伤痛过往,因此从今往后都在拼命往前冲,想要洗尽铅华呈素姿,稍被人揭开伤痕就变得歇斯底里,非黑即白。一辈子只为争一口气来证明自己,实际上内心自卑的不行,受不了一点刺激。这是弱点,被人抓住了弱点就在所难逃。拼命的努力只想求相安无事的未来,却总也甩不掉一个惹是生非的过去。让未来到来,让过去过去,但却分不清这究竟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还是别人从不放过自己。   输了一口气,接着就输了一步棋。假如世间种种皆是过往,而你我交集也不过是场棋局,但你弄乱了我的棋局,从此让我误认为这是一局一步错,步步错的棋。谁能告诉我,如今的妖魔时代,是尚未开到荼靡,还是早已百年孤寂?    第二类:七仙女式脱衣   代表人物:汤唯   黯然指数:四颗星   七仙女下凡洗澡被偷了衣,因光着身子回不了天上,但也因此过上了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的幸福生活。本周《晚秋》上映,褒贬不一,这个七仙女的故事让我联想起了汤唯,纵然也脱下了衣,但她和舒淇的心态却截然相反。 《色戒》之后被封杀,去了英国转身回来,一口流利英伦腔加上更加从容淡定的表情,还有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不怕误解,我理解所有对我的质疑和误解。”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群,你觉得走进不了他的世界,他也从不会受你影响。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去抵御外界的影响和攻击,他们固执,骄傲,话不多,但会默默跟你较劲。   可以从这样的人身上学到些东西,比如把七仙女故事演化成现代版,衣服脱了就脱了,倒不如接受这样的事实,开始另一种生活状态,不是为证明自己,抹去过去,而是一直努力生活的更好,且从来没有认为过那脱下的衣服是失败过。    第三类:皇帝新装式脱衣   代表人物:中石化   黯然指数:尼玛,人家不黯然好吗!!   皇帝新装式脱衣又可翻译成暴露狂式脱衣,俗称破罐子破摔型。油价破了八,这比破了处更让人心惊动魄。深圳的燃油附加费已经涨到了四块,依旧说这还承受范围之内。一旦遇见这种光脚的不怕你穿鞋的不要脸之人,着实能够让闻者伤心,见者流泪,被恶心的心情无以用言语表达。   小时候看故事觉得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国王实在愚昧,后来才知道其实国王一点都不傻,那叫下不来台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你以为他真不知道自己没穿衣服吗,都已经光着了当然得把这戏码演下去啊,他知道人民敢怒不敢言,就算光着了也没有人敢说话。这故事这心态,中油卫士都演绎的淋漓尽致。   有位兄台答记者问说“我可以说脏话吗,不行,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其实就算你说了,人家根本毫无知觉,你又不是第一个说实话的孩子了,光着腚也被人揭穿了那么多年,早都麻木了,日子不是还好好的过!   你问他我可以爆粗口吗?他回答你:你骂呗,我听不见。   你问他你没穿衣服你不害臊啊!他回答:你瞎啊,我穿着呢啊!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和中石化一样的人。   对待他们最好的招数不是爆粗口,而是爆他们的菊。   光腚,肿菊。漠然,欢喜。    第四类:苍井空式脱衣   代表人物:不靠谱与靠谱的小三们   黯然指数:杀伤力无法估量的N颗星   本周写《蜗居》的知名作家六六公开发表微博如下“ICE LEE小姐,感谢您给我的长信和您的电话。其实您与我通报的消息,在过去四夜里我和偶得爹已深入探讨过了。我俩回顾过去漫长的23年共同生活的经历,彼此更加坚定希望能够共同度过余下的岁月。无论未来婚姻道路如何,我都感谢您在过去5年对偶得爹的爱和照顾。也希望您能接受这个现实:他爱我多过你。”   我想起倪震早期专栏里的一句话,一个女孩来信问他为什么我比正室年轻,漂亮,温柔,他还是不肯离婚和我一起?倪震说了句大实话:因为她是正室,你是小三啊~你看这种吃里扒外五年的,最终还和老婆同仇敌恺了!   生活里总有一些傻姑娘,偏偏钟情于别人碗里的老男人。都说萝莉爱大叔,要知道萝莉没钱,大叔总有些物质基础;萝莉正值迷茫的青春年华,大叔最不缺的就是口若悬河的人生经验,被那些老王子口中的“想当年”迷的晕头转向,不惜为情脱衣,甚至像苍井空小姐学习德艺双馨,最后落得个打胎又哀怨的下场哭哭啼啼,这就是不靠谱小三的最好诠释。   大二时我去平遥认识了一对广东的朋友,男人三十出头,女孩大四,我们一起拼车去王家大院,女孩晕车,一路上他都对她照顾有加,看起来他们还是很相爱的。两年前我去广州的时候和那大哥一起吃了顿饭,我才知那女孩是小三,那大哥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说起那个女孩,他说他真的喜欢她但不会波及到家庭。那女孩毕业之后离开了广东还给我打过一通电话。我问她和他还有联系吗,她说没有了,就是喜欢他而已,不想打扰他生活。原来她也早就知道的。我由衷为那大哥庆幸,如此玩得起的姑娘也令我"肃然起敬"。靠谱小三当如是,不然碰见个闹的鱼死网破的实在得不偿失。   所谓靠谱小三都很具有洞察力跟自知之明,她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对该有妇之夫的“爱”根本抵不上其正室付出的十之一二,并认清无论自己如何肝脑涂地都无法占据现有家庭在该有妇之夫生命中的地位——这个结论非常正确!要知道两个人在一起最大的恩情是共同的经历,且这经历必须要脚踏实地,绝不是什么牵手旅行,温柔如水,口活儿到位,干柴烈火十八式就能代替的。很多傻姑娘千里送逼,以为靠这苦情的意念能战胜世俗观念,话说你爱上的根本是个情场老江湖,他的人生不是在上床,就是在上床的路上,真能顺利上位做后妈的女人绝对是修炼成精的高智商高情商妖孽,就凭一个只会表决心示忠诚的姑娘想靠脱衣来拉拢人心实在难了点。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陶醉于自己千疮百孔经历的女人所有的苦都是自找的!有功夫学苍井空的脱衣技术,不如学苍井空脱衣的艺术吧! ____ 推荐博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 图片集锦 精选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 图片集锦 精选 【 现代 诗歌】魏国记 【 现代 诗歌】人行天桥 电影鉴赏系列: 电影鉴赏 : 《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电影鉴赏《卑鄙的我》:萝莉与大坏蛋奶爸的故事 电影鉴赏 : 《巴黎野玫瑰 》影片赏析 电影鉴 赏 :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重 - 庆 事 - 件的成 - 因 - 和 - 走 - 向 大败局:提振、猫腻、公子、剥削、官二代、昏庸、腐败 中国 “ 裸 - 官 ” 报告出炉, “ 太 - 子奶 ” 全面爆发 权力资本结盟牺牲民众利益造就行业性暴富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看不懂的农村 : 豫北老家农村见闻 发条橙子 : 传说中的暴力亡命 “ 哥 ” 几则 大败局:中国式尊严 返回 本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酒文化,被流氓糟蹋了的酒文化!
热度 2 fhli50613 2012-2-8 20:18
今天儿子回家,估计这两天在酒席上呆多了,突然冒出一句话,:"爸爸,现在的酒文化被那群流氓给糟蹋了!" 哈,想不到这家伙还真讲了一句有一定哲理的话! 赶酒席,看电视,看小说其实都没用,因为现实已经戴上了极度功利化的色彩,电视甚至包括小说中的古典场合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太多,其实看古典小说应该是一个探讨古典酒文化不错的选择!例如红楼梦之流. 在我们看到的古典小说中,在酒席上大谈吃喝嫖赌,也就是与当今潮流并驾齐驱的局面随处可见,然真正的文人雅士聚会甚至是沾上一点书生气人员的聚会,席间绝对少不了诗画琴棋,少不了文章歌赋,少不了家国大事! 而今的我们酒宴上的表现,说得直白一点,在家宴上我们是文盲,在公宴上我们是流氓! 欢迎大家指责!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366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和董建昌
热度 1 Terrace 2012-1-28 23:02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和董建昌 ——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我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他是真的好,拍得好,演得好。更重要的是,对理想与现实的理解,对人性与道德的剖析,对历史与责任的诠释。 瞿恩是一个完人,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更是主人公杨立青的精神导师。他是有原型的,“瞿”是瞿秋白,“恩”是周恩来,作者把这两个出色的男人身上的优点都加于瞿恩的身上,可想而知,瞿恩的完美。从红色广州到暧昧上海,再到苦涩瑞金,他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这也是我们党的历程。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大才!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当看到瞿恩临死之前给他未谋面的儿子费明写得那封信,我流泪了,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感伤,更多的是深思,更多的是反观现在的惆怅。 所以立华爱他我不意外; 所以林娥爱他我也不意外。 因为他是立青的精神导师,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热血青年的革命导师; 因为他是瞿霞的哥哥,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热血青年的哥哥。 董建昌,一个卖花布出身,一个爱国军人,这个人要比瞿恩复杂很多。人很聪明,投过粤军,跟过蒋介石,政治观点比较投机,但是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军人,这一点不容忽视!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也曾有理想的热血青年,自己有主见,自己有思想,并且洞察力惊人的人才。他爱立华,爱得让人动容,当1949年前夕的时候,他留了下来,专门给立华一封信,说在湖南等她,这种历经沧桑的承诺,让我潸然泪下。当蒋介石全面抗日的时候,董建昌二话不说,拼死拼活。他跟蒋介石的政治观点不一样,但是当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你是杨立华,你选哪一个当老公? 如果你是杨立青,你选哪一个当导师? 立华选择了董建昌,但是内心真正爱的是瞿恩; 立青选择了瞿恩,但是对董建昌佩服有加。 为什么? 理想主义者也有现实的一面, 现实主义者也有理想的一面, 这就是瞿恩和董建昌!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想大部分女人会选择董建昌做老公,而选择瞿恩做情人。我们的时代太现实,不现实光理想的人是很难生存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太现实的人,这真是莫可名状的矛盾,正如“费明”的名字一样,费解的费,明白的明。 人生就是费明,我们的时代也是费明,那么地矛盾又那么地合理。有的人说我写的文章很压抑,老是谈一些压抑的话题,我跟她说,我就是一个压抑的人,呵呵。但是说句实在话,我是悲观中有希望,乐观中有失望的那种人。也许还会有人说我活得比较累,的确,我有点累,累是因为犀利明察,累是因为知人知己。但是我想我的思想,以及观点,大部分还是快乐的。当然这种快乐是有条件的,时常会和深刻打架的,一言以蔽之,你可以说我本身也是费明。那么, 亲爱的朋友,你的生活是不是也很费明呢?
个人分类: 影像影评|147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被社会绑架了的中国基础教育-要向无奈的理性现实主义退缩吗?(4)
Tianqing 2011-12-25 14:19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这是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读的文献和学习的教科书里的主流观点。 但是,教育,如果没了能意会教育意图和目的的教师,是无法开展的。 所以,教师,是教育能实施好并达到预设目标的关键。 2001 年新课改推进的这 10 年中,深度与课改匹配的面对面的教师培训,有多少?既然不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得问: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怎么培训的?以什么内容进行培训的?为什么发挥不出想要的效果? 推行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和相应制度建设应起到 替教师松绑 的作用。 将绑定教师使之束手束脚的新课改之前的那些与新课改不匹配的思想和精神上的绑,给松开、拆掉或干净地解除掉。 要松掉和拆掉这个绑,想在短期内做到,必须通过改革相应的制度来实现。大约 10 年前左右,教育部有领导就提出过,比如废除教研员制度这样的建议,但是被顾及自己小集团利益而不是新课改成效的很多义愤填膺的利益群体和人群给堵回去了。 所以,从那一次,我自己深深地理解了,一场改革,无论是动它的哪个环节,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枝节或末梢,阻力会大到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上的惯性和惰性,导致似乎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习惯而去做新的调整或是转型。 但是,教师的思想和精神若还被绑定并被不断强化地绑定在新课改之前的状态下,为新课改做多少技术上的培训都属于细枝末节的,凑不了多大的效果。新行为很快会被旧制度给扳回来。 那么制度上改不了,课改的推进就演变成一场长久的持久战,只能从培训这些给教师思想天天上绑的人一并开始进行缓慢的教育思想改造和师资培训。 所以,新课改的理念,夹杂着新课改前想要被改掉的思想,一起在培训和改革的日常推进中前行。用时间来换取改革的进展和成效。既然演变成了持久战,全国人民和全国的孩子及其家长就得煎熬着,比较长时间地煎熬着,以少数人群既得利益的维持为代价地煎熬着! 教师群体,一旦你把给他(她)束手束脚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绑松开(这些绑是通过相关组织制度来实施和维护的),组织好并信任让这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新的探究行动研究等教育方法转型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了,而算不得难题,新课改中很多实践中的难题也根本就不算难题,这个过程中会有比想象中多很多的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我们的教育,会生机勃勃。 为什么新课改中探究行动研究这些方法或方法论,一线教师们掌握起来有问题,根本问题不是教师们笨,是制度和思想束缚着捆绑着他们,放不下思想的束缚,这些新方法就是高难度而不易达成的。思想的束缚是因为每天有人在给他们不断地上绑的,如果把这些不停上绑的思想束缚的机制去除或拿掉,不要怕教师说“我去依靠谁”,马上教师就会依靠自己,一旦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人的主体性就彻底地发挥出来,优秀教师群体很快就大面积出现。教师职业生涯中应有的那种因成就感带来的幸福感,一下就会迸发出来。我们的教育不生机勃勃才怪。 当教育组织管理上不能适应或匹配 2001 年新课改时,新课改就不过是改了个政策、课标和课本,其他什么都尽可能地维持不变,根本谈不上是一场教育改革,充其量不过是个小小的课改。但是,探究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地走入课程和教学并发挥出作用来,根本不是一个小小的课程改革能实现的,必须是场大的教育改革, 2001 年的新课改,不过是替这场大的教育变革拉开的一个序幕。 未来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现在这样,教师们因制度约束,无法在实践中真正良好地运用起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探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及新的三级课程体系的良好意图的安排,无奈之下只能听任社会、家长和老百姓理性现实主义和极端功利化的现实请求摆布,顺着课改前要改而迄今没改动的应试教育的制度导向,将孩子们未来长远发展的潜力全部提前透支,透支在目前这种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状态的极致中。让全社会和全体孩子和家长长久地煎熬着,让未来人才的潜力被这种改不动的基础教育提前透支,而不是发挥在未来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上。这条路就是现在这样,让社会把基础教育绑架掉的道路。 另一条路,就是, 2001 年新课改已经为一场巨大的教育改革用了十年时间拉开了个很好的序幕,序幕拉开了,该上场的就都需要上场了,教育部要痛下决心,有所作为,给人民对好教育的期待和期许回应一个好的交代和满意的答复。 教育领域有它的特殊性,思想上的上绑和约束是靠制度来执行的,制度上不动,思想上的解放无法实现。组织管理制度和行为是一个硬性的东西,它会把任何思想所倡导的新行动拉拽到它所规范的那种特有的行动路径上来。 所以,既然从 2001 年开始,中国教育就有了一个新瓤子,请给这个新瓤子一个新的组织管理行为上的壳,让好的事物,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不要用一双旧鞋,把它搞到血淋淋的下场乃至消耗卡死掉。
3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改革
whyhoo 2011-12-5 15:23
随着社会抗议和暴力事件的不断增加,中国社会呈现出越来越不稳定的态势。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政府提出了“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等新政策目标。现实问题出现了,就需要有办法来解决,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但也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就是说,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时,人们需要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例如社会管理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社会管理?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而不是恶化问题?光是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否达到稳定目标?等等。社会管理的议程被提出来了,但这方面的政策争论似乎还很少。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理性的政策讨论,有效的政策从何而来?   尽管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想着办法来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概括地说,他们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硬的,即维稳,尤其是使用暴力手段的维稳,另一种是比较软性的,即经济手段。其它很多方法处于这两者之间,或者是两者不同因素的组合。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迄今为止的实践来看,这两者都存在很多问题。使用暴力维稳不可持续,因为它没有解决几个重要问题。首先是这个维稳体系本身的问题。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设置了这么庞大的一个维稳体系,日子一长,这个体系本身必然成为庞大的既得利益。这个体系的目标尽管是维持社会稳定,控制社会不稳定因素遽然出现,但荒唐的是,一旦社会稳定了,这个体系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因此,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反而有利于这个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的不稳定局面是有利于这个体系的。也就是说,搞不好,这个体系的利益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来源。尤其在基层,这个体系往往能够脱离上级权威的领导,体系内的一些基层成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制造出很多不稳定因素来。实际上,这是既得利益的内在逻辑,中外都一样。 以暴制暴激发更多暴力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以暴制暴也会激发更多的暴力。这方面无需很多论证,大家的共识是有的。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近年来,中国社会暴力事件,无论是暴力性群体事件还是个体暴力行为制造的暴力事件,遽然增多。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是一些官员对社会群体或者个体过度使用暴力行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指引下,一些官员一旦遇到社会抗议或者类抗议行为,就如临大敌,不加以理性分析,就随意使用各种暴力行为。这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也同样诉诸于暴力手段。   在正常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一旦遇到矛盾或者冲突,大家都去诉诸于法律手段。但在中国,法律似乎已经演变成最无价值的手段。没有人会首先想到法律手段,因为有权有势者可以超越法律,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无钱无势者则不相信法律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正义和公平。因此,双方都倾向于诉诸于法律之外的途径,包括暴力。一句话,以暴制暴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要达到社会稳定的局面,任何社会不管花多大的成本都必须竭力逃避这种局面。   那么,经济手段又怎样呢?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所谓的“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来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没有用就要看情形。在一些地方,例如珠江三角洲,这些年来因为受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工厂突然倒闭,一些老板跑得无影无踪,工人领不到工资,就起来闹事,地方政府动用一些经济资源来补偿,平息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方法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但是,经济方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反而会鼓励更多的群体性事件或者个体性事件。因为经济方法表现为软性,不太会出现问题,只要有财力,地方政府一般都会采用这一做法,用钱来息事宁人。当然,这也是地方官员担负政治责任的一种理性选择,至少这种选择要比使用暴力安全得多。但是因为经济主义的盛行,中国各地现在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闹,无利益;小闹,小利益;大闹,大利益。这样的情况尤其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鼓励着一些族群的抗议甚至是暴力行为(这需要另文论述)。   和暴力手段一样,经济方法也不可持续。首先,经济手段实际上也在破坏法治。出现了问题,政府不去诉诸于法律,一切用钱来处理,法律变得不相关了。因为暴力手段和经济手段的频繁使用,这些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越来越脱离法制的轨道。其次,经济手段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政府必须有钱。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快,政府有钱,可以用钱来处理问题。但问题是,政府总有一天会面临没有钱的情况,到时候又怎么办呢?所以,如同单纯的暴力行为,经济主义也会使得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暴力与经济维稳都是治标   显然,无论是暴力维稳还是经济主义,都是“救火式”的被动做法。用这两个方法或者两者的结合,不管使用者的技术多么高超,都是治标不治本,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更严重的是,如同上面所讨论的,这两种方法实际上在鼓励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法律继续缺位,无论是暴力和经济方法,社会管理没有可持续性。任何离开法制体系的社会管理都最终将走向反面。   社会管理或者管理创新必须要有新思路。把社会管理创新狭义地理解为方法论上的创新会误入歧途。新思路就是要把社会管理放在整个社会政策和社会改革的构架里面来思考。社会“不稳定”是结果,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府互动的产物。尽管社会抗议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要寻找到社会管理的有效的方法或者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就必须回答是什么样的特殊社会经济环境导致中国社会的不稳定。   跳出社会管理的方法手段面,人们就可以进行很多层面的反思。就政府政策面来说,有很多因素提供了社会不稳定的大环境。首先是这些年来盛行不止的GDP主义,有效地破坏了社会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各级政府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分,把新经济自由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引入社会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等。结果,这些领域高度商业化和货币化,造成了对社会的极大的破坏。当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社会政策改革的时候,这些领域已经成为既得利益谋取暴利的领域,方方面面的改革遇到了既得利益的巨大阻力,改革因此没有长足的进展,更不用说是重大的突破了。没有有效的社会改革举措,社会保护机制建立不起来,社会处处显得异常的脆弱。   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更使得中产阶级的发育不良,成长缓慢。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出口与内需之间的失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失衡等方面。这些结构的严重失衡,使得中国的一次分配完全失灵。这些失衡结构使得少部分既得利益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绝大部分人所得甚微。劳动工资的增加是中产阶级的经济来源,中国长期低廉的劳动力根本就不可能造就一个庞大中产阶级。   在亚洲,日本和“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通过市场和政府的作为,差不多在20来年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并且经济增长还比这些经济体快,但中产阶级还是小得可怜。这些年来,当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要调整这些方面的经济结构的时候,就遇到了生长在这些结构因素里面的既得利益的阻力,结构调整遥遥无期。   当一次分配出现严重问题,二次分配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尽管政府在二次分配上努力不少,但很少有人会认为是成功的。中国社会收入分配差异已经到了极其严重和危险的程度,不过仍然在继续扩大。实际上,很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作为还在继续恶化这种情形。例如地方政府往往和资本走在一起,拼命压低劳动者工资。 年轻人失去希望   与此相关,这些失衡的结构也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缺少和萎缩。社会要稳定,社会力量、资本和政府三者之间要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但这些失衡结构的存在表明,政府总是和资本与既得利益站在一起的。在中国,社会力量本来就很弱小。当政府和资本利益一体化的时候,社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社会空间狭小,社会力量弱小,就导致了社会不可能有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情况,社会需要政府来保护,但政府是不保护社会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无论是抗议还是暴力,都是社会自我保护需求的表现。   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对年轻人的影响更为严重。在GDP主义指导下,一切以货币来衡量人生价值,这不仅扼杀了年轻人的梦想,使得年轻人应当拥有的各种理想显得无比“愚蠢”,更使得很多年轻人的现实生活陷入困境,例如高涨的教育费用和房地产价格导致了年轻人受教育难、结婚难等现象。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但现实则越来越满足不了他们并不那么理想甚至是极其平常的需要。   同时,生存在上述结构之内的既得利益,已经使得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封闭化,社会流动大大减少,社会阶层固化。就是说,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无论怎样通过个人的努力,都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倾向于通过社会抗议甚至暴力表示对社会的不满。如果了解了年轻人是社会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就不难理解他们所从事的抗争的有效性了。当然,年轻人抗争不仅发生在中国,而且也发生在世界上其它地方。   从世界社会史的经验来看,一个社会的稳定至少需要两种东西,即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和健全的法治。今天中国社会的不稳定,正是因为缺少这两个东西。因此,就方法论来说,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上必须回归法律和法制。同时,社会管理要超越方法论本身,而是要从经济社会结构上下功夫,为社会稳定塑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没有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无论怎样的手段创新不仅将是无效的,而且更会恶化社会矛盾,导致更大的不稳定。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906.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非现实读书
热度 2 yonglie 2011-11-17 08:29
书店(当然是特价的)里看到几本余华的书,但没看过。我不看当代文学,现代的也极少看,就那么几家。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现实主义”,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连带着西方的什么“批判现实主义”,我也不感兴趣。不看,不想,少烦忧。 碰巧 New York Times 上有篇书评,也说老余的书。书名叫 China in Ten Words ,没见过书,也不知中文叫什么。这书大陆没有,不说也懂的。文章引他的话说, “ ‘ Brothers ’ does a May 35th” , “and ‘ China in Ten Words ’ is more like June 4th” 。我知道《兄弟》很畅销,封面看着有点儿震撼,但我还是不看。 老余说“草根”是 disadvantaged classes that operate at some remove from the mainstream and the orthodox 。在 Zuccotti 公园示威的人,大概会认同这个定义。 虽然我看一些书,不看另一些书,也一直在想我到底要看什么,但想来想去,还是不能在看与不看之间划一道红线。也许,最恰当的界线还是时代:古代的多看,近代的少看,现代的偶看,当代的不看。 对外国的作品,这个划分标准就不能用了,毕竟老英语太费气力,学不好就成了邯郸学步,只能爬着回家。为了写好英文,还得多看当代的,包括小说和散文。这会儿,要大力宣扬现实主义精神。
个人分类: 随想|27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摩罗:西方应该以现实主义精神接受中国崛起
热度 4 Wuyishan 2011-9-17 06:42
摩罗:西方应该以现实主义精神接受中国崛起 —— 答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散爵女士 (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1090244606.html )   时间: 2010 年 12 月 16 日晚上   地点:北京望京张一元茶庄   采访者:德国《明镜》周刊驻上海记者 散爵( sandra schulz )   被采访者:摩罗   录音整理:朱振刚    离开了西方话语中国的报亭就只能卖白纸   记者: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采访。很抱歉我的中文不是很好。很有意思的是,您的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站起来》,但是在翻译的时候翻译成了 “China rises” ,因为中国站起来翻译的时候好像是另外一个翻译方式,是 “standup” ,《中国日报》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用的这个 “standup” 。在《中国站起来》的封面上,把书的英文名字称作 “China rises” ,是出版社的意思还是您的意思?   摩罗:这是编辑的意思吧,我没有参与意见。   记者:这本书的名字《中国站起来》是您自己的意思吗?   摩罗:这个名字也是编辑给取的,但是我同意。我认为很合适,就同意了。   记者:您之前给这本书有取名字吗?   摩罗:我起过一个名字,叫《崛起的一代》。   记者:但是编辑给改成了《中国站起来》?   摩罗:是的,而且我觉得这个名字比我起的要好,它更说明了我要说的意思。   记者:编辑当时对把名字改为《中国站起来》有什么解释吗?   摩罗:没有一个今天能够回忆起来的明确的解释。我当时一听就表示这个名字好,这正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记者:如果说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站起来》,那就暗示了一种中国现在的姿态是没有站起来。那么您认为中国现在是一个什么姿态呢?   摩罗: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觉得五四以后啊,中国社会整个的话语体系都深陷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所以我觉得这种状态在话语上在文化上没有完全站起来。我希望中国人在话语上在文化上在精神上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话语体系。   记者:如果说中国没有站起来,您认为中国是如何的一种状态 ?   摩罗:这个恐怕不是用一个跟人体相关的动作就能够表达的。因为关系到文化上精神上的问题,和一个人体姿势是不一样的,它变得非常复杂。近代以来,中国虽然跟西方交往过程中,不断遭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失败,但是文化上的自信还一直比较饱满。政治上一直失败到康梁时代,康梁还是非常积极地维护着中国文化的尊严。   到了五四这一代,中国的情况越来越不好,西方列强利用军阀瓜分、控制中国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国家处于崩溃瓦解的边缘。于是五四一代就痛下决心,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信奉西方人的观念,接受西方人的话语权,进入一个西方已经制定好的国际秩序框架和利益框架,这是五四一代的选择。   在这个被迫选择的过程中,中国人在精神上没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文化上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都是按照西方人的话语来看自己,即按照西方人的立场和标准来生产自己的话语,至今如此。对于这种情况,我说不清它是坐着还是躺着还是跪着,但它肯定不是站着。到今天为止,中国很多学术精英只知道用西方人的话语说话,而且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为着维护西方人的利益,而嚷嚷着西方人的话语。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自己的话语。一百年来,离开了西方话语中国的报亭和书店就只能卖白纸,这都是中国在精神文化上没有站起来的表现。   记者:摩罗老师,您说的这些话的前半部分是谈论五四时期的选择,而后几句话是点出现代人的做法,对吗?   摩罗:对,这是有相关性的。   记者:您能给一个关于现在的学术精英利用西方的话语说自己的事的例子吗?   摩罗:比如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中国的很多精英都是站在西方的立场,按照西方的模式,来理解中国的政治问题,对中国政治提出批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等等等很多。再比如对毛泽东以来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很多中国学者也用西方的眼光来判断,认为这个道路本身是不对的,不认可中国道路的正当性,就像五四以来那一代人不认可中国文化的正当性,而这些立场和视角都是西方的。被统治者都是按照统治者的命名来体验自己,中国学人最知道自己是西方权力框架中的被统治者。他们习惯于用他者(即西方统治者)的眼光看待自己。   记者:您能给一个这么看问题的中国学者的名字吗?   摩罗:不用具体给出,遍地都是。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文化氛围。   记者:那您所说的学者都是中国的学者吗?   摩罗:当然是中国的学者,因为外国的学者站在外国立场这么看问题那是理所当然。中国有影响的媒体上基本都是这种声音,这是媒体界的主流,也是学术界的主流。    在国际社会民主是一个无效概念   记者:您能具体说一下,中国学者具体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西方话语来批评中国的政治体制吗?   摩罗:这个或许可以借用一下 “ 普世价值 ” 这个词吧。比如五四一代为什么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正当性,今天的学者为什么认为毛泽东道路没有正当性,这些大批判话语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都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以西方的观念标准和利益标准生产出来的。这些西方的观念标准和利益标准,就是普世价值。   记者:这个普世价值 ……   摩罗:这不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吗,当下人人都在谈普世价值,知道的人在谈,不知道的人也在谈,你就按照你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当下一个非常流行的词。   记者:您同意普世价值这样的表述吗 ?   摩罗:我不喜欢这样的表述。   记者:为什么不呢?   摩罗:因为每个概念都有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西方人用来统治世界的这些概念和内涵都有它特定的内容 —— 并不像我们从词义上所想象的那样简单、高贵。这些内涵实际上包含着对被统治者极端的不尊重,甚至是非常残酷的一种对待。如果被统治者欣欣然把那一套说法套到自己的身上,那是很不合适的。   记者:您是说的这个普世价值就是其中的一个概念?   摩罗:对对。   记者:您说的这个普世价值是指现在吗?   摩罗:一直以来吧。因为西方五百年来一直在推广他们的价值,他们的话语,所以说这是一直以来的。   记者:我还是想知道普世价值到底是指什么?   摩罗:这本来应该是我请教你的问题。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所谓普世价值大致用来指称自由、民主、人权这几个概念。   记者:您指的这个当下的话语权也是西方的话语权吗?   摩罗:当然,中国学者和媒体为什么能生产这些话题,都是因为我们从西方引进了许多学术材料,然后我们来加工来生产,这些话语都不是在研究中国问题时生产出来的,而是在西方建构统治全世界的文化框架和制度框架时生产出来的。   记者:所以您暗示当下的话语权实际上是一个西化的话语权。   摩罗:是的,中国学界和媒体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就像我刚才所说,离开了西方话语中国的报亭和书店就只能卖白纸。   记者:我的这个理解可能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西方在控制中国,那么第二个阶段是说,包括中国在内的有一些国家,也是在用西方的这种话语方式套用在自己的身上。您是说西方在用自由民主人权控制世界吗?   摩罗:准确地说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的名义控制世界,实际上它的目的和走向与自由民主人权的语义是完全相反的。我认为西方国家五百年来,以民主的名义剥夺别人的民主,以自由的名义摧毁别人的自由,以人权的名义摧残东方国家和人民的人权,这是五百年来世界历史的主流。   记者:所以您指的这个以民主的名义剥夺其他国家的民主,指的就是殖民时期,包括英国等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是这样吗?   摩罗: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今天的霸权国家依然在用这样的方式统治世界。比如哪个国家不合美国的意,他就把你颠覆了。   记者:那有哪个国家吗?比如他不合美国的意然后怎样?   摩罗:伊拉克战争是最近的例子。伊朗是早一些的例子。伊朗精英群体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了民主政治,可是这个精英群体不想成为美国的附庸,不想向美国出卖太多国家利益,美国就扶持巴列维国王推翻了伊朗的民主制度,重建了西方人口口声声讨厌的帝王国家。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帝王制度能够接受美国的摆布,符合美国的利益。西方社会总是以民主的名义掠夺他人利益。民主这个概念在国际社会是没有效的。在你们西方社会内部,民主可能有某种微弱的效果,但是在国际社会完全无效。西方人在外国讲民主实际上干的是完全反民主的事。英国议会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对中国发动 “ 鸦片战争 ” ,英国人的这种民主权利和模式就是中国人的丧钟。   记者:您是说在国内可能有效还是有效?   摩罗:某种程度有效。   记者:您说除了在美国国内,民主在其他国家都无效。   摩罗:我是说在国际社会民主这个概念是无效的。所以他来跟我们讲民主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他如果减少对别人的欺负,就说明他在别人面前有一点民主的素养,能尊重他者的利益与尊严。但是他欺负每一个他能欺负的人,这本身就说明他是没有民主素养的。   记者:国际社会或许不像一个国家一样,那么国际社会这个概念是指什么?   摩罗:民主简单来说是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利益。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利益的事,所以如果民主有效,他在国际和国内是同样有效的,他应该具有同样的有效性。   记者:所以您的意思是指在国内的话是国家对他的人民 …   摩罗:利益各方。一个国家有很多利益主体,有穷人有富人,有各种职业、各种地区、各种种族,一个国家之内各个利益主体尊重别人的利益和权利,这是一种基本的伦理,国际社会同样应该拥有这样的基本伦理。一个人如果在内心真有民主的操守和信念,他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按自己的操守和信念行事。但是西方人从来没有在西方社会之外尊重过他者的权利和利益。   记者:但是您说的国际社会具体是指?   摩罗:也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际组织,不同的经济实体,这种关系是一样的,这种多方相处的关系,用什么原则来协调各方关系。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在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从来没有 … ?   摩罗:强者对弱者的尊重很难。   记者:您所说的这个强者,是指国家吗?   摩罗:当然是指国家。   记者:不包括利益实体吗?   摩罗:你说的利益群体是什么?   记者:你刚才说的利益主体是由国家,不同的国际组织构成的。   摩罗:其实在现实的语境中,这个利益主体基本上都是指的国家,用国家可以。因为所谓国际组织,都是由特定的国家控制的,都是特定国家的附庸。   记者:您说的 “ 从来 ” ,是指从来还是很少 …   摩罗:主流。   记者:差不多是大多数时候。   摩罗:主流,对!    西方国家用碳政治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记者:摩罗老师平时上课吗?   摩罗:偶尔上点课,给研究生。   记者:您写完这本书之后还在写其他书吗?   摩罗: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叫做《文化权利与经济利益》。其实一个群体跟人谈文化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西方国家控制全世界之后,跟所有的被统治者大谈文化,其实都是为了获得被统治者的利益。你这次对中国读书人的采访,谈的也是文化,但是,你们的《明镜》杂志,你们的国民,关心的是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利益是受到挤压还是得到扩展。你说是吗?   记者:我这次写的这个调查,是关于中国的崛起,但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关于软实力方面的。看到您的《中国站起来》反复说中国怎么样在文化上有一个提升,怎样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您刚才甚至谈到对文化这个因素怎么样重新认识的问题。   摩罗:所以你的助手第一次打电话提出采访意愿时,我虽然听不清但还是抓住了关键词,那次通话我就记住了软实力这一个词。   记者:对。同时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媒体,像《环球时报》的一位编辑,他也谈到包括媒体在内如何宣传中国的形象,还有包括我们要采访的孔子学院,这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语言包括文化有宣扬的机构。您的《中国站起来》更多是在国内来讲文化自省问题。   摩罗:对,也就是文化自觉。   记者:还有咱们驻北京的记者在做的关于中国外交方面的采访,我则负责做文化教育这方面的采访。您刚才说的是对国际社会的一个大体印象,那我们现在来讲更具体一点的。你自己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美国对中国的不尊重吗,或者打压吗?   摩罗:我举一个碳排放的例子。目前西方人的学说认为人类排放碳影响了大气的改变,对地球环境不利,这是他们学术上的说法。这个说法对不对另论。西方人围绕碳排放问题上提出了一些主张,说发展中国家要像西方社会那样排放碳的话,那么这个地球大气将会不堪重负,特别是中国人每个人所消耗的能源如果达到美国人水平的话,这个地球简直要马上完蛋。   所以,西方人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赶快降低碳排放。西方人用这个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上的手段,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个里面就体现了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国民所应该享有的生产权利和消费权利的否定。   记者:也即是他否定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国民的消费权利?   摩罗:对。   记者:您认为碳排放的影响是没有被证实的是吗?   摩罗:还没有被证实,历史上地球环境不断改变,那时候并没有碳排放问题。而且西方国家对于不支持碳排放破坏大气的结论的学术数据,坚决压制和封锁。即使碳排放问题被证实,西方所拿出来的方案不是自己承担责任,而是要借此理由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你们历史上率先排放了两百年,今天的人均碳排放是发展中国家的五倍、十倍甚至一百倍,你们西方人为什么不能首先负起历史和现实的责任?而且,世界上只有西方人具备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减少碳排放对大气的影响,你们为什么如此吝啬,却逼着发展中国家对大气破坏负责?   记者:您所说的西方是指的美国?是指的欧洲?还是?   摩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是一个整体,都是世界的统治者。但美国是头,英国是跟班,其他国家利益均沾。   记者:所以您主要指的还是美国。   摩罗:对,因为美国是老大嘛,所以他被关注肯定多些。比如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是美国人均碳排放的五分之一,在这个条件下美国还反复的给中国施加压力,要中国降低碳排放。美国总统甚至危言耸听地说,如果中国人的生活达到美国的水平,也就是中国人的碳排放达到美国人的水平,那将是世界的巨大灾难。中国自己制定的减排目标他不满意,他一定要中国降低更多,他自己却从来不想降低一点,哪怕从我们的五倍降低到我们的四倍或者三倍,也至少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啊。   记者:您觉得中国应该被叫做发展中国家吗?   摩罗:当然是发展中国家。   记者:但是有的人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或者一个超级力量,因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摩罗:这种说法我认为正是西方世界没有人权观念的表现之一。中国的人均 GDP 低成这样,跳起来也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可是西方世界不从中国每个人的需求来理解中国,这恰恰证明它不尊重中国国民个体的需求。中国有很多工人目前的月薪只有千把块钱,这相当于美国失业工人救济金的七分之一,中国的教授每天上班所拿的工资也只是相当于美国失业工人的救济金数额。你说这样的国家如果不叫发展中国家还能叫它什么国家 ?   记者:那是指中国的整体消费水平相对提高的话,才能说中国是一个超级强国?   摩罗:这个 “ 超级 ” 是什么概念?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赶上了西方国家,我就承认中国是一个强国了。但是超级是个什么概念?你认为套在中国身上合适吗?   美国和欧洲将长期制约中国的国际空间 记者:有的学者指出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这是说在下一个世纪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他会取代美国现在的地位。不知道您是否赞同现在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是否赞同中国将在下一个世纪超过美国?   摩罗:下一个世纪是个什么概念?九十年之后的世纪吗?   记者:就是指 21 世纪。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提出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有可能再提升。另外也是考虑到他的政治上的一种力量和经济上的力量,您不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强国吗?   摩罗: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中国的人均收入只要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就跟美国旗鼓相当了。中国经济在总量上超过美国是顺理成章的。即使如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姿态和今天的美国会有所不一样,我认为中国不会成为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   记者:为什么不呢?   摩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的霸权国家有他的历史原因。因为五百年来世界历史的模式就是掠夺他人,奴役他人,在这么一个历史背景下,美国成为第一强国。所以他按照这种历史模式继续掠夺他人继续奴役他人,继续屠杀他人,这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是能够得到文化支持的,在制度上、心态上、文化上都是顺理成章的。中国没有这样的历史,中国是在备受屠杀,备受奴役,备受掠夺的屈辱历史中挣脱出来、挺立起来的。   记者:您是说中国现在站起来了?   摩罗:中国正在站起来。从历史上来说,中国从来没有通过劫掠弱国来养肥自己的传统,中国以前所建立的贡赋贸易体系,那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贸易体系,中国一般都是处于非常赔本的状态。中央政权通过贡赋贸易体系让周边藩属国得利,以此来维系周边的国际和平,这是中国的传统。从传统来说中国不会像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美国这样,称霸和掠夺。   从现实的境遇来说,中国今天声称是和平崛起,实际上中国也只能和平崛起,中国没有力量用抢劫的方式崛起,你能设想中国向哪个国家找个理由掠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作发展资本吗?没有这样的国际环境吧?中国没法学习欧洲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将来中国的经济超过美国之后,美国和欧洲也会作为另外两种强大的国际力量跟中国共处,对中国形成监督和制约,中国没有力量和环境来行使那种单边霸权。所以我认为中国在超过美国之后,只是经济上个子最大的国家,但肯定不是霸权国家。也许你们担心中国通过学习你们西方实现了强大,就必定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地球上横征暴敛,事实上,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倒是中国应该担心,西方究竟有多少胸怀尊重和容忍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究竟还会制造多少阴谋和麻烦来遏制中国发展,就像当年英国设法遏制德国发展那样。   记者:您说的这个贡赋贸易体系是在什么时候?   摩罗:从中世纪一直到清朝灭亡。我再一次强调我刚才的观点。过去欧洲拥有霸权的时候,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制衡欧洲,今天的美国拥有霸权的时候,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制衡美国,但是当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欧洲和美国都将长期作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来制衡中国。   记者:您是说美国和欧洲将会联合起来?   摩罗:不是。是指他们依然会是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不一定联合起来。   记者:您刚才指的称霸是指殖民时期吗?主要是指英国吗 ?   摩罗:对。   记者:这个当然也包括像法国这样的国家是吧?   摩罗:当然,法国也是强大的殖民国家,但是他没当老大,他跟英国争当老大最后没当成。后来德国也跟英国争当老大,也没成功,被打得落花流水,结果渔翁得利,给美国人当老大去了。   记者:所以您说中国永远不会成为超级大国?   摩罗:中国是大国但未必是霸权国家。我们人口这么多,地域这么辽阔,所以成长起来后,个头特别大这肯定没有问题。   记者:但是您觉得他不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是他有着制衡的力量在里面。   摩罗:那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内部因素决定了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国家,就是我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传统,和这样的政治哲学。   记者:所以您说中国永远不会成为超级的强国?   摩罗:不会成为霸权国家。我讲的是霸权国家。这个和经济总量不是同一个关系。如果我们赶上美国的人均 GDP ,那我们的经济总量就是它的四倍五倍了,这个经济总量的确超大,但是我认为中国不会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记者:所以您觉得在政治上他不会成为霸权国家?   摩罗:政治上它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整个的话语甘愿由西方人支配。我们可能在制定游戏规则,在话语权上有自己的主导力量,但是我认为中国不会利用这种力量来掠夺别人的财富。世界上唯一一个维持长久的大国就是中国,这是世界历史的例外。中国自秦汉以来,历史上从来没有征服过一个政治实体之后,把它的人民纳为奴隶,让他为自己干活,掠夺他的劳动所得。中国军队打下任何地方,那里的人民都是和京都的国民享有类似待遇。所以近代很多人反思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时候,发现中国社会是没有等级制度的,而不像西方社会那样等级森严。   记者:您说的中国社会可能会在国际社会有一个主导的作用吗?   摩罗:有可能。   记者:您是说在决定游戏规则、在话语权上可能有决定的力量?   摩罗:对。    中国人关心西方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   记者:您说的中国要在国际社会里面发出他自己的声音,那么他要在国际社会里怎么样做呢?   摩罗:怎么样的做?问题的前提是,首先要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才能讲自己的话,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实力,谁会听你讲自己的话?天天讲也没人理你,那只能是白费力气。所以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我想问一个问题。我想先冷嘲一下我刚才讨论中国不称霸的话,那些话有点像外交部长的言论。我想问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是不是在担心,中国在发展起来之后怎么样看待世界、怎么样对待世界、怎么样对待西方?是不是西方读者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记者:我们当然非常关心,要不我们也不会做这样的稿子。我们杂志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是因为我们觉得有这样的一个力量的转换和交替,我们能够感觉到欧洲的力量正在减弱,而我们又是一个做政治题材的杂志,所以我们非常关心发展这个话题。我们看到力量的中心在由西方,包括像德国这样传统的大国向亚太地区转变,这也能反应出我们的读者对中国崛起以后的情况是非常关注的。   摩罗:对这个问题如果我再作解释那就更像外交部长的言论了,所以我就不多说。但是我想对此表达一个相对应的感受:我所担心的是,美国和欧洲,究竟有多大的胸怀,接受或者容忍中国的崛起,他们究竟会不会天天给我们做小动作。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敏感和复杂,我们等下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我这里先给你一个提示,你可以了解一下中国政治哲学的起源和流变,看它跟西方政治哲学的起源和流变是多么不同。你把双方对比研究一下,你就会知道中国文明跟西方文明是不一样的。欧洲强大起来之后,它必须把全世界都变成它的殖民地,变成它的奴隶,中国不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是天下概念,天下为公,天下给每个人许可生存空间。西方的概念是我大了以后我不给你生存空间,别人的生存必须是为我服务的,中西方的政治观念大不一样。    天下为公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础   记者:那你觉得中国怎么样才能找回他的力量呢?   摩罗:我觉得邓小平执掌中国政治之后确立了一个信念 —— 埋头搞经济,让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起来。邓小平时代为我们打下了经济基础,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现在中国要做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文化上,在精神上重新找到自己的认同,而不是简单地认同一百年来西方人灌输给我们的那些洋概念。   记者:您说的是完全不能认同西方的概念还是有选择地认同?   摩罗:不能整体上认同。我们发展起来之后,必须知道我们中国还是中国,不是西方,我们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不会因为小康了就变成西方人。不能把西方话语简单搬过来用到中国,在中国如法炮制。文明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相互影响、融会贯通,而不是全盘接受他者文化 —— 即使这个他者是权力控制者。   记者:那中国的价值是什么?   摩罗:这个世界每个社会所创造的用于自己内部的文化价值都很接近。区别在于这个社会在面对别人的社会的时候,他的选择和做法是什么。所以要说中国的价值是什么,那我要说中国的价值和西方的价值一样,没有区别。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中国远在原始时代就拥有今天西方社会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 —— 其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种制度。也就是说,无论东方西方,在原始社会状态下,他们各自的文化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每个社会如何看待其他社会的文明、文化,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分化。所以,今天的中国如何对待西方,今天的西方如何对待中国,这方面的价值观有天壤之别,的确是太不一样了。西方强盛期间,那种血淋淋的殖民掠夺和屠杀,在中国强盛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记者:中国典型的精神是什么?   摩罗:就我这本《中国站起来》而言,我提出中国要在精神上崛起,是说中国的整个文化话语、文化立场上摆脱西方人对我们的制约,对我们的洗脑。我们生产的话语不能是西方灌输给我们的,我们不能成为西方思想的传声筒,更不能成为西方利益和立场的代言人。这就是《中国站起来》的主张。   记者:那中国的话语又是什么?   摩罗:我先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我觉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你要总结它的精神,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它。我想你今天的谈话呢是关心中国作为一种力量崛起之后将如何与西方相处,这就关系到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中国那就是天下为公,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要有生存空间。   记者:那在文化上是什么呢?   摩罗:在文化上来看,是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利益,注意双方的和谐相处,不是指等级秩序中的和谐相处,而是指平等伦理上的和谐相处。所以儒家的基本道德标准是仁,仁就是两个人平等相处、共生共存、互利互惠。而不像西方,西方社会在它政治思想的开端就定下了奴隶主是人,奴隶不是人而是工具这样一个调子,也就是一部分人是人,另一部分人是这些人的工具,这是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的政治、中国的思想从来没有这样的结论。    中国礼制给每个社会成员以权利空间   记者:您说的这个奴隶主和奴隶这样的现象,已经是两百年以前的事情了,实际上现在平等已经是我们宪法里规定的概念了。   摩罗:这就涉及到我最近常谈到的 “ 圈子 ” 这个概念。在奴隶制社会,他的民主只限于奴隶主内部,他的民主是奴隶主这样的小圈子,奴隶主之外的大圈子是没有这个基本权利的。现在欧洲划圈子,他把整个欧洲画了一个圈子,成为奴隶主圈子,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奴隶圈子。他的那些法律和观念,用于保护那个奴隶主圈子的权利,在发展中国家是无效的。相反,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国家集团,在发展中国家专门从事颠覆政权、掠夺资源、控制市场的勾当,让发展中国家的国民饿死、穷死、战死。一个人群所创造的文化,在圈子之内和圈子之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中国的基本社会伦理是礼,礼给了社会每个成员以权利空间,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权利空间,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权利空间,他们的身份和权利并非完全平等,但都在这个礼的规范和保护之中。西方人的法律观念是管一个圈子的,圈子之外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古希腊的法律规定了奴隶和外邦人不在这个法律保护之内,美国人的法律不会去保护印第安人,当然更不会去保护中国人。相反,他要制定法律来规定中国劳工只能干活不能正常拥有生活资料。百余年前美国不就专门制订了排华法案吗?西方人制定 “ 法律 ” 来保护自己、毁灭别人,而中国人制定 “ 礼制 ” 把所有的人都包含在里面。西方的法是把所有的他者都放置在法之外,列为它毁灭和掠夺的对象。所以中西文化大不一样。   记者:在被西方人洗脑之前,中国的文化话语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摩罗: 这个就关系到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在西方进入之前,在被西方洗脑之前,中国在用另外一套话语来支持中国社会的运转。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当然也有不同阶层,虽然不像西方的等级制这么明显,但是它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历史上的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维系中国社会的运转,其中包括我刚才谈到的 “ 礼制 ” 。   记者:所以说在西方洗脑之前,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   摩罗:对。这是西方文明圈之外的另一种文明生态。   记者:您所说的另一种文明生态就是儒学是吗?   摩罗: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接着讲这个问题,在这个生态中话语权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共同掌握,所以说在中国社会内部这一套话语他既照顾了其他人的利益,同时又重点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则是维护中国的整体利益。面对外族入侵的时候,中国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同仇敌忾,共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古代抗金的时候,清代抵抗八国联军的时候,上个世纪抗日的时候,以及抗美援朝的时候,都是这样。   记者:但是您指的话语权是指的儒家的价值吗?还是指儒家的统治权力?   摩罗:话语权未必是价值,他是一种权力。说儒家是一种统治权力就应该落到政治实体上,落实到文化精英与政治精英身上,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共同掌握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话语权,那是因为他们首先共同掌握着中国的政治权力。   记者:但是这个话语权是从儒家文化里面来的吗?   摩罗:可能我们对话语权的理解不一样。我理解的话语权是某个政治实体以文化的方式体现出来的那种统治权力,而不是指文化本身。当他掌握统治权之后他就有了话语权,而不是有了话语权再掌握统治权。文化永远是附属性的,是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之后,用来解释生杀予夺权力的一些说辞,这些说辞的总和就是所谓文化。   用什么话语来体现自己的统治权和话语权,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国汉初用道家文化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后来又改用儒家文化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民国时期的精英群体用西方概念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毛泽东时代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今天的中国更为复杂一些,一部分人依然在用马克思主义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另一部分人在西方权力和资本支持下,千方百计要求中国改用西方文化概念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还有一部分人正在要求改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体现统治权和话语权。   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和话语体系来体现国家的统治权和话语权,对于国家内部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每个群体都在企图落实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案。所以,文化之争就是利益之争,文化权力之争尤其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    用夏变夷与夷夏共生   记者:您觉得中国应该回归到儒家理念来找寻自己的话语?   摩罗:这正是我下面要说的话。中国人肯定要维护中国自己族群的权利,所以中国人自古主张用夏变夷而决不能用夷变夏,夷者,外族也。这样的文化理念我们维系了好多年,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或者更准确地说一直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人真正出现反思、真正出现恐惧是在 1894 年的甲午战争之后,我们觉得连小日本都干不过,更不说是西方了。这时候危机感才得到强化,中国人的信心这才土崩瓦解。   记者:你说维系了好多年的文化,具体是指儒教的东西吗?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呢?   摩罗:是指中国的正统文化。你可以认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是儒家,但是儒家是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被我们简单化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讲 “ 夏 ” 的时候,不是单指儒家文化,而是指由儒释道诸种文化共同养育的中国这个政治实体。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会用不同的文化来体现我们的权力和利益。一个民族的文化归根结底就是这个民族利益的体现,一个民族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文化,这是自己利益的核心所在。如果放弃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西方人为什么这么着急要中国接受他的普世价值呢,因为他深懂我刚才说的道理,他要让你接受他的文化,屈服于他的统治权力,让你跟着他走,要由他来安排我们的命运,支配我们的利益 —— 关键的关键就在企图支配我们的利益。所以他一定要让中国接受他的文化,不惜把自己的文化打扮成普世价值来推销。   记者:您这个用夏变夷的这个 “ 夏 ” 具体是指什么?   摩罗:夏在这里首先是指民族主体,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主体,第二也可以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礼是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仁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记者:但是这个礼具体应该如何理解?   摩罗:礼在中国文明圈的作用就相当于法在西方文明圈的作用,就是对所有人行为的一套规范,它不叫法但是他是一个规范。人们尊重礼甚至超过对法的尊重。   记者:但是您认为礼和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区别?   摩罗: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好像在比较中都只能用模模糊糊的说法来比较他们的相似点,就像中医和西医他完全是两套话语,它们不可能完全对等地、对应地进行比较。   记者:但是您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行为的规范但是他们的区别?   摩罗:礼有一个特征,指在这种社会的现场之中人必须自觉的遵守它,谁违背了礼呢,他在道德上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而在西方的文明系统中,有时候违犯某个法律,他付出的道德代价未必很大,甚至有的时候是不要有道德上的代价的,只要法律不能证明你违背了它,你就可以逍遥法外还心安理得,比如辛普森杀人案。礼则更有能力让人自觉遵守。礼还是无所不包的,它不是单方面维护一个群体的利益,而是维护所有群体的利益。它承认夷也是人,只是需要教化的人,给他们以前景和空间。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1916 次阅读|4 个评论
九斤老太的告白
热度 3 BMK 2011-9-6 18:06
昨天下午,学院安排我给新入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讲话。这种事,我从来推辞,因为我不愿说假话,而真话则不受欢迎。今年,实在推不掉,所以开讲前,我先声明自己是九斤老太,给同学们打个预防针。 我说,不久前发表的博文《中药炮制与博士培养》中,很突出地表现出我的九斤老太的思维倾向。我叙述了博文中的一些观点,且有所发挥。我回忆1979年上本科二年级时,下晚自习回家,路遇一位打骂女友的小男人,我上前阻止,该小男人开始不服气,可一位路人警告他:“人家是大学生!”,他立即垂下头,不作声。我问同学们,今天的研究生有这样的社会威望吗? 我说,现在的中文系学生,只知道背诵一些用处不大的条条,比如《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汉乐府反映了青年男女坚贞不屈的爱情以及战争和傜役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这主要怪教育体制,可你们自己的努力如何?大家将来要到劳动力市场上接受挑选,不要说社会责任与人生的理想了。学不到真本事,凭什么去人力市场上竞争? 我举我的硕士生,现在首都师大读博的高中华同学勤学的例子。我说,上周见到高中华同学,问起她的作息,回答说,早上5点40起床,读一小时的书,晚上10点半或11点休息,中午休息一会儿。我说,高中华同学研一时,就会背诵全本的《诗经》、《论语》和《楚辞》的大部分。她跟我做《诗经译注》时,仔细校勘过全本的《毛诗正义》,这个工夫我都没有。这样的学生还能学不出来? 我还举王青同学为例,在《王青同学毕业了》这篇博文中有相关细节,这里不啰嗦了。我说,多数同学将来不搞学术,但良好的学术训练能够培养你们的人格修养与工作能力。我举曾国藩为例说,曾国藩是进士出身的“文科生”,可他能够带兵打仗,人称曾大帅。我说,读八股、考科举选拔上来的人,可以当知县这样的亲民官,搞好了可以当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甚至总理(宰相),这是读书养成的素质使然。 在讲话结束时,我笑着说,我知道,今天的话大家都不爱听,我给大家背诵《静静地顿河》的卷首诗,调节一下吧。背诵时,大家听得很安静,对我似乎有所谅解。 附:静静的顿河卷首诗 其一 我们的土地不用犁铧耕耘,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 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 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 我们的父亲。 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 其二 你啊,光荣的静静的顿河, 顿河·伊万诺维奇,你是我们的恩人。 到处传说着你的光荣的名声。 光荣的名声, 美妙的称颂。 从前你总是很迅速地奔腾, 很迅速地奔腾, 水流是那样地晶莹。 而现在你啊,顿河, 水流是那样地混浊, 从水面到河底都是那样地混浊。 光荣的静静的顿河回答说: 我的水怎能不混浊? 我失去了自己的美丽的鹰。 美丽的鹰, 就是顿河的哥萨克。 失去了这些鹰, 我的陡峭的堤岸才被河水冲涮。 失去了这些鹰, 黄沙才堆集成浅滩。 (说明:卷首诗凭记忆写出,四十多年了,可能个别字不准确。)
344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whyhoo 2011-8-8 10:45
李光耀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知道弹丸之地、资源匮乏的新加坡独立之后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走上全面开放的发展之路。他受教于剑桥,其精英治国理念奠定了新加坡繁荣的基础。他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推动者。他手下的政府公务员廉洁而高效,是其他国家仿效的楷模。他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穿梭于世界各地,汲取治国之道。他不畏强权,同情弱者。新加坡这个城市岛国处处都打下了他的烙印,也博得了“花园国家”的美誉。“新加坡国父”实至名归。
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槃在涧兄應我的請求開列的自由派綠歌名單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1-6-21 21:25
不知道爲什麽我的博文“請右派朋友也來開個綠歌目錄! ”被編輯部MM刪了 但是,我還是要把考兄的留言貼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慚愧的是,我似乎只聽過一首,就是MJ群星 We are the world 相比之下,我會唱的紅歌要多得多 看來我的確是一個左派 儘管是一個非典型的左派。 ========================================================== 我理解右派音乐:强调个人,强调人性,强调自由,强调民主,反战,批判现实主义等等: 朱哲琴 天堂地狱,这是和佛教有关的音乐; 罗大佑 现象72变 罗大佑 未来的主人翁 陈升和新宝岛康乐队 《欢聚歌》(在国内一度被禁,台湾某党竞选主题曲) 齐豫 答案 黄舒骏 雁渡寒潭 陈升 细汉仔 唐朝 太阳 左小祖咒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MJ群星 We are the world MJ Hell the world MC Hero 爱尔兰小红莓 Zombie 刘以达 麻木那张专辑的一些歌 Beyond 海阔天空 Beyond Amani Beyond 光辉岁月 Bob Dylan Blow in the wind 暂举一些吧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905 次阅读|40 个评论
问苍茫
guangyin 2011-5-31 22:24
这是曹征路的作品,不错。 为什么我对这类现实主义小说跟对足球一样感兴趣。。。 不能把论文给耽误了啊
2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记
热度 1 sarstone 2011-4-22 23:10
我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积极的现实主义者。 生活不是单行道,有很多路径可以走,有很多事儿可以体验,这就是人生的精彩啊! 其实年轻是谈恋爱的最大资本。它允许你犯错,允许你尝试,允许你后悔。 不要要求对方太高,也不要苛求自己。 把自己定义成寄生物,离了依附,就无法活。是有点悲哀吧! 背叛其实很简单、很容易,你的一厢情愿,挡不住他人的背叛!人性其实是善变而脆弱的。 只有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和考验的人,才能真正的坚强如一。而此时他对感情又已是麻木不仁! 大胆尝试,大胆“犯错”。 你怎么知道是否犯错呢。实践出真知啊! 归属感很重要!所以要有朋友圈,亲人圈,个人兴趣等。 人生最后,都是要追寻意义的。 浮躁。唉,心无所属,难免的事!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实,每个人都是自我的囚徒。 你的房间就是你的牢笼!我是在外面招呼你的天使! 你得学着释放自己,走出去。心情、身体 即使现在,如果我看到美女有些动心,我不会认为我不正常。 这不是什么罪过,也不是邪恶。 C'est la vie ! 读过波普尔的书吗?试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个人分类: 感悟|2487 次阅读|2 个评论
批判现实主义的科学观?
热度 3 yonglie 2011-4-19 08:47
昨天,新买 的“增补本”《 爱因斯坦文集 》(商务印书馆) 到了,才发现 4 月 18 日 是爱老辞世的日子——想起人们( 11 个人)在他葬礼上诵读的歌德献给席勒的诗句(《 席勒大钟歌跋 》,钱春绮译本): 我们大家都感到获益不少, 世人感激他赐予的一切教言; 那些只属于他自己的思考, 早已在全体之中扩展蔓延。 他照耀我们,就像消逝的彗星, 以自己的光结合永久的光明。 又重买了 Poincare 的几本小书,当年我从那儿也 同“获益不少”—— 本来就想谈谈对那几本小书的感想,结果跑题了——《 科学与方法 》开头说,“ 托尔斯泰在某处说明 ,‘为科学而科学’在他看来是荒谬绝伦的概念 。”这句话我恰 好在不久前见过—— 列夫托尔斯泰 写过一篇《 论科学和艺术的价值 》,批判当时所谓劳动分 工的“完美理论”。他 在批判那个理论的时候,也连带批判了一大群科学家。他说,所有科学家都忙于他们神圣的个人爱好,如研究细胞的原生质,分析恒星的光谱, 却从不考虑什么斧头最适合砍树,什么锯子最趁手,做面包怎么和面,怎么调味,怎么烘烤 …… 看他怎么说科学的(引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家庭书架”英汉对照本): I am aware, that, according to its own definition, science ought to be useless, i.e., science for the sake of science. The province of science is to serve the people. We have invented telegraphs, telephones, photographs; but what advances have we effected in the life, in the labor, of the people? And we have not tamed a single animal since biblical times, when all our animals were already domesticated; but the reindeer, the stag, the partridge, the heath-cock, all remain wild. 植物学家发现了细胞,又在细胞里发现了更小的东西,而那些东西里还有更小的——所以,他们的发现没完没了,当然也就没时间去做 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了。 批判细胞和恒星的研究没用,也许(在当年)还有点儿道理,可托翁连电报电话也批判了,他要为 的是什么“人民”呢 ? 也许爱因斯坦也扛起斧头上山砍树,他才能感到科学真的是为民造福了 。 托翁还批判了 “一个非常可怜的英国作家” ,“他的作品都被人遗忘了,被认为是最最无足轻重的人,写了篇论人口的文章, 设计了一个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不成比例的虚假法则 。那个虚假的法则,作者用毫无根据的数学公式来包装,还把它推向全世界……写下这篇论文的落魄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科学权威,独霸了近半个世纪……”——那个可怜的文人就是《 人口论 》的作者 Malthus。
个人分类: 随想|4255 次阅读|7 个评论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tarimriver 2010-3-3 00:28
韩局长的日记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比SARS快不知多少倍,几乎占据了所有论坛甚至新闻主页的头条。开创了官员日记体文学的新时代。我们指导,中国人尤其是文人,饱学之士,达官贵人中的部分群体有记日记的习惯,当中首推徐霞客,他以日记形式将游历过的大好河山做了记录,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名著,更成为科学苑中的奇葩。当然日记也并不是每天都记,像唐宋时期的迁客骚人也会记录自己的感受,但只用诗词形式,是不完全的日记体。 文学分类不知有多少种,但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法较典型。如屈原就是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家,后来李白以斗酒诗百篇的气概冲上另一顶峰,再后来就是郭沫若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家好像不是太多,杜甫是其总代表,当然徐霞客作为地理学家其著作肯定现实。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并不多见,突出代表以前还不好找,不过,自从韩局长日记以比义务教育普及效果好地多地在网络上普及开来,人们终于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烟草局! 你看,他的日记言简意赅,非常清晰,非常有条理,每天做得事情如实记录,这中现实主义手法,历史上有谁能与之比肩? 另一方面,他以惜墨如金的态度对其爱行为进行了画龙点睛地刻画,如水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发现,这些一字千金的手法,生过数页纸的描述,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把其完整的笔记公开发表,海内外公开招标选择合适题目,将非常有可能实现百年诺贝尔梦想。 金无足赤,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有瑕疵,韩局长日记地不足是里面人名的文学档次没有拉上去,太写实了,这样很多家庭可能现在就开始鸡犬不宁,或许要支离破碎了。一些官员的升迁或许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批评教育。还有就是,这部作品公开的太早了,可能将比它更有姿色,更高水平的作品扼杀在了襁褓中。使之成为前不见古人,后没有来者的孤品。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5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想主义的灯火和现实主义的道路
moxj 2009-8-23 17:35
人类如此耐不住寂寞, 不甘默默地往前走, 总在迷路; 大家在路口停下来, 点起了篝火, 狂欢, 也庆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天亮了, 谁都得继续默默往前走。
个人分类: 即荇写诗|3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