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日礼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女儿给妈妈画的生日礼物:微生物学老公的八大用
热度 6 lpzhao 2013-8-6 09:59
第一用:消灾神器 第二用:神耳朵 第三用:出气沙包 第四用: 剩饭终结者 第五用:洗碗机 第六用:十万个为什么宝宝 第七用:受气包 第八用:老伴
个人分类: 真情真性|10521 次阅读|7 个评论
拉票贴:给孩子一个特别的儿童节礼物和生日礼物,拜托啦!
热度 19 张海霞 2013-5-23 00:21
感谢黄秀清博主的支持:我超级喜欢这张!【建议】科学网首届手机摄影大赛新规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692784.html 我的博文: 哈哈,徐博主发起的手机摄影投票简直是如火如荼,刚刚上来看到女儿已经排名第五了(昨晚应该是和李大师并列第三),徐博主又在号召大家积极拉票,我也只能不避嫌疑来给女儿拉票啦! 马上到的六一是我家小美女的最后一个儿童节,过了六一就是她第一个少年生日,各位科学网的伯伯叔叔、姑姑阿姨、哥哥姐姐,下图中这个恬静的少年正在等待你的积极支持呢!给她的“高飞的少年”投上一票,算是给孩子送一个特别的儿童节礼物和生日礼物,预祝她如照片中的海鸥一样,早日展翅高飞,谢谢啦! 投票链接: 投票火热进行中——手机摄影赛参赛作品一览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80335-1-1.html 《张海霞女儿:高飞的少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34 次阅读|33 个评论
我喜欢这张"皮"--一份美好的生日礼物
spetea 2013-3-6 17:12
这份礼物带来的惊喜,不是一般的物质所能带来的,享受起来自然更快乐一些. 故事要从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起,在PRC83(2011)064620,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利用isobaric yield ratio (IYR) 的方法提取丰中子核对称能和其它参数的可能性.从方法上来讲,我们只是把较早的一个工作 中利用IYR方法提取对称余核对称能系数温度比的方法扩展到较丰中子余核,希望能看到丰中子核的结果.2011年6月份文章刊出后,2011年12月在arXiv上出现了一篇文章,探讨IYR方法,尤其是镜像核余核的IYR(记为IYRm)中的体积效应问题.她们利用巨正则系统和正则系统方法提出,对于相同N/Z的炮弹核来说,IYRm对炮弹体积或者反应系统体积的依赖效应,使IYR方法不能应用于提取余核的对称能. 我虽然对我们的结果有些信心,但由于对正则和巨正则方法并不数量,因此花了不少时间去看正则理论.拖到2012年2月,arXiv挂出的文章在PRC85(2012)024603发表.由于该文的结论对于我所感兴趣的IYR方法形成重大的困难,从根本上否认IYR方法的结果,让我觉得亚历山大.但很快我发现了正则和巨正则系综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正则和巨正则理论中,中子和质子在一个特定的体积内配分,不能恰当的描述中子和质子密度分布.而密度分布是预言余核产额的重要物理量,如在几何模型中,余核截面产额的预言对中子和质子的密度分布要求比较高.由于中子和质子密度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反应产物中产生同位旋效应依赖.而我毕业后很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同位旋相关的一些核反应观测量上的.经过比较系统的计算,发现他们所说的体积效应,或者有限尺寸效应,并不正确.但我计算的反应系统的结果并不完善,导致结果里面不能排除体积效应.只能从结论上给出在非丰中子反应系统中,体积效应和同位旋效应并存,而在丰中子系统中,体积效应消失.同位旋效应也减弱直至消失. 这个结论还是比较遗憾的.尽管从实验数据上支持无体积效应,由于理论上不能排除,文章投到PRC后三审其稿,最后被审稿人以"at this point, you maybe right, but..."拒掉.由于无法更深入的修改,转投国内CPL.审稿人指出一些意见,我们认同并修改.目前已经第三轮审查,状态为with editor. 如果故事讲到这里就完了,那没什么值得惊喜的,最大的欢喜也就是文章被接受.而经过大概1年的反复修改和折磨,这点"惊喜"早也不能带来什么. 翻翻记录本,现在要讲晚上的故事了.好久没记科研记录了.2月28日晚上,就在想,既然原来的计算不能证明无体积效应,今年证明同位旋效应更重要,是不是可以选同一个核,变化他反应体积的大小,看看随反应体积的变化,产生的结果如何?由于原子核可以被看做是core+skirt结构,在core内,密度变化较小,随着碰撞参数的变化,在碰撞参数较小时,结果应该是相近的.只有当碰撞参数较大时,掺入周边反应效应即skirt效应,结果才会有较大变化.计算结果支持了这一点.好高兴啊.再延伸一下,如果炮弹是一样大的,而中子丰度不一样,结果如何呢?更惊喜啊,体积效应被排除了!由于skirt效应,换句话说,中子皮效应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IYRm表现出来一种又是体积效应,又是同位旋效应的现象,这个死现象!真应该为此哭一场了.一年的悲伤.下面只不过是延伸证明,如果选中子皮一样后的原子核做炮弹,反应结果从推理上讲,应该是一样的了....这条计算最终证明,中子皮一样后,同位旋效应和体积效应都灰飞烟灭啊. 完美的从理论计算中证明,那个歪七扭八的IYRm,原来是"皮"在作怪.一层薄薄的中子皮,引发了一场讨论.讨论自我的文章而起,也由我做个结论吧.这,算是一个美丽的生日礼物吧.反正我喜欢. 文章已经写完了.后天就是生日,就在那天投稿吧.以此作为纪念. -------------------------------------------------------------- 如果有喜欢的事情可以做,衣服是不是漂亮,人是不是很帅,吃的是不是很好,都无所谓了吧. 因为喜欢做的事情,已经成了强大内心的力量源泉. 时不时的惊喜,正是这让人时而纠结,时而痛苦和时而无奈的收获.
个人分类: 学术的事儿|10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迟到的礼物 永恒的祝愿——送给科学网建网六周年的生日礼物
热度 4 pww1380 2013-1-20 22:44
信息文明之光( 66 ): 迟到的礼物 永恒的祝愿 ——献给科学网建网六周年的生日礼物 杨文祥 题记: 2013 年 1 月 18 日是科学网建网 6 周年纪念日。祝贺科学网六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预祝更为辉煌的成功。 作为全球华人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科学网的本色与基调就应该是 科学 与 理性 。而支撑这一本色与基调的,就是作为现代文明核心要素的 民主 与 宽容 。 科学与民主 是工业文明的核心要素。而作为比工业文明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 信息文明 ,其核心要素则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 宽容、合作与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发展,不仅启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新世界——一个前所未有的 人类生存的虚拟世界 ——电子信息网络世界。于是,科学网由此而生。 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是 信息资源 。而对 信息资源 这一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资源和智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科学界、知识界的天然优势。于是,致力于信息文明建设并成为信息文明建设前沿的突击队就成为科学界、知识界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于是, 在信息文明建设 这一现实基点上, 科学网与科学界、知识界 构成了 历史命运 不可分割的 共同体 。 祝愿科学网的朋友们,在高扬工业文明的 科学、民主、理性 精神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 宽容、合作、共享 这些信息文明的时代精神,让“ 和而不同,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妙趣横生 ”成为科学网这一全球华人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引为自豪的精神风貌,把科学网建设成为信息文明之花争相怒放的百花园。 祝愿 全球华人知识界、科学界 与 科学网 同行,走向科学,走向民主,走向信息文明的无限光明。 迟到的礼物 永恒的祝愿 ——献给科学网建网六周年的生日礼物 和而不同 万紫千红 争奇斗艳 妙趣横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540 次阅读|8 个评论
给2012年生日礼物
snowdeer 2012-10-27 23:39
给2012年生日礼物 昨天熬夜翻译论文,白天一直晕晕的。 买了2只小巴西龟,看到新的生命总是令人开心的。 买了1本书《历史的天空》,军事小说,讲团队的。 喊了在京的本科宿舍一起聚餐好伦哥, 蛮久没这么开心的聊天了,大家都过得很充实,真的很好啦。
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到生日礼物
热度 2 gaixiaxu 2012-10-23 07:58
意外的礼物。。。。。呵呵,真开心。。。 收到老公主动送的生日礼物(不是在我的强制要求下啊^_^)有4次: 第一次,那会儿还没有谈恋爱,只是好朋友,有点暧昧的那种。。。收到一个睡觉的毛毛狗生日礼物,只比巴掌大一点,开心了好几天,心里揣测难道此人对我有意? 第二次,读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有谈恋爱了,回宿舍,突然看到大束玫瑰花。。。记得每次要求送花,他总说那个不实用,所以看到花的时候,感动得要死。 第三次,已经是08年了,当时突发奇想,去打了耳洞。。。虽然他说:真不理解女人,好好的,为什么要在自己身上钻个眼儿。但生日那天,我收到的礼物是两副耳环,白金的一副,珍珠的一副。。。 第四次,就是昨天啦,正在炒菜,老公在书房说,给你买了生日礼物。。。回头,是一个大包包,。。。 昨天,本来是有点伤感,35岁,MS我已经不再年轻了。。。越过了很多基金申请的年龄要求 从今往后,我便不再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始步入中年科技人员的行列啦。。。 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不可能不老,所以,顺其自然啦。。。希望我能以坦然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慢慢变老。。
个人分类: 感悟|29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特别的生日礼物:献血证
热度 12 张海霞 2012-9-5 21:49
下午6:30接了女儿,说:宝贝儿,陪妈妈献血去! 自从女儿出生时遭遇刻骨铭心的溶血症以后,我从心里十分重视献血这件事,也献了几次,可是最近几年总是与学校的献血时间不合拍,没献成,上个月与女儿散步的时候很巧发现海龙门口的立交桥下有一个常年的献血车,随时都可以去,这可解决了我的心病,可是上次化验却不合格,原因是那段时间太累了,休息不好,说一个月后再来吧,于是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在生日前献次血,了却最近几年献血不成的心愿。 今天正好是万事俱备:昨天车祸把车送去修理厂要一个星期才能取,我第一次坐公交车上班,没想到那班公交车正好是从家门口直接到单位门口,前后走路的距离不超过300米,才只要6毛钱!不用开车,就省去操很多心,也不用累脑子担心撞车,天气很好,心情也很好,睡眠也不错,又是生日前夕,还有女儿陪伴,正好去献血! 6:45分,献血车还在,很给力的化验结果,一切合格,立马可以献,我一下子豪气冲天:没问题,献400毫升!那边见女儿拿起电话给姥姥汇报:“姥姥,我陪妈妈献血呢,晚点回去,你给她做点补血的好吃的!"言语间满是自豪,一时间我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O型,400毫升,满满的一袋子,很快就结束了,短暂休息之后,发了献血证,女儿拿她的手机拍个没完,说:“妈妈,我把每一页都拍下来了,留作纪念!”好孩子,希望你见证这个过程,因为,你出生后是输了陌生人献的血才活下来的! 我们回家吧,二话没说,女儿背起我沉重的背包和她的书包走在我前面开路,时不时地关心我一下:“老妈,你没事吧?”没事,能有什么事?我开心还来不及呢,今天终于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而且有你陪伴,我相信这爱心的接力棒一定会传下去,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献血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Formal Strategy
geneculture 2012-7-8 16:56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Formal Strategy
CNCC201200426.pdf 红袖添香《曉輝生辰快樂》(藏头诗) (2012-07-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19ks.html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儿子的18岁生日礼物…… 一封手写信
whm669 2012-4-15 15:13
我儿子将近 18 岁生日时,给我打电话要一封手写的信当生日礼物。我虽然当时答应了,但是我心里没谱,不知道能否写好。第二天早晨,我试着写了一封英文的,心想,即使内容空洞,可以有些遮掩。结果,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内容还挺充实。译文如下,如果对您有所启发,我会非常高兴的。因为, 100 个人有 100 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亲爱的儿子, 自从你高中毕业成为大学新生,我感觉有很多话想告诉你。无论何时想起你,我都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特别是学校的老师们谈论起你,都说你是那么快乐、健康和优秀的男孩儿,笑容洋溢在他们脸上,更洋溢在我的心里。这里也有很多学生羡慕你,因为你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好,高三时在学校运动会上破了学校三项纪录。我已经回答了有 100 次“你儿子去哪个大学了?在学校生活怎么样?”这样的友好问题。但是,即使再回答另外 100 次,我也不厌烦。 回想遥远的 18 年前,你恰好在计算好的预产期那天来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也许是因为我的身体健康结实,也许是因为你出生时太小了,只有 3.05 公斤,我没有经受很多麻烦,不像别的有些妈妈那样为生孩子受了很多痛苦。我们俩是多么幸运啊!我相信这件事的成功缘于我严格按照《五期教育》这本书的建议进行饮食。从那时起,我刻骨铭心地坚信有目的的阅读会使我受益无穷。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苏州的哪个夏天吗?你还记得你爸爸工作的那个军队吗?你 2 岁半时我们第一次一起去那里。我们每天玩得好高兴,背诵唐诗,唱歌,欣赏大运河里来来往往的一列列船队。我们第二次去苏州时,常常到外边抓小鱼和龙虾,有时我们去附近的沙堆山上玩,寻找彩色贝壳,或者脱掉鞋子,从高高的山顶上疯狂地往下跳,把两只脚深深地踩进松软的细沙里。尽管我们只在那里停留了十多天,但是,我们不仅去游玩了美丽的留园、西园,而且去游玩了庞大的拙政园和虎丘。我们第三次去那里时,你最喜欢的游戏是和我一起玩“唐僧骑马”。 后来,我去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三年。没有你的日子是一种空白,但是,我在首师大获得了当一名更好的数学老师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我意识到,孩子们应该快乐成长,也可以快乐地学会安排给他们学习的知识。那时,我就准备学习一辈子,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永远不批评我的学生,而是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当然,养育好我的儿子是小菜一碟了。 三年后,我完成了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了,你爸爸也转业了,我们终于拥有了完整的家庭。我们每天按时听收音机节目,最开始的就是《姚明之路》。每天晚饭后,我们三个人每人都要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平时,我也看你的《小读者》杂志,常常被那些精彩的故事,或者悲伤的故事所感动,例如《三袋杂色米的故事》。你一直坚持写关于你的可爱的鸽子的日记。暑假时,你在一周内学会了游泳,后来又对小提琴产生了兴趣,不再喜欢乒乓球和体操。不喜欢就不喜欢,这又怎么样呢?无所谓。 在你上初中时,你变成一个勤奋学习的少年,掌握了理解老师所讲知识的方法。所以,一步一步地取得了很大进步,初中毕业前,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你在高中期间,知识量不是在匀速增加,而是在加速度积累。当我们听 MP3 时,你喜欢把音速调快些,以便早点听完当前的节目,再开始另一个新节目。到你高中毕业前,我们一共听了 35 部小说, 133 首歌曲和音乐,看了 40 部电影和连续剧。你总是在读一本又好又新的书,我常以为,也许不会再有比这一本书更好的书了。然而,这本书刚看完,你总是能兴奋地带回家另一本更新更好的书。 你很快就要带给我整整 18 年的快乐和幸福。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你的 18 岁生日就要到了,你将要告别青少年时代,长大成人了。实际上,一直以来我都把你当做我亲密的朋友。青少年和成人之间真的存在一条界线吗?我觉得没有。但是,我希望你能变得越来越强壮,拥有成年人的体格,这样,你能承担起越来越重的任务,能有足够的力量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希望你永远像一个小孩子那样幸福快乐,或者说,我希望你能一直拥有一颗天真自然的心,不要像其他一些人那样忙碌。 其实,你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你仍然需要继续准备。我希望你永远是你自己,因为你和其他人不一样,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不是吗?你可以学习别人的美德,但是,永远不要拿你自己和别人比较。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你来到这精彩的世界, 这精彩的世界属于你! 你的妈妈 永远爱你 王惠敏 2011.11.3. 写于许昌实验中学
4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给科学网5周年的生日礼物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1-12-28 23:51
送给科学网5周年的生日礼物
科学网 5 周年的生日快到了,送点什么礼物好呢?这事儿还真把俺愁死了,急的少白胡(陈安博主的专利)都出来了,呵呵。 有人送了祝福,有人送了歌舞,有人送了小品,有人送了对联,有人 …… 。呵呵,论唱歌俺比不过许老,论跳舞俺只会走一步和两步、三步和四步还没学会,这咋整啊? 俺最终决定送个《成语接龙》给科学网,预祝科学网生日快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科 班出身 身体力行 行之有效 晓之以情 情深似海 海阔天空 空前绝后 后发制人 人山人海 海枯石烂 兰心蕙质 止谈风月 月盈则食 食之无味 蔚然成风 烽火连天 天翻地覆 浮想联翩 翩翩起舞 五子登 科 PS: 四字成语接龙游戏规则:第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必须是“科”,从第二个成语开始的第一个字,须接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同音谐音皆可,依此类推。最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也必须是“科”。 感谢科学网给我提供了一个写博的平台,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48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家心中自有你
热度 3 wcgczf 2011-10-31 03:35
在我生日这天我们科的护士们送给我一个无价的特别珍贵的生日礼物,就是她们用真心自编自唱的歌,《大家心中自有你》,令我泪流、令兴奋、令我感动,鞭策我更好地带领好这支优秀的团队,呵护她们。先将歌词与大家一起分享: 至精首善为医者,甘舍一生的人, 愿解万家苦厄多, 济世泓愿解民苦,妙手仁心的人, 慈爱拂揽及苦心。 说的都是情, 看的都是心, 巾帼红颜雷利行, 不愧于天使的名。 讲的都是理, 服得众民心, 永恒不变医者心, 铸得世间医患情。 走的是人间的道, 谱的是大爱的铬, 桃李天下无怨悔, 杏林春暖报今生!
个人分类: 感悟|2366 次阅读|7 个评论
意想不到的生日礼物,爱情无价,同事情、师生情……。
热度 4 wcgczf 2011-10-31 03:07
2011 年 10 月 29 日 我们内分泌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举办了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检测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东北三省的同道共来了 180 余人,大会顺利结束,我也如释重负。 几天前我所在的内分泌一病房的医护人员就提出要求,希望会后我们共同庆祝大会圆满成功,一起聚餐,放松放松。我没同意,说;“大家累了一天了,都早点回去休息吧,不安排晚宴”。护士长说:“主任,医生和护士筹备大会、备课、听课多累啊!你不心疼大家,我还心疼我们护士那, 29 日人最齐,你不去,我们自己 AA 制去。”用激将法将我哪,哼!小样的,好像主任多小气,去吧! 我不想去是有原因的,但又不好说破。因为 10 月 29 日是我的生日,想早点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又不想让大家知道,因为我们全家一直以来都不特意给谁过生日。 会议一结束,我就喊着在我们病房一起科研合作的研究生,还有下周进修的医生,再加上我的在读的统招的 6 个宝贝研究生,医护人员就不用说了,“走!一起去吃饭”。大家开心,高兴,一边聊天,一边喝酒,一边玩着好玩的游戏,大约时间过去了好久,在每一个人都不经意间,突然有人提议让护士出个节目,护士长就点了三个人的名,三名护士站起来唱了一首谁都未曾听过的歌,歌名是《大家心中自有你》,竟是我们亲爱地白衣天使——护士们自编自唱的歌,歌词与我有关(下一篇博文全文登出),在一边唱歌的同时还放了我平日里与科里其他人员的合影照片,作为护士们的生日礼物送给我,这一首歌是她们为我特意编写的歌词。 由于我事先没有思想准备,红着眼睛听完她们的演唱,很感动,一口气干下许多白酒,高喊着:“我爱你们!”。护士们齐声大喊:“我们爱主任!”,我眼睛潮湿地拥抱着我的每一名护士,并且在每位美女的脸颊“狠狠”地吻了一大口,护士们很激动,同样没有思想准备,全流泪了。请注意:我是女主任,成志锋的名字太像男人了吧,许多人形容我是女人中的男人,一会儿你会看到我女人的一面,因为面对的对象…… 我的心还没有平静,这时敬爱地医生和研究生们不干了,“主任我们也要拥抱,老师我们也要吻”,护士们起哄:“你们还没演节目哪”,我说:“你们演完了,我就……”。我们的医生与护士又联合演了一个情景剧。 大家猜是什么?原来演的是《爱是你我》,故事发生在 1985 年冬季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主任(我)和姐夫(我老公)相亲的场景和那时二个人的爱情与当时的贫穷的真情表白,我想起当年,眼泪顺着脸颊在流淌。演到最后的一幕是二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这些相片你们在哪弄的,让我老公来好了”,…… 这时音乐:《爱是你我》响起(另一篇博文全文登出歌词),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大屏幕上打出我从小到现在的照片,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地说:“早知道,让他一起来好了”。我们的全体医护人员又送给了我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在音乐《幸福的小俩口》中(另一篇博文全文登出歌词),我爱人(我老公)手捧蓝色妖姬向我走来…… 我惊呆了,我做梦也没想到,我 48 周岁的生日礼物太贵重了,爱情无价,竟然是我深爱和爱惜我的我老公,我有些语无伦次了,…… 我还犹豫什么,奋不顾身地扑向他的怀抱,在 32 双眼睛、相机及摄像机前紧紧地拥抱、长时间地热吻,这时花筒打开,花瓣慢慢地落在我们两人的头上、身上,我们浑然不知,我早已不是什么主任、教授,我就是一个女人,我老公也不是什么王总,就是我老公,……,我们在鲜花与掌声中深情的拥抱令全场所有的人都流下幸福的泪水!其他房间的客人也围过来观看, 爱情、同事情、师生情 感动了所有人,…… 我还沉浸在幸福之中,不知这一切是怎么突如其来(在以后的博文会揭秘)的时候,远方刚毕业的研究生从包头、齐齐哈尔打来祝福电话,怎么巧?还是在我最激动地时候来电话,他们又是怎么知道我今天过生日的(在以后的博文会揭秘)?我激动地心脏“蹦蹦地跳”,快要受不了。 这时他们又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你们猜他们又送我给什么礼物呢? 哦,原来是我们内分泌科全体人员为我颁发了一个令我 目瞪口呆的奖状 (在以后的博文会让大家秀一下),佩戴了一个大红花,就是小时候优秀少先队员带的那种,太光荣了,我即兴做了获奖感言。他们又放了一个 VCD ,整个事先准备时的花絮和全科人员的祝福,每一段视频都是那么真实,大家都是由衷而发,真心的祝福我生日快乐。 片尾:你永远是我们最爱的人! 我爱你,深爱我的老公; 我爱你们,与我共同创业、打拼的同事们; 我爱你们,感觉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的研究生们。
个人分类: 感悟|32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喜中国家基金——献给《雨林故事》2周岁的生日礼物
热度 2 papaya313575 2011-8-20 22:57
刚刚收邮件,才发现当初以《雨林故事》为题材撰写的《热带雨林的故事》(科普书籍)申请书(国家基金之专项基金之科普项目)竟中了! 这一刻,非常激动,沉默无语,热泪盈眶。 2009年9月的一天,酝酿一年之久的电子科普杂志《雨林故事》( http://emagazine.groups.xtbg.ac.cn/ )面世了。那一天,有鲜花,有掌声,有岛主主编的热情肯定,也有科学家、导游姑娘们的鼓励,然而我却一直忐忑不安:这样一无刊号、二无资金赞助、三无特定稿源、四无编辑团队的电子杂志会走多远? 《神秘老虎须》、《魅力姜花》、《少数民族与植物的故事》、《亚洲热带丛林之王的前世今生》(2期)、《大榕树,小榕蜂》、《蔡希陶与热带雨林》,这些不同专题,每一次策划,都异想天开,每一次编辑,都小心翼翼,每一次上线发布,都如释重担,每一次收到读者回馈,都兴奋不已... 反复着,思考着,阅读着,学习着,交流着,否定着,迷茫着... 当我认定内容质量是科普读物第一灵魂时,却时常困惑于每天网页上有限的点击率,如何让更多的读者读到《雨林故事》,《雨林故事》的主要读者群如何定位呢? 眼见《雨林故事》即将迎来2周岁的生日,我更加彷徨了,我该送什么礼物呢? 意料之外的是,竟中国家基金了!我想写申请书的曲折过程此时已无需长叹了,至少《雨林故事》终于有足够的资本走进科普专著,从而面对更多的读者,更有可能冲击科普读物中的畅销书,想到这点,心里更是充满了希望。 谨此感谢岛主主编那涓涓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感谢姜虹三年风雨无阻的陪伴和默默相助,更感谢曾经关注过、支持过、甚至否定过《雨林故事》的读者朋友们。 亲爱的,提前祝福生日快乐!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1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上有专攻智力障碍、自闭症的吗
热度 1 runrun 2011-8-11 15:36
一些傻话: 那个心理学、教育学有多久没翻了…那个自闭症知道的又有多少?…太少太少了… 经过半年的苦练,偶的英语阅读水平总算有所提高了,现在看十多页的英文论文也能从头看到尾了,小小的进步,值得鼓励!有些事情贵在坚持… 回来一直都没怎么开风扇(家里也没空调),本来广东的三十七度对我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起码没南京那种黏呼呼的感觉,到这两天确实扛不住了,太热了,汗涔涔! 昨天把刻刀磨好了!本来打算给祁老爷子刻个章作为他的生日礼物的,不过字典忘放哪了,查查再看吧! 2011-07-29 11:18:46 low function autism由于各种能力差,即使训练也很难回归主流。high function autism是最有希望回归主流的。从一开始我就选错了切入点! 2011-07-27 23:07:51 可悲地发现,偶然碰见以前的同学,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也不想说什么!除了你们几个以外,我好像从未和什么同学特别friend过!平时和同学见到也只是简单地笑笑或者能避开就避开!我的失败!交往障碍啊… 2011-07-19 09:28:07 我的奖学金打进卡里还没放几个月就得拿来交学费(还得贴几百),我那白花花的银子啊! 2011-06-28 15:31:27 今年我将和一群智障有可能加自闭的小孩一起渡过我的生日! 2011-06-27 22:33:46
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爱的谎言 (转载)
dtiger009 2011-7-22 12:30
  两代风景   贾利娉   我递过一盒巧克力,母亲并没有立刻伸手接,而是看着我欲言又止。我对她说:“妈,你有什么就尽管说吧。”   她把手放在围裙上擦擦,接过巧克力,说:“闺女,你能不能拿一点钱出来,让我和你爸把这老屋翻了重盖?”我心里一颤,看着母亲身后的老屋,一副破败凄凉的样子,确实该重建了。   我装着考虑,心里却在为难。毕业几年来,独自一人在异乡闯荡,对父母我总是报喜不报忧,为了让他们放心和宽慰,我甚至撒谎,说自己在一家很有名气的制药公司工作,待遇和福利好得不得了,住的宿舍跟城里的公寓条件一样,什么都有,并且还有很多同事和朋友关心照顾我。其实,在那座大学生满街的城市里,我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身边也没有肯听我诉说苦闷的人。每个月,节衣缩食省下几百块钱寄回来,再除去基本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   是对家的惦记和对父母的爱,支撑着我坚持下去。每次逢年过节回家探望,我总是竭尽所能买些他们没见过的新奇食品和款式新潮的衣服带回来送给他们,我想让生命中最亲爱的人相信,我在外面过得很好。这次回来,为了买一对金耳环送给母亲作生日礼物,我在夜市整整摆了四个多月的地摊。   “你要是为难,就算了。”   “妈……”我嗫嚅着嘴唇,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母亲转身要走,我一把拉住了她,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你这孩子,妈……”我用手阻止了母亲的解释,几年来的辛苦和委屈,一下子像倾泻的洪水,让我号啕如两三岁的孩子。   一边哭,一边诉说我的真实处境,说到最后,眼泪也干了,母亲在旁边却听得泪流满面,她摸着我的脑袋,呜咽说:“傻闺女,你不该瞒家里。”看着母亲苍老的脸,我不由得后悔自己的冲动,真不该说出来。一直到我离开家,父亲和母亲都像对失散复得的孩子那样,小心翼翼地疼爱我,像是弥补什么。其实,是我亏欠他们,念书的时候不好好用功,花了他们很多积蓄,只上了一个二三流大专院校。   坐在往回返的火车上,我无意中发现包里揣了一千块钱,还有一张字条。   纸条上,是父亲歪歪扭扭的字,他说,母亲之所以对我提出那个要求,是看我每次回去都买那么多东西,怕我在外面乱花钱,想替我存点,其实,家里盖屋的钱早就攒够了,只等忙秋之后就动工,让我不要担心,还嘱咐钱该花就花,别委屈自己。   望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老家景色,我的眼泪又一次忍不住流了下来。
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AAAI大会的25岁生日礼物: 人工智能需要重启?
热度 3 王飞跃 2011-6-2 17:19
给AAAI大会的25岁生日礼物: 人工智能需要重启?
A Birthday Gift for AAAI Conference: Does AI Need a Reboot? This year marks the 25 th anniversary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formerl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which will be held on August 7-11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AAAI is an important and strategic partner of th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magazine, and our magazine will has its first editorial meeting in “physical space” for the last 5 years at the AAAI Conference. I hope our associate editors and advisors, and every conference participant an exciting time with a full taste of San Francisco’s colorful cultural and natural beauty! Unthinkable Machines? There is a timely “gift” for the 25 th AAAI Conference: According to MIT’s Technology Review published on May 5, 2011, during a panel discussion that kicked off MIT's Brains, Minds, and Machines symposium, “Some of the founders and leading lights in the field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gnitive science gave a harsh assessment” of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AI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and called “for a return to the style of research that marke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ield, one driven more by curiosity rather than narrow applications.” Marvin Minsky, Patrick Winston, Noam Chomsky , Barbara Partee , Emilio Bizzi , Sydney Brenner , and oth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and offered their critique of “unthinkable machines” developed by AI and robotics so far. Winston considered the decline in funding after the Cold War and early attempts to commercialize AI only as part of reasons for AI’s stagnation, but blamed "mechanistic balkanization" of the field, with research focusing on ever-narrower specialties such as neural networks or genetic algorithms, as the biggest culprit. "When you dedicate your conferences to mechanisms, there's a tendency to not work on fundamental problems, but rather those problems that the mechanisms can deal with," said Winston. His suggestion? “researchers should instead focus on those things that make humans distinct from other primates, or even what made them distinct from Neanderthals.” Both Chomsky and Partee emphasized that understanding human language was the key to creating genuinely thinking machines. Chomsky derided some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ers “who use purely statistical methods to produce behavior that mimics something in the world, but who don't t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at behavior.” Brenner agreed and worried that researchers in both AI and neuroscience might be getting overwhelmed or become "overzealous" with surface details rather than seeking the bigger questions underneath, “they should refocus on higher level problems instead”, he said. Déjà vu: Neats vs Scruffies You can find all kind of responses and comments to those pioneers’ harsh assessment of AI development on the web. As for my own, my immediate reaction was to think of Yogi Berra’s baseball: “this is like Déjà vu all over again.” Well, perhaps more than a repeation of the past. Whe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 a flagship magazine by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viewed me for my idea to Technology Review ’s report, and on whether AI needs a reboot, I told them that it seems that the debate had occurred some 30 years ago, and in Roger Schank’s term, it was called “neats vs. scruffies” (Vol. 29, No. 14, May 18). Actually, disputes between “neats” and “scruffies” have never stopped in the history of AI development, but this time there seems to be a reversal of roles taking place: with scruffies becoming neats and neats becoming scruffies. Of course, you can argue that it is different now, it is fundamental vs. applied or general vs. specific . For me, this is still the same head with different hats. About 25 years ago, I published a book review on “ Logical Found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by Michael R. Genesereth and Nils J. Nilsson. I admit that at the time I was a faithful follower of “neats” and spen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effort on logic and other formal methods in AI. After a few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with real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real-world problems, I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al and meaningful success of AI must rely on an integration of both “neats” and “scruffies”. As I have often told my students, I felt that my brain was with “neats”, but my heart went with “scruffies”. To me, the current assessment of AI development might be overly critical and too harsh. In the interview, I t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an old Chinese saying: “Thirty years east of the river, thirty years west of the river”. Roughly speaking, the first 30 years of AI history was the age of “neats”, and the second 30 years was the era of “scruffies”. So if the Chinese wisdom gets it right this time, maybe, just maybe, it is the turn of “neats” again, but in what sense? Web Surrogates: A New Frontier for AI in Cyberspace Does AI need a reboot? Yes, but in cyberspace, not physical space. For me, the era of Internet and Web actually implies the coming of the golden age for AI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vast waves of Web data have flooded pass your doorway and is now lapping at your bedside, to prevent such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return to the comfort of dry land, AI seems to be the only available approach. Thus, at this point it is urgent that we develop more effective data-driven methods in AI, rather than a rebook of AI. In my first letter of editor this year (see “Back to the Future : Surrogates , Mirror Worlds , and Parallel Universes”), I described my experience with movie Surrogates and the idea of creating software or web surrogates as new robots in cyberspace for assuming various societal activities and roles for humans, such as crawling beneath the internet—gathering information, making friends, social networking, organizing our life, improving our studies, and conducting our business. Ultimately, web surrogates will enhance our abilities, and make our lives and societies safer and more comfort, leading to a “smart world” and “smart lifestyle” at least in cyberspace. This should be a new and urgent direction for AI and robotics research. We need a quick and powerful start! Welcome to Beijing for JCAI 2013 As the Chair of the Local Arrangement Committee, and also on the behalf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 would also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nvite and welcome you all to join us in Beijing for IJCAI 2013 and its first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in AI in 2012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check http://www.ijcai-2013.org). This will be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a hosts the IJCAI since its bebut in 1969. I am confident that you will find your experience there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Back to IS magazine. Last May I had a happy reunion with my two predecessors, Prof. Nigel Shadbolt (2001-2004) and Prof. Jim Hendler (2005-2008). We met at Shenzhen, China at the China-HK Joint Workshop on Web Science earlier in May. A few days later, at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1) in Shanghai, I had another reunion with many old and new friends, where I was invited to talk about agent technology and web surrogates in social computing, transportation, control and robotics. A Reunion of EiCs: Jim, Fei-Yue, and Nigel in Shenzhen, China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welcome Professor Hiroaki Kitano of 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ies, Inc., and the President of IJCAI Board of Trustees as a new Associate Editor, and thank him for his willingness to serve our magazine with his great experience and leadership in AI.
个人分类: 随思走笔|235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自己的生日礼
热度 8 Nancyback 2011-3-6 11:46
2 月 23 日 Mary 发来 CATTOD V16211 封面的校样 , 无意间得到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一期 Catalysis Today 将作为一个 Monograph 发表我至今做得最认真、花时间最长、篇幅也最长、也可能招致最多议论的一篇论文。巧合和惊喜的是,这一期期刊将在我的生日正式发表。这一篇断断续续做了 3 年的文章,竟然成为自己按中国算法 50 岁的生日礼,这完全是巧合, Mary 不可能知道我的生日,这是自己长期准备的,通过上天给予的,自己生日的礼物。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愿与大家分享。 长期以来,不大愿意写综述,源于大约 25 年前和赵九生老师的一次对话。那时候,正在做博士论文,谈到论文写作,说起来自己的一个愿望,就是在若干年后能够把自己的工作整理成一篇综述论文。老师说,就你至今阅读过的综述论文,很多都是大家写的,有这种愿望,写一篇像样的综述论文,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综述是二次文献,还是要专心做研究,研究的结果才是你自己的贡献。后来,开始了带研究生和博士生,有时候学生们写一些小专题综述要发表,想想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所以并未阻止,当然还是认真帮助他们润色了的,这样回顾起来,我们课题组在一些中英文期刊上还是有一些综述文章发表。 这篇综述的写作,始于 4 年前的博士生李斗星同学,斗星说,想写一个综述论文,以满足学校对博士生毕业论文数的要求,我说,要写综述,看来我们不应该再降低标准,只要能够找到期刊发表就行了,还是应该按照国际的水准,写文章就认真写。我说,那就不要确定指望何时发表,你认真准备,写草稿,我来认真修改补充,终究是应该达到国际水准的。 于是,斗星完成了草稿和初步的文献调研,但是显然还不能被国际期刊接受发表。斗星毕业以后,高伟就入学了,我对这篇综述提了详细的修改计划以后,交给高伟去完成修改和补充。在 2009 年,住在 Ann Arbor 几个月,又对这篇东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详尽的修改补充计划。 2010 年在 Amsterdam 开 Catalysis 编辑会议,和 Julian 谈到正在修改这样一篇综述论文,不知何时能够完成, Julian 说,你的写作计划很好,写完以后就交给 Catalysis Today 作为单行本出版。 Julian 的鼓励给了很大的力量,于是在后面住在瑞士 Lausanne 的几个月,就专注于这个文章的修改了。在离开 Lausanne 之前,终于有自信上传到了 Catalysis Today 的编辑网,交给了 Julian 。在获得 7 个评审意见后,按照 Julian 的指示,做了两次修改。这一个长期的工程,终于完成。惊喜的,是它成了自己给自己准备的生日礼。 关于这一专题的研究,开始于 1993 年。那时候刚刚从欧洲回来,结束关于甲烷氧化耦连的研究。同时考虑到关于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的研究历史,这个催化剂最大的问题是积碳,当时正好日本科学家饭岛在 Nature 发表了著名的关于碳纳米管的文章,就决定把催化剂上的生成碳,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命题了。 说来也是巧合, 2000 年的年末,在 Energy Fuels 当年的最后一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采用甲烷催化裂解反应同时制氢和碳纳米材料的思想。大约 4 个月后,遇上昌俊,说永丹祝贺你啊,你的文章被美国化学会期刊选做范文了。上网一看,原来是美国化学会的期刊大部分都选了 6 篇论文,放到网上,作为这些期刊的广告,可以自由的下载。叫做 “Editor’s Choice Articles” 其中有我们这一篇文章。 对这一个工作,当然很得意,但是开始读者的反应并不大。在 2001 年只有 1 次引用, 2002 年只有两次。但在 2008 年,这个文章被引用了 23 次。在这期间,听说美国、西班牙、挪威、中国的相关实验室都做过对这一反应的中试或扩大实验。我们自己,则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往产业化方向走。现在回想起来,非常佩服该刊编辑的眼光。这篇文章近三年成了高引用数论文。 无论怎么说,现在这已经是一个活跃的领域。这篇综述,引用了接近 500 篇文献。 2011 年 3 月 6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Cattod1621.pdf 3.pdf 2.pdf 1.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23 次阅读|16 个评论
你猜猜?
cnfaith 2011-2-13 15:30
吃过晚饭,我继续向小鹅爸学围棋。正研究一道死活题呢,小鹅跑过来,神神秘秘地把小手藏在身后,先问我:“你们谁下得好啊?你今天下得怎么样啊?”我笑答:“还不错。”她顺势就说:“那我送你一样礼物吧。你先猜猜是什么?”说着,她递给我一个包裹得结结实实的纸包。 大概从去年十月份给班里小朋友准备生日礼物开始,小鹅就特别喜欢给人送礼物,整天送爸爸、送妈妈、送邻居小妹妹、送幼儿园小朋友……她挑礼物不见得多费心,可能只是几支彩色铅笔或是一个贝壳之类的,但决定送人之后,就要很精心地包裹起来,先拿纸包起来,再一层层地贴上透明胶带,最后还在外包装上画点什么做装饰。她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屋里,花好半天时间寻找和包装礼物。 我隔着包装摸摸形状、捏捏软硬,有时候我一口气就猜中了,小鹅就会很惊喜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然后喜滋滋地和我一起打开。有时候我实在猜不着,就请她提示:“是圆的还是方的啊?是画画用的还是搭积木的啊?”她很喜欢这种猜物对答游戏。渐渐的,互相出谜语变成了我们茶余饭后、公交车上的一项娱乐。 比如前几天小鹅爸带她去逛陶然亭的庙会,玩得挺开心。回来的路远,小鹅有些情绪不高,爸爸就即兴编了几个谜语: (1) 高高的 白白的 一溜烟 滑下来 (2)两个轮子圆溜溜 铃铛一响叮铃铃 (3)圆圆滚滚挂在天 白天上班晚上歇 (4)说它是条路 不挡别的路 说它是张嘴 吃进又吐出 这些谜语都是“应景”之作,根据当下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游戏内容随口编的,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嘛,我来描述,你来猜猜,也是一种好玩的交流方式嘛。 前些天小鹅画了一只猫后,兴冲冲地编了一个谜语让我们猜:“一个身子四条腿,两只耳朵一张嘴。”听到这么“普适性”的谜语,我们觉得很好笑,但还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猫”!小鹅很高兴我们“猜”对了。我们一起来编谜语,又不是出语文考试题,何必非得追求押韵、准确和标准答案呢?让我们会心一笑的,是一同分享的生活,以及心有灵犀的感受。 随手记录几则自编的谜语吧,谜底附在文末。 (5) 白加黑, 叫喳喳。 飞过来, 喜事到。 下面几则是小鹅一口气编的,呵呵,难度系数比较大一些: (6)长长的身子 圆圆的盖子 (7)尾巴像糖不是糖 头像饼干有点鼓 身体藏在硬壳里 四肢走路慢吞吞 (8)不是铅笔不是树枝 身体是个椭圆形 长了四只脚 一条尾巴像扫帚 (9)有两个峰,椭圆形的身体 有四只脚,不是鹿 谜底:(1)雪山滑梯(2)自行车 (3)太阳 (4)高架桥 (5)喜鹊 (6)牙签 (7)乌龟 (8)鹿 (9)骆驼
个人分类: 小鹅日记|3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儿送我的生日贺卡
热度 1 wangfangnk 2009-8-24 09:27
这几天一直在整理东西,发现了女儿送给我的生日贺卡,是她亲手画的,看看真是有趣。还有她送我的母亲节礼物,这些都是她秘密准备的,给我的惊喜。放到这儿,我好常常看看。 看这变形的程度,是不是有点漫画家的潜质?呵呵 经过女儿的阐释,这个小礼品具有无限丰富的含义 调皮的 吹泡泡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589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