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白卷英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日说教]白卷英雄张铁生扇谁耳光?
冯用军 2014-7-31 23:26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论教育)之“文革‘白卷英雄’张铁生成亿万富豪扇了谁的耳光”?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冯用军博士 楔子 “白卷先生”张铁生的上市梦终于得以实现。昨天(2014年7月30日),7月份发行的最后一只新股禾丰牧业(732609)在上交所正式发行。作为东北最大的农牧集团之一,禾丰牧业5.88元的发行价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仅以发行价计算,张铁生的身价已高达1.89亿元。 禾丰牧业的官网还显示,除了是上市公司股东,张铁生目前还是禾丰牧业的名誉副总裁。 看点 1、 出生在辽宁锦州市兴城县的张铁生,1973年参加大学考试时,数理化试卷上仅做了3道小题,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通过报刊媒体的刊载,使其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白卷先生”,并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 。 2、 张铁生在“白卷”上写信并非一时冲动,事前就处心积虑写好了那封令他名扬天下的“白卷”信。 在县城参加文化考查时,张铁生并没有一上考场就给领导写信,前两科考试结束,大概对自己的成绩心里有数了,直到第三场考理化,只答了3小题,他故伎重演,才把事先写好的信誊写在考卷上。后来公开的情况显示,他语文得了38分,数学得了61分,理化仅仅得了6分———就是这6分,让他获得了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白卷英雄”称号。看来,他的确早已盘算好了,如果前两科成绩可以,那就顺势而为,成绩不理想,则剑走偏锋赌一把,于是有了这份爆炸性的“白卷”。 3、 张铁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1973年并非一个寻常的年份,由于前两年大学按照新制度通过基层推荐而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多数文化水平低下,这一年国务院对招生政策做了调整,要求对被推荐对象进行必要的文化考查,虽然同时也强调防止“分数挂帅”,但究竟还是要看看考生的分数。这一变化曾引起经常插手教育领域的“四人帮”的不满,而张铁生所在的辽宁又是“四人帮”的得力干将毛远新一手遮天。 4、“白卷”信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后也遭到很多知青的嘲讽,但把持政局的“四人帮”一意孤行,他们要充分利用张铁生这个“白卷英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邓小平下台。张铁生把政治当作工具为自己青云直上架云梯,然后他自己又成了别人借以打击政敌的工具。“白卷英雄”与随后的“黄帅日记”和“马振抚事件”一起成了影响极其恶劣的重大教育事件,就事论事而言,这三起事件如果发生在今天,不过就是几条热闹一阵的教育新闻,很快就会被人忘记。 张铁生被利用其实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彻底摆脱农业劳动。 点评 1、读书无用论? 2、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3、邓公因其下野,其因邓公致富,历史笑话耶?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清华当白卷英雄的故事
Synthon 2009-9-15 05:00
按:最近的科研需要写一个程序,我对于计算机程序一向是不懂的,于是就找了擅长编程的师弟来合作,由我提供算法,师弟写程序。我不由得想起我在清华学计算机编程的故事来。我们当时本科生必修一门程序设计课,叫做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最后的主要考核是一个大作业,要求编写一个应用程序,图书馆管理系统或者商店结账系统之类的。碰巧教我们的黄老师要求比较严格,把一个大作业改为期中、期末各一个。期中的大作业我勉强完成了,到了期末,实在是既无精力也无时间写第二个程序,加之自己对程序编写毫无兴趣,于是干脆不写作业,直接给老师写了一封信,痛陈自己不想做这个作业的理由,也效法张铁生同志,当了一回白卷英雄。信发出去之后,心想这门课估计要挂,但是没想到成绩下来一看,不但没有挂,反而拿了很高的分数,在200多人的大班上排名很靠前。这两天整理旧文件,又把这封信找了出来,贴在这里,以为纪念。 对于工科学生是否应该熟悉计算机编程,一直以来都有争论。我一向以为,作为工程师、科研工作者,对于计算机程序的掌握,在于了解什么样的题目是程序可以实现的,什么样的要求是程序不可以实现的,对于可以实现的程序,能够写出算法,这就足够了,至于把算法这一人的语言变成计算机语言,这是程序员的事情,不是化学工程师的事情。我一向反对学习任何第二外语(当然,出于兴趣的例外),这既包括人的语言,也包括机器的语言。 但是在这里问题就来了,我现在需要写一个程序,但是在大学里做科研,不可能请得起专业的程序员给我们写程序,所以还是要自己来写。这一次要不是实验室正好来了一位计算机爱好者,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还要拖上一阵子。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目前高校里这种单打独斗式的研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讲,大概还是把自己变成多面手更有利一些。但是,从对人的培养来讲,这样是更好,还是更不好呢? 以下为信件原文: 在清华的第四个学期结束了,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也随之结束了,似乎也应该写一点感想和体会了。 其实,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写起。说句实话,我对这门课一直是不感兴趣的。以前,曾经想趁课程不紧的时候提前修这门课,但是过了前两周的试听期之后,我感觉实在没有兴趣学下去,于是退掉了,仍然在这学期跟班上课。就是在这学期,相比起来,我们这学期的其他课程,比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数学实验等更能引起我的兴趣;相比起来,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SRT、社会工作、甚至准备考GRE等事情更能引起我的兴趣。所以,坦率的说,在这个学期里,我用在C语言上的时间并不多。于是,非常庆幸能够有黄老师这样一位老师,使我在对这门课完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还能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否则的话,恐怕真的要想以前对待大学物理(1)那样,随随便便的应付过去,最后突击一下,也能有90多分。 我说到对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兴趣,可能老师会不高兴,但是我总认为,把这样一门以教授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为目的的课程列为工科院系的必修课是没有必要的。对我们来讲,真正重要的是算法的合理运用,是知道什么是机器可以做到的,什么是机器不可以做到的,这就够了,剩下的事情,都可以而且应该由程序员而非化学工程师来完成。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指导思想,而且,我的志向恰恰就是成为一名化学工程师,或许这就使我在学习中没有什么兴趣,但这确实是我的一点想法。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就更要感谢黄老师,在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外,又专门讲授了算法的内容,还插入了一些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些东西要比具体的函数、指针等的熟练运用对我们而言重要的多。我前面说的还能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主要指的也是这一类的知识,至于具体来写某一个程序,我学的的确非常不好,期中的大作业就已经让我费尽周折了,第二次大作业就更惨了。但是我仍然认为,那些东西对我们而言真的用处不大。当然,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对编写程序很感兴趣,但这正如我对编程不感兴趣一样,我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我认真的听完了所有的因材施教作业的答辩,尽管具体内容我几乎没有听懂,但是我明白,如果我也有那样的兴趣、那样的投入,我应该也可以做的出来。这就够了,我认为。 还有一点要感谢黄老师的,就是黄老师经常说的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我觉得现在的老师这样做的确实不多。而且,黄老师的几次关于学风和关于做人的讲话都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或许因为我在班里系里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感觉收获相当不少。特别是公开那封同学的来信,更是让人感触良多。其实,这种经历很多清华人都是有过的,而且,根据我做社会工作的感觉,的确是大多数人会选择不重新交作业、不承认自己原来交的作业是copy的,这的确是清华人的一种悲哀。但是,这个问题的确是很难解决。毕竟,考试是一种杠杆,成绩是一种导向,如果这方面没有相应的改革,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是难以解决。 据说我们系下一届的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要改成限选课,我觉得非常好,而且我相信会有很多人选的,不会比现在少很多。我也非常希望他们也能选到黄老师的课。或许我以后也会再选黄老师的VC课,但是我希望听到的仍然是更多的具体的程序编写之外的东西。
个人分类: 其他|943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