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美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美食

相关日志

又见壮乡糖环
Amywee 2013-1-10 12:59
又见壮乡糖环
糖环在客家是常见的应节食品,在广西、广东一带是有名的小吃。但是由于当下的物质生活丰富,除了在农村,已经很少人过年的时候自己做糖环了。听母亲说,现在农村也很少有人愿意做了,想儿时,过年家家户户炊烟四起做糖环、做年棕,门庭那个热闹的景象,对于我已遥远了去了... 新年春节还没到,我们家早早就洋溢着过年的气氛了:水培水仙花(漳州的哈)、做壮家糖环、做竹叶糍粑、再过几天我们又要开始做粽子、贴门神啦,哈哈,欢欢喜喜过大年喽!!! 壮族过年过节大多是以糯米食品为主,春节包大粽子,初一做糖环,三月三吃彩色糯米饭,端午吃百草粽子,还有还有,艾叶草黑糍粑、蕉叶糍粑、糯米年糕、水浸糯粑、糯米鸡......哇咔咔,肚子已经咕噜咕噜的了 这和我啥关系?哦,我是壮族来的,今年,母亲来我家过年,三位女壮族加一位男汉族,过年当然以我们壮族的民俗为主了,过去好几年都吃的饺子,可怀念儿时在家乡过年的食物和感觉了,今年母亲陪我们过年真是大好太好(父亲忒懒,要是一起来团聚过年就更美好了,玩“三缺一”来的)。昨天,母亲给我们做了糖环和竹叶糍粑,又见这些美食,终于找回了些儿时过年的感觉,真真久违了呢....... 其实,去年最后一天(2012年12月31日),母亲就已经开始忙活儿给我们做这些好吃的了,都怪我,愣是在这天,拉她陪我去幼儿园看孩子的年汇演出,路上,就是这从家里到幼儿园仅200余米的路上,为绕开路上的积雪和雪水,母亲不小心一头碰上了路边商铺空调的铁护栏角上,脑袋被拉了一口子,2厘米缝了7针,这一下意外让老妈心情低落好几天,还好,谢天谢地,母亲最后健康安好,做不做好吃的都不重要。母亲伤口拆线没两天,就又来了兴致,就在昨晚,母亲、我、我女儿三辈围坐一桌做起了糖环,欢乐不断、幸福无比........ 母亲做糖环,我也会我也会哟,女儿在学中 现在大多是老一辈会做且愿意动手做了 母亲身后的东洋水仙,好看吗,仿真的,已水培的漳州水仙长叶中 女儿学做糖环,当橡皮泥玩儿了 这是我们家南宁地区壮族糖环的一种哟-- 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多年不做,花儿欠靓) 壮家糖环的形状环环相扣,寓意“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这是广西桂平地区壮族糖环的一种哟-- 大嘴吃四方,财源广进 (上图摘自人民网) 这是 客家糖环 ,用模具做出来的 (该图摘自南方都市报) PS:昨夜母亲炸糖环的时候,火候过大,金黄色不成,变泛乌黑了,下会再晒上金黄糖环照罢 小结糖环制作方法: 一、材料 1.糯米粉120克 (我家以前这边用的是南方糯米粉,有些地区用的是面粉,昨天用的是北方糯米粉,不同地区的糯米粉做出来的食物口感确实有差别哟) 2.砂糖60克 (我家以前用的是甘蔗白糖哟,我家乡出产的甘蔗白糖量是全国之首,昨儿放的是甜菜白糖) 3.鸡蛋1只 (我家壮族这片区的没放这个的哟,可选项) 4.清水200毫升 (我家以前用的是地下泉水,昨天用的是天津自来水,哈哈) 5.花生油 (我们家这边都是农民自己种-晒-剥-挑-炒的花生,然后自己榨出油来的,香) 二、步骤 第一步:做好面糊。 将筛好的糯米粉与白砂糖,按照2:1的比例拌匀,(再将鸡蛋打散后拌入,可选)加入适量清水,搅匀成面糊(搅至没有粉粒哦)。 第二步:糖环成型。 这一步最好玩,取少量面糊搓成条状面团,发挥创意,将面条环成所需图形图案即可,即将糖环成型如文中图片所示。 第三步:油炸糖环。 将糖环放入烧热的花生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后起锅,控油,注意火候哟,要不就泛黑色了。 第四步:吃糖环吧 。(昨儿个是女儿第一次试吃呢,一餐吃四个,昨晚半夜11点还要爬起来当夜宵吃) 备注: 现在市场上有模具卖,如上图客家糖环就是用模具做出来的哟,均匀吧? 若使用模具,先将模具放入油锅中加热,再在模具上糊上面糊,然后置入油锅里,期间面糊会自动脱离模具,炸成金黄色后,用漏勺或筷子捞(夹)起来控油即可。 使用这种铁制模具做糖环时,注意加入面糊不能完全盖过铁模,否则在油炸的时候,面糊会粘在模具上无法脱出哟。 在做面糊过程中,根据口感需要,可加入少量的芝麻、花生碎粒,但不宜太多,要不然糖环会断开的哟。 三、糖环的制作方法在线视频 1.土豆网 http://www.baidu.com/link?url=9CNLGJqjJ4zBBpC8yDF8xDh8vibiAUtpC82BcokQ2cChN5dkSGc8wg6q2TSq6HyFV6mSQW4knkpw 2.酷6视频 http://www.baidu.com/link?url=k8kSGJqjJ4zBBpC8yDF8xDh7dzKtQ-ZiC7dAgowOPhuHVF9pUTAhqAliQzKg-IDMPlnQPYHgqJVxOolp2vXEK7ra 3.优酷网 http://www.baidu.com/link?url=l8YPGJqjJ4zBBpC8yDF8xDh7dySjAFF9SmUAbEkHZc38N6cxUGALlPRtIXHMyIOZV6L3N5njglQv
个人分类: 壮族风采|8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味的中关村茶点
热度 8 cutefay 2013-1-9 22:40
我最近才知道,我单位旁边有一个很有名的面食店——“中关村茶点”,里面主要做一些糕点。做的糕点很美味,其中最经典点心是“蝴蝶酥”。据说这家中关村茶点店是当年苏联专家支援我国科研事业的时候,特供苏联专家的食物。物是人非,昔日的苏联专家已不在,但保留当时风味的“中关村茶点”店还依然存在。 前几天,我上午抽出时间到这个店买点茶点,结果发现前面有十几个人在排队,等着部分茶点出炉。听他们排队时的议论才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做公交车来买的,他们是前几日看到电视和报纸上登了这家茶点店的介绍,慕名而来的。我没看过报纸,不知道报纸上是怎么介绍这家店的。电视和报纸的介绍能够让这么多人特意前来买糕点,这说明介绍得一定很有吸引力。 上午这家店只有部分茶点有货,“蝴蝶酥”等茶点要下午才能出来。我前面好几个人失望地走了。剩下的一些人就要了现有茶点中的一些点心。我要了一包蛋黄酥,貌似1斤的样子,20元钱。回去尝了尝,确实好吃。 今天下班之后,又去买了一包“蝴蝶酥”,35元一包,买的时候前面又是有人排队。还是这个更好吃,不愧为这个茶点店的经典点心啊。 可能因为生意太好了,茶点店的售货员总是板着脸,对人爱理不理的样子,特神奇。 下次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要请朋友尝尝这可口的“蝴蝶酥”。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186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华营养的东方之路----民众的选择
热度 25 何裕民 2013-1-6 13:41
中国自古注重养生延年。养生古又称“摄生”。大致相当于现代“保健”的概念,而延年或益寿则相当于现代的“抗衰老”作用。我国古代的长寿养生之道吸收了道、佛、儒三教和医疗、武术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法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过“生”需“养气”,“摄”方可长寿。饮食与药物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宋代陈直指出:“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凡老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孙思邀更是身体力行,他信奉以食为补, “如此乃可延年得养生之术耳。”他活了百余岁,显然与他善用以食为补有关。 目前我国开发的营养保健品约五千余种,大致可分为5类:第一类是普通食品,如核桃、枣、乌鸡、蛇肉、黑米、黑木耳、白木耳、南瓜等;第二类是药食两用产品,如山植、山药、桂园、莲子、佛手、杏仁、桑堪、乌梅、百合、昆布等普通食品,以及常见的调味品如薄荷、丁香、肉桂、陈皮、茴香、花椒、砂仁、豆蔻、生姜、甘草等;第三类是发掘传统医学成就或经改进、配制的复合制剂,如人参蜂王浆、延生护宝液等;第四类是新开发的可经常食用的药物如绞股兰、银杏叶等;第五类是采用生物工程等现代加工、分离技术制备的有特定效果的新产品如昂立一号、灵芝片、金水宝等。目前我国生产营养保健品的厂家已达上千家,年产值在200亿以上,约占全国食品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 《神农本草经》中有:“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草纲目》记载药物 1892种,其中适于作为食疗的不下800种。中医学“药食同源”的观点,加上数千年的生活实践积累和极丰富的中药学成就,无疑为现代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和现代中医营养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温饱后盼健康、盼长寿,“民生所求,唯有健康”;而既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民俗及国情,又融和了现代科技因素兼顾了时代变迁,且安全、有效,实施方便的现代中医营养学,将成为民众的普遍选择,并必将揉合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便是必然之势了。我们企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到了,以便“民更强壮、国更富有”,同时,也愿努力推动这一时刻的早日降临。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142 次阅读|25 个评论
近代与现代营养学的演变与确立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12-28 13:16
营养学是一门兼有基础与应用双重属性特点的学科。它既十分仰仗于基础研究,需要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滋润,以揭示许多相关机理;又十分依赖于生活实践,只有深深渗透进入民众日常生活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且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锐变、升华。近代的物理学与医学科学革命,无疑催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营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哺了带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意韵的中医营养学。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有“营养学之父”之称的法国化学家Lavoisier首先阐明了生命过程是一呼吸过程,并提出呼吸是氧化燃烧的理论;德国化学家Liebig做了很多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并将不同食物按其对动物的功能进行了分类;Voit的一名学生Rubner确定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系数,而另一名学生Lusk研究了基础代谢和食物热效应,并撰写了经典著作“The Science of Nutrition”。这师生三代的连续研究,为把营养学引进现代科学发展的轨道做出了卓越的奠基性贡献。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从发现第一种氨基酸—亮氨酸(1810年)、发现血糖(1844年)和肝糖原(1856年)、对蛋白质命名(1888年)等,直到1947年发现目前认为的最后一种维生素—维生素B12,是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对微量元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认为世界各地出现的某些原因不明疾病可能与微量元素有关,如1913年发现氟牙症与饮水中氟的含量过多有关。从20世纪末期,营养学界有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即植物性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亦称植物化学物,如多糖、多酚、皂甙、植物雌激素等,它们对保护机体健康和防治慢性疾病有明确的有益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探索生命奥秘奠定了理论基础,分析技术的进步又大大地提高了营养学研究的速度和有效性。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深入揭示,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阐明。可以说,20世纪中后叶,现代营养学的学科体系已完全确立。与此同时,营养学家也努力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着眼社会生活实践来研究宏观营养,发展公共营养事业,让现代营养学更多地造福于整个人类的健康。在这一过程中,现代营养学也完成着学科自身的普及化、现代化及生活化过程。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5675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中医营养学的渊源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12-27 13:34
饥则求食、饱即弃余是动物的本能,人们利用饮食不仅仅是为了充饥裹腹,更重要的是用来保健身体。在人类饮食的历史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寻求饮食的合理性,总在探索如何利用饮食有效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防病治病,保持健康。从这个意义上看,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饮食保健活动。 一、源自生存需求的饮食保健 人类饮食保健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只是依经验探索实践,尚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神农尝百草”客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类早期的饮食保健探索过程。《史记·补三皇本记》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说明药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尝”(即饮食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人在医药发明之前就知道利用饮食的宜忌来避免疾病,保持健康,所谓“知所避就”。人类早期的医药活动也包括饮食保健活动。人类结束茹毛饮血、生吞活嚼的原始饮食生活,从生食过渡到熟食是饮食保健的一大飞跃。谯周《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脯,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人”。就揭示了这一史实。至于之所以“民人大悦”,是因为熟食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营养与健康。 二、食为药之源,饮食催生医药保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食物资源的丰富,饮食保健的作用逐渐被发现,乃至把某些养生治病和毒副作用比较强的食物从人类食物群中分列出来,成为专门防治疾病用的药物,这既是饮食保健的萌芽,也是药物的起源过程。故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吕氏春秋·本味》中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之记载。姜桂既是烹调中的调味品,又是发汗解表的常用药物。更早期的《山海经》中,即记载了桂、杞(枸杞)、辛(细辛)、椒、芍药、门冬、术、薯芋(山药)等药食两用之品或厨房调味之剂。而这些,也正是今天临床常用的中药之剂。不少史书中都记载了中商之时精于烹饪的大臣伊尹,“以亚圣之才,以为汤液”,开创了亦食亦药的先河。而这一传统,至今仍在岭南等地的“煲汤”中很好地保存着。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治疗经验的积累与饮食烹饪的经验密切相关。(何裕民《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饮食营养,也催生了医疗保健。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650 次阅读|26 个评论
莼鲈之思(1):莜之礼赞之上
热度 10 geobob 2012-12-7 23:18
莼鲈之思(1):莜之礼赞之上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思吴江歌》晋. 张翰 西晋人张翰,在首都洛阳任职。《晋书》记载,某天见秋风起,突然不可遏制地思念起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然后说:‘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于是收拾行李命驾还乡。上面这首《思吴江歌》就是当时所吟,张翰的家乡在今天的苏州一带,他的家乡美食莼菜羹,今天至少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一带的人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抛却避乱念头,张翰与其说是‘吃货’迷恋家乡美食,不如说是他对故乡的一份眷恋之情。扪心自问,黑面书生不算‘吃货’,向来对吃并无讲究,尽管对我而言天下美食止步于莜面,我写这篇博文也不是为了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对以莜面为符号的那一方水土养育之情的眷眷之怀。所谓儒冠误我,我伤感读书多年,家乡依旧落后而我无能为力,这篇博文算是对家乡一方水土的一点敬礼,慰我拳拳之心,是为记。 小时候, 家乡人们会说内蒙有三件宝: 莜面、土豆和皮袄 ,两食一衣,这三件稀松平常的东西,却包含着中国老百姓朴素的民以食为天的情怀,至于皮袄则是内蒙古寒冷冬天御寒之物,三宝保证了家乡人民的饱食暖身,所谓衣食父母,贴切如斯也。 莜麦,是家乡最重要的农作物,不是之一。莜麦,禾谷类作物,学名裸燕麦,百度百科描述为‘莜麦籽粒瘦长,有腹沟,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顶部显著。形状为筒形或纺锤形’。或许各位看官都认识小麦,小麦的特点是籽粒略微圆润些,也同样有腹沟,顶部茸毛较少。 为了以示区别,打个感性的比喻来说,假如小麦是体态丰腴的胖妇的话,那么莜麦便是身姿秀颀的少女。 莜麦,能看出与小麦的区别么? (本图转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家乡位于明洪武长城和嘉靖长城之间,恰好算是塞外,至今仍然保留有不少烽火台遗迹,沿着这段长城东西延伸一线,历史上一直为塞外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往来冲突界限,刘邦当年被匈奴围于白登山,即位于此线大同境内,家乡和大同接壤,为历代兵家重地,清朝在这里设置丰川卫和镇宁所,用个时髦的称呼,这里属农牧交错带也。 城市化低下和交通不发达的旧时,家乡一带蔬菜瓜果种类较少,寒冷的气候更是导致了冬季几乎没有绿色蔬菜可吃,仅有地窖储藏大白菜和圆白菜可食,而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到冬季便几乎与蔬菜隔绝了,但是长期以来家乡一带人民并没有因为蔬菜匮乏而营养不良,为什么呢? 常言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悄悄地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家乡的一方水土虽然没有丰盛的蔬菜,上天却赐予了莜麦,因为莜麦极高的营养价值,‘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较平衡,维生素B1、B2、E、叶酸等和钙、磷、铁、锌、锰等矿物质也很丰富’,完全弥补了蔬菜匮乏的弊端,真可谓一物抵千金,千百年来恩泽施于家乡世代的人们。 家乡的秋天局部图,图中远处白色即为莜麦田,土堆为烽火台遗迹 莜麦蛋白质含量高,‘ 含量平均达15.6%,高出大米100%、玉米75%、小麦面粉66%、小米60%,8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和热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麦面粉的3.7倍’ 。 因为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莜面比较耐饿抗寒,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以及干体力活的人尤其倾向于喜食莜面。 同样饱餐一顿白面和莜面,吃白面的农民早已饥肠辘辘,而吃莜面的农民还体力充沛干活带劲。 同时,莜麦的糖分极低,是糖尿病患者很好的食品 。糖尿病患者通常情况下不能吃白面面食,也不能吃米饭,但莜面却可以充当主食首选。此外,莜面富含亚油酸,而‘亚油酸具有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肥胖症等的防治极为有利,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 因而莜面也是老年人的理想食品,且通常用于产妇催乳、婴儿发育不良以及老年体弱症。 如此多的优点集于一身,呼其为宝,名符其实,而各位看官居然不曾食用,惜哉惜哉! 麦田青青 (本图片转自网络无商业用处) 莜麦浑身是宝,无一废物,麦粒自不用说,而麦秆是上好的动物青草饲料。将一头食草动物其置于莜麦田和小麦田间,它必然会自动选择莜麦而舍弃小麦。冬季来临,野无青草,而储藏的莜麦秸秆用铡刀切成短截,就是牛马羊的冬季饲料了,而小麦秸秆牲畜则不屑一顾。特别地,家乡的农村,若是母畜怀孕或是初生牛犊羊羔,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怀照顾,都会经常喂食些生莜麦,牲畜很快便会健壮起来。 莜麦之近窥,美如花也 ( 本图片转自网络,无商业用处 ) 据百度百科,莜麦有多种称呼,‘ 如“油麦”“稞燕麦”“玉麦”,“苏鲁”等。《穆天子传》称“焚麦”,《黄帝内经》称“迦师”,《广志》称“折草”,《稗海博志》称“燕麦”,《史记》称“斯”,《唐本草》称“麦”等等,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从唐代始,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处被引种到俄罗斯、智利、美国等国家’ 。‘ 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莜麦的主要产区,西部各盟市都有种植,以乌兰察布市最多’。乌兰察布正是黑面书 生家乡,为了显得国际化或者时髦些,我可以告诉大家乌兰察布对应的英文名字是Ulancab 。 莜麦种植范围大致依阴山一带,除了内蒙古,山西也是重要的种植区。试问天下英雄谁敌手?吕布也。 遥想当年,温侯吕布一人挑刘、关、张三位顶级高手,酣战淋漓,痛快致极,不可不谓三国最为精彩的打斗也,然而各位看官可曾想到否? 这里黑面书生不加证明地给出一个合理的假说: 吕布之所以英勇无敌,万夫不当,很有可能因为他是内蒙人所以从小吃莜面因而铸就了极好的体质。吕布无敌,皆莜麦所赐神力也。(注:吕布为东汉五原郡人,即今天包头一带) 秋天长熟的莜麦 数年前回乡探亲,黑面书生与父亲伯父步于乡间小道,时月光如洒,皎皎当空,伯父捋髯叹曰:“吁!人生朝露,岁月冉冉,年与日驰,吾今老矣。忆昔年盛时,吾拔山举鼎抱瓮挟磐如儿戏也,而今体衰力乏,牵小犊尚不能胜之,步履蹒跚,岂不令人伤悲!”我怪之甚,因而问曰:“伯父不过年且六旬小翁而已,何来暮年之叹?饮食若何,尚啖莜面乎?”伯父讶曰:“小子何以知之?吾不啖莜面久矣。汝伯母每日造饭于灶,为莜面制作繁缛费事,遂以白面相替也。”我笑曰:“此之谓也。伯父自感力乏体衰,皆因不食莜面之故也。从今而后,蒸莜面大啖,不出半载,必矫捷如脱兔,迅健如奔牛矣。”伯父喜,曰:“老夫且试之。” 成熟后的麦穗之近窥 从田间莜麦到桌上莜面,中间要经过多种工序,首先莜麦收割之后,要用专用的脱谷机先把麦粒打下来,过去在家乡这种脱谷机只用于莜麦而不能用于小麦,但是今天的收割机能否收割莜麦我就不清楚了。其次,旧时靠人力在场面上借助风力再把纯麦粒分离出来,俗称‘扬场’,就是用木锹将麦穗等混杂物抛向空中,因为麦皮麦芒等较轻被风吹走一旁,而麦粒较重跌落原地,如此不断循环,就可将麦粒收尽。以上两道程序和小麦并无特别异处,而在于再次,用大锅将莜麦炒至半熟,火候把握很重要,既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不然最后磨出的粉面就会大打折扣。最后,将炒完的莜麦经磨面机而成为面粉,这样才成为了莜面饕餮美食的直接原料。 而接下来便是巧妇们施展才艺的时候了…… 田园秋收图 莜麦脱谷进行时,一般至少需要三人,一人递运麦禾,一人往机器里推送,一人将麦秆叉走(本图转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待续,另著博文简要介绍莜面常见吃法 ----------------------------------------------------------------------------------------------------- 三宝之土豆开花 图片转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三宝之土豆开花 图片转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梧桐疏影--翩翩我怀|14356 次阅读|27 个评论
121118我眼中的四川(一)——舌尖上的四川
热度 4 qfwq007 2012-11-19 16:23
时间过得真快,自 7 月中旬入川已经有四个月了,早就想说说四川,谈谈成都,只是纠结于文题起《印象四川》、《大话四川》,还是《魅力四川》呢?结果从夏天纠结到了冬天,迟迟没有动笔,初印象也日益变成了漫谈,最后还是决定保守点,用个又土又俗的题目吧——《我眼中的四川》,好像小学生的半命题作文。 民以食为天,先来谈谈吃——舌尖上的四川,主要是川菜、小吃和水果。 2012 年 1 月,由于硕士阶段课题的原因第一次来到成都,但是匆匆太匆匆,只记住了川菜就是红辣椒炒青辣椒,再配点小肉丁,其他的毫无印象。半年后,由于工作原因再次来到四川,这次要在天府之国生活半年,可以慢慢品尝巴蜀美食了。 说到要来四川上班,朋友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你有口服,可以吃到正宗的川菜了”。大家告诉我吃在四川,一定要对得起舌头,尽可能的刺激味蕾,品尝地道的川菜,麻到舌尖打颤,辣到眼泪直流,这才算够味,够正宗!只是作为吃货的我,对川菜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在我看来,川菜都是重口味的——麻、辣、油!麻和辣我还能接受,只是这里的菜实在是太油了!吃习惯了江浙清淡偏甜的饭菜,初来成都还真有点不适应。不得不说川菜看上去是很诱人的,色泽鲜艳,单是红彤彤的辣椒就让人食欲大增,更不要说整盘菜还闪着油汪汪的金光了。或许是这里盛产辣椒的缘故吧,几乎每道菜里都能见到辣椒的影子,各种辣椒,长的短的,红的青的,名字也有很多:小米椒、二荆条、朝天椒、灯笼椒,哦,对了,这里的辣椒不叫辣椒,叫海椒!对于那些又小又红的干辣椒,我是不敢碰的,太辣了!不过,肥肥大大的灯笼椒还是挺好吃的,甜甜的补充维生素 C 。在四川,每家每户都有自制的泡椒小菜助你开胃。 在四川生活了四个月,我认为四川人爱吃肉,火锅必备的羊肉就不说了,常见的肉品还有猪肘子、黄牛肉、牦牛肉、兔子肉,兔肉在北方是不常见的。另外,我感觉回锅肉是餐馆里特别常见的一道菜,后来才知道回锅肉具有“川菜之王”的盛誉,地道的川菜!青蒜苗配上郫县豆瓣酱,跟炒过一次的五花肉再次同炒至白肉出油晶莹透明,即可出锅入盘,此菜色泽鲜亮、五花肉肥而不腻正下饭。其他常见的川菜还有毛血旺、水煮肉片、夫妻肺片、宫保鸡丁、鱼香茄子、鱼香肉丝、彩椒肉丝、青椒牛柳……道道都是色香味俱全!四川火锅很有名,皇城老妈、大宅门,还有全国响当当的连锁品牌海底捞,只是现在的火锅全国味道都差不多,来到成都倒不如去尝尝滋滋烤鱼和老妈蹄花,还有宜宾冷锅鱼和双流兔肉火锅。 四川虽属南方,但我觉得四川人也爱吃面食,担担面、宜宾燃面、查渣面都很有名。担担面,就是面条浇上麻辣酸味的红油肉末臊子;宜宾燃面, 因面干多油,挑起来可如火绳一般点燃而故名;查渣面,又称渣渣面,也是在面条上浇上炒好的肉末臊子,再浇一勺红油海椒,只是渣渣面的面条要比担担面细一些,臊子要比担担面干脆一些!由此看来,四川面食也离不开“辣”“肉”“油”的本色。此外,四川面食在名字上还独具品牌特色,钟水饺、赖汤圆、韩包子、龙抄手,这些冠以掌柜姓氏的“老字号”至今仍然生意兴隆,令人称赞,而且也成为了普通水饺、抄手的代名词。 四川吃文化让我大开眼界,在这里我尝到过热的凉粉!凉粉不是凉拌的,而是炒熟的,真是新奇特,加热后的凉粉竟然没有融化,不过我觉得味道没有凉拌的爽口。你听说过魔芋、冲菜、折耳根吗?或许,北方人都不知道这些为何物,来到四川,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下。第一次吃魔芋,一直纠结于它是植物还是肉制品、豆制品,后来朋友告诉我这是植物!个人认为,凉拌冲菜挺好吃,很爽口。刚到成都,就听说了“龙抄手”,只是不知其为何物,好奇害死猫,特意去餐馆点了抄手,结果老板端来一碗馄饨!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好吧,我知道福建人称“馄饨”为“云吞”,只是第一次听说馄饨还有个别名叫“抄手”。还有哪些食物叫法不同呢?辣椒 = 海椒,馄饨 = 抄手,嫩豆腐 = 豆花,火烧 = 锅盔,火锅 = 汤锅,猪手 = 蹄花等等。只是这里的地瓜≠红薯,四川的地瓜是一种白色的瓜果,生吃感觉口味跟白萝卜差不多,脆脆的有点像梨,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可以生吃的白地瓜。 虽说我对四川美食的重口味有点畏惧,不过作为吃货,还是没能抵挡住舌尖上的诱惑,尝试了传说中的各种美味,现在也能滔滔不绝的谈论半天,下面再说说成都的特色小吃。成都小吃的特点也是麻和辣,最具典型的就是冒菜、串串和钵钵鸡。来到成都,我第一次听说“冒菜”,本以为是类似于麻婆豆腐一样的菜品,结果见了才知道,不就是北方的麻辣烫嘛!不过冒菜、串串跟麻辣烫还是有点区别的,下面就讲一下我理解的冒菜、串串与麻辣烫的异同。三者的共同点自然就是食材的相同,无非就是各种青菜、豆腐、粉条、海带、藕片、土豆片之类的啦。三者的不同点那就是:冒菜里的“冒”字是个动词,冒菜就是将食材放到漏勺里煮,然后入碗,碗里有提前调好各种佐料,最后再浇一勺红油辣汤汁,这一浇汁称之为“冒”;串串则是将食材用竹签串起来放到麻辣油锅里涮,涮熟后拿着竹签直接食用,不入碗;北方的麻辣烫跟冒菜差不多,都是用漏勺煮熟食材入碗,只是冒菜冒的是红油,而麻辣烫浇的是芝麻酱。有人告诉我,说白了冒菜就是一个人的火锅,火锅就是一群人的冒菜。再说钵钵鸡,钵钵鸡就是将食材煮熟,串在竹签上,然后泡到调制好的红彤彤的又麻又辣又油的瓦罐里,瓦罐又称“钵钵”,故曰钵钵鸡。最初,竹签上的食材以鸡肉丝为主,现在多样化了,有海带、藕片、鸡翅、鸡胗等荤素各式菜品。依我看,串串与钵钵鸡都是串在竹签上的,两者的区别无非就是加热顺序的先后不同,串串是直接放到料锅里涮,趁热吃,而钵钵鸡则是煮熟后再冷浸在料锅里入味,凉着吃。 成都特色小吃除了冒菜、串串、钵钵鸡之外,还有酸辣粉、叶儿粑、菠萝饭、三大炮、兔头……品尝成都小吃最好的去就是“锦里小吃一条街”,在这里能尝到各种各样的“老成都”口味。酸辣粉在全国各地比较常见,酸酸辣辣的红薯粉很符合四川人的重口味。 叶儿粑比较独特,是用糯米裹肉馅或红豆沙,放在绿叶(据说是橘子叶)上蒸熟的一种小糕点,说白了就是用糯米代替了面粉的肉包子或豆沙包,只是蒸熟后肉中的油会浸入到糯米中,吃起来有点腻。 菠萝八宝饭是将糯米装在空心菠萝碗中蒸熟,粘粘的糯米饭参着菠萝的味道,酸酸甜甜很好吃,诧异这是成都小吃吗?没有了麻和辣,反倒有点江浙甜品的味道。你听说过“三大炮”吗?这可不是啥武器,这是卖菠萝饭旁边一家店里卖的小吃,咚咚咚,三声响,软软的红糖糍粑就好啦。兔头也是有名的成都小吃,有麻辣和原味之分,只是我看到兔头上的两颗兔牙就没有了食欲,因此也一直没敢尝试,不过据说味道很好。春熙路上还有家“胖哥烤蹄”,每次去都在排很长的队,烤熟的猪蹄上面洒上辣椒面和脆花生末,很香!十元一份,来到成都一定要去尝一下。走在成都的市井小巷里,有时还会遇到卖烤土豆、油炸臭豆腐和米花糖的小贩。说说米花糖,我感觉有点像沙琪玛,不知道是不是沙琪玛的亲戚,但米花糖要比沙琪玛硬点,米粒比沙琪玛小,中间夹有花生瓣,有大米、小米、糯米的米花糖,不同米做的糖板口味和软硬程度也不一样,五元一斤,嘎吱嘎吱脆脆香! 自称为一个资深吃货,四个月来行走于四川南北,品尝到不少新鲜的水果,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攀枝花的芒果和石榴。我敢说全国没有一个地方产的芒果能赶得上攀枝花的芒果个儿大,像个金黄色的橄榄球,而且特别甜,最关键的是只卖两块钱一斤!真是太爽了,吃起来超过瘾。再说石榴,攀枝花的石榴个儿也是超大号的,有的石榴皮虽然发黄不耐看,但剥出来的石榴籽一颗颗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超甜。攀枝花位于四川最南部,与云南接壤,四季如春,一年时鲜水果不间断,品种繁多,难怪攀枝花具有“水果之都”的美誉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汉源和盐源的苹果也很出名,北部汉源的青苹果,有点涩微甜不酸,南部盐源的红苹果很不耐看,果皮颜色特别暗,不像山东红富士那种的红彤彤金灿灿,但是口味很好,很脆奇甜。另外,九襄的雪花梨也很好吃。 本着“吃遍四川”的指导思想,最后再来谈一下四川的核桃。九月份正好是鲜核桃下市的时间,湿湿的鲜核桃微微发甜,没有干核桃的苦涩,很好吃!买核桃要看运气,鲜核桃每斤 8~12 元,干核桃每斤 10~20 元,买得次数多了也有了挑核桃的经验,买前先自己剥几个,挑个大、皮薄、核桃仁与皮容易完整分离的那种。有一种小核桃虽然吃起来香,但是皮很硬,相当难剥,食用率不高;有一种黑核桃长得很难看,但皮很薄,两个一挤就能容易剥开。川南川北都产核桃,但我认为四川南部的核桃要比北部的好吃些,个人愚见,仅供参考。核桃乃长寿果,经常用脑,要多吃核桃呀! 亲爱的们,看完文章流口水了吗?快来四川大开吃戒吧! O( ∩ _ ∩ )O 哈哈 ~
个人分类: 眼观四路|3056 次阅读|8 个评论
周末的美食
热度 10 tangwei 2012-11-17 13:15
周末的美食
某某某期中考试结束,大家轻松。刚好她姑姑一家来做客。。。。做个披萨吧,虽然是第一次做。。。 突然想到一个定律。。。。 汤氏做菜定律:凡是第一次做的菜,总是成功的。。。以后再做,未必有第一次的效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0 次阅读|23 个评论
美食、美女以及美丽的错误——开封菊展一瞥
热度 1 sheep021 2012-11-8 13:16
美食、美女以及美丽的错误——开封菊展一瞥
七朝古都,心仪很久。龙亭一游,印象深刻。 游玩时,突然发现这句诗很难懂,就顺手拍下来,上网一搜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当时应该把这句的下一句拍下来,看看到底再怎么写了。呵呵,粗心啊。 此句摘自唐 李师广的《菊韵》:“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但显然弄错了标点符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1021我发现我喜欢大城市--郑州之印象
热度 1 wangef 2012-10-29 12:07
郑州是我去的第一个大城市,它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三多”:人多、车多、红绿灯多。所以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那么的美好。坐大巴车从家到郑州路程要四个小时,进入市区后就要占了一个小时。在郑州还见过汹涌而来的学生流和下班流。火车站汹涌的人潮中,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这次为了避开市区拥挤的交通,我选择了火车到郑州。这次的体验,让我发现我开始喜欢上了郑州火车站 -- 大城市带来的便利。郑州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火车站,没有之一。今天本来到了本想到了郑州再买到西安的车票,上午上网一看,下午到西安的动车车票都已售罄。高铁太贵,快车时间长,那就要火车上过夜,第二天才能到西安。 到了郑州火车站,车站如此之大,很多人就在甬道上等候,省去了出站再进站转车的繁琐。一个想法跃进脑海,我何不直接上车,然后再补票。大站就是大站,人流多,你在地下的通道停留根本没有人过问。第一次没有票上车,心里还有点紧张。幸好是动车,车厢门口没有查票的人。上了车,呵呵,我喜欢和谐号,我喜欢郑州火车站。 在车上,想起郑州的烩面。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河南美食,不过河南的烩面还是很好吃的。河南的烩面、山西的刀削面、四川的担担面、武汉的热干面和兰州的拉面称为中国的五大明面。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大街小巷。旅行中不能错过的就是当地的美食,下次有机会再回味郑州的烩面吧。
个人分类: 旅行|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意大利美食
热度 5 jwmao 2012-10-27 14:55
偶喜欢的早餐,留个影 这个很经典,tiramisu搭配 espresso咖啡,个人觉得苹果派太甜了 典型午餐,海鲜spagetti,一杯Latte咖啡 下午的冰激凌
575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新疆的“冰碴驹里肉 ”
热度 1 gaojiange 2012-10-23 10:21
新疆的“冰碴驹里肉 ”
在新疆吃羊肉也有讲究,在北疆阿勒泰、南疆巴楚、麦盖提、尉犁等地,吃过地产的土羊羔子肉,觉得再吃别处的羊肉,总有那么点欠缺。直到品尝了冰碴驹里肉,才又回味起那久违的醇香。 驹里,是山羊的意思,所谓冰碴驹里肉,就是吃了初雪后挂着冰碴草的山羊肉。初冬的山羊经过冰碴草的洗礼,成为大补的美味上品。 在人们记忆中,绵羊肉都比山羊肉好吃,其实不然。要想品尝真正美味的山羊肉,还得挑时间,不同季节的山羊肉会因为草的优劣而有着天壤之别,这个季节正是吃山羊肉的季节,过了这个季节,山羊肉不仅膻气重,肉质也变得干硬。 冰碴驹里肉,必须清炖,这样才能保持肉质鲜美,炖制时只需一把盐,但其中一道工序与炖制绵羊肉不同,冰碴驹里的毛肚必须同肉一起炖,这样肉汤中的草香味会更浓,一直侵入驹里肉深处。 炖制大约两小时后,肉香就会混合着草香,弥漫开来。这冰天雪地中闻到这么温情的味道,嘴巴和心里都觉得暖和熨帖。咬一口刚出锅的肉,顿觉鲜嫩可口,唇齿间更保留着一份春天的青草味。 一个羊群中,跑在最前面,爬得最高,吃得最好的就是山羊。山羊是羊群中的探路者,喜欢到悬崖峭壁上吃草,而越是陡峭的地方,越是生长着众多药用植物。这样山羊在果腹的同时也摄入大量中草药,牧民们都称山羊肉为“药肉”。 牧民认为,每年初冬时分,当年的小山羊羔已经长成,山谷夏牧场的牧草黄多绿少,开始衰败,只有山颠或山势险峻的高处才有草,这些草其它牲畜无法采食到,只有山羊才能独享美味。此时,正是吃山羊肉的季节,尤其是在第一次霜冻出现之后到牧民转入冬窝子前,小山羊吃了带着冰碴的草,只长精瘦肉,是山羊肉中的精品。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31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猫在秘鲁,既是宠物更是美食
热度 4 laserdai 2012-10-21 05:16
中南美洲可是一块神奇的地方,那里蕴藏着很多神秘,比如已经灭忙的 玛雅文化 ,是否这个12月份就是世界末日, 那斯卡线 等等。我看过一个记录片子,里面把母猴子捉来烧烤了吃,留下幼小的猴子给小孩子玩。 这里最简单说说猫食节。 猫,在西方社会是惹人怜惜的宠物,但是在秘鲁可是惹人垂涎的美食! 每年秘鲁的奎布达拉都会举行猫肉美食节。 每年九月,在利马以南的乡间奎布拉达(La Quebrada)街头,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歌声,人们举着圣艾菲赫尼亚(Santa Efigenia)的塑像游行。 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当地人会摆上桌子、欢度“猫肉美食节”。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传说中最早来定居的奴隶仅靠吃猫肉活了下来。 为猫肉美食节专门饲养的几十只猫被宰杀,做成各种秘鲁风味美食,辣炖猫肉、香草烤猫肉等。 据说,猫肉吃上去和兔肉差不多 ,充满好奇心的人,品上一口,好像也过了一把瘾。 甭提牡蛎和犀牛角了, 在秘鲁,猫肉被看作具有壮阳功效 。 但是,多数秘鲁人只把猫看作宠物。他们认为,牛肉、鸡肉和猪肉才应该上餐桌。 如果你想给家里请来一位毛茸茸的嘉宾宠物,还是最好去利马中心的阿亚库乔(Jiron Ayacucho)吧。这条街上的宠物店不仅卖猫,还卖许多珍稀鸟、猴子和来历不明的爬行动物。但是这些 宠物被装在扎着透气孔的纸盒子、或者挤在布满灰尘的笼子里。 秘鲁面临着许多大问题,贫穷、贫富不均、犯罪、腐败,改善动物的福利算不上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 动物保护活动人士指出,秘鲁的社会问题不应该让人们对动物福利视而不见,秘鲁人必须像其他国家一样保护动物。 在秘鲁,他们同样在争取让动物免受虐待、忽视、欺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备受崇敬的传统建制、包括天主教教会,或者,争取让爱吃肉的秘鲁人改成素食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8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原生态陇中美食:小时候的烤土豆
热度 1 yaozi824 2012-10-8 21:10
原生态陇中美食:小时候的烤土豆
原生态陇中美食,我们小时候是这样烤土豆的,专属于80后陇中定西农村的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但手艺自在心中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闽南美食
sam763 2012-10-2 12:08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扬起了中国美食风潮,咱也来个闽南版的《舌尖上的闽南》,跟随我走进闽南美食。 闽南美食文化狭义上的闽南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 区。 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 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 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 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第一位: 海蛎煎 海蛎煎又称 蚝仔煎 ,是闽南一带知名小吃,是将海蛎和地瓜粉、蛋、蒜叶或韭菜等结合烹饪而出的一道菜。其实,海蛎煎不难做,把研细的地瓜粉加水搅成粉浆,把鲜蒜或韭菜切成小块倒进去,加入适量的精盐、味精,并拌匀;洗净鲜蚝,拌入其中,注意搅拌动作一定要轻,否则会搅破海蛎,破坏鲜美的口感。将拌好的料倒入油锅,边煎边两面翻,直至海蛎熟,但也不宜过熟,煎时火不要太猛,防止烧焦。 传闻在公元 1661 年时,荷兰占领 台南 ,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 郑军 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 台湾 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同时,在 中国大陆 也有类似的吃法。对于蚵仔煎的缘起传闻则有不同说法。 早年,泉州一些闽菜大师做海蛎煎用料十分讲究,现在,我们吃到的海蛎煎,在用料方面相比以前省略了不少。海蛎煎也宜趁热吃,吃时可佐以蒜泥、沙茶辣、辣酱等。 第二位:沙茶面 历史: 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来自马来西亚一说。沙茶原本应读作 “ 沙嗲 ” ,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 “ 沙茶 ” ,这 “ 茶 ” 是厦门方言的 “ 茶 ” ,与普通话的 “ 嗲 ” 谐音,随着沙茶名声的远扬,沙茶便成了眼下普通话读音的 “ 沙茶 ” 了。 沙茶面的妙处 , 是在汤头。小厨坊采用新鲜的猪大骨、整只鸡及鱼头等熬成鲜美醇厚的高汤;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经拌盐腌制两个月以上,再磨细,将虾酱、蒜头酱按先后顺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却后加入五香粉、咖哩 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故小厨坊的汤头甜辣可口,风味独特。 沙茶面的做法看似很简单,面条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 的口味加入猪肝、猪腰、鸭腱、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 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第三位:卤面 按闽台习俗,生日要煮面吃,煮时不能把面条扯断,须整条长面下锅煮,以表示长寿。 历史: 漳州的卤面,据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南方主食大米,面食应该是公元 686 年建郡时,由移居此地的大批北方汉族带过来的。后来这些北方人入乡随俗,面食也渐渐成了节日、婚嫁、搬家之类喜庆时候的特殊食品。如今满街的排档也都可以吃得到。 漳州卤面,久负盛名。采用肉丝、笋丝、蛋丝、香菇、鱿鱼、虾干、黄花菜等配料在热锅里炒熟后,加上猪骨汤煮开,然后放入适量的味精、白糖、精盐和番薯粉等,调成卤料。进餐时,在面条上放些韭菜、豆芽、浇上卤料,再配上胡椒粉 、油炸蒜丁、油炸扁鱼丝、香菜等佐料。其特点:色泽鲜艳、质嫩爽滑、晕润香醇、甘美可口。   做的时候要用碱面,粗粗的好像是北方的拉面一样,做好以后在开水里捞一下过水 , 类似“油面”。骨头汤里放勾了芡的肉片、剥去壳的虾仁、鱿鱼干、黄花菜、香菇丝和笋丝一起煮开,浇进调好的鸡蛋搅开,再加酱油和调好的水淀粉,就成了卤汤。碱面和豆芽或其他的蔬菜在沸水锅里氽一下,捞出浇上卤汤,加蒜蓉醋、炸脆的蒜丁,最后撒上胡椒面和香菜或辣油……一碗香喷喷的卤面就做好了。 吃卤面最好是趁热。炸脆的蒜丁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但泡久了会发苦,所以“食速”一定要快。吃卤面一般搭配的料有:卤大肠,卤肺片,卤肉,炸肉,笋片,鸭血,油条,五香等等。一般在漳州市内比较出名的基本是:阿芬鲁面,鲁面海,洋老洲鲁面。平和的话基本是车站旁的亚香鲁面了。 第四位:肉粽 泉州肉粽有几十年的历史,也是泉州最为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 “ 艾香粽子 ” 。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    肉粽的原料为糯米,辅料有香菇、虾仁、栗子、猪肉等,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金黄,吃时一般要配上蒜泥辣酱等调料,搅拌均匀,如果再来一碗牛肉羹,那就是一顿风味美食了。煮粽子一定要在水开了之后才放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 3 个小时左右。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即食,以免糯米久后变硬,有损口感。   肉粽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尤其是包有肥瘦有度的肉块,绵软香滑,那是纯瘦肉所不能相比的。 第五位:五香 香卷是闽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肴馔,普通家庭都能烹饪,可请客可祭祀,可作家宴。 历史:   “石码五香”是龙海传统名小吃。长期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    2002 年 10 月,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厨师节暨厨艺大赛”上,石码“常常满烧腊饭店”张渊泉先生多年潜心钻研,不断开发的“石码常常满五香”、“石码常常满卤面”脱颖而出,双双荣获“中华金厨奖”,同时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这个在石码已有悠久历史的风味小吃——“石码五香”,从此享誉中华,风靡海内外。 第六位:蚵仔面线 蚵仔面线为闽南小吃中极具有特色的一种,主要原料为蚵仔 ( 小牡蛎 ) 和面线,蚵需先拌太白粉,但市面上也有许多是用大肠面线 ( 猪大肠和面线 ) 来销售。   蚵仔面线的优劣决定于蚵的大小与新鲜度,拌太白粉时也必须注意蚵的完整。猪大肠卤制的过程,与整碗面线中的比例都是客人决定好吃与否的关键。   其口感浓郁,香味十足,但传统口味现在已经很难寻到,近来较出名的面线,多以台北迪化街闻名的红面线口感为主。 第七位:面线糊 闽南地区小吃。漳州的面线糊最为出名。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就着本地的另一种小吃——油条吃。面线糊一般可加入多种配料如大肠、小肠、虾仁、猪肝、卤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后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肠等等。 第八位:安溪湖头米粉 掌故:清 康熙 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 平定 “ 三藩之乱 ”,又逢29岁生日,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快马传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 李光斗 、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 永春 帽顶寨大王 林日胜 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 东岳庙 和尚德辉禅师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如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 康熙帝 “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湖头米粉系以优质大米为原料,配用五阆山下天然矿泉水,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品质上乘,晶莹半透明,熟粉细腻柔韧、不粘糊、清香可口,炒、煮口感具佳;加工历史悠久,畅销闽南及东南亚、港、澳、台等地区,是馈赠亲友、居家、野炊、餐饮行业常年必备之佳品。 第九位:土笋冻 土笋冻的开山 鼻祖 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泉州的 郑成功 。 郑成功奉命攻打 台湾 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 驻军当时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出来大量的“土笋”,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   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   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 土笋冻 !安海土笋冻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安海土笋冻! 制作土笋冻的"黑土蚯"( 学名叫海星虫,闽南叫沙虫 ),在福建泉州和漳州龙海,福建宁德一带沿海滩涂。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环节动物,学名海星虫,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其肉清,味美甘鲜。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亮晶晶,吃起来很清爽很香嫩,常常用芥末来做调料。
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行天下 梁实秋 味至浓时即家乡 有感
热度 1 windlight 2012-9-3 12:42
赵凤光 科学网很多博友转过梁老的文章或评述。但一直未读过其书。前两周去图书馆看到一个装帧精美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甚喜。急 急借回。 梁老的语言真美,竟能吸引我慢读下来。这几周看了两遍不止。 随着微博等网络文化的流行,快餐文化让我每日阅读量可能有几万,但看看就算,也就和微博3小时寿命差不多,过了3个小时就不记得自己看过什么了。这种快读,一个网友高海燕评论说可以让人睡不着。但于我而言就是一个盯着屏幕的理由罢了。 跟夫人讨论,说梁老是散文大家,不是吃货,梁老自己也是承认未曾专门研究过美食。但自诩为吃货的自己,竟不如梁老那般能将几十年前的美食描述的那么地道,那么通感。能如数家珍般的说出北平的那个小馆那个菜。曾作为大众点评的深圳食神代表我也不能如梁老般,给出那道菜那个馆子做的最好。这个真是要几十年累计下来,还要馆子能几十年如一日得出的评价,在今天这个时代,老字号真是奢侈的事情了。 对游子来讲,味至浓时即家乡,我当年写过深商如何成为一派,就是深圳长大的孩子出去后,闯荡天下,能记得几十年前的街角的那个馆子什么菜的味道。这个时候深商应该是一个Label比较清楚的商派了。 吃行天下,意味着不停的选择,但不变得是人们的美食欲望和阅遍天下的求知欲。以后评述美食要学学梁老对菜的描述。不去简单追求吃过,到此一游而已。 腾讯有部分网文 http://book.qq.com/s/book/0/11/11212/index.shtml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4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