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字出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爱斯唯尔尝试新型同行评议系统
renxiang 2010-6-30 11:38
学术出版巨头爱斯唯尔早在2006年便引入了开放同行评议系统,但是由于参与的用户太少而于一年后中止。但是,作为数字学术出版的领军企业,面对备受争议,却不可或缺的同行评议,爱斯唯尔的创新尝试始终没有停止。 本月中旬,一套名为PeerChoice (审稿人选择系统)的尝试正式在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开始运营。与以往由期刊编辑指定审稿人的体系不同,这一创新系统允许审稿人自己根据自身的专长与研究领域来选择评审的稿件。 应该说,同行评议的一个巨大争议点在于,面对日益交叉性的、或专业化的研究,很多评审人被迫审读自己并不了解、或者知之有限的专业领域的论文。所谓隔行如隔山,这种评审机制所带来的偏差与潜在不公平显而易见。同行评议是学术传播的基石,但是什么样的同行有资格评议某一特定的学术文章,确实值得商榷,值得进一步去探索。 作为学术论文,评审的核心并不在于方法论或者学术写作,而应该在与专业创新与学术贡献。可是,由于评审人的自身专业局限,很多评审工作实质上是在看一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深层次的东西。 应该说,爱斯唯尔的这个PeerChoice系统,正是针对隔行如隔山的评审问题而推出的试验。不过,学术出版数字化进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应该做的事情,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与成功。学术圈子对于体制创新的抵制超出了任何其他的知识传播领域,尤其是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传播创新。 对于这个同行评议的创新试验,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4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电纸书”定价过高,脱离大众读者
renxiang 2010-6-25 10:21
随着IPAD的商业成功,其笔记本一般复杂的软硬件功能、绚烂的彩色显示,WiFi及3G网络的强大支撑,等等,让先前的霸主Kindle相形见绌。这种功能化的巨大差异,也迫使Kindle彻底走上低价亲民的路线。价格降至200美元以下,主打中低端人群。 国内业者对美元定价有一个巨大的误区,很多人把200美元等同于1300元左右人民币,因而认为Kindle是个高端产品。其实,这个概念是错误的!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200美元在美国本土消费者眼里不算高价。要知道,美国人每小时最低工资7美元左右,即便最低收入的人群,$200也就是个周薪而已。对一般中产阶级,$200也就是在饭店吃一顿饭的价格,旅馆里一个标准间一晚上的单价,一件普通的正装服装的价格,等等。换言之,电子阅读器在西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价产品,是走亲民路线的大众商品。 而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市场,从开始的定位就是高端可能由于汉王是做商务机出身,所以电子阅读器的定位习惯于跟成功人士挂钩。各大出版集团相继推出的阅读器终端,无不在千元以上,甚至几千元,对比我们的最低工资几百元一个月相当于普通国人的几个月的收入,这种价格定位是完全偏离大众的。 数字阅读的文化实质是普及知识,开放科学,大众读者才是出版业无穷的资源所在。谁能够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谁就能在下一波数字化浪潮中占据先机。中国数字出版目前成功的案例,比如说,网络原创小说模式,手机彩铃模式,等等,无不是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按照大众的需求与购买能力设计商业模式。 反观电子阅读器的定位,脱离大众,走精英路线,加之版权局限,造成性价比过低,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实在找不出一个理由,让他们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工资买一个华而不实的砖头。这些战略性的偏差可能导致产业链的扭曲,和巨大的市场空白。 其实,山寨厂商早已经跃跃欲试,接近成本的合理定价,没有版权限制的全兼容模式,亲民的定位,等等。虽然总署通过了相关政策来限制山寨厂商的进入,但是效果未必明显。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很难用政策来限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供应能力之间的互动。 作为主流的电子阅读器厂商,无论是出版集团也好,硬件厂商也罢,应该重新思考产品的定位,特别是价格。在中国,亲民的产品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数字出版领域,秉信二八原则,追求高端客户,是舍本逐末的愚蠢战略;一两家企业如此或许能够差异化求存,整个产业如此,就杯具了!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4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出版商应重新定位产业角色
renxiang 2010-6-21 15:29
出版商的传统角色是把关人。出版商在知识价值链中的最大附加值也来源于其对于内容的汇集、筛选、重塑和传播。这种把关人与中间人的角色,在印刷媒体时代,依赖于出版社对纸质图书发行渠道的控制以及对于作者编辑队伍的垄断。但是数字媒体允许内容与载体分离,也就是将内容数字化并以零成本进行传播,这一数字特征使传统出版商的核心角色面临颠覆性的危机。 很多出版社在搞数字出版,也有林林总总的模式,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产业的权力结构面临着重组的压力。换言之,出版商必须要重新定义它的角色。这种必须是大势使然,如果传统出版商不去面对这一现实压力,无法成功实现战略转型,那么迟早会被新近崛起的数字出版力量所取代。 出版商在印刷时代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文化工业模式:也就是大批量生产雷同的、同质化的产品,以便降低成本,最大化利润。这也是为什么畅销书模式,或者教材模式,统治着传统出版业。即便在专业出版领域,图书选题的策划也不是专业化的,而是趋同性的,这都是为了扩大特定选题的读者群体。 数字媒体传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去中心化,这一趋势同时伴随着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甚至是长尾现象。在数字时代,读者不会为了一两个有用的章节去购买一本书;读者也没有时间去阅读作者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读者,尤其是专业读者群,也越来越不会随波逐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文化快餐的跑马场所有这些需求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传播领域的诸多革命。比如说,传统阅读的下滑,数字阅读的兴起,新兴媒体的强势,搜索引擎在知识获取中的核心地位,等等。也就是说,传统出版在知识传播中原有的核心地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只不过,这种挑战来源于产业之外,很多出版商并没有意识到。 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商的竞争对手极为广泛,远远不止业内的兄弟出版社。出版商实际上在与电视、互联网、手机运营商、数字媒体终端,甚至包括数字盗版商等在竞争读者的时间、金钱与欲望满足。放到这样的大环境中去看,今天国内的很多数字出版战略,目光过于短浅了。很多出版社仍然拘泥于以往的把关人和中间人的角色,并陶醉于垄断书号、内容版权等出版子资源的产业强势地位。殊不知,如果网络信息传播继续发展下去,传统出版商甚至会面临着角色的丧失,功能的被替代。到那个时候再亡羊补牢,恐怕已经晚了。 所以,有必要提醒国内处于数字转型阶段的出版商,要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大语境中思考战略,不但眼光要宽要远,更重要的是,观念必须要转变。数字出版商,不是数字化了的传统出版商,而是经营数字出版的公司,本质上是一个新媒体企业,是处于产业技术文化前沿的传播先锋。 我们的旧脑筋,该升级了!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52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新闻出版总署要建电子书数字出版准入制度
xupeiyang 2010-5-11 09:48
2010/05/11 09:03:43  来源:南方网 作者:谭人玮  奥一讯记者谭人玮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值达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昨天在北京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制定针对预装数字内容的电子阅读器生产以及提供数字内容下载的准入机制。这一政策目前仍在研究中,具体的方案将根据现行的有关出版管理规定来制定。 将从各方面制定标准 新浪科技消息,10日在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和汉王科技联合举办的书报刊数字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在谈及电子书产业发展时说,电子书目前存在违规使用内容,著作人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准入门槛模糊,一些预装内容版权不明,提供违规内容下载服务等问题。 张毅君表示,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制定针对预装数字内容的电子阅读器生产以及提供数字内容下载的准入机制。针对电子书产业标准缺失,阅读格式不兼容等问题,张毅君则透露,将会组织专家,在内容、格式排版、加密、版权、管理、认证等多方面制定标准。 数字出版产值今年破千亿 据中新社消息,在当天的论坛上,张毅君还提出,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带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产业规模日益壮大。过去五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数字出版业年增长率接近50%,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值达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在论坛上表示,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已突破一亿人,电纸书把人们以纸张为介质的阅读转移到了电子纸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为出版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预测今年中国数字出版的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 版权:生死存亡的关键 在版权的取得上,终端厂商面临两难的困境:购买版权会让本已价格偏高的电子书阅读器更难立足市场,而不购买版权,没有足够的内容,又很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版权似乎成了一个关乎存亡的问题。据了解,今年将有400多家企业推出自己的电子书品牌,无论从内容、设备还是文件格式上来说,一场没有硝烟的电子书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为保护版权,汉王电子书用户下载的图书实现单独加密,不同设备之间不能阅读,从而保证图书销售。他们将为出版社免费提供图书数字化加工,并和出版社共享;汉王书城上销售的电子图书定价权属于版权所有者;汉王书城上销售的电子图书产生的实际利润出版社占80%,汉王占20%;汉王科技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昨天在北京签署了版权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数字版权作品的授权许可、版权代理、版权认证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数字版权认证机制。 网友议论纷纷 对于电子书数字出版准入机制,网友议论纷纷,王杰聪说,我觉得是好事儿,统一一个文档标准,规范行业。 知名IT人士谢文评论说:又是一道关卡。网友麦田说,我还说2010电子书要流行呢;看来悬了。网友樊兰说,准入无处不在,估计以后每个公司最重要的部门就是政府关系部了。网友未来不是过去的继续说,国家现在对IT网络的管理反应越来越快了。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个人分类: 科学出版|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在学术传播中最关注的四个问题
renxiang 2010-5-4 19:29
英国著名的学术传播研究者Swan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总结了学者在学术传播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学术传播中,最为关切的四个问题,依次是,成本、版权、内容获取与质量。这四个方面整合起来,被Swan称为一幅学术传播的大图画(big picture)。 成本,不仅仅包括获取学术内容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发布学术著作的成本。由于多数学者隶属各个大学,一般通过图书馆系统获取相关文献。所以,就学者个人而言,他们更加关注内容的发布成本,而不是获取成本。在国外,很多开放获取的期刊需要作者支付费用;国内的论文专著出版几乎都要作者埋单。所以,发布作品的成本成为了学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似乎也成了阻碍学术传播的一大障碍。尤其在出版或出局这一学术规则下,为了晋职称、凭业绩,学者必须出版各种著作、发表一定量的论文,这些也无形中增加了科研成本。 版权,是现代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内容所带来的收益的分配。很多学者缺乏基本的版权知识和版权意识。而且,在与出版社或期刊进行版权谈判的时候,多数学者处于弱势。他们不懂、不会、也不能去维权。这样的结果是,多数学术内容的版权被独家授权给了商业出版商。这些商业出版商通过独占性的内容资源来对抗,或者说阻碍开放获取的发展。对学者而言,由于著作成为了收费阅读的商品,其传播效力大打折扣。从国内来讲,论文的版权直接、间接地都授权了各大数据集成商,比如知网、万方、维普等等。学术专著的版权一般都为出版社独家所有。这种模式,直接造成了我国开放获取极其落后的局面。 内容获取也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高度整合学术资源,并且使之成为一种学者易用的资源,这是摆在整个数字学术出版领域的课题。但是,由于版权壁垒的束缚,各大商业出版商各自为战,数据库之间无法建立有机整合。所以,在查找文献的时候,很多学者要适应不同的平台界面,不同检索引用规则,以及不同的商业模式。所有这些浪费了大量的学术时间;甚至有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技术障碍(或者支付障碍)而延缓研究进程。 质量是学术传播的关键,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实现质量控制的手段和途径,却是众说纷纭。争论集中在同行评议机制上。到底谁有资格评价?如何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与准确?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传播。学者一方面希望看到高水平的文献,节省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又担忧过于挑剔和保守的同行评议会扼杀创新,延缓新成果传播的时间。从目前来看,新媒体技术虽然提供了诸如开放同行评议、印后同行评议等等模式,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以上四个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给我们梳理了一个学出传播的讨论框架。这里简单地编译一下,供大家参考。 另外,个人认为,无论国内和国外,学者的信息素养远远落后于学术传播技术的发展,也落后于学术传播研究的进展。很多学者将自己定义为学术内容的写作者和阅读者,而不是一个传播者。从这几个最为关注的问题来看,学者的关注点没有跳出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一亩三分地的视野。对于新的学术传播渠道,多数学者们懒于、也不乐于花费时间精力,这客观上阻碍了新型传播的发展,也降低了学者整体的信息素养。还有,从科研体制来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对新的传播模式的鼓励与支持。(任翔/文)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5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阅读器:Web1.0 还是Web 3.0?
renxiang 2010-5-3 14:49
随着iPad 的推出,苹果也正式加入了如火如荼的电子阅读器战场,尽管iPad的功能要远远大于kindle 这样的电纸书。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器提供了一个对于出版商来说最易于理解、最容易切入、同时也是商业模式最清晰的数字出版平台。将印刷环节更换为数字化,用电子纸取代传统纸,其他的,还是几乎一样的流程。而且,电子书模式这不但将印刷成本降为零,还从根本上减少了库存风险,这些都是传统出版商乐于见到的。 另外,电子阅读器还可以有效地从硬件上来防范盗版,这也解决了出版社的后顾之忧当然,这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连蓝光、PS3游戏机这种高精尖产品都能够被破解, 何况一个小小的文本文件?无论如何,从目前来看,电子阅读器成功地为出版业打开了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大门。确切地讲,是面向大众读者的产业化大门我们都知道,学术与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早已经步入轨道。 不过,数字出版的从业者,对于电子阅读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它只是数字出版的入门级产品。它是数字出版1.0而已。 我们都知道Web2.0的概念,以及其所倡导的用户参与、去中心化和网络社群的理念。互联网已经经历了由媒体播放内容到用户创造内容的转变,也就是从Web1.0到Web2.0的转型。但是,目前数字出版的产业态势以电子阅读器为核心模式似乎在说明:电子出版世界要重回1.0时代。 有人说,Web2.0已经过时了。现在该谈Web3.0了。那么,什么是Web3.0呢? 有人说,移动传播就是Web3.0;也有人说,现在的云技术,云文化才称得上Web3.0。其实,这些唯技术论者都忽略一个网络科技进化的基本规律,那就是用户的核心地位和权力必然不断上升。换言之,信息传播的民主化趋势。这才是信息技术进化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电子阅读器将只能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一个过渡性的角色。 数字出版必然将超越1.0模式与1.0思维 ,尽管目前从业人员多被1.0时代的简单、直接和媒体权力所诱惑。数字出版的未来必然是读者的深层次参与和信息的高度个性化整合,出版商变为信息服务商。 不可否认,电子阅读器将带来产业的繁荣,出版商的利润,和出版数字化的开始。但是,它也带来了产业进化的倒退风险使信息传播退回1.0时代的风险。 希望,这是一种杞人忧天!(任翔/文)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义出版与数字人文
limer 2010-4-20 18:21
刚从日本回来,参加了第二届亚太数字人文中心网络会议,在该会议上,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马费成教授被选为亚太数字人文研究代表,将参加国际数字人文高峰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我们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台湾的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它们已经开始将语义技术应用到了数字人文领域,具体来说就是利用领域本体对在线文献中的概念和实体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一研究给人文学者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就我的感想,这一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将人文学者从繁复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比对劳动中解放出来,自动实现不同资料、事件、记录之间的关联和集成,使人文学者的工作平台跃迁一个层次,不用再为这些基础工作费神,而将精力集中在资料分析和观点提炼上,从而极大的提升人文研究的效率。 此外,国外同行还在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再现或重现传统的人文资料,如利用3D复原技术,重构1000年以前的城市和街道场景,这一研究对于国家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来说,这是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表现方式。 是的,数字人文这一方向的发展前景是激动人心的,语义出版技术不仅可以助推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最终也将推动国家文化的传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数字出版与知识经济
renxiang 2010-3-31 20:04
毋庸置疑,知识经济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和共识。我们无需像几年以前那样炒作知识经济的概念,向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来灌输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今天,知识经济就如同市场经济一样,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则之一。 知识经济的核心要旨是:知识在整个经济生态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知识是最具有价值的资本和最稀缺的资源。虽然,我国依然是房地产主导的经济模式,知识的价值被远远低估。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拷贝克隆等等事件屡见不鲜。但是,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文化创意和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年递增,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必然要开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历程。 在这个转型历程当中,数字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和学术出版,应该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经济的根本机制是个体的创造性劳动,通过一套有效的体系,可以进行大规模与商业化的生产,进而成为科技生产力或文化创意产品。在这个以小搏大、鲤鱼跳龙门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知识采集和发布的平台,需要一个连接创意个体,商业资本,与潜在市场的纽带,这些其实就是数字出版应该扮演的角色。 很多学者都批评中国的数字出版模式没有新意。但是,很少有人说出来,这新意到底是什么。其实,新意就在于,数字出版要转换角色,数字出版的经营者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数字出版更多地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销售产品;数字出版更多的是充当知识与受众之间的中介人,而不是把关人;数字出版应该成为一种机制、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正如当年互联网的出现革命化了人类的传播,Web2.0的出现给了激发了草根的无限创造性一样,数字出版应该担负起激活知识创造与知识消费的使命。 换言之,数字出版建立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播体系,这个体系的效率和效用,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乃至这种文化在新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高度上讲,今天数字出版的从业人员,在创造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实际,数字出版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或者革新。 其一,数字出版的主体多元化。不能搞出版集团垄断,也不能搞成大公司大集团垄断,信息时代,或者说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社会属性就是去中心化,只有真正激发个体和中小企业的创造力与活力,数字出版作为知识传播平台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否则,就像春晚永远是那几张老面孔一样,中国数字出版也会成为大企业的独角戏,这种主体结构是违背知识创新规律的,也难以成功。 其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如果放任盗版的盛行,如果无视知识的价值,中国不可能有真正的软实力。因为所谓的软实力,是由无数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个体所组成的。只有当这些创意个体,充满希望和信心,相信创意和知识可以带给他们财富的时候,他们才会有生产力;而这些生产力汇集起来,国家才会有强大的软实力。如果,辛辛苦苦的创意,抵不上简单的克隆和抄袭,如果创意个体的劳动被盗版肆意剥夺,那么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也只能是山寨版。 其三,价值链的重组。人才价值的被低估并不可怕,因为一个人才如果发挥不了功效,那就是废材。但是,知识和创意的价值被低估,是真正可怕的,因为它们是整个知识传播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和人才在价值链的流动也是如此。如果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一如既往地低估内容的价值,如果贩卖阅读器终端、互联网接入或电信服务等环节的利润率远远大于内容创意,那么中国数字出版迟早会成为无米之炊。无论通过政策的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数字出版都需要理顺价值链,让内容创意真正成为王,只有如此,数字出版产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任翔/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数字出版大跃进:我国数字出版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renxiang 2010-3-25 19:02
国外数字出版的飞速发展开始于1995。在2000年之后,随着个人PC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经历了一个飞跃。跟国内数字出版发展轨迹不同的是,国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且发达的拨号上网阶段。在流量受限的情况下,完善而多元的基于文本的网络服务成为主体。这些奠定了西方国家数字出版的坚实基础,尤其是英国和美国。 反观我国,互联网真正走向大众,是从2005年左右宽带普及开始的。在宽带之前的十几年中,我国互联网是绝对的精英媒体和小众媒体。而宽带的到来,将互联网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从文本媒体转化为多媒体,从精英媒体转化为大众媒体。由于缺乏一个从精英到大众的过度时期,在我国互联网服务中,知识含量和知识服务的比重很小,而影音多媒体、网络游戏、大众社区很快成为了主角。这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立足于思想传播、文化传承,基于文本形式的数字出版在前些年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当然,语境的因素并不是我国数字出版滞后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出版社的运营体制和盈利模式,造成了一个靠教材维系、以炒作发财的浮躁而不思进取的出版业。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最佳赢利点在学术图书和专业图书,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专业内容市场,缺乏系统开发和完善运营。包括部委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和科技出版社在内的国内科技出版体系,在开发专业图书和学术图书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同行。我们没有世界一流的学者,世界一流的学术出版商,和世界一流的学术专著,跟我国出版业长年以来靠教材,重通俗,轻专业的文化有直接关系。 这些深层次因素,决定了当我国出版业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的时候,要迎头赶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的时候,我们的出版业处在一种先天不足的状态。而这种先天不足加之急功近利,很容易引发一场大跃进。从这两年如火如荼的数字出版发展来看,很多潜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商业模式简单重复。纵观国内各大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战略,真正具有创意性、前瞻性的模式几乎没有。所有的商业模式,不是照搬西方同行,就是互相克隆,大同小异。如此下去,数字出版领域的重复建设将非常严重,这一方面浪费了国家资源,另一方面使本来就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国数字出版业永远落后一步。 第二,发展数字出版的思路老套。数字出版从本质来讲是文化创意产业。在西方,数字出版的主体一方面是各大出版巨头,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他们有活力,有创造性,有激情,有专业背景。可以说,整个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是创意和中小企业成功的历史。违背这个规律,一味通过出版集团,大型化平台,垄断资源来发展数字出版,恐怕会扼杀整个行业的创造性和活力。 第三,产品定义没有突破。从理论上讲,信息时代出版社的角色是信息服务商,或者说知识咨询者,虽然很多出版集团的老总在讲话里开始引用这个观点。但是在战略运营上,却丝毫体现不出这些理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对于产品的定义依然是图书,而不是信息。我们对产品的理解依然是一个商品,而不是服务。这种理念继续下去,我国的数字出版只能是数字化的传统出版,而不是数字时代的出版。(任翔/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40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子书、数据库、移动阅读:出版社都难以获利
renxiang 2010-3-19 18:59
近两年,数字出版一下子变得如火如荼。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深入,一个个应运而生的出版航母,携带着巨额资金,想要做些轰轰烈烈、立竿见影的大事业,于是数字出版成了投入巨额资金、扩大影响、展现政绩的最佳平台。 应该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无可厚非。发展数字出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振兴出版业和出版现代化,更在于强化整个国家的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平台,而后者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前者。 但是,从目前数字出版发展的态势来看,似乎距离良好的初衷还有一定距离。很多出版社盲目投资上马数字出版项目,还有的出版社抱着传统出版的利润不放,其数字出版模式换汤不换药。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出版社的管理体制尽管已经开始企业化依然很落后,甚至可以说,其体制问题难以适应,并且深刻制约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这一不对称的体制原因,造成目前国内的出版社,难以通过主流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获利。 电子书领域,国内最大的平台来自于方正、超星以及新近崛起的中文在线,再加上网络原创平台,比如起点、一起写等,这些私营数字媒体公司已经占据了电子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可以说,国内出版社想要开拓新的在线阅读平台已经很难。如果要通过这些现有平台来发布或者销售电子书,推销在线阅读内容,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所获取的利润将锐减。 同理,国内的数据库平台基本上被知网、维普、万方等几大家瓜分,其在市场占有率、技术成熟度、支付体系、规模效应和广告资源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竞争优势。一般的出版集团,除非采取收购策略,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建造能够比拟这些平台的新渠道。而几大数据库的商业模式,完全建立在牺牲出版社的利益的基础上甚至有些不知名的学术期刊,不得不倒贴钱来进入某些数据库。这种市场形态,对于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出版社来说是不公平的,也制约了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新兴的移动阅读市场,尽管市场结构尚不明晰,但是非出版社力量的垄断指日可待。手机阅读方面,中国移动等电信巨头必将在利润蛋糕上分得最大的一块,而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者,由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以及同质化的竞争,将不得不再次面临不平等条约。对于阅读终端市场,很显然,内容同样是最便宜的汉王电纸书可以随机附带近千本图书,可以想象,它以多么低的价格从出版社购买版权。 面对希望无限的数字出版市场,出版社却不得不面临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不得不面临利润分配中的不利位置。这一情况,跟中国出版社规模小、势力分散、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有直接关系。放眼目前的出版集团,从内容资源来讲,真正有底气独家做平台的,不出5家。切不论做出来的平台会达到什么水平。而剩下的绝大多数,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作为中国出版社,在盲目投资上马数字出版项目的时候,应该动脑筋考虑一下,利润点在哪里,产业链如何;应该想清楚,投入产出的关系。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漫谈电子书的商业模式
renxiang 2010-1-19 19:23
数字出版最简单、最直接的模式就是ebook,也就是电子书,而从商业创新的角度来讲,最变化多端的也是电子书模式。电子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DRM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发布平台,与收费模式。如果把ebook简单地理解为将纸质图书的内容数字化,然后放到网络上,那就很傻很天真了!同样,ebook 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可检索、可引用、可个性化重组的数字化内容模式。 在国外,成型的电子书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种是大型出版集团搞的电子书项目,目标客户群是各类图书馆,将过去2年多以前的图书,以及非畅销书,制作成电子书,可以在图书馆的终端上浏览,收费模式也千差万别,有按照时间收费,按照点击次数收费,打印收费,拷贝收费,等等;甚至,一度还出现过,只允许一个读者在线阅读的独占式电子书浏览模式,以此来削减内容的进入,减少对实体书销售的影响。第二种,是由数字内容整合商,来整合不同的出版社的图书内容,这些电子书模式的主要客户也是图书馆,不过,他们的内容往往偏向于某一个领域,在某一个专业出版领域做得非常专业,图书的选择上非常见功力。第三种,目前而言,不具有可复制性,那就是亚马逊的Kindle模式,借助独一无二的在线购书群体和出版商资源,以及相对低廉的内容价格当然,前提是国外版权受到严格保护的法律环境造就了这一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时获取盈利的、排他性的电子书商业模式。iphone虽然也有广大的用户群,但是它没有出版商的内容资源,所以,短时间内,难以撼动Kindle的地位。 我们回到国内,现在国内的电子书商业模式也已经达到了数据库级别,也就是国内所说的数字图书馆, 比较有代表性的像,超星,方正,读吧,中文在线等等。而其主要客户群,除了读吧之外,也是机构客户,比如大中小学的图书馆,政府机关与科研院所等等,这些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读吧模式定位于广大消费者和大众畅销书,这一模式能否最终成功地从中国消费者口袋里掏出足够的收入,还是一个疑问。我们说过,电子书模式的特点,或者说主要竞争优势在于规模化与可检索性。相对于国外的电子书模式,在规模上,可以说,我国的ebook提供商远远超过国外同行。一方面,这是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超星等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早期,一直处于蓝海市场,所以,他们能够以较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数百万图书的版权,从而形成国外同行无法比及的规模效应那里的版权操作更为规范成熟,数字整合服务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不过,在可检索性与内容定制方面,国内几大电子书运营商的功夫显然有些欠缺,虽然超星也推出了全文检索,但是,搜索的精度以及高级搜索的设置,个性化定制等技术环节还有待提高。而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打包服务,从而增加附加值,这方面,还看不到很成功的案例。 从今年开始,电子书模式的一大新趋势就是移动阅读,一方面与联通移动联姻,借助手机付费形成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与汉王等电子阅读器合作,形成硬件与内容的整合。当然,由于图书内容是非独占授权,移动联通或者汉王都可以直接向出版社购买版权,所以,留给各大电子书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并不大。另外,电子书运营商参与移动阅读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移动阅读的内容往往都是流行的、热门的畅销书,而不是长尾的,小众的图书,这些是国内的电子书运营商的内容储备中所欠缺的。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6076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谈e-learning 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renxiang 2009-12-27 14:26
电子书只是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无论如何变化,也仅仅是数字化了纸介图书的内容而已。而数字出版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比如互动性,个性化,智能检索,等等,在电子书模式中无法得到体现。为了使数字图书更加智能化、为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内容,很多数字出版模式试图重新定义书的概念,并进行了很多大胆的探索实验。其核心理念就是,图书的本质是知识,而阅读的本质是教育,或者说知识的编码与解码。 我们知道,从产业角度讲,最为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集中出现在学术与教育出版领域,比如,学术期刊文献的数据库。对于数字出版的探索,最成功的模式也在教育领域,那就是e-learning, 电子教学,或者说,数字教学系统。我今天主要谈谈e-learning模式,这一模式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广泛应用,比较成功的包括汤普森集团和培生集团的e-learning平台,以及国内外研社的在线英语学习系统。不过国内很多人对此模式还不算熟悉。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e-learning, 本文中这一模式是严格限定在教育领域的以初等、高等教材为基础的,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用户群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动数字出版模式。教育也是它迄今为止e-learning最成功的应用领域。很多人 把e-learning 的应用扩展到了科普知识与大众教育,从理论上讲应该如此,国外也有过尝试尤其在多媒体光盘图书的后期,很多人试图建立这种互动的百科知识库但是其商业模式都没有成功。因为,平民百姓,为了一个与自己没直接关系的科普知识,是不愿意掏钱的。这一论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字出版商用高昂的学费反复验证了。当年的多媒体光盘图书的互动性、工具性以及完整性的理念,启发了后来的维基百科,不过,后者尽管声势浩大,依然要靠内容供应者的义务劳动来维系,难以找到商业模式。所以,一句话,e-learning目前只在那些must read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e-learning定位在must read,也就是,对读者而言必须读内容,那么它的营销对象就不是广大读者(这里是学生),而是他们的gatekeeper,也就是把关人,老师,学校,教育主管单位了。所以,从e-learning的功能上讲,它更多的是为一线教师提供方便,比如多媒体教具,定制化的练习题,教材的背景资料,在线作业批改系统,等等。也是是说,e-learning平台的建立,实际上是出版社分担了教师的很多备课工作。而这些备课工作统一由专家学者来做,然后制成标准化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使用。在提供方便、提升效率的同时,e-learning 系统实际上扼杀了教育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降低了教师的参与与能动性。 对学校而言,e-learning系统的推广,与学校的信息化、数字化工程是相辅相成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大中小学开始了大范围的数字化浪潮,在这个硬件推广、网络升级的过程中,e-learning 提供了足够的软件支持,或者说足够的理由来说服学校董事会,通过硬件网络购置方案。 对出版商来说,e-learning系统是竞争惨烈的教材市场上最激烈的高端领域。非常有趣的是,在其他多数出版领域,出版商对于数字出版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一方面,他们担心传统图书读者的流失,另一方面,担心新的媒体力量的介入,使他们成为产业的低端。所以,很多出版商,尤其是巨型出版集团,对于数字出版,可以说是抵制的态度,他们死死捧住知识产权不放,消极对待内容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与此趋势相反,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巨头们对于数字化的态度是最为积极的,尤其是e-learning。原因其实很简单,对这些出版巨头而言,投资高昂,维护体系庞大的E-learning是他们得以树立行业进入门槛的最佳途径。由于教育出版获利巨大,早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些掌握着大量资源的教育出版巨头们,一直试图一劳永逸地保有江山,e-learning所形成的投资壁垒、软件壁垒、标准壁垒等等,在这方面帮了他们大忙。 在网络化之后,e-learning的下一个阶段肯定是移动化。汤普生正在美国的一些州推行无书包运动,试图说服州政府,将中小学教材数字化,进而通过类似Kindle的终端阅读器,来实现无纸教材。让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阅读终端进行学习,并且无线上传作业,接收和阅读教师的批改。这一升级一旦获得政府批准,将启动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其利润和规模,绝非现在的Kindle可匹敌。与此相比,我们国内的e-learning还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4612 次阅读|3 个评论
浅谈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renxiang 2009-12-19 16:16
本月初,轰轰烈烈的北京文化与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宾客。说它是成果展示也好,产业交流也罢,总之,这场秀的确让给参观者感受到了中国的软实力的实力。不过,轰轰烈烈过后,面对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这一课题,我们却需要静下来,认真去思考一些东西。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所使用的文化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在学理上,是一个混淆而自相矛盾的提法。在西方,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在2001年由英国政府主管文化教育的部门首先提出,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就作为一个比文化产业更为先进、更具有创造性、对经济和技术文化进步更有积极意义的新概念而存在至今,并且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可以说,从理论上讲这也是西方学界与产业界的共识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产品,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是以版权产品为核心的媒体内容制造与发行行业。它的基本形态是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和集中化,以大型传媒集团和广电机构为载体,以大规模工业化的内容生产销售为核心业务,以主流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为文化使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媒体行业不断走向集中化的过程,最后出现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样的媒体巨头但是,这些媒体巨人的存在真正促进了人类的文化创作、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吗? 创意产业提出的背景,就是西方社会对于上面这个问题的广泛质疑。可以说,创意产业提出的初衷,就是针对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即,媒介垄断,文化多元化的丧失,大型传媒机构对于创意的压制,等等。所以,创意产业的基本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创意是整个文化媒体产业的核心资源,而不是资金、渠道、或者管理;第二,强调个人的创意与产业化的有机整合,呼唤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创意企业家,以及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与创造性,以此打破大型媒体集团对于文化生产的垄断,形成全社会的有活力的创新机制;第三,强调受众的绝对领导地位,强调文化生产实际上是由受众决定的,而不是文化生产者,强调文化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消费,所以受众的满足,受众社群的集体认可,是衡量文化创意成败的根本标准。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在咬文嚼字,也不是在教条地吹毛求疵。提出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这个混淆的概念背后的政策解读。有人说文化与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这样提出的:一方面,它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可以与我们以往的政策和文献衔接;同时,它又赶了个时髦,跟世界流行的创意产业沾了个边儿,于是就诞生了这个文化与创意产业。对此,我倒并不赞同。我不认为,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如此草率,我觉得,文化与创意产业这个组合概念的提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体现了我们的政策取向,实际上是一种双轨制的结构,也就是说,大型传媒集团与中小创意企业并存这其实也是西方的现状,尽管他们创意产业理论叫唤得很凶,媒体垄断还在日益加剧。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现状,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如西方新闻集团那样的传媒巨人,那么,我们要不要重复这条道路?现在的媒体改革都在呼唤做大做强,可是做大做强真的对于文化发展利大于弊吗?从创意产业的理论观点来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也许应该考虑一下如何鼓励和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中小创意企业,这点,至少跟做大做强一样重要! 总而言之,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文化与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很中国特色的。这几个词汇也算是比较热门,对广大博友来说,很多时候,这些概念可能总在眼前嘴边晃悠,所以,写下这篇小文,供大家参考。
个人分类: 论文专著写作|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城归来杂记
limer 2009-12-19 14:19
周一周二两天到总署培训中心参加了一个硕士班的开题,这批学生主要是各大出版社和出版集团内有经验的编辑。从其开题报告和现场发言来看,他们对出版发行实务中的问题观察细致,见解深刻,尽管编辑思维压过了研究思维。 开题完毕后,我们应邀参观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幸见到两位业内领军人物,并与两位做了深入交谈,也倾听了两位业内高人对数字出版的看法。详细过程这里不便细言,只谈点感受。 当前,出版社和出版集团没有不关心数字出版的,而且绝大多数都已经动手了。虽然各自投资和努力的方向不同,但总的来看,传统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并不清晰,特别是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的确,目前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没有,问题是这些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当下的中国出版社。从销售额来看,中国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是中小社。这些机构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三没人力,面对数字出版,只能任人宰割,沦为廉价的数字内容作坊。 以前,我就表示过,数字出版的前提是出版机构做大做强,制度脱缰。目前,出版业的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问题是数字出版是信息技术的产物,遵循的是网络经济的法则。如果我们还是用工业经济的思维,产业上下游通吃,恐怕这场变革只是自我阉割。 竞合也是网络经济的特色,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双向促动,并带来双赢的结果。竞合的前提是卡位,也就是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不单指条装划分势力范围,更是指确定自己在愈加复杂的产业网上的位置。从现实来看,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趋势日益明显,就整个传媒产业来说,三网合一只是一个技术背景,这背后的思维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升级,上下游通吃就能坐稳江山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思维革命,而不是技术革命。 幸好前瞻的出版机构已经开始思考和行动,更多的则是在温水里游泳,等待总署的眷顾。 问题是,如果出版政策是块薪柴,而不是冰块,温水里将看到的不是碧背,而是白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三大结构性难题
renxiang 2009-12-17 15:40
毋庸置疑,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未来。但是,这个未来究竟有多远? 前些年,很多人断言图书作为一种传媒形态即将消亡;也有人预测,未来的图书基于数字化、网络化与多媒体化将会是一种如何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形态。但是,所有这些数字化转型并没有发生至少没有普遍地、广泛地发生。纵观世界出版业,数字出版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尽管出现了无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可是始终难以解决三个困扰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的难题:盈利模式,标准化和产品形态。 首先,无论电子书,网络图书馆,多媒体出版,手机出版,还是POD按需印刷,分章节定制出版,这些林林总总的商业模式都无法解决如何取得盈利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取得足够的盈利的问题。网络的免费文化深入人心,即便默多克这样的媒体巨人,要出台收费新闻,也举步维艰,更何况普通数字出版商。从目前来看,只有学术期刊数据库和部分专业小众数字出版物,实现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他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轰轰烈烈,都逃不出赔本赚吆喝的局面。尽管我国创造出了付费网络小说的阅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并不是一个商业创新,它的成功是基于国内文学出版领域没有形成国外成熟的作家推广机制和读者服务体系,比如说,读者俱乐部,等等。另外,网络付费小说,在审批尺度等方面拥有特殊的优势,这些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却很难移植到国外的根本原因。再比如说,手机书,付费电子书,等等,这些商业模式所产生的盈利,对比印刷图书,微乎其微。全世界最成功的数字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但是Kindle模式是建立于内容的低价和硬件的盈利的基础上的,而且受益于亚马逊广大的读者资源,也不具有可复制性。另外一方面,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廉价低成本的出版方式,其实不然。就单个品种的内容复制和传播而言,的确,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使其成本接近于零。但是,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数字内容的制作或者传统内容的数字化,品种规模的建立,数字版权的购买,等等,这些成本其实比较传统出版要高很多。而目前的数字出版模式,难以形成持久而大规模的利润形成机制,对多数出版商而言,盈利难以弥补高昂的技术投入。所以,总体而言,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其次,是标准化的问题。这不仅是数字出版物的格式之争,同时也是数字文本与其他软件平台的交互标准的问题。由于整个数字出版业仍处于诸侯争霸的格局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各种标准并存,尤其是Adobe与XML之争,让整个产业划分为多个阵营。而不同国家,又有各自不同的标准。所有这些差异,制约了数字出版的资源整合和市场开发,无形中,提升了数字出版的成本。在视频以及光存储领域的格式之战,蓝光与HDDVD,持续了将尽5年时间,也使整个行业,尤其是视频电影产业,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索尼的蓝光一统天下之后,短短两三年,整个行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加速了由DVD到次时代高清的更新换代。反观数字出版,卷入行业标准之战不是两家三家,而是数十家,这种混乱的局面事实上已经制约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在软件平台、兼容性、文本编码、多媒体接口等等方面现存的巨大差异,不但让读者无所适从,也让出版商摸不着东西南北。 第三,是产品形态。换言之,也就是,究竟数字出版要推出一种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说电子书,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以此来取代以往基于文本的传统图书。可是,究竟多媒体书可以多媒体到什么程度?这种多媒体书又如何与电影、电视、音乐产品来界定和区分?对于这些问题,产业实践并没有给出合适的答案。前些年,风行一时的多媒体光盘出版,逐渐销声匿迹了。因为人们发现,知识的最佳载体,仍然是文字,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多媒体内容。另外,由于版权授权的局限,作为单一的出版商,也很难把真正与内容匹配的多媒体内容整合到一个数字出版物上来,这些也进一步降低了多媒体出版物的价值。在产品形态,或者说产品定义方面,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恐怕数字出版很难走出传统出版的文化与模式,也不可能颠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只能是传统文字出版的一种数字化版本,而所谓新概念的数字图书也只能是一种可组合,可搜索,可个性化定制,可多媒体演绎的立体文本。此外,这里还牵扯到另外一个重要概念,Web2.0,也就是受众互动与社群网络,这些也会带给图书全新的定义,比如图书的无限修改性,实时更新性,群体创作性,等等。而目前的数字出版的产品定义,还远远没有涵盖这些。应该讲,就数字出版的产品设计而言,技术已经远远走在了商业文化创意的前面。数字网络技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文化的创造性与商业的创造性,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作出真正划时代的新的图书。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第五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征文选题指南
chensh 2009-9-12 23:52
2009年第五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征文选题指南 (由于博文篇幅的限制,会议通知见博主的另外一篇博客, 投稿邮箱: e_publish@sina.com ) 凡属理论 探索 、业务 研究 、技术研发、 实例 分析、 解决方案、工作总结、 调查报告 、预测分析 等 方面 的文章均可投稿。 为了方便与会者投稿,组委会列举一些选题参考和投稿方向。这些指南仅供参考,作者可以自行拟定文章题目和文章主题。 一 、关于 知识、教育和学术网站编辑及运行管理 及案例分析 (1)网络编辑 与 知识创新和扩散 (2)学术类 电子杂志 和网络期刊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3)电子书与学术文献数据库 的编辑 制作与运营管理 二、关于 大众、新闻及 综合 网 站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 及案例分析 (1)综合、门户和专业网站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2)大众媒体网站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 3 ) 企业网站的编辑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 4 )大众与新闻网站的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三 、关于 网络社区 、论坛和博客的编辑与优化管理 及案例分析 (1)网络社区与网络论坛的编辑与管理 (2)博客的特点及其编辑工作的创新 ( 3)网络编辑在网络论坛管理中的作用 ( 4)校园网站编辑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 (5)网络论坛管理的技术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 四 、关于 手机出版、移动阅读与电子网络编辑 及案例分析 (1)手机报编辑与运作(2)手机文学运营模式(3)手机游戏与网络文化 五 、关于 电子 网络编辑规范 、质量及 标准化 ( 1 ) 网络编辑 质量 及 评价 ( 2 ) 数字媒体的 标准化 (3)网站编辑管理系统及建设 六 、关于 网络出版管理与舆情信息监测及应用 ( 1 ) 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扩散机制及特征 (2)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建设及应用 ( 3)网络环境下社会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及应用案例 (4)网络环境下公众企业市场与品牌信息的监测及分析应用 (5)网络环境下政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优化与队伍建设 七、关于 数字内容管理 、数据发掘 与信息服务技术及 应用 ( 1 ) 传媒信息数据库 建设与资源 开发 应用 ( 2 )数字 内容管理与 网络化分发系统 ( 3 )数据发掘与知识发现及服务 (4)网络搜索引擎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八、关于 数字版权管理 和保护的 理论、技术及及应用 (1) 数字媒体 版权保护及创新应用 ( 2) 数字版权管理 技术 及 系统开发 九、关于 网络媒体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及管理 (1)网络媒体与数字 内容 产业发展现状 (2)多媒体与数字动漫产业现状与趋势 ( 3 )传统出版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4)数字网络出版基地建设与管理 (5)数字出版及内容产业发展规划 十 、关于 网站编辑 和 管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1)电子网络编辑与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2)电子网络编辑人才的特殊素质与技能 (3)电子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 模式( 4)电子网络编辑课程建设及教学案例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2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发“2009年第五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通知
chensh 2009-9-12 21:31
2009年 第 五 届全国电子 与 网络编辑 年会 暨 数字出版 、内容管理与新 媒 体发展 研讨会 预备通知 一、会议背景 为了推动我国数字 媒体、网络文化 发展 , 提高电子 媒体编辑制作、多媒体设计制作、 网 站 编辑与管理的水平、深化 数字 出版与 新媒体 传播的研究、促进信息学科和传播学科的建设, 中国编辑学会 决定举办2009年 第 五 届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 与新 传媒发展研讨会。 第一、 二、三届 会议 均得到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网络编辑出版研究所 等相关单位和部门 的联办 和 承办。 2008 年的第四届会议得到了 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 、 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 、网易等单位的支持, 移师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九朝古都 洛阳。 2009 年,正值共和国 60 华诞,本届年会将于 11 月13 -16 日(最新更正) 在英雄的城市 南昌召开。 长期以来,全国 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 与网络 传媒发展研讨会 一直 按 照 产、学、研、 管 相结合的模式举办 ,形成了较大影响,如今已成为数字媒体和网络传播领域重要的学术和业务交流平台,年会参会人员规模200多人,已成为电子网络编辑与数字媒体领域的专业盛会 。 2008年,参会的各类大型网站超过50余家,大型数字出版机构超过10余家,学校科研单位超过40余家。 二、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 :中国编辑学会 组织: 全国 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组委会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承办: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江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中心 三 、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0 9 年 11月13-16日 会议地点: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白鹿会馆 (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 99 号) 四 、 主要 参会人员 1.多媒体及数字网络 出版 传媒 策划、编辑 和 开发制作人员 2.大中型 网站策划、开发制作 、 编辑 和运营管理 人员 3.网络 信息 与舆情监测 管理 、系统 开发建设 与 应用人员 4.高校 新闻传播、编辑出版 、图书情报等学科教学与科研人员 5.高校 信息管理、计算机 与通信科学 教学和科研人员 6.政府部门( 新闻出版 与信息通信 等行业 )的 管理工作者 五、会议主要议题 1.知识、教育和学术网站编辑及运行管理 2 . 大众、新闻及门户 网 站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 3 . 网络社区 、论坛和博客的编辑与优化管理 4. 手机出版、移动阅读与电子网络编辑 5.电子网络编辑规范、质量优化管理及数字出版标准化 6. 网络出版管理 、网络 舆情信息监测 管理及系统 7 . 数字内容管理 、数据发掘与信息 服务技术及 应用 8. 数字版权 管理与保护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 9. 数字网络媒体与内容产业发展及管理 10. 网站编辑 和 管理队伍建设 、 人才培养 与专业教育 六 、 征文 信息 及要求 1.文章摘要提交截止时间:请 于 2009年10 月 25 日前提交文章的题目、 摘要、 作者姓名、作者单位 、通信地址、邮箱。 2.文章全文提交截止时间:2009年10 月 25 日 3.经会议组委会组织审核通过的文章(全文),颁发会议论文入选证书。 会议结束后,将会议交流的文章、资料、案例整理 结集出版,并进行评奖 。 4.文章类型:凡属理论研究、实务探讨、技术开发、案例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等类型的文章均可投稿。选题参考和指南见附件一。 5.文章格式及要求:提交的文章应符合学术论文基本规范,应有:标题、作者、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通信地址、电子邮箱、作者简介等组成部分。详细格式和要求见附件二。 6.著作权事项:作者将文章投给本年会,则视该作者或著作权人同意本年会主办及组织机构可将该文章汇集到本年会文集中,可以图书、数据库或网络等形式公开出版传播,并遵守相关出版传播机构和会议组织机构对文稿编辑、稿酬等相关事项的处理办法。 7.论文提交:以电子文档方式提交, 邮箱 :e_publish@sina.com (征文和会务专用邮箱) 七、会务信息 1. 参会 人员住 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标准间:120元/天/人,240元/天/间; 2.会务费:680元/人, 学生代表 凭论文录用通知 酌情减收会务费 ; 3.参会回执:2009年10月25日前返回参会回执;(回执格式参见附件3) 4.会议报到时间:2009年11月13日上午及下午3点以前; 5.会议开幕式和大会报告:2009年11月13日下午3点。 八 、 联系信息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 专委会 暨年会组委会秘书处 : 秘书处负责人 :陈少华 ( 13307181256 ) 承办单位负责人:曾振华(13979132128) 陈 末(13970069186) 联系人:余俊峰(13979083095)况肖平(13607096499) 周黛(13477023845)许桂芬(13917646361) 邮箱:e_publish@sina.com (会议专用邮箱) editor@vip.sina.com (电子网络编辑专委会邮箱) 承办单位通信地址 : 江西省 南昌市紫阳大道 99 号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邮政编码: 330022 电话: 0791-8120453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发第四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
chensh 2008-11-3 02:49
第四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 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会 的通知 一、会议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传媒、网络文化的发展,提高电子媒体编辑制作、网站编辑与内容管理的水平、深化数字出版出版与网络传播的研究、促进信息学科和传播学科的建设,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筹)计划第四届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会拟于2008年12月召开。 长期以来,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会一直按照产、学、研、管相结合的模式举办,形成了较大影响。第一、二、三届研讨会均得到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网络编辑出版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联办和承办。 2008年的会议得到了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师范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将移师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九朝古都洛阳,由新的骨干会员单位联办和承办。 二、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中国编辑学会 支持: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河南省新闻出版局 组织: 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筹) 承办: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 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 协办:洛阳师范学院 三、主要参会人员 (1)数字与网络出版机构的策划、编辑和开发制作人员 (2)大中型网站的策划、开发制作、编辑和运营管理人员 (3)传媒数字化、信息化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维护部门的专业和管理人员 (4)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信息管理、通信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5)新闻、出版、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监测与管理部门工作者 四、会议主题 网站编辑与数字内容优化管理、数字媒体发展与网络文化建设 五、会议主要议题 专题一:网络传媒与数字出版发展探索 (1)网络媒体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2)多媒体与数字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传统出版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4)面向数字网络媒体发展的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 专题二:多媒体编辑制作与数字内容管理 (1) 多媒体编辑与数字内容管理的现状与趋势 (2)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材的策划、编辑与制作 (3)企业宣传多媒体的策划、编辑与制作 (4) 数字动漫的策划、编辑及开发制作 专题三:大众传媒与门户网站编辑工作与网络文化建设 (1) 综合和专业门户网站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2) 大众媒体网站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3)网络社区、网络论坛和博客的编辑与管理 (4)企业网站编辑管理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5)面向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编辑规范与要求 专题四:科技、教育和专业网站编辑工作与国家知识创新 (1)信息时代网络编辑在知识创新和扩散中的作用 (2)电子杂志、网络期刊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3)电子书与学术文献数据库的编辑制作与运营管理 (4)数字网络出版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5)数字网络出版的标准化及应用 专题五: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技术及应用 (1) 数字媒体的版权保护及创新应用 (2)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及系统开发 (3)传媒信息数据库建设与资源开发应用 (4)数字 内容管理与网络化分发系统 专题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及应用 (1)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机制及特点 (2)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预警系统开发及应用现状 (3)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及应用案例 (4)网络时代企业品牌与市场信息监测及分析应用 (5)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形象及管理 会议期间套开的专题会议 、工作会议 专题会议一: 河南暨洛阳新媒体发展论坛 。(半天) 主要组织者:洛阳市委宣传部、中新社河南分社等 专题会议二: 数字媒体编辑与策划人圆桌论坛。(部分代表、半天) 主要组织者:电子网络编辑专委会、重点网站和数字出版机构 协会工作会议: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一个晚上) 主要内容: 报告2008年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情况,讨论2009年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会员充实本专业委员会工作小组。 组织者: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六、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08年12月5-8日 (5日报到,6-7日开会,8日疏散) 会议地点: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市龙门路71号(洛阳师范学院西门口北侧) 洛阳师范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拙耕园) 说明:会议地点位于洛阳市龙门大道北段,距火车站五公里,往飞机场需25分钟车程 七、基本会务信息 (1)参会人员拟申请会议发言和交流的请于12月1日前提交会议交流文章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信地址和详细摘要(不少于800字)或者全文。 (2)经会议组委会审核通过的文章,颁发会议交流证书。会议结束后,会议秘书组和专委会秘书处将会议交流的文章、资料、案例整理,并推荐出版发表和评奖。 (3)参会人员会务费460元,食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学生代表凭论文录用通知参会酌情减收会务费。会议住宿:每个双人标准间150元/天。 八、会议秘书处 电子与网络编辑专委会秘书处: 负责人:陈少华(13307181256) 联系人:黎梦怡(15072343622)、余峻峰(02765240691) 张宇翔(1342989246) 邮箱:e_publish@sina.com e_publish2008@163.com 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关山口邮政编码: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 会议承办单位: 负责人:于乾坤(13803885212)李武勋(13525978898) 联系人:海战通、董红哲 电话:0379-63925888,63921526 E-Mail:cns_yqk@126.com 通信地址: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西路9号院 邮政编码:471000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4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信息大类专业保送生跨专业投报互联网传播方向研究生
chensh 2008-9-24 01:47
各位博友: 下面的博文可以算是博主的一个招生广告信息,同时也是一个心声。 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管理、图书馆、数字出版、数学和物理等专业方向的优秀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报送研究生又开始了,如果你已经获得你自己学校的保送资格,如果你是对网络新媒体以及文理交叉研究有兴趣的同学,欢迎你跨学科投报网络传播及新媒体研究方向。 博主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跨学科的,比如网站及网站群分析、网络信息监测及预测、数字网络出版、数字媒体版权开发与控制等,欢迎你们投身到网络传播、网络信息监测、网络搜索以及社会信息网络的研究中。 这里有很多领域是新闻传播学科与信息科学交叉的领域,这里需要你们。在这里,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欢迎来交流咨询!欢迎你们及时来申请! 这是我的邮箱: chensh@hust.edu.cn chensh_hust@163.com
个人分类: 传播学教育探索与思考|4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