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科学网三个事项的看法
热度 15 cgh 2013-2-17 16:01
对科学网三个事项看法 不记得怎么到的科学网,印象中应该是收到科学网的电子邮件发送的科学网电子杂志开始接触科学网,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电子邮件是 2008 年 3 月 2 日的。现在还一直收到这个电子邮件,对比一下,其实还是有些感慨的。一是这个很多人一直在科学网活跃着,而是科学网这么多年了,三是时间过得真快。我在科学网开始第一篇博客是 2008 年 9 月 2 日,从前面那个时间点到这个时间点中间就是汶川地震。不知道当时在科学网开博客是不是也和汶川地震有关,但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博文还是有一些。其实原来在另外一个网站有一个博客,现在已经进不去了,大概也是定位到活动构造。说实在的,大家都不容易。 大过年的,对科学网管理说事,总是让人不舒服的。近几天发生的几个和管理有关的事情,还是想说几句,总的来说,需要站在别人角度相互体谅吧。 1 、身份认证 忘了当时如何认证的,应该没有电话确认,也没有身份证信息,但是至少有电子邮箱信息。这样的实名恐怕确实让很多不愿实名的人还是以实名的身份进到科学网开博客了。科学网要壮大,搞得太严实了估计会让一部分人原理,目前应该是一种折中。也就是,只要做得不要太过分,否则就认真起来查身份。 其实,很多人不要完善学术名片,这也反应很多博主希望保持自己真是学术身份和科学网博主身份的分离。与其说是真实名,不如说是半隐身。所以,如果有必要,科学网可以要求博主适当完善学术名片,譬如说放上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论文),这不存在暴露隐私的问题。既可以宣传博主本人,也可以证实自己学术身份。再说了,还可以经受学术打假的洗礼。 2 、违规执行 这两天,一下就知道处理了三个人,刘文丽、沈阳、谢力。记得钓鱼岛问题的时候处理了一个。没有仔细分析,大概说说印象。刘文丽评论和博文和不一般, 许培扬 老师整理了一些 对其 身份 存疑的证据 。对沈阳博主还是了解比较多的,估计科学网还有很多对他比较熟悉的博主,这次封博原因按科学网的说法是“ 因沈阳老师涉及多次在科学网博客中发表广告和机构推广相关内容 ”。谢力也有几次互动,对他的文献功力佩服有加,才知道 早已封博了 。 我在许培扬博主博文的留言是:“建议科学网在公告栏,或者另开一个栏目,对违规及处理公告,一方面给其他博主警示,另一方面大家知道发生什么事。否则有点恐怖的感觉。”原来注意到,科学网注册新的博主,会在首页显示,现在叫“新博推荐”。把这些违规公示出来,也没有什么坏处。不必遵循报喜不报忧的原则。 3 、评论与回复 关于评论和回复的话题,最有代表的是李连达院士的不开放评论和饶毅院长的不回复评论。最近, 李竞博主的博文 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长篇幅的讨论。 我在李竞博主后面的评论是“关于李院士不开放评论,其实他有回应一些对他质疑的博文,说明他会去看别人的评论,并且做到了回应,是互动。他的对手虽然让人评论,可是没有任何回应,也就是有可能根本不看那些人留下的评论,根本没有互动,从这个角度看,好像不如他。” 李竞博主的回复是“别的我不知道 , 李院士能回应饶教授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 也是值得尊重的 , 我在我其他的博文中有此一说。但我们不能比较谁比谁更糟糕 , 那是什么体统 ? 如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 , 把评论开放 , 可以不回应 , 别的功能先不说 , 起码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 一个不尊重任何对手的人 , 能怎么样呢 ? 就连对抗性的体育竞技也不是我死你活 , 何况科学网应该是追求进步 , 追求传递知识 , 总之 , 我是搞不懂这个做法。而不予回复 , 我倒是能理解 , 因为时间有限 , 精力有限 , 让别人去评论吧” 这里想说的是,我的评论并没有形成谁比谁更糟糕的评论。而是试图论证,李连达院士虽然没有开放评论,其实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博文进行评论,甚至讨论。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 戴德昌博主的评述性博文系列 。乐于讨论的,在那里也可以相互讨论得很清楚,甚至不局限与事情缘起的那位博主。而另一方面,从李连达对饶毅及其他多个博主的回答式博文来看,他应该在关注那些以博文形式出现的评论,并做出来相当认真的回应。这样下来就是一种互动吧。科学网关闭评论而遭到批评的好像只有李连达院士一人吧?所以,强制打开评论,显得针对性太强了哈。而那些只让读者评论,却不回复,更不用说以博文长度来详细讨论。根本没有互动,像是让读者发泄,更像是让读者自己在那耍猴、浪费时间、浪费情绪、浪费脑力,最后只能自我安慰一下,在别人的观点后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哪些人乐于让别人评论而不回复,肯定会有发现,而且对科学是有意义的。 至于李竞博主说的精力有限而不回复评论,只能说看似有道理。其实,相当于演讲完了让人一股脑提问,最后来一句,时间有限,不回答各位的提问了。那让听众做何感想?另外一点是李竞博主认为开放评论就实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这似乎也没有关系。反过来说,是不是每个读者出来增加点击量,都要对博文作出回应(推荐和评论至少一项)才算对博主的尊重? 所以,还是赞成科学网现在的主张,博主自己觉得评论和回复。其实,博文能不能被网友读到也是博主控制的。也就是说,博文从可见到开展讨论,都是博主私人的权利,因为博文的知识产权在博主。
个人分类: 杂谈|4098 次阅读|34 个评论
科学网上‘打擂台’的基本‘规则’--说说刘文丽事件
热度 44 lin602 2013-2-17 09:03
这二天最热闹的话题就是‘刘文丽封博’及与许培扬博主之间的‘吵’。 科学网上经常会出现二个或几个博主之间‘打擂台’,有的是学术上的,有的是风格上的,还有的是情绪上的。 博主之间互相平和地讨论问题,不需要有什么规则,互相尊重,说出不同与相同的观点即可。西方学术会议期间有个招待会,会前有一、二个小时大家都站在一块空地上,拿着酒杯四处走动,可以与任何人打招呼,也可以与任何人互相说说话,只要互相之间愿意,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留下联系方式也挺好(我曾经在法国近千人的一个酒会上与一中国人聊天,竟然发现这位在芝加哥工作的华人是我科研上一个样品的应用测试人,送样品是通过其他人送的)。 但是,如果科学网上博主之间互相之间引起了大的争论,特别是出现不‘友好’的情绪、语言上已经激烈的时候,这类似于打起了‘擂台’,打‘擂台’应该有些规则: 1 双方必须是实名,真实的工作单位,这是科学网的性质所决定的 。看到武侠小说或电影吧,要打擂台,必须双方报上姓名,什么‘派’的。假如一方戴上面具,不说自己姓名,或者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大人装小人,小人装大人,这个擂台是不能打的。科学网也是如此,一方是实名,另一方也必须是实名,因为科学网不允许假名,从公平原则,双方都为自己的行为与语言负责。如果一方是假的,他随便怎么讲,对他本人没有实质影响。非实名论坛上大家可以看到,许多人语言用得是非常难听的,如果他用实名,他说话他要注意形象的。 2 既然打擂台,就要比功夫, 这功夫也应该是对等的。 一方手里没有武器,另一方手中有剑,甚至使用暗器,这个擂台如何打呢。双方应该就某些观点与事情进行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引用文献资料,引用数据与图片,但不可以用污辱的语言,不可以无中生有,不可以开骂,更不要带上家人与朋友, 不要说‘你毕业于什么什么学校’‘写多少多少文章’‘职称如何如何低’‘家人如何如何’‘以前如何如何穷或富’‘你现在在二流三流学校工作’‘你年龄没有我大’等 ,(但诚信的记录是可以说的,每个人的诚信是自己造成的)。在学术争论与互相之间某件事情上‘打擂台’时,只要符合规则,毕业学校、家庭出生、发表多少文章、职称高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认你的功夫---互相说的话、事实、根据。 3 双方适可而止, 总不能科学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看二人的‘擂台’吧。有时候话到一定的位置,再说就没有意义了,有时候就成为‘死缠烂打’了。即使一方有点‘错’了,也正常,看到打擂台吧,有的人即使输了,大家也很佩服甚至尊重他。因为你们的‘擂台’如果对其他人有启发,大家都君子风度,虽败尤荣。而且从你们的交手中,也体现出你的‘功夫不一般’,大家仍然很佩服你。看看央视的星光大道节目,有些非冠军最后事业不比冠军差,而且科学网上许多话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到一定火候,鸣金收兵。象下中国象棋一样,没有输赢和棋很正常。 4 刘文丽的事情,我认为到目前为止, 唯一的疑问就是实名与真实单位的事,如果是实名,单位也是真实的,应该恢复‘她’的博客。如果他是用的假名或假单位,我觉得应该‘封博’。 你用假名是没有任何资格来与实名的博主‘打擂台’的。 5 当有博主提出某人的身份疑问时, 科学网有义务核实与告之 。如果科学网也不太清楚时,也有义务让博主提供身份证明,科学网也可以委托相同单位或相近单位的博主帮忙核实。如果博主不愿意提供身份证明,科学网又无法核实,加上在网上又有博主根据一些情况要求核实情况下,科学网应该暂时关闭他的博客,直到核实为止。 6 科学网上所有人都是来‘喝茶聊天’的,不管是院士、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千人百人甚至万人、普通教师、实验室人员、官员、党政管理人员、在读博士、硕士、本科生,在科学网上都是一个‘自然人’,就象大选中一样,每人只有一票,完全相等。不要说对方做出什么成果,发表什么文章之类的语言, 唯一的标准就是说得‘对与不对’ 。在科学网的‘擂台’上脱下外衣,卷起袖子比武时,没有官职、职称、成果、年龄、性别、国内还是国外工作、学历等这非武功因素,教授说不过本科生也正常。
7809 次阅读|113 个评论
正告编辑mm:不要害我
热度 14 Synthon 2012-4-10 08:56
今天照例登陆科学网,吓了我一大跳。在我的名字下面,赫然出现了我的工作单位和工作职务。于是连忙调整设置,还好,还允许隐藏。 编辑mm,你这次是把我害了。。。我不是开玩笑!我公司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我相信大多数大型公司都有类似规定),当我的名字与公司名称、职务一起出现的时候,就有可能被误解为我是站在公司立场上发表观点,所以,所有我的名字与公司名称、职务一起出现的场合,都需要提前报我上级主管和公司法务部门批准。 因此,请编辑mm以后出现类似事情的时候,跟我商量一下。请不要让我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24 次阅读|23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不该实名】
热度 3 outcrop 2012-4-9 22:47
有人觉得用户实名了,编辑该实名——但我觉得这没有内在的必然关联。 用户实名,是科学网的一种经营策略,主要是促使博主对言论负责之类的。 但每个编辑,对科学网来说,都是内部工作人员,都是再实名不过的员工;工作上的事情,对内都是明摆着的。 要求编辑实名,一定会给编辑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甚至不必要的个人恩仇。 要说编辑的责任,目前是编辑部这个整体在承担;有问题,一样可以找编辑部,编辑部一样知道是哪位编辑干的,为什么要亲自找到某个编辑呢? 一旦编辑实名裸奔出来,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在编选文章方面变得更没底气——毕竟编辑也是人,不可能每次做的无懈可击,做错一次,成了把柄,可能麻烦就大了。 这点和博主们不同,博主们写博客是消遣,编辑们编辑是饭碗。 因此,不赞同科学网编辑实名。 最多,编辑可以用下笔名,便于某些反馈;但是我也不推荐。 为什么我连编辑用笔名都反对呢? 因为编辑有个人的偏好很正常,博主们对不同编辑有不同好恶也很正常; 但,一旦某个博主(我如我这种小心眼睚眦必报的博主)哪天看某个编辑不顺眼,说不定就忍不住整天骂某一位编辑了; 然后那位编辑更讨厌这位博主……一来二往的,更乱了 一定会怀念现在只有编辑部的日子 延伸阅读: 用户实名了,编辑是否也实名? 建议科学网实行实名责任编辑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8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推荐能插队?
热度 3 周春雷 2012-3-15 20:13
偶然发现刚推荐了博文名字就出现在推荐队列中间,刚开始还以为咋那么巧,这么短的时间也有这么多人一起推荐呢,再推一篇博文相同情况又出现了。观察了一下,还蛮有规律的,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实名队伍的末尾、网络ID之前。再找一篇热门博文一验证,果然如此! 推荐也能插队啊! 思考之下若有所悟:难道是博客系统为推广实名制有意为之?呵呵。
个人分类: 感想|5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推荐和评论提取博主实名的说明
热度 27 科学网编辑部 2012-3-11 14:26
各位博主: 你们好! 根据2011改版后部分博主的意见:希望更方便的获悉在自己博客推荐和评论的实名博主,以便于加强交流。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科学网目前已实现在博文推荐处、评论处直接提取博主的姓名,以方便博主之间的交流。各位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联系编辑部 blog@stimes.cn 科学网编辑部
8345 次阅读|46 个评论
我覺得推薦改得不如過去好玩了!
热度 16 jiangjinsong 2012-3-9 15:47
原來很文藝的“大漠孤魂”, 現在變成很普通的“吳飛鵬”; 原來很有趣的“outcrop”, 現在變成老老實實的“劉洋”。 博主們耍個性的一個渠道也被封住了, 不是很好。 實名放在後臺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曬曬博主的姓名, 可以在首頁上顯示出來。 剛過完節的MM們, 請你們理解一下科學網寫博客的男人(尤其是老男人)們的一點卑微的想法, 他們都是一些愛顯擺的孩子, 你們就帶著微笑多少縱容一點他們吧! 至於科學網的女博友們, 她們與世無爭, 根本不care此事!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744 次阅读|43 个评论
敢于指名道姓进行学术批评的人的典型特征
热度 3 wya 2011-9-6 09:03
1、学术水平高,基础扎实。 如此才能保证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的批评意见有根有据,不被驳倒 2、与被批评人无利益纠葛,特别是不需要依靠被批评人的地位拿课题、要经费、评职称等 无欲则刚。否则即使心里恨的痒痒也不敢说半句不是,否则经费就会不保。 3、留有退路,备有绝招。 此招可保证万一被报复、封杀在某一领域,还可以在其他领域谋生。 大多数学者无法同时具备这三点特征, 所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为虎作伥! (注:本文仅指正当、规范的学术批评,诽谤、谩骂和纯粹的人身攻击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可参考: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的若干问题与科研体制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80697 转贴: 学术社区之问? (博主:毛进) 建立学术社区有很多好处,不过要保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谈何容易呢? 1,学术社区用户不多? 2,学术社区用户发文不多? 3,知名学者不多,上线率并不太高? 4,学术探讨不多,更多的是关于学校生活、科研感悟、科研管理等其他问题的探讨。 如何才能活跃科学网的氛围,引导学术交流? 评论: wya 2011-9-6 09:17 原因可能如下: 1、学术研究范围越来越狭窄,有共同研究方向的人本来就不多,所谓知音少 2、学者都很忙,看文献写论文,没有时间上网发帖 3、知名学者更忙,应酬更多,且目的性很强,没有时间和兴趣义务点拨晚辈 4、学者不太关心学术,甚至对自己的研究内容也不敢肯定。兴趣点在课题,根本点在经费。因为科研一线人员普遍还很穷,钱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了 首先必须保证心中有学术,才谈的上交流!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34 次阅读|6 个评论
汶川地震一周年就地震预报问题接受《科学新闻》采访全文
热度 3 Amsel 2011-7-24 01:15
【这是2009年4-5月接受《科学新闻》书面采访的全文。在(摘录)发表之前,当时采访记者邸利会希望我能够公开身份,于是思想斗争了好一阵子。原因有二,一是像寻正之前说的,不愿意给生活带来无谓的搅扰,二是实名之后网上发贴就不能那么随便了(至于其后“天地生人”说我只是搞催化的、地震局有人向我原单位问询、以及亦明老师说地球化学不属于地质学,这些后果倒不值一哂)。当时请教方舟子,他的建议是实名。于是就同意实名。 提到实名这个茬,是因为这两天《南方周末》那篇转基因文章。在一个人发表文章批评实名对手的时候,他自己应该实名。如果不敢实名,这样的文章就不要发。《南方周末》这篇匿名文章显然给支持转基因一方带来了负面效果,希望看到这一方有实名的专业人员能够出面挽回这个损失。当然同行之内实名批评确实犯难——李淼老师在《科学新闻》那起里面也说,如果他是搞地震的,他也未必敢披露自己的名字。 现在想来有些后怕,如果当时真的胆小没有实名,那一期的效果就毁了大半了(那一期还是给《科学新闻》添了很多麻烦)。当然“形势比人强”,三年之后“地震预报”已经是只死老虎了。希望它再也不成为热点。 点名批评的文章即《“预报”何来》和《地震“预测术”真相》,见这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5/219155.html?id=21915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5/219166.html 】 【2010年6月5日补记:《科学新闻》同一期也采访了任振球,他提到了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某老教授虚报北京地震: 任振球: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有个老教授预测春节期间北京将有7.3级地震。当时市长在内部作了部署,医院都做准备了,武警部队也不放假。结果泄密了,引起北京部分地区市民的恐慌。新华社的总编让我和李均之表示个意见。我说我和李均之合作这么多年,我们所掌握的临震手段,全部没有出现异常,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北京春节期间不会有6级以上地震。他们说“你们这么一说啊,中央领导可以放心了”。 另外,2006年地震局有关人员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事例: 专家:现在的做法是,对一些可能性不大的预测,政府一般采取“内紧外松”的措施。 1998年春节的时候,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预测北京门头沟地区可能发生7.3级地震,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群众开始到天安门广场过夜。北京市委知道后很重视,召集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会商。讨论后,大部分专家都否定了地震发生的可能,决定在电视上公开辟谣。 节目临近播出的时候,市里打来电话,要求暂停播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后国务院还是决定播出这个辟谣节目,但是在内部并没有松懈,一方面通知医院腾出几万张床位准备接待伤员,同时安排武警战士全部坚守岗位准备救援。 记者:最后地震来了没有? 专家:没有。但是这些内部措施,也花费了政府大量财力。 这个北京理工大学的老教授应该是郑联达。据陈一文网站介绍: (郑联达)1916年10月4日生于海南岛三亚市临高乡,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从事物理教学40多年,始终以“追求真理,其乐无穷”为座右铭。年逾花甲,在偶然的机遇下,开始研究地震预报的理论,坚持进行地震预报监测,并向有关部门预报地震。著有《大地震规律研究》、《唐山地震研究》、《唐山地震研究(续集)》等;并对其他灾害预报、人体经络、数码治疗等进行研究。曾在国内外数种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任物理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兵器工业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 此人2010年2月去世。 】 1、您认为地震预报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简要分析一下中国目前的研究水平或特点?如何看待中国的地震研究。 地震预报的困难在于无论“动力学预报”还是“统计预报”都看不到明确的前景。 “动力学预报”就是根据已知的数据和数学模型,去计算出下次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由于地壳内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常不均匀,而且不可能布置足够密集、足够深的探井去采集这些资料,所以,地震预报几乎不可能像气象部门计算台风登陆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那样,去计算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统计预报”依靠的是前兆,但是目前并没有找到可靠的前兆,并且无法证明确实存在这样的前兆。地下浅层、地表和空中的异常,主要还是由人类活动、气候气象以及太阳活动造成的;即使地下钻孔观测到的异常,也并不直接反映地下十几公里深处震源断层的情况。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概率很小,“统计预报”的虚报率和漏报率都太高,达不到准确预报的要求。 关于中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和国外对比:一个是预报成绩,一个是对地震预报的理论认识。中国是唯一的有政府部门承担地震预报的国家,所以积累了一些的成功例子。但是另一方面,30多年来也有大量虚报、漏报的情况,所以,那些成功例子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属于随机结果,本身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对地震预报的理论认识,从许多具体事例来看,应该承认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比如关于日月引潮力和地震的统计关系、地震预测的概率分布,国外的认识都领先于国内。又比如,今年4月6日意大利阿奎拉地震之前,附近一个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根据氡气异常,曾预报3月30日实际震中50公里以外的地方将发生地震。针对媒体事后的炒作,国外权威地震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地质调查局)都有研究人员出面,向公众说明氡气异常并不是可靠的地震预报手段,多数都是虚报。但是作为地震研究大国,我们看到中文媒体参与炒作“瞒报”之后,国内研究人员集体失语。当然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地震预报部门自身就在采用这种不可靠的指标;而且,那个预报虽然并没有报准地震,但是却符合中国地震局的临震预报一级标准。 此外,中国地震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夹杂着大量病态科学和伪科学。所谓病态科学,特点就是对研究材料做出一厢情愿的解释,比如地震之后去把几百公里外的异常作为“前兆”。伪科学则是干脆和已有的观测相矛盾,比如说,认为地震和远方的恒星位置有关,这与基本的物理定律相矛盾,而这些物理定律都是被大量的实验结果和观测结果证实了的。从地震局多年前的会议报告看,“去伪存真”的工作早已提出,但是几经反复,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一些报道指出,地震预报似乎主要依据的是各种前兆和异常现象,但是这些前兆到底和地震有没有关系,如何确定?一些地震硬件的建设,比如各种地震台网的建设,所测得数据与地震发生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确定异常现象和地震之间是不是有关系,靠的是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有些异常现象可以从机理上直接排除:比如太阳黑子,属于太阳活动;比如“磁暴”,它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它们不可能造成地下断层受力情况的变化,所以和地震没有机理关系。而有些现象是否存在机理联系,尚没有公认的看法,比如地电(大地电阻率)异常。这些没有机理联系的、或者机理联系比较可疑的,和地震之间都不会有明显的统计关系,所以无法用来预报地震。 那些和地震可能有关的前兆,也必须先通过统计检验,看看一个或者几个前兆出现之后,到底有多大可能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发生某种级别的地震。目前为止,统计关系最好的就是小震。比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一次小震发生之后,有5%的可能在一天之内发生更大的地震。如果真拿小震来预报大震,平均预报20次才能中1次。 小震直接反映地下断层活动,尚且不能准确预报地震,而地震台网监测的地表的指标,统计关系差得更多。地震局自己有过这样的统计,利用地电、地磁、定点形变、水化学、地下水位和重力等前兆指标进行中期预报,在异常出现之后的一年内,虚报率在80%左右。如果落实到一个星期之内的、实用的临震预报,那么虚报率至少在98%以上。更不用说还有70%左右的地震在震前没有出现这些异常。 所以可以明确地说,地震台网的数据和地震没有明显的关系【2009年5月13日补注:这符合地震局内部的清醒看法,见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file/2009/5/200959202416718612.pdf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屡次发生漏报,包括造成严重伤亡的2003年伽师地震、2005年九江地震和去年的汶川地震;也正因如此,才好理解地震预报部门在发现“异常”之后,为何无法公开预报、只能对政府机构进行内部“打招呼”。而这种预报,按照地震局人员的描述,“20次也中不了1次”。 3、您认为中国(中国地震局)大力发展地震预报是出于政治和公众的压力吗?您怎么理解? 中国地震预报草创的时候就是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产物,直到今天还存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政治上,一方面是来自无形的政治责任,如陈运泰院士所说,地震预报“体现了政府对公众安危的关怀”;另一方面是来自有形的政治压力,例如,在去年审定《防震减灾法》的时候,就有人大常委会委员指出,“如果说地震不能预报,那么国家地震局就没有必要存在”。此外,一些搞伪科学预报地震的退休人员热衷走“上层路线”,屡次向中央部门写信,给地震局施压,要求拨款资助他们那些早已被证明无效的荒谬方法。 公众方面也有两种压力,一种是对地震预报有过高的要求,另一种是,如果地震局放弃地震预报,会担心在地震流言面前人心不稳。 但是,政治和道德毕竟代替不了科学。其实,汶川地震之前,地震预报部门一直有机会充分认识“地震至少目前还不能预报”这个现状,对政府官员和公众解释这个现状。在汶川地震漏报之后,负责任的政府官员、以及有科学素养的公众,已经不存在对地震预报的不现实的幻想。现在地震预报的主要动力与其说是社会因素,倒不如说是科研体制下的“因人设事”。 4、日美科学家(Geller、Kogan、Jackson等)在1997年发表在Science上论文指出:地震不可预报。而且,目前美国、日本、墨西哥等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地震预警,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中国目前是否也应该发展地震预警? 地震的可预报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现在存在临震预报的有效手段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二层,临震预报的问题近期能否解决?如果正视中国30多年地震预报的现实,答案也是否定的。第三层,地震预报未来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争议,Geller等人持否定态度,而国内有人认为“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后者并没有给出证明。所以,最乐观的答案应该是“不知道”。 地震预警系统的难度和实用性无法评价。但是,由于地震预报多年来徒劳无功、未来又很难看到突破的希望,所以预警系统再差,其“性价比”也会优于地震预报。 5、在近40年的地震预报研究之中,中国支持的项目经费如此庞大,但地震预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研究方向有偏差,这是科研界的通病,不是地震研究所特有。而地震预报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当然在于地震预报很艰难,甚至可能无法预报。这种情况随即就会导致人员配置的问题:有水平的研究人员很容易认清这个现状,不会陷在里面。而坚持下来的研究者就是硬着头皮做,不去考虑前兆和地震的机理联系。正如地震局人士介绍,“花钱上了很多仪器”,测的数据跟地震是不是有必然联系,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外界无法决定地震预报的课题设定和经费分配,只能是尽量留意相关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夸大研究成果的倾向,但是地震预报和公众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地震预报项目的承担者应该避免不切实际地宣传地震预报成果,以免误导公众。 6、中国地震局的工作重心似乎是地震预报,对于地震预报,您觉得今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汶川地震意味着什么,是地震预报的“不可为”,还是“必须为”? “地震预报能否实现”本身就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很难说地震预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什么。但是,通过和国外研究的对比,可以知道中国地震局有哪些必要的研究还没有做,比如,各个主要地震带小震之后,有多大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地震。这是研究生可以完成的简单工作,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数据,每次小震之后地震局就很难对公众把震情解释清楚。又比如,地震台网监测的前兆,虚报率和漏报率那么高,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意义,地震预报部门应该给出明确的数据和结论。 另外,国外情况对比,也可以看到哪些属于低水平的研究。比如,关于电离层异常和地震关系的问题,虽然机理上很含混,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几年还是设了一个小项目(2004年结束),结果表明,在加利福尼亚南部这样的地震多发区,电离层异常和地震无关。而最近中国地震局“十一五”期间承担的国家级大项目,研究内容与之类似,显然属于因人设事的低水平重复。 汶川地震是一次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全部漏报了的地震,比唐山地震的漏报还要严重(唐山地震有中长期预报,但是无法落实到短临预报)。它再一次说明震情分析和临震预报无法依赖。很难抽象地说地震预报“不可为”还是“必须为”,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震预报部门应当对政府和公众承认,目前没有可靠的地震前兆,不再承担发布地震预报的任务,地震预报应该收缩到科学探索领域。 ===========另一份采访稿未刊出部分============ 7. 对七篇文章的评论 (1)郭增建的“我国天灾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不属于正规学术文章,只是学会的工作总结,上面已经评论过了。 (2)徐道一等人的“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及其意义”是一篇纪念文章,所以也很可能没有经过正常的同行评审程序。这篇文章能够反映出,翁文波的所谓“信息预测理论”,荒谬之处就在于撇开自然现象的内在原理和规律,去玩弄凑数游戏。撇开这点不谈,文章中还可以看到,他的所谓“预测效果”名不副实。比如,按照文中表2,他的地震预报时间平均误差42天、地点平均误差400公里,这样大的误差,和地震带上的随机预报没什么差别,并且毫无应用意义。可是在统计的时候,这些都算作他的正面例子。 (3)郭增建等人的其他五篇文章,把各种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尤其是把地震和其他自然现象(风暴潮、龙卷风、暴雨、洪水)联系起来。这类文章的普遍谬误,就是两条: 第一条,机理错误。他们建立的都是牵强附会的联系,也就是“不寻常的主张”。这时候需要从机理上存在“不寻常的证据”。但是,他们的机理解释都属于臆想。比如,他们屡次提到“构造放气”对气象的影响,但是根本不提放气的通量、扩散速度,没有把“地下放气”的效果和气象因素固有的效果相对比。其实地震所造成的所谓“地下放气”再强,也小于一次微弱的火山活动喷发,不可能导致成年累月之后的气象后果。所以,他们那些机理“提出之时就与现有的观测结果相矛盾”,属于伪科学。 第二条,没有进行统计检验。他们提出的每种联系,基本都只有很少几个例子,更可能是随机结果,不能反映统计规律。另外,他们不知道考虑背景概率。比如说,郭增建“从地气耦合讨论某些天灾预测问题”一文提到,沙尘暴容易发生在节气前后和朔望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位望日,他们把十四到十七都算望日前后,这样前后四天)。按照这种宽泛的时间标准,任何一天都有4/15的可能是在朔望前后,4/15的可能是在节气前后,这样,沙尘暴发生于节气或朔望前后的背景概率高达46%,他们给的几个例子不能说明存在统计联系。
个人分类: 地震|3933 次阅读|6 个评论
實名寫博客的確是對博主全方位的考核啊!
热度 14 jiangjinsong 2011-6-25 15:41
考學識: 考文筆: 考耐心: 考氣度: 考眼力: 考境界: …… 考試過程還全球直播,要命啊! 有時間展開說明,其實不展開說明,大家也都明白。 我自己覺得考試成績慘不忍睹。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854 次阅读|38 个评论
科博,你不該是“假面舞會”
热度 2 LEOLAND 2011-5-20 17:54
科博,你不該是“假面舞會 ” 曲津華 開博有兩年多了,攢了 260 多篇小文,其中轉載的不超過 15 篇——不算是太懶惰之博主吧? 兩年來一直有個想法,今不妨鼓起勇氣,說出來。 相信很多博友都開了不止一個私家小博園。在科博這裡,大家看重的是同道、同好、同儕的情誼和共鳴,所以大家都不妨坦蕩一回,把名字和玉照都一一奉上。筆者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 (^_^) 。 可是,有的人,或者說有些博友,卻不是如此透明。按說人各有志以及不影響別人的理念為眾所認同,他人都不該對此發議論、抱怨或牢騷。然而事實是,那些蒙面博友也都是有理想、有思想、有抱負的主兒,對所見、所聞都有油然而起的表達慾,焉有不評不說之理? 這,就帶來一個不公平的問題:面具博友們 pk 了裸奔的、坦蕩的實名博友,匿名 vs 了真實,於是信息就嚴重地不對稱了。 對蒙面博友的踴躍留言,實名博友理應熱情回應,互動一番。可是不對稱的身份迷霧,多少會帶來一點遺憾乃至不快。不知蒙面博友們是否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本文的問題,其實是由博友間的互動而引發的聯想。如果蒙面博友不互動,不跟帖,或者實名博友不對蒙面博友的博文發聲,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但是,這可能嗎? 既然互動是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那麼,我們相信,匿名博友群體將會越來越小, TA 們會逐步擺脫面具,以真實的面目投入到這激情燃燒的言論平臺中來,建功立業,利國利民一番。 大家,可都期待著假面舞會變成交誼舞會呢。 拭目以待吧。 2011-05-20
20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网友们的挑战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1-4-13 23:40
梁进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认为 科学网编辑应当实行实名制 ,赢得了很多网友的赞赏:【谁还没有推荐? 赶紧跟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46do=blogid=432485 相似的文章我也曾看到不少,我自己也多次强烈地质疑过某些编辑的水准。如下面的两篇: 科学网为何“精选”这种垃圾文章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364511 科学网博客编辑为何吹捧刘岩的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409254 编辑们,你们可以象方舟子一样,面对批评(如近日问世的 刘菊花惨不忍睹的社科院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往往是装着不知道,也不做任何回应,想当然地认为大家会很快地把它遗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32167 不过,人家方舟子可是立下牌坊的啊 : 【方舟子没有兴趣听取关于为人处事的任何忠告】 那可是个百毒不侵的宝贝。 也许,你们也可以考虑一下那个好主意,以后网友们再胡说八道就没有道理了。 谢谢阅读。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845 次阅读|7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实行实名责任编辑制
热度 31 liangjin 2011-4-12 22:59
“麻药”风波可能会因为麻方的选择性认错和沉默而暂时告一个段落。科学网本来就是一个自由发表看法的平台,奇谈怪论多了去了,为什么一篇逻辑混乱,自相矛盾,论点胡暗,是非颠倒的“捅”文会引起一场论战,甚至开辟了一个专栏?本来争论是好事,可是这次争论我总觉得不大值,就好像一群理性大侠和一个胡言乱语的人较劲,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关键在于这篇“捅”文以及后续的强辞夺理,乱扣帽子的辨文被精选了。 科学网上的博文不错是发文的博主负责,但精选博文表达了科网编辑的倾向。大家对这次“捅”文的精选颇有微词,实际上打击面有点太广。科网大多数的精选博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来这块宝地发文,地主当然有权按自己的胃口筛选,只是各地主的口味略有不同。 因此我建议,既然博主实名,那么编辑也实名(用笔名或编号也行),以示对每天精选博文和分类编辑的负责。赞成这个建议的请举手。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5759 次阅读|89 个评论
易被忽视的细节07:分裂
dthome9180 2010-10-1 10:59
最近有分裂字样的文章出现了几次,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以前并不上BBS,为什么?因为最早BBS类似的东西在中国出现时,我就抱着好奇的态度,注册了一个帐号,上去和人聊天。我经常被问得一个问题是你是boy,还是girl?。我感觉反感,就不再上BBS。 后来工作后,发现学生们都在BBS上流连忘返,孜孜不倦,觉得好奇,就又上了BBS,这时的BBS不像以前,大家都在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了。但是,逐渐有一个发现,BBS上的人都肆无忌惮,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在这里都可以说,有些感觉很过分,为什么?后来我认为大概是匿名的原因。既然没人知道你是谁,那么你说的所有的话就可以不负责任了。 我开始做实验,开始体验(这么说其实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用匿名在BBS上可以说。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快人格分裂了,我快变成两个人了,现实中的和虚拟中的。我不敢了,我怕了,我又一次不再上BBS了。 9月份,我开始阅读【科学网】,发现这个地方是实名制的,很对我的脾气,就申请了博客,开始写博客。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是实名,所以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说一些现实生活中,会被别人笑话或者反感的话。 最近,【科学网】上的讨论很多,但通过看一些博客的评论,我又发现了,BBS现象又一次出现了。那些用实名的留言大多小心谨慎,而一些大胆出格的话,大都用匿名评论。我发现,实名和匿名又一次分裂了。 由此我终于信了: 为什么韩国的演艺明星可以通过自杀来抗议众fans在网上的谩骂! 为什么美国的演绎明星可以通过退出微博来逃避fans的无礼言语! 为什么那么多花季的年轻人因为上网有瘾而在不能融入现实生活! 因为匿名网络社会和实名现实社会其实是两个社会,如果将匿名网络社会发生的事情来影响实名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的话,我们所有人的都会人格分裂的,进而精神分裂。 所以我决定了,安心写我的博客,不再管是否有人看,不再管是否能排名靠前。 所以我决定了,不再看任何匿名的评论,也不再回复任何匿名的评论,博客不是BBS! 因为如果我看重那些匿名的评论,就是用现实和虚无缥缈对抗! 因为如果我看重那些匿名的评论,不知哪天我自己就会分裂了! 也希望,【科学网】可以给每个博客一个选项,可以自动屏蔽那些匿名的评论。 如果有一天,【科学网】放弃了实名制,我肯定会退出,再一次放弃我在虚拟社会中的体验! 以往博客: 【01】十万 ; 【02】稀土 ; 【03】裁判 ; 【04】家长 ; 【05】电脑 ; 【06】诺奖
个人分类: 点睛之笔|4289 次阅读|4 个评论
欣闻火车票可以实名
morrison 2010-1-10 11:46
Notes: 新华社北京 1 月 8 日电(记者齐中熙) 8 日从铁道部获悉,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目前,准备工作已经到位。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在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范围和时间为: 节前, 2010 年 1 月 30 日- 2 月 13 日,在广铁集团公司的广州、广州东、广州北、佛山、深圳、深圳西、东莞东、惠州、汕头 9 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广深线动车组列车、广九直通车、武广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除外)。节后, 2010 年 2 月 14 日- 3 月 10 日,在广铁集团公司的岳阳、长沙、株洲、衡阳、耒阳、郴州、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溆浦、新化 17 个车站试点火车票实名制。在成都铁路局的成都、成都南、重庆、重庆北、南充、达州、贵阳、遵义、内江、万州、攀枝花 11 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实名制火车票的预售期为 10 天,自 2010 年 1 月 21 日 7 时起,开始发售 1 月 30 日及以后的实名制火车票。 旅客凭有效身份证件购买试行实名制车站车票。旅客在全国各火车站购买在试行实名制车站上车的异地、联程等车票也需要凭有效身份证件。试行实名制的车票票面上增印旅客身份信息,旅客进站要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车票,车站核对相符后,方可进站上车。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武警警官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军队文职干部证、军队离退休干部证和军队职工证,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往港澳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外国人出入境证、外交官证、领事馆证、海员证。 1.5 米以上 16 岁以下没有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可凭户口簿、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信或学生证购票。其中,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信只允许购票,进站前须在车站公安制证口补办临时身份证明。儿童车票不实行实名制。 铁道部运输局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维护售票公平。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对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可能给旅客购票、验票、进站乘车等方面带来的诸多不便,请予以谅解,并配合支持铁路部门工作。 9-10日,各网络媒体讨论热烈。 前不久,刚刚写了关于火车票实名制的建议,今天上网发现媒体发布国家在广铁和成都试行实名制,为明年全国推广做准备。听到这则消息,欣慰之至,尽管这次试行的实名制为了适应现状,存在有着许多漏洞,如仍允许1证购买多张票;可以购票的证件高度多样,达到20多种;还可以使用他人证件代购等等。但毕竟这是从正式讨论火车票实名制6年来,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 诚然,火车客流量巨大,如果如同飞机场那样检票,确实给火车站的检票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由于我们的居民身份证已经可以自动识别,有了较好的科技基础,而且互联网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如果引入自动识别系统,还是可以加快检票速度的,压力也就可以减轻了。更何况现在实名票还没有全部推行开来。 试行火车票将会考验火车站管理水平,首先考验的是实名制管理办法,确保实名制旅客的权益,即能够保证旅客很方便的实名买票、退票和改签,以及乘车的快捷和顺利。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实名售票系统和售票渠道,方便旅客购买,手续不宜繁琐。 第三是要有良好的检票系统,这是最复杂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里既要能够保证真正的实名购票旅客能够快速方便地通过检票,又要能够识别出假冒票。 有了这些,才能保证旅客的方便出行和乘车权益。但在试行阶段,为了让旅客购买实名票,我建议还需要一些鼓励措施。如购买实名票可以适当优惠;建立实名票的特别通道,并可以优先乘车;为实名票留出足够的票源,保证优先购买实名票;实名制车站将实名售票和非实名票并轨实施,不宜一刀切,待一段时间后可以禁止非实名票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推广策略。 最后祝愿火车票实名制能够成功,并真正大行其道,全面推行。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火车票可以并轨买实名票和网络订票
morrison 2010-1-7 11:09
2009年底在从云南大理回武汉的途中,由于大理至昆明的高速连续发生2起车祸,导致高速公路封闭,结果使得朋友没有赶上正点火车,勉强通过改签上了下一趟火车,才没有误事。因此我在想如果火车票能够向飞机票一样,采用实名票和电子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就可以直接在途中完成退票或改签呢? 火车票实名制的提出已经很久了,而且有很多的好处,但一直没有实行,这主要还是其可操作性不够成熟。确实全部实行实名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实我们目前可以不必一刀切,也可以实行实名售票,就和公汽售卡和投币并轨一样,火车票的出售也可以采用实名和不实名并轨,让顾客自己选择购买方式。 在并轨时,还可以采用网络实名订票,就和机票一样,这样可以更加多样化,也会方便顾客。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学校长的实名推荐只能限于推荐‘怪才’
lin602 2009-11-21 18:25
中学校长的实名推荐,本人认为,只能限于推荐怪才,类似于华罗庚、钱伟长、陈寅恪等人,当然刘翔跑得快,也属于这样的怪才。 全部科目好的中学生,我认为不要推荐他们的,他们不害怕考不上,如果考不上,后面研究生还是有机会的,还可以复习一年再考。这种学生我也见了几个,失手的,但后来仍然发展很好。 被推荐上的怪才,如果数学好,可以在大学中成立数学教授团进行面试,如果中文好,可以在大学成立中文教授团进行面试。这种面试,可以识别出怪才的。 要知道,这种怪才是社会最害怕被埋没的。如果中学校长们推荐出来而且成功了,这位中学校长也是有成就感的。而有权有官人家的孩子,未必是怪才,也未必符合被推荐的条件。 目前这种中学校长推荐的全科目学习好的学生,未必肯定就是特别的优秀人才,只能是学习好的学生。今后的发展事实,也可以被证明是普通人才。 这种推荐怪才的做法,可以基本维持高考的公平性。中学校长们也不至于很无奈,也不至于难以对付权力、亲戚与私心。也不至于让广大百姓们担心与失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大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的真理性域限
mg 2009-11-19 13:58
北大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的真理性域限 作者,孟郭。 真理性域限,简称真理域。真理域,是向位论的基本原理之一。由于受时空制约、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只欲试图探讨:北大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的真理性底线。 评价人,不光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对于人类做事,恩格斯曾说,不仅是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北大自主招生,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引起争议,闹得沸沸扬扬。赞成和反对者,以褒贬加之。现在只是处于对言论质疑阶段,到底实际做什么,实际怎么做,都还是未知数。尽管,北大信誓旦旦,校长言之凿凿,是为改革;中学校长极力标榜,竭力表白,压力大于权力。对此等等,人们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拭目以待。 现在,不妨以阳光思维,理想推定,美好推定,其有积极意义,或许能得认可,是教育进步,不是社会倒退。不过真理性如何?有待于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实践,先对理论进行逻辑判断,亦有必要。现成有试金石一块,是黄金,是黄铜,试试便知一二。这个试金石,就是真理域的时空逻辑。首先试于空间域,其次试于时间域。 一,北大敢不敢声明,被荐学生考不上北大,并且是一定考不上北大。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录取者、推荐者敢不敢把考不上北大这顶帽子,先给被推荐者戴在头上?被推荐者,愿不愿首先戴上考不上北大这顶帽子?试问,如果能够考上北大,还用推荐吗?不客气,用不着你推荐!对于能考上北大的考生,实名制推荐也罢,或者以任何形式的推荐,都是带草帽打伞,多此一举,失去了推荐的意义。因此,在能考上北大的学生中,就排除了推荐制的真理性前提。但是,作为不能一考定终身,对于落榜北大的考生,其中不乏有可造之才,在非北大不学的落榜生中推荐,不仅合理,而且必要。由此推论,北大须首先申明、明确规定,推荐的是落榜生。被荐者对考不上认可。刚性限定是在破格录取。这一点,北大应该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并且公开声明。这是一块试金石。把迷彩服脱下,把笼罩的光环抛开,人们不就心明眼亮了?做到这一点,并不影响推荐制的推行,剥下伪装,甚至会实行的更好。 正确答案是:北大公开申明,推荐的是考不上北大的北大落榜生。 二,北大能不能做到,推荐时间在正式录取之后。至少应在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这样,才符合时间逻辑。否则,违背运动规律,违背社会运动秩序。试问,被荐考生,超过了北大分数线,你还推荐,岂不荒唐?分数线公布后,对于那些有功底,考场发挥不佳者,再给予机会,既必要,也合理。推荐分数线之下的考生,一定要符合推荐真理性的时间维度域。北大能否做到这点?现在还是问号,但应相信北大,对北大抱有信心。因为,如果北大这样做了,就排除了混水摸鱼的诽谤。这一点,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不管北大会不会这样做,还有教育部呢。教育部当然具备这个管理水平。有了这块试金石,不用标榜清白,人们就能信服。如果不是这样做,而且是分数线公布之前推荐,其作用不仅意义是零,而且是负数,是在给教育腐败提供空间,是在人为的制造教育混乱,是在破坏教育秩序。那就不仅仅是北大的问题,而且也是教育部的责任了。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说不愿做,那就只能用项庄舞剑来解释了。 正确答案是:北大一定做到,在录取分数线公布以后,对不够分数线考生进行推荐。 以上两点,如果做不到,还是不要推荐为好。这两点,是道德底线,底线下的推荐制,弊大于利,有悖公平原则,有悖教育公平。因为做到这两点,对北大来说并不难。如果,连这个起码的前提都没有,那么所谓的推荐制,就显然不具真理性,必然是南辕北辙。 世界上没有完全公平的事情,当然也没有完全公平的教育。但是,美好的世界该当追求公平,理想的教育应追求公平。追求公平尚且还有不公平,更何况是追求不公平?对显失教育公平的事,显然不可取。教育受社会制约,教育不公平源于社会不公平。同时,教育是社会再生产,不公平的教育,将孕育不公平的社会。追求公平,将是永恒的课题。如若推荐制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教育公平,那就不用惧怕这块试金石,如若是叶公好龙者在掩耳盗钟,玩弄教育资源,那就绝不能够答应。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請回歸到思想的交流上
jiangjinsong 2009-5-9 17:24
最近本網關於某些問題有些爭論,這很正常,其中有分歧,也有誤解,更有對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這些都可以通過進一步交流加深理解,也可以暫時擱置分歧,讓時間的流水飄去一時的紛擾,留下真正有意義的爭論和探索。 我要表揚一下施楊同學,他用實名表達自己的觀點,當認識到某些言論不妥的時候,他勇於承認(指的是回覆陳安博士的留言)。不管他的觀點是否還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和讚歎的。 我從施楊同學這裡同樣看到了中國未來青年人的希望。 我建議,大家對事不對人,把爭論聚焦到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上來,不要轉移到人身攻擊上去;大家以實名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好不要匿名參與爭論,尤其反對匿名進行人身攻擊。 我想人生苦短,時間寶貴,本網科學家都是中國科學界的精英,如果大家耗費精力在彼此攻擊上,是大家的損失,更是國家的損失。 大家應該珍惜精力,努力提高本業,這樣才能為國家和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場糾紛不是好事,但如果能以此為契機,深入討論中國科學界發展的一些戰略問題的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此事件中多少有些過節的科學家們,如果不打不相識,加深瞭解,能平心靜氣地交流,未嘗不可以成為好朋友,開展合作,共同促進中國和人類的學術進步!是所愿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75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再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实名制[原创]
刘玉平 2007-12-27 21:22
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你若失去了财产 ---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1986年创立21年来,作为国家层面上用以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一贯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资助了数以万计的项目,大批人才籍此脱颖而出,在广大科研人员心目中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国内学术风气不尽人意的环境下,一向在广大科研人员心目中崇高而圣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难免身受其害。 本人有感于朱大明高工的 科技期刊应尝试评议专家署名 ( 而发的短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尝试实名评议制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26 ),自2007年12月21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登出以来,仅短短一周,就引起广泛的关注。相继有 孟津 先生 的 基金评议最好不要实名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94 ) 、 周可真 先生 的 涉及名利的评审皆宜推行实名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279 )和 黑暗与阳光:评审的匿名与实名(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55 )、 茹永新先生的基金课题评审资格和评审意见的有效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18 ) 、 李飞 先生的有多少经费是经过同行评审的 ?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41 ) 和 基金的评审应当被监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40 ) 等多篇博文推出,而相关的评论数以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起了一场热烈的辩论。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7/11/23/15/44/00.htm ) 通过这些文章和相关的评论可以看出, 实行基金评议实名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均要求当事人公开其真实的身份;基金条例,也制定了基金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作为基金申请-评议过程中的直接当事人,实行申请人和评议专家双方实名制,具有明确的法律基础。因此, 匿名评议制不具有法律基础。 就更不用议论在当前学术风气不尽人意的大环境下,匿名制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了。 既然存在问题,就必须改进和完善。基金评议实名制具体细则的制定,必须充分征求和吸收项目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申请人和评议专家所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的意见,切忌一言堂和暗箱操作。 脱离了广大的科研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就缺失了存在的基础、成长的土壤和发展的源泉。 基金评议实名制,应包括 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三方的 真实姓名等相关信息公开、杜绝空泛的评议意见,以及相应的监督和奖惩制度 等基本内容。使项目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三方,在基金申请-评议过程中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关系。对申请-评议过程中违法乱纪、有悖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行为和各种科学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795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