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荣幸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人
热度 8 lbl604 2015-1-14 21:03
下午收到基金委邮件,还以为是前段时间提交的年度报告有问题呢,但仔细一看,说是邀请我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人。这个消息让我觉得颇为意外,之前倒是听说过中过基金有可能成为评议人,但一直没有收到过邮件通知,所以潜意识里一直觉得应该是中过基金的资深教授,应该才有这个资格,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能中基金就烧高香了,还想做评议人?但从今天的情况看,基金委也愿意让年轻人发表一点看法了,我觉得这是个挺好的趋势。如果今年能收到评议任务的话,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认真、公平、公正地评审,不辜负基金委的这份信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0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Nature:同行评议水太深
sqzhang 2014-12-4 10:09
Nature:同行评议水太深 2014-12-03 www.bio360.net 来源:生物360 作者:koo 345 0 !-- 添加到书签 -- 填补现代出版系统漏洞成出版商当务之急 大部分杂志编辑都知道,邀请一位忙碌的研究人员评议文章有多困难。这也是《酶抑制和药物化学杂志》编辑误让作者——当时就职于韩国东国大学的药用植物研究人员Hyung-In Moon——评审自己文章的原因。 这些评审可能本身并不会受到关注:最有利的是一些有关如何提高论文水平的建议。不同寻常的是他们要多快完成这项工作:通常在24小时内。这有点太快了,上述期刊的主编Claudiu Supuran开始有所怀疑。 2012年,他遇到Moon,后者已经承认之所以评审速度如此快,是因为他撰写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欺诈并不困难。英国伦敦英富曼集团旗下的《酶抑制和药物化学杂志》和其他几本发行物都邀请作者为自己的文章推荐评议者。因此,Moon提供了一些名字,有的是真正的科学家,但也有些是假名,他们伪造了邮件地址,使得邮件能直接发到Moon及其同事那里。Moon的供述致使英富曼集团旗下期刊的28篇文章被撤销,一名编辑辞职。 这并非孤立案件。在过去2年里,期刊被迫撤销了110多篇论文,其中至少6篇是因为同行评议问题。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研究人员利用出版商计算机系统的缺陷,欺骗编辑接受他们自己审稿的文章。身陷丑闻的包括出版业巨头爱思唯尔、斯普林格、泰勒与弗兰西斯、英富曼、SAGE和威利数据库等。这些安全漏洞甚至让研究人员极易受到身份盗窃等问题的影响。“全世界成千上万学者使用的软件实际上是可怕的。”荷兰奈梅亨马普学会语言心理研究所语言学家Mark Dingemanse说。他也使用这些程序出版和评议论文。 观察者认为,应当改变编辑为评审者分配论文的方式,尤其是终止作者推荐评审者。Moon也认为编辑应该防范像他这样的人。他在2012年8月表示:“作者当然会向朋友寻求帮助,但编辑应当检查这些人不会来自相同的单位或是以前论文的共同作者。” 同行评议链 Moon案例并非近年来最令人惊讶的同行评议丑闻。2013年5月,时任《振动与控制杂志》主编Ali Nayfeh收到一些麻烦信息。向该期刊递交论文的一位作者告诉Nayfeh,他收到了两个自称该文章评议者的人的邮件。评议者一般不能直接与作者联系,而且他们使用的是一般的谷歌邮箱,而非学术机构的专门邮箱。 Nayfeh向该杂志的主办者SAGE上报了该问题。这导致了为期14个月的调查,由来自SAGE编辑部、法律部和产品部的20位员工参与。结果显示,这些谷歌邮箱都与汤森路透的ScholarOne有关联,这是SAGE和英富曼等若干出版者使用的出版物管理系统。 SAGE发言人Camille Gamboa指出,编辑能够追踪每篇论文,了解这些账户背后的人是作者还是评审者。他们还检查了评审文案、作者推荐的评审者的详细信息、参考文献和评议的转回时间(一些只有几分钟)。这帮助调查者进一步搜寻可疑账号,他们最终发现了130个账号。 在研究了可疑名单后,SAGE调查者发现异常比例的作者既是评议者也彼此引用。最后,60篇文章被发现存在同行评议贿赂问题。“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希望在联系作者和评议者前,能确保我们尽可能认真地调查了所有的途径。”Gamboa说。 尘埃落定后,结果证明,身处这个关系环中央的是一个名为Peter Chen的作者,那时,他是中国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NPUE)的一名工程师,他几乎是所有问题论文的合作者。Gamboa表示,在收到来自Chen的“一系列不满意回应”后,SAGE联系了NPUE,提议共同调查Chen的文章。2014年2月,Chen辞职。 5月,Nayfeh离开该期刊,SAGE通知60篇受丑闻影响的文章的所有作者,论文可能会被撤销。Chen未接受采访,但有消息称他曾发布声明,宣布单方面承担同行评议和引用关系环的所有责任。 密码漏洞 Moon和Chen都利用了ScholarOne自动处理的一个特点。当评议者被邀请读一篇文章时,他们会收到一封包含登录信息的邮件。如果与伪造的邮件地址进行通讯,无论利用之前提交的哪个名字,接收者都能登录该系统,并且不需要额外的身份验证。汤森路透公司产品和市场策略副主席Jasper Simons表示,ScholarOne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同行评议体系,而且邀请合格评议者是期刊和编辑的职责。 自然出版集团(NPG)拥有许多使用ScholarOne的期刊,但《自然》杂志和自然子刊等使用eJournalPress研发的不同系统。《自然》执行主编、NPG作者和评议服务主管Véronique Kiermer表示,NPG似乎不会成为这样的关系环的受害者。 但ScholarOne并非唯一存在缺陷的出版系统。目前,不同出版商使用许多不同的出版系统。例如,斯普林格和科学公共图书馆等许多出版商使用“编辑管理者”。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的《科学》《科学—转化医学》《科学—信号学》使用其内部开发的系统,但其开放获取刊物《科学进展》也使用“编辑管理者”。爱思唯尔使用的则是“爱思唯尔编辑系统”。 “编辑管理者”的主要问题是其密码管理方式。当使用者忘记密码时,系统会为他们发送纯文本邮件提示。以《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为例,在需要评审一篇新文章时,每当使用者需要登录时,系统会为他们发送密码。谷歌等大部分现代网页服务都会将密码隐藏在加密层下,以避免它们被拦截。这也是使用者一旦忘记就需要重置密码的原因,同时他们还需要以其他方式附上身份验证信息。 安全漏洞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人们通常习惯在不同场合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密码,发送密码的邮件会给黑客机会,不仅破坏研究记录,还能进行其他不法行为。 使用“编辑管理者”发表了许多论文的Dingemanse表示,“我很惊讶于他们不能制作一个安全的系统。” 技术难以解决社会问题 松懈的密码保护导致了许多缺口。2012年,爱思唯尔期刊《光学与激光技术》撤销了11篇论文,原因是不明身份者获得了编辑的用户信息,将这些论文分配了虚假评议账号。不过,与黑客无关的被撤销论文的作者获得了重新提交论文的机会。 爱思唯尔已经采取措施,避免评议欺诈行为,包括实施了一项整合旗下100本期刊账号的试验项目。爱思唯尔发言人Tom Reller表示,这将减少系统内的账户数量,有助于发现哪些是欺骗性账户。如果项目成功,在2015年年初,整合工作将推广到旗下所有期刊。 此外,密码将不再被纳入编辑系统发送的大部分邮件里。而且,为了核查评议者身份,该系统目前在许多点上结合了公开研究人员和投稿者身份(ORCID)。ORCID识别码——每位研究人员被分配到特定的数字——被设计能通过其所有出版物,追踪研究人员,即使他们更换了单位。 ScholarOne也允许集成ORCID,但主要由每个期刊自己判断如何使用。但Gamboa表示,没有足够的科学家采用该系统。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幸的是,跟其他的在线验证系统一样,ORCID也为不道德操作敞开了大门。”Gamboa说。 这是老生常谈。“当你让这个系统更具技术性和更自动化,便有更多的方法能入侵它。”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计算机安全专家Bruce Schneier说,“没有技术能解决社会问题。” 最终,编辑和出版商应该提高警惕,尤其是与潜在评审者联系时更应当小心。认真地检查邮件地址是检测假冒者的一种方法:谷歌等非机构专用邮箱就是一种危险信号。 但筛检工作仍非常困难,期刊只能坚持有一位是编辑选择和邀请的独立评审者。《国际骨质疏松》期刊主编Robert Lindsay提到,在他见过的最严重欺诈事件里,一位作者推荐的评审者的名与她自己的名相同,但姓不同。 后来,调查发现,这个姓是该作者母亲的姓——她推荐自己评审自己的论文。“我不认为她能再次向我们投送文章。”Lindsay说。 原文检索: Cat Ferguson, Adam Marcus Ivan Oransky. Publishing: The peer-review scam . Nature, 26 November 2014; doi: 10.1038/515480a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NSFC爱护着年青学者
热度 2 陈龙珠 2014-4-26 07:52
赞:国家基金会一些学科对同行专家通讯评议的提示,体现了对年青科技人员的爱护。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摘议冯大诚博文观点:不要在孩子面前去批评孩子的学校和老师
热度 2 arithwsun 2014-4-11 11:18
摘议冯大诚博文观点:不要在孩子面前去批评孩子的学校和老师 ---------- 冯大诚:“教师的子女学习好” ----------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也与家长有关。有些家长因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所以喜欢对于孩子学校、老师的做法评头品足。这也与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过问太多所致。家长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认为不要过问太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就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我们家长,即使是大学教授,也未必对中小学每一门课程的设计、怎么样学习能够最附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知识分子可以给子女讲述他熟悉的知识,但是不要干涉子女在学校的具体学习情况,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去批评孩子的学校和老师。 过去的艺人很懂得这一点。梅葆玖先生说,他学戏的时候,他的父亲梅兰芳先生从来不过问老师教了什么戏,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到若干年后出师了,回到梅兰芳先生身边,这才教他。这是很正确的做法。如果家长在家里对子女学校教师的教学说三道四,很难想象学生会在学校认真而虚心地学习,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想,谦虚谨慎,这也是很重要的身教。 ---------------------------------------------- 『家长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认为不要过问太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就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这个意见原则上是对的。教师的职业习惯就是“评议”,每天对自己手下的学生“评头论足”,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但这种工作习惯不能拿回家里,评议不可乱用,中国文人的一大缺点也在这里。 『梅葆玖先生说,他学戏的时候,他的父亲梅兰芳先生从来不过问老师教了什么戏,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到若干年后出师了,回到梅兰芳先生身 边,这才教他。』 这个例子用在这里,其实跟当前的问题差别很大,冯大诚博主的推理真的不够仔细。让我们来看,能够教梅兰芳儿子的老师,级别肯定是非常之高,是当前中小学老师所远远比不上的。 博主的意见在原则上是对的,我自己作为家长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的。但是当前中小学教师,乃至中小学教材的质量过低,有时候超出了一个学者可以忍耐的极限。这个时候,如果不给孩子指出老师说的是错的,不给孩子指出,过于注重考试,注重写卷子是不对的,在这种具体情况下是弊大于利。 至于冯大诚博主的担心,确实有可能存在,不过博主的担心我以为也是有点脱离当前中国实际,中国的公立学校,普遍实行的还是威压式教育,学生在意的是老师的威压,是因为怕老师而学,跟博主的想象还是差了很多,这种情况下,其实不必担心孩子不够谦虚,倒反而更要担心的是,长此以往下去,孩子们丢失了追求真理的胆气。 北京市已故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在十几年前就指出,担心学校和很多中小学老师,把孩子越教越笨,孙维刚的这种担心,在他逝去后十年多,反而是越演越烈!与冯大诚博主的担心相比较,变笨实际上的危害更大。 『 当然,教师的子女并不都学习好,只是印象中学习好的比例略高一点罢了。我也看到有的大学教师或者研究工作者的子女学习不怎么好的,这些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也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踏实,好夸夸其谈,眼高手低。 』 冯大诚博主将原因归结在该知识型家长干预了教学,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原因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无非是这些教师/科学家在子女教育上花的心思并不多、并不到位。 “ 不踏实,好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可以有很多解释,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笨”么?“笨”到不知道自己 “ 不踏实,好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哪个中国人愿意自己这样,自丑而不自知,原因还是因为“笨”,因为我们的教育把孩子们教“笨”了。 面对这种情况,就不能由着学校来了,要做适当的教学思想的干预,不能由着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考试型”人才。 感觉冯大诚博主想得太浅,是为文. 附记. 老师在孩子教学过程中出了错,家长有知识看出来了,此时应该怎样应对: 1. 冯大诚老师的意见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家长们如果觉得实在有必要,必须给孩子们指出错误的同时,不要抱着批评的态度和情绪,别情绪化,就事论事就好。 2. 小学阶段的教学,教师的权威,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确实应该尊重和支持。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就没有必要事事维护教师的威信了,教师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下,社会上普遍道德水准不高,又怎能单独要求老师。 如何对待别人的犯错,也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时候掩耳盗铃,只会给孩子们造成思维混乱,反而把孩子搞笨了。
个人分类: Book-W|4030 次阅读|3 个评论
纠结的基金修改
热度 5 whoiswho 2013-3-6 05:28
拖延到现在,基金还没改完。看着去年的意见一遍又一遍,不知道怎么改好啊。五个评审人4个肯定创新性,一个说太理想化,“不可能实现”,初步实验证实了能实现呢,写入!判断我制定不出材料,不知怎么改了,基础里面列了以前制作的材料和专利。四个肯定创新里面有一个说经费预算过高,劳务费过高,都按照规定填报的啊,改低吧。缺乏显性理论支撑,什么是显性理论呢,测试技术上成熟的啊?建议对重大工程背景材料开展进一步研究,什么是重大工程啊,不是基础研究么? 不管怎样,谢谢专家的意见,本子还不完美。只是被折腾的难受,来休整下。其实不是全无道理,想做的很好肯定有难度,没难度还做他干嘛呢。我会努力的。 明年就不能报喽,继续修改。。。。。。 祝愿还在忙活本子的又还愿意努力奋斗的都能中的基金,做出成果! 省基金等地方基金限项的没咱去竞争的份,至少NSFC给个PK的平台,奋斗在唯一的平台上,努力了就好。。。。。。。。 拿不到就多干企业项目去。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241 次阅读|6 个评论
克服不良教育习俗,用教育整理来代替教育评议
热度 1 arithwsun 2012-11-24 22: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46a470101936j.html 克服不良教育习俗,用教育整理来代替教育评议 王永晖 我们希望工作坊的家长和老师们,能够谨慎地对待一些流传下来的不良教育习俗,习俗跟文化还是两码事,有些习俗未必是好。 具体道理已经在我的文档《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8.1.4 良善的交流模式 三大原则》解释过了,这里再强调一次。 我们家长和老师们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我们在中国的环境下得反复强调这一点,要引导孩子们用动词总结收获,家长自己则用教育整理来替代教育评价。 什么叫做教育整理替代教育评价呢?譬如,孩子画完画后,不要对孩子的画评头论足,说些好啊坏啊之类的,而是帮助孩子整理画作,归类保存,这个挑选整理和保存的过程,是动作,但却暗含了评价, 那些能够长期保存的画,自然就意味着得到了更高的评价。 这一过程,也更接近于真实的学习过程,我在大学生授课时,专门创造了个词汇,叫做“忆筛”,以后凡是使用“忆筛”这一名词的老师,就可以知道肯定是从我门下毕业的。 这是对家长来说的。对孩子,什么叫用动作总结收获呢?其实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如果收获用形容词来总结,不过就是你“学得好”之类,华而不实,未必就学到了真东西,每天督促孩子习武,就是动词,把习武时积累的舒畅感觉,在适当的时机要求孩子“记忆”下来,就是总结。
个人分类: Book-W|3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菜根谭》 -- 评议
JRoy 2012-9-6 04:46
菜根谭》是以处世 思想 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 语录体 ,揉合了儒家的 中庸 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三秦出版社) 《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 于孔兼 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 昌平 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 高濂 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本词条采用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氧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 下面节选【修身】精言: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此讥好名者,当严责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   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达人宜远刀头之蜜。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坻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   作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冤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梦里悬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虽真觉后假;闲中演偈谈元,言言酷似,说来虽是用时非。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   作人只是一味率真,踪迹虽隐还显;存心若有半毫未净,事为虽公亦私。   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   贫贱骄人,虽涉虚骄,还有几分侠气;英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没半点真心。糟糠不为彘肥,何事偏贪钩下饵;锦绮岂因牺贵,谁人能解笼中囮。(囮:é囮鸟 诱捕鸟兽用的真鸟或假鸟)   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姜女不尚铅华,似疏梅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虽重廉介,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虽戒痴顽,亦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   密则神气拘逼,疏则天真烂漫,此岂独诗文之工拙从此分哉!吾见周密之人纯用机巧,疏狂之士独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於此判也。   翠筱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   贫贱所难,不难在砥节,而难在用情;富贵所难,不难在推恩,而难在好礼。   簪缨之士,常不及孤寒之子可以抗节致忠;庙堂之士,常不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烛理。何也?彼以浓艳损志,此以淡泊全真也。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古人闲适处,今人却忙过了一生;古人实受处,今人反虚度了一世。总是耽空逐妄,看个色身不破,认个法身不真耳。   芝草无根醴无源,志士当勇奋翼;彩云易散琉璃脆,达人当早回头。   少壮者,事事当用意而意反轻,徒泛泛作水中凫而已,何以振云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为辕下驹而已,何以脱缰锁之身?(翮:hé。翮,羽茎也。——《说文》 羽本谓之翮。——《尔雅·释器》。郭注:“翮,鸟羽根也'' 泛指鸟的翅膀)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备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赋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旨哉言乎!   附势者如寄生依木,木伐而寄生亦枯;窃利者如营虰盗人,人死而营虰亦灭。始以势利害人,终以势利自毙。势利之为害也,如是夫!   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为巢于幕上,可怜燕燕之偷安。   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眇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无若虚,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眇:miǎo眇,一目小也。——《说文》)   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胜者,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如此,心可妄动乎哉!   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   车争险道,马骋先鞭,到败处未免噬脐;粟喜堆山,金夸过斗,临行时还是空手。   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故贪商羽而恋金谷者,竟被一时之显戮;乐箪瓢而甘敝缊者,终享千载之令名。(缊:yùn缊,绋也。——《说文》。谓乱麻。纩为茧,缊为袍。——《礼记·玉藻》。注:“行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行及旧絮也。”)   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故愚夫徒疾走高飞,而平地反为苦海;达士知处阴敛翼,而巉岩亦是坦途。   秋虫春鸟共畅天机,何必浪生悲喜;老树新花同含生意,胡为妄别媸妍。   多栽桃李少栽荆,便是开条福路;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   万境一辙,原无地著个穷通;万物一体,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蓠。良足慨哉! 闲适(44)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高车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厌冷;黄粱梦破,一身亦似云浮。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垒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孰谓非禅?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昴藏老鹤虽饥,饮啄犹闲,肯同鸡鹜之营营而竞食?偃蹇寒松纵老,丰标自在,岂似桃李之灼灼而争妍!   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花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   静处观人事,即伊吕之勋庸、夷齐之节义,无非大海浮沤;闲中玩物情,虽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闲观扑纸蝇,笑痴人自生障碍;静觇竞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觇,窥也。――《说文》)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坏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语淡泊而欣者,或处淡泊而厌。须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鸟惊心”“花溅泪”,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取得冷风月;“山写照”“水传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得幻乾坤。富贵得一世宠荣,到死时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得一世清苦,到死时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到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   鹬蚌相持,兔犬共毙,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东海水曾闻无定波,世事何须扼腕?北邙山未省留闲地,人生且自舒眉。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闲烹山茗听瓶声,炉内识阴阳之理;漫履楸枰观局戏,手中悟生杀之机。   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个人分类: 文艺欣赏|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评议三要点
热度 4 lxyang 2012-5-14 22:28
基金评议是脑力活,亦是体力活。几天 FOCUS 下来,已有点“腰酸背疼”,可能与坐得时间过长有关。还好今年送来的基金与我的方向切合度很高,少用很多力气,因为省了不少“审前”功课。 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使被评人心服口服,应该是多数基金评议人希望达到的境界。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人喜欢把再复杂的事情概括为三点,我尝试把基金评议要点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1 、 国家 :是否达到 国家水平 。主要看能否在全球背景下提出了真正有价值的 科学问题或假设 ?这需要充分的文献调研,特别不能漏掉近期的重要文献。 2 、 自然 :是否 自然流露 。主要看提出的科学问题或假设多大程度上基于申请人或团队的前期积累?突然“冒”出来的 Idea 一般有较大不确定性:因为你不知道这个 idea 是否完全属于申请人?如果是,申请人是否有足够能力完成?当然亦要考虑基金的类型。 3 、 科学 :是否具备 科学精神 。主要看申请人在论述科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科学精神?这大体上可从细节加以判断: 格式、语言特别是逻辑 。一个不认真或不严谨的人是谈不上有科学精神的。 一句话,评基金就是尽力让有科学精神的有一定基础的“会”设问的人获得资助。
个人分类: 科研|451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我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过程
热度 6 lionbin 2012-5-4 21:49
分享我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过程
我曾经的一位博士生,现在是我的助手,他去年刚获得了青年基金的资助,今年就成为项目评议人了。他询问我是否应该参与评审,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应该,而且还必须好好审。”他说邀请中有9本,有2本扫了一下看不懂退回去了,现在剩下7本,估计要花一天时间才能看完,我说:“一天时间!我一天只能看3份!”看到我的反应,他知道自己的想法草率了点儿,马上改口:“哦,这样啊,那我还是慎重点!”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一方面基金委目前敢于大胆改革,对评议人不再设门槛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更多年青的评议人加入到基金评审队伍,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配套的指导,至少首先从态度上要让他们学会认真、严肃,而不是应付差事。我一直在倡议:任何能获得基金资助的人都应该有能力作为评议人,看来现在终于实现了,对基金委的大胆改革赞一个。这就是说,各位一旦申请上基金,你也有评审他人标书的权利了,也有机会“枪毙”任何你认为不合适的本子,不管ta是大牛还是小虫。这里先预祝各位早日成为基金项目评议人! 上次审完9本标书后,就趁热发了篇博文《 审阅完基金标书,顺便谈谈基金标书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本来以为很快就会被推荐,结果与博客大赛规则冲突,编辑告诉我从五一后就不再推荐参赛的博文了。不过,看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还是很多的,两天时间也超过1500次点击量,热心的网友zhuyongqing 将该文转到“ 小木虫基金申请版块”,似 乎小木虫的虫虫们对基金的话题更有兴趣(根据点击次数和评论数量判断的)。正好手头又收到了新的本子在看,这样有了更多的样本,谈论的话题可能就更具普遍意义一些了。 上一篇博文《 审阅完基金标书,顺便谈谈基金标书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侧重于标书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分享我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过程 ”,供大家参考。我知道, 一千个项目评议人,可能就有一千个不同的想法,我这里所谈论的内容,只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并不代表其他的项目评议人与我有同样的想法或做法,请大家仔细甄别 。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下面我将采取第一人称来描述。 我第一次独立申请基金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青年基金的划分,或者有而我不知道,反正我当时报的就是面上基金。写申请书的时候非常胆怯,对预算很是小心,不敢枉报,只诚惶诚恐地报了22万(在那个时候大概属于平均数),结果项目批下来的时候,我竟然获得了24万的资助。在阅读评审意见中,我看到了许多中肯的评价,其中明确指出了申请书不足的地方,而且还给出了改进意见。我知道其中一位评议人的意见对增加这2万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到现在我对这位匿名评议人还心存感激(可惜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他也不应该知道我是谁,因为我当时刚从日本回国,国内的同行几乎没有认识我的)。之后我再申请基金项目就没有这么顺利,也遭受了屡屡受挫的局面,特别是碰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议人,根本就没有仔细看申请书就胡乱评价,或者给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无法量化的泛泛而谈的理由(只有100字左右),而同一本申请书,在小同行手里是推荐“优先资助”的。也就是有这样正反两方面的经历,我就发誓一旦成为项目评议人,一定只审自己能看懂的标书,我会尊重每一个项目申报人的劳动,会认真读他们的本子,对于不能资助的,或者存在问题的,要给予足够的说明,让ta心服。所以,自从我作为基金评议人以来,我的审阅意见没有少于400字的,最多的有1000字左右。 为了认真看本子,我就规定自己每天看的本子不超过3本。小木虫有网友感慨“ 一天看三份,还得写评审意见,我感觉偏快了,不一定合适。 ”当然也有人认为,“ 对于小同行的本子,看5分钟就知道本子写得如何。 ”我觉得这是两个极端的感觉,5分钟固然快了点儿,但一天只看一本,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时候一些跨数个学科的专家会收到30本,那岂不是要看一个月?按照基金委设定的期限,有时候要求就是几天内看完。所以,一天能认认真真看完3本,已经很不错了。有时候对于特别能理解的本子,我看到几个关键的地方就知道本子是否值得资助,或者一看是重复的劳动,并没有什么新意是不值得资助了,马上就可以写评审意见了,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那些理解起来需要花时间的本子上,或者可能有很大争议的本子上。 这就提示各位, 写本子的时候要尽量写得通俗,让评议人很快能明白你的意思,不要让人家去猜,去找,别指望自己的标书总会送到小同行手中。 这在排版上就有一些技巧了,重点的地方可突出显示,甚至可以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要像写论文那样,用“具体方法请参阅......”后面给一个参考文献这样的表达方式。请将这个方法用简单和通俗的话描述出来。一般来说,我不会因为本子弄得过于花哨而否定之,也不会因为本子写得太通俗而否定其工作的重要性,但本子写得黑压压的一片,又晦涩难懂一定会促使我尽量找一点毛病否定掉,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其实我也有说服自己这样干的理由: 标书做得美观且重点突出,至少表明申请人是认真细致地做了准备。 建议字号:小四号;行距:1.3行;颜色:主色调为黑色,有些地方可适当有蓝色;字体:宋体或者仿宋体看起来比较清晰;申请书的长度:30页左右(看太长的本子让人很恼火的,据说有的超过70页,甚至100页的,不同的学部是否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偏好,别的专家可能不这么认为,因此这一点仅供参考。 我刚开始申请基金项目的时候,非常奢望能邀请一些大牛来做自己的课题组成员,现在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因为基金委有了严格的限项规定和查重的手段,大牛们不可能将他的名字浪费在你的本子上了。其实这样也挺好的,年青人完全要靠自己的实力来写本子了。所以,在整体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是更公平了。我审基金的时候,其实也 从来不关注申请人是什么来头的,主要看申请人自己的能力和本子所表达的思想, 现在课题组成员大多是研究生了,而这些研究生因为不进行查重处理,可能被许多申请人用了,名单还并不一定是真的,所以我也不关注了。对于项目有合作要求的本子,我才会关注一下合作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都是忽略。这里鼓励年 青人胆子大一点,如果对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就大胆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现在面上基金明确区分了青年基金和其他面上基金,这样我处理起来就更方便了。相对来说,我对年纪大的资深人士要求更严格一些。 如实描述自己的工作,特别对于年青人的青年基金,大多评议人是带着爱护的态度来阅读本子的。都是过来人,知道什么年纪会有什么样的产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天才总是很少的。如果以前的工作做得不错,得到资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 大家都更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科研基金的资助本来就不是扶贫,而是鼓励优秀。 如果肚子里没有货,而仅仅是因为缺钱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十有八九是拿不到的。另外,基金申请书中一定不要有弄虚作假的嫌疑。我是一个喜欢顶真的人,看到一位申请者说上一个结题的基金课题发表了多少SCI论文,我就用ta提供的课题号在web of science上查询了一下,结果发现出入很大,我没有时间一一核实,就如实将查询的结果与申请者提供的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写在评审意见中,让基金委的会评专家去决定课题的取舍。其实,这位申请者的工作做得是不错的,发表的论文也不算少,申请书也写得不错,为什么非要来虚拟一些数据呢?我觉得挺可惜的。所以奉劝各位在这些问题上一定要诚实,这也是基本的科学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现在,据我所知,类似我这样做的评议人很多的, 我在评议基金的时候,google和web of science这两个窗口总是处于常开的状态。 人民币虽然坚挺,但也在贬值,所以基金的资助额度也是年年提高,近几年还提高特别快。对于面上基金来说,前年还是40-60万,去年为60-80万,今年都到80-100万了,年限也增加到了4年,不过这个幅度还是比CPI高多了。我前年没有申请上,去年申请到了,正在高兴的时候,却听传闻今年又增加了。唉,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不过,不管资助额度如何变,我两年申请的额度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去年我也只申请了60万,最后实际资助54万,我觉得这个资助足够完成我课题中的任务了。我在想,如果去年没有申请上,我可能今年还是只申请60万。由于资助额度的增加,我今年在评审的时候还真有点儿适应不了,发觉有许多本子存在漫天要价的嫌疑,我觉得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钱。以前我评审的时候,是尽量不会减少申请额度的,但今年大多本子我建议的资助额度都少于他们申请的额度。我曾经觉得, 一个基金课题就像一个工程,答应给你做,就不能克扣你的工程款,否则工程不就偷工减料了 ?你要的钱太多,超过了工程的预期,那就是资助不起,只好不资助了。所以今年,我只对推荐优先资助的项目按照ta预订的额度进行建议,其他非优先资助项目,我的建议有10%-50%的减幅。 总体上,我是带着“找麻烦”的心态开始一本新标书的评审的,首先根据题目猜测这个工作应该做些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想一下可能存在一些什么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标书,在阅读过程中有会根据文字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我想到的问题在标书中都回答了,我的认知就会依据“怀疑-认可-赞赏-崇拜”这个进程发展,最后的评价也就是从D-C-B-A递增。最后能达到何种状态,关键看最后能让我达到哪种认知进程。例如,如果我刚开始的顾虑直到读完全文也没有消除,那么对不起,就只能给D了。因为一年从同一个学部会收到多个本子,所以最后的优劣是横向比较的。在独自评完各本标书后,会进行一个汇总分析,按照基金委大致的资助比率再次进行一次排序。 另外,啰嗦一点与评议有关又无关的话题。以前看到许多人说,收到的评审意见牛头不对马嘴,看上去根本就不是针对自己申请书的评价,我想这可能是评议人在提交意见过程中不小心所导致的错误。不同学部发送评审邀请的方式不太一样,至少我知道两个就有很大的不同,一个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同行评议意见表,一个完全需要到网上去下载。“同行评议意见表”也有区别,可评分的地方,有的只有针对申请内容、综合评价、资助意见的总体打分,而有的多重要指标的评价有更详细的评分要求。而提交的方式,有网上直接提交,也有打包后通过电子邮件提交或者上传。申请书是加密的PDF格式,评审意见表是ms-word格式,但文件名并没有对应起来,我是收到后先更改文件名,让二者对应起来,否则很容易弄错的(建议以后基金委将文件名统一起来)。由于这么多差异,对电脑不熟悉的评议人弄错并不奇怪,也就是说将别人的意见放到你的名下提交了。对应基金委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实是无法辨别评议意见的对应与否的,而申请人则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当你收到这样的评审意见的时候,应该第一时间与基金委沟通,这可让他们尽早消除错误。因为,这样的错误会导致另外一个人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以上就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进行的基金评议过程,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也谈不上什么经验,更不苛求其他评议人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相信每位评议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也希望每位评议人都是公正、公平的。如果我的以上做法有什么不妥之处,请指出来。如果您说的有道理,来年我按照您的办法执行。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好的评议人,都需要不断学习。 本文主要内容已经整理后发表在《科技导报》“科技职场”栏目中。 http://www.kjdb.org/qikan/manage/wenzhang/20122025.pdf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13035 次阅读|23 个评论
第四章 频议网的建设方案
arithwsun 2011-8-16 04:44
豆丁文档,选择全屏和菜单栏幻灯片模式阅读,效果更佳。 第四章 频议网的建设方案 4.1 教育评议的价值:展望新技术革命 4.2 教育评议的设计原则 4.3 简易教学评估表 4.3.1 你学会了吗? 4.3.2 你用功了吗? 4.3.3 你的志向时刻表安排好了吗? 4.4. 频议网的运作模式 第四章 频议网的建设方案,征询的共识是: ------------------------------------------------------------------- 考试选拔,具有适用面宽,经济可行的优点,但是教育评议为主的"推举制",在精英级人才的选拔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评议能力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和教育的核心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顶级科学家和教育家们,不具有深刻的学科评价能力,就能够领导这个国家的科技教育走向成功。 很难想象,如果不在每个小的教育细胞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层次上,就开始建设"教育评议"能力,我们最高一层的国家级评议能力可以运转正常。 -------------------------------------------------------------------- 教育评价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结果,更重要的是其过程,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良好沟通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评价材料的。 --------------------------------------------------------------------- 教育评价的频率增加,在机制上就可以相当程度地应对这种问题。当频率增加时,我们在评价材料上将更多地记下具体的事迹,从而使用更多的是名词和动词,而非形容词,通过事实来说话,才能形成正确的统计资料和见解。另外,师生将更加注重自己的态度反馈,不易产生极端情绪,形成更稳定和缓的师生观察。 所以,频率增加,是新形式教育评价的必要条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新技术革命,我们因此将对应的网站称之为"频议网"。 ----------------------------------------------------------------------- 学校的内部评师网,在未来发展中还有一大硬伤,即师生如果转校,则他们以往的评议材料相当于作废,不能相伴相随,这对于中小学师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网站,能够兼容并蓄所有的师生,同时又具备足够的保密认证机制,确认教师、学生、家长的对应关系。 --------------------------------------------------------------------- 我们在慎重选择"结构",将其提炼出问卷公选项的同时,也要注意教育评价的自由性,要允许师生提供自选项,放入评议表中。比如,师生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凝练为某一问卷选项,加入到评议表中,要求同学们或老师反馈。师生,也完全可以趁这种机制,提炼出自己的优秀闪光点,将之凝练为某一问卷选项,加入到评议表中。 某一自由产生的选项,如果为所有师生认可,甚至可以提升为公选项,加入到教育结构的理解之中。 ------------------------------------------------------------------------ 教育,既是有结构的,又应该是自由的。我们应该尊重人类已经积累下的智慧财富,以及各行各业流传下来的价值判断,这是结构性的一面。 我们在尊重已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强调教育自由的一面,要允许师生形成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才能让教育有血有肉,不光是一个骨架子。 ---------------------------------------------------------------------------- 简易教学评估表:你学会了吗? 及时地跟学生沟通,看他学没学懂,既可以反馈于教学,又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上的情绪。借鉴于心理学上的一个说法,将学习压力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学习时最佳的压力位置当然应该是舒适和恐慌之间的地带。结合于实践,将之稍加细化,形成一个小问卷: 0. (舒适区)你能否不预习复习,就可以轻松听懂课堂的90%以上。 1. (低阶学习区)你能否不预习复习,但需全神贯注,就可以听懂课堂的85%以上。 2. (高阶学习区)你能否在课后预习复习的基础上,全神贯注就可以听懂课堂的80%以上。 3. (低阶恐慌区)你听不懂课堂的核心内容,但能将不懂的地方点出来,落实在主谓宾。 4. (高阶恐慌区)你不仅听不懂课堂的核心内容,而且找不出哪里不懂。 ---------------------------------------------------------------- 仅具有教育评议功能的网站,很难生存下来,所以频议网必须多功能化: 频议网和家教咨询相联系; 频议网和途书馆Bookmark系统相联系; 频议网和教育标准及其水平考试的Wiki系统相联系。 ------------------------------------------------------------ 欢迎转载,欢迎评论,请电邮发给我您的评论或审阅意见,我的电邮地址见每一章的封面。
个人分类: Book-W|4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恰当地回应别人的评议
热度 1 hujunping 2011-8-8 22:46
俗话说,当局者迷。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我们不仅要勤于思考,同时也要善于聆听别人的评议。如何恰当地回应别人的评议,这是一个深奥而难以处理的问题。回应得不恰当,就有可能被评议人打上“太听不进别人意见了”的标签,导致误会更深,不利于过 好 我们的小日子。 下面,我将假设几种场景,尝试着看看如何回应是最得当、最体面、最有风度的。 如果别人的评价在你当时听来完全在理,犹如醍醐灌顶,那么一定要向对方表达最最诚挚的谢意。“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古人对别人评议的最高赞赏。当面这么直接表达,虽然这其中似乎有些腔调,但是做法是没有错的。现时代,爱你就要说出口,何况是谢谢呢! 如果别人的评议只是对了一部分,这时候情况变得复杂了。 对于平常看个星座都经常感叹唏嘘不已的人,他们仍然会对评议人钦佩得五体投地,并表露于言表。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能够说准一些就非常了不得了,没有说对的就完全忽略不计。这样,评议人还以为自己水准真有那么高,飘飘然了。 而做多了实验、接触太多数据、理性严谨思考的人, 对于一个与实验无关的问题,还 在心里不停地比量,评论人到底是说准了 50% 还是说准了 60% ?于是,当评议人说你是 A 吗?他说不是。评议又说,你是 B 吗?他还是说不是。然后评议人有些懊恼,你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都不敢说话了。其实按照逻辑来说,他的回答没错。我们知道,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选项要讲究一个封闭性原则。也就是说,让人做选择,选项要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评论人显然是给了一个开放式的选项,所以他完全可以不同意给出的选项。他的问题就在于,评议人那么辛辛苦苦的去猜测你的心理活动,眼巴巴的渴望你给出一个“ yes” 的时候,你怎么能那么毫无保留、 毫不知趣 地说“ no” 呢?至少,你也应该安慰安慰地说,“对了大半吧”。 如果当时觉得别人的评议一点也不靠谱,这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冷静了。暴跳如雷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冷静地想想,或许是自己的思维在某时某地过于偏激了,或许在若干年后自己的想法也拿不准会改变,给自己留出空间。不是有不少人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做的事情觉得荒唐吗?这时,你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就事不就人,时刻注意语言的风度。俗话又说了,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这,有理就有人支持,大家的眼睛和思维都是雪亮和敏捷的。
个人分类: 长河之石|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好学术评议的三要三不要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7-8 09:35
  因为今天要做研究所周五报告会的评议人,所以在昨天晚上就胡乱写了一篇如何做好学术评议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62874 ),不过慌里慌张地,还没写完整,今天重新整理,并补充完整。      三不要:      1,不要无关主旨,信马由缰。   评议与讲演者的报告内容要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或完成渐高渐深的推进扩展,脱离讲演者的报告而自行阐述个人观点或成果无疑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参加过多次“报告+评议”形式的会议,自己也组织过多次这种风格的学术会议,发现确实有很多评议人在开讲之后恨不得在座的大家抓紧时间忘记掉刚才讲演者报告的内容,而把精力瞬间集中到自己的报告(而非评议)上来。这会使得报告人尴尬不说,听讲人也会莫名其妙。      2,不要重述讲演者的内容,哪怕是换个方式   讲演者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处于一个主导者的地位,是本次报告会的主角,评议人即便讲的再精彩,也应该甘做配角。但即便如此,评议者也不应该重述报告内容,即便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式。   事实上,尽管报告者是主角,一次学术会议真正的难度却在评议人这里,因为这种讲演和评议的搭配事先一般都是没有演练过的,完全要依照自己现场对于报告的理解和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内容展开评议,而且还要让报告人听后觉得切中肯綮,有所启发,让听众们觉得耳目一新,有所收获。   所以,评议要基于讲演者的内容,但是一定要稍稍偏离这一内容,体现出另外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不同视角。这当然对评议人的知识的全面性和瞬间组织这些相关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只有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才只能选择重述报告内容的方式。      3,评议不是挑毛病,所以不要把评议当成评审。   我组织过一次学术沙龙,请我的朋友来做评议者,糟糕的是,他把评议当成了评审。   整个评议过程,就听他说:   1)你这个做的不完整   2)你那个做的有问题   3)你这个结论不可靠   4)你那个结果要讨论   直接把自己当成了面对研究生答辩或项目中期检查时的考官,因为人是我请来的,所以俺们只好感觉特没面子地度过了这个“评审”过程。那次学术沙龙俺们做了第一个评议,就是希望大家瞧瞧究竟什么才是评议,但是,至少这位老哥根本没想太多。   三要:   1,要调节气氛   讲演者的报告风格在前,评议者的评议风格在后。如果前面的报告拖沓冗长,评议者就有义务来调节一下气氛,使得听众们不至于昏昏欲睡,对这个报告留下点印象。同时,此时对于讲演内容的评价或拓展还要让大家对报告加深认识,尤其是讲演者没有讲出来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更应该通过评议者之口说得更加清楚。   而如果讲演者过于放松和幽默,评议者就不应该体现更大的幽默,而应该把口气变得稍稍严肃一些,否则就真成说相声了。学术相声是没有意义的。       2,要扩展内容、提升结论   讲演者是本次的主角,但是他的视角也是有局限性的,评议者应该扩展其思考的内容,提升结论的层次。扩展有多个方式,如维度上的扩展、阶段上的扩展、层次上的扩展,评议者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进行展开。另外,讲演者的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完善的,只是一个中间结果,此时,评议人应该将结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3, 要改换思路   讲演者的报告内容有时候可能是很极端的,或者不具操作性的。有时候,很可能评议者持论与讲演者完全对立,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我们说了,不应该“评审”,那么,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不立刻形成冲突,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评议从角度上进行一下改变,此处的改变不是“改头换面”,整体上否定讲演者,而是引导大家改换一下思路和方法,也许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待这一个问题。 【注:这里提及的评议多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报告会,如果来讲哥德巴赫猜想,评议风格就完全不同了】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95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硕士论文评议书(四)
fqng1008 2011-5-13 12:06
题目: 472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证候学分期调查与病因病机规律探讨 本文参照卫生部诊断标准,采用证候学调查和证素分析方法,按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对472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进行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研究,设计合理,方法 先进,观点新颖,论据较充分,有一定创新性。本文达到了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学术水平,建议以此作为学位论文参加答辩 。 本文尚有不足之处: 1. 由于是回顾性调查,缺少具有中医特色的舌诊、脉诊信息的分析比较。 2. 缺少对朱文峰教授“证素”概念的交代和评价,本文采用的证素分析是否与朱教授的概念一致,做出了怎样的改进? 3. 对“逆传心包”的理解前后不一致(见P17 ~ P18)。 4. 本组资料危重症患者较少,没有死亡病例,从而缺乏论证的力度。 提问:证素分析是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朱文峰教授的“证素”概念如何?其内涵与外延是否一致?你是怎样理解的?本文的证素分析是之有什么不同?其功用如何? 附王德华: 如何发表科学研究中的“阴性结果”? 说明: 文章节选自《如何做生态学》中第四章“格局和数据分析” 的第47-50页。这本小册子很不错,希望从事生态学研究的研究生能读读,很受益的。当然,翻译的不好是我的错 。 ( 《 如何做生态学 》, 王德华 译, 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 2010 ) 当我们不能拒绝一个零假设时( 即 P0.05) , 是否意味着零假设就是真实的呢?也就是说,我们想知道两个种群是否有区别,如果在 0.05 的水平上不能得到有差异的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这两个种群就相同呢?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基于已经获得的信息,我们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没有检测到我们所假定的那种差异或影响。统计检验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去拒绝一个假设,而不是去接受一个阴性结果的假说。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要评价两个种群是否相似的能力是很弱的。进一步说,我们很少应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去解决这类问题。这样的话,生态学中许多的阴性结果(我们这里是指那些没有检测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结果)都不会得到发表的机会,这对从事研究的学者们是一个损失,对于永远不会知道这些结果的整个生态学界也是一个损失 。 现在的分析技术已经可以让你去比较不同因素所产生影响的重要性了。利用这些方法,不能拒绝假说的那些阴性结果就会变成有价值的“阳性”结果。不幸的是,要得出实验处理对一个种群没有影响的可信的推测,要比得出处理对种群具有影响的推测需要更大的样本量 ( Cohen 1988 ) 。 我们接受一个阴性结果的能力也依赖于我们所关注的效应大小这个因素。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重视了期望的效应大小和与处理组平均值的差异大小 ( Cohen 1988 ) 。 作为一个原则,统计学家趋向于将 0.10 ( 10% ) 或更低的差异定义为有较小的影响,将 0.40 ( 40% ) 或更大的差异定义为有较大的影响 ( Cohen 1988 )。 如果我们的处理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与我们所获得的产生很小的影响的结果相比,我们会更加确信有些因素没有起作用 。 Cohen ( 1988 ) 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并用实例说明了如何对你的“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通过计算概率来反映你的研究地区的实际的生物学情况。许多统计软件包可以计算效力值( Power value) ,在已知实验的重复次数和所观察的效应大小的情况下,你就会知道发现显著差异性的可能性有多大(无论效应大小是大还是小 )。 将一个没有显著影响的处理因素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是很有价值的。你可以计算出阴性影响(没有检测到差异显著性)的概率。例如 , Rick 检验了假说:早期食草动物的损害会使棉株产生对后来的食草动物更大的抗性,还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他在实验中并没有检测到对植物生长诱导产生的抗性。实际上,食草动物早期对植物的损害将导致植物的生长速率降低,尽管这些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检测到差异显著性。那么,是他错过了真正的影响吗?他可以确信 ( 99% 的把握;用 Cohen 1988 介绍的技术计算了可信度)自己绝对没有错过那些较大的影响(平均值之间相差 40% ), 但是他有很小的不确定性(只有 20% 的把握)是自己没有错过那些小的影响(平均值有 10% 的差异 )。 要根据这些结果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是有点困难的。在同一个实验中,他还发现植物的种内竞争降低了植物的生长。通过比较由于植物的种内竞争与由于诱导产生的抗性的效应大小,他有 30% 的把握得出结论:诱导产生的抗性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植物竞争的影响大。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可以同时报道“阳性结果”和“阴性结果 ” 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可以对不同处理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生态学工作者,尤其是那些研究这个系统的学者,在可能获得大样本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这些问题 。 比较不同研究中的效应大小的一个有用的方法是元分析( meta-analysis) ( Gurevitch and Hedges 2001 )。 进行这种分析时,每一个研究都成为了某个因子或某个反应变量的效应大小的一个非独立测量。例如,根据众多已经发表的研究,我们要测定去除顶端捕食者对下面的营养级将会产生什么影响。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所需要的研究结果进行常规和定量比较,我们可以在这个大的数值范围内加入自己的测定结果。对于每个已经发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处理组的平均值(有和没有顶端捕食者)就可以计算一种尺度,用方差进行标准化(关于效应大小的计算见表 3 的介绍)。利用元分析可以评估某个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还可以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从我们的实验结果中得出的推论具有可信性。例如,元分析显示,营养级研究(去除顶极捕食者)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要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影响要大 (Shurin 等 , 2002) 。 显然,根据任何单一的实验结果,要获得这个一般性结论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包含了关于某个特殊问题的所有可能的信息时,元分析才具有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要发表阴性结果的另一个原因,由于这对于促进学科领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严肃严谨 公正评审——致新一代基金项目评议人
热度 37 sqdai 2011-4-29 16:42
随着五一节临近,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函评进入紧张阶段。目前,绝大部分待评项目的申请书已分发到评议人手中,据可靠信息,今年申请者比去年至少增加了一成;据我估计,各类项目的评议人可能逾万。 随着时间推移,评议人队伍已完成了新旧更替,“三〇后”、“四〇后”已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六〇后”、“七〇后”已成了评议人的主力军。看看我身边的学术骨干,手里都有十项八项乃至更多的申请书要评议,常有人问我在评审时应如何把握分寸。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基金项目的评议人,还担任过第九、十届评审委员,最多时一年评议过四十多份申请书。随着年齿渐长,基金委比较照顾我,评议的份数逐渐减少。这些年来,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这里,给新一代评议人提一些建议: 1. 不负所托,公正评审 。基金委托付你评议各类项目,是对你的学术能力的一种承认,更是对你的学术评判力的一种信任,你应该不辜负这种信任,要出于公心,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 2. 学好文件,明确要求 。在开始评议之前,应该进入基金委的门户网站,认真学习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当年的申请指南),了解基金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读透各类项目的“评议要点”。我比照了今年与去年的评议要点,发现二者相差甚微,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国的基金评议已走向成熟; 3. 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这是对基金评议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要求。应全力做到,只认学术,不认私情。评议中,你会面对一批同行,有的熟悉,有的生疏;有的平时有好感,有的印象不佳;有的有交情,有的有龃龉;在评议时,要把这一切抛之脑后,就看所提出的申请的质量。平时,我们不是对学术领域的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吗?现在“生杀予夺”的大权到了你的手里,你就必须堂堂正正地行使评议权,公平公正地做好每一项评审,即使是娘老子的申请书,质量不高也让它得“ C ”,总而言之,在基金评议中不能带任何感情色彩; 4. 严肃严谨,深思熟虑 。应该认识到,不管申请人是谁,写出一份申请书不易,必须审慎处之,决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应先挖掘其中的长处;也应避免一团和气,轻易地全面肯定,要认真捕捉其中的不足之处。根据优秀申请书的基本要求: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恰当;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辅以其它要求,逐条予以考量,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 安排有序,综合平衡 。我以前说过,对于手头的申请书不能全部打“ A ”,也不能全部打“ C ”,应根据申请书的优劣,在自己的小范围里搞一个“小平衡”。这就要求,事先把到手的申请书浏览一遍,对各份申请书的情况有个大致印象,然后再逐一细读;对内容相近的申请书不妨做一个横向比较;碰到难以下确定结论的,就像审稿一样,还得去查一些相关的文献或综述。我一般把容易下判断的申请书先做评判,对把握不准的留到最后来评。下任何结论,都要有依据。我曾见过不少评议意见,有的只有寥寥数语,就乱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老是这么评议的人,会很快在基金委和同行中得到坏名声; 6. 匡扶弱小,雪中送炭 。对于基金申请者应一视同仁,不必仰视来自名单位者,更不可小觑来自小单位的无名小卒。评议申请书时不问出身,“出身好”的申请未必质量高,“出身差”的未必水平低。出身不同的,写出水平同样较高的申请书,应把赞美声送给“出身差”的申请者,应尽力予以扶持,他们更需要雪中送炭; 7. 写完评语,反复推敲 。按我的水平和经验,平均地说来,一个工作日可以评议 2 ~ 3 份申请书,生手花的时间可能更多一些,千万不要为此吝惜时间。写成评议意见书之后,不要急着上传,最好搁置一两天后再行检查一遍:每句话是否确实有据,是否尽到了评议责任。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我的经验告诉我,评议基金申请书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对每个评议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过程,决不可等闲视之。 但愿所有评议人都合格称职,胜任愉快! 写于 2011 年 4 月 29 日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15150 次阅读|72 个评论
我为何婉拒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评议和专著评审?
黄安年 2010-4-26 21:18
我为何婉拒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评议和专著评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26 日发布 最近一个多月来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工作人员曾分别三次来电话征询我是否同意对三篇外单位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的评议和一本外单位美国史专著的评审,这三次都为我所婉拒了 ? 我为什么要婉拒呢? 作为一个号称全国排名第一的历史学院理应由在职教授副教授来承担这一任务 , 这是义务、也是责任。笔者多年来一直呼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不该搞到连一位专门从事美国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教授都没有 , 但是尽管多年的呼吁 , 迄今依然如果,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 , 现在轮到要参与评审,承担责任了 , 却临时来找退休多年的美国史教授来抵挡一阵,试想,如果我出来抵挡一阵,那么下次呢?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还有一个理由是,某些题目非我所长 , 我不很熟悉的题目贸然应承,恐怕误人子弟。 再有 , 这种提名好像并非从专家库中摇出来的,而是在职教授、副教授没有时间评审下,再来征询我意见的 , 或者说我只是个备用名单而已 , 既然如此,我当然可以拒绝。 我退休已经十年 , 这些活动早已很少参加了何况个中关系内情并不了解 , 如果具实评议引起受评单位难堪,又何苦 ? 此外,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费力、费时,往往还讨不了好 , 于是干脆婉言谢绝了。 记得几年前院长曾邀我为研究生或本科开专题课,本来我倒有这个时间因为我自 2008 年 5 月起有连续两年时间在北京,没有去美国 , 而且我为超星图书馆连续作了三次专题课程的录像 , 一次 20 学时,一次 60 学时,一次准备了 50 学时,这些题目都是相当前沿的(一次是美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一次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 , 一次是现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 如果需要我讲,只要时间安排上没有矛盾 , 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 何况这些题目目前北师大历史学院在职教授中并无人来讲。不过院长大人日理万机,后来几面几次 , 根本没有再提 , 于是我清楚了 , 那次说邀我讲课只是表面应付客套而已,不能当真。 前不久有本科生给我打电话 , 要求我为他们的研究小组指导 , 我也婉言谢绝了 , 因为在我看来 , 这是在职教师的责任 , 在那份责任里是有含金量的。 事实上不是通过学院转达的要求我倒往往是乐于接受的 , 因为这是个人负责无需对学院负责 , 不像当年写了评审意见还得系里盖章确认身份。 如果在博客上公开提问和讨论,面向公众答复,我是一直乐于服务的。我的博客宗旨是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5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意见全文
热度 1 wzhong 2010-2-19 16:01
春 节前(腊月二十七),我收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给我的email,提供了评审专家对于我申报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 由于自己深知业务水平离杰青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一直没敢尝试申报杰青基金。2009年是我第一次申报,而且也是最后一次(年龄原因)。我不想放弃这唯一的一次机会。尽量希望渺茫,我想我还是应该尝试一下。自己努力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所以我很认真地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材料,撰写项目书,提交了申请。 虽然我最终没有获得批准,但是我还是想表达一下我对评审专家们由衷的感激之情!谢谢您对我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谢谢您非常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我会更加努力,做出更出色的工作! 附: 同行评议意见全文 。 1 我评审的19份无机组的杰青申请书中从事纳米科技研究领域的占16 份。本评审人认为无机组所涵盖的国家需要的领域绝不只是纳米科技领域。因此凡属于纳米领域并同意资助的申请书我排了一下队,分别以纳1、纳2......等评分。不同意资助的就不排队, 本申请书为并列纳1 。 钟伟的主要业绩和领域是在准一维纳米材料的磁性和输运性能的研究。钟伟出身化学,因此有较强的制备纳米线的能力,他系统的制备了铁磁-半导体材料或复合材料纳米线;钟伟在物理系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系统的研究了所制材料的物理性能。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引700余次。在英国召开的2007国际磁学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同意资助:工作有原创性、系统性。 2 申请者近年来在复合纳米材料的磁学和输运等物理特性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提高磁学相关性能和物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较多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关注。 申请者拟开展的研究方向特色明显,具有良好的工作积累,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硬件设施很好,预期能够实现拟定的研究目标。 3 申请者在复合纳米材料的磁学和输运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论文引用、获奖能反映出申请者的学术影响和发展潜质。建议支持。 4 申请人钟伟教授在复合纳米材料的磁学与输运性质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1、螺旋碳/过渡金属复合纳米材料;2、具有高频软磁特性的核/壳金属复合纳米材料;3、研究了一维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质、输运性质等;4、核/壳复合磁学纳米材料体系的耦合交换作用规律等。这些成果对同领域同行诉具有借鉴作用的。本申请所提的研究计划- - 铁磁/亚铁磁-半导体复合一维材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结合他所在的南大研究课题组在此领域的长期积累,相信会取得进一步的新进展。 现在年轻的材料工作者杰出人才很多,相比之下钟伟教授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如果总经费允许,建议考虑予以申请人以资助,毕竟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机会。 5 钟教授长期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磁学和输运性质研究,在材料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过一系列创新成果,如:研制出了多种结构新颖、稳定性高、磁性强、吸波性能好的螺旋碳-过渡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研制出了基于核壳结构的具有优良高频软磁性能的过渡金属复合纳米材料,发展了一种超声化学调变双钙态矿表面状态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隧穿磁电阻效应;提出了描述钙态矿氧化物纳米体系输运性质的解析公式和高性能磁铅石型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指导原则和关键步骤,为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先后发表SCI论文102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66篇),SCI他引714次,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钟教授基础扎实,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是我国该领域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钟教授拟开展的准一维(亚)铁磁-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是一个前沿交叉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申请人计划综合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合成核壳结构的准一维复合纳米结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磁光电性质的研究,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基本可行,加之已有的良好前期工作基础,经过努力,有望取得重要进展。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31513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一份期刊的四种人
yujoak 2009-10-29 12:05
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是与期刊密切相关的四种角色。作者和读者无疑最为重要。作者的稿件是基础,投稿是为了发表,但不是惟一的目的,作者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获得同行,即读者的关注。 编辑挑选审稿人,和他一起决定了期刊的整体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位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在于,他能决定稿件的发表与否。但实践证明,靠几个人、几周时间来判断一篇稿件的好坏,这项工作的难度着实太大。要不也不会有涉及抄袭、剽窃和数据伪造的文章屡被曝光,也不至于有许多高IF期刊的论文无人引用。 论文好比商品,读者就是消费者。对于传统的期刊,读者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论文。但除非剽窃、伪造数据,遇到名不副实的论文,读者绝对是弱势群体。 但读者是上帝,因此开放获取(open access)成为时尚。反正是免费,为什么不去下载来看看?也许期刊和作者的知名度都不高,但没准也能淘到好文章呢,这应该是大多数读者的心态。期刊转过身对作者说,你看,新的措施为你们带来了巨大的潜在读者群,你不会介意为此付费吧?有些人不介意,但介意的绝对不在少数:凭什么我的投稿要进行同行评议,拖上个几周,甚至几个月,好容易接受了还要交钱才能发表?没有足够多作者的支持,期刊即使是开放获取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我所知道的The Open Macromolecules Journal自2007年创刊以来的论文数还不如刊物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人数多。因此,开放获取是剂灵丹妙药,但不是万能药。 站在期刊的立场,编辑的作用可以弱化,审稿人的作用可以简化,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意识只能是强化。期刊自有办法:对于作者的投稿,只要稿件的实验设计不离谱,我都接受,不管结果和讨论靠不靠谱;对于读者,除了免费获取,论文是好是坏,你们还可以评一评。这就是PLoS ONE模式。也许不远将来,除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还会有个science post-peel rating index。 只是还有个问题,即使是电子期刊,即使编辑和审稿人可以是义务,网站的维持、维护、技术支持等等都是需要成本。 会不会有一天,商人来了,告诉大家:让我当老板,将期刊平台整合进我的资源,我要的是点击率和美誉度,而我将提供给你稳定的发展的平台,不变的是期刊的学术独立性。其实期刊、论文就是商品,有它们的商业价值。这,有没有可能?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复合材料强度和破坏分析的论文被他人详细评论了一次
热度 1 jyx123321 2009-2-6 17:48
我们的复合材料强度和破坏分析的论文 Li, Hongzhou; Jia, Yuxi* ; Mamtimin, Geni; Jiang, Wei; An, Lijia * . Stress transfer and damage evolution simulations of fiber-reinforced polymer-matrix composites, Mat. Sci. Eng. A-Struct. Mater. , 2006 , 425 , 178-184 被 Leon Mishnaevsky Jr. 和 Povl Brondsted 在论文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damage and fracture of unidirectional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A review,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2009, 44: 1351-1359 里详细评论如下: The BIS ( break influence superposition) technique has been combined with FEM by Li et al. . Li and colleagues modeled the stress transfer from broken to unbroken fibers i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The damage evolution in composites, including the fiber fracture, damage cracking and interface debonding, was simulated using FEM combined with the Monte-Carlo technique. The authors observed in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at while both low and high interface sliding strengths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composite strength (due to the large scale debonding and matrix cracking), the moderate interface sliding strength weaken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fiber fracture on the composite strength.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实名制[原创]
刘玉平 2007-12-27 21:22
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你若失去了财产 ---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1986年创立21年来,作为国家层面上用以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一贯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资助了数以万计的项目,大批人才籍此脱颖而出,在广大科研人员心目中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国内学术风气不尽人意的环境下,一向在广大科研人员心目中崇高而圣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难免身受其害。 本人有感于朱大明高工的 科技期刊应尝试评议专家署名 ( 而发的短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尝试实名评议制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26 ),自2007年12月21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登出以来,仅短短一周,就引起广泛的关注。相继有 孟津 先生 的 基金评议最好不要实名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94 ) 、 周可真 先生 的 涉及名利的评审皆宜推行实名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279 )和 黑暗与阳光:评审的匿名与实名(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55 )、 茹永新先生的基金课题评审资格和评审意见的有效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18 ) 、 李飞 先生的有多少经费是经过同行评审的 ?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41 ) 和 基金的评审应当被监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340 ) 等多篇博文推出,而相关的评论数以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起了一场热烈的辩论。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7/11/23/15/44/00.htm ) 通过这些文章和相关的评论可以看出, 实行基金评议实名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均要求当事人公开其真实的身份;基金条例,也制定了基金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作为基金申请-评议过程中的直接当事人,实行申请人和评议专家双方实名制,具有明确的法律基础。因此, 匿名评议制不具有法律基础。 就更不用议论在当前学术风气不尽人意的大环境下,匿名制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了。 既然存在问题,就必须改进和完善。基金评议实名制具体细则的制定,必须充分征求和吸收项目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申请人和评议专家所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的意见,切忌一言堂和暗箱操作。 脱离了广大的科研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就缺失了存在的基础、成长的土壤和发展的源泉。 基金评议实名制,应包括 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三方的 真实姓名等相关信息公开、杜绝空泛的评议意见,以及相应的监督和奖惩制度 等基本内容。使项目申请人、评议专家和基金委管理专家等三方,在基金申请-评议过程中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关系。对申请-评议过程中违法乱纪、有悖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行为和各种科学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796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