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target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之预防医学及卫生学标书结题摘要
wujiangzhuo 2011-6-27 09:54
为了方便大家申报国家自科基金,零点花园组织专家学者加班加点进行分类并制作出搜集整理了各个学科国家自科基金标书的摘要,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大家查询、下载自己专业的标书摘要,希望对我们的努力会对申报中的园友们有借鉴、学习作用! 零点花园 全体工作人员预祝大家申报成功! 这部“生命科学部之预防医学、卫生学国家自科基金标书摘要专辑”是零点花园科教区全体智慧的结晶! 欲知详情,请至零点花园论坛注册免费下载: http://www.soudoc.com/bbs/?fromuid=390594
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生-你的名字不叫弱势群体
hailang 2011-6-25 14:47
  中山大学的博导们,你们为啥不跳楼? 来自 猫扑 ☆☆☆广西联盟 (加修改) 中山大学北校区,也就是中大医学院又有博士跳楼了。加上前年和去年,三年三个博士自杀,这仅仅被媒体发现的。不知道这些博士的导师们现在是不是每天早上很安然的吃饭睡觉和老婆做爱或者引诱女学生。不只是中山大学可见中国博士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但是一直的不到关注。博士们难道真是弱势群体吗,自己不斗争,老师就拿你当软柿子捏,中大博士跳楼,难道死了就解决问题了吗,这样他们就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什么心理问题了,所以学生一定要强硬,学会斗争。       仔细看了下,三起中大博士跳楼自杀,都是因为论文没有顺导师的意思写,被导师批评了两句,或者不让论文过关,这样的后果是拿不到毕业证,拿不到毕业证就 意味着找不到工作,除开中国的博士生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几近于无的原因,某种方面来说,导师都是杀人凶手。因为在中国大学,现实就是这样,在很多博士的眼 中,导师就是天,大多大过天。      我多想对那些想爬上天台跃跃欲试的博士同学们说,不要因为导师的某句批评想不通,被人说很正常,导 师也是凡人,这些鸟人每天一样吃喝拉撒勾心斗角,诸如好色自私弄装逼作假趋利避害落井下石一样也不落下,特别是中国的导师,像样的没几个。如果碰到这样的 导师,最聪明的方式就是当其是个屁,或者屁都不是。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导师,他们的内心住着的不是人类,是魔鬼,或者是小丑。在中国,不要因为叫她小姐, 就真的是千金,叫公务员,就真的是人民公仆,叫导师,往往就是他妈“老板”来的。      漠视学生生命,骂学生时潜台词里句句都是:你这么差,不如去跳楼吧!      这样的导师,还是导师吗?中山大学校方,对这样的导师,轻则下岗,重则让其永不入行。一个老师,让自己的学生跳楼,这样的老师,还能教书吗?还配教书吗?面对这些青春如花般凋谢的生命,你们吃得下,睡得香,真的不怕半夜跳楼的爱徒敲门吗?      学生跳楼,其实说明了一个普遍让人心酸的事实,在大学的食物链上面,真正的弱者是学生,行政吃教授,教授吃学生,学生吃掉自己。        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大学的博士们,还会不停地跳下去,只有跳楼,才能摆脱被欺侮,否则,只有忍着,把当年的耻 辱发泄到他们从教后自己带的学生身上去,这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权力通吃型社会,人身依附型社会在中国大学的一个镜相而已。 最近的外国学生的游行,表达自己的抗议,中国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愿望的能力吗?   博士跳楼事件      2008年4月5日,同样是在中山大学北校区,一名34岁的女博士从校 内第一宿舍楼七楼跳下,当场死亡。调查人员在宿舍七楼一间宿舍门口发现一块留言板,上面之前的留言被擦去,添上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特别的假期,其他人 都回家祭祖,我在这里祭奠我自己,活着的人就是等死,死了就是解脱。”      2009年11月27日12时许,中山大学在读博士李海 深抱着爱犬,从东莞沙田活力粤港小区7楼跳下,当场身亡。李海深27岁,中山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生。2009年7月中旬曾到新加坡留学了约4个月,11 月中旬才回国。其姐姐称,李海深由于科研项目问题,被导师批评了一顿,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他的女友又在这时候提出分手。学业和感情的双重挫折,让李海 深精神几近崩溃,因此自杀。        2011年,中大医学院博士生阿洋选博士论文课题时没理解导师的意图,论文没写好,担心毕不了业,压力大因此跳楼自杀。 2010年1月16日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周建伟横坐在4楼窗台嚎啕大哭,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换取导师的“同情”,换取他将来用以谋生的博士证书。 2010年8月1日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6楼坠下身亡。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跳楼。 2009年2月26日11时许,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2006级春季博士研究生柴××(男)从综合实验楼七层坠下,当场死亡。 2008年12月23日晚,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生公寓A座四楼的宿舍里发现一名三年级的男博士研究生上吊自杀,自杀原因不明,可能是就业压力(虽然今年就业形式严 峻,但是对于长春光机所的研究生,就业应该不会很困难的),也可能是其它原因。据说,由于死者室友出去找工作,多日没回寝,12月23日晚回寝时,竟发现 自己的室友已经上吊自杀(挂在暖气管子上,具体自杀时间不清楚)。各大媒体以及地方媒体均未见报道,可能是怕影响不好,故而封锁消息,封锁消息无异于讳疾忌医,只能是问题更严重。发生这样的悲剧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隐瞒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一个个的跳楼,难道真的是简简单单的心理问题吗?觉醒吧,谁跳谁傻瓜。 你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就这么简单。
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SCI影响因子的几点分析
热度 2 xupeiyang 2011-6-25 13:40
联系方式 刚收到了MedSci (上海北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来信,对2011年SCI影响因子的分析。 2011年(2010年度) SCI 影响因子 即将发布,牵动着不少朋友的心。虽然,国际社会一而再呼吁弱化 影响因子 ,建议采用论文引用次数、同行评议等来作为新的指标。但现阶段, 影响因子 还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中国,SCI已成为国人之痛,甚至有些专家戏称SCI为Stupid Chinese Idea (SCI),但是短期我们仍然不得不重视影响因子(IF),即将到来的2011年影响因子,到底有哪些看点呢?MedSci为您简要呈现。 1 CNS座次与学术地位。CNS(Cell, Nature, Science)作为老牌三大刊,学术地位,公认为第一位。但是就影响因子而言,却早有很多杂志已经超过了CNS。虽然说影响因子不代表影响力,但是面对IF势头猛烈的刊物来说,CNS真不心慌吗?CNS曾经一度影响因子接近20,后来好不容易又涨了一些,但Cell还能回到原来40分的光景吗?Nature能超30分吗? 2 Plos One,引来无数口水的杂志,看看这里: http://www.medsci.cn/sci/submit.do?id=e9857698 有多达500多位用户在打口水仗。去年终于首次有了影响因子4.350,今年呢?是涨或是跌,众说纷芸,但是它狂收录国人文章,就注定明后年,还是焦点! 3 敌视中国,IF真能涨吗?N多据称被中国人灌水灌死的杂志,如BBRC,Life Science, AFR J BIOTECHNOL ,他们对中国人文章把控严格后,IF真能涨吗?看看BBRC能突破3分?国际上,如果将IF分为两个级别的话,3分是一个槛,BBRC从未迈过! 4 中国本土SCI期刊,能更上一层楼吗?去年中国本土影响因子超过3的期刊有Cell Research(IF=8.151), Nano Research (IF=4.370), Fungal Diversity(IF=3.803),今年Cell Research和Nano Research能否更上一层楼?Cell Research有没有可能接近10分?Nano Research能不能突破5?当然还有老牌的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杂志,能否再上升一点点? 5 热门领域,是否更替?记得早几年基因组热,出现了一堆与之相关高分杂志,后来蛋白质组热,生物信息学热,一堆杂志分数也屡创新高。最近呢干细胞热,几个干细胞相关杂志,火得一塌糊涂!今年呢?预计纳米,干细胞,仍然是高热状态!Cell stem cell看能否再冲一冲?而生物信息学会不会再冷一冷? 2010-JCR-China.xls 2010-JCR-China.xls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35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院士:三峡工程被妖魔化有多重原因
zbt92 2011-6-24 18:03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11:00 南方周末   2010年10月22日三峡水库水位174.5米,离175只有半米,坝前水位线的清漂工人正在打捞水面漂浮物。 (CFP/图)   陆佑楣,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原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曾主持三峡工程建设,也考察过西南多座巨型水电站。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    “洞庭湖即使没有三峡水库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是自然规律。”    “反坝的声音是从美国来的,他们在美国没市场了,跑中国来。”    “怒江,建一连串梯级电站就是一连串明珠,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    “这次,为了下游的抗旱,大约损失了五亿度电,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干过这么多的大坝,最睡得着觉的就是三峡大坝,没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这就是三峡,从工程动议第一天开始,争议与质疑,从未间断。   这还是三峡,哪怕成功蓄水至175米,哪怕全面实现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目标,仍无法消解公众对其诱发地震,改变库区气候,引发干旱等诸多疑惑。   三峡工程争议了多少年,陆佑楣辩护了多少年,争议声浪越大,辩护音调也越高。支持的人会说,这是权威的声音,因为他几乎全程亲历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反对的人则指责,这是替利益代言,他曾是三峡开发总公司的负责人,岂有自己反对自己的道理。   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已是旱涝急转,那场大旱引发的争议仍未完全平息,被视为挺坝阵营的中国大坝协会的学术年会即选址三峡库区,论战三峡,颇具意味。   参会的陆佑楣院士坦言,“三峡工程遇到了新一轮风波”,他为之辩护时,也不忘说“自己是要承担责任的”,却又终于忍不住感叹,为什么要妖魔化三峡工程?   他评价曾经的三峡工程反对派黄万里时说,“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教授,不是百分之百一辈子都没有错误。”同样的,他和他坚定支持三峡的言论,也将面临历史的检验。    反对三峡没有道理   南方周末:不久前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引发了新一轮对三峡工程的争议,你的态度呢?   陆佑楣:三峡风波由来已久。不仅对三峡,对大坝、水坝争论也由来已久,这些争议发源于美国,美国在修建大坝的时候就有绿色和平等组织起来反对,他们认为好好的河流应该让它自由奔腾,为什么非要堵住它?   他们不了解情况。全世界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用水量不够,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要靠水坝,就像银行,可以储蓄货币,起调节作用,水库、水坝、水电站从本质上没消耗一立方水,没有化学过程,全是物理过程,不像化石能源,要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现在全球在建大坝还有一千多座,一味反对大坝没有道理。   南方周末:但是今年反对声音跟往年不一样,好像更激烈?   陆佑楣:今年旱灾,一说是因为三峡蓄水,造成长江水位低,拉空湖水。还有说,自从有了三峡水库所以气侯变了,水也不给下游,这两个都站不住脚,要讲科学。   干旱因为气侯变化,气象权威部门已说了跟三峡没有关系。长江水位实际情况是由于三峡向下游补水抗旱,增加了下游的流量,这一枯水季向下游补了200亿立方米的水,没有三峡水库下游就得不到这么多补偿。   南方周末:6月初我曾到鄱阳湖采访,连当地湿地管理局的官员都说,鄱阳湖今年的大旱和三峡有关系。   陆佑楣: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对三峡水库运行情况缺乏了解。今年上游来水量小,去年汛后水库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长江每年水量是4500亿立方米,这393亿立方米相对总水量而言是一个很小的数量。水库每年都在更新,没有挡住水。每年9月份后进入枯水期,把汛期尾巴的水存起来,用到今年汛期以前,这是多好的事情,怎么下游少下点雨,就说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呢?   南方周末:有一种说法,说三峡蓄水后导致下游湖泊枯水期提前,引发严重干旱,就像洞庭湖,面积缩小了那么多。   陆佑楣:本来长江没有洞庭湖,而是云梦泽,云梦泽是一块低洼地,长江分洪后来演变成洞庭湖。   为什么洞庭湖会逐步干涸、缩小?没有三峡水库时,汛期大量洪水夹带泥沙进入洞庭湖,等洪峰过去,湖水又回到了长江里,部分泥沙留在洞庭湖,这样逐年累月地淤积,湖水面变小,变浅,加上围垦、围湖造地,所以洞庭湖即使没有三峡水库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是自然规律。事实上,有了三峡水库,反而可以延缓它的寿命。   南方周末:有人难免担心,三峡公司会不会因为考虑到发电经济效益,而不愿意放水,影响抗旱的公共效益。   陆佑楣:实际上由于下游干旱,三峡把去年存的水多放了200亿立方米出来。放水对三峡工程没有太大影响,就损失了一些水头,但还是通过水轮发电机,所以不要把这些矛盾夸大,就算有影响,为了下游的抗旱,大约损失了五亿度电,也是可以接受的。    被误解和被炒作?   南方周末:这几年干旱下来,看三峡工程的作为,有人认为,三峡工程是“反控工程”,该下泄时没有下泄。   陆佑楣:正好反过来,该下泄时候泄,该削的时候就削。人是聪明的,哪有人这么笨,为了发电不顾下游干旱全部蓄起来,没有这个道理。就是今年,三峡水库在下游干旱时补水,也没有损失多少电量,通过水轮机产生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这是多好的事情。   南方周末:到底谁在妖魔化三峡?   陆佑楣:谁在妖魔化三峡,有部分媒体炒作误导的原因。也有一些反坝的人士来误导,反坝的声音是从美国来的,他们在美国没市场了,跑中国来,国内一些NGO接受了他们的资助,也替他们鼓吹反坝。   南方周末:尽管你认为是部分媒体和NGO误解了三峡,可这些年的争议都是这样吗?   陆佑楣:有地震说是三峡工程引起的,比如汶川地震,距离三峡大坝有700公里,根本不在一个构造板块上。有一年洞庭湖出现鼠害也说跟三峡蓄水有关,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有时候你要花很多口舌去解释。   南方周末:以前主要是民间声音,可以说是误解,但这次争议的源头是严肃的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陆佑楣: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先是肯定,你不看主流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成效,发挥的作用。第一句话不看,就拿后面说。国务院提出应该注意存在的问题,都是应该的。   我看一些媒体,尤其国外媒体说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了三峡工程的问题,这就是误读、曲解了。   也有人在网上,在微博上说,你看现在领导一个也不去三峡了,害怕三峡,怕沾三峡的边,好像三峡出了多少问题,这都是瞎说的。领导天天盯着三峡工程干啥,建设过程本来很平凡,建成前已经来过多次,还来干什么。可经媒体一炒作,好像就是中国政府承认三峡工程出问题了。哪有什么问题?   南方周末:为什么反对大坝的声音从不间断?   陆佑楣:现在已经在建电站的河流这么多,金沙江只有一条,怒江还没建,怒江是很好的一条河流,建一连串梯级电站就是一连串明珠,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不会不利,也不会改变三江并流,又可以得到1000亿度电,是清洁可再生的电能,比三峡的电还多一点。当然最后该不该建,由政治家来决定。    “不能总打三峡的主意”   南方周末:据报道,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没有公布之前,湖北、重庆等省市对后续项目格外关注,也争得很厉害。   陆佑楣:我看到有报道说,库区一个县就提出要1000个亿。   重庆计划再移民400万,整个三峡后续规划移民部分才给120亿,重庆移民是好事,我赞成,但是不能打三峡的主意,好像是三峡有钱,这就不对。   这一次批准所谓的后续工作的投资1238亿,是不是够了,花完了又会动脑子,三峡工程是有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工程,工程建完了就应该画句号。其它属于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的事情,应纳入常态管理,不能都贴在三峡工程身上。   南方周末:这次风波会不会影响中国水电发展?   陆佑楣:中国水能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只因为它是可再生,所以取得的能量是无限的。中国水电资源从发展的眼光看,可以获得大概不到5亿千瓦,已经开发了2亿千瓦,还有3亿千瓦,你不得白不得。   如果经济和技术上都可开发的这5亿千瓦都开发了,相当于代替6亿吨标准煤。   南方周末:开发完了以后怎么办?   陆佑楣:那就没了。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不用白不用,水电资源开发完了,但是能量是源源不断的,每年都有。   南方周末:现在几乎所有主要河流都要在建坝,生态怎么办?   陆佑楣:生态环境要科学对待。三峡工程论证过程已经把生态环境炒过多少遍,我认为最大问题是人群与人群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生态移民。移民保护了1500万人口,保护了下游150万公顷肥沃的平原土地,淹没的是库区劣质的山谷陆地面积。   南方周末:可是也有人说库区有很多肥沃农田。   陆佑楣:峡谷里面哪有肥沃的土地,都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移民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南方周末:还有一种说法,说三峡工程如果放在现在来决议有可能通不过?   陆佑楣:如果通不过,那也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   南方周末:现在科学技术成熟,资金充裕,为什么会通不过?   陆佑楣:搞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有一定的公众认可度,而公众认可度要有一种动员力量才能够做出来,现在有些人就反对,而且他们的动员能力还挺强,有得扯不清。   南方周末:在未来水电开发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陆佑楣:现在水电开发,穷山恶水,高山峡谷,地质地震,生态环境移民,没有一块好啃的骨头,都很艰难。只要搞能源都是高风险的工程。就有一个老外跟我说,烧煤发电是不可取,会污染大气,核电太可怕了,根本不能干,水电是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干,但是到了房间你还是要去开电灯。假如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有点这样的想法可以。但是作为政策制定者你要讲科学的道理,你人类没有能源行吗?    “黄万里的判断是错误的”   南方周末:那中国大坝有存在的问题吗?   陆佑楣:就是要保证工程安全,追求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地质构造方面,原来勘探没有发现问题,到施工过程才发现,这说明前期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基础有点问题的,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加固。应该把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做透,不能盲目开工。   南方周末:有没有被历史证明是不应该建的,是失败的大坝?   陆佑楣:黄河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其他小的水库可能还有,没有规划去干的,一场洪水就把它冲走了,这种是地方自己干的,管的也不够周到,有许多是病险水库,青海沟后水库不是垮了嘛。(此水库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坝高71米,1993年8月27日晚11时许发生溃堤事故,造成288人死亡。)   南方周末:黄万里先生生前告诫三峡的言论最近又被提起,你对此作何评价?   陆佑楣:黄万里是我们很尊敬的一位老教授,对水利工程有自己一些独特见解是对的,三门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如果当时听了他的话,就可能避免这个错误。   但是,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教授,也不是百分之百在一辈子里都没有错误,这也不可能。他对长江三峡就混淆了,是不对的。   长江泥沙含量是黄河5%都不到。他年轻时候曾经当过一个测量队长,在岷江,在嘉陵江做过测量勘查,正好遇到洪水暴雨,看到大量滚滚石头冲到长江,因此他想如果三峡大坝建成后,这么多泥沙淤积三峡水库里面,后果就跟三门峡一样。这是没有后期科学分析导致对问题的看法质的不同。实际上,这么多泥沙专家做了大量科学实验,其结论表明三峡水库不会出现这个状况。现在三峡入库泥沙量比原来预计少了一半还多,泥沙专家组目前对泥沙问题也比较乐观。   南方周末:他似乎还预言三峡大坝运行一段时间会被炸掉。   陆佑楣:实际不可能,一、黄万里的预言判断是错误的。二、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没有拦洪任务的情况下汛期洪水是敞泄的,大量泥沙都已排走。到汛期快结束时蓄水,这叫蓄清排浑,枯水期的水很清,再加上上游植被的保护、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工作,以及干支流正在兴建其他水坝工程,泥沙入库量逐年递减,现在年均入库泥沙量只有2亿吨,本来是5亿多吨。   南方周末:长期这样积累,也不会淤满吗?   陆佑楣:不会,大概七八十年后,大坝泄水口以下不用的部分库容就会淤满,以后再来的泥沙就排走了,这是冲淤平衡。    最安稳的是三峡大坝   南方周末: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报道说三峡能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而到旱季,说三峡工程也能缓解,可实际情况,似乎是旱涝都别指望三峡工程。   陆佑楣:这又是一种误导。   南方周末:就是说不要指望三峡工程有多大抗旱或防汛的能力。   陆佑楣:这个话应该不是搞水利的人说的。说多少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就是一个误导,三峡大坝的设计标准是按照抵御万年一遇,再加上10%,比1870年还要大的洪水,用这个标准来保证大坝自身的安全,而不是指下游防洪功能。大坝本身不会溃坝,这是工程本身的设计标准,不是工程的防洪功能,要区别开来。所以一些媒体说你们不是说三峡能抵御万年一遇洪水,这是两回事。   那么,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三峡建成后从原有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超过百年一遇,荆江大堤及分蓄洪区的运用也要开闸分洪,不过这个概率很低。   南方周末:你说三峡大坝很安全,也就是让你放心。   陆佑楣:我干过这么多的大坝,最睡得着觉的就是这个坝,没问题。   南方周末:据称当年钱正英部长来时对包括永久船闸等附属设施质量是放不下心的,报道还说她是带着红牌来的。   陆佑楣:她是来检查工程质量的。   为了有一个准确说法,我跟总理提意见,建议国务院派一个权威专家组,每年跟踪三峡工程质量,每年如实向国务院写报告。总理后来批了,说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跟国家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这话说得是很重的,我要承担责任的。后来,增加了一个质量监督检查小组,一个最高层次的。   南方周末:最近这两年检查结果怎样?   陆佑楣:现在钱正英他们都退了,年纪太大,所以不常来了。这个组还有,每年来看一看,写一个报告给国务院。   南方周末: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或者预料不到的情况?   陆佑楣:没有。水轮机组非常平稳,大坝各部位运行观测都在正常范围内。
2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清华北大对中国贡献大于哈佛对美国
cuilanzi 2011-6-24 11:50
杨振宁:清华北大对中国贡献大于哈佛对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09:18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记者廉军 宁夏台记者甘露)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22日受邀到宁夏大学访问,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题作了专场报告。   已经90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几乎没有休息,敏锐的思维、朴实的语言,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时不时冒出几句幽默的话语,引来全场的阵阵欢笑和掌声。杨振宁先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大学生们,发现、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是他成功的经验,与师生畅谈大学教育与个人成功。   杨振宁教授客观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大学的优劣,认为中国高教非常成功,近几十年来培养的几代毕业生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中国高校在教学上有很多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美国需要十分杰出的年轻人创新来创造财富,美国式的教育对有创造力的学生很有好处,但也浪费了很多人才和成本。   杨振宁:整个中国特别是有名的大学,教研工作每过五年都会有一个质的翻新,这一点大家了解得不够,国内外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大学不行,这是一个绝对错误的观念。我再三讲了,像清华跟北大对于中国的贡献,远比哈佛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多。他们对于中国这几十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贡献,没有他们毕业生,中国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美国今天所需要的,和中国所需要的是在不同的时代,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对美国社会今天的关键发展,没有中国训练出来的毕业生对中国这20年来发展贡献大。这一点我可以和任何人辩论,我都会赢的。   杨振宁教授承认在科研上中美大学存在差距,需要时间追赶。   杨振宁:很多人经常在问,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中国政府比较有钱了,把几亿的钱放到研究所,放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去,拿这么多钱做没有做出来像样的结果。这个话不太公正,中国所以现在还没有在最前沿最快地做出来很多重要工作,道理是因为消息不够灵通。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前沿里头,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专业都有几个问题几个方法,是在那个领域前沿的人多多少少知道,一个美国的学生比中国学生占了便宜,他早知道几个月。等到你清华的学生知道的时候,那个最妙的东西常常被别人已经做过了,你到宁夏大学来,你又晚了几个月。   在回答学生问及个人在学术上要有一番成就需要怎样的心态时,杨振宁说:   杨振宁:当你看见你从前没了解到的,你会发生兴趣,而且你会非常专注那个时候吸引你的,是你对这个东西进一步认识所带来的动力跟愉快。大家所看见的成功都是所有的企图里头的很少一部分,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很多的企图,那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在学术研究里头,多半的步骤都是充满着复杂的,所以你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个人分类: 指鳞片爪|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立!
jiaguangjia 2011-6-24 08:34
 2011年6月22日,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组建的 职业安全 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立大会,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环境职业健康学院合作研究框架签字仪式,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会议中心举行。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施卫祖副司长、职业健康司王建冬副司长,北京市科委伍建民副主任,北京市安监局汪卫国副局长,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王玲副院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吴宗之院长,以及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庆典仪式。王建冬副司长和汪卫国副局长为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揭牌;伍建民副主任亲自为三家联合共建单位授牌。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张斌所长主持庆典仪式。   据悉,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2010年以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为法人牵头单位,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共同申请的国内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第一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1年3月通过北京市科委认证并授予证书。该实验室是专业从事职业安全健康领域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重点开展职业危害预防、评价、检测等控制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工业通风模拟与设计、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人机工效学技术与应用、超细粒子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护等领域的攻关研究。实验室目标是提出若干技术标准、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采样设备与有关呼吸防护装备等。   在庆典仪式上,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施卫祖副司长首先向大会致辞。施卫祖副司长对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劳动者基数巨大,加之产业装备与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统计-预防-检测-治疗科学技术的不完善与设备短缺等,我国职业病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职业病发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职业危害重大事件屡有发生,既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国际影响,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障碍。职业安全健康科学研究应紧紧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多边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攻关能力,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伍建民副主任强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益补充和后备军,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提升北京市科技攻关能力的重要平台。截至到2011年4月底,市科委通过认定的重点实验室共36家。联合共建的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专业清晰、定位准确、优势明显,对于全面提升北京市职业安全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培养新型复合型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及在引领相关领域科研模式创新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科学研究院王玲副院长阐述了当下科学研究所呈现出的社会化态势,并对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运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具有不同专长的科研院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愈加成为我国当前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与跨越发展的成功模式。王玲副院长希望实验室紧紧围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两条主线,“依托项目、盘活资源、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科技攻关能力。   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唐仕川汇报了“十二五”时期实验室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一是紧密围绕政府和企业需求开展研究工作;二是细化重点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研究工作;三是积极跟踪国际前沿,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   庆典仪式上,北京市劳保护科学研究所代表张斌所长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环境职业健康学院代表Michael Yost教授郑重签署了合作研究框架协议。张斌所长表示,协议的签订对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张斌所长代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对各位来宾和各界关心、支持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工作发展的领导、专家以及同仁表示了深切的感谢。   庆典仪式结束后,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举办了职业安全健康学术讲座,美国华盛顿大学环境职业健康学院Michael Yost教授主讲《多壁碳纳米管的暴露评价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贾光教授主讲《细颗粒二氧化钛健康效应初探》。
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西副省长三次走访贫困村写下乡日记引关注
DynamoChina 2011-6-24 08:20
山西副省长三次走访贫困村写下乡日记引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03:00 新京报 6月23日,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在温庄与打井的工人聊天。本报记者 褚朝新 摄   副省长突然造访,让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个贫困村温庄,热闹了起来。   4月26日,山西副省长刘维佳没跟各层官员打招呼,自带被褥,悄悄到了温庄。走访农民,吃住在农家。他注意到一些问题。   刘维佳随后又两次到该村。该村也成为当地各级干部到访的“热点”。而之前副省长注意到的一些问题,迅速得以解决。新的发展项目,也在快速上马中。   穿着一双帆布球鞋,6月23日,两鬓斑白的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走走看看,连着走了三个多小时。   在玉米地里,温庄村支书霍敬德有些跟不上,紧跟着刘维佳的册村镇党委书记张鹏,满脑门汗。   下一个小坡,刘维佳和霍敬德相互搀扶了一下。   这是刘维佳第三次造访贫困村——长治市沁县册村镇温庄。   4月26日,事先没与市县乡打招呼的刘维佳,悄悄到了温庄。随行的,只有山西省扶贫办两名官员和一名司机。   这一趟,刘维佳帮农民种玉米,吃了农家饭,夜宿农家,两天的调查他发现了诸多影响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问题。   5月25日、6月23日,刘维佳又两访温庄。   6月19日《人民日报》 摘登了刘维佳的部分下乡日记 ,引起社会关注,“干部下乡”成为探讨热点。   而在副省长突访的地方,基层官员“既惊又喜”,也带来了一些连锁反应。   突访贫困村   看来乡村的老年农妇也面临着通胀的现实压力,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应对好的首要问题———刘维佳日记   4月26日那天,60岁的霍敬德第一次见到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   接到电话通知时,刘维佳乘坐扶贫办的公务车,已进了村。随行的是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和该办一名处长。   沁县是刘维佳对口联系的省级贫困县。贫困村温庄,全村76户276口人,人均年收入只1700余元。   霍敬德一眼就认出了刘维佳,说他“跟电视上一样一样的”。   4月26日,刘维佳一见霍敬德,就要求先给他安排点农活干。霍敬德说,现在村里多数农户都用农机种地了,到地里也插不上手,还是别去了。   站在村道上刘维佳发现,对面山上有人在用牛种地,提出就去那里帮忙。   霍敬德劝说,那里看着近,走起来很远,要绕过沟底才能到对面山上。不过刘维佳坚持要去。   在对面山上种地的,是三名老人,62岁的霍栓英和老伴,还有帮忙的嫂子。看着这样一幅老者“农耕图”,刘维佳说自己心情沉重,上前接过了老人手里的活。   “昆明在前点玉米种子,我提着一只筐在后施化肥,干了一会就满头冒汗。我把外衣脱下,扔在了地头的草丛中,老大娘马上拾起衣服抱在怀里。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动。”刘维佳事后在自己的下乡日记中写道。   后来,刘昆明介绍,当时三个人干了近2个小时。玉米种完了,坐在田埂上,刘维佳问老人,为什么不用农机种地。老人说,今年农机种地的价格每亩又涨了10块钱,柴油、种子、化肥的价格都涨了不少,用牛种地是为了少花点钱。   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任江辉介绍,村里有几户买了农机,播种20元/亩,耕地40元/亩,部分村民为了省钱,还是牛耕人种。   事后,刘维佳在日记里写道:“看来乡村的老年农妇也面临着通胀的现实压力,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应对好的首要问题。”   探寻问题   在一些公务活动场合,吃饭成了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负担,其实这种负担两头都难受———刘维佳日记   从地里离开,刘维佳提出去支书霍敬德家里看看存粮有多少。在仓房,刘维佳发现十几根崭新的喷灌水管放在墙角。   霍敬德说,前年温庄新上了一个百亩喷灌项目。刘维佳到村北头,发现地里的喷灌管整齐完好,但看不出用过的痕迹,“天这么旱为啥不喷灌?“   老霍说,电表烧坏了。   大学生村官任江辉说,这个项目是2009年上半年建成的,用过几次,2010年村民霍守德使用时接错线,结果电表、水表和水泵全烧坏了,此后就没法用了。   温庄村副支书霍英俊称,村里太穷,没钱修水泵和表。   刘维佳还发现附近有一个水库,村官说那是“千女水库”,1958年上千名妇女修建的,早些年渠道就坏了,有水也用不上。   注意到“百亩喷灌”和千女水库的尴尬境地后,刘维佳在日记里写下:“项目建设必须解决好配套、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看完“喷灌工程”,刘维佳回到霍敬德家吃午饭。中午1点多,霍敬德的老伴煮了手擀面。   “上午干农活,山路也走得多,加上没有菜,我吃了两碗面还觉得不饱,又连吃两个土鸡蛋。没有人陪餐,也没有客套,午饭只用了10多分钟。”刘维佳说。   刘维佳在日记里总结:相比之下,在一些公务活动场合,吃饭成了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负担,其实这种负担“两头都难受”,改变公务接待的办法可以很简单,就是一不要人陪,二要自己掏钱,做到这两条,‘吃喝顽症”就能迎刃而解。   吃完饭,自带被褥的刘维佳到了村民霍俊峰家里休息了一会儿。   下午,刘维佳先后走访了副支书霍英俊、村会计及三四户村民,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状况等。   晚饭,是在田耀萍家吃的。合子饭和馅饼,还有土豆丝和两盘野菜。田耀萍说平时,家里就吃这些。   当晚,刘维佳在村里召开了座谈会,探讨养羊、种核桃、育树苗增收等。   4月27日吃过早饭,刘维佳一行留下了200元饭钱后离开。   副省长“暴露”   刘维佳上午到,下午,镇干部赶到,称正好在附近工作,县干部随后也赶到   “为避免层层陪同,不干扰市县乡同志的工作,也就一概没和他们打招呼。我是想一竿子插到底,悄悄在村里住下,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刘维佳在日记里说。   4月26日上午,从太原出发奔赴温庄的路中,刘维佳一行差点被发现。   汽车路过沁县县城时,与刘维佳同车的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突然收到沁县扶贫办主任李新伟的短信,“昆明主任,我看到省扶贫办的车了,您来沁县了吗?”   刘维佳立即提醒刘昆明,“不能让县里知道我来下乡住村,否则会惊动不少人。”   刘昆明回复短信说:“我在太原,车到沁县办事。”   “汽车顺利驶出县城,透过后车窗没有发现其他车跟随,这场巧遇没有影响我们的行程。”刘维佳在日记里写道。   霍敬德说,当日刘维佳一见面就嘱咐不要向镇里和县里报告消息。   4月26日下午,霍敬德陪着刘维佳在村里转,“刚从会计家里出来,镇里就来电话了,问我谁在村里”。   霍敬德说,打电话的是镇党委副书记王振华。他如实报告是刘副省长。   不一会儿,戴着“护林防火”红袖标的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张鹏、副镇长卫国宏、镇党委副书记王振华赶到。三人称,恰好在温庄附近检查森林防火。   张鹏等官员赶到后,县里的官员们也闻讯相继赶到。   “这就使我的‘县不扰官’想法打了折扣。”刘维佳说。   4月27日上午,刘维佳离开册村镇后到郭村镇走访。有当地官员陪同午饭,饭桌上出现了一盘牛肉,刘维佳感叹,“这顿饭吃得不如在温庄那几顿饭舒服,有人陪餐即便是派饭也变了味”。   基层起波澜   大学生村官“诉苦”,镇党委书记进行了制止,并提醒不要瞎说   5月25日,刘维佳再次出现在温庄。   这一次,他带来了山西省水利、农业、林业和扶贫办的诸多官员,要为温庄脱贫致富“把脉”。   温庄村支书霍敬德回忆,刘维佳二次到温庄后,村里按照刘维佳等官员和专家的指导,制定了一个方案,要建设一个养殖园区养羊,规划一个100亩的育苗基地和1000亩的核桃园,村民们还成立了合作社。   这一次在村里吃饭的各级官员50多人。没留下饭钱。   “上一次收下饭钱,我就很后悔。这一次,坚决不能收。”霍敬德说。   “省领导来了,你为什么不报告?”4月26日那天,镇党委书记张鹏曾当着刘维佳的面质问霍敬德。   刘维佳事后写道:“老霍连赔不是。我说,别怪老霍,是我不许他告诉你们的。”   6月23日下午,刘维佳再访温庄。沁县县委书记田志明再次迅速赶到现场,提出要陪同刘维佳一起走访温庄。   “你回去吧,我自己转转,你事情挺多的,忙你的去吧。”刘维佳说。   田志明抬腕看了看表,“都十一点多了,我回去也干不了什么事情。”   刘维佳明确拒绝,田志明再三请求。刘维佳坚持后,田志明离开。   一个多小时后,在村民家里吃午饭时刘维佳问镇党委书记张鹏,“你真的不知道我要来?怎么我一来你就在这里啊?”   张鹏称自己恰好在附近处理事情,是巧遇。村支书霍敬德也自称不知道刘维佳会第三次不打招呼进村。不过他承认,6月22日晚上临时组织村民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6月23日,参观温庄村委会办公场所时,大学生村官任江辉告诉刘维佳,最近为了修缮村委会办公场所,花了不少钱,村里又新欠了一些工程款。此外,购买了办公用的桌椅,也欠下一些债务。   刘维佳当场感叹,村级债务又增加了。陪同的镇党委书记张鹏随即制止任江辉“诉苦”,提醒他不要“瞎说”。   快速的改变   副省长造访后,村里的灌溉工程修好了,还将修田间路,新的项目则在快速进展中   副省长刘维佳到访后,如今,温庄的“喷灌工程”已修好。霍敬德说:“已经浇过两回地了”。大学生村官任江辉说,修设备花了约一万元,是上级政府帮助解决的费用。   任江辉还介绍,因村里部分田间路只有一两米宽,部分农机不能通行,县发改局还承诺帮助村里修一条2500米的田间路。   6月23日,刘维佳再访温庄,中午,在村民霍俊峰家的院子里,一群官员陪着刘维佳在吃午饭。手擀面,十多个刚煮好的土鸡蛋,土豆丝、葱拌豆腐和凉拌黄瓜。   山西省财政厅副厅长突然问山西省农发办主任,“你在农业口工作了30多年,吃过几次这样饭?”   农发办主任答,“吃过2次,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86年,是在农民家炕头吃的。”   6月23日,刘维佳注意到村里发生了一些变化:沿村道的民房被统一刷成了白色,部分墙面写上了“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收入翻番”的标语。   县乡官员告诉刘维佳,育苗基地已定址。核桃园已经做好规划,等秋季收割后开始种植。养殖园区也初步选好了地方。   在陪同刘维佳查看育苗基地的选址时,霍敬德趁其他人落在后面,小声嘱咐任江辉要副省长的手机号码,“是为了以后有些事更方便向他汇报。”   刘维佳爽快地留下了手机号。   看过养殖园区的选址后,刘维佳建议另外选。“不要占用好地,尽量用山坡地,建设施工成本可能高一点,但保护了耕地。”   现场查看后,养殖园区的建设地址选在了村道边的一片山坡上。闻讯赶到的沁县畜牧局长李儒宇表示,当日下午就派工程队勘查现场。   从刘维佳第一次到访后,温庄村支书霍敬德忙了起来。各级官员到村里的频率,明显比过去高了。   60岁的霍敬德说,这是他第一次面对面见到副省长。当村官十多年,之前他见过的最大的官是前任县委书记。   ■对话   副省长:下乡住村是作业   刘维佳称干部下乡是很正常的事,下乡日记上交省委   曾狠批地方官员   记者:23日,再到温庄,是来看帮扶的效果吗?   刘维佳:其实,这一次来跟这个没关系。前天下午,我们开了一个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恳谈视频会,会上4个县发言。其中2个好的县讲经验,沁县好几个都是倒数第一,作为贫困县做说明。一个分管副县长参加的,做说明的态度也不端正,被我狠狠批评了。   晚上,县委书记和县长不断打电话要做解释做汇报。我说,不用了,改天到沁县来一趟。23日上午,我想来这里看看,下午去县里跟他们一起想想办法,变后进为先进。   记者:批评得很重?   刘维佳:我说,你们想不想为老百姓干点事?干了5年,每年农民的收入增长只有2%,这叫增长?什么都没干嘛,躺着也能增长啊。为什么我敢狠狠批评,我跟他们关系很好。   就全省来说,沁县其实并不是最穷的,现在是省级贫困县,他们想争取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有些数据有意识压。农民一增收,贫困县的帽子就戴不住了。对数据缩水,现在有个说法叫“打埋伏”:农民收入低才好,低才能保住贫困县的帽子。   这不是微服私访   记者:你的下乡日记写得很精彩,很多人关注。   刘维佳(笑):媒体这么关注这个事情,我不太理解。干部下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我不太喜欢有人说我这是微服私访。这不是微服私访,是正常的工作。   记者: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目前这样做的官员很少,所以显得很特别,这可能反映出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刘维佳:我特别说明一下,我到温庄来,是山西省实施的“干部下乡开展‘六个一’”活动的一部分。沁县,是我联系的贫困县,温庄是我的住村对象。我到温庄住村,是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的作业,很正常的工作。   日记发表压力很大   记者:为什么外界没怎么听说山西其他省领导住村啊?   刘维佳:其实,山西省的领导都住过村,省委书记在武乡县、省长在榆次,都住过村。   记者:为什么会写下乡日记?   刘维佳:按照“六个一”干部下乡住村的要求,每个住村领导都要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者住村日记之类的东西,其他省领导也写了。   我的日记,原文写了7000多字,写好后交给了省委书记。   记者:你的日记怎么会被媒体发表呢?   刘维佳:上个周六,我在开一个会,人民日报驻站的同志给我打电话,我没存他的号,当时没接。后来他给我发短信,说日记他删改后发表了,让我文责自负。   发表后,我压力很大。人民日报那个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不要有压力了,山西这些年都是负面新闻,好不容易有个正面。   他还说省委书记看了很高兴,让我别有压力了。我说,那还好,我没干错事。   □本报记者 褚朝新 山西长治报道
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宣部召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tangminqian 2011-6-23 13:35
中宣部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发布 其他新闻发布会 http://www.scio.gov.cn/xwfbh/qyxwfbh/201106/t928687.htm 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记者于凯摄)   “十一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发布施行、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即将公布之际,中宣部于5月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有关情况,并就各界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发挥五大作用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出的关于国家社科基金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的问题时,中宣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王晓晖介绍说,国家社科基金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家社科基金始终把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并把这个要求体现在选题规划、评审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二是国家社科基金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成果应用转化,为党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参谋和咨询作用;三是国家社科基金积极扶持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凝聚和培养人才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界许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就是在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国家社科基金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广大专家学者、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五是国家社科基金注重通过建立和运用良好机制有效引导学风建设,在推动学术界形成优良学风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五年成果奠定坚实基础,正视、解决不适应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和成绩?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王晓晖表示,“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二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三是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传统学科日益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四是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五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近40万人,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   他同时表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多,学术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使用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学术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学风浮躁现象比较突出,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学风建设亟待加强。他表示,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   在回答光明日报记者提出的今后五年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问题时,王晓晖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施行,为做好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同时,社科基金管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专家学者”的总要求,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强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在总结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要不断创新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三是要始终把精品意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着力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成果质量;四是要加强成果宣传推介工作,拓宽渠道、丰富内容,进一步提高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项目评审坚持四原则,初评环节“背对背”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国家社科基金在项目评审工作中如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王晓晖回答: 国家社科基金实行“面向全国、公开申报、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原则,目前采取的是匿名通讯初评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评审方式。为确保评审立项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我们在各个环节都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在课题申报环节,明确要求申请人必须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三年申报资格,如获立项立即予以撤项并通报批评。二是在通讯初评环节,为确保评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我们采取“背对背”的异地匿名评审方式,专家所评材料都不是本省或本单位的,凡发现评审材料中透露申请人相关背景信息的取消参评资格。三是在会议评审环节,严格按章操作。四是在评审工作结束后,我们将立项名单全部上网公布,公开接受学界和社会监督。现在看,这些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社科界的肯定,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引导专家学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国家社科基金是怎样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   王晓晖回答 :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强化导向,重点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二是注重发挥在研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服务决策功能。国家社科基金先后确立了300多个应用对策研究重大项目,我们要求每个在研重大项目每年必须报送2篇决策咨询报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考核项目研究质量的重要依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建立“决策咨询联系点”,设立相关的委托项目。2009年至今,我们在全国重点科研单位建立了15个“决策咨询联系点”,设立了6个委托项目。截至今年4月,“决策咨询联系点”和委托项目共上报100多篇研究报告,不少成果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四是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为重要抓手,构建社科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的重要平台。《成果要报》去年共编发100期,平均每周两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批示达110次,调阅研究报告52份,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培养队伍,青年项目资助强度首次增至一般项目同等水平   国家社科基金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在回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题时,王晓晖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发现、培养和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过程。近年来,我们通过重大项目吸引和凝聚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通过青年项目发现和扶持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通过西部项目培育了一批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王晓晖表示,国家社科基金为了扶持青年人才成长,还专门制定了一些倾斜政策:一是在申报选题方面,为鼓励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上的自由探索和创新,所有学科全面放开体现个人学术专长和研究兴趣的自选性选题的申请;二是在申报数量方面,今年社科基金在限额申报指标里,规定青年项目必须达到相应的比例,从申报结果看,今年青年项目申报7967项,占申报总数的38%;三是在立项指标方面,社科基金明确规定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指标如有剩余可转为青年项目指标,但青年项目指标不得用于一般项目或重点项目指标,即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下达的青年项目指标必须用完;四是从资助强度看,今年首次把青年项目的资助强度增至与一般项目同等水平。    注重引导学风,三年撤项、终止研究、暂缓结项1156项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提问: 当前,社会上尤其是社科界对学风问题十分关注,国家社科基金在推动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王晓晖回答: 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近年来,学风浮躁问题比较突出,甚至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一是不断完善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制,引导广大专家学者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二是严把立项“入口”和结项“出口”,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鼓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鼓励潜心钻研、注重积累,鼓励重质量、出精品;三是严肃处理项目研究中的学术不良行为,近三年,我们作撤项处理并公开通报批评的有10个项目,因研究质量不高而暂缓结项的有1111项,因研究态度不认真、成果质量低劣而终止研究的有35项。与此同时,我们大力宣传表彰在项目研究中涌现出来的学风优良的优秀人才,2010年,受到表彰的优秀项目负责人、信誉良好的鉴定专家有624人。    同等条件西部优先立项,西部项目累计资助近1.85亿元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国家社科基金在支持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晓晖回答: 我们对支持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十分重视,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设立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社科研究项目,简称西部项目,主要资助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课题研究,西部项目设立以来,累计立项资助2034项,资助总额近1.85亿元;二是在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中,向西部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等研究单位适当倾斜,同等条件下对西部地区申报课题优先立项。这些举措,使西部地区社科研究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使一批濒危学科得到抢救扶持,使西部社科研究队伍得到稳定,促进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均衡发展。    支持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请问国家社科基金在这方面有何举措?今后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    王晓晖回答: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有助于国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专家学者积极与国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并给予支持和资助。特别是,为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从2010年开始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去年我们共受理申报73项,经严格评审,最终批准立项13项。其中,《中国经济转型30年》、《中国走向法治30年》、《中国社会变迁30年》等成果已在国外出版并进入世界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下一步,我们将完善这类项目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doc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中国共产党新闻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工作要闻 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468/14820244.html 2011年06月03日14:19来源: 《光明日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更为繁重、责任更为重大。为做好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过去五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传统学科日益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导向和示范作用日益突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能力明显提升。基金总量逐年增长,项目类别进一步拓展,在原有四大类项目基础上,新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学科设置更加完善,增设管理学科,国家社科基金学科总数发展到26个。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推出4800多项最终成果和37600多篇阶段性成果,其中许多成果被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纳入决策参考,100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总的看,“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持和巩固了健康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质量与效益需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布局还不够科学合理,使用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学术浮躁现象还比较突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诸多挑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拓展和深化国际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改革攻坚和统筹协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内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管理总体上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但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矛盾呈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化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国文化消费日趋旺盛,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政策措施和体制保障,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党面临的各种考验更加复杂严峻,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循社科研究规律,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引导学风建设,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深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相互切磋和争鸣,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学术环境。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鼓励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从群众中发掘思想智慧,提出真知灼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紧密结合现实,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不断开拓新的理论视野,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国家层面研究与地方层面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各学科、各领域研究均衡发展、良性互动。着力提升科研质量,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中,从古今中外丰富的学术思想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世界眼光,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三、“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龙头,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组织协调,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范畴、重要思想、重要论断的研究,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研究,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视野、新境界提供理论支撑。深化对“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七个怎么看”等深层次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的阐释,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研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经典著作原始文本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形成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格局,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普及的长效机制,全面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确定的各项任务。   深化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深入研究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阐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坚定性。深入研究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阐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深入研究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阐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深入研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提出解决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对策建议,推动建立健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深化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研究,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理论上回应国际国内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关切和疑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要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研究阐释我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总体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深入阐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处理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途径,更好地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入阐释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回答我国为什么不能搞多党轮流执政、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能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能搞联邦制、不能搞私有化,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关切,加强同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善于用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针对国际社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国的误解误读和恶意攻击,深入研究阐释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民族宗教等问题,旗帜鲜明地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新闻观、公平正义观、民族宗教观,阐明中国有关的制度安排、价值取向、政策措施、成就进展,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五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研究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政策,研究提出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对策措施,推动建立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使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围绕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实施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重大专项研究,推出一批具有传世价值的研究成果,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围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推动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围绕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入研究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措施,建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实施一批资助翻译、出版推介中华经典和文化精品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规律,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深入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深入研究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重点领域和主要途径,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索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安全生产、扶贫开发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好地推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深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研究,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化党的建设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要深入研究阐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及其历史发展,总结运用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富有时代特征的党的建设理论。深入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和有效途径,研究回答如何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深入研究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举措新办法。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着力探索解决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深入研究阐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新鲜经验,探索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和长效机制,更好地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   深化国际问题研究,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未来五年,我国与世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内政与外交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日益深刻,拓展和深化国际问题研究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梳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国际政治发展新动向和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国内发展和国际战略对我外部安全环境的深刻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切实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研究我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研究阐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理念和构想,研究阐释我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立场主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展示国家良好形象。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研究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深入研究当代国际社会思潮变动规律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探索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重点,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推动人类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的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实施原创性基础理论重大专项研究,加强对重要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顺应学科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推动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大力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融合,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经费大幅增加,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科学管理、突出国家水准、弘扬优良学风,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优化项目布局,进一步完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健全以年度项目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为补充,类别多样、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相互衔接的项目资助体系。年度项目主要资助专题性应用研究和一般性基础研究,着眼于培养人才、锻炼队伍。重大项目主要资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着眼于服务决策和推动学科建设。西部项目主要资助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课题研究,着眼于培养激励稳定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科研成果,着眼于鼓励和倡导严谨治学、崇尚精品的优良学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主要资助出版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着眼于集中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出版,着眼于对外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十二五”期间,资助年度项目20000项左右,其中重点项目约3000项,一般项目约10000项,青年项目约7000项;资助重大项目1200项左右,其中基础研究项目约600项,应用研究项目约600项;资助西部项目约2500项,后期资助项目约200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约400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约300项。组织实施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问题、面向海外学者的中国问题重大专项研究,积极稳妥地探索其他项目类别及资助方式。   强化质量意识,着力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出精品力作。完善项目评审制度,不断提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水平。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专题性的学科调查,“十二五”末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学科调查,分析各学科各专业各领域的基本情况、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制定年度课题指南和中长期研究规划提供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课题指南公开征集制度以及专家学者和决策部门咨询论证制度,切实增强指南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按照总体调控立项数量、着力提高立项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项目申报调控机制;积极探索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课题评审机制。建立健全项目淘汰机制,严格中期管理,督促课题承担者及时高效地完成项目研究。严把成果鉴定结项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着重考察成果的学术规范性,探索实行灵活多样的成果鉴定方式,进一步提高成果验收质量,增强权威性。   健全宣传推介机制,不断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宣传推介工作,促进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要把日常宣传推介与集中宣传推介结合起来,注重宣传策划,把握宣传节奏,努力增强成果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宣传推介优秀成果与宣传推介优秀人才结合起来,鼓励项目承担者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积极推动学风建设。要把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结合起来,资助翻译推介一批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和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华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拓展宣传推介渠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通过组织座谈会、专家访谈、成果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不断增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库,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推动成果应用转化。   遵循社科研究规律,努力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把关心和团结知识分子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管理的重要工作原则,把尊重和依靠专家学者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科学管理中开展服务,在规范服务中加强管理,努力使国家社科基金成为服务社科界的重要平台,将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机构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进一步加强工作调研和信息沟通,及时主动了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需求和愿望,积极回应社科界对一些重点工作的关切,提高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学术界和社会监督。加快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数据库建设,积极推动管理工作信息化。做大做强全国社科规划网站,使其成为社科界了解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窗口和资讯平台。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家社科基金管理的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和目标任务。科学确定项目资助额度,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方向,严格经费预决算管理,加大经费预算执行和使用检查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基金大幅增长后的使用效益。    五、“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措施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经常关注和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及时把优秀研究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会、研究会等阵地和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载体的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建立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探索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机制和学风监督机制,大力推动学风建设。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库,集中搜集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相关信息,系统分析项目研究的经费来源、研究人员分布、课题研究布局和方向,为统筹协调各类基金项目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创造条件。加快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个人研究与集体攻关的优势,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专题研究,积极推动科研组织管理创新。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依托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和各学科各专业领军人物。通过实施项目倾斜政策,扶持和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出国访问和交流,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科研管理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国重点科研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省区市社科规划办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五年内轮训一遍。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的原则,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治学、崇尚精品的优良学风。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国家统筹安排各类科研经费投入,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逐年增长。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大本地区本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增长幅度,更好地满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需要。在以国家支持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形成多元化的科研经费融资渠道。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对于未来五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抓紧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doc    “十二五”时期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 中国共产党新闻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工作要闻 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468/14820439.html 2011年06月03日14:26来源: 《光明日报》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与基本范畴;国外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    党史·党建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时期综合性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专题史;中国共产党专门史;   中共党史上重要人物、重大决策、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献;中共党史资料收集整理;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党史宣传教育与党史知识普及;   革命遗址普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建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外国政党制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法理哲学、文化哲学;   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发展道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价值哲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经典解释学与哲学典籍整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和范式转换;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制度伦理学;中西哲学比较;外国哲学史、断代史、国别史;西方哲学经典译释、分支流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社会民生问题的伦理学研究;当代中国民族伦理与宗教伦理调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科技哲学基础理论、新兴分支;   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建设与方法论创新;美学与中国社会发展;逻辑学基本理论与应用。    理论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革开放;   “中国模式”研究;我国现阶段经济潜在增长率;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国家经济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体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国外经济学理论前沿;中外经济史专题。    应用经济   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政策的国际比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陆海统筹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我国特大城市承载力;主体功能区战略;国际气候变化博弈与我国对策;   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生态保护修复机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自由贸易区战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粤港澳区域合作机制;应用经济学科基础理论。    统计学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政府统计标准与质量管理;民生问题指标测算方法;中国住户生产核算;人口普查数据开发与应用;统计数据标准化;   统计信息化的标准与规范;同比、环比增长率测算;工业发展速度测算;指数理论与方法;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统计调查方法;   非线性计量方法、模糊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列联表理论及应用;统计组合预测理论与方法;统计学术史。    政治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干部人事制度和领导干部选拔方式改革;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政治稳定与群体性事件处理机制;   社会各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比较政治;中国国家治理、政府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数据库。    法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法制建设;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法制建设;政府自身建设相关法律制度;   民主政治建设法律保障;宪法运行机制;行政体制改革法律保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刑罚体系与结构改革;死刑制度改革;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反分裂国家法与祖国统一;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民法典体系;主要民商事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改革;刑事诉讼立法;   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农村改革发展法律制度;土地利用管理法律制度;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宏观调控法律法规;财税金融法律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制度;能源资源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文化法律法规构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社会建设和社会法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妇女权益保障法律制度;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法制保障;   构建和谐国际秩序与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反腐败国际公约;法学基础理论;法制史与法律文化。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政策体系;扩大内需与消费社会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管理体制和格局的创新;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分析;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心理分析;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利益调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体系;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方面社会政策;产业调整形势下再就业问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企业社会责任;新生代农民工创业与城市社会适应;中国慈善业成长与发展;社会救助体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网络社会运动及管控;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中国社会思想史;性别平等与中国特色女性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借鉴与反思。    人口学   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素质、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城市化理论前沿及对策;应对人口老龄化;   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对策;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调查;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西部大开发人口变动;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人口与气候变化;国际人口迁移及影响;人口学理论前沿。    民族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战略;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与趋向;   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因地制宜模式;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体系;西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国古代民族史(志);   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国际民族政治理论与民族事务;跨境民族问题;世界民族问题基本形势与地区性、国别性民族问题个案调查。    国际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问题;中国与西方发展模式比较;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现状及战略谋划;   我国海洋安全、海洋主权与权益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问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博弈;国际恐怖主义及反恐问题;   联合国改革及我国对策;新兴大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我国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   美国公共外交战略调整;国别和区域问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非洲研究;非传统安全;   伊斯兰国家研究;全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与国际经济秩序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低碳经济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全球贫富差距拉大与左翼和社会主义思潮复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历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普遍意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路径与前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对国内史学发展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史学从封建史学向资产阶级史学再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次大转变;中西方封建社会比较;中华文明史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   中国历代治边策略;中国历史上的地区开发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历史地理与社会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礼制文化与古典文明构建;   历史文献学和新出土文献整理;新资料与唐宋社会变革;明清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与经贸关系;   中国外交史;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专题和学科体系构建;民国史料整理;   辛亥革命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中国乡村历史变迁;中国近代国学;中国历代华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理论与方法;   “一国两制”的历史及经验;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阶层及结构变化;1949年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及演变;史学评论及规范。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体系和学科建设重大基础理论;世界历史学科在当代的最新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的历史考察;   世界文明冲突与对话;古代和中世纪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欧洲文明进程;近三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史;   亚非拉、中东、北非等地区和国家史;当代史、国别史、专题史;中国周边国家史;宗教与社会;环境、海洋、疾病史;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史;20世纪大国关系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西方史学理论流派;史料整理与史学名著翻译。    考古学   中国远古人类及文化;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研究报告;旧、新石器文化过渡遗存考古;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分区;   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史前聚落形态考古;古代墓葬制度考古;古代城市与村镇考古;   古代手工业遗存考古;古代佛教遗存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新兴分支学科;外国考古学。    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关问题;宗教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周边国家宗教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影响;   新兴宗教及其对我国影响;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各宗教的历史、流派、理论、经典整理和文化艺术;   百年中国宗教研究精华集成;无神论;中外政教关系;东西方宗教交流对中国社会影响;世界佛教史;区域道教史;基督教与中国对外关系;   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宗教院校模式;国际政治格局和地区冲突中的宗教因素;世界宗教现状;世界各大宗教通史。    中国文学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新时期文学创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文学评论;文学发展中的主旋律与多样化;   当代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文学基本理论与文艺批评学的创新;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地域、民俗、文化习尚与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交叉性专题与跨学科研究;历代著名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古籍整理;现代文学评估价值体系建构;   左翼文学;鲁迅等代表性作家;现代文学语言与文体;文学史编写及其科学模式;宏观文学现象;地域文学史和作家群;文学家评传;   诗歌与散文;海外华文文学;女性文学;原创儿童文学;少数民族古典文学;各民族文学学术史;民间文艺学;网络文学。    外国文学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论关系;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20世纪外国文学成就和问题;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和外国文学前沿问题;   古典文艺理论;诗学观念与当代诗歌创作;多元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学;专题文学史;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非洲文学;东方文学;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发展史;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语文学、西葡及拉美文学、加澳新文学;外国重要评论家;译介学。    语言学   语言学理论;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汉语与亲属语言比较;语音和语言技术应用;汉语词汇中文信息处理;句法和语义的互动;   语言类型特征调查分析;语言接触理论及应用;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少数民族语法的结合;   现代汉字系统;汉字历史及理论;汉语语音史;音韵学;训诂学;词源学;   汉字认知与学习规律;汉语树库建设;社会语言调查;城市语言调查;网络语言调查;   濒危语言调查;地理语言学;方言岛;汉语失语症语言能力测查量表研制;   计算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工程;神经语言学理论及应用;知识推理和语义计算;民族语言类型学;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调查和信息化建设;   比较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外国语言研究;翻译学;语言学各分支学科语料库规划和建设。    新闻学与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党性原则和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提升媒体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   国家形象传播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媒体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文化体制改革与媒介经营管理;民族宗教的舆论引导;   传播思想史;传播学基础理论;人际传播、广告传播、组织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三网融合”相关重大问题;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   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服务;数字出版和网络著作权;国产动漫开发;报刊质量评估体系;外国新闻传播学跟踪研究。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社会转型期图书情报事业发展战略;图书馆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文献与信息处理标准化与规范化;全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   “三网融合”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数字信息资源质量管理;全民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情报学基础理论;   情报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应用;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立法及配套措施;信息生态建设;   电子文档与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档案学理论创新;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国档案事业史和档案学史;档案学科体系与教育模式创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    体育学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体育观;体育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体育发展方式改革;体育社会功能演进;   体育资源科学配置;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发展战略;运动员训练制度改革;全民健身计划与大众体育;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体育文化与体育强国;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   体育社会学发展趋势;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体育法制建设;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体育史。    管理学   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比较管理理论与跨文化管理实践;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区域公共经济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管理;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金融监管和金融安全;外汇储备管理;   就业政策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与管理民主化;市场价格形成监管机制;新媒体与网络营销管理;新信息技术下的组织管理;中国企业跨国营销;   海外投资管理;公司治理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中国企业集团成长模式;企业风险和应急管理;公共治理体系构建;公共交通综合管理;   政府角色定位与职能转变;第三部门的发展与管理;公共部门管理与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电子政务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军事管理。    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监测制度;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助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免费师范生培养和就业;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德育实证范式探索;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均衡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国防教育;教育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    艺术学   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国家地缘文化战略;公共文化绩效管理与评估;文化传播战略;中国艺术通论;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   艺术社会学未来走向;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当代戏曲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戏发展;   中国话剧民族化发展道路;少数民族曲种史;曲艺分支学科构建;   华语电影史;中国电影文化战略;中国电视评价体系;中国新媒体艺术数据库;乐律学理论及应用;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音乐古籍整理及数字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态;中国舞蹈文化史;   中国现代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战略;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国宗教艺术。    军事学   党的军事理论;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世界战略形势发展与我国安全环境;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等安全战略;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军队信息化建设;边海防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全面建设现代军事后勤;优化国防资源配置和提高管理效益;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   国防动员体系和国防教育;军兵种建设;现代化武警建设;未来战争重大问题;军事史;中国特色军事科学体系。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yanghang 2011-6-22 21:0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现在看这个短文也挺短的,但当上中学是为什么觉得很长很长........
个人分类: 小语|1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宋鸿兵开始得罪人了
sunapple 2011-6-22 20:23
刘仰:宋鸿兵开始得罪人了 《货币战争》刚出版的时候,我就听到不少人说,宋鸿兵在胡说,什么都不懂。当《货币战争》在市场上卖得风风火火时,批评者说,宋鸿兵此书是在误导中国年轻人。显然,民众的喜好与精英们认定的价值观不太相同。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的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 所以我曾经就宋鸿兵《货币战争》中的个别观点同宋先生打过一个赌 ,现在还没到出结果的时候。然而,打赌并不代表我也认为宋鸿兵的书是在胡说。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战争”一次已成为术语,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也已出到第三本了 。我觉得如今的宋鸿兵可能会面临一个危险的处境。如果说当初某些精英只想贬低宋鸿兵、淡化宋鸿兵、业余化宋鸿兵,那么,从《货币战争3》开始,宋鸿兵已经真正得罪某些人了。在把宋鸿兵描绘为无知胡说的同时,我彷佛听到有人在喊:大胆!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突出的地方之一是,他比较了当年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政策与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华北解放区的货币政策。宋鸿兵得出的结论是,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由于将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因此失去了货币主动权,民国政府像清朝政府一样,没有守住金融高边疆,导致民国政府迅速垮掉。而红军当年之所以能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最终战胜国民党, 关键就在于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将货币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功捍卫了一个政权的金融高边疆。仅凭这一点,我想有人就会将宋鸿兵彻底定位了——宋鸿兵在某些人眼里,很显然属于政治不正确:跟美国紧密挂钩怎么能说成是国军失败的原因?如今多少人想挂靠美国还挂不上呢!甚至费尽心机地弄一个假文凭挂靠美国! 不仅如此,宋鸿兵还有更过分的。在描述共产党的金融干部时,宋鸿兵先是突出了他们大都没有专业的训练,更没有像国民党金融专家那样拥有美国名牌大学的真文凭,但是,宋鸿兵在书中说:当今中国所面对的一切货币、金融问题,当时的中共金融决策者都面对过,并且在实践中解决了。宋鸿兵由此得出结论说,共产党金融决策者的智慧甚至超过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指出的是,宋鸿兵在讲述这个结论时,并不是冷嘲热讽,而是真诚的。事实上,我对宋鸿兵的这个结论基本表示认同。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美利奴、爱美精认为,宋鸿兵又在胡说八道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再多“胡说八道”几句。 我曾经介绍过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这个制度简单说就是,粮食丰收的时候,政府加价收粮,保护农民的利益;粮食歉收的时候,政府低价卖粮,保证大多数人不受粮食涨价之苦。在严重灾害的时候,政府甚至免费开仓放粮。常平仓制度似乎只是一种粮食储备制度,实际上,常平仓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与货币、金融、社会稳定有关的物价制度。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很正确地指出,货币的最高原则是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在古代可能没那么明确,只是在纸币时代尤其清晰。当今天的人们说货币的生命在于“信用”时,实际上就是指道德原则:发放纸币的人或机构,是否坚持不坑害民众利益的原则?货币道德原则的确立,我认为是纸币诞生以后很长时间才清晰起来的。在货币的道德原则下,再来看金本位、银本位,实际上它们只是为了保证货币道德原则的外部强行限制。黄金、白银被称为“诚实的货币”,既突出了道德性,又等于是借助了自然界难以改变的力量,将任何可能违背货币道德原则的行为,加以强大的外部限制。然而,贵金属本位货币的问题在于,由于贵金属数量有限,随着财富总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易的频繁,会造成贵金属货币数量不够用的情况,从而导致物价不稳定或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信用货币是有必要的。但是,摆脱了诚实的金银货币,信用货币如何能够保证诚实?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指出,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实行的货币政策,既不是金银本位,也不是外汇本位,而是“物价本位”,或者叫“物资本位”、“商品本位”。这个术语还可以探讨,但我认为,不管叫“物价本位”、“物资本位”、“商品本位”或者其他,共产党人在货币制度上的创新,实际上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古代常平仓制度只针对粮食,今天,如果把“常平仓”的范围扩大到几类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或者扩展到关系国民经济重大命脉的基础产品,那么,从“常平仓”制度扩展开的功能,完全可以看成是超越金银本位和摆脱金银本位的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货币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商品本位”。它的意义在于:既能克服金银等“诚实货币”数量不够的难题,又能克服纯信用货币失去外部制约的难题。换句话说,“商品本位”货币基于最重要的几类基本商品,既能保证货币数量与商品总量的匹配,避免货币总量不足造成的物价波动,又能使货币数量获得外部硬性条件的制约,以保障货币的道德原则。这个道理实际上就蕴含在中国数千年行之有效的“常平仓”制度中。共产党当年的金融干部即便没在外国名牌大学拿过文凭,只要与中国的历史没有脱离关系,就很自然地能懂得这个道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古代比较简单的“常平仓”制度,发展成真正的“商品本位”货币,也许的确可以算作是一种伟大的金融创新。如果中国人能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将其完善,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中国人在金融领域对人类最大的造福。但要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制度,还需要充分的设计和各种制度,在这里不多展开。我还想指出的是,中国人从来不缺道德原则。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古代的“天下为公”和现代的“为人民服务”是最高道德原则的体现,加之“商品本位”的实际商品数量的制约,这个摆脱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有可能超越不靠谱的纯粹信用货币,成为未来全世界货币制度的新形式。对于国民党来说,虽然孙中山借用古人的话,提出“天下为公”,但国民党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国民党过于偏向精英,尤其是依附于洋人的精英,因此,既丧失了货币主权,又丧失了道德原则,最终只能失败。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既缺乏世俗的道德原则,也缺乏“商品本位”的历史经验。连美国的粮食储备制度,也只是近代才向中国古人学的,时间还不超过一个世纪,中国人完全有理由骄傲。 客观地说,宋鸿兵在这个问题将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制定者誉为超过诺贝尔奖的大师,可能还不算很得罪人,最多被某些人骂成无知、马屁、五毛、脑残之类。但是,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我认为一定会得罪不少人。宋鸿兵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最重要的一点是,共产党在货币制度上坚决捍卫了独立自主,坚决捍卫了货币主权,坚定地守住了金融的高边疆。而国民党的货币金融政策,几乎完全依靠来自美国名牌大学的海龟,并且由美国人参与制定。与美元汇率挂钩,使得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自主。一群民国的美利奴在傍着美国的同时,既维护了美国的利益,也得到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唯独伤害了中国民众的利益 。 我们通过宋鸿兵对当年国民党货币政策的介绍就会发现,当今中国的货币政策,正日益走向当年国民党的政策。因此,就算宋鸿兵没有把矛头明确指向当今中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人们只要稍稍联想一下就会看到,当今中国的金融高边疆也处于即将全面失守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当今中国又把自己与美国绑在了一起,以至于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本该主动的权利。因此,如果当今中国在金融制度上要继续与美国结为孪生兄弟,宋鸿兵的观点就一定会被抛弃。如果未来中国的金融政策,按照宋鸿兵的设想,回到共产党当初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可以想象,当今很多已经与美国连为一体或者勾搭上手的金融界精英们,将遭受重大的个人损失,因为他们会被中国和美国同时抛弃。而宋鸿兵通过共产党的成功和国民党的失败这样鲜明的历史事实,指出中国货币金融政策未来的方向,即便现实政策还没有开始转向,已经让很多人不快,甚至视其为仇寇了。用王朔的话说,宋鸿兵已经深刻地得罪了不少当今的金融精英。但我认为,如果不得罪那些美利奴精英,就必将得罪广大的中国民众。因此,得罪少数精英,是良知的选择。 宋鸿兵,货币战争,金融高边疆,货币主权,独立自主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是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农民唯一的武器就是毒死你
热度 3 iwesun 2011-6-22 11:26
   土地私有化是农民的唯一出路(为什么中国农民“家徒四壁”?)    刘庆丰 : 这个动摇根基,暂时难以看到可行性。 俺主张:土地“使用权”神圣不可侵犯,且是一种可继承、可买卖的财产;除非国家安全需要,有国务院特批,并给与价值不低于市价的补偿;地方政府无权剥夺土地使用权。    Me : 你这样,其实已经等同所以权了。    刘庆丰 : 形式还是重要的,弯弯绕是必须的,否则就动了根本;这道理和日本存在天皇,英国存在女王差不多,虽然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但很必须。    Me : 我同意。    但这个面具比天皇可能负面影响更大。      人类最根本的价值是信息价值,而非物理价值。   最根本的价值是权力价值和市场价值。   物理天平说:改善妇女地位,就是发奋学习,争当居里夫人。   我说:你这是个人奋斗,和妇女运动毫无关系。      没有最根本的权力,一切都是泡影。   科技不过是套在农民身上的枷锁。   在这个枷锁下,农民唯一的抗争就是制造有毒的食品,毒死你。   但首长和领导不担心,因为他们特供。      由于生产方式的因素,没有土地最根基,农民的权力是无限趋近于0。    土地革命说,从一开始就是宗教谎言,到现在就只剩画皮了。      没有家就没有国,对于农民而言,没有土地就没有根。   为什么不让农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你说全民公决,地区差异不平衡。   那你就分地区搞,   每个地区的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个地区多数人喜欢搞集体制度,那就搞集体制度;哪个地区多数人喜欢搞私有制度,你就搞私有制度。      人民权力没有任何借口,能被剥夺。   真理也不行。   真理只有一个,就是一切听从人民的。
130 次阅读|8 个评论
愿上帝保佑我们-每个人的医学
duke01361 2009-10-30 13:59
愿上帝保佑我们-每个人的医学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早期,大多数研究者和临床医师均相信一种疾病只对应一种诱发因素,认同“特定的诱因引发特定疾病”的观点,如感染被认为是细菌繁殖所致;病毒则可以造成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毒素导致与毒素有关的疾病;遗传病与人的遗传因素有关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生物医学模式”之“还原论”思维的逻辑。到了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顺利结束,这标志着现代生物医学界又一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已有的疾病病因观,特别是伴随着人类“疾病基因组计划”和“环境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展开,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健康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认识直接推动下,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型。现在,已经明确人类的心血管疾病与所经历的心理逆境有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情绪、环境、遗传、社会因素等都可以影响到人类健康状况;人类自身所采取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特定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如吸烟、饮酒、不合理的体力活动、某些不健康的性行为、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一个人所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现有和期望的工作条件、个人信仰等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其健康状态。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就的。但是,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试图为读者提供一本相关的科学生活指南,或按部就班、照方取药似的卫生保健手册,而是试图全面系统地讨论和分析与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当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肿瘤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因子和预防策略。希望归纳出有关规律性的认知,以帮助公众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保健措施。本书的初稿是在英国剑桥起笔,当时正好是我的《基因的自身维护与疾病的发生》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之际。因为有感于该书最后关于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基因变异的内容似有更多的必要加以延伸,并使之更贴近我们的医保实践,于是就产生了撰写本书的想法。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每个人的医学——现代公众健康要点》可以被看作是《基因的自身维护与疾病的发生》的续篇。从2005年春季,我开始为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们主讲《现代分子生物学》,后来又为本科生讲授相关课程,并同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教学,并同时为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联合招收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留学生们主讲《Biology and the Citizen》全英文课程,此外,还要指导我自己的研究生等,这样的工作非常繁忙,这显然不利于我对本书文稿进行更集中的修改,但是,一种执著的精神力量还是促使我在这期间完成了此项工作。在此期间,我无时不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之中,因此,我衷心希望借此表达我对家人无私支持的感谢,其中,我更要特别感谢儿子潘岳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他远在海外所给予我的最纯真的精神支撑! 潘学峰 (BSc, MSc, Ph?D)2006年8月于新加坡 拥有健康的人才会拥有希望,而只有拥有希望的人才能拥有一切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3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程序问题-小细节导致大问题
jnpengfei 2009-8-31 21:59
实现基于ba网络,sis模式的疾病传播模型很简单: 首先产生 ba网络:初始化一个M0顶点大小的网络,每两个定点相连。然后每一步添加M个顶点,添加到现存的哪个顶点是根据现存顶点的度的比例来的,循环直到定点数=N; 然后免疫:基于sis模型,首先初始化感染密度v,恢复概率设置为1,感染概率设置为v,然后感染过程也就是免疫过程,因为在传染过程中病毒的感染率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最后的感染密度应该取平均值(是一定时间的,不要从头开始取) 然后呢?完了阿^_^ 程序简单么?简单,一会就写完了,就放在那里没有验证,但是这样子的程序 简单到不用验证。不过最近用到了,试验结果总是不如意,查找 程序的确没有 理论错误。编程序不怕没有错误,就怕不报错,出现错误结果。 找了三天,郁闷了三天,发现原来是因为程序规模太大N=E6,导致了在计算了概率的时候float 四舍五入,最终没个定点的概率加起来 要么1,要么1.,那么产生的ba网络也就是与理论值相差太大。 小错误,导致大问题。 可能学计算机的人程序 肯定能编得出来,理论思路不会有错误。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果不注意,导致数值计算的时候 丢掉一些值,最终 郁闷 好几天。 希望以后注意点了!!!! 无锡 鼋头渚 人太多了, 这个岛屿,是 太湖中心的岛屿,相当于围城,左边的人想进来,右边的人呢?想出去。鼋头渚 快变成 人头组了
个人分类: 生活琐事|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子的道德
duke01361 2009-2-28 09:33
一、道 老子的道德.pdf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提到了五个概念,即:道,名,有,无和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首先强调了“道”的难于表述的性质。在他看来可以表述的“道”并不是永恒的“道”。同样,“常名”也是难于表述的。在《老子》的一开始,老子告诉读者他所描述的是难于言表的“道”和“名”。 那么究竟他要说的“道”是什么?他所追求的“名”又是什么?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明确了在天地幵创,万物出现时存在的“道”和“名”才是他所要论述的。因此老子的“道”和“名”乃是开天辟地和万物出现时的一种表征。因此道和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出了人们可以感知的事物通常是由不可感知的过程而来的这一论断。因此,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很“妙”的事呀!而“常有,欲以观其檄”从无到有之后事物逐渐有形,而正是由这种形,人们才可以从中悟出道的真意。 那么为什么老子不提“无道”和“有道”?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进一步道名了他所论述的“道”是可以创造天地的一种神秘而永恒的法则和物质。因此“吾不知其名”,于是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 因此“道”乃天地之母。所以只能是“有道”,绝不能“无道”。具体到“可名”和“不可名”则更多地是描述人这一主体对“道”这一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和知觉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显微镜和望远镜被发明之前,尽管微生物和天体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而作为“人”也只能对它们有一种“莫明其妙”的状态。类似的事情在科学史中有大量的记载。因此“可名”和“不可名”反应的是人的认识能力。因此“有”和“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如果把可名的道视为“玄”的话,那么这种“不可名”的“道”才真是“玄之又玄”,乃“玄”之源头。 二、天道与人道 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老子阐述了“天道”和“人道”的不同在于“天之道”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道”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两者正好相反。这个观点和《马太福音》中三个仆人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十分吻合(For to every person who has something, even more will be given, and he will have more than enough; but the person who has nothing, even the little that he has he will be taken away from him)。这表明在“人道”的认识上,东西方并没有差别。 但是对于老子来讲他既然清楚“天道”和“人道”的差别,那他为什么会推崇行“天道”而不是同西方人那样顺“人道”?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维有道者”,这里显然是颂扬了“天道”而感叹世间的“人道”。在《老子》之第九章,老子讲述了守“天道”的原因之一,即“天道”可以“天长地久”。他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他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抟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因此应当“功遂身退”这就是“天道”对于老子的启示。当然这番话也从另一面反证了“人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不可长保”不能“守”而且还要自得其“咎”,而且这种“咎”之最大在于对欲望的追求(“咎莫大于欲得”第64章)。 在《老子》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五章里,老子对俗世权力,人之私欲,以及个人的名誉等都要顺应“天道”进行了论述,在此不表。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马太福音》中三个仆人的比喻。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主人在外出旅行之前,根据他三个仆人的才干,分别给了他们五千,两千,和一千金币。而那得了五千和两千金币的仆人去做生意,并又分别赚回来五千和两千金币。而那个只有一千金币的仆人由于惧怕其主人之贪婪,把金币原封不动地埋在地下。等其主人回来后好交帐!主人回来知道了三个仆人的情况之后,对那个把钱埋在地下的仆人进行了惩罚:把他的一千金币给了那个已有一万金币的仆人。很明显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人欲不可违!也就是要尊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规则。 在老子的眼里,道,天,地和人同为自然界中之四“大”。他认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域中之四“大”具有一定的支配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是处于权力的顶层,因此人必须具有“但愿人长久”的追求,以便能够真正的“天长地久”。 而在西方文化的架构中,“人”只是上帝这个“天道”在创世纪时和其它万物一起被创造出来的一件“作品”而已。本身只有服从上帝的份儿! 这其实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因此在老子看来,人必须效法和服从“天道”才能最终达到“天长地久”,并因此才能法地,天,道和自然。才能有大作为!这也是老子为什么说“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个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是以效法天道之无为而行大为,而不是常说的老子主张“无为”)。 三、什么是天道? 在此我希望搞清楚的是究竟什么是老子的“天道”?在上文中我们知道了老子重视“天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效法“天道”而使人能够如天地那样达到“天长地久”的境界。在老子的眼里,“天之道”犹如拉幵的弓,可以复原。可以使“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同时可以使“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同样在《道德经》之第十四章,他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说“天道”之本性乃是平衡高下,竭长补短,抑强助弱。 老子的这种“天道”思想和现代自然科学之热力学三大定律是不谋而合,异曲而功同的。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中,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被创生,而只能在不同形式下进行转化。这和老子“道”“常有”的思想是一个意思。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为了表述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方向性问题,引入了一个表征“混乱度”的概念“熵”。系统通常采取“熵”增加的过程进行运动,说白了也就是具有向“无序”的方向运动的趋向。(参见有关资料)可见热力学定律和老子的“天道”体现出共同的特征。 除此之外,在老子看来,“天道”还具备如下特点: (一)“无” “天道”的“无”体现在它的“无名”和“无为”。老子说:“道常无名”“道常无为”。就是说“天道”常常隐于事物运动之中,从微至盛,从小至大,从里及表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故虽“道常无为”但却是“无不为”。 (二)“天道”乃“大” 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又说:“顾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天道常常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除此,在老子看来由于“天道乃大”所以常常“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但却是“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不但“形大”而且其内核也大。 (三)“天道”为万物之源头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为天地母”“道者万物之奥”。这些都是在论述“天道”为万物之源头。这个思想使得老子的“道”又高于热力学定律所能表述的内容了。总之,在老子看来“天道”为万物之宗。 (四)“虚”“静” 老子认为“天道”喜“虚”和“静”。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又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天道”的“虚幻”。 之于“天道”好 “静”这一点。老子描述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它通常是因了“致虚极”而守“静”的。 “天道”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它自身的“微妙玄通”和“深不可知”。 老子对于“天道”之“损有余以奉不足”的阐述成了后来众多农民起义“替天行道”的思想基础。即把“天道”原则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来,用以抑制“人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原则。 四、什么是一,二,三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那么这里的“一,二,三”究竟是指得什么?既然“道生一”显然这里的“一”并不是“道”本身。而是和“道”具有母子关系。因此我们在理解老子的“道”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搞清他所说的“一”究竟是指什么?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老子说:“道”“可以为天地母”。也就是说“道”又可以生“天地”那么这里的“天地”和“一”究竟是什么关系?既然“天地”和“一”都是“道”这一母所生,那么他们只能有两种可能的关系,一,“天地”就是“一”本身﹔二,“天地”和“一”是并列的姊妹关系。为了论证其中之一,我们再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显然,从这里可知“一”和“天地”并不是同一个体。也就是说“天地”和“一”虽然同为“道子”,但两者是处于相同的并列关系。这一点又可以从“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高贵,将恐蹶”看出“天地”和“一”,“万物”和“一”是指的同一物体的“形体”和“机能”之间的关系。即物形极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两者就如同一只笔的外形和它能够用来书写这个功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所指的“一”实际上属于“意识”范畴,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精神”。 接下来看一看什么是老子道德体系的“二”和“三”?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一章)。他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从上述的逻辑关系中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的关系图解: “二”--------生--“三”---生---万物 “无名”(“天地”的初期)-生-“有名”--生---万物 “无”--生---“有”--生---万物 从上面的图解可以看出,老子的“二”和“无名”“无”是相近的﹔而“三” 和“有名”“有”又是处于同一结构层次。 对于“无”和“有”,老子说:“有生于无”,即通常说的“无中生有”。又说:“常有”和“常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这里的“玄”和“一”应该是同于“功能”“精神”和“意识”。因此也可以把“一”看做“玄”或“常”。那么循着这个逻辑关系,我们不难悟得:“一”为“玄/常”﹔“二”为“常有”和“常无”(这里也可以用“阴”和“阳”来表征)。 那么“三”自然就可以理解为“常有”(阳)/“常无”(阴)/“玄/常”了。 五、什么是“德” 通观《道德经》,老子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德”的定义。但是《道德经》通篇论述了守道,行道,随道的重要意义。而且他把“道”和“德”并列作为书名。这是否暗示“德”就是老子所倡导的“守道”和“行道”? “德”这个字在《道德经》一书中首次出现是在第十章“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那么何为“长而不载”?在第五十一章,老子对此进行了论述:“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里的“之”是泛指“万物”)。他认为“道之尊”和“德之贵”乃是使万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基础。因此“故道生之”之后,还需要“德畜之”。只有这样“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才能使万物得以存在。但尽管如此“养之”之余必须还要“覆之”。以便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这种“状态”就是“玄德”。 可见老子所谓的“德”是指的一种对待“道”的心态,或者是“态度”。 这种对“德”的解释可以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论述中得到支持。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就是说只有在懂得“天道”之“常久”之后采取谦卑,仁厚(“雌”)的心态对待“天道”才能够使“常德不离”。他又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种“知白守辱”和“知白守黑”的虔诚,虚心地“行道”和“用道”正是“德”之根本。 那么什么样才算是用有“德”?“德”会带给万物什么“畜”义?老子说:“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德”之人可以因“德”获得“天道”。对此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遽,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第五十五章)。 同时老子更强调“修德”。 在《道德经》之五十四章,老子阐述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于家,其德乃余﹔修于乡,其德乃长﹔修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余天下,其德乃普”。在身,家,乡,邦和天下等众多层面上需要注意对“德”的“修”。而只有如此才能得“真德”,成就“大德”。才能真正能够保持万物自有的纯洁性,达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所谓的“德”不仅单指“守道”和“行道”,而且还有“守道”“行道”之后的收益问题。 老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修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他说:“治人事天”者必须要“重积德”。老子认为“重积德而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只有在这种高居临下的“德”的基础上才能“有国”。而且“德”可以是“有国之母”只有具备了“德”这个“国母”才“可以长久”这才是“深根固柢”才能长治久安呀! 六、有“德”是什么样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德经》第2,10,51章 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老子提到人缺乏持久性的问题。他认为这反映的是自然界之普遍性之一种:“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了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这样的一种“欲望”有损人之持久性。对此他阐述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不能“久”的原因之一。 因此有“德”之人一定要讲求“实际”,不可贪恋物质享受(“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要有所选择,有所追求。即做到有所求而有所失。 在谈论物质诱惑之后,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则着重阐述了“名利”对人之持久力的影响。他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说人如果太在乎“名利”就会有大麻烦!为什么?因为那可以累及身家性命!“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提出有“德”一定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体现为“以身为天下”和“以身寄天下”。 接着老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德”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子?在第四十九章,他解释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再次强调了“以身寄天下”的思想。不仅如此,老子同时更倡导“博爱”和“诚信”的精神。他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是“德善”。同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这就是“德信”。这其实就是一种“博爱”和“诚信”的早期表述。 在老子看来这种“博爱”和“诚信”乃是“德”使之然。这些表明老子所倡导的“德”体现的是不为物质诱惑所动,不贪图名利,心怀天下,博爱和诚信的一种品性。 除此之外,老子认为有德之人还要表现出如下的品质: 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以为人楷模。“万物作而弗始”不争先﹔“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不居功,不贪恋一得之私,不贪婪享受和名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见第十九章),自觉追求“朴素”不要贪求私欲。 二,虚怀若谷,“抱一为天下式”。心胸宽广,“不自见”,不自高自大﹔“不自是”,不自以为是﹔“不自伐”,不要妄自菲薄﹔“不自矜”,不骄傲自满。从而做到“明”“彰”“功”“长”,并成就若谷之上德,广德(22,24,41等章)。 三,“自重”:“不轻易许诺”﹔“求“静”不“躁”(26,28章),“求实”不“虚荣”:“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三十八章)。“见微知着”从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慎终如始”持之以恒的为人处事的态度。 这就是老子眼里的有德的样子! 七、以柔克刚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柔能克刚”。在第四十三章里,老子说:“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为什么?他认为“无有入无间”“坚”必有“间”,而这里的“间”指“弱点”。因此对待强大的事物一定要善于找出其中之弱处。并对之加以利用,以图克之。这个思想或者是方法论被其后的孙子(孙膑)和近代的毛泽东加以光大。在《孙子兵法》和《矛盾论》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老子以此认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主张“不能硬碰硬”不可武断行事。 同时他还主张“防患于未然”重视事物发展之势头。他认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并告诫人们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他还认为“柔弱”本为生命的本质,而坚强,刚毅则为“死”的属性。在《道德经》之第七十六章,他论述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若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在第七十三章中也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因此面临强大的势力,应该以“柔弱”自处,以“柔弱”的方法来应对。 他以水之柔弱为例,解释为什么应该以“柔弱”克制“刚强”。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体现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天道”。 老子的这种思想基于他自己对“天道”属性的认知,是“天道”理论所衍生出的一种方法论。但是后世对他的这种方法论产生了颇多错误理解,典型的如“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世俗人生观。就是智如孔明者亦信奉“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的人生观。因此更不难理解所谓的”变节”和“曲线救国”之徒者的思想基础了。 八、民生与民治 在《道德经》的八十一章里,老子用了二十一章以上的篇幅论述了民生与民治问题。这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农业生产 在《道德经》的第六章,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和后人贾思协之“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是一脉相承)。 (二)抑制苛捐杂税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第七十五章),指出民之不足,不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掠夺。 (三)廉政爱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统治者不应该有私心杂欲,应该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欲。(第四十九章)。对百姓应该施“仁政”(五章),以免造成官逼民反(七十四章)。此外统治者应该以上述方法树立自己的威信(第七二章)。以此赢得百姓之爱戴和拥护(第十七章)。 (四)实施“愚民”统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统治者不应标榜贤才异能,以免对百姓具有误导。“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应该“屯积居奇”哄抬物价与民争利,以免因生计之依靠难得,而使盗匪横行。乃至天下大乱。“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更不应该利用人之情欲来刺激百姓的人欲,以免人欲横流,物欲横流,蛊惑人心。 因此统治者要使百姓无欲无求,无知无为,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百姓处于“无知无欲”以求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朴素,天下太平(第三章)。 (五)无为而治 老子除教导统治者应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愚民政策之外,同时也劝告统治者自身要实施“无为而治”的策略。他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第六十五章)。如果做到“弃智”“无为”那么对百姓和统治者自身都有好处。他因此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六)统治者不可尚武和穷兵黩武 “天下有道,欲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样的兵荒马乱皆因统治者尚武和黩武,为了自己的私立和贪得无厌的掠夺使然(第四十六章)。 因此统治者切要施行“无为而治”的原则,“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同时切不可使民尚武,“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七)道德仁义可治国 “治人事天,莫若蔷”统治者一定要重视“道德”的力量(第五十九章),做到以“德”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德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德交归焉”实现天下大治。 最后要说明的是老子的“愚民”不是建立在统治者的无道无德和缺仁寡义的前提下的一种对待百姓的态度,而是在坚守道德仁义的前提下,不与民争利,争先而使民自正自朴的一种统治策略。 九、朴素的民风 老子崇尚民风淳朴。他认为“人多伎巧”则“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统治者应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并以此成为人民楷模,使民“自化”使民“自正”使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百姓懂得太多的追求物质和功力的技巧,是天下不太平的一个原因。为此他告诫统治者不要“以智治国”(第六十五章)。 同时统治者也不要崇尚贤才异能,免得老百姓纷纷仿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要”屯积居奇,扰论市场,不要用物欲和功利刺激老百姓的欲望(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实际上老子的后人没有什么人是这样做的。虽然与他同时代的孔子比较注重“仁义道德”的建设。但是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市场。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之疾苦,莫不因战乱而至最。而社会上的一些贤才智者往往对这种情况推波助澜。典型的例子是当时的齐国人孙武为武王阖闾作 后来又有后人成 。这些可谓穷尽人斗,人争之玄妙。 试想如果把这些技法用于人与人之间,那社会不乱也就很奇怪了! 如果有官吏欺上瞒下,瞒天过海,为己之私立尔虞我诈,老百姓会因此承受多少磨难?如果有人“浑水摸鱼”“顺手牵羊”“趁火打劫”那社会治安能好得了?如果有人对所谓的人民公仆强使“美人计”你能总抱怨公仆们觉悟不高?如果有人对你“笑里藏刀”“欲擒故纵”“无中生有”“指桑骂怀”,你能不觉得恐惧和气愤?如果有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隔岸观火”“假痴不癫”,甚至于“上屋抽梯”“釜底抽薪”“趁火打劫”,你能没有世态炎凉,人心可畏的感慨? 诸如此类,都会从根本上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在这样的社会里又怎么能够体现社会公平?人之道义?更别提“博爱”和“友善”了! 因此老子主张老百姓要“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要从根本上“绝巧弃利”。这种观点依然不过时呀! 十、道和现代科学 可以想见在老子出走之前着 的时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科学更别说是现代科学了。因此我们绝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苛求老子。但是如在接受现代科学的前提下,重新审视《道德经》,我们却会发现在《道德经》中已经露出了现代科学的思想雏形。 特别是老子对“道”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这种情形和现代宇宙学研究的成果颇多类同。在烟波浩妙的宇宙之初,“寂兮寥兮”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有物混成”,最终形成天地和自然。他的宇宙论,与“大爆论” 的宇宙创始过程相比,几乎完全符合。同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特别是对于细胞的最初形成过程的描述,比如米勒的“放电”实验,俄国的奥巴林的原生质球实验等,都再现了细胞在最初形成过程中那种“有物混成”和“寂兮寥兮”的情景。 在对“天道”属性的描述时,老子认为“天之道”常常体现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和“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十七章),这种规律和现代热力学三大定律所描述的情形又非常神似。 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进一步阐述了“天道”的可求和可知。这符合现代科学的认识论观点。 他同时也论述了“道”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这些和现代科学中的规律和事物运动之间的关系比喻的维妙维肖。 老子崇尚回归自然,主张天人合一。这些都是他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之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因此老子又可以说是最早强调“环境保护”的中国古代学者和哲学家。此外老子以致其后的道家学派,深入自然,对自然界之中的植物和一些矿物的的生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观察,对于古代的炼丹术(现代化学的先驱者),以致后来的火药都有间接或直接的贡献。老子和道家子弟对植物生理功能的认识和观察,对中国医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人类自然疗法和自然药物的鼻祖。现在老子等人已经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植物学家之一。 同时老子的学说影响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和科学家。而 现以成为和 具有同样影响的历史巨著。 以下是曾经受老子影响的中外哲学家和学者: 孔子(Confucius)( 552-479 B.C.)---孔子曾一度和老子讨论“礼”和“道德”问题。 庄子(Chuang Tzu)(350-265? B.C.)--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道学家. 孙子(Sun Tzu)老子同时代人物,着有 十三篇。相传他得过老子的亲传。 韩非子(Han Fei Tzu)(?-233 B.B.)--法学思想家,曾着有 和关于道德经等两本专着。 佛教Zen(Ch’an)起源于道教的佛教的一个枝,先日本的佛教属于此。 西方哲学家和学者: Frederick Nietzsche--他高度颂扬了老子的著作,认为 乃一部充满创造性的著作,其思想性如同水和井的关系。(He said Lao Tzu’s book was full with creative ideas, as inexhaustible as water in a well. Paul Carus-- 他认为老子是他仅见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Bertrand Russell--He was deeply touched by Lao Tzu’s words about true nobility would help to relish their lives without being possessive. would carry out good deeds withour asserting his achievement.(2.IV) Karl R. Popper(following books are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him)--He had been interesting in Lao Tzu ever since he was twenty-six. Samuel Johnson(19th 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y) Stainislas Julien--汉学家,老子是最遭误解的伟大的哲学家. Leo Toystoy(humanitarianist novelist)--他比较了老子的 和 的关系. 波尔,量子物理学家﹔Niel Bohr(quantum physicist) Eugene O’Neil(戏曲作家)--He claimed to be an admirer of Lao Tzu’s principles an named his residence after it. 约瑟夫 微生物学家,汉学家(Joseph Needham(microbiologist sinologist)--He said Dao Teh Ching,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without exception the most prfound and beautiful work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ic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此外还有许多神职人员,这些人在《道德经》和《新约》之间发现了许多平行的内容(parallel passages between Lao Tzu《Tao Te Ching》and The New Testament)这可能也《道德经》如此盛行于世有关。
个人分类: On Culture|3731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飞:鲍元恺交响曲研究
byk0104 2008-9-24 11:33
植根民族沃土,跻身交响之林 —— 鲍元恺 交响曲 研究 黄飞 从 2004 年起, 作曲家 鲍元恺开始步入交响曲领域的创作,他以每年一部的频率连续向听众贡献出三部大型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纪念》、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国内外引起了 音乐 界强烈反响和高度瞩目。 鲍元恺的交响曲创作是在他在其他音乐领域,特别是交响曲以外的管弦乐音乐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和丰厚经验之后开始的。不同风格的民族传统音乐的长期积累,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的长期积累,以及对西方各种音乐流派作曲技法的多年潜心研究,为作曲家进入交响曲领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鲍元恺的交响曲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欧洲交响曲大师 贝多芬 、 勃拉姆斯 、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以宏大的一泻千里式的戏剧化展开表现社会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传统,一方面继承了马思聪、陈培勋等前辈 中国 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中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的交响曲乐思洋洋洒洒而保持结构严谨,风格独特鲜明而不失旋律流畅,而在东方民族风格和西方交响结构及其相关的和声、复调、配器方面的融合统一方面,更为今后国人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文以鲍元恺教授的全部管弦乐作品为参照,以三部交响曲为重点,对鲍元恺的交响曲的主题结构、展开手段,和声与复调技法以及管弦乐配器手段进行艺术形态的全面研究。文后另附鲍元恺三部交响曲的结构图表及谱例说明。 Since 2004, Mr. Bao Yuankai, a famous Chinese composer, has stepped into the field of symphony writing. With a frequency of one every year, he has contributed three major works: SymphonyNo.1, “commemoration”,SymphonyNo.2“Sketch of war”,Symphony No.3 “Peking Opera” ,which have obtained hot response from music area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r. Bao Yuankai began his symphony production after 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music fields other than symphony, especially in orchestral music. With his long term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sty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with his long term research in different genres of music writing, the composer built a solid foundation in symphony creation. Beside the art tradition from European maestros, such as Ludwig Van Beethoven, Johannes Brahms, Gustav Mahler and Dmitry Shostakovich, who depicted major subject mater with magnificent movement, Mr. Bao Yuankai also inherited the explo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pirit manifested in the symphony of Chinese composers such as Ma Sicong and Chen Peixun. Free-minded but precise in structure, unique style. without compromise in the fluency of melody, Mr. Bao Yuankai’s symphony provided precious experience to subsequent Chinese composers in syncretizing the Oriental style. and the structure of western symphony as well as the related harmony, polyphony and orchestration. In this thesis, Mr. Bao Yuankai’s symphon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subject structures, methods of evolution, skills in harmony and polyphony, with reference of all his orchestral music and with focus on his three symphonies. The structure map and sample scores of Mr. Bao Yuankai’s three symphonies are also attached. 全文下载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0959
个人分类: 交响乐|4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元恺1-3交响曲总谱
byk0104 2008-9-24 11:32
鲍元恺1-3交响曲总谱与相关资料 鲍元恺 :第一 交响曲 《纪念》 总谱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1049 鲍元恺:第二交响曲《燕赵》总谱 http://www.emus.cn/?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49160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总谱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1050 ------------------------------------------------------------------ 第一交响曲 纪念 音频 四川广播交响乐团 徐志廉 指挥 第一乐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KU0h354L0E/ 第二乐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p6iv1SKnuw/ 第三乐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zFWc9v08nE/ 第四乐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QaEFEqo-To/ ------------------------------------------------------------------------------- 第三交响曲 京剧 视频 北京 交响乐团2006年9月2日演出实况录像 指挥 谭利华 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 ——EMI 完整录音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688766/ --------------------------------------------------------------------------------------------- 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 音乐会实况录像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059041/ ------------------------------------------------------------------------------------------------ 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改编版本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688839.html -------------------------------------------------------------------------------------------------- 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总谱下载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总谱ENC-PDF.pdf(6.59 MB) ---------------------------------------------------------------------------------------------- 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钢琴谱下载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钢琴谱.pdf(1.33 MB) ----------------------------------------------------------------------------------------- 黄飞:鲍元恺交响曲研究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0959 廖美群:鲍元恺《台湾音画》研究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0329 李赫:鲍元恺第一交响曲帕萨卡利亚技法分析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1315 李志强:炎黄风情 24幅民歌主题画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8692
个人分类: 交响乐|5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手书毛泽东诗词之一:沁园春 长沙
byk0104 2008-5-29 22:31
鲍元恺 父亲手书毛泽东诗词之一: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个人分类: 家族文化|3410 次阅读|2 个评论
ZETA函数存在非简单零点的必要条件:The Riemann Hypothesis
qiufayang 2008-4-27 17:13
黎曼假设是当前数学界认为意义最大、且难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有数学“圣杯”的美誉。一百多年来,多少数学界的能人贤士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虽然他们前赴后继,但无一不是以六出祁山的壮举,换取无功而返的谢幕。常使英雄泪满襟啊!人们依稀看到,黎曼假设仍然坚如磐石,岿然不动!今天,我也来个愚公移山,多谢众多智叟,是他们的智语激励了我,更是他们的热情感动了上帝。。。他老人家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解决黎曼猜想的秘诀传授于我。我就用通俗的言语将秘诀展示于世人。所以,本文所述的解决办法不是我个人的灵机一动,而是神来之笔。。。。 欲知详情,Please go to the link: Math-100001.pdf
个人分类: 前沿交叉|6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论文备份
djwang 2007-12-29 19:49
论文01: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的研究进展 论文02:粉煤灰空心微珠沸石化制备复合空心球 论文03:ConversionofFlyAshCenospheretoHollowMicrosphereswithZeolite/MulliteCompositeShells 论文04:HollowCancriniteZeoliteSpheresinsituTransformedfromFlyAshCenosphere 论文05:导向剂法转化天然资源选择性制备NaX沸石 论文06:过剩芳烃生产轻质裂解原料 论文07:低温水热合成超微NaA沸石 论文08:Theapplicationofzeolite/FACcompositesinproteinseparation 论文09:无模板剂二次生长法制备可调大孔的沸石泡沫 论文10:Controlledreleaseandconversionofguestspeciesinzeolitemicrocapsules 论文11:微乳液在无机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论文12:无黏结剂沸石分子筛的制备和应用进展 论文13:裂解汽油重质馏分轻质化增产BTX芳烃技术进展 论文14:介孔沸石材料 论文15:汽相转化法制备无粘结剂小晶粒ZSM-5沸石 论文16:晶种导向剂法制备纳米ZSM-5沸石 论文17: Shape-controlledsynthesisofmonolithicZSM-5zeolitewithhierarchicalstructureandmechanicalstability 论文18:HierarchicalstructuredZSM-5zeoliteoforientednanorodsanditsperformanceinthealkylationofphenolwithisopropanol 论文19:Shape-selectiveaminationofEOoverHZSM-5forMEAandDEA 论文20:HierarchicalFe-ZSM-5zeolitemonolithiccolumnforenhancedphosphorylatedproteinimmobilizationandidentification 论文21:重整重芳烃选择加氢Ni-M/Al2O3催化剂性能 论文22:重整重芳烃催化加氢裂解反应工艺条件的探究 论文23:不同重芳烃原料的加氢裂解反应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