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债危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半个共产党——希腊极左Syriza的前世今生
swordsman611 2015-2-28 20:50
2015年1 月末,希腊极左政党Syriza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成功夺下执政宝座。事实上,Syriza是“激进左翼联盟——统一社会阵线”的希腊语缩写 ,最初是希腊一些激进左翼政党组成的竞选联盟,在 2012 年 6 月议会选举前转型为一个独立、统一的政党。也正是从该年度的选举开始,Syriza异军突起,从议会第五大党跃升为最大在野党,一举打破了 1974 年进入后独裁统治以来希腊政坛长期由中左翼社民党 “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右翼 “新民主”党把持的局面。今年选举的一鸣惊人再次诠释了“单挑不过你就组团”的道理。 本文不欲作长篇大论,只探讨两个问题:一、Syriza是不是希腊共产党?二、它的政治主张到底激进到何种程度,以至于欧盟几大巨头自其当选就不得安宁? 于海清教授曾于2013年发表过一篇名为《希腊 “激进左翼联盟”的崛起与发展前景》(《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04期)的文章,他那时写作此文的心境,大抵相当于某位史学家另辟蹊径去研究十六国时期成汉是亡于外戚擅权还是派系内耗;西晋八王之乱第二回合中那个著名的宠臣,到底是取向不正常还是以此为掩饰去勾引石崇的爱妾;五代十国北汉贵族集团的土地兼并情况如何……不过研究对象的一夜蹿红,多少也会为原作者带来名望,亦激励后辈学人不务虚名、静观思潮,因为世事实在无常,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热门或冷僻论题。 1、分家与融合:极左Syriza的前世今生 欲追溯其起源,不能不提及希腊共产党的历史。二战后,该国面临内忧外患,困于两大阵营的夹缝中而进退维谷,希共的国内与海外成员在党的政治发展方向和组织战略等问题上逐渐产生分歧,并最终在 1968 年第 12 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升级为党的分裂危机,这也直接导致了希腊共产党 ( 国内派 ) 的建立。希共 ( 国内派 ) 的思想立场成为 Syriza 意识形态的最初来源。 1989 年,希腊共产党与在 1986 年改称 “希腊左翼”的希共 ( 国内派 ) 以及其他左翼力量组建了一个选举联盟——“左翼与进步力量联盟” (SYN ,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 2003 年,此后称 “左翼运动与生态力量联盟”,以下简称 “左翼联盟” ) 。在 1989 — 1990 年举行的三次议会选举中,“左翼联盟”曾连续取得 10% 以上的选票,并两度参政。苏东剧变后,希共再次发生内耗,主张全面否定马列主义和取消党的 “革新派”,联合 “左翼联盟”内其它力量从更新党的纲领和选举领导机构入手,试图全面改变联盟性质,将其变成一个 “统一、自主、多派别”的政党。希共 “传统派”抵制未果,近一半希共中央委员和五分之二党员脱党加入左翼联盟,并将其组建为一个统一的政党。 由于内部存在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以独立政党身份参加议会选举的 “左翼联 盟”在 1993 年大选后未能进入国民议会。在 2000 年议会选举后,鉴于希腊各左派政党的得票率均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一些左翼政治力量提出了 “重建左翼”的倡议,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的左翼联合组织——“左翼对话与共同行动空间” ,并很快吸纳了左翼联盟、民主统一左派运动、捍卫社会和政治权利网、绿色政治 ( 生态派 ) 等各色左翼力量参与其中。 2004 年议会选举前,“空间” 内的多数党派和力量决定组建一个选举联盟参加大选,这最终直接导致了以 “左翼联盟”为核心力量的 “激进左翼联盟”的建立。 “激进左翼联盟”成立的最初几年,经历了从危机到重建的发展历程。危机的缘起是 “左翼联盟”的绝对主导地位——“左翼联盟”的积极分子和选民在 “激进左翼联盟”中至少占 80% 。 2004 年大选,激进左翼联盟获得 3.3% 的选票和 7 个议席,而所有这些议席完全被 “左翼联盟”独占。这引发联盟中其它政党不满,导致了 “左翼联盟”与其它政党和组织关系紧张, “左翼联盟”随后单独参加了欧洲议会选举。同年末,“左翼联盟”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复兴联盟的政策导向,激进左翼联盟得到重新发展的基础。 2007 年,“激进左翼联盟”获得了左翼联盟 / 激进左翼联盟发展史上第二高的议席数 (14 个 ) ,在希腊政坛开始崭露头角。在经济危机后有利的政治条件下, “激进左翼联盟”更是成为 2012 年大选中名符其实的“黑马”,选票增加了将近六倍,一举跃升为议会第二大党,完全颠覆了希腊传统的政党政治格局,改写了希腊整个激进左翼政治的发展前景与走向。 颇值得玩味的是,硕果仅存的希共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执政大局的角度,都不屑于和Syriza合作,这两大极左政党团体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2012年的那次选举,中右的萨马拉斯乱中取胜,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希共拒绝Syriza提出的联合政府倡议,这也使得泛共产主义再创历史的良机被推后了3年。简言之,二者在意识形态、组织模式、社会动员战略、对欧盟一体化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希共一直认为Syriza的各种激进主张是迎合民众意愿的机会主义,看来正统观念和教条主义仍是困扰共产主义的一个难题。于教授曾预测:若二者不能结盟,激进左翼便无法上台执政。然而,国内和国际局势发生了剧变,其中还是以希腊民众对于紧缩政策怨声载道和民族主义意识抬头(从希腊人民的角度看,经济命脉毫无自主权,无异于丧权辱国)最为关键。欧盟几大巨头和国际主流媒体虽轮番轰炸、唱衰,最终也只能以忍气吞声收场,The Economist在上月距选举尚有一周时发出社论表示“极左上台并非末日”,彼时大局已定。 2、“希腊退欧”:一颗定时“诈”弹 自Syriza执政以来,欧洲的资本家王国即欧洲“三驾马车”(按照The Economist的说法是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便对可能出现的“希腊退欧”(英文新词是Grexit)惶惶不可终日。前日,希腊履新的财政部长Varoufakis与欧盟各国同僚在布鲁塞尔进行重要会晤,在会上他坚持不延长财政紧缩政策,并以退出欧盟作为讹诈。希腊新首相齐普拉斯更是发出警告:如果希腊失去金融援助和脱离欧元区,将给整个欧洲大陆造成灾难。 欧洲其它国家的疑欧政党在Syriza刚上台时曾踌躇满志,认为这种效应会让自己在本国选举中可以如法炮制。但现在来看,“希腊退欧”已然越发趋近于一种宣传和恐吓手段,因为按照常理,退出欧盟只需通过本国民众公投即可,比如英国独立党和法国国民阵线的纲领。你跑过去又是谈判、又是恐吓,还顺便拉拉关系、牵线内应,投机主义的嫌疑颇大。笔者根据各方消息源初步判断,Varoufakis此去目的核心在于争取债务的折价,即降低希腊债务面值。最低要求也是允许希腊维持较当前要求稍低的预算盈余,并且将部分“官方”债务替换为GDP挂钩债券。若能妥协成功,希腊削减支出和偿还债务的即时压力将大大减轻。 那么,面对仅存在理论上可能的“退欧”,欧盟实权派为何还是提心吊胆?这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首先,从财政角度上看,债务减记会引发对其它高负债国家,比如债务占GDP132%的意大利、债务占GDP94%的西班牙,甚至债务占GDP94%的法国等也提出享受类似待遇的诉求。若悉数兑现,欧盟内部损失已算惨重,国际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信心丧失和疯狂报复便更加难以估量。其次,经济整合问题上,虽然欧洲央行与成员国央行的矛盾很难调和,欧债危机多次探底已然令东欧小国失去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愿望,但希腊的讹诈和潜在的连锁效应,终究会让欧盟经济一体化、共同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的梦想遭遇釜底抽薪之痛。此外,政治团结方面,翻开欧盟发展史便不难发现,其前身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共同体都意在通过经济合作而为政治命运独立于美苏两极开辟一条新路,正因如此,无论美国还是后来的俄罗斯都在暗中挑拨打压。科索沃战争让当时尚未出生的欧元经历了一次切肤之痛,欧债危机刚浮现时美国操纵评级机构的翻云覆雨令希腊滋生异心,如今又正值乌克兰危机和如何制裁俄罗斯的问题当口,即使现今仍处于“代理人战争”阶段,但欧盟内部已经突现离心离德的裂痕。上周,普京出访匈牙利,匈总理Orban展现出极大热情,并发表了一篇痛斥乌克兰危机处理失当、财政紧缩政策贻害无穷的演讲,这次出访的政治象征和炫耀意义极大。同时,俄罗斯的经济反制裁也令东南欧小国叫苦不迭,塞尔维亚作为准欧盟成员国朝三暮四,尚未遵守对俄制裁决议;而克罗地亚虽然表面上痛骂亲俄武装,但暗地里却把本国出口商品贴上塞尔维亚标签从而转运俄罗斯,实在是心口不一。更何况,欧洲广大国家的非主流政党都或多或少对普京颇为推崇,法拉奇、勒庞自不必说,连北欧的绿党领袖都对俄罗斯抱有好感,原因竟然是俄罗斯对页岩气和核能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因此,“退欧”即使尚在言论自由的阶段,各派资本家代言人都要想方设法予以提前遏制。 综上,希腊激进左翼联盟Syriza虽与希共同根同源,但在意识形态和具体政见上存在不小分歧,希共最近的一次大会还猛烈抨击Syriza的“修正主义”路线,并明确提出未来不存在合作和联盟的可能性(当然政客的一张嘴是最不靠谱的),因此Syriza至多算得上半个共产党。它在上台执政后的退欧言论虽然讹诈之动机多于实质,但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政治崩盘和国际波动才最令欧洲的大资本家代言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这也是为什么说“反全球化是左翼运动”的原因)。一个希腊的问题便可以透视出广阔的历史图景和诡谲的政治角逐大戏,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一段段影响深远的历史性时刻。 (本文原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光想说”第一期)
个人分类: 政论|2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产方式缺乏颠覆性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尚需时日
热度 1 kejidaobao 2013-2-19 16:14
文/吴中宝 在逆境中,人们总是期盼奇迹的发生,等待的时间越长,这种信念就会越强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等负面消息纷至沓来。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人们等待经济奇迹发生的信念就快熄灭之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调一经提出,就迅速受到媒体和理论界的追捧。 我赞同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关于新能源变革和绿色工业的观点,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本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并且人人有责。但我不认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并且认为,现在到了给一窝蜂鼓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做法泼泼冷水的时候。 首先,里夫金所说的还不能称之为“革命”。工业革命(或者说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生产方式发生了能够被大范围推广的颠覆性的革新。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做工业革命发生的2个导火线,因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往往是以动力强度的变化和生产指令传递效率的变化为基础的。但如果没有引起生产方式的有效突破,就算不上工业革命,而只能成为科技革命或能源革命,这也是为什么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早已发生(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第三次和第四次合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而工业革命却仍处在酝酿之期的主要原因:电子、原子能、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没有引起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促使了生产所需的动力强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才使纺织产品摆脱了人力生产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电力的运用,使生产动力强度和生产控制精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里夫金认为信息技术和能源的结合是引起每次工业革命变化的原因,这不严谨,至少把新闻媒体的出现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就很牵强——学习能力的运用不过是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方式而已,当然,如果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出发,也不能说这一认识不正确,但至少并不是关键因素。 其次,分布式(分散式)技术是里夫金强调的关键,但短时间还难以达到颠覆批量生产方式的地步。信息技术促成了分布式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对分布式技术或理念,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早有研究,但国内更加熟悉的名词叫“网络分工”,是产业集群、快捷生产、柔性技术、模块化生产、丰田模式、合作性竞争、个性化生产等一大批经济学和管理学名词的重要理论基础。 里夫金对能源革命的描述是建立在反复强调分布式技术的基础之上,本质上未见新意。实际上,分布式技术确实被看做生产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但目前看来,还只是批量生产方式的一个补充,因为所演化的模块化生产和下包制(丰田模式)只是生产方式的改良,严格说甚至只能算是商业模式的变化,还不能冲击现有生产方式。因此,分布式理念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口之一,但不能看做工业革命即将爆发的理由。 再次,动力强度和控制精度的技术性突破一日不实现,工业革命就一日难以起步。信息技术是解决控制精度突破的一个希望,而能源技术的突破是解决动力强度提升的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有目共睹,也被寄予实现工业革命的厚望,但目前看来,尽管确实在自动化控制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但还不够。而且信息技术总是在强调快,似乎快是最关键的,可是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极限之后,快对于生产的意义可能就并不在显要位置了。 分散式理念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通过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超越了速度的极限——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能源革命的使命。在工业革命中,能源革命的目的一般来说是服务于动力强度,动力越强才能越快,但信息技术殊途同归的部分实现了这一目的。我认为,原子能技术是动力强度飞跃的突破口,但由于战争和安全问题,原子能技术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化运用的阻力很大。实际上,现在的新能源变革还只是能源供给的多样化,但并未带来能源输出性质的变化,动力强度、控制精度还未提升到引发工业革命的地步。 我是绿色工业的坚定拥护者,但我担心产业界和学术界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过多美好、激进的解读。对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要包容,但并不意味可以浮躁的追捧,特别是在产业行为上,光伏产业的前车之鉴值得深思。工业的本质是生产,供给可以创造需求,但只有合理的需求才会有生命力。如果仅仅受工业革命这个概念的吸引,不做好基础技术积累和市场的培育,在产业环节匆匆强推所谓的新能源产品生产,只能因为浮躁而再次陷入低端制造环节困局,过度投入和重复建设还会形成更大的浪费。 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爆发。即将是多久?5年,10年,还是20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间隔不过百年时间,一些国家2次工业革命甚至交叉进行。对“即将”一词而言,20年是不是太长了!毕竟,在粮食、温饱等问题面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当前可能还只是发达国家的跳水池。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尽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远非那么容易,但只要坚守信念、勇于创新、务实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许就真如里夫金所说,会“即将发生”。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没法拯救欧债危机,但可以为贫困地区百姓解决温饱
duke01361 2013-1-4 03:30
我们没法拯救欧债危机,但可以为贫困地区百姓解决温饱 以下图片来自新华网 图片景象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呈现在北京周边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真实民生! 看后让人浮想联翩! 我们何必总是逞能去拯救欧债危机,我们为什么不为我们这些穷苦百姓解决温饱?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科技创新路径揭秘:从实验室到车间
childever1 2012-11-17 17:00
德国科技创新路径揭秘:从实验室到车间 在世界经济下行,欧债危机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究其原因,德国是靠制造业的优势、强劲的出口以及劳动力收入的增长来实现稳定增长的。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情况下,德国之所以能保持制造业的优势,关键是能顺畅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规避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有经济学家测算指出,德国经济增长额的60%是依靠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获得的。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小企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企业家们经过长期实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靠大批量生产、简单加工等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是无法长期发展的,只有以质量、诚信等非价格竞争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所以,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竞争中打开局面并长期立足。为了使自己的看家本领不被替代,就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创新。这种压力和动力迫使企业在研发上不断增加投入,更新改造原有的技术和设备。 在德国,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据统计,2010年,德国企业的科研投入总额为490亿欧元,占全国科研总投入的70%。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的前25名里,德国企业占了11个。德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德政府先后通过了《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小型企业服务投资促进计划》等一系列法律,这对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科技成果的转化关键在于科技界与企业的结合,这就需要企业主动采取行动,与科技界沟通,获取科技人员的帮助与支持。德国的具体做法是,只要中小企业安排研究任务,公布需要攻克的难题,就可得到科技与教育部的奖励基金,企业则利用这笔奖励基金聘用科技人员。如有关政策规定,任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个中小型企业参加,否则就不予批准。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增加了实力,从而更有信心和热情开展创新。而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从一开始就避免盲目选题。 德国有众多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对科研的热情也非常高,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都有严格的最低限额标准,并且普遍设有研究部和开发部,分层次展开科研活动。研究部立足于探索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开发部则负责利用现有知识与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例如,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高达20亿欧元。该企业有8300多名工作人员在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工作,他们参与的合作项目约1400个,并且与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合作伙伴及全球各行各业的客户开展合作。 高校重视科技成果的转换 作为德国三大科研(企业科研、大学科研和专业科研)支柱之一,德国高校在德国国家科研与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德国大学科研约占国家研发投入的18%。大学科研的21%为技术工程,29%为自然科学,24%为医学,4%为农业科学,其余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为了使大学科研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德国大学的科研活动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合作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合作研究,二是委托研究。如德国亚琛理工大学就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着重于机床这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研究。 为了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德国很多大学设有专门部门联系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事宜。德国柏林工大就设有技术转让处,职能是管理合作项目,宣传大学的重要技术成果,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柏林工大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企业如果对某个项目感兴趣,很容易就能直接找到负责的教授进行协商。柏林工大技术转让处的米勒先生强调说,科技园模式是转化大学高科技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园地。各大学均把建立科技园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柏林布赫生物科技园为例,该科技园由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参股,目前拥有41家生物技术公司,业务领域集中在基因组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信息方面。在这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效果明显,园区内的企业更是得益于科研力量而发展迅猛。 德国工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80%的德国企业已经把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看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德国许多大型企业都在高校开办研究机构,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为企业生产服务。 非营利性的专业科研队伍 德国蓬勃的创新力,与其分工明确、统筹互补、高效运作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密不可分。其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功不可没。以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公益性地进行应用科学研究。首先,它是政府基于公益性考量并对市场失效领域研究进行补偿而设立的。按照德国的有关规定,研究所是用纳税人的钱支撑的,不能与纳税人竞争,即不能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共有56个研究机构,13000名科研人员,一年为3000多家客户完成10000多项科研开发项目。研究所与工业界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开发项目和研究计划开展合作;接受工业界的委托开展合作研究;以许可证形式向工业界转让研究成果;允许企业使用大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设备;人员交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像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这样的科研机构拥有德国科研开发的重要骨干力量,集中了人才、资金和大型设备,这使得研究所有能力处理跨学科的复杂问题,开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高技术前瞻性项目,参与时间长、耗资大的国际大科学合作计划。 在总结德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力时,德国制造科技协会负责人莱布博士说,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创新目标,即“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尖端制造”。正是这些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使德国工业在世界经济不振时保持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所以,这场已持续近三年的欧债危机并未重创德国经济,反倒是通过贸易、资本流入等途径让德国大发“危机财”。
个人分类: 教育|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会见默克尔:解决欧债危机 关键在于信心
whyhoo 2012-8-31 08:55
温家宝进一步说明:“政府要对国家有信心,金融机构要对企业有信心,企业要对市场有信心,消费者要对未来有信心。当前,中德、中欧合作都要围绕提振信心,让人民看到希望。” 蔡永伟 北京特派员 chuaew@sph.com.sg   由于担心不断恶化的欧债危机将延烧至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在会见访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之后表示,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战略合作伙伴,必须增强国际社会对欧债问题解决前景的信心。   此外,温家宝也敦促陷入债务危机的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必须推动经济改革,并在财政紧缩和刺激经济之间取得平衡。 温家宝坦言:心里也有担忧   温家宝昨天在与默克尔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坦言:“最近欧债问题继续恶化,引起国际社会强烈担忧,坦诚地讲,我心里也有担忧。”   他解释忧虑有两方面,首先是希腊会否退出欧元区,其次是西班牙、意大利是否会提出全面的救助申请?   在温家宝看来,究竟能否解决这两个问题,得视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自身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实效,同时取决于德、法等欧盟大国,以及由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组成的欧元区“三驾马车”采取行动的意愿和时机。 他指出:“中方希望欧方在财政紧缩和刺激经济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条根本的出路,关键在于信心。”   他进一步说明:“政府要对国家有信心,金融机构要对企业有信心,企业要对市场有信心,消费者要对未来有信心。当前,中德、中欧合作都要围绕提振信心,让人民看到希望。”   虽然欧元区经济复苏预料不会一帆风顺,但温家宝认为,欧盟已相继出台一系列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而德国也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因此有信心欧元区有智慧及能力顺利解决经济问题。   默克尔此行的目的之一,正是要消除中国对欧债危机的疑虑。她昨天乐观地说,尽管欧债危机仍未过去,但正在展开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她也坚定表示:“各国都有政治决心,使欧元再次成为强大的货币。”   有分析指,中国之所以期盼欧债危机能早日化解,是因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出口市场,而且中国购买了数亿元的欧洲债券。此外,中国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长已连续六个季度出现放缓,以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   这也难怪,温家宝昨天虽然表示,中国愿意在充分考虑风险防控的前提下,继续投资于欧元区国债市场,并加强与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主要国家的交流,协助欧元区重债国走出困境,但他始终没有进一步透露到底如何予以援助。   今年2月,温家宝同样在默克尔访华时,承诺探讨如何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对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注资,但他当时也没有具体公布注资细节。 中德签10多个合作协议 包括订购50架空客A320 这次默克尔重访中国的另一目的,是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经贸和投资合作。中德两国经贸联系日益紧密,近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昨天,中国就与德国签署了10多个合作协议,包括以35亿美元(约44亿新元)订购50架A320系列空客飞机。中国也与欧洲最大的德国大众汽车(Volkswagen)签订总值超过两亿美元的合同,计划在天津投资建造一座绿色生产及培训设施。   据美联社报道,中德下一轮的会议定于明年展开,但德国官员透露,温家宝促请默克尔在中共高层换代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于10月召开之前到访。   默克尔这次是应温家宝之邀对华进行两天正式访问,她昨天除了与温家宝联合主持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也会见了预计将分别接过下届国家主席及总理职务的现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及副总理李克强。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831_001.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积极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项目
gzchengzhi 2012-7-12 10:31
积极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项目 广州书生 原创于: 2012-07-12 09:21:04 标签: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发现这个粒子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民众对于这一项目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于探索未知世界,大家都很支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项目目前耗费的资金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几百亿美元的投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国家面临的危机,现在却用在了这些表面上看与民生没有直接关联的项目上,着实让人疑惑。 我认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工作还是值得去做的。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们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句话正好又是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上说的。因此不停止这一类的项目是确保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举措。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还不足以支持运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对撞机项目。即便是欧洲的这一项目,也是多个国家参与,采用了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的。包括中国对其都有一定的投资。 目前欧洲大型对撞机遇到财政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做散财童子,毫无理由地投钱进去。但是在充分考虑收益的前提下,审慎评估我们可能获得收益,该出手时就出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随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对撞机撞击出了新的粒子,后续的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更多的实验数据需要处理出来,这样才能够最终确认所发现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可能还需要建设一个新的正负电子对撞机。通过该对撞机来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并对其作进一步的处理。 我想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为的。其原因如下: 1、我们已经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这方面经验比较足够。而当初欧美国家则觉得这一能量区域的研究意义不大,故在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小。我们的优势比较明显。在新的项目中,我国科学家可望起一个主导作用。 2、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从事高能物理的物理学家。这些物理学家目前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实验可做,如果不提供好的条件,过去几十年的培养可能会有所浪费。 3、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项目,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配套的技术。 4、毕竟欧洲大型对撞机代表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了解的顶峰。参与这样项目的多少,意味着中国在探索未知物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 5、参与这样的项目有助于中国高科技的突围。最近就有新闻报道美国限制科研经费进入中国的大亚湾项目。如果是在欧洲,且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所受限制就会少一些。 当然我们的参与也是有条件的,毕竟成果出来以后受益的是全人类。因此在接纳中国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我们提出的一些条件。比如必须大幅度增加中国科学家的人数。其次做多少事情投多少钱,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这不能含糊。 我的更多博文 积极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项目 中国如果介入欧盟事务美国会有反制 欧美之间的传统连接纽带是牢固的 参与欧洲的一些基础科技计划或是一个突破口 参与欧洲的一些基础科技计划或是一个突破口 原文链接: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42056064611sT=1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债危机威胁德国, 默克尔有意踢走希腊(组图)
laserdai 2012-6-15 01:52
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中,德国一直被认为是欧元区维持稳定的最后堡垒,但国际知名投资公司从德国国债市场撤回的消息,却向这个国家发出了危险信号。 尽管欧债危机不断,但德国的经济却获得连续增长,失业率保持低水平,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增加,金融风险评估公司对该国一直保持最优级评价,相较于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国债的高利率,德国近期实现贷款零利率。 然而世界最大国债投资公司Pimco13日却宣布撤出德国国债市场。该公司德国负责人对媒体说,“由于风险增加,德国国债丧失了质量”。风险来自德国在欧元区承担的最高抵押。该公司称,在欧元拯救基金中,联邦财政投入大量财力,加上由此连带的其它损失,正在成为这个国家的巨大负担。 Pimco称在投资国债时首先关注其偿付潜力,利润还在其次。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倒贴钱也会投资。德国国债利润微薄甚至没有利息,但不是该公司撤资的主要原因,欧元危机带来的风险目前已成为决定性的。如果希腊或者是葡萄牙无法偿还拯救基金的债务,德国的赤字将直线上升,自然同时降低了偿付能力。 欧债危机从本周初开始恶化。欧盟将对西班牙银行界注资1000亿欧元的消息,虽然短暂缓解了金融市场压力,但目前西班牙国债的利息又出现只升不降的状况。意大利也不得不提供较高利息出售国债,5月以来,该国一年期国债利息上升了一倍。据美国JP Morgan银行提供的数字,到2014年,意大利必须融资6700亿欧元用以还贷,以欧元拯救基金的容量完全无法消化这个数字,并且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该国正逐渐走向无力还贷的地步。 即将举行的希腊大选更为欧元前途带来了不定数。如果希腊新政府藐视欧盟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结果只能是退出欧元区。而如果欧元伙伴希望该国留下,则必须进行一些妥协,结果将是欧元区原有规则成为废纸。 希腊退出欧元区,以及西班牙接受拯救基金援助,最大的受害者即为德国,该国为拯救基金所做抵押将上升到33% 德国总理默克尔:有意踢走希腊? 6月13日,英国媒体爆料称,欧债危机逐渐失去控制,德国总理默克尔有意让希腊退出欧元区。现在,欧元区的官员正在讨论希腊退出后的应急措施。但一些经济学家警告称,希腊出局将引发欧元市场再次动荡,导致整个欧洲再次陷入经济衰退。 德国:杀鸡儆猴? 英国《每日邮报》6月13日报道称,随着欧债危机的情况不断恶化,为了说服德国选民同意对欧元实施援助计划,德国总理默克尔欲让希腊退出欧元区。现在,欧元区的官员正在讨论希腊退出后的应急措施,比如限制ATM取款金额、实行边境检查和欧元区资本控制等措施。在希腊退出问题上,英国也选择站在德国一边。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6月12日向默尔克建议,应着手准备让希腊退出欧元区,以此向德国选民证明,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欧元区解体。然而,英国财政部却坚持表示,奥斯本没有发表过任何关于有可能将希腊赶出欧元区的言论。 一些政客们表示,德国之所以有意让希腊退出,是因为在西班牙获得1000亿欧元救助银行的资本后,重债国都要求“西班牙待遇”,试图彻底废除紧缩计划。这让德国处于一种尴尬地位。法国马赛商学院国际金融副教授Laurent Estachy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班牙的救助资金最终不会有效果,势必会引起欧洲民众更为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意味着德国的财政统一政策会半途而废。 事实上,偌大的欧盟肯定能确保希腊不退出,毕竟希腊经济分量仅占欧盟GDP的2%左右。但为了平息成员国抱怨情绪,有一种说法认为,默克尔想通过希腊退出警告其他国家,以便为她倡导的紧缩政策和结构性改革鸣锣开道。 6月17日,希腊即将进行第二次议会选举。劳埃德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Trevor Williams认为,如果反对紧缩措施的左翼政党赢得大选的话,希腊很可能迅速退出欧元区。即使支持紧缩派的政党联盟获胜,也不会乖乖听德国的指挥。 欧元区:放宽要求 劳埃德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Trevor William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欧元区的弱势经济体,应该允许他们退出欧元区,但不要弃用欧元,这是他们能继续待在该市场的惟一方法。” 此前,已经有人对此作出过探讨。比如,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出发行欧元代币“Geuro”。在不重启希腊旧币德拉克马和不退出欧元的情况下,希腊可发行此种货币用于支付工资和养老金。“Geuro”对欧元汇率贬值50%,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希腊继续留在欧元区,即可获得欧盟和欧洲央行贷款,还可以为希腊今后重返欧元区留下一道门缝。此外,德国经济学家还提出将永久性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的规模扩充到1万亿欧元,以打消市场投机者对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的投机炒作心理,稳定金融市场。 现在,欧元区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神经。Laurent Estachy表示,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遭殃的将是中美两国,因为弱势欧元会对世界两大经济体造成极大冲击。 德国《明镜》周刊预计,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将出现6个灾难性后果: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欧元区经济损失巨大、欧元区经济衰退和企业破产、债务危机连锁反应、政治混乱导致政府难产、银行挤兑风潮引发全球银行业危机。希腊恐慌以及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正在将欧元区拖入深渊。 鉴于此,欧元区也不会太过放任希腊退出的情况出现。《德国金融时报》6月1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欧元区计划讨论放宽希腊财政整顿计划的相关条款。据知情人士透露,无论希腊国会二次选举结果如何,新政府都会要求对该国的财政紧缩方案作出调整。 http://finance.huanqiu.com/data/2012-06/2821194.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法国有了新总统
热度 14 xupeiyang 2012-5-7 07:19
法国有了新总统
法国大选投票结果已经出炉,社会党领导人弗朗索瓦-奥朗德以51.9%的支持率当选法国总统,成为近20年来首位社会党总统,前总统萨科齐成为第11个因欧债危机下台的欧洲领导人。 视频 http://topics.xunlei.com/FranceElection/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40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如何才能有效地国际合作?需要国家支持。
y555120 2012-5-3 20:56
想写点东西的想法已经憋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时间写。 主要是想总结一下国际合作的感受。 国际合作项目有很多,我正在做的是关于二氧化碳管道安全性能的研究。大概内容就是,由于高压CO2管道输送过程中,管道泄漏所极可能导致的整条输送管道的延展性的脆性爆裂,其严重后果是经过居民区的CO2管道一旦泄漏引起管道爆裂,居民区极有可能被二氧化碳云雾笼罩,导致人和动物的冻伤和窒息。其战略意义以后再详谈吧。 国外partner给我的任务看起来很简单,建一条260m长,273mm内径的厚壁管,模拟CO2泄漏,以及泄漏后的扩散情况。项目施工到现在2.5年,其中2010年发了一场大水,导致项目延期半年,但是目前为止,实验数据一个没有。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 1.欧债危机,欧元汇率下降20%,我们损失了20%经费; 2.方案更改,由100 m的管道变成260 m(本来还要我们做500 m,OMG); 3.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人工,材料都涨价,所以实际是双倍损失; 4.征地,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付了很多经费用来征地; 5.不知天高地厚,没有经验,没有支持,就我和老师两人弄到现在。 对于如何获得国家的支持,我还不懂,请各位大侠指路。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秉文:欧债危机对养老金改革的启示(中篇)
whyhoo 2012-3-21 21:09
对欧盟国家控制“老龄化成本”的能力和前途,欧盟给出了三种情景预测。“情景一”是最悲观的,它预测的是假定欧盟各国政府没有采取财政整顿措施情况下其债务的发展趋势。预测显示,欧盟国家平均债务水平到2015年超过其GDP的100%,到2020年攀升至120%以上。但各国情况差别较大,其中债务水平最高的国家是爱尔兰,而攀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英国。在2020年之前低于60%以下的国家只有保加利亚、丹麦、爱沙尼亚、塞浦路斯、卢森堡、芬兰和瑞典。“情景二”是假定欧盟各国中期目标中每年财务整顿相当于其GDP的0.5%,但预测的结果也很不令人满意,到2023年平均债务水平仍高于GDP的100%,即使到2030年也没平稳下来。“情景三”是最乐观的一个假设,即假定每年实现财政整顿相当于GDP的1%。在这个假定下,到2016年其平均债务水平开始出现下降拐点,到2027年降到GDP的70%,到2030年降到65%,届时还高于欧盟规定的60%以上5个百分点。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福利国家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是因为“老龄化成本”威力巨大,养老金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还是因为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替代率、待遇率和养老金财富总值等方法进行分析,寻找答案。    养老金“替代率”过于慷慨:养老金制度的主要问题   替代率是测量和比较公共养老金慷慨度的一个经常使用的工具,它又分为理论替代率(TRR)和实际替代率(ERR)。欧洲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DB型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如果理论替代率与实际替代率二者之间差距太大,势必影响养老金制度的财务状况,进而影响财政状况。二者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来自养老金制度的激励设计。例如,如果人为缩短法定缴费年限或提前退休并不能明显影响理论替代率,实际替代率依然十分接近理论替代率,那么,这个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就必将导致一方面制度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制度支出增加,在制度收支出现赤字的情况下,政府就不得不给予财政补贴。再例如,如果较高替代率的制度设计是在人口结构较为年轻时完成的,在老龄化来临时依然维持不变,其他制度参数也不调整,DB型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就必将面临收不抵支的发展趋势。此外,过高的替代率常常对老年人(指60岁以上)劳动参与率产生负面影响,减少全社会的劳动供给,不利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   希腊强制性养老保险的实际替代率高达95.7%,排名第三,几乎为全球之最,仅次于石油立国的沙特和2008年底国家濒于破产边缘的冰岛;如按男性个人收入的中位数来计算,希腊养老金替代率便出现倒挂现象,高达110.3%。这是个逆向的制度设计,既超出希腊经济发展水平所承受的能力,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希腊的经济活力。按规定,希腊获得全额养老金的条件是缴费需满35年,但事实上平均只有25年(大约男性平均27.5年,女性平均20.8年),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本应不到70%,可是,由于各种名目繁多的额外补贴(例如复活节补贴、暑假和圣诞节补贴、第13和14个月养老补贴等)和提前退休的经济惩罚措施很弱等原因,希腊的替代率事实上并没有降下来。   欧洲大陆主要福利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已接近60%,高于美国养老金替代率(39.4%)20多个百分点,而希腊养老金替代率则又高出欧洲平均水平将近36个百分点。可以说,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的现实是欧洲福利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财政风险,而希腊过度慷慨的养老金又成为欧洲各国口诛笔伐的一个极端案例,甚至成为欧元区成员国救助希腊时最大的阻力。    养老金“待遇率”严重失衡:私人养老金普遍缺位   待遇率是测量公共养老金慷慨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待遇率又可分为公共养老金待遇率、公共和私人养老金待遇率,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占社会平均工资的平均待遇水平。相比之下,养老金的替代率指的主要是社会平均工资中首次养老金水平。在待遇率测量中,公共养老金包括正常退休、提前退休和其他养老金,而在替代率测量时,公共养老金仅包括正常退休和提前退休养老金。一般而言,正常退休和提前退休养老金是养老金的主要支出内容。待遇率和替代率的细微差别在于二者使用的工资概念不同。   欧盟各国公共养老金待遇率可分为五个组别:最高组是指待遇率超过70%,目前似乎只有希腊超过了这个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元区成员国在救助希腊时之所以提出诸多限定养老金的条件,主要就是因为希腊的养老金水平过于慷慨;高组是指待遇率在58%~70%区间,这些国家主要是拉丁文化圈国家,它们是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中组是指待遇率在46%~57%区间,共有波兰、奥地利、葡萄牙、瑞典、德国、芬兰、塞浦路斯和卢森堡8个国家;低组是指待遇率在36%~45%区间,在9个国家中,有5个是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是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比利时、斯洛文尼亚、荷兰、丹麦、马耳他;最低组有6个国家,是指待遇率在35%以下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英国、爱尔兰和罗马尼亚。我们注意到,这个最低组别主要由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体构成,还有英国和爱尔兰。   欧盟对其成员国公共养老金慷慨度未来50年的变化方向、变化幅度、总体变化趋势和发展态势做了预测,从待遇率变化方向的趋势看,未来欧洲福利国家可分为待遇率提高和待遇率下降两个组。待遇率提高的国家有5个,即塞浦路斯、英国、爱尔兰、希腊和罗马尼亚。我们看到,待遇率提高的国家或是目前待遇率很低的国家,因为它们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或是待遇率很高的国家,这是福利刚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再过50年希腊的待遇率仍为欧洲之最。在待遇率下降的组别中,变动幅度较大,从最低的法国25%,到最高的波兰54%。其中,待遇率下降超过GDP的3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有8个,它们从-7.1%到-3.1%,依次是波兰、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瑞典、法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从养老金实际变化来看,不管是待遇率提高还是下降的国家,未来所有国家养老金的实际增长率都是正值。其中,欧元区国家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4%,欧盟国家平均为1.3%,即使那些待遇率下降幅度很大的国家,其养老金水平也呈增长趋势。例如,波兰公共养老金待遇率将下降54%,但其养老金年均增长率仍达0.9%(这里包括了私人养老金的弥补因素)。换言之,虽然有些国家的待遇率下降了,但其实际水平却在逐渐提高,这是因为实际增长率与待遇率是两回事:即使实际增长率是正值且维持较高水平,但如果仍低于待遇率,那么,政府就将依然面临着由待遇率下降而导致的各种社会压力,即低于待遇率的养老金实际增长率并不能完全和有效地缓解由前者带来的政治压力。   从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体养老金发展趋势看,它们承受着很大的提高养老金的压力,其养老金膨胀趋势将有可能大于目前的预测。据预测,有16个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待遇率将低于40%,即使考虑到私人养老金的弥补因素,届时也将有10个国家的公共与私人养老金待遇率低于40%,它们是波兰、奥地利、葡萄牙、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捷克、匈牙利、英国和爱尔兰。正是由于这些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待遇率比较低,存在着较大的提高空间,在未来几十年里,它们面临着提高待遇率的外部压力(周边国家)和内部压力(选举政治),这个双重压力有可能推动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公共养老金待遇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主权债务的风险。当然,也有可能采取一个替代性办法,即继续大力发展职业年金,提高私人养老金替代率,以实现不降低退休生活质量和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目的。   从非缴费型养老政策的发展前景看,公共支出不断扩大的潜在要求将逐渐显性化。如前所述,“待遇率”这个概念还包括最低养老金和养老补贴,这两项福利项目为非缴费型制度,其资金均来自财政转移支付,且为普惠性制度,与工资增长率实行指数化挂钩。在欧洲,目前实行这样的国家包括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丹麦、德国、爱沙尼亚、希腊、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荷兰、芬兰、瑞典和英国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来自于转移支付的最低养老金和养老补贴具有较大的潜在要求,这无疑将会推动欧洲福利国家养老金待遇率的整体提升,加大未来公共支出的压力。   “养老金财富总值”相差悬殊:天文数字的隐性债务   与“替代率”和“待遇率”的分析方法不同,运用“养老金财富总值”(GPW)的分析方法既可看到养老金对国家宏观财政压力的影响,也可看出对个人的退休决策和养老金水平的影响。   “养老金财富”(SSW)测量的是终生退休收入现金流的价值,或说DB型现收现付制度下未来养老金权益承诺的贴现值,量化之后可表述为个人年均毛收入的倍数。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由于考虑到其他因素,养老金财富统一引入了2%的贴现率。对一个家庭而言,“养老金财富现值”构成了家庭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在职工人或退休人员而言,它相当于未来养老金资金流的现值。DB型现收现付制提供的未来养老金权益的资金流的贴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s=βs-απs)   上式中,S是死亡率, β指时间贴现因子,α是工人的年龄,退休年龄是h≥α, πs是个人在α岁时S年龄下生命概率, Bs(h)是指在h岁退休时S≥h+1年龄的养老金预期。   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DC型积累制度下也可计算出养老金财富总值,且计算更为简单,但它主要与个人因素和决策高度相关,例如年龄、性别、婚姻、收入、职业年限等,而与国家财政和主权债务几乎没有关系,且欧洲福利国家实行的主要是DB型现收现付制,因此,DC型积累制养老金财富总值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在DB型现收现付制度下,养老金财富总值(GPW)是指在没有考虑到个税情况下的终生退休收入,而养老金财富净值(NPW)则是缴纳个税之后的终生退休收入现值,这与各国的税制密切相关。在很多国家,养老金财富总值要高于养老金财富净值,但在有些国家或有些情况下也有例外。如果养老金免税或养老金水平低于缴纳个税的起征点,例如,在中国、斯洛伐克和土耳其等国家养老金免征个税,那么,养老金财富总值与养老金财富净值事实上就是一致的。在丹麦,由于其养老金课征的个税很高,于是,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排名中,丹麦养老金财富总值是第7位,但养老金财富净值排名中则退至第14位。   根据经合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数据,笔者将发达国家的养老金财富总值分为三组。一是养老金财富总值最高收入组,共有4个国家,它们是卢森堡,其养老金财富总值是该国个人收入平均值的21.1倍(这里均以男性为例,下同),荷兰是17.7倍,冰岛是16.1倍,希腊位列第四,为15.2倍。二是较高收入组,即养老金财富总值是该国个人收入平均值8.1倍~15.0倍,这个区间囊括了绝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三是低收入组,养老金财富总值是该国个人收入平均值的8.0倍以下,它囊括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6个几乎全部讲英语的发达国家,欧洲大陆的德国和欧洲以外的主要发达国家,还有若干中东欧国家。在这个低收入组中,除爱尔兰以外,其他均为主权债务较低和财政较为健康的国家。   养老金财富总值的测量工具可派生出一个更为直观的分析结果,即将其转化为加权平均后的养老金占社会平均工资比重,以此来比较各国间养老金支出推动公共支出的现状和前景。养老金的替代率考察的主要是首次领取养老金的水平或慷慨度,而待遇率则受到养老金制度内收入再分配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收入较低者的养老金替代率就较高一些,而收入较高者的养老金的替代率正好相反。所谓加权平均后的养老金占社会平均工资比重则是将所有这些因素及其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待遇都考虑在内、将工资分布状况与养老金权益的计算结合起来的一个综合测度办法。   在对发达国家养老金加权平均后,我们可看到,其所占社会平均工资比重在各国之间变化较大,从最低的爱尔兰29.0%,到最高的冰岛100.4%。在最高的一组当中,荷兰、卢森堡、希腊和丹麦都在80%以上;绝大部分国家分布在40%~80%之间,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的平均值分别是55.3%和58.7%。低于40%的国家分布情况与上述养老金财富总值中最低国家的分布情况相差无几,它们还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等讲英语的国家构成,此外,还有德国和日本等。   在对发达国家运用养老金财富总值的方法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希腊等陷入债务危机或濒临债务危机边缘的国家中,养老金构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过高的待遇水平严重脱离了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高福利和高待遇直逼全球首富国家,显性化和货币化之后的“老龄化成本”对债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sh/shbz/201203/t20120320_146648.htm
个人分类: 社会|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跳出欧债看欧债危机
xuxiujiang 2012-3-6 12:34
跳出欧债看欧债危机 在不知不觉中,欧债危机已经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世界政局的动荡陪伴我们度过了 2 年多的时间。在这 2 年多的时间里,这场危机似乎总是像幽灵一样,在你觉得世界难得有几天太平的时候蹦出来刺激一下我们的神经,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一场等级和摧毁力钧未知的风暴正在形成。与美国次贷危机暴风骤雨般的形成、发展、救助和恢复的历程不同,欧债危机更像是一场缓缓蔓延的蝗灾,时而在欧元区的边缘国家中泛滥,时而出现在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时而被灭蝗药物打得踪影全无,时而又突然在某个国家肆虐。与美国次贷危机后,受损严重的华尔街如今则已经又恢复了往日的荣耀和霸道的景象相比,欧债危机既让我们无法看到它最终将走向何处,也让我们无法给出一剂猛药以转危为安,似乎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打补丁和玩杂耍,只不过并不知道哪一个瓶子会最终落下导致游戏彻底结束。 对于眼下已经似乎让人出现审美疲劳的欧债危机,我一直在关注着她的发展,记得在一次 MBA 的课堂上,我曾经还让学生们对欧债危机进行过讨论,试图从中能够探索对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经验。但是由于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研究关注的领域不同,我把欧债危机看成是像中东危机、俄罗斯大选这样的政治大事件来看待,虽然很关注,但是也仅仅是局限在关注这个层面,因为对于我这个一介书匠,即使是能研究的再好估计也不会有人花时间来听,更不用说我本身可能还没有那么大的政治智慧来解决这个难题。 现在异常发达的资讯时代让欧债危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迅速的在各种传媒中露相,但是也让我们的眼睛和大脑疲于应对这些繁杂琐碎的信息,有时候竟会忽略到本身他所希望传达出的内容,这对于非常关注他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最近拿到手的这本《欧债危机》倒是很让人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这本书不仅认真梳理了这两年多围绕欧债危机所发生在欧元区国家、美国、发展中国家等大事件,给我们还原了欧债危机的爆发、蔓延、发展、救助的全部过程,而且分析和研究了欧债危机的爆发原因、形成机制、发展展望和解决路径,让我们这些大事件的关注者在看待这个事件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和水中望月的清澈。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这本《欧债危机》站在非常客观的立场和大历史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比欧债危机的视野和格局更加宏大的场景,在这场场景中,每一个人似乎都能找到他所熟悉的危机中的一面,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 20 世纪的历史,还是 21 世纪的今天,你都能够从中重温、体会、亲历历史上种种的危机,也都能从中看到隐藏于这些危机背后的那些非常有规律的历史重现。这本书中的内容所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的分析态度要比现在市场为吸引眼球而到处充斥的所谓阴谋论或霸权论的书籍更值得我们投以信任的眼神。 也许,跳出欧债,会让我们更清晰的看透欧债危机。 (作者:张永冀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会计系讲师 邮编 100081 ) 《欧债危机》张志前 喇绍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 3 月
1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权债务危机是“凯恩斯综合症”的集中发作
xuxiujiang 2012-3-1 13:25
欧债危机是“凯恩斯综合症”的集中发作 欧债危机是政府过度借债导致的危机。政府借钱太多,超出了其正常的收入水平,入不敷出,就形成了主权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标志着靠政府举债维持繁荣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通过政府借债来“买”繁荣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把政府支出当做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剂,通过发新债还旧债,长期保持赤字财政,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缓解了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繁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赤字规模越来越大,负债水平越来越高,终于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集中爆发。 欧债危机是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长期误读和滥用的恶果。以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本来是凯恩斯为应对 20 年代的大萧条提出的一条应激性的应对之策。可是,战后西方国家却把它当成了维持经济活力的保健品,有事时吃,没事时也服。没病乱吃药的结果是,西方国家经济普遍患上了“凯恩斯综合症”。 “凯恩斯综合症”的症结是政府支出依赖症。把政府支出当成了灵丹妙药,政府支出就蜕变成了经济鸦片。经济运行一旦离开了政府支出,就会没了神、丢了魂。西方国家这种借钱过富日子的生活最终成了政府骑虎难下的负担。凯恩斯主义政策虽然剂量越来越大,但疗效却越来越差。越来越高的债务使发达国家每年要拿出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还本付息。有机构计算,在未来 30 年内,主要发达国家要将财政收入的 30%~50% 用于还本付息。这样下去必将会有更多的债务危机爆发。 其实,实施凯恩斯政策是有条件的,可是有关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限制。政府举债的极限是由政府收入决定的自然边界。关于这个边界,经济学界一直没有研究清楚,各国政府却在现实中,不断用经验试探着这个底线。终于,主权债务的链条在欧元区一根根陆续崩断了。
2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债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2-29 11:40
欧债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欧债危机就是一些欧元区国家国债链条断裂的危机。具体点说就是,这些国家在旧国债到期时,发行新国债遇到了融资困难,或者是新发国债找不到买家,或者是新发国债利息大幅上升,超出了该国政府的承受能力。 从表现形式上看,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一般都有以下经历:宏观经济形势出现逆转苗头,政府财政状况变差,导致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该国政府的信用评级,使该国国债偿付风险问题公开化,致使该国政府发行新国债遇到困难。迫使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政府通过提高税收、削减支出,从而引发全面的经济震荡,如果应对不当,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会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社会全面动荡。 欧债危机不是某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欧元区的事,更是整个欧盟的事,甚至是关系到全球经济发展未来的大事。欧债危机对欧元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将导致欧元体系的崩溃,这无疑是欧洲统一的一次历史大倒退。如何化解这场危机,是对所有欧元区政府的艰巨考验。欧债危机对欧盟和欧洲的未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盟和欧洲国家能否形成有效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欧盟乃至所有欧洲国家保持繁荣、维持稳定的关键。而这对尚未实现经济完全统一的欧盟来说,无疑是个不容易破解的难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短期来看,欧债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动荡,将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扑朔迷离,从长期看,则意味着传统发展模式的终结。所以说,欧债危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摘自《欧债危机》张志前、喇绍华编著,社会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
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回应德总理呼吁:中国将协助解决欧债危机
whyhoo 2012-2-3 08:55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将考虑通过支持两个欧债援助基金,加大参与、协助解决欧债危机,积极回应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市场给欧洲经济振兴措施更多时间和支持的呼吁。   温家宝是于昨晚和默克尔会谈后,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正在研究和评估如何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大对“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简称ESM)和“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的参与。不过他并没有具体说明会否注资给这两个基金,或会注资多少。   总额为5000亿欧元(约8221亿新元)的永久性ESM将于今年7月启动,并逐步取代早前推出的EFSF。欧盟希望通过这两笔资金,为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提供拨款。   不过在承诺与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共同为欧债危机制定有效应对决策的同时,温家宝在与默克尔会谈时也重申,要解决欧债危机,欧洲国家自身的努力是基础也是关键。   对此,默克尔赞同说,稳定欧元是欧洲国家的任务:“我们需要做好功课。”   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后,市场便对拥有3.2万亿美元(约4.1万亿新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能资助欧债。可是中国始终没有做出明确的救援承诺。   不过默克尔昨天指出:“出于对稳定全球经济的责任,中国已准备好为稳定欧元出力。” 背负重振市场对欧元信心这一重要任务访华的默克尔,昨早一抵北京,便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在座的中德政商界人士介绍欧洲最近在欧盟峰会上刚通过的财政新措施。今天她还将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并续程前往广州与企业交流。   默克尔昨早在社科院演讲时表示,惠誉和标普两大国际评级机构近期接连下调欧洲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对欧洲的经济振兴是一大打击。但她指出,一味抱怨也没有意义,欧洲只能加紧强化自己,而“现在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默克尔说,欧洲目前已在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举债、刺激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并加强各国间的财政政策协调,但这些举措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应。 默克尔吁中国 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在昨早的演讲中,默克尔只字未提请中国注资,倒是呼吁中国在二十国集团(G20)的框架内,帮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因为只有更好地监管银行运作,对银行衍生产品进行监督,才能避免金融机构对国家的经济造成威胁。   银行的不良运作正是目前欧债危机的导火线之一。部分学者认为,欧洲部分国家之所以债台高筑就是因为他们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为保金融体系稳定而过多注资帮助可能倒闭的银行。投资银行利用衍生产品“巧妙”地掩饰希腊、意大利等国的举债情况,使这些国家能够超额举债,进一步恶化问题。   默克尔指出,作为一个崛起的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组织里塑造规制这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国因此希望能与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加强多方面的协调合作。这包括推动金融管制,甚至是与中国一起探讨人民币的发展与如何实现自由对换。   在伊朗和叙利亚问题上,默克尔也一再强调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双方的意见或许不同,但与其相互指责,更重要的是加以沟通,以期各国给伊朗和叙利亚传达的信息至少是一致的。   对于中国注资欧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问题专家刘明礼认为,目前的关键是双边要如何妥协条件。 刘明礼昨天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经济持续恶化的话,可能会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中国注资、协助解决欧债危机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刘明礼说:“现在问题主要是双边的,比如说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开放问题、政府采购的问题。(这些问题)双边还会谈,这需要双边相互作出一个妥协,做出一个让步。欧盟会对中国提出一个希望,当然中国方面也会有一些诉求,比如说市场经济地位稳定等等。”   温家宝昨天就指出,中国与欧洲作为主要的经济体和重要贸易伙伴,应该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扩大相互投资,并深化在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默克尔也一再提及希望德国企业能获得在华公平竞争的机会。   据初步估算,中德双边贸易额去年高达1450亿欧元,而双方领导人还商定了于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0亿欧元。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及技术引进来源国,而中国有望于年内成为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默克尔访《南方周末》告吹?   日前有德国媒体报道称,今天前往广州的默克尔将造访以敢言著称的中国媒体《南方周末》总部,不过最新消息指,该计划已临时搁浅。   默克尔到访《南方周末》的消息,一直未获中国官方媒体证实,但德国之声周二刊登报道说德国媒体已获此消息,并特地就此访问了前南方报系媒体人长平。   默克尔到访《南方周末》被认为是种“价值外交”,是为宣扬言论自由的理念,暗示德国对中国新闻管制的批评。   可是香港《明报》昨天引述消息说,该计划很可能已告吹,而广东省当局对德方的解释是,南方报业集团业务繁忙,无力接待。取而代之,《南方周末》昨天则刊登了默克尔的书面专访。 对行程搁浅一事,柏林的德国外交官在回复《明报》时则表示,默克尔的访华行程本来就尚未确定。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203_001.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的世界变局
whyhoo 2012-1-4 23:18
编者按:回顾 2011 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本 ? 拉登、卡扎菲被击毙,金正日离世,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看待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围绕这一话题,本报约请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马小军、高祖贵和赵磊三位学者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加快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革 马小军:即将过去的 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险象环生:一些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许多欧洲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此外,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G20 伦敦峰会以来,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逐渐显现,但仍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初现端倪,但仍未能满足转变人类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但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祖贵:美欧等西方国家继续深陷金融经济危机而脱困乏术,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不同程度地持续加重,全年经济复苏减弱 , 不断刷低人们的期望值,甚至给人以难见曙光之感。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预计 2011 年低于 1.7% , 2012 年为 2.3% 左右,失业率则将继续在 9% 的高位徘徊不落,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 17% 左右。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接近于 0 ,失业率高达 10% 左右,年轻人的失业率则平均高达 20% ,西班牙的年轻人失业率甚至超过 46% 。受其牵带,全球经济发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说法也将呈现“非常糟糕”的局面。 赵磊: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既可以被看做是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也可以看做是瞬间传导、影响深刻的结构性危机。的确,在复合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实现“一损共损”相对“一荣共荣”容易。目前,美国经济仍然疲弱。与此同时,欧债危机不断恶化。从 2008 年至今,以国家主权债信评级为主的危机,逐渐扩散到全欧的金融业,同时导致欧元进一步贬值。最近,欧债危机出现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的动向,法国、德国经济也被拖累。 马小军:此次危机是对既有世界经济格局的全新挑战,国际经济秩序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其一,危机改变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西方经济遭受战后最沉重的打击。林毅夫教授断言,发达经济体已进入较为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其二,此次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导,反映出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已经无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亟需作出重大改革,建设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国际货币合作框架,以推动国际储备货币朝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和保护各国经济利益。其三,在过去 20 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国家开始崛起,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次抑制金融危机的全球治理进程中,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凸显,共同讨论危机治理与世界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史所未有地表达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崭新角色。其四,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心,出现了向亚太区域转移的端倪。其五,世界经济似乎正处于一个新兴经济技术革命的前夜,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各主要国家所扮演的战略角色位移,也同时在调整转圜。这些新的情况,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高祖贵:在此背景下,金融经济危机及其效果加快向政治和社会领域扩散、渗透、深化和发酵,激起和催化已有的各种潜在矛盾。这些矛盾和效应相互联动和相互激荡,彰显了美欧日等西方国家面临的各种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和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弱点,危机的综合性和深刻性日显突出。国内政治两极对立的局面加重,朝野为了各自党派的利益展开恶斗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政党频繁轮替,欧盟 27 个成员国中有 23 个国家的财长离任,超过 15 个国家的领导人先后下野。政局内斗和不稳导致诸多应对危机和寻求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无法付诸实施,贻误或延迟了处理危机和进行根本变革的良机。民众游行抗议示威的频率增高,规模扩大,并在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和多个城市演变成包括打砸抢烧在内的大规模骚乱,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和数十个城市则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占领运动”。种族和文化矛盾激化,极右翼思潮和势力在多国抬头,滋生和推升暴力恐怖势力,挪威、比利时和意大利先后发生恶性枪击案就是比较有力的例证。 马小军:现在欧洲面临的其实不单纯是解救经济危局的问题,而是借助拯救经济之机,继续推进二战后经过三代人努力取得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即欧洲要不要制定统一的中央财政和货币政策机制,如果要的话由谁主导的问题。目前人们看到的情形是,欧洲主要国家已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即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但不能走回头路,反而应当加快速度。其中,法德的双核领导体制起到了关键的政治作用。 高祖贵:是的,欧盟一方面力图通过缔结新的同盟条约、制定与统一货币相适应的统一财政政策等措施,推进一体化建设和合力应对债务危机;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科技、产业、社会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以增强内生优势。美国则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在重建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创新和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力图发挥其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通过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来打造支撑美国竞争优势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技术和产业支柱,酝酿变革美元以便重新强化其国际金融霸权地位。 当然,这些改革并未深入触及前述西方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和弊端。对这些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美欧需要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大幅凸显的社会矛盾;改革选举和网络舆论管理制度,为第三股政治力量和互联网时代的公众力量提供施展空间;改革文化、教育和移民管理制度,在确保社会安全的同时,提供有利于多元文化和外来人才发挥创造力的宽松环境;在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中,让新兴经济大国分享更多权利以便发挥更大作用。 赵磊:这场经济危机并非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是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在中短期内,新兴国家不能将恢复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上,即扩大出口和贸易顺差等。因为,欧洲和美国长期是新兴经济体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而这两大地区短期内经济不会有根本好转。其次,美国和欧元区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将日渐明显。第三,新兴国家主动进行结构转型尤其是转向内需型经济的意愿和能力都极其有限和脆弱。未来,美欧经济能否走出低谷,同样需要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救助”,救助的核心不是去单一地购买其债券或是占领其实业,而是真正改变长期的全球产业链“不稳定”结构,如新兴经济体仅为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国,中国仅为加工制造国,美欧则舒服地独享其全球经济消费国的身份——坐享其成。合理的趋势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也需要消费,美欧等发达国家也需要重新审视实体经济。 马小军:在这种大的经济颓势环境里,中国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就是稳住自己。仅仅 5 ― 10 年以前,美国还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只要美国经济保持增长,世界经济就总体稳定。特别从 2008 年以来,中国经济凸显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效用, 2011 年尤其如此。尽管欧美经济艰难,但只要中国经济稳定住,金砖国家和东亚经济大致是稳定的,世界经济就大乱不了。显然,更多地关注这一战略节点,比纠结拘泥于人民币汇率、贸易顺差这类枝节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牵引东亚地区格局重组 赵磊: 2011 年,东北亚发生了两件大事:年初, 9 级地震—海啸引发了严重的核辐射危机,日本遂成为世界上唯一遭受两次“核打击”的国家(另一次为 1945 年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此事展现了国家安全的双重性挑战——军事威胁与环境风险;年末,金正日去世,东北亚安全形势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此事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东北亚国际安全环境的脆弱性与波动性。 马小军:去年以来,美国高调重返东亚的一系列举措,在今年得以延续。 2011 年 11 月 11 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夏威夷发表讲话。美国希望仿照美欧之间的跨大西洋关系为亚太地区构建一个“跨太平洋体系”。她说,“ 21 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如今亚太面临种种挑战,从确保南中国海地区的航行自由,到应对朝鲜的挑衅及核扩散,再到促进平衡、广泛的经济增长,这些都需要美国的领导”。这些言论意在表达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意向。 高祖贵:美国之所以力图避免再度陷入中东,决意完成从伊拉克撤军的任务,并积极为 2014 年从阿富汗撤军进行各种准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在综合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把国际战略重心转移到对美国的未来更为重要、也更加紧迫的亚太地区。美国如此明确而坚定地要“重新强化”美国在亚太的领导地位,既是为了搭乘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快车以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也是为了在亚太地区新一轮战略角逐中确保优势地位。目前,美国正同时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强力推进“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 )谈判;在澳大利亚增加驻军,力图最终增加到 2500 名海军陆战队员;积极嵌入和现身东亚峰会等地区多边机制,推动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美澳印等多层次的小多边合作机制,以相互整合、联成网络,并且推动在亚太地区重新制定各种国际规则。这不仅将直接给中美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造成更多困难,而且将给中国与周边东亚邻国发展关系、和平解决存在的争端制造更多障碍,甚至进一步激化彼此间潜在的矛盾,从而导致区域内诸多矛盾的重组演变。一言以蔽之,就是使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敏感多变,使中国地区维稳与维权的压力和难度明显增大。 面对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的变化,中国仍应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应该看到,美国此轮攻势中虚张声势和掣肘因素不少。其他国家则注重搞大国平衡外交,居中投机利用中美角力,在对美示好和借助的同时多有勉强和犹豫,担心过度靠美激起中国反弹而无法继续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这既表明中国的周边环境尚未从好变坏,更表明中国塑造环境的资源和条件依然在随着综合实力增强而增加。因此,中国在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的同时,也应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思路,积极应对和主动塑造。 马小军: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 TPP 的问题。迄今为止,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有两个层面:一是整个亚太地区,相对应的合作机制是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二是次区域特别是东亚,相对应的合作机制包括中日韩合作、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 10+1 )、东亚自由贸易区( 10+3 )、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10+6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GMS )等。但这些机制都是“软”机制,即只是协商论坛,不是谈判场所,不具有条约基础,而是一种灵活协调机制。 TPP 的出现使这些“软”机制面临“硬”机制的挑战。 TPP 类似 WTO ,是一种固定协调机制,以签署协议和依据共同的准则行事。这一挑战的实质,就是亚太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是以东盟方式还是以美国方式来构建,也凸显了多年以来东亚地区中日两国争执领导权的结果。其中,自然暗含了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东亚的战略博弈。中方主张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应以东盟 10+3 、 10+6 、 TPP 等为基础,坚持平等包容、开放公平、持续发展、互利共赢、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中方对上述机制都持开放态度,也一直在关注 TPP 相关谈判的进展,愿意同有关成员保持沟通。 赵磊:在东亚地区,日美等国全面介入南海问题的倾向也日益明显。美国参议院 6 月 27 日 通过一项决议,旨在“强烈反对中国军舰在南海争端中使用武力”,美国朝野也不断挑起所谓确保南海国际航道通航自由与安全的话题。目前,日美等国一方面与一些东南亚国家谋划建立有关航行自由的安全协调机构,另一方面密切与这些国家的政治互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海岸警备、情报交换等合作。需要强调的是,南海问题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关键因素。对此,南海问题的解决不排斥国际合作,但任何国际合作绝不应以牺牲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这一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为前提。中国理解并尊重国际社会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权,相应地,国际社会也应充分尊重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权。 马小军: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应该告慰国际社会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恰恰得益于南中国海区域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受益于国际航道畅通无阻与自由航行。以往 30 多年,南海区域国际航道的自由通航从未受到过威胁,中国在受惠于此的同时,也成为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的重要维护者。尽管尚存在诸多国际争端,但南海这一广大海域的和平与安全关乎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长治久安,这一重要的国际航道,关乎中国最为倚重的国际贸易通道的安全与自由通航,中国除了成为最坚定的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者之外,既不可能也绝无理由破坏这一区域长期依赖的和平局面。即使是在素有争议的南海一些岛礁海域问题上,中国政府也一再表达谋求和平解决的外交政策,并不断释出善意。在今后解决南海领土争议问题的进程中,中国将会成为积极的南海国际行为规则的建设者、南海和平大局的维护者,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使南海成为造福于域内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之海与自由通途。 在新一轮亚太格局的变动中,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博弈和调适已成为主线。美国强势推行新的亚太战略,实际上是对中国近 10 年来在亚太地区影响力持续上升及其地区效应的一种回应。中美关系中原有的结构性矛盾,诸如经济问题、对台军售问题等老问题尚未解决,而 2011 年东亚地区新的形势变化使得中国又感受到了新的现实压力。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同盟体系与当前及未来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共处并共同承担极为重要的责任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亚太区域的战略角色。中国对美国在亚太暨东亚地区的正当利益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欢迎美国在亚太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也希望美国充分地理解并尊重中国在这一传统的周边与邻近地区的重大利益,以及所发挥的富于建设性的战略影响,处理好彼此利益关切,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互信与合作。 中东格局改变并开启伊斯兰国家对符合国情发展道路的新探求 马小军:检索今年中东北非发生的故事,截至年关将近,除去叙利亚尚在纠结,应当说基本上是大势清朗,尘埃落定了。观察中东北非事变的进程,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政治与军事干预,也要注意观察联合国,特别是阿盟、非盟,伊盟这些重要的全球和区域国际机构在其中所起的重大政治作用。 高祖贵:的确,经过 2011 年春天以来的发展,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国政权已经发生更替,并开始重建国内秩序,已经或即将上台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寻求重新定位国家内政外交框架,各派力量的角逐持续展开,并不同程度地引发冲突。叙利亚和伊朗局势继续在高位酝酿,并可能爆发某种程度的危机。其他国家纷纷开始推进多方面变革。伊拉克在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之后,各派角逐升温,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地区范围内,以沙特和伊朗为代表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角逐在多个方面和多个国家都有表现。 赵磊:中东北非动荡之后,宗教势力,特别是伊斯兰政治力量抬头,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拉伯民众会接受伊斯兰极端主义,相反上述政党均以温和面貌出现。目前,伊斯兰政治力量面临的内外政治压力极大,如阿拉伯民众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改善民生的强烈诉求,同时面临西方干预力量要求采取西方式“民主改造”模式的强大压力,等等。从历史上看,这一地区即使通过民主途径上台的政治力量,在掌权之后都不会将扩展民主作为政治改革的优先选项。 马小军:肇始于突尼斯民事纠纷突发事件的这场中东政治大地震迅速蔓延,几乎遍及整个大中东地区。每一个国家被波及的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很快即进入国内政治秩序的和平整合时期;利比亚、叙利亚则先后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干预乃至军事介入,叙利亚至今仍处于大动乱之中;埃及穆巴拉克政权的快速倒台,是国际社会始料未及的,也牵动中东国际格局的变化;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在西方军事干预下,土崩瓦解;也门则成了西方国家的心病,干预与否举棋不定,表现出了双重标准。诸如此类,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中东变局中显现出在所谓民主、人权与各自战略利益之间,大中东国际格局稳定与后强人政治不确定性之间的纠结、犹豫与踟蹰。“阿拉伯之春”真的会给各国人民带来政治上的春天吗?国际社会还需观察。 高祖贵: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政策,成为影响这些国家政局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从 2011 年初突尼斯本 ? 阿里政府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很快垮台以来,奥巴马政府对由此开始的中东大变局的基本政策就是高举支持民主的旗帜,站在反对现政府的政治力量和民众一边,像 20 年前冷战结束后帮助中东欧国实现民主转型那样,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中东各国向民主过渡。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则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以确保美国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利益不受损害作为标准,采取多种不同的对策。例如,对政府很快垮台的突尼斯和埃及,支持其军方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美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各派力量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政治和经济援助,对其民主政治的未来进程施加影响。对巴林,则支持哈马德国王,在外力帮助下弹压抗议示威民众,快速平定乱局,确保亲美和亲沙特的逊尼派政府继续执政,确保美国在巴林的第五航母舰队的军事基地不变。对也门,为萨利赫提供放弃总统职位之后的安全保障,支持政府权力实现和平过渡,防止“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机构乘势过度坐大。美国之所以如此应对,出于多种现实利益的综合考虑,而非简单地支持民主发展。 对于此次大变局中美国的新角色,应予以足够注意。此次,美国注重发挥巧实力,把主要责任“外包”给第三方力量,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把美国利益所受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并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奥巴马政府既要设法从伊拉克和阿富汗顺利抽身,又要掌控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大变局,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美国无论是使用外交手段,实施经济制裁,还是使用武力,都更加注重通过多边机制借助国际力量,推动西方盟友和地区伙伴走上前台发挥更大作用。对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治和经济援助,美国推动七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挥更大作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美国推动法国和英国在北约框架内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下发挥更大作用,并争取到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支持,只花费 20 亿美元和 6 个月时间就推翻了卡扎菲政权;对叙利亚,美国在联合欧盟和加拿大等盟国加强制裁的同时,让阿拉伯国家联盟、土耳其和法国站在前排发挥更大作用,在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未果的情况下,推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谴责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反人类罪的决议;对伊朗,在协调西方盟友加大政治、外交和军事压力的同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的制裁决议;对巴林和也门等国,则支持和推动沙特与卡塔尔及其主导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或动用武力,或斡旋调停,以平定局势或化解僵局。美国如此作为,既可以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把美国利益所受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又可以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如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利比亚卡扎菲被击毙之后所说,这是美国在新形势下干预全球事务的新“药方”。 赵磊:与利比亚相比,南苏丹的独立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国际干预的结果,即联合国维和行动基础上的全民公决。总之,国际干预在保护人权方面虽可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一国的国家主权必然存在一定的侵害,因此要对国际干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作是非评价。目前,即使是西方国家的很多学者也不太喜欢“国际干预”、“保护的责任”等词汇,他们认为上述词汇的霸权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希望中国等重要国家能够积极引导国际干预的前行道路。对此,我们要加强对国际干预的趋势分析,并增强在此领域的话语权,而不只是被动应对或袖手旁观。 高祖贵:因此,美国的中东政策能否沿着上述路径继续发展,仍存在两个重要变数。其一,变局之后在中东相继获得主导地位的伊斯兰主义力量,诸如突尼斯的伊斯兰复兴党和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等,它们与美国能否相互磨合适应。其二,伊朗继续坚定地推进核开发计划,并对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局势发展施加影响,以色列是否会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军事打击进而将美国拖入冲突。如果伊斯兰主义力量主导下的中东多国与美国爆发更多冲突,如果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打击或者伊朗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激起严重冲突,那么美国的有关政策就可能发生调整,进而给中东乃至其他地区的局势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马小军:如果我们试图对 2011 年中东大变局予以总结的话,简单实用诸如“春天”、“革命”这类的情绪化词汇,大约都无法得以确切真实地描述。那么,是否大致可以将其看作是中东北非诸伊斯兰国家,开启对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的新探求?可以想见的是,中东国家将要走向的民主政治道路,也将不会是西方模式的。而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历史进程将会持续一个历史时期,并将可能经历更多的曲折坎坷。在这一进程中,中东国际关系的格局无疑也将发生重大变迁,其将不以区域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大国的政治意志为转移。 原文见 http://www.ccps.gov.cn/syzblm/sxlldt/27779.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元和欧债危机
dongzg101 2011-12-1 22:52
http://www.chnqiang.com/article/2011/1201/mil_54927.shtml
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短缺的能源能让人类度过下一个冰期吗?
热度 2 杨学祥 2011-11-25 12:42
短缺的能源能让人类度过下一个冰期吗? —— 气候变暖政治化加剧了欧元危机 杨学祥 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下台了,希腊的乔治·怕潘德里欧早已“光荣下岗”。这两个国家因债务问题,可能要把欧元乃至欧盟拉入分裂的边缘。 卖房卖地,借债度日,昔日败家子弟的求生伎俩,如今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国家层面的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良策。造假的恶性循环带来的是假货的报复,在碳交易激发出的欧洲虚假繁荣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欧债危机和欧元危机。碳排放就像金融的衍生品,其虚假的价值难以掩盖欧洲的债务危机。 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 10 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 83.8% ,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规模占到了全球的 45% ,已经超过了美国 32% 左右的份额,这“无疑是对美国债务依赖体系的最大挑战”。在这方面美联储更有创新精神。他们实施的货币定量宽松政策,如同一只手打白条,另一只手印钱去买。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 2007 年 6 月的 8993 亿美元,上升到 2011 年 5 月初的 27231 亿美元,是危机前的 3 倍 。 恩道尔指证, 替希腊“做花账”的帮凶,就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 。 2002 年就在希腊要加入欧元的关键时刻,高盛为它设计了复杂的衍生品,进而对欧洲央行隐瞒了债务真相。而可笑的是,在危机发生后,帕潘德里欧政府竟还让高盛“帮助”希腊应对危机,“它们对希腊会计报表太熟悉了,比布鲁塞尔清楚得多了!华尔街狐狸正在给欧元看管鸡窝呢。” 造假是当代世界最流行的手段,经济学家造假,政治家造假,科学家也造假,他们违背科学规律和诚信原则,把利益、权力、迷信和信仰当作科学论证的目标,把气候问题政治化,在政府部门获取最高的利益和荣誉。欧洲在高唱改变气候的高调之后,迎来的不是安全的环境,而是危机四伏。 人类刚刚经历过 15-17 世纪 300 年的灾害性的小冰期, 18-20 世纪的气候逐渐变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工业化把人类带进现代化社会。可惜好景不长,有人认为,工业化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是事实还是谎言?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温室效应灾难说是带着科学面具的恐怖主义,减排温室气体不是驱逐魔鬼,而是迎接死神。能源危机对人类是最大的威胁,相比之下,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只是一个小小的代价,至少在第四纪大冰期中,温室效应给人类生存创造了相对适宜的环境。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温度仅为 -8 度,远不适于人类生存。 据 2007 年 3 月 13 日 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于 3 月 13 日 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此举将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也出台同样的立法。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 205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 1990 年减少 60% 。“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近几个星期以来,英国的政治党派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纷纷进行了“绿色”表决以展示他们的环境态度。无论是布莱尔的工党还是反对党保守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他们把更多的媒体时间放在了臭氧层问题上而不是英国在伊拉克的驻军问题。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已经让布莱尔的阵营受到打击,他们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可以使布莱尔掌握主动权的问题上,比如环境问题。布莱尔计划于 9 月份离任,如果他能够在离任前成功促成一项全球二氧化碳协定,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绩 。 如果把竞选的宣言当成行动的纲领,那么你就一定会上了机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贼船。布莱尔在为世界人民画饼充饥!如果布莱尔能把中东和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由能源和资源化为负担和债务,那么,人类就可以靠热情、愿望和幻想解决一切物质的危机。布莱尔只给出发达国家可接受的极限,他没有给出发展中国家离开低价的石化燃料如何生存的方法。在将石油和天然气驱逐出国际燃料市场的表决中,美国、澳大利亚、中东和俄国决不会投赞成票。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布莱尔的错误政策不仅没有将中东和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由能源和资源化为负担和债务,反而引火烧身,加快了欧债危机和欧元危机。两伊战争激发了美国的次贷风暴,欧盟减排激发了债务危机。对于飓风和地震都无可奈何的人类,我们有多少资金、人力、物力、能源和资源来改变全球气候? 世界有许多比减排二氧化碳更重要的事情,如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资源能源危机、水环境危机、环境污染、美国面临经济衰退、世界面临禽流感爆发威胁等等。我在 2007 年指出,当政治庸人煞费苦心地计划减排二氧化碳气体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时候,政治强人却在利用全球变暖的机遇筹划抢夺北极的领海和资源。打出气候政治招牌的始作俑者,掩人耳目的两手更胜人一筹:一只手挥舞减排温室气体的政治号令,压制对手的经济发展;另一只手伸进北冰洋底,意在攫取尚无归属的资源和能源。英国仅仅把气候变化作为外交战略是最大的失误,现在英国国内也遭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罕见洪水灾难。事实证明,英国关心气候是假,攫取资源是真。 气候变暖使归属未定的北极成为一块任人争抢的肥肉,俄罗斯广阔的北极边缘与其目前的军事实力极不相称。我在 7 月 15 日 指出,未来的主战场在北极,俄罗斯可能惨遭瓜分。这就是地域政治。当然,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东海和南海的资源也会成为亚洲争端的根源。蚕食中国,瓜分俄国,控制中东,这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对中国而言,美国支持亚洲群雄蚕食中国沿海岛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旦亚洲战火燃起,美国将坐收渔翁之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我们的耳畔将重新响起隆隆的炮声 。近日俄国军事专家的分析为我的论断提供了权威证明。 2007 年 8 月 2 日 ,俄罗斯科考队员在北极点下的北冰洋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打响了争夺北极资源的前哨战。 随着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危机加剧,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可能变为压制、限制、打击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种种借口,甚至成为经济强国霸占世界资源、侵占弱小国家的托词。跟风派开门揖盗,将给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目前,欧洲正笼罩在“气候变暖威胁论”中,很多媒体甚至把矛头指向中国。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像美国这样的强国都不能承受“减排二氧化碳”之重,有人要通过减排来压垮中国 。 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尽管气候变化是战争的一个激发因素,但历史教训会让人类认识到:理智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合理整合和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防止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灾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向气候开战的计划必定化为泡影 ;消除战争威胁后的人类共同利益才能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开辟真实可行的坦途。战争还是和平?胜利还是失败?这不仅取决于利益和实力,而且取决于智慧和宽容 。 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在 37.5 亿年前拯救了地球,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发表在了最新一斯的地下《地球与行星科学》杂志上。负责这项研究的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助理教授尼克拉斯•多普尔斯 ( 音 ) 称,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地球的怎样从被冰冻的厄运中解脱出来的。此前曾有研究表明远古的地球上就存在着液态水,但是来自太阳的微弱的热量不足以使这些水保持液态,这些水为什么能保持下来一直是一个谜。这项研究成果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更为温暖,这些液态水才得以保存。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远古的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远远高于今天的地球大气。多普尔斯称,“我们现在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远古的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当丰富,这些二氧化碳也许就是使地球免遭冰冻的主要原因,火星就是因为少了这些二氧化碳而变成了现在的冰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氧化碳就象是一种行星的温度调节计,在地表温度低的情况下,它与岩石之间的化学反应就会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多,这样有利于保持行星的温度。” 火星就是因为少了这些二氧化碳而变成了现在的冰雪世界。金星因为二氧化碳太多而生命无法生存。现在,地球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间冰期时期,离火星的状态很近,离金星的状态很远,“二氧化碳威胁论”只能误导公众走向歧途。 全球变暖可以减少人类的能源消耗,延续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如果全球变冷,短缺的能源能让人类度过下一个冰期吗? 参考文献 1. 欧债危机为什么愈演愈烈。 2011 年 11 月 14 日 08:43: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14/c_122273795.htm 2. 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 国际在线 . 2007-03-20 10:09:08 稿源: 光明网。 http://gb.cri.cn/9083/2007/03/20/1965@1505175_1.htm 3. 杨学祥。全球变暖会成为世界灾害吗? 2009-11-30 12:52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5056 4. 杨学祥。全球变暖争论与国家经济安全(修改稿)。上传日期: 2007-3-12 上海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184.htm 5. 杨学祥。中国下一场战争的对手会是谁:历史的足迹。 2011-4-26 05:15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465-do-blog-id-34101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32 次阅读|5 个评论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欧洲联盟模式面临严重考验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1-22 19:53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 欧洲联盟模式面临严重考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11 月22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我们已经看到最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发展为欧洲联盟国家政治危机的种种迹象。 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著名媒体中的评论员偏爱和鼓吹欧洲联盟模式,模糊了人们清晰地审视欧洲债务危机和欧洲联盟模式。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某个人观点的可信度 , 而且历史进程的现实。欧洲联盟模式的致命弱点是欧洲民族国家间矛盾和冲突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基本历史背景, 欧洲是 20 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一旦爆发新的地区性战争 , 欧洲联盟国家是否会站在一个阵营都还是个问题。要求在短期内实现整个欧洲国家(其实上主要是西欧和中欧、北欧 , 以后扩大到东欧,但是并没有包括欧洲最大国家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整合 , 其结果是在遭遇危机时刻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 , 而往往是各国自保 , 大国牺牲小国利益 , 这种欧洲模式您能够认同吗? 欧元的稳定性是被某些人吹得天花乱坠的货币 , 但是欧洲联盟管不住各国的财政金融 , 而欧元又是各国(除英国外)实行的流通货币 , 这种模式能够畅行无阻吗?从欧洲联盟国家高福利低生产率的过度社会福利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危机 , 使人们不得不对有朝一日欧元破产的到来有所戒备 ! *******************88 ********************* 欧债危机进入“政坛大洗牌”时刻 2011 年 11 月 22 日 07:50:55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华微博   核心提示: 20 日晚,西班牙人民党在选举中获胜,其领导人拉霍伊将成为该国新总理。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欧猪五国”(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的政府领导人及其班子依次换了新面孔;至此,欧债危机发酵成政坛大换血的新局面。   虽然 10 月 27 日欧盟艰难出台万亿欧元救市方案被看好为“转折点”,然而欧洲银行业承压能力令人担忧,就连处于危机外围的法奥荷芬等高评级的欧元区成员国国债收益率也在接连飙升,让市场预期危机向着“最坏设想”发展。美国银行业对“欧猪五国”有高达 6400 亿美元的风险敞口也让人警惕“热钱”的潜入。   如今的欧债危机超出了“钱的范畴”,演变为政治上的欠协调和“大洗牌”,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上公开吵架,就清晰凸显欧元区呼唤弥合分歧、协调立场的需求——既然萨科奇和默克尔在欧债危机前能跳起团结的“双人舞”,欧元区更多成员都参与的“华尔兹”还远吗?   究竟“变天”后的欧元区各国领导人能否弥合各方分歧,协调立场、达成共识、促进万亿欧元救市方案取得成效,世人拭目以待。 ====== 债务危机新表现“欧猪五国”全变天 ====== 拼图:今年因债务危机而去任的五国政要(从左至右依次是):爱尔兰前总理考恩、葡萄牙前总理苏格拉底、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意大利贝前总理卢斯科尼以及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新华国际 拼图:五国现任的政要(从左至右依次是):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葡萄牙总理帕索斯·科埃略、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意大利总理蒙蒂和西班牙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新华国际   20日举行的西班牙大选不出意料,反对党人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人民党主席马里亚诺·拉霍伊将接替宣布放弃参选的现总理萨帕特罗组阁,政府换成新面孔。   至此,遭遇欧洲债务危机打击或侵袭的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实现政府更迭。欧洲人希望,新人上台,特别是一些“技术型官僚”掌控政权实现“专家治国”,能带领这些国家早日走出危机。   在债务危机的凛冽寒风中,政府换人也是为危机“埋单”的一种表现。新人执政有助于市场重树信心,而一些国家的“技术型官僚”起码短期内还可超脱于党争,专注谋求应对危机的方略。在债务危机的最紧要关头,这种政治选择是明智的、必要的。   然而,“换人”也只是“治标”,解决危机的关键是要“治本”。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折射出的是欧元区体制的深层问题。它反映出欧元区货币一体化与财政各自为政的脱节、欧盟协商与决策机制的缓慢和效率问题、欧洲高福利社会政策带来的弊端等。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这些体制性缺陷才是“治本”。这些问题不解决,单靠换人,包括选择“技术型官僚”,即使能解开一时僵局,终非长久之计。欧元区的财政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单靠换几个人就可以解决的。(来源:新华网) 点击详细   名词:欧猪五国   经济学家通常喜欢把各个国家英文名的首写字母组合成容易记忆的新词,因而欧洲债务危机最严重的五个欧盟国家的英文首写字母组合成英文单词“猪”,即( portugal —葡萄牙、 italy —意大利、 ireland —爱尔兰、 greece —希腊、 spain —西班牙 ) 合称 piigs ,其中两个 I 重复,简单记为 PIGS 。类似的词汇还有金砖国家( Bricks ),它是巴西 (Brizil) 、俄罗斯( Russia )、印度 (India) 、中国 (China )和南非( South Africa )等国家首写字母组合成的新词。 ( 新华国际注 )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五国领导人下马成 " 炮灰 "   “欧猪五国”三国 " 倒下 " 西班牙将成下一个?   西班牙大选20日举行,反对党人民党在当天的投票中获得压倒性胜利,该党主席马里亚诺·拉霍伊将出任下届首相。   在目前急需提振市场信心、带领西班牙走出债务泥潭的关键时刻,拉霍伊会开出怎样的“药方”?舆论普遍认为,保守的人民党没有时间犹豫和迟疑,将迅速宣布大幅削减预算、采取劳动力市场改革及银行重组等措施,同时与欧盟展开谈判,说服欧盟尤其是德国给予西班牙特别对待。   这是在西班牙拉响债务警报的背景下提前4个月举行的大选。就在大选前三天,西班牙融资成本大幅飙升,17日以接近7%的收益率发行了新一轮10年期国债,创1997年以来新高。 点击详细 (来源:新华网) 鉴于近期希腊、意大利先后发生“政坛地震”,政治稳定性逐渐成为研判危机是否继续蔓延的关键性因素。而大选之后的西班牙会否步希腊后尘还要看新政府如何填补当前财政调整计划中的缺陷,以及控制赤字削减力度,调和国内民众对经济、政治的不满情绪。但总的来说,从债务总额看,意大利、西班牙风险有限,且经济结构也与希腊有着本质区别,因而西班牙债务危机在短时间内爆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此前,由于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的出台,极大冲击了西班牙执政党工人社会党的民意支持率。在反对党的频频攻击下,执政党被迫于 9 月底宣布解散议会,并将下届国会大选从原定的 2012 年 4 月提前至 2011 年 11 月 20 日,而现年 50 岁、出任两届首相的萨帕特罗也明确表态不会寻求连任。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反对党人民党候选人马里亚诺·拉霍伊呼声高涨,有望成为西班牙新一任首相。孙永祥告诉记者,在过去 3 年中,西班牙经济状况可用“步履维艰”来形容,民众对执政党的信心指数随之一降再降。就目前状况看,各方民调均显示反对党——人民党拥有超过半数的支持率,优势非常明显。不出意外,拉霍伊出任新总理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点击详细 (来源:金融时报 ) 昨天市场传闻欧洲官员正在起草一个宏大的计划,以恢复对欧元区的信心。而 EFSF 有望从 4400 亿欧元提高至 2 万亿欧元。受此刺激,欧洲股市承接隔夜大涨后,昨天早盘继续强劲上扬,亚太(除澳洲外)股市以及黄金白银也接连大涨。   但专家认为,前面的救市措施都未起到什么效果,危机实际在恶化,而让市场自由地去杠杆才是让危机解决的正确选择。标普也威胁称更大规模的欧元区救助基金可能会影响评级。   本报讯 昨天消息人士称欧洲央行下周可能讨论恢复购买担保债券事宜以及其他措施,以向欧洲银行业注入流动性。这项计划将向市场提供多达 2 万亿欧元流动性。   据悉,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用于救助银行和成员国的资金 EFSF(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救助基金 ) 可能从 4400 亿欧元增加到 2 万亿欧元。这项计划可以让欧洲央行购入更多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券,预防这两个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以免对这两个国家全盘救助。 点击详细(来源:广州日报)   伦敦股市股指 21 日下跌 2.62% 纽约股市 21 日重挫 跌幅均在 2% 左右   “你批评我们,告诉我们该怎样做,烦人……你说讨厌欧元,不想加入(欧元区),现在却要干涉我们的会议。” 英国媒体 23 日在报道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欧盟峰会上对卡梅伦如是说。与此同时,英国国内出现要求“退出”欧盟的呼声。   在当下欧盟急需解决欧债危机特需展现团结之际,欧盟内部却矛盾重重。以英国为代表的非欧元国忧虑遭欧元国“排挤”;欧元区核心国法德之间在危机解决方案、谁充当“提款机”等问题上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穷兄弟”则担心被经济实力尚好的“大哥儿们”剔除出去。   面对这场欧元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危机,在给银行注资、如何扩充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如何拯救希腊等关键问题上,欧盟国家是否能够强有力地实施危机解决方案?需要建立哪些防线以遏制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欧盟是否真的前景不测、光芒不再? 点击详细 10 月 23 日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法国总统萨科齐(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联合记者招待会。当天,欧盟与欧元区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力争努力弥合各方分歧,寻求应对欧债危机的全面解决方案。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但尽管如此,对欧元区超出象征性的支持会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中国并不愚蠢:它能看到围绕希腊僵局更多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治意愿问题。要想结束危机,从德国开始的每个欧盟国家必须把短视的自私自利放在一边。但德国人民和政客们的分歧巨大,因此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如果中国采取单边行动,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自然会高兴,但那会让北京陷入尴尬——不仅会遭到欧洲民众的反对,而且无助于欧洲财政更加统一。 但最终,中国都是一个局外人。它明白,美国正在从欧洲问题中脱身,但中国不打算取代它的位置。在北京看来,欧元是欧洲事务。欧洲人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 点击详细 ( 来源:新华网 ) 英德在解决欧债危机关键问题上分歧严重   3月9日,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签署任命书,统一党领导人恩达·肯尼接替考恩为总理。去年11月爱尔兰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形势恶化导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爱尔兰总统2月1日签署政令,解散议会众议院,为提前举行议会选举铺路。   6月21日,以科埃略为总理的葡萄牙新政府宣誓就职。为应对债务危机,葡萄牙总统卡瓦科·席尔瓦3月31日决定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社会党在6月5日的选举中失利,总理苏格拉底辞职。   11月11日,由帕帕季莫斯领导的希腊联合政府宣誓就职。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在两年的时间里推出的至少7轮紧缩措施,在国内遇到强大阻力,支持率迅速下跌,帕潘德里欧总理因此辞职。   11月13日,在贝卢斯科尼因债务危机等原因宣布辞去总理职务后,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任命著名经济学家、前欧盟委员会负责竞争事务的委员蒙蒂为新任总理,负责组建政府。   11月20日,西班牙举行大选,这是西班牙债务警报拉响后提前4个月举行的一次选举,现任首相萨帕特罗宣布放弃参选。反对党人民党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该党主席马里亚诺·拉霍伊将出任新首相。 ( 来源:新华网 ) 点击详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2/c_122309718_5.htm ******************** 世行行长:让人均收入 10 倍于华的欧洲求救中国很难堪 2011 年 11 月 22 日 17:51 来源:凤凰网财经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   凤凰网财经讯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在这种背景下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不祥转折,当时就连欧元区健康经济体的债券也被投资者抛售,让人担心愈演愈烈的危机可能会冲击全球金融系统、损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   佐立克立克在谈到中国救援欧洲时说,要是让人均年收入在 4 万美元左右的欧洲,跑到人均年收入约 4000 美元的中国门口乞食,会是一种界于难堪与冒失之间的情景。   以下是访谈节录:   格雷拉:一段时间以前,你说世界正处于“危险地带”。我们今天见面之时,欧洲的形势似乎已经恶化。你对此有何感想?   佐立克:我们仍然处于危险地带。欧洲同时面临着三个问题:竞争力,银行系统和主权债务。   显然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但在他们想方设法应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比如在削减希腊债务的时候,就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带来了不确定风险。而他们为给意大利和西班牙构筑防火 而构造的工具 ( 注:即欧洲金融稳定基金 (EFSF)) 明显是薄弱环节。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延期债务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它也反映了一种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从 8 月份以来,市场已经开始对治理问题做出判断。   有三种近在眼前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一个是新兴市场。需要关注的是这是否会开始影响这些市场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如果是这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新兴市场已经对全球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欧洲人仍在为争取时间而提供流动性。我不反对争取时间,但得看争取来的时间你怎样利用。而在这背后必须有一个增长战略,欧洲人还没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第三个则是这当中有某些更大规模的实力转移正在发生。参加戛纳 G20 峰会时看到的一幕场景让我深感震惊。当时屋内的新兴市场人士看着欧洲人基本上振作不起来,心想这就是那些给我们上课的国家,这就是那些教我们怎样做的国家,或许我们愿意帮忙,但他们得首先弄清楚他们将怎样自救。   如果说我离场时还有感想的话,那就是我绝不希望看到美国身处欧洲在那场会议中的处境。   格雷拉:如果欧洲人振作不起来,是否应该有其他人来帮他们呢?除了让欧洲央行成为最后贷款人以外,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佐立克:德国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德国单靠自己是无法做到的,需要跟法国、欧盟委员会和其他方面进行小心的外交交涉。   德国有着一系列立场,单独来看似乎都是合理的。他们不希望欧洲央行救援不改革的国家,不想把资金注入 EFSF 之类的无底洞。问题在于,德国的立场归根到底是想让欧洲其他国家变得更像德国。从经济角度来讲这固然不错,但它也存在是否能实现、对欧元区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格雷拉:欧盟和欧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佐立克:一方面,德国公众觉得他们自己不应被榨取,而其他国家必须加强改革进程。但不应低估德国对于欧洲和欧盟的义务。   我觉得,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问“这将朝什么方向演进?大家将来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财政联盟的建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你可以把过去的债务承担下来,但将来则要让市场决定。你可以创建不同类型的欧洲结构。我认为这是德国人现在敦促其他国家讨论的话题。   坦白地讲,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欧洲必须做出决定。   格雷拉:一些人,甚至是一些欧洲人都有些觉得,中国可能会为救援方案提供一定量的资金。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出资,如果会的话,为什么要出资?   佐立克:我觉得,要是让人均年收入在 4 万美元左右的欧洲,跑到人均年收入约 4000 美元的中国门口乞食,会是一种界于难堪与冒失之间的情景。在我努力联缀经济、权力和政治关系的这个世界里,这不是好事。   其次,这不会发生。一位中国官员在戛纳告诉我说,德国对这事都不怎么关心,我为什么要这么关心救援呢?整个东亚也会给出这样的信息。   话虽如此,投资还是会有的。如果要进行私有化,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投资。我这里说的是大规模救援。   格雷拉:你是不是很担心中国的经济?   佐利克:通货膨胀一直都是个风险。在我看来,这一风险基本可控,不过中国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我相信,中国的经济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减速。不过顺便说一下,我认为对美国和欧洲最有利的情形还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还是有一些更大的问题。中国人已经逐渐意识到,今后不能再像过去 30 年那样依靠出口和投资实现增长。   中国在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了 30 年之后能够有自信和风度说,我们要改变经济结构,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因为,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人也应该考虑一下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了。   格雷拉: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你怎么看?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国领导层改变经济结构的计划之间有什么关联?   佐利克: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我是一个务实的人,我会按照这个世界的现实情况采取行动。我并不认为正面敲打中国就一定能取得进展。   美国有很多人都认为汇率是一个价格信号,能给结构性行为带来变化。在中国,人们抱持的观点是,如果价格信号变了但结构没有变,那就会有很多人失业,社会就会不稳定。   也就是说,他们试图在结构方面下功夫,但实际上在价格上下功夫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格雷拉:美国人,尤其是国会议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敲打中国,但却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在外交上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处理这个问题?   佐利克:一般而言,在外交上,如果你能找到让双方都受益的办法,就很有可能会取得进展,这比单纯地压制对方更有效。而且在这件事情上,我也不确定美国是否能够压制住中国。   因此,明年初,我们会跟中国联手推进一些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把焦点放在需要做出改变的一些行业上,放在服务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增值产品研发的机会上。   还会有其他一些机会。我们准备开始与中国共同研究把一些低附加值的工业生产转移到第三方国家的可能性,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这件事很有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果,尽管对某些人来说,这样可能不会像敲打别人那样让他们感到满意。   不过,你想知道一个国家真正该做的事是什么吗?停止指责别人,好好管管自己。美国人需要解决国内的一些问题,这是美国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11122/5116417.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外交部回应“欧盟在欧债危机中对中国期待过高”问题
dongzg101 2011-10-27 20:52
外交部回应“欧盟在欧债危机中对中国期待过高”问题 2011年10月27日 17:19 来源: 外交部网站 4959 人参与 19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 记者会现场 2011年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中方是否会派团出席下周举行的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会议? 答: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会议将于11月2日举行,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将率团与会。 中方尊重阿富汗人民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支持阿富汗全面开展经济社会重建。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充分尊重阿富汗政府和人民的选择,为和解创造有利环境,切实履行对阿富汗的援助承诺。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通过帮助阿富汗加强主权、自主权和发展能力建设,为逐步过渡到全面“阿人治阿”做好准备。 问:请介绍中方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立场。中国是否考虑加入TPP? 答:我们对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内的有利于亚太经济融合和共同繁荣的合作倡议持开放态度。当前形势下,各方应充分考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奉行开放的区域合作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平台,循序渐进推进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 关于中方是否加入TPP的问题,中方关注该协定的进展情况,也愿与各成员国保持联系。 问:中方对刚刚闭幕的欧盟峰会上所取得的成果有何评价? 答:中方欢迎欧盟和欧元区峰会就应对欧洲主权债务问题达成框架性共识。我们希望这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可持续增长,为欧洲一体化注入新活力。 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努力。 问: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于何时举行? 答:我们对欧方提出推迟中欧领导人会晤表示理解,双方会就此保持沟通。 问: 欧盟方面希望中国参与为解决欧债危机所设立的特别投资基金 ,中方对此对有何回应?另据报道,胡锦涛主席今天将与萨科齐总统通电话,请证实。 答:我们支持欧盟采取积极举措,应对当前主权债务问题。我们愿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加强双边合作方式,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今天下午,胡锦涛主席将与萨科奇总统通话,就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关问题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事宜交换意见。 问:中方如何看待当前利比亚最新局势? 答:利比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希望利比亚尽快实现社会稳定,开展政治经济重建。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以利比亚人民的福祉和地区和平稳定为重,支持利比亚政治过渡和战后重建。 问:据报道,中联部已发布日本民主党干事长代行樽床伸二访华的消息。关于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郞访华,是否有进一步消息?中方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 答:我们欢迎玄叶光一郎外相方便时访华,双方正就此保持沟通。 今年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保持了改善发展势头。日本新内阁成立后,双方就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中方愿继续与日本新内阁及各界一道,加强各领域各层次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问:请介绍中方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具体安排。 答:关于中方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安排,我们会适时发布消息。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将于下周在法国举行。我们希望在这次峰会上,各方能继续坚持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精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和增长;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另外,还要继续关注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支持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 问:中方是否认为欧盟在解决欧债危机过程中对中国期待过高? 答:中国作为欧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始终对欧元和欧元区经济保持信心,我们希望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金融保持稳定。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和欧元区经济稳定健康增长,对保持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支持欧盟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应对当前挑战,愿与欧盟加强合作,共迎挑战。 姜瑜最后通报了近期两个重要活动: 一、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联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0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联委会中方主席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俄方主席为俄罗斯联邦水资源署署长谢莉维尔斯托娃,双方外交、环保、水利等部门及地方政府的代表和专家与会。会议将总结联委会第三次会议以来双方在跨界水领域的合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中方将本着友好协商、坦诚交流、积极合作的精神,与俄方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共同推动两国跨界水领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救灾减灾是中日韩合作重点领域之一。10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在北京主办“中日韩三国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刘振民部长助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申凤吉、三国相关领域官员、学者和媒体人士与会。会议将围绕中日韩三国救灾减灾体系、三国救灾减灾合作机制现状与前景、核能安全、媒体在救灾减灾合作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 东北亚是灾害多发地区,中日韩开展救灾减灾合作潜力巨大。中方愿与日韩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三国减灾救灾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造福三国人民。 最新进展: · 胡锦涛与萨科齐通电了解欧债危机应对措施 早前报道: · 萨科齐称将致电胡锦涛 求助解决欧债危机 · 外电称萨科齐将致电胡锦涛求助 望中国支持欧元区 相关新闻: · 萨科齐在欧盟峰会上斥责卡梅伦:受够了你的指手画脚 · 萨科齐毫不留情批评英国首相 欧盟峰会争吵不断 · 萨科齐称欧元区领导人同意将救助机制放大到1万亿欧元 PN029 标签: 月27日 外交部
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