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参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院代表出席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fqng1008 2017-12-20 14:38
12 月7-10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观澜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我院刘映霞副院长(图20-21)、聂广主任参加了会议期间召开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吴其恺主任张国良副所长出席了会议。 本次大会以“弘扬结合医学成果,服务人类健康”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美、英、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专家。会议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现了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成果,对于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卫生与健康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截至2016 年底,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共有院 510个、专业技术人员 8.8 万人、实有床位 8.9万张,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科室为基础、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提供中、西医适宜技术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据统计,2016年有7200余万人次接受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确立了 39 家 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重点建设单位,着力打造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龙头”集群。在防病治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在SARS、甲流、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探索了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在一些领域的诊治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开展中西医协作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试点工作。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首次设立“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沈自尹院士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会议同期颁发“2017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获奖项目共43项,最终获奖项目为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8项、科普奖3项。张国良副所长的“肺痨易感体质的免疫学基础及基于‘分期辨证’模式的精准治疗”获得三等奖(图16),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图17) 和廖雪娇的论文“中西医整合疗法治疗慢性肝病的初步研究”(图24-25)作为壁报参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聂广教授代张国副所长领奖 17 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展牌 18 19 20 刘映霞副院长与陈香美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合影 21 刘映霞副院长与陈香美会长、黄光英副会长合影 22 23 24 廖雪娇博士的论文壁报 25 廖雪娇博士的论文壁报 26 与总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 27 28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USNCTAM2014参会住宿
Mech 2014-6-21 10:57
这个会议大概是我多少年来参加会议中住宿最不舒服的一次。住在学生宿舍里,而且卫生间在走廊里。无线网络要另外收费,用的不多就在 lobby 或 student commens 上网算了。过去也住过学生宿舍,例如在英国的 MPSVA2009 和在加拿大的 CCAM2007 ,但条件没有这么差,还是有自用的卫生间。仅是没有电视或者咖啡壶,我倒是并不介意,反正也不用。美国的基础设施还是很好, MSU 所在是既不富裕的也不繁华的小镇,学生宿舍公共部分的照明都是感应灯,而且非常敏感,卫生间的座便器居然是 KOHLER ,电梯上去还需要刷卡。 宿舍照片两桢,有图有真相。 住进那里有些客观原因和主观失误。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投会议论文的摘要录用通知没有收到,而且我也忘记这个事情了。一直到会议提示提前注册也截止了,才很匆忙地启动会议的报批签证等事宜,并且在能否参会未定时就缴费了,以赶上提前注册。 自己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信用卡。信用卡预定可以在规定期限前取消,因此以后有感兴趣的国际会议,要在第一时间把宾馆订好。如果不能到会,再及时取消。这次会场所在的酒店没有订到,其它酒店又比较远,因此选了离会场很近的学生宿舍。住的条件虽然差些,还是很方便。 学生宿舍只有在会议期间才可以住。直飞航班是晚上到,我开会第一天就有报告,而且航班价格差别很大。因此提前一夜到。选个机场大巴下车处的 Marriott 酒店,离会场大约 3 里地,第二天走过去。机场大巴需要网上预订,而且人不到就作废。我只好保险些,留了 2 个小时办入关等手续。事实上只用不到一个小时完成了。与司机商量,上了提前一班的大巴。这样到达宾馆也晚上九点了。这样行程很简单,直飞底特律,机场大巴到宾馆。这种安排我觉得还是挺合理。如果会议期间能住在会场所在的酒店就更完美了。 顺便一提, Marriott 前台的年轻白人女士,居然能用中文交流。在 Marriott 办离店时问到会场如何走,酒店员工要免费开车送我去。我看天气很好,还是愿意自己走过去。归程大巴司机是中年白人男士,也用中文说“你好”和“谢谢”。这些意外,都让我感到很亲切很温暖。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会发言的变迁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9-1 14:39
年轻气盛时,很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心理状态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此,一旦有学术会议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参加,总要想方设法争取发言。当然,由于人微言轻,一般情况下,人家邀请在大会上发言的,都是些重量级的人物,所以自己只能在主持人说还有空闲时间,谁愿意再发言,但时间很短的时候,争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如果没有大会发言的机会,在小组会上争取发言也是很必要的。有几次,是在小组发言后,可能让大会的组织者感觉我的发言还有点新意,所以在会议结束之前的那些大会发言上,安排过我发言。当然,对于这样的机会,我还是很珍惜的,尽量做好比较充足的准备。虽然这样的发言不会安排很长的时间,但我仍然觉得这个机会是很宝贵的。 虽然发言时间有限,但我都能遵守人家定下的规矩,从来没有超时过。也许有时候会有些遗憾。但这样的遗憾并不是觉得大会给我的发言时间太少,而是因为有些人可以不遵守这样的规矩,随便延长自己的发言时间,而会议主持人也很少打断过他们。虽然会议主持人也会提醒这些不守规矩的人,但是他们可能自以为自己的份量很重,可以不遵守会议的规矩,所以听而不闻。这是让人很遗憾的,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很愤怒。在这些人眼里,没有学术上的平等,只有他们的唯我独尊。 有一年,应该是 1999 年吧,北方交通大学的学生会请了一些高校教师以及各校学生代表,参加他们的一个研讨会。当时会议主持人说得很清楚,每位发言人时间就是 15 分钟。我发言之后,最后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发言,当时好像这一位还是某个研究领域的重量人物。我也只是听说过此人,也不太了解他都做了些什么。可是这位老兄一发言,就是 40 分钟,后来会议主持人一再提醒,他还要坚持把他认为要讲的都讲完。后来各校学生代表的发言时间就很仓促。我就很纳闷,为什么主持人不强行打断他。我记得参加科学哲学学术年会的时候,当时的范岱年老师就明确规定每个大会发言人只有 15 分钟,超时格停勿论。在会议过程中,也确实严格执行,也没人敢炸刺。这样的会我只见过这么一次。那是 1997 年,后来再也没有见到过如此严刑峻法的了。 还有一次,在北京市的一次会上,由于我发言的观点与会上一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不一样,主持人就要强行打断我的发言。我当时就急了,很不客气地说,你们让一位所谓大佬级人物发言了 40 分钟,却没有人打断他,而会议规定的也是每人 15 分钟。我的发言还没到时,你凭什么打断我。我说我坚决不能停止发言,一定要说完。如果不让我说完,我就跟他们没完,这个会就别想再继续开下去。他们看我一急眼,也没人吭声了。我就接着说。不过并没有超时,还是用的 15 分钟。可是我对他们这些看人下菜碟的做法非常不屑。 后来年纪越来越大,人家给我发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倒不像年轻时那样,一定要在每个场合都展示自己的观点了。我觉得,如果我的观点没有人提出过,或者与时下的时髦观点不相一致,那我就会发言。如果没有这样的特点,就不说也罢。年龄越大,对自己的观点就觉得更需要反复思考,因为如果虽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比较新颖,但肯定也会有漏洞。这样轻率地拿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经过反复思考,尽量避免过多的漏洞,虽然说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但毕竟会严谨得多。这样再把观点展现出来,也会有较强的说服力。 年轻时,听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也很喜欢争辩。争辩不是坏事。但年龄大了以后,就觉得争辩也需要慎重,虽然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但也许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呢?不妨多听听,多想想,即使人家有明显的缺陷,也不想急着给人指出来,也许人家会自己发现这些不足呢?如果他真是错了,他自己慢慢去体会和认识吧,我自己犯不上跟人争辩个水落石出。或者这样的人如果过于执拗,且比较自大,那就更不值得跟他争辩了。那么执拗而自大的人,就让他糊涂着去吧。
2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