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是一种新文体吗?
xupeiyang 2010-11-7 16:50
博主看法: 我看到曾老师和别的博友写的好多博文是采用这种文体写的,不懂这是什么文体?还带各种彩色的,觉得很新鲜,很好看的,也想学学。 曾庆平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191 写精选博文的秘诀 精选博文就是编辑认为不错的博文, 当它也获读者青睐时点击率会骤升, 若读者不认同则点击率寥寥! 但多数情况下编辑和读者眼光接近, 凡被精选者通常较受欢迎, 让有些势利的博主趋之若鹜! 你是吗?反正我是! 写精选博文真有诀窍? 别人怎么写我不清楚, 我总结的诀窍有三条: 一是必须投其所好, 就是把握科学网的总体氛围, 挑选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 越是无人提起过的越好! 二是写作风格要比较严谨, 既不能轻佻,也不要调侃, 幽默小品是绝对不被精选的! 第三点最关键,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 那就是不看精选博文! 除非你不想写精选博文, 这样做会剥夺 你读精选博文的乐趣! 但我还是有我的道理: 为了避免你写博文观点雷同, 也为了让编辑Surprise, 更使读者耳目一新 ! 因为我从来不看精选博文, 所以我有那么多博文被精选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191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2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握创新-逻辑-文法:两篇英文论文修改的体会
热度 3 lmnercita 2010-8-24 20:33
最近这一个月,花了不少时间修改两篇英文论文,一篇是自己写的,另一篇是同事写的。这两篇之前都因为语言问题被Elsevier的期刊编辑退了回来。之前曾有在相同期刊发表英文论文的经历,所以投自己那一篇时认为过语言关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也就修改了三稿。结果投稿3天后就被退了回来,说明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还需继续提高,远没有达到可以轻松通过的水平。在此补充一下,本人属于国内培养的博士,从未出过国,英语水平一般。 接连在Technical check上栽了跟头,让我不得不反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到底能不能写出至少语言可以过关的英文论文?这时领导说,要不找几个公司帮助改一下吧。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别人的眼光看一下论文。但最后想了想,对于内容最熟悉的还是我们自己,还是先自力更生吧! 对于自己的论文,创新性自认为还是有的,主要是应用领域创新。逻辑上进行了大幅改动,调整了文章结构,增加了图表。内容确定之后,在语法上,花了几天时间,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参考几篇偶像论文,进行了认真修改。再次投出,经过20多天的漫长等待,估计通过Technical check的可能性非常大。(注:今天咨询了Elsevier,确认已通过Technical check,正在主编手上,等待送审。9月9日,论文状态终于改为under review,用了一个半月啊。) 在出差的一周时间里,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感觉对自己文章的修改,还是停留在自己的一点经验上,能否有一套方法可循?在帮助同事修改论文的时候,我查了一些资料。检索了Elsevier的Technical check相关资料,初步总结出三点:创新-逻辑-文法,作为论文润色的步骤。 首先是 创新点 。创新点是论文的灵魂,虽然责任编辑不一定会对我们的创新点提出异议,但最终决定文章是否能发表的是创新点。创新点是统领全文的线索,必须从技术的细节中超脱出来,提炼出创新点,作为Introduction中分析出的空白点和全文落脚点,创新点的解决方案分解为Materials and methods的各种方法,Results中对方法进行分析验证,Discussion中对结果进行比较,升华创新点。这样文章的逻辑结构应该自然而生。 逻辑性 ,就是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结构顺序。责任编辑对于文章的逻辑性,以及由之衍生的可读性非常重视。 从Elsevier网站上看到如下一句话 : Technical Screening is not just a quick spell check. 'We do much more than simply identifying errors in language. We look at the manuscript as a whol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write-up is logical and understandable. This information is fed back to the authors so they have concrete points to focus on for improvements,' says Egbert van Wezenbeek, Director, Public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editorsinfo.editors/editors_update/issue25i 因此,要对逻辑性引起充分的重视,反复推敲论文的结构。 文法 。在创新点和逻辑结构确定之后,再考虑文法问题。我认为包括文体和语法。以前我只注重语法,对文体基本没有认识。最近看了号称英文论文写作圣经的The Elements of Style(《风格的要素》),发现文体很重要,我理解文体就是对句子的排兵布阵。自己常犯的错误有:一是 有时会写一整段松散的句子,外加连词 and 、 but ,或者少量 who, which, when, where, 和 while 。 《风格的要素》指出, 如果写作者发现自己恰恰写了如前所述的散句,就应该重写,祛除单调,换成简单句、伴有分号的两个从句、圆周句、或三个不管松散或圆周的子句 只要 所改的句子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写作者的真实意思就行。二是要 删除冗词、冗句。简洁就是美。总结发现,为什么对于语言有问题的论文,退回来的速度特别快,只有几天时间?估计编辑不一定看完全文,可能只是看完题目、摘要,如果发现较多的语法 错误(曾看到有个编辑说法是6个),就认为剩下的文章语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个判断虽然武断,但也成功率颇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题目和摘要的撰写,当然其它部分也要认真写喽! 以上仅为个人体会,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0523 次阅读|7 个评论
读书随记:《文体要素》(转载)
xchliu 2009-8-28 21:04
读书随记:《文体要素》(转载) 出处: www.emuch.net/bbs 我们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在学校里,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范文来学习。这能教给我们一些技巧。至于真正的写作能力却仍然象是一个黑盒子。如果我们留心一下书店里教人写作的书,最常见的都是《文章学》之类。这些书能给人很多知识,但要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却恐怕是一种奢望。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指导原则,一种真正从实践中来的原则,它不是要以哗众取宠的名目来打动人心,而是真正对写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必须遵守的原则,如果我们用这些简单的原则来指导自己、检查自己,就能得到切实的提高。但是,这样的书太少了。   由斯特伦克和怀特合著的《文体指南》( the elements of style) 是能满足我们要求的一本书。这本小书,译成中文只有一百多页,却是一本经得起考验的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学英语的人才去看它。用英语写作和用汉语写作难道不都是在写作吗?文体上的要求,难道不是对汉语和英语都是同样的吗?因此,我相信,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提高写作能力的人,不管是用英语还是汉语,都是非常有用的。   请看这几条原则(见原书第五章《文体初探》): 不要有意显露自己。文章是用文字、思想打动人,而不是要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我们现在不是正有很多人,不管做报告还是写文章,总是忘不了摆一下自己的资格吗?这不过是思想无力的表现。 多用名词和动词。名词和动词是真正有表现力的词,不管对英语还是汉语都一样。而我们现在不是老习惯于一种浮夸的风格,使用一大堆比喻,却不能传达出印象与观点。这种风格,在电视上见得最多了。而这种风格能够影响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正说明我们总体在文体上的教育是很不够的。 不要过甚其词。过分,似乎是现在中国人发议论的一个特点,似乎不如此就不足给人留下印象。这种例子在网上所见最多,往往抓住一二点,就觉得是独得之秘,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这种耸人视听的议论,最终必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要佯装谈笑风生。这恐怕是现在最常见的毛病了。语言的浮华更突出思想的贫乏。   这只是略举几条。其它,诸如 使用肯定、明确、具体的词语 、 省略不必要的词 这些,都是正中现在常见的文体的毛病的。   这本书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典范,是一个明确、有力、得体的典范。拥有一本这样的书,不断研究它所提的各个要点,是一定能够使你的文章涣然一新的,当然,你必须以原则来对自己的实践进行严格的检查,不断练习才能生效。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指南的书。中国现在所缺少的正是这一类真正能够触及要素( element) 的书。   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文章。所谓 文以载道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三个内容之一就是 整顿文风 ,这的确有着超凡的见识。文字是表达、传播思想的,如果一个时代文风浮夸,思想就必然是紊乱、萎靡的。中国自己也有非常优秀的文体传统,南北朝的刘勰就已经提出 风骨 作为标准,所谓 文明以健 ,后来凡是大家,大体都是合乎这标准的。但到了现在,却是空言横行,萎靡成风,已经到了必须纠正的时候了。斯特伦克和怀特的这本小书,虽是 他山之石 ,却的确 可以攻玉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