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质气是什么意思啊?【回答问题】
ggjjhh 2017-2-16 12:09
质气是什么意思啊?【回答问题】 2017-02-05 11:24 网友采纳 你问的是气质吧?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胆汁,李奎;粘液,沙僧;多血,王熙凤;抑郁,林黛玉。 2017-02-05 11:21 回答
个人分类: 回答问题|5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淑女养成攻略
yuetong 2016-9-30 18:01
跟几个养了“小情人”的同事聊天,讨论如何培养女孩的气质,怎样养成知书达理、落落大方的“淑女”,现在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女孩培养的终极目标 首先,要知性,做到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兰质蕙心,温婉如玉;性格属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能够推己及人,善于包容。思辨似金,世界观宏观立体,方法论理性实用,不人云亦云,不浮躁盲从。判断如铁,不优柔寡断,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凡事向前看,不沉迷旧事。 其次,要看颜值。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虽然我们不排斥内心美丽外表不出众的女孩,但是如果内外兼修的话,岂不是锦上添花? 再次,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虽然对于女孩,事业并不是衡量其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没有工作兴趣和能力的女孩子,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这样的幸福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关系,脆弱而不长久。 二、培养淑女的途径 知性的培养塑造最难,它是一个全方位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来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言传身教,从小让宝宝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中,懂得爱、理解和包容。 知识的习得和理解对于气质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为女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又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她从小就能接触外边的世界,修身习性,能够按照理想的目标塑造自己。世面见得多的女孩子,对于爱情和婚姻也能够很好把握,不会轻易被物质和花言巧语所蒙蔽。 颜值怎么培养?说难也难,70%靠遗传,想脱胎换骨只能去韩国变人造美女。说容易也容易,把握的好,30%的提升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影响巨大的。如何从后天改善颜值,首先是相由心生,要有有着积极、阳光、乐观的精气神,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会不差;其次要塑形,身体健康匀称,富有弹性,五官端正的话稍加打扮就是美女一枚;最后就可以靠外在技术条件美化了,比如化妆、PS等等,稍加修饰,就大功告成了。 自食其力,在现阶段没有别的路径可走,只有经过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才能谋求一个好的事业平台。在教育分层、阶级固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的现代社会,不靠拼爹是很难成功的。这个拼爹,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的提供,也包括教育思想的传承,个人视野的开阔,判断方法的锤炼,为人父母者,如果想让子女在自己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就必须为她提供这些条件,仅仅依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远远不够,关键时刻你还要帮她找准风向,助推一把。 没有自我事业追求的女孩子,视野往往很局限,选择家庭和婚姻就很盲目;我们不要求女孩事业多成功,只要求她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乐在其中,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这个职业对她的家庭建设也是非常有帮助,那么这个自食其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3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已经失去‘高贵的气质’
热度 46 lin602 2016-9-18 11:32
如果有人问我对现在中国大学甚至世界大学总体一个看法,我的看法是:大学已经与商场为伍! 商业的基本特征大学也基本具备。 高考一结束,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超一流学校,也积极活动,甚至连夜约谈各省的高考状元,许诺多少奖学金等优厚条件。让我想起企业对待大客户的表现,为了得到单子.....。更不用说普通学校了。大学应该是教育人的地方,应该以自己的学术声誉及教授们的名望,让学生慕名来报考,愿意拜师。 企业有经济指标,通过奖励来增加产量与产值。而现在的高校,尤其在中国,甚至世界高校也不幸免,将论文数量与收入挂钩,与商业的计件真的差不多了。好教授,追求真理与探索真理那高贵的气质,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那高贵的头颅,考核不合格,大学还有你的办公室吗。大学教师与企业的销售员或一线工人,本质上已经基本相似。 高校已经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今天上级发个什么文件,明天有个什么讲话,就得组织学习,不管是正确还是有偏差的,以至于高校随着政治风向、随着教学或学科评估的时间与节点甚至无厘头的要求,进行对照,整改,甚至几年内,教学档案格式要求都改过多少次。在前几年的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许多高校重新做档案,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法改考卷与资料,其实这些学生甚至都毕业离校了,他们的考卷还要检查甚至修正,让人悲从心来。想起了一些不好企业改过期的商品标签一样的感觉。教师觉得不妥,但在强大的‘势’面前,只能照章办事。 毕业生就业率更让人啼笑皆非,媒体上出现某些高校不提供就业证明就扣毕业证书报道,甚至三流学校的就业率比一流学校就业率还要高得多的数据。 教师,一心想多看点资料,做点实验,写的东西,但是,经常是左一个通知,右一个通知,一会填这个表,一会填那个表,一会开这个会,一会开那个会,而且许多会都不能缺席,每年填的表,都不知道多少,要找多少人签字,但是,这些表填上去,能有10%的表有人看过吗?我估计全校教师填的表真正有意义的查看,百分之一都达不到。(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任务书、中期检查、导师意见、审查教师意见、答辩意见等,本科教学:教学日历、其中检查、考卷系院签字、考卷分析表、考场纪律表、归档表等.......,科研上嘛,也不少。党员还有表,知识考试等)。堂堂的教授,有多少时间泡在这填表中了。而且必须注意,格式要一致,时间节点必须一致。 太多了,不好一一写出。 大学的气质,教授气质,那种浸润在其中的探索真理的文化与高贵的气质,已经基本上被‘排名竞争’所商业化。 大学是国营企业---院系是车间---系是工组---教师是一线工人,而教授嘛,那就是等级高一点薪水多一点的熟练工人! 再也找不到那种经典大学的味道,基本上找不到具备高贵气质的教授。
12994 次阅读|56 个评论
[转载]中国制造“气质”越来越好
luyuan2005 2016-8-17 16:47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今年工业制造业的工作重点。上半年,工业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产业升级效果明显,“三化”建设步伐加快,但去产能、调结构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要继续开拓产业发展新思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促进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网站发文指出,上半年工业制造业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一、供给质量持续提升 从今年来看,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制造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煤炭业的进展比较顺利,这是实行了276个工作日限量生产,从而达到去压减产量的效果;钢铁行业难度较大,要实现目标,短期内要确定一个工作的抓手。钢铁行业最终目标是去产能,但要实现最终目标需要先完成中间目标,就是促进钢铁行业的分化,让好的企业效益更好,差的亏损退出。要形成一个好的环境,促进钢铁产业正确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依靠严格的质量和环保标准;另一方面要采取环保、排污等费用的征收手段,对好的企业少征收,差的企业加倍征收,通过市场化的措施促进分化,让市场调节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够实现较好的、高效的去产能目标。 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是今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消费品工业领域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战略部署。加强对影响提升共性关键问题的研究,同时,发起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也被列入重点工作,要求推动基金以市场化模式投资运作,聚焦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我国的产业政策有了比较大的调整。以前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财政、土地和项目的支持,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大。近年来则是通过基金的方式,政府不直接选定项目。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都设立了产业投资基金,使产业收益明显改善,也避免了很多矛盾,杜绝了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 二、装备制造投资增长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今年前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其中二季度增长6.1%,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主要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5%,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PPI下降3.9%,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中为咨询表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占整个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已上升到32.6%。其中,新兴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机器人等领域,因为市场关注度较高,所以投资量增长较大。 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一些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符合中央关于部分行业去产能的要求。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生产设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投资加快,也体现了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换代的需求。制造业投资下降较快,上半年同比增长3.3%,这其中有一个速度和结构平衡的问题,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是属于正常现象。从全球来看,经济下行时,制造业投资都是负增长,这对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好现象。从上半年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数据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工业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多数地区、行业和企业运行状况得到改善,积极因素逐步集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三化”建设步伐加快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智能化是着重提高制造的先进能力,绿色化是注重生产过程和使用中的环保节能,服务化是本身价值链提升的一个方向。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所在行业和本身特点,选择不同模式。 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控制技术高速发展的协同作用下,智能制造开始起步。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加速,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如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发电机厂完成研发1300MW核电发电机数字化样机项目,实现工厂数字化三维设计应用新突破;广利核等公司共同完成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DCS)平台的研制,并实现了成果在二代、二代+、三代核电工程中的应用。 传统企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持续推进,服务模式持续创新。随着市场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实施,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据了解,目前机械工业服务型制造已全面延伸到下属13个行业,实现从研发设计到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制造等各个环节完备的服务链条,并涌现出潍柴动力集团、杭州制氧机集团、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对于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中为咨询表示,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中高端推进,但路程还很长。要按照市场化方式,一方面大力发展中高端的先进制造业,一方面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提升品质和质量,最终形成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有所侧重的制造业体系。
1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要的是气质 ^_^
opensesame 2016-3-24 11:16
Air Pollution in the World: Real time Air Quality map 全球大气质量实时分布图 请移步: http://waqi.info/
个人分类: 软件技巧|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要看气质
热度 63 weijia2009 2015-12-14 07:54
主要看气质 贾伟 最近几天关于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则新闻上头条了,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向前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女士颁发兼职教授聘书,网上顿时板砖横飞,口水一地。比较抓眼球的一个热点来自法大一名姓杨的教授,他声明如果邓亚萍当了法大教授,他就辞职走人。当然这种言论最多也就产生一点短暂的娱乐效果,大家只能听听楼梯响,不见他人下来。 其实圈外人士到学术界当兼职教授,是件很平常的事。那么这些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让校内各路神仙接受呢?我老人家觉得,主要看气质!不信你让运动员出身的郎平、或者音乐家出身的彭丽媛现在到哪个学校兼个职,肯定不会有什么抵触!换个角度来论证我的观点,如果你把18年前邓亚萍退役时挂满了奖牌一身短打扮的照片亮出来,说让她担任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帮着提升学校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估计法大校园一片欢欣鼓舞,而一帮青年小伙子说不定会把宿舍的脸盆和痰盂都顶到头上来敲打和庆祝!不可思议的是,在人家邓女士披荆斩棘,一口气获得清华的学士、诺丁汉的硕士、剑桥的博士,再当了若干年局级干部后,学位和思想达到空前的高度之际,法大师生却硬是把头别过去,显示审美障碍,这是咋回事捏?无他,是亚萍同学的形象设计出了问题!不信你们去看看她近年的一些风姿卓越指点江山的照片,气质变了嘛! 刚看了朋友圈发的一个微信,人大一个叫 胡锦光的教授 痛批中国人的气质,大意是说:中国社会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国民付出极高的精神成本,中国人脸上写满了着急、焦虑、沧桑,国外捡垃圾的都要比中国人的气质好!这种极端性言论让我老人家看得有点不爽,它只能证明胡教授也是一位很着急很焦虑的社会一分子,至于他本人是否不如国外捡垃圾的有气质,因为缺乏对两个样本群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结论不得而知。 拿胡教授出来开涮,其实他倒是话粗理不粗。这个社会规则的不确定性,的确是个大问题!但这个问题哪儿都有,美国学术界成千上万的教授在没拿到tenure(终身教职)之前,也是相当的苦逼的,那个气质也是很差,完全可以拿来扫地。我在北卡工作时,二楼实验室来了个年轻的助理教授,名校毕业,博后做了两轮,来的前一年还发了篇Nature,那气质,可谓风华正茂!三年以后我换单位时跟他告别,他满目沧桑地跟我抱怨说始终拿不到基金,不知后面的tenure怎么办。我定睛一看,老天呀,平时不注意,现在才发觉,没几年这个小伙子的头发快掉光啦。 而拿了tenure的教授,心里的压力骤减,自由度猛增,气质立即就非凡了。有多大变化呢?我在此试举一例说明之。前阵子跟我们校化学系的教授一起吃晚饭,聊到他们系曾经有个教授,快八十了还在上课,坚决不肯退休。美国高校的规矩是已经tenured教授,你是不能赶他走的,不存在到站下车的规矩。但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位年届八十的老教授脑子不太好使了,也就是我们医学上说的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很多事记不清了,但他老人家不肯承认,也没人敢直接告诉他脑子不行回家呆着去吧,于是乎在一个学期里,他老人家把一节课重复上了四遍,(当时课堂里的学生是怎么反应的我不得而知,估计先是惊讶,尔后是乐翻了 – 大伙儿别说出去啊,咱这次铁定要拿A了)。消息很快传到了校长那里,但校长大人也是一筹莫展,不敢硬来啊。他绞尽脑汁思前想后,约了老教授的夫人出来吃晚饭,在饭桌上苦口婆心恳求她说服自己的丈夫不要再坚持这么独特的教学方法了。还算人家老太太识大体,回去帮着老公把课件给更换了,捱到学期末,老教授对外宣布光荣退休!校长大人激动得不行不行的,亲自赶来参加了老教授的退休聚会。一个本该穿着病号服被人照顾着的糟老头,依然能风度翩翩地赖在讲台上,让系主任、院长、还有校长们抓狂,区别就是一个tenure。 回过头来再说气质,在国际会议上你可以通过气质的不同,很容易把我们天朝来的中国学者给区分开来。中国学者不像人大那位胡教授说的那么差,他们其实挺有型的,如果你看到几个聚在一起的人穿深色西装和长裤,但不系领带,里面白衬衫领口敞开,肚子比较大,声音宏亮,站姿或坐姿都很粗放、很潇洒、很随意很像《智取威虎山》里的三爷的,那就是我们同胞了!这最后一句不算,说说笑话而已。 我也曾经比较过从国内来的访问学者和我们组里成员的气质上的差异,相比之下,我们组员们做事和说话明显地不够稳重得体,气质差了一截。曾经有位在国内高校担任科研处长的访学者耐心地教过我们的博士生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让我尤为感动的是她教学生在进门的时候要提前走上两步,为老板开门。这一招对我来说十分受用,这么多年来一起走路,从来都是我给这帮小子们开门,手里拎的包再重,也没个人愿意来搭把手。可恨我们这里没有专职书记这么个职务,否则我真想把那位处长留下来作为思政老师或党代表什么的,给大伙儿提供个长期的培训! 而这种社会成熟度上极大的差异带来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气质。说句良心话,我更喜欢我们自己组员的这种单纯的气质,并不看好那种说话点水不漏办事兼顾八方而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的气质!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做其他事,有一技之长、在一个方面能做成点事情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材。你之所以单纯,是因为你心里只装了你想做的领域里的事,所以你有力量,也所以你对科学和社会能够有贡献。反过来,你满眼的政治风向人情世故,满怀的利弊得失权衡考量,纵然情商再高,纵然机缘再好,眼高手低纠结观望之下多半是一事无成! 纵观学生们的成长,他(她)们中不少人在踏出校门以后,增加了一种“社会性”气质而同时丢失了一种简单务实的学生气质,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蜕换。我老人家没有本事帮大家找回当年的锐气和抱负,但还是愿意以身作则,用一如既往的天真烂漫无知无畏来保持咱们内心的简单和快乐!前几天微信群在玩“主要看气质”游戏,我积极响应,贴出了下面的照片! 图片解读:这是一款二维的气相色谱质谱仪,气质一直是我们代谢组学数据的核心来源。也就是,咱们的科研,主要看气质!
56878 次阅读|125 个评论
周末闲话-30:腹有诗书气自华
热度 16 sqdai 2014-11-23 07:29
闲来读苏轼的诗《和董传留别》,颇受启发。现抄录全诗: 粗缯 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 瓠叶 ,强随举子 踏槐花 。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 新湿字如鸦。 诗中的名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令我浮想联翩。苏东坡的这首诗不为人们熟知,而此句却流传甚广,因为它浅显明白地阐释了读书与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提升精神境界。常常读书,日积月累,就可以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无数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养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近来常收看江苏卫视的知识类节目“一站到底”,节目的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节目里有一位北大才子,个子不高,貌不惊人,但他的知识面之广让人叹为观止,一般性难题都难不倒他。他说,他每年读500本书,上完大三,已经阅读了1500本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就难怪,他身上有一种超凡的气质,有那种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从容不迫、驾驭知识的能力,自然地赢得了一位才女的芳心。值得指出的是,节目中也有一些理工科学人,不仅有自然科学知识的专长,而且文科功底也甚是了得。他们大多腹有诗书气自华。相比之下,笔者虽然比他们虚长了好多岁,而学问根底只有自愧弗如的份儿。这几年订阅《文汇读书周报》,浏览其中的美文,总是觉得自己年轻时读书太少了,其中固然受到了条件限制,终究是由于慵懒于读书之故。 笔者平时与理工科的年轻学子接触得较多,他们中不乏热爱读书者,但是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程度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诚心地希望青年朋友们,珍惜大好光阴,广闻博览,用心读书。不要像笔者那样,到老来只恨自己年轻时读书太少。这里的读书,不仅指读专业书,也不仅指读诗书,而且应该涵盖更大范围的有益的书。 希望寄托于朝气蓬勃的新生代。 写于 2014 年 11 月 23 日,松江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43081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扫盲:学前儿童的气质与自我意识
热度 1 fqng1008 2014-5-26 09:28
注: 孙女即将两岁,对于儿童心理学一无所知的我,常常为她的心理活动感到困惑。刚才 读到博主《科学出版社》的文章“胆大与胆小:儿童的行为抑制性”,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继续搜索,改编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中的两节,合并为下面“学前儿童的气质与自我意识”,保存在这里慢慢学习。 一、 学前儿童的气质 学前儿童的个性远还没有形成,但个性系统中的若干因素已经有所发展,我们将在本节中阐述学前儿童的气质、自我意识、性格等个性的因素及发展特点,并阐述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 气质的类型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不同气质的人其行为特点、言语速度、情绪类型、思维习惯、交往风格、性格特征都有各自明显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在他的所有心理活动中,并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一直影响至今。他认为个体内有四种体液,其分布多寡构成人的气质差异:有的人激动,如发怒,不可抑制,是由于黄胆汁过多,这种人称为“胆汁质”;有人热情,活泼好动,是由于血液过多,被称为“多血质”;另一些人敏感、抑郁,是由于黑胆汁过多,被称为“抑郁质”;还有一些人冷静、沉稳,是由于黏液过多,被称为“黏液质”。虽然,希波克拉底用体液来解释气质成因有点儿缺乏根据,但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却比较切合实际。心理学至今一直沿用这一分类。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在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时得到表现。由于在个体身上在各种不同组合,从而产生了各种神经活动类型。其中最典型的有四种。 (1)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占优势,条件反射形成比消退来得更快,易兴奋、易怒而难以抑制,又叫兴奋型。 (2)强、平衡而且灵活型。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均迅速,且动作灵敏,又叫活泼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型。条件反射容易形成而难以改变,庄重、迟缓而有惰性,又叫安静型。 (4)弱型。兴奋与抑制都很弱,感受性高,难以承受强刺激,胆小而显神经质。 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恰恰与希波克拉底所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见表2-5)。 表1 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系统的特性和类型 气质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组合类型 气质类型 主要心理特征 强 不平衡(兴奋占优势) 兴奋型 胆汁质 容易兴奋,难以抑制,不易约束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反应敏捷,活泼好动,情绪外显 不灵活 安静型 黏液质 安静沉稳,反应迟缓,情感含蓄 弱 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抑郁型 抑郁质 对事敏感,体验深刻,孤僻畏缩 由于气质与神经系统的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因此,通常认为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环境可能会掩蔽气质的特性,但并没有改变气质。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都能以自己特有的动力特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 婴儿的气质类型 (1)托马斯的气质分类 托马斯(A.Thomas)根据活跃水平等九个维度(见表2-6)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发动型三类。 表2 气质的主要维度 名 称 表 现 活动水平 在睡眠、饮食、玩耍、穿衣等方面身体活动的数量 规律性 机体的功能性,在睡眠、饮食、排便等方面 常规变化适应性 以社会要求的方式调整最初反应的难易性 对新情境的反应 对新刺激、食物、地点、人、玩具或玩法的最初反应 感觉阈限水平 产生一个反应需要的外部刺激量 反应强度 反应的能量内容,不考虑反应质量 积极或消极情境 高兴或不高兴行为的数量 注意分散度 外部刺激(声音、玩具)干扰正在进行活动的有效性 坚持性和注意广度 在有或没有外部障碍的条件下,某种具体活动的保持时间 [英]艾克森著,闫巩固译:《心理学 ── 一条整合的途径》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65 页。 容易照看型的婴儿生理节律有规律,比较活跃,容易适应环境,如容易接近陌生人,容易接受新的食物,容易接受安慰等;情绪比较积极、稳定、友好、愉快,喜悦的情绪占主导;求知欲强,在活动中比较专注,不易分心;爱游戏,容易得到成人的关爱。这类气质的婴儿占研究样本的40%。 难以照看型的婴儿生理节律混乱,睡眠、饮食及排便等机能缺乏规律性;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不容易接受成人的安慰,对新环境不容易适应,表现为易退缩和易激动;主导情绪消极,紧张,焦虑强烈;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难以与成人合作,与成人关系不密切。在研究样本中这类婴儿占10%。 缓慢发动型的婴儿不活跃,情绪比较消极,表现较为安静和退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比较温和和低调,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慢,通过抚爱和教育能逐步适应新环境。这类婴儿占15%。 除了以上三类气质外,还有35%的婴儿属于混合型气质。 属于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婴儿,如果家长照料态度不当,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易形成不安全依恋。进入学校后,大多数这类气质的儿童会发生更多的适应问题。而且,这类儿童在幼儿期和童年期表现为焦虑退缩,或有较多的侵犯性行为。 对具有缓慢发动型气质的婴儿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耐心,通常不会发生心理问题。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关心,如漠视、粗暴等,他们也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而且进入学校后,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有些适应困难,如表现出焦虑不安等。 (2)卡根的气质分类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根受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启发,以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为研究儿童气质的指标,提出了儿童气质研究的新思路。卡根这样描述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的儿童:在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物或情境的最初几分钟内,意识要对闯入的信息进行理解。这时个体处在“对不熟悉事物的不确定”心理状态。个体以不同的方式对不确定作出反应。面对陌生情境的最初10 ~ 15 分钟内,有的儿童非常敏感,中断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退回到熟人身边,或离开不熟悉事件发生的地点。如果这类敏感、退缩、胆怯是稳定的行为特征,那么这类儿童称为行为抑制性儿童。另一类儿童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或人时,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可能会主动接近不熟悉事件。如果这类不怕生、善交往、主动接近陌生环境的行为稳定地发生,那么这类儿童则属行为非抑制性儿童。行为抑制性儿童的主导特征是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行为抑制,经常有高度情绪性和低度社交性。行为非抑制性表现为活泼愉快、无拘无束、精力旺盛、冲动性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把行为抑制性儿童称为胆小的孩子,把行为非抑制性儿童称为胆大的孩子。如果不熟悉事件是一种新事物或环境的改变,行为抑制性儿童就被称为敏感的孩子,行为非抑制性儿童则被称为适应的孩子。如果不熟悉的是一群人或一个人,行为抑制性儿童被称为害羞的孩子,行为非抑制性儿童则被称为好交往的孩子。卡根发现,4个月的婴儿中有20%对新异刺激容易表现不安,有40%对新异刺激表现坦然,还有30%要再大一些才表现出稳定的气质类型。 卡根在对儿童行为抑制性纵向研究中发现,非抑制行为的保持好于抑制行为的保持。在儿童出生的21 ~ 31 个月期间,由行为抑制性向行为非抑制性的转变比相反方向转变的人数要多。 卡根认为,气质是生物性因素,但它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神经系统活动特征随神经系统成熟过程有重组现象。儿童的行为具有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能性。相关的研究表明,双亲是支配型的儿童表现得较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母亲过于严厉,孩子就会表现得幼稚、依赖、被动、胆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儿童对新异事件的抑制或探索反应一般都发生在与抚养者(通常是母亲)相互作用的背景中。当儿童处于一个新环境中,或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母亲常会利用各种社会化策略去影响儿童的行为,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对陌生人作积极的反应。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母亲的心理问题与儿童的行为抑制有关。易于焦虑和抑郁的母亲,其子女的行为抑制性比例明显高于母亲正常组的儿童。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的母亲认为孩子的社会技能主要来自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其次是观察学习。她们相信孩子能通过自我调整习得社会能力,因而她们很少使用支配式教育。如果孩子表现出社会退缩,这些母亲往往把行为原因归因于孩子暂时的内部状态,如态度或疲劳,因而用更积极、更关心、更有信心的态度矫正孩子的退缩行为。而退缩型儿童的母亲习惯于采用支配性方法教给孩子社会技能,把孩子的行为归因于儿童的天性,对孩子的退缩行为表现出生气、失望、难堪、内疚,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缺乏容忍和自控的能力。 在影响儿童气质的因素中,父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种种性别角色行为与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此外,父亲对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有成就者一般与父亲的关系较密切;成就较低者与父亲的关系较疏远。孩子在校学习成绩、社会能力也与父子关系有关。父子关系比较冷淡的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成绩较低,在人际关系中有不安全感,自尊心较低,常表现为焦虑不安,不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儿童在婴儿期与父亲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密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 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具有文化差异。卡根的一项比较研究发现,华裔儿童在婴儿期和向儿童期过渡的期间,行为抑制性比白人儿童强烈。在实验中,华裔儿童的言语和笑都比白人儿童少。在与母亲分离时,华裔儿童哭得更厉害。在陌生情景中,华裔儿童接近母亲的时间比白人儿童长。华裔母亲认为自己孩子的最明显特征是胆小和害怕,而白人母亲更倾向于认为健谈、幽默感、主动表达情感是自己孩子的明显特征。在加工不熟悉的视觉、听觉信息时,华裔儿童的心率比白人儿童更稳定。 在另一项研究(Chen,et al.,1998)中发现,中国家长认为行为抑制是儿童个性的积极方面,而加拿大家长并不这么认为。中国儿童行为抑制的百分比远远高于加拿大儿童。研究者认为,文化信念支持或改变儿童的原始气质成分。总的说来,儿童的气质成分在文化和环境影响下,可能会有所变化。 婴儿的行为抑制性是遗传与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行为抑制性儿童所引发的父母反应方式与行为非抑制性儿童所引发的有所不同。父母对极端的抑制和非抑制儿童的忍受力不同,父母对儿童气质特征程度的知觉和父母的自我理想是否一致,都会影响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气质,最终影响到儿童的行为特点。婴儿的气质类型早期形成后,对儿童的情绪类型和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婴儿气质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婴儿气质与行为预测 (1)婴儿气质与认知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心理现象来说,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气质决定着儿童各种正常行为的表达方式,无所谓好与坏。但每一类气质对于环境因素都有易接受性和易损伤性两面,表现为某一类型的气质对某一心理过程较为占优势,但对另一心理过程并不占优势。例如,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96)研究表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记忆优势。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弱型的人对数量多、难度大的实际材料记忆效果好;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强型的人对无意义音节记忆效果较好。在动作记忆方面,对于不太复杂的任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弱型的人比强型的人记忆好,而对于复杂的任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强型的人比弱型的人记忆要好。 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维度研究气质,以便对儿童以后行为特点进行预测。有人运用托马斯的三类型划分,发现从总体上讲,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儿童和缓慢发动型气质的儿童比容易照看型气质的儿童的学习成绩差一些。影响学业成绩的气质消极特征主要是注意力高度分散,及高活动性、趋向性弱、适应性差。这些消极特征明显的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的新闻阅读和数学两项标准化测验中所得的等级和分类较低,两者呈正相关。 一些气质可能比另一些气质更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如专注、持久、适应性强的儿童可能比缺乏这些特征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更好。那些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心的儿童可能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对新学习环境的适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引发其他适应困难,导致学业困难。 (2)婴儿气质与社会行为 也有学者从行为连续性的角度研究基于气质的行为预测(J.Kagan, et al.,1984; N.Fox, 1996)。连续性分同型连续性和异型连续性两类。同型连续性指相同行为或相同属性表现在时间上的连续。如,根据某个婴儿对新异刺激的害怕反应,预测儿童晚期在这个儿童身上会出现的对新异刺激害怕反应的模型。异型连续性指的是基因等潜在特性的连续,而不管表现型的变化。异型连续性强调的是具有共同潜在基础的早期行为与后期行为是否符合儿童相应的年龄阶段,而不强调早期和晚期的某些具体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卡根认为,在婴儿身上更容易找到异型连续性,而在成人生活中更容易找到同型连续性。因为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在运动、认知、语言等领域内经历了大幅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的增加,更体现在质的变化,每一个方面都表达着他们的气质倾向,因而异型连续性是主要形式。根据这样的观点,研究者选择了三组婴儿:第一组婴儿具有高神经运动反应和高负性情绪反应;第二组婴儿具有高神经运动反应和高积极情绪反应;第三组婴儿对新异刺激无明显反应,作为对照组。研究者发现,在生命的头4年中,儿童的行为与4个月时的气质具有连续性。具体地说,在第一组44个高负性情绪的4个月婴儿中,有12个在随后的4年里被认定为连续的社会退缩。而在31个高水平的积极反应的婴儿中,仅有1人被认定为连续的社会退缩。在第三组中,作为对照的39名婴儿,有4人表现出社会退缩。在第二组32名高积极反应组婴儿中,有15人在前4年中被认定为连续地充满活力,而在高消极反应组中的23名儿童中,只有4人符合连续地充满活力的标准。那些具有高神经运动反应、积极反应的4个月婴儿中,在14、24和48个月时在对新异刺激的探究、不怕新异刺激和善交际的表现上具有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组的连续性尤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这一组代表着更“纯”的气质。卡根还发现,4个月的婴儿若是爱哭、闹脾气,见到鲜艳的、晃动的玩具或嗅到酒精棉球作出很强的肌肉运动反应──四肢挥踢、背部后挺,进入幼儿园后较容易变为胆怯退缩的孩子。4个月大而烦躁不安的婴儿,如果对上述刺激没有明显的肢体反应,则不会变为压抑的孩子。4个月大且有显著肢体反应,但不是易躁怒,而是比较爱笑、咿呀发声的婴儿,较易发展成胆大的孩子。早期肌肉运动反应与日后性情胆怯有关,根源在于抑制型的婴儿脑部杏仁核的激活阈限低。在大脑皮层成熟之前,杏仁核控制肌肉运动反应和爱哭的特性,在大脑皮层成熟并接管肌肉运动反应的控制机能后,杏仁核易激活表现为易胆怯。因此,气质导致的行为连续性是有生理基础的。对于极端的气质类型,儿童行为的连续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难以照看型气质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在不利的环境下发生各种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其他儿童大。而且这类气质与攻击行为以及非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有关。还有人认为,儿童期有难以照看型气质特征以及有过行为问题的个体,成年期可能会出现药物滥用。还有人认为,婴儿的气质可预测儿童今后的肥胖和其他行为,如饮食紊乱等。 需要指出的是,气质类型本身并不会造成今后的行为障碍。当儿童的气质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时,即当儿童处于调节良好的状态时,儿童将得到正常的发展。而当儿童的气质与环境不能协调时,就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果一个婴儿具有难以照看型气质,而他的母亲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气质特点,反而运用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不敏感,甚至拒绝),那么,母亲期望与婴儿行为之间产生不协调,关系难以达到融洽,儿童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心理发展受到挫折,最终就会出现行为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气质行为连续性的影响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问题,即在总体上,有20% ~ 25% 的婴儿由于气质类型的极端性,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儿童,其行为前后是否连续关键要看他所处的环境因素、他所面临的家长和教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他对环境因素所作出的反应。如果脱离这一点,单纯从早期特征去预测将来的性格特征,就带有很大的风险。 气质理论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真理,那就是对于儿童的非抑制行为要加以必要的指导和限制,这同样也包含在成人对儿童教养的“敏感性”之中。也就是说,成人(包括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所有从事早期教育的人)应该把关爱、指导和限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与文化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条件。因此,在早期的教养和教育中,根据儿童的气质类型,制订相应策略,增加亲子和师幼间的适应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自我也是“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定义并不统一,一般说来,人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和社会心理学家习惯于用自我,发展心理学家倾向于使用自我意识这一术语。通常,将自我意识理解为是个体对自己的意识。把自我意识的结构划为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在具体研究中,自我意识的认知方面主要考察自我评价,情感方面主要考察自我体验,意志方面主要考察自我控制。 1. 关于自我的研究 自从人类文化产生以来,自我就一直是哲学、文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19世纪末,由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杰出工作,使自我正式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他本人也对自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詹姆斯认为,自我包含着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两者统一于自我之中。遵循这一思路,自我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机制。客体自我是主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所认识到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作用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而认识的自我。客体自我体现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等。20世纪初,库利和米德提出著名的“镜映自我”理论,即我们是通过接受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形成自我评价的,他人评价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精神分析学说对自我的研究功不可没。尽管自我这个概念本身在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中含义并不一致,但他们创立的自我心理学,对研究自我作出了杰出贡献。自20世纪60年代起,自我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心理学的不同分支从不同角度研究自我。其中,社会心理学继承了库利、米德的观点,着重研究自我是如何在人际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认知心理学基于结构主义的哲学观点,研究的焦点在主体方面。他们将自我看做一个主观的结构。这个结构有选择地、能动地修正个体所感知、储存和回忆的经验。认知学派的自我理论强调主观因素的作用以及自我结构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强调主体结构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人格心理学将自我概念和自尊作为人格的变量,认为自我受特定的社会情景的影响,并对行为起调节作用。临床心理学家继承了新精神分析学派和现象学派的传统,并吸收了认知学派的思想,把主要兴趣放在自我的机能方面,如自我认知歪曲的机制和作用,自我在个体心理平衡和社会顺应中的作用,正常个体与适应不良个体在自我操作方面的差异等。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个体自我的发展,包括自我结构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点,自我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如自我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文化对自我的影响等。不少发展心理学家还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各自的自我发展理论。如勒温的自我理论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他认为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个体从盲目冲动到回避式被动应付环境,再到主动处理矛盾以达到目的。塞尔曼以社会视角转换能力(即观点采择)的水平作为划分自我发展的标准。诺曼吸收了塞尔曼观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个自我的多维发展理论,认为每一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潜力和局限性,并且可能出现不同的发展结果。这一模式既适合于解释自我的正常发展,也适用于异常发展。哈特的自我主体发展模式包含内容和结构的发展,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发展。卢文格认为自我的发展既不是唯序列的,也不是唯类型的,而是两者兼备,于是提出了“发展的类型学”。可见,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自我的研究也是异彩纷呈的。 二、儿童早期自我认识的发展 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发展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主体自我先于客体自我而出现。一个实验向3个月的婴儿播放一段该婴儿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录像,结果发现婴儿对同伴录像的注视时间更长,表明3个月的婴儿能区分自己与他人。这是婴儿自我的萌芽。儿童在与成人和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如啼哭能引来母亲并得到安慰和满足,一个推拉的动作能引起玩具移动等,从而逐步学会将“我”与非我区分开来。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出现了客体永久性,儿童逐步形成一个不同于外部世界的主体的自我。 婴儿出生的第二年,客体自我开始出现。其标志表现在“点红鼻子实验”中。这是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者在88名3 ~ 24 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点一红点,然后观察他们照镜子时的反应,并对其中2名12个月的婴儿作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5 ~ 24 个月的婴儿会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身体,并对着镜子触摸自己的鼻子。研究者认为,这是婴儿出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识的表现(Amsterdam, 1972)。 哈特总结了大家大量的研究,将婴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主体自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是客体自我的发展。这一结论受到学术界的公认。 第一阶段(5 ~ 8 个月),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趣,但对自己的镜像或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第二阶段(9 ~ 12 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12 ~ 15 个月),主体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第四阶段(15 ~ 18 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如自己的鼻子上的红点与镜像中的红鼻子的关系),对主体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18 ~ 24 个月),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时的儿童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言语表达自己。 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形成,是婴儿与物理世界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这对于一个生活在高度社会化条件下的个体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转折点,也是个性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 3.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韩进之对3 ~ 6 岁的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做了大规模的研究。 (1)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生具有时间性。如自我评价发生在3 ~ 4 岁,自我体验发生于4岁左右,自我控制发生的年龄为4 ~ 5 岁。 (2)我国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如3岁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妈妈说我是好孩子。”然后,儿童开始根据某一个方面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如4岁儿童从个别方面或局部评价自己,说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不打人”或“我帮老师收积木”,5岁儿童说“星期天我帮妈妈扫地、抹桌子、刷碗”,6岁儿童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多面性,如“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好,我上课发言好,帮老师……”等。 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只有6岁组中的少数儿童处于过渡状态,涉及一些内在品质,但不属于真正的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如一个6岁幼儿说自己是好孩子,因为“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我不欺负小朋友”。 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4岁组72%的儿童开始能够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到了5 ~ 6 岁,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当然,这时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学前儿童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身高,但尚不能概括地评价自己身体的好坏。4岁组儿童能从自己的饭量上评价自己身体的好坏。5岁组儿童能从自己的胖瘦来评价自己身体的好坏。6岁组儿童则能从自身的体力和健康情况来评价身体好坏。如认为自己身体好,是因为“有力气,能干活,跑得快”。这与儿童认知发展中概括水平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3)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情绪的体验,有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社会情感的自我体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同时,自我体验又容易受暗示。 儿童自我体验的不断深化表现为从与生理需要密切联系的愉快,向社会性体验诸如自尊、羞愧发展。3岁组儿童的愉快自我体验占23%左右,有羞愧感的儿童只占3%左右,6岁组97%儿童都具有愉快感和羞愧感。 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尤其是3岁组儿童,只有在成人的暗示下才会有羞愧感,如当成人问3岁儿童:“如果在游戏中违反游戏规则又被老师发现,觉得难为情吗?”有27%的3岁儿童给予肯定回答,但当实验者改用“你觉得怎样”的笼统提问,只有3%的3岁儿童有自我体验。5 ~ 6 岁组儿童的暗示性差异不大。 (4)我国学前儿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3 ~ 4 岁儿童的坚持性、自制力都较弱,只有到了5 ~ 6 岁时,儿童才有一定的坚持力和自制力。5 ~ 6 岁组女孩的控制力比男孩强。这可能与女孩心理成熟水平比男孩强的缘故。总的说来,水平都不高。国外有学者认为,3 ~ 4 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与15 ~ 20 年以后所测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之间有极显著相关,而且男孩的相关高于女孩,具有更大的预测性。这一现象可能表明男性的自控发展受内源性因素(如气质)影响较大,而女性受环境中的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谢谢大家
热度 2 xcfcn 2013-1-15 21:04
我说自己的书白读了,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农民相和混混相。博得了博友们的同情和指教。 比如有女同学就说了,还好你读书了,否则你就纯粹是个流氓了。 比如有人说了,那是因为你读书读傻了,光读书不转心的缘故啊。但我想了一下,“光读书不转心”也是高难度动作啊。读书读傻了对于我来说也很难,因为我读书不求甚解,想傻都难啊。 还有人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读诗词,光读专业书去了。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咱就惭愧啊。咱就是没有艺术和文学细胞啊。看来要靠读书改变自己的气质这辈子是没有指望了。 还是进平兄的指教来的有价值:戴副眼镜、梳下头发、穿条长裤,这样气质就立马上来了。 不过男人嘛,憨憨一点,满脸横肉一点,似乎也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PS:自己秀照片,虽然好像没有吓到人,但却露嫩了,以后再装老似乎就有点难度了。悲剧啊。
个人分类: 杂论|13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做一个有气质的人
JRoy 2012-12-26 02:02
一:沉稳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 情绪 。 (2)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和遭遇。 (3)在征询别人的意见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4)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 (5)重要的决定尽量有别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发布。 (6)讲话不要有任何的慌张,走路也是。 二:细心 (1)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 (2)对做不到位的执行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 (3)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的建议。 (4)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5)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随时随地对有所不足的地方补位。 三:胆识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词句 (2)不要常常反悔,轻易推翻已经决定的事。 (3)在众人争执不休时,不要没有主见。 (4)整体氛围低落时,你要乐观、阳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为有人在看着你。 (6)事情不顺的时候,歇口气,重新寻找突破口,就结束也要干净利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 (2)对别人的小过失、小错误不要斤斤计较。 (3)在金钱上要大方,学习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4)不要有权力的傲慢和知识的偏见。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应和别人分享。 (6)必须有人牺牲或奉献的时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诚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了就努力做到。 (2)虚的口号或标语不要常挂嘴上。 (3)针对客户提出的“不诚信”问题,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聪明,要不得! (6)计算一下产品或服务的诚信代价,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担当 (1)检讨任何过失的时候,先从自身或自己人开始反省。 (2)事项结束后,先审查过错,再列述功劳。 (3)认错从上级开始,表功从下级启动 (4)着手一个计划,先将权责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当。 (5)对“怕事”的人或组织要挑明了说。
个人分类: 分享|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交部:中方将认真研究解除对利制裁决议草案
热度 2 dongzg101 2011-9-30 12:10
外交部:中方将认真研究解除对利制裁决议草案 2011年09月14日 17:0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46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今日表示,有国家提出部分解除对利制裁,中方将认真研究相关决议草案,并愿同有关各方就此保持沟通。 在今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及,联合国安理会正在讨论取消对利比亚制裁。中方对此持何立场? 姜瑜表示,安理会通过第1970和1973号决议对利实施制裁,解除对利制裁也应由安理会协商作出决定。有国家提出部分解除对利制裁,中方将认真研究相关决议草案,并愿同有关各方就此保持沟通。 相关专题: 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 承认反对派过渡委员会过程: · 中方宣布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 中方要求利比亚“过渡委”保障中方企业在利权益 · 中方:承认利全国过渡委员会要“水到渠成” 资产解冻风波 · 中国被指阻止利比亚国外资金全部解冻 · 中方:对解冻利资产原则上没有困难 · 中国强调安理会应在处理利比亚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售武风波: · 外交部证实卡扎菲政权曾派人来华接洽购买军品事宜 · 外交部:接触卡扎菲代表系个别人行为 · 外交部:中方公司没有直接或间接向利方出口军品 · 美不满意中国解释 要求进一步说明 相关评论 · 曲星:承认“过渡委”有利保障中方在利利益 · 吕宁思:中国承认利比亚过渡政府是决定性的一票 · 新华网:承认利比亚“过渡委” 中国没有脚踩两只船
1127 次阅读|4 个评论
79年文艺气质北京土著美女寻优质靠谱科研男
热度 2 wangshu 2011-8-30 19:55
79年文艺气质北京土著美女寻优质靠谱科研男 女方善良身材苗条气质佳167厘米大家闺秀热情文艺醇厚喜欢读书,北京土著有车有房某出版社编辑,其他部分收入来源是为时尚杂志撰稿、出过几本书等。恋爱史简单。 求同龄以上优质靠谱科研男,期望经济相当“爱文艺最好,不爱文艺爱生活也行,温和点宽厚点,能彼此欣赏分享分担”。 其实只要有缘分能开始相处,女人所提条件全部会忽略。若您的朋友或老师中有合适者请将带生活照的个人自述pdf版发到topliuchao@gmail.com,非理工类可以接受word和txt版。 她为人低调,因此我擅自做主只给出侧面与背影
个人分类: 其他|3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固态气质与进取气质
iceinriver 2011-5-6 12:32
选自《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作者 薛涌 人所拥有的“自然能力”或“内在能力”是一种才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这些能力,则又是一种才能。 在有第一种才能的前提下,第二种才能就成为成功的关键。那么,这第二种才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气质”(mindset)中来。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S. Dweck的一个颇为经典的总结。她大致把人的气质分为两种,一种属于“进取型”,一种属于“固态型”。有人曾经对143名从事创造力研究的学者进行了调查,问这些人什么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结果大家的共识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适应力。 在Carol S. Dweck看来,这种素质恰恰是由“进取气质”所塑造的。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人对自身能力的估价经常错得离谱儿。而大部分错估自己的,是那些具有“固态气质”的人。这一多年研究的结果,首先是被她自己的经验所激发。她的故事我在前面已经讲了,这里不妨再重复一遍。她刚开始研究心理学时,曾把一群孩子带到一间教室中玩解谜游戏。第一组游戏很简单,大家很快做完。第二组游戏难度突然加大,孩子们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她原来的目的是想观察孩子们克服困难的过程。但她看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情景:一个10岁的男孩儿抓耳挠腮地思索,一时找不到答案。但他突然呼喊起来:“我就是喜欢挑战!” Carol S. Dweck暗暗吃惊:这孩子怎么了?明明面对着自己的失败,不是沮丧而是惊喜!这激发了她对“气质”的研究。她认为,一个人怎么看自己对这个人的一生有关键性影响。这种影响恐怕比智商、能力更重要。“固态气质”的人,倾向于把一切都看做先天造就、不可改变的。遇到不幸后的反应就是“我就是倒霉”。遇到失败的反应是“我干这个不行”。对生活的态度是“只要不冒险就不会输”。总之,他们要消除一切可能的失败机会。“进取气质”的人则相反。他们认为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自己的潜力是深不可测的。遇到不幸后,他们的反应是:下次怎么能够避免?遇到失败的反应是:我做错了什么?从哪里可以改进?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冒险就没有赢的机会”。因而他们总是把失败看成成功之母。 Dweck的这套理论,在心理学上属于 “自我效验” (Self—Efficacy) 学派。所谓“自我效验”的学说,是她在斯坦福大学的老一代同事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80年代最先提出的(Albert Bandura的女儿后来成为Dweck学生和合作伙伴)。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塑造着其能力本身。举例而言。一个小伙子觉得自己很擅长社交,特别能讨女孩子欢心。这也许并非事实。他对自己有如此良好的感觉,可能仅仅因为偶然的经验,比如初次和异性接触时正好碰到一个喜欢自己的女孩儿,有着很令人满足的经历。但是,这种看法一旦形成,他就特别有信心和女孩子打交道。他自然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练习的机会。最后,他确实变得非常能讨女孩子的欢心。另外一个小伙子,也许从客观条件上看更能讨女孩子欢心,比如更聪明、更帅、心眼更好,等等。但是,他第一次和异性接触不太走运,碰了个冷钉子,甚至可能是彼此因为缺乏经验而产生误会,闹得很不愉快。于是他开始觉得自己对付不了女孩子。日后见了女孩子不仅非常没有信心,而且本能地躲避,乃至到了有些自闭的状态。这种性格,自然排除了他和女孩子的社交机会。他也无法在不断的练习中发展这方面的技艺。最终,他确实变成了个古怪孤独的人,和女孩子合不来。这两位小伙子的社交成长过程,都是所谓“自我效验”。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Martin E. P. Seligman对“自我效验”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习成无助”(learned helpless)的概念:一个动物或人被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致使他无论如何努力,都丝毫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于是,他就发展出一种“干什么都没用”的态度。当这种态度生成后,他又进入另外一种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次的挑战很容易,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应付。但是,因为他已经有了“习成无助”的心态,在任何小困难面前都退缩、放弃,觉得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进而一无所成。Martin E. P. Seligman为改变这种心理状态,提倡一种“习成乐观”的“积极心理学”。 我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每个人都有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某些看法寻找证据甚至创造证据的本能。比如,当一个学生得出“我没有数学细胞”的结论时,他就本能地从自己的经验中挖掘“事实”来支持这一结论。他可能是因为复习不用心而在数学考试中拿了低分。但他马上会下结论:看看,我就是没有数学细胞嘛!这个“事实”,进一步强化了他原有的结论。然后他接着为这个被强化了的结论寻找新的、更多的“事实”,最终导致他数学越来越差。我称这一过程为“负向心理循环”。另外一个学生,可能数学的天分比前面那位还低,但他刚接触数学时,在几次很容易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家长老师立即鼓励:“天才呀!”他小小年纪,听大人这么一说,就有些“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后来碰到一次考试,许多题做不出来,成绩很差。但他的反应却像前面Carol S. Dweck所观察的那位男孩,兴奋地大呼:“我就喜欢这种挑战!”他认定自己是天才,有征服一切的气概。这次碰到硬钉子,就发誓竭尽全力,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于是他回 家后废寝忘食地钻研,时间全花在数学上。下一次参加数学竞赛,题目更难,但他居然出人头地。面对自己的好成绩,他感觉更好:“我就是有数学天分嘛,谁要和我在这方面较劲儿,谁就自找倒霉!”这一被“事实”强化了的结论,又引导他在自己未来的经验中寻找新的“事实”来印证,于是数学越来越好。这叫“正向心理循环”。不管是在“正向心理循环”还是“负向心理循环”中,能力是被对自己的信念创造出来的。当你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支持自己的结论的“事实”时,你其实不是在“寻找事实”,而是在“创造事实”,是你本人选择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2009年统治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翻译成中文后也颇为流行。我看书中最精彩的是如下的事实: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与此相对,2007年进入青年世界杯足球决赛的捷克队,21名队员中15名是在1到3月份出生,只有一名9月出生,10月以后出生的则根本找不到。加拿大职业冰球选手多是1到4月出生,10月以后出生的寥寥无几。这是因为,英超球员注册是从9月起记年龄。在同龄组的球员中,9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捷克和加拿大的体制,则是从1月1日算年龄。同年1月出生的,比起12月出生的也几乎大一岁。为什么这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如此决定性的影响?两个20岁的小伙子,如果生日相差快一年,彼此的体能不会因此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孩子五六岁开始从事运动时,这一岁左右的年龄差距就使快速发育中的孩子在体能上形成两个等级。假设双方都具有一流的运动天分,那么小一岁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也斗不过大一岁的,甚至可能因为长期比不过人家而退出运动场。大的孩子,则被视为是运动天才,从小进运动队当主力,上场磨炼的机会比谁都多,日后自然脱颖而出。格拉德威尔在这里强调的,是机会如何塑造了人。但这里的问题远远不止是机会。那些小一岁的孩子,每天面对着壮得多的孩子进行着不可能的竞争,很容易滋长“习成无助”的心态,最终放弃努力。乃至到十八九岁、年龄所造成的体能差距已经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时,他们还是比不过人家。那些大一岁的孩子,则一直感觉良好,不断自我激励,训练比赛都特别卖劲儿,超人的努力最终塑造了超人的能力。现在西方的家长对这一问题越来越有认识,乃至许多人想方设法让孩子晚上一年学,希望给孩子寻找一个良好的“自我效验”的心理出发点。 缺乏心理分析,是格拉德威尔这本大红大紫的书的一大弱点。格拉德威尔秉承着美国自由派的意识形态。这派人总喜欢把人完全看成是社会条件的产物,把成功归结为机会。言下之意,大政府在自由派知识精英的指导下,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社会,于是就人人皆可为尧舜了。 他们忽视的,是个人内在的力量。这种内在力量当然是可以在和环境产生良性的互动中培养的。格拉德威尔作为一位通俗作家,承认他所依赖最多的一位学者,就是上面提到的Carol S. Dweck。可惜,他并没有把Carol S. Dweck的理论充分应用在自己的书中。 美国的另一位作家David Shenk在2010年出版了《天才在我们所有人身上》,则相当忠实地追随Carol S. Dweck的学说。他举出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作为最有力的例证。乔丹在球场上弹跳的滞空时间是如此之长,乃至许多人怀疑是否地球吸引力还对他起作用。他正是利用这种超长的滞空时间演示出NBA历史上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难度动作。人们习惯于把乔丹看成是“无可争议的天才”,其能力绝非后天努力可以企及。但是,乔丹小时候运动才能平平,在家中他哥哥Larry才是个小明星。他在五个兄弟姐妹中,也属于最懒的,甚至高中时被校篮球队刷下来。要知道,篮球是碗年轻饭,二十几岁就到了顶峰。科比17岁就从高中直接进了NBA。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高中的篮球队都进不去,想成为职业选手是异想天开,成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超级巨星更是痴人说梦了。但是,乔丹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发愤。 一些观察家指出,在他日后的整个篮球生涯中,没有一位同类练得像他那么苦。甚至在一般的娱乐性练习中,没有教练监督,没有输赢压力,大家都乘机要“露几手”,频频演练自己最拿手的“绝活儿”。只有乔丹例外。他利用这样的机会,频频演练自己最不行的动作。这种自觉突破自己的“舒适域”、挑战极限的精神,和我们开篇提到的主动挨摔的一流花样滑冰运动员如出一辙。这也是为什么一流人才总能超越“自动期”而投入“深练”的秘诀所在。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具有先天素质的人突破自我极限后的产物。大多数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努力进行这种自我突破。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英超著名的俱乐部布莱克本(Blackburn Rovers)派人专程拜访Carol S. Dweck的原因。布莱克本的足球学院,在英格兰排在前三位。其部门总监Tony Faulkner长期以来就有一个观察:许多大有希望的队员未能出头。他大致知道其中的原因。在英格兰的足球传统中,大家相信天才是天生的,靠练没有用。一天到晚苦练,无非是告诉人家你不是天才,不过是个“还可以”的苦力而已。这使许多希望之星半途而废。Tony Faulkner面对这种强大的足球文化无能为力,只好跑到Carol S. Dweck这里求助。 上面已经论及,Carol S. Dweck把人的气质分为“固态型”和“进取型”两类。她的目标是克服“习成无助”的痼疾,打造积极人格。在这方面,她把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验”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Albert Bandura的自我肯定,即我所谓的“正向心理循环”,固然能使孩子信心十足,使他们喜欢逞能、努力。但Carol S. Dweck发现,仅仅让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够。如果人把自己的超常能力看成固态的,就可能抑制自己发展的潜力。中国有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古训,讲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如何害了自己。Carol S. Dweck在20世纪50年代读小学时,老师是个迷信智商的人,全部学生按智商排座位、分派工作。Carol S. Dweck因为智商高,一直坐在第一排,自然从小就认为自己非常聪明出色。不过,她发现,许多和她一起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最终都无所成就。而她自己虽然为坐在第一排而得意,但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智力其实是可变的。这些经历滋养着她日后的思考: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变的人,才可能开发自己的潜力。 20世纪90年代,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Carol S. Dweck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她把400名七年级的孩子随机分为两组完成很容易的解谜游戏。事后对第一组的孩子不停地夸奖:“你真是聪明!”对第二组孩子则称赞:“你一定是非常努力!”接下来,这两组孩子在如下两种解谜游戏中进行选择:一种是容易的游戏,一种则难得多,不过老师告诉他们这组难的游戏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被夸奖聪明的那组孩子,有一半以上选择了容易的游戏;被称赞用功的孩子,则有90%选择了难的游戏。 Carol S. Dweck和她的同事用同样的方法对纽约市12所学校数100名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另一次研究。这些孩子同样被随机分为两组来做适龄的智商测试题。测试完后,第一组得到的赞誉是“你真聪明!”第二组得到的赞誉是“你真努力!”接下来,这两组学生要对付难得多的智商测试,即八年级程度的测试题。结果,第一组孩子意气消沉,第二组孩子则竭尽全力。最后一轮测试,难度回到第一次测试的水平。第一组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成绩居然下降了将近20%;第二组被夸奖“努力”的孩子,成绩则提高的30%。 Carol S. Dweck接下来的问题是:是什么使这些学生们选择了不同的目标、有了不同的工作态度?她的结论是:前一组学生希望“显示”自己的才能,后一组学生希望“发展”自己的才能。在这里,“才能”对两组学生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才能是先天的、固定的,他们愿意把这种才能一遍又一遍地展示。对于第二组学生来说,才能是一个过程,是在不停的发展之中。这种发展的引擎是自己的努力。所以,他们不愿意重复已经掌握的东西,而急不可耐地要闯入新的领域。对这两组学生,失败的意义也不同。第一组学生遇到失败,本能的反应就是“天呀,我不行!”第二组学生遇到失败,则采取了面对现实的态度:“我这套做法看来不行,要换个方法试试。” Carol S. Dweck甚至利用哥伦比亚大学的脑电图室,让具有这两种精神气质的人回答各种问题,然后给他们回馈,同时监测他们的脑电波活动情况。结果显示,“固态气质”的人特别关心自己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是什么,特别注意自己答案是否正确。当你提供一些能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他们的脑电波中没有信号显示出任何兴趣。甚至当他们答错了问题时,他们也没有兴趣追究什么是正确的答案。“进取气质”的人则对各种问题中所包含的能够增长他们知识的信息感兴趣,似乎并不在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究竟把自己排到什么智力水平上。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固态气质”的人,心思全花在琢磨“自己是老几”的问题上。既然他们相信人的素质是固态的,自己究竟是老大还是老二、老三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自己,生怕自己不够聪明,乃至于通过躲避挑战来躲避失败。“进取气质”的人则是个学习者。他们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宁愿去尝试失败,因而总愿意迎接新的挑战。 我们甚至可以在婚姻恋爱中看到这两种气质的对比。比如,你去问一些正在求偶的青年男女什么是他们理想中的配偶。“固态气质”的人回答是:“对方要让我自我感觉良好;要尊重我,崇拜我。”甚至他们会说:“我至少能在一个人的宗教中当一当上帝!”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自我”。“进取气质”的人则回答:“对方能够发现我的弱点,帮助我成长;挑战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鼓励我进行新的尝试。”总之,他们从不觉得也不想觉得自己完美无缺。他们所专注的是学习和发展。
个人分类: 教育之人文精神|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再起时——国荣八年祭
热度 4 hjf306 2011-4-1 17:20
四月一号,愚人节。 对于西洋节日,一向持保守态度,至于愚人节更是可有可无。然而有一个人的陨落为这个轻佻的节日涂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叫人心碎,叫人无奈。 四年前的今天,张国荣在香港跳楼自尽,留给世人一朵鲜艳的血花和无尽的唏嘘。所有歌 迷 影迷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四年之前我才初中毕业,年少无知,对于张国荣知之甚少,他的歌曲,电影我都很少接触,也不知道他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媒体的报道才让我知道了这个人。 四年过去了,其间多少也经历了点事,成熟了些许,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了些变化,然而对张的印象仍然是模模糊糊,云里雾里一般。四年也不算短暂,世人对张国荣的怀念依旧没有改变,感情依旧如此强烈。 早上打开新浪网,一张图片直逼眼帘。是一张《霸王别姬》 的 剧照,张国荣饰演 的 程蝶衣,一身白色戏服,头带凤冠,深情的眼神下蕴藏着无限哀愁。一个男人能把女人独特的情感表达得如此传神,肯定不简单。 于是, 在网站上看了些关于他的资料以及评价 。 说来也觉得好笑,在世时不去注意,死后才去苦苦追寻。 看了好几张图片,感觉到了他性格中的多样,活泼清涩,低回婉转,深沉自闭,狂放不羁,敏感多情,文质彬彬 …… 每一种都足以令人意乱神迷。富有诗人气质的艺人肯定是与众不同的,性格如此丰富且又是性情中人,在舞台上是如此的沉醉,以至于我怀疑一直以来他都是在做一场梦,一场风华绝代的梦。然而梦终究是要醒的,有几人能忍受梦醒后的落寞和无奈,特别是富有诗人气质的性情中人?这种人是脆弱的,他们难以忍受现实中的阻隔,因为他们的眼光总是放在最高点上,他们并不愿把心思放在无谓的世俗上,不愿失意的活着。王国维投湖自尽,海子卧轨自杀便是如此,要 么 生如夏花之绚烂,要 么 死如秋叶之唯美,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是他们的悲哀,恰恰也是他们能为世人所追忆的原因。 听张国荣的歌,总觉得有些靡靡之音的感觉,但我想没有深度气质的人肯定是无法唱出那种感觉的, 正如南唐后主 李煜的词一般,只有他才能写出那种血泪之作。纯净带着些低沉的声音,容易让人陶醉其中,忘乎所有。于是听他的歌更容易把人带入追忆之中。 都说戏若人生,看了张国荣的电影之后更是深有感受。是在演戏还是在演自己?是活在生活中还是活在电影中?一切都难以分辨了,也无需去辨别了。张国荣的陨落更像是一种回归,只是不知归处。 宿舍前有一片粉红色的杜鹃花,在这季节里尽情的绽放着,开得如此热烈,全然无视时间的流逝。经过时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可以寄托的情怀。看来哥哥选择四月离开还是挺合适的,有一片片开到荼靡的杜鹃花为他送行,来人间走一趟也值了,杜鹃花也算开得有意义了。希望风再起时,哥哥能在天堂里闻到浓烈的杜鹃花香,然后依旧淡然一笑!   注:文章写于 2007 年 04 月 01 日,为 QQ 空间的第一篇日志。 《 折子戏》 是一首为纪念张国荣梦幻一生所做的歌曲 。这首歌充满了对张国荣的怀念之情,在唱出惋惜追忆的同时,更唱出了哥哥如戏如梦的凄美一生。歌曲通过借用京剧唱腔为引子把流行音乐与中国的国粹京剧结合在一起,通过黄阅完美声线的演唱,烘托出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动人情怀。他的声音在优美的旋律中游走时,显得无比的空明与透彻,突显出黄阅唱将歌手的实力。 你穿上凤冠霞衣 我将眉目掩去 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 你演的不是自己 我却投入情绪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拭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 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 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去惋惜 你脱下凤冠霞衣 我将油彩擦去 大红的幔布闭上了这出折子戏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3910 次阅读|7 个评论
美女如斯
yhc511025 2010-5-6 12:06
大多数人眼中的美女,是自己想象中的美女,而我想象中的美女应该是俞飞鸿,美女如斯,赏之可惜。亲之怜之爱之才是我心中所想,可惜我不是她身边的男子。 我最爱她的那双眼晴,富含感情,炯炯有神,似一潭秋水望着你,看似无情却将感情深藏。你看不出她的所想,却会深深的被她吸引。她的气质高雅,眉眼间的巾帼之气让我深深折服。我想可用十个字来形容她:淡漠而高雅,高洁而不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6 次阅读|4 个评论
让自己象个学者
lin602 2009-10-15 22:51
看到陈寅恪的照片,从他的脸上,让人看到真正学者的从容与淡定,从介绍他的书中(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1996年看的这本书),看到一个让人觉得是个真正学者的形象。 一些人其实职称是教授,在人们心目中未必象个教授,有的人工作是学者,但是人们对其的评价不是学者。有的被评价为象个政客,有的被评价为象个商人,甚至有人被评价为流氓。当然许多品德好,学术好的教授,同事及学生会认为象个教授或学者的。 学者,特别是教授,要有点宠辱不惊的心态。有了成绩,不要趾高气扬,更不要旁若无人,更不要瞧不起别人,受到打击与挫折,也不要整天哎声叹气,其实想想,人的一生只不过几十年,人迟早要离开这个地球的,只是时间问题。 见到领导,甚至大领导,不要低下头颅,直起自己腰杆,该说什么不要太违心,如果觉得不妥,可以不见嘛,在领导面前也可以不开口,这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法。在利益面前,不要过于表现得争前恐后(这是人最难的要求)。而对于自己的学生及年轻的同事,要以平等相待的心态相处。 听到一句话,不能做孙子,就不能做爷爷,说的是在领导面前要听话,才能够做上领导。 而学者,应该是既不做爷爷,也不做孙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气质与性格的传承
hhaill518 2009-8-29 14:29
《亮剑》中有这么一段话:“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青岛农业大学08级茶学专业是山东省首个茶学本科专业,刚组建的08级茶学班的角色正如一只部队的首任军事首长。良好的传统将会为以后茶学专业的发展注入灵魂,为茶学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新组建的一个科研团队也是如此,首任学科带头人的气质和性格铸就了这个团队的灵魂。
个人分类: 我的工作|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