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知识创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知识创新

相关日志

文化不启蒙,现代化没戏!——从贺教授野蛮成功谈起
热度 6 liyou1983 2018-11-28 22:22
这几天,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疯狂使用风险极大的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婴儿基因,事发前相关单位及其人员并未有效禁止,事发后许多民众以至一部分高学历的科技人员不以为是、甚至公开声援,而贺副教授理直气壮,某些单位急忙甩锅或暗自偷笑,这充分反映我国还有待全方位、长期性、大幅度地提高公民素养,完善国家法治,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道远。 明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峰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28850-1112003.html 关于那场运动的前因后果,如今大概可以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 基于自由的民主 和 基于求真的科学 的新文化创新和启蒙的目标,因革命和救亡而遭遇波折,因极左和动乱而几乎中断,民主和科学至今是我国远未完成、仍需要不断推进的社会目标。 1958 年主动大跃进、 1978 年被动改革开放、以及科研教育领域的严重弄虚作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那次运动受阻的代价。 人均收入和教育年限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有效指标。 从统计数据看,前 30 年商品生产、按劳分配、知识分子屡遭批判,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最终绩效并不高;后 40 年改革开放,经济粗放增长,但全民文化偏低,问题依然严峻,正十九大所谓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 人均收入水平。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 1952 年 445 元, 1957 年 624 元, 1978 年降为 615 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仅增长 10% ;考虑到职工人均赡养人口从 3 人下降到 2 人,实际工资水平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均国民收入 1952 年 98 元, 1978 年 177 元,考虑到物价和赡养人口因素,实际收入长期停滞,某些地区甚至下降。 2017 年,全国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2.6 万元( 25974 元),仍属于世界中下水平。 人均教育年限。 1980 年仅 4.5 年,大批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2015 年仅 9 年,具有科学素养的仅占 6.2% ,其中 70% 以上人口属于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大专以上人口刚过 10% ,且这些大专以上人口的文化素养也参差不齐。 公民文化素养 应当包括 公民权利与法治、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 (审美)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方法上的全面素养,应当 兼有自尊心和同理心,形成多元化、批判性思维 , 而这在一定程度与教育年限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公民文化素养不高,首先表现在 知识、思维上 的或为文盲无知,或为某些领域的知识、理论、方法的空白、错误,如权利和法治观念薄弱,具有零散、模糊的知识但缺乏科学素养和社会理性,却以偏概全,盲目自大;进而表现在 行为、结果上 的恣意妄为, 损人利己,但一报还一报 ,损人害己, 社会的分工、创新、生产、交易、竞争、合作都难以有效展开 ,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性技术创新、中小学生源流失、语言粗鄙、伪劣商品、合同欺诈、环境污染、公序混乱、贪污腐败、恶性治安事件、重大安全事故等许多方面问题百出,权力欺上瞒下,个人苟且偷生,群体同归于尽。 欧美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经过一个全面、长期、认真的知识创新、文化启蒙过程,整个民族需要脱离野蛮、愚昧的落后状态。对于当代中国,至少需要在提高、均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尽快普及高中教育,全面改革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要建立在整个民族较高的文化素养基础之上。 当然喽,如果以为今天的人类与小白鼠、群狼或山顶洞人差不多, 愿意以小白鼠、战狼或洪荒时代的智人精神要求自己,这篇博文就是废话。骚扰您啦,失敬不送!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2022 次阅读|8 个评论
知识创新、碳排放与2018年混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热度 2 liyou1983 2018-10-9 00:31
知识创新、碳排放与 2018 年混搭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8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的诺德豪斯( William D. Nordhaus )和罗默( Paul M. Romer ),这次奖励的学者和学术贡献对于经济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于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部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我国似乎又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罗默 2016 年担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和副会长(林毅夫也担任过这一角色),他 1983 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和 1986 、 1990 年论文探讨了知识的创新(生产)、积累、扩散、应用等问题,探讨了知识创新不仅为其发现者、所有者带来了收益,相关的人员、单位、行业、国家、全人类也低价或无偿获得了知识创新及其扩散、应用所带来的好处即知识创新的正的外部效应(外部经济、公益性)。具有充分且平等权利、能够自由参与和竞争的个人和市场是有利可图的知识的创新、积累、扩散、应用的基础性方式,同时政府应当对具有公益性的科学研究、基础教育和部分高等教育、公共卫生等活动提供义务教育、资助基础研究、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让从事这些投资或职业的人员获得至少不低于市场平均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由此, 知识的持续、全面创新及其积累、扩散、应用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这也是对广大科研、教育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贡献的最好评价。 诺德豪斯 1967 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与晚年的萨缪尔森共同编写了畅销至 19 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他的学术贡献是通过模型和定量分析(如全球经济气候系统的区域综合气候经济模型 RICE 和动态综合气候经济模型 DICE ),探讨了碳排放、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具体影响,提出了从 GDP 中剔除环境损害成本的净经济福利指标和全球污染税(或碳税)计划。 诺德豪斯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问题结合起来,其学术研究是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损害自然环境、社会福利的修正或反动,人们必须从全面的、长期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社会应用问题,政府必须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活动, 或者进行事前立法、事中管制,让损害自然环境的个人和单位者自我治理,或者付费公共治理,而不能低价或无偿地转嫁给他人而导致负的外部效应(外部不经济、公害性)。 从 1969 年至 2017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 49 届的历史看,今年获奖的二人组合打破了经济学奖 49 年来的传统,显得非常混搭、跨界。过去也有二人、三人共同获奖的先例,但他们都是同一或相近领域或专题的学者,即便 1974 年哈耶克和缪尔达尔分属左右阵营,也是奖励他们在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社会制度上的共同分析。但是,这次二人研究领域并不相同或相似,可以说是天南海北、泾渭分明,经济学界应当无人料到二人的获奖组合,尽管可以将知识创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放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庞大系统中进行分析。其实,应当让诺德豪斯等相关学者分享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让阿罗、赫尔普曼、巴罗等人分享另一届。既然如此, 那克鲁格女士就可能与塔洛克先生获得明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罗默的基础理论创新的学术工作。罗默继承了斯密、马克思、熊彼特、杨、阿罗、索洛等人的早前工作,把经济学推回了从知识创新、社会分工、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学术领域,更全面、深入解释了现代社会如何打破古代社会长期停滞而获得持续增长的发展问题。这是对忽视创新、分工、生产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完善,据此甚至可能打破萨缪尔森等人以来建立的流行半个多世纪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重返斯密、马克思的古典传统而重建当代经济学体系。但是,瑞典似乎把诺德豪斯名次排在了罗默前面,应当考虑到了年龄因素,年长为先。 人类的经济增长或发展,在短期内可以依靠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大规模、低效率投入,欧美早期的经济增长、中国七十年的增长道路大致就属于这种模式。但是,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在人类需要无限而可投入资源有限的自然约束下,不可能长期维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人类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经济方式的全面转型,依靠经济效率的持续提高。 如何不断、全面提高经济效率?基本途径只能是知识的创新、扩散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扩散和应用只能依靠调动人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只能来自通过科研、教育、医疗对人的能力(劳动能力、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包括德智体美能力,或学习、模仿、创新等能力)形成和运用,只能来自每个人的思想有自由、学术无禁区、知识有市场的知识体制,每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应当得到自由发挥、长期激励和充分保护。 然而,我国延续至今、依然主流的正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质量、低积累的增长模式。我国在科研、教育长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科研、教育产出效率并不高,长期远低于邻国日本,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只有初中学历的 9 年,劳动力的科学、人文、法治素养不高,在基础性的科学发现、重大性的技术创新、高效率的经济产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或缺陷, 所谓的科教兴国战略执行不力,大打折扣,这也是中美近期争端的重要内因。由此,社会经济困境如何走出,现代化如何实现, 40 年的改革开放如何推进?这一基础性、系统性的社会经济问题亟待引起关注和解决!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4234 次阅读|6 个评论
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wangyunwu 2018-8-4 17:00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成性学习资源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资源形态。为此,文章介绍了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并构建了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框架;同时,文章从学习平台、教师、助教、学习者四个层面,重点分析了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实施策略,并依托蓝墨云班课,总结出“吸引—推—拉”型学习资源生成机制。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利用生成性资源破解传统教学困境的建议。作为学习资源未来发展的新形态,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对于促进知识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胜远,杨霞,王运武.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2018(07):99-105. 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策略_王胜远_杨霞_王运武.pdf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236)-知识新构
热度 1 zjzhaokeqin 2017-12-14 16:31
读博记语( 236)-知识新构 赵克勤 刚才读吕洪波 科学网博客 《退休前最后一堂研究生课讲授完毕时的惊喜和感动》, (链接地 址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1089531.html  真切感人,这里仅记二语如下: “我将沉积学与大地构造学之间的关系形容为:沉积是基础,构造是灵魂。没有沉积的构造缺少物质基础,没有构造的沉积缺少思想灵魂。” 评:给人的启发是 :知识积累是基础,知识新构是灵魂。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二——15.理论要点40-42
pww1380 2014-2-26 11:07
信息文明之光(91):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二 ——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15.理论要点40-42) 杨文祥 2014 年 2 月 20 日 ~2 月 26 日 修订整理 说明:上接《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一》 40. 信息自由流动 是信息流动和信息机制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创新的基本条件。 人类社会开发和发展的一切 信息技术 ,从语言到电脑,从通信卫星到网络技术,归根结底, 其最终技术目标无一不是为 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 创造现实条件,提供技术支持 。 ( 要点40诠释 : 理论要点40 所揭示的就是 信息流动 、 信息机制 、 信息技术 、 知识管理-知识创新 与 信息自由流动 的内在联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内在联系基础之上的相互关系。) 41. 信息自由流动 与 社会信息流动有序化 是 同一个社会运动过程——社会信息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在此需特别引起重视的是 信息的自由流动 与 信息流动秩序 ,即信息环境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问题。 信息自由流动 与 信息流动秩序 (信息环境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是建立在一个 统一的和共同的基础之上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 这一统一和共同的基础就是 “ 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保障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顺利进行 ” 。 ( 要点41诠释 : 信息流 是一种源源不断, 定向流动 的信息内容之流 。 无序的信息内容 不可能形成 动态的信息流 ,只能是一种 静态和散漫的信息堆积 。 这种静态、散漫、 无序的信息堆积 ,不可能形成动态的 信息流 ,更不可能实现 信息内容的自由流动 。 而 定向流动的信息内容之流 必然是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即 有序结构 , 依序流动 的信息流 。 没有 信息内容的有序流动 ,便不可能形成 信息的定向流动 。而没有 信息的定向流动 ,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系统 具有系统结构构建与整合功能的信息机制 的可能 。 不过, 无论是 信息的有序流动、定向流动,相应系统信息机制的形成, 还是各种 信息技术 的开发与应用, 其目的都在于,而且都仅仅在于 ,为 信息内容的自由流动 和建立在信息内容自由流动基础之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与相应的环境,而不是相反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十八: 理论要点28指出, 信息是 信息内容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机制 的统一。 这样,作为 信息内容、信息过程和信息机制的统一整体 ,信息不仅要有一定的 信息内容 ,而且要形成一个 动态的流动过程 ;这个流动过程还要构成一个 相应系统的信息机制 。 而要这个信息机制实现 持续不断地运行 ,就需要通过不同系统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 不断地进行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 ,通过这种 知识思想创新 源源不断地 生成新的信息内容 ,从而 在维持信息机制持续运行的同时,为系统的整体运行、发展与演化提供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 。 这就是说, 信息内容的自由流动 ,是信息作为 信息内容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机制 的统一整体的 现实需要 和 决定这一现实需要的内在规定性 。而 信息内容自由流动 的必然结果就是 以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形式,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与此同时也在不同系统之间,在实现相关 信息资源共享 的同时,实现 知识与思想的创新 ,从而导致 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 。 因此说,通过 信息内容的有序流动、定向流动、相应系统信息机制的形成和各种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不但使相关 信息内容流动起来 ,以满足 信息内容自由流动 这一信息的内在需要,而且为 信息资源共享 以及建立在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之上的 知识思想创新 和 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 提供现实保障 。 总之, 理论要点41 所揭示的就是 信息的 自由流动 与 有序流动 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 42. 信息自由流动、 建立在信息自由流动基础之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以及由此而实现的 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 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 是社会 信息化进程 的首要目标,而 社会信息的有序流动 则是 信息自由流动 的根本手段和基本保证。 ( 要点42诠释 : 理论要点42从 人类社会信息化历史进程 的角度,对 信息自由流动 和 社会信息有序流动 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揭示。) 注: 正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84 页。 为便于理论诠释,在此对原文的段落进行了重新划分。与此同时, 对专著中个别的文字遗漏也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一 ——14.理论要点37-39
热度 1 pww1380 2014-2-9 22:48
信息文明之光(90):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一 ——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14.理论要点37-39) 杨文祥 2014 年 1 月 31 日 ~2 月 9 日 修订整理 说明:上接《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   37.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是信息资源的 价值实现 和 价值创造 过程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过程就是 知识和思想的 创新过程 。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过程是一个作为主观信息资源的人类意识与作为客观信息资源的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 过程。 主、客观信息资源 互动与整合的结果,就是 新知识、新思想的生成 。 ( 诠释 : 这就是说,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过程 以及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过程 , 这三个过程是一个 统一的过程 。 社会系统的 整体运行、发展与演化过程 ——无论是其信息传递与流动过程、物质流动与配置过程还是其能量配置与运行过程,都是在这个 信息机制运行过程 、 信息资源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过程 与 知识和思想创新过程 这三个具体过程所形成的 统一过程 的基础之上实现的。 这样,社会系统的 整体运行、发展与演化过程, 即由 信息传递与流动过程 、 物质流动与配置过程 和 能量配置与运行过程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互动统一所构建的 社会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 , 不仅生成 物质价值 和 物质财富 ,同时也生成 精神价值 和 精神财富 。 其所形成的精 神价值和精神财富, 就表现为 知识 和 思想的创新 以及相应的 新知识和新思想 的形成 。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方式与过程 ,就是在 人的意识 这一 主观信息资源系统 与 社会信息资源 这一 客观信息资源系统 之间进行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 , 并在这种信息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实现 主观信息资源 与 客观信息资源 的 整合与统一 。 主观信息资源 与 客观信息资源 通过这种以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 为内涵的 互动与整合 , 完成了 知识与思想的创新过程 ,生成与这个过程相应的 最新的知识和思想 。) 38-1. 信息自由流动 、 信息资源共享 、 知识与思想创新 是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三项基本要素, 在信息资源价值实践过程中,每一项要素都不可或缺 。 ( 要点38-1诠释 : 没有 相关 信息的自由流动 就无以进行 信息资源共享 ; 没有 相关信息资源共享 , 就不可能进行 知识与思想创新 ; 而没有 相关知识与思想的创新 , 也就无从完成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践 。 这就是说, 信息自由流动 、 信息资源共享 、 知识与思想创新 不仅是展开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三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这三项基本要素之间, 前者还依序构成后者的决定性因素 。 ) 38-2 . 信息自由流动、信息资源共享、知识与思想创新 是 同时进行 、 不可分离 的 统一过程 。 ( 要点38-2诠释 :上文要点37强调了“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过程 以及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过程 , 这三个过程是一个 统一的过程 ” 。这样,作为 信息机制 运行前提的 信息自由流动 和作为 知识思想创新 的 决定因素 的 信息资源共享 与 知识与思想创新 就必然是 同时进行 、 不可分离 的 统一过程 。 ) 39-1. 信息自由流动 是 系统信息机制 运行的前提。 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是一个 信息交换和共享 的过程 ,是 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 人类社会的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是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 社会表现形式 。 ( 要点39-1诠释 : 一个开放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系统,其 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就是其信息机制。无论系统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子系统, 其各种机制性要素的生存与运行皆须建立在信息机制的基础之上 , 否则既不可能保证并维持其 有序运行 ,更不可能保证并维持其 持续运行 。 系统的信息机制,其运行过程是一个通过 相关信息的自由流动 而实现的 信息交换 与 信息资源共享 的过程 。 这一过程是一切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形式。 无论这一信息机制是在系统内部运行还是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运行都是如此。 因此,否定了这一“ 通过 相关信息的自由流动 而实现的 信息交换 与 信息资源共享 的过程”,不但否定了 系统 生存与发展的形式 ,同时也就否定并扼杀了 系统的 生存发展活力 与 生存发展的可能 。 实际上, 所谓的信息机制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运行”,仅仅是一种微观层次的视角 。如果在宏观视角上看, 这种在微观视角上所观察到的“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运行的信息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宏观系统之内的运行机制 。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通过 人际之间的互动与整合 而形成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 开放系统 ,每一个人类个体的 社会实践 ,都是一种 在人的意识主导与统摄之下的 理性行为 和 价值诉求行为 。这种 理性行为 和 价值诉求行为 是一种 表达人的现实需要、文化理念与精神诉求 的社会行为。而 人对自身现实需要的理解 、 文化理念 与 精神诉求 ,是 人类社会信息资源 的一种特定的存在与表现形态。这样, 人的这种理性和价值诉求行为 就是一种 建立在相应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人的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不但要以一定的信息资源为前提,为基础,还要与社会系统的基本运行机制——信息机制融为一体。 如果没有 以信息自由流动、信息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为内涵 的信息机制的运行,这种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既无从启动和进行,也不可能在保证并维持其社会实践的有序化、持续化的同时,实现其社会目标 。 由于人的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与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 是融为一体的,在理论上就可以将二者的关系表述为“ 人类社会的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是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 的 社会表现形式 。 ” ) 39-2 . 没有 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 ,便没有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有效运行 和 信息资源共享 的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 是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基本条件 。 没有这一条件,就没有知识与思想创新的可能 。 知识与思想创新 是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结果,是 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的具体表达形式 。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过程 就是 知识与思想的创新过程 ,也是 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 。 信息的自由流动 和 信息机制的有效运行 是社会系统 生存与发展活力 的源泉,离开了这一源泉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有效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 要点39-2诠释 : 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历史进步 ,无论是其历史过程、历史内涵,还是其历史结果, 归根结底是 人类知识的积累 和 思想情感的提升 ,即 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 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的前提条件是与 知识与思想创新 内在联系紧密,建立在 社会 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资源共享 和 信息机制的有效运行 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 有效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而“ 信息的自由流动 和 信息机制的有效运行 是社会系统 生存与发展活力 的源泉 , 离开了这一源泉就不可能进行任何 有效的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 社会信息自由流动 的历史水平 ,受到所在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这样,在 世界的角度 上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就不难发现如下这样一个事实: 凡是 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 能够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对外部世界发挥较大的影响 , 引领世界潮流,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的国家和地区,其 社会信息自由流动的历史水平 总是高于甚至是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否则,这些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享有引领世界潮流,主导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地位 。) 39-3 .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是在以 信息自由流动 与 信息资源共享 机制为 基本机制 的 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系统 的推动下,通过 主观信息资源系统 与 客观信息资源系统 的 互动与整合 而 生成新价值 和 创造新知识新思想 的过程 。 ( 要点39-3诠释 : 如上文所述,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与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是融为一体的。这样,人类社会的社会系统,其从 信息流动、传递和信息交换角度 上的 信息机制 及其 运行过程 ,就与这里的,即理论要点39-3的这个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角度 上的 信息资源价值机制 及其 运行过程 就是 同一个系统机制及其运行过程 的两个 不同表现方面。 在“ 信息资源价值机制系统 的推动下,通过 主观信息资源系统 与 客观信息资源系统 的 互动与整合 而 生成新价值 ,与此同时, 创造新知识和新思想 的过程 ” 就构成了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 全部理论内涵 。) 39-4 . 基于 信息资源 的 可共享性 这一 本质属性 (原文此处文字有遗漏) , 信息资源的价值 只能在 信息交流 和 信息传递 的过程中,也就是在 信息资源共享 的过程中创造出来 ,与此同时, 信息资源的价值 也只有在 信息资源共享 和 信息资源价值创造 的过程 中才能够加以实现 。 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 就是 信息资源的共享过程 。 没有 信息资源的共享 ,便没有 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同时也就没有 信息文化的建设 和 人类信息文明 的历史进步 。 ( 要点39-4诠释 : 正如上文 理论要点37和38的诠释 中所指出的那样, 信息资源共享 是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基本要素之一,“ 社会系统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过程 以及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过程 , 这三个过程是一个 统一的过程 。 ”“ 知识和思想的创新方式与过程 ,就是在 人的意识 这一 主观信息资源系统 与 社会信息资源 这一 客观信息资源系统 之间进行 信息交换、转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 , 并在这种 主客观信息交换 、 主客观信息资源转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 的基础之上实现 主观信息资源 与 客观信息资源 的 整合与统一 。 ”“ 主观信息资源 与 客观信息资源 通过这种以 信息交换 和 信息资源共享 为内涵的 互动与整合 , 完成了 知识与思想的创新过程 ,生成与这个过程相应的 最新的知识和思想 。 ”“ 没有 信息的自由流动 就无以进行 信息资源共享; 没有 信息资源共享 , 就不可能进行 知识与思想创新; 而没有 知识思想创新, 也就无从完成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由此可见, 信息资源共享 在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中的重要意义 。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直接目的就是 价值的创造 与 价值的社会实现 。通过建立在信息自由流动与 信息资源共享 基础之上的 知识和思想创新 ,完成了表现为 新知识新思想生成 的 价值创造过程。 这种“ 表现为 新知识新思想生成 的 价值创造过程 ”,同时也是 参与这一知识和思想创新过程的 主观信息资源 与 客观信息资源 的 价值实现过程 。 由此可见,无论是 信息资源的价值创造 还是 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 , 信息资源共享 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 基本要素 和 基本过程 。 可共享性 是 信息资源 与 物质资源 的 本质性区别 。 信息资源 的 可共享性 这一 本质属性 ,构成了 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 信息文明 和 信息文明文化价值观体系 中 资源共享 、 合作共赢 这些信息时代 价值理念 的 实践来源和理论基础 。 总之,“ 没有 信息资源的共享 ,便没有 信息资源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同时也就没有 信息文化的建设 和 人类信息文明 的历史进步 。 ”) 39-5 . 人为了 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进行的一切 理性行为 和 社会行为 , 都是一种建立在 一定 信息资源 基础之上的 信息行为 和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这样, 全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就是一部完整的信息资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历史 。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类通过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的形式, 不断 释放自身的潜能, 在不断创造价值的同时,不断实现 人自身的价值 。 ( 要点39-5诠释 : 人的 理性行为 是一种 建立在相应 信息资源 基础之上的 合理性行为 。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一方面表现为 在 意识 的这一 特殊形态的信息资源系统 的统摄之下 ;另一方面表现为 要受到相应 社会环境 的 现实制约 ,并为适应这一 社会环境 以便达到特定 行为目标 而 尽可能充分地把握能够 准确表达 和 反映这一现实社会环境 的相关 信息资源 。 这样,“ 人为了 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进行的一切 理性行为 和 社会行为 ” ,就必然“ 都是一种建立在 一定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信息行为和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与此同时,“ 全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 , 不但必然是,而且也只能是 “ 一部完整的 信息资源价值创造 和 价值实现 的历史 ” 。 这一历史过程, 不但是人类社会 通过 信息资源价值实践 , 不断 释放自身潜能, 不断 创造价值 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 实现人自身价值 的历史过程 。 ) 注: 正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 483 页。 为便于理论诠释,在此对原文的段落进行了重新划分。与此同时, 对专著中的文字遗漏也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9 3 .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4 .毕强,杨文祥. 21 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辈遗产足堪珍惜——百岁诺贝
热度 2 pww1380 2012-3-11 12:54
信息文明之光( 34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辈遗产足堪珍惜 —— 百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金玉良言与前辈政治领袖的政治睿智与历史思索 杨文祥 根据凤凰网财经通讯报道, 《财经》年会 2011 年 12 月 14-15 日在京举行 ,凤凰网财经全程进行了现场报道。 199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百岁老人科斯在会上发表视频致辞。现将科斯老人致辞的部分内容节录如下: “回顾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不已,往前看,未来光明无量。但是, 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 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虽然)不能阻止错误思想或邪恶观念的产生,但历史已经表明,就这一方面(而言),(若)压抑思想市场则会遭至更坏的结果。一个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培育宽容,这是一副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威胁社会稳定。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多样性的 现代 世界 相互作用和融合,这能使中国复兴和改造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假以时日,中国将成为商品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全球中心。你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将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经典论述,一方面,人的精神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另一方面,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又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延伸和再现。就是说,没有人的精神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现实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生机和活力,更不可能实现社会健康的发展和持久的繁荣。 这一点,在以人为本,以知识 - 思想创新和人的精神发展为内在动力的信息 - 知识时代表现得尤其显著 。 正如本人在“信息文明之光”前几篇文章里所反复强调的那样, 没有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充分发展,就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完善,就无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而具有信息 - 知识时代历史高度的信息文明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信息资源和知识 - 思想创新基础之上的人的精神充分发展的历史进程 。 也许科斯老人并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然而,他从客观规律探索和科学思考的角度所提出的关于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结论,是不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具有某种高度的契合之处呢?在科斯老人这一思想的闪光之中,我们是否也能够看到前代政治领袖关于“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一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的睿智之光呢? 眼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深化现代化转型和现代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我们能从科斯老人的金玉良言和前代政治领袖的政治睿智和历史思索中得到应该得到的一切吗? 还是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正在做严格的历史检验。 参见: 南山山人《 百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送给中国的金玉良言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360886.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NIH科研“创新”、中科院知识“创新”及“创新性”研究
热度 3 liuli66 2011-12-17 10:12
NIH 科研“创新”、中科院知识“创新”及“创新性”研究 “创新”的概念已经泛化,已经超出了熊彼特的原始定义和经济学家的定义;科技界、政治官员们及社会各界都在套用“创新”概念,司空见惯,约定俗成,这有其合理性:大家“忽悠”创新,创新“忽悠”大家。 这里介绍 NIH 对科研“创新”、中科院对知识“创新”以及有关学者对“创新性”研究的界定。 NIH 对科研“创新”的界定 NIH 在课题评审中,在五个核心指标中,有一个是“创新”( innovation )。原文如下: Innovation. Does the application challenge and seek to shift current research or clinical practice paradigms by utilizing novel theoretical concepts, approaches or methodologies, instrumentation, or interventions? Are the concepts, approaches or methodologies, instrumentation, or interventions novel to one field of research or novel in a broad sense? Is a refinement, improvement, or new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concepts, approaches or methodologies, instrumentation, or interventions proposed? (来源: R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6014do=blogid=417352 ; 又原始来源: http://grants.nih.gov/grants/guide/pa-files/PA-10-067.html ) 中科院对知识“创新”的界定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报告对知识创新的解释是: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它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有关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 “创新性”研究 NIH 所谓的科研“创新”,中科院所谓的知识“创新”,在本人看来都是指的“创新性”研究( innovative, innovativeness )。 创新性 (innovative) 研究指的是生产出新的和/或独一无二的科学知识和应用的创造性活动( Nieminen,2004 ) 。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创新性”、与创造力研究中的“创造”、“创造性”可以等价交替使用。 具体说,创新性研究包括: ( 1 )创造新理论,对学科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2 )发现新现象,改变人们对现有理论的认识;如达尔文发现物种多样性,并提出生物进化论。 ( 3 )创造新方法,藉此用来检验理论问题。如要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 )用来检验心理学中的心理能力理论。 ( 4 )发明新仪器,开拓了研究领域,如 E. Ruska 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和 G.Binning , H. Rohrer 发明的隧道电子显微镜,开拓了纳米技术领域。 ( 5 )创造新的分析框架,从新的角度对现有理论进行整合和分析;如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 ( Heinze, Thomas, et al , 2007 )
1304 次阅读|8 个评论
网海冲浪手记:凤凰网——“凤去台空”的文化荒漠
pww1380 2011-7-31 20:55
杨文祥 最近,怀着一种猎奇和尝试的心理,在凤凰网开了一个博客。结果很不能令人满意。到目前为止,凡涉及重大严肃的思想与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稍有原创意义的文章,无一通过其网管的审核。今天,又有一篇文章未能通过凤凰网的审核。这是一篇关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理论思考的文章。 显然,凤凰网既不是思想的园地,更不是理论的森林。 思想与理论是文化的命脉。没有思想和理论这一智慧清泉的浇灌,凤凰网只能沦为一片“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文化的荒漠,无论拉上多少文化名人作点缀也无补其精神的贫乏与思想的空虚。 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并建立在社会高度开放、思想高度解放和精神高度自由基础之上的知识创新文明、理论创新文明和思想创新文明。而在这一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思想创新的基础之上,必然形成在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层次上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凤凰网的运行尽管借助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但其办网宗旨与信息文明的历史方向却是背道而驰的,不可能承担信息文明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重任。 究竟是凤凰网能够阻滞人类社会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还是信息文明的历史潮流改变凤凰网的方向,人们且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发表本人观点:建设适合国情的新能源产业
热度 2 hy517hy 2011-5-27 11:56
2010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象形科学(也叫核育论)首部应用专著: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能量范畴的产业规律研究与应用,书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2011年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以“太阳能产业蕴含千亿量级商机”发表了本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谈的上述观点。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5/05/content_811488.htm 以新能源为载体应用象形科学,是传播象形科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象形科学的支持,我将继续努力做好象形科学应用示范(基于新能源的经济转型示范)工作,同时,抓紧时间撰写《象形科学——知识系统超越之路》,争取今年出版。 《核育论》的来源与用意,就是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关系实在”认识,在时间的背景下用图形表达基本关系,确定表达“关系实在”的基本单元,也就是象形基元。然后,以生命为源泉,以象形基元及其组合为工具,表达人类活动规律,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从人类的文明史看,《核育论》传承的是东方文明的血脉,应用西方文明在逻辑表达层次的成果,建立一种融会东、西方文明成果的知识系统。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思维的主要源泉是人际关系,主要表达工具是象形汉字,重要的特征是“象形”;西方文明在逻辑思维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数学,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有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规范人类活动的知识系统,叫科学。《核育论》探索与研究的是一种用象形工具规范人类行为的知识系统,以这种特征命名,应称为象形科学。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6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象形科学趋势2的思考
热度 1 hy517hy 2011-5-18 20:25
宇宙一直是研究者思考的对象,从古人对宇宙本原的追问,到近代影响较大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对宇宙的描述,从工具上讲,基本上是抽象概念的组合。芒德球用计算机工具向我们展现一种宇宙形态的表现,拉近了我们与宇宙的距离。不过,这些表现方式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与宇宙的隔阂问题——我们是我们,宇宙是宇宙——宇宙的表现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象形科学研究宇宙运行与我们行动的共同结构,用象形基元表达。将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表现的宇宙光锥图转化为逻辑推理的基元图,体现宇宙运动与人类行动的全息关系。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2:用图形表达宇宙
热度 3 hy517hy 2011-5-16 20:48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2:用图形表达宇宙
30 年来,数学家和 IT 工作者一直在创建分形:一种无论放大多少倍观察都能保持细节的图形。然而数学理论的局限阻碍了它在多维空间中的铺展。最近一个分形体爱好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法,创制出令人称奇的 3D 影像,并将它们命名为芒德球( mandelbulb ),以向分形理论之父伯努瓦 • 芒德布罗( Benoit Mandelbrot )表示敬意。 这个图形于去年( 2009 年) 11 月首次在互联网上出现。凡是看到的人都众口一词:这辈子从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东西。从远处看,这个东西像一块土疙瘩,似乎是饱经风霜的石块和被撞碎的陨石挤压在一起的混合体。而一旦眼睛适应了繁琐的阴影和纹理,那些精雕细琢的花纹便如繁星般映入眼帘:它就像一件超级复杂的雕塑,构造的繁复程度堪比进化得最高级的病毒。当你把眼睛再凑近些,之前的混乱又出现了:某些部分放大后显现出一片巴洛克风格的世界——落叶遍地的花园星罗棋布,扭曲的深坑和令人晕眩的悬崖绝壁层出不穷。继续聚焦,新的形状会不断地突然出现,优美且出人意料……这简直是一个自成一体,可以无限探索的小宇宙。 ——摘自《新发现》 2010 年 5 月号,芒德球的分形之美, Herve Poirier 撰文,郭鑫编译,第 63 页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1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象形科学趋势1的思考
hy517hy 2011-5-13 14:45
当我们以现有思维表达工具为前提研究复杂事物时,会呈现更复杂的现象。统一物理理论是一个复杂性问题,里斯以“图形”为中介(语言),找到了一条统一表达物理理论的道路。他的研究成果用已有的李群 E8 图形呈现,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比问题本身更复杂,更难理解的表达方式。对专家来说,向科研“象牙塔”的顶端攀登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立足民生,胸怀人类的科学家来讲,在向顶端科学家致敬的同时,要将顶端的思维成果与教训转化为民众的利益,人类的福祉。 我相信“没有来自心灵和精神的激励,任何科学研究都注定是徒劳无功、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我认为,心灵与精神的激励来源于对民众利益与人类福祉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表现为对物质层面需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不足或者缺陷的认识。我们习惯于用语文、数学这两种知识工具表达思维成果,用于解决物体层面的问题是很有效的。但是,超越了物体层面,用这两种工具就会出现复杂的现象。里斯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理论的统一,呈现出李群 E8 的复杂形象。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用数学工具表达社会事务,越细化,越复杂。由此可知,现在一些人知道了知识工具“能干什么”,不知道语文、数学这类知识工具“不能干什么”。 象形科学对现有知识工具“不能干什么”进行了研究,面对现在涌现的“非物质”层面的问题,提出了发明象形工具,建立象形知识系统这一从根本上,全面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使用象形工具与象形知识。例如,我们在识别熟人时,用的就是象形手段。在人类主要以纸、笔为工具表达知识时,知识的内容适合以字符的形式表达。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工具普及的时代,为使用象形形式表达知识创造了基础条件。用象形(图形、几何)表达知识的趋势已经呈现,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将建立以象形为主表达知识的系统,为人类发展的新飞跃创造条件。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1
热度 1 hy517hy 2011-5-10 21:32
[转载]象形科学研究趋势1
在研究象形科学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些人也在用图形或者几何工具解决科学问题,现将作者收集的部分资料摘录如下,供参考。 1 、用图形表达理论 近百年来,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尽管物理学家作出各种努力,已经通过种种检验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的魅力确切和可信,但是,这两者却始终无法兼容,无法让科学家找到用同一种科学语言解释一切现象的关键。 2007 年 11 月 6 日,安东尼 • 加瑞特 • 里斯( Antony Garrett Lisi )在 arxiv.org 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长达 34 页的科学论文,题为《一个极其简单的万有理论》( An Exceptionally Simple Theory of Everything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里斯以几何学为依据而进行研究,其理论基础正是一项奇怪的数学对象——李群 E8 的根系,如下图所示: 概括说来,李群就是能够根据物理理论的对称特征对物理理论进行区分的数学概念。从基本的物理学 的角度来说,一种理论其实就是由一系列方程式构成的整体。但是,物理理论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几何图形(一个立方体、一个六角形……)。每个方程式就是这个几何图形的一部分(立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六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每个方程式的项之间的等号可以视为几何图形的一个对称形态(立方体各大正方形面的平移、六角形中各三角形的旋转……)。因此,只要知道几何图形的全部对称,我们就可以找出物理理论的所有方程式。 ——摘自《新发现》 2008 年 3 月号,一个民间科学家的终极理论, Cecile Bonneau 撰文,武峥灏编译,第 36 页。图片从互联图搜索得到。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17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10
热度 1 hy517hy 2011-5-7 18:25
象形科学缘起10
十 象形科学的特征是生命源泉、象形逻辑、汉字定义。生命源泉指以生命传承的共性——核育为基本概念,表达异性作用与繁育传承的规律;象形逻辑包括象形基元、象形算法、象形坐标系、象形原代码;汉字定义指以四类笔划的象形为基础(一形表确定、二形表变化、三形表新生、四形表概括),解析汉字的字形所表示的含义,以此定义用汉字表示的概念内涵。知识系统创新是我认识到的社会使命,指从知识源泉、根本概念做起,建立新知识系统的根本、全面的创新。超越之路表示本书写作的理念与超越理念有关,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的物质化道路了,而应走整合东、西方文明成果的超越之路。 创新知识系统,或者提高知识表达工具的维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如同人类现在已经建立的点、线表达形式的知识系统一样,可能要经过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生活在这个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中,有机缘感受到了知识系统创新的使命,就应该为之而努力。好在建立象形知识系统的方向正在逐步社会认同与接受。英国华威大学的数学教授斯图尔特在他 1998 年出版的《生命的其他秘密》中预言了一种 21 世纪的新学科——形态数学( morphomatics ),这种学科尝试把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联为一体,这将揭示我们周围世界的深层模式,最终为我们理解生命曾经如何开始这一事实助一臂之力( 彼得·沃森著, 20 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第 866 到 868 页)。当前,象《万物几何论》(环球科学 2011 年 1 期 76 页)、《神经几何学》这类借助于象形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正在不断涌现。已经普及的视窗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说明了象形思维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这些都激励着我将建立《象形科学》的事业进行到底。 《象形科学》的任务是融会贯通东、西方文明中的知识成果,探索、建立一种人类共有的,指导天、地、人和谐相处实践的知识系统。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许是百年工程,或许是千年工程。既然自身的经历造就了这种起心动念,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坚持追求,从当前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做起。理想,不一定在人的一生中能够实现,但是,只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当下所做的每一件实事,都让我们向理想更进一步。 明知前途艰难险阻,我也要勇往超前。哪怕注定会牺牲在攀登的征程,我也要站立着化作碑石,为后继者指引登峰的路径。 坚持实践与反思,积累创新知识。 时代进步了,只有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与反思的互动,是做与思的促进互生。我做,我思,故我在!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7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9
热度 1 hy517hy 2011-5-7 11:30
九 现在普遍采用的知识系统,也就是现代科学,经过西方哲学对“是”或者“存在”的追问,达到了用数码表示、用计算机运行的程度,形成了虚实互动循环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凡是能够确定的“是”,都能用计算机运行的数码表示或者显形。对于人类思维所感觉到的“不是”,也就是超越人类五官认识的范畴,哲学家们遇到了感知到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者不能说的障碍,难解“道可道,非常道”问题。应用象形逻辑工具,可以通过提高表达工具维度的方法,减少失真,使原来使用一维工具难以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出来,并形成知识。例如,对许多人来说,由经历而形成的经验,说不清楚,也难以教会别人做到。应用象形逻辑工具,就将这种说不清楚的隐形知识转变为显形知识。 尝试以生命为源泉,用象形逻辑工具发现、表达客观规律,形成一种知识系统,以生命系统传承的共性,即种子(核)与繁育(育)命名,称其为《核育论》。经过五年多的推广,效果不理想。反思原因,认识到仅仅有“道”是不够的,还需要“德”。“道”由走与首构成,只要“首(头)动”,也就是坚持思维活动,人人都有道,思维的范围广,程度深,道行也就深。“德”由下面的心起,止于双人,就是要用心传“道”,让社会接受。 先放下名称对有些人有点费解的《核育论》,用自己较熟悉的新能源产业作为载体,表达所得的“道”, 2010 年 9 月出版了《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将核育论简介作为附录面世。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突破专业的隔阂,让普通人接受。重点考虑传承、普及与合作。传承就是传承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象形特征;普及指社会接受的方式,表要为科学方式;合作指合作的机缘,当前的机缘是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选用《核育论》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基础理论。所以,从“德”的立场出发,也就是从社会接受的角度考虑,将本书命名为《象形科学——知识系统的超越之路》。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8
热度 1 hy517hy 2011-5-5 18:45
八 人类现有的表达知识的主要工具是语文与数学工具。以维度作为区分标准,语文所用的文字与词汇,象形表现为点,语文工具的运用,就是将点连成线,表现为句子,用线排成面,表现为文章;数学所用的数量(常量、变量)与模型(公式、方程),象形表现为点与线,数学工具的应用,就是将点代入线中,用线构成曲面描绘客观世界。以精度作为区分标准,数学工具比语文工具表达客观世界的精度高,也就是确定性好,易于实践。以操作为标准看,语文与数学工具都以点、线为操作对象。在语文中,点(词汇)的内容是规定的,线(句子)的排列是确定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在数学中,点(数量)的内容是可变的(常量变大小,变量代常量),线的形状是可变的。这些都对知识表达工具的创新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知道,知识的表达精度,或者失真度,与表达工具与对象的维度有关。工具维度大于对象维度时,可以统一表达一些看似分离的低维度对象,例如,用圆锥体的截面可以统一分离的曲线,平截面边界线为圆曲线,斜截面边界线为椭圆曲线,不过顶点的垂直截面边界为双曲线等。工具维度等于对象维度时,表达的真实性最强,例如,用样板房表示实际的房屋。工具维度低于对象维度时,会产生性质失真,例如,用二维的图形工具表达三维对象时,就会失去三维对象所具有的重量属性。表达工具的维度越低,表达对象的性质失去的越多,也就是失真度越大。现在我们知道,常用的语文与数学工具主要操作内容由点与线构成,是 0 维与 1 维的,表达物理规定的二维、三维对象时,失真度较小,而表达社会规定的四维以上对象时,失真较大。这就是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难用数学工具的重要原因。要减小表达工具对表达对象的失真,就是要增加表达工具的维度。现在我们清楚了,要较真实地表达四维以上的对象,就要发明比目前常用的语文与数学工具维度更高的工具。 发明高维度的知识表达工具,难度很大。我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发明了象形逻辑工具,也就是用图形的关系表达客观逻辑。具体的作法是将对核育概念的理解用一种基本图形表达出来,并且要求这种图形可以无限扩展,也就是可“运算”。这种工具适合解决四维以上对象所产生的问题,如创新问题,企业战略决策问题,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等。在应用与推广这种工具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以这种工具为基础,可能建立一种创新的知识系统。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5
热度 1 hy517hy 2011-5-1 20:30
现在全球主流社会所用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缘起的知识系统。我们现在感觉到这种知识系统或者科学很有用,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让我们接受了这套系统及其物质价值判断标准。用这种价值标准判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缺乏物质就是落后。 在西藏建设太阳能电站的经历让我反思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观。我们报着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心态到艰苦的高原地区去工作,自以为很崇高。可是,一位藏族朋友说,你们说西藏原住民很落后,其实他们说你们很邪恶,因为你们破坏了自然。当然,我可以举出很多证据说明当地的居民是很欢迎我们送去的光明的,不过,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这种观点对我认识科学有很大的启示。科学作为人类追求物质享受的手段,所起的作用是破坏自然的帮凶。对自然来说,所谓现代科学,无外乎是一群功能强大的掠夺资源的机器。以现在可知的人类消费能力看,自然资源有的将在几十年内,有的最多在几百年内就会消耗殆尽。有些人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必然直,在人类的一种资源消耗尽时,总会找到新的替代资源。这只是一种可能,以个人的立场看,是无所谓的,灾难来了,个人是可逃的。而对于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来说,现在有能力,有时间思考未来的问题,为什么要放弃呢? 人类把握未来的方法就是发现真理,把握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分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指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相对真理指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它是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对于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来讲,所应用的都是相对真理,表现为知识工具。在科学的实践中,当前普及使用的是数学工具。这种工具在三维以下的空间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四维以上(含四维)的空间,用数学表达,需要增加复杂性,并且应用效果难以建立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数学工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能不能针对四维以上空间的运动规律发明相对简单的知识工具呢?我尝试了一种创新路径,就是突破数学以数字、符号及其组合为主表达客观模式的限制,试用图形、基元及其组合为主表达客观模式。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3
热度 1 hy517hy 2011-4-27 20:39
根据组织软件开发的需要,我系统自学软件工程与无线通信方面的知识。根据推广软件的需要,我系统学习人生方面的知识,包括宗教、哲学、成功学,以及一些励志、创业、感悟方面的知识。从统一建模语言与无线通信机制得到重要启示:对于复杂的事物,可以通过层层降低复杂种度的模块化方式,达到易于操作的程度;客观世界存在许多无形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就存在于我们的眼前,互不干涉(就象移动公司的 GMS 与联通公司的 CDMA 手机信道一样,互相独立)。这些启示让我感悟到一个道理,人类的知识从现象上看很复杂,实际上是不同思维空间与作用机制的产物,宗教、哲学、科学、产业都有各自的思维空间与作用机制,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都能担当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宗教与哲学曾经起到过主导作用,现在是科学与产业起主导作用。科学与产业这种虚、实两方面互动、互生的结果,一方面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类需求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有限之间的基本矛盾,产生了人与人,国与国,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系列冲突。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基本矛盾与系列冲突呢?我个人的认识是,要以包容两种极端倾向的立场,融会贯通宗教、哲学、科学、产业层次的知识,产生一种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知识系统。 在一般人看来,现代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分类繁杂,一个人在有限的寿命内是难以全面了解的,更何况是融会贯通原有的知识,创新出一种知识系统呢。一想,就会被吓住,也就是说,连行动的勇气都不会产生,更不要说行动了。我从实践的需要出发,先不去想知识的海洋有多大,我能不能装下所有的水,而是想我需要什么知识,到哪里去找这些知识。这样,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我做过战略规划,综合计划,形象管理,营销管理,软件编程,生物工程,新能源科研等工作,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加上在大学与研究生阶段学习过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以及凭个人兴趣学习的国学、哲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每天勤于思考,自然会产生一些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也就是时常会得到一些知识的灵感,产生建立新知识系统的创意。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1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的缘起2
热度 1 hy517hy 2011-4-26 11:20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知识的源头是什么呢?知识的源头是实践。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学习,效率非常高。例如,我在审查一个医疗设备的开发项目时,按往常的方法,我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有关的知识,按自己的理解写审查意见。改用寻找源头的学习方法,我就到生产现场去调查,核实基层单位提出的条件,遇到问题就去向人请教或者查找资料学习,写出符合实际的审查意见。这样,既避免了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又提高了工作实效,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学到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知识。我将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归体法,就是回归实体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我在 FT8 燃气轮机的研发中,荣立了三等功,被评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当时,按常规的方法测算,需要 5000 万元的科研费,我用归体法测算,只需要 2700 万元。常规方法是让设计、工艺、生准、生产、劳资、制造等部门分别测算所需的费用,加起来就是总费用。用归体法首先分析零部件的成本构成,我发现有些零部件的自制成本高出了外购成本很多,将自制成本高的零部件改为外购,会使总费用下降。我就写出调整自制件目录的建议上报领导。领导正为科研经费缺口大而犯难,经论证后采用了我的建议。 要知道,在一个管理严格的军工企业中,制度创新是非常难的。我所做出的创新业绩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让我担任企业形象管理办公室主任。设立部门专职建设企业形象,这是在当时(九十年代)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史无前例的事物,很多人反对。我设计了问卷调查, 99% 的受访者不理解或者反对。经过一年的努力,总经理在集团公司干部会上宣布,企业形象工作为公司创造了 1 亿元的效益(由于树立了企业差异化的形象,争取到地方政府 4000 万元支持,航空工业总公司因此给予 1200 万元支持,以及新增转包生产任务,让公司增加利润 4800 万元)。此后我又组织了问卷调查,支持率达到 99% 。在企业形象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突破原有的理工科思维,尝试理科与文科的跨学科思维,收获很大。总结学习心得,我撰写了《成发形象的语言诠释》,《成发形象的构造过程》两篇论文,荣获成都发动机集团公司第五届学术评比二等奖。 在企业形象管理所取得的成绩让我升任营销管理处长,又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营销人员要跑市场,不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办公,让我看到了一个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就是怎样对移动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从消防指挥得到启示,想到了用无线装置管理。一了解才知道,无线频道资源是有限的,优先配置于公安、消防、救灾等特殊部门,一般的企业管理是不可能申请到无线频道资源的。我又从手机通信得到启示,提出了研发“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企业无线管理软件”,希望利用手机短信服务功能,实现对移动人员的管理。研究这种手机与计算机结合的软件,发现在个人计算机上有了操作系统软件,在网络上有了搜索引擎软件,而在手机与计算机结合提供企业管理服务的领域,软件开发还是个空白。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于是,下海成立公司,研发这种软件。得到了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研发出国内第一款企业无线管理软件,通过了国家验收。在市场推广时,遇到了许多问题,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人方面的问题。许多人不愿改变习惯,接受无名小公司的软件产品。对第一个接受我们产品的公司特别感激,当这家公司的老总邀请我加入,做上市与投资管理工作时,我答应了下来。这是一家在 2000 年时国内最大的从事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公司。这样,我又应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太阳能方面的知识。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2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象形科学的缘起1
热度 1 hy517hy 2011-4-25 21:21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困惑于所学的知识太少。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航空军工企业从事军转民规划,领导告诉我,我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掌握 277 种专业知识。我只能疯狂地学习。首先自学快速阅读法、超级记忆法,速记学等课程,努力了一年多,达不到书上所说的一天能读 100 本书的水平。从扫描仪得到启示:快速阅读法的终级目标也就是将人变成扫描仪,并不能解决缺乏知识的问题,扫描得来的只是一堆符号的组合,并不是符合需要的知识。从扫描仪的操作方面又得到这样的启示,扫描仪所得到的表现为知识的东西是从扫描的物品中得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是有源头的,我们不一定非要从描述知识的书本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知识的源头获得知识。 试想一个简单的例子,杯子在那里,如果我们从书本上去获得关于杯子的知识,会是无穷无尽的,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表示形式,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知识就好比杯子的影子,如果考虑加工后的知识,也就是影子重叠的情况,就更复杂了。实际上,只要我们拿起杯子用一用,就获得了关于杯子功能的知识。我们在青少年学习阶段,已经记忆了基础知识,在成年阶段,机械记忆的能力下降,就不应该更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了,寻找源头学习知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1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试论逻辑思维对于知识创新的意义
周可真 2010-7-23 03:30
读蒋劲松博文《 邏輯思維是一種基礎的思維方式 》有感 逻辑思维只是为了保证思维者的思维成果能被他人所理解,这种思维本身并不具有原创性;假設、猜想、以及形象思維等各種不嚴格的思維(蒋劲松语),才是属于原创性思维。 由于任何原创性思维都是通过个体的人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的,故原创性思维是属于私人活动范畴。这种私人活动的成果最初是以只有思维者自己能理解的私人话语的形式存在着的,它必须转换成思维者自己和其他思维者都能理解的公共话语具有逻辑形式的话语系统,其原创性思维的成果才能为他人所共享。 逻辑思维是把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私人话语转换成公共话语的过程,因而也是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转换和转变,某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才能成为其他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资借,使其他人得以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当且仅当其他人能够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与其他人在思维领域的合作才是现实的。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实现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的必要条件。注重逻辑思维,本质上就是注重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 一定共同体内的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是该共同体的成员的思维效率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他们共同遵守某种思维规则的逻辑思维,则是其开展思维领域的良好合作或有效合作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保证一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得以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从而也是其整体思维得以加速度地进步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使得中国人的原创性思维成果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人以非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的原创性思维成果例如,孔子基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做出的某个论断,其他人就难以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他们非要同样有孔子曾经有过的那种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例如,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其他人可能也必要活到五十岁时才能理解或把握到他所谓的知天命的真意,一个小年轻是无法理解或把握到知天命的真实意义的。 这意味着,中国人之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的提升,使得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而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进步方式缓慢地发展着。 至今中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学者们对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少有感兴趣者,大学里的绝大多数专业也素来不开逻辑课,一般学者从来都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即不是自觉地按某种公认的思维规则来进行思维,这也是至今中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讲知识创新,但是,如果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那末,即使每个人都有原创性的思维成果,这种成果也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从而中国的科学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就必然难以得到提高,其知识创新就仍然会像古代那样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方式进步,而不可能取得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
个人分类: 逻辑学|5146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先进、功能强大(ScienceDirect)
xupeiyang 2010-6-28 09:09
ScienceDirect 与 NextBio将科学研究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统一整合,采用强大的生命科学 本体语义网络技术支持,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研究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既能分析 ScienceDirect 的内容,搜索其同行评审的文献,同时可以利用 PubMed 、临床试验、实验数据、新闻文章的公共数据,以提高研究的发现力和生产力,有效地检索、发现、共享科学数据,加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促进科学知识创新。 这个科学知识创新平台的创建运行已经一年,受到全球科学界的关注与欢迎,是目前最先进的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平台之一,我国科技人员应当充分利用。 请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请见: http://www.nextbio.com/b/nextbio.nb ScienceDirect has partnered with NextBio to connect articles with additional research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ources such as PubMed, GEO, and ClinicalTrials.gov. Using life science relevant ontologies, synonym recognition, gene and protein linkages, and tissue and disease nomenclature, links are made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peer-reviewed content. This box contains the key terms extracted from this ScienceDirect article. Clicking on a term will take you to an overview page where you will see associated content and will be able to find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thereby accelerating your scientific discovery.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4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创新中信息交流的作用
icstu1 2009-12-7 14:07
知识创新的目标是追求新的科学和技术与经济和社会以互动、协调方式运行的最佳方案(知识、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互动、协调的经济或社会效果。在知识创新体系中,信息交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1只有当信息相对自由地,没有障碍地双向流动时,当创新结构的每一个要素(研究开发、生产者和消费者)符合自己的目的时,创新过程才能正常地进行。2创新中,信息处理的绩效能够减小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与经济活动(可预测)不同的本质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发明、甚至是已达到制成物质式样的发明,长时间地、有时完全不可能实现),因此,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将是不确定的。这不仅说明创新是一种充满风险、要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活动,而且说明保证信息及时在具有不同期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专家和专门组织之间的流动是唯一能促进解决创新过程中突发或潜在冲突或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手段之一。3信息处理过程构成了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考察大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就能发现,由于CAD、CAM、CAP、以及在此基础上CIMS的引入,企业已经成为信息集约的生产系统 或物料流转的制造系统与信息流转的信息系统的统一体 。从另一方面讲,在作为创新成果的新的有形物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就得通过一些信息过程获取和生成这些有形物品和服务的新的信息和知识。正是这一信息过程,完成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建构,并指导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从而成为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信息是如此重要,以至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环境的营造问题。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1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乏创新能力,缺什么?
热度 1 可真 2009-3-3 13:57
孙尉翔 先生读拙文《创新出于自然》,发有如此评论: 这是对长期以来人们脑中一种错误理解的打击。这种错误理解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成天呼吁创新(例如开组织生活会时强调什么理论创新),并希望通过各种制度的改革使得创新能够制度性的、规律性地、有保证的持续产出。我觉得这犯了西方思维的错,西方人当然认为什么都能分析个所以然来,于是有人研究创新思维过程,希望找出规律性来,大规模制造创新。我们中国文化本来是不至于折腾这个的。 我非常欣赏 孙 先生的评论,这不是因为他赞同了我的观点,而是因为他的评论对我启发甚大,使我有可能作更为深入的思考,这里我把进一步思考的初步结果发表出来,以此作为对 孙 先生评论的回复: 其实,西方的那套科学的本领在于,它能把已然创造出来的成果加以条理化,使之变成为一个逻辑体系,从而使得众人能够普遍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够为他们所利用。这个工作是对创新成果的整理与普及,它推动了创新成果的社会化,使之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这也就是说,西方科学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理论思维。但是,理论思维本身并不创造新知识,而只是赋予个别行为所创造出来的新知识以理论形态,从而使特殊知识转变为普遍知识,个人知识转变为社会知识。至于创新本身,西方人的本领一点儿都不比中国人高。中国人其实具有极高的创新能力,只是由于向来都不重视逻辑,缺乏必要的逻辑工具,所以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转变为一种逻辑体系,从而使它转化为可以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应用的理论,因而只是停留在特殊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经验水平上。 创新行为永远是个别人的特殊行为,创新成果则有特殊与普遍之分:特殊形式的创新成果就是经验,普遍形式的创新成果就是理论。中国人所缺乏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创新的环境以及把创新成果从特殊经验转化为普遍理论的能力。关于创新的环境,我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那就是在这个环境中,人们 可以完全不考虑要不要进行创新,以至于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这种环境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类似于惠能所谓于念无念的禅境;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从事科学的人们的意志受到尊重,从而他们可以在不受外力左右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生活。当今中国,显然缺乏这种内外环境。至于把 特殊经验转化为普遍理论的能力,我在许多博文中都讲到了这个问题。毫无疑问的是,至今中国科学界普遍缺乏理论兴趣,而且实际上还不完全是普遍缺乏理论兴趣,而是普遍缺乏理论思维能力,这只要看看逻辑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境遇就知道了。我曾就这个问题与中国著名逻辑学 家王路 教授有过交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离开逻辑是根本不能谈哲学的,但在中国哲学界,却没有多少人受严格的逻辑学训练(包括笔者在内),谈论哲学也不讲逻辑。大学里除了哲学系等少数系科以外,一般都不开逻辑学课。连逻辑学都不学,从而缺乏逻辑工具,又如何能进行理论思维呢? 所以我认为,对于知识创新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一是给科研人员以充分的尊重,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不要行政官员动不动就对他们指手划脚,要他们做这做那或不该做这应该做那;二是要加强逻辑学教育,锻炼后代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三是科研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尽量避免以功利心去搞科研。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627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创新出于自然
热度 1 可真 2009-3-2 22:08
神学讲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和人类的?这天机只有上帝自己明白,人类是无从知晓的。 但是,科学讲知识创新,学术创新,照理科学应该知道创新原理,可是这原理是什么呢?如果创新原理都能搞清楚了,由此就能演化出创新方法或创新技术来,那么,按照这种创新方法或技术来进行创新,这创新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行为,甚至有可能的话,把关于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的信息输入电脑,都用不着人亲自去创新了,只要让电脑帮着去创新就行了。 所以,我怀疑科学能否发现知识创新原理从而推演出知识创新方法来。 科学知识应该是科学主体创新的结果,然后科学主体再利用科学知识来继续进行知识创新即发现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只是科学主体发明出来的用以进行知识创新的工具,这工具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知识,新知识还是要靠利用科学知识的人去进行创造的。 因此,是否可以认为,知识创新的原理是存在于人而为人自身所不能发现的一种机密呢?我想,这个机密一旦为人所自觉意识到的话,创造也就不成其为创造了。 创造其实是对连人自己都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人的一种特殊生命活动的名称。换言之,知识创新是属于自然范畴,而不是属于人为范畴。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达,知识创新是性,而不是伪;是天,而不是人。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知识是由圣人创造出来的,而圣人是能够则天而行的,所谓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也。这就是说,圣人是独得天机的人,其他人则只能按圣人之言,学而知之而已。道家是反对为学而主张为道的,而为道的过程,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归根复命的过程,亦即由人返于天的过程,如此则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也就是说,人返回到天才能获得知识,则知识的产生是来自于天而非人也。 所以,具有儒道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其明智者从不自作聪明地进行知识创新,孔子讲述而不作,老子讲不行而知,都是讲知识不是人的造作或有为所致,人只能对既有的知识作述的功夫。述是儒家的说法,意即顺其知识之自然的行为,用道家的说法,就是无为于知识。儒家和道家都否定知识可以被人为创造出来。 但是,孔子和老子实际上都创造了新知识,为什么他们都否定知识可以被人为创造出来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无法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因其无法破解,所以只能把它归之于天。 西方学者有没有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呢?我不知道。只知道培根说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是不能创造新知识的,培根自认为他所发明的新工具能创造新知识,也就是说,他认为新知识是被归纳出来的。但是,归纳过程中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这飞跃是怎样产生的?其原理何在?培根也并没有予以说明,或者说未尝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尽管我不知道西方学者有没有破解知识创新的原理,但我有理由怀疑他们破解了知识创新的原理。 综上所述,我的意思是,人不是不能从事知识创新,只是人不能自知其知识创新的原理,如此而已。 所以我想,成天叫喊着要创新,这是无济于事的。创新之本在人,而不在科学。我们只能指望人去创新,不能指望科学去创新。所以,在知识创新问题上,必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设法让从事科学的人处于一种使他能够进行创新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就是:他可以完全不考虑要不要进行创新,以至于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这种状态就是人的自然状态,仅当人处于这种自然状态时,他才能进行连他本身都未曾自觉意识到的创新。 最后结论:创新出于人,出于人之自然。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59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融智学的十个知识创新点
geneculture 2008-12-14 08:51
论文题目:探索汉语理论建设及中文信息处理的新路 全部作者: 邹晓辉 第一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 论文摘要: 本文介绍《字本位与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 贡献的十个知识创新点,即:信息和智的本质定义及基本分类,汉语及中文的基本原理,认知心理学双语协同存储原理,形式理论的受限原理,序位逻辑原理及工具,语言和知识的通用计算方法和量具,生产式教学及协同智能训练体系,(产、学、研、教、用、算)一体化(知识信息数据)管理。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指出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互换路径,除直接形式化之外还有间接形式化道路,对汉语形式理论建设和中文信息处理及基于中文的知识处理而言,后者更便捷而高效,而且还在于改变科学研究思路的十个知识创新点具有的整体功用。 关键词: 汉语形式理论,中文信息处理,基于中文的知识处理,融智学的十个知识创新点 (浏览全文) 发表日期: 2007年08月17日 http://survivor99.com/pscience/2007-11/ten_points.doc 改变科学研究思路的十个知识创新点是笔者在北大访问期间应邀举办的系列讲座名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创新何以可能?
可真 2008-9-2 02:42
科学的本性在于知识创新,然而,知识创新何以可能呢? 在人身不自由的奴隶制(包括一切私有制)条件下,知识创新的动力是来自于奴隶(包括一切无产者)摆脱繁重的劳动的欲望,因为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发明一种可以达到节省体力或脑力的新技术,他(她)就可以实现其愿望。 在人身自由的社会制度(理想的民主制度)条件下,知识创新的动力是来自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来自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因其如此,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以及与此相应的尊重人权,就成为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无视人的价值和人权,除非他是或自认为是奴隶,谁都不可能去进行真正的知识创新。 以上观点,概括说来就是:知识创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被动的、出于无奈的创新;一种是主动的、出于爱好的创新。当今社会,这两种形态的创新是并存的。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被动的知识创新是其知识创新的主要形态,即创新者之所以创新,是出于功利目的:一旦创新成功,自己就可因功成名就而享受富贵荣华,于是就不再需要象往日那样成天陷于繁重的事务之中。 因其创新出于如此功利目的,伪创新就在所难免,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几乎没有人是真心实意地在从事着知识创新的活动。 在功利目的驱使下,假的创新是必然的,真的创新是偶然的,所以到目前为止,尽管什么锐意创新的口号在中国喊得震天响,表面上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在总结本单位的工作时,都可以说自己科研成果累累,可是,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算什么玩艺儿呢?有一项能得评得上诺奖的吗?一项也没有。说得不好听,绝大多数是狗屁成果! 要之,真正的知识创新的可能性就在于:对人的价值和人权的充分尊重!离开这一点,决无普遍必然的知识创新活动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也有普遍必然的创新活动的话,这种创新活动也不过是作秀!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3840 次阅读|9 个评论
构建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知识轰鸣环境
tengyi1960 2008-1-3 13:50
改进图书馆管理与运作模式,构建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知识轰鸣环境 主题词: 图书馆管理 知识创新 信息环境 文摘: 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依靠网络的、以最终用户为中心的特别工作组;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交流;构建知识轰鸣环境等五个基本问题。 展望21世纪,我们将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国图书馆改革将如何发展?我国图书馆管理将发生什么变化?图书馆管理者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这是我国图书馆领导和专业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潮流的今天,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运作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因而,改善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依靠网络的、以最终用户服务为中心的特别工作组,以便促进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交流,并构建知识轰鸣环境就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进图书馆管理与运作模式,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 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 当今,图书馆管理与运行模式必须适应于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受市场制约与评价,而不是受等级体系制约与评价的新型劳动关系。其理由主要有三点: 1 管理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按计划精心进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协调并自觉加以组织调整的过程。为了达到在花费最少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效益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和执行者都必须对其获取的信息作出回应。主体与客体的信息交换畅通是管理达到控制、调整与进程优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内部与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换是图书馆生命活力的主要体现形式。 2 优秀的信息工作者和知识管理者从来不会认为,只要他们能够有控制地获得有关的知识,知识工作就已经告已完成。由于知识的新类型始终在发生变化,新技术、管理方式、规划和消费者关心的热点层出不穷,信息跟踪、知识更新和知识管理工作始终就不能中断。 3 现实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境况较好的信息情报机构听任市场运作,只提供和反馈其用户认为是需要的知识。这个说明,知识管理受益于市场而不是等级体系。 依靠网络的、以最终用户为中心的特别工作组 组织工作的官僚模式和工业社会模式的破产迎来了依靠网络和特别工作组以及更加机动灵活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权利分散的组织模式兴起的曙光。在数字化时代中,社会相互联系更趋紧密,变化更加快捷,疆界侵蚀化,利益集团多元化和体制制度分散化的现象,促使基于极为有限信息流通(包括政府官僚和企业官僚)为前提的,相互联系单一的旧的一套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经过时。越来越多的信息情报机构和图书馆选用了先进的做法,它们是: 1 在机构内外构建达成共识(用不同的观念构建)的智力方案。 2 将馆员变成知识管理者,把工作过程变为学习过程,由机构将数据和信息变成知识,并且构建共享的解释框架。 3 把知识共享作为有效领导的关键(设法控制现有的和已发布的信息)。 构建知识创新、组织与利用的知识轰鸣环境 知识创新中信息交流的作用 知识创新的目标是追求新的科学和技术与经济和社会以互动、协调方式运行的最佳方案(知识、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互动、协调的经济或社会效果。在知识创新体系中,信息交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 1 只有当信息相对自由地,没有障碍地双向流动时,当创新结构的每一个要素(研究开发、生产者和消费者)符合自己的目的时,创新过程才能正常地进行。 2 创新中,信息处理的绩效能够减小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创新与经济活动(可预测)不同的本质特征就是不确定性。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发明、甚至是已达到制成物质式样的发明,长时间地、有时完全不可能实现),因此,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也将是不确定的。这不仅说明创新是一种充满风险、要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活动,而且说明保证信息及时在具有不同期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专家和专门组织之间的流动是唯一能促进解决创新过程中突发或潜在冲突或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手段之一。 3 信息处理过程构成了“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考察大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就能发现,由于 CAD 、 CAM 、 CAP 、以及在此基础上 CIMS 的引入,企业已经成为“信息集约的生产系统”或“物料流转的制造系统与信息流转的信息系统的统一体”。从另一方面讲,在作为创新成果的新的“有形物品和服务”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就得通过一些信息过程获取和生成这些“有形物品和服务”的新的信息和知识。正是这一信息过程,完成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建构,并指导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从而成为“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物质创新过程中的“灵魂”。信息是如此重要,以至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环境的营造问题。 构建知识轰鸣环境 所谓知识轰鸣是指加入创新过程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达到的极限信息量,它是创新活动活跃的本质基础。创新的资助者与接受者,项目中的创新者,推进技术的风险公司等,都需要用现代化的概念扩大信息交流的内容和范围,这种交流会加速创新。 从寻找有效创新构想开始到实施创新项目,在其各阶段中,信息管理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利益在信息交流中得以具体体现,其所承担的责任能在十分广泛的范围中得到支持和分担;寻找知识资本,选择投资项目和最佳的投资形式、合作形式、提高创新项目中知识资本的利润率,寻找最富有竞争力的知识产品,以及确定创新项目的管理工作过程将更加符合实际。 信息无条件交流的条件 ( 创新目标之一 ) 是: 1. 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完成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发展水平应是相同的; 2. 法律保障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3. 创新的效益完全取决于资源保障及其组织形式。 代价高昂的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初级阶段,知识管理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知识是一种资产,但其有效管理则还需要投入其它资产。图书馆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劳动力。这些知识管理活动的内容包括: 1 知识获取,即创建文件并把文件输入电脑系统; 2 通过编选,组合和管理,给知识增添价值; 3 知识分类,并对知识新贡献的特点进行标识; 4 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知识分配; 5 就知识的创造、分享和利用对职工和用户进行教育。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图书馆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已经出现了从偏重于行政管理发展到注重于业务管理;从业务(目标)管理发展到到知识(人的思想)的管理;从单一命令发展到到民主和协商解决;从静态管理发展到动态管理等可喜的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适应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必须承认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高速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管理、体制、利益关系等非技术因素 . 。因此,本文所述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等内容的实施,必定会触击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上述改革将会很难,而且需要有一定过程,但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使图书馆建设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参考文献: (英)斯加尔米 全球知识经济及其对决策者的深远影响 《管理悟性》 1998.2 。 (美)达文波特 知识管理的若干问题 因特网 (美)罗塞尔 信息社会中的管理 美国《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杂志 1997.1
个人分类: 思想盆|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