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雅学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多少钱才能买到一张进入常春藤盟校的门票
热度 2 liwei999 2014-3-26 23:36
多少钱才能买到一张进入常春藤盟校的门票 时间:2014-03-26 08:21:40 来源:上海书评 作者: ▍ 根据金的调查,只要赞助两万美元,一个学生就能被一 般的博雅学院优先录取。比较出色的大学,这个数目就达到了五万美元,而且学生家长需要许诺未来会投入更多的捐款。排名前二十五名的大学,十万美元是必须 的。而到了前十名,二十五万美元只是及格线,父母往往要投入上百万美元来为子女铺平道路。 ▍捐款与录取,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一种潜规则。并不仅仅是大学会在富豪捐款后投桃报李,具有野心的大学,往往也会主动录取富豪的子女,并不停地讨好富豪,从而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捐款。 ▍体 育特是大学录取的关注重点之一。然而,如果人们以为诸如篮球、长跑等能够帮助自己录取,那就大错特错了。穷人之中擅长这些运动的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为了 “多样性”,大学“不得不”去招录一些具备独特体育特长的学生,比如划艇、马术、击剑、马球等等。至于为什么这都是富裕家庭才能负担得起的运动,美国大学 也许会说这只是巧合。 《大学潜规则: 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 丹尼尔·金著︱张丽华 张驰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版︱385页,49.00元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到,由于美国社会没有长子继承制,所以永远不会分化出世袭贵族。美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一片机会均等的土地上,最优秀的人总会脱颖而出。那些仅仅占据家族财富的庸人则缺乏必要的竞争力。所以,这总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然而,据《时代周刊》2011年报道,美国的阶层流动性已经明显低于它曾经鄙视的旧大陆。一个新的世袭贵族阶层已然在美国形成。 在《大学潜规则》(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书中,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丹尼尔·金(Daniel Golden)为我们揭示了美国贵族赖以达成世袭的秘诀之一。 钱 1995 年,提摩西,格罗顿中学(Groton School)的一个学习水平中游的学生,申请了斯坦福大学。他在中学里是一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主打防守位置。斯坦福把他按照顶尖运动员特招入校。奇 怪的是,斯坦福并没有授予提摩西运动员奖学金(每一个特招橄榄球员都有的奖学金)。而时任斯坦福队总教练的泰隆·威灵汉(Tyrone Willingham)也声称他并没有招募提摩西。实际上提摩西也缺乏防守队员所必需的速度。他虽然在1995年至1997年间效力于斯坦福队,却极少上 场。作为一个防守队员,他在大学的职业生涯中也只有一次成功擒抱。 三年以后,格罗顿中学1998年度共有九人申请斯坦福大学。斯坦福最后只招录了玛格丽特。她在班级中仅是中游水平,SAT分数逊于其余八个申请者中的七人。在被斯坦福拒绝的八人中至少有一人在学术领域全面超越了玛格丽特。 那么,为什么斯坦福对他们情有独钟呢? 这两位幸运儿的父亲,罗伯特·贝斯(Robert Bass)是得克萨斯石油大亨,1991年他曾经向斯坦福捐款两千五百万美元。 美 国顶尖高校为了证明自己的公平,总是强调自己的录取都是“无视需求”(即录取时不管学生是否能支付学费),哈佛等大学甚至会免除贫困或中产学生的学费。但 这些学校往往不是“无视财富”。捐款与录取,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一种潜规则。并不仅仅是大学会在富豪捐款后投桃报李,具有野心的大学,往往也会主动录取富 豪的子女,并不停地讨好富豪,从而希望能够获得丰厚的捐款。 1993年杜克大学主动录取了罗伯特·贝斯的大儿子克里斯托 弗。1996年罗伯特向杜克大学捐款一千万美元。在这一年的杜克大学学报上,编辑如是写道:“谈到今年贝斯家族的赠礼,齐敖汉(杜克校长Keohane) 对该家族的‘示爱’从三年前本校录取其子的时候就开始了。父母二人受邀成为圣三一学院(杜克最古老的学院)访客委员会的成员。这个委员会类似于一个小型信 托委员会,其工作是支持学校招收其百分之八十的本科生。杜克而后又经常赠与各种小礼品,比如篮球赛门票。” 不仅仅是知名私立大学有这种考量。公立大学如弗吉尼亚大学同样注重捐款。曾经以平等为宗旨的贝茨学院(Bates College)在1980年代由于资金来源萎缩,也逐渐放弃了过去的信条,转而开始在富裕的市郊地区以及私立贵族中学寻找未来的学生。 根 据金的调查,只要赞助两万美元,一个学生就能被一般的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优先录取。比较出色的大学,这个数目就达到了五万美元,而且学生家长需要许诺未来会投入更多的捐款。排名前二十五名的大学,十万美元是 必须的。而到了前十名,二十五万美元只是及格线,父母往往要投入上百万美元来为子女铺平道路。赤裸裸地向学校提议以捐款来换取子女的录取,在美国上流社会 看来,实在是粗鲁不文。这些见不得光的口舌功夫,都是由私立预科学校(Prep School)的毕业咨询人员、亲朋好友或是受雇的大学入学咨询师来完成。 而这些活动,则包裹在层层谎言之中,成为了不可明言的潜规则。   谎言 长久以来,美国大学体系都以精英教育著称。大学都宣称主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其他要素,来进行录取。美国左翼推行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曾受到右翼的激烈抨击,认为这伤害了美国的竞争力。 然而事实上,美国大学体系之中极少有谁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美国大学又是如何避免大众反感的呢? 主要的策略是包装。美国大学一般把校友子女称之为“传承”(Legacy)。美国大学一般会说,他们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候选学生之中,会选择有“传承”的那一个。他们说,这是为了校友的情分和褒奖这个家族对学校的“忠诚”。 事 实真相是,美国大学的校友群体是一个学校获得捐款的主要来源。而捐了款,校友自然期待学校的回报。很多捐了巨款的校友,即便其子女的水平明显低于很多被淘 汰的申请者,却还是脱颖而出。一些捐款甚巨的校友,如果其子女实在无法满足要求,还可以得到延迟入校的优待。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先被预定在下一年录取,然 后用这一年时间来加强自己。而其他那些贫寒子弟,几乎没有谁曾经获得如此的优待。如果这种校友的子女被拒绝,那么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愤怒,甚至动用其影响力 来改变学校政策。 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仅为百分之十。但是“大学资源委员会”(哈佛大学主要捐款者组成的筹款组织)成员子女的录取率却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另一方面,即便是校友,如果对学校没有什么贡献,那么学校也不会因为其“忠诚”而对其子女有任何优待。当学校为自己的录取公平性辩护时常说:“即便是校友子女,也经常有被拒绝的案例。”这时候,他们往往指的就是这种案例。 诸如杜克这种新兴名校,仅仅依赖校友是不足以快速发展的。而即便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虽然有着非常庞大、富有的校友群体,有时候也需要在其他方面补充资金。因此各个学校往往都有一个他们常常会否认存在的领域,叫做“发展事项”(Development Case)。 所 谓发展事项,就是专门为筹集资金而对非校友子女进行的录取。相比于“传承”,这种录取往往缺乏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大学常常会否认其存在,或至少刻意低估 其数量。“发展事项”不仅要求出动校长、招生主任直接结交富豪、招揽其子女,还要求招生人员到各个私立贵族中学去宣传、寻找潜在的捐款人。 为 了能让“发展事项”名正言顺地入学,大学在招生中有着种种的“伪公平”举措。比方说,大学会强调希望校园具有多样性,也希望学生具备各种特长。比方说体育 特长,就是大学录取的关注重点之一。然而,如果人们以为诸如篮球、长跑等能够帮助自己录取,那就大错特错了。穷人之中擅长这些运动的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为 了“多样性”,大学“不得不”去招录一些具备独特体育特长的学生,比如划艇、马术、击剑、马球等等。至于为什么这都是富裕家庭才能负担得起的运动,美国大 学也许会说这只是巧合。 社会活动同样是大学招生的一个关注点。而这恰恰是贫困学生的短处。富裕家庭子女可以自费飞到肯尼亚去从事志愿活动,可以到十几个不同的国家游历,而贫困或中产子女却往往要用课外时间打工赚取零花钱或生活费。 丹尼尔·金在书中不禁问道,既然富裕家庭子女在私立贵族学校中接受着第一流的初等教育,为什么一个号称精英主义的大学却要为他们而放弃学习环境比他们差、学习成绩却更好的学生呢? 有 时候得益的甚至还不仅仅是这些富裕家庭子女。美国大学录取中有一个行话叫做“语境”(Context)。这是指与权贵子弟来自同一个学校的申请者。“语 境”处理不好将导致严重的公共关系危机,该大学录取的公平性将可能被公众质疑,使得名誉受损。美国政客比尔·弗里斯特(Bill Frist)的儿子哈里森在申请普林斯顿时,有四个同校的学生也申请了这所美国顶尖大学。但是这四人的成绩都比哈里森好。为了避免这些“语境”带来的公关 麻烦,普林斯顿不得不把他们全部录取。 更可怕的是,这些学校一方面要照顾权贵子弟,一方面还要服从法律,招收黑人、西班 牙裔子弟。其结果就是挤压其他人群的招收规模。这时受损最为严重的,莫过于亚裔。亚裔要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必须拥有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强得多的特长。而 美国大学对此的辩护是:“亚裔都是考试机器”、“亚裔缺乏创新力”,这大概是美国最公开、最“政治正确”的种族歧视了    录取信 一 封薄薄的录取信中包含着大学太多的利益与太多的野心。大学所关心的,甚至仅仅是金钱。一些大学还专门优先录取名人子女,换取名人在校内举办活动,与师生、 家长互动。这能吸引更多的“潜在捐款者”,也能提高大学的名望。大学还优先录取教职员工的子女,从而提高大学的知名度。 所 有这一切,都破坏了美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宣扬的精英教育理念。当招生人员在讨论“发展事项”的录取时,他们常常争论的不是这个学生是不是足够优秀、未来是 不是能成功,而是这个学生是否能正常毕业以及能带来多少捐款。当金钱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大学把招生标准降低到“能不能毕业”的水平时,我们不由要问这一纸录 取信难道真的不得不承载这样的重担吗?择优录取难道真的就这么难? 从哈佛、杜克、布朗以及圣母大学来看,似乎没有钱大学就发展不好,似乎要有钱就要有交易。而大学能用来进行交易的,当然是录取信。也许这根本就不是丑闻,而只是无奈的现实? 具 有讽刺意义的是,丹尼尔·金在《华尔街日报》上登载的一系列披露美国高校招生丑闻的文章,在某些人群之中,非但不是一份对教育不公的调查报告,反而是走后 门的指南。金提到,在文章发表后,曾有一位高科技企业的老板找到他,希望金能帮助他们成绩平平的女儿。他们希望知道究竟多少钱才能买到一张进入常春藤盟校 的门票。 如果仅仅阅读前半本书,读者可能会倾向于把书名翻译为《录取的价格》。但是最后几个章节我觉得才是整本书最具力 量的部分。因为金证明了,大学的权钱交易并不是必要的。他想要讲述的,不单是录取的价格,更是美国现存大学招生体制所带来的代价,以及为什么这些代价都是 不必要的。 加州理工学院,一直秉承绝对的精英主义教育,没有人可以因为父母捐了钱而被优先考虑。这所学校的入学申请表之 中,虽然要求填写申请者父母的母校,但是在录取时有“传承”的申请者的录取标准却要高于一般申请者。这使得加州理工新生之中的校友子弟往往不到百分之十, 大大低于其他顶尖大学。也就是说,“传承”和“发展事项”在加州理工学院是被完全无视的。不为任何财富折腰,使得加州理工的学生素质在顶尖名校之中高居榜 首。该校贫困和中产阶级学生比例远高于其他名校。 远在肯塔基的拜利亚学院(Berea College)与加州理工持有共同的理念。这所学校甚至比加州理工更激进:除教职员工子女外,它拒绝任何家庭收入过高(2006年时上限为五万一千美 元)的学生入学。这使得该校学生家庭收入平均仅为二万七千美元(低于美国平均家庭收入)。拜利亚学院在美国博雅学院之中排名第七十六,本科教育水平排名第 十一。它曾经培养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F.芬恩(John F. Fenn)。 位于纽约的库珀联盟是一所顶级艺术学 院,曾有学生被库珀联盟因为资质不够而拒绝,却被耶鲁录取。他们也有着类似的做法。前招生主任理查德·伯利(Richard Bory)说他会确保每个录取的学生都是最好的,而每个被拒绝的学生都有正当的拒绝理由。他说他当了十八年的招生主任,只有三四次有人打电话来问为什么自 己的子女没有被录取。很多纽约名门子弟都被拒绝了,而他们自己很清楚是为什么。 在资金方面,这些学校把筹款活动回归到了本质——支持教育的慈善活动,他们拒绝那种“录取信采购大会”式的筹款活动。 有 人说典型常春藤盟校的筹款和加州理工的筹款具有本质差异。常春藤盟校在向某公司筹款时会问“这个公司里谁是校友”,然后与该校友联系。他们会对校友说: “您在本校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您难道不想让其他某个人也享受类似的时光吗?”而加州理工的筹款人员会说:“我们有着最棒的项目,如果您支持我们,您就 是在支持科学发展和国家繁荣。” 加州理工的筹款规模在美国约排名第十八位。拜利亚学院和库珀联盟的学费全免,完全靠筹款和学生勤工俭学维持收支平衡。脱离了美国大学传统的录取信交易,他们仍然获得了充足的经费。 所以,大概录取信原本不必如此沉重、如此复杂。钱与谎言原本也不必与录取信扯上任何关系。 ▍本文作者冷哲,文载2014年3月9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230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山大学通识教育培养“无专业精英”引争议(广州日报)
gangpower 2009-10-8 10:38
  开学以来赞赏支持涌现质疑讨论亦不断 主办者坦言仅为教改试验的一个理想化状态   长假即将结束,回到课堂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想的不仅是那本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诗经》、那些天书般的拉丁文,他们也许会想:还有记者来旁听吗?   从9月19日开学以来,作为新生事物的博雅学院在中国南方宁静的校园中迅速成为一个炙热的焦点,余温难消。对于这个在招生简章中明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宣言;外界在赞赏和支持群起的同时,质疑和讨论也同样喧嚣。   博雅学院只是整个通识教改试验的一个环节。今年9月1日起才正式受薪于中山大学的著名学者甘阳走马上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我敢说中大珠海模式将是全国高校最好的模式,这位在短期内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从基本无意识引向蓬勃开展的思想学术界风头人物,如一阵从香港刮到广东乃至全国的旋风。   这场在南方开启的试验直指中国高校教育的最深层矛盾,谁能预测其成效和趋势?在外界仍把目光集中在博雅学院之时,中山大学面向全校学生的新通识教育方案已率先在珠海校区全面开始实施。为澄清开办博雅学院背后的深意,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和甘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文/本报记者邱瑞贤、徐静 通讯员李汉荣、王丽霞 图/本报记者海国 实习生刘雷   作为中山大学南校区中为数不多的一年级本科生,博雅学院的首届35名新生,承受了外界极大的关注。完全打破专业的课程和多少有点独特的学院生活,这些高考后本来已被录取到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孩子,适应吗?   独特的课堂   受关注本身就是锻炼   亲自担任班主任的甘阳多次强调,博雅学院的学生没有特权。   最早搬到南校区的前两天,有的学生只能洗凉水澡,这让甘阳心疼不已。男班长张佐在学院开学典礼前后,就为这个班级忙乎起来。典礼结束后的午后,他独自一人在学院临时办公楼里等待园艺部门工作人员取回盆景。这位自谦并无特长的上海男孩,在与记者聊天时,着重强调自己对学院的认同,只有认同,才能让我们在博雅学院学有所成。   来自天津的小姑娘由佳妮,本已被自己心仪的第一志愿应用心理学录取,但博雅学院无疑对其有更大的吸引力,她在报名表上写道一直对人类自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选择了应用心理学这一专业。我觉得要想在此行业有所作为,必须要做到博闻强识,眼界开阔,见解独到。而博雅学院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人文氛围,注重文化底蕴,中西合璧,让学生可以看得更广,真正立足于世界的舞台上探索求知。这段话与其十几岁的年龄有些不符,但确实出于其手。   自从开学以来,外界的密集关注正让学生们从开始时的受宠若惊,逐渐过渡到略感不适,甚至有学生向甘阳抱怨,记者总给自己打电话,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应有心理准备,受关注本身也是一种锻炼。甘阳深知,这种关注蕴含的是社会情绪和目光。同时,有关博雅学院的争议和质疑之声,也难免飘进学生的耳朵,这才是甘阳最担心之处。在录取面试阶段,曾有电视台希望可以现场拍摄,甘阳断然拒绝,面试是选拔人才不是作秀。他更希望学生们能把质疑和争议都抛在脑后,平心静气地读书。   博雅学院开课一周有余,学生们初步见识授课老师的博学,感受自己知识的欠缺。不少学生坦言,高强度的学业要求还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我名片都还没来得及印。走在中大校园里,甘阳的步履急促,语速很快。博雅学院的筹办多少有点仓促,从报名、面试、录取、开学到正式上课,不到1个月时间。甘阳自己的办公室里现在只有三个助手,分别负责协助他的三个摊子: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和通识教育。刚来了电脑,空调还未装,广州的天气太热了。他笑说。   忙碌的院长   博雅是试验的卖点   说实话,博雅已经说得太多了,现在应该给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读书了。   外界对博雅学院的空前关注,让曾经在海外高校任教多年的甘阳也不太适应。做学问还是要静下心来,我来中大是搞通识教育的,博雅学院只是一个环节。   相比媒体对博雅的关注过热,甘阳对于同时在中大珠海校区推行的通识教育改革试验未能得到足够关注,深感不安。当初想的是,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推行的速度不可能快,只能通过微调逐步来,这样无法积累集中的经验,而开办一个相对独立的学院,给通识教育的模式提供一个理想化的试验环境,有助于我们的摸索,才筹办博雅学院。言下之意,甘阳没料到博雅成为其操控大盘中的主角。   说实话,博雅学院是一个卖点,借此推行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2008年12月亲自把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的甘阳挖过来的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说,在该校多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历史记录上,甘阳是第一个以改革本科教育为主要目的请来的。我当时和他说,你今年57岁了,最多还有8年就要退休的。给你一个平台,做一个教育改革试验,看看通识教育怎么操作才适合中国好大学的实际情况。   博雅这次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们没有想到。其实早在2004年,中山大学就在想这个问题。陈春声透露,从2005年起,学校的主管领导就连续几年特派多位优秀的文科教师前往美国的博雅学院学习任教一年后再回国。在这批教师里,有三位承担本次博雅学院的入学面试考官,分别是历史学教授程美宝、考古与艺术史副教授徐坚和中国文学副教授朱崇科。他更透露,其实在中山大学大学城的东校区,在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下,一直开办有博雅班,深受学生欢迎,只是没有对外宣传。   对于博雅背后的深意,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明确坦言,成立博雅学院,只是中山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系列举措中的一项尝试,而他本人更加关注的还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能让全校学生受益。   就在博雅学院开学成功牵动外界关注的同一天,一项更具纵深感的教育改革正悄然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铺开从9月21日开始,在珠海校区就读的3700多名新生和1300多名二年级学生,按照新的通识教育方案选修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   请吃饭的校长:   最怕通识有名无实   在某种意义上,上好通识课比上好本专业的课更难。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指出。   第一天开讲的课程是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先秦两汉)和中国艺术史、亚太研究院的世界宗教与民族冲突、生命科学学院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生命科学学院的现代生物技术导论、中文系的中国诗词和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导论等。其中,王金发教授和黄天骥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3天后,另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李萍开讲伦理学问题讨论。   七十多岁德高望重的黄天骥首次担任通识课教师,面对非中文系大一新生开讲诗词。想到他们不是中文专业,讲课时会注意技巧,多用例子来解释,而且和中学语文知识衔接,把不同学科打通上课,通识课教师需要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临场处理和选择。   开学以来,主抓通识教育改革的副校长陈春声很忙,最近几天他忙着掏钱请文学院、岭南学院和外语学院的知名教授们吃饭。没有合适的老师,是我最大的困难。能把本专业的课程讲到外专业的学生也爱听,很不容易。现在我是先挑老师再挑课,先看老师行不行,再决定开哪一门核心课。   作为中山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主任,校长黄达人已经给了甘阳30个教师编制,职责上希望实现三位一体既能担任通识课教授,又能给博雅学院上课,最好还能承担高等教育研究院的研究。陈春声坦言,这些老师最主要的工作量,还是用在通识教育。   全国高校中推行通识教育的,中山大学并非第一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都有好的探索,但我们的方案还是比较与众不同的。陈春声认为,与国内其他院校展开的通识教育相比,中大这次推出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最大特点是强调通识教育的可持续性,要与现阶段中国大学的教育教学体制平稳衔接。   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多都有名无实。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全国通识教育会议上,甘阳曾提出,通识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往往难以持续。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识教育课程常常游离于学校主体课程之外,因此会被边缘化而难以保证课程质量。中大这次对症下药,特别注重通识课程与学校主干课程的有机联系,在课程组织上采用了国外大学常用的双重编码课程,把若干院系最核心的主干基础课同时作为通识课程。   比如,历史系新开设的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课程,就既是历史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全校所有学生都可选修的通识核心课程。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通识课程不是随便听听的浅显课程,而是有专业基础课要求的优质通识课程。甘阳说。   类似的双重编码课程还有由哲学系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先秦)以及由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等。甘阳认为,这些都是文史哲等各系常年开设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把其同时作为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就既使通识教育课程有质量的保证,而且具有可持续性。   涌现的难题:   清华北大没有多校区   要比别人先做改革,中大面临的困难很多。陈春声说,首先是学生多。   中山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大通识教育委员会,校长黄达人亲自做主任。甘阳担任通识教育总监,其策划和统筹珠海通识教育所占的时间,远远大于花在博雅学院上的精力。要面向五千多学生,新通识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也远比博雅学院课程复杂和困难得多。   清华和北大招生数量没有我们这么多,也没有多校区办学的问题。比如我们东校区没有文、史、哲的院系,这些院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入选通识核心课程后,无法让外专业的同学与本专业的学生一起修读,要让老师们专门为通识课程跨校区教学,相当牵扯时间和精力。   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习惯做法,让博士生担任助教,从而改变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中大班授课,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难以沟通交流的弊病,是中山大学进行教育改革的另一个探索。甘阳说,学校规定,从本学年开始,所有博士研究生都必须担任教学助理工作,重点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助教需求。   从新学期开始,中大对所有博士生进行了本科课程教学助理工作培训,校长黄达人亲自做培训辅导报告,博士生做助教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保障教学质量的普遍措施,也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中国的大学以往对这方面重视不够,需要大力加强。   他认为,博士研究生担任本科教学助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担任教学助理也有利于博士生的自身成长。   不过,现在我们的博士生还不够,陈春声算了一笔账,目前中山大学共有32000名本科生,每个本科生一个学期平均要上4~5门课程,如果每门本科生课程按30名学生配备一名博士生教学助理的标准,每学期可能需要4000~5000名本科教学助理,而现在每学期能担任教学助理的博士生有1200人左右,大概只能满足1/4的需求。   实际上,在推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陈春声还希望能完成整座高校的校区布局调整。中山大学目前有珠海校区、东校区、南校区和北校区四块,有些校区本科生太少,有些校区基本上没有硕士生,一个校区没有本硕博的完整体系,对大学教育氛围的营造并不理想。按照去年开始实施,计划2012年底完成的《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到2013年的时候,每个校区都会有比较完整的本硕博教育体系,对整体大有益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VS复合型人才
flyman 2009-8-30 21:56
中山大学 博雅型人才 开招 ,虽然有人担心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为其鼓掌至少这是一次很乐观的试验。 鼓掌之余,我们不禁思考别的学科怎样博雅化?细想之后,发现博雅化其实就是培养跨人文的学科、复合型人才,在很多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很早就已经提倡了,清华的改革也是秉承类似思想。以我们的物流工程硕士为例,其本科大都不是物流专业,我们也提倡培养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结合我们学院特点,重点培养跨物流与计算机、数学、金融、通信专业的等复合型人才。 这次去郑州调研南水北调项目时,发现华中的蒋老师将生物学和经济学柔和的很好。他喜欢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生物学的例现象,非常有趣。 中山大学的博雅生主要是瞄准了未来的大师,理工科的博雅生倒没有提出这个口号,因为当时的目标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想到是否要打造大师。 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师是否也是这样呢?
个人分类: 教育|3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