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丹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丹麦

相关日志

丑陋胆固醇会导致心脏病
zhpd55 2013-1-22 17:49
Phys.org 网站 2 013 年 1 月 21 日报道了如果 “丑陋”胆固醇水平高的人,与正常胆固醇水平的人相比较,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会高出三倍。丹麦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大约是 15 万人。这项发现是对于 7.3 万丹麦人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一项长期讨论的话题,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 大多数丹麦人意识到高胆固醇是会危及生命的,但很少知道何种类型的胆固醇是最常见的杀手。胆固醇分为 “ 好 ” 胆固醇、 “ 坏 ” 胆固醇和 “ 丑陋 ” 胆固醇。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好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坏胆固醇,但是也不见得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人体没有低密度胆固醇也不行。而所谓的丑陋胆固醇也称之为 “ 剩余粒子胆固醇 ” ( remnant-like particle cholesterol )是真正的坏家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 “ 坏 ” 胆固醇当然是糟糕的 , 但是新研究显示 , 丑陋胆固醇是直接导致动脉硬化、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早死。通过 7.3 万人的检查 , 研究人员发现增加丑陋胆固醇水平,会使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3 倍 , 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氧所致。 海莱乌( Herlev )医院的首席医师、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健康科学学院的临床教授 Brge Nordestgaard 说,他希望这个新知识将导致更好的预防治疗 , 超过五分之一的丹麦人患有高丑陋胆固醇。他强调说我们也希望制药行业将开发专门针对高丑陋胆固醇水平的新药物。 全球普遍的疾病 仅在丹麦每年就有 2 万人被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 , 而目前丹麦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有 15 万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 全世界有 1700 万人因为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居于世界死亡原因之首。 Brge Nordestgaard 说,高丑陋胆固醇是高血酯 ( 甘油三酯 ) 水平的结果。高丑陋胆固醇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超重和肥胖。高丑陋胆固醇的人应该建议减肥 , 但药物如他汀类( statins )药物和贝特类( fibrates )药物也可以降低血液中丑陋胆固醇水平。 来自 7.3 万具有 遗传缺陷的丹麦人病例 海莱乌 医院医生 Anette Varbo 博士研究生作为此项新发现研究小组幕后一员,她说 , 这些发现阐明了在研究人员之中对甘油三酸酯、动脉硬化和胆固醇长期存在的争论的问题。为了能够检查丑陋胆固醇和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 , 研究人员使用的血液样本是来自有基因缺陷的人群 , 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一直患有高丑陋胆固醇。因此研究发现这些人群的高丑陋胆固醇与其生活模式无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高脂肪食物和超重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 而来自具有基因缺陷人群的血液样本从而给最准确的结果。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
个人分类: 新观察|3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麦奥胡斯市的媒体空间大楼
热度 3 Wuyishan 2013-1-9 11:38
丹麦奥胡斯市的媒体空间大楼 武夷山 丹麦奥胡斯( Aarhus )市的“媒体空间项目”( Mediaspace Project )是要建一座大楼,建成后,它既是市图书馆,又是市政府的公民服务局。该项目采用了“参与式设计”方式,很多市民参与了多轮讨论,确定了该项目应体现的 7 项核心价值: (1) 以公民为本; (2) 终生学习与社区; (3) 多样性、合作与网络; (4) 文化与体验; (5) 将公民、技术与知识勾联起来; (6) 柔性的、专业化的组织; (7) 本市的持久地标。 项目拟于 2015 年完成。 (出处: Peter Dalsgaard,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Design Issues, 2012, 28 (3): 34-47) 下面是两幅效果图。 一是大楼夜景,一是到达区: 参考文献: Peter Dalsgaard,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Design Issues, 2012, 28 (3): 34-47
个人分类: 科文交汇|322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丹麦奥胡斯市的媒体空间大楼
Wuyishan 2013-1-9 11:34
丹麦奥胡斯市的媒体空间大楼 武夷山 丹麦奥胡斯( Aarhus )市的“媒体空间项目”( Mediaspace Project )是要建一座大楼,建成后,它既是市图书馆,又是市政府的公民服务局。该项目采用了“参与式设计”方式,很多市民参与了多轮讨论,确定了该项目应体现的 7 项核心价值: (1) 以公民为本; (2) 终生学习与社区; (3) 多样性、合作与网络; (4) 文化与体验; (5) 将公民、技术与知识勾联起来; (6) 柔性的、专业化的组织; (7) 本市的持久地标。 项目拟于 2015 年完成。下面是两幅效果图。 大楼夜景: 大楼到达区: 参考文献: Peter Dalsgaard,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large-scale Public Projec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Design Issues, 2012, 28 (3): 34-47
个人分类: 科文交汇|3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秀秀一个丹麦高中文科生的理科作业
热度 18 dmi2007 2012-12-21 11:48
秀秀一个丹麦高中文科生的理科作业
《 秀秀一个丹麦高中生的作业 》创了我博文的最高热度,6千以上的点击,77人推荐,69条评论。我戏言,自己风尘仆仆拍摄的美图,绞尽脑汁写的诗章在点击率上抵不上一篇高中生的作业的零头!看来主题永远第一,大家对教育的关注让我觉得欣慰! 网友在留言中有希望我再贴一些孩子的作业的。顺着这个杆子,我就再往上爬一爬。 上一篇贴的是心理课作业,是社科类的,在国内 划为文科; 今天贴一份生物作业,是理科 的 ,算是 姊妹篇。 大妞在国内上高中学的是文科。到丹麦上IB,选课也以文科为主,但是为了符合课时要求,也要选一些理科科目。她总共选了7门课,英文,心理,经济,数学,生物,TOK(知识理论,逻辑训练),还有一门中文自修课(第二语言,选中文是为了拿学分相对容易,考试其实也不容易)。 这里顺便提一下IB的教学模式。以理科为例,平时围绕一个知识点,老师概要地课堂讲述,主要靠学生自己去消化掌握,同时老师会布置一些相关实验,由学生分组去完成实验报告,最后在课堂集中展示和讨论。所以,平时在家里经常见到大妞在写实验报告或准备PRESENTATION什么的。IB最终的毕业考试也是闭卷考试,类似国内的高考,有部分基础知识类容,比如数学的解题;但有些科目则是纯粹的观点论述(比如,给2个观点,论述2小时)。试卷都是送交世界各国其他IB学校的老师批改。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估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很有趣的是,毕业考试的时候,文科妞的两门理科数学和生物成绩都得了最高分,反而是文科的英文和经济稍低些。 准备展示的这篇生物作业是一个关于人的反应能力的一个小实验及报告。为了做这个实验,我们帮她发动了国内凡是有条件(由计算机即可)有空的亲朋好友作为实验对象,获取数据样本,她自己也找了包括国内同学在内的认识人群参与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包括绘图都是她自己独立完成的。关于绘图,一开始让我给她推荐一款软件,我说MATLAB,她嫌太复杂,就自己从网上找了一个容易上手的绘图软件。 从科学内容本身来说,这个实验肯定是很稚嫩的。但是,这种科学的训练手段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模式是值得国内中学教育参考和借鉴的。 文中有些表格和数据,在科学网上贴起来比较麻烦,我把文章转成PDF格式,有兴趣者请下载文档阅读。 请点击下载 : Reaction time report-1.pdf 另外,为了让大家看到直观效果,我做了一张截取图 :
个人分类: 科普|8540 次阅读|45 个评论
秀秀一个丹麦高中生的作业
热度 55 dmi2007 2012-12-7 10:44
秀秀一个丹麦高中生的作业
教育问题在科学网上常常是讨论或辨论的热点,各种观点五花八门。 我自己虽然曾经忝为人师,但于教育的理论并不通晓。再者,我不是那种善于“明辨是非”的人,摆起理来估计会让人打瞌睡或者让人倒牙。 但是,我是一个知冷知暖感觉还算灵敏的人,尤其是天南地北跑了不少地方,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我看来都是教育问题的好例子,其共同点和差异有时候也会促使我想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想起一句貌似谚语的话来: 一个好的例子胜过千言万语。 五年前举家移居哥本哈根,新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对高中即将毕业的女儿更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突然,没有毕业证,没有考托福雅思,女儿在丹麦无法上大学,于是我们决定给女儿找个中学,让她再上一遍高中,就当学语言吧。 丹麦语教学的肯定不行,一点基础都没有。找来找去找到了一所英语教学的国际高中(International Baccalarate )。于是女儿在那里完成了她的中等教育。 当然,即使英语在国内学校还算不错的女儿到了英语授课的环境也是困难重重,她付出了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我不表女儿如何熬过这辛苦的IB岁月,只想让大家看看她的作业。通过作业,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中西方中学教育有什么不同 —— 重点不在于文章的内容和质量,而在于授课和训练方式的不同以及考核方式的不同。 本来我想分几次贴出几门功课的作业,包括数学、生物、TOK(Theory of Knowledge)和心理(因为这几门功课她都得了最高分,我想可看性好一点)。但不知反响如何,就先贴一份引用参考文献较多的心理课的作业吧。这篇所谓的“Extended Essay”是作为加分用的,和TOK作业一起,满分3分(其他所有功课总分45分,平均每门功课满分7分)。别小看这3分,它是IB体系里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指标,不少名牌大学在录取IB毕业生时要参考这个。据女儿讲,她这篇文章从选题到完成大概花了3个月时间,选题、读文献和写作都是自己完成,老师给予构架的指导和文章文法的适当修改。女儿选了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应对压力之影响 这样一个对中学生来讲还是相当有挑战性的题目,其中有一篇参考文献是香港大学一位教授尚未发表的论文,是通过她的心理课老师私人联系获取的。 这篇文章实在太长,共16页3万多字,其中参考文献就有45篇之多(间接引用和直接引用各20多篇)。我想不会有人有时间通览全篇,也无必要,看个大概就行。于是我省略了脚标和中间许多段落。 ----------------------------------------------------------------------------------------------------------- An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Coping From Confucian Perspective IB Extended Essay Psychology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owing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cultural variation in stress and coping pattern. Specifically,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 traditions, Chinese were found displaying many special ways of coping when they encounter problems, which are valuable to investigate. Thus the research question of this essay is “Are th ere unique ways of coping among Chines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 glimpse of Confucianism is offered, followed by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as to sketch its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identify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argument is based on available empirical studies and coping theories, including both western constructs and indigenous concepts, for analyzing how Chinese adopt Confucianism to handle problems.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are also discussed. Empirical studies present evidence that: Firstly, Chinese tend to endure the adversities and show less perceived control, therefore Chinese may be more likely to adopt passive coping strategies; secondly, contrary to Western assumption, passive coping may be beneficial to Chinese; thirdly, active coping is also applied by Chinese and endurance can be regarded as both problem-focused coping and emotion-focused coping; fourthly, as a result of face concern, Chinese tend to seek support mostly from in-group members and use collective coping rather than seek help from outsiders.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Chinese do exhibit a distinctive preference for certain coping strategies. Particularly the Confucianism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use of coping strategies, but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ertain coping strategy among Chinese, which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culturally sensitive research paradigms. Moreover, some indigenous patterns of coping behaviours were found which may be particular relevant to collectivistic countries.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 -------------------------------------------------------------------------------------2 Table of contents-----------------------------------------------------------------------------3 Introduction----------------------------------------------------------------------------------4 The Confucian heritage and collectivism-------------------------------------------------------5 Emotion-focused Coping and Endurance----------------------------------------------------------6 Less Perceived Control and The belief in yuan-------------------------------------------------7 Another Aspect of Confucianism----------------------------------------------------------------9 Social Support and Face Concern--------------------------------------------------------------11 Situational Selection and Family Support-----------------------------------------------------12 Collective Coping----------------------------------------------------------------------------13 Conclusion-----------------------------------------------------------------------------------14 References-----------------------------------------------------------------------------------16 Introduction Coping, defined as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efforts to manag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mands that are perceived as stressful, has become a major topic of interest within various areas of psychology since the 1970s . The study of coping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as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life situations and ever-changing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to human existence and survival. Howev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lacking of focu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stressful events occur Most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s of stress and coping are limited to the Western values, which may not always be applicable in other cultures, A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culture have enormous impact on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processes.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many empir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cross-culturally for valida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numerous cultural featur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differentiate various cultures, among which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Hofstede 1980) are most accepted theoretical construct. Also, stress and coping models have placed varying degree of emphasi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in shaping behaviour. 。。。。。。此处省略2段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Chinese coping behaviour particularly from Confucian perspective with an attempt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 “Are there unique ways of coping among Chines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Confucian Heritage and Collectivism The predominant influences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2000 years ago in the Han dynasty when the emperors implemented Confucianism a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official moral norms of society. Confucianism assumed that humans are relational being and socially situated, the essential Confucian ideal is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complying with proper behaviour and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 Cardinal relations doctrine (五倫) was proposed to establish social orders and provide guidelin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Each individual has to fulfill their role in these prescribed relationships. On the other hand,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society, people have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by restraining oneself from impulsive behaviour and conducting suitable propriety. (克己復禮) 。。。。。。(省略) Emotion-focused Coping and Endurance The most well-known classification of coping strategies is proposed by Folkman Lazarus (1984), who distinguish between problem-focused coping and emotion-focused coping. Problem-focused coping focuses directly on changing the sources of stressful situations, whereas emotion-focused coping focuses more on modifying internal emotion to adjust to the stressful situation. In general,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active coping that reflects a desire to confront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such as problem-focused coping are expected to be dominant i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whereas passive coping that avoids external stressors and instead modifies internal states such as emotion-focused coping are expected to be widespread in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省略 Less Perceived Control and Belief in yuan Apart from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value of forbearance, the reason for Chinese tend to adopt more emotion-focused coping can also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locus of control, which was found to largely influence coping style. Chinese were found to have a weaker sense of personal control than individual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do. It can be deduced that Chinese have less perceived control because they usually embrace a holistic worldview and believe that there are external forces or powers beyond human capacity. Accordingly, it is more reasonable for Chinese 。。。。。。 。。。。。。 省略 Conclusion Taken together, the above theories and studies were gathered for analyzing how Chinese adop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beliefs for handling life events in the ever-changing environment. As seen from above, Chinese not only showed a different preference for certain coping strategie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some indigenous pattern of coping behaviour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research consulted. The Confucian virtue of endurance has emerged as a salient cultural coping strategy for Chinese. As a result of endurance and less perceived control, Chinese coping strategies were found to involve more emotion-focused coping and acceptance of problems. On the hand, the Confucian idea of self-cultivation also add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 coping such as effort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y. Additionally, as current categorization of coping strategies is theoretically confused,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endurance can also be used as a problem-focused coping which is relevant to the strategy of persistence. On the one hand, the face-concern and the effort of maintai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discourage Chinese from seeking social-support;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collectivistic orientation, Chinese tend to seek support mostly from in-groups members and use collective coping rather than solely solicit help from outsiders. Henc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has dissimilar meaning in Chinese society. Moreover, Confucianism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Chinese, but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ertain coping strategy. As mentioned before, using emotion-focused coping and having less perceived control do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negative consequences, and social support can serve as an extra cause of distress. While some studies fail to reveal such a link and show a lack in cross-cultural validity, specific indigenous concepts such as face concern and collective coping were found to be crucial when analyzing Chinese coping behaviour from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For future research orientation, more systematic indigenous constructs need to be develop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oping behaviour within cultural context. It is also worth noting that although this essay attempted to only focus on the Confucian perspective, other traditions were also found to influence the way Chinese cope (e.g. the concept of yuan is originated from Buddhism) as Chinese culture is merged by many other philosophies such as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often those philosophies overlap in ideas (e.g. these three philosophies all instruct individuals coping with adversity by a mean of change one’s mental state. ) Future research could also explore how other philosophies interact with Confucianism in affecting Chinese coping pattern. Bibliography Boey,K.W (1999) Help-seeking prefer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urban 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45,104-116 Bolger,N; Zuckeman,A Kessler,R.C (2000) Invisible support and adjustment to 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9,953-961 Bond,M.H Hwang,K.K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 In M.H.Bond (Eds.)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pp.213-266)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ver, C.C; Scheier, A.F Weintraub, J.K (1989) 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2),267-283 。。。。。。省略 后记:这篇博文的缘起 (1)前面发过2篇略有标题党嫌疑的“秀秀”博文,这篇秀个正经的,为“秀秀”系列凑个小三。 (2)昨儿在陈安博士的博文《 王宝山教学模式与学生指导教授怎么教课 》那里留言如下: 答应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个人分类: 杂谈|11988 次阅读|141 个评论
[转载]在眼前点一盏灯 光疗法
crossludo 2012-11-23 22:46
北京时间11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丹麦工程师发明了一款奇特的眼镜,名为“Seqinetic”,季节性情绪失调患者只需佩戴短短30分钟便可收到情绪改善的效果。这款眼镜售价54英镑(约合85美元),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LED),可产生一个强大的光场,明亮的白光通过一个曲面反射器反射到眼镜。 这种情绪改善手段被称之为“一种无卡路里,无药物方式”。在设计上,Seqinetic专为经常清晨外出的人准备,尤其是秋冬季节,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视线。它由丹麦的3位机械工程师研制,研制工作获得融资网站Kickstarter的资助,目前正在亚马逊上销售。发明者表示每天佩戴这款眼镜30分钟便可获得积极的“正能量”,帮助改善情绪,度过漫长和幽暗的冬季月份。 Seqinetic采用两块AAA电池,外形独特,让佩戴者看起来很特别,既让他们给人一种Lady Gaga的感觉,同时又能改善他们的情绪。在英国,大约每5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季节性情绪失调。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情绪低落以及对各种活动的兴趣明显下降或者闷闷不乐,其他症状包括疲劳、安慰进食和四肢笨重。季节性情绪失调通常在9月至11月间出现,可一直持续到3月或者4月。 对于很多季节性情绪失调患者来说,光疗法(坐在特殊的亮光前面,每天一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种光源至少需要达到2500勒克斯,大约是普通灯泡的10倍。其他治疗手段与其他抑郁症相同,例如抗抑郁药和认知行为疗法。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麦面面观:丹麦为什么不腐败?
热度 23 dmi2007 2012-11-15 17:46
我的丹麦面面观系列停笔好久了,一直在琢磨选个什么样的话题再续。正好前不久读到“南风窗”网许春华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丹麦廉政的。这个话题在国内是自上而下被关注,而且老生常谈的问题。刚看到新上任的 习总书记在讲话说到新形势下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党内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于是我想到把这篇文章转到科学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来看看小小的丹麦是怎么做的: 丹麦为什么不腐败 作者:许春华 反腐败研究专家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2-10-31 “童话之国”丹麦,一个清廉之风扑面的美丽的北欧国家。它的廉政建设举世公认,腐败现象趋向于零,几近绝迹。 多年来,丹麦在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常常名列第一、第二。2009年得9.3分紧追新西兰列第二,2010年同样得9.3分与新西兰并列第 一,2011年得9.4分又是紧随新西兰之后列第二。丹麦的清廉是一贯的,也是整体性的,其清廉程度与不少国家相比可谓遥遥领先。 那么,丹麦有怎样的“秘方”使整个国家如此清廉?   系统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 丹麦政府非常重视平等理念,以及道德、廉洁和法制教育,并通过制度设计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减少贫富差距,遏制贪腐。对此,“全球商务反腐门户” 丹麦分公司首席执行官、著名反腐专家延斯·贝特尔森和丹麦外交部下属的“国家反跨国行贿”机构负责人卡尔·克里斯蒂安·汉赛尔巴赫都深有同感,他们认为, 政府的教育是成功的。 这些教育,就是为了使道德观念、廉洁和法制意识深植国民心中。在丹麦,道德教育、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公务员,则更加重视廉 政教育,年轻学生大学毕业初入公务员系统,培训便接二连三,以使他们明了“腐败”的界限。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说,在丹麦,反腐败是一个“内置的”概念,体 现在生长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众多领域,“因为有良好的(道德、廉洁、法制)教育、可以信赖的政府、好的私营部门,因此我们不需要做像贪污腐败这 种危险的、复杂的事情”。 同时,政府还相当重视企业人员的廉洁教育,每年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企业员工,加深他们对腐败的认识,并教他们如何应对腐败环境。因此,丹麦企业都非常遵守制度和规则。 丹麦华商总会主席林燕标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在丹麦,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办,如果你琢磨着走后门或者送礼,反而会导致你的事情办不成。因为 丹麦人会这样考虑:‘你为什么要送礼,是不是你本身有问题,所以才想到用送礼这种方式’,于是他们反而会加长审核时间。” 这种思维逻辑与国民公平、平等的理念息息相关。丹麦有句谚语,叫做“不要认为你有什么特殊—你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然,这样的价值观,源于丹麦的 文化和宗教传统。裴德盛认为,丹麦没有要去腐败的理念和观念,民众都觉得,没有腐败才是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他甚至将之强调为丹麦的“幸运”,“在历史 传统上,我们也没有腐败问题。我们的文化不相信贿赂、敲诈和腐败”。同样“幸运”的是,丹麦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没有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教派主要是 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其影响稀少,教义崇尚的是诚实可靠,不能生发非分之想、期望非分之财。 这样的理念必然催生与此相应的体制,突出地表现在财富分配上,丹麦拥有世界上最公平的收入和财产分配制度,以高额税收作为重新分配收入和财产的手段, 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并以此实现高福利。因此,丹麦的社会福利体系保证了国民都能拥有相对高的生活水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谋生型腐败”的可能性,也就是 说,高福利大大压缩了腐败的边际收益。 当然,生活高水准得益于50多年时间里,丹麦“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丹麦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丹麦的人均GDP高达59955美元。 系统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再加上特有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和减少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可以这么说,在这种平等的社会中,腐败很难滋生。   健康的机体和完善的制度 丹麦当然并没有躺在“幸运”里“无为而治”,就像重视教育一样,国家同样十分重视廉政制度建设,且制度设计防微杜渐,颇有预见性。 自然,廉政制度是孕育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之中的,这就犹如只有母亲健康,婴儿发育才良好。丹麦之所以有良好的廉政制度,就缘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健康。 丹麦的政治以及行政,崇尚公开透明,这是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则。 政党政治十分透明,法律规范了政党筹款制度,实行按照得票的数量对政党进行补贴的政策,个人向候选人捐款有明确限额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拥有公开的现 代公务员制度,占职位少数的政务官通过选举由党派轮流充任,占职位多数的事务官由考试录用,不受政务官更迭的影响。行政的公开,主要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和 政务运行公开。此外,每年发布预算白皮书,每位公民都能看到所有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同时,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使政府部门难有设租寻租的机会。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相当少,行政审批项目非常有限,公共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 度,即资源配置充分市场化。即使政府在必要时对经济进行干预,也不是以垄断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扮演与私营部门同样的竞争者角色。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孕育的廉政制度,也就十分“强健”。 健全的法制,也是丹麦廉政制度的厚实基石。 裴德盛认为,一个社会对抗腐败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拥有一个建立在宪法基础之上的运作良好的司法体系。他介绍说,丹麦的这个体系的根基建立于1849 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这部使国家成为民主国家的宪法,对权力进行了分割,促成了独立的司法机构的建立并对立法和行政进行监督,从而为构建有效的反腐败机制 打下基础。 丹麦的法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最高法院法官由国王或女王任命。此外,还设有专门法庭,像特别诉讼法庭、海事法庭、仲裁法庭、商业法庭以及宗教法庭等。检察机构虽隶属司法部,但最高检察院检察官同样由国王或女王任命。 贝特尔森说,丹麦对腐败有明确的定义,且有严格的法律条款和监督机制防止腐败发生。刑法不仅对受贿,还对行贿进行了严格规定,2000年又把犯罪范围 扩大到行贿外国官员。裴德盛介绍说,在反政府腐败和商业腐败方面,丹麦2008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对行贿行为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企业若出于商业目的为政 府官员安排旅行、特殊服务以及赠送礼品,都属犯罪行为,即便被对方拒绝亦视为犯罪。 完善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也是丹麦建设清廉社会的一项制度设计。税务部门负责统计国内全体公司和个人的财产,并对其经济价值作出评估,这样,税务部 门对政治人物和公务人员的财产状况也了如指掌。所有人都必须如实申报。裴德盛说,住房、财产、土地都是经过所有者注册的,相关部门不会允许任何瞒报的事情 发生。尤其是在当今电子信息时代,要想隐瞒某处财产、土地或其他资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使得官员想要获取任何便利或得到区别对待都非常困难”。 丹麦的调查官制度也独具特色。这项1955年推出的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民众免受政府部门的不公正待遇。由议会选出并直接对议会负责的 调查官,专门听取公民对政府部门工作过失的意见,调查官员的舞弊事件,处理公务员的过失行为等。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趋零的案件和幸福的国民 制度当然需要具体的内容“附丽”,不然,徒具“骨架”,还是不实用,且没有实效。丹麦规定严格的廉政制度都十分具体,真正做到了不弃点滴,哪怕是最细枝末节的制度规定。 为防止官员公私不分,政府各部门、议会、军队等均设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替出差人员通过旅行社预订旅馆和机票,如果目的地是偏远国家,旅行社无法从丹麦预订,出差官员才可以自行解决。同时,出差人员只能乘坐公共汽车,如果出差地没有公交车辆,才可乘坐出租车。对官方代表团出访经过第三国也有严格限 制,规定不能在没有公务活动的国家过夜,除非当天没有返程的交通工具。 而且,除了首相、副首相、议会主席、各部大臣外,其他官员的乘车、乘船,包括住房标准全都一样。 裴德盛介绍,丹麦制定了很多规定和政策告诉人们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公务员绝对不可以私用公款,不管额度多少,接受多小额度的贿赂都是犯罪。“超标”享受同样不被允许,即使是在各种政府聚会或宴请中,也不准提供香烟或雪茄。 当然,规定能得到严格执行,有赖于打造了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 丹麦的监督,有议会监督、政党监督、专门机构监督,还有强大的媒体监督。同时,丹麦人普遍认为反腐败不仅仅是议会、政府和司法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社会团体和民众都有很强的监督意识。 正因为制度严密,监督严厉,丹麦官员就像裴德盛所说的“基本不敢趟入腐败浑水”。他和他的同事甚至回忆不出这些年来丹麦发生过什么腐败案件。当然,腐 败趋于零并不是说彻底绝迹。最近一次具有轰动性的腐败案发生在2002年,时任哥本哈根市法鲁姆区区长彼得·布里克斯托夫特挪用公款用于个人吃喝,媒体曝 光后成为一大丑闻,布里克斯托夫特最终锒铛入狱。近几年内还有一个案子是,有人为提前拿到驾驶证,给承办警官送钱,东窗事发后行贿受贿两方都被绳之以法。 这两个案子涉及的数额都非常小,比如警官收受的是500克朗(约合555元人民币),在别的国家很可能被认为是“不值挂齿”的一桩小事。然而,在对腐败“零容忍”的丹麦,仍然无法容忍,必须严惩。 贝特尔森认为,在丹麦,无论你任职于公共还是私人机构,想要浑水摸鱼,不是件容易的事。国家甚至还有禁止国内公司在海外实施商务行贿的《零容忍政 策》,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咨询人员驻扎海外,帮助丹麦公司避开违法行为。因此,透明国际称丹麦是“积极实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反行贿公约》的范例”。 确实,社会整体的清廉,成了国民幸福的保证。荷兰鹿特丹大学“世界幸福数据库”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起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均显示,在过去20多年 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都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丹麦民众尤为突出。盖洛普的一份“国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9年,在全球155 个国家中,丹麦当选为“最幸福国家”;经合组织2011年10月发布的一份“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也显示,丹麦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排名第一。经合组织经济 学家尤斯蒂娜·菲舍尔说:“丹麦是居民相互信任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国民安享幸福,是制度最大的成功,自然,丹麦的廉政制度功不可没。这些可以被从容拷贝的制度或许不能称之为“秘方”,贵在欲效法者结合国情,“对症下药”,且能戮力推行。 后记: 港媒:王岐山领衔肃贪显示中共反腐决心 人民网11月16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昨日上午在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中纪委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并获中央委员会批 准。新任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出任新一届中纪委书记,赵洪祝、黄树贤、李玉赋、杜金才、吴玉良、张军、陈文清、王伟当选副书记。外界分析认为,王岐山在过往的 从政经历中屡次担当“救火队长”角色,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和“处理危机的铁腕”,由其领衔肃贪倡廉,显示中共进一步加强治理贪腐的决心与力度。 我们期盼,我们拭目以待 !
个人分类: 杂谈|3729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消除腐败必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wya 2012-11-12 09:34
博主注: 遏制腐败,要受“民众素质、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背离基本规律和过程,任何贫穷、落后、专制的国家都不可能一步登天,走向清廉之邦,均需受制于与之发展水平“协调”的千丝万缕、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环境。 丹麦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清廉的,看看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许更有参考价值。 http://focus.news.163.com/12/1108/11/8FPM4MOK00011SM9.html?from=index “童话之国”丹麦,一个清廉之风扑面的美丽的北欧国家。它的廉政建设举世公认,腐败现象趋向于零,几近绝迹。 多年来,丹麦在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常常名列第一、第二。2009年得9.3分紧追新西兰列第二,2010年同样得9.3分与新西兰并列第一,2011年得9.4分又是紧随新西兰之后列第二。丹麦的清廉是一贯的,也是整体性的,其清廉程度与不少国家相比可谓遥遥领先。 那么,丹麦有怎样的“秘方”使整个国家如此清廉? 系统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 丹麦政府非常重视平等理念,以及道德、廉洁和法制教育,并通过制度设计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减少贫富差距,遏制贪腐。对此,“全球商务反腐门户”丹麦分公司首席执行官、著名反腐专家延斯·贝特尔森和丹麦外交部下属的“国家反跨国行贿”机构负责人卡尔·克里斯蒂安·汉赛尔巴赫都深有同感,他们认为, 政府的教育是成功的。 这些教育,就是为了使道德观念、廉洁和法制意识深植国民心中。在丹麦,道德教育、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公务员,则更加重视廉政教育,年轻学生大学毕业初入公务员系统,培训便接二连三,以使他们明了“腐败”的界限。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说,在丹麦,反腐败是一个“内置的”概念,体现在生长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众多领域,“因为有良好的(道德、廉洁、法制)教育、可以信赖的政府、好的私营部门,因此我们不需要做像贪污腐败这种危险的、复杂的事情”。 同时,政府还相当重视企业人员的廉洁教育,每年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企业员工,加深他们对腐败的认识,并教他们如何应对腐败环境。因此,丹麦企业都非常遵守制度和规则。 丹麦华商总会主席林燕标对此深有体会,他说 :“在丹麦,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办,如果你琢磨着走后门或者送礼,反而会导致你的事情办不成。因为丹麦人会这样考虑:‘你为什么要送礼,是不是你本身有问题,所以才想到用送礼这种方式’,于是他们反而会加长审核时间。” 这种思维逻辑与国民公平、平等的理念息息相关。丹麦有句谚语,叫做“不要认为你有什么特殊—你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然, 这样的价值观,源于丹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裴德盛认为,丹麦没有要去腐败的理念和观念,民众都觉得,没有腐败才是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他甚至将之强调为丹麦的“幸运”,“在历史传统上,我们也没有腐败问题。我们的文化不相信贿赂、敲诈和腐败”。同样“幸运”的是,丹麦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没有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其影响稀少,教义崇尚的是诚实可靠,不能生发非分之想、期望非分之财。 这样的理念必然催生与此相应的体制,突出地表现在财富分配上, 丹麦拥有世界上最公平的收入和财产分配制度,以高额税收作为重新分配收入和财产的手段,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并以此实现高福利。因此,丹麦的社会福利体系保证了国民都能拥有相对高的 生活 水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谋生型腐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高福利大大压缩了腐败的边际收益。 当然,生活高水准得益于50多年时间里,丹麦“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丹麦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丹麦的人均GDP高达59955美元。 系统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再加上特有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和减少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可以这么说,在这种平等的社会中,腐败很难滋生。 健康的机体和完善的制度 丹麦当然并没有躺在“幸运”里“无为而治”,就像重视教育一样, 国家同样十分重视廉政制度建设,且制度设计防微杜渐,颇有预见性。 自然,廉政制度是孕育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之中的,这就犹如只有母亲健康,婴儿发育才良好。丹麦之所以有良好的廉政制度,就缘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健康。 丹麦的政治以及行政,崇尚公开透明,这是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则。 政党政治十分透明,法律规范了政党筹款制度,实行按照得票的数量对政党进行补贴的政策,个人向候选人捐款有明确限额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拥有公开的现代公务员制度,占职位少数的政务官通过选举由党派轮流充任,占职位多数的事务官由考试录用,不受政务官更迭的影响。行政的公开,主要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运行公开。此外,每年发布预算白皮书,每位公民都能看到所有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同 时,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使政府部门难有设租寻租的机会。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相当少,行政审批项目非常有限,公共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即资源配置充分市场化。即使政府在必要时对经济进行干预,也不是以垄断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扮演与私营部门同样的竞争者角色。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孕育的廉政制度,也就十分“强健”。 健全的法制,也是丹麦廉政制度的厚实基石。 裴德盛认为,一个社会对抗腐败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拥有一个建立在宪法基础之上的运作良好的司法体系。他介绍说,丹麦的这个体系的根基建立于1849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 这部使国家成为民主国家的宪法,对权力进行了分割,促成了独立的司法机构的建立并对立法和行政进行监督,从而为构建有效的反腐败机制打下基础。 丹麦的法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最高法院法官由国王或女王任命。此外,还设有专门法庭,像特别诉讼法庭、海事法庭、仲裁法庭、商业法庭以及宗教法庭等。检察机构虽隶属司法部,但最高检察院检察官同样由国王或女王任命。 贝特尔森说, 丹麦对腐败有明确的定义,且有严格的法律条款和监督机制防止腐败发生 。刑法不仅对受贿,还对行贿进行了严格规定,2000年又把犯罪范围扩大到行贿外国官员。裴德盛介绍说,在反政府腐败和商业腐败方面,丹麦2008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对行贿行为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企业若出于商业目的为政府官员安排旅行、特殊服务以及赠送礼品,都属犯罪行为,即便被对方拒绝亦视为犯罪。 完善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也是丹麦建设清廉社会的一项制度设计。税务部门负责统计国内全体公司和个人的财产,并对其经济价值作出评估,这样,税务部门对政治人物和公务人员的财产状况也了如指掌。所有人都必须如实申报。裴德盛说,住房、财产、土地都是经过所有者注册的,相关部门不会允许任何瞒报的事情发生。 尤其是在当今电子信息时代,要想隐瞒某处财产、土地或其他资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使得官员想要获取任何便利或得到区别对待都非常困难”。 丹麦的调查官制度也独具特色。这项1955年推出的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民众免受政府部门的不公正待遇。由议会选出并直接对议会负责的调查官,专门听取公民对政府部门工作过失的意见,调查官员的舞弊事件,处理公务员的过失行为等。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趋零的案件和幸福的国民 制度当然需要具体的内容“附丽”,不然,徒具“骨架”,还是不实用,且没有实效。 丹麦规定严格的廉政制度都十分具体,真正做到了不弃点滴,哪怕是最细枝末节的制度规定。 为防止官员公私不分,政府各部门、议会、军队等均设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替出差人员通过旅行社预订旅馆和机票,如果目的地是偏远国家,旅行社无法从丹麦预订,出差官员才可以自行解决。同时,出差人员只能乘坐公共汽车,如果出差地没有公交车辆,才可乘坐出租车。对官方代表团出访经过第三国也有严格限制,规定不能在没有公务活动的国家过夜,除非当天没有返程的交通工具。 而且,除了首相、副首相、议会主席、各部大臣外,其他官员的乘车、乘船,包括住房标准全都一样。 裴德盛介绍, 丹麦制定了很多规定和政策告诉人们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 公务员绝对不可以私用公款,不管额度多少,接受多小额度的贿赂都是犯罪。“ 超标”享受同样不被允许, 即使是在各种政府聚会或宴请中,也不准提供香烟或雪茄。 当然,规定能得到严格执行,有赖于打造了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 丹麦的监督,有议会监督、政党监督、专门机构监督,还有强大的媒体监督。同时,丹麦人普遍认为反腐败不仅仅是议会、政府和司法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社会团体和民众都有很强的监督意识。 正因为制度严密,监督严厉,丹麦官员就像裴德盛所说的“基本不敢趟入腐败浑水”。他和他的同事甚至回忆不出这些年来丹麦发生过什么腐败案件。当然,腐败趋于零并不是说彻底绝迹。最近一次具有轰动性的腐败案发生在2002年,时任哥本哈根市法鲁姆区区长彼得·布里克斯托夫特挪用公款用于个人吃喝,媒体曝光后成为一大丑闻,布里克斯托夫特最终锒铛入狱。近几年内还有一个案子是,有人为提前拿到驾驶证,给承办警官送钱,东窗事发后行贿受贿两方都被绳之以法。 这两个案子涉及的数额都非常小,比如警官收受的是500克朗(约合555元人民币),在别的国家很可能被认为是“不值挂齿”的一桩小事。然而,在对腐败“零容忍”的丹麦,仍然无法容忍,必须严惩。 贝特尔森认为,在丹麦,无论你任职于公共还是私人机构,想要浑水摸鱼,不是件容易的事。国家甚至还有禁止国内公司在海外实施商务行贿的《零容忍政策》,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咨询人员驻扎海外,帮助丹麦公司避开违法行为。因此,透明国际称丹麦是“积极实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反行贿公约》的范例”。 确实, 社会整体的清廉,成了国民幸福的保证。 荷兰鹿特丹大学“世界幸福数据库”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起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均显示,在过去20多年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都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丹麦民众尤为突出。盖洛普的一份“国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9年,在全球155个国家中,丹麦当选为“最幸福国家”;经合组织2011年10月发布的一份“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也显示,丹麦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排名第一。经合组织经济学家尤斯蒂娜·菲舍尔说:“丹麦是居民相互信任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国民安享幸福,是制度最大的成功,自然,丹麦的廉政制度功不可没。这些可以被从容拷贝的制度或许不能称之为“秘方”,贵在欲效法者结合国情,“对症下药”,且能戮力推行。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酶有助于提高玉米产生更多的燃料乙醇
zhpd55 2012-10-31 15:17
新酶有助于提高玉米产生更多的燃料乙醇
诺 维信( Novozymes )是丹麦一家世界工 业 用酶生产的领头企业, 2012 年 10 月 30 日 宣布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工业用酶 —— Novozymes Avantec ,这种酶可以使玉米生产更多的生物燃料,对于解决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以牺牲人用口粮为代价换取生物燃料具有重要意义。据说这种工业用酶可以使玉米生产乙醇的产率提高 2.5% 。这就意味着生产同样的乙醇,使用 Novozymes Avantec 之后,会减少玉米的消耗量。利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的厂家也不少,以美国一家企业为例,年消耗大约 90 万吨饲料级玉米生产 1 亿加仑 燃料乙醇,同时副产 30 万吨动物饲料( DDGS )以及 8500 吨玉米油。如果使用 Avantec ,在保持乙醇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会 节省 2.25 万吨玉米。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质和生物能源教授 Claus Felby 说 , 从技术上来讲 , 这种酶并不会对于燃料用生物乙醇生产带来一次革命 , 但是 , 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使资源利用更有效。第一代生物乙醇经常受到人们的抨击,但是有一个却被忽略了,那就是在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同时,也在生产动物饲料。第一代生物燃料是由糖和可以耕种的植物油生产的 , 而第二代生物燃料是基于包括作物残留物、废弃物、藻类和木质材料等。 丹麦首都 哥本哈根 的一位 可持续农业与绿色和平组织活动家 Dan Belusa 建议诺维信 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到 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替代方面 , 即将 酶催化用于转换市政废物,使其变成有用的资源。 Dan Belusa 说: “ 粮食危机日趋紧张和将市政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之间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2012 年 10 月的早些时候,一名联合国官员呼吁欧盟和美国完全放弃生物燃料,作为土地由农民用于生产他们需要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和批评家关注的一个顶级话题 , 某些地区生物燃料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食品生产 , 导致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 诺维信执行副总裁 Peder Holk Nielsen 说: “ 大多数美国乙醇厂对可用淀粉的转化率在 90%~95%之间 , 所以对于企业主提高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尚有很大的开发潜能。事实上 , 如果美国所有的乙醇生产厂家开始使用 Avantec , 他们会节省 300 万吨玉米。 Avantec 是诺维信公司专门为生物燃料工业生产研制的一种最新的工业用酶产品。在过去的 5 年间 , 诺维信不断改善酶技术,已经帮助生物燃料生产行业提高淀粉转换效率 5% 。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 , 玉米乙醇的生产量预期在 2012 年会达到 133 亿加仑。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phys.org/news/2012-10-enzyme-fuel-corn-danish-company.html#nwlt http://www.novozymes.com/en/news/news-archive/Pages/Corn-ethanol-with-less-corn.aspx
个人分类: 新科技|3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我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合作
热度 10 lqs321 2012-9-7 06:45
回忆我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合作
那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1986 年 3 月 13-17 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三古学术讨论会(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在南京召开。此前学校地层古生物学教研室吴瑞堂老师(我 1970 年毕业留校在丹江“校办地质队”工作时与他相识)给我通报了这个会议信息。他知道我正在从事古地磁与地层古生物学科交叉方向调研(我曾参与他编写的“地层学原理及方法”教材),建议我向大会提交相关论文,并争取在会上报告调研成果。当时我正在调研和选择我今后的科学研究方向,为申请相关科研项目做准备。其中古地磁学应用方向已经阅读过不少国内外同行文献,并逐渐厘清了一个“古地磁学与古气候学之间相互关系”研究方向,准备一旦有机会争取开展实质性研究。为此我向大会提交了两篇论文摘要:“古地磁学与古气候学”和“古地磁突发事件与生物绝灭”。不久我收到大会组委会给我的通知,告知我经过评审,决定我提交的“古地磁学与古气候学”论文选为大会报告。这真让我激动了一会儿。因为,此前我还基本没有参加过什么正式学术会议,尤其是全国性学术会议,更不要说作大会报告。 3 月 13 日,大会如期在南京海军工程学院礼堂开幕。上午我聆听了卢衍豪、周明镇、王鸿祯、吴望始等古生物界大牛的报告。我的大会报告安排在 17 日上午第 4 个。在那些大会报告的学术大牛们面前,作为小字辈,既紧张又激动。会前我针对性地准备好了报告的幻灯片。我推测参加大会的绝大多数代表应该是地层古生物领域的学者,对古地磁了解的人可能不多,所以我必须少讲方法原理,重点介绍应用实例。我至今还记得我发言的第一句话:感谢大会执行主席,让我一个从事地球物理勘探人员站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大会上作报告深感荣幸,引起大家的一阵笑声。我的报告内容主要介绍国外同行利用古地磁手段重建古气候方面的科学成果,大家觉得比较新鲜。我也得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东生先生正在利用中国黄土的磁性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后来取得了重大成果。我那时还没有自己独立主持的科研项目,无法开展这个方向实质性科学研究。因此,这个大会报告并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属于综述类和评述类。后来这个报告内容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国外地质”杂志上。 报告引起我校殷鸿福教授注意。他当时属于国内地层古生物领域少壮派领军人物,并于 1993 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来还担任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他以前很可能不认识我,我记得散会时他对我说:小刘,你的报告大家还是比较感兴趣。我也顺便问他:徐道一老师来了没有(那时他正在组织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我想参加这个会)。他一转身说:这不就是。徐老师对我说:你的报告不错,希望你回去后调研一下国内同行文献,看我国是否有人做过类似研究,我邀请你参加 11 月 11-16 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讨论会”。后来,我也在这个会上报告这个方向内容,其中包括一些我国学者成果。 有了这两个报告,我似乎在从事“天地生相互关系研究”的良好印象记在殷老师心里。两年后的 1988 年中,殷老师的朋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学中 Hansen 教授(后被选为丹麦科学院院士)在丹麦科学研究委员会和 Carlsberg 基金(一个酒厂设立的公益性基金)申请到一个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全球 K-T 地层界线,其中需要在我国广东南雄大塘地区采集对应地层界线样品(该区因发现恐龙脚印而闻名)。为此, Hansen 教授请殷老师推荐一位中国合作者,并承诺所有研究经费均由他项目负责。记得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楼底下请木工做家具,殷老师找到我,他干净利索的性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并没有到家里坐,就在楼下问了我 2 个问题,第一是问我对这个项目是否感兴趣;第二英语水平。我如实作答,首先我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真诚希望能够参与这个项目。当时像我这种情况对科研项目真是“如饥似渴”。这一方面是自己作为一个重点大学专业教师学术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是锻炼学术交流,尤其是英文交流能力难得机会。当然我也如实对殷老师实话实说,我的专业英语尚可(毕竟阅读了一些英文文献),但口语不行,只能维持最基本的交流。殷老师爽快地说:好!就是你。当年 6 月 14 日他正式通知我,经协商 Hansen 教授同意我与他合作,随之将 Hansen 教授的通讯地址给我,并说从此以后你们自己互相联系。那时还没有电子邮件,主要通过信件往来。时间紧时,有时通过电传联系。由于我的中学和大学都是学俄语,英语正在自学之中,和 Hansen 教授联系很是吃力。当时很惭愧,连正式的英文书信还没有写过,只好请我们教研室一位英语比我强的年轻同事帮忙。记得有一次,当时正在北京,时间紧迫需要与 Hansen 教授电话联系,我的口语当然不能胜任,我只好找到年过 80 的杨遵义老先生请求帮忙。他当即说,没问题,走!你将要商量的事情告诉我,我和 Hansen 教授说去,立马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杨遵义老先生是殷鸿福教授的老师,所以,我为他们师生两代对我的支持感动不已。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Hansen 教授分别于 1989 年 1 月 11 日 ~ 2 月 8 日 和 1993 年 11 月 4 日 ~12 月 1 日两次来华,先后前往广东南雄大塘剖面和浙江长兴、湖北黄石等剖面考察和取样,其中在浙江长兴和湖北黄石考察时还分别有童金南教授和赖旭龙教授参加。由于我们合作的所有经费都是 Hansen 教授支付,所以我也不好意思提出想去哥本哈根大学地学中心访问的愿望。 1993 年 11 月 Hansen 教授第二次来访时,在广州他问我,明年( 1994 年)上半年我的教学任务安排情况,如果时间允许邀请我去他哪儿访问 1 个月。真是不谋而合,我喜出望外地回答说,明年上半年我没有什么教学任务(事实也如此)。在学校一次宴请 Hansen 教授餐桌上, Hansen 教授主动向赵鹏大校长提起这事,赵校长提出希望 Hansen 教授能够承担我去访问的旅费(来往机票)。赵校长以为按照国际惯例,对方一般只会承担你在丹麦的费用,来回机票自理,而我当时没有科研项目不可能承担这笔费用。 Hansen 教授连忙说,刘的所有费用都由他承担,来回机票他负责买好。 1994 年 4 月 25 日 至 5 月 21 日 我如愿应 Hansen 教授的邀请访问哥本哈根大学地学中心,期间在哥本哈根大学 Niels Bohr 物理研究所完成部分岩石样品磁性测量,并与 Hansen 教授讨论合作成果的相关论文。我还借此机会应 Kern 教授邀请,顺访了德国基尔大学矿物研究所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室。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申请不到这个方向科研项目)我没有继续从事这个方向研究。但是后来我在“地质和环境过程的磁响应”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任我满意成果,显然得益于这次国际合作科学研究训练。所以,我真诚感谢杨遵义老师和殷鸿福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是我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的启蒙老师,我会永远记住他们。 回忆这次国际合作的经历,我感受良多。我想借此忠告年轻人,一定要抓住任何机会,认真做好学术储备,客观表现自己。你的才能有时是在不经意中被人发现。现在年轻人的机会比我们那时好不知道多少。千万不要抱怨,不怨天不怨地,只要自己肯努力,无数好的机会一定在前面等着你。我常问年轻人:你们准备好了吗?请你们时刻准备着! 2012 年 9 月 6 日早上完稿 1994年5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学中心Hansen教授办公室合影
875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聚焦北极-美丽的哥本哈根
热度 6 BihongFu2010 2012-8-29 18:16
聚焦北极-美丽的哥本哈根
今年夏天的7月中旬至8月初有幸去北极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在此愿意把旅途中的见闻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7月18日从北京搭乘北欧航空公司的空客出发,第一站达到童话之乡-丹麦首都根本哈根 (英语:Copenhagen;丹麦语:Koebenhavn)。她是丹麦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坐落于丹麦西兰岛东部,城市面积不到一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 哥本哈根是一座异常优美的北欧城市,从“美人鱼”的传说,到安徒生的故乡,你可以尽情体验这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从下面一些照片中,您或许会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时,著名的“美人鱼”曾作为中丹友好的使者,第一次离开她的家乡,远赴上海参加世界博览会,由此可见中国和丹麦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 位于海边的美人鱼雕塑 位于海边的美人鱼雕塑说明 位于安徒生大道旁的安徒生铜像雕塑 水手酒吧街风景(1) 水手酒吧街风情 (2) 水手酒吧街风景 (3) 丘吉尔公园附近的古老教堂 市政厅广场古老建筑
个人分类: 天涯海角|572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师大10年记
kejidaobao 2012-7-9 14:28
文/彭 渤 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路走来,我们需要定期打开行囊,减轻重量,然后继续前行。在这个行囊中,需要珍存的是美好的一切,而需要抛弃的是不快乐的记忆。 2002年5月14日,是我从原单位开出商调函的日子。也就是这一天,我正式加盟湖南师范大学。今天,屈指数来,整整10个年头。10年转瞬即逝。但人生又有多少个10年?因此,10年值得回味,值得总结,值得纪念和珍惜。 师大的10年,是汗水胶结眼泪的10年。无论怎样控制自己的思绪,怎样忘却应该忘却的不快,抛弃自己原先的学术方向、丢弃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学术资源,而转向一个陌生的世界和不知深浅、毫无头绪的研究领域,如同尖刀刺心、牛刀割肉般地疼痛和无奈。这种感觉也许无人可以体会得到,但我希望我亲爱的朋友不要重蹈我的覆辙。那一年,我刚从丹麦回来,一个在矿山工作的老朋友找到我,让我为他们矿山的就矿找矿做点工作。我们一起多次商讨,在长沙五华宾馆拟定了合同初稿。签合同之前,矿上几次来人与我商谈,有一次来了十几个人,到我所在的实验室考察。因为是老朋友,我多次接待他们,希冀能够与他们继续合作。可是,签合同时,矿厂董事长一句“在师范大学怎么也可以做这个?”让我的心跌入冰窖。从此,我知道,要么调走,要么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否则,不可能拿到课题。由于朋友的帮助,我与师大的工作合同到期时,中国科学院一研究所、国内两所著名大学都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我确实有调走的念头。但考虑到小孩上学问题,家人又不愿意离开长沙,特别是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师大接纳了我,又让我住进了150m2的新房。为了感谢师大的知遇之恩,我放弃调动的念头而选择了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在一个全新的陌生世界打拼和奔撞。这其中的艰辛和痛苦,无异于丢弃了孩子的母亲,撕心裂肺,空空荡荡。 师大的10年,是艰苦奋斗的10年。来到师大,我首先面对的就是查不到有关外文文献。而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不能及时阅读到国际刊物的文献,无异于瞎子摸象地迷茫。因此,刚开始那几年,我通过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有关外文文献资料。每次去广州、贵阳开会或出差,我第一件事就是要到这2个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室去查文献。幸好这2个研究所的图书馆都有我的朋友,因而我每次都能如愿以偿。每次出差回来,只要带回满袋的文献复印资料,就有一种无比充实、无比丰收的感觉。2007年至今,由于朋友的帮助,我能够在中南大学图书馆阅读和下载有关外文文献。如果课不多,基本上1个月去1次。就这样,基本解决了科研中阅读外文文献的难题。 2005年,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得批准。我知道,有我的朋友在默默地帮助我、关照我,才使我申请的黑色页岩风化课题获得资助。这给我这个孤独的旅行者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当时,带着3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就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室内分析,他们是我真诚的合作者。由于他们的合作和努力,特别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个课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3篇,ISTP论文4篇。美中不足的是,有1篇重要的论文还没有被国际刊物接收,仍在继续努力之中。 师大的10年,是孕满收获的10年。来到师大,我给学生上的第一门课是与我的专业毫不沾边的《房地产开发与评估》。后来又上《灾害学》、《环境学概论》、《城市环境分析》,再后来才开始上与自己专业有点关联的课程:《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学》、《矿产资源学》、《环境地球化学》、《科技论文写作》、《地球科学进展》等。平均1年开1门新课。而且为了学院创收,我服从安排到桃江、安化、麻阳、吉首等近十个县市的国土资源局,为学员讲授《矿产资源学》、《地质学》等课程。 在上课和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一些学生主动找到我,要读我的研究生。这是我莫大的满足和收获。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调整自己教学方法,也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些县市国土局的学员听了我的课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又单独将我请去,为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一些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读研究生。其中最让我欣慰的是,1个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到瑞典Linneaus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当然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我有理由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特别是,每当学生来信告诉我,他的论文被某某刊物接收了或在某某刊物上发表了,我如同喝了蜜汁,心中孕 满甜美和祝愿。祝愿他们走得更远、更 高。 2009年,我承担的第一个基金课题取得的成果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贵人相助,使我获此殊荣。这算是对我这个孤独的旅行者的奖赏。别人说,如今科研评奖,都要找评委送礼打招呼。我以自己的人格作担保,我没有找过一个评委。那年3月,我提交材料后,就准备出国;7月份,我去了澳洲;9月份,我在网上得到初评的信息;10月份,我仍在国外,相关部门就公布了获奖项目。这是我在师大10年的一大收获。借此,我要特别感谢那些在背后默默关心我、鼓励我、支持我的朋友和同事。 师大10年,是艰苦奋斗的10年,是孕满收获的10年。更是朋友帮助我、关心我、支持我的10年。在纪念师大工作10年之际,我要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朋友、同事、学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摄影——夏日情怀
热度 13 dmi2007 2012-6-25 11:30
摄影——夏日情怀
夏至已过。国内很多地区想必陆续开始高温天气了吧。 哥本哈根这些天却阴雨绵绵,温度仅在15度左右。看了看中期预报,到周末时也才回升到25度左右。 丹麦的夏天就是这样,据统计,夏天年平均温度也就在25度左右。这哪是夏天呵,回想自己以前在武汉、在南京和在北京晒过的毒日,这里的太阳简直温暖得让人喜爱! 在这里,每逢温度超过20度、阳光灿烂的时候,很多丹麦人就按耐不住,把自己脱得只剩下遮羞布,哪儿有草地,哪儿就会躺着这些想把自己晒黑的白色肉体。就这样,他们还嫌不够,七八月份,不少人会选择去东南亚度假,让自己变成褐色的皮肤,据说那是骄傲的资本。 我自己,尽管比他们多穿一层衣服,却是十分喜欢这凉爽的夏日。 发几张夏日的照片,纪念夏天的开始。 (1) (1)-(5)是组照,记录了湿地一群鸥鸟从游弋到飞腾的过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摄影|4873 次阅读|31 个评论
欧洲杯第十比赛日——郁金香凋零、童话破灭
tt52dj 2012-6-18 03:54
深陷死亡之组(B组)的荷兰队,由于前两场比赛连败给丹麦及德国,因此本场比赛最后一轮不容再有所失,且必须冀望德国拿下丹麦的前提下才能保留晋级的希望。另一个方面,葡萄牙队也希望将自己的命运掌握拽在自己的手里,因此必须至少从荷兰队身上拿到1分,而且丹麦队不胜的情况下才能以微弱的优势(上场比赛3:2赢了丹麦)晋级8强。当然,丹麦队要想小组赛最后一轮突围,必须全力取得3分或者1分,而荷兰队将葡萄牙队拿下的条件下,才能晋级8强。诚然,德国队出线的希望相对较大,只要本轮从丹麦身上获得1分,即可以小组第一晋级8强;然而,德国万一落败,同时葡萄牙拿下荷兰,那么3支球队均获得6分,出线的形势变得异常复杂,他们有被淘汰的危险。 以上两场比赛在凌晨2:45同时打响,处于背水一战的荷兰队及丹麦队必须全线出击、放手一搏。上半场的比赛在全开放式的打法下进行。荷兰队一直压制着葡萄牙队,且 在11分钟由11号罗本助攻23号范德法特打进一记漂亮的香蕉球,直挂球门左上角。 第28分钟,葡萄牙队7号C罗利用一个反越位成功,面对出击的门将,轻松挑射,将比分扳平。 上半场比赛结束时, 双方战成1:1平,而另一块场地丹麦VS德国的比赛也战成了1:1。假如以该比分结束比赛,那么葡萄牙队携手德国队出线,丹麦队则因输给葡萄牙队而被淘汰,荷兰队垫底而出局。因此下半场的比赛,依然悬念重重。 下半场第74分钟,在一次由守转攻的机会中,葡萄牙队在前场形成3打2的局面,17号纳尼斜传穿透荷兰队的后防线, 7号C罗面对防守的2号范德维尔,冷静地扣过并内切,然后打近角,球进了,C罗梅开二度。 葡萄牙队2:1领先。这一进球已基本上将荷兰队送上回家的路。别了,悲情的郁金香,本届杯赛竟然3连负,1分未得;别了,才华横溢的罗本、斯内德及范佩西。同时,另一场比赛在80分钟时, 德国队由15号拉尔斯·本德再进一球, 以2:1领先丹麦队。假如按照以上比分,丹麦队也出现无望。此后的比赛,双方均未能改变比分,最终死亡之组的比赛均战成了2:1。此役战罢, 德国队3战全胜积9分,以小组第一出线;而葡萄牙在输一场的情况下,连胜2场积6分,以小组第二出线。 今年的这个夏天,郁金香没有一次绽放的机会,而安徒生童话也仅仅只在郁金香的国度里演绎过。每一次,我目睹自己钟爱的球队告别赛场,尽管有很多不舍,但依旧残酷的现实让我学会如何承受和面对。别了,虽然你没有展现属于自己的才华,但我依旧支持你。4年后再来,我希望那时的橙衣军团不再仅仅是中前场的豪华,而是攻守兼备的球队;也冀望那时的郁金香一改往日内讧的陋习,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我坚信有属于你美丽绽放的那一个夏天。
个人分类: 体坛风云|3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同丹麦首相托宁-施密特举行会谈
whyhoo 2012-6-16 22:40
当地时间6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哥本哈根同丹麦首相托宁-施密特举行会谈,双方就发展中丹关系、中欧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   胡锦涛指出,中丹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成果丰硕,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在联合国等多边组织和国际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和协调。中丹关系良好发展的历程说明,只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宗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切实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对方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两国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胡锦涛就发展中丹关系提出5点建议。一是增强政治互信,保持两国高层交往,加强两国立法机构、政府部门、政党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二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中丹在能源、绿色经济、农业和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中小企业合作需求旺盛,两国政府应该予以大力支持。中方欢迎丹麦企业加大对华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赴丹兴业。三是打造环保合作亮点,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做好节能环保事业,尽快落实中丹生态园合作项目,建立风能与智能电网创新中心,支持双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四是加强人文交流,创建新平台、开拓新渠道,联合筹建科研教育中心,支持在对方国家语言教学,加大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力度,鼓励职业教育合作,早日互设文化中心。五是密切多边合作,中方重视并支持丹方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积极作用,愿同丹方加强在气候变化、发展援助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协调和合作,在联合国等框架内加强沟通。 托宁-施密特表示,2008年丹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胡锦涛主席对丹麦的国事访问是新的重要里程碑,必将有力推动两国合作,为两国关系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形势下,中国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这对丹麦和世界至关重要,丹麦更加致力于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合作。   托宁-施密特表示,丹中经济互补互利性强,胡锦涛主席访问期间,双方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这证明两国合作潜力巨大,丹中是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好伙伴。希望双方保持高层及其他各级别交往,加强规划,重点开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航运物流、食品安全、通信、科技研发等领域合作,支持扩大双向投资和两国企业合作,希望双方以互设文化中心为契机,促进人文交流,鼓励两国高校合作。丹麦重视中国的国际作用,希望同中方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   在听取托宁-施密特关于欧盟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介绍后,胡锦涛表示,中方关注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影响,希望欧洲经济保持稳定,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克服暂时困难,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欧债问题出现后,中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今后,我们还会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欧洲为解决债务问题、促进经济稳定的努力。中欧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对世界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丹麦是欧盟重要成员国,希望丹方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托宁-施密特表示,欧方感谢并欢迎中国支持和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欧债危机。欧盟从战略上重视中国,丹麦将继续积极致力于推动欧中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经贸、投资、能源、文化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签字仪式。   15日,胡锦涛看望了中国驻丹麦使馆、中资机构工作人员和留学生、华侨华人代表。   王岐山、令计划、王沪宁、戴秉国等参加上述活动。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941933.htm
个人分类: 外交|1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台的丹麦领事馆
huailu49 2012-6-16 20:14
烟台的丹麦领事馆
目前胡主席正在哥本哈根访问,不由得联想到前不久在烟台造访过的丹麦领事馆( 1867 — 1919 )旧址......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3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文明的构建,一靠个人的素养,二靠严格的管理与监控
Huangyy 2012-6-16 12:41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国家是一个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尊互敬,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的文明社会。这样的社会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而且基本上都是能达到这样的氛围的。如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等。而这样的社会环境的构建,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这需要个人进行文化知识的吸收,对社会道德理念的认识;但是同时也必须具备政府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机制。 比如,有的国家,由于社会的管理、监督严格,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不能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更不能违反法律。如果你有不遵守的行为,则就会被严格处罚,而且还要进入政府部门设立的个人的劣迹记录系统。此人在接受了处罚或惩处后,还要被大家了解其过去的状况,当其在与各部门或他人打交道时,会被他人有所提防,其发展的机会或空间显然受到一些影响。当然社会不会完全嫌弃这些人,还是会提供就业和发展的机会给他们。但是其自己就是有羞愧感,就会要力改前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极大多数的人,都会认真学习,谋求上进,正当好公民。 而一个只会要求个人提高素质,只希望个人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及法律;而在管理和监控、处罚方面很松散的条件下,社会的文明环境就很难或相当难以较好的构建。因为设想,如果某些人就是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甚至犯法了,没有多少人管,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不严格追究其责任,或者监控不严,其很容易逃避了追究。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那些本来就没有认真提高自身素质的人,自觉性不够的人,就会在这个环境下继续混水摸鱼,用不法的、侵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来获得其个人的不应该有的利益。这样,社会的风气就会被搞坏,人心也就会被搞乱。那些素养好的人,就会吃亏。当然素养好的人,宁可吃亏,也不会违纪违法。但是也难免有一部分人耐不住,就加入了那些违法者的行列了。社会其实就不稳定了。如果要维护社会的真正稳定与和谐,就必须严格地对错误的人和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处罚;这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一样,对不遵守校纪校规者也要认真、严格处分;当然对待学生的处分要讲求方式,能做到其自己认识到错误,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是最高境界,但是处罚还是要的,这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通过这些措施,让这些事情极少出现或力求达到没有,这才是真正有用的途径。 比如像上述北欧、西欧和澳洲、新西兰等国家,在上述严格监管和监控的状态下,违规、违法的成本高,因而也就达到没有什么人愿意做违纪违法的事了。这样,人们才会更加崇尚科学、艺术,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紧跟时代文明发展潮流的、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这样,也就形成了目前许多国家所具备的和谐、稳定、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这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 因此,要想把社会环境搞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仅靠每个人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管理和监控措施,而且要有实效。像新加坡那样,严管得世界出名,但是达到了目的,没有人或极少人愿意犯错误。在此基础上,人的素养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人们才能体会到遵纪守法的收益和好处,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上述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相得益彰,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更高境界。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4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会见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
whyhoo 2012-6-16 10:25
当地时间6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在哥本哈根会见了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丈夫亨里克亲王,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交谈。   胡锦涛高度赞赏玛格丽特二世及丹麦王室为增进中丹友谊作出重要贡献。胡锦涛表示,中国和丹麦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有着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丹麦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33年前,女王陛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成为首位访华的北欧国家元首,谱写了中丹交往史上的重要篇章。2008年,中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胡锦涛强调,中国重视同丹麦的关系,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友好交流合作,推动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胡锦涛表示,文化交流是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中丹文化交往活跃,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丹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 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愉快地忆及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他们表示,自那以后,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丹中关系也有长足进展特别是2008年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丹麦人民对胡锦涛主席这次国事访问热烈欢迎并充满期待,相信访问必将加强两国经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推动丹中关系更好发展。   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还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希望两国人民加强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会见后,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在玛格丽特二世和亨里克亲王陪同下考察哥本哈根海湾绿色发展情况,听取了丹麦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介绍。   当天晚上,胡锦涛出席了玛格丽特二世举行的欢迎宴会。   王岐山、令计划、王沪宁、戴秉国等参加有关活动。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941848.htm
个人分类: 外交|1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丹麦女王一家的一次会见
热度 5 ZhangSH62 2012-6-15 22:23
与丹麦女王一家的一次会见
正如 庄世宇 博主说的,这几天岛国丹麦确实热闹起来了,今天胡主席终于到达哥本哈根,丹麦女王全家到机场迎接,女王以国礼迎接中国元首的到来。据说这是中国元首62年来第一次访问丹麦,其实也是历史上中国元首第一次访问丹麦,没听说大清或民国哪位元首去丹麦做过国是访问。丹麦1950年同新中国建交,是继瑞典之后第二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因此中丹关系应该说非比寻常,几乎一直处于友好状态。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Margrethe II)曾于1979年9月访问中国,她的长子即丹麦王储出席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的丈夫亨里克亲王多次来中国访问,还出席了上海2010年世博会。记得90年代李岚清副总理曾经前去访问,丹麦华人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丹麦政府也挺重视。后来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也都去访问过,不过都是开会、顺访,都比不上胡总今天正式,对丹麦人来说,可以说胡主席创造了历史。 丹麦人每逢大国领导人来访都很重视,记得当年克林顿去访问,因为预计到达时要经过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那里人山人海,人们从早晨等到晚上,TV2一直直播。克林顿还没到,丹麦人就载歌载舞表演,煞是热闹。不过令丹麦人遗憾的是,克林顿最终没有经过市政广场,而是因担心治安问题而乘直升飞机直接到了郊外的女王王宫。 忽然想起1996年5月左右(具体日期已经记不清了)的一天,我和丹麦女王一家还真见过面。说是会见,当然是女王会见我们。当年我正在奥尔堡大学工作,一天突然得到通知,女王第二天要会见国际教师俱乐部部分老师,我被荣幸邀请。那天女王携丈夫亨里克亲王、两个儿子和刚结婚不久的小王妃Alexandra(香港女孩文雅丽)从哥本哈根坐游船一夜航行到奥尔堡,要与奥尔堡各界人士做亲民活动。女王一家去了很多地方,包括国际教师俱乐部门前的大教堂,据说女王一家高兴地观看了奥尔堡市民的表演,包括一个关于同性恋的节目。我去国际教师俱乐部时看到门口大街上丹麦百姓排队等待和女王一家握手见面。俱乐部门口保安并不严格,两个保安站在门口,我递上VIP邀请卡(那是我第一次接受VIP这个词),保安就让我进了门。 会见开始了,女王一家在市长和保卫人员陪同下来到了我们的俱乐部大厅,他们在市长安排下站在大厅中央,我们二三十个国际教师代表围站在他们前面和两侧。女王首先用英语对我们发表了致辞,然后我们也派了一个代表发表了欢迎讲话。双方讲演之后,有短暂的冷场。市长匆忙安排我们分头和女王一家交谈。小王妃正好站在我对面,我们就用英语说了两句话。我旁面还有个广东女孩,他们都会说广东话,接着市长就他们安排他们两个说广东话,同时将亲王介绍给我。亲王是法国人,原来是法国驻英国外交官,女王在英国留学时他们认识的,后来亲王随女王来到丹麦,已经在丹麦生活了30年。我和亲王说了几句英语,说了什么现在也记不清了,只记得亲王挺和蔼,英语说得不错。据说他在丹麦生活了30年,但丹麦语仍说不好,还不如刚去不久的小王妃,所以小王妃很受欢迎。我们大约交谈了20分钟,女王带队离去了。小王妃临走和我握了下手表示抱歉,没有时间多聊,她不能自己停留。趁空隙我给女王一家照了几张相,可惜没法把自己照进去。 我是95年6月到丹麦的,先是在丹麦最大的制造公司Danfoss公司做冷锻技术研究。去后不久的11月,正赶上小王子Joachim大婚,婚礼是星期六,电视全程直播,从上午忙活到午夜,见证了一次灰姑娘的现代版。那时尽管香港还没回归,很多丹麦人见到我都说你们中国女孩Alexandra要嫁到丹麦做王妃了。丹麦王室已经快三十年没有大婚喜事了,因此当时丹麦可以说人人兴高采烈,就像自己家有了喜事。他们婚后住在Jutland半岛中部的一个古镇农庄,那里有王室的庄园,丹麦同事还开车领我去看了看,进院转了一圈,在门口照了张相。 过了几年小王妃生了个男孩,我的一个中国女医生朋友正好在丹麦国立医院工作,还亲自去看了他们母子。过几年我再去丹麦的时候听说又生了一个男孩。不过后来听说他们2005年离婚了,文雅丽再嫁过起了平民生活。 在丹麦生活三年多,感觉到“童话王国”确实名不虚传。丹麦人朴实、憨厚、热情好客,对人没有成见。住在奥尔堡附近的小村里,出门的时候几乎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笑呵呵和我们打招呼。我和几个同事、上司处得都很好,甚至亲如一家,他们来沈阳时甚至住在我家里;而我每次去时也一定要去他们家里做客,甚至住一两天。 丹麦女王一家 安徒生塑像 小美人鱼 奥尔堡狂欢节 我儿子和老师们在野餐 丹麦学生在节日里 奥尔堡大学校长与女王、亲王(左二)、王储(左一)在一起 小王妃文雅丽与Joachim居住的古镇庄园
621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