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科研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techne 2011-1-6 16:56
美国科研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王键*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00235)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科技强国,探讨美国现有科研体制的形成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美国科研资源的配置模式和科技决策、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来看,美国科研体制具有“产权化、自由化、多元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总体特征。本文简要对照了中、美科研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根据美国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现实的建议,可能会对当前中国科研体制的改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NGONASNSF技术预见技术评估 [中图分类号]:N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研究美国科研体制的现状及其形成发展的历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通常具有分散式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和科技决策、管理体制,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直接介入较少,美国科研体制是这类特征体现的最鲜明的例子。下面我们将从科研资源的配置模式和科技决策管理体系两个不同角度来简要介绍美国科研体制的形成过程。 一.美国科研体制概况   从历史和现状来看,美国的科研机构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①联邦政府研究机构(又分“国有国营”型和“国有民营”型,并以后者为主);②工业企业研究机构;③高等院校、大学;④社会民间非营利组织。而美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①政府(主要是联邦政府);②企业;③社会民间团体(基金会)。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从投入主体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以“自由放任”为特征,从美国建国到1862《莫里尔法令》的实施;在这一阶段,美国科技发展长期处于自由放任状态,科学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政府基本上不介入科技活动。②第二阶段以“多元投入”为特征,从《莫里尔法令》实施后到二战前;1862年《莫里尔法令》的实施,使美国开始出现大批的州立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开辟了美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美国开始出现四种科研机构共存、三类科研经费来源共同投入的模式。③第三阶段以“政府投入”为特征,从二战时期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战争需要和科学技术在二战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美国政府改变了以往对科技发展持有的自由放任观点。随着联邦政府认识到科技的巨大作用和美苏冷战造成的对国防、军事科技的巨大需求,以及凯恩斯主义兴起后政府对公共事务干预能力的扩张,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取代民间基金会而成为美国科研经费来源的主要来源。④第四阶段以“企业投入”为特征,从80年代开始至今,伴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和里根-撒切尔改革,美国企业对科技的投资迅速增加,美国产业界对RD活动的投入逐渐超过了联邦政府,成为科研资源中的最大供给来源。   总的趋势是,美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分布正在朝着工业企业主导型迅速发展,联邦政府不再是首要的RD经费来源。并且进入90年代以来,其它来源(包括大学和NGO等)所占比例也较以前稳定在更高的比例水平上(5%左右)。2000年度,美国产业界实际RD投入约为1860亿美元,约占全美RD实际投入的69.7%。而2000年产业界RD使用额在全美RD实际投入中所占份额更高达3/4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经过长期的联邦政府投资活动,已经培育出良好的企业研发竞争力。   从美国的科技决策管理体系来看,并没有一个对科技决策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历史和现状都是如此,一直保持着一种多元化、分散式体系。在一些特殊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曾经大大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但每当度过危机之后,美国新一届政府往往会在新形势下中止过去对科技活动的过强干预和管理活动。   186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建立|过程、1884年美国参众两院成立名为“埃利森委员会”是美国早期科技决策管理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NAS的创建过程说明在美国科学界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科学家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中央科学机构对美国科研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另一些科学家持冷漠态度,有些人认为应当维护科学界的独立和自治状态。意见的分歧最终导致NAS基本上演变成为一个荣誉团体,没有多少实际权力。埃利森联合委员会的成立,初衷则是对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和节俭程度进行评估,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来审议科技政策和科技活动。该委员会推动了美国科技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肯定了美国科研格局中的多元化结构,但也制止了对科技发展有负面影响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这一事件也说明美国官方已经开始认识到对科技活动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在美国决策体系中始终存在着对政府干预活动进行限制的声音。   进入二战时期,万涅瓦•布什(VannevarBush)倡导的“合同制联邦主义”(FederalismbyContract)政策对美国科研体制的形成影响很大。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政府自己不设研究机构,而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研任务下放到大学或私营企业。在1940年,美国政府的科研工作有70%由联邦政府自己的机构完成。而到1944年,有70%的政府科技项目,通过政府的对外合同由政府之外的组织完成。由于这一思想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干预科技时,采用的具体途径是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民间研发力量,没有改变它的多元分散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系。布什还在1945年发表了著名报告《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阐述了他的“契约论”式的线性科技发展模型,倡导政府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布什提出了政府支持科学研究活动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在该部份报告的第五项原则里提出了由政府出资设立一个“国家研究基金会”(NSF)的设想,以便大力推进科学的发展,同时在科学和民主政治之间维持一种适当的关系。   1950年NSF的建立,是美国科技决策管理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又一重大事件。最终获得通过的NSF议案是在科学界和美国官方之间达成的妥协,将对科学的自由追求与政府机构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决定在成立NSF之前先成立一个国家科学委员会(NSB)作为NSF的决策机构。NSB是一个主要由科学界的精英组成的机构(其成员均需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而且负责向总统推荐NSF的主任人选,这使得由科学家控制NSF的基本思想大致得以维持。NSF是目前美国行政机构中唯一的专职科技管理部门,是美国联邦政府为资助基础研究、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科技情报工作、促进国际合作而专设的独立科技管理机构。除NSF外,美国联邦政府还设有一些科技咨询、协调机构,但准确地讲这些机构并不是联邦政府中正式设立的专职科技管理部门,而是主要用于协调美国政府各部门在不同科技方面的工作,以及在主要决策人员之间进行沟通,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决策的协调一致。近年来设立的该类机构主要有如下几个,它们分别是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C)、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   迄今美国联邦政府尚无一个对科研活动进行统一决策的管理机构。美国的分权体制是将这种集中管理的职能下放到下面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联邦政府下属的各个部门大都有涉及科技的管理机构,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两院(参院和众院)也有相应的科技决策、咨询机构,影响有关科技的立法工作。与此同时,美国科学界又具有强烈的自治传统。上述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归因于美国强大的市场经济传统,形成了多方竞争的长期格局;另一方面,可以归因于美国分权的政治传统和民主机制。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科学界和国家权力部门逐渐认识到两个不可避免、同时存在的问题:即官方对科技活动必须进行有力的介入和干预;但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和个人的自由自治传统也必须得到维护。美国的科技决策管理体系正是在这样的两极之间所寻求的一种平衡和妥协。   综上所述,从历史和现状来看,美国的科研体制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特征,这当然也和美国的国情密不可分。本文简要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特征:①产权化;②自由化;③多元化;④规范化;⑤民主化。   所谓产权化,是指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科研体制相应地具有产权明晰的特征。在美国,产权化的具体表现是以私有化传统为代表,私有企业是美国科技活动最重要的投资者、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也是美国RD活动的主体。   所谓自由化,是指在美国的科研活动中非常注意维护研究人员的学术自由,强调学术界的独立自治和学术研究的独立自主,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所谓多元化,是指在美国科研体制中存在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的科技管理手段,也经常存在多股不同力量间的竞争和协调。同时美国又具有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社会,科研力量也很多元化。联邦政府、产业界、大学和民间非政府组织都有一定的实力和资源开展科研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所谓规范化,是指在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后,美国科研体制已形成相当透明、公开的规范和制度。无论是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还是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美国都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规则可循。   所谓民主化,是指在美国的科技决策体系中,由于美国大的民主政治框架对共存的多方力量的制衡,导致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是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体现出对选民意愿的尊重和民主政治的特征。 二.中国科研体制概况   中国具有与美国差别巨大的历史和传统,当前中国的科研体制也和美国模式完全不同。在历史上,1949年之后中国曾经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与其相适应的也建立起一套计划经济下的科研体制。这方面的代表机构包括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而它们的决策模式也大都和大行政系统的集权科层模式相配套。   科技部是中国科研活动的主要管理机构和决策部门,主导中国科技发展的各种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各种科技政策措施,并向研究项目提供科研经费,甚至直接参与一些研究工作的实施。科技部还在中国各地方政府机构中有很多分支机构,并作为科技管理系统的最高机构管理各地方机构的决策。中科院则是中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之一,它下面也有很多分支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中科院系统主要是具体实施获得的科研课题和项目,是研究力量的主要提供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较晚,于1986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基金局。成立之初它曾挂在科技部下面,直到2000年才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下一个直属机构。成立这个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支持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与上面两个机构不同的一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采用的是同行评议体系和科研人员自主申报立项的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科学事业费预算拨款,以及一小部分社会捐助。但它提供的资金数目要比科技部和中科院少,2003年度获财政拨款22亿人民币,约占全国基础科研投入的20%。   此外,中国科研体制中还有大量的高校和企业。但这些高校和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有的,其中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影响科技决策能力的佼佼者,更无一例外都是公立大学和国有企业。从这一格局可以看出,中国科研体制是和美国完全不同的中央集中式体系。在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政府机构(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优势。   在基础研究领域,1987年的数据表明:中科院获得的基础研究经费中有84.3%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同期全国高校的相应数字是86%。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table.MsoTableGrid {mso-style-name:网格型;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border:solid windowtext 1.0pt; mso-border-alt:solid windowtext .5p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border-insideh:.5pt solid windowtext; mso-border-insidev:.5pt solid windowtex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表 1 : 1987 年中国科研组织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 机构 \ 资金 政府拨款 其它 合计 中 科 院 84.3% 15.7% 100% 全国高校 86% 14% 100%   自8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改革,中国科研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从1992年开始,中国政府科研投入在国内RD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已开始低于企业投入所占比例。另据科技部官员公布的数据,迄今全国已有近1000家(中央370多家,地方660多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通过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等方式向企业化转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或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2001年大中型企业中的科技活动人员已达136万人,占到全国的50%以上。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近300家,各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20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都已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在2004年度,政府科研投入在总投入中所占比例为22.77%,而企业所占比例达64.02%,企业已成为中国RD投入的主体力量。   但是抛开抽象的比例数字不谈,中国的企业和市场体系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改革和转制,政府的RD财政投入比例虽然逐渐优化,但中国企业和社会的研发活力和竞争力仍然远远不足,过度依赖政府的状态仍然广泛存在。另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此外,虽然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出的论文在数量上已有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已经是当务之急,而目前中国科研工作的投入额度与产品质量不相匹配,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三.美国科研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美国与中国的历史、国情完全不同,但参照一下美国的成功模式,也可以为中国科研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   启示之一:应该理清科研体制中的产权问题   美国的科研体制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对于美国的科研机构来说,产权问题和成果归属问题是相对明晰的。经过市场中的长期自由竞争,美国社会中已经自下而上成长出一大批具有强劲研发力量的私有企业、大学和社会民间研究机构。对于这些社会实体而言,产权问题是清晰的。无论亲自参与实体的运营活动,或用委托代理、委员会自治等方式来运营社会实体,企业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所有者通常必然会全力维护他们所拥有实体的相对长期的利益。   但是在中国,各种科研机构的产权问题往往还不甚明确。现代经济学早已证明:产权界定不清会给组织的发展造成一系列弊端。因此,科研机构的产权应该明晰,科研机构应该对谁负责的问题也应当受到重视。一方面,如果一项科研工作开展得不成功,那么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又应该由谁来进行必要的、同时又有效且有力的监督活动?另一方面,如果一项科研工作取得了成果和收益,那么受益者到底应该包括哪些人?在科研机构的产权问题明晰之前,上述问题显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这种局面会直接影响到科研活动的成果、产出及其质量控制。 启示之二:应该扩大科研活动中的学术自由   美国的经验表明,对学术活动中研究人员的自主选择的保护,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术的自由程度将对科学的发展进步起到近乎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如NAS、NRC乃至作为联邦政府机构的NSF等机构在设立的过程中,无一不在追求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样,当中国政府在制订相关管理政策以及向研究机构或项目提供资助时,有必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创造出一个更有利于维护学术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切实保证研究人员能有更多的自主选择。   真正的科学共同体只能是一个专业共同体,只能是由它所吸纳的科学精英而不是政治精英来领导科学发展的潮流,这是美国NSF等机构在课题申请时采用同行评议制度的原因之一。保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是科学共同体的天然目标,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样来看,加大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是有必要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中来看,中国科学界和学术共同体的独立自主性都较弱,而学界的同行评议制度也都有待加强和完善。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影响,有助于在全国推广、建立更合理的同行评议制度体系,逐渐确立学界的自主性并在未来更好地维护学术自由。 启示之三:应该促进社会各界研究力量成长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的最主要力量,现阶段其在RD经费中所占比例已远远超过联邦政府。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只有企业才能最直接地走在市场需求的前沿地带,直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那么企业研发力量的状况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整个国家在研究开发方面到底有多强的实力。考虑到中国目前市场竞争的不完备性、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函待解决以及民间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等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关注相关问题,制定并实行一些政策和法规,有效促进创新型企业研发力量的茁壮成长。   对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赢利组织(NPO)等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不能低估,如美国的兰德公司、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等民间研究机构都曾对美国的内外政策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行为必然倾向于追求相对短期的利润行为,而在官方直接管辖下的研究机构又很难摆脱科层制政府的视角和价值取向来进行研究活动,那么高水平的社会民间研究机构就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们往往能够对企业、政府所忽视的盲点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起到意想不到的补充作用。因此,政府应一方面应该促进自己管辖下的研究机构向非政府机构转型,另一方面有责任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扶植社会民间研究力量的成长壮大。   而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NGO的发展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目前的“二元管理体制”(DualManagementSystem)极大地限制了NGO的正常发展,现阶段中国的NGO普遍缺乏资金、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和经验等发展基础条件,NGO在中国社会公众中还缺少反响和社会监督机制,中国NGO和国际NGO体系也缺少有效的联系和交流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启示之四:应该加强科研体制的透明度和规范化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涉及到中国国家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职能的强化。只有立法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够处理好专业科技领域牵涉的立法问题;只有当司法部门的专业化及其职能强化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有效遏制科研体制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只有在上述立法、司法职能达到一定程度水准、能力的基础之上,针对科研中的问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规,对不良现象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科研体制中的管理决策和研究行为才能够实现规范化。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在美国的经验中,联邦机构一方面极大地维护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也通过立法和司法手段对科研成果不断进行监督,此外还通过保障言论自由、通过社会媒体的舆论作用来保证公共事务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实现对科研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进行有效监督。这种将自由和规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治理方式,值得中国科技管理界认真学习和借鉴。 启示之五:应该有效协调科技发展中的不同诉求   在科技发展中各方的不同利益诉求必然会存在冲突,政府有责任对这种冲突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在这方面,美国的很多有关科技的决策过程可作为范例。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总统、议员都定期由选民投票选出,选民在科技方面的意愿自然而然会在政府和国会的政策里有所反映。而各方的不同诉求及其代言人就在司法框架的约束下透明公开地进行竞赛,最终这一过程能够遴选出一个阶段性政策博弈中的“优胜者”。经过反复博弈,往往最终会达成在一个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的政策均衡状态。   由于中国的国情和美国差异很大,中国当然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框架。但应该关注的问题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国科技决策层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何有效地促进科技专家集团和科技决策集团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何保证一项科技政策或项目的推行,能够符合更多国民的意愿和要求?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关注。从目前来看,加强科技方面的咨询顾问机构是当前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一,近年来美国政府设立的几个机构,也能够反映出这种趋势。比如NSTC和PCAST的重新设立,都反映出在科技的咨询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和谐化、民主化要求。中国政府也可以采用类似模式建立起相应的科技顾问和咨询机构,如能有效整合各方合理建议,应该会对科技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推行技术预见(TechnologyForesight,TF)和技术评估(TechnologyAssessment,TA)工作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满足上述要求。比如在典型的德尔菲法(Delphi)技术预见调查中,通过问卷设计、关键技术的遴选、参与调查的专家范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社会各方的不同意见,从而实现科技活动中对咨询、决策互动过程的民主化要求。而通过合理有效的技术评估工作,也可以对科研活动起到较好的监督激励作用。由于中国不具备美国社会的那种多元化、分散式结构,而主要是一种集中式的层级结构,那么加大力度推广以德尔菲调查方法为主的技术预见工作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有助于社会各方交流意见的有效手段。同时着力于加强技术评估工作,也将会有助于中国科研体制的不断完善。 * 作者简介:王键,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 电子邮件:wangjian@pkuaa.edu.cn。 参见朱斌:《当代美国科技》,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67页。 非营利组织相应的英文缩写为NPO。也有些人喜欢把这类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NGO)或第三部门(Third-Sector)。关于对NGO和第三部门的界定,参见秦晖:“NGO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与社会转型中的第三部门”,《实践自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第137-142页。 如果单从执行部门来看,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实行“合同制联邦主义”政策后,企业就已成为RD经费最主要的执行部门。 具体数据见NSF,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2006,Appendix4-5. 实际上NAS后来又扩展为其它几个机构。包括国家工程院(1964),国家医学科学院(1970)。现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对这些组织的统称。 NAS后来在一战期间成立了NRC(国家研究理事会),以此部分地实现了它服务于国家福祉的建立初衷。 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第306-308页。 参见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第354页。 VannevarBush,AReporttothePresident,Science:TheEndlessFrontier,1945. 布什认为不断对科技进行投入就可以不断为社会造福,这就仿佛是在科技和社会之间达成的某种“契约”,参见VannevarBush,AReporttothePresident,Science:TheEndlessFrontier,1945. 参见VannevarBush,AReporttothePresident,Science:TheEndlessFrontier,1945.NSF,WashingtonD.C.1960.以及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第358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外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剖析》,2004。 数据参见龚建桥、邹珊刚等,“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结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5期。 参见科技部政体改司司长张景安:“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不动摇”,载《科技日报》2003年8月11日。 以上数据见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第5页。 以上数据见毕可毅:“美国企业加大创新投资的启示”一文,《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3月13日。 参见JiaXijin,TheRoleofNGOsinPublicManagementandItsImplementinChina.另外根据秦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NGO组织。见“NGO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与社会转型中的第三部门”一文,载《实践自由》。 以NSF为例,美国政府《阳光政府法》对NSF的决策过程明确提出了要向公众开放、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等相当苛刻的要求细则。参见龚旭,“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决策职能及其实现途径”,《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4期。 英国学者本•马丁(BenR.Martin)曾给技术预见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技术预见就是要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就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在各国的实践中,技术预见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德尔菲法。 [参考文献] 1.吴必康,《权利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朱斌,《当代美国科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外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剖析》,2004。 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研究:2000调研报告精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6.秦晖,“NGO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与社会转型中的第三部门”,《实践自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龚旭,“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决策职能及其实现途径”,《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4期。 8.龚建桥、邹珊刚等,“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结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5期。 9.科技部政体改司司长张景安,“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不动摇”,《科技日报》2003年8月11日。 10.毕可毅,“美国企业加大创新投资的启示”,《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3月13日。 11.VannevarBush,AReporttothePresident:Science:TheEndlessFrontier,1945.NSF,WashingtonD.C.1960. 12.JiaXijin,“TheRoleofNGOsinPublicManagementandItsImplementinChina”,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ird-SectorResearch(ISTR),2002.7. 13.NSF,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2006,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06/c4/c4h.htm. 14.TheHomepageofOSTP:http://www.ostp.gov.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
热度 1 李丕鹏 2010-12-8 23:32
一个小老弟发来短信,祝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正式成立。 我才知道学校已发文公布了!!!但是,到底怎么建设,还需要朋友们多多指点啊!今后工作还请前辈、专家、领导和朋友们多多关照!感谢前辈为我们奠定的基础,感谢化生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校党委领导对我们研究工作的重视。 晚饭时,还听说古生物学院也已成立,至此我校古生物研究有了一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一所(古生物研究所)一院,值得可喜可贺啊!同时,感谢近年来古生物研究所(学院、博物馆)领导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重任在肩啊!今后一定在两院一所的领导下,多干活!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王伯祥教授的陈年旧事(三)
fqng1008 2010-11-22 15:05
我理解而且谅解你 由于王教授的信任,我对他几乎是无话不说,口无遮拦。记得有一次讲起王宝恩教授,我说他年龄大还不退(他比王宝恩教授还大两岁),说着说着就见王教授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我仍然一气呵成,不留余地。其实,我对王宝恩教授的儒雅极其钦佩(1996年在泰山的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他让我代表王伯祥教授做慢性肝炎的定义、分期与分级的大会报告;1998年昆明的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他邀请我和高连相教授到北京去审稿和商量会议日程),也没有影射王伯祥教授的意思,就是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想到哪说到哪,无邪的天真。因此,王教授说过几次:你遇到我是幸运的,我不仅理解你,还谅解你。别因为他有点废话,也许人有时候就是既理解又不能谅解一个人,我相信他是认真思考后说的。 正是这样一种前提,我与王教授的关系多数是:他知人善任,我善解人意,两个人似乎是一种天生的缘分。当然,我们也有不少时候非常生分。 那是1993年我破格晋升后的一天,中医工程室的邵企红师姐(其实比我小)找我谈起对调的事情。那时候附属医院上班的职工有两种编制,她属于学院编制,我们夫妻属于附属医院编制,她鼓动说我换成学院编制会更有前途一些。我说:无所谓,你要想换就换吧。后来,好长一段时间,王伯祥教授都不想搭理我。原来,邵找王要求对调被否决后在外面讲:那是的,放走了聂广他就不好控制。当时,研究所内部分歧较大,工程室的毛树松老师也有看法,说王教授眼里只有编辑部。不过,因为我和大家联系不多,一段时间之后也就过去了。再早一次是1992年晋升之前,八五攻关课题已经启动。有一天,王教授派我到同济医院去接李绍白教授来医院参加我们七五攻关课题的鉴定会,上车后李教授讲起八五攻关课题分配的不合理,重度黄疸分题才10万元就要拿出新药临床前的资料,怎么可能呢?我实话实说,把修改指南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的小陈打电话问重度黄疸的考核指标是什么,我不懂就按他的解释比如新药临床前就定下来了的过程讲了一遍。话过之后,我是很久才明白这一实话实说的严重后果:虽然挂名八五攻关课题组秘书,但只参与了一些实验研究,具体的秘书工作仍然全部由盛国光师兄承担,而且此后盛兄名正言顺地牵头九五攻关和担任副所长。不过,盛兄本来就是七五攻关的秘书,只是王教授看我笔头子好反应也快,才决定八五攻关时用我。但我口风不严,善于表现而不稳重又最终丧失了机会。 真正感受走麦城滋味是1995年前后。编书已完,王教授渐渐对我有些疏远,而更多地倚重盛兄以促进八五攻关的任务。特别是盛正式任命为副所长以后,李、张两员大将倾力相佐且有针对我的意味。从此,我在课题设计上的优势不仅不复存在,科技开发公司办得心烦意乱(我的第33本杂志的首页自题:中国一下子冒出几百万个公司,我也被卷了进来。)杨兄也经常在杂志社挑毛病和为难,整个人驶入了一个低谷期。记得有一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来检查工作,张如虹副院长通知我参加接待。我刚刚达到会议室,王教授一见就板着脸:你怎么来了,谁通知的?我告知是院长后,他硬是逼着我去接待深圳来的记者,而且好几天都不想理我。那时候,我的情绪常常随着他的态度而波动,看着他的脸色而变化,有时候晴空万里,有时候乌云密布,有时候雨后天晴,有时候苦闷难当。 人在被器重之后,突然遭到冷落的滋味确实很不好受,何况我是个想法较多的人。很可能被冷落就是因为想法太多的原因......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王伯祥教授的陈年旧事(二)
fqng1008 2010-11-18 11:39
书记说,这是门票 到研究所1年,就有一次破格晋升的机会,我也跃跃欲试。 那时候,能够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编书、发表文章就是晋升的评比硬件。碰巧我喜欢写东西,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6篇文章,研究生期间每年发表20篇以上。那时候不像现在,不但不需要版面费,还有稿费,我发文章很大程度是冲着稿费去的。80年代以前,每月工资才几十元,稿费弄个十几、几十元的很能够补贴一下。记得有一篇文章搞到60元稿费,简直就是发了一笔小财。关前老师(90年前后,《知音》在他去的时候发行量80万册,没两年上升到300万册)。 说起晋升,我的运气比较好。本科毕业两年后考的研究生,毕业时(88年)在六四前,就赶上77级的一起晋升了主治医师。第2年知识分子的命运就又入寒冬,晋升全面冻结,直到1992 年又一个春天才解冻。到底是春天,不仅恢复了正常晋升,还搞起了破格,我就凭着那些赚了稿费的文章参与了破格的竞争。虽然整个过程有一点波折,但仍然如愿以偿,和所有的本科同学们一起获得了晋升,但是同学们晋升主治医师,而我却晋升副主任医师,一下子插到跟文革前毕业的老师们一起了。 人是贪婪的动物。我已经插了队,还想再锦上添花,1995年就又想破格。那时候破格与考评密切相关,研究所考评会议之前,我找到王教授希望能够评比为优秀,并转告了党委书记的话:王书记说,优秀才能参加破格,这是门票......。当我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考核结果,可是等来的结果却是称职,满腹的贪心嘎然而止。1996年,再一次的晋升又开始了,我又蠢蠢欲动。但第2年的晋升提前了,考评结果只能以前一年度的为准,眼睁睁地看着张赤志老师和盛国光报了破格(我们三个是王的左膀右臂),我却被挡在了门外。因为条件不够,我也没有找人,但王教授(他是资深专家,在会上很能左右意见)在会上拿起晋升名单一看,连忙问负责人事的同志:怎么没有聂广的?当得知我条件不符时,他大声嚷嚷着离开了评比现场,一气之下就不参加评审,据说血压都高起来了。 事实上,我们三个人那一年都没有破格成,倒是1997年我和张老师顺升,盛国光破格,大家一起晋升了主任医师。王教授前后两年的不同态度,使我深知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尽管只是他个人希望我们三个人齐头并进。我想,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仅仅是一粒尘埃,即使是再轰轰烈烈的人物,也得与现实博弈而在现实面前微不足道,何况晋升这么一点小事。1997年以后,我做了常务副所长,规定每年的考评优秀都由当年的晋升人员获得,这大约是我对过往事件的一种耿耿于怀......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王伯祥教授的陈年旧事(一)
fqng1008 2010-11-17 16:54
要钱要人?你说 书记说,这是门票 我理解而且谅解你 我想当副所长 这是给马院长的信 你为什么不恨我 每当送餐青年骑着自行车从我眼前疾驰而过的时候,每当学生拿着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来签字的时候,每当年轻的农民工成群结队地从面前经过的时候,我知道他们目前的状况不过是人生的最初体验,是生命的一个驿站。因为年轻,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在王伯祥教授(今年86岁,身体不错)手下工作的8年,也是我生命的一个驿站,虽然算是我事业的巅峰,或者人生的黄金岁月。许多年过去了,我时常回首但直到今天才认为有资格记录那段属于自己的陈年旧事。 要钱要人?你说 十分感激万永红学弟(他1992年赴美,现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基因研究中心教授),是他把我的情况介绍给王伯祥教授,当然也有WJP学弟(93年赴美,一家公司的老总)的帮忙。 1990年夏日的一天上午,万永红(那时刚刚研究生毕业留在肝病研究所)正陪我在他的细胞室聊天,王伯祥教授开完研究所例会,一进门就说:要钱要人?你说!虽然是事先约好的,但我仍然楞在了那里,为他的直爽,因为我们毕竟第一次正式会面。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院内调动,而我当时并不知情,只是若干年后才得知,王教授划拨了1万元科研经费给我原来的头传染科主任杨培明教授,并用一位同济医科大学刚刚毕业分配来的本科生小杨(后来也考研究生到北京)作为交换。 当然,调动后的我还算争气,帮研究所创办了《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1年4月创刊),组织编写了130多万字的专著《中医肝胆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5月第1 版),引进了考核抗HBV药效学研究的鸭乙型肝炎模型和2.2.15模型,并协助完成了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招标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攻关课题项目管理组)。 那时候,脏象肝病研究所是湖北中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的热门科室,它参与国家六五攻关课题,主持七五攻关课题(后来主持八五、九五攻关课题,直到十五才转由上海、北京主持)。由于早期项目少,能够弄到100万经费就是非常稀罕的事情,简直是名噪业内。能够从传染科换到肝病所,我自感荣幸且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羡慕。王教授要求,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他家里汇报工作和接受指令,而且只对他个人负责。那些日子,我还参与了他的另外一些工作,包括创办康特医药科技开发公司(他任总经理,我任副总经理,公司名字是我的同学现在的湖北中医药大学办公室主任陈长虹取的),研究生带教(1991年1名,1993年3名,1994年4名)。那段时间,我终生难忘直到今天王教授看我的眼神都非常特别,那是一种信任、疼爱,还有期望...... 我想,我能够一心数用,同时办几件事情,主要是王教授的信任和支持,还得益于大伙们的帮助。在编书的过程中,得到柯兄、周兄还有科技情报中心的张英良老师的帮助;在杂志创办过程中,得到《湖北中医杂志》编辑部左老师、王昆老师、姚老师(后调来《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任副主编)的帮助;在完成八五攻关课题的抗HBV实验中得到中国医药技术研究所(北京)郭巨涛副研究员(1995年赴美)、李壮主任技师、滕莉主任技师的帮助。而且,王教授还支持我到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中国医药技术研究所进修学习,虽然至今也没有真正走进实验室,但总算有一些感性认识。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所领导不能这样!
热度 1 wangdw 2010-11-15 14:28
研究所领导不能这样! 关键词:领导 研究所 资料所 中国地磁图 怂恿 学术腐败 不尊重专家 写到口边,就想继续补充谈谈,研究所领导的重要性。上篇谈科技部时涉及到研究所的领导表现,谈这些也会涉及到专业,这也免得有些朋友说本人不太写专业方面的了。 提到副所长高孟谭研究员的一些事情。高所专业是地震工程,负责的是所里的科学研究。下面要说他的某些问题,但是先要说明高所在其专业研究方面表现很好。不过,由于地震工程是应用技术,研究成分少点,可能是本人的偏见。而研究所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地震工程,等方面。分配高所管科研,有点不对口。他们不容易写 SCI 文章,所以在改革的三年中,政策就慢慢地向他们倾斜了。这可能就是最后没有验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孟谭研究员一手抓地磁图项目。他的主导思想就是搞资料,我写出的第一稿是强调模型研究,引用了大量文献,被否决了。他重用了十几年一直搞台站资料的高玉芬研究员,定调为使用现有的技术,不研究。他们亲口对我说连程序也要问院所要。 他们重用顾佐文,顾明目张胆安排院所的安研究员到宾馆为他写文章,他们是知道的!我们所有地磁室人员也都知道。顾的想法可能是:我给他报酬了,他给我写文章。这跟他从商十多年养成的习惯有关。说高所和高研究员怂恿顾搞学术腐败是不为过的。 曾提到的 2005 年顾申请研究员一事,当时,高所是主持。他有意识地让顾多讲,有意识地打断我的发言,说“专业问题下面谈”等,想力保顾过关。最后还是正义占了上峰。 顾是如何取得领导信任的呢?就我所知道的有, 1700 万,按规定可以提成,(记得是 5% ,或 8% )。他把提成的钱也都分给了领导方方面面,打点的挺周到。在此,也说两件顾的其他事情。一件是,当我实在没有研究任务做了,就退出地磁图项目。这时,顾见劝不动我,就要在办公室里打我,要不有其他两位同事在场,把他拉出去,一场武打就会开始。另一件事是, 2005 年我写了篇批评伪科学的文章发表,所里有的院士和专家称赞我写得好。可是,顾却气势汹汹地跑到编辑部,“为什么你们发表王亶文的这篇文章?”记得,当时编辑部的同志反驳他说,“你是谁?研究员的文章还用不着你这个副研来审吧!” 高所在一次元旦座谈会上(地磁图期间),大谈我们研究所拥有全国的地震资料、全国的地磁台资料、现在又有地磁图的地磁观测资料,还有南极资料一起放到网上去,以后别人写文章用了资料要注明是我们的。难道研究所成为了资料所?再说,我们所一直参加南极科考,有资料不研究,十多年过去了,上级批评,取消我们参加资格。记得有一次一位科研处干部去开会,打电话到我家,问我写的一篇用南极资料的文章有吗,我当时说了,就一篇,没有用,而且手边也没有,我还在家呢。几年后的今年,听说又让我们参加了,但是在会上还是继续在批评我们所。高所的指导思想对我所工作危害大呀。 在地磁图的讨论会中,高所不尊重地磁专家,自以为是。例如,有人说正常场包括异常场。我说不对,实测场包括正常场和异常场。高副所长却说我不对,说我的观念要重新学习。我瞪大眼,惊讶极了。可高玉芬研究员在旁边连忙说是。 在科技委会上我经常强调研究问题。记得在 2005 年,讨论 20 年规划时,我还是加上了要“模型研究”,等。
个人分类: 反学术腐败|42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蛇毒研究资源荟萃(Internet Panorama of Snake Venom Research
baoyu 2010-9-29 17:28
by Baoyu- 科学网 To this short summary, it just a note record of my research in the past, and I am very glad to share it with you. Any commons or supplementswill behighly appreciated! Institutes Viper Institute , University of Arizona 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Natural Toxins Research Center at Texas AM University Cape Reptile Institute Instituto Butant ( Snakes ' Institute ), So Paulo, Brazil Sansom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Queen Saovabha Memorial Institute ( Snake Farm ) , Bangkok, Thailand 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 昆明动物所 , 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 广西医科大学 蛇毒研究所 广州 蛇毒研究所 吉首大学蛇类 研究所 大连市蛇类 蛇毒研究所 皖南医学院 蛇毒研究所 福建医科大学 蛇毒研究所 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义乌市蛇类研究所 台湾中央 研究 院 蛇毒研究所 台大医学院药理科 Journals 《蛇志》 《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 Toxin 》 《 Journal of Venomous Animals and Toxins 》 Scholars and Scientists 赵尔宓 研究员,中科院院士, 王跃招 唐业忠 研究员,成都生物研究所 张云 赖仞 郑永唐 研究员,昆明动物所 杜聪明 教授,台大医学院 李镇源 中研院院士,台大医学院 李其斌 主任医师,教授,广西医科大学 文尚武 张根葆 教授,皖南医学院 周开亚 教授,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遗传资源研究所 李德俊 教授,遵义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汤圣希 舒雨雁 黎肇炎 张学荣 教授, 雷丹青 研究员, 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 余晓东 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荀建宁 教授,广西中医学院 余培南 教授,广西梧州市民族医药研究院院长 孔天翰 教授,广州蛇毒研究所
个人分类: 生物医学|6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原医学(高原病)研究资源荟萃(Internet Panorama of High Alti
baoyu 2010-9-29 00:17
by Baoyu- 科学网 To this short summary, it just a note record of my research in the past, and Iam very gladto share it with you. Any commons or supplementswill behighly appreciated! Related Journals 《高原医学杂志》 (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 1991- 主办:中华医学会 高原医学 分会 , 中国高原医学学会 High Altitude Medicine Biology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ountain Medicine ISSN: 1527-0297 Quarterly Online ISSN: 1557-8682 Related Institute 高原军事医学系,重庆市高原医学研究所, 第三军医大学 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院 ,西宁 拉萨市中国高原医学研究所 , ( 前身高山病心血管病研究所 ) Institute for Altitude Medicine in Telluride, Colorado http://www.altitudemedicine.org/ HIGH ALTITUDE PATHOLOGY INSTITUTE La Paz , Bolivia http://www.altitudeclinic.com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ronic Hypoxia http://chronichypoxia.wordpress.com/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de la Altura ( High Altitude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upch.edu.pe/upchvi/iia/ Sansom Institute , Molecular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of the Lung Laboratory http://www.unisa.edu.au/sansominstitute/ResearchActivities/Groups/lung.asp#Collaborators Institute for Human Health and Performance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ttp://www.case-medicine.co.uk/news_detail.php?article=3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USARIEM) www.usariem.army.mil Culture adaption to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http://www.chikyu.ac.jp/rihn_e/project/D-03.html Scholars and Scientists 吴天一 高原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钰琪 教授,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重庆市高原医学研究所所长。 Gustavo Zubieta Castillo President,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and Pathology Institute (IPPA), Zubieta University , La Paz , Bolivia Josef T. Prchal MD,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Hematology Division, University of Utah Hugh Montgomery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Human Health and Performanc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Gustavo Zubieta-Calleja (Jr) Professor,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and Pathology Institute (IPPA), Zubieta University, La Paz, Bolivia Larry Silver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ronic Hypoxia Jitendra Mehrishi professor, Cambridge University Steve Dank professor, Sydney Centre for Applied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ydney Conferences VI World Congress on Mountain Medicine and High Altitude Physiology ( Xining , China ; 2004) 1 st World Congress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Ⅰ SYMPOSIUM-THE EFFECT OF CHRONIC HYPOXIA ON DISEASES AT HIGH ALTITUDE http://zuniv.net/symposium/follow-up.html II SYMPOSIUM-THE EFFECT OF CHRONIC HYPOXIA ON DISEASES AT HIGH ALTITUDE http://zuniv.net/symposium2/sprog.html III SYMPOSIUM-THE EFFECT OF CHRONIC HYPOXIA ON DISEASES AT HIGH ALTITUDE Oct 16 - 23 , 2010 La Paz - Bolivia http://www.zuniv.net/symposium3/
个人分类: 生物医学|6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西安研究所大全
kloving 2010-7-16 11:23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2研究所(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3研究所(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4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5研究所(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6研究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12研究所(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13研究所(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03研究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8研究所(中国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23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30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31研究所(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4研究院(中国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5研究院504研究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6研究院第11研究所(西安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16研究所(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771研究所(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5研究所(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618、504、771这三个是西安的大研究院,财力雄厚,国家投巨资建设.待遇超好,再加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算是西安的四个名院.再下来是以2打头的,除了20所和202以外,其他的研究所都还可以,至少在西安能保证过得很舒适.其他的稳定且待遇也相当丰厚的设计院还有:中石油管材所,西北电力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中国煤炭设计院西北分院长庆油田总院航空系统: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远方航空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618)西安航空装备工程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623所)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远东公司曲杆泵制造厂中国航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631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630)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航天工业西安远东集团西安红旗机械厂航天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三研究所(43)西安航天发动机厂(7103所)中国航天液体火箭推进技术研究院(067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六院第十一研究所(11所)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165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41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一七一厂(7171厂)西安航天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公司陕长虹化工厂(7416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4所(44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01所陕西兰凌机械厂(第四研究院7414.7422两厂合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院(16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二一〇所西安骊山微电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时代电子公司七七一所)电子信息:国营红华仪器厂电子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导航技术研究所)西京电气总公司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心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五〇四所)西安卫光半导体有限公司(877厂)西北电子试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三十九所)兵器系统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三研究所(203所)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六所)西安华山机诫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近代化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四所)西安秦川(集团)发展总公司西安北方庆华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五研究所(205所)西光集团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13研究所(213所)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二研究所(212所)国营西安昆仑机械厂西安东方机械制造厂核工业: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西安国营262厂核工业524厂兰田勘探队西北核技术研究所(21所)船舶系统: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南一角---读研的地方
han5 2010-4-24 16:31
很漂亮的地方。太漂亮了,感觉都没心思做科研了,O(_)O哈哈~
个人分类: 图行天下|1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三个划分
jzyyn 2010-4-20 11:11
凡是读研的同学,是不是都听老板说过这样的话:多看看外国的文献,说这话的意思是国内科研水平低,科研论文质量差;但是,如果这样,看外国文献还有什么意义呢?你看了好多英文文献,最后引用这些文献写了一篇中文论文,结果是你的论文也没有人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好多研究人员对自己的定位出了问题,结果是力不从心,一事无成,更不可思议的是,某些高校和研究所对自己的定位也出了问题。在这里,我将中国的科研院所分为三个层次,最高水平的是犹如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这样的科研单位,第二层次是普通高校和某些省级科研院所,第三层次是省级以下科研单位。 研究单位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选择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的学生当然要多看看外国文献,因为处在这样的位置就要接触世界上最新的理论。而处在第三层次的研究单位就要更注重实际,把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处在第二层次的研究单位则要承上启下,既要搞尖端研究,又要注重生产(中国农科院处在这个层次),每个层次所处的位置都很重要,我曾经到过一个市级科研院所,这个科研院所每年都育出了好几个小麦新品种,累计创收上亿元,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 因此,作为研究生,也要好好定位自己,不一定非要在国际顶尖期刊发文章,相反,要根据自己的位置来发文章,但不论自己做何种研究,都要求真务实,有所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都处在第二或者第三层次,所以处在这个层次的科研人员也是最多的,务必要好好定位自己,多发一些小文章、实际的文章,少发大文章;多搞些实际的研究,少搞些忽悠人的研究;并且研究要细,数据要详实。历史必将证明,中国科研水平的总体提高,并非靠第一层次的科研单位,恰恰要靠第二和第三层次的科研单位。只有这两个层次的科研水平上去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才真正提高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轮转在中国
JFXiang 2010-4-7 17:34
轮转,一个很有意思的词!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里以前没有这个东西,最近才开始的,当然也是学习人家老外的。中国的研究所最先开始尝试,然后是高校,当然目前还只是少数高校的少数专业而已。 大三了,想上研究生了,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读研,但是还是盲目的想。不知道为什么!了解高校和研究所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一新鲜事物,算新鲜吧! 饶毅 先生在北大开始了生命科学领域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首次轮转改革,在我们这一届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吧! 很佩服 饶毅 先生的魄力! 北大作为国内高效中生命科学的领头羊,学术裙带关系已经很严重了, 从饶毅 先生回国的这几年招聘的 PI 看,他似乎在努力的改变这种现状!这次轮转的尝试虽然效果不会像他想象的那么好,至少会有所改变吧!开始总是难的! 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去参加了北大轮转生的面试,虽然抱有必死之心去的,但是还是感觉面试的 professors 对轮转很不感冒!虽然自己没能够通过那个面试,但是那次面试让我真正的认识到了目前中国所谓的轮转的真实面目。也感谢清华的 那位 教授善意的劝告,让我放弃了一次自取其辱的良机。 现在来到研究所,眼前最大的担心就是轮转,幸好比高校的稍微好那么一些,是福是祸也行自己真的主宰不了! 什么时候中国的轮转会成为真正的轮转呢?也许还需要很多 饶毅 先生这样的锐意改革之人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新建所通过验收之后-(转)
sunapple 2010-1-11 18:56
  编者的话:      这是一篇饱含理性思考、情感深沉,视角横跨古今、纵览中外的长文。      新中国诞生整整一个甲子之后,在她的科技版图上,增添了五个新鲜的名字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它们是中国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研发组织三位一体的科技体系中五个充满激情、梦想与活力的生命体。它们是中国科技战略国家队谋求创新价值链完美延伸的点睛之笔。    作为筹建事务的负责人,作者见证了五个新建所及2006年已通过验收的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建的全过程,亲历了筹建过程中各种观点与思想的激荡;本文中的所思所想,来源于作者对科技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体认,也来源于一线科技管理工作者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切情感。本报现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写在新建所通过验收之后 施尔畏   2006年春天,乘着全国科技大会的东风,中国科学院与有关地方政府商定,分别启动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转眼3年过去了。2009年7月,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了这五个所的设立;2009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一起,完成了对这五个所筹建的预验收;2009年12月,完成了正式验收。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与地方各级领导出席了验收会,共同检阅了这五个所在筹建阶段取得的成果,共同见证了这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   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同志们常把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研究所简称为新建所。作为院机关具体负责新建所筹建事务的干部,我亲身经历了这五个新建所以及2006年已通过验收的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建的全过程。这些年来,我亲身感受了地方领导与同志们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对科技的那份渴求,对新建所的那份情感、那种期望与那样竭其所有、尽心尽力的支持。我亲眼目睹了筹建工作组的同志们克服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了三年时间在一张张白纸上绘制出绚丽多彩又各具特色的画卷。今天,这些新建所似颗颗珍珠,镶嵌在祖国东部沿海的各个城市,它们聚集了两千多名青年科技人员,其中许多人是在祖国发展与事业的感召下从海外回到了这里。   它们拥有优异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能力。它们是中国科学院队列中最年轻、齐整并充满激情活力的成员,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是被地方政府珍爱与企业信赖的新型科技创新组织。 一   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了一次惊人的飞跃。在这数十年间,人类社会形成了如此广泛、多样与大规模的科技活动,产生出如此之多的新的知识与技术,并能够迅速地把它们转化为商品与服务,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形态由此发生了彻底变革。科技从未像现在这样得到公众的关注与社会的支持;经济发展又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科技的支撑与引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研发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科研活动的基础设施与条件,科技成果实用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能力,已成为一类与土地、劳动力、能源、信息等同等重要的资源,决定其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这就是科技资源。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严冬之后,更多的人意识到,除了要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外,还应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更多更优质的科技资源,谁就拥有了未来。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了独立的产业体系与现代科技体系。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与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区划是相匹配的。60年代,为应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冷战政治格局,我国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也随产业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作出了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部沿海的那些农业省区,充分运用土地、低成本劳动力及行政资源,在承接国际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建立了本土产业技术基础,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近年来,在激烈的国际产业技术与市场竞争中,这些省区在经济发展中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建立新的资源基础,形成新的增长引擎。地方政府领导与同志们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资源将是保障未来这些地区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资源宏观配置与经济发展大格局不相匹配的矛盾已变得十分突出。毋庸讳言,少数中心城市富集大量的科技资源,造成了严重挤压与利用的低效率;在那些最需要科技资源的省区,科技资源却十分匮乏,其经济发展还处在主要依赖国外技术、基本缺乏本土科技创新支撑的状况;我国科技资源既有限,质量也不高,亟待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培育与发展。我国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已到了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作出调整的时期。面向未来,我国的科技活动必将告别与经济活动相脱离的模式,汇聚成引领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社会的科技资源将在市场环境中,不可阻挡地涌向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准的地区,涌向极度需要又十分稀缺的地区,涌向能够创造出最大社会价值的地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历史已充分证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只会把我国的经济、科技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带进一个死胡同。与其他资源一样,科技资源的培育与配置,同样需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科技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地方政府处在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第一线,它们更清楚本地区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资源,如何把科技资源与其他优势资源结合起来,转化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企业是科技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即便它们拥有了强大的自有研发力量,也不可能离开社会科技资源的支撑而存在与发展。同样地,企业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资源,如何运用科技资源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让地方政府在科技资源的培育与配置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让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更便捷地获得优质的科技资源,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新建所筹建之初,院内外有不少人对此事存有疑虑。曾经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是在这些东部沿海城市,而不是在其他城市集中地建设这些研究所。随着筹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对此问题有了愈来愈明晰的认识。这些沿海城市之所以真诚急切地希望与中科院共建研究所,之所以舍得在这些新建所的建设中投入大量的实物资源,并倾注极大的关爱与心血,是因为它们是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告别计划体制并根据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作出调整的产物,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中共同迈出的坚实步伐。 二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起步于1984年,那时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放开搞活为核心的政策措施,把科技人员从高墙深院中解放出来,把积压在研究所、大学的科技成果解放出来,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措施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此期间,人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看到了当时我国科技与产业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认识到仅靠过去那些科技积累难以使产业技术在短期内取得跨越,盼望着拥有发达国家那样先进且强大的科技体系。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使得以政策层面改革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难以继续,科技体系结构的变革自然成为新的改革重点。但是,对于未来中国的科技体系,人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清晰图像。有人认为,我们应当借鉴甚至照搬美国的模式,要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使大学在社会科技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把现有研究机构大部转制成企业,就可把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迅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企业相当的水准。有人觉得,中国的科技基础原本薄弱又来之不易,科技体系结构的变革绝不可采取休克疗法。也有人提出,投入不足是科技体制改革步履艰难的核心症结,部门更清楚什么是国家需求,更清楚把经费投到何处何人最为有效,因此财政的科技投入应主要采取项目经费的形式,由部门分配与管理。这可真是一个思想活跃、认识多元、充满争论但步伐蹒跚的时期啊!   进入新世纪头一个十年,我国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紧紧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助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力量,使得经济发展又跃上了新的台阶。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社会资本也开始进入研发领域,长期困扰中国科技发展的投入不足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在此期间,虽然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均衡,较少关注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但科技体制改革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相反进入了更加理性的阶段。指责少了,研讨多了;口号少了,行动多了。人们更细致地观察发达国家的科技体系,更多地从中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去剖析自身的缺陷,思考资源配置、评价考核等若干重大改革问题;更自觉地关注科技活动的社会价值体现,关注科技投入的效率与效益。透过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消除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争执与斗争,人们认识到,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发达国家始终把中国视为一个对手,而不是伙伴,更不是盟友。在其政界、业界及学界领袖们的内心深处,都认为中国的发展将对他们的全球地位与既得利益构成威胁,同时迫于对占据中国巨大市场的渴求,又不得不采取有限度合作的姿态。发达国家不会把最新最先进的产业技术源源不断地转移到中国来,也不会无私地帮助中国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引进是我们实现落后向先进转变的捷径,但它不能使我们到达世界产业发展的前列,而且带来了陷入对国外产业技术无限依赖泥潭的风险。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粗放型经济走向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只能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建设自己的强大且充满活力的科技体系!   在这20多年中,始终存在着关于研究机构的社会职能与作用的争论。在一些人的心里,总觉得中国的研究所带有苏联体制的气味,总想到它们缺乏存在的理由,它们的基础性研究部分应当转移到大学去,它们的产业技术前瞻或战略研发部分应当转移到企业去。且不论源于彼得大帝时代的俄罗斯科技体制在苏联成为世界一霸过程中的地位,在苏联解体后仍使俄罗斯保持一个世界强国中的作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形成了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研发组织三位一体的科技体系。三位一体的科技体制,符合工业化现代化的要求,符合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美国通过高强度科技投入与高收入高福利社会环境,吸引全球人才为其服务,建立了目前世界最强大最具效率的三位一体科技体系。在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下,德日两国重建了三位一体科技体制,再次站到了科技与经济强国的位置。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则从农业社会起步,在美国的卵翼下建起了三位一体科技体系,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三位一体科技体系中,公共财政资助的研究机构体现政府意志,专业从事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发工作;大学兼有教育与研究职能,以健康自由宽容的科学氛围鼓励个体求索与创新,同时承担政府项目;企业研发组织则按投资人的要求,着力把知识技术变为具体商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产业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三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知识、人员、资本等要素在三者间的流转,是体系实现协同效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前提。起源于日本的产学研结合的制度安排,成为世界各国推崇效仿的模式。   因此,我们的问题并不在于科技体系结构本身,而在于研究机构的运行发展模式。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而中国还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奔跑。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当然具有与中国的研究机构不一样的社会职能,采取不一样的运行发展模式。反之,如果中国的研究机构过早地效仿发达国家研究机构的运行发展模式,它必然会失去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中国的研究所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运行发展模式?有人说,我们应当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旗下的精品研究所为榜样;有人说,我们应当照搬美国大学那样的超级豪华研发模式;有人说,我们应当是政府包揽一切的事业单位,是类似政府部门那样的高度行政化组织;有人说,我们应当保持科学的纯洁性,不能向企业研发组织靠拢,不能与市场走得太近。如果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阶段,我们应继承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光荣传统,做国家、社会、人民要求我们做的事情,不但做眼前的急迫的事情,而且做长远的基础的事情。研究所应始终保持研发活动的多样性,保持创新能力的持续性,保持研发链条的完整性,保持竞争中的公共性,始终关注科技产出的社会价值体现。   在新建所的筹建中,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不同认识、不同观点自然地汇聚在一起,不断发生碰撞,最后走到了共识的彼岸,因此新建所的筹建本身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筹建之初,我与地方同志们曾就共建企业法人的转移转化中心、还是事业法人的研究所问题进行过许多讨论。许多地方领导与同志们曾坦率地表达过对新建所穿新鞋走老路的担心,甚至对筹建工作组同志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一位新建所的领导谈到,他刚到地方开展筹建工作时,竟然发现自己与地方及企业同志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说的话彼此都听不太懂,还需要人做些翻译。正是有了院地共建机制,地方同志更加了解了科技创新的特点与规律,更加全面地认识研究所的职能与作用;我们的同志则在思想观念上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更加自觉地从需求出发部署科研活动,从价值链出发与企业建立联盟,实现科技活动的价值最大化。一位地方主要领导告诉我,对于他工作的经济大省来说,多一个亿元企业、少一个亿元企业无碍大局,目前最需要的是面向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所,最需要它们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另一位地方主要领导告诉我,他不关心新建所能否直接产出经济效益,只要在它的周围集聚了许多企业,形成了新的产业园,那么它就对新兴产业成长起了关键作用。还有一位地方分管领导告诉我,他最关心的是新建所从企业获得了多少研发经费,只要企业敢于把真金白银交给它,就足以证明它的地位与作用。在新建所通过验收后的今天,我充满自信地认为,只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办所理念,始终坚持需求牵引、开放联合的运行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要求、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科技发展的道路来! 三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经济文明,社会生产力曾经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17至19世纪欧洲发生的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爆炸性增长。中国在此过程中却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不能说古代中国没有科技。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出永载史册的科技发明。但直至19世纪中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知道工业时代的科技为何物;直至20世纪初叶,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技活动。   如同几乎所有产业技术一样,中国的科技也是从引进消化中起步,从跟踪模仿中追赶,逐渐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轨道,但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至少晚了一百年。   目前,我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发达国家毫不掩饰把科技作为巩固发展其全球地位的首要工具,科技投入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它们在世界科学技术上、产业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上的领导地位,使得其国民拥有高价值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且不说德、日这两个长期位居世界技术创新顶峰的国家,无论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还是英国布朗政府的低碳经济,都透射出当代需求牵引科技、科技保障发展的浓重信息。有人把发达国家的科技分为美国模式与欧洲模式,觉得美国模式过于功利,而欧洲模式才是科学的本源。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之后,欧盟主要国家怎会容忍自己凋落为一个二流国家?德国就以孤胆独行的勇气,用10余年的时间创立了最先进的太阳能利用科技体系,站在了这个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科技活动的主题与对象不是人的大脑中天生具有或自然产生的,只能产生于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之中,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当代科技发展的本质动力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对于这个基本问题,我国科技界仍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总觉得科技是先知哲人们的活动,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环境,他们就能够预言世界的发展,给出发展的路径,创造出方法与技能。有些人在承认社会需求对科技发展作用的时候总是显得有些羞答,不时还要做些包装或修饰。我们还没有从这个思想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这使得我们还不善于在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善于在无限广阔的社会需求中找到科技发展的方向。   经过长期发展,发达国家拥有了迅速建立贯穿社会的创新价值链的能力。它们的企业一般都拥有很强的技术吸收、放大与应用的能力,能够与研究机构或大学合作,实现知识技术的产品化。大企业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其研发队伍、装备条件与配套能力甚至优于专业研究机构,能自主实现知识技术的产品化。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分工更清晰,要素流转更通畅。在我国,大企业也建有研发组织,在若干特殊领域能自主实现知识技术的产品化,但在技术开放度高的领域,目前还主要运用资本的力量,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中小企业更希望有拿来即用的技术与产品雏形,一些企业还处在山寨阶段。另一方面,研究所一般缺乏技术集成、放大乃至产品原型开发的工程化研发能力,这方面工作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与配套条件。结果是,研究所创造的东西常常找不到买家,因为企业觉得它还不好用;企业要的东西又找不到卖家,因为研究所一时还拿不出来,甚至根本拿不出来。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科技活动之间、科技活动与社会生产活动之间常串不成创新价值链条,串成后也比较容易断裂。   目前,我国的科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什么?我们是带着浓重的农业经济时代中国仕、农、工、商社会等级观和欧洲工业革命初期经院式科研传统的影响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以至于在行动上总有那份犹豫与摇摆,常常重视研究、轻视应用,重视成果、轻视转化。我们是带着浓重中国千年应试教育和崇尚权威、不为人先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走上了自主创新道路,受发展阶段认识的局限,我们还很缺乏创新的自信与勇气,以至于在许多科技活动主题与对象选择中,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竟是美国人做了没有,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了,即便有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也会迅速湮没消失。我们受目前科技经费配置制度的约束,陷在周而复始甚至没有穷尽的跑项目、争经费漩涡中而不能自拔,在一些场合,立上项目、获得经费竟成了科技活动的终极目标。我们还不得不向现行的评价、考核与奖励制度妥协,不得不按照这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的指挥棒的要求,尽量去做研发门槛低的事情、产出快风险小的事情;避免去做长周期的事情、坐冷板凳的事情。   新建所的筹建如同一个舞台,现实的各种思潮都登台亮相,尽显了这个时期科技思想与文化的多元,也让那些缺陷在社会实践中见到了阳光。例如,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研究是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中的需求出发确定的新的科技领域,对此,有人无动于衷,有人怀疑抵触,还有人给我们带上了重复建设的帽子。有个新建所直接冠上了先进技术的名字,并举起了打造新工业经济中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旗帜。有些人在赞赏它的高速发展与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的同时,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它不应是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的想法。有些人建议把先进技术改为高等技术,尽管先进技术与高等技术在英文中都是同样的词,但在中文中两者的涵义却有明显的差异。还有人感到了困惑,觉得这样的研究所应当转制成为企业,为什么我们花力气去筹建它呢?是否有否定过去的动机?即便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大家对新建所的认识也是逐渐发展的。一些人总觉得与那些纯粹的、高尚的科学研究项目相比,新建所筹建不过是一般的院地合作项目,以至于我们在希望得到稍微多一点的关照与支持的时候,还会遇上许多周折与困难。在新建所通过正式验收的今天,我要衷心感谢筹建工作组的同志们,感谢新建所的全体员工们,他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特质,拼搏创业的工作作风,使许多人感动,令许多人鼓舞,让更多的人从怀疑变为放心,从斜视变为正视,从旁观变为参与,从担忧变为祈愿。那凝聚着他们理想与心血的新建所,不正是他们向中国科学院、向地方政府与老百姓、向中国科技界同行献上的看得见、摸得着、摆得住的改革成果吗! 四   由谁去筹建,是这些新建所筹建是否能够达到路甬祥院长提出的地方单位政府满意、合作企业满意、老百姓满意、科技界同行认同标准的关键。   这些年来,我们总是在讨论科技大师、科技帅才及科技将才的问题。帅,本是个军事用语,它指那些能够组织指挥重大战役并敢于取得胜利的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是从战场的腥风血雨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大师是中国语言中特有的对站在当时学问或技能顶峰的人的尊称。所有的大师也是在长期艰难的实践中逐渐磨炼出来的。甚至还有人的理论思想价值是在其去世之后才得到实践的证明,得到后人的尊崇,他在这时才有了大师的尊号。科技发展历史表明,站在某个重要科技领域发展前沿的人,即科技大师,或者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即科技帅才,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捧出来的,而是在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中经历磨炼、接受筛选,逐渐成长起来的。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的召唤下,一批留学美欧的青年学子克服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他们虽然年轻,还缺乏经验,但国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向他们提供了尽可能好的条件,委以他们重要的科技领导责任。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国家人民一致的价值取向和优秀的人品素质,当他们融入新中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大潮之后,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大展才华,创造业绩。他们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科技发展规划,许多人又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领衔创建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门的研究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带出了一支支新中国自己的年轻的科技队伍,建立了新中国自己的科技体系。他们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英名永驻的科技帅才。   在新建所筹建起步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与50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大学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研究所或大学输送十万计的研究生,许多人曾去发达国家学习工作,回国后又承担了重要的科技项目与任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工作的力度。海外回国人员了解发达国家的科技现状,把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思想、技术方法与工作方式带到了国内,其中的一些人已是大学或研究所的科技骨干。引进与培养是科技人才政策的两个方面。强调了引进,就忽视培养,或者强调了培养,就排斥引进,这两种倾向与做法都是片面的与有害的。在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立足培养的人才方针,因为中国科技与产业技术发展的人才基础不可能建立在发达国家。总有一天,发达国家会像现在限制先进产业技术向我国转移、限制尖端装备甚至基础材料向我国出口那样,限制中国人进入它们的核心研发领域和重要研究组织,限制掌握甚至只是部分了解其核心研发内涵的中国人回到国内。其实他们现在已经这么做了。   我在负责新建所筹建工作组负责人初步遴选的工作中,一些同志向我推荐了已在发达国家取得一定层次科技岗位的人,我也与其中的一些人作过交流。我发现,在我接触的人中,有的虽然长期在国外研究机构工作,但大致还处在打工者的层次;有的年龄已经不小,希望长期保持两栖身份,采取遥控指挥方式,也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有的长期在发达国家大学任教,认为新建所应当按照发达国家大学的科研模式进行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世界一流。总的看来,我们彼此在为什么要筹建研究所、建什么样的研究所上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在新建所运行发展模式上的考虑也不一致。还有同志向我建议,可以高年薪为条件,从国外公开招聘筹建负责人。经过反复比较与思考,我最后向院党组提出了把筹建的帅印交给院内现任的所处级干部的建议,并得到了院党组的批准。对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基于中科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紧密合作,中科院党组批准学校一位优秀的教授进入研究院的筹建工作组。我没有采纳以高年薪为条件公开招聘筹建负责人的建议。我始终认为,在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达到3000美元的国家里,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聘用一名筹建负责人是不合适的,这样做只会分裂我们的队伍,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新建所偏离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方向,走上脱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脱离中国百姓的死亡之路。   记得三年前,我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把同志们约来,告诉他们院党组已决定让他们承担某个新建所的筹建重任,要求他们立即到某个城市去开展筹建工作。其实,在那个时候,我对新建所的筹建并没有清晰的图景,对筹建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也没有完整的预期。他们都在重要的岗位上,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都有完美的家庭生活,但得悉院党组的决定后,没有一个人对决定提出过哪怕半点的异议或保留,像战士上战场那样义无反顾地奔赴各个城市。在筹建的三年里,我与他们有过倾心交谈的机会,他们向我倾诉过心里的压力、工作的艰难与家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无力对家人子女有所照顾的愧疚。说到动情之处,这些七尺男儿无不热泪横流,更不要说那几位女同志了。在这三年里,哪个新建所不是搬过几次家。我看到过同志们挤在临时租用的狭小房屋里开展工作,每到用餐时间,数十人围坐在一张乒乓球桌子旁,享用着那简单的饭菜。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着上学的孩子,天各一方,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业,也无法照顾孩子的生活,很多同志数月不能回家,有的甚至数过家门而不入。我看到过一位筹建负责人的孩子,每日放学回来,常以所内同志代为购买的便当或美式快餐充作晚餐。我看到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健康被大量消费。从北京去南方城市的女同志,无法适应那里阴湿寒冷的冬天,以至腰腿患上病疾,有时登上面包车都要付出努力。身体原本健康且充满活力的同志因劳累曾晕倒在路边或办公室里。我看到他(她)掰着捏着每一分筹建经费,在精打细算上真可谓做到了极致。一个新建所的筹建负责人,为了使有限的建设经费能做出更多的事情,带着所里的同志铺设网络线路,整治园区环境;为了使施工单位尽快完成园区建设,带领近百名员工入住还未完工的无窗、无电、无水的大楼。这里,我无法一一说出这三年来他们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新建所通过正式验收的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是科技帅才,我会郑重地报上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领衔打赢了新建所筹建这场重大战役,带出了一支支年轻齐整的队伍,在一张张白纸上建立了作为一个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与条件。他们的智慧与辛劳、心血与汗水,已化为新建所大楼下的一块块基石,化为园区中一株株树木,永远见证着这些研究所的进步与发展。   研究所的所训是什么?它是这个研究所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研究所的脊梁,是研究所发展的灵魂。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建负责人赵景柱同志告诉我,一些研究所选用了半古半今的所训,青年同志读后常常不得要领;一些研究所选用了现今流行词句组成的所训,但大家常常雷同,缺乏个体特征。于是,赵景柱同志为城市环境研究所选用了忠诚、尽职这两个涵义深刻且又通俗易懂的词作为所训,并将这四个字篆刻在研究所大门口矗立的超长大石上。由此我想到,我们在选用研究所的所级领导时,除了政治标准外,还应有其他的要求。我以为,第一是理念。理念决定未来,所级领导的理念高低,决定了这个研究所发展可达到的层次。第二是人品。所级领导应善学、容人、爱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团结带领全体员工,不断谋求发展。第三是激情。有了激情,才会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去做难度高的事情,去做超出自己现有能力甚至极限的事情。第四是忠诚。个人应对组织忠诚,对同事忠诚,对合作者忠诚,对事业忠诚;研究所应对团体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第五是尽职。每一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去做好员工们希望做的事情。   在新建所正式验收会议上,院人事教育局负责人宣读了院党组对新建所首届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命,宣读了院党组对在新建所筹建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的决定。在这些新建所首届领导班子中,有3位近期从发达国家回国工作的青年同志出任了副所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广纳天下贤才的胸怀,对新一代科技人员的充分信任与热切期望。路甬祥院长与地方政府领导向受表彰的筹建负责人颁发了证书。尽管这是一份份十分普通的证书,但它们表达了院党组、地方政府对他们为新建所筹建所作贡献的肯定。我觉得,这一份份证书里,也饱含着我本人以及所有关心帮助新建所筹建的同志们对他那份真诚的感谢之情!   2009年12月17日,路甬祥院长率队来到了深圳,与地方政府领导和各部委办负责人一起,出席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验收会议。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先生及许多教授应邀也出席了会议。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这次最后一个接受验收的新建所。会议在研究院的报告厅中举行,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已是座无虚席,连四周的走道也站了许多人,会场气氛显得那样庄重热烈。会上,播放了同志们自己策划编制的音像片。在接近尾部时,屏幕上展现了一幅幅反映筹建历程的老照片,扬声器中传来了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在路上》的曲音。伴随着那委婉深情的歌声,看着这一幅幅似曾熟悉的照片,我心里顿时涌上了一股暖流,几乎难以克制自己。《在路上》,如此煽情的曲子,不正恰当地描绘了新建所三年来走过的路程。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我,在每个新建所验收会议圆满结束的时候,都从心底里呼喊出一句话:祝愿我们的新建所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化工类研究所如何才能做好试验试剂回收工作?
timroyal1999 2009-8-6 15:57
今天下午又看了一遍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影片《汉江怪物》,影片开头的那一幕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医院工作人员将大量的报废化学药品直接倒入下水道流入河流,污染物质引起了河里鱼类的基因突变,导致出现了怪物,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影片的主题自然是提醒人类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要污染环境。然而,虽然是一部科幻电影,影片开头的那一幕确是有现实依据的。在我所接触过的研究所里,每天做实验都会用到很多的化学药剂,然而,就算是在类似的国家级实验室,也没有专门用来回收各种废液的装置或机构。因此,各种实验废液,比如 SDS-PAGE 所用到的混有剧毒成分丙烯酰胺的废液, Western Blotting 中显影液、定影液, DNA/R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的含有 EB 的废液所有的这些或是剧毒、或是有潜在致突变性的药剂都未经严格处理,直接被倒入了下水道。这不禁让我想到北京越来越糟糕的水质,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点操作,也正让本地的环境污染又加重了几分。 当然,现在是没有发生影片里出现的那种污染事件。可是,各种高校、研究机构、医院等对于化学试剂废液的类似处理态度,却不得不让我感到担心。我也曾经问过相关的同学、研究人员,他们的回答几乎都一致:这点东西没什么问题,用水稀释稀释就行了。 研究生、技术员们之所以会这么说,并不表明他们对此没有想法和意见,而可能是实在无能为力。试想,即便有谁向导师、主管领导等人提出这种意见,结果又会如何呢?也许会被对方认为你不务正业,那么重的研究任务放着不管,却来关心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东西,简直脑子有病。搞不好,还会影响到上级对自己的印象,这对于前途被上级捏在手里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不可承受的后果。 另外,从经济的角度看,回收实验废液也有益处。如Western Blotting里用到的显影液,其中就含有银离子,回收后能够从中提炼出银。 那么,既然从道义上还是经济上,回收处理实验试剂都弊大于利,为什么现在真正认真回收处理实验试剂的单位又不多呢?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分别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是各个研究机构、医院的主管人员意识上没有到位。虽然每个实验室每天产生的废液数量有限,但是大量实验室的废液汇总起来,每天产生的废液数量就相当惊人了。主管人员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大局观念,要花精力解决好废液处理问题,各个单位都处理好了,整体的污染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其次,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科技部等机构应该主动下令,强制全国各个研究机构设立废液处理专项资金和部门,并且为此专门向相关研究机构拨款,定期监督,确保能够专款专用。 第三,对于各级研究人员要进行相关环保知识培训,让他们都树立环保意识,主动进行废液回收和处理。 中国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很严重,我们不应该再给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增加负担。博主真切的希望各级领导们,各个高校、研究所的相关从业人员能够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30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招聘启事
yuliping 2009-6-10 12: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创于 1995 年,在学科分类中属管理学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为一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为二级学科。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基本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2 、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国家 211 大学优先),或将于 2009 年 9 月前获得博士学位者,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 35 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到 40 岁)。 3 、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背景; 4 、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熟练的外语水平; 5 、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全脱产在本站全职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二、博士后研究课题与具体要求 1 、农村经济组织室 研究方向为农业组织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硕士、博士期间论文与农业组织创新有关。 2 、贫困与金融发展研究室 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贫困影响评价。要求有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公共政策研究专业背景;有类似领域的工作或研究经历,至少发表 3 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为国家一级刊物。 3 、农村政策研究室 研究方向为食品供应链和食品产业体系。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4 、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室 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价值研究。要求申请者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具有经济学以及相关专业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并掌握先进的分析方法,至少发表 3 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为国家一级刊物。拟招收 2 名。 5 、产业室: 研究方向为畜牧业经济的模型分析与政策建议,要求有类似领域的项目主持或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的经验,并至少发表 3 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为国家一级刊物。 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经济的模型分析与政策建议,要求有类似领域的项目主持或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的经验,并至少发表 3 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为国家一级刊物。 三、招收计划及相关待遇 1 、国家资助: 1 名 n 具体科研工作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n 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 n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薪酬待遇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标准执行。 2 、项目资助: 2 名 n 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室 n 参照国家资助标准 3 、自筹经费: 5 名 n 博士后日常经费自筹。 四、报名要求和联系方式 1 、凡申请来本站做博士后研究者,请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⑴ 本人简历; ⑵ 政审材料; ⑶ 拟选课题研究计划书( 3000 5000 字); ⑷ 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当年博士毕业证明材料; ⑸ 博士论文摘要、两篇近期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代表作; ⑹ 身份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及户口本(卡)复印件; ⑺ 个人近期 2 寸免冠照片 2 张。 报名截止时间: 2009 年 8 月 10 日。报名材料,恕不退还。 2 、本站采取公开招聘,严格审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对报名材料先进行初审,初审合格者将参加面试。应试者参加面试的差旅费、住宿费自理,面试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 5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人事处 邮政编码: 100732 联 系 人:秦纪庆 联系电话:( 010 ) 85195644 电子邮件: qjqin@cass.org.cn 网 址: http://rdi.cass.cn (受师弟委托,宣传一下,呵呵)
个人分类: 技术经济|4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研究所与在高校读研究生有何不同?
热度 1 huabolin 2008-11-20 17:11
化柏林 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 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我们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的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基础课。 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高得多 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 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 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讲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 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 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更多,在高校象牙气息更浓。高校各种体育设施一应俱全,而研究所一般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能有个篮球场就不错了,更不要说体育场了。所以在研究所读研究生,获得的个性化认知更加多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几点看法,因研究所的共性不好总结,所以研究所与高校的对比分析也不是很充分。算是抛个砖头,有玉的请砸过来!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2340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看科学网青年博客大赛之注册
blsm 2008-10-20 20:36
科学网青年博客大赛如我所料地延长了6天报名的时间! 14号博客大赛开幕式,比原定时间推迟15分钟开始,究其原因就是到会人数太少在等迟到同学。与前一天在中科院地理所办的讲座相比,预定时间没到人员已经爆满导致提前几分钟开讲的情景,真是巨大的反差。。。。。 博客大赛,截止原定的报名时间,总注册人数不到500人,而且这还是自10.14号,“湖南大学”的 “疯狂”注册行为 短时间造就的 辉煌成果 。 认真统计了一下,自10.14号起,到本文发出时,湖南大学 累计注册195人 ,其中14号7人,涉及5个院系;15号注册37人,涉及13个院系之多;16号注册34人,涉及10多个院系;17号注册29人,涉及10多个院系;18号注册21人,涉及10多个院系;19号注册37人,涉及10多个院系,20号截止目前已经注册通过30人,从14号起到现在,仅湖南大学累计注册7+37+34+29+21+37+30=195人次之多 ,涉及院系有: 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金融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化工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岳麓书院、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建筑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根据博客注册时标明院系添加,不排除有写错之嫌) 等诸多院系,注册人数之多,分布院系之广令人叹止。 湖大学生注册的刷屏行为,呵呵 我去学校网站看了一下,在学校简介里找到: 学校现设有 32 个院系, 56 个本科专业, 3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71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6 个专业学位授权, 1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69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而且据学校研究生院 2006 年的统计,学校在籍研究生 7000 余人,其中博士生 1000 余人,硕士生近 6000 人。 由此看来,湖南大学的宣传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啊。。。。 由此我想起了昨天在网易上看到的新闻“ 贵州德江成功处置中学生自缢事件受肯定 ”,新闻中提到: 德江县公安局讲究方法、精细行事,成功处置这起事件,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赞誉。中央和省领导相继作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对德江县公安局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8月下旬,省委书记石宗源作出批示:“德江、瓮安几乎相同的时间段发生类似案例, 由于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一样,处理结果更不一样 ,说到底,是责任心问题,是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作出批示:“对德江县公安局的出色工作要予以表扬。”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批示:“德江县公安局成功化解矛盾,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验很好,请以公安部的名义通报各地学习借鉴。” ( 有人对此评论 ,这难道不是公安局份内的事情嘛,呵呵,政治问题此处不谈) 想到这次湖南大学科学网博客大赛的诸多注册,相对于目前总共500多的总数,看来组委员也应该对湖南大学这一行为进行嘉奖!为什么同样的宣传,湖大就能发动如此范围广泛的注册呢???? 我想应该是湖大如此热情高的注册让组委员决定 延长报名时间至10月26号 吧! 另外,按比赛规则 参赛选手需至少提交三篇以上原创博文,参加大赛资格审查,评价标准是博文内容健康向上,无抄袭和其他违规行为。通过资格审查的选手名单将在 10月22日0:00公布! 所以在没有延长报名时间的情况下,我又发现了两个怪现象:一是注册通过的同学中,有大部分一个文章没有填加,二是部分同学在一天短时间内发了三个文章,然后再没有声音,看来就是奔着底线去的!( 可以推断这些同学在科学网开博非其本意,是受了指他的力量的) 诚然,我相信好多人是抱着拿奖的私心来科学网开博的,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的目的,但与我而然坦诚讲有很大这方面原因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想既然开了,就认真对待吧,要知道科学网的奖品真得是很丰厚哦,从一个简单的开幕式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我乐意慢悠悠的我手写我心!。。。 也祝科学网延长注册时间后能有更多的博友加入!也不枉科学网“创新先锋,科学精英”的大赛精神! 末了,把下图送给自己和博友,告诉自己:不管在科研路上,还是科学网写博路上,都应该坚持前行!因为不管路有多远,走下去就是远方。。。。
个人分类: 侃侃大山|1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