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特聘教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寿恒讲堂第162讲-台湾中兴大学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李茂荣报告
lizg 2017-7-10 23:19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http://www.ce.zjut. edu.cn/ShowNewsPageAction.do?newsID=4543smallClassID=122bigClassID=15 寿恒讲堂第162讲 (李茂荣教授、台湾中兴大学) 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李茂荣学术报告预告 报告题目:质谱技术-提升食品安全与安心 报告时间: 2017 年6月12日 上午10:00 报告地点:存中十楼报告厅 承 办: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报告人: 李茂荣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李茂荣,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现任 台湾中兴大学理学院院长 ,且兼环境保护暨安全卫生中心主任 ,并担任台湾质谱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层析学会常务理事,环保署环境检测机构现场评鉴专家、卫生署滥用药物尿液检测机构评鉴技术委员,中兴科技文教基金会监事等职。曾任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环境分析学会理事、财团法人塑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董事、贵重仪器中心审议委员、中兴大学贵重仪器中心主任、中兴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等职。 李茂荣教授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液相色谱质谱仪 (LC/MS ),串联质谱仪(GC/MS/MS ; LC/MS/MS)和样品前处理技术等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已在《 Anal. Chem. 》、 《 J. Chromatogr. A 》、《 Anal. Chim. Acta 》、《J. Mass Spectrom 》、《J. Agric. Food Chem. 》、《Food Chem.》和《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100多篇高水平 的学术论文 ,已 承担和完成了 三 十几项 台湾 科学委员会 的科研项目。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和开展两岸分析化学和质谱界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工作,以及促进台湾质谱学会与中国质谱学会的联系与交流, 2005年6月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2005年两岸三地质谱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2008年在台湾中兴大学成功组织和承办了第五届两岸分析化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2008年《中国科技奖励》(主管单位:科技部)第8期发表了题为“倾情化学事业携手两岸交流”的文章,报道李茂荣教授为促进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医生孙倍成被砍伤”:震惊好人没好报
热度 13 ericmapes 2017-2-16 15:30
针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医生孙倍成被砍伤”评论: 震惊!敬业大医生反倒没好报? 报道称,被砍伤大医生“孙倍成的电话常年为移植病人开放,任何时候他们有疑问就打电话咨询,他都是耐心解答。移植手术常常是深夜进行,下了手术台常常是次日凌晨,回到家有时刚躺下却被患者的电话惊醒。” 这样为病人着想服务的大医生,特别稀缺吧? 如若属实,自然应该是大好人才对! 具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医学博士头衔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上班时间在自己办公室内遭遇砍杀,如此恶性暴力杀伤犯罪事件,得不到严肃处理和严厉惩罚,谁还敢学医 、 行医? 看来三级甲等医院、三级特等医院得设强力安保系统了! 虽然新世纪极少去医院,但在90年代没少去大医院,对大医生很有好感,对小医生也积极配合实践。 当然,作为社会人,医院问题也没少发现,有的应该能够理解。 所以,十分反感伤害医护人员暴力事件! 就是小医生,也都是名牌大学培养多年成长起来的人民健康卫士、守护神! 大医生更是国宝,稀罕如大熊猫!没有他(她)们,有病找谁! 小学期间谁让我错误鄙视医疗:人民医生无能赤脚医生拿听诊器太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27807.html )记述到: “1980年我高考 绝不报医疗相关专业。 原因竟然是高中2年没有看过病,初中前特别小学期间熟悉区医院,但医生诊疗水平实在有限。 特别在初小,亲戚额头摔伤10天得破伤风症状典型,病人在医院1整天,那么多仪表堂堂的医生,看不出什么病还说没病,睁着眼睛说瞎话,应该说诊断不出什么病才对,最后临村土医生说破伤风,太晚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才挽回性命。 再有亲戚大腿跟粉碎性骨折摔断,区医院也治不了,还是前面同一个临村土医生治好。 您说,那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面目仍十分清晰的区医院医生,还正规医学院毕业的,有德无才有什么用???!!!难到让高考上大学重复他们的故事! 至于村赤脚医生,见人就用胸前挂的听诊器?又能诊疗个什么?还脏兮兮的!当时,确实这么想的,现在照实说出来,就是自我批评了!” 往事如此重述,意思就是应该十分珍惜高校和医院培养的现代合格大、小医生,都来自不易! 现在有病,总不能期望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再世吧? 靠仪器设备和药品疫苗? 当然重要,可没有临床确诊、合适手术、名医处方,怎么用? 在医院门诊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小病都常挂专家号诊断! 也对,准确诊断疾病名称和具体情况,是有效治疗方案设计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现在人均寿命明显延长,就是医疗条件改善,技术手段发展的结果。 附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医生孙倍成被砍伤 作者:倪方方纪树霞唐澄许海燕来源: 交汇点 发布时间:2017/2/1614:02:54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8055.shtm 交汇点讯今天(2月16日)上午8点30分左右,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科孙倍成主任被砍伤。交汇点记者11点50分向江苏省人民医院一位医生求证得知,孙倍成医生确实在上午被砍伤,后经医院全力抢救现已脱离生命危险。 据悉,嫌疑人进入主任办公室后将门反锁,先是殴打捂嘴,然后拿刀捅。外面有医生路过,听到里面有“唔唔”声,门打不开,就把门踹开了,再晚几分钟发现,主任估计就悬了。现在情况是大腿上被捅了一刀。 鼓楼公安分局今天中午发布警情通报:2017年2月16日8时47分,警方接报警称江苏省人民医院一医生被人捅伤。分局华侨路派出所、鼓楼警务工作服务站、刑警大队民警立刻赶至现场,迅速将嫌疑人赵某控制。目前,被捅伤医生孙某无生命危险。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交汇点记者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省人医相关人士了解到,孙倍成在被捅后导致失血性休克,被送至手术室抢救,“在凶手行凶过程中,差点伤到孙教授的颈动脉,那样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官方随后发布通报称,2017年2月16日上午8时30分左右,一年轻男子窜入我院外科楼11楼肝移植中心二病区,持刀将我院肝脏移植中心副主任孙倍成教授刺伤。我院在场医务人员连同迅速赶到的安保人员奋勇搏斗,将歹徒制服。 通报中还具体介绍了孙倍成医生的伤情,失血性休克,左腿刀刺伤,左下肢股四头肌断裂,牙槽骨骨折,牙龈撕裂,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目前已脱离危险,生命体征平稳。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孙倍成主任医师是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年前美国学成归来的“海龟”。 交汇点记者查阅以往报道了解到,孙倍成的电话常年为移植病人开放,任何时候他们有疑问就打电话咨询,他都是耐心解答。移植手术常常是深夜进行,下了手术台常常是次日凌晨,回到家有时刚躺下却被患者的电话惊醒。妻子有时候心疼,他反过来劝她:“对于我来说多数是小事,但对于移植患者就是最大的事,甚至可能导致移植的失败。” 交汇点记者倪方方纪树霞唐澄许海燕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38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对目前补充师资的忧虑
热度 104 lin602 2014-5-3 06:18
近期高校补充师资,受到大学排名的影响,几乎清一色都以发表sci论文及影响因子为基本标准。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 专业或研究领域的不协调甚至相关度太低,许多引进的洋博士的研究方向与现在工作的专业相关性太小,而且是清一色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多些,发表的杂志好些。要知道,学科的教师一是要杂交,二是要有学术生态。有些非常有特色的专业,进的教师对所工作学科的研究内容与专业内涵一窍不通,没有学过也没有研究过。如果部分这样的教师是可以的,如果许多人都不懂专业,甚至离专业太远(至少应该有不少教师离这专业靠近),这是有严重问题的。而且许多人工作后,研究的课题延续着原来国外博士后或博士研究,与现在工作的专业无关。有些教师也不认真学习现在的工作专业,学科也没有有效安排专业熟悉或学习,多少年后,他们可能还是专业盲或者只是对学科肤浅的认识。这样的学科是很危险的。 2 工科专业进来的教师许多都是理科的,甚至占大多数,因为他们sci文章多。我是学理科的,对工科许多就不懂,我们学科老教师中有不少是工科的出身,与我学理科的互补,没有他们,我们这工科专业无法办下去。工科学科中应该是绝大多数有工科背景,部分理科背景是合理的。我都担心,有些工科专业今后的教师带学生下厂时,看不懂设备与工艺,更谈不上进行教导了。理科教师占大多数时,这样的工科今后还能成为工科吗? 3 许多三十岁左右的国外博士及博士后回来,因为在国外教授课题组中发表了一些sci影响因子好的文章,回来就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给了许多经费及实验室。当然,他们回来给科研启动费,给实验室,配研究生是对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没有确立,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很快就给个教授甚至特聘教授,一是对现有教师心理的冲击,二是对这些新进年轻教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的钱多呀,有合同的呀,多少年内要申请到国家课题,发表多少文章呀。这时候,他们更不敢轻易改研究方向以适应现在的新学科的研究方向。让他们骑在考虎背上下不来的感觉。 现在的大学已经疯了,眼睛蒙上乱跑。除了院长校长们做决定外,其他教授根本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唉,这就是目前的‘有奶就是娘’的伟大战略。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引进人才,许多人才的确是优秀的。但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特别是学术生态,如何长远发展?这是应该研究的。
16995 次阅读|162 个评论
学院新增了个特聘教授
热度 4 jingui08 2013-8-9 11:38
上学期末,学院来了个年轻的特聘教授,起初是国内的博士,毕业后在南大做博士后,然后去美国做博士后,后来争取在美国某大学获得了正式的staff职位,发表了点数达9的文章,符合我们学校特聘教授的条件,另外关键的是其家属就在我们学校,所以回归也是很好的事情,一家团圆! 祝贺新人新的血液注入我们学院!
4780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3年1月的最后一天,终于等到了这个期待已久的通知
热度 23 马红孺 2013-2-2 10:21
三年一聘的学校特聘教授本次任期于2012年12月31日结束。一年前,我已经在一个很大的场合宣布不再主持任何科研项目,这次聘期考核,我也强烈要求不再续聘特聘教授。考核答辩结束3周后,终于等来了通知。本应及时通报,无奈当日高兴,喝高了一点,就给忘了。今日想起,补通报之。老了,少一些约束,多一些自由最好,辛苦30年,是彻底放松的时候了。 1988年入职时, 有一个设想,打算在退休前完成。现在比对一下,完成的还不错。 1, 打算写100篇论文,已经超额完成了;2,打算写4本教材,草稿也基本写好了;3,打算培养10位博士,已经完成;4,打算在岗时每年上140学时的课,实际平均每年200学时以上。打算给中学生上200小时课或讲座,已经完成30小时。 今后只要每年上140学时课,退休前为中学生做170小时的讲座,把几本讲义定稿上网(暂时还没有打算出版),也就退而无憾了。 下面是来自人事处的通知原文: 尊敬的 马红孺 老师: 您好!根据您本人的要求及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高层次人才聘期绩效评估专家评审会意见,经学校审定,同意您不再续聘特聘教授的申请。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66 次阅读|50 个评论
永远的邓红梅教授!——惊诧特聘教授自杀身亡
热度 43 JYH64J98Y99H 2012-10-23 16:44
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听说一位年轻貌美的老师被文学院聘为特聘教授,这在当时甚至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味道。一两年前,在一位热心的朋友举办的饭局上,我邂逅了邓红梅教授,当天的主角是杨海明教授、钟振振教授。席间,我请教了一个典型的门外汉才能够提出的幼稚问题,竟引得权威专家各有说法,我现场领教了著名学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风采。我说我的一知半解属于盲人摸象,邓红梅教授则宽慰我说,谁敢保证自己的见解不是盲人摸象,重要的是要能够自圆其说。她的温润、知性、靓丽与聪慧,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2012年10月23日,我将听到的关于她的传闻抛给一位著名学者求证。据这位知情者介绍,撇开家庭因素,仅就工作与学术事业而言,她患有抑郁症多年,少年的恋父情结与其父亲的过世对其打击很大,其早年春风得意的成长历程与晚近高开低走的情势,与所在学院研究群体的融入不够,事业发展的瓶颈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无奈与挫折,甚至与研究对象的神入和共鸣都可能是其致病因素。当下的文学院,曾经醒目惹眼、高调悬挂的“江南文枢,尽显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粉刷墙壁真干净。 一张白纸从此可以写最新最美的图画! 一般人使用的“白璧无瑕”,早就了无新意,如果与善于咬文嚼字、穿凿附会的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打交道,用于文学院的环境刻画,可能使用白“壁”无瑕更为精准一点。当下文学教授著作等身,成就斐然,我看与剪刀糨糊无关,更与电脑的广泛使用无关,而是与他们浑身散发着科学主义的精神有关,与他们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有关。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真可谓是“一字不著,尽得风流”。他们30年前是不过是中国文化浩劫的幸存者,却被当时的舆论捧上天,号称天之骄子,人才青黄不接之际的历史机遇与先天营养不良的面黄肌瘦只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30年岁月悠悠,偏偏有些人始终乐不思蜀,仿佛他们就是人中翘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将他们修炼成精,他们似乎注定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丛林的不死鸟! 曾几何时,黑云压城城欲摧。在文学研究的世界内外似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时甚至让人不寒而栗,觳觫不已。知情者还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把事发当天的情况说清楚,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做到。如果要探究她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一部书的容量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无疑,这位著名学者的话语与我的人生经验感悟耦合着、共鸣着。也许,她依然年轻清秀的面庞遮盖了她不懈奋斗的心灵沧桑。也许,一场突如其来的心理感冒如急风暴雨袭击了她本来就显得有点嬴弱的身躯。也许,早年的春风得意一帆风顺让她先天就缺乏抗击压力与挫折的心理疫苗。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是因为她知识太渊博了,经历太丰富了,生活太完美了,她早就看透了世俗对她的怜爱?是她个性太要强了,面子太重要了,成就感太迫切了,她向来讨厌别人对她的怜悯?在那只可联想、臆测,甚至在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看不见的战线的角逐、博弈乃至搏杀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走得如此步履匆忙?我们没有理由断定她有孤芳自赏的倾向,我们也许可以推测她有孤掌难鸣的无奈,但我们无法否认她孤注一掷的决绝!她从此斩断了尘缘,远离了尘嚣,永远告别了熙熙攘攘的尘俗。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她的离去,化成了一道难以揭开的文学之谜! 在我的心目中,文学就是广袤无垠、气势磅礴的巍巍文化昆仑,那里层峦叠嶂,云谲波诡,时而云翳笼罩,时而云蒸霞蔚,蕴藉无穷,气象万千!那里有鬼斧神工的神奇景致,有风花雪月的罗曼蒂克,更有出神入化的魔幻世界。在这片藏龙卧虎的热土上,山林之大,狡兔三窟,有魑魅魍魉出没;狐朋狗友,狼狈为奸,有沆瀣一气之实。社会的分工确实需要为学术而学术的人存在,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不需要假古董,不能为了出成果而制造所谓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把抄袭收入进“集成”中,把剽窃纳入到“鉴赏”里,几度身份转换,俨然学界德高望重的翩翩君子,有些人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学厨房滋生的文学蟑螂而已,他们必将刻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耻辱柱上!窃以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价值就是为了准确地再现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并信、达、雅地传达到今人,正所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古代出土文献的搜寻发现者、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资料整理研究者与文本翻译者,当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的学术使者。他们肩负使命,任重道远。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价值之一就是他们还活在那里,他们就是立地书橱,随时供人们翻阅、检索、咨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者的存在,就像是催化剂,随时可以探询、激活古代的思想文化,衍生最新的思想产物与文化产品。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者恰恰起到了复活古人,丰富今人的文化纽带作用,铺设了一条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联系的桥梁。文化与文明,宛若火炬接力,薪火相传,一如山涧溪水,生生不息。一位博古通今、述而不作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可能就是最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之一。当下量化成果的逼迫,特聘教授岗位的诱惑,学术奖励政策的刺激,官本位价值坐标的导向,严重扭曲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本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本应博学、睿智、儒雅的学者竟变得那样暴戾恣睢,不可理喻。当下大学,不缺茅台五粮梦之蓝,惟缺真人还少家常酒! 或许她看腻了春花秋月,看冷了世态万象,看破了滚滚红尘,观书观城观心理,阅人阅世阅文学,读乾读坤读春秋,耐不住世俗生活的寂寞,她甘愿穿越时空,与其熟悉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一起浅斟低唱、觥筹交举,着意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令耳闻目睹者吓得魂飞魄散?抑或,中国古代文学的前沿学术研究太艰深了,当一座座文学研究的古墓被研究者们挖掘殆尽,她愿意掏出心来,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博士论文选题?一方面,人们试图探讨抑郁症的产生原因,另外一方面,对于患者的关怀与积极妥当的治疗值得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据知情人提供的可靠消息,2012年10月15日17时许,她在位于南京鼓楼区龙江小区龙凤花园的自己家中自缢身亡。不日,天安门广场也隆重降半旗志哀。如此高规格的哀荣恰恰为了悼念与她同日逝世的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西哈努克陛下。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吧。呜呼哀哉!呜呼哀哉!红颜薄命,天妒英才,这是人间的悲剧!这是文学院的悲剧!这更是其亲友的悲剧!耳闻目睹文学院抄袭剽窃的教授活得风光、滋润。“集美身垂范, 求真道可师 ”,谁敢信誓旦旦坦诚自己所做所为像陈仲明的书法那样漂亮?古代文学个别教授不先求学术之真,不先求人性之善,唯先求浮夸之美、虚荣之美、掠人之美!“集美”先于“求真”的价值取向实在可怕!如果不是骚人墨客对于平仄风雅的斯文坚守,在学理的意义上我则更主张改成“求真道可师,集美身垂范”。先真而后美,真善美才顺理成章;先师而后范,师范乃水到渠成。不夯实“真”基础,不做足“真”文章,不下出“真”功夫,所谓的“美”便是空中楼阁,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文学环境治理呼唤当代城管积极参与,拆除违建,治理雾霾,还文学研究以碧水蓝天!文学院学术不端者工于心计,搏取学位精于瞒天过海、暗渡陈仓,申报课题惯于顺手牵羊、无中生有,出版著作善于偷梁换柱、树上开花,晋升职称长于浑水摸鱼、金蝉脱壳。走出文学院的学术不端者犹如病毒扩散,殃及无辜,他们对同僚笑里藏刀、远交近攻,对下属上屋抽梯、趁火打劫,把他们视为文学中的人妖未必恰当,但他们就是比文学美女更有作秀把戏,活脱脱地劣币驱逐良币,活活地逼死文学美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衣冠禽兽,道貌岸然。阴招、险招、损招,口蜜腹剑有真招,善心、善事、善治,水落石出多伪善。社会上假冒名烟名酒常以高价位骗财,大学里伪善名师名家多以高官位骗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潜伏在文学院的学术不端者的前世今生,真可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言道,天下文章一大抄,直感慨抄袭剽窃也是高校生存一本万利的宏图伟业。而固守学术本位、本真的学者无论成功、顺利与否,往往都有其在劫难逃的人生宿命,这才是当下中国大学真正的悲哀! 红梅之名,容易让人联想到陆游的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咏梅词。在我看来,如果从写意的视角,只需要转换一个字,即将两处“无”改为“有”,便可传神地表达出她背负特聘教授跌宕起伏的《命运交响曲》。我抄录并妄加改动如下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有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有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孰料想她竟以宁为玉碎的唯美主义情怀,捍卫着特聘教授宁死不屈的尊严! 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她一个不落,特别是在博士学位泡沫化政策之前,难能可贵,她是当时中国学位生产流水线上最不偷工减料、最货真价实的精工制作的限量、绝版产品之一!师出名门, 天生丽质,少年得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鹤立鸡群,卓尔不群,璞玉浑金,堪比初唐四杰光彩熠熠,仿佛朱淑真李清照投胎转世! 她以喜剧之美为自己15岁开始的大学生活完美开局,让芸芸众生、莘莘学子望尘莫及、自愧弗如,她以悲剧之美为自己赶赴文学院特聘教授饕餮盛宴之丰盈人生戛然收官。她宁可砸碎锅碗瓢勺,也要守望风花雪月!“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她那惊世骇俗的香消玉殒,浩然之气氤氲在文学的天空,纵是江河湖海也为之动容。唏嘘兮!她竟然从此成为永远的邓红梅教授!令人扼腕不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她依然活着!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邓红梅虽死犹生!扬子滔滔,悲怆呜咽;钟山巍巍,肃穆送别。她遽归道山,宛若嫦娥飞天,她展翅翱翔,向万里碧空。青春永无穷,清誉满寰中。聊发感慨,不知所云。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梅先生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梅先生! 附:相关资料链接: 邓红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66年生,198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师承吴企明教授、钱仲联教授、杨海明教授等唐诗学、唐宋词学、明清诗文学专家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词史、唐宋诗歌、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多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词史。曾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主要科研项目: 1、“明词流变研究”,2001-2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    2、“山左名媛词校注”,1996-1999,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独立承担。   3、“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1999-2002,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独立承担。   4、“明代词史论”,2001-2004,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项目,独立承担。 5、“女性词史”,1999-2000,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师出版基金项目,独立承担。   6、“辛弃疾研究资料汇编”,2001-2003,教育部齐鲁文化中心项目,主持人。   7、“南宋词接受史研究”,2002-2003,济南大学“中国词接受史研究”子项目,主持人。 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乱世流萍--杜甫传》(专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女性词史》(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专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半边风景丛书》(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李清照新传》(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婉约词》(评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论文: 1、《朱彝尊的爱情词说》,《文史哲》1993年第5期。   2、《朱淑真事迹新考》,《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3、《陈与义诗风与江西诗派辨》,《学术月刊》1994年第8期。 4、《女性词简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5、《明词综论》,《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6、《柳永词论三题》,韩国《东方汉文学》第16辑(1999年2月)。   7、《唐宋词中的生命意识透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8、《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9、《徐灿词论》,《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0、《辛弃疾与陶渊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1、《论辛词好称渊明的原因与价值》,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第2期。   12、《水月禅境 山鹤幽情》,《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13、《词学视野中奇特的两面人》,《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4、《影响的焦虑 灵境的启示》,《现代语文》1999年第3期。   15、《另眼相看中国传统文论》,《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6、《女性词史摘要》,《词学研究年鉴》2000年3月。 17、《韵”的呈现与宋代审美理想——对秦观词透视的又一角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8、《女性词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9、《词:一体两面——从宋人对东坡词的批评与东坡词论考察宋代的词体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0、《施、沈纤秾,方追秦、柳——论明人施绍莘词与秦观词的异同》,《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4期。 21、《无底色映衬下的欢乐之乡——读辛弃疾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名作欣赏》2004年第10期。 22、《虚论“邵康节体”诗歌特征及其对于宋代诗坛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23、《李清照里籍考证中的新问题——兼与徐北文先生商榷》,《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24、《唐宋笔记中民间隐语的特点》,《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5、《双卿真伪考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26、《论“格调”》,《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27、《杨花:漂泊者的心灵之象——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新解》,《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 28、《谈王维诗歌的“禅”与“和”》,《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29、《词体结构层次新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0、《20世纪词学“联接处”的一座奇峰》,《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24日第6版。 主要获奖成果: 1、《女性词史》,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乱世流萍——杜甫传》,2000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朱淑真事迹新考》,1995年获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 奖。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51732 次阅读|108 个评论
[转载]国立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李茂荣 (理学院院长)
lizg 2012-6-30 16:57
[转载]国立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李茂荣 (理学院院长)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李茂荣 (理學院院長) http://140.120.9.250/mrlee/Professor.htm Professor Maw-Rong Lee Experience B. S.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1975) M. S.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85) Teaching Assistent,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1977-1978) Research Assistant, Associate Chemist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gy (1978-1990)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1991) Professor,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2000-)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Chairman,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2009-) 現職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理學院院長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衛生暨安全保護中心主任 中央警察大學兼任教授 中興科技文教基金會監事 台灣質譜學會常務理事 國科會自然處貴重儀器審議委員 國科會分析化學小組學術委員 台灣層析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環境分析學會 第六屆顧問 中華民國環境分析學會 第六屆教育推廣與出版委員會 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系主任 2007 ~ 2010 年 台灣質譜學會理事長 2007 ~ 2009 年 台灣質譜學會常務理事2003-迄今 環保署環境檢測機構現場評鑑專家1994年-迄今 衛生署濫用藥物尿液檢測機構評鑑技術委員1993年~迄今 中華民國環境分析學會理事 國科會自然處化學研究推動中心審議委員 國科會自然處諮議委員 2007 ~ 2009 年 國科會化學中心分析小組召集人 國科會自然處審議委員2003-2006年 國立中興大學研發處貴重儀器中心主任2000/10- 2008/07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董事 國際科展審評審委員 奧林匹亞評審委員 全國中小學科展評審委員 南投縣中小學科展評審委員 “國際科學展覽活動”輔導教授 “中華科技協會”副秘書長1996-1997年 “化學”期刊專題報導主編1997年 “台中市化學災害預防諮詢顧問” 1994-1997年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兼任審查委員” 1992-1994年 考試院典試委員2001年 中央標準局專利審查委員1992-1996年 : mrlee@dragon.nchu.edu.tw ; Tel : 886-4-22840411 ext 508 ; Fax : 886-4-22862547
3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在潇湘
热度 2 yindazhong 2011-6-2 22:23
读梁宋平老师 5 月 30 日在《科学时报》发表的文章:“ 也答‘钱学森之问’—— 对科研异化与过度行政化的思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786.shtm 感慨万千,联想翩翩,面对湘江, 有感而发: 世纪之交,梁老师主持湖南师大生科院的工作,从全球招募了五名特聘教授。转眼 10 年过去了,五人之中最没出息的应该是我了!既没有给湖南师大造血,也没有在 SCN 造文章,自顾自玩“千古之谜”。现在“生老病死之迷”倒似乎是破了一批,可俺成了湖南师大最不识时务的老顽童。幸好有梁老师关护着,也幸好有伟人的英灵罩着,俺算是心无旁骛,勉强支撑,接住了“科学发展史先生”扔过来落到俺头上的几个小小小小的小苹果:“衰老本质”;“中医治本”;“经络本质”;“灵感产生” …… 呜呼,士为知己者死,人不为财而亡,死而无憾矣! 遥望西行汨罗,竟敢不效大江东去;巡八百里洞庭,先天下人之老而老 * ,即使未老先逝,何忧之忧兮 …… * 注:洞庭湖边岳阳楼上范仲淹留有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战争时为何无能将领很难获得上级提拔?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1-28 20:21
  科研当然不是战争,和平时期和战争阶段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   不过,在不相似处找到接近的特点,是件有趣的事情。   就想:为什么打仗的时候,会有28岁的军长,与资格资历并无多大关系呢?   因为所有人的目标一致,且很明确,那就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我才不管你是毛头小子当军长还是打仗20年的人才能当连长呢,只有谁能表现出战争的基本取胜能力,我就用谁。      那为什么中国各个大学里现在的引进人才策略,在校长那里是一个调调,院长就换了一个调调,到了普通教师,似乎对大学当下实施的人才政策竟然会恨之入骨呢。   为什么战争时期这样的抱怨就会少一些?也许答案比较简单,也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
个人分类: 人论|3036 次阅读|8 个评论
博主周涛是麻将神童,被聘为四川省最年轻教授
chrujun 2010-3-15 12:28
特大喜讯!科学网博主周涛同学博士毕业就被聘为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他只有27岁,就发表了160余篇论文,其中40余篇发表在 《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 上。从四川在线的报道来看,周涛同学不仅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且拥有非常强的科研能力,大三就开始发表科研论文,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周涛真是旷世奇才,必将成为科学网博主中最耀眼的新星。详情请看下面四川在线的报道: 成都80后成为四川最年轻教授 曾是麻将神童 (中国) 东方网 (2010-03-15) 27岁四川最年轻教授受聘电子科大 曾是麻将神童   受聘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涛,大三开始发表论文,至今已发160余篇   周涛,男,27岁。因为名字拼音为zhoutao太过普遍而申请不了邮箱,所以他不得已将首字母ZT扩展为猪头,果真发现没有人注册这个名儿。如果不那样起名,别人认为是澡堂就更糟了,他说。这个颇具幽默感的人,正是今年1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人才强院战略特聘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四川最年轻的教授。27岁当教授,周涛凭的是什么?记者翻开了他的简历。   0岁至12岁   关键词:神童   体弱多病把麻将当玩具   1982年4月,周涛出生在成都市玉林小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周涛幼年身体弱,咳嗽、发烧、关节痛总是伴随左右。并且经常烧过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但周涛的母亲很爱他,纵使深夜不眠也会为儿子挠痒痒捂关节。邻居都知道,这个孩子和别家的都不一样:几乎没有见他到楼下和孩子们一起疯玩过。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周涛是怎么在家里消磨时间的。一次,外婆教妈妈打麻将,他在旁边做游戏,哪知道他看懂了其中的六番和满贯,兴趣甚浓,那一年他只有三岁。到了四五岁,他看过一次牌就全部扣住继续打,带着智力训练意味的麻将成了他小学前钟爱的游戏。他和父母还打钱,每次他都赢,因为只要自己砌过的牌他几乎都能记忆,经常爸妈也搞不明白为何点炮了儿子也不胡,周涛总知道下几张就自摸了。家里只有他一人时,他就同时饰演四角,明明能记忆所有的牌,却又假装忘记对手的牌,玩得饶有兴致。   除此之外,小毛头还在家里下棋、看书。5岁时看完了人生的第一本武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至今仍然难以忘怀。6岁以前他自学完了小学4年的课程。后就读于东桂街小学,在这所计算机特色学校,他很少听课,致力于攻克计算机难题,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周涛的身体愈来愈健壮起来。   周涛评述: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因为我的妈妈比其他家长更用心千百倍,她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这次回到电子科大也和家庭有关系,因为离家近,离父母近。   13岁至24岁   关键词:论文   爱解难题发表160余篇论文   15岁,周涛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那时他酷爱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也因物理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零零班录取。在中科大,零零班允许新生头两年自由选课,两年后自由选专业。周涛一直在物理和计算机之间犹豫徘徊,结果最后走上了计算机和物理交叉研究的道路。   大一时,他发现在中科大要会解难题、能进实验室、能发论文,别人才会尊重你。为什么要征服难题?是因为难题就在那里!天生不服输的心理让他在大二时开始写第一篇研究论文,本科就跟着研究生进了实验室,要踏实做学问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   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最后被退稿只有一个意见:该文不符合本刊发表标准,特此退稿。大三时,周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发表在《计算机应用》上,尽管算不上是什么顶尖的杂志,但那时他已然乐得鼻孔朝天。两年后,他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论文越发越多,刊发的刊物也越来越顶尖。至今他已经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中的主流媒体上。据了解,周涛的论文已经被引用上千次了,有的还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用。   周涛评述:论文的优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他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被谁引用了。这说明了你研究领域的价值所在。   25岁至27岁   关键词:留学   熬夜苦干转换研究方向   突出的成绩让他顺利成为中科大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信息物理、人类动力学、群集动力学。在瑞士,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足不出户的状态:和同学、导师一起呆在寝室里就是做研究。在国外呆了3年,他只会用法语问候您好,连1、2、3都不会数,也就相当于语言没有长进了。   周涛带了很多中文书籍过去。每年回来一次就会带上几十本,比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他总爱说我认为华夏文化总是更胜一筹的。说这句话,还因为他并不习惯国外的饮食,几乎餐餐亲自下厨。   在海外留学的阶段,他还做出了人生的一大重要决定:转换研究方向。   2007年以前,周涛在国内研究复杂网络的学者中已经是赫赫有名了,他的好几篇论文在国内被引率位于前十。就在事业发展很顺的时候,他的导师张翼成告诉他:如果不转个方向,会失掉在互联网时代发挥统计物理优势的大好机会。启发之下,他转向研究如何利用统计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信息科学的问题,这无异于在很多方面都要重新学习。周涛并不惧怕,经常在实验室熬夜苦干,并且坚信:研究别人还没有或者很少涉及的领域,尽管危机重重,但是想到有一天中国人也可能成为这些领域的开拓者,我就斗志昂扬。   周涛评述:除了我妈妈,张翼成导师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力第二大的人。他让我明白了什么东西都是有舍才有得。中科大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选择纯粹做学问,选择挑战困难。   27岁   关键词:教授   特聘教授将铺盖搬进实验室   27岁这年1月5日,周涛收到了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通知。   3月3日,他到学校报到,发现自己授课的软件学院国际化软件人才实验班共有28个学生,7名导师,所有导师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但有接近4成的学生因为被他的简历所吸引而选择了他。最终,他确立了5名学生跟着他学习。   上周三,记者在他的实验室内见到了他和所带的本科生坐成一圈正在讨论题目。都身着运动装,看起来都年龄相仿,如果不仔细区分,很难看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世界上没有一种人才叫做考试型人才,因此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民族的未来。这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说话像打机关枪,并且句句引得学生们赞同的人,正是周涛。后来经他介绍,才知道他还有一项在简历里未曾提到的特长:曾作为中科大辩论队的队员参加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同学们并没有称呼他为教授,而叫他涛哥。周涛拍着身边两个兄弟的肩膀说:周末就跟我去书店选书吧,我们可不能将宝贵的时间用来看某些未经提炼的并不经典的教材。   后来,周涛告诉记者,在教学走上正轨以后,他会考虑将自己研究的交叉领域的学科编写成教材。或许,会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嗨,统计物理》。   离开的时候记者发现,周涛把自己的自行车、铺盖卷都搬进了实验室,他说:附近有食堂、有澡堂,我难得在和实验室之间跑来跑去。   他的人生轨迹   年幼多病,麻将成为童年时最喜爱的玩具;15岁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因物理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零零班录取,大学自学完成研究生所有课程;后成为中科大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国外留学3年;今年1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人才强院战略特聘他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涛成为目前四川最年轻的教授。至今他已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世界核心期刊中的主流媒体上。目前他正考虑将自己研究的交叉领域的学科编写成教材,或许书名叫《嗨,统计物理》。   他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教育人不喜欢种银杏树,因为没有人喜欢在自己逝世的时候还看不见一树的灿烂,因此更多的人转而种下了牵牛花。或许,我的年龄是个优势,我愿意现在就种下教育研究的银杏小苗,为它浇水,期待50年后的茂叶参天。   来源:四川在线 注:这则新闻被多处转载,我是在联合早报上看见的,链接如下: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3/eastday100315b.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99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十年特聘教授述职报告——引言
yindazhong 2010-3-14 15:25
这两天在写述职报告,有点像写基金标书一样不来劲,胡言乱语写了一些思想的背景,作为引言,自我消遣一番,也贴到网上来供大家一乐: 千百年来,人类不懈努力追逐一个伟大的梦——健康长命 ….. 然而始终美梦难寻; 成千上万,科学家们追逐同样这个伟大的梦——健康长命 …… 然而依旧不得要领。 就在一年前, 英国衰老研究权威科学家 Kirkwood 断言: “严谨的科学研究已无望解读衰老原因!” 就在世纪初, 美国衰老研究权威科学家 Hayflick 宣称: “人类至今没有研制出真正的抗衰老药品!” 为什么?不为什么,衰老太复杂了, 复杂得令所有生物医学大师都莫名其妙,望洋兴叹! 万物讲不清,细胞讲不清,基因讲不清,进化也讲不清 …… 衰老,为什么衰老,连上帝也似乎说不白,道不明! 不明白为什么,谈什么怎么办!然而人类依旧摸黑前行 …… 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踏破铁鞋,梦里寻她千百度,柳暗花不明 …… 直到 20 世纪末,直到 21 世纪初, 我们的抗衰老科学家们又与秦皇汉武站到了一起 , 站到了几乎同一个高度。 于是我在数年前只能写下这样的文章,题为“衰老,千古之谜的魅力” 云云 …… 然而,人类历史终究没有在始皇帝的脚印上原地踏步, 浩瀚的生命科学波涛,举起一朵又一朵科学灵感的浪花, 我有幸摘取浪花,踏浪前行 …… 从老年色素的形成机制,我们发现了生物老化过程的共性特征, 看到了解读衰老过程本质的可能, 我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不识时务,不知魏晋 …… 科学发展的洪流,把一个理念顽强地注入我的脑海 : “我这一辈子,就为人类做成一件事——解读:衰老为什么!” 于是我来到了湖南师大,来到了伟人故乡,当上了潇湘学者,一坐就是十年冷板凳 …… 终于,我没有心鹜它用, 终究,历史不负湖湘人敢为天下先的恒心。 于是我的笔下出现了这样的文章,“衰老,千古之谜的终结”; 于是纪念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的 800岁 剑桥,出现了中国人的应邀报告“衰老机理的本性” …… 衰老_千古之谜的终结.pdf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7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09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人选名单
eaglezxw 2010-1-30 11:10
2009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人选名单 特聘教授(155人)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北京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宛新华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物理化学 吴凯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基础数学 朱小华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世界史 李剑鸣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妇产科学 乔杰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诉讼法学 陈瑞华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 胡建英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 向锦武 中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流体力学 王晋军 中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学 吴一弦 中国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生物化工 袁其朋 中国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 结构工程 杨庆山 中国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王均宏 中国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化学 杨国昱 中国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 导航、制导与控制 付梦印 中国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陶然 中国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 方晓义 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哲学 江怡 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北京协和医学院 分子肿瘤学 刘芝华 中国 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员 大连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 程春田 中国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焊接工艺与装备 刘黎明 中国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胡祥培 中国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 消化内科学 谢渭芬 中国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 第三军医大学 普通外科学 杨桦 中国 第三军医大学 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 外科学(骨外科学) 罗卓荆 中国 第四军医大学 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 内科学(消化) 聂勇战 中国 第四军医大学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夏明耀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东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唐加福 中国 东北大学 教授 东北大学 采矿工程 冯夏庭 中国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复旦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丁建东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植物分子遗传学 王学路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基础数学 袁小平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理论物理 周磊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表观遗传学 于文强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王戟 中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学 贾德昌 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结构工程 郑文忠 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超声速热防护技术 孟松鹤 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黑龙江大学 应用化学 付宏刚 中国 黑龙江大学 教授 湖南大学 结构工程 何益斌 中国 湖南大学 教授 湖南大学 工程力学 韩旭 中国 湖南大学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热能工程 王辅臣 中国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物理化学 吴鹏 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谭帆 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数据库 周傲英 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周俊良 英国 萨塞克斯大学 Reader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 孙一民 中国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 高绍荣 中国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学 黄云辉 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尹周平 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金海 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岳东 中国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内科学(血液病) 胡豫 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邬堂春 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吉林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赵丁选 中国 吉林大学 教授 吉林大学 数量经济学 刘金全 中国 吉林大学 教授 吉林大学 凝聚态物理 刘冰冰 中国 吉林大学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姜勇 中国 南方医科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理论化学 黎书华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无机化学 左景林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南京大学 天体物理 丁明德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凝聚态物理 王伯根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徐骏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生化药学 华子春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环境工程 李爱民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自然地理学 鹿化煜 中国 南京大学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胡俊辉 中国 南洋理工大学 Associate Professor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沈洪兵 中国 南京医科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微生物学 冯露 澳大利亚 南开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基础数学 扶磊 中国 南开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心血管生物学 韩际宏 中国 南开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材料学 王晓慧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电气工程 何金良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梅生伟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水工结构工程 李庆斌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机械设计与理论 路新春 中国 清华大学 研究员 清华大学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杨百寅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分析化学 李景虹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 骆广生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经济学 李宏彬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结构生物学 柴继杰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 潘俊敏 美国 清华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清华大学 物理 王向斌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戴琼海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 王建龙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山东大学 岩土工程 陈卫忠 中国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山东大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梁作堂 中国 山东大学 教授 山东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张焕水 中国 山东大学 教授 山东大学 神经生物学 陈哲宇 中国 山东大学 教授 山西大学 物理学 张靖 中国 山西大学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邢向东 中国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 西方经济学 孙宁 中国 上海财经大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来新民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水稻遗传学 张大兵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发育生物学 李保界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凝聚态实验物理 贾金锋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整复外科学 李青峰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遗传学 韩泽广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政治学 钟扬 中国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教授 四川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徐玖平 中国 四川大学 教授 四川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 褚良银 中国 四川大学 教授 四川大学 绿色化学 余孝其 中国 四川大学 教授 四川大学 口腔临床医学 胡静 中国 四川大学 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工艺 李文英 中国 太原理工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天津大学 光学工程 张伟力 中国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 副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 施福东 中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St.Josephs 医院Barrow 神经学研究所 副教授 同济大学 光学工程 王占山 中国 同济大学 教授 武汉大学 图书馆学 陈传夫 中国 武汉大学 教授 武汉大学 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 周翔 中国 武汉大学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孙涛垒 中国 Muenster University W1 Professor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廖桂生 中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马建峰 中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成永红 中国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 梅雪松 中国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邓子辰 中国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刘清友 中国 西南石油大学 教授 厦门大学 无机化学 郑南峰 中国 厦门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工程热物理 高翔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陈学新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预防兽医学 周继勇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植物营养学 郑绍建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应用数学 葛根年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话语语言学 施旭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外科学 蔡秀军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麻醉学 方向明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浙江大学 环境工程 吴忠标 中国 浙江大学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催化 李小年 中国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构造地质学与灾害地质 Timothy Kusky 美国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 Professor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化学 杨桂朋 中国 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 刘世勇 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梁樑 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细胞生物 廉哲雄 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空间物理学 陆全明 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 李洪文 中国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孙传清 中国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学 郭岩 中国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技术经济 胡瑞法 中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 高旭东 中国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物理学 陈根富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外政治制度 杨光斌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张新宝 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井工程 邓金根 中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井工程 孙宝江 中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 皮肤性病学 高兴华 中国 中国医科大学 教授 中南大学 有色金属冶金 李劼 中国 中南大学 教授 中南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黄明辉 中国 中南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中南大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陈翔 中国 中南大学 研究员 中南大学 哲学 李建华 中国 中南大学 教授 中山大学 理论物理 叶锦武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 助理教授 重庆大学 电气工程 陈伟根 中国 重庆大学 教授 重庆大学 工程热物理 廖强 中国 重庆大学 教授 重庆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王时龙 中国 重庆大学 教授 重庆大学 新能源化工 魏子栋 中国 重庆大学 教授 重庆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廖晓峰 中国 重庆大学 教授 重庆大学 矿业工程 卢义玉 中国 重庆大学 教授 讲座教授(99人)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北京大学 化学生物学 何川 中国 美国芝加哥大学 副教授 北京大学 基础数学 庆杰 美国 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 Professor 北京大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蔡进一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Professor 北京大学 构造地质学 Guillaume Dupont-Nivet 法国 乌得勒支大学 Research Associat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空间物理学 张铁龙 奥地利 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林兴强 中国 香港理工大学 讲座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学 王循理 美国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高级研究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 免疫学 何有文 中国 杜克大学 associate professor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 路中 美国 美国地质调查局 Research Physical Scientist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 李冬青 加拿大 滑铁卢大学 首席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周荫强 中国 香港大学 Professor 第二军医大学 长江学者 程根宏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Professor 第四军医大学 口腔基础医学 施松涛 美国 美国南加州大学 副教授 东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孙静 美国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教授 东南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王晓东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贸易学 彼得 巴克利 英国 利兹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宋京生 美国 杜克大学 Professor 复旦大学 遗传学(肿瘤分子遗传) 易庆 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传播学 赵心树 中国 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复旦大学 耳鼻喉科学 蒋家琪 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rofessor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薛京灵 澳大利亚 新南威尔士大学 Professor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马庆位 英国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 准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Tony Wilson 英国 牛津大学 教授 河海大学 岩土工程 吴宏伟 英国 香港科技大学 Professor 湖南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王国梁 美国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韩清龙 澳大利亚 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 Professor 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学 何芳良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Alberta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数学 景乃桓 美国 北卡州立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谢智刚 中国 香港理工大学 Chair Professor 华中科技大学 理论物理 段勇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Professor 华中科技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熊子祥 美国 德克萨斯AM大学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天然药物生物合成 李书明 德国 马尔堡大学 终身教授(W3=C4) 华中科技大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沈康 美国 斯坦福大学 Assistant Professor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赵云德 美国 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 副教授 吉林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闫纪旺 中国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 准教授 吉林大学 理论物理 路洪 美国 俄亥俄州鲍灵格林大学 Professor 兰州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荆炳义 澳大利亚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南京大学 材料学 周豪慎 中国 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能源技术研究所 教授 南京大学 无机化学 孙守恒 美国 布朗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尹晓煌 美国 密歇根州立大学 教授 南京大学 凝聚态物理 毛志强 中国 University of Tulane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田贵云 英国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Chair Professor 南京理工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陈本美 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雷鸣 中国 密西根大学 副教授 南开大学 计算数学 王奇 美国 南卡来罗那大学 教授 南开大学 理论物理 何杨辉 中国 牛津大学 高级研究员 南开大学 遗传学 潘多加 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Professor 教授 清华大学 车辆工程 彭 晖 美国 美国密西根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有机化学 祝介平 法国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 Director of Research 清华大学 凝聚态物理 汪自强 美国 Boston College 大学 正教授 清华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傅晓明 德国 哥廷根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 张阳 美国 北卡州立大学 教授 山东大学 外国哲学 余纪元 美国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Professor 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肖建良 加拿大 英国利物浦大学 Professor 上海交通大学 动力机械与工程 王海 美国 南加州大学 Professor 上海交通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陶龙宾 澳大利亚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讲座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设计与理论 陈卫 美国 美国西北大学 Tenured Professor 上海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学 魏然 中国 南卡罗莱纳大学 正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波 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天津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郭跃彬 中国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 倪永浩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刘俊 美国 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 Laboratory Fellow 武汉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余济美 中国 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夏香根 美国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ofessor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学 李巨 中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 Associate Professor 西安交通大学 热能工程 赵天寿 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固体力学 陈曦 中国 哥伦比亚大学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理论物理 李宝安 美国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ommerce分校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立新 美国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 Philip H. Dybvig 美国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Professor 西南大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Cody Ding 美国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St Louis 教授 厦门大学 计算数学 Shen, Jie 美国 Purdue University Professor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厦门大学 基础数学 关波 美国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ofress 厦门大学 海洋科学 蔡卫君 美国 The University og Georgia 教授 浙江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姚斌 美国 普渡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产业经济学 陈勇民 美国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讲席教授 浙江大学 蔬菜学 陈志祥 美国 美国普渡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比较教育及东亚研究学 莫家豪 中国 香港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凝聚态物理 斯其苗 美国 Rice University Chair Professor 浙江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LT Biegler 美国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教授 浙江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俞滨 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 终身教授 浙江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周武元 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教授 浙江大学 外科学(器官移植) 戴一凡 美国 匹兹堡大学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境地质工程 詹红兵 中国 Texas AM University Professor 中国海洋大学 物理海洋学 王春在 美国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罗杰波 美国 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 Senior Principal Scientist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 张毅 美国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Professor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吴俊杰 美国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or 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程晓东 美国 德州大学 教授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姓名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讲座教授 李海涛 美国 密歇根大学 教授 中南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潘毅 美国 乔治亚州立大学 Professor 中南大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陈林 美国 南加州大学 教授 中山大学 工商管理 柯滨 美国 宾州州立大学 Professor 中山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陈俊杰 美国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教授 中山大学 计算数学 张智民 美国 Wayne State University 教授 中山大学 麻醉学 左志义 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 Professor 中山大学 哲学 李明辉 中国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教授 中山大学 环境科学 M.H.Thiemens 美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教授 重庆大学 材料学 聂建峰 澳大利亚 Monash大学 教授
个人分类: 最新要闻|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院准院士、清华南策文骗项目?
热度 4 冯用军 2009-9-3 22:31
来源:华商网 网址: http://bbs.hsw.cn/thread-625044-1-1.html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9/nancewen.txt 技术科学部(共4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28 南策文 44 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南策文真是个好丈母娘一女嫁多家   作者:无语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每个项目中都是每年工作不少于10个月,南先生同 时承担好几个国家级别的大项目,真是分身有术。   仔细看来,不外乎,新瓶装旧酒, 内容大同小异,浪费国家科研资源,重 复投资而已。   磁电材料及器件的, 三个项目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同一个项目。   教育部2005年度创新团度项目 IRT0506 低维铁性陶瓷材料制备及 电/磁/光功能 南策文 清华大学300万2006-2008年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832003/e0204 复合磁电薄膜材 料的功能原理与制备科学 南策文 清华大学 260万2009-01至2012-12   863 在沿项目 2006AA03Z101 新型、高性能磁电材料与器 件一体设计 100万 南策文   两个九七三项目, 完全一模一样:   973项目2008年立项项目   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 究 南策文 清华大学   973项目   2002CB613300 信息功能陶瓷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南 策文清华大学   现在中国的学者,喜欢大而空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的相当广泛,这 样所有的成果都属于甲项目,也都属于乙项目。所有的文章都属于甲项目成果, 也都属于乙项目成果。 海阔天空,随便去发挥。 最终都可以归为陶瓷的 基础问题与器件研究以后是否考虑立项数学的基础问题及应用研究 物理的基础问题研究数学与物理的基础问题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问题 研究一切科学的基础问题研究世界的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的科研项目,很多都是这么荒谬和愚蠢的题目。初看起来,应用十分广 泛,包罗万象,其实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一项真正有用的或者研究清楚的。   还不如把这些钱用来养猪呢,那样的话。起码中国的贫苦农民过年还可以吃 一顿猪肉。   我从来不相信人是可以没有良心和基本的道德的,但是看了国内著名科学 家都是如此下凑糊弄国家项目, 我无语了 技术科学部(共4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28 南策文 44 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校友         【学界】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程一兵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工学院副院长     南策文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顾 明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威孚 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丁烈云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丁汉初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铁群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邓铿 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张建钢 武汉科技学院校长     尚钢 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刘国新 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     吕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社军 广东五邑大学校长     潘春旭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佘廉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邹早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胡以怀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     林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645872.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曝光平台|12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