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病机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药盾公益:吴教授谈新冠病毒肺炎机理及治疗
fqng1008 2020-2-16 12:23
大家好,我是吴军,谢谢丁医生的邀请,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肺炎现在的确是影响很大,我先讲两个例子: 第 1个例子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李文亮医生,他是一个医生,这一次的悲剧的英雄,他很早就被发现有染上这个病,他一直住院治疗。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医院的职工,应该会享受到比较好的治疗的条件是吧?但是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它最后还是没有保住他的性命。 第 2个例子是我的同学,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红凌教授,他是我的大学同学,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80年代中期是中美分子生物学招生来美国的,他是超级学霸,非常优秀的一个人。可很可惜,他的去世让我们同学都非常震惊。1月25号左右他开始发烧,然后一直到了2月4号核酸检查才确定是阳性,2月5号才能够住院,结果2月7号就去世了。 这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就是说如果疾病发展到后期很严重的话,就算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你是本院的职工,你用了最先进的什么呼吸机,什么体外心肺 ecom什么东西都没有用。所以我们必须要看看怎么样才能够对付掉病魔。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我那个实验室有很多人是研究流感病毒它的致病机制的,他们研究流感病毒跟自由基的关系。 自由基是什么东西? 自由基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特别容易跟别的东西发生反应。他一反应以后,它就会让蛋白质变性,让 DNA受到损伤,它是一种相当于枪炮弹一样,破坏力很大。我们免疫细胞,比方讲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拿来发射出来的炮弹来清除入侵到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菌病毒的,这个炮弹他肯定是不分敌我的,它既能够扎死敌人,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 所以当这个病毒入侵我们的身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奋起反击。这个时候身体就会出现发烧的现象,发烧是一种以防御的一种反应,发烧的时候这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就被动员起来,动员起来以后,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这些自由基物质,比方讲一种过氧化的自由基,那是比较厉害的。还有其他的氢氧自由基,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由基,这种自由气都是很容易跟蛋白质、 DNA这些反应,这些反应之后就会让细胞死亡。 你可以想象,如果在肺部突然打一仗,核核战争,炮弹满天飞,像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子,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有地雷、有手榴弹,有各种各样枪炮,老百姓都很难幸免。是吧?所以这病人的心脏、肺、肝、肾就会受到损害。 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个是个普遍的现象,就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病毒,它实际上致病的机制是差不多,比方讲肝炎病毒,那么肝炎病毒它是感染肝细胞,感染肝炎病毒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肝炎呢?并不是说因为这个病毒本身好像导致了肝细胞发生什么病变,而是我们的免疫细胞,它想清除这种被病毒感染这种肝脏细胞(你现在被感染病毒了,我就叫把你杀死掉!)所以免疫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它就把自己的细胞把肝脏细胞给给杀死了,所以会出现肝坏死炎症这东西。 所以病毒造成这种病变,是机体为了清除病毒,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发生的一些过度的免疫反应,怎么样办?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会要针对这种自由基,进行压制过量的自由基的产生。 那么 03年的时候,我曾经在SARS这个病流行的时候,曾经给卫生部他们写过一个建议书,也是类似的提出来要要遏制过量的自由基产生造成的这种损伤。当时我还受到卫生部的邀请回国,但我后来没有回去。 这个机理可惜到现在知道的人都不多,像这种的呼吸道病毒,它感染后疾病发展是什么样的一个变化? 首先是第 1个阶段: 它是感染的初期阶段,初期阶段你觉得浑身发力酸痛,没有食欲啦?有点怕冷,像这种的初期的阶段,这个时候病毒开始在身体里面入侵到身体,然后开始大量的开始繁殖。这个病毒它当然跟细菌不一样,细菌它是可以自己繁殖的,病毒它是必须要借助我们人的细胞的系统影响蛋白质合成、 DNA合成、A合成的这样的合成系统来为它服务。所以专业上它病毒不叫繁殖,它叫做增殖,但是本来就是说意思是一样,他就数量增多。 第 2阶段是什么? 第二阶段我们身体开始奋起反击了,这个时候就出现高烧,有些人高烧三天 5天,这个时候我们身体会拼命清除病毒,然后就爆发了这种大战,这个时候第二阶段是因为它产生过样过量的这种自由基,还有一些其他的炎症因子,就对身体的重要的器官,心脏、肺、肝脏就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 发烧过了以后,其实那个人的病身体里面的病毒已经很低了,这些因为就是说这个病毒被我们身体里面的免疫系统清除了,好像听上去是好事情,但是这个问题就来了,因为我们的身体被这些过度免疫反应造成损害,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 所以进入第三阶段: 身体的各个器端的发生损伤、呼吸衰竭、心衰、肾衰、肝衰,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些一旦第 3阶段有些人他缓不过来的,最后就会发生心衰了,呼衰了,很快身体就进行垂危。不要以为这个时候呼吸机、ecom这些能够帮你战胜病魔的,它并不能够治疗,它只是辅助系统、支持系统,年纪大的人、身体差的人就熬不过去,那么好一点的人也许还能够闯过这一关。 所以最重要的控制就是要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要抑制这种过激的免疫反应,是很关键,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甚至连一线的医生都不太清楚。因为这些医生他不了解这个疾病的发生的这种机理,所以他就是用一些抗病毒的药,什么奥司他韦、美国神药等来治疗,实际上病毒本身发个发烧以后,病毒本身已经不重要,因为它的量已经很少了。所以有些人说:一段时间转移了,怎么搞的还会死亡,就是说这时候病毒并不重要了,但是身体脏器的损伤可能是无法挽回了。 所以用这些抗病毒的药,不见得在后期用,也基本上没有用了,还有一个药是他们医生们喜欢用的,经常用激素它这个作用是可以抑制免疫反应的。是有些这种效果,但是往往他用的后期病人他得了重病才到送到医院来住院,是不是?经呼吸衰竭了,这个时候你再用这些激素的话,它反而没有太大作用,反而后遗症很厉害,因为他会破坏骨的钙的吸收,可以让骨质疏松很多人的话就坐轮椅起不来了。 第 5版指南讲要用抗生素,用抗生素也是应该的,抗生素是要抑制这种的激发性的细菌感染,但是你要明确,你要知道抗生素它并不抗病毒,主要一些病人得了肺炎以后,细菌趁机涨起来,所以需要用抗生素来压制这些细菌,而不是病毒。但是过量的抗生素也会产生问题,肠道里面的这些菌群失调,导致消化不好,拉肚子各方面问题,过量使用反而导致这种的肝脏损伤、体液循环损伤这些问题。 我们讲致病的元凶,它真正的杀手是那种自由基,特别是过氧化自由基。我们该怎么样治疗呢?有一个药物 SOD,它是一个酶,这个酶的话他可以去消除掉这种的过氧化自由基。那么他们曾经用SOD没给那种的感染了这种流感病毒的小鼠来打,就完全的保护了老鼠,老鼠不会死。但是SOD就用于临床治疗的话,这个药物基本上是没有,因为它生产的太慢太复杂,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清除这种的自由基! 其实有两样大家非常熟悉,维生素 C、维生素E,它们都是很强的这种自由基的清除剂,维生素E又比维生素C要强大概几十倍,平时我们作为保健品,药品标签讲的是维生素C要吃500毫克,维生素E是100个单位是这样,就是一个保健的水平。 但是到治疗水平,你就需要比较大量的维生素 C维生素E了,维生素C最大量的能够达到多少呢?3000个毫克,不要超过3000毫克,然后维生素E可以达到1000个国际单位,这是每天的剂量。我再次强调这是治疗的剂量,不是保健的剂量,如果你没有被感染,你没有前期这种什么浑身酸疼、乏力这种感冒的症状,你不要服这么大的剂量。 还有一些中药,板蓝根、金银花这些各种各样的中药方剂,都讲他是有抗病力,抗病毒的作用。这个它这些药它本身也并不是说要杀死病毒,而是说他们也是这种的自由基的清除剂,那么他们可以帮助的话压制过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产生,所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如果你要发烧的话,你一定要吃一些降温药,一定要把发烧给他减降下来,不要太过的发烧,因为过度高烧,对身体的损伤非常大。 还有一个药是武汉大学药学院丁红教授推荐的,叫做甘草酸二铵,这个药可以阻止肝损伤,本来是用来治疗组织肝损伤的,实际上他这也是很强的过氧化自由基的抑制剂,再加上丁宏教授还加一个维生素 C,其实跟我们的想法一样,所以不同的方法其实的目的是一样的,就要抑制过激的锅里面产生的这些自由基。 还有一个就是小柴胡,小柴胡是一个经典的中医的方中药名方,他很多时候在治疗流行性感冒这些个方面,它有很多很强的作用,它是一个经典的名方,那么我不是中医师,我就不讲多了,因为我想丁医生对这个药比我更熟悉,他更有发言权。 那么武汉病毒它的特征说是发烧,一个咳嗽有干咳是吧?跟其他的病不一样的地方,咳嗽也不是说每个病例都有。所以那么如果要咳嗽的话,就有一些止咳的药!我上面有个建议,这个建议书是我跟一个一个校友,他是一个注册制药师、药剂师,我们一起写。 像这样的武汉肺炎它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很老百姓他得了感染之后,他不知道该怎么样治疗,那么就被耽误了,他一定要想着怎么样才能够住院,然后干什么的,最重要的你一定要想办法自救。刚才讲了,他的病的机理是因为过量产生的自由基造成的损伤,所以你要吃大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 C维生素E。 还有最重要就是大量的喝水,这个要喝 5个瓶装水,一天人家喝很多水,你看各种各样的他们那些患者康复的介绍,他们都强调说他们喝大量的水,因为发烧出汗损失很多种电解质,有的说不定要淡盐水,如果你方便在家,你可以喝很多汤,什么鸡汤、什么东西都很好。那么你要喝中药也会有很大量的汤剂和水,这样的话就可以尽快的把身体里面的一些毒素给它尿出去。 所以有感染了很关键,要休息好,要大量的饮水,要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 C、维生素E,要服用一些中药,板蓝根、金银花、小柴胡像这些东西,那么还有一个黄连,它实际上也是有很强的压抑免疫过度反应的作用,所以它也是有效的。 我们中国研究病毒和自由基之间的这种生物学的关系,这种的病理机制人非常少,大概据我了解也就可能不超过 50个人这样子,所以知道的人很少。新冠病毒治疗的第5版指南,都强调过,这是一个免疫过度反应的结果,可是并没有对免疫过度反应提出什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所以今天你要听到我的讲座,你觉得我有我说的对,你应该马上采取措施自救,同时告诉那些你感染的亲戚朋友要采取这种治疗措施的自救。这些药都是不需要处方的,像维生素 C、维生素E、小柴胡、甘草酸二铵,应该不需要处方也比较容易拿得到,要这些东西都可以拿得到,所以你要赶紧自救,不要等到病情严重了,住了院才能够得到救治,就太麻烦了。 我刚才一开始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李文亮医生是吧?他是本院的职工,医生一直得到治疗都没有,就到他的命。另外一个是红凌教授,核酸检查出来阳性又怎么样呢?那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所以希望我的今天的介绍对大家有用,希望大家能够尽早的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自己的措施,共同渡过疫情的难关,好,谢谢大家! Q:提问:吴教授您好,新型冠状病毒他离开活体,在空气当中独立存活的时间有多长?现在各种渠道信息说法不一样,有的说几十个小时,有的说几个小时,有的说几十分钟,到底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病毒离开活体载体,它到底能存活多久? A:吴军教授:一般来讲要看这个环境是密闭空间还是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空间,大家都很关心气溶胶的一个说法,认为说气溶胶的话很小,那么你可以像烟一样,大家都闻得到,这个说法,在密闭空间,在近距离在两米以内的,有可能被含有病毒的这种气溶胶感染,但是两米以外的话,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所以这个病毒它存活应该分为是有感染力呢?还是有核酸检查出来?有些在门扶手上、镜头上检查出来的,但是它检查出来,只是个核酸,它不见得具有感染力。这个病毒它外面有一层囊膜,如果没有囊膜,它就实际上属于一种死亡的状态。所以的话我们要区分开来他的感染力和他的什么存不存比方它的尸体在那,可是他没有感染力。 至于存活多少小时,这个就是我个人认为要看各种各样条件的,如果说是开放空间有阳光比较干燥,我想一个小时它就失活了,就不再有感染,更不在于感染力。如果是一个潮湿的封闭地方,它可能会感染力会持续几个小时以上。 但是很多宣传说家里面消毒怎么的,有些措施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比方讲在家里面喷什么酒精之东西,这些东西没有太大的必要,一般来讲主要是你要洗手,不要摸鼻子、摸嘴巴、摸眼睛,你要摸的话,你要用湿纸巾来隔着摸,这样子的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说是要把家里面都给喷上什么酒精,喷上什么消毒液,没有必要。 作者:吴军教授 于 2020年2月12日中午12:00 来源:美国健康快讯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60 狂犬病临床分期与发病机理
msl3459 2019-10-24 17:30
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疯狗咬伤后 , 如果没有经过规范的暴露后处理 , 病人感染病毒并死于狂犬病的概率是 38%-57%, 病人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 死亡几乎不可避免。特别是上肢、头面部、颈部的咬伤病人的潜伏期会非常短。当然,不管咬伤部位如何,均应在第一时间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处理,以减少发病的概率。狂犬病临床可以分为狂躁型和麻痹性,但为何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机制还不清楚。狂犬病人的临床期可以分为 5 个:潜伏期,临床症状前期( 前驱期 )、 急性神经期 、昏迷期、死亡。 1. 潜伏期 潜伏期,通常潜伏期 1-2 个月以内,短的可能只有几天,文献报道最长是 6 年(有关最长潜伏期恐怕永远没有结论,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至于报道说潜伏期超过 1 年而且有没有实验室嗍源性检测分析,我基本都认为是瞎扯淡),目前我接到的病例的潜伏期还没有超过 1 个月的。在潜伏期,病毒在肌肉细胞复制或者直接与神经末梢细胞接触。在与神经细胞接触之前病毒可以长期潜伏 。病毒在轴索内逆向向中枢神经运动。 2. 前驱期 病毒由外周神经运动到背根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此时会出现神经性疼痛。通常潜伏期晚期就会出现,一旦出现此症状,病人通常会在 2 周内死亡。这个阶段病人的临床症状多变、非特异性而且不明显。大概三分之一的犬引起的狂犬病人和四分之三的蝙蝠引起的狂犬病人在咬伤部位会出现神经性疼痛,可能表现出灼烧感、麻痹、刺痛、瘙痒。开始在咬伤部位,后期可能出现在咬伤部位整个身体的同侧到达脸部。皮肤瘙痒者最后会出现表皮脱落。 3. 急性神经期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经大量增殖开始破坏神经系统功能。此时病人的临床症状会很明显,但通过 CT 等电磁诊断,很难看到组织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复制到病毒 可以向骨骼肌、心肌、肾上腺、肾脏、视网膜、角膜、唾液腺、发根等部位扩散 . 大概三分之二的病人是狂躁型(病人 1 周内会死亡),有典型的神经临床症状,其余为麻痹性(病人 2 周内会死亡)。 狂躁型往往会有恐水、风和光,一旦外界有任何刺激,恐惧会加剧,后期唾液分泌很多。麻痹性诊断很困难,几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部分病人会出现恐惧性肌肉痉挛。病人最终会进入昏迷和死亡。 狂犬病人的临床诊断一定要结合实验室的特异性性检测才能最终确诊,仅通过临床症状无法确诊,由于狂犬病的症状与脑炎症状很相似,而引起脑炎的病原体非常多,比如日本乙型脑炎、 EV71 等 发病机理 被疯狗咬伤患狂犬病的概率是抓伤的 50 倍( 5-80% VS 0.1-1% )尽管非咬伤性暴露很少引起狂犬病 , 但被疯动物污染到开放性伤口、皮肤被抓、眼角膜、口腔等粘膜受到疯动物唾液污染也存在一定风险 。 确信的传播方式有如下几种 : 疯动物咬伤、抓伤后舔伤、在蝙蝠的山洞里或者实验室事故中吸入含有大量病毒的气溶胶、狂犬病人的器官移植。在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或者之后,疯动物唾液中就可能含有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可以与肌肉细胞处的病毒受体结合,病毒可能长时间潜伏在神经肌肉关节处的肌肉细胞内。病毒也可能不在肌肉细胞复制直接进入神经。病毒逆向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病毒运动到背根神经和前角细胞会进一步复制。这个时候病人就已经进入前驱期,采取任何预防措施都已经晚了。如果说有临床症状,病人就会 2 周内死亡。从外周神经到中枢神经,病毒大概每天运动 8-20mm (也有报道是 50-100mmm )。病毒一旦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就会快速增殖。病毒会造成人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细胞出现凋亡。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增殖后会向心脏、皮肤,特别是腺体扩算。 参考文献 1. Lancet Neurol. 2002 Jun;1(2):101-9. Human rabies: a disease of complex neuropathogenetic mechanisms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 Hemachudha T 1 , Laothamatas J , Rupprecht CE . 2. LancetInfect Dis. 2002 Jun;2(6):327-43. Rabies re-examined. Rupprecht CE 1 , Hanlon CA , Hemachudha T . 3. Lancet. 2004 Mar 20;363(9413):959-69. Rabies and other lyssavirus diseases. Warrell MJ 1 , Warrell DA . 4. N EnglJ Med. 1991 Jan 24;324(4):205-11. Unexplained rabies in three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virologic investigation. Smith JS 1 , Fishbein DB , Rupprecht CE , Clark K .
个人分类: 狂犬病基础|2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光眼发病机理研究的新思路
sciencepress 2016-3-3 16:34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相关文献报道,201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约6050万,双眼致盲者约84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预计到2020年,青光眼患者将增至7964万,1120万人可能因此双目失明;而到2040年青光眼患者预计将达到11180万。中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关于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挽救患者视力、减少致盲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和致盲机理的研究,一直备受眼科医生的关注。传统观点认为,眼内压升高导致筛板变形进而引起视神经轴浆流损害是青光眼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新观点认为,不但眼内压升高可以引起跨筛板压力差增大,颅内压降低同样也可以导致跨筛板压力差增大,从而引起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因为在解剖上眼球与颅腔是相互分离的两个腔室,所以通常认为颅内压与眼内压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致病因素,二者并不相关。 北京同仁医院 王宁利 教授领导的iCOP课题组 一直致力于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一方面,从“眼”的角度探讨眼内压在青光眼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脑”的角度探讨颅内压对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影响。 iCOP课题组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新近的实验结果提出: 颅内压与眼内压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关联,从而保证跨筛板压力差的稳定,即颅内压-眼内压平衡区。但是,当颅内压下降超过某一特定阈值后颅内压与眼内压将失去这种关联,即颅内压-眼内压失衡区。由于颅内压与眼内压的失衡,导致视神经相关压力梯度改变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重要致病原因。 如下图所示,视神经自眼球内发出经眶内达到颅腔,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承受眼内压和颅内压,还要承受各种视神经相关压力梯度的变化(如跨视神经压力梯度、跨筛板压力梯度、跨视神经管压力梯度等)。 视神经相关压力梯度示意图 这种对于颅内压与眼内压关系的最新理解,有助于更好地以整体观念来探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机理。不再把眼内压与颅内压割裂开来,而是把眼-脑结合起来研究;不再仅限于跨筛板压力梯度的研究,而是延伸到更广泛的视神经相关压力梯度研究。从而跳出传统医学理念的学科限制,青光眼不再单单是一种眼科疾病,更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从整合医学的角度而言,把青光眼的研究从眼科学扩展到神经科学甚至更广泛的领域,体现了眼科与神经外科跨学科合作的优势,为青光眼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关论文发表于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6年第4期,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 侯若武 和眼科 章征 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 可以在刊物网站 (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abstract/abstract520064.shtml )及Springer网站免费下载(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27-016-5022-9 )。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WHO专家磋商会报告节选)
热度 61 yanjx45 2015-1-4 08:01
前记: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2年9月召开了一次国际狂犬病专家磋商会,该磋商会详尽的技术报告(英文版)已于2013年7月3日由WHO正式发布(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85346/1/9789241209823_eng.pdf )。 这是指导今后一段时间全球狂犬病防治工作的最权威、最重要、最全面的指导文件,值得狂犬病流行地区的相关领导和所有民众认真阅读,并遵照执行。 本博客已发表一些博文介绍该报告的要点,相关博文的目录和链接可参见博文: 《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 相关博文目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807613.html ) 。 该报告共包括15节,以下是由本博主全文翻译的其中第3节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 本博主对其中的重点内容用黑体字和/或红色进行了标注,请网友们特别注意。 希望本节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下列常见问题: 为什么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 为什么“十日观察法”是可信的? 为什么狂犬病的发病率实际上相当低(不易传播)? 为什么狂犬病的潜伏期极少超过1年? 3.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狂犬病毒通过伤口或与粘膜表面直接接触而进入体内。该 病毒不能穿过没有损伤的皮肤。 狂犬病毒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endplates)和轴突(axons)到达中枢神经系统(1-5)。 病毒粒子以运输小泡(transport vesicles)为载体,排他性地只沿着 运动神经元 轴突 ,以逆向运输方式快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而 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所摄取 (1-3,5) 。病毒也可以通过穿透性伤口直接进入外周的运动神经元轴突(1,3,4)。 某些来源于蝙蝠的病毒变种具有嗜皮肤特性,这些病毒的繁殖也可发生在感觉神经内 (3,7,8)。根据侵入体内的病毒数量、伤口位点运动神经元终板的密度以及病毒入口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 病毒 潜伏期 为5天到几年不等(一般为2-3个月, 极少超过1年 ) (3-5) 。 肌肉特异性微RNA( micro-RNA) 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制而影响潜伏期 (9,10)。病毒的移动速度取决于病毒是向心方向的逆轴突运输,还是离心方向的传播。 在向心方向的逆轴突运输中,病毒移动速度较快 ,约为每天5-100 mm,甚至更快;因为具有相同数量级突触的神经元群体,即使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不同,例如分别为10微米和2厘米,也可能同时被感染(1,5)。相反, 离心方向的传播速度较慢 ,这可能是由于离心传播是通过被动扩散而非主动转运介导的(1-3,5)。 第一阶段的向心方向的移动会导致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的跨神经元转移,并且通过最初感染的运动神经元与脊髓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中央连接(central connections)感染脊神经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ganglia)(1-3,5)。 病毒然后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离心方向的顺轴浆流动缓慢进入前根(ventral roots)以及与受感染的背根神经结相联系的外周感觉神经的轴突,从而导致肌梭、皮肤、毛囊以及其他非神经组织,如唾液腺、心肌、肺和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感染(3-5)。 到 临床发病 时 , 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以外的器官中 ( 11)。 临床首发症状通常是伤口部位的神经性疼痛。这是由病毒在后根神经节复制和细胞免疫引起的炎症造成的(12)。 人狂犬病症状可以表现为狂躁型和麻痹型,并且这两者不能用狂犬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特异性解剖定位来区分 (12,14)。主要的临床体征可能是由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反应所引起(14)。神经功能障碍也可解释昏迷症状的发生。电生理学方法研究病理机制发现,麻痹型狂犬病的虚弱症状与外周神经轴突病变或者脑白质变性有关。 病毒优先侵入运动神经元 可解释为什么狂躁型狂犬病人亚临床的前角细胞(anterior horn cell)功能失调要早于感觉消失症状的出现(7,12),并且症状最初发生在被咬伤部位附近,再逐渐发展到身体的其他部位(3,5,12)。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麻痹型狂犬病人的前驱症状和体征(3,5)。可能是因为麻痹型狂犬病人(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脑中的病毒要比狂躁型患者少。犬类麻痹型狂犬病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检测结果显示,脑干部位神经束的完整性受损,限制了病毒向前脑的传播(5,15,16)。病毒利用完整的血脑屏障的免疫逃避策略也妨碍了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病毒的彻底清除(4,16-21)。 尚无明确证据显示在狂犬病毒感染的病人中存在免疫抑制或加速死亡(早死) (15,16)。 已发现的 具有非典型临床症状和/或神经影像学特征的狂犬病 病例数正在增加(4,22-26)。尚不明确原因是由于非典型病毒变种,还是由于宿主的特殊免疫反应,或者是由于大剂量的病毒接种(例如来自被狂犬病毒感染的捐赠者的器官移植)。 如果没有重症监护,病人会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周内死亡 (5,7)。 3.1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 Ugolini G. Use of rabies virus as atransneuronal tracer of neuronal conn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understanding of rabies pathogenesis. Developments in Biologicals (Basel),2008, 131:493–506. 2. Ugolini G. Advances in viraltransneuronal trac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010, 194:2–20. 3. Ugolini G. Rabies virus as atransneuronal tracer of neuronal connections.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2011,79:165–202. 4. Hemachudha T, Laothamatas J, RupprechtCE. Human rabies: a disease of complex neuropathogenetic mechanisms anddiagnostic challenges. Lancet Neurology, 2002, 1(2):101–109. 5. Hemachudha T et al. Human rabies:neuro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ogy, 2013,12(5):498–513. 6. Klingen Y, Conzelmann KK, Finke S.Double-labeled rabies virus: live tracking of enveloped virus transport.Journal of Virology, 2008, 82(1):237–245. 7. Hemachudha T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human paralytic rabies. Journal of Neurovirology, 2005, 11(1):93–100. 8. Morimoto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unique variant of bat rabies virus responsible for newly emerging human casesin North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6,93(11):5653–5658. 9. Israsena N et al. Inhibition of rabiesvirus replication by multiple artificial microRNAs. Antiviral Research, 2009,84(1):76–83. 10. Israsena N, Mahavihakanont A,Hemachudha T. Rabies virus infection and microRNAs.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2011, 79:329–344. 11. Hemachudha T et al. Rabies. Current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Reports, 2006, 6(6):460–468. 12. Mitrabhakdi E et al. Difference inneuropathogenetic mechanisms in human furious and paralytic rabies. Journal ofNeurological Science, 2005, 238(1–2):3–10. 13. Dumrongphol H et al. Alteration of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in rabies viral-infected dog brains. Journalof Neurological Science, 1996, 137(1):1–6. 14. Thanomsridetchai N et al. Comprehensiveproteome analysis of hippocampus, brainstem, and spinal cord from paralytic andfurious dogs naturally infected with rabie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11, 10(11):4911–4924. 15. Laothamatas J et al. Furious andparalytic rabies of canine origin: neuroimaging with virological and cytokinestudies. Journal of Neurovirology, 2008, 14(2):119–129. 16. Laothamatas J, Sungkarat W, HemachudhaT. Neuroimaging in rabies. Advances inVirus Research, 2011, 79:309–327. 17. Lafon M. Evasive strategies in rabies virus infection.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2011, 79:33–53. 18. Laothamatas J et al MR imaging in human rabies. American Journalof Neuroradiology, 2003, 24(6):1102–1109. 19. Roy A et al. Failure to open theblood–brain barrier and deliver immune effectors to central nervous systemtissues leads to the lethal outcome of silver-haired bat rabies virusinfection. Journal of Virology, 2007, 81(3):1110–1118. 20. Roy A, Hooper DC. Immune evasion byrabies viruses through the maintenance of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Journal of Neurovirology, 2008, 14(5):401–411. 21. Kasempimolporn S et al. Human immuneresponse to rabies nucleocapsid and glycoprotein antigens. Clinical andExperimental Immunology, 1991, 84(2):195–199. 22. Hemachudha T, Phuapradit P. Rabies.Current Opinions in Neurology, 1997, 10(3):260–267. 23. Burton EC et al. Rabiesencephalomyelitis: clinical, neuro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4transplant recipients. Archives of Neurology, 2005, 62(6):873–882. 24. Maier T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after multiple corneal and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s from a donor infectedwith rabies viru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0(8):1112–1119. 25. Shantavasinkul P et al. Failure ofrabies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unusualmanifestation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0(1):77–79. 26. Human rabies—Minnesota, 2007. Morbidity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08, 57(17):460–462.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9021 次阅读|118 个评论
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机制与病理
xuxiangtian 2014-8-10 23:46
埃博拉病毒 通过细胞内吞和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内部,其表面跨膜糖蛋白GP在后一种入侵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伊波拉病毒可侵袭哺乳动物体内多种组织细胞,例如巨噬细胞、纤维原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并造成脏器坏死和组织糜烂出血。 埃博拉病毒 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可侵犯各系统器官,尤以肝、脾损害为重。该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有关。患者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和IFN-α水平明显升高。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尤其是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沉着。感染后2天病毒首先在肺中检出,4天后在肝、脾等组织中检出,6天后全身组织均可检出。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 涵 体和凋亡小体。 (2014-08-10徐向田编辑)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6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系统紊乱是现代医学八卦
chengm2002 2009-9-4 15:57
免疫系统紊乱是现代医学八卦 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如炎症,感染,肿瘤,衰老,生殖等,人类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免疫功能,因此免疫学机理在临床绝大多数的疾病病理中得到充分的研究,基础与临床免疫学文献浩如烟海,已发现机体有数十种细胞和数百种分子参于免疫系统,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发展中,这种情况很易使涉及免疫功能的疾病研究陷入细微而忽略免疫系统的整体状况。例如在慢性肝病中,当行使细胞免疫功能的T细胞亚类比值有所改变,或介导免疫的细胞因子如IL-1、IL-2等数量变化,或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不在正常范围时,顺理就成为临床探讨慢性肝病免疫发病机理的原始资料,推测患者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进而成为行使免疫治疗的重要依据,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概念因此顺应而生。 免疫系统是生物进化史上最晚出现的一个生理系统,也是最神秘的功能性系统之一,物种发展到脊柱动物才逐渐演化出现独立完整的免疫系统,人类对免疫系统及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与其它生理系统一样,虽然参与免疫系统与功能的细胞与分子众多,但综合功能是统一专职的,就是识别与排斥异己分子,这是免疫系统功能立论与立足的基础。当某种因素使免疫系统某一成分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免疫功能的强弱或效率,但免疫系统整体的基本功能必须得到维持,不然机体将会出现一系列与免疫功能相关的严重的生存问题(如爱滋病样的临床表现)。1974年,Jerne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在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免疫网络学说(immune network theory)。该学说认为,任何抗体分子或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上都存在着独特型,它们可被机体内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而刺激诱发产生抗独特型。以这种独特型识别为基础在免疫系统内构成网络联系,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Jerne的网络学说强调了免疫系统是各个细胞克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对立统一整体,由于Jerne对免疫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他与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分享了1984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免疫网络学说实质上说明的是免疫系统内部的正付反馈调节系统,适度适时地控制免疫反应,其对外表现仍然是统一的整体,识别与排斥异己分子。如果这个调节系统紊乱,将表现为整个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出现一系列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临床表现或疾病。而不是仅在某一个疾病中孤立的表现异常。例如在临床资料中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某种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异常的文献众多,而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并不伴行其它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疾病,表明这些患者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是正常的。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可能发现树的某一部分或某片叶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大树整体仍是枝繁叶茂生气昂然,因此慢性乙肝病患者某一免疫细胞或分子局部问题决不意味其免疫系统出现紊乱。 正常的免疫反应过程伴随靶细胞溶解或免疫复合物形成,这两者会导致组织的炎症性损害,也就是免疫病理现象;免疫病理的程度取决于机体与致病因子双方搏弈的结果,当免疫反应适时适度,在致病因素被控制的过程中,免疫病理不引起临床上的体征与症状;而当免疫病理过强、过弱或个体比较敏感时,可诱发临床上的病症,两者临床表象不同,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就如一般发热、咳嗽、腹泻一样,既是疾病的表现,也是机体对致病因素正常的反应。在人们对免疫系统功能认识局限的状况下,有些学者将前者视为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而将后者有疾病想象的归为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紊乱。在这样先入为主的思维指引下,大量的临床研究在免疫系统中寻找发病依据,忽略了因果关系分析和免疫系统的整体表现,报告了众多免疫细胞与分子异常的资料,产生了许多疾病的以免疫系统紊乱为依据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学说,从而引伸出随后的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学说之产生就缺乏确却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至今仍是个模糊的概念,含义不清,英文中没有完全相应的同义词(disorder? dysfunction? Confusion?)。按道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免疫系统自身的问题,将仅对某一种抗原(或微生物)的异常反应归因于免疫系统而忽略抗原(或微生物)的因素是难以理解的。这个学说貌似从Jerne的免疫网络引伸而来,实际上一些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和图解已经远离了Jerne的免疫网络图(内部反馈系统),描绘的是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反应与效应图,例如乙肝免疫发病机理理论将免疫耐受(免疫保护功能的一种表现)与免疫病理(免疫清除功能的伴随表现)这两种免疫系统正常的功能表现混在一起,视为免疫系统紊乱所造成的,在免疫网络中寻找免疫紊乱的机制。其实HBV慢性感染者除了对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耐受之外,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显示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紊乱,也至今没有一种有效的免疫药物纠正其紊乱的免疫系统。有些免疫紊乱发病机理图犹如八挂图,其中还带有不少?标记以表明不明确的关系,从中演绎出创新的学说,这已经背离了现代医学重实证和构效关系的精华。因此,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概念过于笼统,很容易被 随意 用于与免疫病理有关的疾病,成为一种现代医学八卦,这是需要临床医学家重视的,并认真地审视与定义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概念。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