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反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常小感受] 奇妙的声音反射:谁家在装修?
热度 2 zlyang 2020-8-7 14:07
奇妙的声音反射:谁家在装修? 图片来自互联网,出处已经找不到了。 感谢原作者和有关人员! 今天上午,邻居在装修,有明显的电钻等声音。 俺在屋子里,不同位置,“听见”的装修位置是不同的。 在屋子的不同位置: 有的地点,听上去是隔壁在装修; 换个地点,又像是楼下在装修; 在走几步,还是是楼顶上在维修; 打开窗户,好像是外面在施工。 到了过道、厨房,“听见”的声音出处又各不相同。 真相: 楼下一层在装修。 相关链接: 2010-08-26,印象派绘画是认知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644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976 次阅读|5 个评论
思考题(四十九)一平方米的镜子反射太阳光相当于多少瓦的节能灯?
qianlivan 2019-2-9 09:43
一平方米的镜子反射太阳光相当于多少瓦的节能灯?(须考虑入射角、反射率、节能灯效率等)
个人分类: 思考|3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镜面轴向超分辨
热度 13 xipeng1 2016-7-3 10:05
镜面轴向超分辨 席鹏 镜子或许是人类发明的最古老的光学仪器。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道:“以铜为鉴(镜),可以正衣冠”。而由于镜子是一个典型的理想光学系统(能够将一个单心光束转换为另一个单心光束,点对点映射),这一系统直到目前还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图 1 镜子是我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光学器件。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最近,我们实验室实现了利用镜面反射的干涉原理,得到了轴向6倍的分辨率提升(100nm轴向成像宽度),和对于STED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提升。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得到了STED上19 nm的分辨率,成功地观察到了细胞核孔的环状结构和人类呼吸道和包体病毒蛋白的中空结构。 这一技术广泛兼容于共聚焦和STED系统,不需要改变光路即可实现,因此能够迅速让广大生命科学工作者从中得益。 这一工作发表在Light: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并迅速受到国际媒体关注。在最近,这一工作被Nature Photonics重点报道(highlight) 。 STED技术通过一束高强度的环形光束提供受激辐射来实现超分辨(参见我之前的如何实现超分辨的帖子)。理论上,STED分辨率的提升可以通过提升环形光的能量来实现,但是,事实上,生物样品的微结构非常娇弱,对高能量的激光“承受不起”。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激光功率下,利用好STED光使得分辨率能够得到提升?我就有了一个自然的想法:一般来说,光总是一次性穿过样品。 如果我们在系统后面放一面镜子,把光再次利用一下,会有什么效果呢? 这个想法看上去非常的幼稚,但是似乎你也想不出它为什么不行。当时我们有一个模拟STED光场的程序 ,是我的学生谢浩写的,我就让他跑了一下。结果令我们很振奋:利用镜面后,能带来多项好处: (1)由于这是一个反射系统,所以事实上构成了一个4Pi系统。对于轴向来说,能够将点扩展函数从600多纳米,直接压缩到100nm。 (2)镜面的半波损的存在,将导致系统的干涉极大不出现在镜面上,而是距离镜面100 nm。 (3)由于荧光同时也被反射回来了,因此它的接收效率大大提升。 (4)由于光场从600nm被压缩到了100nm,其强度增加了3.6倍。这使得STED的水平分辨率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理论验证完了以后,大概是2012年底。我们当时非常兴奋,就开始做实验。在我的实验室,杨旭三是实验上的一员大将。可是买了一批又一批Thorlabs的镜子,总是不能得到满意的增强效果,而且实验还异常难调。一时让我们陷入了困境。 这个困境,直到2014年我在FOM会议上见到UCSF的黄渤教授后,才得到了解决。他们当时已经发表了利用SLM结合镜面实现三维STORM ,我们就聊起了这个工作。他告诉我,镜子上一般都有一层保护层,比方说protective silver,其实都不是简单的银镜,而是前面还有一层SiO2,而这层的厚度一般在150nm上下。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啊!如果这层有150nm厚,我们的镜面干涉增强层将很难到达样品,导致实验做不出来! 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解决的钥匙。 我们于是就联系了大恒,请他们为我们定制保护镀层薄的镜子。有了这种镜子,我们就可以实现对STED的增强了。而且,在和我们澳大利亚的合作伙伴金大勇教授讨论后,他提到,或许这一技术不仅可以造福STED超分辨领域,对于世界上广大共聚焦用户,我们的技术也可以立即让他们得益。我们接下来就一一尝试了各种共聚焦及其衍生技术,发现不论是点扫描、转盘式、多色的、双光子等等,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增强效果。 接下来,我们把镜子寄给我们在佐治亚理工的合作伙伴Phil Santangelo教授,请他帮我们准备合适的生物样品。我们的合作者很快克服了在镜子上养细胞的不便。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镜面上还有二氧化硅,因此和在玻璃上养细胞比较类似。我们选了两个目标:一个是细胞核孔,这种结构大约50nm,如果分辨率不足是很难看到的;另一个是Phil实验室经常做的灭活人类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丝。 对于细胞核孔,一旦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区域能感受到镜子带来的信号明显增强,打开STED光,则能够得到两倍的分辨率提升。不要小看这里的两倍,如果原来你是一个50nm的分辨率,则在我们的MEANS中就可以得到25nm的分辨率。同时,由于镜子带来的信号反射会影响探测器,我们利用了徕卡time-gated STED的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就是把前面一段的光子丢掉,只要1ns以后收集的光子。有了这个利器,我们对比MEANS共聚焦和MEANS-STED,能感受到那种分辨率瞬间提升十几倍所带来的震撼----细胞核孔能够在镜下展示其孔状结构了!而这些是过去的STED所达不到的,一般都只能看到一个个的点 。 图 2 NUP62在共聚焦、MEANS-STED、和电镜下的结果 。 同时,利用轴向层切能力的提升,我们也成功观察到了hRSV-F蛋白包在hRSV-N蛋白外面的图像。而用传统的二维超分辨是很难看到的。在早先,Phil Santangelo教授曾试图使用dSTROM技术来进行观测 ,但是看到的仍然是实心的,没有空心的结构。利用我们的超高分辨,他们首次观察到了和电镜一致的结果。 图 3 hRSV virus在dSTORM,STED,和MEANS-STED下的结果对比。透射电镜下的hRSV可从Wikipedia得到: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respiratory_syncytial_virus 到目前,我们都认为故事已经完整到可以投出了。但是,审稿人在看了我们的稿子后,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一技术很好,但是只能观察镜面以上的某一层。能不能实现对不同层的观察? 可以说,这是一个疯狂的问题。但由于是审稿人提的,你只能逼着自己去想。结果通过其他审稿人提出的建议,让我们看到了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发表在2011年PNAS上面的SpecON技术 。这一技术利用荧光不同的发射波长,通过距离对荧光光谱的调制探测实现轴向超分辨。我们就想到,如果用一个白光激光器对样品进行激发,会出现什么呢?这个问题模拟上很快证明,随着波长的增加,干涉的极大值点高度也在相应缓慢增加。实验上,困难来了:有什么东西可以有很宽的吸收谱呢?我们很快锁定了两样纳米材料:量子点和纳米钻石。量子点我们实验室用过不少 ,但是它在这个应用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量子点会闪烁。而我们需要的,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点,这样我们就可以用excitation spectral optical nanosectioning (ESON)的原理,实现轴向超分辨。于是,我们就想到我们之前的合作者,台湾中研院的张焕正教授给我们的纳米钻石 。这个样品的光学稳定性非常好,而且它刚好有很宽的吸收谱。很快,我们就用这个样品展示了我们MEANS-ESON的层切能力。 当然,从层切方面,我们可以镀不同厚度的SiO2来调整我们实际成像的高度,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已经经过实际验证。它的缺点在于不能做在同一样品上。 图 4 MEANS利用白激光实现不同深度探测的成像结果 同时,这一技术对共聚焦的意义,和TIRF对于宽场的意义是等同的:TIRF虽然不能提升水平分辨率,但是通过减少轴向厚度,它能够得到更高的信噪比,因此也就能够有更清晰的呈现。我们期待这一技术能够在生命科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图 5 MEANS和TIRF分别针对样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成像。 回顾我们的论文,2012年有了想法,2015年开始投稿,2016年正式发表。在这其中,我们认准了一点: 一个好的想法,一定要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为了这个简单的目标,我们四年磨一剑。这个求索的过程是曲折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幸好得遇贵人指点,才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而点点滴滴看似日常的困难的克服,则是团队上下一心,精诚合作的结果。也特别感谢徕卡公司,他们在国内虽然只是一个贸易公司,但是他们的销售们都非常乐于帮助我们进行各种测试。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让中国的技术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还有,特别值得鸣谢的是Light的编辑们。他们邀请到了国际一流的专家来审稿,并通过精湛的校排,让好的工作赏心悦目,受到世界瞩目。Light诞生刚三年,目前就已经是SCI光学类期刊排名第二了。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不管是踊跃投稿还是踊跃引用,让我们的Light更上一层楼! 本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专项支持,在此特别致谢。 最后贴上我们在优酷拍的视频,祝大家观影愉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yMzQ3MTczNg==.html 参考文献: X. Yang, H. Xie, E. Alonas, X. Chen, Y. Liu, P. J. Santangelo, et al., Mirror-enhance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vol. 5, p. e16134, 2016. O. Graydon, Axial super-reoslution, Nature Photonics, vol. 10, p. 431, 2016. H. Xie, Y. Liu, P. J. Santangelo, D. Jin, and P. Xi, Analytical description of high-aperture STED resolution with 0-2pi vortex phase modulation, 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 vol. 30, pp. 1640-1645, 2013. J. Schnitzbauer, R. McGorty, and B. Huang, 4Pi fluorescence detection and 3D particle localization with a single objective, Optics Express, vol. 21, pp. 19701-19708, 2013. K. Kolmakov, C. A. Wurm, D. N. Meineke, F. Göttfert, V. P. Boyarskiy, V. N. Belov, et al., Polar red‐emitting rhodamine dyes with reactive groups: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wo‐color STED nanoscopy applications,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vol. 20, pp. 146-157, 2014. C. A. Wurm, K. Kolmakov, F. Göttfert, H. Ta, M. Bossi, H. Schill, et al., Novel red fluorophore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STED microscopy, Optical Nanoscopy, vol. 1, pp. 1-7, 2012. T. Guan, S. Müller, G. Klier, N. Pante, J. Blevitt, M. Haner,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p62 complex, an assembly of O-linked glycoproteins that localizes near the central gated channel of the nuclear pore complex,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vol. 6, pp. 1591-1603, 1995. E. Alonas, A. W. Lifland, M. Gudheti, D. Vanover, J. Jung, C. Zurla, et al., Combining single RNA sensitive probes with subdiffraction-limited and live-cell imaging enable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virus dynamics in cells, ACS nano, vol. 8, pp. 302-315, 2013. K. Elsayad, A. Urich, P. S. Tan, M. Nemethova, J. V. Small, K. Unterrainer, et al., Spectrally coded optical nanosectioning (SpecON) with biocompatible metal–dielectric-coated substr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0, pp. 20069-20074, 2013. X. Chen, Z. Zeng, R. Li, B. Xue, P. Xi, and Y. Sun, Superior performance with sCMOS over EMCCD in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vol. 21, p. 066007, 2016. Z. Zeng, X. Chen, H. Wang, N. Huang, C. Shan, H. Zhang, et al., Fast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Ultra-High Labeling Density Achieved by Joint Tagging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cientific Reports, vol. 5, p. 8359, 2015. X. Yang, Y.-K. Tzeng, Z. Zhu, Z. Huang, X. Chen, Y. Liu, et al., Sub-diffraction imaging of nitrogen-vacancy centers in diamond by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and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RSC Advances, vol. 4, pp. 11305-11310, 2014. 新闻链接: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6/giot-tmi061416.php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6/160617082312.htm http://www.viraltechnologynews.com/tiny-mirror-improves-microscope-resolution-for-studying-cells/ http://www.bioopticsworld.com/articles/2016/06/mirror-approach-boosts-super-resolution-microscopy-for-cell-studies.html http://www.nanotechnologyworld.org/#!Tiny-Mirror-Improves-Microscope-Resolution-for-Studying-Cells/c89r/5767599b0cf27dd85c6d3af6 http://www.spacedaily.com/reports/Tiny_mirror_improves_microscope_resolution_for_studying_cells_999.html http://www.biosciencetechnology.com/news/2016/06/tiny-mirror-improves-microscope-resolution-studying-cells https://www.mdtmag.com/article/2016/06/tiny-mirror-improves-microscope-resolution-studying-cells http://www.news.gatech.edu/2016/06/16/tiny-mirror-improves-microscope-resolution-studying-cells http://newsroom.uts.edu.au/news/2016/06/looking-good-tiny-mirror-helps-get-better-view-living-cells GT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3bX43uaido PKU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q9Jvnw6ss
个人分类: 如何实现光学超分辨|1297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光子失踪之谜(二)
tyctyc 2015-2-14 21:47
前博文讲了单缝间的光子有非线性减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273-746806.html 。后来又用HeNe激光做了一个实验:用线偏振光穿过0.01mm宽的单缝(厚6mm),偏振方向与单缝平行时,穿过单缝的光照度是偏振方向与单缝垂直时的15倍。光子为什么能认单缝方向?用太子弦模型就能合理解释。这里要问的是光子最后到哪里去了? 反射定理讲可见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只在光子反射前后能量不变时才能得到,人们现在的确测不出反射光的能量变化,所以认为反射定理是对的。 列别捷夫测光压时,发现反射镜旋转角是不反射的黑镜的两倍,黑镜吸收N个光子,一个光子的动量是P(对2.3ev的光子,P=1.23 牛顿秒),黑镜得到的动量是NP,反射镜得到的动量是2NP=NP-(-NP)。阳光照到地球上每平米上每秒平均有3.68 个光子(2.3ev),它们产生的光压0.47 。 如果反射后光子能量不变,就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这里反射镜成了永动机:不吸收光子白白获得动量(能量)。只有反射后光子能量减小,反射镜才会得到能量,一个光子能量变化太小无法测,这个实验是用多光子反射后的动量变化间接证明了反射后光子能量变小。光子碰到电子才能被反射,能量大的光子在离电子中心较近的地方被反射,能量小的光子在离电子中心较远的地方被反射。光子每次反射都要损失能量,光子反射后能量(动量)变小但速度不变,所以在反射定理中入射角近似等于反射角,反射镜得到的动量是近似2NP。 光子在介质中速度是c/n,n是介质的折射率,光子在1秒内就能在电子间反射大约 至 次, 光子在电子间反射很多 次损失能量 变成红外辐射 ,所以 可见 光 进入介质1 秒 内就变成红外辐射, 这就解释上面讲的光子最后到哪里去了。 这也是白天进入大气层的阳光到夜晚就完全看不到的原因(实际上是1 秒 内)。量子力学的解释不合理,因可见光不能将空气的电子激发,并且它不承认电子在运动。
个人分类: 色散|1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记]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初等证明思路
热度 2 zzj99c 2014-5-15 15:07
最近在看《数学物理方法》这本书,里面提到光的传播满足费马原理: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于是可以通过极值即导数为0这一知识点来推导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这时我就想到似乎中学时学过类似的内容,于是尝试用初等方法来推导证明,记录一下思路。以后万一有小朋友问的话,可以讲一下。 相关内容在中学习题集上应该有的吧。反正在网上都可以找到。 反射:已知两点 在直线的一侧,求在直线上的一点 使得 最小。 思路: 把其中一个点如 镜像到直线的另一侧 ,连结 与直线相交于点 , 假设直线上还有另一点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知 , 由对顶角相等和对称性可得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折射:已知两点 在直线的两侧,求在直线上的一点 使得 最小,其中 为正值常数。 思路:假设有一点 也在分界线上,从 分别往 上作垂线, 则可将 分别分成两部分: 和 ,其中一个垂足在 或 的延长线上。 由C点满足的条件( )结合 可得后一个括号里的值为0, 剩下的部分根据直角边小于斜边可推得结论。 -- 试用了下公式功能,排版效果不好,考虑以后换个地方。
个人分类: 中学习题|5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反射与反演》(第2版)严镇军
ustcpress 2012-11-30 16:13
《反射与反演》(第2版)严镇军
数林外传系列:跟大学名师学中学数学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3111-3 正文页码:124页(32开) 定价:11.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160857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平面几何对称的知识出发,介绍反射变换的概念、性质和它在几何极值问题、等周问题、光的传播原理等方面的有趣应用;在此基础上引出一般平面变换的概念,介绍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相似变换在证明几何题方面的应用;然后介绍一种反演变换及其应用;最后把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介绍平面几何和复数的关系,利用复数作出各种平面变换的表达式,并介绍更为一般的平面变换 . 书中还配备少量的习题和解答概要,供选用 . 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掌握平面几何的某些知识和它的应用 . 【 目录 】 1 反射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 2 反射变换的应用 ? 2.1 几何极值问题 ? 2.2 等周问题 ? 2.3 光的传播原理 ? 2.4 弹子球台上的数学题 ? 习题 1 ? 3 平面变换的一般概念 ? 3.1 恒等变换 ? 3.2 平移变换 ? 3.3 旋转变换 ? 习题 2 ? 4 反演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 4.1 平面上的无穷远点 ? 4.2 反演变换的概念 ? 4.3 反演变换的性质 ? 5 反演变换的应用 ? 5.1 圆族 ? 5.2 托勒密定理 ? 5.3 反演变换对几何作图的应用 ? 习题 3 ? 6 平面变换和复数 ? 6.1 平面变换的复数表示 ? 6.2 分式线性变换 ? 习题 4 ? 习题解答概要 【 作者简介 】 严镇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著名奥赛教练。
个人分类: 中学教辅|5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几本土动力学教材的一处插图错误
热度 2 陈龙珠 2011-9-13 16:27
中美几本土动力学教材的一处插图错误
入射P波经界面反射成P波和S波,它俩的示意图位置标注反了: (1)Vibrations of Soils and Foundation, Prentice-Hall,1970;中译本1976 (2)Fundamentals of Soil Dynamics,Elsevier,1983;中译本,1984 (3)动力地基与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4)土动力学,高教出版社,2011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7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工界面改写光反射和折射定律
liyq 2011-9-9 13:44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961059410219161.shtm 人工界面改写光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用一系列实验演示了光线的传播可以不遵从这些经典定律。这意味着,或许有一天当你用一块平面镜端详自己容貌时,看到的却是哈哈镜的变形效果。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中,光束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折射现象。它的准确表述即折射定律是很多年前由物理学家斯涅尔、数学家笛卡尔以及费马确立的。这一定律表明,光线在界面的折射角仅由光在两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决定。而早在古希腊时期由欧几里德发现的反射定律更简单: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经典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都很自然地认为一个界面仅仅是区分两种物质的理想边界,换句话说,是两种介质而不是它们的截面影响了光的传播。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创新在于意识到界面可以成为决定光的传播的因素。他们的实验表明,精巧设计的界面能够干预光的传播。 研究人员利用硅片和空气界面处一层薄薄的金属阵列来演示一系列违背经典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现象。这个阵列中的每个组成单元都类似微小的英文字母“V”,其大小和间距都远小于光的波长以及入射光束横截面的尺寸。这些“V”字形的单元的大小、夹角和朝向都不同,这样设计是为了控制光波和不同单元的相互作用时间:每个金属“V”都类似一个光的陷阱,能够将光波“囚禁”一段时间再释放出来。 阵列的设计使得这个“囚禁”时间沿界面从右向左线性增加,这样即使垂直入射,光束不同部分经历不同的时间延迟,透射以及反射光束就不再沿着垂直于界面的方向传播了。而当光以倾斜的角度入射,按不同的“界面”设计,反射和折射光可以被操纵朝向任何方向。反射角不一定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甚至可以被“反弹”回光源方向,而不是像一般情况那样折向远离光源方向。这就是平面镜可以有哈哈镜的效果的原因。 这项成果9月2日发表在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第一作者虞南方目前在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虞南方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200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利用界面来控制光束不同部分的时延是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概念。虞南方告诉新华社记者,他们已用这种人工界面产生了“光涡旋”,这种奇异的光束在空间里螺旋前进,因而可以用来操纵旋转微小的悬浮颗粒。他预计,这一概念将衍生出一系列有用的光学元件,比如可以纠正相差的超薄平面聚焦镜片、可以采集大范围入射阳光的太阳能汇聚装置。哈佛大学目前已就这一成果提出专利申请。(来源:新华网 任海军)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3419
个人分类: 光学前沿|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地上的“闪光点”与人才
boxcar 2010-11-28 18:51
昨天哈尔滨下了场大雪,今天早上虽已雪后天晴,但天 可 是嘎嘎的冷,好在蓝天白雪的景致很不错。我在步行到实验室的一路上,虽然眼睛被阳光下的白雪晃得发花,仍注意到了雪地上 居然 还有一些闪光点。 这些在雪地上闪着光的可不是金子,而是一些雪花或者结霜形成的冰晶 。 它们本来和周围的其他雪花或冰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刚好满足了反射定律的条件,把从太阳直射过来的强烈阳光直接反射到了我的眼睛里面,所以才在大片白茫茫的雪野上显得格外耀眼,以至于相隔几十米外仍能被看到。相比之下,周围其他的雪花或者冰晶,可没有这么好的机缘,只能把天空或者周围物体反射或散射后的光线再反射到我的眼里,结果可能失去了耀眼一把的机会。 现如今的世界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博士、硕士和学士学成毕业,人才培养成绩可谓斐然。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学子步入社会之后,似乎会像地上的雪片,只形成了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鲜有突出表现。他们是人才么?要我说,肯定不会个个都是人才,但其中的人才肯定也不在少数。人才会被埋没,往往是因为缺少表演的舞台、展示的空间和证明的机遇。这就像透射到雪野上阳光,只能照射到最上面的那一层,而不会照到深层,即使是被照射到的这一层,也只有姿态最好、角度最符合反射定律的那些雪花,才有机会把阳光反射到我们的眼中,被我们看到,引起关注。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亮点,即使离我们很远,仍然可以很耀眼,我们不会太多地去关注这片雪花或者这个冰晶是什么形状的、是不是雪野中最大的一个或者外形最完美的一个,或许只看到它在闪耀就已经足够了。 有些雪花,也在反射着直射的阳光,却因为没机会投射到我们的眼底,结果注定不会成为一个我们可见到的闪光点。这就像有些人,其实本来也是具有人才的潜质的,而且也在勤奋努力地工作,却因为不被关注而被归于平庸。或许,韩愈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是这个道理了。原本差不多的人,换个位置去用,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从常人、庸人摇身一变成了人才,人才如果换个角度去看,换个不恰当的位置去用,也可能迅速变成庸人、俗人。我想,关于人才问题,关键在于无论是用人者还是被用的人,都应该去努力找到那个最合适的位置和最好的评价(或者展示)的角度,找到了我们就会有很多人才可用,如果找不到,只好继续叹息没有人才或者人才过剩了。
个人分类: 科学网|56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香港之旅(三)——奇妙的镜子世界
IrisXTBG1 2010-1-31 20:38
以上这几张都是我正对着镜子拍的,但镜子里的我却不是平常的正对着,有的倒过来有的侧身有的背面还有的左右相反,有点意思吧 这个比较简单,两面镜子正对着就可以反射出N个来,这个小家伙最喜欢这里的镜子世界了 呜呜呜我们怎么只剩下脑袋了,下半截没了 自己去想想咋回事 这是香港科学馆的一个镜子区域,充分利用反射和折射原理,制造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学物理的人很容易就识破了这些把戏。对于很多人来讲,还是相当有意思的,所以同去的同事说:早知道,高中好好学物理了呵呵
个人分类: 出门看看|78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光束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吗?
yusufma 2010-1-26 09:27
光的反射定律作为光学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其基本内容就是: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但是,这条定律是基于几何光学中光线的概念,或者说基于物理光学中的平面波。实际情况是,任何现实中存在的光都不是无限延展的平面波,顶多是近似于平面波的准直光束,例如激光输出的高斯光束。那么这种情况下,反射定律还成立吗? 对于光束而言,并非所有部分都严格按照相同方向传播。利用傅立叶变换,我们可以把光束看作是很多平面波的叠加。每个平面波的传播方向略有不同,大体上应该是以传播方向为中心的一个有限的分布,而且应该是一个很窄的分布,这样才符合准直的要求。假设发生反射的界面是一个平面,由于光束的每一个平面波分量有不同的入射角度,所以反射率也会多少有所不同。这样,发生反射之后的各平面波再次叠加,合成之后的光束中心还会遵循反射定律吗? 我们先来看看全反射的情况。如果光束从光密介质入射,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反射,这时候有一个被称作 GoosHnchen位移 的现象。也就是说,反射光看起来似乎相对于入射点发生了平移。但是这时候,角度还是没有改变。 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或者从光疏介质入射,情况就不一样了。合成后的反射光束的中心传播方向将和入射角有微小的不同。这和我们所熟悉的反射定律是相违背的。当然,这个偏差非常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除非很精细的实验安排。 这个角度偏差依赖于光束的偏振方向。在布儒斯特角附近,情况比较复杂。目前我看到的文献只是关于电介质界面反射的,相信金属表面的反射应该更复杂。 参考文献: M. Merano et al. 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 Vol. 20, No. 12 (2009)
个人分类: 光学科普|7605 次阅读|9 个评论
反射太阳光:格陵兰岛保持北极低温气候
pony1984621 2009-10-29 09:50
资料来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我们地 球上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 (即日照)每月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热带纬度地区,而是出现在极地。在北极, 大气层 顶部的太阳辐射峰值出现在 6 月份,可以达到每平方米 520 瓦。相比之下,赤道地区的峰值出现在 3 月份,约每平方米 439 瓦。尽管夏季的入射阳光充裕,但南北极不会达到热带地区那样的高温。这里有一系列的原因:冰盖、积雪、海冰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又反射到太空。 以下是美国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 CERES 传感器获得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在 2009 年 6 月、 7 月和 8 月地球所反射的太阳辐射总量。 图片是以北冰洋为中心所拍摄,左下方为北美洲,右上方为亚洲。反照率最高的地方是黄绿色,最低的地方是深蓝色。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随着夏季的到来,北极的海冰和加拿大及俄罗斯北部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北半球对太阳入射光的反射率开始逐渐降低。由于云层覆盖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明亮的陆地表面(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所以能够在夏末继续反射一定量的太阳光。 这些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格陵兰岛(图片中心偏下的位置)对保持该地球的低温气候所起到的作用。由于海冰和格陵兰岛周围积雪的融化,颜色较深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吸收了较多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但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在整个夏季都是个比较明亮的区域,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和海洋。 图1:2009年6月的图像 图2:2009年7月的图像 图3:2009年8月的图像 图4:三个月份的反射能力对比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物理学勘误(五)--介质的光速、折射率与频率变化
llllaa 2009-9-4 20:52
写在前面:本文中之观点均为非主流观点,如果您是学生或者非物理学专业人士,最好不要读此文以免被误导,如果出于好奇您一定要读,请一定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本文中之观点。欢迎您发表自己的看法。 5、介质中的光速、折射率与光的频率变化 当光到达介质表面时,会产生折射、反射现象,量子力学认为一个光子或者被反射,或者入射,但是实际上任何光波都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入射一部分反射,比率由介质的性质和光的频率所决定。 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习惯错误,一般我们把介质称为光密质,把真空或者折射率小的称为光疏质,这与事实正好相反,光波的传输媒体受电场强度控制,介质内绝对场强大而传播媒体的密度小,应该叫做光疏质,真空中的光传输媒体密度最大,所以光波从玻璃到空气比从空气到玻璃的反射率高。 光波在界面的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反射多少是由光的动量决定的,另外一个习惯的错误认识就是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保持不变,这主要受E=hv的误导,其实光在传播中频率是变化的,例如从空气入射到玻璃中,光的频率增加了,而相反方向则频率减小。其实这也是引力蓝移的本质。 还有一个错误认识是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速度不一样,导致不同频率的光折射率不同,从光波的微观结构知道光速与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光速都是一样的,而折射率的微小差别是由于不同频率的光的动量不同,在介质界面上会受到来自光密质的反射,而偏向光疏质方向。
个人分类: 物理|10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