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周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圣克鲁斯群岛发生5.8级地震:地震在亚澳之间徘徊
杨学祥 2019-6-20 09:17
圣克鲁斯群岛发生 5.8 级地震:地震在亚澳之间徘徊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9 年 6 月 16-20 日,全球共发生 7 级地震 1 次, 6 级地震 6 次, 5 级地震 7 次,地震在亚澳之间徘徊。这是本月地震最活跃的时期。 2019 年 1-6 月地震分布表 表 1 2019 年 5-8 级地震与潮汐强度的对应关系(截止时间: 2019 年 6 月 20 日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8 级地震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级地震 0 1 1 0 3 1 0 0 0 0 0 0 6 6 级地震 11 4 11 12 6 8 52 5 级地震 31 31 29 16 26 19 152 潮汐 强 强 强 强 弱 弱 强 强 强 强 弱 弱 注:本表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为准。 相关报道 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5.8级地震 震源深度20.9千米 2019-06-20 0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片来源: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截图。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6月20日7时15分许,西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9千米。 [ 编辑: 佘湘娥 http://news.dayoo.com/world/201906/20/139998_52651116.htm 2019 年 6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942 次阅读 2019-4-6 11:30 | 2019 年 6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4 月、 2019 年 7 月至 2019 年 10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9 年 5-6 月、 11-12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9 年 6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潮汐组合 A : 6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2.36176 度, 6 月 3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5.5 2019-06-06 04:41:48 6.50 124.25 470 菲律宾棉兰老岛 3.8 2019-06-06 03:27:18 23.78 121.74 20 台湾花莲县海域 5.5 2019-06-06 00:19:42 -27.41 -70.14 80 智利 4.1 2019-06-05 15:26:55 28.11 103.63 8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 5.8 2019-06-04 17:46:16 22.82 121.75 9 台湾台东县海域 6.4 2019-06-04 12:39:16 29.05 139.35 430 日本本州东南海域 5.5 2019-06-03 14:04:36 0.35 97.72 2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4.0 2019-06-03 01:47:11 45.38 124.81 12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 5.9 2019-06-02 18:36:32 -21.21 -174.02 10 汤加群岛 5.1 2019-06-02 11:03:10 0.63 98.51 5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5.0 2019-06-01 12:26:19 40.49 20.62 10 阿尔巴尼亚 4.2 2019-06-01 00:01:31 36.90 75.80 6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 4.2 2019-05-31 23:53:18 22.89 120.58 27 台湾高雄市 潮汐组合 B : 6 月 8 日 为月亮近地潮, 6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5 度, 6 月 10 日 为日月小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次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次强)。 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5.6 2019-06-15 04:10:52 -5.86 130.75 120 印尼班达海 5.3 2019-06-14 15:50:53 13.53 145.35 40 马里亚纳群岛 5.2 2019-06-14 11:53:13 -21.17 -173.87 10 汤加群岛 6.2 2019-06-14 08:19:11 -30.04 -72.14 10 智利中部沿岸远海 3.4 2019-06-12 20:51:07 36.64 77.46 90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7 2019-06-11 21:56:07 37.35 96.56 11 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 3.1 2019-06-11 05:18:15 37.52 78.18 10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2 2019-06-11 02:07:34 37.46 78.16 19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5.5 2019-06-11 01:14:53 17.33 147.71 30 马里亚纳群岛地区 5.5 2019-06-11 00:59:16 -6.71 131.93 20 印尼塔宁巴尔群岛地区 3.0 2019-06-09 22:17:22 41.20 83.66 16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潮汐组合 C : 6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2.38076 度, 6 月 17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5.8 2019-06-20 07:14:59 -12.55 166.21 20 圣克鲁斯群岛 6.3 2019-06-20 01:24:51 -2.10 138.50 10 印尼巴布亚省 6.4 2019-06-19 15:01:42 -30.70 -177.80 2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海域 5.8 2019-06-19 00:05:17 -31.20 -177.54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5 2019-06-18 21:22:21 38.56 139.52 20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 5.3 2019-06-18 07:34:33 28.37 104.89 17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4.5 2019-06-18 05:03:25 28.38 104.87 14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4.2 2019-06-18 00:37:55 28.39 104.87 10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4.1 2019-06-18 00:29:07 28.39 104.85 10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5.1 2019-06-17 23:36:01 28.43 104.77 16 四川宜宾市珙县 6.0 2019-06-17 22:55:43 28.34 104.90 16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5.9 2019-06-17 14:02:04 -30.85 -177.60 2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5.4 2019-06-17 13:43:29 -8.90 123.00 100 印尼弗洛勒斯岛附近海域 5.7 2019-06-17 04:58:23 -31.69 -177.85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2 2019-06-16 13:17:15 -30.97 -178.06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7.2 2019-06-16 06:55:00 -30.80 -178.10 2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2 2019-06-16 05:56:09 -21.15 -173.95 10 汤加群岛 潮汐组合 D : 6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5 度, 6 月 25 日 为日月小潮, 6 月 23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1755.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尼巴布亚省发生6.3级地震
杨学祥 2019-6-20 07:05
印尼巴布亚省发生 6.3 级地震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9 年 6 月 16-20 日,全球共发生 7 级地震 1 次, 6 级地震 6 次, 5 级地震 6 次。这是本月地震最活跃的时期。 2019 年 1-6 月地震分布表 表 1 2019 年 5-8 级地震与潮汐强度的对应关系(截止时间: 2019 年 6 月 19 日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8 级地震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级地震 0 1 1 0 3 1 0 0 0 0 0 0 6 6 级地震 11 4 11 12 6 8 52 5 级地震 31 31 29 16 26 18 151 潮汐 强 强 强 强 弱 弱 强 强 强 强 弱 弱 注:本表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为准。 相关报道 https://news.163.com/19/0620/01/EI329N860001899O.html 2019 年 6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942 次阅读 2019-4-6 11:30 | 2019 年 6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4 月、 2019 年 7 月至 2019 年 10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9 年 5-6 月、 11-12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9 年 6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潮汐组合 A : 6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2.36176 度, 6 月 3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5.5 2019-06-06 04:41:48 6.50 124.25 470 菲律宾棉兰老岛 3.8 2019-06-06 03:27:18 23.78 121.74 20 台湾花莲县海域 5.5 2019-06-06 00:19:42 -27.41 -70.14 80 智利 3.0 2019-06-05 18:12:33 41.19 83.65 10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0 2019-06-05 16:07:06 28.11 103.64 5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 4.1 2019-06-05 15:26:55 28.11 103.63 8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 2.9 2019-06-05 00:32:53 33.32 105.19 10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 5.8 2019-06-04 17:46:16 22.82 121.75 9 台湾台东县海域 6.4 2019-06-04 12:39:16 29.05 139.35 430 日本本州东南海域 5.5 2019-06-03 14:04:36 0.35 97.72 2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4.0 2019-06-03 01:47:11 45.38 124.81 12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 5.9 2019-06-02 18:36:32 -21.21 -174.02 10 汤加群岛 5.1 2019-06-02 11:03:10 0.63 98.51 5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5.0 2019-06-01 12:26:19 40.49 20.62 10 阿尔巴尼亚 4.2 2019-06-01 00:01:31 36.90 75.80 6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 4.2 2019-05-31 23:53:18 22.89 120.58 27 台湾高雄市 潮汐组合 B : 6 月 8 日 为月亮近地潮, 6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5 度, 6 月 10 日 为日月小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次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次强)。 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5.6 2019-06-15 04:10:52 -5.86 130.75 120 印尼班达海 5.3 2019-06-14 15:50:53 13.53 145.35 40 马里亚纳群岛 5.2 2019-06-14 11:53:13 -21.17 -173.87 10 汤加群岛 6.2 2019-06-14 08:19:11 -30.04 -72.14 10 智利中部沿岸远海 3.4 2019-06-12 20:51:07 36.64 77.46 90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7 2019-06-11 21:56:07 37.35 96.56 11 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 3.1 2019-06-11 05:18:15 37.52 78.18 10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2 2019-06-11 02:07:34 37.46 78.16 19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5.5 2019-06-11 01:14:53 17.33 147.71 30 马里亚纳群岛地区 5.5 2019-06-11 00:59:16 -6.71 131.93 20 印尼塔宁巴尔群岛地区 3.0 2019-06-09 22:17:22 41.20 83.66 16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潮汐组合 C : 6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2.38076 度, 6 月 17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实测数据: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3 2019-06-20 01:24:51 -2.10 138.50 10 印尼巴布亚省 6.4 2019-06-19 15:01:42 -30.70 -177.80 2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海域 5.8 2019-06-19 00:05:17 -31.20 -177.54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5 2019-06-18 21:22:21 38.56 139.52 20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 5.3 2019-06-18 07:34:33 28.37 104.89 17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4.5 2019-06-18 05:03:25 28.38 104.87 14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4.2 2019-06-18 00:37:55 28.39 104.87 10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4.1 2019-06-18 00:29:07 28.39 104.85 10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5.1 2019-06-17 23:36:01 28.43 104.77 16 四川宜宾市珙县 6.0 2019-06-17 22:55:43 28.34 104.90 16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5.9 2019-06-17 14:02:04 -30.85 -177.60 2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5.4 2019-06-17 13:43:29 -8.90 123.00 100 印尼弗洛勒斯岛附近海域 5.7 2019-06-17 04:58:23 -31.69 -177.85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2 2019-06-16 13:17:15 -30.97 -178.06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7.2 2019-06-16 06:55:00 -30.80 -178.10 2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6.2 2019-06-16 05:56:09 -21.15 -173.95 10 汤加群岛 潮汐组合 D : 6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5 度, 6 月 25 日 为日月小潮, 6 月 23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1755.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因探讨: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杨学祥 2018-10-14 18:57
原因探讨: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6 年我国大陆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5 次; 2017 年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3 次, 6 级以上地震 3 次。而 2018 年至目前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0 次,没有发生 6 级及 6 级以上地震。无论是次数还是震级,均低于前两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地球扁率最大,自转最慢,地壳容积最小,有利于地下流体的喷发。 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已有 256 次阅读 2018-10-13 22:28 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岳中琦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2018/10/13 16:37:34 ,在科学网报道了“中国地震局局长: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的新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592.shtm 。主要统计数据如下: 2016 年我国大陆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5 次; 2017 年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3 次, 6 级以上地震 3 次。而 2018 年至目前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0 次,没有发生 6 级及 6 级以上地震。无论是次数还是震级,均低于前两年。 从纵向上来说, 1900 年到 2017 年,我国大陆年平均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4 次, 7 级以上地震 0.6 次。与历史水平相比,今年的总体情况也是只少不多。 从发生地震的时间上来看,今年发生地震的时间相对集中, 10 次地震中有 8 次发生 8 月和 9 月,剩余 2 次地震发生的时间相对分散,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发生地震的频次并不高。 那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可惜的是,这位记者没有介绍地震专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难道今年的欧亚板块或太平洋板块对我国板块或地壳的作用减少了吗?! 而我在博文“大地震的周期性及其启示:纪念汶川地震 10 周年之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107601.html 和“加州 6.0 级地震可再充填加州天然气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22411.html ,早就给出了一个最为合理的、基于科学理论的解释。 它就是,地下深部断裂带内储存聚集的极高压甲烷气体在过去一段时间挤胀逃出去够多了,气瘪了。现在,需要再从聚集和积累从地下更深处来的更高压甲烷气体的补充、填满和增加压强。同时,由于人们的大量开采地下甲烷气体,这又会导致这种深部断裂带聚气、充气的孕震(增加弹性气体物质和膨胀变形能)过程所需要时间的增长。 总之,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是地下深部不断恒稳产生极高压甲烷气体、气体再在断裂带制造地震的表现形式! 2018 年 10 月 13 日 22:20 写成于香港大学 602 办公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140687.html 云南地震在 2011-2013 年将逐渐加强 2011-1-2 07:03 云南地震在 2011-2013 年将逐渐加强 杨学祥 云南盈江县 4.6 级地震致部分房屋损坏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1 月 01 日 18:00 云南网   云南网讯 ( 记者项陆才 ) 今日 15 时 31 分 58 秒,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西北 2 公里 平原镇发生多次地震,最大一次为 4.6 级,震源深度 10 公里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震中地区有部分房屋损坏,具体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正在统计核实中。   云南网将持续关注,发回最新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01/180021746573.shtml 表 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8 , 2010 )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 大于 7 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22 1913 1923 1917 第 1 活跃期 1913 峨山 7.0 , 1925 大理凤仪 7.0 1932 1941 1933 1944 1937 第 2 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 7.0 , 1941 勐海 7.0 1950 1959 1954 1957 1950 勐海 7.0 1969 1978 1964 1976 1968 第 3 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 7.7 , 1974 昭通大关 7.1 , 1976 龙陵 7.3 , 1976 龙陵 7.4 1987 1996 1986 1996 1989 第 4 活跃期 1988 澜沧 7.6 , 1988 耿马 7.2 , 1995 孟连 7.3 , 1996 丽江 7.0 2005-2007 2014-2016 2009 2022 2013 第 5 活跃期 ( 2007 普洱 6.4 , 2008 盈江 5.9 ) (2014 年鲁甸地震 6.5) 最近,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 1913-1999 年 7 级以上强震(共 13 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4 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 7-12 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 9.3 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 7 级地震多发年。 3 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 7 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 1913 、 1950 、 1970 、 1988 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 1941 、 1976 、 1995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9/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前一年 1988 和谷年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7/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8/13 。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年只发生了 6 级地震,还有能量未释放。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需要 9.3 年,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大值需要 18.6 年。在 198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 4 活跃期中, 1988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了澜沧 7.6 级地震、 1995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了孟连县西中缅交界处 7.3 级地震和 199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丽江县发生 7.0 级地震,历时 9 年左右。在 2006-200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 5 活跃期中, 2007 年普洱 6.4 级地震, 2008 年盈江 5.0 和 5.0 级两次地震,至今地震仍十分活跃。按云南强震活跃期规律,云南第五活跃期强震将持续到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并在 2014-2016 年达到高潮,历时 9 年左右。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发生后, 2005 年 3 月 29 日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又连续发生 2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 2006 年四川特大干旱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我们称 2006 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 。 2009 年 9 月 2 日 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 7.4 级强烈地震, 2010 年 3 月 6 日 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 7.1 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最新统计结果:云南以南地区 2010 年至少发生 12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09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0 年中国西南发生罕见旱灾。由于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 2009 年太阳黑子谷年云南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地震,云南地震可能在 2011-2013 年逐渐增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几率增大。请有关部门作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 4001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034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地震的9年和32年周期及其形成原因
杨学祥 2018-4-9 20:52
中美地震的 9 年和 32 年周期及其形成原因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2017 年 12 月,来自 ArmstrongEconomics.com 的经济预测家 Martin Armstrong 警告: 2018 年将有重大地震发生,理由如下: 历史证据表明,美国地震发生的周期大概为 8.6 年一次,而 2018 年恰好是 1906 年以来的第 13 个 8.6 年,预计地震将会在 2018 年 2 月 3 日 至 4 月 4 日 爆发。事实上, 2018 年 1 月 23 日 ,阿拉斯加湾发生了 8 级地震。 科罗拉多大学的 Roger Bilham 和蒙大拿大学的 Rebecca Bendick 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发表了一个新理论。 他们的假设预测,现在地球自转实际上在减速,到 2018 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 。 历史证据表明,自 1900 年来,震级大于 7.0 的大地震发生的周期大约为每 32 年一次,而每次在这些大地震发生的前五年,地球自转都会减速。 伍岳明和曹明富在《天体运动与地球灾害链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学者提出的倍9律的地球灾害链,“共旋”模型认为倍9周期的地球灾害链的产生机制源之于月球。 由于月球轨道椭圆的近地点的位置每8.847年(近9年)变化一周。与距离三次方成反比的引潮力也随之变化一周。又因月球轨道与黄道交点的18.61年周期的西退 ,月球的月位(视赤位)也以 18.61年为周期 变化。因此月球的经向、纬向的位置都有一个 18.61年周期的变化。而 月球的月位(视赤位)变化对地球的旱、涝及地震灾害有很强的对应关系。因此说 倍9周期的地球灾害链的产生机制源之于月球。 如 印度尼西亚 岛弧形地震带所发生的5次8级以上大震序列背后倍九律的作用十分显著。五次大震为: 27a 9a 27a 27a 1914 ─→ 1941 ─→ 1950 ─→ 1977 ─→ 2004。 五次大震都发生在 月球轨道运行中的近地点位置, 月球的月位(视赤位)也在最北位或最南位的那几年。月球的月位(视赤位)的 18.61年周期 变化,实际上也是木星、土星的轨道运行中的位置变化。因此应用倍九律预测地球灾害是非常科学的。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区之一,因此,中国人自然会保存有大量的地震记载。从古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到 1644 年为止,有记录的地震有 908 次,从 1372 年到 1644 年则不下 110 次。主要震区都位于长江以北和西部各省。根据记载,从宋末到清初出现过十二次地震高发期,并且表现出三十二年的周期性 ( 数据来源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 。从 1976 年的唐山地震到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相隔也是 32 年。 从 2004 年 03 月 22 日 到 4 月 3 日 ,月亮将依次与五星“擦肩而过”,相继发生水星合月 ( 今晚 ) 、金星合月 (3 月 25 日 ) 、月掩火星 (3 月 26 日 ) 、土星合月 (3 月 29 日 ) 、木星合月 (4 月 3 日 ) 。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 3 月 27 日下午 6 时 30 分 左右,五大行星在天空以 135 度的角度,从西向东南方依次排成一线,形成 32 年一次的“五星连珠”奇观。即 32 年一次的“五星连珠”产生的行星潮汐是地震相隔 32 年的原因。中美地震资料的对比,揭示了地震的 9 年和 32 年两个周期规律,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增添了新的证据,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请关注2018年相继冲日的木星、土星、火星对地震的影响: 5 月 9 日 木星冲日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在 5 月 9 日 ,木星达到冲的位置,木星、地球、太阳之间近乎成一直线。冲时木星亮度约 -2.5 等,位在天秤座,视直径约 44.8 角秒。木星冲的前后数天都是整夜可观赏木星的最佳时机。 6 月 27 日 土星冲日 土星是太阳系内最迷人的行星,因它的光环而著称。在 6 月 27 日 ,土星、地球、太阳近乎成一条直线。 7 月 27 日 火星大冲 火星冲日不算少见,但是大冲一般要 15 年或 17 年才发生一次。 7 月 27 日 ,火星行至自 2003 年 8 月至 2035 年 9 月间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位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4/408266.shtm 对应的潮汐组合 潮汐组合 A : 5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0.56334 度, 5 月 6 日 为月亮远地潮, 5 月 8 日 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3925.html 潮汐组合 E : 6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0.4626 度, 6 月 30 日 为月亮远地潮, 6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次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次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4534.html 潮汐组合 D : 7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0.4516 度, 7 月 27 日 为月亮远地潮, 7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45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7946.html 相关资料 2018 年世界经济或被天灾搅局!遭遇强地震风险最大 2017-12-04 10:02:02 汇通网   全球经济在 2017 年底之际的形势整体一片大好,但业内专家却已经开始“居安思危”。专家指出,引发经济动荡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人祸可防,天灾却难躲,最让大家无奈的算是诸如地震、海啸和飓风这样的惨烈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但广大投资者可以对此做好预防措施,减少自己的损失。   2017 年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初见端倪 : 在 6 月 1 号开始的大西洋 (600558, 股吧 ) 飓风季节里,飓风数量是 2005 年以来数量最多的, 5 级飓风也在这期间第二次登录。在此次飓风季节,总共造成 3687 亿美元的损失,是 2005 年的两倍多。   因此诸如穆迪( Moody )之类的信用评级机构会把气候变化等因素考虑到信用评价之中也不足为奇。   穆迪在周二发布的报告中表示:“气候变化或极端天气事件对证券发行人的基础设施,经济,收入基础以及环境产生了急剧,直接和可观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这些影响纳入我们对发行人经济,财政状况和资本基础设施的分析,以及管理层调集资源和实施推动经济复苏战略的能力分析。发行人面临的气候冲击与其面对此冲击的抵御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我们信用分析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这将变得更加重要。”   此外,穆迪还解释了如何将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和地方债券的信用评级:如果城市和国家不处理来自海上风浪或强风暴的风险,那么它们的违约风险就更大。   穆迪此次关注气候变化并非其主动为之,主要是迫于投资者的压力。如果反复的风暴和洪水可能使财产价值和税收下降,同时用在海堤等抗洪建筑上的花费增多,投资者认为作为债券买家应该被提醒。    2018 恐发生大地震   来自 ArmstrongEconomics.com 的经济预测家 Martin Armstrong 警告: 2018 年将有“重大地震发生,可能会因此引发经济大动荡,这次地震的影响不是哪个特定地区的,而会是全球范围的。   Martin Armstrong 说:“根据我们的地震监测模型, 2018 年很有可能爆发地震,因此对经济产生冲击,就如同 1906 年旧金山爆发的地震引发了 1907 年的经济恐慌和 1913 年联邦储备局的建立。”   为什么?理由如下:   一,历史证据表明,美国地震发生的周期大概为 8.6 年一次,而 2018 年恰好是 1906 年以来的第 13 个 8.6 年,预计地震将会在 2018 年 2 月 3 日 至 4 月 4 日 爆发。   二,但是也有另外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只观察 7 级以上的地震发生的频率,而不管其在哪里发生。如此计算,这个周期就是 31.4 年,那么 2018 年还是会发生地震,并且地震高潮会一直延续到 2021 年。   三,有一些科学家认为 2018 将会爆发大地震基于以下这一理论:   这一新理论在今年早些时候由科罗拉多大学的 Roger Bilham 和蒙大拿大学的 Rebecca Bendick 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 他们的假设预测,现在地球自转实际上在减速,到 2018 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 。 历史证据表明,自 1900 年来,震级大于 7.0 的大地震发生的周期大约为每 32 年一次,而每次在这些大地震发生的前五年,地球自转都会减速。   Martin Armstrong 表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地震周期是由地球自转减慢形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存在这样的周期 - 差不多为 2 个 8.6 年,而第一个 8.6 年通常是地震开始频发的标志。   1906 年 4 月 18 号旧金山发生地震。   1923 年的东京地震恰好发生在其后 17.2 年。   1940 年, 5 月份美国加利福尼亚遭受 7.1 级地震; 11 月份罗马尼亚的小城弗朗恰遭受 7.4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州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8.6 级地震;土耳其两个区域爆发地震,分别在 4 月和 5 月; 12 月 4 日 蒙古爆发 8.1 级地震。   1974 年到 1975 年爆发了 4 次地震: 74 年 2 月 4 日 辽宁海城 7.0 级地震; 74 年 10 月以来秘鲁利马附近爆发四次地震,震级约 8.1 ; 75 年 5 月北大西洋地震 7.9 级, 75 年 7 月缅甸蒲甘 7.5 级。   1992 年爆发了 3 次地震: 4 月 25 日 加利福尼亚州门多西诺角 7.2 级地震; 6 月 28 日 ,加利福尼亚州兰德斯 7.3 级地震; 9 月 2 日 ,尼加拉瓜 7.7 地震。   2009 年发生了 16 次地震在 7 级以上,有一次甚至超过 8 级,对应 2007 年到 2009 年金融市场出现低谷。   按照这一周期计算,下一次大规模的地震应该会在 2026 年密集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 2017 年 11 月 19 日下午 5:43 ,距新喀里多尼亚 45 英里 的地方发生 7.0 级地震,这说明地震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而几乎与此同时,美国东海岸外海也发生地震。而向来处在地震频发带上的加州,近期的状况也令专家担心可能是“小震闹、大震到”的信号。而全球范围内,日本、新西兰、意大利等地震高危发达经济体的状况,也让人格外关注。尤其,日本和新西兰两国在 2011 年上一个地震高峰年发生的重大地震之后果至今尚未得到彻底消化,禁不起“雪上加霜”式的打击。   不管如何,作为投资者,在评估自己的投资时也要把这些自然灾害事件考虑进去,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防止经济“大出血”。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 http://forex.hexun.com/2017-12-04/191859646.html 解读:地震爆发有预兆 以 32 年为周期 2008-05-21 15:48 来源:金羊网 - 羊城晚报逛逛社区   ●三十二年的周期性   地震烈度是以 0 — 9 的震级来测量的,每一级所代表的释放能量大约是比它低一级所释放能量的 30 倍。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因为它是美国地震学家 C.F. 里克特 1935 年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记录到烈度超过 9 级的地震。有了数字化的地震记录,可以让我们进行纵向比较。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区之一,因此,中国人自然会保存有大量的地震记载。从古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到 1644 年为止,有记录的地震有 908 次,从 1372 年到 1644 年则不下 110 次。主要震区都位于长江以北和西部各省。根据记载,从宋末到清初出现过十二次地震高发期,并且表现出三十二年的周期性 ( 数据来源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 。从 1976 年的唐山地震到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相隔也是 32 年。这会是一个巧合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京华网 原文链接: http://china.jinghua.cn/c/200805/21/n1080286.shtml 今夜五大行星同现星空 27 日上演 五星连珠 ( 图 ) 2004 年 03 月 22 日 09 时 08 分 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   本报讯 从今夜开始, 32 年凑齐一次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将同现星空。 3 月 27 日傍晚 6 点 30 分 左右,五大行星将在夜空中连成一线,上演罕见的“五星连珠”奇观。   北京天文馆天文学家介绍,今晚日落时分,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和木星将在夜空中依次从西方到东方顺序排列。水星将在日落时出现在西北方低空,由于它出现在地平线上面很低的位置,将不太容易看见。更高的是位于西南方高空的灿烂的金星,它的亮度超过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火星,位于西南方高空。土星则在傍晚时位于东南方天空。木星现在已经非常明亮,位于东方傍晚天空,当太阳下落时它即升起。五大行星荟萃夜空之时,月亮将游走其间,从今天到 4 月 3 日 ,月亮将依次与五星“擦肩而过”,相继发生水星合月 ( 今晚 ) 、金星合月 (3 月 25 日 ) 、月掩火星 (3 月 26 日 ) 、土星合月 (3 月 29 日 ) 、木星合月 (4 月 3 日 ) 。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 3 月 27 日下午 6 时 30 分 左右,五大行星在天空以 135 度的角度,从西向东南方依次排成一线,形成 32 年一次的“五星连珠”奇观。 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40322-767407.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5.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个人分类: 潮汐预警|4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自转与地震相关的新证据:白天长短能预测地震?
杨学祥 2017-11-5 06:41
作者:张章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4 17:26:1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白天长短能预测地震?原因或为地核晃动 大地震数量似乎与昼长变化有关。图片来源:CLAUDIAD/ISTOCKPHOTO 世界并没有停止旋转。但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慢下来。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日的长度会出现微小波动:在这里获得1毫秒的时间,在那里损失1毫秒。近日,在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两名地球物理学家认为,这些微小变化足以影响重大地震的发生时间,并有可能帮助预测地震。 根据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Roger Bilham和蒙大拿大学的Rebecca Bendick的研究,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自转的减速与全球范围内7级及以上大地震数目的增加有惊人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球自转开始变慢后,这增加了2到5次地震。“地球为我们提供了未来5年的地震预警,这很了不起。”Bilham说。 大多数地震学家都认为地震预测是“雷区”。到目前为止,Bilham和Bendick对他们发现的模式只有模糊且难以测试的轮廓。但其他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太具有挑衅性,并且不容忽视。“他们发现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十分值得调查。”科罗拉多大学地质学家Peter Molnar说。 该研究始于一次与地震同步进行的搜索。单个振荡器,无论是萤火虫、心脏,还是节拍器,都可能因为某种串音或一些共同的影响而出现共振。对于Bendick来说,从节拍器到引起地震的断层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跳跃。断层受力的周期性增强和压力的剧烈释放,“真是很糟糕的振荡器”,她说。而且,她和Bilham为了挖掘数据,利用了唯一一本完整记录过去100年地震的目录册:7级及以上大地震。 在今年8月发表在《地球物理评论快报》上的研究论文中,Bilham和Bendick报告了两种模式:第一,主要的地震似乎是在时间上聚集的,虽然不在同一区域中;其次,大地震发生次数似乎达到了32年期的峰值。这些地震似乎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相互“交谈”,或者存在一个外部力量推动了地球破裂。 在探索这种全球力量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最终发现这一现象与白昼长度变化相匹配。虽然像厄尔尼诺这样的天气模式,可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驱动昼长以1毫秒的速度来回变化,但一个周期性的长达几十年的波动——特别是从峰值开始下降的每30年左右,就与地震趋势惊人一致。 “当然,这看起来有点疯狂。”Bendick说。但也许它并不是假的。当昼长在数十年间不断变化时,地球的磁场也会产生短暂的涟漪。研究人员认为,外地核熔铁水流动的轻微变化,可能对两者都有影响。只是发生了什么人们还不确定——也许是一些熔融外核粘附在了上面的地幔上。这可能会改变液态金属的流动,从而改变磁场,并在地幔和地核之间传递足够的动量,从而影响白天的长度。 但地震学家们通常不习惯考虑地核的事情,因为这里距离地震发生的地壳2900公里。但他们应该关注地底更深处了,Bilham说,核心“离我们很近。它甚至比纽约离这里更近。” 在赤道,地球自转速度为每秒460米。Molnar指出,考虑到这种高速的自转速度,固体地壳与地幔之间的速度不匹配,以及液体地核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以某种方式让地震同步发生,“这并不荒谬”。当然,他补充道,“这也可能是无稽之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物理学家Michael Manga则认为,这种联系的证据令人信服。“我曾研究过季节变化引发的地震、融雪。这些关联比我以前看到的要密切得多。” 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学家James Dolan说,不管怎样,“我们在5年内就会知道。”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周期从4年前开始周期性缓慢下降。从明年开始,地球预计每年会发生5次以上的大地震,而不是平均每年17到20次地震,而今年迄今为止的大地震次数则是异常的4次。如果这种模式成立,它将为地震预测提供新视角。(张章编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1/393061.shtm 潮汐变化影响地球自转并激发地震的原因 已有 2560 次阅读 2013-8-17 16:22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地震 地球自转 地震 推荐到群组 潮汐变化影响地球自转并激发地震的原因 杨学祥,杨冬红 地球自转周期 18.6 、 29.783 、 59.555 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 18.6 年内由 18.6 度变为 28.6 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 28.6 度时期( 1986-1988 年 和 2005-2007 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 18.6 度时期( 1977-1979 年和 1995-1997 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 。地震也有 18.6 年周期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国庆 发现月亮视赤纬角的变化周期 13.6 天、 27.3 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 李国庆等人通过对比分析 1973-1998 年的日长、大气环流及月球相位随时间的变化,发现伴随着月球相位的交替变化,地球大气的纬向风速场、地球位势高度场及日长作 27.3 及 13.6d (天)的周期震荡。这种周期性的大气震荡,被视为一种大气潮。月球对地球大气引潮力作用的周期变化,是引发 27.3 及 13.6d (天)周期大气潮的主要原因。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 。 月亮视赤纬角和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影响日长的两大因素。首先,月亮绕地球运转到赤道上空时,月亮视赤纬角等于零度,月亮对大气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值,大气的纬向风速增加,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减小,日长增加;反之,当月亮视赤纬角绝对值达到最大值,月球对大气的引潮力减小,大气纬向风速减小,地球自转角速度增加,日长减小。其次,凡包含月亮近地点 P 的波,其波峰的振幅较高,而包含月亮远地点 A 的振幅较低,因为月亮离地球越近,月亮引潮力对大气的作用越大;反之,月亮离地球越远,月亮引潮力对大气的作用越小。太阳潮也有类似的影响 。 我们定义, 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时期。 2013 年 4 月 -8 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以日月大小潮与月亮赤纬角对应来划分, 变化周期为 13.6 天、 27.3 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两个潮汐组合之间大致为 6.8 天,每月有 4-5 个潮汐组合。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罗时芳 , 梁世光 , 叶叔华等 . 地球自转转率变化的周期分析 . 天文学报 , 1974, 15(1): 79-84. 2. 杜品仁。 18.6a 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 37 ( 3 ): 36 ~ 369 。 3. Li G Q. 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dv. Atmos. Sci ., 2005, 22 : 359~374 4. 杨学祥 , 宋秀环 , 刘淑琴 .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7,17(2):53-5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地球自转与特大地震和最强潮汐的准四年周期 已有 2612 次阅读 2012-4-7 08:11 |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地震 地球自转 潮汐 准四年周期 推荐到群组 地球自转与特大地震和最强潮汐的准四年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摘要:地球自转、特大地震和最强潮汐具有准四年周期, 下两次 9 级地震应该在 2014 年和 2018 年,其最强潮汐组合非常显著。 关键词:地球自转;地震;潮汐;低温;准四年周期 1. 特大地震的准四年周期 俄科学家新的“ M 8S 计算法”可以对地震进行中期(几年内)预测。研究人员发现,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周期的末期地震的活动会加强。例如, 20 世纪所有 4 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俄地震学家认为,单独的个体不太可能具有这种密集性。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特大地震与低温期同时发生。 1833 年苏门答腊 9 级地震、 1837 年智利瓦尔的维西 9.25 级地震和 1841 年堪察加 9 级地震组成一个 9 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 1833 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 9 级地震的准四年周期再次出现,并伴随全球低温期。 2. 地球自转的准四年周期 从 1955 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 Richmond )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各在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在这些点上加速度的变化是急剧的,但速度是连续的。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地球自转准四年周期 图 1 地球自转转四年周期(据傅承义,1976) 3. 最强潮汐组合的准四年周期 1957 年、 1961 年和 1965 年都在 1 月 17 日 (地球近日点附近)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大和较大潮汐形变,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对应潮汐准 4 年变化周期(见表 1 ),与四次特大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表 1 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叠加(杨冬红, 2009 ) 近地点 日 月 潮汐强度 厄尔尼诺年( E ) 震级 年 月 日 时 农历 日食 月食 大 潮 弱 w 强 s 拉尼那年( L ) ( 1946-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1 1 06 20.8 29 8 23 s E 1952 1 26 20.1 30 12 27 ss E ,特大地震 9.0 1953 1 17 7.0 3 30 15 30 s E 1954 1 10 17.8 6 5 19 5 19 ww L 1955 1 06 16.8 13 8 24 s L 1956 1 26 20.8 14 13 27 ss L 1957 1 17 6.3 17 1 16 ss E ,特大地震 9.1 1958 1 09 7.7 20 6 20 0 E 1959 1 06 4.6 27 9 25 0 1960 1 26 17.8 28 14 28 s 特大地震 9.5 1961 1 17 7.0 1 2 17 sss 1962 1 08 21.9 3 6 21 s 1963 1 04 16.2 9 25 10 25 www E 1964 1 26 9.3 12 14 15 29 0 E-L , 特大地震 9.2 1965 1 17 8.5 15 3 17 sss L-E 1966 1 08 18.3 17 7 21 ss E 注 : 当日同时发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为最强潮汐 sss , 相差一天为较强潮汐 ss , 相差两天为强潮汐 s , 相差三天为一般潮汐 0 , 相差四天为弱潮汐 w , 相差五天为较弱潮汐 ww , 相差六天以上为最弱潮汐 www 。特大地震为当年最强潮汐附近发生 9 级以上地震。 4. 特大地震与低温的对应关系 2002 年 郭增建提出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深海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 2004 年、 2005 年、 2007 年、苏门答腊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和 2009 年 9 月 30 日 南大洋萨摩亚群岛 8 级地震海啸,是 2005 年中国 18 年暖冬终结、 2006 年初低温寒流、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8.8 级地震和海啸与 2010 年 12 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今后 20 年是强震和低温频发时期。大陆内部巨震作用需要进一步观察。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广州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 6 冷年,广东也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第 10 冷年,从全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然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前公布的数据却表明, 2011 年全球气温为有记录以来第 9 高? 入冬以来,我国平均气温为 -5.5 ℃ ,为近 27 年来同期次低值,去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对比欧洲 2009 年至 2010 年那个冬季,那时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自 2009 年 12 月开始,贯穿整个 2010 年 1 月和 2 月的大部分时间。而 2006 年冬天,情况也比今年严重。 国家气候中心王启认为,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也认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 国家气候中心张培群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全球变暖在 2000 年以前表现为连续发生暖冬,在 2000 年以后出现了一些阶段性低温, 2006 年以来基本每年 1 月份都出现了阶段性低温,有时 12 月份也有。他还认为在最近 100 年全球气温总体变暖的趋势里,我们也曾经历过这种 20-30 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上世纪 20 至 40 年代是一个相对显著偏暖的阶段,之后的 50 至 70 年代,就经历了一个相对冷期。但之后的 80 年代开始,全球又进入一个变暖的时期。最近几年虽然全球气温没有逐年增加( 2010 年是最暖的一年, 2011 年依然偏暖,但比 2010 年有所减弱),但总体增暖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 今年 4 月,中国科技出版社计划将出版新书《自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科院院士陈运泰表示,他很赞同作者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和核工业部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组,对于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3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 “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5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 2004-2018 年是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期。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5. 讨论和结论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 2006 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 2010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 2014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 2018 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由于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相差不过 2 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 这是杨冬红在 2009 年博士论文中的预测,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8.8 级地震验证了特大强震的准 4 年周期。 由于智利地震没有达到 9 级,所以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补充发生。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和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 9 级地震,符合 2010 年 9 级地震发生的预测; 下两次 9 级地震应该在 2014 年和 2018 年,其最强潮汐组合非常明显。 表 1 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叠加(杨冬红, 2009 ) 近地点 日 月 潮汐强度 厄尔尼诺年( E ) 震级 年 月 日 时 农历 日食 月食 大 潮 弱 w 强 s 拉尼那年( L ) (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3 1 24 6.6 22 3 18 www 2004 1 20 3.4 29 22 7 s 2005 1 10 18.1 1 10 25 sss 特大地震 9.1 2006 1 02 6.8 3 31( 上年 12 月 ) s E 2007 1 22 20.6 4 19 3 0 L 2008 1 19 16.5 12 8 22 0 2009 1 10 18.8 15 26 26 11 ss 2010 1 02 4.6 18 15 1 15 1 ss 特大地震 L 8.8 2011 1 22 8.1 19 04 4 20 s 特大地震 L 9.0 2012 1 18 9 23 www 2013 1 10 12 27 s L ? 2014 1 02 1 16 31 ss 特大地震 L ? 2015 1 22 5 20 s E? 2016 1 15? (据 gdufo ) 10 24 ww L ? 2017 1 10 12 28 s L? 2018 1 02 2 17 31 sss 特大地震 E? 注:当日同时发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为最强潮汐 sss ,相差一天为较强潮汐 ss ,相差两天为强潮汐 s ,相差三天为一般潮汐 0 ,相差四天为弱潮汐 w ,相差五天为较弱潮汐 ww ,相差六天以上为最弱潮汐 www 。特大地震为当年最强潮汐附近发生 9 级以上地震。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 23 (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3.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4. 郭增建 , 郭安宁 , 周可兴 . 地球物理灾害链 . 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7. 111~114, 146~158 5.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 (3): 287 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7.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8. 叶卡斯。这个冬天广州史上第 6 冷。 2012-03-15 04:02:29 来源: 广州日报。 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03/15/content_13842582.htm 9. 冯兰蔺 , 程绩 . 严寒席卷北半球 气象专家激辩“小冰河期来临” . 2012 年 02 月 06 日 13:26 来源:新闻晚报 .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2/06/12322423_0.shtml 10. 张培群 : 异常冷冬未改气候变暖趋势 每十年上升 0.2 度 . 2012 年 02 月 07 日 10:55:14 来源: 新华网 .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2/07/c_122666499.htm 11. 中国气象局专家:全球变暖趋势未逆转 寒冷天气被夸大 . 2012 年 02 月 08 日 03:40 来源:人民日报 .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2/08/12359201_0.shtml 12. 易蓉蓉 . 全球环境新看法 : 大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推手。 2012-02-13 09:08:42 来源:科学网。 http://tech.gmw.cn/2012-02/13/content_3556753.htm 13. 杨学祥。我希望中国的地震专家做些什么:日本防震 中国辟谣? 2012-4-4 05:3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5106 14. 杨冬红 ;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 吉林大学 ; 2009 年 .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2009094610.htm 15. 据 gdufo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51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627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墨西哥为何强震频发 连发地震有无关联?
杨学祥 2017-9-21 11:53
专家:墨西哥为何强震频发 连发地震有无关联?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2017-09-21 10:20:01    新闻分析:墨西哥为何强震频发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新闻分析:墨西哥为何强震频发   新华社记者   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19日发生7.1级地震,目前已造成200余人死亡。此次地震距9月7日墨西哥南部海域8.2级强震后还不到两周。巧合的是,32年前的9月19日,墨西哥也曾发生强震,造成上万人罹难。 当地时间9月19日,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目前已导致数百人遇难。   为什么墨西哥地震频发?最近两场强震有无关联?为什么这次地震震级相对较低,造成的损失却比上次更大?地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板块交界导地震频发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墨西哥正好位于地球三个最大板块即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东部的科科斯板块交界处,每当板块发生摩擦或者碰撞就会发生地震,墨西哥因此地震频发。   过去一个世纪,本次地震震中附近250公里范围内已发生19次6.5级以上地震,而不久前发生地震的墨西哥南部海域震中周围250公里范围内,则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   美国《地震研究快报》主编、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彭志刚告诉新华社记者,墨西哥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两周内发生两场7级以上强震“并不特别令人惊讶”。 北京时间9月8日中午墨西哥发生8.2级强烈地震,造成数十人死亡。   当天负责监测地震情况的美国地质勘探局地质学家拉斐尔·阿夫雷乌也持相同看法。他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一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带,我们对于此次地震的发生,以及造成的损失并不感到意外。”即便连续发生两次地震“也并不表明这一地区地质活动增加”。   不过彭志刚同时指出,这两场地震确有特殊之处。墨西哥的强震大多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附近,属于板块间逆冲地震;而最近两场强震都发生在俯冲板块内部,是板块撕裂过程中发生的正断层地震。    “余震”性质尚待研究   彭志刚说,如果仅从传统意义上看,19日发生的地震应该不是7日强震的余震,这两场地震震中相距600多公里,而一般认为8级规模地震的余震最多产生于两三百公里距离内。   不过他也指出,两场强震或许存在关联,新的地震可能是由7日的强震远程触发,“如果两周前的地震没有发生,那么这次的地震也许不会这么快发生。也就是说,那次地震可能将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提前了”。   彭志刚说,远程触发地震是地震学界的最新研究课题之一。他们已经在一些俯冲带观测到,一个地区发生大地震后,可能短期内会在几百公里外触发另一场大地震。但他强调,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之中。   阿夫雷乌也认为,虽然两次地震震中相距较远,但目前仍不能确认19日的地震是否为此前地震的余震。而即使它是一次余震,也有可能会触发更多地震。   事发当日,正是墨西哥1985年大地震32周年纪念日,墨西哥全国举行地震演习,谁料到几个小时后就真的发生了7.1级地震。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城曾发生8.1级地震,造成上万人罹难。就在本次地震发生前两个小时,为纪念32年前的地震,墨西哥城还组织了一次全民防震演练。彭志刚说,两场大地震发生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天,应该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破坏力并非只因震级   两周前的8.2级强震造成近百人死亡,而这次7.1级地震已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首都墨西哥城就死亡数十人。   彭志刚说,这次地震并不是发生在墨西哥城之下,距离墨西哥城有上百公里,但它比上次地震更靠近墨西哥城,这是此次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   他指出,墨西哥城所在地几百年前曾是一个高山湖泊,实际上它坐落在干涸的湖床上,现在还土质松软。地震波传到这里有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好比一个“震动放大器”,再加上建筑和人口密集,上百公里以外的地震也可能对墨西哥城的建筑造成明显破坏并造成伤亡。   阿夫雷乌也说,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及附近的地震最容易造成大量损失和伤亡,而这些地区的建筑质量和抗震能力则是抗震、防震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知名地震学家露西·琼斯当天在社交媒体上说:“墨西哥地震又一次告诉我们,科学可以判断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但社会需要行动起来。”(综合新华社记者 刘石磊 林小春 郭爽 胡丹丹报道) http://news.xhby.net/system/2017/09/21/030747965.shtml 关注9月20-21日潮汐组合增强地震和飓风 (2017-09-20 10:16:28) 转载 ▼ 标签: 地震 飓风 潮汐组合 激发作用 分类: 科技评论 关注 9 月 20-21 日潮汐组合增强地震和飓风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潮汐组合 B : 9 月 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1 度, 9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D : 9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9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关注 9 月 20-21 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6628.html 9 月 20 日 日本和墨西哥相继发生强震,潮汐组合有很好的激发作用。 9 月 6-8 日潮汐组合和 20-21 日潮汐组合属于相同类型,表明 9 月 8 日 墨西哥 8.2 级地震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20 日墨西哥 7.1 级地震不是调整,而是继续释放,美洲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墨西哥和日本地震在 2017 年 9 月 8 日 和 20 日两次同时发生,表明亚洲地震和美洲地震同时进入活跃期。 2006 年 8 月,强潮汐使台风“桑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关注 9 月 20-21 日潮汐组合对飓风的增强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6854.html 潮汐组合具有4年周期,32年是4年的公倍数,1985年9月20日和2017年9月20日墨西哥强震两次同日发生不是巧合,详细论述另文发表。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地震历史:集中发生在气候变冷附近
热度 2 杨学祥 2017-4-13 07:00
浙江地震历史:集中发生在气候变冷附近 杨学祥 临安市发生 4.2 级地震 2017-04-13 04:59:29  来源 : 浙江日报 ( 杭州 ) 举报 本报杭州 4 月 12 日 讯 (记者 方臻子 黄珍珍 刘健 见习记者 叶临风) 4 月 12 日 2 时 25 分 34 秒 ,临安市潜川镇和河桥镇交界(北纬 30.08 度,东经 119.34 度)发生 4.2 级地震,震源深度 15 公里 ,震中位于临安河桥镇和潜川镇之间。杭州、湖州、衢州、绍兴等地区,以及邻近省界的安徽、江西等地区有震感,部分地区震感强烈。截至发稿时,没有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报告。 http://news.163.com/17/0413/04/CHSJQ0F4000187VF.html 浙江地震历史: 1949 年以来,是全国唯一没有强震过的省份 2017 年 04 月 13 日 05:28:26 来源:浙江在线 - 钱江晚报 1949 年以来,浙江是全国唯一没有发生过强震的省份。《杭州古代地震史述》有杭州最早的地震记录,大约在西晋 : “杭州临平山,晋武帝时 (281-289 年 ) 岸坠。”南宋《淳祐临安志》也记载“吴郡临平山岸崩”。省地震局张主任介绍,山岸崩可能是描述山体和河岸滑塌。 而杭州历史上烈度最高的地震,则发生在吴越国宝正四年 (929 年 ) 。 据杭州史书记载,从公元 108 年到 1970 年,杭州地区曾发生 4 到 5 级的地震 9 次, 3 级到 4 级的地震 65 次,小于 3 级的地震 12 次; 杭州地区自 1971 年有仪器精确测算后,发生 3 级以上地震 14 次。 《民国杭州府志》载, 1512 年 3 月 25 日 、 5 月 22 日 、 6 月 18 日 、 7 月 20 日 、 8 月 11 日 ,连续在一年中发生 5 次地震,均有地声出现,“有声”“轰然有声”。 杭州历史上最强一次地震可能发生在南宋。那次地震使房屋倒塌,已构成危害,属于弱震与强震之间。浙江省地震局的研究员杨毅、姚立珣,也曾有专文探讨那次地震的烈度。据发生房屋倒塌及赈灾情况,他们认为,杭州公元 929 年发生的地震烈度在 5.25 级。此后南宋期间杭州也陆续发生过 6 次 4 级左右的地震。 http://news.ifeng.com/a/20170413/50929927_0.shtml 浙江地震历史:集中发生在气候变冷附近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 5000 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 5000 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 1250 年。 第一温暖期: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1000 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 ℃ 。 第一寒冷期:从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 850 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 0 ℃ 以下。 第二温暖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年,又进入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第二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 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又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在当时的南京,冬天温度比现在要低,结冰是很常见的。 第三温暖期:从公元 600 到 1000 年,即隋唐五代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当时在中国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着喜热喜雨的竹子。 第三寒冷期:从公元 1000 到 1200 年,即宋朝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在要低 1 ℃ 左右。 第四温暖期:从公元 1200 到 1300 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方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退到广东、云南等地。 第四寒冷期:公元 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低 1-2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6809.html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图1 5000 年来中国气温波动趋势图(竺可桢, 1972 ) 时间对比 大约在西晋 : “杭州临平山,晋武帝时 (281-289 年 ) 岸坠。” 第二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 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又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在当时的南京,冬天温度比现在要低,结冰是很常见的。 杭州历史上烈度最高的地震,则发生在吴越国宝正四年 (929 年 ) 。 第三寒冷期:从公元 1000 到 1200 年,即宋朝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在要低 1 ℃ 左右。 《民国杭州府志》载, 1512 年 3 月 25 日 、 5 月 22 日 、 6 月 18 日 、 7 月 20 日 、 8 月 11 日 ,连续在一年中发生 5 次地震,均有地声出现,“有声”“轰然有声”。 第四寒冷期:公元 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低 1-2 ℃ 。 这一时期为史玻勒超长太阳黑子极小期,处于小冰期之中。 天灾: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 年 4 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 ·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7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在 3107-3452 年进入下一次小冰期(见图 1 )。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Fig 2 The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 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根据图 2 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 398 年和 53 年、 公元 1425 年和 1629 年、 3107 年和 3452 年达到极大值 ,在公元 538 年、 2337-2540 年达到极小值,形成 1800 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除了 1500-1800 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 60 年、 54-56 年、 22 年、 18.6 年和 11 年。特别是 54-56 年周期(太平洋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结论 浙江地震历史与中国气候变化对比表明:浙江地震集中发生在气候变暖末期到气候变冷前期。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 3107-3452 年下次小冰期值得关注。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76 次阅读|4 个评论
气候异常变冷是大震集中发生的前兆
热度 1 杨学祥 2017-3-31 17:23
气候异常变冷是大震集中发生的前兆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统计资料表明,气候变冷时强震频发的前兆。小冰期与中国 8 级以上地震频发对应;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计 2020-2030 年全球气候将进入下一个变暖停滞时期。 小冰期时期强震频发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 太阳黑子 蒙德极小值期 。 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按照当前的研究结果,小冰期有5次峰值(见表1) 统计表明,在此期间中国发生8级以上地震7次,有4次发生在小冰期峰值及其附近,仅有1次发生在变暖时期(见表2)。 20 世纪 70 年代变冷时期强震频发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 20 世纪 70 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 20 年。这就是 1946-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统计表明,从 1952 年到 1965 年,全球发生 7 次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与气候变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98-2012 年变暖停滞时期强震频发 气象学家杰夫·托尔夫森( Jeff Tollefson )最近指出,在一份全球大气温度表上,近 16 年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与之前 20 年的气温快速攀升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 ) 2013-2014 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 1998-2012 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 10 年平均 0.21 ℃ 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Anglia )气候研究中心( ClimaticResearch Unit )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 0.04 ℃ 。 导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的原因是赤道信风、潮汐震荡和地震海啸。 http://daily.zhihu.com/story/39367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062.html 气象学家王绍武等人撰文指出,由于全球温室气体迅速增加,但 1999-2008 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说明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 ENSO 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王绍武 等, 2010 )。近 10 年 (1999-2008 年 ) 全球变暖停滞客观存在,这等同于自然的降温因素也客观增大。 图 1 1975-2008 年全球温度矩平(相对于 1961-1990 年平均)(灰色),去掉 ENSO 影响的全球温度矩平(蓝色),以及 1999-2008 年温度变化趋势(包括误差范围)(红色)( Kerr, 2009; 王绍武 等, 2010 )。 Fig 1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relative to 1961-1990)(gray),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after the effect of ENSO has been subtracted (blue), and temperature tread of 1999-2008(red) ( Kerr, 2009; 王绍武 等, 2010 ) . 图 2 1960-2030 年全球气温变化模拟值和实测值:黑线是 2012 年之前的观测值,蓝线与红线表示气候模型的模拟。 CMIP (耦合模型比较计划)意在比较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型,还为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所采用。蓝线是 IPCC 第 4 次评价报告使用的第 3 次 CMIP ,红线是第 5 次报告使用的第 5 次 CMIP 的结果的平均值,各个阴影表示结果的误差。 2014 年东京大学副教授渡部雅浩指出,这从前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讨论的话题,虽然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上升,但自从进入 21 世纪以来, 10 年间气温上升率仅为 0.03 ℃ ,几乎未变化。这种现象叫作 Hiatus (全球变暖停滞状态)。 从下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按照气候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从 1960 年到 2030 年,气温会持续上升。直到 2000 年前后,这张图还与实际观测到的气温变化基本吻合,但在最近 10 年左右,图中的变暖曲线大大超过了实际值。与之前的 10 年相比,误差增大了 88 %。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3/c348883-24202270.html 统计表明,在 1998-2012 年变暖停滞期间,全球在 2004-2012 年共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 6 次。 相关变化的地球物理机制 剥蚀沉积是地表的主要地质现象,它削平大陆的高地并沉积在陆缘沿海地区,地壳均衡作用使载荷减少了的大陆上升,载荷增加了的沿海沉积带下降。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上升的大陆向西运动,下降的沉积带向东运动。大陆西缘的沉积带在下降过程中向东运动,与上升中向西运动的大陆向挤压,形成大陆西部的挤压带;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下插东移则加剧了这一挤压作用。大陆东缘的沉积带在下沉过程中也向东运动,与上升中的向西运动的大陆相分离,形成大陆东部的引张带,形成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下插东移则加剧了这一引张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边缘海广发发育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而太平洋东岸美洲西部却是高耸的安第斯山脉(见图 2 )。 图 3 剥蚀沉积造成的科里奥利效应导致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构造差别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其成因的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 大西洋两岸也存在剥蚀沉积过程,为什么大西洋两岸没有相应的地震火山带?这从图 2 中无法得到解答:尽管美洲大陆也存在西高东低现象,但是,大西洋两岸不存在地震火山带,也不存在西部高耸山脉和东部岛弧和弧后海盆。 图 4 科里奥利力作用下的陆海地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 关键的原因是,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存在洋壳俯冲带。当海平面上升时,增加的载荷使洋壳均衡下沉,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东移动,增强了西太平洋陆海边缘的引张作用和东太平洋陆海边缘的挤压作用,导致东西太平洋两岸明显的构造差别;当海平面下降时,减少的载荷使洋壳均衡上升,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西移动,形成西太平洋陆海边缘的挤压作用和东太平洋陆海边缘的引张作用(见图 3 )。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载的洋壳下沉挤压美洲,俯冲带插入美洲大陆地壳之下,一旦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洋壳均衡上升,变挤压为引张,美洲西部山脉将失去支撑,因沉降而发生断离;亚洲东部的情况正好相反,本来本地区是以引张沉降为主,海平面下降导致洋壳上升,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挤压大陆,应力的转换导致强震频发。 结论及相关资料 统计资料表明,气候变冷时强震频发的前兆。小冰期与中国 8 级以上地震频发对应;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计 2020-2030 年全球气候将进入下一个变暖停滞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1188.html 中国有记载的 18 次 8 级以上地震有 15 次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仅有 3 次发生在气候变暖时期。 图 1 中国有记载以来 18 次 8 级以上地震的地理位置和时间分布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 M≥8.0 地震共有 18 次,自公元前 1177 年至公元 1969 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 M≥5.0 地震 2097 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 1970 年至 2007 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 M≥5.0 地震约 4500 余次(真实记录)。 表 1 中国有记载以来 18 次 8 级以上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部分 为推算震级 ) 气候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36.3 111.7 8 沃尔夫极小期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34.5 109.7 8 史玻勒极小期 *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25.0 119.5 8 坏天时代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蒙德极小期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40.0 117.0 8 蒙德极小期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变暖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25.2 103.0 8 坏天时代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40.0 76.5 81/4 PDO 冷位相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43.9 85.6 8 PDO 冷位相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23.5 122.7 8 PDO 冷位相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36.5 105.7 81/2 PDO 冷位相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37.6 102.6 8 PDO 暖位相 13 1931-08-11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PDO 暖位相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28.4 96.7 81/2 PDO 冷位相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31.1 91.4 8 PDO 冷位相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23.0 122.3 8 PDO 冷位相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PDO 冷位相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31.0 103.4 8.0 PDO 冷位相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表 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1996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1996- 坏天时代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5-1715 1790-1820 注:最后一栏是作者添加的。 表 4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5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7.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8. 杨学祥 , 陈殿友 , 孙春林 . 均衡运动中的科里奥利力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5,15(3):38-43.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 1666-1677. 10. 杨学祥 , 术洪亮 .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柯里奥利力 . 西北地震学报 . 1995, 17(4):13-16.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51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东部的地震周期:海平面升降导致的陆海地壳伸缩运动
热度 1 杨学祥 2017-3-30 22:14
中国东部的地震周期:海平面升降导致的陆海地壳伸缩运动 杨学祥 关键提示: 中国东部地区在气候变冷时期地震高发:小冰期时期和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后 10 年。 海平面升降导致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我们在 2011 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由图 1 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 AB 弧下降到 CD 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 AB 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 AB 弧扩张到 AE 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 CD 弧上升到 AB 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 BE 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8.5 级以上强震频发;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 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 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图 1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杨冬红, 2011 ) Fig. 1 vertical andhorizontal movement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科里奥利力是朔造大陆西高东低的基本动力 我们在 1995 年撰文指出,科里奥利力是地球自转系统中的一种惯性力,它使垂直下降的物体向东偏转,垂直上升的物体向西偏转,是形成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中东西两岸构造应力差别的根本原因。 剥蚀沉积是地表的主要地质现象,它削平大陆的高地并沉积在陆缘沿海地区,地壳均衡作用使载荷减少了的大陆上升,载荷增加了的沿海沉积带下降。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上升的大陆向西运动,下降的沉积带向东运动。大陆西缘的沉积带在下降过程中向东运动,与上升中向西运动的大陆向挤压,形成大陆西部的挤压带;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下插东移则加剧了这一挤压作用。大陆东缘的沉积带在下沉过程中也向东运动,与上升中的向西运动的大陆相分离,形成大陆东部的引张带,形成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大洋板块的俯冲带下插东移则加剧了这一引张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边缘海广发发育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而太平洋东岸美洲西部却是高耸的安第斯山脉(见图 2 )。 图 2 剥蚀沉积造成的科里奥利效应导致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构造差别 科里奥利力作用下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特征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其成因的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 大西洋两岸也存在剥蚀沉积过程,为什么大西洋两岸没有相应的地震火山带?这从图 2 中无法得到解答:尽管美洲大陆也存在西高东低现象,但是,大西洋两岸不存在地震火山带,也不存在西部高耸山脉和东部岛弧和弧后海盆。 图 3 科里奥利力作用下的陆海地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 1988 ) 关键的原因是,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存在洋壳俯冲带。当海平面上升时,增加的载荷使洋壳均衡下沉,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东移动,增强了西太平洋陆海边缘的引张作用和东太平洋陆海边缘的挤压作用,导致东西太平洋两岸明显的构造差别;当海平面下降时,减少的载荷使洋壳均衡上升,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西移动,形成西太平洋陆海边缘的挤压作用和东太平洋陆海边缘的引张作用(见图 3 )。 地震实例:小冰期鼎盛期中国东部地震强烈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1668 年 7 月 25 日 (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东郯城( 34.8 ° N,118.5 ° E ) M81/2 (震中烈度≥Ⅺ ) 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督抚入告者,北直、山东、浙江、江苏、河南五省而已。闻之入都者,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诸省同时并震。大都天下皆然,远者或未及知,史册所未有。 ( 宣统二年《客舍偶闻》页四)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远,难以俱载。 ( 康熙《郯城县志》卷 9) 1679 年 9 月 2 日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 40.0 ° N,117.0 ° E ) M8 (震中烈度Ⅺ ) 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是夜连震 3 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大沟,水如泉涌。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积尸如山,莫可辨认。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 ( 清《三冈识略》卷 8) 这两次大震都发生在最冷的蒙德小冰期时期,是小冰期时期陆地冰川增大和海平面下降导致中国东部沿海地壳受到洋壳上升积压的结果(见图 1 的左图并与表 1 对比)。 小冰期的周期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 太阳黑子 蒙德极小值期 。 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当日、地、月位置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强潮汐。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根据小冰期周期,中国东部在 3107-3452 年之间有可能发生特大地震。 图 4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Fig4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 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拉马德雷周期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 简称 PDO)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PDO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 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 “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8.5 级以上强震、低温冷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频繁发生。 我们的研究表明,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并不具有随机分布特征,以此标准划分可以得到反映地震趋势的活跃期和间歇期。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6 次 。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我们在 2005 年就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我们在 2005 年撰文指出,拉马德雷冷位相与海洋强震海啸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2004 年以后, 8.5 级以上地震强烈。 我们在 2006 年撰文指出, 8.5 级以上地震在 2004-2005 年已经发生了 2 次,今后还将多次发生。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我们在 2008 年撰文指出,统计数据表明,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 表 2-3 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 表 2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3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中国 7 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统计表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 1966 年 3 月 8 日 5 时 29 分 14 秒 ,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 37 度 21 分,东经 114 度 55 分)发生震级为 6.8 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 9 度强; 1966 年 3 月 22 日 16 时 19 分 46 秒 ,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 37 度 32 分,东经 115 度 03 分)发生震级为 7.2 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 10 度。两次地震共死亡 8064 人,伤 38000 人,经济损失 10 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 1966 年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间十年,邢台地震是中国东部地震高发的前兆。 2016-2020 年进入相同的地震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结论 中国东部地区在气候变冷时期地震高发:小冰期时期和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后 10 年。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活跃期。 2017-2018 年亚洲和美洲存在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其中,日本大震的可能性最大。 根据小冰期周期,中国东部在 3107-3452 年之间有可能发生特大地震。 2020-2030 年中国东部进入地震高发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7.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 2005 , 27 ( 4 ): 400 , 398 。 8. 杨学祥 , 陈殿友 , 孙春林 . 均衡运动中的科里奥利力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5,15(3):38-43. 9.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学祥 , 术洪亮 .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柯里奥利力 . 西北地震学报 . 1995, 17(4):13-1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河发生大水的可能性: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热度 2 杨学祥 2017-3-13 06:13
黄河发生大水的可能性: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杨学祥 2009 年 7 月 17 日 下午,黄委会河南河务局防汛办公室副主任、防洪、防汛高级工程师成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河自孟津出峡谷进入华北平原,由于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悬河,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灾害也极其深重。河南黄河的治乱往往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安定密切相关,因此,河南自古以来都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河南黄河也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赢得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的岁岁安澜。” 黄河历史上的几次水灾   “黄河中下游发生的大洪水,除了有实测资料的 1933 年、 1958 年和 1982 年 3 次以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洪水痕迹调查,尤其是近年来的分析估算,业经整理审定了的还有 1761 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 1843 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两次。”成刚介绍说,“ 1761 年 8 月 17 、 18 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经多年的历史资料查证,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小支流,黄河下游多处决口。 1761 年洪水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 32000 立方米 / 秒。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备受水患之苦。伊洛河从洛阳至偃师整个夹滩地带,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据当时河南巡抚奏折,总计河南省被水冲十州县,另有十六州县禾苗被淹。”   成刚接着介绍说, 1843 年 8 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均可说明 1843 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 360 丈(约 1000 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1933 年的八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 1919 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1933 年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 22000 立方米 / 秒,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大洪水。由于这次洪水峰高量大,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人畜漂没,下游多出决口。 1958 年 7 月 14 日 至 18 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了一次大暴雨洪水。黄河花园口站 7 月 17 日晚 ,出现了自 1919 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 22300 立方米 / 秒。   接着,成刚详细介绍了 1982 年黄河大水灾的情况。 1982 年黄河大水灾 1982 年 7 月 29 日 至 8 月 2 日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陕区间和泾、络、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黄河三花间干流及伊洛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 8 月 2 日 18 时 出现流量 15300 立方米 / 秒的洪峰, 7 天洪量 50.2 亿立方米 , 10000 立方米 / 秒以上流量持续 52 小时,是 1958 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这次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伊洛河夹滩和两岸洪泛区漫决进水,滞削了洪峰。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了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历经 7 天,洪峰于 8 月 9 日 入海。   这次天气过程,自 7 月 29 日 开始,当晚深入黄淮地区的九号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风急流与冷槽相遇,三花间开始出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30 日雨区有所扩展。 31 日至 8 月 1 日 台风低压移入三花间南部,并与陕西低涡结合,暴雨和特大暴雨面积继续扩大。 8 月 2 日 雨区北移至沁河、汾河一带,直到 3 日台风低压消失,暴雨过程基本结束。   “这次暴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中心强度大,分布不均匀。”成刚说,“其最大暴雨中心位于伊河中游嵩县陆混, 7 月 29 日降雨量达 544 毫米 ,其中 11 个半小时降雨 535 毫米 ,最大强度为一小时 87 毫米 ,连续 5 天最大降雨量为 782 毫米 。”   连续暴雨,形成三花间干支流接连出现三次洪峰。第一次形成花园口站 1982 年 7 月 31 日 6400 立方米 / 秒的洪峰流量。第二次形成花园口站 8 月 2 日 洪峰流量 11200 立方米 / 秒。第三次洪峰即 1982 年最大洪峰流量 15300 立方米 / 秒。由于夹滩和两岸洪泛区进水,淹没面积约 260 多平方公里,滞蓄水量约 4.6 亿立方米 ,小浪底、黑石关、武陟三站洪水与小花区间(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来水,汇合形成花园口站 15300 立方米 / 秒洪峰, 7 天洪量 50.2 亿立方米 。 8 月 3 日 4 时 ,洪峰到达夹河滩站,洪峰流量 14600 立方米 / 秒,较 1958 年的削减量增大 7.2% 。   为了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东平湖老湖分蓄洪水,林辛闸和十里堡分洪闸先后于 6 日 22 时 6 分和 7 日 11 时 10 分开闸分洪, 9 日 20 时 12 分和 9 日 23 时 18 分先后关闸,总分洪量 4 亿立方米 。   这次洪水的含沙量较小,花园口站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 32.1 公斤 ,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 63.4 公斤 。花园口以下河道“上淤下冲”。花园口至孙口段共淤积 0.8 亿吨,其中 67.6 吨的泥沙淤在高村至孙口段。孙口以下共冲刷 0.382 亿吨。   成刚分析说,这次洪水的降雨量、暴雨范围和三花间的洪水总量均大于 1954 年和 1958 年。洪峰略大于 1954 年,小于 1958 年。洪峰沿程消减大,传播速度较慢,洪水位多数站高于 1958 年。这次洪水的降雨量较大,而洪峰流量较 1958 年为小,其主要原因有: 1. 三小间(三门峡至小浪底)降雨中心的雨强较 1958 年小,所以 1958 年三小间洪峰流量为 11000 立方米 / 秒,而 1982 年只有 4760 和 3520 立方米 / 秒。 2. 降雨时程分布不如 1958 年的集中,致使伊洛河及三小间均产生连续洪峰,先后下泄,而 1958 年只产生一个洪峰。 3. 陆混水库蓄水和夹滩滞洪削减作用较 1958 年为大, 1958 年到黑石关削减 30% , 1982 年削减 50% 和 55% ,即有白马寺、龙门镇合成流量 7100 和 9070 立方米 / 秒,到黑石关减小到 3540 和 4040 立方米 / 秒。 4. 干支流洪峰遭遇情况不同, 1982 年干流小浪底洪峰与伊、洛、沁河黑石关、武陟洪峰没有完全遭遇,而 1958 年洪峰主要由小浪底洪峰与黑石关洪峰相遇而成。 1982 年洪水普遍漫滩,发生了刷槽淤滩,在涨落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而由于河道多年的淤积结果, 1982 年洪峰流量虽较 1958 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于 1958 年,一般高 1 米 左右,柳园口和苏泗庄局部河段高达 2 米 左右。由于东平湖滞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较 1958 年低 0.4 米 左右,而利津又高于 1958 年。 http://newpaper.dahe.cn/jrab/html/2009-07/20/content_201822.htm 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不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曾中在整理父亲李宪之先生的论文资料时,发现了对世界上一些地区存在海啸的预测资料。李宪之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灾害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 95 华诞文集》中,已故李宪之教授就做了灾害预警: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据李宪之教授的研究,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原文误写为 1996 年)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 21 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 。 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 1960 年 5 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 中国南涝北旱与南旱北涝的转换 美国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 GBN 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 2010 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 “ 南涝北旱 ” 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 “ 北涝南旱 ” 的降水分布型 。 GBN 报告的结论与 2003 年 3 月31日 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 2003 年 3 月31日 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以下四个报道代表主要观点。   其一 ,中新网 2003 年 3 月 22 日 电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其二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 2003-4-2 )   其三 ,未来 5 到 10 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 2004 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 50 、 60 年代,到 70 年代后期一直到 90 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 20 年比前 20 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 100 到 200 毫米 。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 2005 年以后未来的 10 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 600 毫米 ,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 1000 毫米 以上,未来 5 到 10 年将会有所改变 其四 ,近一段时期,有关我国气候将发生根本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的传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该传闻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从今年年初始),我国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会向北方推移。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 针对这一说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与一年前漠视赵振国研究员的“北涝南旱”替代“北旱南涝”观点相反, GBN 报告激发了中国科学家重新审视中国气候突变的热情,一些新的 “北涝南旱”替代“北旱南涝”观点相继出台 。然而,一年前的主角赵振国研究员却默默无闻。中国科学家之间的沟通确实很难。同样一个观点,由外国人说出就比由中国人说出更起作用。这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水利部海委水文局在最近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海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 20 世纪 50 年代降水量最多, 90 年代降水最少。课题负责人陈菊英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将进入一个新的变冷周期。 20 世纪 50 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和全球降温期, 90 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全球增温期,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的冷位相,这意味着全球将进入降温期,海河流域将进入多雨期。中国整体降水规律是, 30 年代、 50 年代和 90 年代降水偏多,洪涝灾害偏重。事实上,中国北方与南方有不同的降水规律,陈菊英等人的研究首次打破整体划分,找到海河流域特殊的降水规律,该规律与拉马德雷周期明显对应,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预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经过 1950 年以来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至少在海河流域,气候类型已从少雨期向多雨期转变 。在经历了长期的黄河断流之后,预防黄河水灾又进入灾害预防的议事日程。这是李宪之教授“黄河灾害”预警的基础背景。它可能蕴含着历史上黄河灾害的演变规律。 新一轮的强地震和强台风周期 全球气候和强潮汐都有准 60 年周期。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冷暖变化影响其上空的高速气流,形成太平洋十年涛动。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使厄尔尼诺强度减弱 。 台风是强灾害天气之一,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强风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我国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震也是我国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李愿军 总结了 1819 年至 1982 年间全球震级 M ≥ 8 级的地震后认为,每当地球自转加快时大震次数减少。而任振球等 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相对减慢之后厄尔尼诺年发生。李崇银等 指出厄尔尼诺年的台风数偏少。统计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年,我国 7.0 级以上地震活跃,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减少。地震、台风和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太平洋板块节律性运动在岩石、大气和海洋等不同圈层中的表现 。我国东部沿海在厄尔尼诺年台风减弱,在拉尼娜年台风增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现象强烈,近 20 年我国台风活动逐渐增强 。 1897~1912 年为中国及其邻区第一强震幕, 1920-1937 年为第二强震幕, 1946-1957 年为第三强震幕, 1966-1980 年为第四强震幕, 1991-2002 年为第五强震幕 。“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 1890 、 1924 、 1946 、 1977 和 2000 年大致处于四个强震幕的边界附近,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 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 与强震密切相关。“冷位相”初期和末期中国大陆的较强地震表明,第五强震幕可能延续到 2008 年。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相关预测表明, 2004 (或 2006 )、 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 1 年的误差), 2005 或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 2005 、 2007 、 2013 、 2019-2020 、 2029 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 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 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20 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为 1976.7.28 唐山 7.8 级地震(死亡 24.2 万人), 1920.12.16 海原 8.5 级地震 ( 死亡 23.4 万人 ) , 1970.1.5 通海 7.7 级地震 ( 死亡 1.56 万人 ) , 1902.8.22 阿图什 8.25 级地震 ( 死亡 1 万余人 ) , 1921.4.12 固原 6.5 级地震 ( 死亡 1 万人 ) , 1933.8.25 迭溪 7.5 级地震 ( 死亡 0.9 万人 ) , 1966.3.7 邢台 6.8 级地震 ( 死亡 0.81 万人 ) , 1950.5.15 墨脱 8.6 级地震 ( 死亡 0.43 万人 ) , 1927.5.22 古浪 8.0 级地震 ( 死亡 0.4 万人 ) , 1975.2.4 海城 7.3 级地震 ( 死亡 0.2 万人 ) 。这十次强地震都发生在五个强震幕内,其中有八次发生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内。冷周期内中国的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特别是 1966.3.7 邢台 6.8 级地震,对黄河已经构成了威胁。 日本地震专家在神户市联合国自然灾害研讨会上正式发出警告,宣称今后数年或不远的将来,东京可能会发生里氏 7-8 级大地震,在地震破坏力上,可与造成 14 万东京居民死亡的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相提并论。日本筑波大学地震研究所应东京市自然灾害预防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了地震预测性研究,并于 2004 年 12 月公布了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届时至少会导致 1.3 万名东京人死亡, 80 万所房屋倒塌,最大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 5-10 万人 。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及其邻区第二强震幕( 1920-1937 年),处于拉马德雷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 1890 年 -1924 年)。预测中的 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最后时限 2035 年分别处于中国及其邻区第六强震幕( 2020-2040 年)和拉马德雷 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2000 年 -2035 年)之内,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中国的地震资料表明,日本专家的预测有极高的发生概率。其中, 2020-2030 年发生的概率最大。较危险的年份是: 2007-2008 、 2011 、 2018-2020 、 2028-2030 年。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发生在厄尔尼诺年,上述年份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其地震机制就是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事实上,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了 9 级特大地震, 2004-2012 年全球发生了 6 次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 表 1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4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 2 2000-2030 冷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我们在 2005 年 1 月 26 日 的结论 在日本专家发出东京大地震预警的时候,中国专家也发出了全球重大灾害预警:重大问题在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中国不是世界灾害的看客,相反,中国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我国北方也将进入洪涝、台风和地震的强烈活动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李宪之教授所指出的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这两个事件都分别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认真做好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这是中国专家的责任。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参考文献 1. 郑金武。安第斯山可能是未来海啸促发器。 2005-01-25 10:37:19 。科学网 - 国际 - 科学纵横。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col46/article.htm1?id=51686 2. 李健。美五角大楼 “ 秘密报告 ” :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http://news.tom.com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杨学祥。网络监督: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气候突变。 7-10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66 4. 马力。中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 年 03 月 22 日 13:34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3-22/26/285832.html 5. 责任编辑:潆绕。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 2003 04-02 07:53 )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6.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04-03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7.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 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8. 杨学祥。海河流域降水量的拉马德雷周期。 1-9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734 9. 杨学祥 .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 世界地质 , 2004, 23(1): 28-34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11. 王继志 . 近百年来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91. 1-3. 12. 李愿军 . 地球自转速率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 华北地震科学 , 1984, (1): 2-3. 13. 任振球 , 张素琴 . 地球自转与厄尔尼诺现象 . 科学通报 , 1985, (6): 444-447. 14. 李崇银 . 厄尔尼诺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 科学通报 ,1985, (14): 1087-1089. 15. 韦志刚 , 刘晓东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我国大震的相关分析 . 高原气象 , 1995,14(2): 226-231. 16. 杨学祥。近 20 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量将不断增加。 8-23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48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期间的台风和拉尼娜事件。 9-22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621 18. 马宗晋 , 杜品仁 . 1995,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0, 99-102. 19.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冷周期的地震记录。 7-21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97 20. 春风。日专家预测 2035 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 7 至 8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5 年 01 月 19 日 20:4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5-01-19/20414886023s.shtml 21.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01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6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三年连续五年间歇:特大地震还会有吗?
杨学祥 2017-2-8 14:02
三年连续五年间歇:特大地震还会有吗? 杨学祥 全球 8.5 级以上大震的统计特征 统计数据显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表 2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时 间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12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地震次数 6 ( 3 ) 1 ( 1 ) 11 ( 7 ) 0 ( 0 ) 6 ( 6 ) 注:括号 () 内为国外数据。 表 3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9 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3 1957-1976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活跃期 注 : 特大地震为 Ms 8.5 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见表 1 )。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8 年。 这一统计规律是我们在 2006 年发现的,当时 2000-2006 年只发生了 2 次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后来又发生了 4 次,证实了这一统计规律的可预测性,持续发生的截止时间大约为 2018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804.html 值得注意的是, 1963-1965 年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结束了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10-2012 年 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至 2017 年 2 月接近五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这是否意味着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已经结束? 特大地震的洲籍分布特征 统计表明,本轮特大地震是从南亚开始,与前两次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北部开始完全不同,从 2004 年 12 月 26 日起 ,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其中 2004 年的地震为 9.1 级;日本仔 2011 年 3 月 11 日 发生 9 级地震,特大地震集中在亚洲的严重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因此,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观念和眼光来分析地震的发展趋势。 杨学祥等( 2008 )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见表 5-6 )。 表 4 全球 1890-2011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地区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美洲 2 ,亚洲 2, )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亚洲 1 )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美洲 4 ,亚洲 3, )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0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美洲 1 ,亚洲 5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 5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 6 全球 1900-2012 年 8.5 级以上地震表(按震级大小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5 2011-03-11 日本 8.9-9.0 冷位相 亚洲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7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2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1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16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7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8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0-1965 年的特大地震的分布为 美洲 4 ,亚洲 3 ,紧接着, 1966-1976 年中国东部就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 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2012 年的特大地震的分布为 美洲 1 ,亚洲 5 ,紧接着,中国东部 7 级以上地震的警钟就会敲响。 地震资料的不同分类和排列会给人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们的分类和排列向人类敲响了亚洲强震将强力爆发的警钟。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巴基斯坦发生地震 专家 : 板块活动增强的结果 来源: TOM 时间: 2017-02-08 12:17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2 月 8 日 6 时 3 分 在巴基斯坦发生 6.4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震中位于北纬 25.20 度,东经 63.28 度。 专家分析: 印度板块周边地区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印度板块怎么了?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锡伟是我国研究板块活动构造的青年科学家,曾长年在青藏高原进行研究。据他讲,近些年来印度板块周围的不断强烈地震可以理解为是板块活动增强的结果,而这种增强最容易在板块交结地区和边缘地区表现出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有两个相互较劲的地区,称为“结点”(图中黄圈处),犹如公牛顶撞时的两只角,它们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因而该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相对就高。一个在帕米尔地区,此次地震发生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在这里。另一个结点为阿萨姆地区,位于我国西南的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的地区。而去年引发海啸的印度尼西亚地震则是印度板块北移错动造成构造断裂,进而引发强烈地震和海啸。 http://news.tom.com/2017-02-08/OKV9/15443742.html 亚洲特大地震高发的形势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3.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4. Métivier, Laurent; de Viron, Olivier; Conrad, Clinton P.; Renault,Stéphane; Diament, Michel; Patau, Geneviève. Evidence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by the solid earth tides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278(3-4): 370-375.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 —— 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7.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0.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1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中国东部逐渐进入地震高发期
杨学祥 2016-4-7 07:15
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中国东部逐渐进入地震高发期 杨学祥 我在2010年4月11日指出,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继续证实了我的结论。 关注2016-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6726.html 相关博客: 中国7级以上地震与南亚和环太平洋地震的关系 已有 2865 次阅读 2012-6-10 15:1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震 欧亚 太平洋 中国 推荐到群组 中国7级以上地震与南亚和环太平洋地震的关系 杨学祥 1. 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强震和中国强震都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有三个周期的冷位相时期满足这一规律。2004-2018年全球强震进入高潮。 2. 特大地震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先从北半球开始,中国7级以上强震在前十年达到高潮;特大地震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先从南半球开始,中国7级以上强震将在中间十年和后十年达到高潮。 3. 中国7级以上强震目前尚未达到高潮。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双向挤压是中国强震频发的原因。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和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敲响中国强震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12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76030 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双向挤压是中国强震频发的原因。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和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敲响中国强震警钟。2012年5月6级地震频发,遍布全球,没有7级地震,应该是地球应力调整,大震蓄力待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09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6421.html 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已有 2247 次阅读 2010-4-11 11:31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地震,拉马德雷,特征分析 推荐到群组 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杨学祥 根据1889年以来的地震数据统计,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91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泊尔大地震预警: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热度 2 杨学祥 2015-4-28 09:13
尼泊尔大地震预警: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尼泊尔大地震两周前,科学家提醒该区域可能有强震;研究者称地震级别没预料的大。 2008 年以来,多国科学家预测喜马拉雅山可能发生大地震。 2015 年 4 月 7 日 -9 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会上,一份最新的研究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做了陈述:在尼泊尔全境中,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是该国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这份研究目前已提交给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要发生地震,就会是在这个地方。”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就在预料的地方。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2014 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暖年, 2015 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表明一个新的循环正在开始。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更大地震。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相关报道: 地震区域两周前被预料会地震 教授:预料不等于预测 2015 年 04 月 27 日 02:24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预料中的强震? 地震两周前,科学家提醒该区域可能有强震;研究者称地震级别没预料的大。 4 月 7 日 -9 日,尼泊尔地理学会在加德满都举行第七届尼泊尔地理学大会。会上,一份最新的研究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做了陈述:在尼泊尔全境中,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是该国发生地震风险最高的地方。这份研究目前已提交给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要发生地震,就会是在这个地方。”昨日,该研究参与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保罗·塔珀尼尔对新京报记者说。 4 月 25 日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就在预料的地方。 地震区域被预测“最可能出大震” 在该研究之前,塔珀尼尔和他的同行,包括尼泊尔矿产与地理部国家地震中心、法国原子能署的科学家们,曾多次发表研究论文,评估喜马拉雅地震带再次发生大震的可能性。 其他也有多份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的论文强调了该区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今年 4 月,有印度学者刊文认为,喜马拉雅前缘逆向断裂附近可能会发生大地震,今年 2 月,《自然》杂志也撰文称,一场强震可能在喜马拉雅地区随时发生。 尼泊尔地震,是科学家们预料之中的吗? 与塔珀尼尔一同参与了新研究的法国原子能署的劳伦特·波林格认为:“是的”。 根据塔珀尼尔和波林格等人最新的研究,他们预料中的强震会出现在加德满都往西与博克拉之间地区。 “这里是尼泊尔最危险的地方,因为过去 600 多年没有发生大地震,在尼泊尔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里是最可能出现大震的。”塔珀尼尔说,此次地震就发生在当时预测的地区,只不过,破裂带在加德满都往西 150 公里 之外终止了,而他们预料中的地震破裂可能还会更往西一点。 除此之外,研究者预料中的地震还可能更大一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现在不知道地下的能量是否大部分被释放出来。”塔珀尼尔说,如果没有的话,或许在加德满都以西还会再发生一次大震。 每次强震距上一次约六七百年 波林格说,印度板块每年都要在青藏板块底下以较快速度挤压,而这两个构造板块边界上的断裂带在数个世纪以来被“锁定”了,一直到大的地震爆发,才能被“纠正”。 而此次发生地震的地区,上一次发生强震,是在 13 或 14 世纪。波林格说,也就是说,在过去的 600 多年中,这块地方看起来很“平静”。 “平静并不意味着安全,特别是在一个已知的活动断裂带上时。”塔珀尼尔也将过去的 600 多年评价为没有发生什么大震的“平静期”。 他说,根据计算,尼泊尔地区发生强震的周期是六七百年左右。 1934 年加德满都以东地震,距离此前强震,以及此次强震,距离上一次强震都有六七百年间隔。 当地 600 年无大震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塔珀尼尔说,这需要对尼泊尔当地做大量的研究。首先需要查阅历史文献,在尼泊尔,大约从 800 年前开始有了记载,“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记录就多得多,有 3000 年的记载。”他说,历史数据并不完全准确,比如此前地震可能有村庄被摧毁,但并没有被记载。 此外还需要做实地的地质分析,看哪儿曾发生过地震。“这次发生地震的地方,有 600 年没有移动了。”他解释,断裂带是一直在移动中的,如果其移动受阻一段时间后,当能量超过岩石阻力时,就会爆发地震。 预料≠预测 “这完全不是预测。我们没法预测地震。”塔珀尼尔说,预测地震意味着科学家知道将在哪一天或哪一年会发生大震,而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判断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地震,是评估一个地方的地震危险性。 他说,在汶川地震后,西藏一年中发生了 7 次地震,很让科学家困惑。“这些大震之间,肯定有个什么机制连着,是需要地震学家去了解的,某一天我们会知道,但还不是现在。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地震仪纪录只有百年历史,相对构造数百万年活动历史来说实在是太短了,我们必须保持谨慎。” 在他看来,这次地震并不比他们“意料”的来得早,因为他们“意料中的地震”是在数十年的范畴中,尼泊尔这块地方会很危险,此次发生地震的时间也属于其预期的大体范围中,“但具体哪天发生我们没法知道。” 地震损失为何这么严重? 尼泊尔 25 日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破坏力大,事发人口密集区,对当地抗震性不强的建筑构成严重冲击,导致人员死伤严重。 据介绍,地震震级相差一级,所代表的地震强度差别巨大。比如,里氏 6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里氏 5 级地震的 30 倍。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 全球多家权威机构测定的结果显示,这次尼泊尔地震震级介乎 7.8 级和 8.1 级之间,震源深度介乎 11 公里 和 20 公里 之间,属于浅源强震,地面震感非常强烈。 这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震中靠近尼泊尔人口最稠密的首都加德满都,而当地房屋抗震性普遍较差,难以抵御如此级别的强震。 加德满都人口超过 260 万,占全国人口约十分之一。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先前有关评估认定,加德满都及周边地区所住的房屋为不经加固的砖土结构,在地震产生的晃动中非常容易倒塌。 美联社报道,仅仅一周前,国际非政府组织“地震无国界”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 50 名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会,讨论如何让人口密度高、建筑缺乏抗震设计的加德满都更好地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做好准备。 综合新华社电 未来是否还有较强余震? 26 日 15 时 9 分,尼泊尔再次发生 7.1 级地震。昨日,在尼泊尔 8.1 级地震附近地区已发生 2 次 7 级地震。 未来是否还会发生较强余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两次 7 级强余震的发生是正常情况。一个 8 级左右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几个月都有可能。尼泊尔包括我国西藏受灾地区的群众未来一段时间仍需防范较强余震发生。 据新华社电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 / 新京报记者金煜 http://news.ifeng.com/a/20150427/43638060_0.shtml?_t=t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已有 2128 次阅读 2012-12-18 11:03 | 个人分类 :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 论文交流 | 关键词 : 地震 喜马拉雅山 地壳均衡 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推荐到群组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12 月 18 日 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地震学家 16 日在报告中称,与 1255 年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并夺去国王阿巴亚 - 马拉王生命的那场大地震级别一样的地震,有可能会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次大陆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 的速度靠近亚洲构造板块,尼泊尔、法国和新加坡专家绘制了那条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在碳定年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一个地方的泥土位移,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 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符。超过 6 个世纪后,这里又发生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 Medieval Warm Period ,简称 MWP )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有关这两个暖期的状态、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是目前学术界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代暖期增温的幅度是否超过自然背景下的中世纪暖期,中世纪暖期的季节性特点与现在有什么差异,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敏感的古气候指标和准确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古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旺罗副研究员利用硅藻组合( diatom assemblages )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了东北龙岗火山区二龙湾玛珥湖记录的 1000 年来气候变化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二龙湾玛珥湖硅藻记录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 20 世纪暖期在季节分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世纪暖期的夏季明显比 20 世纪的夏季长,而春季和秋季相对较短。换句话说,中世纪暖期的春季和秋季并不明显,与目前东北春夏秋分明的气候状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此外,该湖硅藻记录还揭示气候转暖过程中首先迅速延长的是春秋两季 。 2008 年 5 月 20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参考文献 1. 孝文。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2012 年 12 月 18 日 09:26 新浪科技 微博。 http://tech.sina.com.cn/d/2012-12-18/09267897903.shtml 2. Wang et al. A 1000-yr record of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E China indicated by diatom assemblages from maar lake Erlongwan.Quaternary Research, 2012, 78: 24-34 3.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温度比现代高同时夏季明显更长 . 2012 年 06 月 27 日 18:17 来源:中国科学院。 http://news.hexun.com/2012-06-27/142913875.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 .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 2008-6-1 10:00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872.html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已有 1628 次阅读 2014-12-19 04:54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特大地震活跃期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推荐到群组 尼泊尔地震值得关注: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杨学祥 中新社加德满都 2014 年 12 月 18 日 电 ( 记者符永康 ) 据尼泊尔国家地震中心数据,当地时间 18 日夜间 21 时 17 分,该国东北部发生里氏 5.9 级地震,震中位于苏卢克胡木布 (Solukhumbu) 县,临近尼泊尔与中国边境。 2001 年 08 月 24 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以《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动》为题,对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提出警告。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北京 2014 年 12 月 13 日 电 ( 记者吴晶晶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3 日在京发布《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 18% 左右。 http://news.sina.com.cn/c/2014-12-13/192731282019.shtml 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有很好的相关性,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从大间冰期到大冰期, 100-200 米 的海水层的海水变为两极的 2000 米 巨厚冰盖,破坏了原有的地壳重力均衡,海水和地壳的密度比大约为 1 : 3 ,所以,赤道海洋地壳要上升 33-66 米 ,两极冰盖要下降 66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重力均衡,陆海地壳的相对升降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从大冰期到大间冰期情况正好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形成 2000 米 的冰盖,在 1 万年前的间冰期冰盖融化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衡上升了 500 米 ,还将上升 200 米 ,才能达到新的地壳均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471.html 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 。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 20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3712.html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 2010 年发生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发生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发生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特大地震路线图基本得到证实。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 300 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 5000 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 1000 万人造成影响。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5000 米 高的青藏高原和 8000 米 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被巨厚的冰雪覆盖,冰雪融化将导致地壳因载荷减少而均衡上升,这将有利于印度次大陆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的“进攻”,增强它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加快特大地震的形成进程。 2001 年 1 月 26 日 早晨 8 点 46 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 7.9 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 50 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 2 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 45 亿美元。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造成 87149 人死亡(其中 69,226 人找见尸体, 17,923 人失踪,即尸体尚埋在废墟、塌方或泥石流之中), 374,643 人受伤, 4,500 多万人失去家园,导致上万亿元的财产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22273.html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97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 中国中强地震伴随气温上升迅速增加,敲响了世界特大灾害的警钟: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们在 2008 年就提出了这一警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0917.html 2014 年 12 月 18 日 发生的尼泊尔里氏 5.9 级地震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林一杕。中国历史上地震记载。来源:羊城晚报 2013-04-24 14:25:26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3/0424/14/21252451.shtml 2. 马德。气候颠覆历史:罗贯中定律与竺可桢曲线。 2010-3-28 12:0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06828.html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2178.html 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成真 已有 1436 次阅读 2012-12-19 02:36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地震 喜马拉雅山 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推荐到群组 点评: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 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成真 2012 年 12 月 18 日 14:32 来源:搜狐科学 2012 年 11 月 21 日 公布的这张照片显示,喜马拉雅山有可能会发生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在 1255 年突发的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的那场大地震同等级别的地震。 喜马拉雅山附近每隔几百年就会发生一次 8-9 级的大地震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震学家近日通过对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进行研究后称,喜马拉雅山有可能会发生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在 1255 年突发的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的那场大地震同等级别的地震。此项研究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尼泊尔、新加坡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绘制了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这两大板块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 的速度靠近。该团队借助碳测年法发现一个地方出现了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 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似的泥土位移。据了解,该地在 600 多年后还发生了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而且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由于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地表断裂是由这些板块碰撞造成的,因此这一发现至关重要。 科学家估计断层的某些地方可能潜伏着大型地质活动。地表断裂的迹象可能暗示着板块之间积聚的压力在堆积数百年后突然释放出来。该研究报告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将成真。(尚力) http://it.sohu.com/20121218/n360793281.shtml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2012-12-18 11:03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4387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111.html 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 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8 级地震路线图 已有 1680 次阅读 2011-9-22 17:42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特大地震活跃期 路线图 推荐到群组 喜马拉雅山脉敲响警钟 特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1 年 08 月 24 日 15:49 中国日报网站 印度次大陆板块正向亚洲板块下方运 动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居民们也许并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美国《科学》周刊 8 月 24 日 警告说,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一次、甚至数次特大地震,震级将超过里氏 8 级,而附近 5000 万人的生命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威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质学家罗杰·比尔汗和彼得·莫尔纳和印度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温诺德·古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跟踪、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运动。通过对地质学现象和历史记录的仔细研究,他们作出了这个惊人的论断。比尔汗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场特大地震已经不远了,当地居民应严肃对待这个警讯,立即采取行动,防震抗震。” ·灾难将突然而至   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曾经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板块,但印度次大陆一直没有停止向亚洲大陆漂移。就在大约 4 千万年以前,这两个板块终于发生碰撞。从那时起,印度就在不停地“研磨”着它的亚洲邻居。尽管板块“研磨”现象十分缓慢,但力量却异常惊人,不仅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还时不时带来破坏性极强的地震。这就是印度次大陆乃至中国和中亚地区地震不断的根源所在。   印度次大陆就像一个天然的巨型推土机,对亚洲板块进行着不间断的“进攻”,它极其缓慢地向喜马拉雅山底部深入。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的地层探测结果显示,在过去的 10 年中,印度次大陆板块每年会以 3 毫米 ( 差不多指甲厚度 ) 的速度不断向亚洲大陆挤压。挤压所产生的压力被印度和中国西藏之间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吸收了。当压力积聚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这种力量需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释放,而地震就是板块“研磨”产生的压力大释放的一个表现。   如果查看历史纪录,你会发现地震的发生呈现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喜马拉雅山脉这个本应为地震多发区的地方在过去 300 年中竟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比尔汗认为,这个现象只能解释为风暴前的寂静,今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爆发的强烈地震则是风暴即将抵达的信号——喜马拉雅大祸临头了。但破坏之神会在何时降临,人们无法回答,只知道它会给我们一个突然袭击。 ·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地震是人类力量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如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特大地震,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包括中国西藏的人民将面临的危险可能是无法想像的。大约 5000 万人生活在地震辐射区,即使是轻微一些的地震也会对 1000 万人造成影响。   今年 1 月 26 日早晨 8 点 46 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里氏 7.9 级的强烈地震。据印度官方统计,这次 50 年来印度的最大地震共造成 2 万多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 45 亿美元。而喜马拉雅山脉大地震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就拿印度来讲,那里的人口非常稠密,他们如何度过此次劫难,真的很令人担忧。 目前人们能做的只有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将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降至最小。调整建筑结构,增加房屋的抗震性;普及抗震知识,让公众拥有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 ( 席雪莲 ) http://tech.sina.com.cn/o/2001-08-24/81863.shtml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2008-6-1 10:00 | 个人分类 : 灾害预测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表 1 2001-2008 年 8 级以上地震数据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震级( Ms ) 震中位置 2001-11-14 17:26:00 36.2 ° 090.9 ° 8.1 新疆青海交界 2003-09-26 03:50:00 42.2 ° 144.1 ° 8.0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4-12-26 08:58:00 3.9 ° 95.9 ° 8.7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 2005-03-29 00:09:00 2.2 ° 97.0 ° 8.5 苏门答腊北部 2005-06-14 06:44:00 -19.9 ° -69.2 ° 8.1 智利北部 2006-04-21 07:25:00 61.0 ° 167.2 ° 8.0 堪察加半岛东北地区 2006-11-15 19:14:00 46.6 ° 153.3 ° 8.0 千岛群岛 2007-09-12 19:10:00 -4.4 ° 101.5 ° 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0 -2.5 ° 100.9 ° 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8-05-12 14:28:00 31.0 ° 103.4 ° 8.0 四川汶川县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 .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2 .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7(5): 22-29. 3 .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 4 ): 204-408 4 . 杨学祥 . 汶川地震中的地壳均衡运动 . 发表于 2008-6-1 7:41:1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7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760 次阅读|4 个评论
灾后重建走入迷宫:不能预测和不能预防的恶性循环
热度 2 杨学祥 2014-8-10 08:30
灾后重建走入迷宫:不能预测和不能预防的恶性循环 杨学祥 据云南昭通鲁甸 6.5 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 8 日 15 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 108.84 万人受灾, 617 人死亡, 112 人失踪, 3143 人受伤, 22.97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有资料显示:地震发生后的“黄金 72 小时”救援非常关键,在 24 小时内,被救出人员的存活率在 90% 左右,在 48 小时内,被救人员的存活率为 60% 至 70% ,第三天存活率则更低。因此在 72 小时内救人是放在第一位的,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 今天已是地震发生第七天,“黄金 72 小时”已经过去,灾后重建的问题很快会提到议事日程。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 8 月 3 日 昭通地震的灾后重建是就地安置、近距离搬迁,还是远距离迁移?这必然涉及到当地的地震发展趋势:进入平静期还是进入活跃期? 有专家认为,我国中西部在做研究,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有必要查清地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地段,形成一个国家级别的区划图,把地震灾害强的地区标注出来,在以后的建设规划中要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地区。但是像昭通这种地区,因为地质灾害可能比较严重就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太现实。地震不像雨季年年有,地震周期很长,有时候几百年甚至千年才有一次。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 http://news.sohu.com/20140805/n403111023.shtml 我在 8 月 6 日 指出,不作为是主流地震专家的看家本领,不可预测和不能预防是主流地震专家的护身法宝。因为地震周期长就否定了地震预测和预防的必要性,这也是主流地震专家的一大发明。 必须指出的是,云南地区的强震周期为 18.6 年,自 1913 年以来已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13 次,大约每 10 年发生 1.3 次。 昭通—鲁甸断裂带是小江断裂带的一部分,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走向近南北向。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沿金沙江及小江河谷展布向南在达朵分为西、东两支。二者在徐家渡一带又并在一起,呈辫状向南经华宁、盘溪、建水延伸,最后并入红河断裂。 1500 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 10 多次 6 级以上的地震,均发生于断裂中南段。平均每 50 年就发生 1 次 6 级以上的地震。 http://news.sohu.com/20140803/n403059356.shtml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苏有锦说,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处于昭通——鲁甸断裂带,震区 200 公里 范围内历史上有 5 级以上地震记录 44 次, 2013 年震区 100 公里 范围内发生 3 次 5 级以上地震。 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4/023930624020.shtml 显然,主流地震专家故意拉长了地震周期,为不预测地震和不预防地震寻找借口。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多次指出,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 2013-2014 年是云南强震最危险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主流地震专家对地震发展趋势一无所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952088.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166.html 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是否意味着相关部门就可以毫无作为? 比如,在查清的断裂带上,逐步疏散人口、增强房屋抗震等级、清除危房隐患、加固现有房屋的抗震强度、划定危险区域范围、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等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554.html 在相关部门看来,在技术上地震无法准确预测,在经济上抗震房计划无资金支持,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不预测、难实施、不作为是必然结果。地震预测和地震预防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而弄清楚地震来源必须有可靠的地震趋势分析和预测。在地震不能精准预测的前提下,弄清楚地震来源也是不可能的,这使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蒙上了一层阴影,进入地震预防的迷宫。 灾后重建必须明确一个基本问题:今后 50 年云南昭通还会发生 6.5 级以上的地震吗? 表 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8 , 2013 )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 大于7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22 1913 1923 1917 第1活跃期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1932 1941 1933 1944 1937 第2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1950 1959 1954 1957 1950 勐海7.0 1969 1978 1964 1976 1968 第3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1987 1996 1986 1996 1989 第4活跃期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 孟连7.3,1996丽江7.0 2005- 2007 2014- 2016 2009 2022 2014 第5活跃期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7 级地震空区2013-2014年? 注:观测确定 2008-2009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2014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554.html 值得关注的是, 1974 年 昭通发生了7.1地震,40年后,2014年8月3日昭通又发生了6.5级地震。为了灾害重建,我们必须知道下次地震何时发生?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 ( 1 ): 58-70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8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进入强震百年周期:2020-2030年趋势分析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1-4 06:05
地球进入强震百年周期: 2020-2030 年趋势分析 杨学祥 国际在线消息:据中新社电,根据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的记录,花莲 10 月 31 日晚上 发生的里氏 6.3 级地震,是台湾今年内发生的第 4 起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高于年平均 2 至 3 次的水平。   据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的长期观察和统计,台湾平均每年发生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约有 2 至 3 次,但是花莲刚刚发生的地震强度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 4 次。 台湾今年已经发生的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包括: 3 月 27 日 南投里氏 6.2 级、 6 月 2 日 南投里氏 6.5 级、 6 月 8 日 花莲里氏 6.2 级、 10 月 31 日 花莲里氏 6.3 级。 http://news.163.com/13/1101/11/9CJF0TQ400014JB5.html 10 月 31 日 ,吉林松原市、台湾花莲县分别于当日中午和晚上发生地震。其中,松原地震震级为 5 级以上,目前已造成 4000 多所房屋受损, 10 人受伤;花莲地震震级为 6.7 级,暂未收到伤亡报告,闽沪浙多地有震感。   北京时间 10 月 31 日 11 时 3 分 、 10 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相继发生 5.5 级、 5.0 级地震,震源深度分别为 8 公里 、 6 公里 。 中国地震台网昨晚测定,当晚 8 时 2 分,在台湾花莲县发生 6.7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公里 。目前尚未收到伤亡报告。 http://news.sina.com.cn/o/2013-11-01/105028592902.shtml 智利大地震发生后,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及中国唐山等地相继发生地震,全球的强震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地球是否像网友所说已被“调整到震动状态”?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地震专家。地震专家称,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处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但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 8 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频次较此前数十年明显增多,类似上世纪前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此即所谓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特征。 http://china.zjol.com.cn/05world/system/2010/03/09/016396491.shtml 据《中国新闻》报道,专家否认台湾进入地震频发百年周期。 http://video.sina.com.cn/v/b/118306754-2775767077.html 2008 年 7 月,我们提出全球进入强震频发期。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和 2010 年智利 8.8 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地震首席预报专家承认:现在可能又一次进入了高震级地震活动频发的阶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8596 我们在 2010 年 11 月 10 日 指出,地球整体进入地震活跃期和低温冻害频发期。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2003 年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4-2007 年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 9 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与地球自转速度和潮汐准 4 年变化相对应。按此数据计算,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2022 年)。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四年变化规律 。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这是 20 世纪以来发生的第五强地震,验证了我们关于 2010 年发生特大地震的预测。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2000-2030 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灾害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2002 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1868 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 1868 年和 1877 年间的智利两个 Mt9.0 级大地震有关。 1900 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 1906 年厄瓜多尔 Mw8.8 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 Ms8 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 1952 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 1960 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 1952 、 1957 、 1960 和 1964 年的 4 次 Mw9.0~9.5 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 1960 年智利特大地震为 Mw9.5 级, 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 Mw9.2 级,所以 1960 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1833 年苏门答腊 9 级地震、 1837 年智利瓦尔的维西 9.25 级地震和 1841 年堪察加 9 级地震组成一个 9 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 1833 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 。 统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孙林海和赵振国在 2004 年指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 30 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 20 年代以前是冷周期, 20 年代到 40 年代为 30 年左右的暖周期, 50 年代到 70 年代又为 30 年左右的冷周期, 80 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近 10 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赵振国在 2003 年预言, 5-10 年后将进入冷周期。我国气温变化和拉马德雷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一预言已经被证实。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地震和海啸预示一轮强震活跃期和低温冻害频发期的到来。 2010 年超常的地震频发,特别是 10 月 25 日 印尼 7.3 级地震和海啸,将带来低温冻害的加剧,拉尼娜事件和 2007-2010 年的太阳黑子超长低值期,增强了气温变冷的强度。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 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 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1 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西方科学家也承认 2000-2010 年气候的自然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 1998 年依然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 2010 年 04 月 14 日 07 时 49 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 北纬 33.1 ,东经 96.7) 发生 7.1 级地震,震源深度 33 千米。在主震 7.1 级地震后,台网中心又监测到数十次的余震,最高余震震级达到 6.3 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处主任刘杰表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很大关联,自 2004 年印尼海啸起,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针对这次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他分析,从地质构造上看,玉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块体的中部,该板块的地质活动较为强烈,中强度以上的地震在历史上持续不断,因此玉树地震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台湾、青海今天相继地震,虽然属于不同板块,但是反应了全球地震活动进入高活跃期。 孙士鋐介绍,从 2009 年 7 月 15 日 至今的 9 个月以来,全球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共 24 次,平均每月 2.6 次;相比 20 世纪百年每年 19 次,每月 1.6 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而 7.7 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而最近 9 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 6 次。 孙士鋐认为,地球进入高活跃期时段,对于是否后期会出现更强烈 (8 级或 8.5 级以上 ) 的地震,地震科研人员需要密切关注。 关注强震后的低温冻害事件频发。 应该重视被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理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2208.html 值得关注的是,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灾害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截至 2013 年 10 月,我国发生 8 级以上地震 2 次( 2001 年 11 月 14 日 青海昆仑山口 8.1 级地震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 7 级地震 3 次( 2008 年 3 月 21 日 于田 7.3 级地震、 2010 年 4 月 14 日 玉树 7.1 级地震、 2013 年 4 月 20 日 雅安芦山县 7.0 级地震),发生次数远远低于上次拉马德雷冷位相1947-1976年期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次数,这意味着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后20年,中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几率会逐年增大,特别是在后十年2020-2030年期间,类似1966-1976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同时发生7级地震的趋势很可能再次发生(见表1)。 在1946-1965年期间20年中,台湾发生12次7级以上地震,在1966-1978年期间12年中,台湾发生8次7级以上地震,值得关注。 最新的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2003 年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4-2007 年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统计表明,全球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8年将集中爆发8.5 级以上的地震,即 2000-2018 年是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20-2030 年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在东西部同时集中爆发的危险时期。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表 1 中国 1966-1976 年 7 级以上地震目录及天文条件 发震 时间 震级 震中参考地名 年 月 日 ------------------------------------ 1966-03-13 7.80 台湾花莲东北海 -- 1966-03-22 7.20 河北宁晋东南 ----- 1969-07-18 7.40 渤海 ----------------- 1970-01-05 7.80 云南通海 ----------- 1972-01-04 7.20 台湾火烧岛东南 -- 1972-01-25 8.00 台湾火烧岛东海 -- 1972-01-25 7.60 台湾新港东 -------- 1972-04-24 7.30 台湾花莲南海 ----- 1973-02-06 7.60 四川炉霍附近 ----- 1973-07-14 7.30 西藏亦基台错 ----- 1973-09-29 7.70 吉林珲春东南 ----- 1974-05-11 7.10 云南大关、永善 -- 1974-07-05 7.10 新疆巴里坤东北 -- 1974-08-11 7.30 新疆乌洽西南 ----- 1975-02-04 7.30 辽宁海城南 -------- 1975-03-23 7.00 台湾火烧岛东 ----- 1976-05-29 7.30 云南龙陵 ------------ 1976-05-29 7.40 云南龙陵 ------------ 1976-07-28 7.80 河北唐山 ------------ 1976-07-28 7.10 河北滦县 ------------ 1976-08-16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 1976-08-23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 1978-07-23 7.30 台湾兰屿西北海 --- 1978-12-23 7.00 台湾大港口东海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良玉强调: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范应对能力
热度 2 杨学祥 2012-1-7 03:53
回良玉强调: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范应对能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06日 21时05分   来源:新华社 回良玉在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强调   以人为本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范应对能力 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北京出席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北京出席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总结吸取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经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建筑物抗震设防、灾害抢险救援等各项工作,强化法制、科技、投入、人才队伍保障,全面夯实防震减灾基础,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会议听取了中国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关于我国2011年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部署了2012年重点工作任务。 回良玉指出,2011年我国周边国家地震异常活跃、强震频发,日本、缅甸、印度等国地震对我造成较大影响。 在有关各方团结协作、积极努力下,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显著,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支持保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国际国内地震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经过三年艰苦奋战,夺取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 回良玉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当前全球地震活跃的形势和艰巨的防震减灾任务有清醒的认识, 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周密的部署、更加有效的举措,全力以赴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统一指挥、部门协同,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坚持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切实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坚持依法推进、强化监管,确保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坚持需求引领、科技支撑,增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社会参与、共同抵御,有序引导社会各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回良玉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对策措施。一要把人口密集区、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多发区和防御薄弱区、重大活动时段等作为防御工作重点,强化跟踪监视,及时会商研判,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二要着力推进抗震民居、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重大工程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研发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夯实抗震设防基础。三要突出抓好防震减灾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重要环节,切实提升地震救援能力。四要加强法规预案体系建设,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国际交流合作,为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五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弘扬减灾文化,切实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http://www.gov.cn/ldhd/2012-01/06/content_2038664.htm 2012还是2015:为什么1960年特大灾害频发? 2012-1-4 06:38 2012还是2015:为什么1960年特大灾害频发? 杨学祥 1960年5月21日~6月22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智利发生了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在南北1400公里长的狭窄地带,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主震为8.9级,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这次地震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200万人无家可归;码头全部瘫痪,瓦尔的维亚城被淹没,智利国内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并引发了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 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2012年的世界末日只是一个没有历史证据和科学论证的预言,1960年的特大灾害经过了三大拉马德雷周期的科学验证: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6次(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为2次),1889年、1899-1900年、1918-1919年全球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8.5级以上地震11次(7次),1952、1957、1960、1964年都发生了9级以上特大地震,1954、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7年中国南方遭遇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6-1977年世界发生了流感大流行。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发生5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已发生2次;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北半球遭遇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世界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拉马德雷现象三大周期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8.5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9级特大地震频发时期。 Sidorenkov列出了1900-2010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D)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18.6年的周期变化有关,D的极小值在1903、1923、1942、1960、1978和1997;最大值为1914、1932、1950、1969、1988和2007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2015-2016年。 1960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是中国特大旱灾频发的年份;1960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是9级特大地震频发的时段。 2014-2016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中国特大干旱和全球9级特大地震爆发几率非常高的年份,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更大灾害的准备。 5千年世界末日的轮回不符合世界历史事实,2012年的世界末日一定不会发生;但不是说世界因此平安无事,人们可以安享太平。金融危机遍布全球,局部战争连绵不断,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是激发矛盾的导火索。 关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导致的全球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8415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20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5264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 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 。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 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一、干旱 二、洪涝 1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 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 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 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山大地震老震区发生2.6级地震: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地震周期
热度 2 杨学祥 2011-9-5 13:54
唐山大地震老震区发生2.6级地震 部分民众有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9月05日10:57 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中新社唐山9月5日电(记者 白云水)据唐山地震遥测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月5日8时04分10秒,河北唐山(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发生2.6级地震。该区域与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属同一区域。   据唐山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郑湘军介绍,这一区域位于唐山市区和丰南区交界,地震深度18公里,部分民众有感。   地震发生后,记者来到唐山地震纪念碑广场,市民顾东正坐在台阶上小憩。他表示,地震大约持续2秒钟左右,这个时间正是上下班高峰时间,静止的人应该都有感觉,而且震感很强。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曾发生强度里氏7.8级,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 (责任编辑:UN100) http://news.sohu.com/20110905/n318377320.s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9-05 08:04:10 2.6 39.6 118.2 18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丰南区交界 地图 2011-09-04 12:13:43 4.3 31.3 103.6 15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地图 2011-09-04 08:56:05 3.2 30.9 103.4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成都市崇州市交界 地图 2011-09-04 06:55:36 7.1 -20.6 169.7 14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9-03 12:49:00 6.2 -56.5 -27.0 100 南桑威奇群岛 地图 2011-09-02 21:47:11 6.5 -28.4 -63.1 590 阿根廷 地图 2011-09-02 18:55:52 7.2 52.2 -171.7 20 福克斯群岛 地图 2011-09-02 05:18:55 3.4 39.4 74.9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1-09-01 16:41:41 3.3 37.7 115.3 18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衡水市冀州市、深州市交界 地图 2011-09-01 14:14:38 6.0 -12.5 166.6 30 圣克鲁斯群岛 地图 2011-09-01 03:14:20 3.4 38.5 120.5 7 渤海 http://www.ceic.ac.cn/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2011-8-9 15:08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1月至5月和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9月是下半年第二个强潮汐月。 夏至和冬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大,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9月太阳潮又重复3月同样状态。 潮汐组合A:2011年9月5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9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04746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9月12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9月20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8903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南北震荡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9月27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10度,28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3444 1966年3月邢台地震的潮汐组合特征 已有 264 次阅读 2011-3-8 06:4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邢台地震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1966年3月邢台地震的潮汐组合特征 杨学祥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此后又连续发生3月22日7.2级等一系列地震。北到张家口、南至河南汲县,东到山东垦利,西至陕西榆林均有感觉。地震使数百村镇化为废墟,死亡8064人,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巨大。 1966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十年。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20世纪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1952-1964年特大地震首发年滞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首发年5年,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特大地震滞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4年,按此数字特征,2010、2014、2018年及其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和地球自转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第一次验证了特大地震的活动规律,这一规律还需更多数据的验证 。 中国首席地震预报专家孙世鋐最近指出,我觉得根据过去100年的地震历史的资料的分析,现在这个状态有可能进入一个地球的地震频发的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100年前60年,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是7次,也就是从1964年的阿拉斯加8.5级地震以后,在之后的四五十年里面,全球就没有发生一次8.5级地震,就是说显示出来,这种强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它是在某些时代发生,某些时代相对比较平静。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已经变为地震专家的共识。 值得关注的统计特征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中间10年中国东部开始出现7级以上地震。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0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和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进入中间10年后,特别是在后10年,应加强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 。 1966年3月7日为日月大潮,3月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155度,3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事实上,1965年5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966年3月结束,这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的潮汐条件。 1966年3月22日为日月大潮,3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15度,3月20-22日春分期间太阳在赤道面,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事实上,1965年5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966年3月结束,这是1966年3月22日邢台地区发生7.2级地震等一系列地震的潮汐条件。 地震频发与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及潮汐组合有很好的统计对应性。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发表于 2010-4-11 11:31:2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914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3. 杨学祥,杨冬红. 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 发表于 2010-3-3 7:17:40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9148 4. 杨学祥。中强地震频发和潮汐组合:关注地震的统计特征。2010-10-9 05:36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122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2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研究回顾:云南地震在2011-2013年将逐渐加强
热度 4 杨学祥 2011-3-10 16:23
研究回顾:云南地震在2011-2013年将逐渐加强 盈江两月内发生1200多次地震 救援人员前往灾区 2011年03月10日14:25 来源:云南网 云南德宏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云南德宏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云南德宏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云南德宏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最新消息:   德宏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张阳:震区的重点在平原,新城没有大碍。老城区已经有公安、消防、武警前往。   近两个月来,盈江已先后发生了1200多次5级以下地震。   (编辑:SN002) 责任编辑:娄恒 http://news.dahe.cn/2011/03-10/100641064.html /SCRIPT. 云南地震在2011-2013年将逐渐加强 2011-1-2 07:03 杨学祥 表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8,2010 )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 大于 7 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22 1913 1923 1917 第 1 活跃期 1913 峨山 7.0 , 1925 大理凤仪 7.0 1932 1941 1933 1944 1937 第 2 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 7.0 , 1941 勐海 7.0 1950 1959 1954 1957 1950 勐海 7.0 1969 1978 1964 1976 1968 第 3 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 7.7 , 1974 昭通大关 7.1 , 1976 龙陵 7.3 , 1976 龙陵 7.4 1987 1996 1986 1996 1989 第 4 活跃期 1988 澜沧 7.6 , 1988 耿马 7.2 , 1995 孟连 7.3 , 1996 丽江 7.0 2007 2016 2009 2020 2013 第 5 活跃期 ( 2007 普洱 6.4 , 2008 盈江 5.9 ) 7 级地震空区 2009年是太阳黑子谷年,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0年中国西南发生罕见旱灾。由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云南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云南地震可能在2011-2013年逐渐增强,发生7级以上地震几率增大。请有关部门作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012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98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强地震频发和潮汐组合:关注地震的统计特征
杨学祥 2010-10-9 05:36
中强地震频发和潮汐组合:关注地震的统计特征 杨学祥 2010 年 10 月 8 日 为日月大潮, 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07 度, 6 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与潮汐组合对应, 10 月 6 日 3.3 级地震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 4.5 级地震发生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4.3 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兴文县交界, 7 日 3.4 和 4.4 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8 日 3.7 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6.4 和 6.1 级地震发生在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海域、 6.2 级地震发生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 3.6 级地震发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地震频发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统计对应性。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50 次,平均每年 1.73 次,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 12 次,平均每年 0.55 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3 倍以上。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2000-2035 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 9 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 9.1 级强地震,并造成了 27 万的人员伤亡。其后,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 8.5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 7 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 10 年发生 20 次(包括两次 8 级以上地震),后 10 年发生 20 次,中间 10 年发生 10 次,前后 10 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1 】。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2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1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4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PDO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 100 -200m 海水层变为两极 2000m 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20 世纪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首发年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首发年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 按此数字特征, 2010 、 2014 、 2018 年及其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和地球自转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2 】。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第一次验证了特大地震的活动规律,这一规律还需更多数据的验证【 3 】 。 中国首席地震预报专家孙世鋐最近指出,我觉得根据过去 100 年的地震历史的资料的分析,现在这个状态有可能进入一个地球的地震频发的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回顾一下, 20 世纪 100 年前 60 年,全球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是 7 次,也就是从 1964 年的阿拉斯加 8.5 级地震以后,在之后的四五十年里面,全球就没有发生一次 8.5 级地震,就是说显示出来,这种强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它是在某些时代发生,某些时代相对比较平静。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已经变为地震专家的共识。 值得关注的统计特征是,除台湾外,前 10 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 10 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 中间 10 年中国东部开始出现 7 级以上地震。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0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和中国 7 级以上地震频发。进入中间 10 年后,特别是在后 10 年,应加强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1947 年至 1999 年中国 7 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发表于 2010-4-11 11:31:2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914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3. 杨学祥,杨冬红 . 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 . 发表于 2010-3-3 7:17 :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9148 附件: 印尼北马鲁古省发生里氏 6.2 级强烈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10 月 08 日 14:2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10 月 8 日 电 据法新社消息,印尼气象学者称,印尼北马鲁古省 8 日发生里氏 6.2 级强烈地震。   报道称,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 12 时 43 分,震源深度 110 公里 ,震中位于 Ternate 镇东北部。 http://news.sina.com.cn/w/2010-10-08/142921233750.shtml 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发生里氏 6.4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10 月 08 日 11:5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10 月 8 日 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当地时间 7 日晚些时候,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Andreanof Islands) 附近海域发生里氏 6.4 级地震。   报道表示,当局没有立即发布海啸预警。 http://news.sina.com.cn/w/2010-10-08/115421232992.shtml 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发生 3.6 级地震 http://www.rednet.cn 2010/10/8 20:36:16 红网   红网 10 月 8 日 讯(记者 洪湾)据湖南省地震台网测定, 8 日 15 时 1 分 23 秒,在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发生 3.6 级地震,震源深度 4 公里 。      当地震感强烈,部分房屋有掉瓦现象。目前,尚未收到人员伤亡信息。      省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队已赶往震区开展工作。 http://hn.rednet.cn/c/2010/10/08/2083404.htm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 (M) 纬度 ( ) 经度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地图 2010-10-08 15:01:23 3.6 29.1 109.8 4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地图 2010-10-08 13:43:10 6.2 2.8 128.2 140 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0-10-08 11:49:11 6.1 51.5 -175.2 30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0-10-08 11:26:13 6.4 51.4 -175.3 20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0-10-08 07:03:48 3.7 31.3 103.5 16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0-10-07 17:11:00 4.4 33.6 90.9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地图 2010-10-07 15:47:12 3.4 33.8 90.9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地图 2010-10-06 12:50:58 4.3 28.3 105.0 10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兴文县交界 地图 2010-10-06 11:26:07 4.5 32.7 85.3 9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图 2010-10-06 06:49:30 3.3 41.8 77.8 10 吉尔吉斯斯坦 地图 2010-10-05 13:02:09 3.1 24.0 106.2 7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交界 地图 2010-10-04 21:28:37 6.1 24.2 125.3 30 琉球群岛西南部 地图 2010-10-04 18:45:34 4.2 25.5 105.8 10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交界 地图 2010-10-04 13:01:51 3.3 44.3 82.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 地图 2010-10-03 01:30:14 3.6 46.7 125.2 6 黑龙江省大庆市市辖区 地图 2010-10-01 15:42:46 3.1 31.0 103.4 11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0-10-01 12:19:44 3.2 32.6 105.3 13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交界 地图 2010-09-30 06:48:19 3.1 31.8 104.0 18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 地图 2010-09-30 05:51:18 3.1 23.8 102.0 9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地图 2010-09-30 01:10:50 6.6 -4.9 133.8 10 印尼阿鲁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0-09-29 01:33:51 4.9 24.1 121.8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0-09-27 19:22:48 6.0 29.7 51.6 30 伊朗 地图 2010-09-26 14:37:45 4.0 41.0 74.8 8 吉尔吉斯斯坦 http://www.ceic.ac.cn/ 2010 年 7-11 月为强潮汐时期,持续 5 个月,是超常的强潮汐时期, 10 月为第四个强潮汐月。在强潮汐组合期间,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请注意观察检验。 潮汐组合 A : 2010 年 9 月 30 日 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55452 度,月亮潮南北摆动较大; 10 月 1 日 为下弦,潮汐变化达到极小值。 潮汐组合 B : 2010 年 10 月 8 日 为日月大潮, 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07 度, 6 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10 年 10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4.45586 度,月亮潮南北摆动较大; 10 月 15 日 为上弦,为潮汐最小值。 潮汐组合 D : 2010 年 10 月 2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19 度, 10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E : 2010 年 10 月 27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33506 度,月亮潮南北摆动较大; 10 月 30 日 为下弦,为潮汐最小值。 本月为强潮汐月,天文奇点非常集中,表现为潮汐组合数量变少,日月大潮集中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附近,潮汐南北震荡变小,有利于旱涝不均和冷热不均分布;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109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专家预测地震:东京9月可能发生8级以上强震
热度 1 杨学祥 2009-9-5 10:40
日本专家预测地震:东京 9 月可能发生 8 级以上强震 杨学祥 中新网 9 月 5 日 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日本大气离子地震预测研究会 e-PISCO 资深地质学家弘原海清声称,近期日本关东地区的大气离子浓度突然暴增 200 倍,情况就有如 1995 年阪神大地震的情况,因此他大胆预测,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有可能在 8 月底到 9 月底,发生里氏 8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当年阪神 7.3 级大地震造成 6000 多人死亡,假如人口稠密的关东地区发生 9 月大震灾,最严重可能造成逾 1.1 万人死亡、 21 万人受伤。观测断层超过 40 年的弘原声称,因为大气离子平常埋在地底 2 至 3 米,在大地震前,震央释放巨大压力,导致地层龟裂,这时离子就会趁隙排出,浓度因此异常增加 。 和中国地震预测专家一样,日本地震专家不仅相信地震可以预测,而且坚持做地震预测,关于东京地震的预测一直在持续,预测发震时间越来越近。   据青年参考记者报道,当地时间8月11日凌晨5时7分左右,日本静冈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目前这次地震已经造成1人死亡,112人受伤,静冈市出现大面积断水断电。不过,日本时事通讯社8月12日凌晨报道,因为静冈人提前做好了防震准备,所以虽然发生6.5级强震,但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没有出现严重倾斜或倒塌的房屋。   据《产经新闻》11日报道,这次地震有可能演变成引发8级东海地震的导火索。此前日本有机构曾预测,近年内将以静冈为中心发生里氏8级的东海地震。但《产经新闻》报道称,这次静冈地震和预测中的东海地震分属不同的地壳板块断层。但相关专家表示,这次地震应该在东海地震的震源之内,而且很可能成为引发更大级别的东海地震的导火索,呼吁人们加强警戒。   据日本时事社8月11日报道,日本气象厅在探知静冈即将发生强烈地震的3.8秒后,迅即向震区发送地震速报,但已来不及向离震源较近的骏河湾播送,不过,静冈县西部、横滨市分别于震前10~25秒内接到了速报。气象厅对此表示,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探知水准,尽最大努力地呼吁人们加强戒备。   预测中的东海地震应该发生在骏河湾海底岩层:由海底岩层沉入陆地板块后引发,如果发生这样的移位,估计将发生8级左右大地震。从日本气象厅了解到,这次静冈地震属于海底岩层内部发生的断层型地震,规模较小,其能量相当于预测中的东海地震的百分之一。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上惠就此表示,这次静冈地震与1974年的伊豆半岛地震类似,是在海底岩层上发生的断层型地震,虽然没有直接引发东海地震,但可能间接引发,应注意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及地壳变动情况。   在1944年发生的7.9级东南海地震前几天,曾在静冈县观测到地层隆起情况。关西大学环境都市工学部教授河田惠昭也就此发出警告,认为这次地震可能成为引发东海地震的导火索。另外,名古屋大学教授山冈耕春表示,根据常例,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后,通常会伴有不同级别的余震,在以后一周至一个月的时间内,必须加强防备。 日本电视台8月11日报道称,如果发生预测中的东海地震,估计将导致9200人死亡、26万栋大楼倒塌 。   早在 2009 年 3 月,越南科学家警告说,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的 9 级大地震。      据越南青年报网站 13 日报道,越南科技协会联盟日前召开地震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专家与会。越南国家全球物理所副主任阮洪方 ( 音译 NguyenHongPhuong) 在会上发出了这个警告。      阮洪方说,越南是个地震高风险国家,西北地区曾发生过多次 6.8 级以上地震,越南一些主要的城市地区对地壳移动和轻微震动非常敏感。      他指出,河内可能发生里氏 8.0 级地震。尽管胡志明市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小得多,但由于其地质构造薄弱,可能更易受到小地震影响。    越南 20 世纪发生过两次大地震,都在现在的北部奠边省。第一次是 1935 年, 6.8 级地震, 1983 年 6.7 级地震, 470 公里 外的河内一些房屋出现裂缝。 2008 年 5 月,老挝北部发生 6.1 级地震,河内有震感 。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 1889-1978 年,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1924 年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 拉马德雷 暖位相 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 拉马德雷 暖位相 发生 0 次。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 3 次。 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 20 世纪以来 8.5 级地震在 1900-1924 年发生 2 次, 1925-1946 年发生 1 次, 1947-1976 年发生 7 次, 1977-2000 年发生 0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2004-2007 年已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04-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了长达两年以上的强拉尼娜事件;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发生拉印尼 8.7 级强震并伴随强烈海啸,导致 27 万人死亡; 2005 年 8 月 29 日 飓风卡特琳娜从墨西哥湾登陆美国南部沿海地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7 年爆发世界粮食危机; 2007 年 8 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初中国南方 50 年一遇冰雪冻灾。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拷问整个世界:拉马德雷冷位相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强震、台风、热带风暴、飓风、流感世界大流行等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灾害链 ,各国政府必须高度关注 。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忽视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频发期和热带风暴、台风、飓风高活动期将带来比天灾更严重的人为灾难 ! 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20 世纪所有 4 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 12 年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它们与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变化的转折点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 17 年左右,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 2006 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 。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 2010 年及其前一年、 2014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 2018 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由于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相差不过 2 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 特大地震接连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有明确的地球物理学意义:经过 2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迅速变暖,海平面上升使海洋地壳负载加大,导致海洋地壳的重力均衡运动,强震频发又使海底冷水上翻,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郭增建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 研究还表明,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热带风暴、台风、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热带风暴、台风、飓风转入低活动期,热带风暴、台风、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 1995-2030 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热带风暴、台风、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是 40 年来第一个在缅甸登陆的强热带风暴证实了这一规律。 全球气候变暖将开始中场休息,时间大约是 10 年。这是全球首个十年期气候预报。德国研究小组声称,全球平均气温与正常水平相比仍将会持续偏高,但 21 世纪头 7 年所呈现出的气温不再进一步升高的势头,很可能还将再持续 10 年。德国研究小组的努力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正式发布的十年期气候预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 5 月 1 日 出版的《自然》( Nature )杂志上。研究小组称,海洋洋流的自然改变有可能会暂时性地抵消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者说,仅此就使得这一十年期的气候预报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由于与百年期的气候预测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计算机模型,因此相对后者,十年期这种更短期的预测更加现实。这一建立气候模型的最新努力来自于德国莱布尼兹海洋科学研究所和汉堡的马克思普朗克气象研究所。研究小组发现,在引入海洋温度测量后,这一模型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力显著的提升。结果是:在未来十年,欧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表面温度将会出现轻微的下降。同时,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洋温度将不会出现较大的改变。总体上,这将导致一段时期全球平均气温的相对稳定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与全球变暖将会暂停十年的对应性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意义,不同方法的预测得到同一可信的结果。 1952-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形成的 20 世纪 60-70 年代低温期提供了历史证据。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该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 5 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 。越南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相关资料可以在科学网找到 。 最近,一系列地震和台风袭击了亚洲。在莫拉克肆虐台湾之际,一场 7.1 级地震在日本海岸之外咆哮起来。这也发生在上周日。有新的报道说,周二,日本又发生了一次 6.5 级地震,它引发了一场小型海啸,并使大约 90 英里之外东京的大楼都摇摇晃晃。在地球战栗之际,日本又迎来了台风艾涛制造的大雨。 几分钟之前,同样在周二,另一场地震在印度洋中的安达曼群岛以北地方爆发。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确认其为 7.6 级的地震。虽然受到地震打击的地区都出现了余震,但是否会发生更强烈的地震却无法预言 。 全球 7 级以上地震在 8 月已经发生了 4 次。 8 月地震增强的预测得到证实 。 结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强震、台风、热带风暴、飓风、流感的世界大流行等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灾害链,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忽视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频发期和热带风暴、台风、飓风进入活跃期,将带来比天灾更严重的灾难。 通过多年的预报实践,台风发生在强潮汐时期会发生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在莫拉克台风形成之初就做了潮汐组合增强台风的警报,可惜不为相关部门重视: 2009 年 8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 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3 度,赤道附近潮汐变化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台风在强潮汐期间发生,会造成不可抗拒的灾害。台风莫拉克致灾严重,原因在于强潮汐的激发作用。 2006 年 8 月强潮汐使台风桑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强潮汐作用更加明显 。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 2010 年及其前一年、 2014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 2018 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 越南科学家警告: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 9 级大地震。这一预测值得关注! 9 级特大地震的地域特征是绕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 9 级特大地震,能量在继续积累。绕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越南和日本可能是下一个目标。 日本大气离子地震预测研究会 e-PISCO 资深地质学家弘原海清预测,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有可能在 8 月底到 9 月底,发生里氏 8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实践将检验这一预测。 参考文献 1. 张晓涛。日本专家发现大气异常 大胆预测东京恐发生强震。 2009 年 09 月 05 日 09:28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ywdd2/news/2009/09-05/1851590.shtml 2. 谢德良。6.5级强震静冈没倒房 日地震速报提前10秒管大用。 2009-08-15 02:25 青年参考。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8/15/content_2806436.htm 3. 越南科学家警告 : 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 9 级大地震。人民网海南视窗。 2009 年 03 月 15 日 (环球时报)。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0898.net/2009/03/15/438911.html 4.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 2005 ,( 12 ): 37-43 5.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 . 全球特大灾害频发呼唤灾害预警 . 刊发时间: 2008-05-09 15:55:4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5/09/content_771622.htm 9.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406.htm 10.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11. 杨筱亦。《自然》:全球变暖将会暂停十年。 2008 年 5 月 08 日 ( 气象港 *20080508*wz209* 朝霞 * 自科学网 - 资源环境 2008-5-3 ) 来源:成都商报。(《自然》( Nature ), 453, 84-88 , N. S. Keenlyside , E. Roeckner )。 http://qxg.com.cn/n/?fc=ndcid=3nid=18651 12. 杨学祥 .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2008-5-1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408.htm 13. 杨学祥 . 四川汶川县 7.8 级地震: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5-12 17:11:3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951 14. 杨学祥 . 全球特大灾害频发呼唤灾害预警 . 发表于 2008-5-7 14:48:1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25 15. 杨学祥 .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2008-5-9 7:25 :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16.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10:3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17.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18. 杨学祥 . 四川汶川县 7.8 级地震: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5-12 17:11:3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951 19.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 发表于 2008-6-2 20:52: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0. 杨学祥 .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成因和强震预警 . 发表于 2008-5-19 9:29: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831 21. 刘瑞常,冯彦强。美媒:地震台风近期为何频袭亚洲? 2009 年 08 月 14 日 09:32:08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4/content_11880040.htm 22. 杨学祥 . 6 月地震偏弱 7 至 8 月地震增强 . 发表于 2009-7-2 8:34 :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458 23. 杨学祥。潮汐组合加强台风:莫拉克今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发表于 2009-8-5 12:02: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56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0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